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節目》。今天我們所要探討的題目是「持戒與莊嚴菩提」。
在本節目中,有許多的主題曾經探討過持戒的內涵,以及持戒對於佛道修學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已經有充分的瞭解。在這次節目中,我們要對於持戒所引生的殊勝作用來略作探討,相信這也是大家非常關切的議題。首先大家都知道:受戒能夠獲得廣大福德。因為持戒的對象,是對一切眾生持的,而眾生無量無邊,因此即使是短暫的時間至心持戒,也都能夠獲得大福德;何況能夠盡形壽至心受持,乃至菩薩戒之永不棄捨,盡未來際受持,其福德、功德更是無量無邊。因此,菩薩在一開始持戒的時候,便已經有大福德了;這個福德也是在佛菩提道上的一種重要資糧。因此,菩薩如果能夠清淨持戒,便可以莊嚴菩提。
我們先來看在《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開示:「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業,多聞布施,修定修善,供養三寶,是則名為莊嚴菩提。」從這裡面的開示,我們來逐一探討:在受戒之後,去修學種種的善法,他獲得的果報是會有明顯的不同。首先修三善業,也就是身、口、意的善業;這裡面最基本的就是包括身三、口四、意三的十善業,修十善業不僅是要遠離十惡業,而且是要從比較積極的態度去利益眾生。譬如十善業中的不殺生,是要能夠作到不殺生而護生;同樣的,也要作到不偷盜而布施,不邪淫而淨心,不誑語說實語等等。因此,如果沒有受持戒法裡面最基本的遠離傷害眾生的種種行為,那他在行十善業利益眾生的善行中,就很難作得好;因為一方面傷害眾生,一方面利益眾生,這樣的行為基本上是有衝突的。如果善行、惡行摻雜,最終來說,還是無法真正成就十善業;因為一般情形,善、惡業是無法相抵的,如果造作了重大的惡業,落入三惡道,那就一切修行都談不上了,必須要等他在長遠時間苦報受盡了,離開三惡道之後,才能再開始修行。因此善知識常開示:「戒能杜塞惡趣,開善趣門。」
又譬如在《大哀經》卷2中的開示:「復有三事以戒莊嚴,何謂為三?一曰身行清淨而無沾污,二曰口言清淨辭不麁獷,三曰其心清淨未甞壞亂。」因此持戒本身是行十善業的保障,讓十善業得以牢固。譬如在《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1中的開示:「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因此持戒能使十善業更加清淨、精純有力,令十善業之福德更加增益廣大。這裡我們也要瞭解,其實十善業是可以很廣泛的,菩薩一直到等覺位時,都還在修十善業道;因此十善業可以說是佛法的根基,猶如大地一般,不可小看。持戒本身不僅能引生大福德,對於修習三善業也是一種保障;因此持戒之後,修行三善業或十善業,才能確保能夠成就莊嚴菩提的功德。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需要受戒,也可以不傷害眾生啊!並且也可以同時行十善業。」當然也許有這個可能性,但是有受戒與沒有受戒,他的發心與誓願是不同的,表現出來的決心、意樂,與展現出來的力量,就有根本的不同;當然其相對應的成就速度,與功德、福德便有極大的差異;因此,在因緣條件許可之下,應當要儘量受持戒法,讓自己的佛道之路能夠更穩健地前進。在佛道的修學過程中,除了證悟般若是利樂眾生非常重要的智慧之外,能夠親證斷我見乃至斷我執的解脫功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譬如要先斷我見,才有可能證悟明心;而菩薩在解脫證量方面,要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才能進入初地。
在上面所引的《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經文裡面提到:持戒之後,若能修學多聞布施,也就是多聞正法而且布施有情,那也是屬於莊嚴菩提的一部分。在先前的節目,也有親教師已經談過惠施、持戒、多聞這三個法,是獲得解脫分的方便。而持戒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如果戒不能持好,那麼佛法的修證就沒有保障,就很難得到應修、應證法的證量;而且除了持戒之外,如果能夠再好好惠施眾生以及多熏聞正知見的話,那就逐漸可與解脫法相應。這裡面,布施本身除了利樂眾生、累積福德之外,也可以讓行者經由布施而逐漸遠離對於種種法的執著性,因此本身是與解脫相應的;而持戒本身,除了與解脫相應之外,能夠持戒不犯眾生,本身也是屬於無畏施;而持戒者本身清淨的身、口、意行,可以讓眾生感到持戒的勝妙功德,而生起欣樂戒法之心,因此也是屬於法布施的一種;身、口、意的清淨,也讓布施之行更加精純,與產生更廣大的福德。而要能夠成就解脫道,一定是要先有正確的解脫知見,譬如知道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皆不是真實的自我;有了正確的解脫知見,才有斷我見的機會,乃至後面的修除我執。而這就需要在善知識處,經由多聞正法來達成;尤其在末法時期,邪法氾濫,正確的多聞熏習,尤其顯得非常珍貴難得。
譬如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2中的開示:「爾時,淨威力士白佛言:『世尊!布施莊嚴、淨戒莊嚴、多聞莊嚴,是三莊嚴,何者為最?何者為勝?』佛言:『淨威!三莊嚴中,多聞莊嚴最可稱歎、最勝尊上、無上、無上上。』」因此,有機會多聞而聽聞正法,真的是要對於佛菩薩生起無限的感激與恭敬之心,因為多聞非常重要。我們也恭錄在《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2中的開示與大家共勉:「復次諸仁者!應知多聞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敬順師長,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奉行,是名多聞八種清淨。」這可以讓我們在熏聞正法時,要時時留意是否有違背這八個要項。而常常熏聞正法,除了有利於義理的深入思惟與領納,也有助於轉變意根,讓意根能夠真正接受這些法,而開始轉變自己的身、口、意行。經由上面的分析之後,我們就可以了解持戒後之多聞、布施,讓佛子有機會能夠解脫,因此能夠引生更廣大的積功累德之行而能莊嚴菩提。而菩薩即使在證悟之後,也都要繼續依靠多聞來熏習悟後起修之道,乃至修學唯識種智妙法,都是需要依靠多聞才能夠成就;而菩薩在證悟之後,當然還是要繼續持守菩薩戒,以及廣行利樂眾生布施之行。
接下來,在上面所引的《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經文裡面,接著提到持戒之後,若能修定、修善,也是屬於莊嚴菩提的一部分。這裡面修定的部分,是大家所熟悉的,因為持戒能令煩惱止息,因此有利於禪定的修證;或者因為能夠依教奉行、持戒清淨,便能夠逐漸生起實際的功德受用,而在種種法上面心得決定。定的引生之後,有利於智慧的證入,因此持戒之後修定,當然能夠提升莊嚴菩提的層次;相同的,在持戒之後修學種種善法,當然也能夠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讓自己在佛菩提道上能夠順利前進,也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譬如在《大智度論》卷88中的開示:「應以布施攝者,而布施攝之;應以持戒攝 者,教令持戒;應以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攝者,教令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而攝取之;乃至應以種種善法攝者,以種種善法而攝取之。」因為菩薩有種種根器的差異,也有種種相應的無明煩惱,修證上也有種種層次的差別,因此需要以種種善法來攝受眾生;包括以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等,來接引初學佛者;乃至以三十七道品、各種三昧、六度法門等,來教導各類有緣佛子,這樣才能攝受廣大佛土,也才能吻合菩薩三聚淨戒的攝善法戒,也就是應修學一切善法,無一善法不學。菩薩因為這樣的關係,就能夠快速莊嚴菩提。
在上面所引的《優婆塞戒經》卷6中的經文裡面,最後特別叮嚀要供養三寶;事實上,這是最基本的,因為感念三寶恩德,是佛子所絕對應當要作的。如果忘恩負義,就反而不如世間人了,因為即使是尚未修學佛法的世間人,都知道要知恩圖報,何況是佛弟子呢?不願意供養三寶者,有可能代表此人對於佛法的信受與體會尚不是很深;如果已經知道三寶恩德浩瀚,卻仍不願意知恩圖報供養三寶,乃至反而破壞正法,那就會有很大的過失。
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中有開示:不知恩報,就是能令眾生得地獄報的其中一種業行。忘恩負義在世間法與佛法上,都是很嚴重的事情,大家一定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已經從三寶中得法的人,除了一般的供養之外,更是應該思惟如何才能夠真正供養三寶?如何才能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等等?因此,佛子一定要誠心供養三寶,而常常供養三寶也可以讓自己對於三寶更加恭敬,與更瞭解三寶的恩德有多深厚;同時供養三寶有大福德,因此對於莊嚴菩提,當然有直接的關係。對於菩薩來說,從三寶那裡得到了法義的親證,也應該於三寶身上報恩。這裡面非常重要的就是──以勇猛護持正法的法供養,來供養三寶以及莊嚴菩提。
上面主要根據《優婆塞戒經》卷6的開示,來探討持戒與莊嚴菩提的關係。在持戒之後,透過種種的善行來利樂眾生;這種方式是以持戒為基礎,再來廣行種種的善法。因為有了戒法的保護,因此修學的道路是可以非常穩靠的;並且配合善法的修學,在利他之中完成自利,而達成莊嚴菩提的功德。譬如在《發菩提心經論》卷1中的開示:「云何菩薩修行持戒?持戒若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持戒,則能莊嚴菩提之道。」因此,菩薩透過持戒,可以達成自他二俱利;如果再加上修學種種善法,更能夠成就莊嚴菩提的功德。
接下來的部分,我們要來探討無作戒。因為經由前面的討論,大家可以瞭解持戒以及持戒之後修學種種善法,可以自利利他與莊嚴菩提;但是這裡面,大家也會很關心一個議題,那就是這些種種的功德與福德,雖然可以帶到未來世去,可是出生在下一世的時候,有隔陰之迷,那如果在下一世還未受戒之前,就造作了與三惡道相應的業,那豈不是很危險!當然這個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懂得無作戒的道理,大家就會比較放心了。首先大家要瞭解有作戒的意思,今生到寺院或道場受持戒法,這是經由身、口、意三業去受戒的,如果沒有具足身、口、意,戒體則不能成就;所以去受戒時是有作戒,必須有身行及口行來受持,心意也樂於受持;受持戒法的過程當中,還得要出口成願,要說出:「我願意受持!」所以受戒一定是具足身、口、意三業的。所以去受戒時是有作戒,而成就有作戒之後,因為是以至誠心發願受戒,這一世就會很小心的不敢犯戒,能夠心不放逸,因此導致他的心習慣於戒法的禁制;因為習慣於戒法,後世雖然尚未受戒,心地自然就不會違犯了。心習慣於戒法的限制時,凡是犯戒的事就不會去作;習慣之後,未來世的清淨種子還是會現行;種子現行時,自然不偷、自然不邪淫、自然不會妄語,雖未受戒而自然不犯,這叫作無作戒。也代表此人已經成就心的清淨習慣,因此能夠成就無作戒。因此這一世能夠精進持戒,除了有作戒,也能夠成就無作戒而帶到未來世去,那當然更能夠莊嚴菩提了。事實上無作戒的成就,跟我們把佛菩薩的教導,確實融入自己的修行中,而能夠真正依教奉行,也是一樣的道理。把佛法的正知見放在心裡面,透過在實際歷緣對境中去觀行驗證、去真正瞭解與領受,那就可以真正確實履行,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而得到真正的功德與解脫受用。這樣對於學人來說,是會非常深刻的,而不再只是知識而已;因此未來世只要有相應的因緣,這些法就能夠有足夠的力量再度現起。所以只要真正用心修學,依教奉行,都是功不唐捐的。
相信到這裡,大家對於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之道,應該能夠更添一分信心了。莊嚴菩提的範圍很廣泛,包括六度之行都可以成就莊嚴菩提,而其中六度又都可以互相含攝與互相增益;而菩薩隨著修證層次之提高,其莊嚴菩提之行便會更加勝妙。譬如在《菩薩善戒經》卷6中的開示:「云何名為莊嚴菩提?莊嚴菩提有二種:一者功德莊嚴,二者智慧莊嚴。如自利利他品中說,菩薩若在初阿僧祇劫,修集如是二莊嚴者,名下莊嚴;在第二阿僧祇劫修,名中莊嚴;在第三阿僧祇劫修,名上莊嚴。」因此我們也要勉勵大家,希望能夠透過修學正法,以及定力、慧力、福德具足之後,能夠親證菩提;如此再透過自利利他行菩薩道,便能夠作更高層次的莊嚴菩提之行。期望諸位菩薩都能夠瞭解持戒與莊嚴菩提的道理,並能夠依教奉行,就可以在修學路上快速前進。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這一集就談到這裡,希望諸位菩薩都能夠安住正法,精進修學,功夫進步,早證菩提。
祝您身體健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