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52集 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

 


各位觀眾朋友以及菩薩們: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這個單元。針對這個主題,我們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勝鬘經講記》第五輯的內容來為大家說明。

上一集我們為大家說明了:從菩薩實證第一義諦的境界,來看二乘聖者所證的四聖諦並非究竟;也為大家說明了〈一依章〉裡面的真實道理。

今天我們從《入楞伽經》卷3的這段開示來談起:【大慧!何者第一義諦法體相?謂諸佛如來離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聖智修行境界行處,大慧!是名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這是 佛陀向大慧菩薩開示:「如何是第一義諦法體相?」第一義的真實義是以什麼為法體?而這個法體顯現出什麼樣的法相?佛說:「諸佛如來離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也就是說,第一義諦講的是諸佛的境界相,可是諸佛的境界相離名字相;為什麼離名字相呢?譬如我們常常說,開悟明心是悟得如來藏心、親證了如來藏心,證了如來藏以後般若智慧開始顯現了;可是那個心,你怎麼能叫祂如來藏?你所說的如來藏三個字其實已經不是那個心了,因為如來藏三個字只是名字,並不是那個心體。既然祂是離名字的,又要如何為眾生說法顯示?無法用語言文字告訴大家說哪一個心就是如來藏,但是說法時卻一定要有個名相去代表祂。而實際上在語言文字上說如來藏時就已經不是如來藏了,因為祂無名無相,怎麼可以給祂一個名字叫如來藏呢?祂也不會接受說:「從今天開始,我就叫作如來藏。」祂從來不曾這樣,也永遠都不會這樣!可是為眾生說法時,特別是為已經證悟的人說法,卻必須要有個名相,以這個名相來指稱所悟的那個實相心,如此也才能夠為人宣說這個實相心的法。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講好了,譬如我們世間人,某甲叫張三、某乙叫李四、某丙叫王五,我們一定要給他們以張三、李四、王五的名字來代表,否則他們三個人之中有一件事情,要怎麼說呢?當他們沒有名字時,要怎麼說明應做的事情呢?想想看,能怎麼說明?當張三交代李四一件事情給王五去做時,為了敘述他們三人間的這件事情時,要怎麼講呢?即使能用代名詞來敘述,也無法分辨到底是要指涉哪個人、哪件事,例如若他交代給他一件事,要他去做那件事。如果這三個人都不在場,就不能用手指來指著三個各別的人來說,那就無法敘述他們三人間的那件事情。所以一定要有各別的名字相,來代表不同的事物,那些名字相的本身並不是那些事物的本身。

譬如說,我們剛出來弘法時,所說的都是大眾聞所未聞之法,大家不瞭解所聞法義的內容,所以常常有人用語言文字來詆毀我們。可是我們聽了也不需生氣,因為他們講到這些字時,其實這些字早就已經跟我們無關了,更何況這些人是因為我們所說的法,是他們聞所未聞的法,無法正確理解我們所講法義的緣故,而有了這些詆毀的語言文字產生;因此,我們應當更加努力地將正確的法義闡述出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瞭解這勝妙的第一義諦法,怎需要生氣呢?

舉另一個例子,例如若張三罵道:「李四是無賴!」對李四而言,這個李四只是個名稱或聲音而已;而那個名稱或聲音不是真正的李四,所以張三所罵的只是罵了那個名稱,也跟李四無關。若李四懂得佛法,那李四就會知道:張三所罵的只是罵這個五陰,但五陰不是我,所以不需要生氣。可是實際上在人間,還是要有代名詞來代表各別的事物,否則就無法敘述這種種的世間相。所以為了向大眾宣說這個勝妙的第八識心法,只好施設一個第八識心的名相,或者其他的名相,來代表這個離語言文字的第八識心。除了稱為第八識心以外,也施設了如來藏心這個名稱,有時候也叫作自心如來或是單名如來。可是萬法所依的這個第八識心,其實從來沒有名相,因為所說的那個如來藏名相並不是如來藏自身,如來藏自己的境界中也是從來都離名字相,如來藏與名字相從來都不曾相應,所以說言語道斷。

例如,若參禪時心裡很努力地想著:「我是張三,我的如來藏,你在哪裡?」如來藏也不會答覆說:「我在這裡。」在如來藏的境界裡,沒有語言、沒有六塵的境界相,是永遠離語言相、離名字相的;諸佛究竟歸依的就是這個心,這個心才是諸佛的究竟歸依處,所以說諸佛離名字相。我們說出來的名相指稱這個如來藏心為如來藏,但如來藏這個名相的聲音、名詞只是代表如來藏心;其實如來藏心本身沒有名字,只是為了向大眾宣說如來藏心的法義,因此需要安立一個名稱,稱這個如來藏心為如來藏,所以法界的實際是從來都離名字相的。

如來藏也離境界相。如先前我們說過的,如來藏心是離六塵的。大家可以想想看,若是離開了六塵的境界能有什麼世間的境界呢?當然就都不存在任何世間的境界了!在沒有境界之中,如來藏心卻有祂自己的境界,但是祂是住在離世間法的境界相中,不住在世間法的境界相中,所以說祂離境界相;因為世間法所有境界都是要靠六塵,如果沒有六塵,有情眾生就領受不到任何的境界相,所以眾生一定得要有境界相,才能在世間生活;除非意識滅了,這就已經不是一般人能夠了知的了。所以說一般世間人都落在六塵境界相中,而我們所說的這個真實如來是離一切三界的境界相的。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如來藏的「離事相相」。我們舉以下的例子來說明,例如當有人問:「張三呀!你昨天參加世界圍棋大賽得到冠軍,有沒有覺得非常光榮與開心呢?」張三說了:「當然!辛苦努力了那麼久,終於獲得冠軍,非常開心。」其實這就是事相。當張三去參加圍棋大賽並獲得冠軍時,張三的如來藏並沒有去參加圍棋大賽,更加不會因為張三獲得冠軍而覺得開心。那是因為如來藏永遠於三界法離見聞覺知,祂不在事相裡面,也與事相不相應。或是有人對王五說:「王五呀!你去正覺兩年半,禪三共修下來,聽說你悟了如來藏。這是真的嗎?」王五就回答說:「是呀!真的悟了。」但接著又補充說:「悟是悟了,可是這悟呢,卻僅僅是我的意識覺知心的事,我的如來藏其實沒有開悟這件事。」這樣的回答,一定會讓問王五的人聽了,頓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但是王五其實說的是實話,因為自心如來——也就是如來藏——祂不會跟著王五開悟,因為祂是王五證悟的標的,是因為王五找到了王五的如來藏,而說王五證悟了;如來藏既不參禪,也不開悟,如來藏不必來證悟自己,所以祂離一切的事相相。所以說,祂沒有名字相,沒有境界相、也沒有事相相,永遠離開這三相。

因此說,離開這三相的祂所住的無境界的境界相,才是聖智修行境界的所行處。換句話說,當菩薩悟了,有了聖智了(這個聖智不是世間智,也不是二乘人所有的智慧。這個聖智是只有大乘聖人才有,二乘人是沒有的,除非這個二乘人迴小向大,然後也證悟了,一般的世間人當然就更不必說了),但是這個聖智是在菩薩的覺知心中存在,存在之後,菩薩就有了般若智慧的作意存在,那個智慧隨時在菩薩心中,因此證悟的菩薩,從此以後的身口意行就開始轉變;開始轉變的這一些事相,包括言說、為人說法、待人處事等等都開始轉變,這些也都屬於聖智修行境界的行處,因為菩薩所住的心境已經與一般世間人不一樣了。雖然表面上看來還是同樣那個人,但其實心境已經不同於以前了;因為智慧不同了,觀念也不一樣了。所以禪宗悟者才會說開悟了以後:「還是舊時人,不是舊行履。」這就是說證悟之後,證悟之人還是原來的那個人,但是這個證悟之人,在悟後的所想、所說、所作,卻已經與證悟之前不同了!這就是說,其實還是同一個人,還是原來的八識心王,還是舊的臭皮囊,只是心地與智慧轉變了。轉變以後所作的身口意行,就是聖智修行境界的行處。

但是即使是經過如此的解說之後,多數人可能還是無法真的瞭解這其中的真正道理,所以一定要再畫龍點睛,所以 佛陀又說:「大慧啊!這就是我所說的第一義諦相,諸佛的如來藏心。」所以依據 佛陀的開示,第一義諦的親證,除了親證如來藏以外,別無他法可入。假使有人說他在大乘法中開悟了,所悟的卻不是證如來藏,那這個人的開悟一定不是事實,而是真的誤會了!因為大乘法中所悟的永遠是實相,實相就是萬法的根源,就是如來藏所行境界:證悟的菩薩的智慧,就是證得了如來藏的所行境界,所以菩薩的意識境界就有了實相般若智慧。所以,只有親證如來藏才能說是大乘法中的證悟,才能說有了般若智慧;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可以說是證悟,因此只有證悟如來藏才是真正的般若開悟。

有的人是很有智慧的,譬如雲林老人,他讀過六遍《大藏經》。後來他把 平實導師的著作讀過,瞭解了原來 平實導師所講的禪是般若禪。這真的很不簡單,讀了書就能知道禪是般若。所以,證悟的標的只有一種,就是如來藏心;八萬四千法門只是方法,用這些方法所證悟的標的,都是同一個如來藏心;因為證悟之標的是萬法的根源,而萬法的根源就只有一個——也就是如來藏心。《勝鬘經》所說的正是如來藏心,不但《勝鬘經》,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或《小品般若》、《金剛經》、《心經》等等,也都同樣是在說這個心;離此如來藏心以外,別無一法可悟,這樣親證如來藏心才能發起實相般若,這樣才是大乘法的開悟。二乘法的證悟不用親證這個心,只要現前觀察到自己蘊處界全部虛妄,把我執斷除了,捨壽時把自己滅掉,就是出三界了,不必證如來藏心。可是如果要修大乘法,我們在這裡所說的大乘法,不是大乘通教,也不是通二乘法的通教,而是別於二乘法的不共道的別教、圓教的法,而這個大乘法一定要依如來藏來修,必須以親證如來藏心作為證悟的標的。即使是二乘法,仍然是因為有如來藏而能建立,離了如來藏也沒有二乘法可以修學,所以必須依如來藏來修大乘法。因為如來藏是萬法的根源,也是三乘菩提的根源,一切諸佛莫不依如來藏心而成佛;所以,依這個如來藏妙法來說,才能說祂是最究竟的歸依,這才是「一依」的真諦。祂是究竟佛道的唯一所依,再也沒有別的法可以是佛道的究竟所依了。

可是有人在解釋〈一依章〉時,所講的唯一所依卻是緣生性空、性空唯名的戲論,這是屬於無因論:因為認為依萬法為緣就能夠生起萬法,這就是認為單靠眾緣而不必有根本因,就可以生起萬法——摒除了能出生萬法的根本因,認為只需要眾緣就能夠出生萬法。如此的說法,違背了 世尊所說的【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雜阿含經》卷2)的道理,而成為了「無因有緣世間起,無因有緣世間滅」的外道見了。

今天因為時間到了,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也祝福大家:煩惱遠離、安樂自在!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01-a22_0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