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 第18集 止觀之自性(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二)。這個單元主要是在辨正藏密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外道邪見。值此末法之際,各種邪說傾巢而出,正覺教團為了救護深陷藏密邪法中的學人回歸正教,也為了正法久住、續佛慧命,開演這次的主題,對《廣論》之內容作詳實之辨正,祈願您能因此而轉易錯誤知見,趣入佛陀正法,邁向浩瀚深廣之佛菩提大道!
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宗喀巴有關止觀的錯誤說法。在上一集中,我們提到修習止觀時如果未能生起身心輕安,所修的毘缽舍那,就只能稱為毘缽舍那隨順,那是因為尚未實證的緣故,不能心得決定。譬如《解深密經》卷3云:【「世尊!若諸菩薩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於如所思所有諸法內三摩地所緣影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當名何等?」「善男子!非毘缽舍那作意,是隨順毘缽舍那勝解相應作意。」】這段經文意思是說,菩薩修道未得身心輕安——也就是只有見道的知見,而尚未實證之前,無法離開欲界,此時意識所思惟的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法的觀行,都只是毘缽舍那隨順相應作意而已。菩薩修道必須要藉有覺有觀的意識妄心,去尋找無覺觀的真心如來藏,實證了知第八識的體性,現觀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這才是大乘般若空的真實道理。因此,菩薩在找到真心之後,還是要繼續修習止觀,因為止觀可以使菩薩悟後般若慧迅速增上,早日遠離欲界的繫縛。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探討《廣論》中所謂的毘缽舍那和奢摩他的所緣。《廣論》第340頁又說:【《解深密經》云:「世尊!幾是奢摩他所緣?」告曰:「一種,謂無分別影像。」「幾是毘缽舍那所緣?」告曰:「一種,謂有分別影像。」「幾是俱所緣?」告曰:「有二,謂事邊際、所作成辦。」集論於事邊際,開說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之二。寂靜論師如前所說,止觀皆能俱緣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故止觀非就所緣境相而分,既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若能止心於外境轉,住內所緣即說名止,增上觀照即名勝觀。】(《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
各位菩薩!您曉得前面《解深密經》中所說「有分別影像」和「無分別影像」是什麼意思嗎?所謂奢摩他所緣的「無分別影像」,是指意識心不攀緣五塵,並且壓伏妄想攀緣的習氣,使意識於定境法塵中制心一處而得安住,說之為無分別影像,乃奢摩他所緣。而毘缽舍那所緣的「有分別影像」,則是指意識於所緣的各種境界乃至定境中的種種相分,作分別、抉擇、取捨,稱之為有分別影像,是毘缽舍那所緣。《集論》於事邊際開示說為如所有性、盡所有性兩種;所謂「盡所有性」是說,五陰十八界諸法緣起性空是世間的真實道理,世間法無有過此者;而「如所有性」則是說,如來藏是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源,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過此者,如來藏乃是世出世間的真實道理。至於「所作成辦」是指修習止觀的果位,也就是悟後繼續進修止觀而遠離欲界,證得初禪、二禪,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以及世出世間諸法的止觀成就,都叫作所作成辦。而這「事邊際」與「所作成辦」二法,乃是奢摩他與毘缽舍那所緣之境界。
然而宗喀巴與寂靜論師都是否定有第八識者,其所修止觀也都是以六識論為基礎;以這樣六識論為基礎的止觀內容,不會超過五別境心所法中之慧心所,是意識的心所法所含攝,只是盡所有性中極為狹小的局部所攝,完全無法觸及如所有性。宗喀巴等由於沒有找到如來藏,也不曾斷除我見,堅持意識是名色的根源,仍然落在意識心中,以這樣的止觀要緣於盡所有性,無論如何都是作不到的;更何況他們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卻想要把如來藏空性當成所緣境,而妄想能夠實證、體驗第八識的如所有性,那簡直是癡人說夢啊!而《集論》所說的其實是菩薩法,是已經證得空性心如來藏的菩薩,悟後所修的止觀;菩薩依於親證如來藏的功德而發起空性慧,以止觀之法於一切法中作簡擇;因此說,如所有性、盡所有性,是證悟菩薩修習奢摩他與毘缽舍那時的「俱所緣」。
宗喀巴又說:「有通達空性之止,亦有不達空性之觀。」這意思顯然是說,「止」有通達空性與不通達空性兩種;「觀」也有通達空性與不通達空性兩種。然而這樣的說法,若是從已悟菩薩的角度來說,則是言之成理的;但若從宗喀巴等未悟而修止觀境界而言,則是不應道理的。為什麼呢?因為宗喀巴認為:修止觀達到一念不生時就是無我,就是證得空性,就有了空性慧;但是宗喀巴不知止觀之法乃是意識所攝,即使是修到三界頂之非想非非想處定,也無法將意識轉變成空性心,依舊是不曾通達空性之止與觀。再者,宗喀巴自己也曾說,止觀是修上界之法;既然是修欲界之上的上二界之法,就不能離開三界有為法;既然是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之法,因此他所說的止觀之法,是無法通達不生不滅的空性道理。也就是說,菩薩道行者,首先要能現觀意識及五蘊中之一一蘊,都是緣起生滅無常之法,然後斷除我見,才能成就二乘菩提入門之止觀;進一步要再證得空性心如來藏,並且轉依於空性心所得之般若智慧來進修止觀,才能漸次邁向佛地,這才是佛菩提中修習止觀之正說。以此而觀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的止觀論說,完全是錯誤而誤導眾生的說法呀!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探討《廣論》中的錯誤說法。《廣論》第340頁又說:【以心未趣向無我真實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三摩地故。雖未獲得實性見解,但若執心令無分別,現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違。】(《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
這一段論文意思是說,即使尚未趣向五蘊無我及涅槃真實的人,在雙身法中也能出生無量光明與快樂之無分別定。雖然還沒有獲得真實的見解,但如果能夠攝持覺知心專注在清明與快樂的境界之中,而不生起語言文字分別,當下就可以受用因無分別定所引生的清明與快樂!因此,即使尚未理解空性的人,也能發起無分別定,在道理上並沒有絲毫違背之處。
各位菩薩!宗喀巴這樣的說法,或許沒有違背藏密所持的邪見義理,但和諸佛菩薩所開示的正理,卻是完全相悖離啊!佛法中所說的無分別定,是以永遠都有分別的意識心,親證本來就無分別、永遠都無分別的第八識——涅槃本際,如實證解心得決定而不退轉,才能稱為證得「無分別定」。而不是如外道宗喀巴所說,將只要存在時就一定有分別的意識心,經由淫樂的專注而不去作分別,就說是證得無分別定;這樣的說法,只能欺騙無聞寡智之人,任何有智慧的人都不應該相信才是!事實上,在第四喜中,意識覺知心仍然不斷在了別,時時注意著,不讓樂、空兩種分別的作意消失,因此才說要樂、空雙運;這本來就是有分別,怎能妄稱是無分別呢?
宗喀巴這樣說法的目的,無非是想將喇嘛們所貪愛不捨的邪淫雙身法予以合理化,將他所說的無分別定配合雙身修法,就說之為未通達淫樂之空無形色故是空性,未通達、能領受淫樂的意識,也是空無形色故名空性,這兩者都可以在樂觸中清楚感受樂覺的存在,能一心住在樂觸覺受中、一念不生即是不分別,就是證得無分別定。因此,雖然未證得「樂受與受樂的覺知心都是空性」之空性見,但在雙身修法的過程中,若能制心不起分別,也同樣是可以生起無分別心的;因此,尚未瞭解覺知心與樂受都是空性的人,和已瞭解空性的人,一樣都可以生起無分別定,兩者是不相違背的。各位菩薩!您瞭解宗喀巴在說些什麼嗎?瞭解覺知心與樂受都是空性的人,和已瞭解空性的人,一樣都可以生起無分別定,那精勤修道又有何意義呢?
由以上說明,我們就知道宗喀巴根本未斷我見,更不瞭解空性為何物;他誤認為淫樂之觸覺無形無色就是空性,能領受淫樂觸覺的意識心無形無色,所以也是空性,而不知空性是指如來藏心啊!宗喀巴認為令意識不起語言妄想時,即是不起分別,就是實證無分別定,殊不知,一念不生時,仍然是在分別六塵;這是未證如來藏,也不知如來藏本無分別的外道凡夫才會如此說法。就因為這樣的邪見,宗喀巴才會說:「即使不知道覺知心空性與樂受空性的人,只要專注在最強烈的淫樂中而專心領受,不生起語言文字妄想時,即是證得無分別定;所以懂得密宗『空性』的人,和不懂密宗『空性』的人,同樣都可以證得無分別定。」這等於就是在昭告大眾說:即使不懂得密宗所說空性的人—譬如不曾學密的世俗人—只要專注在性高潮時,也一樣是已經獲得無分別定了。
宗喀巴接著又說:【若能由此久攝其心,以攝心力風生堪能,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生喜樂亦不相違。喜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諸證空性妙三摩地,雖有明樂無所分別;諸未趣向空性之定,亦有極多明了安樂及無分別,故應善辨二定差別。】(《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4
這一段話裡所說「明樂」的明,是指一念不生,又稱為明光大印;樂,是指淫樂觸受,稱為無上瑜伽。明與樂合說,就稱為大樂光明。意思是說,如果能夠長久攝持覺知心不去作分別,以此定力專注於雙身法中的樂空雙運,身心自然就能出生喜樂,所以出生喜樂的覺受和覺知心的無分別,也是不相違背的。當雙身法中的喜樂生起時,由於喜樂覺受境界相之明了力,能令覺知心清晰明了而不昏沈。因此,若說一切明了安樂的無分別定,都需要證悟真實空性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因為,證悟空性妙三摩地之中,雖然是有樂、明的無分別境界;但是樂、明及無念的境界,也常常出現在未趣入空性的三摩地中,所以必須能夠清楚分辨這兩種三摩地的差別。
然而,宗喀巴這裡所說的證空性,是指雙身修法達到第四喜,男女雙方都忘我的「無我」境界,保持此樂受境界不失,並且要能觀察淫樂之觸無形無色是空性,還要能觀察受樂時的覺知心無形無色,也同樣是空性;這時樂觸與覺知心合一而不二,即是樂空不二;在樂空不二的狀態中繼續運作,而保持樂觸的覺受不退失,即是樂空雙運,又名大樂光明。如此欺騙佛教徒是「證得空性」,怪不得宗喀巴會說:「即使是沒有學習雙身密法,而尚未證『空性』的世俗人,也都有喜樂無分別定的生起。」宗喀巴將樂空雙運外道法當作佛法,而寫成兩種《廣論》,先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法中隱說雙身法樂空雙運,繼而在《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明說雙身法的樂空雙運;並且以隱語鼓勵行者說:還不懂雙身法的人也能獲得無分別定,只要是覺知心一念不生就是證得無分別定。因此,宗喀巴兩種《廣論》中所說的止觀,其實都是依於雙身修法而隱說、而勸修的。
宗喀巴誤會經論中佛菩薩所開示「空性、無分別定、妙三摩地」的意旨,佛法中所說的空性是指第八識如來藏,證悟空性的雖然是覺知心,但所證的標的卻不是覺知心,更不是覺知心一念不生的境界。如果覺知心不去作分別,就叫作無分別定;如果覺知心或淫樂覺受的體性,能稱之為空性,那豈不是凡夫就是賢聖,外道不就等同於佛菩薩了嗎?宗喀巴如此說法的目的,無非就是要讓雙身法合理化;也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部分隱說的內涵,其實就是在為《密宗道次第廣論》明說雙身法樂空雙運作鋪陳,因為無上瑜伽的樂空雙運,事實上就是西藏密宗的根本教義啊!而宗喀巴一再援引《解深密經》的經文,只是用來欺瞞世人而已,相信有智慧的您,一定是善能抉擇,不會被如此的邪說所籠罩!
各位菩薩!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7/3658-a17_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