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阿含正義》的導讀課程。自古以來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進入佛門研讀 世尊初轉法輪《阿含經》這個系列的經典,常常由於缺少善知識的注解,因此對於《阿含經》中的真實義多所誤會──誤解了;以為說《阿含經》講的就只是要五蘊寂滅、六識寂滅,以為那就是成就了一切都沒有的斷滅空。
所以自古以來,如果沒有真實證得解脫果證的善知識來為我們教授,學人非常容易就落入了斷滅的見解,這樣子一來就會成為
佛所說的於內有恐怖,因此無法真實地斷除三結證預流初果。所以古今以來,真實能在解脫道上證果者,可以說是甚少甚少。時至今日情況更加嚴重,從緬甸等地流入中國,所謂的南傳原始佛法,甚至告訴大眾:必須要證得四禪之後,才能去追求四向四果的完成;這樣子膽敢直接違背了
世尊於《阿含經》中的開示,於是教授的師父與學習的弟子,就理所當然地不去努力於解脫果的實證,而甘心情願地將每天的日子浪費在世間法上的見聞覺知之中。
在南傳大藏經《長部阿含》、《大般涅槃經》當中,世尊說:【只要諸比丘仍然正道而活,世上就不會少了阿拉漢。】~(《長部。大般涅槃經》)意思是說,即使沒有實證果位的善知識住於人間,只要僧團能夠依止
世尊所說的正法而住,那未來一定有證果的一天。然而末法的現在,世間已經甚難找到實證四雙八輩者;也就是向須陀洹、須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羅漢、阿羅漢這八種證果人了。背後的原因就是因為真善知識難尋,而邪說普遍充滿了寺院內外,因此南北傳的佛弟子,已經無法簡別真正的佛法正道。然而在《阿含經》中,佛常說只有四雙八輩是祂真實的弟子,是真實的出家僧人,也就是現在的一般道場之中真實的勝義僧,已經如正午的星辰了,沒有此類如來的賢聖弟子,僧團也就名存實亡了。
因此
平實導師透過《阿含正義》的演說,把《阿含經》中的要義,特別是 佛陀真正的解脫道的意旨,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將其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讓觀眾朋友們可以迅速地瞭解,什麼是佛法中二乘解脫道法門,以及如何次第成就解脫道中的賢聖眾的修證,也就是四雙八輩的實證。那麼其中的觀行與實證的內容在前面的幾集節目中,幾位老師已經詳細地解說了。
佛法中最基本的軌則,也就是因緣法,例如《雜阿含經》中:【有婆羅門請問世尊,至世尊所,問訊安不,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沙門瞿曇!何論何說?」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又白佛言:「云何論因?云何說因?」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是說有一位外道婆羅門來禮敬 世尊,先問安 世尊,安坐一旁,然後請示 世尊:瞿曇沙門!您所弘揚的佛法,它的內容是什麼呢?世尊回答:我論因、說因。婆羅門又問:什麼是論因、說因呢?世尊開示:過去、現在和未來,因緣聚集了世間,因緣使世間聚集;因緣消滅了世間,因緣使世間消滅,這就是佛法的主旨。
所以佛陀來人間所說的法,可以總歸於一句「我論說因」,講得更詳細一些,就是因緣而生世間五蘊。大家都知道一切佛法不離因與緣,五蘊法的生起必有其因,其實就是種子遇緣而顯示為果。然而緣這個法,它不是獨立的存在,緣也是由其因而顯,所以當婆羅門問
世尊說的是什麼法的時候,世尊一句話:我說因;也就是 世尊說佛法的目的,其實就是要說「因」以及因所生的「緣」,所以一切的佛法,不論是深法或是淺法,早期所說法或晚期所說法,世尊所說不外乎因與緣,而總歸於因。
所以接下來婆羅門又問
世尊:所說的有因有緣世間集,這是什麼?【佛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雜阿含經》卷2)佛開示說:愚癡無知的凡夫,對於色蘊的蘊集、消滅,色蘊的韻味、過患以及色蘊的捨離並不能如實知,不能知實際,所以就住在染著,心中愛樂、讚歎於色蘊,於色有愛樂,故有取,有取就有「三有」,有就會出生,出生就緣此生的老、死、憂、悲、苦、惱,大苦就是這樣子聚集起來的;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如此的。
接下來婆羅門又接著問
佛:那什麼是「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婆羅門!是名論因,是名說因。」】~(《雜阿含經》卷2)佛說:有智慧的聖弟子,對於色蘊的集成與壞滅、色蘊的韻味與過患、色蘊的捨離,能如實知,所以對於色蘊不生愛樂與讚歎,不生染著、不留戀;如此對於色蘊之愛則滅,愛滅了則取就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而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如此。婆羅門啊!這就是「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就是「論因、說因」。
好!各位仔細想一想在以上的經文中,世尊告訴我們:「因」是祂老人家說法的核心,然而告訴我們:眾生因為染著而於現前的色蘊輪迴,也因能夠捨離現前的色蘊而滅苦。染著於色蘊,就是心染著於色,也就是能染的心著於所染的色蘊,所以就會順次出生了各個支,直至此世現前的老死、憂悲苦惱,至老死也不能夠暫止息。
在《百喻經》中
佛用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從前有一個人愚昧無知,他口渴極了,急著要喝水,遠遠的看到地上晃動的陽焰──也就是熱空氣上升沸騰,好像水氣的這個氣流。他以為那個就是水,連忙追趕上去,一直追啊追,始終在他眼前追不到,一直到了恆河邊,終於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河水了,他卻對著河面呆呆地傻坐著,而不去拿河水來解渴,旁人就問他:你已經渴成這樣了,不就是來找水的嗎?怎麼現在真的到了水邊,卻反而不喝水呢?這個愚癡人就回答:如果水能喝得完,那我自然早就喝了,反正現在有這麼多的水,是喝不完的,所以就乾脆不喝了。旁邊的人聽到他這一番話,都大大地譏笑他。
這是說,眾生以為五蘊世間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用自己的見解去認知五蘊,以為五蘊法是真實的。五蘊法就是:色、受、想、行、識。色蘊叫作「色」,在梵文中色法叫作rapa dharma,就是指物質的現象;後面的四個蘊叫作「名」,就是心法,梵文叫作citta
dharma,就是心理的現象,是無形的法,所以世間所有的法就是五蘊,就是名色——色法與心法。
眾生就好像這個愚癡人一樣,看到遠方的地面上好像有水,就追著衝過去,但是到那兒一看水不見了,又在眼前的遠方,所以他只好又繼續追過去,因此眾生的一輩子,就只好像這個樣子,一直去追著那個總是在遠方的水,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仍然喝不到一口水。所謂遠方不存在的水,就是指我們對於五蘊法的追求,永遠不會有追到的一天,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真實的存在;然而終於有一天,眾生遇到了真正的河水——值遇佛法了,卻反而因為真正的河水,不是像熱空氣陽焰一般的虛幻,所以反而不懂得要去喝水了。這也就是說愚癡的凡夫,在值遇了世尊正法的時候,卻常常會呆掉傻住,而不懂得去抉擇現前的正法而求解脫,這也是身為凡夫眾生的常態與無奈,這就是
世尊所說的因與緣。
然而色法不是有自性之法,色法的本身不會去出生愛;同理,愛法的本身也不是有自性之法,所以愛不會去出生有;以此類推,每一支法只要它是在五蘊法之中的,就一定是被生之法,而不是自己是能生之法。那麼所謂:色生愛、愛生取、取生有……等等,都只是表相上的世俗諦罷了,那麼就真實究竟的層次上來說,是誰,是哪個在出生愛、出生取、出生三有等等?經文的前半
世尊所說:由色生愛、愛生取、取生有等「有因有緣世間集」,顯示出眾生是如何不斷地流轉而出生,所以把它叫作流轉門,是說依於此門眾生得以流轉生死;而後半段:色愛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三有滅等等「有因有緣世間滅」,這顯示出如何讓如此的流轉而息滅的道理,就叫作還滅門,依此還滅門眾生得以寂靜解脫。
所以各位判斷看看,對於一位佛弟子的修行而言,流轉門與還滅門,何者在前、何者在後?兩者是誰依止誰而有?眾生必然有流轉,所以一向在流轉門中,得聞世尊正法後,方知要入還滅門;所以還滅的道理還得依於流轉的相反方向,所以流轉門在先,還滅門在後;流轉門本有,還滅門依流轉而建立。
好!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893-a16_0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