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前一集中,我們談到了菩薩在布施給眾生財物之前,應該要先教導眾生受三歸依。因為歸依之後,由於佛法的熏習,就能漸漸斷除煩惱、破除諸苦,因而得以種下未來親證生命實相的因緣。
今天我們將繼續上一集,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19頁繼續說起。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云何為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善男子!菩薩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僧。】(《優婆塞戒經》卷五)
這段經文,佛為我們更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有佛法僧三寶的不同。佛說:「善男子啊!譬如佛的修證,緣覺、聲聞的修證,三者各各不同,不能混同為一;由於這樣的緣故,三寶也不能混同為一,所以三寶不得不各異而成為三。」意思是說,三寶不能只是一法,三寶各有不同。這就好像三乘菩提的修證各有不同,所以三乘的佛法僧三法也各不相同;佛說:「三乘菩提為什麼會有差異呢?譬如發心時不同,莊嚴時不同,得道時不同,所以三乘菩提各不相同。」
我們先來說明三乘的發心為什麼不同呢?事實上,三乘聖人在因地發心時就已經是不一樣了:譬如聲聞法的聖人從初果到四果,他們發菩提心的目的只是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他們所學的是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觀等法,不同於緣覺聖人自己觀修十二因緣法,聲聞聖人所學的因緣法一定要從佛而受,不是獨覺,所以發心時是隨佛而修學的;而辟支佛因地發心雖然同樣是要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他學的不是四聖諦、八正道,他也不修四念處觀,而是獨修十二因緣法,不是從佛而受,但他的發心和聲聞道一樣,只是想要出離三界生死而已。而諸佛初發心雖然也是想要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佛的發心卻是想要利樂一切有情同樣都可以出離生死,同樣都可以成就佛道,因此諸佛發心和聲聞、緣覺完全不同。所以依三乘聖人的發心有異,就一定有三乘菩提的不同,當然三寶也就同樣各不相同了。
第二叫作「莊嚴時異」:三乘菩提的莊嚴有很大的差異,譬如聲聞法和緣覺法的證道所得莊嚴是解脫生死的莊嚴,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莊嚴。阿羅漢、辟支佛不可能穿著像菩薩那樣的莊嚴的服飾,也不可能像菩薩那樣有眷屬、財寶的莊嚴,二乘道的法莊嚴也不可能像菩薩法義那樣的富麗、深廣和勝妙,真是大不相同呢!我們先來看看身相莊嚴的不同,菩薩無妨頭戴天冠、身穿天衣寶衣、胸前配著瓔珞價值百千萬兩黃金,如果以現在的在家菩薩來說,無妨開著勞斯萊斯到處弘法度眾生。反觀二乘阿羅漢、辟支佛就不可能這麼莊嚴了!一定得要身著三衣。佛世時聲聞甚至於不能接受新衣料的供養,而是要去屍陀林撿裹屍布回來洗一洗,然後把它染成灰色或紅土色之後再穿,稱之為壞色。但是我們可以看見經中所說的在家出家大菩薩們,譬如說
維摩詰菩薩、文殊、普賢、觀世音等大菩薩們,他們又是何等的莊嚴呢!也就是說,單單是世間相上的莊嚴,二乘修行人和大乘菩薩的莊嚴實在是大不相同呢!
如果講到法莊嚴,那也是大異其趣的,譬如《維摩詰經》中所說那些大阿羅漢們,雖然三明六通具足了,但卻是一個個都怕極了
維摩詰菩薩,都不敢承 佛之命去向他探病,甚至於連 佛指派了還不敢去,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菩薩的法莊嚴和二乘聖人之間的差異有多麼大呀!且不說 維摩詰菩薩,假使今天南洋真的有阿羅漢,那你去問問他們般若法義,或者你把平實導師所寫的書送給他們,看他們敢不敢前來論法?仍然是不敢的。更甭說是要向等覺、諸佛來問難了!所以阿羅漢的法莊嚴,永遠是無法與佛菩提相提並論的。因為阿羅漢所修的道就只是解脫道,談到般若真是一竅不通呢!所以不但身相莊嚴和菩薩有異,其他世間法上的示現,乃至法的莊嚴也是大不相同,因此說一定有三乘菩提的差別。
第三、得道時異:菩薩修學佛菩提道,將來可以成佛,具足出世間法的莊嚴,也具足世間法的莊嚴。諸佛出現在人間的時候都不會中夭,也不會橫死;可是佛世時的諸大阿羅漢有許多是橫死的,甚至於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也會被亂棍給打死,就像世間人說的死相難看哪!但是諸佛菩薩都沒有這種事情,除非是菩薩乘願故入難處救度最難度的眾生,否則不會有橫死的現象,甚至於連辟支佛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呢!從另一方面來說,諸佛或一乘弟子,純說大乘法;或有二乘弟子,合聲聞緣覺乘為一法,及說大乘法;或有三乘弟子,如同
釋迦世尊分說三乘菩提,而有阿羅漢、未來世的辟支佛、現世與未來世的菩薩,容有一乘乃至三乘弟子;但是聲聞聖者則只能有聲聞弟子,沒有緣覺弟子,也沒有菩薩弟子;緣覺聖者則連緣覺弟子也沒有,更沒有聲聞和菩薩弟子了;但是菩薩卻可以有聲聞弟子,也可以有菩薩弟子,諸佛成佛時也都一樣,不同於二乘聖人,這就是得道時異。
阿羅漢的解脫道,修證完成的極果就是阿羅漢果,永遠不能稱之為佛,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法界的實相,當然也永無一切種智和四智圓明;但是近代有許多顯教法師都不相信這樣的說法,所以都主張修學解脫道就是修學成佛之道,修學四大部《阿含經》就可以使人成佛。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
佛入滅的時候,就應該推選一位大阿羅漢來紹繼佛位了!但是事實上,沒有一位阿羅漢能稱、或者敢自稱為佛。因此在 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成佛之前,假使有阿羅漢或辟支佛敢自稱是佛,我們一定會前去質問他般若、種智以及涅槃中的實際,我們相信他是完全無法回應的。所以說三乘聖人得道時是完全不同的。又譬如出家菩薩可以收阿羅漢為弟子,如果這個阿羅漢能迴小向大的話;但是阿羅漢卻不能收出家菩薩為徒弟,也不能收在家的證悟菩薩為弟子,因為他們根本不敢收,也不許收菩薩為徒弟。不說別的,如果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當你在正覺被印證明心以後,前去拜他為師,相信他絕對不敢收你為徒;因為如果他收你為徒,就是準備要拆掉自己的法臺囉!因為如果當眾被你問一句實相,或者問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他也只能像禪宗祖師講的「口掛壁上」,有嘴卻不能說了。所以三乘聖人得道時的法道是大不相同的,當然就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因此不能說解脫之道就是成佛之道,因為解脫道的修行只能使人成為解脫的二乘聖人,不能使人成為菩薩,當然更不能使人成佛了。各位菩薩!以上是從三乘聖人得道的不同,來宣說三乘菩提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四種差異,叫作「性分各異」。所謂性分各異是指三乘聖人的心性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二乘無學聖人,他們一旦得解脫,捨報之後一定不會再受生於三界之中,心性決定是如此的;在捨報前他們也都願意努力或者隨緣隨分去利樂眾生,但如果捨報時間一到,就一定會入滅而出離三界;他們由於悲心不夠,所以不管世界眾生有多苦,都是一定要入無餘涅槃的,因此所表現出來的身分就是聲聞聖人的模樣,他們的心性就是這個樣子。而辟支佛和阿羅漢也有所不同,阿羅漢多少還會為眾生說法,但是辟支佛卻從來不為眾生說法,他只願意住在寂寞的境界之中。辟支佛在受供之後,往往是祝願完了就飛走了,不會為眾生說法,他的心性就是這個樣子,這也和聲聞聖者不同。可是菩薩卻完全不一樣,你向他請法,通常是問一答十;你本來以為他大概一、二十句話就講完了,沒想到他一開口就講解了幾十分鐘呢!還施設種種方便善巧來幫助你,這就是菩薩呀!所以菩薩的性分和二乘聖者是迥然不同的。既然有四種的不同,當然就有三乘菩提的差異,怎麼會是一樣呢?所以那些主張阿含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的諸方大師,真是不懂佛法的人呢!
同樣的道理,三寶也一定是不相同的;如果說佛就是法,那佛就不用說法囉!如果說法就是僧,那就不必有僧學法,也不必諸佛來人間教導諸僧了!如果說僧就是佛,那麼諸僧為何不能無師獨覺?還要依佛修學呢?所以三乘菩提顯然各不相同。譬如發心時異,佛與僧的發心不可能都一樣;佛的發心與僧的發心不會相同,僧的發心只有一次,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佛的發心則是有菩薩位不同階段性的差別,所以佛不得同於僧。其次,莊嚴也不同:出家為僧只有解脫法的莊嚴,沒有諸種莊嚴,但佛可以有諸種莊嚴,譬如有一百四十種不同於聲聞、緣覺、菩薩的法莊嚴;又譬如佛在天界示現的祂受用身和自受用身,即使是菩薩僧也無法等同於佛,所以莊嚴不同。三者、所得之道深淺廣狹也有很大的差異,一切僧都不得同於佛,不然就都應該稱之為佛了。四者、性分各不相同,佛說「此法唯如來能知能證」,僧絕對不敢說「此法唯僧能知能證」,因為只有佛能究竟知證,所以僧不同於佛。因此說,三歸必定具足三法,不能說佛法僧是一樣的呀!
但如果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有時方便說佛即是法;為什麼說佛就是法呢?因為能究竟證解諸法,所以稱之為佛,因此說佛就是法,所以佛身也可以稱為法身,佛的自受用身也稱為自性法身,不單是無垢識可以稱為法身呢!因為佛身代表了佛法。
而僧者,則是從佛身邊受持於正法,然後能為眾生廣作分別,所以說之為僧;但是僧畢竟不同於佛,所以佛與僧不同,不可合而為一,所以一定要具足三寶。如果有人說「佛應該算在僧寶之數中」,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只有諸佛自己可以方便說「我在僧數」,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說「佛在僧數」。因為如果佛也在僧數,應該僧就是佛,佛就是僧,諸僧就不應該歸依於佛了。所以
佛陀開示說:「佛如果算在僧數之中,那就不具足三寶,也不具足三歸依,當然也就不具足四不壞信了!」所以佛與僧不同,不可歸類為一。
說完三寶的差別之後,我們繼續說明「菩薩、法」異,「佛、法」亦異:意思是說,菩薩與法不同,佛與法也不相同;菩薩在人間示現,固然也代表了法,可是菩薩不等於是法;否則菩薩入滅了,法應該也就跟著滅了,人間就不應該再有法存在;可是法的體性仍然常住人間,並沒有消失,所以後繼者仍然可以依自身中的實相法性來繼續弘傳,並且很分明地顯示出來:菩薩與法是不相同的。同樣的道理,佛與法也是不相同的。菩薩摩訶薩有兩種:第一種是最後身菩薩,另一種是修道位菩薩。最後身菩薩譬如
維摩詰菩薩、彌勒菩薩,他們如果在人間即將成佛時,那一世就稱為後身菩薩,也就是菩薩階位的最後身了!所以諸大菩薩就分為後身與修道位兩大類。如果是歸依後身菩薩,即使他還沒有成佛,也可以稱之為歸依法,因為今天你歸依了他,明天他就成佛了!譬如將來
彌勒菩薩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在人間示現成佛,你今天歸依他,他晚上出家明天成佛,你就同時也歸依了法。彌勒菩薩在人間示現成佛,不同於 釋迦世尊必須示現六年苦行才能成佛,所以最後身菩薩也會有種種的不同差別。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菩薩、法」與「佛、法」之不同,如果歸依最後身菩薩,就是歸依佛、歸依法,而歸依修道位的菩薩才是歸依僧。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4-a10_0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