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一)–025 六根體性(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來講《阿含正義》,上一堂已經有把經文,阿含的經文稍微唸了一下,有關五根運行的各種狀況,我們現在來簡單的口語來翻譯一下,接著再來詳細解說。經文的大意就是這樣,尊者舍黎子又問:「賢者拘絺羅!有五色根不同的運作,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各觸受自己的相應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這五根有不同的運作行為,同樣也是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各觸受自己相應的境界。這五根,到底是誰接受了他們全部觸受的境界呢?到底是誰才能夠有這樣的作用呢?也就是說,是誰能夠作為這五根的所依?」這個問題就比較大,所以大拘絺羅尊者就說:「五根有不同的運作行為、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都有領受不同的境界,都只能領受五塵中的一塵,不能同時領受其餘的諸根所領受的四塵。也就是說眼根,耳、鼻、舌乃至身根,這五根各有不同的運作行為、住於不同的境界中,各各領受自己相應的境界;意根是一體地領受這五根為祂所受的境界,因為意根同時也是五根的所依根的緣故。」尊者舍黎子聽了以後讚歎地說:「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讚歎過後歡喜奉行。那又再度地請問:「賢者拘絺羅!意根是依什麼而安住呢?」賢者大拘絺羅就回答說:「意根是依壽而住,是依壽而住的。」尊者舍黎子聞已就讚歎說:「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就來讚歎他,這時候的尊者舍黎子讚歎完了之後就歡喜奉行。
這邊我們先來講解一下這五根它所面對的是五塵境,然後才產生了五識。也就是說:佛法它是一個整體的,就是整個運作,它是整體的運作,但是為了我們佛法的修證,才把它分成五蘊十八界,這樣一一來解說;也就是一部車子,看起來就是整部車子,那至於專業的人員為了要研究車子,或者乃至維修車子,乃至運用車子,然後再把它分成哪一些是車輪,哪一些是方向盤,哪一些是化油器啦!各有各的功能,然後這樣才能夠產生,能夠運用整部車子。一樣的道理,凡夫就是只會運用我們的五陰十八界,但是沒辦法去了知各個五陰十八界的不一樣的運作,或者不一樣的功能差別,所以就沒有辦法來修學佛道。小乘就是把整個五陰十八界統統把它厭離掉,然後出離三界,因為三界的境界就是五陰十八界所現起的小乘法;他不要去瞭解這麼多,反正就是快刀斬亂麻,五陰十八界我統統不要,就觀察它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樣就厭離了;因為它既然是無常,它就已經產生苦,所以就直接快刀斬亂麻,統統不要。至於大乘法,因為要能夠知道真妄如何和合運作,所以第八識這個真心找到之外,還要知道這個真心如何現起妄心;因為五陰十八界都是第八識如來藏直接生、間接生、輾轉生,所以既然是祂生的,祂就互相能夠真妄和合,然後才能夠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產生作用,所以這個就是大乘的修法,就是把祂瞭解之後,把祂不好的貪愛雜染--這個煩惱就是貪瞋癡慢疑--把這個去除掉而已,但是祂這些妙用還是要保留--五陰十八界的這些功能差別;所以這樣的修證,去掉了煩惱之後叫作無漏有為。這個是兩個的修證方法不一樣。
我們這邊繼續來說小乘的說法,小乘聲聞所說的六根,它就說得很清楚啊!六根,它跟大乘的說法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只不過對於意根,因為小乘法它不用去了知那麼多,所以裡面就有一些差異了;前五根所面對的當然是不會雜亂的,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一定是色、聲、香、味、觸,然後產生眼識乃至身識,這個不會雜亂,一雜亂的話那就天下大亂了,也就是說神經錯亂了;所以了別一定是單方的,一對一這樣了別,但是了別之後還是要有一個統籌的,要不然的話就沒辦法好好的來統籌運作,因為人在這個日常生活中,它是整體運用的,五陰十八界是在日常生活中總體這樣配合得非常妙,然後才變成是一個正常的人,如果有出差錯、部分差錯,那就是殘障人士。
好!那我們繼續來講解,五識在五勝義根所在的處所領納了五塵,祂各自應該領受的境界;也就是說,眼識祂領納的就是在眼根的勝義根,去領納什麼?領納有關內色塵的部分,然後領納完、了別完畢了,這樣就產生眼識,其他的就依此類推。所以五根就各自領受五塵中一塵的境界,也就是自己相應的這個境界,那這樣五根是沒辦法統籌的,這樣的話就必須要有另外一個心,來統合這五根對五塵的領受,這樣日常生活才能夠起五陰十八界的一個正常運作,否則就變成各個有情,各個根各自領受不同的境界,沒辦法做成一個完整的運作,這樣生活就會產生錯亂。所以根領受塵之後產生了識,也就是根塵觸產生這個識,這個是先對五塵來說,就是一個塵、識對應之後,如果沒有同時有一個統籌的識,這樣的話,也就是一個塵對應相對的根之後,再對應其他的四個塵,它如果是分先後的次序來領受,這樣就麻煩了,也就是說沒有辦法同時領受,沒有辦法同時運作的話,那就有一點神經錯亂,這是精神病患的狀況了,或者是反應就比較慢了,那就是殘障;也就是說正常人是五陰十八界一起運作的,這樣對我們生活上才有辦法很快的反應,比如說眼睛所看到的這些色塵,裡面包括剛說的: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都一起把它領納進來,然後再根據各個識的需要,然後同時去了別,這樣的話才有辦法能夠及時地反應,比如看到危險,就馬上可以做一個反應,那這些東西是什麼來統籌呢?這邊就說是意根來統合五根,然後去全面地領受這個五塵境界。可是這邊就有一個問題了,說意根祂是依什麼而住呢?這邊文中就回答說「意」就是意根,是依據壽來住,也就是依壽而住;這個回答就有點問題了,因為依二乘來說,壽是命根成立的一個要素之一而已,命根是什麼來說?命根它的決定因素有三個,它的正確答案就是:「壽、暖、識三個來說為命根。」那問題來了,意根若是依壽而住,意根應該就只能存在一世,因為人的壽命就只有一世、一世,所以這個叫分段生死。那麼意根在有情入胎,或者是受生的時候,到底是在什麼時候生呢?如果是只有一世,就是在入胎的時候有,或者是受胎的時候,是在什麼時期生起呢?是在哪一個階段,這些就是變成一個很麻煩的問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
我們一一來討論一下,就是說意根如果從一開始就存在,那意根就不可能是依壽而住,然後依壽而生起,因為壽命終的時候就會毀壞;也就是說壽命終的時候意根就壞了,這樣的話,就不能說意根是一直都存在的,也就是說意根就會斷滅;與這個前提就不符了,所以非依壽而住,因為壽命只有一期的生死,這樣就不能說祂一直存在。所以這個前提就已經否定掉了,這個就是不合理的一個例題。好!那我們再說第二個,意根祂如果是受生之後才出生,這樣來說,說是依壽而住,這樣的說法好像有點道理,我們就開始來說明,意根是什麼時候出生呢?祂是不是生滅法呢?能不能作為意識及前五識的所依根呢?所以如果我們把意識跟意根合稱為意,把兩者,它其實是兩個,然後把它籠統地說是意;因為二乘法它就是想要出三界而已,所以它不用分得很清,所以有時候籠統來說,反正你就統統把它斷掉,那這樣就出離三界,所以二乘法常常是意識跟意根兩個合稱。我們來看它能不能經得起考驗。好!意根與意識若是同一個心,這還是有問題,因為十八界就少了一界,因為意根祂是一個界,意識又是一個界,合起來才會有六根、六塵、六識,所以那樣五陰十八界,這個建立就是虛妄建立,所以意根跟意識是兩個不一樣的界。如果是意根跟意識合在一起,那世間也不會有睡眠這個法相,或者是說睡眠這個定義,這個法相的定義要做修改,為什麼呢?我們後面一一來解說,如果說意根就是意識,因為睡覺的時候、眠熟的時候,因為意根還在的,意根如果是等於意識,就變成意根也有意識的了別性,有這個功能,這樣才叫說兩個是一個;我們都知道意識如果存在的話,祂一定有五別境的心所,所以這個時候祂一定能夠了別境界,了別境界之時候他一定是清醒的,他沒有睡著啊!所以這個法這樣,那又是矛盾了,所以在眠熟後,如果意根等於意識的話,也就是說意根既然是不滅,那也就是說意根有意識的了別性,眠熟的時候,祂還是繼續在清楚明白地了別,所以應該知道自己正在睡覺啊!既然自己知道,就表示是清醒著,這樣就不是睡著眠熟,所以這個就矛盾了,這個是不行的這種說法;因此如果是這個道理,意根等於意識這個道理通的話,那睡眠這個定義也要重新界定了。眠熟位的時候是這樣子說,同樣的悶絕、正死位,無想定中、滅盡定中,這個道理都是相同的,這個都是同樣的道理;這個是不合理的,說意根等於意識,這個說起來是矛盾的,經不起現實的事實上的狀況。所以一般人都是睡著眠熟,意識就不存在了,這個才是正確的道理,所以說意根依壽而住,這種說法它是值得商榷的,所以如果說「壽」到底是怎麼的一個狀況,應該來說「壽」是我們出生之後,有了五根它才有這個壽的問題,有壽命的問題呀!所以壽是依五根不壞而說有壽,如果五根壞了,那你就叫作命終正寢,也就是說人就要死掉了,五根壞滅就叫壽命已經沒啦,就是已經斷壽了,這個常理我們都懂。
我們再繼續說,如果意是指意識的話,依壽而住這個法,當然就比較能夠通,因為意識是只有一期的生死,意根是能夠貫通三世的,所以這樣的說法,以意識來說依壽而住,當然可以通;但是問題是現在這一段文裡面,意識並不是歸納在六根中,所以這樣又不通了。現在是在講根,講六根,所以當然是在講意根,不是在講意識,這樣的說法就很明確,意根祂是恆常的,能夠貫通三世,祂當然不是依壽而住;所以這句話「意依壽而住」 ,這個就有矛盾了,如果正確的說法我們應該怎麼說呢?應該說有了五色根的出生,所以就有了壽命,意根才能夠主導意識,然後才示現在人間的這些五陰十八界的現行及運作,這樣的說法才比較正確。因此從這邊就知道:意根跟意識它是兩個法,它不是同一個法,一定是意根與意識,祂兩個不同,這樣才算是完整的五陰十八界,才能夠具足十八界。所以從這邊我們就知道說,在這兩個心中,就是意根跟意識這兩個,因為意根也是心法,但是祂是意識的根,所以叫作意根,所以這兩個都是心法,在這兩個心中,一個心是根--也就是意根,另外一個心是識--也就是意識。我們繼續再來解說,假設這個意根同時也是意識,那麼意根就不可能變為意識之所依根,自己哪裡可以依自己,這個理上就不通,所以這樣就不能說它是意根,因為意根的名義就是意識的所依根,所以這當然是兩個,以上就可以說明。如果我們方便來說法就是:意根能統合五根所行的不同境界,這只是一個方便說,事實上嚴格的來把祂分際,把祂分得清楚,意根只能統合六識所行的境界,並不是意根去統合五根。
大家先來瞭解這個正確的知見之後我們一一來解說,因為意根只有五別境少分的了別慧的緣故,所以意根祂統合五根所行的境界,只能在五塵所顯現的這些法塵上;而且這些是極昧略的法塵上來說,這樣才能夠說得通,因為意法為緣生意識,意根所面對的是法塵,這要這樣子來說才通。那第二我們來想,因為意識祂有五別境的了別慧,祂是很能夠了別清楚的,如果意根也像意識一般,統攝五塵的境界相,就表示祂也能夠,意根也能夠像意識一樣,了別五塵的這個細的法相;這樣一來就會變成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意根變成像意識一樣,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事都能夠清楚,這樣我們大家眠熟之後,意識滅了,但是意根沒有滅,這時候還是可以,繼續了別五塵的境界,這些細項都知道,這樣眠熟的時候還是一樣清清楚楚,明白知道六塵的各種狀況;這時候人就沒有睡著,所以就沒有「睡著」這一法可說,所以前提這樣說是六根等於六識,這是不對的。
好!我們再繼續說,假設意根可以如同意識這樣的功用,那麼意識的存在就沒有必要了;因為兩個功用是一樣,所以意根等於意識,那就沒有必要有意識;所以這樣只要有六根跟五識就好了,有沒有意識沒有必要,所以六識減掉意識,就只剩下五識這樣就夠了。所以這個於理還是不通的,意根單獨能夠統攝五色根所行的五塵互異的境界,這個是說不通的,這個理上就沒有辦法通的。所以,實際上我們知道:要有意識與五識的配合;也就是六識,它整個六識,意根才能夠依意識的了知,而統攝前五根所攝入的五塵境界。這個是把意根方便說,也就是說內相分與外相分,把它合在一起說,這樣來說法;所以小乘的說法還是比較籠統,這個說法並不是很合乎大乘唯識種智來說的,因為意根祂其實還是前六識的所依、俱有依,這樣來說法是比較合理的;意根直接去面對外塵境,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意根祂接觸的是內法塵的部分而已,這樣來說是比較正確的說法,因為小乘沒有分的這麼細,只能說是方便說,大家能夠好好去思惟,對大家的佛法就有幫助,我們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長!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6/3701-a16_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