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6集 淨三歸品(五)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為什麼要歸依法的道理;主要的原因是歸依法之後,依止無上正法的修學,可以斷除四種顛倒邪見,使眾生的渴愛飢饉得到止息,因而得以離開生死怖畏和險難。

今天我們將接續上一集,繼續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44頁開始說起。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悋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外道的種種臆想邪說誤導眾生,而能演說正法導正眾生邪見者,唯有佛法中少欲知足、如法而住的清淨僧寶,因此應當在歸依法之後次第歸依僧。

佛開示說:「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外道徒眾,他們無慚無愧,都不是如法而住。」佛出現在人間之前都是外道的天下,佛出現以後,為大眾詳細說明四禪八定都不是涅槃境界。可是外道卻仍然繼續堅持說:證得初禪時就是涅槃,也有說欲界定就是涅槃境界,也有人主張二禪到四禪都是涅槃境界;而這些都是 佛早已破斥說是「外道的五現見涅槃」。佛世如此,來到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佛教界亦復如是;乃至於師徒公然亂倫的假藏傳佛教,可以父女、母子、六親合修雙身法的,當然更是無慚無愧等而下之了。

各位菩薩!我們可以來檢視看看:台灣有誰證得初禪?一個也沒有!古時外道還有證得初禪的所謂「涅槃」,乃至四禪的所謂「涅槃」;而現在台灣卻一個也沒有!佛法淪落到這種地步,不但般若實相悟不到,連禪定的初禪都證不得;大師如此,座下的學人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說末法時代的佛弟子真是悲哀啊!因此我們一定得要把這種現象給扭轉過來才行。

所有的外道,佛早已經斷定:縱使證得四禪八定,都不能到涅槃。但他們卻仍然繼續堅持說:「非非想定就是涅槃,無想定就是涅槃。」所以他們都是無慚無愧之人。若是有慚,就應該要公開承認:「我以前說四禪境界是涅槃,我說錯了!」這才叫作有慚嘛!而有愧,則是要改正過來,從此不再主張四禪是涅槃境界,後不復作,這才是有愧啊!所以外道都是非如法住者;他們雖然也出家修道,修學種種出離生死之法,可是卻不知道修行的正路;想要求取解脫,卻無法得到真正的法要;雖然出家修行,也得到了世俗法中的微小善行,但卻是於法有慳悋之心,護惜所得四禪八定的法而不能廣泛地為人宣說。所以外道們不是善行的心性,所修的法也不是善行的法性,但卻都是當作有善心和善行。可是諸佛與真僧一直都處於無貪的寂靜境界,心中常多憐憫眾生;並且少欲知足,依照 世尊的教導安貧樂道而住,並且能夠修於正道,得到正確的解脫,進而還能為人宣說。所以眾生在歸依法之後,應當要歸依僧。

講到禪定的修證,有些人可能以為正覺只教人修般若,不教人修禪定,所以都是有慧無定。卻不知平實導師在弘法的最早期,就曾經為徒眾們宣講《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也就是俗稱的《小止觀》,開示如何修證初禪的方法,並且明說初禪中的實際證境。後來有同修把它製作成三大盒,約六十卷的錄音帶流通,末學家中現在還珍藏著一套呢!這意思是說,當年平實導師實證禪定之後,並沒有祕而不宣,而是毫不吝惜的公諸於世,只要有緣的人就可以得其法要。除了禪定之外,有關解脫道的實證方法和原理,佛菩提道的修學次第與內涵,在平實導師已出版的百餘冊法寶之中,都已經講得非常的清楚,這就是為人轉說。所以菩薩在實證以後,應該要為人轉說,不可慳吝於法。

反觀外道們如果懂得某個法,就故作神祕來籠罩人說:「你如果想要得這個法,就得先來供養我。」這種現象在佛門中很常見,而假藏傳佛教則是其中的翹楚,你想跟他學一個法,就必須先要有幾百萬新臺幣供養喇嘛;但是在供養之後,卻發覺所謂的妙法其實都是騙人的把戲。譬如:台灣曾經有人拿了房子去向銀行抵押貸款,卻跑到上海去供養假藏傳佛教的喇嘛,回來之後想不開,漸漸就成為精神病患了!正法在台灣,他不來學,偏偏跑到上海去跟喇嘛學外道,弄到精神失常,還真是可憐啊!由此可見,外道和附佛法外道都是無慚無愧之人,把眾生給害慘了也不知羞愧。只有佛門中真正的僧寶才是有慚、有愧、有法、有解脫、有解脫知見、少欲知足、能如法而住者;這樣清淨證道的僧寶不歸依,反而去歸依藏密外道,真是愚癡啊!

從以上經文 佛都說:「應當先歸依佛,次歸依法,最後歸依於僧。」這就表示有佛、法、僧三個的前後順序。因此假使有大法師把法錯說了,你應當護持大法師,還是護持法呢?對了!當然要護持法啊!因為法在僧前,僧在法後。又請問:如果有大法師所說之法是純正勝妙,那你應當先護持法,還是護持僧呢?對了!應當要先護持僧!因為護持僧才能弘揚正法。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這個意思。譬如:有一個僧寶的法與道都正確而勝妙時,我們就應當鼎力護持這位勝義僧;有我們的護持,他就有力量、有資源能弘法來利樂眾生。但如果他所說的法是毀壞三寶的法,那我們不但不可以護持,反過來還要來破斥他,這樣才是真正在護持法、護持僧。

如果已經歸依法,就應當護持法而一起來破斥毀壞三寶的人;這就一定要先歸依法,然後才歸依僧。但是我們看到許多學人還是繼續在和稀泥、做人情,一心想要維護名師的名聞利養,希望正覺最好不要再弘法了;這種人就是不具足三歸的人,因為他只歸依及幫助凡夫名僧共同來破法,所以就沒有歸依法了!因此三歸依一定有先後順序:「先歸依佛,次歸依法,後歸依僧。」然而在 佛陀入滅之後,假使有真僧能夠弘揚正法,就應當護持他弘揚正法,以法為先;法先而僧後,佛先而法後,歸依順序不可以改變。所以如果有僧破壞正法、否定如來藏或意根,那我們就不應當歸依於他,何況是去護持呢?所以僧若是破壞正法則不應該歸依,僧若是弘揚正法則當努力護持,這才是已經受三歸依佛弟子的本分啊!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佛弟子的本分,是應當在歸依佛之後,歸依佛所說之正法,努力護持並歸依弘揚正法的僧寶,若有破壞正法者,則不應當作為歸依的對象。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雖復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優婆塞。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說「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戒齋法亦復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云何得戒?實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名齋,可得名善。】(《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段經文,世尊為我們開示:如何名為供養三寶?如何名為優婆塞?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優婆塞戒戒體?

世尊說:「若能禮拜如前所說的有智有德三寶,僧寶來時就起身迎接,去時就恭送,並且平常要尊重三寶、讚歎三寶。除此之外,還應當依從三寶的教誡,如法而住,對三寶信受不疑,這個人就是供養三寶的人。假使有人能在歸依三寶以後,雖然還沒有受戒,但是卻已經能夠斷除一切惡,並且實際上已經修一切善法,雖然尚未受戒卻能在家如法而住,他也可以稱為優婆塞。如果有人說:『沒有先歸依三寶就去受戒,他無法得戒,所以沒有得到戒體。』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來說,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但因為有例外,所以這種說法就變成不正確了!世尊接著就為我們說明其中的道理,世尊說:「譬如我釋迦牟尼佛有時說:『善來比丘!』他當時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阿羅漢。」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來得好啊!比丘!」這種比丘都是菩薩比丘,不會是聲聞比丘;菩薩們如果明心了,就會聽懂這句話的意思。這位善來比丘成為阿羅漢時,他當時就有了道共戒,已經戒律具足,從此不會再犯戒了,但他當時卻還沒有受三歸;所以不一定要三歸依以後受戒才能得到戒體。

世尊又說:「如果有人說:『若不具足受戒,只受少分、多分戒,就不得戒體。八戒齋的戒法也是如此。』這樣的道理也是講不通的。如果講得通,那麼求後世三界諸有享受的優婆塞戒的受戒者,又怎能得到戒體呢?」所謂求有優婆塞,是說我見不肯斷,他求受在家戒的目的是為了求後世三界有為法的快樂果報,所以為求禪定的證得,他只受酒戒、淫戒,成為少分受戒者,也是能夠得到戒體的,不能說他不得戒啊!所以受戒後修證四禪八定,也能得到禪定之樂。但是也有人因為是求三界有,自己斷惡修善而證得初禪的快樂,但他卻不曾受過任何戒,可是已經有了定共戒,永離欲界生;所以不能說一定要具足受戒才能得戒。又譬如有人五戒只受少分戒,或多分戒,沒有滿分受,雖不具足,但也能得戒啊!所以八戒齋如果不具足受,可以說他是不持齋法而仍有善戒。

其實「八關齋戒」真正的稱呼應該叫作「八戒齋」,主要的特點是持齋,也就是過午不食。八關戒齋的內容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不歌舞戲笑華鬘著身、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以及不非時食。受持八關戒齋最主要的目的,是為求來生出家作準備,種出世之正因。八關戒齋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八關戒齋的作用是讓眾生得以由此關卡而走出生死之門。但由於眾生種種的差別因緣,有人得以出家修學解脫之道,而有更多的人必須在世俗中生活謀職上班,朝九晚五,一生為家庭眷屬所繫縛。世尊慈憫我們,開了一個方便法門,使得嚮往出世生活,而又無法在現生達到出家目的的佛子,也有機會來過出世的生活,種植出世的善根,八關戒齋就是這樣的一個廣大法門。

眾生在世俗生活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淫欲和飲食二法;儒家說:「食色性也」,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飲食和淫欲。依佛法的觀點來說,飲食是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則是三界流轉的根本原因。《楞嚴經》中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楞嚴經》卷六)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而使自己在三界中生死流轉不已。所以如果能夠受持八關戒齋,斷除對淫欲和飲食的貪愛,就能漸漸遠離世間法的繫縛,為來世的解脫種下殊勝的因緣。八關戒齋是依五戒而增添的,而「不歌舞戲笑華鬘著身、不故往觀聽,以及不坐臥高廣大床」,這也都是間接為了戒淫所施設的。受五戒的人並沒有具足八戒齋法,所以不名為齋,但是仍然叫作善戒,因此不能說他沒有得到戒體。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戒法常有開緣與遮止的施設建立,既然有開遮就不能一概而論。千萬不要隨便對戒法作狹義的定論,而以自己的淺見來誹謗佛所施設的戒法;如果不慎造下謗佛的惡業,不僅會使自己求生反墮,也永無實證的因緣。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5-a10_0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