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8集 淨三歸品(七)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歸依三寶的佛弟子失去戒體的因緣,以及即使禮拜諸天天主時仍不失三歸戒的情形,主要是在作意的不同。如果我們覺得天人、天主的法義是真實而究竟,乃至是勝過諸佛菩薩所開示的,那就失去了三歸的法體;相反地如果是為了利樂世間人,希望他們能護念眾生的生命、財產而去祭祀諸天,這就如同世間的交易往來一般,仍然不會失去歸依之法。

接下來,我們要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61頁繼續為大家說明。我們先來看下一段經文內容:【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云一切物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天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或說「投淵赴火,自餓捨命,即得離苦」;此即苦因,云何說言得遠離苦?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復有說言:「一切萬物,時節、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云何受現在造業?亦受過去所作業果?智者了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作耶?若以時節、星宿因緣受苦樂者,天下多有同時同宿,云何復有一人受苦、一人受樂?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羅,有同時生、同宿生者,或有天勝、阿修羅負,阿修羅勝、諸天不如。復有諸王同時同宿,俱共治政,一人失國,一則保土。諸外道等亦復說言:「若有惡年惡宿現時,當教眾生,令修善法,以攘卻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滅?以是因緣,智者云何受於外道邪錯之說?】(《優婆塞戒經》卷五)這一段經文主要的意思是:世尊在破斥種種外道邪說的荒唐,這也是世間人很容易墮入的無明深淵,有智慧的人都不應該信受。

世尊說:「外道所說的邪見,是什麼原因不能接受呢?」請問大家:我們為什麼要受三歸呢?目的就是為了想要修習正見。正見可以讓我們遠離生死之苦,如果受了邪見,就要輪轉生死永無了期!所以不應當接受邪見。世尊又交代說:「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外道所說的法,他們說山河大地、眾生的色身以及一切物,都是自在天所創造的!」菩薩們!這是哪一種外道呢?對了!正是一神教!他們叫作「造物主」,名為耶和華或者阿拉。譬如有些作家其實已經受三歸了,可是他們在寫文章的時候,仍然常常沿用造物主的名號和說法,這真是顛倒啊!這顯然表示他是沒有三歸的法體,他的三歸依真是白受了!既然三歸依了,成為三寶弟子,怎麼還會相信有一個造物主呢?而事實的真相是:他應該相信有無量無數的造物主才對,因為造物主就是每個有情眾生的如來藏啊!外道說一切物都是自在天所創造的,問題來了:如果都是自在天所創造的,那我們何必辛苦的去修集善業呢?因為將來受樂也是自在天給的;我既然是自在天創造的,就不應該去行善,因為我是自在天的一部分;而他創造了我,就不應該是為了讓我受苦而創造的。既然我是自在天創造的,那我不必修善業就應該可以回歸自在天身中了,那你憑什麼說要我修善才可以回到你的天堂呢?這種道理是講不通的!有智慧的人只要這樣的一句話,就可以把一神教給破了!

除了造物主之外,另外還有一種外道說:「赴淵、投火、自餓而捨命,就可以離苦!」據說西藏有一種屬於民間信仰的地方性宗教,也有這樣的思想。他們有一首詩歌就是描述這樣的道理,教人修行受苦來滅罪,最後從懸崖上跳下去自殺,說這樣就可以得解脫;印度也有許多這種外道,教人以受苦的方法來修行,然後投淵或自焚,活活地把自己給燒死,說這樣子就可以永遠離苦,不必再來人間受苦了。可是問題又來了:投淵、自焚是受苦,放火把自己給燒死、餓死也是受苦,這些都是苦因,本身就是三苦中的苦苦;既然本身就是苦,又如何能夠離苦呢?如果說受苦就能夠得解脫,那這種解脫就叫作「邪解脫」,因為它和解脫無關。要得解脫就必須把五陰十八界給滅除掉,可是他們再怎麼受苦,如果是我見、我執不斷,這覺知心將永遠存在,生生世世一定都會繼續有五陰出現。所以覺知心即是苦因,覺知心本身既是苦因,再加上受苦的苦苦,那是苦上加苦,怎麼能夠遠離三界生死苦呢?如果換個角度從因果的層面來說,一切眾生造善業,因此得後世的樂報;造惡業,所以得後世惡業之報,這都是由於業的因緣而受苦樂果報。既然如此,想要得解脫之樂,就應該離苦才對啊!為什麼還要去造作投淵、赴火等苦業而來離苦呢?所以自餓捨命等苦業既是苦因,當然就不能讓人離苦,所以說這是邪見。

另外,還有一種外道說:「一切萬物都是自在天主作的。」說是「無上」的神阿拉或是上帝耶和華所創造的,這也是邪見。一神教的經典不管是《新約》或《舊約》,講來講去始終離不開這個層次,那就是:「上帝、阿拉創造了世界!」那我們就要請問他:「請問上帝耶和華、阿拉!你們所創造的世界是平的?還是圓的呢?」他一定沒辦法回答,只好改口說:「我創造的世界是圓的。」但是你們的《聖經》所記載的,說上帝你所「創造」的大地是平的呀!事實上,當年伽利略、哥白尼都幾乎被教會給殺掉,因為他們以天文學及望遠鏡所見而主張大地是圓的,並不是《聖經》上面所說的是平面狀。教會判他們死刑,要把他們燒死;最後還是靠國王的力量,才把他們給救了下來!《聖經》中的白紙黑字寫在那裡,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狡辯的,所以只好又改口說:「我創造的世界是圓的!」但當我們把《聖經》給舉證出來,只好又說:「我創造的世界是平的。」但是我們這個世界是圓的呀!你所創造的世界卻是平的,所以你不應該說這個世界是你所創造的。除此以外,《聖經》還有其他很多的過失,譬如說他創造了人類,問題來了!他們的《舊約聖經》是這麼寫的:「伊甸園是上帝創造的,他再用泥土捏出來成為亞當,再把亞當的肋骨抽下來創造成女人夏娃,後來他們偷吃了禁果而被趕出伊甸園。」但是伊甸園外早就有許多的人類了,請問那些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呢?顯然不是你上帝創造的嘛!所以一神教的講法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問題很多,真是講不完哪!

除了一神教之外,另外還有外道說:「一切萬物不是自在天主作的,而是時節到了自然就會出現,時節過了就自然消失,所以都是時節所創造的。」佛說:「這些都叫作邪說!」既然是時節自然而然成就,跟我造善惡業都應該無關才對。我的色身好或不好,依報好或不好,都是時節因緣,而不應該與我過去世所造的善惡因緣有關;如果是時節因緣而受苦樂果報,為什麼我現在要受過去世所造的業果呢?所以這種時節外道的道理也是講不通的。還有一種外道說:「是天上的星宿所創造的。」如果一切都是星宿創造的,那麼請問是由哪一個星宿來創造了山河大地呢?又創造了我們?如果是這樣,那眾生就不必努力斷惡修善了!而這些善惡業所導致的因果報應,你們這些主張時節、星宿、自在天創造的一切外道,你們也在為人講善惡因果報應,這樣的話這些就都不能成立了呀!有智慧的人既然很清楚知道,因為往世造了善業,所以這一世就得善報,往世造了惡業,這一世即得惡報;顯然業與果是相連結的,怎麼還可以說一切都是時節、星宿或自在天主所創造的呢?

如果說是因為時節或星宿的因緣而讓我們受苦樂,那問題又來了:天底下有很多人是同一個時節出生的,他們都隸屬於同一個星宿,那麼某人當國王,可是世界上與他同日、同時、同分、同秒出生的人也有很多呀!是不是每個人也都應該和他一樣當國王呢?但是為什麼同時同宿出生的人,一人正在受苦而另一人正在受樂呢?應該是同時受苦或受樂才對啊!尤其是現在地球上已經有70億的人口,同一秒出生的人太多了,可是為什麼都各不相同呢?又譬如有天主或天人與某些阿修羅是同時出生的,都屬於同一個星宿;可是當天和阿修羅打仗時,應該雙方都勝或者雙方都敗才對啊!為什麼是一方勝而另一方敗呢?為什麼有時候天勝而阿修羅負,有時卻是阿修羅勝而諸天不如呢?這也是沒道理的!又譬如同一個時節出生的同星宿國王,同樣治理各自的國家,有的國王把國土失掉了,另一個國王卻保住了國土;如果是同宿就應該命運一樣,可是為什麼他們會有不同的命運呢?由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同宿者果報之各不相同,可見星宿創造一切的說法是講不通的;同樣的道理,時節創造一切的說法也是講不通,所以諸外道們他們的說法漏洞百出,可惜他們自己都還不知道呢!

外道有時會說:「今年流年不好,是惡年,有惡星宿會出現,所以今年大家都要修善,才能把惡運惡報給消除掉!」世界各國都一樣,都有這種外道。但是同樣的問題又來了:既然大家的命運都同樣繫於星宿,那麼善惡報應該是星宿的關係,和眾生所造的善惡業應該無關才對,為什麼說眾生修善就可以滅除惡報呢?所以星宿外道的道理也是一樣講不通的。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種種不如理作意的說法,有智慧的您一定能善於分辨簡擇才是。您可別在聽了外道妄說之後,就照單全收喔!否則就會被他們拎著鼻子走,永遠沒完沒了!譬如假藏傳佛教最擅長這一套了,他們最會恐嚇人。假使你不信就沒事,一旦信了,弄到最後就是家財敗光,再怎麼用功虔修財神法也是枉然;因為只有教財神法的人收取信眾供養才會賺錢,而修財神法的人卻永遠都只有賠錢的份!這種例子還真是說之不盡啊!假使星宿、時節的說法是真實的,那你努力虔修財神法也就沒有用了,不是嗎?如果修財神法就可以有錢財的福報,那 佛所說的布施福德是來自於施主、福田、施事三法而可得後世福德的因果,也就不存在了!諸天天主勸人布施植福的善惡因果也同樣不再存在。眾生所得的福果如果是因為時節而得、而失,或者是由星宿決定要使你受苦或受樂,那我們又何必努力布施行善呢?當星宿決定了或時節到了,你就可以受善報,那就坐在家裡等著就好了,何必努力去布施植福呢?所以外道的說法還真是荒唐呢!有智慧的人都不應該信受。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復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 非年宿也。】(《優婆塞戒經》卷五)這一段經文 世尊開示我們說:「眾生的受苦或受樂,都是因為業的緣故,而不是由時節、星宿所決定;如果人們所修習的是正見,所造的身口意業都是正行,那未來就必定能夠得到安樂;但是如果所修習的是邪見,所造的身口意業就會成為邪行,未來世也就一定會因此而受大苦惱。菩薩都是因為修善業的緣故,而使每一世的色身都能康健,並且富有資財,可以得到大自在;在得到大自在以後,眾生就會來親近,菩薩就可以藉此因緣而為眾生宣說造作善業的種種果報,使眾生心生愛樂、樂於行善,因此也能在未來世同樣可以獲得大自在。」

各位菩薩!對於以上 世尊的開示,您是否信受不疑呢?的確如此!都是因為業的因緣而使我們受苦或受樂,並不是如外道所說,是因為時節或星宿的緣故而使我們受苦或受樂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2-a10_058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7集 淨三歸品(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如何名為供養三寶,如何名為優婆塞,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優婆塞戒戒體;並且為大家說明了八關戒齋的意涵。八關戒齋包括五戒再加上「不歌舞戲笑花鬘著身、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以及不非時食」。菩薩們大概都沒見過高廣大床。也許有人心裡想:「我有見過哦!我在傢俱店裡頭曾經看到國王尺寸的床鋪,真是大啊!」但那仍然不是高廣大床,高廣大床實際上不是指睡覺用的床。古印度的高廣大床,一般人是爬不上去的,要乘坐大象,站在大象上走上去坐,高坐在上而接待貴賓,而不是在講睡覺用的床鋪。如果是禪師坐的就稱為「禪床」,有的講經師法座很高,約有一丈高,大家都只能坐在下面,那也是高廣大床。八關戒齋是依五戒而增添的,主要是過午不食的持齋法,所以叫作「八關戒齋」;在家優婆塞發心受持八關戒齋,可以種下未來世出家修道的因緣。這也說明了戒法常有開緣與遮止的施設和建立,因此有智慧的人就不會對戒法僅作狹義的判定。

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54頁開始說起。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善男子!若能淨潔身口意業,受優婆塞戒,是名五陰。云何五陰?不受邪見,不說邪見,信受正見,說於正見,修行正法,是名五陰。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若人為護舍宅身命,祠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則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己;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自在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如是之人亦復不失歸依之法。雖復禮拜,所說邪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優婆塞戒經》卷五)這一段經文內容主要是在說明:在家菩薩在什麼情況下會失去三歸依戒體;也藉此因緣教導佛子們,在世俗法中如何安身立命的方法。譬如歸依三寶的佛弟子,應該如何面對外道法?如何祭祀諸神?如何禮拜自在天王等種種疑問,佛在這裡都會為我們作詳細的開示。

世尊開示說:「善男子!如果能淨化自己的身口意業,潔淨無瑕,並且受持優婆塞戒,這個持戒的就是五陰。」各位菩薩!為什麼持戒的是五陰呢?那是因為如果沒有五陰就沒有戒,有五陰才有戒可持。然而應該以什麼樣的五陰來受持優婆塞戒呢?世尊說要以以下五法來受持戒法:第一、是不受邪見。不正確的見解都不接受,譬如外道的惡見,也就是五利使,它會害眾生在修行的路上走偏,特別是不斷我見而衍生出來的五種繫縛眾生輪轉三界生死的結使,稱為邪見、惡見。不論是大師或小師,只要他們教導的是惡見、邪見,我們都不可以接受。第二、是不說邪見。假使有人以常見外道的離念靈知心說是佛法中的實相境界,這種邪見會引導眾生向輪迴三界六道的各種錯誤的道路上去,這就是為人說邪見。第三、是信受正見。就是信受五陰無我、十八界無我、意識是緣起法、有實相心如來藏的存在等等正見。第四、是為人轉說正見。譬如為人說明為何意識是在五位中會斷滅;為人說明有一個心,可以從過去世來到今生,也可以從今生去到未來世,祂永不間斷;勸人修行斷除我執、我見等等。第五、是如實修學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斷我見、親證實相,乃至未來無量世證得一切種智,這就是修行正法。以這樣的心態來持戒及修行,這就是由五陰來持戒修行。如果不是五陰,就無法捨離邪見、受持正見,所以捨離邪見和受持正見的都是五陰。如來藏本身無所受,如來藏不受邪見也不受正見,祂怎麼能夠修行正法呢?譬如我們所熟知的《心經》說:始從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六識,一直到無無明,無無明也盡,一切都空了,而空中有不空,那就是真心如來藏;而祂離六根、六塵等法,離見聞覺知,所以無智亦無得,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以從如來藏的立場來說,祂從來不受邪見也不受一切法,當然也就不受持正見;所以能遠離邪見、能受持正見的當然就是五陰了。

世尊接著為我們開示:受持三歸以後,會失去三歸戒的各種情形。假使有人受三歸以後再去造作癡業,譬如去接受外道法或大自在天所說的法義,由於這樣的緣故就失掉了三歸戒。佛弟子接受三歸就是歸命於佛法僧三寶,既然歸命於佛法僧,就應該依止於佛所說的法,依止於住持正法的僧團,不應該再去依止外道、信受外道。結果在受了歸依以後,卻沒有如實地依止三寶,反而接受外道法或接受大自在天的開示,那他實際上就是去依止外道、依止大自在天,因為這樣的緣故,三歸之戒、三歸之體就失去了。除此以外,也有人是在世間法上失去三歸的,譬如有以下三種人:第一種人、是心地本來直爽、不邪曲的,心中也沒有慳貪之心,慳而難捨、貪而多求無厭的心已經不存在了,並且常常修學慚愧、少欲知足,心中不樂於攀緣,所以不久就可以證得寂靜之身。第二種人、是在世間法上造作種種與解脫無關之業,也就是世間種種雜業;他的目的是為了受樂的緣故,想要獲得世間法上的快樂,所以去修種種的善事,這就如同市場中的交易一般,譬如現代的基督教救世軍,他們行善的目的是為了生天堂可以享樂。第三種人、是一貫道修三綱五常等善法以及素食行善之人,目的也是為了求生天堂。然而生天的目的只是受樂,與解脫完全沒有關係,因為天的境界最高不過是非非想天,而因素食和行善受樂的境界最多也只是欲界天的果報。能夠持守人間五倫之常,也只不過是保住人身而已;如果能夠加修十善業,不單是獨善其身,而且能廣利天下,讓眾生得到安樂,但這些仍然都只是世間法,都不超過十善業的範圍;而十善業的果報,就是死後可以往生欲界六天,這都叫作種種雜業。

也許菩薩們要問:前面所說的第一種人心地直爽不諂曲,也沒有慳貪之心,又能常修慚愧、少欲知足,能夠證得寂靜之身,這樣的人為什麼也會失去三歸依戒呢?您問得有道理!但事實上,修學佛法應該是在解脫道及佛菩提道的親證上,在親證之後出來利樂有情,這樣才是真實的佛菩提,也唯有這樣,才能證得真正的寂靜之身。可是以上所說的三種人,他們所造作的種種善業都屬於世間善的雜業,目的只是為了求生天堂受樂而已,這就如同市場上的交易一般,以善業來換取往生欲界天的果報。目的不是在求取解脫,因為解脫是沒有回報的,只是出離生死而無任何所得;但是求生天堂而受樂是有回報的,正是以行善來換取欲界天的樂受果報,所以 佛說「如同市易之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一貫道修種種善業求生欲界天,所謂天堂掛號的結果就是來世在欲界天受樂;但因為欲界天仍然是輪迴生死的世間法,也仍然是以外道的老母娘為依歸,當然就是已經失去三歸,不再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依歸了!

如果為人說法,只是教導眾生行善業而生欲界天受樂,卻沒有看到眾生生死的痛苦,也沒有看到眾生往生欲界天享福,在天身捨報之後,卻仍然得要下墮三惡道中受苦,這樣的說法是不究竟的。眾生往生後的異熟果報是依福業和惡業來決定,依福業或惡業比較大的先受果報。修行十善業當然是福業比較大,那麼惡業就會延後受報,因此就先生天享福;當天福享盡了,剩下的就只有惡業而沒有福報了,當然天壽盡了以後就只能下生到三惡道去!如果幸運而生而為人家的寵物,那還算是好命呢!其餘就不堪設想了。只有從來都不造惡業的人生天享福之後,才能繼續回到人間。而一般人因為不瞭解輪迴的因緣果報,所以我們應當要有憐愍心、慈悲心,要告訴眾生真實的道理。如果受了三歸以後,不能看清這個真相,就會愚癡地去接受外道所說的種種善法雜業,行善而求生天受樂,不想繼續在人間行菩薩道,那這樣的人就是沒有慈憫心的人,當然也就失去三歸的法體了。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歸依三寶以後,失去三歸依戒體的情形。

接下來,佛也為我們作了一些開緣:譬如有人為了保護他的房舍、家宅以及眷屬,不得不到外道神廟中去祭祀或許願幫忙建廟,然後祭祀諸神,但是他歸依的對象並不是諸神,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眷屬或眾生的生命財產而已,他心中並不是以諸神作為歸依的對象,只是與諸神打交道作交易罷了!這樣的人仍然沒有失去歸依的法體,因為他仍然是以三寶的法寶為依歸。但如果有人至心相信那些外道諸神可以救護一切怖畏的眾生,因而去禮拜外道,那他就失去三歸的法體。由此可知,假使將來有菩薩在弘揚正法時,而他有時也去祭拜諸神,目的只是為了求能為眾生免除風災、水災、旱災等災患,而他並不是以那些天神作為歸依的對象,仍然是以三寶為依歸,所以他仍然是菩薩,佛為我們作了這樣的開緣。但如果這位菩薩說:「有某一位天神,他所說的法是比三寶的法義更為究竟!」那這個人就失去三歸了,因為他是以外道天神作為最究竟歸依的對象。

各位菩薩!您是不是想問說:「那麼佛弟子如果遇到外道的神廟宮宇,應該如何應對才好呢?」基本上,佛弟子遇到外道的神廟,無妨給他一個合掌稽首,意思是向他打招呼示意。不必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就把下巴抬得高高的,否則天神看了會說:「學佛了,怎麼變成這麼傲慢啊?」這樣反而會失掉佛弟子的身分,我們對他稽首或合掌,只是打招呼說:「您好啊!」但是要記得:不許歸依或禮拜喔!如果有人成為三寶弟子以後就自覺高高在上,這反而會對正法的弘揚產生不利的影響,而當天神如果輪迴再來人間時,再也不會相信三寶了!假使所有的佛弟子都能給他一個好的印象,他會認為佛弟子歸依三寶或者開悟之後,對天神還是有恭敬心,他就會因此而對三寶產生信心。所以學佛持戒以後,應該瞭解如何是開緣?如何是遮止?這些道理菩薩們都應該知道。

如果聽聞別人說:「諸天天人或天主曾經見過佛,親得佛所傳授的法。」探討的結果證實諸天天主在佛法的修證上勝過自己,所以我們禮拜、供養諸天天主,這仍然不會失去歸依的法體。但如果是認為天人或天主的法是「勝妙於佛、勝妙於三寶」,以這樣的認知來禮拜供養,那他就是失掉了三歸的法體。佛弟子在禮拜自在天王時,應該如同禮拜世間的國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者一般,那只是世間禮法而已,這仍然不會失去歸依之法。總合來說,當我們供養諸天天主時,應當要生起慈悲心,只是希望他能護念眾生的生命、財產,免除人民的恐怖,所以我們去禮拜供養,而不是以他們作為歸依的對象。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佛弟子在受持三歸以後,面對諸天或大自在天王時應有的態度和觀念,提供給您參考。

祈願您修學佛法沒有障礙,一切圓滿順利。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7-a10_057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6集 淨三歸品(五)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為什麼要歸依法的道理;主要的原因是歸依法之後,依止無上正法的修學,可以斷除四種顛倒邪見,使眾生的渴愛飢饉得到止息,因而得以離開生死怖畏和險難。

今天我們將接續上一集,繼續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44頁開始說起。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悋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外道的種種臆想邪說誤導眾生,而能演說正法導正眾生邪見者,唯有佛法中少欲知足、如法而住的清淨僧寶,因此應當在歸依法之後次第歸依僧。

佛開示說:「有智慧的人應當觀察外道徒眾,他們無慚無愧,都不是如法而住。」佛出現在人間之前都是外道的天下,佛出現以後,為大眾詳細說明四禪八定都不是涅槃境界。可是外道卻仍然繼續堅持說:證得初禪時就是涅槃,也有說欲界定就是涅槃境界,也有人主張二禪到四禪都是涅槃境界;而這些都是 佛早已破斥說是「外道的五現見涅槃」。佛世如此,來到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佛教界亦復如是;乃至於師徒公然亂倫的假藏傳佛教,可以父女、母子、六親合修雙身法的,當然更是無慚無愧等而下之了。

各位菩薩!我們可以來檢視看看:台灣有誰證得初禪?一個也沒有!古時外道還有證得初禪的所謂「涅槃」,乃至四禪的所謂「涅槃」;而現在台灣卻一個也沒有!佛法淪落到這種地步,不但般若實相悟不到,連禪定的初禪都證不得;大師如此,座下的學人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說末法時代的佛弟子真是悲哀啊!因此我們一定得要把這種現象給扭轉過來才行。

所有的外道,佛早已經斷定:縱使證得四禪八定,都不能到涅槃。但他們卻仍然繼續堅持說:「非非想定就是涅槃,無想定就是涅槃。」所以他們都是無慚無愧之人。若是有慚,就應該要公開承認:「我以前說四禪境界是涅槃,我說錯了!」這才叫作有慚嘛!而有愧,則是要改正過來,從此不再主張四禪是涅槃境界,後不復作,這才是有愧啊!所以外道都是非如法住者;他們雖然也出家修道,修學種種出離生死之法,可是卻不知道修行的正路;想要求取解脫,卻無法得到真正的法要;雖然出家修行,也得到了世俗法中的微小善行,但卻是於法有慳悋之心,護惜所得四禪八定的法而不能廣泛地為人宣說。所以外道們不是善行的心性,所修的法也不是善行的法性,但卻都是當作有善心和善行。可是諸佛與真僧一直都處於無貪的寂靜境界,心中常多憐憫眾生;並且少欲知足,依照 世尊的教導安貧樂道而住,並且能夠修於正道,得到正確的解脫,進而還能為人宣說。所以眾生在歸依法之後,應當要歸依僧。

講到禪定的修證,有些人可能以為正覺只教人修般若,不教人修禪定,所以都是有慧無定。卻不知平實導師在弘法的最早期,就曾經為徒眾們宣講《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也就是俗稱的《小止觀》,開示如何修證初禪的方法,並且明說初禪中的實際證境。後來有同修把它製作成三大盒,約六十卷的錄音帶流通,末學家中現在還珍藏著一套呢!這意思是說,當年平實導師實證禪定之後,並沒有祕而不宣,而是毫不吝惜的公諸於世,只要有緣的人就可以得其法要。除了禪定之外,有關解脫道的實證方法和原理,佛菩提道的修學次第與內涵,在平實導師已出版的百餘冊法寶之中,都已經講得非常的清楚,這就是為人轉說。所以菩薩在實證以後,應該要為人轉說,不可慳吝於法。

反觀外道們如果懂得某個法,就故作神祕來籠罩人說:「你如果想要得這個法,就得先來供養我。」這種現象在佛門中很常見,而假藏傳佛教則是其中的翹楚,你想跟他學一個法,就必須先要有幾百萬新臺幣供養喇嘛;但是在供養之後,卻發覺所謂的妙法其實都是騙人的把戲。譬如:台灣曾經有人拿了房子去向銀行抵押貸款,卻跑到上海去供養假藏傳佛教的喇嘛,回來之後想不開,漸漸就成為精神病患了!正法在台灣,他不來學,偏偏跑到上海去跟喇嘛學外道,弄到精神失常,還真是可憐啊!由此可見,外道和附佛法外道都是無慚無愧之人,把眾生給害慘了也不知羞愧。只有佛門中真正的僧寶才是有慚、有愧、有法、有解脫、有解脫知見、少欲知足、能如法而住者;這樣清淨證道的僧寶不歸依,反而去歸依藏密外道,真是愚癡啊!

從以上經文 佛都說:「應當先歸依佛,次歸依法,最後歸依於僧。」這就表示有佛、法、僧三個的前後順序。因此假使有大法師把法錯說了,你應當護持大法師,還是護持法呢?對了!當然要護持法啊!因為法在僧前,僧在法後。又請問:如果有大法師所說之法是純正勝妙,那你應當先護持法,還是護持僧呢?對了!應當要先護持僧!因為護持僧才能弘揚正法。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這個意思。譬如:有一個僧寶的法與道都正確而勝妙時,我們就應當鼎力護持這位勝義僧;有我們的護持,他就有力量、有資源能弘法來利樂眾生。但如果他所說的法是毀壞三寶的法,那我們不但不可以護持,反過來還要來破斥他,這樣才是真正在護持法、護持僧。

如果已經歸依法,就應當護持法而一起來破斥毀壞三寶的人;這就一定要先歸依法,然後才歸依僧。但是我們看到許多學人還是繼續在和稀泥、做人情,一心想要維護名師的名聞利養,希望正覺最好不要再弘法了;這種人就是不具足三歸的人,因為他只歸依及幫助凡夫名僧共同來破法,所以就沒有歸依法了!因此三歸依一定有先後順序:「先歸依佛,次歸依法,後歸依僧。」然而在 佛陀入滅之後,假使有真僧能夠弘揚正法,就應當護持他弘揚正法,以法為先;法先而僧後,佛先而法後,歸依順序不可以改變。所以如果有僧破壞正法、否定如來藏或意根,那我們就不應當歸依於他,何況是去護持呢?所以僧若是破壞正法則不應該歸依,僧若是弘揚正法則當努力護持,這才是已經受三歸依佛弟子的本分啊!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佛弟子的本分,是應當在歸依佛之後,歸依佛所說之正法,努力護持並歸依弘揚正法的僧寶,若有破壞正法者,則不應當作為歸依的對象。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歎,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寶。若有人能歸三寶已,雖不受戒,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雖復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為優婆塞。若有說言「先不歸依佛法僧寶,當知是人不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說「善來比丘」,是竟未得歸依三寶,而其戒律悉得具足。或有說言:「若不具受則不得戒,八戒齋法亦復如是。」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優婆塞,云何得戒?實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齋法;若不具受,雖不名齋,可得名善。】(《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段經文,世尊為我們開示:如何名為供養三寶?如何名為優婆塞?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優婆塞戒戒體?

世尊說:「若能禮拜如前所說的有智有德三寶,僧寶來時就起身迎接,去時就恭送,並且平常要尊重三寶、讚歎三寶。除此之外,還應當依從三寶的教誡,如法而住,對三寶信受不疑,這個人就是供養三寶的人。假使有人能在歸依三寶以後,雖然還沒有受戒,但是卻已經能夠斷除一切惡,並且實際上已經修一切善法,雖然尚未受戒卻能在家如法而住,他也可以稱為優婆塞。如果有人說:『沒有先歸依三寶就去受戒,他無法得戒,所以沒有得到戒體。』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來說,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但因為有例外,所以這種說法就變成不正確了!世尊接著就為我們說明其中的道理,世尊說:「譬如我釋迦牟尼佛有時說:『善來比丘!』他當時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阿羅漢。」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來得好啊!比丘!」這種比丘都是菩薩比丘,不會是聲聞比丘;菩薩們如果明心了,就會聽懂這句話的意思。這位善來比丘成為阿羅漢時,他當時就有了道共戒,已經戒律具足,從此不會再犯戒了,但他當時卻還沒有受三歸;所以不一定要三歸依以後受戒才能得到戒體。

世尊又說:「如果有人說:『若不具足受戒,只受少分、多分戒,就不得戒體。八戒齋的戒法也是如此。』這樣的道理也是講不通的。如果講得通,那麼求後世三界諸有享受的優婆塞戒的受戒者,又怎能得到戒體呢?」所謂求有優婆塞,是說我見不肯斷,他求受在家戒的目的是為了求後世三界有為法的快樂果報,所以為求禪定的證得,他只受酒戒、淫戒,成為少分受戒者,也是能夠得到戒體的,不能說他不得戒啊!所以受戒後修證四禪八定,也能得到禪定之樂。但是也有人因為是求三界有,自己斷惡修善而證得初禪的快樂,但他卻不曾受過任何戒,可是已經有了定共戒,永離欲界生;所以不能說一定要具足受戒才能得戒。又譬如有人五戒只受少分戒,或多分戒,沒有滿分受,雖不具足,但也能得戒啊!所以八戒齋如果不具足受,可以說他是不持齋法而仍有善戒。

其實「八關齋戒」真正的稱呼應該叫作「八戒齋」,主要的特點是持齋,也就是過午不食。八關戒齋的內容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不歌舞戲笑華鬘著身、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以及不非時食。受持八關戒齋最主要的目的,是為求來生出家作準備,種出世之正因。八關戒齋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八關戒齋的作用是讓眾生得以由此關卡而走出生死之門。但由於眾生種種的差別因緣,有人得以出家修學解脫之道,而有更多的人必須在世俗中生活謀職上班,朝九晚五,一生為家庭眷屬所繫縛。世尊慈憫我們,開了一個方便法門,使得嚮往出世生活,而又無法在現生達到出家目的的佛子,也有機會來過出世的生活,種植出世的善根,八關戒齋就是這樣的一個廣大法門。

眾生在世俗生活中最大的障礙就是淫欲和飲食二法;儒家說:「食色性也」,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的根本原因,就是飲食和淫欲。依佛法的觀點來說,飲食是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則是三界流轉的根本原因。《楞嚴經》中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楞嚴經》卷六)也就是說,一切眾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眾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而使自己在三界中生死流轉不已。所以如果能夠受持八關戒齋,斷除對淫欲和飲食的貪愛,就能漸漸遠離世間法的繫縛,為來世的解脫種下殊勝的因緣。八關戒齋是依五戒而增添的,而「不歌舞戲笑華鬘著身、不故往觀聽,以及不坐臥高廣大床」,這也都是間接為了戒淫所施設的。受五戒的人並沒有具足八戒齋法,所以不名為齋,但是仍然叫作善戒,因此不能說他沒有得到戒體。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戒法常有開緣與遮止的施設建立,既然有開遮就不能一概而論。千萬不要隨便對戒法作狹義的定論,而以自己的淺見來誹謗佛所施設的戒法;如果不慎造下謗佛的惡業,不僅會使自己求生反墮,也永無實證的因緣。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5-a10_056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5集 淨三歸品(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上一集中,我們為大家說明了三歸依的真實道理。由於如來的智慧和解脫都是三界中最殊勝的,所以三歸時應當先歸依於佛;也因為僧仍然必須繼續修學佛法,所以法就擺在僧之前;如是佛法僧三寶次第不可更易。佛弟子們在如實瞭解三歸的道理以後,才能至誠受持三歸依戒,也進而才有因緣跟隨真善知識修學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中的種種妙法。

今天我們就接續上一集,繼續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36頁開始說起,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飢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嶮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斷除,以是因緣應歸依法。】(《優婆塞戒經》卷五)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在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人可以深觀:有情在生死中的種種苦患,唯有無上的正道才能使眾生斷除這些生死的痛苦,所以應該歸依這無上正道之法。

請問菩薩們:您知道什麼叫作生死之法嗎?生死之法有什麼過患呢?有智慧的聖者深入觀察之後發現:生死之法是由種種大苦所聚集而成的。凡是有生命的,在三界中出現以及毀壞的,都叫作生死之法。換句話說,三界中所有的法都是生死之法,而這些生死之法其實都是大苦所聚集而成的。也許有人不信會說:「三禪天不是人間至樂嗎?怎麼會是大苦聚呢?」但是我們要請問您:要長保三禪天的身心至樂,需不需要常常保持定力呢?當然要啊!因為當定力退失時,三禪的身心至樂就沒了;它不像般若智慧,悟了以後即使定力退失了,智慧還是在啊!但是三禪至樂卻一定得要保持定力才行。也許有人反應很快,馬上會說:「那到了四空天無色界,總不必擔心那個快樂會失去吧?」但是我們回頭想想看:如果不繼續保持定力,還能留在無色界的四空天中嗎?當然不行啊!那從四空天下墮之後會到哪裡去呀?是去當毛毛蟲?還是去當阿貓阿狗呢?那可不一定喔!但是基本上是難以保得人身了!因為天福已經享盡,剩下的就是惡業。而且在四空天中,已經長久保持一念不生的習慣,那種心境最適合當毛毛蟲了:吃了睡,睡了吃,然後結繭無知而住,最後變成昆蟲。那種心性最適合當昆蟲了!那不是大苦聚嗎?仍然是大苦聚啊!所以當我們看人家修得四禪八定時,不必羨慕!寧可每一世來人間輪迴,每一世來開悟,每一世來人間和眾生和合共事,怎麼說都勝過他,因為福德無量、功德無量啊!當他從非非想天八萬大劫下來時,你不曉得已經修到第幾地去了,而他卻還是在凡夫位中呢!所以如果他往生前在人間一入定就是三年,你等他出定時,就當面給他一巴掌,罵他是「生死之徒」時,他也只能啞口無言,無法反駁你。所以一切生死之法都是大苦聚集,菩薩們都得深入的觀察;如果不能深觀,就會去貪著世間法的四禪八定、五神通等種種有為境界。這些都是生死之法,但是凡夫都無法斷除它,只有佛菩提的無上正道才能永斷它!這些生死之法連二乘菩提也沒有辦法永斷,除非入了無餘涅槃!因此只有在佛菩提的無上正道中才有永斷生死之法,二乘菩提中是沒有的。

生死之法也一定是渴愛、飢饉之法。這是為什麼呢?所謂渴愛,就是如渴求水;而心不滿足,就是飢饉。我們來看看《佛所行讚》卷3所說:【五欲非常賊,劫人善珍寶,詐偽虛非實,猶若幻化人。暫思令人惑,況常處其中?五欲為大礙,永障寂滅法。天樂尚不可,況處人間欲?五欲生渴愛,終無滿足時。猶盛風猛火,投薪亦無足,世間諸非義,莫過五欲境。眾生愚貪故,樂著而不覺,智者畏五欲,不墮於非義。】(《佛所行讚》卷三)這段經文是在說明:五欲的過患,就好像盜賊一樣,時時刻刻都在劫奪眾生的功德法財,障礙眾生安住於寂滅法中。諸天之樂尚且是不可常住,何況人間粗糙的五欲之樂呢?由五欲所產生的渴愛,就好像在盛風猛火中繼續投以柴薪一樣,永遠是無法滿足的。眾生愚癡貪著五欲,樂在其中,有智慧的人卻遠離五欲,害怕墮在非義之中。

我們也可以從世間的種種相上,看到這種渴愛、飢饉的現象,譬如人們年少時心裡總是想著:「我怎樣可以求得一個美嬌娘,溫柔又體貼?」「我想要找一個白馬王子,既強壯又溫柔!」但總是找不到美嬌娘和白馬王子,後來不得不將就結了婚,才知道原來不是那麼一回事!假使真的由白馬王子娶到了美嬌娘,是不是從此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呢?那可未必啊!而是每天吵吵鬧鬧的不斷磨合,甚至於有時還鬧著要離婚呢!所以渴愛的結果就是招來苦患。假使後來真的很恩愛,結果是婚後一個個張大嘴巴等著餵,三更半夜還要爬起來換尿布、泡牛奶,真是累死人囉!這難道不是苦嗎?還是苦啊!

談到飢饉,三、四十年代出生的台灣人大多體會過,當時如果有一碗白米飯可以吃,可就高興死囉!小孩子每天想著:「今天可以不可以吃白米飯啊?可以不必再吃番薯簽煮的飯嗎?」然而這種渴愛、飢饉的現象,可不是只有那個年代才有,我們放眼望去一些身家數十億、數百億的大老闆們,心裡總是想著:「我明年能不能再賺個三倍、五倍啊?」於是許多不如實的手法就出現了。就像台灣近年來許多的黑心商人一樣,賣假的沙拉油、假的麵粉、假的醬油、假的果汁、假的食材,來欺騙無知的社會大眾;乃至以假的身分來詐領政府的補助;甚至為了牟取暴利,不顧嚴重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只是自顧自的以賺錢為目的。這些現象正是飢饉的最佳寫照啊!縱使請了司機開著名貴的轎車,心仍然是飢饉渴乏的。所以說,只要心不滿足就是飢饉。但是這種渴愛和飢饉的習氣,不是短時間就能消滅的,那些大老闆後來縱使學佛了,晚上還是常常會夢到又賺進幾十億了!這難道不是渴愛嗎?世間人貪著種種世間法,都是如渴求水一樣永不止息。然而這種渴愛和飢饉的現象,只有無上甘露之味的佛菩提法味才能使人充足飽滿。

各位菩薩!從以上的說明我們可以瞭解,只要是有渴愛和飢饉的現象存在,就一定是三界中的有為生死之法,而這些有為生死之法,永遠都是充滿怖畏和險難的。譬如很多人追求四禪八定的境界,但是四禪八定的境界,在修證過程中無比的艱險,一不小心就會走入岔路,隨時隨地都可能精神會出狀況,而必須住進精神療養院中。譬如平實導師在弘法的早期,非常注重弟子們的禪定功夫,教導大家修證欲界定、未到地定。但因為有少數弟子愛樂鬼神的有為境界而招來了鬼神,最後精神出了狀況,他的家屬還曾跟平實導師說:「蕭老師啊!如果你放了什麼東西給他,你就把它給收回去吧!」所以後來平實導師學乖了,不敢太快教禪定,一定要先講般若,並且把修定的正確知見都先寫在書上;假使書中寫過了,弟子們還要違犯而出了問題,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從這裡我們就知道,對於上師的教導如果不能信受奉行,永遠都是要吃大虧的。所以說四禪八定也是生死所攝的法,因為最高的境界無非就是要生到色界、無色界去,這還是三界中的生死有為之法。凡是生死有為之法,都會有許多的怖畏和險難,何況是在人間的生活呢?而這些怖畏和險難若要永遠斷除,都必須依靠無上正法才做得到。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探討:在生死流轉中的凡夫和外道修行者,普遍都有的錯誤以及邪謬的知見;這些不正確的觀點和說法,就是所謂的「四倒」,包括: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我們先來說明第一種顛倒叫作無常見常,譬如現在的臺灣佛教界,想要找一個不落到常見外道窠臼中的人還真是難找!各大山頭你把他們都列出來,有哪一個山頭可以逃得過常見外道的範圍呢?全都逃不過呀!他們都是把意識心當作是常住不壞法,說祂就是真如,或者進一步說離念靈知是真如、是佛性,但那還都是意識境界啊!各大山頭的堂頭和尚卻都說祂是常住不壞法,那跟常見外道有什麼差別呢?這種所謂的開悟,還比不上證得初禪的外道呢!證得初禪的外道們,至少知道離念靈知是初禪的境界;可是各大法師的離念靈知卻都還在欲界境界之中,竟然把欲界意識心說之為常,這叫作無常見常,這是第一倒。

第二種倒叫作無我見我,也就是認定意識心是常住不壞的自內我。然而意識覺知心卻是必須以意根、法塵為緣才能出生,所以祂顯然不是本來就在的法,是無我之法,不是真實我。這個意識覺知心、離念靈知心在眠熟、悶絕、正死位、無想定、滅盡定等五位中,都是斷而不現的。這樣會斷會壞的法,怎麼說有常住性呢?無常而不能自己獨自存在的離念靈知心,怎可說是常住的自內我呢?無常一定就是無我。只有常住而從來不曾暫斷的如來藏,才可以說是真實我,雖然祂從來沒有五蘊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的我性。這種把虛假的意識當作是真實不壞的自內我,就是第二倒:無我見我。

第三倒叫作無樂見樂,這都是因為誤會了涅槃寂滅之樂而產生的。佛所說涅槃寂滅的樂,是因為祂離六塵,所以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所以能寂靜而又有種種功德與作為,恆離兩邊,因為祂從來都不在六塵之中,始終離見聞覺知,不受一切法;由於不受一切法,所以寂滅;寂滅是常,所以稱之為樂。寂滅之樂並不是大師們所以為的有個覺知心在受樂,其實是無所受、絕對寂滅無境界的境界,這才是究竟樂。但是各大山頭都是想要用離念靈知心安住於無餘涅槃之中,但這是苦而不是樂;因為只要有見聞覺知,有意識、意根在,就同時有心行的行苦不離於心啊!三苦之一的行苦不能稍離,這怎麼會是樂呢?所以離念靈知即使是住在非非想定中,還是有行苦存在。只要有意根和意識在就是無樂呀!無樂而說他證得真樂,這是第三倒,各大名山無一能夠倖免。

第四倒是不淨見淨。請問菩薩們:「您認為意識心能真的清淨嗎?」是啊!意識心不會是清淨的,只有成佛了才是真實的清淨。在沒有成佛之前,意識心即使是等覺菩薩,有時也會有一念閃過,也是有極微細的習氣種子不淨啊!一般的菩薩就更難免了。譬如今天打坐很清淨的覺知心,傍晚下了座想吃飯,可是太太飯菜還沒準備好,他就不高興了!開口說道:「我坐了一個下午,妳到底在忙些什麼呢?為什麼現在還不能開飯?」前四個鐘頭當中清淨的覺知心,現在已經不清淨了,可是他們都沒有警覺到這個問題!不淨見淨,不就是其心顛倒嗎?這就是第四種顛倒。而這四倒的現象,不僅台灣各大名山如此,大陸許多大法師、大喇嘛也都一樣。然而這四倒,只有誰能斷除呢?答案是:只有無上正法的親證者才能斷除。譬如我們正覺教團這二十多年來不斷地在倡導:意識覺知心是虛妄法,是根塵觸三和合而出生的法,祂不斷地在六塵中思惟、分析、領受,只要能領受六塵就一定不會是清淨的心。可惜的是他們都不能接受,但卻也無法為自己辯護。所以說,一定得要證得無上正法,才能把這四倒的現象給斷除掉。所以歸依佛之後,接下來當然要歸依法,唯有歸依法才能斷除眾生無始來的顛倒妄想。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的是有情眾生的四種顛倒,期盼您能早日遠離這四倒,邁向正確無倒的學佛康莊大道。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8-a10_055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4集 淨三歸品(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清淨三歸品中佛法僧三寶各有不同,所以三乘菩提的修證也各不相同。我們從三乘的發心不同、莊嚴不同、得道不同,以及性分的不同等四個方向,為大家解說三乘菩提的差異。

今天我們將接續上一集,繼續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29頁,為大家說明:佛法僧三寶更深一個層次的差別所在。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經,故名為僧。若有問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僧;依過去佛,亦復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復如是。如佛在世為諸弟子立諸要制,佛雖過去,有犯之者亦獲罪報;歸過去佛,亦復如是。猶如如來臨涅槃時,一切人天為涅槃故,多設供養;爾時如來未入涅槃,猶故在世,懸受未來世供養事;歸過去佛,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遠,是人或時瞋罵得罪,或時恭敬讚歎得福;歸過去佛,亦復如是。是故我說:我若在世及涅槃後,所設供養,施者受福,等無差別。】(《優婆塞戒經》卷五)這一段經文主要是在說明:如來入滅之後,我們歸依三寶中的「歸依佛」,到底是在歸依誰的道理。

佛又開示說:「觀察有為法有種種罪業和過失,因此而獨處修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甘露法味,所以稱之為佛;一切無漏無為的法界就是法。」這裡所說的無漏無為的法界,各位不要只看字面的意思,如果「依語不依義」的話,很可能就會以為:「純無為才是真正的佛法。」那您可就誤會了喔!因為這裡講無漏無為的法界,請問菩薩們,您記得法「界」是什麼意思嗎?對了!是種子,也是功能差別。那麼請問:「無漏無為有沒有功能差別呢?」沒有!得要在法界中才能顯現出無漏無為來。所以一切的無漏無為要在法界中才能顯現,要在法界中實證,不能離於三界一切法的功能差別而證無漏無為,這才是真正的無漏無為法界的親證,這叫作「法」。佛和法都說過了,接下來說:「僧是受持禁戒,讀誦及為人解說十二部經,所以稱之為僧。」從以上所說,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佛、法、僧三者顯然是不同的。

如果有人問說:「如來入滅以後,我們歸依三寶中的佛,那是歸依誰啊?」佛說:「這樣的歸依就叫作歸依佛:過去諸佛無學之法,也就是已經究竟成佛了,於佛道已無可再學;譬如我釋迦牟尼佛先教導提謂長者說:『你應當歸依未來世僧;歸依過去佛也是這樣的歸依,不需要有佛或僧在現實上存在人間。』」這意思是說,假使正法滅盡,人間已經沒有佛了,正法、像法、末法都過去了,那我們要如何歸依呢?佛說可以歸依未來佛,譬如我們在末法已滅之後,三寶都不存在了,可以歸依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也可以歸依未來世僧,也就是可以先歸依未來佛出現時的僧寶。既然未來佛、未來僧都可以歸依,當然也同樣可以歸依過去佛。這意思是說,佛與僧不可以說是一;因為佛與僧是不同的福田,種福田者所得的果報也不相同:於佛身種福田,於僧身種福田,果報大不相同;因為福田有異,所以佛不等於僧,因此應該有三寶而不是二寶或者一寶。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法既然不同於菩薩,法既然不同於佛,而佛與僧又因為福田果報有差別,當然佛、法、僧也應該分別為三,而成為三寶。佛在世時我們去供養,和佛涅槃以後我們去供養,這兩種供養的果報沒有差別。我們接受三歸依也是一樣,如同佛在世時的供養與涅槃後的供養一樣,果報沒有差別,所以不因為福田果報有異而使三歸依有異,因此佛法僧三寶必須視同一體而歸依,但卻又不可以混同而為一。

又譬如諸佛在世時為諸弟子建立種種要約和禁制,佛後來雖然過去了,但是犯了戒法的人同樣會獲得罪報;既然佛滅後犯戒仍然會獲得戒罪的果報,那麼歸依過去佛的道理當然也是一樣的。又譬如諸佛即將般涅槃時,一切人天為了佛將涅槃而做最後的供養,各各施設最好的供養來供養佛,因為大家都知道,最初和最後的供養都可以得到最大的福報。釋迦世尊入滅之前,向弟子們預告說:「我三個月以後的某天某時即將入滅。」許多佛弟子都提早一兩天去那邊準備最後的供養,佛不像一般人會認為是在咒祂早死,反而讚歎大家的功德,因為這是最後的供養,福報也最大。但那時的 佛還沒有入涅槃,卻已經懸受供養,預先告訴大眾說:「你們可以在那一天來供養,我接受你們的供養!」雖然入涅槃時仍然只吃一缽飯,但已全部受供,這叫作懸受供養。除此以外,如來也可以懸受未來世供養的種種事相,譬如諸佛還在世時,先對大眾宣告說:「我走了以後,你們仍然可以建立佛像而作供養。」未來世供養的事已經預先宣告了!既然已經懸受未來世的供養事相,未來世的佛弟子眾造立佛像供養時可以得到同樣的福德果報,那麼歸依過去佛的道理,也是一樣的。最後 佛又為我們作了一個譬喻說:「譬如有人和父母不住在一起,相距很遠;他有時在很遠的地方瞋罵父母,所以得到了罪過;或者在很遠的地方讚歎父母,也可以得到福報;這和歸依過去佛的道理是可以相通的,所以我釋迦牟尼佛說:『我涅槃以後所設的供養,布施的人所得到的福報跟我在世時所作的供養是一樣而沒有差別的。』」意思是說,眾生供養諸佛或在佛入滅之後供養佛像,所得的功德都是一樣的。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下一段經文:【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名優婆夷。一切諸佛雖歸依法,法由佛說,故得顯現,是故先應歸依於佛。淨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離怖畏苦惱,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庠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優婆塞戒經》卷五)

佛開示說:「不管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只要能對著大眾講三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他就是優婆塞、優婆夷了。」所以三歸依並不是歸依於某一位法師或菩薩,而是歸依全體三寶的,所以不是歸依於某一個人。「一切諸佛雖然歸依於法,法卻是由佛所宣說出來的,才能把正法的道理給顯現出來,所以應當先歸依於佛。」歸依三寶必須三說,而現在我們還施設了儀軌,但在佛世時並沒有儀軌;而且佛世通常是三歸同時受持五戒,在四阿含中時常有這樣的記載:有人去聞佛說法,聽完之後就在佛前胡跪叉手,稟明 世尊說:「我某某某,自今日起,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為優婆塞,盡形壽受持五戒: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講三遍就成為在家佛弟子,並沒有任何的儀軌。但是為什麼現在歸依,卻必須有許多儀軌呢?這是因為現在有很多人不懂得三歸的道理,所以我們還得要仔細為大家說明三寶的意思以後,才能正式傳授三歸依戒,所以要立儀軌。而且還沒有同時傳授五戒;因為如果同時要傳五戒,有些人可能會感到害怕,而把三歸依的因緣給延後,也可能因此就失去成為佛弟子的機緣了!所以末法時期開方便門,先三歸,不同時傳授五戒。

也許有人想問:「三歸時為什麼要先歸依於佛呢?」那是因為法是由佛所說的啊!如果沒有佛為我們說法,那我們就無法修證佛法了!諸佛在世時為了護持正法、弘揚正法,接受弟子們出家學法,所以就一定會有僧寶。世尊接著告訴我們:「在家二眾及出家僧或證道的勝義僧,都是經由清淨了身口意,並且以至誠心憶念於佛,知道佛可以歸依,因此而離開恐怖畏懼等苦惱,所以三歸時應當先歸依於佛,而不是歸依於僧。有智慧的人會深入觀察:如來的智慧和解脫都是三界中最殊勝的,如來能為大眾正說解脫和解脫因,為大眾正說無上寂靜的境界,也能為眾生消除生死苦惱的大海,並且具有無上的威儀,身口意全部寂靜,所以應當先歸依於佛。」

各位菩薩!關於解脫及解脫因,其實在幾百年前就已經都失傳了!無餘涅槃的解脫境界是要滅盡十八界的,但是南傳佛法的覺音論師,據說是阿羅漢,但是他寫出來的論著卻還是想要用意識覺知心去進入涅槃中安住,這當然不是正解脫,而是邪解脫。所以事實上解脫法門早已失傳了,直到平實導師出現於世,才又把它給弘揚開來。必須把十八界中七識心常住的見解和執著給斷除掉,才是真正的解脫因;可是現在很多人都以為:「解脫的正因就是覺知心不貪著我所,覺知心、離念靈知心都不必推翻掉,更不必滅除,這樣就是斷我見和斷我執了。」然而這樣的知見,正好是落在我見和我執之中,怎麼可以說是解脫的正因呢?

近年來有些人弘傳解脫道,說為「捷徑解脫之道」,卻都是教人要「隨順知、隨順覺」,那其實都只是意識我見的境界而已,老是執著意識覺知心,如是離不開六塵境界,怎麼能夠得解脫呢?世間還沒有佛出現之前,雖然也有許多人在講解脫涅槃、解脫因,但都無法正說;直到有佛出現於人間,才有真正的解脫和真正的解脫因。阿羅漢既然要隨從於佛修行,當然他們的智慧是遠不及於佛的:佛可以自己探究出涅槃解脫及實相,而阿羅漢們卻都不能,何況諸佛還斷除了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諸阿羅漢都不曾斷、也不能知。這就像是禪宗祖師講的:「見與師齊,減師半德。」意思是說,如果你的見解與你的親教師相等,你的功德卻是只有你親教師的一半呢!必須是你悟了以後見地超過你的老師,那才值得你的老師為你傳授。因為人家已經先把許多知見都教導你了,所以你悟後應該超過你親教師以前證悟時的見地才對啊!也就是說,阿羅漢的智慧絕對不可能和佛一樣,所以他們的解脫境界也不可能勝過於佛,因此說如來智慧與解脫最勝,所以三歸時應當先歸依於佛。

接著說「如來威儀庠序,三業寂靜」,這是阿羅漢們無論如何都無法與佛相提並論的。譬如在《大方便佛報恩經》卷4中記載:提婆達多想要害佛,於是就慫恿阿闍世王派遣使者往請如來,佛與五百羅漢前往王舍城受供。這時阿闍世王放出五百頭醉象咆哮大吼奔向如來,此時五百阿羅漢都生大恐怖狂奔而逃,只剩下阿難尊者留在原地圍繞著佛,佛陀沒有絲毫畏懼之心。於是如來以慈悲力舉起右手,於五指頭出五師子開口哮吼,五百頭醉象也都因恐怖而倒地不起了。從這個故事我們就看得出來,沒有人能及得上 佛!只有阿難尊者對 佛具足信心而跟隨著 佛,其他的阿羅漢都溜走了。為什麼阿羅漢要溜走呢?因為他們的我執雖然斷了,但是由於捨報時間還沒到,仍然捨不得離開世間,所以都不願意陪 佛來面對這五百頭大醉象。後來這些大醉象仍然被 佛的威德所降伏,所以 佛的威儀庠序、三業寂靜,非諸阿羅漢所能臆想,既然如此,阿羅漢怎能稱之為佛呢?所以三歸依一定要先歸依於佛,次歸依於法,後歸依於僧。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三歸的真實道理,希望能幫助您對三歸依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瞭解。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3-a10_054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3集 淨三歸品(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前一集中,我們談到了菩薩在布施給眾生財物之前,應該要先教導眾生受三歸依。因為歸依之後,由於佛法的熏習,就能漸漸斷除煩惱、破除諸苦,因而得以種下未來親證生命實相的因緣。

今天我們將繼續上一集,從《優婆塞戒經講記》第六輯第219頁繼續說起。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云何為異?發心時異、莊嚴時異、得道時異、性分各異,是故為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若有說言佛入僧數,是義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則無三寶及三歸依、四不壞信。善男子!菩薩法異,佛法亦異;菩薩二種:一者後身、二者修道,歸依後身名歸依法,歸依修道名歸依僧。】(《優婆塞戒經》卷五)

這段經文,佛為我們更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有佛法僧三寶的不同。佛說:「善男子啊!譬如佛的修證,緣覺、聲聞的修證,三者各各不同,不能混同為一;由於這樣的緣故,三寶也不能混同為一,所以三寶不得不各異而成為三。」意思是說,三寶不能只是一法,三寶各有不同。這就好像三乘菩提的修證各有不同,所以三乘的佛法僧三法也各不相同;佛說:「三乘菩提為什麼會有差異呢?譬如發心時不同,莊嚴時不同,得道時不同,所以三乘菩提各不相同。」

我們先來說明三乘的發心為什麼不同呢?事實上,三乘聖人在因地發心時就已經是不一樣了:譬如聲聞法的聖人從初果到四果,他們發菩提心的目的只是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他們所學的是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觀等法,不同於緣覺聖人自己觀修十二因緣法,聲聞聖人所學的因緣法一定要從佛而受,不是獨覺,所以發心時是隨佛而修學的;而辟支佛因地發心雖然同樣是要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他學的不是四聖諦、八正道,他也不修四念處觀,而是獨修十二因緣法,不是從佛而受,但他的發心和聲聞道一樣,只是想要出離三界生死而已。而諸佛初發心雖然也是想要出離三界生死,可是佛的發心卻是想要利樂一切有情同樣都可以出離生死,同樣都可以成就佛道,因此諸佛發心和聲聞、緣覺完全不同。所以依三乘聖人的發心有異,就一定有三乘菩提的不同,當然三寶也就同樣各不相同了。

第二叫作「莊嚴時異」:三乘菩提的莊嚴有很大的差異,譬如聲聞法和緣覺法的證道所得莊嚴是解脫生死的莊嚴,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莊嚴。阿羅漢、辟支佛不可能穿著像菩薩那樣的莊嚴的服飾,也不可能像菩薩那樣有眷屬、財寶的莊嚴,二乘道的法莊嚴也不可能像菩薩法義那樣的富麗、深廣和勝妙,真是大不相同呢!我們先來看看身相莊嚴的不同,菩薩無妨頭戴天冠、身穿天衣寶衣、胸前配著瓔珞價值百千萬兩黃金,如果以現在的在家菩薩來說,無妨開著勞斯萊斯到處弘法度眾生。反觀二乘阿羅漢、辟支佛就不可能這麼莊嚴了!一定得要身著三衣。佛世時聲聞甚至於不能接受新衣料的供養,而是要去屍陀林撿裹屍布回來洗一洗,然後把它染成灰色或紅土色之後再穿,稱之為壞色。但是我們可以看見經中所說的在家出家大菩薩們,譬如說 維摩詰菩薩、文殊、普賢、觀世音等大菩薩們,他們又是何等的莊嚴呢!也就是說,單單是世間相上的莊嚴,二乘修行人和大乘菩薩的莊嚴實在是大不相同呢!

如果講到法莊嚴,那也是大異其趣的,譬如《維摩詰經》中所說那些大阿羅漢們,雖然三明六通具足了,但卻是一個個都怕極了 維摩詰菩薩,都不敢承 佛之命去向他探病,甚至於連 佛指派了還不敢去,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菩薩的法莊嚴和二乘聖人之間的差異有多麼大呀!且不說 維摩詰菩薩,假使今天南洋真的有阿羅漢,那你去問問他們般若法義,或者你把平實導師所寫的書送給他們,看他們敢不敢前來論法?仍然是不敢的。更甭說是要向等覺、諸佛來問難了!所以阿羅漢的法莊嚴,永遠是無法與佛菩提相提並論的。因為阿羅漢所修的道就只是解脫道,談到般若真是一竅不通呢!所以不但身相莊嚴和菩薩有異,其他世間法上的示現,乃至法的莊嚴也是大不相同,因此說一定有三乘菩提的差別。

第三、得道時異:菩薩修學佛菩提道,將來可以成佛,具足出世間法的莊嚴,也具足世間法的莊嚴。諸佛出現在人間的時候都不會中夭,也不會橫死;可是佛世時的諸大阿羅漢有許多是橫死的,甚至於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也會被亂棍給打死,就像世間人說的死相難看哪!但是諸佛菩薩都沒有這種事情,除非是菩薩乘願故入難處救度最難度的眾生,否則不會有橫死的現象,甚至於連辟支佛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呢!從另一方面來說,諸佛或一乘弟子,純說大乘法;或有二乘弟子,合聲聞緣覺乘為一法,及說大乘法;或有三乘弟子,如同 釋迦世尊分說三乘菩提,而有阿羅漢、未來世的辟支佛、現世與未來世的菩薩,容有一乘乃至三乘弟子;但是聲聞聖者則只能有聲聞弟子,沒有緣覺弟子,也沒有菩薩弟子;緣覺聖者則連緣覺弟子也沒有,更沒有聲聞和菩薩弟子了;但是菩薩卻可以有聲聞弟子,也可以有菩薩弟子,諸佛成佛時也都一樣,不同於二乘聖人,這就是得道時異。

阿羅漢的解脫道,修證完成的極果就是阿羅漢果,永遠不能稱之為佛,因為他們永遠不知道法界的實相,當然也永無一切種智和四智圓明;但是近代有許多顯教法師都不相信這樣的說法,所以都主張修學解脫道就是修學成佛之道,修學四大部《阿含經》就可以使人成佛。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 佛入滅的時候,就應該推選一位大阿羅漢來紹繼佛位了!但是事實上,沒有一位阿羅漢能稱、或者敢自稱為佛。因此在 彌勒菩薩降生人間成佛之前,假使有阿羅漢或辟支佛敢自稱是佛,我們一定會前去質問他般若、種智以及涅槃中的實際,我們相信他是完全無法回應的。所以說三乘聖人得道時是完全不同的。又譬如出家菩薩可以收阿羅漢為弟子,如果這個阿羅漢能迴小向大的話;但是阿羅漢卻不能收出家菩薩為徒弟,也不能收在家的證悟菩薩為弟子,因為他們根本不敢收,也不許收菩薩為徒弟。不說別的,如果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當你在正覺被印證明心以後,前去拜他為師,相信他絕對不敢收你為徒;因為如果他收你為徒,就是準備要拆掉自己的法臺囉!因為如果當眾被你問一句實相,或者問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他也只能像禪宗祖師講的「口掛壁上」,有嘴卻不能說了。所以三乘聖人得道時的法道是大不相同的,當然就有三乘菩提的差異,因此不能說解脫之道就是成佛之道,因為解脫道的修行只能使人成為解脫的二乘聖人,不能使人成為菩薩,當然更不能使人成佛了。各位菩薩!以上是從三乘聖人得道的不同,來宣說三乘菩提的差異。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四種差異,叫作「性分各異」。所謂性分各異是指三乘聖人的心性是完全不同的,譬如二乘無學聖人,他們一旦得解脫,捨報之後一定不會再受生於三界之中,心性決定是如此的;在捨報前他們也都願意努力或者隨緣隨分去利樂眾生,但如果捨報時間一到,就一定會入滅而出離三界;他們由於悲心不夠,所以不管世界眾生有多苦,都是一定要入無餘涅槃的,因此所表現出來的身分就是聲聞聖人的模樣,他們的心性就是這個樣子。而辟支佛和阿羅漢也有所不同,阿羅漢多少還會為眾生說法,但是辟支佛卻從來不為眾生說法,他只願意住在寂寞的境界之中。辟支佛在受供之後,往往是祝願完了就飛走了,不會為眾生說法,他的心性就是這個樣子,這也和聲聞聖者不同。可是菩薩卻完全不一樣,你向他請法,通常是問一答十;你本來以為他大概一、二十句話就講完了,沒想到他一開口就講解了幾十分鐘呢!還施設種種方便善巧來幫助你,這就是菩薩呀!所以菩薩的性分和二乘聖者是迥然不同的。既然有四種的不同,當然就有三乘菩提的差異,怎麼會是一樣呢?所以那些主張阿含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的諸方大師,真是不懂佛法的人呢!

同樣的道理,三寶也一定是不相同的;如果說佛就是法,那佛就不用說法囉!如果說法就是僧,那就不必有僧學法,也不必諸佛來人間教導諸僧了!如果說僧就是佛,那麼諸僧為何不能無師獨覺?還要依佛修學呢?所以三乘菩提顯然各不相同。譬如發心時異,佛與僧的發心不可能都一樣;佛的發心與僧的發心不會相同,僧的發心只有一次,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佛的發心則是有菩薩位不同階段性的差別,所以佛不得同於僧。其次,莊嚴也不同:出家為僧只有解脫法的莊嚴,沒有諸種莊嚴,但佛可以有諸種莊嚴,譬如有一百四十種不同於聲聞、緣覺、菩薩的法莊嚴;又譬如佛在天界示現的祂受用身和自受用身,即使是菩薩僧也無法等同於佛,所以莊嚴不同。三者、所得之道深淺廣狹也有很大的差異,一切僧都不得同於佛,不然就都應該稱之為佛了。四者、性分各不相同,佛說「此法唯如來能知能證」,僧絕對不敢說「此法唯僧能知能證」,因為只有佛能究竟知證,所以僧不同於佛。因此說,三歸必定具足三法,不能說佛法僧是一樣的呀!

但如果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有時方便說佛即是法;為什麼說佛就是法呢?因為能究竟證解諸法,所以稱之為佛,因此說佛就是法,所以佛身也可以稱為法身,佛的自受用身也稱為自性法身,不單是無垢識可以稱為法身呢!因為佛身代表了佛法。

而僧者,則是從佛身邊受持於正法,然後能為眾生廣作分別,所以說之為僧;但是僧畢竟不同於佛,所以佛與僧不同,不可合而為一,所以一定要具足三寶。如果有人說「佛應該算在僧寶之數中」,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只有諸佛自己可以方便說「我在僧數」,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說「佛在僧數」。因為如果佛也在僧數,應該僧就是佛,佛就是僧,諸僧就不應該歸依於佛了。所以 佛陀開示說:「佛如果算在僧數之中,那就不具足三寶,也不具足三歸依,當然也就不具足四不壞信了!」所以佛與僧不同,不可歸類為一。

說完三寶的差別之後,我們繼續說明「菩薩、法」異,「佛、法」亦異:意思是說,菩薩與法不同,佛與法也不相同;菩薩在人間示現,固然也代表了法,可是菩薩不等於是法;否則菩薩入滅了,法應該也就跟著滅了,人間就不應該再有法存在;可是法的體性仍然常住人間,並沒有消失,所以後繼者仍然可以依自身中的實相法性來繼續弘傳,並且很分明地顯示出來:菩薩與法是不相同的。同樣的道理,佛與法也是不相同的。菩薩摩訶薩有兩種:第一種是最後身菩薩,另一種是修道位菩薩。最後身菩薩譬如 維摩詰菩薩、彌勒菩薩,他們如果在人間即將成佛時,那一世就稱為後身菩薩,也就是菩薩階位的最後身了!所以諸大菩薩就分為後身與修道位兩大類。如果是歸依後身菩薩,即使他還沒有成佛,也可以稱之為歸依法,因為今天你歸依了他,明天他就成佛了!譬如將來 彌勒菩薩在人壽八萬四千歲時,在人間示現成佛,你今天歸依他,他晚上出家明天成佛,你就同時也歸依了法。彌勒菩薩在人間示現成佛,不同於 釋迦世尊必須示現六年苦行才能成佛,所以最後身菩薩也會有種種的不同差別。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我們就知道「菩薩、法」與「佛、法」之不同,如果歸依最後身菩薩,就是歸依佛、歸依法,而歸依修道位的菩薩才是歸依僧。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4-a10_053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2集 淨三歸品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

在前一集中我們談過了〈雜品之餘〉的最後部分,世尊教導我們在布施給有苦的眾生時,應該以種種方便善巧,為眾生說明煩惱的過患和福德的勝妙,方便接引眾生進入佛法門中受持三歸和八關齋戒。今天我們將接續上一集,繼續來探討〈淨三歸品〉中的妙義。

菩薩在布施給有苦眾生時,為什麼要先接引眾生來受持三歸呢?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這些有苦眾生,能夠破除世間種種的痛苦和煩惱,享受無上寂滅的法樂。所謂破除諸苦,無非就是三苦和八苦,而八苦是佛弟子們所耳熟能詳的,三苦則比較少人知道。三苦就是苦苦、壞苦和行苦。苦苦的意思是說,譬如我們不小心撞到了身體,感覺很痛就是苦,痛本身就是苦,所以是苦苦。而所謂壞苦,譬如我們賺來的財物,久了會損壞,色身出生以後最後還是會壞掉,甚至於山河大地、銀河系,乃至宇宙都會變壞,這就是壞苦。而行苦就比較微細了,譬如人出生了,小的時候好希望趕快長大,後來進學校讀書學習世間法,乃至長大以後為了探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去?」開始接觸佛法,毎個過程都覺得很快樂!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快樂很好啊!為什麼說它也是苦呢?因為快樂也是心行的一種,最後仍然會消失,所以叫作行苦;再怎麼快樂終究都會過去,因為一直在進行而不可能是常,一切都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苦。

如果不是無常,就不會有快樂,所以一切快樂都是無常。譬如說有人正在吃著紅豆湯,心裡想說:「這紅豆湯好好吃喔!真是享受!」但如果你叫他的舌頭永遠都是紅豆湯的甜樂受,他可就不想要了!一定是要在吃完甜食之後,可以再吃不同口味的鹹湯或者水果,這樣無常的變來變去,才會覺得快樂,所以眾生都是要無常的快樂。那是因為無常的變化,才會有樂受出現;樂受既然是從無常變化而來,當然不離無常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行陰;行陰本身是無常,無常所以是苦,因此說是行苦。樂受時不離行苦,苦受時仍然不離行苦,但是眾生都不瞭解這個行苦,所以世世都是苦中作樂,都是在行苦當中享受快樂,這就是眾生。特別是凡夫的修行人,他們不知道離念靈知正是意識的行陰,都落在行苦當中卻不自知,還振振有詞地強辯:離念靈知是無苦的真心。

眾生如果想要破除八苦和三苦,就應當要斷除煩惱,要把我見、我執給斷掉,這兩個煩惱斷了以後,才能得到無上寂滅之樂。然而一般眾生都是不知道寂滅之樂的,總以為證得涅槃時,一定是心情很快樂,色身也很快樂。殊不知這樣的想法,正是常見外道的見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想要保持覺知心處在離念的狀態之中,享受離念的寂靜之樂。但是只要覺知心在,六塵也一定存在,設使已經進入二禪等至位了,定境中雖然沒有五塵,但至少還有法塵,六塵沒有全部遠離,這哪裡是真正的寂呢?必須是覺知心滅了,沒有一塵存在,才是真正的寂;這個寂是要滅了覺知心自己,滅了自己而無六塵中的任何一塵存在,不在三界中,這才是真正的無上寂滅之樂。可是我見、我執不斷的人,當我們告訴他說:「真正的寂滅之樂,就是要把我見、我執給斷掉。」他會說:「把自己給滅了,這哪會有樂啊?這種境界我才不要呢!」因為他必須捨棄自我,所以心裡有恐懼,不會以此為樂。但是佛法背俗,偏偏就是以此為樂,因為能夠離開三苦、八苦的樂,才是真正的無上寂滅之樂。

世尊接著開示說:「正因為想要得到無上寂滅之樂,所以要接受三歸依。譬如善生你所問:『什麼叫作三歸依呢?』我告訴你,三歸依就是歸依三種對象,所歸依的是佛、法、僧。然而什麼是佛呢?佛是能為眾生宣說斷壞煩惱的因,能把眾生的煩惱斷除,使眾生得到真正的解脫。」各位菩薩!您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嗎?要獲得真正的解脫,必須先弄清楚「如何才能把煩惱給斷壞掉」,否則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譬如南傳佛法中有一位覺音論師,他寫了三鉅冊的《清淨道論》,其中都沒有談到怎麼斷我見,還教人要保持正念。可是保持正念時,就是保持覺知心的自我,念念分明覺醒的正念就是覺知心我,正是落在我見之中。據說這個覺音論師已經是阿羅漢了!但是這個所謂的阿羅漢卻是連我見都沒斷除呢!又譬如他們所謂的阿羅漢阿姜曼尊者,這個尊者也是連我見都沒斷!我們把他的開示從頭到尾讀過,沒有一句話能讓人斷我見,也沒有一句話能顯示他已經斷了我見,那樣的「解脫」怎能叫作正解脫呢?所以到了現代,南、北傳修學解脫道的大師和學人們,都是想要用覺知心住於無念當中去入無餘涅槃,這都是邪解脫!為什麼這是邪解脫,而不是正解脫呢?這都是因為壞煩惱的因沒有弄清楚的緣故。

那麼要怎樣才能把三界的煩惱給壞掉呢?就是要斷我見。我見斷了以後,才能斷我執。可是他們都無法把我見給斷掉。因此說,對自我執著的煩惱正是讓眾生輪迴三界生死的因,這個煩惱因就是我見。但是這些南、北傳的法師、居士們,總是教人家要正念分明;如是想要保持意識靈知心昭昭不滅、正念分明,都落在意識心上,我見都無法斷除。更有人說要隨順知、隨順覺,對於平實導師在《邪見與佛法》書中說無餘涅槃就是要把十八界給完全滅掉,不能接受!他們都是要把十八界中的意根和離念靈知意識心保持著不斷,想要這樣去進入涅槃。那怎麼能進涅槃呢?那叫作外道涅槃,所以都無法得到正解脫,所得到的都是邪解脫,叫作外道解脫。所以說外道解脫不是正解脫,都還必須在三界中繼續輪迴呢!

世尊為了說明這個道理,特地示現給眾生看:世尊跟隨外道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最後跟隨鬱頭藍弗學非非想定,鬱頭藍弗教導祂修證非非想定,沒想到 世尊一坐下來,從無所有處定一下子就轉進非非想定了,一看:「這仍然不是涅槃!」所以 世尊就離開了。也就是說,那些外道都是沒有辦法實證解脫的,都還要繼續輪迴生死。因此說,我見就是煩惱因,三界煩惱就是見惑和思惑;歸結起來其實也就是見惑,我見如果不能斷,三縛結、五下分結、五上分結當然也就都斷不了了。而 世尊能夠詳細為眾生說明煩惱因斷除的方法,為我們施設了種種修學次第,提出了四聖諦、八正道,然後又建立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一一為眾生分析,讓眾生能夠瞭解:眾生執著的自我,無非就是十八界,可是這十八界都是虛妄,因此就可以把輪迴生死的煩惱因給壞滅掉。佛能為眾生宣說壞滅煩惱因的法,讓眾生實證解脫,真正出離三界生死,因此稱之為佛。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佛之稱之為佛的道理。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三歸依中的「法歸依」。什麼是三歸中的法歸呢?就是歸依法。法是壞煩惱的因,就是佛為眾生所宣說的五陰、十二處、十八界虛妄等法;知道這些法之後,要怎樣修行才能除掉我執呢?就必須用四聖諦、八正道來除掉我執。先用六根、六塵、六識的觀行,讓眾生瞭解十八界我的虛妄;再用五陰的觀行而讓眾生了知自我的虛妄,我見就可以斷了。我見斷了以後,我執該怎麼斷呢?必須修四聖諦、八正道來斷我執。這些年來,台灣南傳佛法的弘法者,也都教人要斷我執。問題是:我見不能斷,又如何能斷我執呢?他們也都教眾生要修四聖諦、八正道,可是煩惱因的內容和壞煩惱的方法都不跟眾生說,叫眾生要如何斷我執呢?您一定想問:「他們為什麼不肯為眾生說呢?」那是因為他們連自己都不懂,又如何能教導眾生呢?所以不管他們所講的解脫是捷徑還是迂迴的,都不是真解脫,都是邪解脫。

三歸依中的「歸依僧」是指三寶中的僧寶,所歸依的僧是說:出家之人從 佛秉受破壞煩惱的因,所以能夠獲得真正的解脫,也能教導眾生證得解脫,所以應當要歸依於僧,而不是只有歸依於佛和法。因為佛能在人間示現的因緣通常只有一世,入滅之後又要到別的世界繼續受生來利樂有情,所以佛滅之後,我們所能親近學法的對象就是僧,因此不能只歸依佛寶與法寶,佛法僧三寶不能缺一,所以一定有三歸依。如果要說只有一種歸依的話,那就只有諸佛歸依於法,除此以外,沒有任何人能只歸三寶之ㄧ。所以,如果有人說:「既然能為眾生宣說壞煩惱因而得證解脫的是佛,能使人壞煩惱的因、真實解脫的是法,所以歸依於僧也是秉受破煩惱因,同樣是得到真正的解脫呀!所以,其實三歸就只是一歸,無非就是歸依於法!」如果有人這麼說,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如來雖然有時出現於世間,但是大部分不出現於世間,而不論佛在不在世間出現,法卻是常住的、常有的。

然而這個常住世間的法,到底是什麼法呢?這個常住的法就是指佛菩提道的大法,也就是萬法根源的真實心如來藏;祂是常住的,是世間常有的法,不是無常的法,所以不論有佛出世或者無佛出世,法爾常住,所以法是常有的。「法雖常有、常住世間,無分別者」,但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把祂給分別出來讓大家知道,一直到如來出現於世間,才有人能為大眾分別演說這個萬法的根源。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在這裡為大家宣講正法,為大家作種種深入的分別,也都是因為有 釋迦佛出現於世間的緣故。因此必須要歸依於佛,不只是歸依於法;因為無佛時,法就無人能證悟,所以歸依法的同時也要歸依於佛。但是如果只歸依於佛與法,仍然不能成就道業,因為諸佛為利樂十方世界有情眾生,必須到各各世界應化,因此佛不能常有應化身同住一個星球,所以佛滅後要依靠秉受於佛所宣說的正法而繼續在人間弘化的僧寶;所以歸依於佛與法之外,同時還要歸依於僧。

然而什麼是法呢?「正道解脫」稱之為法;如果不是正道的解脫,而是不如理作意的虛妄想所說意識境界而稱之為解脫者,那是邪道,不是正道;只有正道解脫的法才能稱為是三寶之ㄧ的法。如果是正道解脫世出世間法,能為眾生分別及演說,並且是自己體悟出來的,就叫作無師獨覺,就是佛。佛出現於人間宣說正法,能如法而受者就稱之為僧。所以,三歸依一定要具足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如果沒有三歸的話,又如何會有四不壞信呢?所謂四不壞信,就是指歸依於三寶的同時也要歸依於戒,對於「佛、法、僧、戒」四個法能信受不疑、奉行修持的人,就是具足四不壞信者。這四不壞信,如果有一法信不具足,就無法成就佛道。既然有四不壞信,當然必定要具足三歸,否則四不壞信就不能成就了。

世尊說:「三歸依的傳承,有人具足,有人不具足;具足的人是歸依於佛、法、僧,三寶全部都歸依;不具足者就是只有一種聖人,就是如來歸依於法。」意思是說,如來不歸依於眾僧,眾僧要歸依於如來。十方諸佛平等平等,所以如來也不歸依於其他諸如來,如來只歸依於法。因為法是如來之母,所以般若稱為佛母,這絕對不是在講假藏傳佛教中和喇嘛合修雙身法的女人。般若就是佛母,佛母就是般若,因為般若能出生諸佛如來,所以如來歸依於般若,就是歸依於法;所以只有如來不具足三歸,單獨歸依於法,其他一切賢聖乃至等覺菩薩,都必須具足三歸。

各位菩薩!以上為大家說明三歸的道理,希望能幫助您瞭解三歸依的真實意涵,唯有真正具足三歸,佛菩提道的修行才有實證的因緣。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1-a10_052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1集 雜品之餘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很高興能再次和您見面!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單元。

《菩薩正行》系列,是以平實導師所宣講的《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八輯為藍本;主要是在為在家菩薩宣示菩薩戒的精神,詳細說明:在家菩薩修學佛法,應該以布施為首要之務。意思是說,佛菩提道之修證,必須先修習見道、修道、入地乃至成佛所必須具備之福德資糧;如果福德不具足,就不可能進入大乘見道位中;如果無法在大乘法中找到實相心如來藏,而想要悟後進修佛菩提道,乃至成佛,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菩薩道之修證,必須以布施為上首,布施作好了才能次第進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然後才有可能證悟而發起般若智慧,進入大乘見道位中。也就是說,不僅大乘見道必須有福德作為助緣,乃至見道之後修學相見道位觀行所得的智慧,也同樣必須具備福德作為進修的資糧;如是次第進修諸地,莫不如是;乃至即將成佛之前的等覺位中,仍然必須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習布施行,頭目、手足、腦髓、妻子、舍宅,無一不可布施,以如是百劫難施能施所得福德,才能成就佛地的三十二大人相及八十種隨形好,必須具足如是廣大福德之後才能成佛。因此,佛說菩薩六度乃至諸地所修的十度波羅蜜,都是以布施為首要。

接下來我們將接續前面陸正元老師所演述的內容,繼續和大家一起來探討菩薩《優婆塞戒經》卷5〈雜品之餘〉第十九的最後部分。這個〈雜品之餘〉仍然是從種種層面來談菩薩的布施行。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若不能常,隨齋日施;若見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見有苦:亡失財物,父母喪沒;當以財給,善語說法,慰喻勸諫,善說煩惱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淨施主。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淨施主,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優婆塞戒經》卷五)

這一段經文 世尊又告訴我們說:如同前面所說的清淨布施,假使菩薩們無法每天這樣來布施,那麼也可以選擇六齋日來作布施。諸位菩薩!您記得六齋日是哪些天嗎?常常有同修覺得老是記不住,現在我們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很容易記住:我們把每個月分成白月和黑月,所謂白月就是初一到十五,月亮從黑變白,就是白月;相反的黑月就是十六到月底,因為月亮從白漸漸變黑,就是黑月。然後我們只要記住白月及黑月的第八天和最後兩天,這就是六齋日了!很好記,對不對?所以白月就是初八、十四、十五;黑月就是二十三和最後兩天;如果是大月的話,黑月的最後兩天就是二十九、三十,小月就是二十八、二十九,都是最後兩天,這樣就很容易記住了。

菩薩如果無法每天行清淨布施,那就可以選擇六齋日來作:譬如看到眼盲的人,就趕快走向前去握住他的手說:「我來扶您過馬路!」然後再布施一根手杖給他,同時讓他知道他應該前往的方向。如果看到有人痛苦,譬如說他的財物遺失了,或者他的父母過世了,我們就布施給他一些錢財,再用溫暖的話來勸導安慰他,同時還要告訴他說:「眷屬都是無常不可久住,恩愛合會之後,緣盡了就當離別。這個世間都是緣聚緣散、緣起緣滅,您就不要太悲傷了。」如是好好地勸慰他:不可能有永久的眷屬,也不可能有永遠的財物。他心裡一想:「既然都是無常,人生難免,那也只好接受了!」於是心中就不會再那麼痛苦!這就叫作「善語說法,慰喻勸諫」。當他接受了以後,我們再進一步告訴他煩惱和福德的兩個果報:「如果你一直記掛著父母而痛苦不堪,這就是煩惱,是你所有的『我所』煩惱呀!」然後我們就從父母是我所開始說起,接著再告訴他,有情眾生除了我所的煩惱之外,還有我見和我執的煩惱,也都必須要斷除。

各位菩薩!您知道什麼是我所?什麼是我見?什麼是我執嗎?簡單的說,執取能見聞覺知的自體性作為常住不壞法,作為萬法的主體識,就是我見。我執的意思則是指,意根根據意識這樣的見解,而執著覺知心意識以及恆時審度思量作主的自己作為常不壞者,並且向內執著阿賴耶識的體性作為我用,內執阿賴耶識本體為我所,這就叫作我執。眾生由於我見、我執的緣故,令世世意識壞已重生,令世世意根不斷、不壞,所以才會有眾生的輪迴生死。而我所則是指意根和意識的心數法,也就是見性、聞性、嗅性等見聞覺知性,以及所緣的六塵境;意思是說,依附於五陰而有的父母、眷屬、財富、地位等等世間法上的所有,都屬於我所。當我們告訴眾生說:「如果你能斷除我所的煩惱,並且進一步能把我見給斷除掉,那你就有大福德了。」同時我們也要教導他,這些煩惱的根源都是由於有情的貪愛和我見而產生;而受與想,這是生起貪愛和我見的原動力。由於有情的如來藏之中含藏著無量世以來所造作的染污種子,遇緣現行就成為煩惱,煩惱就像盜賊一樣,會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所以我們都應該小心守護才好。另外我們也要告訴眾生,如果能斷除我見就可以獲得斷三縛結的解脫功德,可以永不入三惡道,如此一來,要修學佛菩提道就容易多了。這些道理,我們就一一地教導他們,告訴眾生,如果能夠這樣去修集布施波羅蜜,你就是清淨的施主了。

佛隨即為我們作了一個總結說:「菩薩有兩種,第一種是在家菩薩,另一種是出家菩薩;出家菩薩來當淨施主不困難,因為沒有人會阻擋他;可是在家菩薩要作淨施主,這就很困難了,因為在家之人總是有很多惡因緣纏繞他的緣故。」這一段 佛的開示,和現在的末法時代正好相反,這話怎麼說呢?因為現在的在家菩薩,有許多都是全家都在學佛,大家都會互相勉勵來作清淨布施;反觀許多出家菩薩,如果要作布施,堂頭和尚往往就會說:「我們道場自用都不夠了,你們不可以隨便去布施。」譬如有些窮苦的人真的走投無路了,去某個佛教慈善團體找他們幫忙,結果人家不理他,最後只好去找政府機關幫忙;要不然就是有人幫他去找新聞記者給報導出來,就可以獲得許多善心人士的捐款救助。甚至於曾經有人找到我們正覺同修會來,我們義工菩薩問他說:「你們為什麼不去找某某慈善團體呢?他們規模那麼大,又是專門在作慈濟眾生的事業,為什麼不去找他們幫忙呢?」結果他們卻說:「我們去找過啦,可是人家都不理我們呢!」這還真是沒辦法呢!

各位菩薩!也許你想問說:「你們正覺同修會名氣也很大呀!你們為什麼不也來作慈善事業呢?」這問題問得真好!的確,看起來我們似乎也應該投入救濟眾生的事業才對。其實不然,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主要不是在作慈善事業,我們是在救濟眾生的心病、救助眾生的生死病,而不是在救治眾生身體上的疾病上用心,那些事就留給慈濟功德會等慈善團體去作。我們要把同修會所有的資源都用在正法的久住與弘揚上面,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團體有能力把正法作一個總整理,只有我們能作;而這個浩大的工程也需要有些財力才能作得出來,所以我們目前只能在其他道場都無法作的「整理佛法內容」這件大工程上面來用心。因為這個工程很浩大,必須要投入很多的人力和物力,而目前佛教界沒有人能作這件事,而這個工程卻遠比救濟眾生的貧窮更為重要,所以我們會把大部分的資源都集中在這方面來使用。不過近年來正覺同修會為了配合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在章程上作了些修正,開始有法源依據而定期捐款給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救濟貧困;舉辦清寒獎助學金,幫助需要幫助的年輕學子;毎年寒冬的春節送暖活動,關懷社區中的弱勢族群。我們更曾經在四川大地震中發起賑災捐款,如實履踐 世尊於經中開示我們,要能至心施、及時施、親手施之功德,透過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將新台幣一千八百六十餘萬元捐往災區,幫助災區的學校、寺廟的重建,以及殘障人士的康復與治療。除此之外,針對幾年前,因為莫拉克颱風所引起的八八水災,我們也曾經捐款新台幣七百多萬元,協助災區校園重建計畫等等救助眾生的事業。所以說,對於救濟貧困的事情,我們也隨緣隨分在作,目的是希望透過救助的因緣,在眾生的如來藏中能與正法結下很好的法緣,期盼他們在未來際生,因緣成熟時,也能夠進入正法門中,修學了義正法。

話說整理佛法的大工程這件事,以前 彌勒菩薩曾經把佛法作了總整理,所以有了《瑜伽師地論》;後來玄奘菩薩又作了第二次的總整理,因而有了《成唯識論》。但是現在這些論典已經沒有人能讀懂了,所以我們得要把許多重要的經典,都把它用現代人所懂得的白話語言,給正確的解釋出來,以免被錯悟大師們以錯誤的說法來繼續誤導學人;這樣可以使我們這一世以及未來世的所有佛弟子們都能讀懂大乘經典。但是這個工程很龐大,卻都不是硬體的工程,而是軟體的工程,所以目前我們都只能隨緣作社會救濟的事,原因也在這裡。

這就是說,時值末法,世尊在經典上所開示的和現在的時空正好相反,所以諸位在家菩薩們!反而是你們要作淨施主比較容易,我們同修會的法師要作淨施主,也沒什麼困難;但是外面的法師們想要作淨施主,往往道場中會有很大的阻力而使他們不能作。話雖這麼說,但仍然是有少數道場中的法師們,依然是可以當淨施主的。

各位菩薩!以上〈雜品之餘〉從布施來說種種法的部分,已經講述完畢。我們接著要進入〈淨三歸品〉第二十。這三歸依的知見,雖然都是佛弟子們所熟知的,但是這當中也有許多道理是我們所應該知道的,我們相信這些道理也是許多道場所不曾宣說過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世尊是怎麼開示的。我們先來看經文內容:【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說『有來乞者,當先教令受三歸依、然後施』者,何因緣故受三歸依?云何名為三歸依也?」「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依者?善男子!謂:佛、法、僧。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即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已,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云何說有四不壞信?得三歸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謂歸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謂如來歸依於法。善男子!得三歸者,無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優婆塞戒經》卷五)

這一段經文,世尊為我們開示三歸依的真實道理,這也是生為佛弟子的我們,所應該詳細瞭解的內涵。意思是說,我們既然要當淨施主,在布施給眾生的時候,也應該同時要教導眾生受持三歸和八關齋戒;當然你本身得要先瞭解三歸的道理,才有辦法為眾生說明。所以善生聽了 佛的開示之後,就為我們請問三歸的真實義,三歸之後又為我們請問齋戒的道理。世尊接著為我們說明為何要三歸的道理:主要是為了要破除世間種種的痛苦,為了要斷除煩惱,想要經由破除煩惱、斷除諸苦,得受無上寂滅的法樂,以這樣的因緣來接受三歸依。

各位菩薩!以上 世尊所開示三歸依,可以破除煩惱、斷除諸苦,獲得無上寂滅的法樂,內涵究竟有哪些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為您說明。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69-a10_051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0集 生活起居之布施及供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菩薩正行》的節目,我們在前兩次的節目當中,分別談到了:以醫藥瞻養病苦的布施,以及如何提供行路人交通方便的布施。今天我們要再來談談,其他的生活起居上面也經常會遇到的一些狀況,可以如何來作布施或是供養。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卷5當中開示說:【見人鞾履、衣裳、鉢盂朽故壞者,即為縫補、浣染、熏治。】(《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當我們看見有出家或是在家的修行人,他們在衣、食、住、行等等生活上所需要的用具、資生之具,如果有朽爛,或是用舊了快要壞掉,不太好用了,那麼就應該為他們修補、整理一下。譬如說像是所穿的靴子,或是布鞋、草鞋、衣裳等有破洞,就幫他們縫補一下;如果他們所穿的僧衣舊了,就幫忙洗乾淨,再重新染過色;或者是沾到臭味洗不掉了,就用好香把它熏過除臭;如果托缽所用的缽盂已經破舊了,就想辦法把它修整好。或許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東西破舊了,就把它給丟了,重新再買一個新的不就好了嗎?幹嘛那麼麻煩,去修修補補的呢?其實像現代這種以經濟發展為思考主軸,用舊即丟的習慣,是真的過於浪費資源,太不環保,太損福德。所以像 世尊所教導的方式,能修補就修補,真的壞到不能修補了才換新,這樣才是比較正確的作法。

再來 世尊又說:「有患鼠、蛇、壁蝨、毒蟲,能為除遣。」(《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如果修行人的住處有鼠、蛇為患,或是有壁蝨、毒蟲的話,就要去為他們除遣:把蛇、鼠、害蟲滅除或趕出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為了要維護環境的清潔衛生,有時候難免會遇到必須要處理蟑螂、螞蟻、蚊子或是老鼠等等的問題;有許多的學佛人,認為已經受了五戒或是菩薩戒,不應該輕易地殺害任何的有情眾生,所以遇到有蟲蟻等問題時候,常常不知道該怎麼辦而感到很困擾。其實 佛陀在世時,已經有教導過該如何處理這些狀況:有一次比丘們的浴室,由於有一段時日沒有用了,所以就長滿了許多的小蟲子,負責清理的比丘看到了,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就去請示 佛陀,佛陀就指示說:「你就把髒污沖洗掉,把浴室清潔乾淨。」比丘說:「可是這樣作,會傷到蟲子啊!」佛說:「不是為了傷蟲,而是為了清理浴室。」於是這位比丘他就釋然了,就去專心地把浴室清掃乾淨了。這個例子是說,我們為了維護生活環境的清潔衛生以及身體的健康,所以應該要常常清理打掃;但是目的並不是為了要殺死蟲子,因此這樣作並沒有殺生的根本罪業,而且只要我們把環境清潔衛生保持好,就算偶而會有蟲蟻,也是不會太多的。我曾經去一家素食餐廳用餐,餐廳的老闆也是學佛人,但是他不懂得應該要保持清潔衛生的道理,只是執著不可以殺蟲子,而且還平等地看待牠們,所以提供食物供養這些蟑螂、蟲子,因此它在一張餐桌上,就都爬滿了蟑螂。像這樣的用餐環境,是很容易讓人生病的,也不符合 佛陀的教導,相信也沒有多少人願意在這樣的環境中來用餐吧!像這樣的作法其實並不正確。

佛陀又說:「施人如意摘抓、耳鉤。」(《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我們還要布施如意或者是耳鉤給這些修行人,以方便他們抓癢。如意又叫作癢和子,當冬天衣服穿得很多,或是年紀大一點的人手腳不伶俐,有時候會抓不到癢處,有些單獨的修行人,也常常會找不到人來幫他抓癢,如果有一支如意的話,就可以伸到衣服裡去抓癢,那麼就會覺得很如意、很舒服,所以這叫作如意摘抓。另外還有耳鉤,或者叫作耳扒子,當耳朵癢了,可以用來扒一扒來止癢。相信大家多少都會有身體發癢的經驗;雖然說身體發癢,不是什麼大問題,但是有時候癢起來,還真讓人難受,坐立難安;如果有適合的工具,可以用來止癢的話,那麼就可以放鬆下來了。所以布施給修行人如意或者是耳鉤,也是很有福德的。

佛陀又說:【縫治浣濯招提僧物,謂坐臥具;廁上安置淨水、澡豆、淨灰土等。】(《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我們還應該要幫招提僧來縫治洗濯他們的坐臥具。招提就是寺廟,而所謂招提僧,就是指常住在寺院中的僧人,那招提僧物就是指寺院常住僧人所使用的物品。也就是說,我們要幫寺院的常住眾,縫治洗滌他的坐臥具,如果他的坐墊或是床鋪鋪蓋、床墊等破舊了、髒污了,就應該幫他洗乾淨、縫補整齊。另外還要幫忙在寺院的廁所中放置淨水,以及澡豆或是淨灰土,讓他們在如廁以後,可以把手洗乾淨,或是在上過大號以後,可以用淨灰土來覆蓋。古時候的印度沒有肥皂,大多是用澡豆來清潔。澡豆也就是無患子,它的拉丁學名的意思,就是印度的肥皂,因為它果實的厚肉皮當中含有皂素,所以只要加水去搓揉的話,它就會產生泡沫,可以用來清洗,這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清潔劑。所以在古代上完廁所,可以用無患子—澡豆—和清淨的水來洗手;或者是燒過後的香灰、木柴灰、草灰等,這都可以稱為是灰土,這些灰土其實都是很好的去污清潔劑,不論是洗手還是清洗杯子,只要加上一些灰土,搓一下再沖水,就可以洗得很乾淨了。台灣在之前幾十年當中,特別強調工業發展,所以絕大部分的清潔劑都是化工產品;現在因為講求環保以及復古,所以逐漸又有許多類似無患子、茶仔粉等等的天然清潔產品出現了。除此之外在上完大號之後,我們還可以準備一些清淨的灰土來覆蓋糞便,這樣子就不會發出臭味了;因為在還沒有沖水馬桶之前,大部分都是用所謂的毛坑,糞便就直接大在上面,如果上完大號,有準備淨灰土覆蓋住的話,就不太會有臭味不斷地飄散出來了。現在也有一些環保人士,提倡所謂的乾式生態化環保廁所,他們用木屑混合糞便,以微生物來分解糞便,所以就不會有臭味飄散出來,這也是個復古又環保的糞便處理方式。

再來,世尊又說:【若自造作衣服鉢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師長和上先一受用,然後自服。若上佛者,以花香贖;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如果是自己要用的衣服,或是製作了僧服、缽盂,以及出家人所用的器具,都應該在做好了以後先供佛;供佛以後,如果是俗家的衣服,就先讓父母用過,然後再自己使用;如果是僧服或是缽盂等其他用品,那就請和上、師長先用,用過之後,再由和上、師長賜下來,給一般的僧眾穿著以及使用。

供佛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好習慣,在《妙法蓮華經》當中,佛陀為諸大弟子授記的時候,總是會說:某某弟子在供養了多少佛之後,才會成佛。佛陀又曾經在經中開示說:「對三寶信心具足的四眾弟子而言,在佛陀入涅槃之後,在佛陀的形像前所作的供養,和佛在世時當面所作的供養,是平等而無差的,供佛的功德以及果報,當然也是平等無異的。」因此我們每供養一次佛,就離成佛的道路就近了一些,而每次供養佛,當然也都會有無量的功德,那麼何樂而不為呢?所以 佛陀教導我們,要養成供佛的習慣,只要是清淨之物,無論是飲食還是衣服、用具,最好都先奉上佛;而父母、師長、和上,和諸佛菩薩一樣,都是報恩田或功德田,所以新的衣服、物品,在供完佛之後,應該要再請父母或是師長、和上先用過,等他們用過之後賜下來,自己再使用。

「若上佛者,以花香贖」,是說一切的物品上供了 佛之後,那就成了 佛所有的東西了,照理說我們是不能再用的了,可是現在應身佛已經不在了,放著也就浪費掉了,那該怎麼辦呢?佛陀就教導我們說,這可以用香或花把它贖下來。也就是說:在佛寺、講堂中,有守塔人(也就是常住眾)者,除了守塔人以外,其他人所上供佛菩薩的物品,例如飲食、貴細藥、衣服、缽器等,都應該供上一朵花或是點上短香來贖回。所謂貴細藥,指的是人參、西洋參、牛樟芝、沈香等比較珍貴而且可以久放的藥材補品。但是在自己的家裡,或是在外面餐館用餐的話,比較容易敗壞的水果、飲食,如果放著,很快就會壞掉了,這些食品在供佛之後,可以不必用花或香贖回,在問訊致意後,就可以請下來食用;但是其他可以耐久放的貴細藥、衣服、缽器等等的物品,仍然應該要以上花或上香來贖回的。這是 佛陀所立的規矩,我們知道以後,就應該要照這樣作才好。

再來說「凡所食噉,要先施於沙門梵志,然後自食。」這意思是說,凡是所有要吃的東西,都應該要先布施供養佛門中的出家人或是外道的修行人之後,才可以自己食用。這是因為在印度,原本就有供養修行人的習慣,飯菜做好了,就先準備一部分來布施,如果有修行人來托缽,就把這一部分供養給托缽的修行人,不然就送到寺廟去供養修行人,然後自己才可以使用。這是 佛陀教導我們,每天的餐食都要養成布施的習慣,這也可以不斷累積自己修行的福德資糧。

佛陀又開示說:【見遠至者,濡言問訊,施以淨水,洗浴身體,與油塗足。香花楊枝、澡豆灰土、香油香水、蜜毘鉢羅、舍勒小衣。作塗油者,洗已復以種種香花、丸藥散藥、飲食漿水,隨所須施。】(《優婆塞戒經》卷五)這意思是說,如果看見有人從遠方來,就要以溫言軟語來問候他。「問」就是向他問安:「你的身心安好不安好啊?」那「訊」呢,就是問他:「沿路好不好呢?有沒有遇到什麼狀況呢?」也就是探詢他有沒有什麼意外的狀況。這是作人基本的禮貌。所以我們遇到諸佛菩薩,或是很久沒遇到的人,都是應該要好言問訊的。我們在許多的經文中,都可以看到諸佛弟子、天帝,乃至他方世界諸佛派遣大菩薩來到娑婆世界,拜見 佛陀的時候,都會問訊 世尊說:【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妙法蓮華經》卷七)雖然諸佛的法身究竟清淨無瑕,報身究竟莊嚴圓滿,但是 佛陀的應身來到娑婆世界,示現人身的時候,當然也就同於常人,有飲食便利,甚至示現有病苦煩惱等等,但其實並不是真的有苦惱。但是我們如果遇見 佛,還是應該要以人間的常法來禮拜和問訊的,也就是要在禮佛三拜之後,請問 佛陀的身心、四大狀況是不是都好?生活起居、飲食睡眠都調順安樂嗎?度化眾生的事業都順利無礙嗎?所以說,問訊就是請問諸佛菩薩的身心起居、度眾事業等等的狀況,是否都安好順利?我們如果遇見諸佛菩薩,就應該要這樣子來問訊的。

現在因為 佛陀的應身已經不在了,所以一般大都改用一個手勢動作,來表示問訊的意思。但是現在一般所用的問訊這個手勢,是有點問題的!無論是尖形的手勢,或者是圓形的手勢,這個都像是男生或是女生的性器官的樣子;我們經過考證以後,發現這些其實都是屬於外道男女雙修所用的手印,以這樣的手印來問訊,其實是隱含著邀請對方來男女雙修的意涵;所以使用這個手印,無形之中就會種下男女雙修外道法不清淨的種子。所以當我們瞭解了問訊的道理之後,以後在問訊的時候,最好就改用恭敬合掌的手勢,來向諸佛菩薩誠心問訊就好,這樣才不會偏離問訊的真義。當然我們和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相見了,也是應該要像這樣子來彼此真誠的問候。

菩薩道的修習的層面非常廣,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巨細靡遺;但是我們不要因此就覺得煩或是擔心害怕。既然我們在受三歸依的時候,都已經發了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那麼就是得這樣,不厭其煩地努力修學,才會有成就佛道的一天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

敬祝各位菩薩身心安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73-a10_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