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要和大家談談:〈阿賴耶、異熟、無垢這三個識,是不是三個心?〉
前一集中提到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中說到:【云何識蘊?謂於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採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他說識蘊一共有八個心,把意根及阿賴耶識都含攝在識蘊之中了;然而,這是嚴重違背
世尊之開示的。世尊所說十八界之中,歸屬於識蘊的眼等六識,都是根、塵為緣而生識,生識已,依其根而立名;所以十八界之中,是有六組的「根、塵、識」—眼識等的六識—才合稱為識蘊。而這十八界是可滅之法,在阿羅漢入了無餘依涅槃之後,意根也是不現前運作的。有一件事情是大家可以想到的:可滅的十八界諸法,既然可以一世又一世地現前運作,表示其背後一定有一個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十八界的運作如是,那麼識蘊的運作亦復如是,都不能離開萬法所依的阿賴耶識。而阿賴耶識本然就不生不滅,不會繫屬於生滅的識蘊之中,也不會繫屬於可滅的十八界之中;反而是識蘊、十八界的運作都不能外於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生滅的識蘊出生之所依,阿賴耶識是十八界直接、間接、輾轉出生的源頭。
但是無明深重而又善根淺薄的人,聽到這樣子的說法以後,他隨即反駁說:「安慧所說的沒有錯,『若最勝心,即阿賴耶』只是個方便施設啊!阿賴耶識因為含藏染汙法的種子,所以修行人還是應該把阿賴耶識滅掉的,阿賴耶識含攝在識蘊之中並沒有過失啊。因為法界之中,還有異熟識、無垢識可以來作為萬法的依止啊!」這真的是無明深重而沒有智慧啊!實際上,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這三個識,並不是三個心,而是同一個心——就是第八識。這樣子施設異名的原因其中的一個,是為了要在佛菩提道上,使得學人能夠知所修學的內涵與次第,因此而作了方便施設,並不是說第八識以外,還有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這三個識;也不是說阿賴耶識以外,還另外有異熟識、無垢識兩個心。
這一種過失,我們在後面再來探討,先回到「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其實是同一個心」的主題上來說。在佛菩提道的修證而言,首先要確定每一個有情最多只有八個識;第八識在因地上有很多異名,有時候說祂就是如來藏,有時候說祂就是阿賴耶識。說祂是如來藏,是說祂含藏著可以令學人成就佛道的無量無邊的寶藏,而這一些無量無邊的寶藏,就是其一切種子所蘊含的功德妙用,學人要把其中無量無邊的寶藏完全找出來,也就是證得一切種智而說是成就佛道;所有時候也說「如來藏中藏如來」,就是這個道理。可是,既然說其中的寶藏是無量無,而要能夠完全地把它找出來,那就不是一兩天、一兩世,甚至是一、兩劫可以成辦的;雖然蒙受諸佛的方便攝受,然而學人從初住位開始,還是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夠成就佛道。「劫」這個字,在佛法之中原來指的是時間的概念,後來被世人引用而產生了別的意涵,譬如說劫數、在劫難逃,其中的劫字就有了別的意涵了;而「劫」所代表的時間長度,所翻譯的經論之中或有差別,總而言之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或者是很久很久的年月了。
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之中,一者,多半沒有那個智慧可以了知,從因地初發菩提心到於此時已經歷的時劫是多久了;再者,所經歷的時劫長短,究竟與佛菩提道上的修證內涵,是否有相對的、或者是一定的關係,也無從了知啊!所以,既然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久的時間,而如來藏之中又有無量無邊的寶藏,怎麼樣可以有一個概略性的認知,就是學人們很希望能夠瞭解的。但是話說到這裡,因為已經知道第八識就是如來藏,還是應該先為大家說明:如來藏也就是阿賴耶識的經論依據;然後再來談談佛菩提道之中,解脫果與佛菩提果中阿賴耶識施設的方便區分。
在《成唯識論》卷第3之中提到了一首偈頌:【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所以,「藏著如來」的如來藏,正是含藏著可以令學人成就佛道的無量無邊寶藏,也就是含藏有一切功德妙用種子的識體,這正是阿賴耶識—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的異名。
再者,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2之中,也有一段
世尊與大慧菩薩對談的偈頌:【爾時大慧復說頌言: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識如是起,何故不覺知?爾時世尊以頌答曰:阿賴耶如海,轉識同波浪;為凡夫無智,譬喻廣開演。】大慧菩薩藉著世間的大海、波浪為譬喻,並說明在海浪鼓動之時,就可以分別出兩者的異同,而如來藏與業種現前運作的關係亦復如是;而於現象界中就可以看到藏識,也就是如來藏的顯現,為什麼眾生就是無法加以區別呢?世尊回答大慧菩薩說:「如來藏阿賴耶識好像大海一樣深廣,而七轉識及煩惱的現行運作猶如大海上現行的波浪;然而凡夫沒有智慧的緣故,就以大海、波浪來為他們譬喻說明。」那麼從《成唯識論》卷第3、《大乘入楞伽經》卷第2之中,都可以證明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而如來藏從蘊藏無量無邊的寶藏而立名,阿賴耶識則是從其仍舊含藏著使眾生繼續輪迴生死的種子而說,兩者都是第八識的異名。
接著,就可以談談佛菩提道之中,解脫果與佛菩提果中阿賴耶識的施設方便;以及異熟識、無垢識這三個識,其實就是同一個心。如來藏既然蘊含著無量無邊的寶藏,可是為什麼從無始以來,凡夫眾生一直是無覺無知的?因為無始以來貪著著我、我所,具體而言就是一直貪著著五欲,或者是說色聲香味觸,或者是說財色名食睡,而在其中有個我在受用五欲的境界。佛法之中就說:凡夫眾生們只能在「能取、所取」之中相應著無邊的煩惱,而說是一直沒有辦法斷除一念無明;這個沒有辦法斷除一念無明的情況,就使得眾生見不到如來藏蘊含的第一分清淨寶藏,這個時候因為藏識之中含藏有無量無邊的煩惱種;也就是說,是具足有使眾生繼續輪迴生死的種子,這時候的第八識就立名為阿賴耶識。學人經過久遠劫,在正確的佛法之中熏修了以後;這包括了福德與智慧兩大部分,而福德的部分之中也少不了定力的分證,終於可以確定能取、所取是虛妄了,於是可以斷除第一分的一念無明而知道:以前的紛紛擾擾,都是從對我的強烈執取而來的;有了「我」,也會有了「我所」,也就有屬於我的、我所有的,乃至是我喜歡的、我討厭的無量無邊的法跟著出生;而這時候,已經可以初步安住在離開煩惱的清淨境界,但依然離不開「本際」,本際也就是第八識的異名,是說第八識是本然就存在的。
這時候就說學人斷了我見,第一分的一念無明已經斷除了,解脫果上施設為證初果;也說是斷了見惑,這是煩惱障之所含攝。可是此時仍然無法出離生死,只是證知自己可以出離生死,因為還有更進一步的一念無明還要斷除,其第八識仍然稱為阿賴耶識。所以,經歷了薄貪瞋癡的二果,離欲界愛的三果,以種種的思惟、觀察而最後把思惑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已經斷除了—得證了無學的四果,終於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阿賴耶識之中會使得其繼續有分段生死的種子已經清淨了,所以是得證四果的阿羅漢,或者是得證辟支佛果的緣覺,其第八識就改名為異熟識。但是若是佛世之時,證得四果的阿羅漢,或者是得辟支佛果的緣覺,沒有迴小向大而轉入佛菩提道中繼續修學,其第八識仍然還有著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在心體中,也還含藏著所知障的微細隨眠;所以,就只能到異熟識這一個層次為止,因為阿羅漢、緣覺的變易生死仍然沒有斷盡的緣故。
然而對於佛菩提果而言,菩薩要進入內門之前,也要斷我見而分證解脫果的初果,這個時候是在菩薩的六住位;而一般而言,二果、三果、一直到四果的分證,就要在七住位到十迴向位之中去得證。而菩薩進入內門的七住位,除了要如同二乘人斷我見而分證解脫果,還要斷第一分的無始無明——也就是明心證如來藏,而這是所知障所含攝。可是四果的得證,對於菩薩而言,在其入地之前因為十無盡願的所持,所以其中的狀況,或者是得慧解脫,或者是故意留著一分思惑以潤未來生;這個時候叫作降伏性障如阿羅漢。而另一種狀況,則是值佛出世而先證阿羅漢果,但是因為
世尊的攝受而迴小向大轉入佛菩提道中修學,此時則是故意生起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既然是有留惑潤生、起惑潤生的情況,所以這一分思惑仍舊存在,因此其第八識仍然稱為阿賴耶識;但是,這是菩薩七地滿心之前的狀況。
七地滿心進入第八地之時,也要如同二乘人一樣,把思惑斷盡而成為八地以上的菩薩,此時就有另外一個稱呼叫作「大力菩薩」;因為菩薩此時斷盡了思惑,也斷盡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又依於初地「法無我」而一直修到這個時候,這一大阿僧祇劫所得的智慧,是聲聞阿羅漢所遠遠不及的;而其第八識阿賴耶識此時就改名叫作「異熟識」,有時候方便叫作第九識,但是這個第九識仍然是原來的第八識,並沒有多出一個識啊!此時雖然已經沒有煩惱障的習氣隨眠在心體中,但還是含藏著所知障的微細隨眠的異熟識,還要經歷一大阿僧祇劫,最後再把所知障隨眠斷盡了,就再一次改名而叫作「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真如所依的心體;因為煩惱障、所知障的究竟斷盡,所以第八識中所蘊含的無量無邊的寶藏具足地顯發,而不能夠再說是如來藏在其中了。又因為再一次的改名,所以這個佛地的「無垢識」有時候方便就被稱為第十識,其實仍然是第八識的心體。
這樣子,第八阿賴耶識、第九異熟識、以及佛地的第十無垢識其實都是同一個心,只是因為其煩惱障、所知障的斷除與否的差別而方便區分為第九、第十的;然而法界中的每一個有情,最多只會是有八個識。所以這樣子說明以後,大家就更能夠瞭解: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這三個識,並不是三個心,而是同一個心;除此之外,其實第八識是有很多異名的。再者,在這個說明之中也應該明白:原來解脫道的四種果位,是在佛菩提道的五十二個階位之中的施設方便,也應該分證的,乃至說應該具足得證的。因為佛法其實就是一佛乘,大、小乘,乃至是人天善法,那就是方便的施設。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750-a21_0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