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53集 菩薩摩訶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

 


各位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單元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針對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勝鬘經講記》第五輯的內容來為大家說明。

上一集為大家說明了: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也是三乘菩提的根源,一切諸佛莫不依如來藏心而成佛;所以,依這個如來藏妙法來說,才能夠說是究竟的歸依,才能夠說是唯一的佛乘,這才是「一依」的真諦。也為大家說明了:諸佛如來離名字相、離境界相、離事相相。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如來藏為萬法的所依,是萬法的根源。三乘佛法都一定要以如來藏為所依,依這個根本因,才能夠有一切諸法。若是把這個如來藏心否定了,就變成依草附木的精靈,成為諸法無所依止的孤魂野鬼了!所以即使否定如來藏心的人,具有世智辯聰能夠瞞得了天下人,但是當真悟的菩薩有一天出來弘法時,他就無法回應了。因為大乘法是否實證,是開口見心的,「有沒有?」或是「在哪裡?」一句話講出來,證悟之人一聽就知道對方有沒有證悟了。可是長久以來,大家普遍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因此有人看到 平實導師在《公案拈提》書中把大法師的一段話拈出來,就判定沒有開悟,這些否定如來藏的人無法理解,因而質疑:為什麼單憑這樣一段文字,就可以判定說別人沒有開悟?但是事實上,真的就可以這樣判定。有時候還不必一段文字,只要一句話就足夠判定了。即使 平實導師已經把如何判定的道理都寫在書中了,仍然無法讓他們理解,為何可以利用大法師的一段文字,就判定大法師沒有開悟。

這就是說,有些人對大乘法的見道內容,其實是完全不懂的;總是以二乘法來解釋大乘法,所以大乘法才會被解釋成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的戲論。當真悟的菩薩,去讀那些大師誤會大乘法的所有著作,就會發覺它們都是戲論,因為全部都言不及義。當他們解說大乘法時,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法都與第一義不相應,當然是言不及義。所以一定要依止唯一的法,這唯一的法就是如來藏心,除此以外,別無究竟歸依。所以《楞伽經》這麼說:「這個第一義諦的真實法相,就是諸佛的如來藏心。」這才是真正的一依,不論未來世在哪個世界成佛時,還是依舊以此為依。諸佛永遠都說此經,但此經是哪一經?其實就是如來藏心,這才是真正的佛經,由這個如來藏心來函蓋一切佛經。

接下來,我們來看以下兩段經文,《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5:【「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住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世諦、第一義諦。】《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1也說:【大王!菩薩摩訶薩於第一義中常照二諦、化眾生。】

從這兩段經文的開示,我們可以知道真正懂得佛法的菩薩不會只懂得第一義諦,一定都是雙照二諦,都是從第一義諦來照見二諦;可是要到達雙照二諦的過程中,得要一諦一諦去修:要先修世俗諦,先斷了我見,懂得我執如何斷除,再明心證第一義諦。斷我見絕對是大乘法的基礎,想要明心的人都要以證初果為基礎。如果沒有如實修證完成初果的見地,就先知道大乘法見道的密意,一定會出問題。這是我們一直以來一再體驗到的事實,所以斷我見是大乘見道明心的基礎。可是每個人都能斷我見嗎?即使親聞 佛陀開示,都不一定能斷我見,還是有別的配合條件存在。

所以,佛陀說法有一個常規(每一位菩薩將來成佛時為人說法,也仍是會沿用這個常規),這個常規就是說:凡是有學人來請法,要先為他解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要先講這三論:學佛之前要先學習布施,觀察眼前的學人是否能聽得進去。假使他深心信受了,接下來再為他講戒:要持五戒才能對道業有所助益,不持五戒就會障道;持戒還可以保住人身,永遠獲得這個道器,世世不會失去人身,才能世世修學而證得解脫果。此時需一面講、一面觀察,當他都能信受奉行時,這二種論——施論與戒論——都講完了,接著就講生天之論:要為他說明如何才能生於天界?往生欲界天還是色界天,若想要生在六欲天中,要行十善;除了布施、持戒以外,還要行十善。十善聽完了都能信受,再告訴他:如果想要生色界天,就得要離欲界貪愛而修四禪八定。如果這些也能聽得進去,真的能信受,才可以認為這個人心地清淨猶如白布、易為染色;這就是說,這個學人心地清淨,如同一塊白布非常容易染上各種顏色,那時就可以把他清淨的心地染上解脫之道。接著再告訴他:五蘊無常敗壞,不可依止。如果他聽了如此的說法,能夠完全信受,了知自己原來是假有,我見斷除了,那時再來度他迴入大乘,再為他解說大乘法,鼓勵他未來要努力於第一義諦得親證。

諸佛說法都是這樣的: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諸法無常不可久住;然後才解說大乘道。若是菩薩度人違背這個常規,就可能會導致所度之人,於第一義諦法退轉,進而成就謗法、謗善知識的惡業。大乘菩薩在三地以前都仍有胎昧,每一世回到人間,通常都不會馬上記起過去生所修的法;即使菩薩在這一世修行菩薩道時,因為這一世所修的法道與過去生所修的大乘法相應的緣故,因而使過去生所修的法種流注,因而即使這一世沒有師承,仍能自參自悟,但此時仍可能無法記起諸佛所開示要如何度人的這個常規;若沒有去讀《阿含經》的話,當然就不知道佛度人時有這樣的次第。所以可能就會在剛開始度人時,沒有遵循這樣的次第,而在學人因緣仍不具足的情況之下很快就幫他們明心,就可能會導致所度之人於第一義諦法退轉,進而成就謗法、謗善知識的惡業。因此相對的,對每位學人來說,每位學人應該也要瞭解,應該先要仔細瞭解自己在學法上的因緣,依照諸佛度人的這個次第來進修,不要太快想要去探求第一義諦法的密意,如此通常會欲速則不達,甚至造下謗法、謗善知識的惡業。

這是因為要經過一定的過程,要依照 佛的常規來度人:先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若能接受這三論,再傳授三乘見道之法。正覺的禪淨班兩年半的課程就是這樣安排的,在即將結束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指導大家如何斷我見,如何修四加行。學人若能把我見斷了,再來告訴大家如何參禪;一定要依照諸佛度人的這個常規與次第,否則當學人因緣未成熟時,若此時知道了第一義諦法的密意,反而對學法者不利,所以一定要依 佛陀施設的次第來弘法。

這就是說,大善知識一定是要具足二諦的。但是度眾生時仍不許一開始就講第一義諦,要先從世俗諦開始,先幫眾生斷我見;在斷我見時有一個過程,為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然後接著再說五陰無常、不淨、苦、空、無我,這些修學完成而確實斷除我見了,不再落入意識中了,然後才是幫助他證悟般若禪的時候。

這就是說,一定要先從世間善法開始講解,然後再從世俗諦開始修行,接著再來證悟般若,這樣才能具足二諦。要先從世間法的善事——也就是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教起,這些事相都能接受,也能如實去作了,心性改變了,然後才幫他斷我見;斷我見之後才幫他證如來藏,這樣才不會退轉。這就好比釀酒,時間若還沒有到,你就把它打開來喝,結果只是喝米汁、麥汁、葡萄汁而已,並沒有酒可喝。一定要經過一個發酵轉變催熟的過程,就像醍醐一樣,要把牛奶先變成乳酪,然後再變成生酥,再變成熟酥,再變成醍醐;要有一定的過程,才會有醍醐可得。若是想一開始就要把牛奶一個步驟直接製成醍醐,那是無法成功的,即使外表看起來像醍醐,那一定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這是開悟的、見性的人」,自己心裡也可能因為有這個表相而自得,可是裡面其實是虛而不實,沒有真正開悟的實質,不像飽滿的稻穗,飽滿的稻穗總是垂頭而不會昂揚。所以修習大乘法之前,應當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先修集福德、消除性障、斷除我見,這是一定要的,這段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基本上兩年半是必要的,有的人甚至還要六年、七年、八年不等,得要看每個人的因緣。

這就是說,如果學人不是聲聞人,而是菩薩,而且是證悟的菩薩,就一定要通二諦,不能只通一諦。若是有已經開悟的菩薩說:「佛菩提道我都懂,可是解脫道我沒學過,我不懂。」那這就不對了,那就表示這個開悟是有問題的。平實導師的著作中,例如《邪見與佛法》,以及《宗通與說通》、《識蘊真義》、《阿含正義》,乃至目前比較新的《涅槃》,對於解脫道與涅槃都有詳細的闡述。有很多人說:「我讀過了《邪見與佛法》以後,終於知道什麼是涅槃了,只是沒有辦法證而已;但我真的知道了,原來是滅掉自己就稱為涅槃,涅槃中只剩下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讀了書以後,終於知道了!以前對涅槃,只能絞盡腦汁來猜測,腦汁絞乾了也不知道涅槃是什麼,都是用想的、猜測的,但在後來讀了《邪見與佛法》之後就懂了。

為什麼菩薩能夠具足解脫及解脫知見呢?正因為菩薩的證悟是真實的,所以解脫知見就會具足。否則,若是所證非真實,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對涅槃進行言語的闡述,若是寫成書了,一定會前後矛盾而被挑出毛病來。如果是想像的、思惟的法,講得越多、寫得越多,毛病就跟著越多;但若是真實證悟的菩薩,就不會有這種問題,所寫的書一定不會前後矛盾。所以菩薩證悟後仍然要通二乘的世俗諦,二乘人可以說他不通大乘的第一義諦,因為他們不必親證如來藏心。可是大乘菩薩想要親證如來藏之前,是要先斷我見的,不能夠說他不懂解脫道而無法為人講解。

因此《大般若經》所說的菩薩摩訶薩(這裡說的摩訶薩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明心者,或者再加上見性者,就叫作摩訶薩;有的經中對摩訶薩的定義是,開悟了就叫作摩訶薩;可是有的經中定義比較嚴格,得要入地了才算是摩訶薩),凡是入地而成為摩訶薩,一定能在二諦中為眾生說法:一定可以教導眾生我見怎麼斷、三縛結怎麼斷,進而如何斷除我執,至少都有這種能力,這是世俗諦;同時也能為人演說第一義諦,教導眾生證得法界實相而出生實相般若。能這樣住於二諦中為眾生說法,才叫菩薩摩訶薩。《仁王般若經》講的也是一樣:菩薩要常照二諦,心中一直都有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實證智慧的作意。這種智慧的作意是恆時存在的,除非意識斷滅了,否則都是恆時存在的。所以,常照二諦而為眾生說法,當對方的根性以及當時的場合適合說世俗諦時,就專說世俗諦,不說第一義諦;如果那個狀況都是菩薩根性而不是聲聞種性人,就應該為他們演說第一義諦,不說世俗諦,所以菩薩摩訶薩要常照二諦為眾生說法。

可是說到常照二諦,這二諦的依止又是什麼呢?當然還是如來藏心。這二諦如果離開如來藏作為所依,就沒有二諦可說了。譬如說二乘菩提,二乘的阿羅漢、辟支佛,雖然他們不用親證如來藏,但是他們如果不信有如來藏心,或者他們的蘊處界離開了如來藏,也就不能成其為出世間法。因為二乘法不論是修聲聞法四聖諦或者因緣觀,成就解脫道以後入了無餘涅槃,同樣都是滅盡五陰十八界的,那時若沒有如來藏心常住不滅,豈不成為斷滅了?可是實際上卻不會成為斷滅,是因為知道還有一個本識如來藏永遠存在,所以他們雖然不必取證如來藏,但是他們的法還是要依於如來藏才能夠成立;否則就跟斷見外道一樣,不能成立二乘菩提。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也祝福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09-a22_0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