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21集 《楞伽》一部破《廣論》(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在上一個小單元當中,我們根據小乘法裡面的最基本的名相蘊、處、界,以及依於蘊處界而來講說輪迴,以及依於蘊處界完全滅盡無餘而來講說涅槃。
依這樣的生滅法、輪迴、涅槃而來說整個小乘法所證、所說,不過就這麼一個小小範圍,因為如果真正全部的佛法都只是、只有蘊處界,而不允許有一個不生不滅法;蘊處界之外而能夠出生蘊處界的不生不滅法,在二轉法輪、三轉法輪說祂是法身,說祂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說祂是非心心,說祂是無所住心。如果沒有這樣子一個不生不滅法、法身佛、如來藏、法界、法性,那麼很簡單的蘊處界就是全部的佛法所依。那麼請問這一些還繼續承襲這些惡知見,包括應成中觀師宗喀巴、月稱、寂天,乃至民國初年法尊、演培這一些愚癡的、隨順的認為說,佛法不允許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存在,因為他們所最推崇的 龍樹,只允許一切法都無自性、一切法空;這一些的知見,當然都是他們錯誤地把它攬在 龍樹菩薩身上,我們待會後面的單元會根據《楞伽經》,而來破斥他們這樣子的邪語妄說。
不過在這裡我們先要來問問看,還繼續想要保持這樣的邪知見,認為佛法就只有講生滅法蘊處界,不允許在生滅法之外,另外建立一個不生不滅法這樣子的知見的,繼續要固執堅持下去的這一些修學佛法的人或是學者,您有兩個問題必須要面對:第一個,如果您不允許蘊處界之外,有一個能夠出生蘊處界一切生滅法的不生不滅法,所謂的法身,所謂的入胎識,名色依、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所謂的五陰俱識,那請問阿羅漢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後,因為涅槃的定義,就是名色、五蘊,蘊處界、一切有來有去、有生有滅,所有的蘊處界生滅法都要滅盡無餘,才能叫作涅槃;而你們又不允許有一個不生不滅法真實存在,那請問二乘定性聲聞人或是辟支佛,他證入無餘涅槃之後,他如何跟斷滅見外道有不同?這是一個問題,是永遠都沒有辦法回答的問題。第二個,剛剛前面一個單元有說過了,基於生滅法,就是蘊處界、還有輪迴、還有涅槃,這三個最基本名相的建立,輪迴在三界六道當中,所謂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謂的四生、濕生、卵生、胎生、化生;或是說所謂的五趣、所謂的六道,在這樣的種種的不同的天的五蘊、人的五蘊、狗的五蘊、畜生的五蘊,餓鬼的五蘊、乃至地獄的五蘊。種種的五蘊流轉當中,很顯然地眾生都是因為過去世所造作的善惡業,而在三界六道,有不同的三白道或是三黑道的一個受報。
然而流轉指的是五蘊,所謂的命根不斷,所謂的輪轉不息。而五蘊當中,如果我們以十八界-一般人最容易能夠去了知的六根、六塵、六識-來講,很顯然地並沒有一法能夠儲存這一些該要往生到天道、該要往生到地獄道的這些善惡業的種子。那在業的建立上面我們上一單元也已經說過了,十八界都是現行法,現行法必定是有生有滅,它現前運作、運行之後它滅了;而這一些堅持把 龍樹菩薩抬出來,而實際上是在誣謗 龍樹菩薩的這一些說一切法都無自性的這一些應成中觀師,他卻又不承認有一個不生不滅法的存在,那請問現行法滅了之後,難道它是無因而生嗎?其實這一個很簡單的,就已經是讓他們沒有辦法來圓自己所說的這樣子的邪說了。
好!那回到我們的主題,我們剛剛說了,第一個單元依於這三個最基本的生滅法、輪迴、涅槃,乃至上一個單元最後所說的阿羅漢不是佛,來證成必定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在蘊處界滅後祂還存在,所以佛法不是斷滅見。而依於上一個單元所說最後的結論,我們就是要來成立,既然成佛之道不是阿含,既然成佛必須要在滅盡蘊處界之外,還要證得這樣子的一個不生不滅法才能夠成就佛道。
所謂的《申恕林經》裡面所說的整片的大樹林,所謂的一切種智之所依;而這一個法身,其實就是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這個阿賴耶識。我們這一個單元主要就是要來循著上一個單元的結論,而要來證成第二個單元。因為成佛之道不是四阿含,因為四阿含所說只有蘊處界,而滅掉蘊處界就是涅槃,就是止息了輪迴,四阿含所說不過就是這樣子;而阿羅漢又絕對不是佛,那既然如此,大乘經典必定是佛口親說,那我們這一邊就先來引用一些經典,來證成初轉法輪聲聞法滅盡之後,那一個不生不滅法其實就是法身佛,就是三轉法輪的如來藏、阿賴耶識。
我們先來看一下經典,《金光明最勝王經》在卷3它說了:【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法身常住,不墮常見。雖復斷滅,亦非斷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3)這裡很清楚的《金光明最勝王經》說,法身攝藏一切諸法,這裡的一切諸法當然就是初轉法輪所說的一切生滅法,其實也就是等同於 龍樹在《中論》裡面要破斥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的那樣說法。《中論》所說的諸法,其實跟《阿含經》一樣,都只界限、侷限在蘊處界生滅法,龍樹菩薩從來沒有在《中論》裡面破斥過不生不滅法,只是被應成中觀師月稱、宗喀巴、佛護、寂天,被他們所篡錯誤的引用,而變成 龍樹菩薩是在毀謗三轉法輪如來藏、阿賴耶識,龍樹菩薩只許一切法空,龍樹菩薩不允許建立有七種性自性的阿賴耶識、如來藏。
那再提醒菩薩們的一點,剛剛說了,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這裡又說法身常住,可是不墮常見,又說雖復斷滅,這裡的斷滅指的當然不是法身斷滅,而是指法身所出生的蘊處界,就如同阿含的定性聲聞人所證的涅槃、無餘涅槃,在蘊處界斷滅之後,亦非斷見。換句話說這裡告訴我們,這一個常住的法身,祂不在有生有滅,不在時間空間當中,不像這一些生滅法,祂不落於過去、現在、未來,祂不在時間當中,不在空間當中,祂沒有形相,這也是《金剛經》所說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1),其實指的就是這一個法身,能夠攝藏出生一切諸法,一切蘊處界法,卻不能被包括在蘊處界諸生滅法中;而這樣子,法身常住,不墮常見,雖復斷滅,亦非斷見。也告訴我們了非常非斷、不生不滅,其實已經在隱喻告訴我們了這一個法身其實就是一個中道心。
好!繼續我們再看《不增不減經》,《不增不減經》佛說了:【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佛又說:【舍利弗!此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舍利弗!非過去際者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在這個《不增不減經》,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在《法華經》已經迴小向大,而且被佛授記為初地菩薩及未來能夠成就佛道的舍利弗尊者-佛告訴舍利弗、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這個法身就是不生不滅法,這完全符合剛剛的《金光明最勝王經》所說的:法身攝藏一切諸法,可是一切諸法卻不攝法身。阿含所講的蘊處界諸法的範疇,本來就都只是為了定性聲聞人要證得名色五陰都滅盡的無餘涅槃,他所能夠或是所需要了知的範圍,《阿含經》雖然沒有很清楚的名相告訴我們這一個不生不滅法,在蘊處界滅盡之後必定存在,可是阿羅漢他依於這樣子的三法印-諸行無常、有受皆苦、涅槃寂靜-他必定也知道他滅盡這個諸行(就是蘊處界諸行,生滅法諸行)之後,他所證的那個涅槃,是寂滅、是清涼、是真實,而絕對不是那個如同斷滅見外道的斷滅。
換句話說,不可能有阿羅漢不了知有一個不生不滅法存在的,也就是他的涅槃本際。好!我們再來看看,引入我們的重點,在三轉法輪的《大乘入楞伽經》裡面,佛又有說到:【有物無因生,妄謂離斷常,亦謂離有無,妄計為中道。妄計無因論,無因是斷見;不了外物故,壞滅於中道。恐墮於斷見,不捨所執法;以建立誹謗,妄說為中道。以覺了惟心,捨離於外法;亦離妄分別,此行契中道。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我及諸如來,說此為中道。】(~《大乘入楞伽經》卷7
要提醒菩薩們的,我們這一次的單元之所以會把它命名為「《楞伽》一部破《廣論》」,是因為所有應成中觀主要的邪見,都可以被這一個《大乘入楞伽經》-現存《楞伽經》三種翻譯裡面最新版本,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的時候,實叉難陀三藏所翻譯的七卷本的《大乘入楞伽經》裡面-完全把所有應成中觀的邪見破斥無遺。舉我們剛剛才唸過的《楞伽經》經文而論,佛這裡已經清楚告訴我們了何謂中道?換句話說:唯心無境,外境是虛妄的,只有內識,特別是內識裡面的第八識-出生其餘七轉識的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祂是真實的。可是如果您稍微有了知應成中觀派的邪知見,特別是所謂的中觀宗(應成中觀宗)的八難題,他要來問難包括這個自續中觀師的清辨、包括當時他自己假借是這個唯識師,而來說這個唯識師執著什麼樣的知見,而會被他們這些應成中觀師,在這個八難題當中一一破斥,而他們所說的應成中觀,他們才是真正的中道見,中道觀的持有者。然而這裡這一個《大乘入楞伽經》,佛已經清楚的給了他們一個痛棒,告訴他們了包括中觀應成派的八難題裡面,我們最後面的單元會提到有一個很清楚的邪知見完全背離現在我們所引用的《大乘入楞伽經》,就是說這些應成中觀師,當然包括宗喀巴、月稱、寂天,他們是絕對不允許只有那一個內識。換句話說,他們不允許「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他們還認為說,在名言當中,允許有外境存在,雖然說外境在名言當中也是沒有自性,而這樣的錯誤說法,時間的關係我們不多說,留到後面。
我們先回到這個剛剛所唸過的經文,提醒菩薩們,我們預先先講一下,龍樹菩薩之所以被稱為初地菩薩、歡喜地菩薩,那是因為在《楞伽經》當中,有我們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授記,而有他這樣子一個權威地位,然而很清楚的,如果您看得懂古文,您讀得懂經文的意義,清清楚楚的楞伽三譯,不管是哪一種譯本,不是只有我們今天所唸的這個《大乘入楞伽經》這個最新的版本,佛告訴我們:中道就是唯識而無境,真正的外境其實都是在三自性當中遍計執性所虛妄建立的,就如同《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謂的「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百法明門論》卷1),在這三位差別故裡面,所有的心不相應行法,包括時間、空間、名身、文身、句身,這些其實都是眾生後天施設建立的遍計執性法;所謂的在生滅法上面所建立的生滅相,所謂的在縄子上面建立的一個蛇相。那所有的這一些山河大地,所有這些我們所見的而安立名相的,這一些遍計執性相應的這一些物質色法,佛說這一些都是虛妄的,只是依於世間的語言而說存在的一個外境,實際上一切都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都是根塵觸而依於如來藏能夠變現萬法,依意根不捨我愛執藏性,而讓這個現行的第八識不斷地依外六入而有內六入,而有這樣子內相分的了知,一切眾生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所謂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個現行的十八界現行法,全部都只是在我們的這個意識心當中去運作運行。關於這一點也順便可以解釋,為什麼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之後,既然說涅槃是滅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生滅法,而山河大地又是屬於色蘊所謂的色法,這麼多的阿羅漢聲聞人、定性聲聞人,他入了無餘涅槃、滅了五蘊,為什麼山河大地還在?因為很簡單的理由,一切眾生都只是活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都只是活在自己的第八識所出生的種種萬法當中。
好!回來我們再引用第四部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這一部經非常重要,簡單來講,從這一部經我們待會要唸的這個卷3的經文,希望菩薩們要先建立幾個正確知見:第一個、八不中道不是等到 龍樹菩薩在《中論》才提出來,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早就清清楚楚地提出這一個八不中道,本來指的就是這個法身佛如來藏、阿賴耶識,那《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的的經文我們來唸一下:【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法身體遍諸眾生,萬德凝然性常住,不生不滅無來去,不一不異非常斷。法界遍滿如虛空,一切如來共修證。有為無為諸功德,依止法身常清淨。法身本性如虛空,遠離六塵無所染;法身無形離諸相,能相所相悉皆空。如是諸佛妙法身,戲論言辭相寂滅,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
這裡要告訴菩薩們的最重要的兩句,「不生不滅無來去,不一不異非常斷」。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常非斷,這不是很清楚的就是《中論》八不中道之所依嗎?中道心、如來藏、阿賴耶識、不生不滅法,怎麼會可能需要一個《楞伽經》才受記為初地菩薩的 龍樹菩薩出世之後才來宣說,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我們之前講的《阿含經》(引用《阿含經》而來)證明阿羅漢不是佛,而引用二轉法輪,六祖依於二轉法輪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而來開悟,而說他所證的含藏識,那這樣子都已經不成道理了。更不用講這三轉法輪的《金光明最勝王經》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法身攝藏一切諸法,一切諸法不攝法身。告訴我們在一切諸法、生滅法、蘊處界之外就是一個法身,而這個法身在《不增不減經》又告訴我們,如來藏者即是法身;又說這一個法身者是不生不滅法,祂不在過去,祂不在未來,祂不落於三時,祂不在兩邊,不落於兩邊,當然就是所謂的中道;而當然也就是我們剛剛才唸過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的「不生不滅無來去、不一不異非常斷」。
這個中道心更重要的是,前面的經文 佛已經告訴我們了,二乘定性聲聞人,他怖畏發心,他畏懼恐懼生死,他不知道在這個五蘊身心當中,五蘊行當中有一個祕藏,有一個如來藏,一切眾生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這些定性聲聞人只欣樂於入於寂滅無餘涅槃,而厭惡這一個六塵,這樣的不斷地翻滾,不斷地去觸、受、愛、取、有;而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佛在這裡清清楚楚的告訴我們,這能夠儲藏菩提種,乃至我們之前講過了,能夠儲藏眾生善惡業種的這樣子的一個不生不滅法,因為一切生滅法都是依他而起,都沒有自己的體性,屬於它自己的永恆不變的自性,都是無自性之法;無自性之法自己本身都不能成立了,所謂的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當然所有一切功德都只能匯於不攝於一切蘊處界法,在生滅法之外的這個法身佛如來藏,也就是這裡《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說的,能夠含藏菩提種的阿賴耶識藏識中。
好!那剛剛的經文最後的四句我們再跟菩薩們提一下,「如是諸佛妙法身, 戲論言辭相寂滅,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這裡的戲論言辭相都寂滅了,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涅槃,我們把祂定義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裡告訴我們戲論言辭相寂滅,其實就是言語道斷,也就是不可思議當中的不可議。後面最後一句說:心行處滅體皆如,其實就是指這個涅槃、如來藏、第八識,如如獨存的境界,祂是心行處滅,七轉識一切心行,生滅法的心、心所法,都已經歸諸於寂滅不再生起了,不可能還有現行了。所以祂就是不可思議裡面的不可思,合涅槃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也就是告訴我們這一個如來藏、法身佛,祂才是真實的中道心,祂不生不滅、祂不垢不淨、祂不增不減,祂是一切 龍樹在《中論》或是《十二門論》種種的菩薩論中,講說中道之所依。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講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689-a17_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