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03集 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我們談到菩薩應以四攝法,攝受弟子中的利行。」這個部分 佛陀的教導是這樣說的:說攝受了惡弟子不能教導,有這麼多過失。

什麼樣叫作惡弟子呢?也就是這個弟子他本身是樂於學習親近世間言論,他喜歡攝受貪欲而不攝受正法,在世間的言論的因緣譬喻、語句韻味著中的利行。對於利行這個部分,經文還有開示,我們再來接續經文中的內容:「善知利根、中根、鈍根,教鈍根人,令生信心;中根之人,能令純淑;利根之人,令得解脫。若能如是勤教詔者,名義菩薩,是名善人、分陀利花、人中香象、調御丈夫、名大船師。」

這一段經文 佛陀說:菩薩本身還要知道利根、中根、鈍根的弟子,到底哪些弟子是利根,哪些弟子是中根,哪些弟子是鈍根,要因為根器的不同而給予教導。教化對於鈍根的弟子,要使他能夠於這個三寶中多修尊重、恭敬、供養,能夠多修這種清淨的功德,讓他能夠生起信心。對於中根的弟子眾,讓他能夠去除這些貪瞋癡比較重的這些貪欲的煩惱,讓他的心性能夠趣向純淑。對於這個利根的弟子眾,要教授、教導他這些知見的內容、修證的法要,讓弟子眾能夠在大乘法中得到清淨的解脫功德受用。若能夠這樣的精勤地教導,佛陀說這樣叫作實義菩薩,這樣子稱為叫作真實的善人,是分陀利花、人中香象,是能夠調御自己,也能夠調御弟子眾的丈夫,是叫大船師。這些內容就是利行的成果,一定要通過 佛陀所說的十二分教內容來教導,弟子眾才能夠得到這樣的利益。

另外在四攝法中的第四項是同事。同事指的又是什麼呢?指的就是實義菩薩,自己實證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阿賴耶識,能夠斷我見,生起般若實相智慧,眼見佛性乃至證得陽焰觀、如夢觀、發起初禪,進入初地以後,實證猶如鏡像現觀等種智妙法;他也同樣的要把所證的法要內容、如何實證的方法行門、所生起的智慧、所斷的煩惱等等,要傳授給弟子,讓弟子眾也同樣能夠斷我見,親證實相心如來藏,生起般若實相智慧,眼見佛性乃至發起初禪。因為同事的意思就是說:自己在法上得到利益,要讓弟子眾也同樣在法上得到同樣的利益,這就是同事的意義。以上是指說 佛陀對於菩薩攝受弟子,要以四攝法來攝取弟子,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使得弟子能夠去除這些惡法、增長善法。

假如菩薩攝取弟子不教戒會有大過失的。這個《優婆塞戒經》裡面,佛陀這麼樣說:「善男子!寧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終不養畜弊惡弟子、不能調伏,何以故?善男子!是惡律儀殃齊自身;畜惡弟子不能教誨,乃令無量眾生作惡,能謗無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眾生作五無間,是故劇於惡律儀罪;惡弟子他不能攝受正法遠離世間貪欲,又不能勝解十二部經的經文句義,因為僅是以世間的言論的因緣譬喻,他是不能勝解十二部經的經文句義的,因為世間的言論它是言不及義,就是所說的都不能及於第一義諦出世間法的法要,不能入於解脫法;因為世間的百千種言論所說,都不離生死有為之身覺境界,都與生死煩惱法的惡覺觀相應。所以這個惡弟子修集了世間的因緣譬喻語句以為莊嚴,認為自己的口才很好、世智聰辯,具備了這種能力,佛陀說這樣的惡弟子,最後他會誹謗真實的解脫道法,會誹謗真實的佛菩提道法的;因為他會認為他的言說能力、智慧能力,超出於教授他的善知識,超出於經典所說的言句,他這樣會破壞修學佛陀正法的聲聞僧團與菩薩僧團,會因為無知而造作了破和合僧、破佛正法的惡業,這個就是出佛身血,就是無間地獄重罪。

因此佛陀說:寧可受惡戒來殺雞宰羊當獵師,一日中殺害無數畜生道眾生,也不攝取惡弟子而不能教戒;畜養惡弟子不能教戒的過失及因果,比起受惡戒惡律儀劇烈百千萬倍,因為菩薩假如他不畜養弟子,他就不會有這樣的因緣破壞如來正法。而菩薩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為了自己的權勢,來聚集攝取惡弟子,又不能教導與教戒,成為天魔波旬的弟子;那這樣的情況,是不分在家菩薩或出家菩薩的,對於 佛陀祂所提出的,這樣的一個警訊都應當要重視,而且要牢記在心,不可忽略。以上是對於菩薩應以四攝法攝受教化弟子,以及說如果菩薩畜養了惡弟子不教化,有什麼過失,我們根據《優婆塞戒經》裡面 佛陀所說的內容來為大家解說。

接下來我們要再進入,菩薩如果教化弟子裡面的菩薩攝受弟子又有哪些差別呢?《優婆塞戒經》裡面的經文,這樣子說:「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薩有一弟子,所謂在家。」這個經文裡面 佛陀說: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在家菩薩,另外一種就是出家菩薩。出家菩薩他可以畜養兩種弟子,一個是出家的弟子,第二種是在家的弟子。因為出家菩薩本身住如來家,承佛威德,所以他可以畜養出家的弟子,同時也可以畜養在家的弟子。可是在家菩薩,如果說他是示現在家,他就只能畜養一種弟子,叫作在家弟子。這個部分是佛陀為我們解說這樣要攝受弟子的差別。

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看看,出家的實義菩薩,他對於他的出家弟子,要如何來調伏呢?我們來看一下經文怎麼說:「出家菩薩,教出家者十二部經;隨所犯罪諭令懺悔;教習八智,何等為八?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眾智、七者根智、八者分別智。」佛陀說:出家菩薩教導出家的弟子眾要教導十二部經,這些十二部的內容是含攝在聲聞藏、辟支佛藏、菩薩藏三藏的;也就是這三藏十二分教的真實義理,出家菩薩都不能說:因為出家弟子他受了聲聞戒,或是說他是出家,我只要教導他聲聞藏、辟支佛藏就好。這部分都是對於說,三藏十二部的真實義理都應該要教導。如果說出家弟子他違犯了戒行,應該知道說,什麼是有犯、無犯,什麼樣是開遮,所犯的輕重要給予教導,使他能夠如法懺悔;出離過失以後,重新學戒來清淨戒行,因為學戒最重要就是一定要懺悔,出離過失,然後再重新學習,這是學戒的最重要的精神。

同時要教導出家弟子學習八種智慧,這八種智慧我們一一來為大家說明:

第一種叫法智,法智它主要是講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總相智慧;也就是說法主要的範圍與梗概。譬如說解脫道的主要範圍就是出離三界生死,它的果德就是到解脫果--阿羅漢解脫果;佛菩提道的主要範圍,它是要最後成就佛道,它要歷經三大阿僧衹劫,要歷經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一一修學,最重要實證是要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這樣的範圍就是所謂的法本身的主要的梗概內容,這個是第一個法智的部分。

第二種義智,也就是譬如說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總相法要的別別法相、別別法義內容及差別相。例如說解脫道的斷我見內容,它是來自於現觀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所得的這個無我的智慧;佛菩提道的無我的智慧,是來自於實證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如無我的如來藏以後,現觀如來藏本身的真如無我法性,而得的這種無我的智慧。這兩種無我的智慧,它有不同的法義內容以及它的差別,類似這樣的就是叫作義智。

第三種時智,也就是要有應時智。應時智的意思就是說:凡是有來問法的,都要能夠隨時來應答的智慧。

第四種是叫知足智。因為現在是出家的實義菩薩,在教導出家的弟子。出家菩薩一切都是十方信眾供養,在衣服、飲食、醫藥、臥具上要少欲知足,所謂「道從知足,非無厭得」。我們也來舉阿含裡面,佛陀曾這樣來開示,要如何才是真的知足:「佛告阿難:『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佛陀說這些世間的有為法--五欲六塵等有為法,它是無常變異,最終是歸於壞滅的,在這上面貪欲無厭足的時候,指的是能夠消散人命,然後長養戀著恩愛,沒有知足的時候。對於出家菩薩要知道,出家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求解脫於生死有為法的繫縛。因為什麼叫所謂的得聖智、諦見道呢?就是要知道生死有為法它就是在三界的繫縛,不能離開這生死有為法就是不能求解脫、不能得解脫;只有徹底了悟生死的根本,就是對於五蘊有著顛倒想-將虛妄不實的五蘊我,錯認為是真實不壞的常住法。能夠這樣真實斷我見,進入解脫道的修證,得到真實解脫的智慧,不再貪愛五蘊的我與我所,才是真正的知足者。所以 佛陀說:「唯得聖智,諦見道者,爾乃知足。」就是要能夠知道說,什麼是真實解脫法,然後能夠真實斷我見,能夠親證了法界實相,能夠知道說生死的根本是什麼,生起了這樣的智慧以後,不再貪愛五蘊的我與我所,才是真正的知足者。所以前面的知足智,也是出家菩薩一定要教導出家弟子的一種智慧。

第五種自智。出家菩薩應該要以戒定慧、四正勤,來自攝獨處而思惟,不應該在世俗五欲,煩惱事務上著墨,出家菩薩應該有這樣的攝持自己的智慧,這叫自智。

第六種眾智,指的就是善於以四攝法攝受眾生的智慧。

第七種根智,指的就是要善於了知眾生善根、不善根、信根、利根、鈍根、有漏根,這樣種種的輕重;以及說這個眾生是可調伏,或不可調伏等差別的智慧。

第八種就是分別智,指的就是要善於分別世間法、出世間法、有生死過失的染污法、沒有生死過失的清白法、何者是能滅如來正法的相似像法、何者是能住持如來正法的真實佛法,等分別諸法的智慧。而分別智非常重要,因為既然是出家的弟子,出家的弟子就是三寶之一,僧寶在世間,一般人認為就是住持正法者,所以說他應該要善於分別說什麼是世間法。譬如說禪定,禪定就屬於世間法,因為禪定的修學,得到禪定的證量,而不是依止於解脫而修禪定,而是純粹修禪定的話,他的果報就是離開欲界,生到這個色界天。生到色界天仍然是在三界世間生死,既然是有生死,既然不離三界世間,所以一定是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說,這樣的一個法要本身是解脫於三界生死的繫縛的,才叫作出世間法。譬如說斷我見,譬如說開悟證得實相,這個就是要出離世間的繫縛,本身是清淨的解脫法,所以它是出世間法。有生死過失的染污法,就是說所造的這些業、相應的煩惱,都是會造成生死過失的。沒有生死過失的清白法,譬如說,以無我如來藏為依止,轉依這樣的真如無我,來利益有情而不求恩報,而不求有所得,這樣就是沒有過失的清白法;或者說依止於這樣的一個斷我見的這樣的智慧,進而修學斷我執,這個也是沒有生死過失的清白法。

能滅如來正法的相似像法,這個部分也是很重要,要有這樣的分別的智慧,因為今天既然是身為僧寶,如果說不知道這樣的法,是能夠滅如來正法的相似像法,而反而去弘傳能滅如來正法的相似像法,那麼就成為破法者;穿著如來衣卻成為破法者,這過失非常重。能滅如來正法的相似像法,就是說以意識境界為基礎,然後認為意識的某種境界,祂這個不分別或者是一念不生,或者是離念靈知祂是真如,然後去否定了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認為如來藏只是方便說,而來推崇意識境界法,而來弘揚意識境界法,傳授給弟子眾也是這種意識境界法。以意識境界,把它當成說不分別就是真如本性,這樣子就是能滅如來正法的相似像法。能夠住持如來正法的真實佛法,這個內容就是指實相心如來藏,祂不同於意識,不同於意根,不同於前五識,祂不是境界法,祂完全不在三界中繫縛,不繫縛於三界中任何一法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生不滅的法。所以能夠知道這些法的差別,他就有這樣的分別智,才有辦法成為僧寶,然後能夠將來住持正法,所以這樣的八個智慧,就是出家菩薩應當要教導出家弟子來修學的。

能夠來修學這八種智慧以後,接下來 佛陀又怎麼說呢?在《優婆塞戒經》中的經文,我們繼續來看:「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教詔調伏出家弟子,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如是師徒能增三寶;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養師長、和上、耆舊有德;能受善語,能勤讀誦,兼為法施;心不放逸,調伏眾生;能瞻病苦,給施貧乏。」

佛陀說:菩薩能夠這樣來教導調伏出家弟子,那麼當師父的以及弟子,都能夠得到無量利益。能夠增長三寶,那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出家菩薩的出家弟子知道八種智慧以後,就能夠在正法中得到利益,就能夠因為這八種智慧,乃至實證法界實相,而有這個清淨解脫法的受用,那麼就能懂得感恩,感念 佛恩與師恩,所以就懂得精勤供養師長和上,能夠住持正法了;因為他本身知道,什麼是能夠住持如來的正法,什麼是相似正法,他就會在這裡能夠生起這個法眼,能夠教導跟隨他的弟子眾來學習真正的佛法,然後能夠去除對於這種邪見產生的影響、障礙;同時也能夠,在佛菩提道上正行、加行,因為能夠在佛菩提道上實證法界實相心,能夠知道什麼是般若空法的時候,就能夠往前去行菩薩行、修菩薩道,能夠發起大慈悲心;能夠依循出家菩薩師父的教導,自己加行成熟佛法,同時也能夠隨能、隨力給予眾生利益安樂;教化眾生,讓眾生未成熟善根者讓他能夠成熟,讓眾生還未調伏的能夠讓眾生調伏;眾生善根已經成熟的,能夠讓善根成熟的眾生實證斷我見或者開悟般若;也能夠布施貧乏,布施這些貧窮匱乏的。所以這樣的出家菩薩與出家弟子的師徒,如法的自利與利他,必定能夠使三寶在人間興盛久遠不絕,並增長大眾對三寶的信根,而讓大眾對三寶的清淨功德,更加的尊重恭敬,而樂於承事供養與親近熏習佛法。

因為出家的菩薩教導出家弟子,這個八種智慧的內容,前面我們解說過以後就知道說,出家本身就有住持三寶這樣的一個相貌,因為大眾都是對於出家者,好像看到如來一樣的恭敬。因為出家者穿著如來衣,所以就認為說出家者本身能給他佛法,讓他能夠在佛法中得到利益。所以自己能夠在這八種智慧上能夠生起,同時又能夠增長大眾對三寶的信根,讓大眾對於三寶清淨功德,也能夠生起恭敬而去長養善根。這樣的情況之下,他們師徒二人,自己心不放逸又能夠調伏眾生,所以佛才說師徒俱得無量利益,能夠增長三寶的功德。對於這個部分,我們說出家菩薩來調伏教導出家弟子的部分,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42-a08_1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