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兼論唯識學的最早根據」節目。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的節目,跟諸位觀眾繼續來探討有關「六塵與六入--六塵虛幻」的相關法義。上次節目中我們有探討意識所了別的六塵境界非常廣泛,而且祂也只是攝取自心所現的內六塵。有關這方面,我們再來作進一步的探討。
我們先來看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中的開示:「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大意就是說:青黃赤白、樂音、噪音……等諸色相,其實都是自心之所幻現,猶如波浪是由海水所幻現一般,全部都沒有真實不壞之自體性。既然是自心所現,不同的眾生各有自己的六塵內相分,可見都是虛幻生滅因緣所生之法。那我們就可以透過這樣的知見作觀察、作觀行,因此就能夠對於我們遠離種種虛幻的五欲境界之貪染與執著,產生莫大的幫助,這就是這個知見的重要之處。因為既然是自心所現,當然是虛幻變異而非真實不壞之法,不應該錯認而執著之。如果不瞭解這個道理,很容易沉迷於種種似真之六塵境界,因而造作諸業,輪轉生死。所以「內六入」與「外六入」的法義,可以讓我們從道理上面來瞭解自己所執取的六塵境之虛妄性。而在《楞伽經》中亦開示「顯示因」的道理,如果認為只要識陰現行即有覺想分別,識陰心中就能顯示六塵,那這樣就落入妄想之中;因為實際上,尚需有如來藏現起六塵內相分境,以及其他諸緣具足才能令意識了知六塵境界。所以瞭解這個道理就不會落入對於「顯示因」之誤解。
眾生通常對於內五塵上面所顯現之「內法塵所攝的韻味」特別執著,這裡我們可以留意的是:眾生在五塵內相分上所取之內法塵是會有許多變異存在的,雖然面對同樣的外境,但是對於不同人來說,內心中所取的法塵是各有差異的;因此雖然是同樣的外境,有人所領納的是苦受相應的法塵,有人卻是樂受相應的法塵;甚至對於同一個人來說,在不同狀況下所取的法塵也會有差異,譬如心情好的時候,聽見鳥鳴聲便覺得悅耳;心煩氣躁時便覺得聲音是吵雜的。同樣地,因為自己內心作意的不同,將使得自己所取的法塵也會有所不同,也因此對於所取的境界便會產生不同的領受。譬如在《瑜伽師地論》卷89中的開示:【彼若聽聞諸不正法非理作意以為因緣,便觸無明觸所生受,受為緣故復生於愛……乃至當來生老死等……如是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便有雜染所攝二諦。與此相違,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為因緣故,便能領受明觸所生諸受差別,受此受時便有清淨所攝二諦。】也就是說:因為知見上的不同,因而造成對於境界有不同的領受,一者是因為非理作意而引生之「無明觸所生受」,屬於與染汙煩惱相應;而另一個是因為如理作意而引生之「明觸所生受」,屬於與清淨法相應。因此菩薩們因為正知見的關係,以及常有慈悲作意就能夠對於境界生起正確的覺受,並引生正確的身、口、意行,漸漸遠離雜染所攝之「苦、集」二諦。所以六塵內相分不僅受外五塵境之轉變而變異,同時亦受眾生各自業報與六根之影響,更進一步亦受個人知見與作意之影響,真的是屬於十足的生滅、無常與虛妄。
為了再進一步瞭解內六塵之虛妄性,接下來我們來看識陰六識之所以稱作是「能取」的原因;是因為六識有種種的心所法,因此顯示出有能了別境界的體性;眾生了知六塵境界需要依靠想心所的配合才能完成。我們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55中對於「想心所」的開示:【想為何業?謂於所緣令心彩畫,言說為業。】以及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中的開示:【想蘊何相?搆了相是想相,謂由想故,搆畫種種諸法像類,隨所見聞覺知之義起諸言說。】由這兩部論的開示可以知道:我們對於境界所了知的內涵是自己所彩畫或者搆畫出來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境界,每個人的了知相便會有種種差異,對境界有所了知之後,再來就會想要運用語言文字傳達給別人知道。譬如見到一株花,植物學家、花農、花藝師、花店主人,買花、送花者,乃至
如蜜蜂等等,不同有情在心中施設及搆畫出來的內涵一定不同,因為了知的角度或層次等會有差異,因此心中想要透過語言文字或其他方式傳達給別的有情的內涵亦不同,乃至於再經由意識思惟、觀想等所衍生出來的種種想法、種種構想等,想蘊所攝的範圍又是有更廣闊的差異了,所以真的是「六塵虛妄」。在經教中開示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各各隨所解。」(《維摩詰所說經》卷1)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不可以執著說,自己領悟到的法義一定是已經最究竟了,認為這些法義我完全都懂了等等;那對於修學就會產生障礙而無法更上一層樓了。因為對於佛法的領受內涵會隨著修證層次而有差異,這是一直要到佛地才能究竟的,所以在聖教中有開示說:如果有人「自言盡知佛法」或者「出諸經中相違過失」,這些人都是屬於不淨說法者,將來果報就值得擔憂了,因此這也是我們需要特別留意之處。
我們再來看看,對於種種境界產生錯誤了知的幾種狀況,在《瑜伽師地論》卷53中有這樣的開示:【此想顛倒復有差別:謂於四事邪取其相是名想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於境貪著,是名心倒;若由如是等了相故有執著者,於顛倒事堅執忍可開示建立,是名見倒。】這裡開示的範圍已經是非常廣,其中「想倒」指的就是對於「無常、苦、無我、不淨」種種法,因為無明、不如理作意的關係誤認為是「常、樂、我、淨」,因此被這些境界所迷惑,這是一般眾生的普遍現象。接下來,「心倒」就是因為對於境界沒有正確的了知而產生了執著,因此引生種種煩惱,譬如對於想要獲得的五欲產生貪愛而被束縛,即使已經獲得了,仍然覺得不足而繼續還要無止境地追求,因此引生種種的煩惱痛苦,這些也都是大家在週遭所不難見到的。第三個「見倒」就是指對於因為「想倒」中種種的錯誤分別,深入執著而忍可欲樂,產生與建立種種錯誤的見解,乃至向別人宣說。從上面的說明,可以知道對於種種境界產生的錯誤認知,因而生起之「想顛倒」能夠產生「想倒、心倒與見倒」,當然這其中以「見倒」最為堅固執著難轉;而且因為對於邪見產生喜樂,以為是真實道理,因此勢必將會影響他人,使他人受到誤導,所以過失是最嚴重的。從上面的說明也讓我們深刻瞭解正知見的重要性。
從上述的探討中我們可以瞭解,有種種因緣會影響我們對於境界所取的結果,而事實上眾生之種種「顛倒想」,才是真正引生對於境界生起貪愛及引生苦樂等受之真正原因。在《大般涅槃經》卷37中有這樣的開示:【復次善男子!智者當觀受、愛二事,何因緣生?知因想生。何以故?眾生見色亦不生貪,及觀受時亦不生貪;若於色中生顛倒想,謂色即是常樂我淨,受是常恆無有變易,因是倒想生貪恚癡。】也就是說:眾生如果能正確觀察色法與諸受之體性與虛妄之本質,就不會對於六塵境界產生貪愛;而是因為對於境界有錯誤之顛倒想產生四顛倒,並且以為對於境界之領受是常恆不變異而能長久擁有,因為這樣才會對於境界產生貪、瞋、癡等種種行為。而如果對於所執著的可愛境界之淨妙相狀,有深入微細的了別以及常常實際領納,那就會對於這些可愛的境界更加生起追求與執著貪愛之心,而欲常常領受之,這也是大家所能親自觀察到的現象。因此透過對於六塵與六入的了知,我們可以深切瞭解這些所取境界,實際上都是自心所現之生滅虛妄法而已,絕非常、樂、我、淨、以及可以長久受用。
而大家都知道:眾生之所見、所聞等與異熟果報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眾生有不同之五色根,因此也導致能攝取之五塵境也有差異。同時依根塵觸而出生之識蘊,其因此而能領受之六塵境便有極大之差異,這就是聖教中所開示之:「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3)也就是因為往世之業力的關係,導致其有相應之五陰身,而接下來有其相應所能了知的境界相。譬如與人類在共同環境生活的畜生道,其領受之六塵境界是有很大的侷限性的;以昆蟲來說,諸位觀眾都可以想像,牠所了知的境界相就只是那麼狹小,即使以世間法來說,牠們能夠熏習到的法真的是很有限。乃至於比較大型的動物與人類比起來,其所知之範圍亦顯得非常狹小;又譬如有許多爬行類、鳥類等,牠們是直接把食物吞下去的,那牠們所能領納的味塵便十分有限,甚至是有苦受的;又如餓鬼道因為業報的關係,常處於飢餓之中,求一口濃痰都十分困難,因此多分處於苦受相應的六塵之中,乃至地獄道所受皆苦;因此可以瞭解不同之業報會影響所受六塵境的內涵及範圍。而也有人他雖然並不貧窮,但是因為慳吝的關係,自己捨不得受用美好之食物,因此他所能領納的境界也與一般人有差異。如果瞭解這一些道理,就可以經由對比而知道:得人身是多麼稀有與珍貴的事情,何況又能學佛呢?而即使是發心學佛的人,那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聽聞正法,而不被假名善知識所誤導呢?所以大家應當要珍惜熏習正法的因緣,絕對不要空過。
從上面的討論,相信大家都知道六塵內相分的法義,對於出離六塵的種種拘束是有很大的幫助,平實導師在《金剛經宗通》第七輯中有這樣的開示:【所以,眾生所見的六塵都是自己心內的東西,並沒有外法;菩薩如是親見,所以不受六塵所拘束。因為所見的六塵都是自己的,並不是外有的,為什麼要受六塵拘束?】(《金剛經宗通》第七輯,正智出版社,頁176。)也就是如果知道自己貪取的都是自心所現的虛妄之內六塵,並非外面的境界,那自己為什麼還要受自己的內六塵所拘束。比較單純的,譬如有人受菸癮、酒癮或其他嗜好所拘束,他可以嘗試生起這樣的念頭:「我是有情,可以有理智思考的能力,而菸酒等是無情,那既然我是有生命會思考的有情,為什麼要受無情物所拘束呢?」因為這樣的作意思惟與下定決心之後,他就有可能把不良嗜好戒掉,而進一步的:內六塵只是自心所現的虛妄之法,那自己為何要受這虛妄之法所拘束,更何況是自己來拘束自己呢?而另一方面,既然是自心所現,那可見得要離開六塵內相分的拘束,便是需要透過自己的努力,而且只要下定決心及努力依教奉行,就一定會有成果。同時隨著修行層次的不同,眾生所現內相分之染淨亦隨之改變.平實導師在《燈影》一書中亦開示:【七識心其實猶如明鏡前面之光影,隨於所照入之種種光影不同,鏡像便隨之顯示種種不同影像;七識心亦復如是,
猶如光影,能改變內相分之影像。】(《燈影》,正智出版社,頁226。)雖然這是二地滿心菩薩之現觀境界,但亦可讓我們瞭解「內相分之染淨者,實由七識心自己所造作而成」的道理。所以諸位菩薩瞭解這六塵與六入的法義之後,透過認真思惟與觀行就可以有助於一步一步地出離六塵境界之束縛。
在最後我們再引一段 平實導師在《阿含正義》第一輯中的慈悲開示:【對於某些執著較深重的人來說,只教他滅除六入的貪愛是不夠的,他仍然會貪愛六根的自己,而不貪愛六根我所的六入,所以常常靜坐而離開五塵境,也不想對定境中的法塵加以理會,自以為這樣就是已證有餘或無餘涅槃……。】(《阿含正義》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298-299。)就是說: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執著,因此也有修行人他不喜樂六入、六塵,可是執著六根,即意根貪愛自己的存在,以及貪愛五色根。如果他只有欲界定或未到地定,那事實上他還是十八界具足的;即使他真的有四禪定力,也知道意識覺知心的生滅性而應該滅除,卻因為知見不足,恐懼落入斷滅空中,導致「我見中的色身是常住我」的邪見未斷,因此雖然有能力進入無想定,仍然還不是涅槃境界;反而是非常危險的無想定,因為將來捨報後如果出生到無想天,對於佛道修學者來說無異是災難一場;因為如果壽量具足,將浪費五百大劫的寶貴時間。因此有智慧的人應該對於六根的虛妄也要正確了知,並滅除對六根的貪愛,才不會誤入無想天的歧路。
今天透過「六塵與六入」相關的法義探討,相信大家都能夠瞭解自己識陰六識所緣取的「六塵內相分」都是自心所現。而六塵內相分會因為有情各自的種種因緣而有各種的差異,因此所取的結果都是因緣所生之無常生滅、虛妄之法;能夠如實理解這樣的法義,與經由實際觀行確認,那就可以逐漸遠離對於六塵境界的錯誤認知與執著,這也是「六塵與六入」法義之所以重要之處。而我們也可以更加信受:煩惱的斷除是要靠智慧與實際觀行,並不是說單單說「放下」或者「不要執著」就可以辦到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17-a16_0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