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會產生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與各位談到了初地之前的菩薩,一定在戒行上會有所缺失,有不夠圓滿的地方。諸佛菩薩也是這樣子,在因地的時候,也是一模一樣的情況,所以
佛在本生故事中,常常宣說祂在過去生所犯下的過失。許多的佛弟子會有一種錯誤的迷思,認為說:「我今天受戒了,所以從此以後,我就不會再犯戒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一個菩薩受戒以後就不再犯戒了,請問他還有需要去受這個戒嗎?當然是沒必要的!所以受戒以後,一定會不斷地違犯戒律,就是因為我還做不到清淨的行為,所以才要受戒來約束與提醒自己,需要戒律來幫助我們更加地清淨。我們都會願意承認自己的果位距離初地還很遙遠,還有許多智慧要修學,有許多的福德要累積。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道路上,有戒、定、慧三學。我們已經在定與慧的方面,願意承認自己懂得太少,還有許多方面要加強;但是我們卻會認定,自己在受戒以後就應該要持戒不犯,然後持戒清淨無犯,可是這是二地以上的境界。也就是說,我們會用二地的境界,來要求現在還是凡夫的自己一定要去做到,這樣子會不會很矛盾呢?那就一定會自己障礙自己。戒、定、慧這三學,都是隨著修證一階一階的修證與增上,這個道理大家也都懂,那麼為什麼認為一旦受了戒,自己就應該要持戒清淨無犯呢?用這樣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與他人,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然後就會對自己與他人生起了瞋恨與懊悔,甚至對佛法失去了信心。
這一些都是由於自己的所知錯誤,而阻礙了自己的菩提路。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修證果位還不是登地的菩薩,但是卻要用二地菩薩的戒行標準,來要求自己做到,可能不可能呢?明明是現在做不到的事,卻要求自己現在一定要達成,那麼下場就會自哀自憐,自己氣自己,最後還是做不到,這樣子的修行有意義嗎?這就變成了自己為難自己了。也就是說,我們修行要懂得「知時節」,也就是阿含經中所說的「知時」;現在的修行是什麼階位,就不要想去強求,把未來的境界一定要現在來做到,也就是要能接受我們真實的狀況,又叫作「安忍」。所以
平實導師常常對弟子說:「有持有犯名菩薩,無持無犯名外道。」因此我們在受持戒律上的重點,並不是在於說:期盼我們一受戒,就會一切清淨,不再犯戒。而是受戒以後,心中有這個持戒的作意,但自己有時被習氣、被失念所戰勝,或者是環境上的不得已,不小心去違背了戒律,那就要懂得如法的去發露懺悔,讓這一個習氣能夠漸漸的轉易,越來越能夠修正清淨。而不是一直活在懊悔,或者不肯接受、不肯安忍之中,這樣子才是菩薩持戒所應為。換個角度來說,對於絕大部分的菩薩而言,受了戒,接下來就是不斷地違犯,然後不斷地懺悔。就在這樣子的歷緣對境當中,戒行才會漸漸地轉向清淨,這種情形對菩薩來言,是非常正常的;這也更讓我們能夠瞭解自己,自己真實的狀況是什麼樣的情形,而不是自欺欺人。
有關於受戒後持戒的情形,為什麼受了戒卻無法清淨的持戒呢?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當中,也為我們開示了同樣的教導。受戒後的持戒,依著菩薩修證的果位,它是要配合上福德、定力、慧力等等的條件。持戒這一度與其他的五度是相互攝持的,並不是說持戒就只有持戒這麼簡單,沒有其他條件的並進與配合,戒行是無法增上的。也就是說,菩薩的持戒是有他的階段差異性的,隨著這個菩薩果位證量,他的持戒也會隨之漸漸地增上。那麼佛弟子持戒會經過哪些階段呢?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彌勒菩薩說到:「若於殺等諸惡業道,少分遠離、少時遠離,唯自遠離不勸進他,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亦不見彼諸同法者,深心慶悅多生歡喜,是名下品律儀。」如果菩薩受戒後,對於殺、盜、淫、妄、酒等等的諸般戒律,能夠有一點點少分的遠離、少時短暫的遠離,只是自己能夠少少地身遠離、心遠離,因此也沒有能力去勸導他人要遠離;自己對於持戒的所知所證非常地少,所以也沒有能力用無量的方便門來讚揚持戒;也無法對於與自己同戒同法的善友,心中多多的生起深心的歡悅,這種情形叫作下品的持戒律儀。這種下品的律儀,值得我們歡喜讚歎,在每一個布薩的團體中,一定或多或少有著這樣子的菩薩,比起那些不受戒的不律儀者,這一些菩薩能離開世俗的五欲,願意從凡夫位走入菩薩道的修行,他們一定未來都會成佛,我們當然要歡喜而讚歎。
以此更進一步的持戒,又是怎麼樣呢?「若於諸惡多分遠離、多時遠離不至命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然於遠離不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不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中品律儀。」如果菩薩能夠於各種惡行多分地遠離,而且大部分的時間都已經多時遠離了,不再是少少分的遠離,因此自己有這個能力多分遠離,就有能力去勸進他人持戒;但是這個菩薩對於戒律,還是有許多地方不瞭解、做不到的,所以他不能以無量的方便善巧來讚頌讚揚持戒,對於和自己類似的同戒修行人,他的心中也沒有辦法深心地生起大歡喜,這叫作中品的律儀。這個中品的律儀,已經比前面下品律儀好得多了,更接近一位菩薩的行儀了。這種中品的律儀它守護身口意,就如同
佛在《法句經》裡面所說到的: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修道人在河邊的樹下修道,他雖然坐在樹下,可是心中卻沒有除去貪念,心中還是在想著六欲之法;雖然身體看起來好像是靜坐,但他的心意卻在不斷地遊動,始終止息不下來,所以在十二年當中,他沒有辦法得到任何的成就。有一天
佛知道他的得度時間到了,於是 佛就化作一位跟他一樣的修行僧人,然後就跟他在這棵樹下共同住在一起。當天晚上月亮很明亮,就看到有一隻烏龜從河裡面爬出來,來到樹下。然後又有一隻水獺從水裡面跑出來,牠看到了烏龜之後,水獺就想咬這一隻烏龜,烏龜就把牠的頭尾四肢,全部縮回到龜殼當中,所以水獺看了半天卻咬不下去。等到水獺離去以後,這一隻烏龜又伸出了牠的頭足,然後繼續走路。這個時候
佛所化現的沙門就告訴那位比丘說:「我看哪!世界上的人還不如這一隻烏龜,這一隻烏龜有牠的鎧甲可以保護牠的生命,讓水獺沒有辦法來咬牠;可是世間的眾生卻是沒有智慧,放縱於自己的五欲,所以天魔就趁著五欲之便,殺害了眾生的慧命,使眾生生死當中沒有辦法離開生死之苦而輪轉五道之中。」這時候
佛又繼續的為比丘說偈,比丘聽到了 佛所說的偈之後,於是就斷了貪,漸漸地就得到了羅漢道,也就是成就了阿羅漢果。所以戒律就如同像是烏龜的龜殼一樣,它能夠保護我們免於五欲的為難、免於輪迴之苦。
在《師地論》裡面又說道菩薩持戒的順序:「若於諸惡一切分、一切時自能遠離亦勸進他,以無量門稱揚讚述,見同法者深心慶悅生大歡喜,是名上品律儀。」如果能於各種一切的惡業惡行,在一切時中自己都能夠遠離,而且還能勸進他人也守戒不犯;還能以無量的方法來稱頌讚揚持戒,見到與自己類似的持戒修行人,也能夠從深心中生起大歡喜,這就是上品的律儀。
所以如同前面所說:菩薩的持戒是有次第、有進展性的,隨著自己在慧學、定學上面的進步,戒學也才能夠有對應的進步,戒、定、慧三者在修行上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含攝、共進共成。這一個部分,我們在禪淨班的課程會有很深的著墨。一般的佛弟子,也常常會忽略的一點是,持戒要清淨不犯,與自己的增上心學,也就是定力之間,有很大很大的關係。定既然叫作增上心學,心中清淨方能善於持戒,或者倒過來說,善於持戒的人,則心中清淨,所以兩者是互相影響。壓制降伏轉換五欲五蓋,這是凡夫行的持戒。然而最多就是心中的作意雖然不犯戒,可是在心裡面,這一些違戒的種子仍然具足的存在。
那要怎麼樣才能更進一步的直接消除了犯戒的種子呢?請看!「若即於此所受律儀,能無缺犯以為依止修無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靜慮,由奢摩他能損伏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是名靜慮律儀。如初靜慮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當知亦爾。」依止受持佛戒清淨無缺無犯,五蓋清淨,不再有貪瞋悔蓋等的現行。這樣子的修行,乃至於漸漸地初禪發起,由於有禪定中奢摩他-止的作意與力量,可以暫時的降伏犯戒的種子,使得犯戒的行為不會出生,這樣子的持戒就配合上定力的任持,叫作靜慮而成的持戒律儀。在初禪之後的二禪、三禪、四禪,配合持戒的靜慮律儀,也是這樣子的越加越深厚。
「此中差別者,由遠分對治所攝奢摩他道轉深,損、伏惡戒種子,當知此名初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也就是這種依著初禪以上的奢摩他,止的定力所相應的持戒,是一種遠分對治的持戒,它可以損壞降伏惡業的種子,這可以算是初分的清淨力,所引生的持戒。
若更進一步的我們再來看:「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當知此名第二清淨力所引清淨律儀,即此亦名無漏律儀。」配合上禪定的持戒,如果再更進一步,已經能夠成就了欲界的未到定地以上;配合聲聞初果以上的修證,兩者互相的配合才有可能永遠徹底的損壞犯戒的種子,這才叫作見道聖人的戒律,這叫作第二種清淨定力所攝持的清淨律儀。像這樣子持戒,配合上未到地定的定力,配合上戒律,這樣子才能夠叫作無漏的律儀。所以如果還沒有在三乘見道之前所持受的戒律,它終究不能叫作無漏的律儀。
「若即於此尸羅律儀無有缺犯,又復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是說再更進一步的像這樣子的修行下去,對於戒律律儀沒有任何的缺損違犯,然後配合上靜慮律儀,有了禪定的力量;配合上入地的現觀,從初果一直上修至三果不還果,這一些條件都具足,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不還三果的聖人,他的一切的惡戒種子,永永遠遠的損壞了。所以大家記不記得三果人又叫作什麼?不還果!因為他的惡戒種子悉皆永害,所以他不會再現行這一些不好的惡業的行為,因此作為他的支撐,讓他能夠不斷地向上,而不會再還回下界,這個叫作「一切惡戒種子悉皆永害」。
今天的課程當中,我們為各位介紹了為什麼一般人常常會感嘆,自己雖然下了決心想要好好的守戒,可是始終沒有辦法作到清淨無犯!原因就是在於戒律,它必須要配合慧力(也就是配合果證),它必須要配合定力,三者互相幫忙、互相成就。對於一般的凡夫而言,他能持戒,如果他再能夠配合上定力、配合上初禪以上的這個能力,他就可以損壞、暫時地壓制住這一些惡業的種子,使得它沒有現行。但終究這一些惡種子還是存在,只是不現行而已。要怎麼樣才能夠說惡業的種子永害而不再現行呢?就是必須除了有持戒的行為,配合上定力(至少得要接近初禪的未到地定),然後再搭配上三乘見道的修道,也就是初果須陀洹以上的果證,這樣的修行人,他才有能力將自己累世所帶來的惡業種子永害無餘。如果說要講嚴格一點,必須要講到三果以上的修證,才會永不再返回下界的境界。這樣子對於各位常常心中抱怨:為什麼持戒總是作不到清淨無犯?是不是大家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了呢?也可以瞭解:在我們剛剛開始修學佛道,就動不動說自己要能夠清淨持戒、無所犯戒,基本上是作不到的。
好!那我們今天時間關係,就先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91-a08_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