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13集 正受優婆塞戒的條件(三)

 


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 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前面兩集的節目中,向各位談到了在本經中 佛所說,要求受菩薩優婆塞戒之前,所應該具備的條件;也就是為人授戒的菩薩法師,必須是現出家相的菩薩法師;授戒前應該要先問求戒者有沒有犯過以下的過失,確定他具有感戒的資格之後,才能為他傳授菩薩優婆塞戒。

這些條件是:你的父母、妻子、奴婢與國王都同意了嗎?你之前有沒有虧負過佛的財物、佛法上的財物、僧寶的財物及別人的財物呢?你有沒有身體上或心理上的重病呢?你曾經在比丘或比丘尼身上,作過不好的事情嗎?你有沒有犯過五逆罪呢?你是不是要來盜法的呢?你是不是二根人或無根人呢?你曾經毀壞過八關戒齋嗎?你有犯過兩舌、惡口的罪業嗎?你的師長父母生病了,你曾經離棄過他們嗎?你曾經殺害過一個發菩提心的道人嗎?你有沒有竊盜過現前僧物呢?

上一集的課程中,我們談到殺害發菩提心人。今天來看竊盜現前僧物,這是指偷盜、侵占了有僧寶住持地方的財物。如果是沒有僧寶、已經荒廢的寺院,那裡的財物就不算是現前僧物。比方說有一些收藏家,看上了寺廟中的財物,然後就教唆附近的農民或是小孩子,進入到寺廟之中去偷竊,這正是偷竊現前僧物。這樣的罪業有多嚴重呢?在《雜阿含經》裡面有提到:有一次 佛住在舍衛國的時候,大目犍連尊者早上托缽回來,路上看到了一位現童子相的鬼神,身體非常的巨大,兩邊的腋下各有一個燃燒著火的輪子,把這個鬼神托起來在天空飛行;聽起來好像很威風,但是他一邊飛一邊大聲的哭嚎著。目犍連尊者回來以後,就請問 佛其中的原因。

佛說:那是在 迦葉佛時代的一位小沙彌,有施主供養了石蜜餅,也就是現在的黑糖,也就是從甘蔗直接榨出來的第一道糖,最初的糖叫作黑糖。在我小的時候,就曾經看過這種黑糖做成像一塊大車輪一樣,顧客要買的時候,老闆就用槌子敲一塊下來秤重量賣。佛說這個小沙彌偷盜了僧團中的兩塊黑糖餅,偷偷的夾在自己的腋下,就因為這個罪業,他後來生到地獄中,已經在地獄中受了無量的罪報了,離開了地獄後,現在是承受著剩餘的罪報,就像你剛才看到的那個樣子。最後 佛告誡大眾:諸比丘啊!如同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虛,你們應該好好的受持這個道理。

那為什麼偷盜現前僧物的罪業會如此的重呢?主要是因為那些財物是屬於十方三寶的財物。十方三寶就包括了諸佛、諸菩薩、諸聖賢以及諸凡夫僧。侵占了三寶物的人,等於同時去虧欠了十方的賢聖,所以這個罪非常非常的重,罪業的這個惡報,重到從 迦葉佛到現在都還承受不完。所以各位要記得:千萬不要去盜取、侵占三寶之物!哪怕是一點點都不可以,那樣的後果是我們承受不起的。所以有這樣子重罪的人,當然不可以接受他受菩薩優婆塞戒。

戒師還要問:你有沒有兩舌、惡口呢?喜歡挑撥離間的人,就不允許他受戒;因為這一類人進入佛門中,將來會是非不斷,甚至會造成破和合僧等不可悔重業。同樣地曾經惡言惡語大聲罵辱的人,也不可以受戒;因為他很容易,會挑起佛門中的鬥爭。另外還要問他:你是否在母親與姊妹的身上邪淫呢?有這種罪行的人,已經破壞了基本的人倫,連世間法也容不下他,那當然沒有那個資格來要求接受出世間法的優婆塞戒。法師接下來還要問:你是否犯了妄語業呢?如果說話習慣不誠實、常常欺騙人,或是講話只講一半,只講對自己有利的部分,不利的那一面統統都不說,這也是妄語,就不許他受戒,以免敗壞教團。

問完了以上所有的遮難之後,這位求戒的菩薩他都符合了資格,接下來就要為他說受持優婆塞戒的殊勝處,讓對方一一瞭解,究竟受持了優婆塞戒有什麼勝利之處。所以授戒的法師要對他開示:善男子啊!你所要求的菩薩優婆塞戒,甚是難得啊!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個戒,它能作為未來受出家沙彌十戒、大比丘具足戒乃至於成佛菩薩戒的根本。可以這樣子說,未來所受的沙彌戒、比丘戒以及菩薩戒,都是由優婆塞戒而生長出來的。如果沒有優婆塞戒,就不會有後面的三壇大戒;如果無法持守優婆塞戒,那後面的戒律就更不可能持守了,所以後面無論是解脫道的出家戒,或者是佛菩提道的菩薩戒,都是以優婆塞戒當作它們的基礎的。

沙彌戒、比丘戒及菩薩戒,在中國佛教中叫作三壇大戒。所以我們常常可以在佛教刊物的訊息裡面看到,某某寺謹定某年某月某日傳授三壇大戒。在北傳佛教地區,由祖師所制定的出家戒律,就是這樣子的三壇大戒;同時接受聲聞解脫道的出家戒律,也就是沙彌戒與比丘戒,然後最後接受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戒。而且越後面所受,就代表越究竟、越根本,顯示北傳佛法,從自古以來所傳授的出家戒,就是大乘的菩薩道,而兼含有解脫道的實質;以解脫道為表相,而以菩薩道為內在,這一點自古以來從無異議。

只有在南傳佛教的地區,在公元十一、十二世紀以後,在南洋及錫蘭,由上座部的說分別部裡面的錫蘭支派取得了獨大,因為他們只受持解脫道上座部的佛法,所以出家的時候,只受持沙彌戒和比丘戒,並沒有菩薩戒。但是時至今日,許多北傳佛教的出家人,當初出家時受持三壇大戒,出家以後,卻因為不明白中國佛教戒律的意義,認為說自己是出家人,所以是以比丘戒為主,菩薩戒只是當作輔助,當作一種度眾的方便。

平實導師也說到,現在的佛教界有一種怪現象,在小乘南洋的地區,出家人接受聲聞比丘戒,以比丘戒當作根本戒,發願未來要成就阿羅漢而速證解脫,要出離三界。但是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則是受三壇大戒,順序是沙彌戒、比丘戒以及菩薩戒;所以制訂這樣的三壇戒,祖師的本意,就是我們最終是應該要依止菩薩戒的,這樣子才能夠成就佛道,因為大乘的出家人是以成佛為目的,並不是以成阿羅漢為目標。解脫道佛法完全函蓋於大乘佛法當中,所以對於二乘聲聞人而言,他就是依止聲聞的出家戒,當作他的根本戒;對於大乘菩薩而言,則是以菩薩戒當作根本戒,而聲聞戒則是當作另外的別別的解脫戒。結果今天大部分台灣受過三壇大戒的法師們,卻把成就阿羅漢的比丘戒,當作是自己的根本戒,反而把能成佛的菩薩戒,當成是別解脫戒了;卻沒有想到,當初自己所受的三壇大戒,為什麼祖師要這樣子安排三壇的順序,這大概也是末法時代的顛倒現象之一吧!

其中更為顛倒者,是故意不承認菩薩戒為根本戒,而說自己的根本戒是比丘戒,菩薩戒只是輔助用的別解脫戒。各位就可以知道,這樣子說的法師,其實他已經失去了大乘出家人的資格;因為毀謗了大乘佛法,所以連帶聲聞道的戒律也不存在了,他就變成了佛門中的賊住了。因為所有的菩薩戒中都明白規定,如果菩薩失去了對佛菩提道的用心,轉而以二乘法用心,反而以二乘戒為正解脫戒,這就是違犯了菩薩戒;而當初受戒的時候,所受持的就是大乘的三壇大戒,要成為現聲聞相的菩薩僧。所以這個人如果他的菩薩戒已經污損毀壞,那麼前面的兩種聲聞戒也已經不存在了,那就不是佛門中的出家人了,不是大乘僧團的一分子了,那就不應該繼續享用十方的供養,否則就是偷盜現前僧物,虧負了三寶,這是地獄業的重罪。因為偷盜三寶物,是偷盜戒中罪業最重者,是十波羅夷斷頭的重罪。然而現在中國佛教中,像這樣子顛倒的出家人卻非常的多,應當要知道趕快要懺悔彌補才好。

平實導師在書中提到,各位可以看到第四冊第158頁的地方,導師說到:「雖然受持優婆塞戒,看起來好像只有這樣,卻有一個好處,它是未來成就佛道的根本。因此,以至誠心來受持優婆塞戒,也能獲得沙彌十戒、比丘戒、和菩薩戒裡面的無量利益。……但是反過來說,一件事情一定有兩面,所以你得到大的利益,萬一毀破了戒律,未來無邊無量世中當處於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中而受大苦惱。」所以不可不慎。

法師要告訴戒子:你得到這個戒體,有這麼多的利益,相對地如果違犯了戒律,就會有很大的苦惱。講過以後再問他:你想要得到戒法的無量利益,現在能不能以至誠心來受戒呢?如果對方說可以,傳戒的法師接下來就要開示:菩薩優婆塞戒這個戒體的得到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歸命 佛以後,寧可被人逼迫捨命,也不可以再去歸依外道,如大自在天等等;歸命了佛法之後,不可以再去歸依外道的法要典籍;歸命了僧寶之後,不可以再去歸依外道,因為外道人懷有邪見,他們所說的法都不正確。像這樣子你作得到嗎?這位菩薩如果願意接受,這樣子的三歸依之後,法師還要為他開示:能歸依三寶,這個人就是能夠施給眾生無怖畏布施的菩薩,這個人就是已經獲得了優婆塞戒,將來必能證悟無上正等正覺,你願意像這樣子布施給眾生嗎?受戒之前應該確認的事項,到這裡已經確認完畢了。

要求受菩薩優婆塞戒最後的一個條件,那就是代表受這個戒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要布施給眾生。布施什麼東西給眾生呢?要施給眾生無怖畏布施。那是什麼?布施我們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最殊勝無上的布施,就是無畏施。布施給眾生財寶,布施給眾生金銀,這些東西終究有用完的一天,那不是究竟的布施。最究竟的布施是一施永施,也就是要布施給眾生無畏。眾生到底對什麼畏懼呢?每一個眾生都生活在沒有邊際的輪迴大海中,他們沒有能力出離,只好隨著業風飄泊,隨著業流浮浮沉沉,他想要的事情無法成就,他所恐怖的事情卻時時伴隨,沒有一個眾生能夠離開這樣子因果的輪迴。就好像沒有陽光的那種黑暗,永遠走不出來,這就是眾生生生世世永恆的畏懼。只有菩薩,也只有大乘的佛弟子,能夠一世又一世地幫助眾生,度過如此無極、沒有邊際的輪迴大海。所以所謂「施無畏予眾生」,就是指自己能夠接受菩薩優婆塞戒,成為一位真正的菩薩,而直到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到達了成佛的彼岸,都永遠不止息地施予眾生無畏;也就是救度眾生,拔眾生輪迴之苦,進而使得眾生也能成為菩薩,朝向成佛的彼岸,這就是施無畏予眾生的真義。

各位記得什麼叫作般若波羅蜜嗎?菩薩所行的六道當中,最後是要成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叫作paramita,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到彼岸-解脫而能夠到彼岸。意思是說,眾生在輪迴的大海中,永遠見不到邊緣,無論輪迴了多少世,也不可能到達解脫的彼岸;只有菩薩成就了般若波羅蜜多,成就了以智慧而到達了解脫的彼岸。然而菩薩站在彼岸呼喊,眾生卻沒有辦法聽到,所以菩薩必須自己在大海當中,一位一位來拯救這一些沉迷於大海當中的眾生,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施予眾生真正的解脫。只有在三乘菩提當中真正的解脫,才能夠使得眾生對於輪迴無所畏懼,這是其他任何的布施都做不到的;或者說施無畏予眾生,這才是菩薩究竟之施。

這樣子各位能夠瞭解什麼叫作施無畏予眾生了嗎?所以菩薩所做的一切,目的都只是為了到彼岸,以及幫助眾生跟我們一樣,一起到達彼岸,除此之外,菩薩沒有別的事情好做了;或者說菩薩所做的一切,統統迴向於paramita,迴向於解脫到彼岸。這樣子有關於受戒前所應該具備的知識,各位是不是又更多能理解一分了呢?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85-a08_113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12集 正受優婆塞戒的條件(二)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收看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上一集的節目當中,我們說到了要受菩薩優婆塞戒前,菩薩法師會先問;你有沒有曾經在出家的比丘、丘尼身上做非梵行呢?那我們講到,大家可能還記憶猶新,在2011年的時候,台中某大山頭住持大法師性侵女信徒,結果旁邊的比丘尼還幫忙拿著攝相機DV在錄影,然後接下來就在這位大法師的房間裡,檢警人員搜出男女交合的裸體歡喜佛像,還有幾十本男女雙修的書籍,這一件轟動全台的佛門醜聞,最後被法院判刑了15年。如果深究個中的原因,正是因為這一位住持大和尚,他加入了這個佛門中的外道宗派,還被正式地冊封為轉世的活佛,他信受了外道的教法,所以自己房間裡面放著就是鼓勵男女雙修的神像和書籍,對他來說與女信徒,甚至與比丘尼行淫是一種修行,他認為這是無罪的。所以各位眼睛要睜大,自己要會判斷:這樣的一個宗派是不是真正的佛法?

接下來菩薩法師還會問:「你有沒有做過五逆罪呢?」五逆是一般佛法中最重的罪,也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前面的四種罪,正常的佛弟子違犯的機會很小,大概是要喪心病狂的人,才有可能會殺害自己的父母;至於第三種、第四種,現在的這個時代,一般人想要遇到阿羅漢或是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也就不可能去違犯了。可是其中「破和合僧」,則是很常見到的一種行為,平實導師說:有些人是常常違犯這個無間地獄罪的;譬如挑撥離間,本來道場中的法師們互相之間都很和氣,但是有人去裡面講了幾句話,讓他們互相之間心有嫌隙、互相鬥爭,終於分裂成為兩個僧團,漸漸地就演變成為兩個派系,這就是破和合僧。在家人或出家人,在寺院中亂講話而造成分派系的情況是常常發生的,這種事情各位也一定或多或少的聽聞過,光是看報紙上面的新聞就有很多。比方說為了財產,佛寺中兩派的出家人大打出手、鬧上法院,打到手臂骨折,這種新聞搜尋一下到處都有,這就是五逆罪,有這種地獄重罪的人,他沒有資格受菩薩優婆塞戒。至於出佛身血,廣義地來說,就是破壞佛的正法、毀謗正法,這個罪就很容易違犯了,而且常常是自己犯了,都還不曉得。例如說:跟隨著別人說,哎呀!佛已經入涅了,現在已經沒有佛了,佛已經死掉了。或者說:哎呀!沒有 阿彌陀佛,那個是西方人家火神的轉化。乃至於說:沒有 觀世音菩薩,沒有 文殊菩薩,那一些都是後人假造出來的。又或者說:哎呀!人只有六個識,沒有第七識、沒有第八識如來藏。像這樣子的宣說,就已經是廣義的出佛身血了,因為已經毀謗傷害了佛法的核心。像這樣子犯下了無間地獄罪,卻還自認為自己是對的,這種法師居士在現在的佛門中到處都是,例如早期台灣佛教界所尊崇的一位導師,生前就一直傳播、暗示大乘非佛說,又說沒有真如如來藏識;結果他自己在往生前,昏迷了很長一段的時間,明眼人都知道那是很不好的果報,因為他想連懺悔的機會也沒有了,所以捨報後就要直接承受地獄的重罪;所以他們也是我們大家要努力幫忙救度的對象,至少要把佛的正法告訴他們,即使他還是不信,未來他在地獄的時候,就可能在一念當中想到過去的種種,而生起懺悔的心,這樣子的話呢,地獄的果報就可以提早結束。

再接下來,法師還要再問:「你是不是來盜法的呢?」什麼是盜法?平實導師說:有人來求戒是為了盜法,比方說,他來這裡受了比丘戒之後,以後可以成為大比丘,就可以為人傳菩薩戒、優婆塞戒,就可以收受財物供養,這就是盜法。如果親近善知識的目的,只是想在得法以後,自己另立道場而獲取名聞利養,這也是盜法。還有一種盜法者,他來修學得法的目的,是想要回去向他的師父明講,盜法回去讓他們的道場有法可以與你相抗衡,免得師父的名聞利養逐漸地流失,這一些都是盜法的。

接下來要問:「你不是兩根或無根人呢?」兩根人是俗稱的陰陽人,在中國古典章回小說裡面,常常提到這種人同時具有男根與女根,故意把自己打扮得像女性,甚至還裹了小腳,再進入佛門中,取得比丘尼的身分,目的是為了進入官家或者富豪之家。大家長因為看她是比丘尼的身分,根本不會提防她,所以這一種人就登堂入室和家眷共住,然後淫亂後庭造成家庭的問題,一旦出事了他就一走了之,再去別的地方找尋新的目標,最後被官府抓到處以極刑。至於無根人,是指沒有男根也沒有女根的人。這種一生受的菩薩優婆塞戒,它是為了出家而作的準備,所以它要求的是五根具全的健康人,它不能夠接受二根或無根之人,以免敗壞僧團。

接下來,毀壞八關戒齋的人也不准受戒;因為八關戒齋它所受持的目的,是為了未來能為出家而種下一個善因緣,所以去過上一整天,也就是24個小時的出家生活,所以八關戒齋日中一食,持守與沙彌戒相近的八戒。導師在書上說到,如果不曾受持過八關戒齋,出家的因緣就不容易具足,難有出家的因緣。若是打算要出家的人,這一世要多受八關戒齋,不然就得要過去世常常受持八關戒齋,用這樣子的功德與福德就可以具足出家的因緣,否則要出家時,遮障將會很多。如果受了八關戒齋,卻投機取巧,敗壞了八戒,那就不可以受優婆塞戒。

佛在經典中常常說到,能受持八關戒齋,它不但可以為我們的未來世建立起大福德,即使是現在這一世也會得到不可思議的福報。我們來看看在《賢愚經》中的記載,當時 佛住在竹林精舍與眾大弟子共住。在王舍城裏面,有一位婆羅門生性貧窮,連最基本的糧食都多加匱乏,他很努力的工作想要改變現況,結果卻是使自己災禍越來越嚴重,連衣食都不繼了,於是他就跑去問別人,在現在這樣的世間,到底要怎麼樣做,才能夠讓人得到福德呢?別人就回答他:你難道不知道嗎?現在 釋迦牟尼佛出世了,祂以福德度化眾生,只要能夠跟隨著 世尊,沒有不得到度化、沒有不得到福德的?如來有四位大弟子,摩訶迦葉、大目犍連、舍利弗、阿那律,這四位大弟子,他們都哀愍眾生的貧乏,所以為世間眾生的福田,讓眾生供養就能夠得到大福德,而且可以現世就滿足你的所願。

這一位貧窮婆羅門,聽到別人這樣說之後,心中生起歡喜,就在王舍城當中,到處想盡辦法去找工作,終於賺到了一點點的財物,於是在自己的家中,設置了精美的飲食,禮請大弟子們來此接受他的供養。他的太太名字叫作差摩,意思是指安隱,在供養完這一些佛陀的大弟子之後,各位聖弟子就勸請差摩說:妳應該要受持八關戒齋。於是就傳授給差摩八關戒齋。這個時候剛好頻婆娑羅王,他從外面的園林遊玩回來,走向王舍城,在半路看到一個人,因為犯了罪被綁在柱子上面,這一位罪人看到國王來就哀求國王,希望國王能夠給他一點點的食物,國王就說:好!我現在剛好身邊沒有,我馬上回去找人送食物來給你。結果回去以後,國王竟然忘了這一件事情,到了半夜才想到:糟糕!我之前已經答應了那位罪人要給他東西吃,這怎麼辦呢?於是就派人帶著食物,要去拿東西給這位罪人吃,結果呢?整個宮殿內外,竟然沒有一個人肯往外面去,大家都說現在已經半夜了,通往樹林的道路有猛鬼、有惡獸、有羅剎、有各種的災難,我寧可死在這裡,我也不要去跟羅剎打交道。可是國王想到那個人一定餓得很辛苦了,一定在身心煩惱當中,然後就通令:誰能夠帶著食物去拿給那位罪人吃,我賞他黃金千兩。結果整個國中的人民,大家想到恐怖的森林,都不願意去。剛好這個時候,差摩正在受八關戒齋,她想到說,常常聽到人家說,如果世間有人能夠受持八關戒齋的話,則眾邪、惡鬼、毒獸、猛獸,一切的災禍都不能傷害他,所以差摩就自告奮勇地說:我家貧窮,現在在受八關戒齋,那既然國王需要人幫忙,我就去幫忙。

於是她就帶了食物,然後往城外的森林走去,當時的差摩,她一心持守著八關戒齋,心中無有缺失,就順著這個小道走出城來,走著、走著就遇到了一個羅剎鬼,名字叫作藍婆,這個羅剎鬼,正好生下了五百個孩子,所以肚子非常的飢渴,看到了差摩來,就想把差摩給吃了,可是因為差摩正在持八關戒齋,所以羅剎看到她之後,知道這個人有福德,不能夠傷害她,然後就求差摩:我現在非常的餓,妳可不可以把妳這個籃子裡面的食物,拿一點點給我吃呢?然後差摩也答應了,拿了一點點出來;雖然只是一點點的食物,可是羅剎鬼用他的神力,將它變得非常的廣大。

於是這一位羅剎鬼就吃飽了,就很高興的問差摩說:妳叫什麼名字啊?

回答:我叫差摩,也就是圓滿。差摩非常地歡喜。

那羅剎就告訴她:現在因為妳的原因,能夠讓我活下來。這樣子!我所住的地方有一甕的金子,我就拿來送給妳吧!待會妳記得來拿。

又問她:妳現在要去哪裡呢?

差摩說:我現在要拿著食物去給罪人吃。

羅剎藍婆就講:那這樣子,妳再往前走,我有一個妹妹就住在前面,名字叫作阿藍婆。如果妳看到我的妹妹,請幫我向她問候,告訴她說我剛剛生了五百個孩子,身體很安穩。

於是差摩就這樣子往前走去,果然見到了阿藍婆,然後就依照姊姊的要求,向她問訊,然後告訴她,姊姊生了五百個小孩。那阿藍婆聽到之後就非常高興,就問她:妳的名字叫什麼啊!

差摩就回答她:我叫差摩,意思就是安隱、就是圓滿。

結果對方聽到也非常的歡欣,說:哎呀!我姊姊現在過得非常的好,妳的名字聽到就令人非常的歡喜。這樣子吧!謝謝妳替我來傳訊,我這邊有一甕金子,送給妳吧!待會記得來拿。

然後又問她,那妳要去哪裡呢?

差摩說:我答應了國王,要替罪人去送食物。

阿藍婆就講:妳往前去,我有一個弟弟,名字叫作分那奇。看到他請你幫我向他問訊,順便告訴他姊姊的訊息。

於是差摩又往前走,果然又見到了分那奇,她就告訴了分那奇兩位姊姊的意思,而且告訴他你的大姊剛剛生了五百個小孩,身體輕盈、安隱,都非常的吉祥。

分那奇聽到兩位姊姊都很平安,心中生起歡喜,又問:那妳叫什麼名字啊?

回答:我叫差摩,也就是安隱、圓滿的意思。

這一位羅剎惡鬼就說,哎呀!妳的名字真好,然後又替我傳來了姊姊平安的消息,我心中很歡喜啊!這樣子吧!我住的地方,這兒有金一甕用來送給妳,待會記得來拿。

於是差摩就繼續往前走,走啊走啊就走到罪人的旁邊,拿出了國王賞賜他的飲食,讓罪人吃飽了,然後帶著三甕金子最後回到了家裡。到了王舍城之後,國王又賞賜她黃金千兩,從此之後,她的家就從貧窮之家,轉為大富有之家。

國中老百姓看到了差摩的家,忽然一夜之間財寶豐饒,於是大家都聽說了這一件事,紛紛地跑到差摩的家,然後來問她說:妳為什麼會變得這麼有錢呢?然後差摩就告訴他們:這都是受持八關戒齋的好處啊!國王聽到這個人的際遇,就把差摩夫婦召到宮裡來,然後說:你們是有福德的人。於是就讓他升為大臣,身為國王的大臣,家中又富有,所以從此之後,他們家就成為王舍城中的一個大姓,常常供養 佛陀及聖弟子們,常常作布施的事業,佛陀也為他們說法、心開意解,後來也成就了初果須陀洹。各位說看看,那麼受持八關戒齋,到底它的利益是大還是小?是只有未來的利益嗎?不止,現世也會得到利益,所以向來佛門當中受持八關戒齋,就是一件非常值得歡喜慶幸的事情。

接下來授戒師再問:「你的師長、父母生病了,你曾經離棄過他們嗎?」大家都知道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父母所生,由師長教育長大成人,所以父母跟師長就是每一位眾生所能夠長大成人的根基;如果一位人他長大之後,卻捨棄了自己父母跟師長,特別是當父母師長需要他,生病的時候他竟然離棄了他,那麼這一個人他連世間做人的資格都沒有,又有什麼資格可以接受菩薩優婆塞戒呢?因此授戒師要確認:「你的父母師長生病了,你有沒有離棄過他們呢?」如果沒有的話,授戒師再問:「那你曾經殺害過一個發菩提心的人嗎?」發菩提心,也就是指發起了想要解脫、證道、成佛的心,就叫發菩提心,這是一般世俗的菩提心。當一位眾生開始發起了菩提心,那就意味著——他已經從一個凡夫要開始轉成一位佛門中的修行人了。如果在這樣的一個眾生,他發起了菩提心,結果卻被我們所殺害,那我們殺害的就不只是一條人命這麼簡單,而是把對方的道業、善業一併地抹殺,這樣的人也沒有資格能夠接受菩薩優婆塞戒。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講到這一邊,下一次我們再繼續為各位講說:要如何能夠得到菩薩優婆塞戒。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87-a08_112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11集 正受優婆塞戒的條件(一)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以 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這個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學佛的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將其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前面幾集的節目中,我們談到了在本經中佛所說出家法師畜攝教授弟子的原則,有關於受戒前所應該知道的先備知識已經說完了,就進入了第十四品〈受戒品〉,也就是當一位佛弟子,已經知道了受戒前所應具有的知見,也願意生起歡喜的心想要受持佛戒,那麼應該要如何才能求受、得到這個菩薩優婆塞戒呢?

上一集的節目中,孫老師說過了,應該要先廣植福德善緣,要禮敬六方,請求家中的親眷同意、護持攝受我們,來領受這個優婆塞戒,也就是要先經過父母、妻子及親友的同意,我們才能具足受戒的因緣。依 釋迦世尊的規定,從受持優婆塞戒開始,就得要能夠得到親眷的同意與祝福,乃至到了未來受持出家戒律,也是如此;這種好的習慣,在北傳佛教地區比較不流行,反而是在南傳佛教的國家還保留了這種好的習慣。例如在泰國,男子要出家之前,不但要求得父母尊長的同意,還要告知四方的親友,讓大家都知道:某某家的孩子,幾月幾號要出家了!大家就可以四方走告,隨喜讚歎!並且事先先作好準備,在出家的前一天,由父親親手為孩子剃去他的頭髮,並且抹上香油供養。出家的當天,當事人要披上最好的、白色的絹絲的衣服、披上裝飾瓔珞,就好像一位王子一樣,象徵著紀念 釋迦牟尼,以王子身出家,然後四方的親友,都會盛裝打扮來到家中,他們會帶來種種的香花、樂器,讓孩子坐上轎子或者坐在車上,由父母親自護送著,眾親友一路上唱著歌、跳著舞,歌詠讚歎出家的功德,大家一起向著寺院的方向前進,甚至親友還會租借來像是台灣的電子琴花車來奏樂,熱熱鬧鬧地送當事人入廟。到了廟中,在父母的請求及見證下,廟裡的師父才會開始,為這個孩子舉行受戒的儀式。佛曾經告訴我們,要能得遇佛法,那是在百千萬劫當中,都難能值遇到一次的,而能受持、而能請求佛戒,更是稀有難得;因為佛弟子一旦受持戒律,那麼修行的速度,就能夠突飛猛進,所以能有這樣子的機會,不但自己受惠,連親族家眷,甚至是該國的國王百姓,都能因此培植甚深的福德、功德,所以不論是當事人,或者是旁邊的人,都要以至誠的心、歡喜慶悅。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是我自己要受戒,卻要得到父母親眷的同意呢?這是為什麼呢?來!問問大家:這本經的名稱是什麼?《菩薩優婆塞戒經》。這正是顯示了這一部經的主要對象是菩薩,而不是修持解脫道的二乘人,菩薩生生世世都將留在三界之中而不入涅槃,目的就是要自度度他。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是自己的家人比較好度,還是外面的陌生人比較好度呢?常常會有人進小參室說:老師啊!我在外面度了好多的人來學佛,但是為什麼我要度自己的家人,卻一個也度不來呢?無論我怎麼講,他們總是不信呢!這就叫作「只因太近」。想要度自己的家人,光是有言論,光是有理論,那是沒有用的,因為自己家的家人相處,他看的不是我們會講什麼法,而是看我們在二十四小時當中,身口意的行為,所以想要度自己的家人,就必須要從我們的行為改變上面,才有可能度得了。

同樣地在《六度集經》當中,佛也告訴我們佛法的戒律是多麼地難以得聞。過去 世尊還在作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當時祂只是一個凡夫,聽聞到 佛的名號,知道 佛有如此功德巍巍,佛是諸天所共同尊重的宗長,如果能夠聽聞佛的名號,那麼一切的苦都可以消滅。當時的菩薩呢,聽聞到佛的名號之後,就開始哭泣了起來說:唉呀!我能夠得從像天師一樣的佛經來學習讀誦,那麼什麼時候我才能夠努力地修行,讓自己也成佛呢,能夠治癒眾生的病,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還到原本的清淨呢?當時 佛已經不再住世,世上也沒有出家眾,所以當時的菩薩沒有辦法去得到真正的佛法。剛好他有一位鄰居,個性非常的貪婪兇殘,聽到了隔壁的菩薩想要好好地學佛,他就對菩薩說:我知道!我知道 佛所說的三戒-三種戒律,你想聽嗎?菩薩聽聞到之後非常的歡喜,立刻跪下以頭面接足,請求對方傳授給他戒律。對方卻說:我所知道的這個 佛的三條戒律,這是最無上的、最正真的,是天人師的法教,你現在白白地就要聽聞,哪有這個道理呢?菩薩就回答:好!那請您告訴我,要怎麼樣才能夠求得這個戒律?對方說:好!我看你很誠懇的樣子,這樣子吧!你就在你身上每一個毛細孔裡面都插一根針,遍身流血、全身疼痛,如果這樣子你還不後悔的話,我就教導你 佛的戒律。菩薩歡喜地回答說:即使能夠聽聞到佛戒,就馬上死掉,我也很高興地去做,更何況現在只是要拿針刺我的身體而已!菩薩立刻就拿出針來一針一針地刺下去,血像泉水一樣地流了出來,但是因為菩薩一心一意想要聽聞佛戒,所以當時就住在沒有疼痛的禪定之中。這時候帝釋天看到了菩薩這樣子的大志大行,所以就化現神通,讓這個菩薩瞬間每一個毛細孔裡面,都已經插了一根針了,鄰居一看這種情形,就說:好!那我就告訴你,所謂 佛的戒律就是——守口攝意、身無犯惡,也就是要審慎地度量我們的身口意行,這就是 如來正真覺所傳授的最無上的戒律。菩薩聽聞了這樣的戒律之後,歡喜稽首,瞬間他身上的針全部都不見了,氣力比之前更加的殊勝,旁邊的天人以及鬼神、天龍八部看到了,大家都一起讚歎,就這樣子菩薩依循著這樣的戒律,一世又一世地修行,最後終於能夠成佛來救度眾生。此時 釋迦就告訴諸比丘:當初授這位菩薩偈的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而那位菩薩就是我;提婆達多雖然比我早知道佛所教授的戒律,可是對他而言,就好像是一個瞎了眼的人卻拿著蠟燭在走路,對他自己是沒有任何利益的。

聽了以上 釋迦牟尼佛的開示,世尊用他自己親身的經歷來告訴我們,值遇佛法正戒的可貴性,可千萬不要講說:哎呀!老師,你說的那個是神話啦!佛陀用了三大阿僧祇劫去修行,所以我們才能在現在聽聞得到佛法,有 佛能出世、有佛法能住世,這原本就是天上、天下最大的一件大事。在菩薩的修習上,光是菩薩的十信位,就要用到十劫、百劫,乃至於萬劫的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大福德,建立自己對於三寶具足的信心,這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對於我們無法思議的法,千萬不要隨便地開口說:那是神話啦!那不可能啦!這樣子隨意地講話,會大損自己的福德因緣,使我們與三寶的距離越來越遠,更不要講說,距離初果的斷結、斷我見,那就越來越不可能了。然而任何 佛的正戒,都是如此的稀有難得,並不是我們說要受就能夠得的到的。戒律由 佛開始傳授,然後代代相傳下來,若不是福德、功德都已經具足的佛弟子,不應該為他講說佛法的戒律。對於外道人來說,他們不可能會持守佛戒,他們聽聞到佛戒只會嘲笑,於是就種下了未來生下墮三惡道的種子,雖然今生還能享有人間的福報,但是由於毀謗了佛的正法戒的緣故,未來生就會往生到三惡趣,因為我們可以預計他們的未來。所以 佛在《梵網經》中說到,佛弟子不可以為了自己的利養,故意在還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人的面前,或者是外道惡人之前說這樣的千佛大戒。在邪見人的面前也不得說,除國王以外,一切沒有受戒的人的面前,都不得說這樣的戒。為什麼呢?因為是惡人輩,他們是不受佛戒的,因此他們名為畜生,生生世世不見三寶,就好像是木頭跟石頭一樣,沒有心,所以呢,把他們叫作外道邪見人之輩,因為他們與木頭是沒有差異的;也就是 佛陀告誡我們,佛制定的正戒不適合向外道人述說,因為那樣做,於人於己都沒有利益。

有人就問:那為什麼可以向國王說呢?這就是我們現代的法治精神,也就是一個地方、一個國家,它有王法治世,佛教徒在當中行道受戒之時,當地的國王,也就是當地的法律,他可能會很好奇說,你們在幹什麼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向國王解釋說:我們是佛教徒,我們正在受戒、傳戒,然後戒律的內容是如此如此。這樣子就可以讓當地的法律瞭解,並沒有違犯國家的法律,反過來反而國王可以來護持這樣的受戒。

如果以上的條件都具足了,接下來要怎麼樣求受菩薩優婆塞戒呢?我們來看看 平實導師為各位講述的內容,可以參照書本第四冊第146頁,探詢已經出家、也發了菩提心——已發菩薩願的僧寶,請求他傳授優婆塞戒,這表示傳授一生受的菩薩優婆塞戒傳戒的法師,與傳授盡未來際受持的梵網、地持、瑜伽菩薩戒法的法師並不相同;一生受的優婆塞戒傳戒法師,他必須是出家身的法師才可以傳授;但是盡未來際受持的梵網…等菩薩戒傳法師,沒有限制是出家身的法師,在家身的法師也可以傳授的,所以律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二,佛開示說到:「有人欲來受者,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德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福果不可稱量!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意思是說,盡未來際所受持的梵網…等菩薩戒,只要以前曾受過而有戒體存在,並且懂得為人解說菩薩戒的人,不論身為出家或在家,都可以當菩薩戒法師而為人傳戒。佛還特別說明:夫婦之間、六親之間都可以互傳。若是師徒之間——特別是已經證悟的人傳戒給學徒——那更沒有問題了!

想要受菩薩優婆塞戒者,必須由出家法師為他解說及傳授菩薩戒,在家身的菩薩即使證量高到等覺位,也不許為人傳優婆塞戒;因為這個戒法是為了將來出家而成為出家菩薩,所以才預受的戒法,不是通在家與出家菩薩的。

接下來經過我們至誠地請求,出家的菩薩法師也聽到了我們的請求,但是法師還是要提問題,這叫作「遮難」,目的是確定這一位在家居士是否真正的具足了感戒的條件。法師會提出幾個問題來問我們,一問一答,前一個問題確定了,才能問下一個問題。一開始法師會問:「你要來受戒,你的父母、妻子、奴婢與國王都同意了嗎?」如果同意了,再問:「以前你有沒有虧負過 佛的財物、佛法上的財物、僧寶的財物,以及他人的財物呢?」如果有犯這個條例,就必須要先處理償還,圓滿了以後才能夠傳戒,否則他是得不到戒體的,也沒有受戒的功德。

接下來再問:「你有沒有身體上或心理上的重病呢?」一般來說,凡是一生受的戒法,規矩都很嚴格,還要再問:「你曾經在比丘、比丘尼身上做過不好的事情嗎?」不好的事情主要是指非梵行,也就是淫行。假使與佛教中的出家人行淫就是污招提僧,這是地獄重罪。招提就是chedi 又叫支提,也就是佛塔、佛寺的意思。可能你會說:有這個可能嗎?個人私下的行為我們就不說,在佛門中有一個外道的派別,他們所創造的經典中,公然地說與出家人男女雙修,修雙身法這不算是淫行,因此無罪;或者說到男女雙修,如果不射精就是無罪。那麼有智慧的佛弟子,應該要知道這是一個印度教外道滲透進入佛門的宗派,它不是真的佛法,跟隨這種邪淫的教義,就已經成就了地獄罪的種子。譬如各位還記得2011年,發生在台中某大山頭的荒唐事嗎?住持大法師性侵女信徒,旁邊的比丘尼還拿著DV在旁邊幫忙錄影,看到檢警人員衝進來,比丘尼還趕緊將這個記憶卡折斷,更在法師的房間裡搜出男女交合裸體的歡喜佛像等等,那真的就不是佛法了。

今天我們就先為各位,講述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93-a08_111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10集 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十)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我們這裡談到說,要授菩薩戒裡面要先問:「你是來盜法的嗎?」至於盜法,我們有談到,有外道推舉須深,須深來到 佛陀僧團中出家是為了盜法。他跟比丘在一起生活過程裡面,一位已經證得解脫的比丘大德告訴他說: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須深就請問這一位尊者比丘,大德比丘說:「您是因為離欲界愛證初禪而說您是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嗎?」這一位大德比丘跟他說:「沒有!」再繼續問他說:「那您是因為證得二禪嗎?是三禪嗎?或者是四禪嗎?」這位尊者比丘都跟他說:「沒有!」甚至於還問他說:「您有宿命通嗎?有天眼通嗎?」這位尊者比丘都說:「沒有!」沒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沒有得天眼通、宿命通。這個須深就覺得很奇怪,須深的觀念裡面認為說,應該是要得到禪定,應該是要有天眼通、宿命通。然後他就跟這位尊者比丘說:「你這樣子說不是前後相違背嗎?你剛剛自己不是說自己所作已作,不受後有。為何現在又說沒有得禪定,沒有得天眼通、宿命通,可是卻自己記說呢?」這位尊者比丘又答覆須深說:「我是慧解脫!」可是須深認為解脫怎麼會沒有身證禪定?那位尊者比丘沒有禪定正受,而說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他認為這樣子前後相違背。

因此須深就前去向 世尊請法,他就問 世尊說:「為何這個尊者比丘說話前後相違?」因為他說,他問他:你是否已經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因為他認為說,一定要有身證這些禪定的正受,或者說有得天眼通、宿命通,可是尊者比丘卻說沒有得這些禪定正受而說自知自作證,說自己所作已作,不受後有。佛陀就告訴須深說:「他們是因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他們就是單獨的在清靜的一個地方,能夠專精思惟不放逸法,然後能夠離開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這個部分「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其實 佛陀的意思就是告訴他說,比丘們聽聞 佛陀的教導以後,對於虛妄不實的色、受、想、行、識、生、老死等法,能夠離於原來有個真實我的見解,原來它們都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的;所以能夠生起厭離,而不再對這些色、受、想、行、識,以及生、老死等生起愛欲,能夠專念,精勤地思惟,來滅盡對五蘊的貪愛執著。他的心能夠解脫於三界生死所繫縛的無明以及煩惱。這樣子解說的時候,佛陀告訴須深說他們是這樣子。可是須深卻說:「那我不知道啊!我不知道他們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然後單獨在一個清淨安靜的地方來思惟不放逸法,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須深說他不曉得。當然,因為他剛來多久,他怎麼會知道呢?佛陀就告訴須深說:「沒有問你知不知道,但是你得要先知道法住,後知涅槃,以及要能夠單獨的在一個安靜清淨的地方,來思惟不放逸法,然後要離開我見,要離於諸漏,心能善解脫。」這個時候須深只好來請 佛陀為他開示說法,請 佛陀開示令他能夠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這時候 佛陀當然知道因緣到了,為了度須深,就為須深解說法住智的道理,就告訴他說:「因為有生所以有老死,不能離開於生,所以有這些老死的現象出現。一樣的道理,因為有這個有,所以才會有出生;因為去取這個三界有,所以才會在三界出生;因為執取了三界有,所以才會有三界有存在,才需要去受生;因為對於三界的我貪愛執著不捨,所以才會執取三界的法;因為有這些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以才會在受裡面生起貪愛、厭惡;因為有觸的關係,有根塵相觸這些法的關係,所以才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為什麼會有觸呢?因為有六入處,有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意入處、身入處,這六入處的法,所以才會有根塵相觸,才會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為什麼會有六入處呢?因為有名色,也就是有五蘊這個法,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這名色的法,所以才會有六入處。為什麼會有這個名色五蘊呢?因為在過去世對於這個三界的法貪愛不捨,所以造作一切身口意行,導致一直熏習長養三界中的六識,這樣的種子一直熏習長養,所以一定會有三界中的名色的法。為什麼會有這個識的長養呢?因為一直不斷地造作一切的善行、惡行以及無記行或者一些生天享福的諸行。為什麼會造作這些種種身口意行呢?因為無明。」

所以 佛陀把十二因緣的流轉法講完了以後,佛陀又繼續講說:「因為有無明,所以有一切行;因為沒有生,所以就不會有老死。」這個時候再繼續跟他講還滅的道理:「如果生滅了以後,就沒有老死這個苦了。所以同樣的道理,沒有無明了以後,就不會造作一切三界的身口意行;無明滅了,當然一切行就滅了。這樣的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佛陀都解說完以後,就告訴須深說:「要這樣子知法住,這樣子來見法住的人。」佛陀請問須深說:「這樣的情況之下,有身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嗎?有得天眼通、有得宿命通嗎?」須深當然說:「沒有!」因為這樣子聽聞法住的道理,怎麼會有初禪、二禪、三禪的身證呢?所以須深就向 佛稟白說:「沒有,世尊!」這樣子沒有身證初禪乃至四禪,乃至說有天眼通或者宿命通。佛陀繼續告訴須深說:「這樣子叫作『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這樣的情況之下,把這些內容記起來以後,單獨在一個安靜清淨的地方,來專精思惟不放逸;然後安住於這樣不放逸的思惟,能夠離開我見;離開我見以後,慢慢地去對治,對治了這些所謂對虛妄法的執著,然後去斷除,那就不生起一切的有漏法的這些心念;都斷除以後,當然心就能夠解脫於這些三界中生死繫縛的煩惱。」須深聽了以後,當時就能夠遠離這些邪見,遠離這些虛妄法的繫縛,能夠斷我見。須深此時能夠見法得法,也就是說他這個時候知道說,原來什麼是解脫的法。同時斷了我見以後,也得了這個解脫法的初分,同時能夠覺悟這是真正解脫的法,能夠釋疑他自己心中的疑惑,在正法中心裡就能安住下來而沒有所畏懼。因為知道說,以意識為境界的我不是真實的,不需要感到畏懼。因為解脫的深理,就是因為把虛妄法當作真實的,所以才不能解脫。能夠認知虛妄法不是真實的,這樣子就能解脫。

所以當時就禮拜 佛陀,然後向 佛陀說:「世尊!現在向 佛陀悔過,我是來正法中盜密出家的,所以現在要向佛陀懺悔過失。」佛陀就告訴須深說:「你為什麼要在正法中盜密出家呢?」當然須深就將實情告訴 佛陀,因為外道們在沒有辦法得到國王大臣們的供養的時候,就討論著說,如何來獲得佛法裡面的法要。獲得這些法要以後,然後再回去向國王大臣們解說,這個時候就能夠得到國王大臣們的一個供養,所以今天他才會來到 佛陀的僧團中來盜密出家。佛陀就告訴須深說:「接受你現在的懺悔過失,可是你要懺悔過失,你要具體地說。要怎麼說呢?說我因為愚癡、不善、沒有智慧,在正法的道場中來盜密出家,現在至誠的懺悔過失,而且自己真的見到過失,自己知道這是罪過,於當來世的時候再受佛戒,能夠在戒行上清淨,就能功德增長,永遠不退減。」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犯了過失,如果說不能知道自己有罪過,不能知道說自己這個是屬於嚴重的過失,當然就不能至誠懺悔。假如說能夠知道自己有犯過失,這是罪過,自己看到了,自己知道這樣子是很大的錯誤,能夠懺悔自己的所作,自己這個過失感到慚愧,那麼對於未來世再繼續受佛戒的時候,就不會受到遮障。未來世再度領受佛戒修學律儀上能夠清淨,能夠成就戒蘊,能夠使得他在戒上的功德增長,不會受到因為沒有至誠懺悔這樣一個過失就存在著,會來遮障他的未來世的受戒,未來世的學清淨行。這一世能夠至誠懺悔,這個罪過就不會遮障,他的善法就不會退減。因此這裡 佛陀說:「你要具體的,如何來懺悔非常重要,要自知罪、自見罪,至心揭露懺悔。」

這個部分對我們的教導,對於我們一般佛弟子在學法的過程裡面,或者說我們在學戒的過程裡面,不要因為害怕說戒罪很重,然後如果說自己認罪,就要受很大的這樣的一個果報。可是能夠在犯戒的當下,或者是後面因為知道說那是很重的罪,能夠生起慚愧心,自己能夠看到自己這個過失,而且能夠把這個過失揭露出來至誠懺悔,這樣的一個慚愧心的作用,就能夠讓那樣染污的煩惱能夠降伏,甚至於能夠減除。對於未來世的再度修學佛法,或者是再度的受戒的情況之下,就能夠在戒行上律儀成就。那麼在未來世的學佛以及受戒過程裡面的種種功德就能夠增長,就不會因為這一世犯的過失而退減。所以 佛陀特地交代須深:「我接受你的懺悔過失,可是你要具體的怎麼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這個部分我們要把它記下來,記下 佛陀的教導。

所以 佛陀繼續再告訴須深說這個盜法所應受的苦有多重,也就是接受了須深的懺悔以後,再繼續地告訴須深說盜法本身除了有很大的過失,那應該受的苦又是怎麼樣呢?佛陀舉個例說:「國王在他的國土中設了守衛,捉到要劫盜的罪人,這個劫盜的罪人被抓到以後,國王就要處罰他,處罰他的方式就是每天以三百矛來劖刺他的身體作為處罰,所受的苦極為劇烈。」佛陀就問須深說:「這樣的苦如何?」須深說:「刺一矛就受不了了,何況是受三百矛!」佛陀說:「如果是在正法中的道場中盜密出家,而且將自己所偷盜的正法、自己受持的法去為人宣說,宣說說:『我今天在某個正法道場裡面偷盜了什麼樣的法要,然後這些法要的內容如何。』今天如果來運用的話,我們也可以獲得別人的尊敬,以及獲得別人的供養,那麼這樣的苦痛是倍數過於前面剛剛說的這位在國王的國土中偷盜的罪人。為什麼呢?因為前面我們有說過,偷取財物本身已經是十重罪,甚至已經是屬於地獄罪不可悔。那現在又是偷盜正法,所以它一定是屬於地獄的罪,地獄的罪他所要受的苦,當然是勝於人間所受的種種苦。」所以 佛陀特地告訴須深:「你要懺悔」,同時告訴須深說盜法的罪過在哪裡。

所以這個部分,授戒師特地來問想要求受優婆塞戒的菩薩,說:「你是要來盜法的嗎?你不是要來盜法的吧?」所以一定要先問難,問過以後,如果說不是,還要問說:「你不是二根、無根人吧?」前面我們已經講過了,為什麼他要先表白說:「我是丈夫,具男子身。」雖然他已經表白了,可是授戒師還得再重新問一次。因為這樣子就是完成羯摩了;說你不是男女根都具的陰陽人,你不是男根不具的無根人吧,因為這樣的話就不能受戒。「你有沒有壞了八戒齋呢?」也就是說,如果在求受優婆塞戒之前,曾經受過八關齋戒,那有沒有毀壞過八戒齋呢?譬如說八戒齋裡面講過的應該不能犯的事,可是違犯了就是毀壞了八關齋戒了,因為這位求受優婆塞戒的菩薩,他很有可能接著就是要出家,所以他之前有可能去受了這個八關齋戒。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先問:有沒有毀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再問一次,父母病痛的時候有沒有棄捨而去?師長病痛的時候有沒有棄捨而去?因為對於父母師長生病棄捨而去的,在世間上是不仁不義的;世間上不仁不義,世間善都不能具足,怎麼可能進到佛門中來受戒、來求善法,求這個出過於世間的了義法,也是解脫法呢?所以一定要先問到父母親生病的時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能夠供養六方,供養六方做得到的人,當然就不會在父母生病的時候,師長生病的時候棄他而去的。

「將不殺發菩提心人」,也就是對於發菩提心的大乘人這個部分,不能去生起殺心去殺害。就是說在這裡告訴這位,要求受優婆塞戒的菩薩,對於發起大乘心的人,不管他是曾經有做對他自己有過什麼樣的一個過節,或者是曾經激起他什麼樣的瞋恨,曾經發起要求大乘法、要修學佛道的人,大家把他當作是很珍貴的人,要去攝受他,所以這一點特地的再去告訴他一下。

再說有沒有「盜現前僧物」?也就是對於現在的僧眾中,現在的僧眾裡面,他所擁有的這些財物,有沒有因為對於他的任何一樣東西,生起了偷盜心而去盜用呢?這些東西、這些事項,對於想要求受優婆塞戒者的這一位等於說菩薩而言,都一樣一樣地等於是求受戒之前不能做,受戒之後更是不能做,所以授戒師在這裡不厭其煩地一樣一樣地再一次地問他。

再說「不會兩舌惡口」,因為兩舌惡口對於菩薩而言,其實是在口業上是一個很大的過失。因為菩薩凡有所說就是要利益他人,所以在 佛陀對菩薩的教導裡面,講到應當以四攝法攝取。四攝法來攝取就是要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除了身行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口行。所以在口業方面,對於兩舌惡口可能所犯的過失非常嚴重,有可能會造成破和合僧,破和合僧是屬於五逆罪,所以在這個地方的口業方面,這位授戒師再一次的告訴他不能兩舌惡口。

另外說於母姊妹作非法耶,這裡為什麼要提到這一點呢?因為在有一些像譬如說達賴喇嘛體系的,達賴喇嘛體系的西藏密宗,他們為了要修即身成佛的雙身法,對於自己的母親姊妹,也是要把她當作修行的對象,甚至於要把自己的母親姊妹提出來供養自己的上師;所以在這裡面特別提到說,不能對於母親姊妹有過這樣在性欲上的非法行為。假如說對於這一點曾經違犯的話,就不能求受菩薩優婆塞戒,因為菩薩優婆塞戒是屬於一生所受,一生所受是你這個五蘊身不能犯這些過失,不像盡未來際所受的菩薩戒一樣;盡未來際所受的菩薩戒,當然是懺悔過後再求受,可是對於一生所受的菩薩優婆塞戒,前面所說的這些事項只要有所違犯,就不能夠求受了。

接下來問說「不於大眾作妄語乎」,這個部分是說,過去以及未來如果曾於大眾中作所謂的未證言證、未悟言悟的話,這是很嚴重的過失。也就是說沒有證得禪定說自己證得禪定,沒有開悟證得實相心如來藏,說自己證得實相心如來藏,這個都是叫作在大眾中作妄語,這是比較重的過失。所以授戒師要這樣來問,有沒有這些遮難。前面我們說的就是對於菩薩如何教化弟子這裡面的過程,有在家菩薩以及出家菩薩,怎麼樣來攝受自己所畜養的弟子,一切的法要這個部分對我們來說,佛陀的教導其實解說得非常清楚。所以一切佛弟子如果想要學菩薩法,不管是想要受一生的戒或者是盡未來際的戒,那麼對於前面所說的這些基礎的善法,都應該把它慎重看待,要來讓自己能夠熟悉、慢慢學習,然後能夠進入這樣的一個善法中學習。

我們的解說就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48-a08_110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09集 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九)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在菩薩要受優婆塞戒以前,要供養六方,前面我們已經講了供養東方、南方、北方、西方以及下方,接下來就要繼續講到說,上方要如何供養呢?上方指的是修行人,菩薩應如何供養?經文中這麼說:「言上方者即是沙門、婆羅門等,若有供養沙門、婆羅門: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病痛醫藥,怖時能救,饉世施食,聞惡能遮,禮拜恭敬,尊重讚歎,是人則能供養上方;是出家人以五種事報: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聞。」對於上方要如何供養,指的是沙門、婆羅門;沙門指的是佛門中的出家修行人,婆羅門指的是外道的出家修行人。倘若說供養沙門婆羅門,要怎麼供養?要布施給他們衣服、飲食、房舍、臥具,以及病痛所需要的醫藥。他們如果有墮入恐怖的這些因緣的時候,能夠為他們救護;在飢饉世的時候,也能夠布施給這些出家的修行人;聽聞到這些出家修行人有些不好的事情的時候,也能夠為他們遮覆;對他們能夠禮拜恭敬,尊重讚歎,這樣子做就是能夠供養上方。

出家人要以五種事來回報,這五種事指的就是:第一種、應該要教導布施給他們的人在佛法中生信,要能夠相信於佛法中修清淨行能得解脫。第二點、要教導他們正知見,使他們能夠生起智慧來簡擇法的對錯,以免偏頗。第三點、要解說因緣果報,並教導他們懂得布施植福的因果道理。第四個、要教導他們持戒,使他們能夠如法受持趣向人天善法的這些善戒。第五點、要教導供養者多聞熏習菩薩法中人天善法的基礎,以及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內容與次第。這樣子的話,就是供養了上方。

繼續經文中這麼說:「若有供養是六方者,是人則得增長財命,能得受持優婆塞戒。」也就是說,要受戒之前要先能夠這樣子供養六方。這供養六方就是布施六方,對這六方這樣的供養,以及六方同樣地,這樣地以善的回報,當然六方就能夠安隱;能夠如 佛所說的來供養父母師長等,東南西北上下六方的在家菩薩,他就能夠增長世間的財富與壽命,這種情況之下,就是具備了世間善了,他就有資格來受菩薩優婆塞戒,以及來得戒體、來學習諸佛菩薩智慧了;

同樣的,受了菩薩優婆塞戒的功德,也能夠增長世間的財富以及壽命。但是菩薩優婆塞戒是一生所受的戒,不是盡未來際受的菩薩戒戒體,所以具備了世間善。有資格受戒以後,要如何來進行受戒的事情呢?求受優婆塞戒的時候,應該這樣進行,在經中這樣子說:「善男子!若人欲受優婆塞戒增長財命;先當諮啟所生父母,父母若聽,次報妻子、奴婢、僮僕;此輩若聽,次白國主;國主聽已,誰有出家發菩提心者,便往其所,頭面作禮,軟言問訊,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薩優婆塞戒,惟願大德愍憐故聽受。』」佛陀說:如果有人想要受優婆塞戒,來增長財物以及增長壽命,一定要先來諮詢、來請問自己的親生父母,父母如果同意了,還要再向妻子、奴婢、僮僕報備。為什麼呢?因為在受戒之前,已經作了這些應該作的供養,同時父母也非常憫念自己的子女,妻子、奴婢等,對自己的丈夫以及主人都非常地恭敬,今天要受戒當然一定要先向他們稟白。因為受了菩薩優婆塞戒,下面的出發點就是想要出家,所以一定要讓他們知道他作了這個是一個大的決定。如果說父母、妻子、奴婢、僮僕都允准了,沒有其他的意見了,還要向國主稟白。為什麼要向國主稟白呢?因倘若這位在家菩薩是屬於國主的大將軍、大臣、或者是他重要的人手,如果說國主因為在國政上非常需要他協助,如果他受戒了以後,住到這個僧團裡面去,就不能回到這國主所主政的範圍裡面來協助他,就等於是繫屬於國主,所以一定要去稟白國主說:他要受戒,可以嗎?如果說國主他同意了,當然將來就不會再來找他,還要希望他要作什麼,就不會毀壞他所受的戒。

國主允許了以後,就要去找出家學大乘法的、發菩提心學大乘法的,要去他的處所,在這個出家學大乘法的菩薩處所去禮拜,然後要以柔軟語來問好。問好以後還要這樣說: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想要受菩薩優婆塞戒,希望大德能夠愍念憐愍我,來讓我受戒。為什麼這裡要去講到說,是丈夫、具男子身呢?這個地方呢我們要跟大家說一下:因為男眾菩薩求受優婆塞戒,受了優婆塞戒以後,能成為出家沙彌十戒、以及大比丘戒具足戒的根本。也就是想要求受菩薩優婆塞戒,等於是想要出家的男眾菩薩,磨練自心的根本。

對於表相是男眾,但是男根不具者,稱為不具男子身,但是出家比丘戒是不接受這樣不具男子身者出家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先表白。為什麼呢?我們來舉這個菩薩論來說明,在《瑜伽師地論》中,有這樣說到:「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這一段論文中有人問到說:為什麼不允許扇搋迦(扇搋迦指的就是男根不具的;半擇迦指的就是二根,也就是陰陽人)為什麼不允許這兩種人來出家,以及受具足戒呢?彌勒菩薩這樣子答覆:由於這兩種人,假如是與比丘眾共住的話,會有摻雜女眾在裡面的過失。因為陰陽人或者是男根不具者,有可能會成為摻雜女眾的過失出現;倘若把這兩種人,與比丘尼眾一起共住,因為摩觸的關係,變成會摻雜男眾一起居住的過失。所以不應該由這兩種-男根不具、或者是二根人、或是陰陽人,來與比丘或比丘尼共住,因此就不允許這兩種人,來出家以及受具足戒。

在論中又繼續這麼講:「又由此二煩惱多故,性煩惱障極覆障故,不能發起如是思擇;彼尚不能思擇,思擇令其戒蘊清淨現行,何況當證勝過人法?是故不許彼類出家及受具戒。」這論文中 彌勒菩薩繼續這麼開示:因為這兩種人煩惱非常多,在性欲方面的煩惱障礙,非常地隱覆而且遮障,不能發起這樣的思擇說,要於一切時來堅守正念;不能於一切時來堅守正念的思擇都沒有了,何況能夠思擇說要讓他來戒蘊清淨而不犯戒呢?這一點都作不到,更何況能夠在佛法中實證,超過一般凡夫的這種解脫道的法,所以不允許這兩類人,來出家以及受具足戒。

所以求受菩薩戒要先表白說:自己是具男子身。因為男根不具者,雖然不能求受優婆塞戒,以及將來的出家沙彌戒比丘戒。但是倘若說是以善心來受三歸五戒,而且也能守護所受的五戒,在寺院走動的時候,也不能夠親近承事出家的比丘尼以及比丘,以避免說會產生過失。雖然是這樣;但是受學五戒、守護五戒的福德,是與一般人一樣的。在家菩薩這樣請求出家菩薩聽受優婆塞戒以後,出家菩薩必須再一次當面詢問,有沒有一些遮止他受戒的問題,所以是否有遮止這位在家菩薩請求受戒的事項存在著,還是要再問一次,如果有就不能傳授給他。

應當要當面詢問哪些事項呢?在《優婆塞戒經》中這麼說:「是時比丘應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國主,聽不?』若言聽者,復應問言:『汝不曾負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不負,復應問言:『汝今身中,將無內外身心病也?』若言無者,復應問言:『汝不於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這個部分要先問這些問題,第一個問說:你的父母、妻子、奴婢、國王有沒有允許啊?前面當然有說過要先徵求同意,說:他們都允許。這個時候還要問說:你是否曾經虧負過佛法中的三寶物?以及欠他人的錢沒有還?為什麼要這樣問呢?因為在受了優婆塞戒以後,有可能就會住到寺院中成為近事男,乃至很快成為沙彌。如果這樣的時候,變成他是能夠受用三寶物,變成說他人也不能來叫他償還,變成是變相的來逃避前面虧負三寶物應該償還的部分,也變相的來逃避,應該在這個受戒之前,應該償還虧欠別人的東西。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先問有沒有曾經虧欠過三寶物,以及其他人的東西,有的話 一定要先償還。如果說沒有虧負,還要再問說:那你現在身中有沒有一些內外的身心的病痛呢?

為什麼要這麼問呢?這裡我們也來舉《瑜伽師地論》裡面談到,論中 彌勒菩薩這樣開示:「若有身帶癰腫等疾,如遮法中所說病狀,如是名為依止損害。由彼依止被損害故,雖復出家然無力能供事師長,彼由如是無力能故,所受師長同梵行者供事之業,及受純信施主衣服飲食等淨信施物,此之二種淨信所施,彼極難消不應受用,令彼退減諸善法故。」這論中 彌勒菩薩這樣開示:假如說在身中帶著這種很難醫治這樣的一個癰腫的這些疾病,好像出家遮止那些所說的這些不能出家的病狀,這樣子稱為依止損害;也就是說,出家是要依止於這個五蘊身來出家,有這個身體存在才能出家,身體毀壞當然就不能出家,就是人死了就不能出家。在依止這個身體而出家的情況之下,身體不能有這些不能出家的病狀。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身體有這些病重的時候,疾病很重的情況之下,雖然說出家,可是卻沒有體力與能力來供養服侍師長;由於沒有能力來作這些事情,變成要領受師長,以及一起出家修清淨行的這些師兄弟來供養他來服侍他,以及還要領受這些對三寶有清淨信的施主所供養的衣服飲食,這些布施的財物。對於師長同梵行者的供事,以及一些施主們,清淨信供養的這些財物。對於這個病重而不能有能力來服侍師長者而言,他是很難消受的,不應該受用的。因為出家以後沒有實質上,在出家的功德與福德出現,而卻要以這個生病的身體,來領受師長以及同樣修清淨行的這樣的供養以及服侍,以及施主的清淨信的布施;這樣的情況之下是損福折福,福分減少非常嚴重,同時會讓自己失去有慚有愧這樣的善心,所以會減少很多善法的。因此在這裡要先問說:你現在身體,有沒有一些身心病痛啊!

如果說沒有的話,還要再問說:你是不是曾經對比丘或比丘尼作過非法的事情呢?是否有曾經侵犯過他們呢?是否有在欲愛上侵犯過他們呢?如果有的話,是屬於上品的無慚無愧的重罪,是屬於無間地獄罪,是不能受戒的。

接下來要這麼問,受戒師還要這樣來問:「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將不作盜法人不?』若言不作,復應問言:『汝非二根、無根人?壞八戒齋?父母師病,不棄去耶?將不殺發菩提心人、盜現前僧物、兩舌惡口、於母姊妹作非法耶?不於大眾作妄語乎?』」這些事項都是,要傳授優婆塞戒給他的這一位出家菩薩要問的。除了前面這些事情以外,接下來還要問說:你有沒有造作五逆罪呢?五逆罪指的就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作這五逆罪,是不能受優婆塞戒的,因為這個等於說染污心非常的重,沒有善心了,沒有善心以後又如何來受,這麼清淨的戒呢?

如果說沒有造作五逆罪,還要問他:你不是要來盜法的吧?這裡為什麼問盜法呢?這個地方也很重要,所以我們要為大家說明一下這個盜法的過失。因為如果是為了獲得名聞利養來偷竊佛法,賊心入道,在佛法中無所長益。所以盜法的意思就是,你不是為了清淨信,不是為了自己對三寶生起這個崇信,自己想要在佛法中修學,同時對三寶是恭敬的,而且是一心一意要求取佛法,同時也要未來能夠去利益他人的,等於是以清淨心、清淨信來受戒、來修學的。而是為了名聞利養要偷竊出去,然後以後再去作他用的。佛法因為本身它是清淨解脫的,佛法本身的法,它是你要以清淨信來入於佛法中,才能獲得這樣的清淨解脫的功德。同時信眾也是因為認知到三寶有真實解脫的功德,所以以至誠心來供養三寶。倘若說是以偷盜佛法的心,來入於僧團中,然後來受戒、來受供養,這過失非常的大。從佛戒來說,偷盜他人有數量可數的財物,已經是屬於不可悔的十重戒了,因為在十重戒裡面,這個不與取也是偷盜,是屬於十重戒的戒罪,更何況是偷盜無量可數的法財,因為佛法這個法財,你不可以金錢來交易,不可以數量來數,世間一切的財物都不可以等量來說它來等於佛法中的某一解脫法,所以又以染污之賊心出家受戒,很難消受十方信眾以清淨心布施的衣服飲食等物。在這種情況之下過失很重,又減損自己的福分,退減自己的這種有慚有愧的善法。所以說盜法的過失非常的重,盜法本身需要受非常重的苦果的。

這個部分我們想要舉在經典中,有曾經說過一個外道須深盜法的實際例子: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天竺示現住持正法之前,很多外道常常得到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四事方面的供養;可是 佛陀住持正法以後,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都轉向來,供養佛陀所帶領的僧眾,這些衣服飲食等四事所需,對外道的供養就完全斷絕了。這時候許多外道他們發現到,他們的供養都不見了,都是跑到佛陀的僧眾裡面去了。所以許多外道不檢討說:到底為什麼信眾不供養他們,去供養佛陀?反而想要爭回這一份供養,因此外道就聚集起來討論,想要找一位聰明的人,祕密地到佛陀的僧眾中去出家,然後將所聽聞的法要偷盜回來,再向外道們來轉述廣說;使外道們聽聞了偷盜所得的法以後,可以轉向國王大臣們來教化。以為這樣子就可以,再重新獲得國王大臣們的信受,以及意樂來供養他們,可以重新再獲得他們的供養。所以外道們就找了須深去佛陀那裡盜密出家。因為須深非常的聰明,而且憶持力很強,他們認為找須深一定能夠把法盜回來,所以須深就到了佛陀的僧眾中去求出家。佛陀當然知道須深的心念,所以 佛陀特地交代比丘們:你們應當要度這個外道須深出家。須深出家以後,當然就跟比丘眾們住在一起。有一天有一位比丘告訴須深說,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然須深聽到,這位比丘大德這樣跟他講,就知道說他是已經授記自己解脫了。那他的解脫法的內容到底是什麼呢?我應該向他打聽。所以須深接著就來問這位比丘到底是如何解脫的?那這個部分,我們就等到下一集繼續。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43-a08_109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08集 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八)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當國主的菩薩,佛陀說:要以四攝法來攝取國中的人民,同時要能善於分別種種法相。也就是當國主的菩薩要能夠善於分別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間法,乃至於說真正的正法、相似正法。這樣的情況之下,對於不受法者軟言調之,如果說在教化國中人民的時候,有不能夠接受這些法要的人,要以柔軟語來調教。

當國主的菩薩同時還要知道「王」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來舉經中所說的什麼叫「王」,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裡面有這樣一段經文:「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名之為王。大王當知!王之養民當如赤子,推乾去濕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當知!王者得立,以民為國;民心不安,國將危矣。是故王者,常當憂民如念赤子,不離於心。」

在這一段經文裡面談到:王就是人民的父母,因為怎麼樣來為這些子民,來讓他們得到利益,所以王是人民的父母。為什麼王是民之父母呢?因為能夠依法來攝護眾生,能夠依於自己的王法的能力,來攝受守護國中的一切的人民,使得人民能夠得安樂,所以稱為王。這裡談到王來養護人民,要好像自己的一個兒子,嬰兒一樣,好像母親照顧嬰兒,推乾去濕一樣,類似這樣的一個至誠心。為什麼有這樣可以立這個王呢?是因為有人民可以成為一個國,因為有人民成為一個國家,所以才能夠立這個王這個位置。如果說民心不能安定、不能安隱,那麼這個國本身就會有危險,就會危脆不保。因此王要經常來憂民,等於說經常來擔憂人民是否得安樂,就好像在繫念著自己還沒有長大的孩子一樣,要不離於民心。

接著這段經文中又談到說:「當知國內人民苦樂,以時安行,知水、知旱、知風、知雨,知熟、不熟,知豐、知儉,知有、知無,知憂、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諸獄訟、知有罪、知無罪,知輕、知重,於諸王子大臣諸官知有功者、知無功者,如是知者名不離心。」

這一段接續的經文又說到:當國主的菩薩,要知道國內人民的苦樂,哪一些事情?要按照季節時序來看待:現在是有沒有水可以用、現在是否是屬於旱災、現在的風雨調不調、現在的這些蔬果等等是成熟不成熟呢、有沒有可以豐收、或者是現在不能豐收,現在的人民到底是有錢用、還是沒有錢用,現在的人民到底是比較憂愁呢、還是比較歡喜,現在國中國內的人民到底是有多少老者、多少需要養育的年少者,現在國內的人民有些什麼疾病、健康的情況如何呢,一切所謂入獄的諍訟這些事情,哪一些是有罪的、哪一些是無罪的、罪的輕重如何呢,這些國主都要知道;對於自己的這些王子、大臣、所有百官,要知道哪些人是有功的,哪一些人是無功的。能夠這樣的瞭解的話,就是當國主的就不離於民心。

另外這一段經文又談到說:「大王當知!王於國內如是知已,以力將護,所應與者,及時給與;所應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民利;禁肅貪暴,民得安樂--是名攝護,名之為王。」

經文中談到這樣一位王在國內,知道人民的種種苦樂事情,以及國內所有情況的時候,就能夠以他的當王的能力來守護著人民,所應該要給與人民布施的,所應該要來讓大家能夠及時得到的這些資源,要及時給與;所應該要收取的賦稅,什麼情況之下要來籌量減少;役使人民的時候,什麼時候應該來用,什麼情況不是時候,不搶奪人民的利益;能夠禁止國內的這些貪欲以及暴行,來治理國內的貪欲暴行,使得人民能夠得到安樂,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攝受守護人民,這樣才稱為王。所以當王的、當國主的菩薩,要知道當王的意思,要這樣來攝護國土、來攝受國民。

前面提到的說,在家菩薩畜養弟子,或者說出家菩薩畜養弟子,前面所說的是 佛陀的教導,如何來畜養弟子。出家菩薩畜養兩種弟子,在家菩薩畜養一種弟子,包括了當了國主的菩薩,這樣的一個菩薩,要如何來治理國家、教化人民。接下來經文中又談到:「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畜二弟子,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畜一弟子,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這裡 佛陀就談到,菩薩總共就有這麼兩種,就是在家菩薩以及出家菩薩。出家菩薩因為承佛威德--佛的威德力,所以蓄養了出家弟子、在家弟子,那是沒有什麼困難的。可是在家菩薩,他沒有出家如來衣的威德可以依靠,眾生又著相,在眾生剛強信根微少的時候,在家菩薩要來畜養在家弟子是很不容易的,這個是 佛陀特地在這裡談到。所以在家菩薩不只要能夠弘傳正法,還要來畜養弟子、教導弟子,可是他很困難,是因為很多惡因緣。

那麼在家菩薩要來受學佛戒的情況之下,又要如何才能得戒呢?《優婆塞戒經》裡面有這麼說:「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薩云何得受優婆塞戒。』『善男子!在家菩薩若欲受持優婆塞戒,先當次第供養六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言東方者即是父母,若人有能供養父母: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恭敬禮拜、讚歎尊重,是人則能供養東方。」

這裡談到,在家菩薩要怎麼樣能得受優婆塞戒呢?優婆塞戒的這個部分,是屬於菩薩戒的部分。佛陀說:如果想要受菩薩的優婆塞戒,最重要是要先能夠供養六方。這裡講的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當然是不同於外道著於世間的真正的這個世間的方向,是以方向來譬喻,當然東方指的是父母,其他的南方、西方、北方呢,等一下經文會繼續說。東方指的就是父母,若有人供養父母,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以及房舍、財寶這個方面,當然這個部分就是指供養。所以在這裡我們知道,延續前面 佛陀的教導,在家菩薩所要修學的基本法門,就是不放逸法,這些供養也就是不放逸法,要次第對父母、師長等六方做供養 ,也就是不放逸法。所以我們就依序來講,這樣的情況之下要如何來做。

從前面說對父母的供養部分,佛陀再一次教導,在家菩薩想要受戒與持戒,所需要具備的基本心性,還是要對父母師長有恭敬心,而且要付諸於實際,給與尊重與供養;只有恭敬心,但是不能付諸於實際的這個恭敬與供養,那就不是供養了。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付諸於實際的尊重與供養,呈現出來的就是世間善,世間善沒有辦法成就,要怎麼樣能夠學出世間法的諸佛的智慧呢?所以這裡面談到了供養六方,指的就是父母、師長等等,我們就先來說供養東方的部分。

東方指的就是父母,應該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財寶供養父母所需,而讓父母沒有缺乏;而且對父母要恭敬、禮拜、讚歎、尊重。這裡的尊重指的就是父母在的時候,凡是做了什麼大的事情,譬如說要來受戒,或是事業上有一些什麼變動,都要先告訴父母,這叫尊重。那父母有所做,譬如說為子女去祈求善的婚嫁,父母為了子女去求善的婚嫁,這個部分就要對父母的所做,要恭順不逆。還有就是父母如果說為了阻止子女可能造作的惡事,立下了一些命令說:不得做這個、不得做那個。當子女的就要尊重父母的教導,不能違背,就要尊重。

而父母方面,對於這樣的子女要怎麼回報呢?在經文中說:「父母還以五事報之:一者至心愛念、二者終不欺誑、三者捨財與之、四者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父母方面對於這樣能夠恭敬供養的子女,第一點要至心愛念。第二點不對子女欺誑--欺詐誑騙。第三點能夠施捨錢財,佐助子女在事業上的所需。第四點能為懂得孝養父母的子女婚娉上族,也就是說為子女尋求良善的婚嫁。第五點要能夠教導子女世間人情往來合宜的應對,以及世間善、世間惡的分別;要制止子女,使得子女不會去造作惡事。所以受到子女孝養的父母,應當要這樣來回報子女。前面所說的部分,指的就是供養東方父母,以及父母回報子女的事。

接下來指的是南方,南方指的是師長,要如何供養呢?經文這麼說:「言南方者即是師長,若有人能供養師長: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尊重讚歎恭敬禮拜,早起晚臥;受行善教,是人則能供養南方。」這裡講的說,對於師長的供養,當然以南方來譬喻,若有人能夠至心供養師長,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以及尊重讚歎、恭敬禮拜;倘若與師長同住--修學的時候是同住,要早起晚睡;對於師長有所教導,要尊敬順從不能違逆;從師長那邊所聽聞的法,要善於受持不會忘記。如果能這樣作的情況之下,就是供養南方了。

那麼這個師長又要如何回報呢?經文中這麼說:「是師復以五事報之:一者速教不令失時、二者盡教不令不盡、三者勝己不生妒嫉、四者將付嚴師善友、五者臨終捨財與之。」當師長的應當要掌握時機,要趕快教導,不要是拖拖拉拉地不教。第二個就是有所教導,應當要全部教導出去,而不能有所隱藏,讓這個弟子能夠完全知道所要教導的法要內容。第三者,如果說弟子有勝於自己的話,不能生起嫉妒心。第四者如果說,對於自己無法教導的領域,要怎麼樣來讓這個弟子能夠學到?應該要指示出嚴師善友讓他去修學。第五點,如果說弟子這樣來供養師長,師長也沒有子女,那麼捨報的時候,應該把自己的錢財,給這樣的一個弟子。所以師長順著法來調御教導,來教導弟子們一切所應該學的,同時最重要就是說,讓弟子能夠隨著師長的所說,而能夠瞭解這個義理。這個部分,指的就是師長回報的部分。

接下來供養妻、子的部分,指的是西方,又要如何供養呢?經文中這麼說:「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給妻、子: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瓔珞服飾嚴身之具,是人則是供養西方。」那麼這個部分,供養西方就是供養妻、子,應該要供給妻子在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需要的,而不能有所缺乏,隨時都要供給;同時要為妻子購買瓔珞服飾,讓她能夠莊嚴,使她穿著的時候能夠有所莊嚴;同時要相待以禮,對於妻子要相待以禮,要有威嚴但是不輕慢;不輕慢自己的妻、子,然後將家事能夠委託給妻、子處理。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供養西方、供養妻、子。

妻、子要怎樣回報呢?經文中這麼說:「一者所作盡心營之、二者常作終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終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常為瞻視賓客、六者淨其房舍臥具、七者愛敬言則柔軟、八者僮使軟言教詔、九者善能守護財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設淨食、十二者能忍教誨、十三者能覆惡事、十四者能瞻病苦。」對於菩薩供養妻子以後,妻、子應該以這十四種事項來回報。

第一種就是一切家事在做的時候,要盡心盡力的去經營把它做好。第二個要常常做不懈怠,而不是偶爾才做。第三點所做的事情要有頭有尾,讓它能夠完成。第四點要掌握時機,讓它能夠在需要做的時候就做好。第五點要常常為著丈夫來探視來往的賓客、來招待來往的賓客。第六點要打掃清淨房舍以及臥具。第七點對丈夫要能夠愛敬,然後講話要能夠柔軟。第八點對於家裡的僮僕,如果說要去叫他做事情,要以柔軟語來教導。第九要善於守護家裡的財物,不要隨便去浪費花費掉。第十點要早起晚睡。第十一點要能夠準備清淨的飲食,如果說這個丈夫是受菩薩戒了以後要吃素,就應該要準備清淨的飲食,讓他能夠受用。第十二點能忍耐丈夫的教誨。第十三者能夠隱覆丈夫因為過去不小心所犯下的惡事。第十四點丈夫如果生病了,要能夠探望、能夠照料。前面所說的就是來供養妻、子以後,供養西方,然後妻、子的回報的內容。

接下來是屬於供養北方,北方指的就是善知識,要如何供養呢?《優婆塞戒經》中這麼說:「言北方者即善知識,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與之,恭敬軟言,禮拜讚歎,是人則能供養北方。」北方的部分,指的是善友、善知識。如果說能夠盡自己的能力,來對善友供養布施,能力作得到的範圍,來供養他的衣服、飲食、藥物;對於善友、善知識要恭敬,說話的語氣要柔軟,並給予禮拜讚歎;因為這善友、善知識,就是對於自己在各方面都有幫助的,所以應該要感恩,感恩而來對他供養。

這樣的一個善友、善知識,受到供養以後要怎樣來回報呢?「是善知識復以四事而還報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離惡法、三者有恐怖時能為救解、四者放逸之時能令除捨。」善友、善知識要這樣子來回報:要教導他修學種種善法,倘若有染習惡法,應當要勸導他,使他能夠遠離惡法;如果說有面臨恐怖畏懼的時候,要能夠為他解除恐怖,而給予救濟;倘若說是放逸在五欲享樂之事,而耽誤了學習善法,能夠勸導他除捨這些惡法,除捨這些放逸之行。這個是善友、善知識,應該要回報的。以上是供養善友、善知識,以及善知識回報的部分,這是供養北方。

接下來對於這個下方,指的就是奴婢,又要如何來供養呢?經文中這麼說:「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給奴婢:衣服飲食病瘦醫藥,不罵不打,是人則能供給下方;奴婢復以十事報之:一者不作罪過、二者不待教作,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時、五者主雖貧窮終不捨離、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報、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惡事。」對於奴婢這個下方,要如何來供養呢?也就是如果有奴婢的話,要能夠供給奴婢衣服飲食,以及病痛或瘦弱等等需要的醫藥;奴婢有做錯事的時候,不用打罵的方式,然後用柔軟語來教導,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是能夠供給下方,也就是供養了下方。

奴婢應該要以以下的十點事項這樣來回報:第一點就是不去做違犯法律罪過的事情。第二點就是不等待主人來叫了才去做,知道該做的事情就馬上去做。第三點事情在做的時候,一定有頭有尾讓它完整。第四點要趕快做,掌握時機,而不會說拖拖拉拉地。第五點如果說主人後來墮入貧窮情況,也不因為這樣而捨離。第六點應該要早起。第七點要能夠守物,不要隨便把主人的財物拿去浪費掉。第八點要少恩多報,對於主人給自己一點點的恩,要用很多方式、很大的感恩的心來回報。第九點要至心的敬念,敬念自己的主人。第十點要善於隱覆主人不小心所犯下的惡事。這個部分指的就是如何來供養下方,然後下方的奴婢如何來回報。

當然這個部分就是還有供養上方的部分。供養上方的部分,我們下一堂課再來繼續,今天就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46-a08_108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07集 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七)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實義菩薩,也就是在家的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的不放逸法這個部分,對於不放逸法所說的內容,這些都是世間符合倫理、仁義的做人道理,是在家菩薩為人不可或缺的根本;假如說有所缺減或者不如外道,都會受到世人對於菩薩以及對於佛法的譏嫌,所以 佛陀說應當作的這些,都稱為不放逸法。因此在家實義菩薩自己做到了,更應當教導在家的菩薩弟子要同樣的奉行履踐。若在家實義菩薩能夠這樣的教導在家菩薩弟子,為人師的與弟子都能夠獲得無量的利益,在功德與福德方面,都能夠獲得無量的利益。

在家菩薩倘若當了國主,應如何來治國、教化國民呢?如何使國家鞏固、人民興盛呢?在家菩薩當了國主,應該知道的事情是說:為什麼國土會荒廢、人民會損減?什麼樣能夠國土鞏固、人民興盛?這些在家菩薩當國主,都應該先要知道。假如說國土荒廢、人民損減是為什麼?是因為人民都是慳貪過重、多行不善、無惡不造、愛欲過重導致的結果,使得風不調、雨不順,雨水不能順時,所種的稻穀蔬果就不能長大,糧食減少,國中的人民就會死亡不計其數了,因為這些因緣會使得國土毀壞,那麼生民就削減不熾盛。如果說人民多造不善,相應到的氣候,就是雷電霹靂、天降雹雨這樣的氣候,壞敗生苗,那人民當然飲食缺乏,就會因為飲食缺乏而死亡;人民多做一些不善的事情,共同在競爭、互相打殺,那個個都會損害他的命,人民都已經共同競爭傷害不安其所了,國主更是不得安寧,互相舉兵,舉兵眾來互相攻伐,導致大眾死者難計,所以要知道因為這樣因緣,會使得人民減少、人民不能熾盛。

所以在經中 佛陀為了說,如果在家菩薩當了國主了,那麼在家實義菩薩要教導他說:你要怎麼樣教化臣民。經文中《優婆塞戒經》中,佛陀這麼講:「善男子!在家菩薩若得自在,為大國主,擁護民庶猶如一子;教離諸惡,修行善法;見作惡者,撾打罵辱,終不斷命。財物六分,稅取其一。見瞋惡者,教修忍辱及不放逸;輕言柔軟又能分別善惡之人,見有罪者忍而不問;隨有財物,常行慧施。」這裡 佛陀說,如果說有在家菩薩,他這一世能夠得自在,當一國的國主,應當要擁護人民,好像自己唯一的兒子一樣,這樣的愛護他。要教導他們要離開這些一切的惡事,要怎麼樣來修行十善法,讓人民能夠得人天善法;看到有造作惡事的,對他們要做一些處罰,有這個撾打或者是罵辱的處罰,可是不斷送他們的命根;對於財物稅收的部分,應當要怎麼收比較好呢?財物稅收的部分,國主可以依法來收取稅賦,依法收取稅賦,這裡 佛陀說要六分取其一,也就是說,如果說人民在各種經營方面,有盈餘的時候,要把它分為六分取一分,來供給國主以及大臣們、國家運行所需要的這些衣食所需。那麼於一切時呢?對於人民不逼不罰,不逼迫不作過多的責罰,這樣在稅賦方面,這樣來收取是依法收取,這樣的不逼不罰,對人民不侵略不搶奪,這樣的國王,就是能夠憐愍一切眾生。看到有瞋恚,瞋恚心很重的造作惡業者,要教導他們要修忍辱,以及要修不放逸法;也就是自己當了菩薩了,又當了國主了,自己所學到的不放逸法,應當要轉教國內的人民,讓大家能夠人心向善。或有人是比較輕言柔軟,能夠分別善惡的人,偶而看到他有犯罪的情況,要能夠安忍而不問罪;因為對於這樣的人,已經很難得了,不要輕易地去作過重的處罰。國主自己如果有財物,有多餘的財物,要經常來對民眾們作布施,或是對三寶作布施。

同時經文說,還說什麼呢?要「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善能守護身命財物,能化眾生不令作惡,見貧窮者生大憐愍,自於國土常修知足,惡人讒謗終不信受,不以非法求覓財物。如法護國,遠七種惡:一者不樂樗蒲、圍碁、六博,二者不樂射獵,三者不樂飲酒,四者不樂欲心,五者不樂惡口,六者不樂兩舌,七者、不樂非法取財。」這個部分說,菩薩當了國主,還要盡力來讀誦 如來的五部經典;這五部經典,指的就是大乘的五部經典:般若部、華嚴部、大集部、寶積部、涅槃部。因為當了國主,雖然說在國政上非常忙碌,可是因為自己是菩薩,所以應該要在這個部分,由於自己在大乘法上面,能夠懂得真正的般若,能夠懂得菩薩行的法要,能夠懂得 佛陀、十方諸佛不可思議的這個境界,在這種情況之下,就能夠作一些正確的判斷,就能夠讓大眾們,信受國主所鼓吹大家能夠信受三寶的部分。

另外說因為這樣子,為什麼說?同時經典中有提到說,國主為什麼還要再任力讀 如來的五部經典?還有一個地方有提到,也就是能夠受到人天,就是護法龍天,以及四天王天的這個護持。在《金光明最勝王經》,裡面有提到這個部分說:「若有人王,欲護國土常受快樂,欲令眾生咸蒙安隱,欲得摧伏一切外敵,於自國境永得昌盛,欲令正教流布世間,苦惱惡法皆除滅者。世尊!是諸國主必當聽受是妙經王,亦應恭敬供養讀誦受持經者。我等及餘無量天眾,以是聽法善根威力,得服無上甘露法味,增益我等所有眷屬,并餘天神皆得勝利。」在這一部經典裡面,就是四天王天的天王說,假如有人間的國王,他想要守護國土,讓這個國民常受到快樂,要讓國內的人民都能夠得到安隱的日子,要能夠摧伏一切其他國境的外敵,讓自己國境內能夠永遠得到昌盛,要讓 佛陀的正教流布在世間,也就是為什麼 佛陀說,當了國主的菩薩,要任力來讀誦如來五部經典,這樣子才有能力讓正教流布在世間。因為國主的能力以及權力,以及他自己對如來正教的瞭解,才有辦法以這個正知正見,以及正確的一個見地,來讓這個正教流布世間,而讓人民也同時能夠信受,也能夠同樣的歸依三寶,受五戒或者行十善。這樣子的情況之下的話,國內的一些苦惱惡法都能夠除滅,所以他說到說,國主一定要聽受是妙經王——指的就是指大乘經;也應當要恭敬供養讀誦受持經者,也就是說當國主的自己能夠任力讀誦如來五部經典,如果說有這樣的一個修行人,也是佛門中的修行人,他是讀誦這如來五部經典,當國主的也要能夠恭敬供養。意思是提到說,如果這樣的情況之下,那麼四天王天的天王,以及其他的天眾,因為在這個國土內的人,都能夠讀誦大乘經典,當天人的就能夠因為這因緣而聽法,聽法的善根這種威力,能夠讓天人一樣能夠吃到無上的甘露法味,也就是能夠因為聽經聞法,而讓自己受用到這個甘露法味,而得到這樣的一個勝妙的功德受用,可以增益天人所有眷屬,天神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利益,因為這樣子,所以四天王天及一切天人,都會來護持這樣的一個國主,所以 佛陀提到說,要任力讀誦五部經典。同時當國主的要能夠守護自己的生命財物,也就是說,當國主的自己的責任重大,而且又是菩薩,又能夠護持 佛陀正法,又能夠以正法來教化國民,讓國土跟人民都興盛,所以要好好的來守護自己的生命財物,能夠化眾生不令作惡,也就是說以正法來讓眾生能夠受用這個法的功德,而不造作惡事;看見貧窮的國內的人民,要生起大憐憫心來布施,讓他們能夠獲得生活所需。這個國主在自己的國土,要常常感到知足,而不要想要去侵犯他國。如果說國內有惡人來讒言誹謗,這些大臣不會輕易地聽受,不會聽人家奉承的話就來信受,就讓其他大臣受到不好的處罰。而且不以非法來求覓財物,對於需要獲得的財物,就是對人民不用其他非法的方式,去獲取這些賦稅,也不用非法的方式,來求取自己所需的財物,也就是不用其他,譬如說,要人家去為他作賄賂等等。

同時要如法護國,如法護國是怎麼樣如法護國呢?有幾項我們來為大家說明一下。第一項就是要依法賦稅收取,這個是如法護國,前面已經提到了;同時要經常懷著忍,要修忍而不輕易地去暴怒,不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就經常生氣、經常發怒。平直斷事而不偏頗,也就是對於一切的所有爭訟、所有的事情,大臣們的爭訟,或者是一切人有什麼樣的爭議的時候,要以平直的心來斷事而不偏頗。而且要恆常地供養尊長,也就是對自己的父母、尊長、師長等等,要經常供養。有德的尊者也要供養,要經常行布施而不慳吝,也就是說對這個布施行,在造作的時候,不會捨不得自己應該要去讓他人受益的部分。同時不去隱攝,就是說對於造作非法的人,不會去為他覆藏,也不會去袒護他。不親近不善的知識,對邪知邪見的這些惡知識不親近。同時會喜愛自己善的名稱,喜愛自己善的名稱然後不貪財。這樣子經常布施,對於所有的大臣,沒有因緣的時候,不會說無因無緣去高舉他,也不會無因無緣去貶下他,要知道什麼人是好的、什麼人是不好的,不親近一切無益之友,心裡要經常善於思惟一切事情,要經常地來修行十善業道,這樣的情況之下,就能夠如法護國。

同時如法護國以後,還要遠離七種惡事,七種惡事指的就是,不樂摴蒲、圍碁、六博,因為如果是樂於摴蒲、圍碁、六搏的話,這個就是有損當王的威儀。因為這些賭博戲樂都是有損威儀,王又是菩薩,所以不應該樂於這些賭博戲樂。第二個要不樂射獵,菩薩當了國主,更應該長養慈悲心,所以不能樂於射獵。第三者不樂飲酒,因為飲酒會長養放逸,所以當了國主以後,菩薩當了國主以後,不能樂於飲酒,應酬的這些必要的部分以外,不能樂於飲酒放逸。第四不樂欲心過重。第五不樂於惡口,不樂於對其他的看不慣的,或是一些要處罰事情以惡口相向。不樂於兩舌。第七個不樂於非法取財,不使用權勢來取得非法的財物。

這樣子情況之下,佛陀又怎麼教導呢?說要「常樂供養出家之人,能令國人常於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見有勝己,不生嫉妒。見己勝他,不生憍慢。知恩報恩,小恩大報。能伏諸根,淨於三業。讚歎善人,呵責惡人,先意發言,言則柔軟。自無力勢,如法屬他;取他國時,不舉四兵。眾生恐怖,能為救解,常以四攝而攝取之。善能分別種種法相,不受法者軟言調之。」這裡 佛陀又講到說,菩薩當了國主以後,要經常樂於供養出家之人,樂於供養出家的修行人,而且對於人民一切的利益,都優先考量如何能讓國內人民得到利益,這樣子的情況之下,當然能夠讓國人,常常把王當作自己的父母想。同時當國王的菩薩,一定要信因信果,看到有勝於自己的不生嫉妒心,看到有大臣勝於自己的,在能力方面、在財物部分,都不生起嫉妒心,都要隨喜;可是如果看到自己勝於其他大臣等等,也不生起憍慢心。然後知恩報恩,對於不管是大臣或是其他人,對於自己治國有恩,或自己對其他的方面有恩,都要小恩大報,要能夠懂得怎麼樣來回報人家的恩德,而且要大大的回報。能夠降伏自己的六根,能夠清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經常讚歎行善的人,要去訶責造作惡業的人。如果說看到人要先說話什麼的,這些言語都要柔軟。自己如果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沒有能力也沒有勢力,要如法屬於他國的時候,也不要去抗爭,不要造成人民的死傷。如果說因為他國國內的情勢不穩定,而且國內的情勢,是需要他國來治理,國人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生活的資源,在獲取他國的時候,不舉用兵眾的方式;如果說他國的眾生恐怖的時候,能夠為他們救解,讓他們能夠因為被這個國主收取為國內的一國人民的時候,能夠安定下來。

而且要常常以四攝法來攝取人民。這個四攝法攝取人民,除了說我們在前面有聽到菩薩怎麼樣來攝取弟子的時候,佛陀特地教導說,要以四攝法來攝取,四攝法指的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裡特地要談到,當國主的還是要以四攝法,來攝取人民。這個四攝法這麼重要,我們要舉阿含中裡面,談到四攝法為什麼這麼重要,在世間法裡面也這麼重要。阿含裡面有一段經文這麼說:「惠施及輭言,利人多所益,同利等彼己,所有與人共。此四多負荷,任重如車輪;世間無此四,則無有孝養。此法在世間,智者所撰擇;行則獲大果,名稱遠流布。」阿含中這一部經文講到,布施以及愛語,就是指惠施及軟言,惠施指的就是——能夠利益他人的這個布施。因為你布施他人的時候,如果別人沒有得到利益,那就不叫布施;不是自己想布施,布施出去了,別人沒有得到利益叫惠施,布施最重要當然是要讓受施者能得到利益,所以叫惠施。讓對方得到利益的布施,以及軟言就是不惡口、不惡語,這樣柔軟語,當然在佛法中說的是,軟言就是應時教導,要怎麼樣應時教導弟子,能夠在一些身口意的惡行上能夠對治,當然當國主的這個菩薩,也要懂得說布施以及軟言愛語的應用。利人多所益,也就是說,對利行方面,要怎麼樣讓不信者生信,要怎麼樣讓有貪重的人,能夠生起布施心去除貪慳,讓他們得到利益。因為這樣子是真實得到利益,能夠因為不信而生信,是真實得到利益,能夠因為貪慳太重的煩惱,而能夠透過布施去除貪慳,這是真實的利益,而且同利等彼己,就是說對這個同事,也就同樣得到的利益,譬如說在法上,得到同樣法的利益,當國主的菩薩治理國家的時候,要讓人民同樣得到因為這個國家的本身的整體的利益,人民都要能夠得到。所有與人共,也就是在這個部分,也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都是一切讓其他人都能夠同樣得到利益。那麼這四種,有能力能夠負荷重任,也就是說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有能力能負荷很重的東西,就像什麼呢?就好像車輪一樣能夠載重,所以這四法,就能夠負荷很多重大的事情。世間如果沒有這四法的話,就沒有孝養這樣的世間善存在了。這四法在世間,是有智慧的人所選擇會去實行的四攝法。如果說能夠行這四攝法,一定能獲得很大的果報,名稱就能夠遠遠地流存下來了。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41-a08_107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106集 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六)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菩薩應如何教化弟子這個單元,談到「在家實義菩薩應如何教化在家弟子?」佛陀說也是要先教導不放逸法,對於不放逸法的部分呢,要先「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有德」,這個部分就跟出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一樣;除了這個部分以外還要供給兄弟、妻子、親友、眷屬,也就是有能力的時候,對自己的兄弟、妻子、親友、眷屬還是要給予供養,如果他們在生活上,有所缺乏的時候。

另外就是談到關於出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不放逸法的部分,還是一樣,我們再為大家提示有關身行、口行、意行的部分,在前面經文中所說到的,在身行方面有幾項就是:鬥爭之處身不往中、要憐憫眾生、要能自調伏妻子眷屬、於諸國王、長者、大臣,恆生恭敬怖畏之心。口行方面:要不惡口、不惡語、不說無義語,乃至戲笑不說惡語。在意行方面:要見恚能忍、至心受戒、不妄毀犯、受寄不抵、分別怨親、不輕眾生、除去憍慢、不親惡友,要能夠節食除貪、少欲知足。這些部分都是在前面的關於出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不放逸法的部分,當然這個部分,也是函蓋在這裡 佛陀所說的,在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的不放逸法的部分。

另外談到說在家菩薩,如果說家裡的僮僕,或者是家人眷屬有要遠行的要到外地去的,或者說有從遠地來的親友等等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在飲食方面,對於所有要遠行的人,或是遠到的人,對於僮僕作使這些人,也要先給他們飲食。也就是在這部分,遠到的人或者要遠行的人,不只只有這些親友眷屬,就連僮僕在內都要先給他們,讓他們能夠獲得飲食,然後自己才使用,這是 佛陀教導說,在家菩薩這個部分要怎麼樣做。同時要教導這些家人眷屬要信向三寶,這個部分就是說在家菩薩也要向兄弟親友眷屬來宣揚、教導佛法僧三寶的真實清淨功德;因為自己是在菩薩法中學習佛法,這樣自己得到利益,應當要對於自己的親友眷屬,來宣揚自己所受用的三寶的真實清淨功德,使得兄弟親友眷屬能於三寶生起信樂之心,乃至能歸依三寶、受持五戒,能得人天善法,同時也要能夠發心,勤求三寶功德;也就是說除了三歸五戒以外,進而能夠來聽聞熏習怎麼樣來求得佛法中的解脫清淨這樣的一個法要。菩薩的在家弟子,既然已經在佛法中獲得長養善根的利益,也就是我們說的,自己已經受到親近三寶的利益,自己已經在這裡長養善根了,當然也要讓他們的兄弟親友眷屬能夠得到同樣的利益。

在經文中繼續 佛陀這麼講:「苦樂共俱,終不偏獨。隨時賞賜,不令飢寒。終不打罵鞭撻苦楚,應當軟言敦諭教詔。設有病者應當瞻療,隨所乏少當為求索。世間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對,無求卑下。教以如來五部經典。見離壞者,能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善心。」這個部分 佛陀繼續這樣講說,在家菩薩與自己的親人眷屬共同在一起共事生活,不能說偏獨於自己,只是自己享用、自己樂受,或者說讓親人自己在苦受中,不能夠解脫、不能夠脫離,應該要隨時讓自己有在世間的什麼樣的一個快樂的事情要跟家人同享。如果說家人有痛苦的事情、痛苦的苦受,應該要來幫他們解除,讓他們能夠得到安慰以及攝受。隨時要來對於家人以及僮僕隨時賞賜,不讓他們有飢餓或者受寒的時候。如果說家人僮僕有做錯事情的時候,不用打罵以及鞭打的方法,讓他們受苦,應當要柔軟語,來鼓勵勉勵教導他們。假設說家人,以及眷屬僮僕生病了,應當要給予瞻視治療,隨著他們的病痛所需要,所缺少的要為他們去尋求,讓他們能夠病痛解除。對於世間的事情,世間的善惡之事,以及為人處事的進退的道理,都應該要教導他們。如果說家裡的子女在適婚時期,對於婚姻的對象,應該要去為他們尋求適當的對象,不要因為是家裡的僮僕,就隨隨便便地去讓他們有一個卑下對象,就把他婚配出去。

另外說在家實義菩薩要教導在家菩薩如來五部經典,如來的五部經典指的就是大乘的五部經典:般若部、華嚴部、大集部、寶積部、涅槃部,這五部大乘經典,因為它能夠顯示大乘法,究竟了義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同時也一定要教導在家菩薩,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以及菩薩修道所行的這些法要——六度波羅蜜、十度波羅蜜的法要,以及諸佛如來甚深的境界。對於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特別就是在家實義菩薩,一定要不斷地為在家菩薩來教導,讓他們能夠熏習,因為般若中道的無我,與一般解脫道的無我,以及外道的無我,這個差別非常大。外道的無我都是落在斷見,或者是常見中,斷見、常見都是不離開意識的境界,以意識常住或者說意識會斷滅,而把祂認知為是無我,以為是真實不滅的。二乘解脫道的無我的智慧,它指的是五蘊的無常、苦、空,而沒有真實我不能常住,這樣子的無我智慧,它不是真實的,而是在這種現象界、生滅有為法上面,察覺到不是真實法不能常住,而有的這個無我智慧。但是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指的就是五蘊十八界的實相,出生五蘊十八界的實相心,也就是自心如來-如來藏,祂本身出生五蘊十八界的法的時候,在運行一切法的過程中,從來不反觀自我,從來不覺知自我的存在,祂的無我指的是這個部分;因為不反觀自我,從來不覺知自我的存在,所以祂能夠隨順一切因緣,而現行一切法,能夠隨順眾生的業緣,而現一切法;能夠隨順眾生心,而隨著眾生心現一切法。所以般若中道的無我真實義,在家的實義菩薩一定要不斷地為在家弟子來解說,讓他在般若中道中,也就是佛法中,真正的無我的義理裡面,能夠建立正知正見,乃至最後能夠實證自心如來-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現在名稱為阿賴耶識。這個識跟著祂所出生的七個識,總共八個識的運行過程裡面,祂的這個法的無我的道理,也就是真如無我的道理,這樣的真實義,不同於二乘解脫道所證的五蘊無常苦空的這種無我,不同於外道們的—斷見常見的無我—以意識為境界的無我,因為這個是修證佛菩提道上面,最重要的道理、最重要的一個根本,也就是法的對錯一個關鍵點。所以說一定要讓在家弟子來熏習,以及建立般若中道無我的真實義。

另外在華嚴部、大集部、寶積部、涅槃部,裡面也一定要來教導這些在家弟子們說:菩薩修道所行的法要有哪些?菩薩修道所需要的次第,總共有幾個次第?菩薩修道需要經過的時劫,以及菩薩修道所要修集的福德資糧以及智慧資糧。這些種種都要讓在家菩薩弟子能夠熏習,以及建立正知正見,乃至能夠思惟、領受以後,如說而行,進入佛法中的正修行中;同時也要為在家弟子們來說明諸佛如來甚深的境界,因為這些境界都是已經等覺、妙覺菩薩所不可思議的,更別說是地上菩薩,更別說是三賢位菩薩能夠是思量、思議的,更別說是一般的凡夫。一定要這樣來介紹如來的五部經典,而且要教導 如來五部經典,讓在家弟子能夠瞭解到大乘法的究竟了義、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

所以 佛陀特地來說,要教導在家弟子如來五部經典。

另外如果在家實義菩薩在教導在家弟子的過程裡面,如果看見有在家菩薩弟子互相離間、毀壞感情的時候,為人師的菩薩應當要進行調解、勸和,讓在家弟子們能夠和合,然後再以四攝法為方便,讓他們能夠增長善心,而不計前嫌。

另外在經文中,佛陀繼續這樣說:「一切出家內外諸道,隨意供養,終不選擇。何以故?先以施攝,後當調故;以六和敬,而教詔之。若求財物商賈農作奉事王者,常當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財已,如法守護,樂為福德;見他作時,心生歡喜,是則名為不放逸法。在家菩薩,若能教誨在家菩薩如是事者,是師、弟子二人俱得無量利益。」這段經文裡面 佛陀說,一切的出家內外諸道,不管是佛門中的出家人,或者是外道中的出家人,他有以清淨心去修,這些想要清淨自我的身口意業者,祂是說在佛門中真正能夠修清淨解脫法者,要告訴這些在家弟子們,要隨意供養,不要選擇只是供養佛門中的出家修行人,為什麼呢?因為 佛陀在這裡特地說,對於佛門中的修行人,因為是屬於三寶,所以應該供養;對於外道修行人,為什麼也要不要選擇,碰到就供養呢?因為能夠以布施先來攝受他們的生活所需,當這些外道受到供養的時候,就會生起歡喜心,就會與這位在家菩薩結下善緣;將來有因緣的時候,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善緣,因為曾經有過這樣接受布施的因緣,能夠接引他進入佛法中建立正知正見,然後能夠進入正修行。所以 佛陀特地說,要「先以施攝,後當調教」,也就是說在這個情況之下,應該要想到菩薩基本上就是要能夠接引一切有緣的,都能夠進入佛法中來受用三寶的利益。

另外還要以六和敬來教詔,在家的實義菩薩要教導在家菩薩弟子,怎麼樣用六和敬共同互相來共事?六和敬指的就是,身口意和、見和、戒和、利和。身口意和的部分指的是身口意和而不相爭。在身業方面:應該於正法要尊重禮敬如理修行,這個部分就是說,大家的身業方面,共同對於正法要尊重禮敬,要依據正法所說的如理來修行,在身業方面應當要這樣子。在口業方面:大家要不惡口、不兩舌,所說的應該就是調和語,沒有違逆與諍議,這是在口業上面要能夠和合。在意業方面:大家的心要常常憐憫眾生,沒有違背菩薩本性,因為修佛菩提道種當菩薩,當了菩薩了以後,就是一定要經常想到要長養慈悲心、要能夠憐憫眾生,所以這個部分是身口意和的部分。

對於見和的部分,指的就是見和同解;見和同解指的就是,在這個大乘法中要知道,大乘的解脫、二乘的解脫,這個部分的法要,是有其共與不共之處的。所謂共同之處就是,二乘解脫道它所謂所證的無我—就是五蘊的無常、苦、空,所以沒有真實我、不是真實我,依於這樣子來斷我見,接續來斷三界愛、斷我執,這個部分是與大乘解脫所共同有的法義。而大乘所證的解脫,有不共二乘的部分是在於大乘所證的大乘人無我、大乘無生法忍、大乘無生忍,這個部分是不同於二乘解脫的。因為大乘所證的解脫所依據的法是實證了自心如來—自心如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來解脫的法要以及本來無我、真如無我的法性。這樣的一個解脫的法要,因為大乘的菩薩實證了以後,依止於自心如來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斷除對於誤解五蘊是真實我的這個見解能夠斷除,因為他實證了真實法以後,就能夠知道五蘊基本上都是由真實法如來藏所出生,沒有一法是真實的,所以實證了真實法,必定能夠斷除五蘊我是真實的見解;同時轉依了自心如來真如無我,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種解脫,然後來降伏我執,接著進而去斷除、降伏一念無明,進而去斷除無始無明,這是大乘的解脫。為什麼不共於二乘呢?因為二乘人,他並沒有實證涅槃本際-自心如來他的如來藏,他只有去現觀他的五蘊是無常、苦、空的,不是真實的、不能常住的,他是因為貪愛這個不真實法,所以才會有三界中的生死。所以就這兩個大乘的解脫、二乘的解脫的法要,對於菩薩而言,一定要共同的見解,依止這樣的共同的見解以後,就表示在六和敬裡面,就是見和同解,因為這二個所謂的大乘解脫與二乘解脫,是佛法中一個非常根本、非常基礎的義理,所以這個部分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共識,以及共同的勝解。

另外第二項是戒和同奉,也就是說在家菩薩要奉持佛戒的五戒,或者是菩薩戒。對於佛所制的戒的內涵,菩薩應該要依循,共同來遵奉 佛陀的教導。在戒方面不能有戒禁取見,或者是外道的見取見,依循其他佛戒以外的戒來作為依循,如果這樣的話就表示,在戒就不和合了。所以戒方面,一定要依循 佛所制的戒,共同來遵循、共同來遵奉。

第三個利和同均,這個部分指的就是,進入了正信的佛法中,修學真正的佛菩提道法,在正法本身因為法是正真、真實,只要能夠建立正知正見,只要能夠如說而行,是都能夠實證的。對於這個部分,也就是在家實義菩薩,也是一樣要把這些法要來為了這些在家弟子們解說,讓大家都能夠在正法的實證法門上,能夠獲得實證的利益,這就是利和同均。所以應該要行六和敬,在菩薩僧團中融合無爭。

另外講到,如果在家弟子有求財物,或者是經營工商、務農,或者是作公務員為王奉事者,就是在世間求取資生的財物,應當要至心如法而作,盡心盡力地作;獲得財物以後要如法守護,如法守護在生活所需以及供養父母妻子等等以外,如果還有積蓄、還有盈餘,應該要樂為福德,這個部分為什麼要教導在家弟子樂為福德呢?因為在經典中曾經這麼說,家裡如果有錢財,但是不能布施的人,這樣的人就稱為是守財奴,就好像什麼呢?好像一顆有毒的樹上,雖然開花結果,可是因為花果都有毒,沒有人敢去受用;就好像一口井很深,水很甘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繩子很短,井深繩短,就沒有辦法取用到井水的甘甜,沒有辦法讓這個水繼續源源不絕地受用。經典中說,如果是這樣的有財不施,就像這樣子一樣,就像有毒的樹不能受用花果實,甘甜的井水,不能取得井水來受用一樣。同時經典中 佛陀也常常說到,慳本身就是貧窮的因,所以因為這樣子,當菩薩的當然要避開貧窮,讓自己在世間能夠隨時有福德,讓這個福德能成為菩薩行菩薩行的資糧。所以一定要教導在家弟子樂為福德;而且如果看到他人歡喜布施、樂於布施植福的時候不能心生嫉妒,一定要心生歡喜、要隨喜讚歎,所以 佛陀說「見他作時,心生歡喜」,這樣的話,要讓這個菩薩們能夠樂於修福,同時樂於修隨喜讚歎的這個法。這個部分就是佛陀說的,在家實義菩薩教導在家弟子的不放逸法部分。

今天就先到這裡了。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2047-a08_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