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83集《廣論》之無自性只是戲論而無益修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在上個講次裡面跟大家談到,《廣論》裡面他們一再地主張,《廣論》說法是跟 龍樹菩薩的說法是一致的,他們也常常舉 龍樹菩薩的《中論》來說明,說自己確實是符合 龍樹菩薩所傳的法。但實際上我們上一次有簡單的舉證,告訴大家就是說《中論》談論到的範圍,除了有二乘的解脫道這個範圍之外,實際上也包含了諸法實相的大乘佛法。那麼今天我們就繼續就這個部分,來幫大家更加認識 龍樹菩薩寫作《中論》的意旨,甚至知道 龍樹菩薩所傳的乃是真正的大乘佛法,而不是《廣論》所說的無自性的這個法而已。
那我們今天先給大家再繼續看,上次我們看到在《中論》〈觀法品〉裡面,有談到的這一句偈:【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中論》卷3)《廣論》一直主張說,他們就是 龍樹菩薩的正宗,現在我們來看看光是這一句偈來說,請大家注意看看,這裡面有談到說「寂滅如涅槃」,請問大家:在《廣論》裡面講了半天,從頭到尾只有講無自性,那他們都是用無自性來貫穿一切的大乘佛法,所以在這個《中論》裡面,談到的「諸法實相,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所有的一切的觀念,他們都是用無自性去解釋。
可是我們卻要告訴大家,這個諸法實相,為什麼心行言語斷?為什麼祂是無生亦無滅?為什麼又叫作寂滅如涅槃?請注意這裡面有一個「如」這個字——寂滅如涅槃,那麼這裡面每一句都在形容諸法實相的某一個面相,這個在每一個證悟大乘的實相心、證悟如來藏的菩薩裡面都可以現觀,這個三句講的是不一樣的狀況,都是不同的面相,指向的都是我們的自心,都是我們《心經》或者《金剛經》裡面所講到的,我們大乘菩薩要證悟的「本心」。所以這些事情,其實祂的境界是遠遠超過了無自性,因為無自性從頭到尾講到的都只有沒有恆常存在獨立的自性,你要透過這個無自性三個字,要想辦法來證悟實相,那真的是緣木求魚。
另外,比方說在《中論》的〈觀顛倒品〉裡面,龍樹菩薩有說:【色聲香味觸,及法體六種,皆空如炎夢,如乾闥婆城;如是六種中,何有淨不淨,猶如幻化人,亦如鏡中像。】(《中論》卷4)好,這個部分 龍樹菩薩有談到說,這一些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呢,皆空如什麼、如什麼、如什麼,那這件事情在 龍樹菩薩的另外一本巨著叫作《大智度論》裡面講得更清楚,實際上在《大智度論》的卷6裡面,龍樹菩薩有提到了大乘的十個比喻,這十個比喻依次是:「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闥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那最後龍樹菩薩也說,這十個比喻是要幫助大乘的菩薩如何去體解空這個法。
現在大家想一想看,剛才或者前面的講次,我們在介紹《廣論》的無自性這個說法的時候,我們給大家講解的方式非常的單純,就是直接告訴你,第一個自性的定義就是,自己獨立存在,恆常不變的性質;無自性就是,沒有自己獨立存在,恆常不變的性質。那一切世間的諸法既然都是眾緣和合而生,都是無常變化,所以世間一切諸法當然就是無自性。依照這樣的論點來說的話,各位菩薩有沒有覺得這種講法,您一聽就瞭解呢?好!相信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如此,但是如果您一聽瞭解就罷了,如果您一聽就信受的話,這個麻煩可就大了,因為您想想看,如果只是單純這樣講您就可以信受,就能夠理解空的這個道理的話,那為什麼在《中論》,甚至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要為大乘菩薩們詳細的去講解十種—包含如幻、如焰、如水中月等等十種—這個比喻的方式呢?讓大乘菩薩進一步去體解空這個境界呢?那這裡面呢顯然有非常大的落差,一個最直接最平實的理解,應該是我們在《廣論》裡面所看到的那個空,那個只是現象界裡面講的空,講到了無常而已。可是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乃至在《中論》裡面講到了這個大乘的種種的比喻,這個「空」卻需要結合諸法實相一起觀行的。所以這件事情,跟廣論的無自性的空,是天差地別的!這個我們要特別提醒大家,以免大家以為 龍樹菩薩講的,也不過就是無自性的空而已,實際上那是大錯特錯,大大的誤會一場。
好,那另外就是說,因為《廣論》裡面主張這個無自性,所以關於所有一切其他的這個佛門的修學人所主張的這個事情呢,《廣論》的這個學人往往都用無自性這三個字去破斥,這個典型的代表就是西藏密宗的應成派——中觀的應成派,那他們就是主張一切法無自性,這個就是根本了,所以你再提出任何主張的時候,他就用一切法無自性來破斥;那他們也屢屢的主張說:龍樹菩薩也就是僅止於主張一切法無自性而已。現在我們就舉《大智度論》裡面所寫的一段文字,來進一步幫 龍樹菩薩申冤,因為他們嚴重誤會了 龍樹菩薩的旨趣。
好,我們現在來看看,在《大智度論》裡面有談到了一個故事,那這個故事講到的是:舍利弗的舅舅,當時這個舍利弗的舅舅他一直都是心高氣傲的,然後他本身也非常的聰明,所以他當時曾經立誓說要把所有一切當時世間所流行的這些論點,全部都把它消化吸收整理,然後到最後他自己消化吸收整理之後,他自己提出了一種叫作「一切法不受」的主張,所以凡是跟任何一個宗派人辯論的時候,他到最後都是會回歸到「一切法不受」這個主張。那他用這個主張,當時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了,只剩下 佛這邊,所以他到最後也經過一番打探之後,最後就來 佛的這個地方來參究,然後他到了 佛前之後,他一樣也是申論自己的主張,他說:「我就是主張一切法不受。」那這個時候 世尊聽了就直接問他說:「你既然主張一切法不受。請問你,你接不接受你自己所建立的這個主張呢?」這個就是很妙的一個回答,因為如果他不接受自己所建立的這個主張的話,那他還來踢什麼館呢?可是如果他接受了自己的主張的話,他不就是正是違背自己的主張,他不就是接受了一個法,叫作一切法不受嗎?
菩薩們!不知道腦筋打結了沒有?但是你可以仔細想想看,因為這個人主張的是一切法不受,所以 佛陀就問他說:「那你接不接受自己的這個主張呢?」這個一問下去的話,讓這個人馬上進退兩難,所幸這個人非常非常的聰慧,根據《大智度論》裡面的記載,這個人就好像一匹千里馬一樣,非常有智慧,牠不必等到鞭子打到身上,牠只要看到鞭子的影子,就馬上奮力往前跑了。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外道他一聽到 佛一針見血讓他進退兩難的時候,他馬上就知道自己所主張的一切法不受這件事情其實根本就是戲論一場;所以他馬上就在 佛面前至誠歸依,後來他也證了阿羅漢。
所以,以這件事情來講的話,我們說這個外道他原先主張「一切法不受」,跟現在所謂的應成派的中觀主張「一切法無自性」,您說,他的這個樣貌是不是很像呢?他們都是主張要破一切法,自己不立任何一法,專門破其他人法,即便你真的能夠破一切法,那還不都是戲論一場嗎?所以我們說,回歸到佛法的修行這件事情來講的話,既然談到佛教修行,就一定要有真實的修行的意義,有真實的修行的方向,並且有一定可以依循的修行理路才對,而不應該只是在主張一切法無自性而已。更何況我們在前面的講次裡面也跟大家說了,說《廣論》所講的無自性這個主張,實際上它其實本來就是世間本來的諸法就是如此,不用你說,大家其實心裡面都明白,只是大家並不會用無自性這三個字去包裝而已!那麼既然大家都明白了這個道理的話,那可見這件事情並不能幫助大家在佛道上面修行,所以我們說,《廣論》所主張的無自性,完完全全就是一場的戲論,並且完全違背了 龍樹菩薩他寫的《中論》,或是他寫的《大智度論》。
那麼我們要跟大家說的就是,實際上「空」這個字的意涵,有不同的意涵,那隨著你的修行,對於空的這個體會,也會有不同的體會。剛才我們講說,《廣論》反覆地用無自性這三個字,來貫穿一切的大乘佛法這件事情,我們要說它所主張的無自性這件事情,本來就是世間諸法本然如是,為什麼呢?因為世間一切諸法都是眾緣和合而成,世間一切諸法也都是因此而無常、變動不居。所以說,這些事情我們如果硬要講「空」的這個層次的話,那麼它最多最多就只是在講現象界一切萬法的空的相貌。但是這個世間一切的萬法這個空的相貌,對於所有一切的世間眾生來說,其實大家平常都是習以為常的,甚至你問小孩子,他也會跟你講說,沒有哪一件事物都是恆常不變的,因為在這個小孩子他的玩具,現見就是他的玩具玩久了就一定會壞,沒有哪件玩具是恆常不變的。所以對世間的眾生來講,其實大家都瞭解這個事實,只是大家沒有辦法把這個已經瞭解的事實,跟空相這個名詞連結在一起,所以一旦大家在碰到這個修行人把空相這兩個字抬出來的時候,那麼大家就覺得說:「哎呀!這個我不懂、我不懂!」但是其實您懂不懂?您懂!您懂!正是因為您也都知道,世間的眾生都知道說,世間一切都是無常。
所以世間的人,往往特別特別的貪著現在所擁有的事情,正因為現在的所有一切的世間都是無常,所以眾生也特別貪著他想得到但是尚未得到種種的事物啊!所以這哪一件事情背地裡沒有無常的影子呢?所以我們甚至要說,「無常」這兩個字,它必須要在善知識的教導之下,才能夠真正讓大家在佛道的修行上面,起了它相當的作用;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教導的話,那麼無常這兩個字,不見得能夠幫助大家的修行。因為我剛才一再講的就是說:世間人也都很知道無常,可是正因為無常,所以更是貪著珍惜當下的所有而不能夠離開、不能夠放下。所以這件事情要先跟大家說清楚,但是佛教裡面講到的,可不是只有現象界大家都知道的無常,佛教裡面所講到,特別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講到的,還有所謂的「空性」這件事情。那空性跟空相雖然只差了一個字,但是這個「性」跟「相」,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是差得非常非常遠。那「性」這個字就表示說,它這個裡面有它的性質在,但是這個性質所彰顯出來的,所透過世間萬法呈現出來的樣貌,是什麼樣貌呢?可以說它所呈現的,就是人我空跟法我空,這兩個空所彰顯出來(那透過這兩個空所彰顯出來)的種種的這個性質,才叫作諸法的實相,這個其實也就是空性的定義。各位菩薩們,也許對於我剛才講的人我空、法我空這些說法呢,可能因為修學的時間還不夠久遠,所以對於人我空,跟法我空具體的意涵還不是非常的清楚,但是沒有關係,您至少知道空性跟空相,不僅在文字上面寫起來不一樣,它的實際的內涵也差得非常非常的遠,而空性指的才是大乘佛法裡面講的諸法實相。
那麼如果再回歸到 龍樹菩薩的《中論》來講,剛才我們曾經提到過說,《廣論》不斷地重複在講說,他們符合《中論》裡面所講的事情,可是我們舉證給大家看的就是說,《廣論》裡面從頭到尾講的都是無自性這三個字,而《中論》裡面講到的佛法,卻遠遠超過了無自性這三個字。那這裡面是需要善知識好好地幫大家來開解、來分析之後,您才會知道《廣論》的這些作者們,可以說嚴重違背、嚴重誤會了 龍樹菩薩的意思。比方說在《中論》的〈觀四諦品〉同樣也有一句偈,這句偈非常非常有名,這句偈講的就是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卷4)大家在看這句偈的時候,如果您之前因為不明就裡,所以信受了《廣論》講的無自性的話,您可能也會說,龍樹菩薩講到的這句偈還不是一樣嗎?講到的就是眾因緣生法,講到的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所生嘛!那既然眾緣和合所生,所以就是無啊!無,講的就是無自性啊!那它們無自性,所以在世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它並沒有恆常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性,有的只是什麼假名施設而已,那通達了這一點之後,不就是中道的意思了嗎?相信您如果依照《廣論》的解釋的話,您對這句偈的解釋也會是這樣,這個其實也就是現在《大正藏》,甚至在電子佛典裡面,查這個《中論》的時候,您所查到的《中論》的文字內涵。實際上除了 龍樹菩薩所寫的偈之外,還有青目所解釋的那個釋文在裡面,菩薩們如果注意去看的話會發現說,青目解釋的文字,跟《廣論》所解的解釋是完全一樣的,因為他們根本就是同一個宗派的。
所以,現在就是告訴您就是說,一個證悟大乘佛法諸法實相的菩薩,當他在看這個的時候,首先,「眾因緣生法」這個因緣這兩個字,講到的就不是《廣論》裡面所講到的眾緣和合的意思而已,因為有因必有緣,這是第一個環結。第二環結說「我說即是無」。好!這個無呢,我們權且可以認同說,這裡面講到的就是裡面是沒有世間一般眾生所主張的自性,但是一個證悟大乘菩薩在看這件事情的時候,對於無—到底無什麼—可以說他會有更深的體會,因為這裡講到了無,就不再是無自性的意思,因為無自性純粹就是戲論。第三個「亦為是假名」,這個假名這兩個字是裡面的關鍵,因為這個假名,就是大乘菩薩們在修證遍計所執的時候,所需要依之來修行、來現觀的地方。那麼這個假名可不是一句話講說,一切世間不過是假名施設這樣就能夠交代過去了,裡面有許多需要努力修行才能夠現觀其真實的境界。最後講到了「亦是中道義」,這裡面的中道呢講到的絕對也不會是因為無自性的原因,因為世間萬法宛然有它的自性,所以都是假名的存在,所以就是中道,也不是這個意思。因為這個中道呢,必須要能夠圓滿地融會世間一切的世間法,它何以是假名施設?也就是說,世間一切的萬法它在遍計所執性所彰顯的各式各樣的性質之下,它所呈現的諸多的空的相貌。那除了這個之外呢,中道亦必須要從世間法繼續往內探究到諸法的實相,這個諸法實相,講到的就是每一個人的自心如來。所以在這個說法裡面,無、假名、中道,它其實更進一步是一連串起修的過程,這個過程跟《心經》上面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個修行的進路,是完全一樣的道理。
至於其中的深意,我們沒有辦法多作解釋,只能在這裡告訴大家,《廣論》所主張的無自性,真的只是戲論一場,跟修行沒有關係,希望大家好好的記住。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939-a17_08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