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104集 大乘真見道與相見道(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大乘真見道與相見道〉。什麼是大乘真見道?什麼又是大乘相見道?我們要如何修才能進入大乘真見道與相見道位?相信這些都會是您所關心的問題。在這一集的節目當中,我們就跟大家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首先,我們先來介紹「見道」的意涵。在佛法中所說的見道有兩種,就是二乘見道以及大乘見道。二乘見道就是斷我見、斷三縛結而證得初果,成為預入聖流的須陀洹。二乘人證得初果成為預入聖流的須陀洹以後,如果精進觀行,進一步求斷我執與我所執,或許一世就可以取證無餘涅槃。如果證得初果以後,就懈怠而隨緣過日子,那也可以在極盡七次人天往返以後,成為阿羅漢而取證無餘涅槃。

還未斷我見的世間人叫作凡夫,因為我見未斷,未能預入聖流,未能成就聲聞初果的分證解脫境界,所以叫作凡夫。雖然說二乘法中,初果須陀洹到四果阿羅漢以及辟支佛都叫作聖人,但是從大乘法的般若以及種智上來看,仍然還是稱為愚人,因為二乘聖人仍然愚於法界萬法的實相,對於法界萬法的實相,不知也不證的緣故,所以稱為愚人。如果二乘聖人迴心大乘修學菩薩道,最多也只是六住位的賢人,因為還未證得七住位菩薩所應證得的法界實相主體第八識如來藏,而如來藏又稱為阿賴耶識。當二乘聖人迴心大乘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決定不入無餘涅槃,必定會留惑潤生或起惑潤生,還是會留在佛菩提道上繼續修行。這時候就不再稱為愚人,因為已經證得阿賴耶識,已經生起般若實相智慧而成為實義菩薩,必定會在佛菩提道上真修菩薩道,那麼未來一定會成佛。

二乘見道所斷的煩惱障異生性容易斷除,只要真斷我見、斷三縛結以後,二乘見道所斷的異生性就可以斷除,之後就不會再對二乘解脫道產生誤會而加以毀謗。可是所知障中見道所應斷的異生性非常寬廣深細,不是大乘真見道就可以斷盡,必須真見道以後繼續進修相見道的種種妙義,直到見道妙義完全通達了,進入初地入地心,具足相見道位應修的別相智,也就是後得無分別智具足以後,才能盡斷所知障中見道所應斷的異生性。總而言之,煩惱障中見道所應斷的異生性淺狹,證得聲聞初果時就可以斷盡;所知障中見道所斷的異生性深廣,必須要到初地入地心,才能全部斷盡以後,才是真正進入大乘的修道位。所以,學佛的首要之務,就是先要取證二乘解脫道的初果解脫,然後再來求證大乘般若實相智慧。

如果想要取證初果解脫,就是要求斷我見、斷三縛結。斷三縛結以後,即使是最鈍根、最懈怠的初果人,也可以極盡七次人天往返,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所以說,學佛應當以斷除三縛結為首要之務,然後求證法界實相,也就是禪宗的明心開悟。斷我見以後,即使未能獲得禪宗的明心開悟,未能證得大乘見道的般若智慧,不起般若實相智慧,不入實義菩薩數中,但也可以成為大乘通教的初果菩薩,就是證解脫道的聲聞初果。如果是鈍根的話,也可以因此而世世進修、漸次取證四果,然後留惑潤生不取無餘涅槃,世世以解脫道正理來度眾生,這就是大乘通教的初果菩薩。如果在證得聲聞初果以後,入於大乘法中來修學究竟了義正法,那未來也會有開悟的因緣,緣熟的時候,也可以悟入實相而生起般若實相智慧。也就是說,斷我見證初果以後,可以進一步求證大乘見道,生起般若實相智慧,入實義菩薩數中,永遠不退墮於意識我見中;那麼退一步來說,這也可以確保解脫生死的進程,最遲歷經七次的人天往返,也可以出三界生死。所以說,學佛的首要之務,就是先要斷三縛結;而斷三縛結的第一個要務,就是斷我見;因為只要我見斷了,三縛結就跟著斷了。

事實上,大乘見道內涵非常寬廣、非常勝妙,它函蓋真見道、相見道以及通達位。大乘真見道只是發起般若見地,這個般若見地還沒有通達,距離通達位的初地的入地心還很遙遠很遙遠,還有一段很長的過程要修習。所謂通達位就是說:大乘見道的見地已經通達了,已經進入初地的入地心。如果想要圓滿具足大乘見道位的功德,從禪宗明心開悟的七住位開始,一直到初地的入地心通達位,是要歷經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才能圓滿具足大乘見道位的所有功德,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接下去就是進入大乘的修道位。所以,《瑜伽師地論》卷81 彌勒菩薩開示說:【略有五地: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這就是成佛之道的唯識五位。

首先在見道之前,應當修集種種資糧,叫作資糧位,就是在外門廣修六度萬行,修集福德資糧。資糧位修學滿足以後進入加行位,那麼在這個加行位當中,就要熏習中觀般若,並且修四加行以及參禪知見。修四加行的目的,就是要去認定:能取的七識心以及所取的六塵境界都是虛妄的,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這時候就是唯識學上所說的:「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唯識三十論頌》)因為這時候還沒有親證如來藏,對於般若實相就只能靠思惟想像。也就是心中先建立一個觀念:「真如心如來藏確實存在,我的身中有一個真如心,我的真如心離見聞覺知、不生不滅。」心中先建立這樣的正知見,認定自己身中真的有一個真如心,這個真如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祂是萬法的根源,也就是心中先建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正知見。也就是說,在大乘真見道明心證真如進入內門修菩薩行之前,應當要修四加行。這是六住位即將滿心,想要親證如來藏以前應當要修斷我見的加行。

我們再從另一個面向來說,加行位就是學人想要進入唯識性之前,在破參明心之前,要確實斷我見,並且熏習參禪知見的階段。當四加行完成,我見斷了,大乘別教的六住位加行才算圓滿。但是這時候還沒有破參明心,所以接下來就是要參禪。這樣修完四加行再來明心見道,將來才不會退轉大乘真見道。即使有大名聲的惡知識來否定,也不會退轉,不會再回頭去錯認意識離念靈知心為真實常住心。所以四加行很重要,必須從心中徹底把「我」死掉,就像古時候真悟禪師所說的:「人家是死了活不了,他是從來不曾死。」這就是在講他的「我見」根本就沒有斷。因為使人流轉生死最主要的煩惱,就是我見;所以在參禪之前就要好好地觀行,先要把我見斷除。只要我見斷了,再加上熏習如來藏體性的正知見,一旦找到如來藏就能承擔,就能確實體認祂是不是如來藏。所以,修學佛法很重要的,就是先要斷我見,認定能取與所取都是虛妄的,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這樣加行位滿足以後,就是六住的滿心位;這時候再來參禪,才有可能真見道。所謂真見道,就是真的見道了。

真見道以後就是七住位,開始進入見道位,接著繼續深入修相見道而通達了,叫作通達位,就是初地入地心,可還是屬於見道位所含攝。佛菩提道的見道位,它的層面很寬廣,是從七住位一直到初地的入地心都屬於見道位,函蓋真見道、相見道以及通達位。見道位通達以後,接下去就是修道位,也就是從初地開始一直到等覺都屬於修道位。修道位圓滿具足之後,才能圓滿成就究竟佛果,叫作究竟位。這就是 彌勒菩薩所開示的成佛之道的唯識五位。

我們簡單地說,一念相應找到如來藏,現觀如來藏的真如性,就是真見道,就是禪門中所說的明心證真如。所謂真如,是說如來藏真實與如如的法性,由於真實與如如,合起來就叫作真如。那為什麼說真實呢?因為如來藏本來而有,真實存在,永遠不滅,並且祂有種種功德,可以出生宇宙萬法,因此說祂是真實。那為什麼又說如如呢?因為如來藏於所出生的蘊處界運作時,永遠都不動其心,不管蘊處界如何的快樂,或如何的痛苦,祂永遠都不會動心;痛苦與快樂都是五蘊十八界的事,如來藏永遠不動心,祂永遠如如不動,所以稱為如如。真實而且如如,合起來就叫作真如。這個真如法性是依於如來藏而有,是如來藏的所顯性,如果離開如來藏,就沒有真實與如如可說。就譬如說,這朵牡丹花很漂亮,這個漂亮是牡丹花的所顯性,是依於牡丹花而有,離開牡丹花就沒有漂亮可說。同樣的道理,真如是如來藏的所顯性,如來藏有種種功德在作用,運作的過程中顯示出如來藏是真實與如如,所以說真如是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法性。

可是這只是大乘般若智慧的初見道,還沒有到達般若見道的通達位。所以明心開悟以後,還要跟隨有種智證量的善知識來修學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要努力探究成佛之道,並了知佛道的次第與內涵,這樣漸次邁向通達位。到達通達位成為初地入地心以後,繼續進修發起更深妙的種智;有了更深妙的種智以後,才能破斥一切外道以及佛門中似是而非的邪見,這樣才能救護一切眾生回歸佛教正法的正道。這意思就是說,入地菩薩能夠肩負如來家業,能夠破斥邪說,能夠顯揚正法,成為真佛子住。換句話說,七住位菩薩初次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就是大乘真見道,因為真的見道了,能親自證知般若正理的本體了。可是真見道才正要開始進入內門修行,還不是初地聖人,只是開始進入內門修菩薩行、修相見道。

在經中 佛開示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親證阿賴耶識就是真見道。真見道的內容,是以親證阿賴耶識為標的。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根本,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就沒有識蘊六識,更沒有一切世間與出世間萬法;所以說,阿賴耶識不是生滅法,不可以把阿賴耶識歸類在識蘊中。阿賴耶識是世出世間萬法的本源,是清淨法界真如的理體,如果離開阿賴耶識心體,也就沒有所顯示的真如清淨法界。識蘊六識是阿賴耶識的所生法,這個所生法不應該含攝能生法,所生法應該含攝在能生法裡頭。

此外,修學大乘般若禪,就是修學中國禪宗的禪悟,是以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為標的,叫作大乘真見道。由於真見道的緣故,可以漸漸觀察五蘊十八界都是從如來藏阿賴耶識中或直接、或間接、乃至輾轉出生。這樣可以證知:法界實相心就是如來藏阿賴耶識。可是大乘真見道的般若實相智慧只是根本智、總相智,還必須在真見道以後,依真見道的根本智、總相智為基礎,轉入相見道不斷深入進修與觀行,才能圓滿具足後得智、別相智。此外,還要永伏思惑如阿羅漢,並且在如來聖像前勇發十無盡願,這樣才能圓滿通達大乘見道而進入初地,開始大乘修道位的修行。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85-a21_104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103集 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同樣都是在指稱第八識心,只是名稱不同。事實上第八識「一心有多名」。就譬如異生凡夫位以及解脫道的初果到三果,乃至佛菩提道上還沒有進入八地以前的第八識,都叫作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阿賴耶識的體位,祂的函蓋面很廣,乃至初地到七地的聖位菩薩由於起惑潤生的緣故,所以也都還是在阿賴耶識位。第八識心又叫作異熟識,譬如解脫道的無學位聖人阿羅漢與辟支佛,又譬如八地以上的諸地菩薩,包括等覺菩薩也都含攝在異熟識的範圍。佛地的第八識心叫作無垢識真如,不再稱為異熟識,因為佛地已經沒有異熟果報,已經沒有種子變異而熟的現象,也就是已經完全究竟清淨了,所有的種子已經不再變異而熟,所以不再稱為異熟識。這個無垢識的名稱,也就只有在佛地才有,菩薩不管在哪一個階位,都不能稱為無垢識;因為菩薩即使修到了等覺位,都還得要繼續熏習、繼續轉易第八識心體中的種子為純無漏的法種,否則就無法成為佛地的無垢識真如。成佛之前的任何階位,第八識心都可以叫作如來藏,但是成佛以後就改名稱為無垢識。

為什麼成佛以後,第八識心就不再稱為異熟識呢?因為成佛以後,第八識心中異熟種子的流注生滅已經斷盡,分段生死以及變易生死也都已經斷盡了,不會再有生滅變易的現象,所以就不再稱為異熟識。在還沒有到達佛地之前,第八識心含藏著成佛的功能,所以稱為如來藏;到達佛地以後,因為如來的果德已經顯發出來了,所以就不再稱為如來藏。這就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從凡夫地一直到佛地都是常住不滅的心體,只是改名稱而已,仍然是第八識心體,沒有所謂的第九識、第十識。所以,任何人都不可以創造第九識、第十識。

佛在三轉法輪當中,就是以各種不同的角度以及第八識心的無量功德體性來稱呼第八識心。譬如在初轉法輪的阿含諸經中,或說為涅槃、本際、實際、諸法本母、入胎識等等;在《央掘魔羅經》中,就直接說為如來藏。在第二轉法輪的大般若諸經中,就說為非心心、無心相心、無念心、無住心、實相心、真如等等。在第三轉法輪的方廣唯識諸經中,就說為阿賴耶識、種子識、異熟識、無垢識、如來藏等等。您看,佛開示了這麼多的名稱,其實所指稱的都是同一個第八識心。佛所以用種種善巧方便來說明第八識心,一方面是對因緣還沒有成熟的人隱覆密意來說;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要讓佛弟子在證悟以後能夠轉依成功,並且能夠體驗第八識心的無邊功德。所以,不能因為第八識心有許多的名稱,然後就把祂切割而說有許多不同的心。實相心永遠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沒有所謂的第九識、第十識。

在諸經諸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 佛用種種名稱來指稱第八識心,那是因為在不同的修證階段,依不同的體性立場以及不同的修證層次來作種種不同的名稱施設,其實第八識本來就是「一識有多名」。因此,我們不可以把第八識強行加以分割,然後再另外建立說有第九識、第十識。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間的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是各自擁有八識心王在密切地和合運作,不多也不少,剛剛好八個識在和合運作。所以我們不可以頭上安頭,另外建立第九識、第十識,否則就違背了 佛的聖教。

自古以來,真悟祖師開示說:「如來藏中藏如來。」這意思就是說阿賴耶識心中含藏著能使眾生成就究竟佛地功德的種子,所以叫作如來藏。也就是說,未來果地的如來功德已經隱藏在因地的第八識心中。由於這個緣故,我們可以藉助於佛法的漸次修行,在三大阿僧祇劫以後成就究竟佛果,所以叫作如來藏。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如來藏中,本來就已經含藏著未來成就如來果德的一切種子。佛地的無垢識真如,就是因地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所以在明心開悟以後,還要繼續悟後起修,要斷盡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在斷盡這二障隨眠以後,所轉的名稱本來就是同一個第八識心體,只是在不同的修證階段把祂施設為不同的名稱。因此,我們不可以外於阿賴耶識心體而說另外有真如可修可證,因為第八識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就是異熟識。

第八識心體在還沒有究竟斷盡煩惱障與所知障之前,也就是從異生凡夫位一直到等覺位,都叫作如來藏,這是函蓋阿賴耶識名稱以及異熟識名稱;因為還沒有究竟斷盡二障隨眠,佛地的果德還沒有顯發出來,所以叫作如來藏。這意思就是說,仍然還不是究竟佛地的第八無垢識真如,因此不可以稱為佛地的真如心,因為還不是究竟真,也還不是究竟如的緣故。也就是說,如來藏這個名稱,函蓋凡夫地到等覺地的第八識,但是還沒有到達究竟佛地,還不是佛地的無垢識真如。在因地一切位中,都是同一個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因為還有二障隨眠還沒有斷盡;必須斷盡二障隨眠以後,才轉名稱為佛地的無垢識真如。

此外,在因地中常時顯現的第八識真如性,它是阿賴耶識自體的所顯性,本來就屬於阿賴耶識自體的所顯法,是依附於阿賴耶識而存在、而顯現,任何人都不可以把它顛倒說為阿賴耶識的所依法。在十方法界中,也就只有阿賴耶識才是如來藏,只有阿賴耶識才是含藏未來的如來身、含藏如來性、含藏未來如來地的果德。換句話說,除了第八識阿賴耶識心體以外,沒有其他心體能夠含藏如來性;也就是說十方法界中,沒有其他一法可以有真如性。

這個真如性是阿賴耶識的所顯性,是依附於阿賴耶識所顯現,是以阿賴耶識為體。所以佛在經中開示說:阿賴耶識雖然含藏七轉識以及種種心所法所相應的一切雜染種子,可是阿賴耶識自體卻是恆常清淨的。這就說明了阿賴耶識是常住法,是不生不滅的法體。所以諸地菩薩也是在修除阿賴耶識心體中所含藏七轉識相應的雜染種子,也是在修除阿賴耶識心體中無始就有的所知障隨眠,一直修到十地滿心位,都是在依阿賴耶識心體而修而證。也就是說,必須斷盡阿賴耶識心體中的煩惱障現行以及習氣種子隨眠,並且斷盡一切所知障隨眠以後,才可以轉名稱為佛地的無垢識真如。因此,不可以外於阿賴耶識,而在因地另外建立子虛烏有的第九識、第十識來說佛法,否則就成為心外求法的虛妄想了。

此外,佛在經中開示說三種自性,也就是前六識依緣而起的依他起性,以及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妄想計執的遍計執性,以及第八識阿賴耶識圓滿成就諸法的圓成實性。這三種自性無時無刻常住在有情的阿賴耶識心中;也就是說,這三種自性都是以阿賴耶識為根本因,都是從阿賴耶識心體所含藏的種子中出生,而真如性則是阿賴耶識自體的所顯性。如果能夠這樣子親證,並且次第深入現觀,那麼阿賴耶識將漸漸轉為清淨,漸漸不再有染汙種子,那麼清淨之後才能夠成就究竟佛道。依據佛的聖教,如果佛弟子能夠親證阿賴耶識,就可以證實一切染淨諸法都是依阿賴耶識心體而生而有。

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所親證的無生法忍、所現觀的金剛三昧境界,也都是由阿賴耶識而顯而有。世間人類、天眾,以及諸趣眾生、諸佛國土等等等等,都是由阿賴耶識心體所出生,都是以阿賴耶識心體以及阿賴耶識所含藏的種子為根本因。由於阿賴耶識心體常住不滅,並且執藏一切種子,所以能夠作為三乘佛法種性以及人天善法種性的所依。所以,如果能夠親證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並且具足了知祂的究竟內涵以後,最後可以成就究竟佛道。既然成佛之道必須由阿賴耶識心體所成就,因地的真如性也是由阿賴耶識所顯現,佛地的第八識真如也是由阿賴耶識心體所轉名稱,都是同一個第八識的識體,所以說阿賴耶識是常住不壞法,不是生滅法。再說,諸佛如來都是由於在因地時親證阿賴耶識,並且歷經長時程的悟後起修,最後才能成就究竟佛道。到達佛地時,第八識心改名稱為無垢識真如,可仍然還是阿賴耶識自體,只是心體中所含藏的種子究竟轉為清淨了。所以說,學佛人不可以外於阿賴耶識而求佛法,也不可以擅自建立阿賴耶識的所依,因為阿賴耶識無所依,否則就墮於「頭上安頭、轉易佛法內涵」的過失中。

因為阿賴耶識心體常住不壞,而且祂的體性清淨,因為還含藏著分段生死種子,所以名稱叫作阿賴耶識。當菩薩親證阿賴耶識以後,並且斷盡煩惱障的現行與三界愛的習氣種子,於八地則改名稱為異熟識;乃至斷盡所有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所知障的一切隨眠,於佛地則改名稱為無垢識真如;可是在成佛以後,還是常寶持原有的阿賴耶識心體。這意思就是說,佛地無垢識真如仍然是因地阿賴耶識心體,只因為所含藏的種子有所差別而改變名稱,但是不改變心體,所以佛說「乃至成佛也常所寶持」。

事實上,如來的清淨藏無垢識,就是世間人的阿賴耶識。世間人的阿賴耶識,就好比那還沒有經過打造的黃金;而如來的清淨藏無垢識,就好比那黃金打造後的金戒指。這兩者其實並沒有什麼差別,因為本質都同樣是黃金,差別就在於:一個是未經過打造的黃金,而另一個則是黃金打造後的金戒指。也就是說,這裡面還是有一些差異的,還必須經過一段長時間悟後修行的轉變過程。意思就是說,證悟阿賴耶識以後,還必須要歷經長時程的悟後修行,要把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二障隨眠斷盡,才是佛地清淨藏無垢識,但仍然是同一個第八識心體,所以佛在經中說「展轉無差別」。總而言之,因地與佛地的第八識心體,本來就是同一個心體,所差別的只是在於心體中所含藏的種子清淨與不清淨的現象上有所差別,而不是說另外有一個心體可以作為阿賴耶識的所依。

此外,真如性只是第八阿賴耶識所顯現的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只是阿賴耶識心體的所顯法。因此真如性不能出生任何一法,更別說能出生它所依附的阿賴耶識心體;因為阿賴耶識祂是能出生萬法的心體,既然是能出生萬法的心體,就是一切法的所依。既然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所依,也就不可能是由他法所出生,也就不可能是他法的性用,所以佛說:「阿賴耶識是如來清淨之藏。」顯然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所以,如果有人妄言「阿賴耶識不是如來藏」,那是違經悖理的顛倒見!因為 佛在經中明白開示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清淨之藏。」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84-a21_103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102集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我們仍然是延續上一集的主題,叫作〈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談到說學佛人不能執著於表相,否則將會使自己失去大利益;因為菩薩法平等平等,任何人只要有因緣,都可以明心證真如。不論您是出家或在家,也不論是男眾或女眾,也不論是高官或平民百姓,只要您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就有因緣可以明心證真如,而成為七住位菩薩;因為大乘法是平等法,只看您有沒有那個實質,而不在於表相如何。

各位視頻前面的朋友!示現在家相的地上菩薩,他的般若證量非常高;也就是說,親證地上無生法忍智慧的在家勝義聖僧,對於佛弟子修證般若的法益非常大,能讓佛弟子隨從修學而列入菩薩數中,也能攝受佛弟子不退轉於大乘無生忍。大家所熟知的諸大菩薩,譬如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維摩詰菩薩,乃至現在正在兜率天宮說法的 彌勒菩薩,也都是長髮飄飄、身佩瓔珞,示現寶相莊嚴的在家相。

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諸菩薩當中,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也只有五參善知識示現出家相,而這五參善知識也大多位在三賢位;並且,所參學的地上菩薩聖僧當中,也難得看見有出家聖僧。事實上,諸地菩薩大多在無量劫以來,已經世世出家,很難去計算他的世數,可是後來為了想要消除習氣種子的緣故,所以入地以後的大菩薩,大多是故意以在家身相來弘揚佛法。因為諸地菩薩想要藉這個在家身相,使眾生對自己不生起尊重心,並且輕蔑鄙視於自己。就這樣使自己漸漸習慣而不會動心,就這樣來消除自己的習氣種子,使得如來藏中的種子能夠快速獲得清淨,否則很難快速除去習氣種子。所以,入地以後的大菩薩,大多是故意以在家身相來弘揚佛法。

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已經介紹了所謂的表相歸依,現在我們要進一步來探討什麼才是實義歸依?所謂實義歸依,是說必須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生起實相般若智慧,能夠現觀如來藏真實與如如的法性,這樣歸依三寶,才是實義上的歸依三寶。因為這樣不但是信不退,也是證不退的緣故,才是實義上的歸依三寶。在二乘法中,必須在蘊處界作實際觀行,確定意識離念靈知心,是虛妄法、是生滅法,這樣去斷我見、斷三縛結而證得初果,這就是初步的實義歸依出世三寶。因為已經對二乘聲聞教的 釋迦佛生起證信,也已經對二乘聲聞教的解脫法義生起證信,也已經對二乘聲聞教的出家聖僧生起證信,所以叫作聲聞教中的實義歸依,又叫作出世三寶的實義歸依。乃至不論在家人或出家人證得二果、三果、四果,都是出世三寶的實義歸依者。只是說在家而證果的人,他不受供養、不以住持三寶自居,可是不能因為他的在家身相,就說他不是二乘聖人。初果是預入聖流,我們這裡是廣義說為二乘聖人。

在大乘法中實義歸依者,也是必須要有所實證的,才能說是真正歸依勝義三寶,就譬如《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4開示說:【爾時平等行梵天婆羅門大婆羅子,白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云何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答言:「善男子!若優婆塞不起二見;云何名為不起二見?謂不起我見,不起他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優婆塞歸依佛、法、僧。復次,善男子!若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優婆塞歸依佛。善男子!若優婆塞不分別諸法,不戲論諸法,是名優婆塞歸依法。善男子!若優婆塞信『無為法僧』,而不離有為法、信無為法,是名優婆塞歸依僧。復次,善男子!若優婆塞不見佛、不見法、不見僧,是名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就是證悟實相心以後,歸依勝義三寶的境界。

這段經文的大意,我們底下大略地解說如下:大婆羅子稟白 文殊師利菩薩說:「文殊師利菩薩!如何是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善男子!如果優婆塞不生起二種見解;如何是不生起二種見解呢?就是不生起我見,也不生起他見;不生起我見,也不生起佛見;不生起我見,也不生起法見;不生起我見,也不生起僧見;這就是優婆塞歸依佛、法、僧。善男子!如果優婆塞不以佛的色身而觀之為佛,也不以佛的受想行識而觀之為佛,這就是優婆塞歸依佛寶。善男子!如果優婆塞不分別諸法,也不戲論諸法,這就是優婆塞歸依法寶。」

各位菩薩!這其實就是在講轉依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不分別諸法的境界。接著經文又說:「善男子!如果優婆塞信受無為法中的僧寶,能夠不離有為法而信無為法,這就是優婆塞歸依僧寶。善男子!如果優婆塞不見佛、不見法、也不見僧,這其實就是轉依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不見有佛、法、僧,這就是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意思就是說:優婆塞與優婆夷歸依佛法僧三寶的時候,如果想要超越表相歸依,想要進一步進入實義歸依的行列中,那麼就必須要能夠通般若的真實義。而想要通般若的真實義,就必須親證法界的實相,也就是親證法界萬法的根源「第八識如來藏」,一旦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就能夠現觀如來藏的真如法性。

什麼是真如?就是真實與如如的合稱。在《般若經》中,有的時候真如兩個字,是指稱第八識如來藏。可有的時候,真如兩個字,是在說明第八識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真實與如如的法性;由於真實與如如,合起來就叫作真如。為什麼說如來藏是真實呢?因為如來藏不是名言施設,無始以來如來藏本來就有、真實存在,永遠不會壞滅,並且如來藏有種種的功德,可以出生宇宙萬法,因此說祂是真實。為什麼又說如來藏是如如呢?因為如來藏在祂所出生的萬法之中運作時,永遠都不會動心,不論祂出生蘊處界之後,這個蘊處界是如何的快樂,或者說如何的痛苦,祂永遠不會動心;痛苦與快樂都是五陰十八界的事情,如來藏永遠不會動心,永遠如如不動,所以稱為如如。就這樣真實而且如如,合起來就叫作真如。

而真如法性是依附於如來藏而有,是如來藏的所顯性,所以《成唯識論》卷10開示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如果離開如來藏,就沒有真實與如如可說。這就好比說,這朵牡丹花真漂亮,可是這個漂亮,它是牡丹花的所顯性,是從牡丹花所顯示出來的;也就是說,這個漂亮是依附於牡丹花而有,如果離開了牡丹花,也就沒有漂亮可說了。同樣的道理,真如是如來藏的所顯性,如來藏有種種的功德在運作,而在運作的過程當中,所顯示出來「真實與如如」的法性;所以說,真如是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法性。總而言之,要看前後文是怎麼說的,因為有的時候,真如是說第八識如來藏在三界中運行時,所顯示出來「真實與如如」的法性;可有的時候,真如是指稱第八識如來藏。

我們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3,佛開示說:【一切法、一切有情,皆以真如為定量。】經文中定量的意思,是說不可推翻、不可改變的事實。這經文大意是說:一切法、一切有情,都是從第八識如來藏中出生,如果沒有第八識如來藏,那麼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出生與存在。所以說,一切法、一切有情,都是以真如為定量,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

我們把話題再拉回來說,前面我們舉示《勝思惟梵天所問經》所說歸依的道理,是說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現見第八識如來藏離見聞覺知、離一切六塵萬法,無我亦無人,無我亦無佛,無我亦無法,無我亦無僧;那如何還有三寶可見可得呢?這樣歸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清淨真如自性,就像前面經文所說:無我、無佛、無法、無僧,又如何還有所歸呢?因為現見一切眾生、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都是第八識如來藏所出生、所顯現,都是以如來藏為法體。這樣歸依如來藏、歸依自性三寶,其實是沒有任何一法可歸依。可是在這樣無所歸依的智慧境界當中,卻又以無常有為之身心歸依勝義三寶,才是實義歸依。也就是說,親證法界實相而入實義歸依的行列之後,無妨再轉入表相三寶中,為眾生宣示表相三寶的歸依;也無妨再轉入表相三寶的表相中,度化眾生同樣進入無所歸依的實義歸依境界中。這時候,由於已經實證的緣故,不妨和光同塵,處在五濁惡世的六塵境界中,伸出手來接引還沒有開悟的眾生,同遊於佛法的般若大海中。這時候,也無妨同時歸依大乘勝義三寶。這樣歸依三寶,才是《般若經》中所說的:「不壞世間法而證菩提,不離有為法而信無為法。」

所以,明心開悟之後,不是只有歸依自性三寶就可以,因為佛菩提的道果還沒有圓滿具足的緣故。這只是初入佛法的內門而已,還須要依止有種智證量的勝義菩薩聖僧,親近修學增上慧學、增上戒學以及增上心學。因為因地的第八識如來藏,雖然恆有真如自性恆存不滅,不斷顯現真如法相,可仍然還不是究竟歸依處,必須到達究竟佛地,第八識無垢識中已經完全沒有不清淨的種子,全部都已經屬於清淨的種子,這樣佛地的第八識無垢識所顯現的真如法性,才是究竟歸依處。

此外,明心開悟之後,千萬不可親近惡知識,否則會被惡知識所轉,而誤以為退步是進步。那什麼樣的人是惡知識呢?就譬如,錯解經論真實義者,以他自己的妄想、妄解,妄說是經論的意旨,卻把真善知識完全符合經論的註解,誹謗說為不符合經論,又惡意籠罩眾生去依止那誤會經論後的邪見去修;像這樣心行顛倒的人就是惡知識。再說,惡知識往往會套用這句話來糊弄大家:「各位!要以法為師。」這乍聽之下,他講這句話好像有道理,是應該以法為師。可問題來了,惡知識所說的法,到底是錯誤之法,還是真實之法?這就是一個大問題了!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要去詳審探究,惡知識所說的法是否符合佛的聖教?可千萬不能隨著惡知識的言語而錯認邪見、邪法為師。

總而言之:一切學佛人,都應當以正法為師。那什麼是正法呢?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及阿賴耶識中所含藏一切種子的智慧,才是究竟了義正法。這有經文可以證明,我們看《大寶積經》卷28,佛開示說:【一切法無住滅,一切阿梨耶故。】經文大意是說:一切法沒有生滅,因為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的緣故。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切法都是從阿賴耶識中出生,全部都攝歸於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所以說一切法不生不滅、無住滅。因為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所出生,一切法都是阿賴耶識的局部體性,都攝歸於阿賴耶識。

最後,我們作一個總結:修學成佛之道,必須以第八識阿賴耶識,以及阿賴耶識所含一切種子的證知,作為佛教之正法;除此以外,別無真如可證;除此以外,別無佛菩提道可修、可證。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83-a21_102


2023年5月2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101集 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今天我們要跟大家談的主題是〈表相歸依與實義歸依〉。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什麼是歸依?照字面上來說,歸依就是歸向依靠的意思。這就好比說,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才能平安順利長大。同樣的道理,學佛人就是要依靠佛法僧三寶,才能解脫無邊的生死苦,乃至到達不生不死的解脫彼岸。所以學佛的第一步,首先就是先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以後才正式成為佛弟子。這就好比說,如果想要在某個學校讀書,就先要在該校辦理註冊,先完成註冊手續以後,才正式成為該校的學生,否則就只是旁聽生。同樣的道理,對於一個學佛人來說,首先就是先要歸依三寶,才正式成為佛弟子。

在正覺法主 平實導師的著作《真假開悟》第368頁裡面說到:歸依三寶分為表相歸依以及實義歸依,而表相歸依又分為三種:第一、歸依表相三寶,第二、歸依出世三寶,第三、歸依勝義三寶。

首先,我們先來看,表相歸依的第一個、歸依表相三寶:這是說初學佛的人歸依三寶時,應當先歸依表相三寶。這個表相三寶講的就是世俗三寶,就是依世間蘊處界身以及相應法而說的三寶。也就是說,世俗三寶就是指泥塑木雕的莊嚴佛像,黃卷赤軸的佛經,剃髮著染衣的出家人。

接著,表相歸依的第二個、歸依出世三寶:就是修學佛法以後,已經能夠理解出離生死輪迴的義理,雖然還不能作深入的觀行,可已經知道出世間法的義理,這樣歸依出世三寶,仍然是屬於表相歸依。所謂出世三寶,就是 釋迦化身,四聖諦、八正道,以及證解脫果的聖僧,這是歸依二乘三寶,仍然是屬於表相歸依。

接著第三、歸依勝義三寶:這是說修學大乘佛法以後,想要求證法界實相,想要證得般若實相智慧,而不是只有解脫智的實證。這樣聞法以後,心中愛樂欣喜,想要隨從修學而先行歸依三寶,可是這仍然還是沒有親證,所以叫作歸依勝義三寶的表相歸依。勝義三寶,就是法報化身、十度種智、大乘聖僧,這是唯有大乘。

佛寶中的法身佛就是本師 毘盧遮那佛,報身佛就是 盧舍那佛;法寶中的十度種智,就是十度波羅蜜以及一切種智;僧寶中的大乘聖僧,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薩以及等覺菩薩。歸依這些三寶就是歸依勝義三寶,可仍然還是屬於表相歸依,因為還沒有實證法界實相,所以還不是實義歸依。又唯有在大乘法中才有在家相的聖僧,就是初地到十地菩薩,叫作勝義菩薩聖僧。

譬如《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初地到十地菩薩大多示現在家相,比較少示現出家相。這是因為一切種智妙法的親證,必須在世俗煩惱中去修學實證;如果離開世俗煩惱,那麼就不容易發起一切種智的親證因緣,也就不容易圓滿具足一切種智。再說初地以上菩薩大多示現在家相,也是為了要斷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這是因為示現在家相,有比較多的逆增上緣,這樣比較容易地地修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

初地以上的在家菩薩,為什麼也稱為聖僧?這是因為初地以上的菩薩,都是經中所說的「生如來家,是真佛子」的大菩薩。既然叫作真佛子,當然就是聖僧,不論他示現出家相或在家相都是聖僧。但是,除了大乘法中,初地以上的菩薩以外,別無在家人可以稱為聖僧。這就譬如大乘經中起首的在家菩薩,又譬如 文殊、普賢、維摩詰、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雖然示現在家相,頭戴天冠、身穿寶衣、胸佩瓔珞,身上有種種寶物莊嚴,這樣有別於出家聖僧,但同樣都是聖僧。

所以,在大乘一切種智妙法中,只要證得初地以上的菩薩,都是 佛的真子,叫作「生如來家、住如來家」的真實佛子。既然是真實佛子,就不論是在家身或出家身,都是 佛的真子。這意思就是說:即使出家為僧人,如果他的證量還沒有悟入諸地,仍然不是真實佛子,只是表相佛子,除非證悟第八識如來藏,而且已經進入諸地菩薩位中。這不僅在《華嚴經》中這麼說,其他大乘經典中也是這麼說。因此,只要是初地以上的菩薩,不論示現出家相或在家相,都是大乘法中的勝義菩薩聖僧。

接著,我們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裡面,佛開示說:【云何名勝義僧?謂佛世尊;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獨勝覺;若阿羅漢,若不還,若一來,若預流;如是七種補特伽羅,勝義僧攝。】經文大意是說:什麼是勝義僧?就是佛世尊、菩薩摩訶薩、辟支佛、阿羅漢、三果人、二果人以及初果人,這七種有情就是勝義僧所含攝。這其中說到菩薩摩訶薩,是指「其德尊高,於一切法得自在者」。那麼這就有廣義以及狹義的說法了,狹義的說法,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因為初地菩薩叫作見道通達位菩薩,對於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都已經通達自在,並且已經有了初分的道種智;廣義的說法,是指已經明心開悟的第七住位菩薩,對於般若具有少分自在,不論是在家人或出家人,都屬於勝義僧。

接著,《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又開示說:【若諸有情帶在家相,不剃鬚髮不服袈裟,雖不得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一切羯磨、布薩、自恣悉皆遮遣,而有聖法得聖果故,勝義僧攝。是名勝義僧。】經文大意是說:如果一個在家人不剃除鬚髮,也不穿著袈裟,雖然不受一切出家別解脫戒,也就是不受聲聞戒,所以出家僧團裡面,一切羯磨、布薩、自恣都不能參加,但是他已經有了聖法,已經證得聖果的緣故,也就是於二乘菩提,或者於大乘菩提已經見道了,他就是勝義僧。不過這裡我們要說明一點,就是在家菩薩如果還沒有見道,就不能加個「僧」字,除非他在三乘菩提中已經見道了,至少已經證得初沙門果,才能用這個「僧」字。

什麼是沙門果?這就含攝二種菩提果:一種就是二乘菩提果,從初果到四果叫作解脫果。另外一種,就是佛菩提果,就是從第七住位一直到究竟佛位,都是沙門果。這意思就是說:不論是菩薩果或二乘果,都叫作沙門果。為什麼叫作沙門果呢?譬如說,斷我見以後,接著再親證第八識如來藏,他的所見是出世間的無餘涅槃境界,叫作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出世間的境界,出世間就是真正出家,就是出三界家。也就是說,即使他是個在家人,一旦明心證真如,並且轉依成功了,他就是沙門,因為已經看見出三界的境界了。總而言之,只要證得解脫果、證得菩薩果,都叫作沙門果,因為這是出三界法,就是出家法。

接著,《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又開示說:【云何名世俗僧?謂剃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別解脫戒,是名世俗僧。】這經文大意是說:什麼是世俗僧呢?就是剃除鬚髮、穿著袈裟、受出家別解脫戒,也就是受聲聞戒,譬如受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就是世俗僧,因為他在三乘菩提中,都還沒有見道的緣故,所以叫作世俗僧。我們這裡要特別強調一點,就是菩薩戒才是正解脫戒,而聲聞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就像經文所說,則是別解脫戒,不是正解脫戒。為什麼呢?因為聲聞戒是因事制戒,是由於僧團中有人不如法,所以 佛就施設聲聞戒,這是為了出家人在出家僧團中,能夠和合共住而施設的,所以說是別解脫戒。菩薩戒不是因事制戒,菩薩戒是諸佛法戒,是一切諸佛大乘戒,並且一受永受,盡未來際受,可是聲聞戒就只有一世受。所以,學佛人必須依止菩薩戒,才能成就究竟佛果,因此說菩薩戒才是正解脫戒。

我們再話說回來,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說:雖然自己身已出家,可還是要歸命大乘勝義三寶。也就是說,不論示現出家相或在家相的地上菩薩,都是自己應該要歸依的勝義菩薩聖僧。想想看,我們每天早晚所禮拜歸依的 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等諸大菩薩,也都是示現長髮飄飄、身佩瓔珞的在家相。示現在家相的地上菩薩摩訶薩,為了要讓眾生崇隆三寶,所以故意忽略自己是聖僧的身分,譬如 維摩詰菩薩,為了要度二乘聲聞人入大乘法,甚至以等覺位的尊貴身分,頭頂禮拜阿羅漢,就是為了要讓世人不敢輕視二乘阿羅漢,為了要讓眾生崇隆表相三寶。

如果阿羅漢迴心轉入佛菩提道來修學大乘法,最多就是六住位,必須親證第八識如來藏,般若正觀現前,發起般若實相智慧之後,才轉入第七住位。這時候即使阿羅漢的慧解脫果,等同於初地滿心菩薩,可他的般若智慧,仍然只是在第七住位,距離等覺位還很遙遠、遙遠。且不說等覺位,想要進入初地就已經很遙遠了,因為明心證真如,才證得總相智,還要再經歷將近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圓滿十迴向位之後,並且獲得初分的道種智,才能進入初地的入地心。所以,二乘聖人迴心大乘之後,應該追隨有種智證量的勝義菩薩聖僧為老師,因為阿羅漢對於七住位的總相智,尚且還未證得,何況還在凡夫位的表相僧寶,更應該歸依出家相或在家相的勝義菩薩聖僧。

如果執著出家身相,不肯承認、也不肯追隨示現在家身相的地上菩薩為老師,而只肯承認、只肯追隨還未開悟的出家凡夫僧為老師,這是沒有智慧者,這只會使自己失去法上的大利益。為什麼呢?因為示現在家身相的地上菩薩,他的般若證量非常高,就像正覺同修會的 平實導師,對於佛弟子修證般若的法益幫助非常大,不但能讓弟子隨從修學而列入菩薩數中,也能攝受佛弟子不退轉於大乘無生忍。這個道理具見於《華嚴經》中,所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例子。善財童子一世遊盡普賢身,成就十地法王、等覺菩薩,也是尊崇一切有修有證的人為老師之後才能達到。在善財童子的參學過程中,善財童子始終不敢輕視於一切示現在家身相的賢位菩薩與諸地菩薩,都一一頭頂禮拜而受學,也都恭謹憶念感恩初學時,三賢位一切在家、出家善知識。這是值得我們去效法學習的範行,所謂見聖思齊,這樣才能使自己在法上、在道業上,獲得大利益。

這意思就是說:修學大乘法,不能執著於表相,否則就會使自己失去法益,因為菩薩法是平等法,眾生平等平等,任何人只要有因緣,都可以明心證真如。不論是出家人或在家人,也不論是男眾或女眾,也不論是高官或平民百姓,只要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就有因緣可以明心證真如而成為七住位菩薩。因為大乘法是平等法,只看您有沒有那個實質,而不在於您的表相如何。大家所熟知的諸大菩薩,譬如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維摩詰菩薩,乃至現在正在兜率天宮說法的 彌勒菩薩,也都是示現寶相莊嚴的在家相。所以,假使有這樣的大菩薩來跟我們說法,可如果我們說:「請您示現出家相,我才要相信您所說的法!」那麼損失的可是我們自己喔!

時間的關係,今天講到這裡。

祝願大家:色身康泰、福慧增長、道業增上!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82-a21_101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100集 禪宗諸祖之見道即是阿賴耶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這部書的導讀與解說。在前次的節目中,我們將阿賴耶識是萬法之本源作一說明,這一集將說明「禪宗見道即是阿賴耶識」的部分。

各位菩薩可曾看過一些禪門寺院在進入山門前的山門牌匾上,有時候會有斗大的三個字「不二門」,或者是四個字「入不二門」。各位菩薩可曾想過這個「不二門」到底是什麼門呢?並且應該要如何入呢?入了這個「不二門」與修學佛法有何關係呢?要瞭解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先來談一下何謂禪宗?禪宗又叫作佛心宗,這個佛心指的是哪一個心呢?這個佛心指的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歷代祖師所悟的,都是同樣的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因為禪宗的「禪」,就是思惟觀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參禪、思惟觀來證悟這一個佛心;而「宗」就是心宗,就是佛心的意思。也就是說,透過參禪、思惟觀而悟入了這一個眾生皆有的這個本來的佛心,也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這個自心如來藏,所以禪宗才會又叫作佛心宗。

那一切宗派種種法門的修行,如果能夠悟得自心如來藏,這個法門就是禪宗之法,所以禪宗在佛法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因為有禪宗的證悟,才會有入道的開始,所以禪宗是入道的關鍵,因此修學大乘應入此不二門。也就是說,如果有心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要立志入此不二門;這個不二門指的就是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心。為什麼叫作不二門呢?因為所有一切法,全部都是匯歸到此心,只有此門才能夠進入成佛之道,所以這個門是成佛之道的門。所有一切修行,雖然有很多的方便法門,但是終究是匯歸到成佛之道,也就是如來藏心——禪宗所悟的這個心,別教各宗各派所悟的還是這個心。如果要修學大乘而不入此如來藏阿賴耶識門的話,就沒有辦法真正地進入內門修學菩薩的六度萬行,乃至於不入此門則無法逐漸地慢慢成就佛果。因此,佛子如果要修學佛法的話,應該要立志入此不二門。

所以證悟此心,其實是內門與外門之間的分水嶺。證悟此心,其實只是證悟了菩薩七住的果位,也就是佛菩提道進入了內門的六度萬行,所以這個心又叫作不二門。也就是入了此門以後,才能夠真正地進入佛菩提道修行。那在證悟如來藏心之前的所有修行及福德資糧的收集,都只是叫作外門修六度萬行。這個能夠讓我們證悟如來藏直指心性的教門,就是 世尊特別為了具緣的弟子所教導的教外別傳——禪宗法門。這是 世尊專門針對各方面條件都已經具足,已經進入了菩薩六住位所傳下的一個特別的禪宗法門,可以指示六住位的菩薩,親證如來藏而進入七住位的善巧法門。世尊因應不同眾生的根性,傳授了八萬四千法門;但是每一個法門都是指向如來藏這個雄偉殿堂,各種法門都是要進入殿堂的方法,法門雖然不同,但是殿堂卻是唯一如來藏,所以門門都可以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

大乘的入道見道就是親證如來藏阿賴耶識,而成佛也就是依止著阿賴耶識。我們必須瞭解 世尊所說的佛法,從解脫道到佛菩提道,從頭到尾就是以真如如來藏來貫穿整個三乘佛法。二乘解脫道所入的涅槃,就是滅盡五陰十八界,滅盡妄心七轉識,而只剩下如來藏獨存的境界;說是境界,實在是無所境界,這就是入涅槃。但是,阿羅漢只是斷盡了一念無明的見惑與思惑,至於無始無明上煩惱的部分則是不知也不證;所以解脫道在整個佛菩提道當中,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只是一個方便道。真正的成佛之道,是要成就圓滿佛果,必須滅盡一念無明,也滅盡無始無明。在整個佛菩提道中,最重要的就是唯一佛乘的中心宗旨,也就是要證悟真如如來藏,然後轉依真如清淨的體性,一一親證真如如來藏的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由真見道轉入相見道中,再進入修道位中圓滿一切種智,也就是親證、轉依如來藏的一切種子;這就是成佛之道,就是唯一佛乘之道,可以說這就完全在如來藏的體性上面用功。

在《宗鏡錄》卷42中,永明延壽禪師在這裡面說:【祖師頓悟直入名禪宗,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薩萬行原穴名心地,眾生輪迴起處名識藏,萬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宗鏡錄》卷42)這裡就講得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說,歷代各祖師頓悟直入的這個心,就叫作禪宗;因為透過參禪而悟入了這個心,所以它叫作禪宗。那禪宗這個本來自性清淨心,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心,是諸佛果德的根本,所以叫作佛性。因為能夠依著自心如來藏而修行至佛地、完成佛果,再來因為自心如來藏裡面所含藏的諸種功德,所以能夠完成佛性的功德,所以又叫作佛性。菩薩萬行的原穴名心地,指的就是說菩薩六度萬行。也就是說,菩薩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等覺、妙覺,一直到成佛的修行;從外門六度萬行一直到內門六度萬行,乃至於到菩薩的十度波羅蜜修行的過程,這個根源都是來自於這個自心如來藏,所以叫作萬行原穴,這個萬行原穴就是如來藏心,就是心地。而這個如來藏心也是眾生輪迴根本的地方,這個因為眾生所含藏了分段生死的業種,也就是含藏了這些輪迴的染汙業種,所以此心是眾生輪迴的起處,又叫作識藏。這個心也是萬法所依,也稱祂叫作法性,因為三界六塵萬法都是從這個心所出生、所顯現。這個心也能生出般若,因為悟了如來藏心,就入了般若中道觀,就能夠出生菩薩的般若智慧,所以叫作菩薩的智海,因為能生般若故名智海。

自古以來的祖師,藉教悟宗的人雖然不乏其人,但是比之於禪宗的教外別傳而開悟的數量是非常懸殊的;所以想要證悟中道般若的菩薩,法門雖然有八萬四千,但是還是以禪宗的參禪法門,最為直接、最迅速的法門。有一天如果證悟自心藏識,般若慧就會依著自心藏識源源而生,自己就能夠會通《般若經》、能夠證知《般若經》的内涵,也將逐步會通大乘方廣經典;乃至漸漸證入初地的道種智,也能漸漸地了知佛菩提道的修學次第,這都是依於證悟自心如來藏所發起的般若智慧才有辦法達成的。

而證悟自心的無量法門當中,則以禪宗的教外別傳的法最為殊勝、最為迅捷。因為證悟了如來藏以後,一念相應便證中觀,便入中觀見,便入中觀的佛法見地裡面出生了般若的總相智。所以,禪宗在佛法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入道的關鍵。所以,所有一切佛法的修行,也就是說別教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它最主要的一個門檻,就是禪宗開悟明心—證悟如來藏—這個不二門,它是最主要的一個入道的關鍵。所以一切宗派種種法門的修行,如果能夠悟得自心如來藏,那這個法門就是禪宗的法門,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如果沒有這個頓悟自心的歷程,不知道自心是什麼,就不能會通般若中觀;不能夠通般若中觀的人,就沒辦法證入初地的無生法忍,那成就佛果更不用說了。因為,般若中觀其實就是依著自心如來藏、依著自心真如,才有辦法開顯般若中觀、般若實相,乃至於般若別相都必須依止著般若中觀,才有辦法在後面所修學的佛菩提道的諸種法相能夠產生;如果沒有這樣子的話,就不會有般若的智慧能夠產生。因此,禪宗在佛法中的地位,正是因為它是入道的關鍵。

所以就是說,我們修學的佛法都必須依止著禪宗開悟自心如來藏這個不二門為入道的關鍵,以這個入道關鍵為分水嶺,在這個之前所修學的,就叫作菩薩外門六度萬行,悟了以後所修行,就叫作菩薩內門修六度萬行;因為這樣子的開展,才有辦法進入佛菩提道真正修學。要進入佛菩提道的修學,也就是說進入菩薩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位的相見道,乃至於十地的道種智的修證,最後圓滿一切種智的修證,一直到佛地究竟圓滿,這個都必須要依止禪宗開悟明心為最初的階梯作為入門的一個開始。所以,我們修學佛法入道的一個最主要的關鍵,就是禪門教外別傳之法——不聞而聞、不說而說。

平實導師開示說:大乘佛法的見道通宗有兩個法門——教外別傳以及言教開示這兩種。教外別傳是說,不依經教義理而開示學人,在經教之外不依著言說講經,而是禪師在日常生活當中使用機鋒引導學人,讓學人能夠進入大乘宗門的正旨;因為有了通達宗義的原因,所以接下來能夠漸漸通達佛經裡面的各種教義的旨趣,乃至於能夠通達在開悟以後所應要瞭解的種種修學,能夠讓我們漸漸修到佛地的一切修道的次第。

見道通宗的第二種方法就是言教開示,則是善知識用 佛及諸大菩薩所說經中的第一義諦,對弟子開示自心真如祂的體性;佛弟子藉由聽聞熏習,所以能夠建立了正知正見,而在因緣成熟的時候,有朝一日忽然觸到了自心真如,便得入大乘見道。他的所悟與禪宗開悟者所悟都是自心如來藏,用這樣子聞說而進入大乘見道,所以表面上不同於禪宗的法門。然而,這只是於表相上,因為藉著言教開示而證悟的人,實際上悟入的時候,仍然是在一念相應之中而開悟的,仍然是不聞而聞、不說而說;證悟的那一剎那以及第二剎那起領受體驗真如的體性,在這個過程當中都是離語言文字,心中沒有語言文字的生起。

這個不說而說的法門是禪宗門庭的引導方法,與其他宗派差異非常的大;學人在進入禪宗叢林以後,都不叫他們聽經聞法、理解經典,只叫他們去日常作務、灑掃庭除,農耕種田到護持常住,每天就這樣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叫作「普請之法」。而住持和尚則在大眾一切的工作運作當中,去觀察每個人的因緣,觀察每一個弟子的根機,然後給他們一個適合的言教;有的時候用言語的來提示,有的時候略施機鋒,有的時候嚴正地令弟子專心、向上全提、一心參究;學人如果是因緣已經具足的人,往往會忽然就一念相應,從此打破了無始無明,此後便可以時時現前地觀察自己的真如阿賴耶識的運作。用這樣子的方法,使得弟子能夠觸證而領受自心真如的體性,因此弟子就得以進入佛門真正的中道觀,發起了般若的智慧,於是漸漸地就可以通教門,也就是通達了佛菩薩所說的諸經裡面的這一些真實的意旨。

然而,宗門行者對於宗門意旨的悟入,並不是經由聽聞說法而悟入;住持和尚開示自心真如的時候,也是不說而說地解釋,並非用語言文字而明說。學人如果希望能夠在禪宗真善知識底下所開示的這一些不說而說的機鋒,從當中而證悟的話,就不可以用語言文字,不可以用耳根來聽聞,應當要用眼睛來聽聞;除非是晚上,大和尚開示參禪的正知正見,那個時候才用耳朵去聽聞。在日常生活的各種運作中,住持和尚雖然也會用般若的言教開示,但是其中真正的義理,它不在言語當中,所以和尚的言說還是不說而說。在禪宗的各種公案中,皆是呈現出禪宗宗門的意旨,它不在大和尚的言語當中;所以,如果住在言語之中而去情解臆想的話,那就得不到住持和尚的意旨了。

而住持和尚的開示,主要是在宣說自心真如的體性,說如來藏離見聞覺知,隨緣應物,但自己不作主,本性恆處於涅槃中道,不曾有所變異等等。有時宣說參究自心如來藏的方法方向,有時從旁引證經文以解釋如來藏的體性,有時候舉出諸方錯悟的善知識來說法一一剖析之,令諸學人不會墮入邪見之中;有時手拈提示證悟祖師的公案,令學人能夠知道個入處等等。這種種種的言教開示,令諸學人得以悟入,這也算是藉教悟宗,這正是禪宗特有的不二法門——教外別傳之法,也是進入大乘佛菩提道關鍵的內門之法。因此,禪宗即是居於佛道超凡入聖的關鍵,所以進入此門以後,才能夠進入佛菩提道的修學,所以禪宗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51-a21_100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9集 阿賴耶識是萬法之本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這部書的導讀與解說,這一集將說明〈阿賴耶識是萬法之本源〉的部分。

各位菩薩可曾想過,您到佛門各大寺院中禮拜的雕像,幾乎都是諸佛世尊或各大妙覺菩薩,卻少有現聲聞的比丘像呢?這是因為二乘的聲聞人心量狹小、悲心微劣,畏懼三界生死急求入無餘涅槃之中,出離三界輪迴之苦,對眾生沒有長遠的幫助及利益;而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因悲心特重,無懼三界生死輪迴,歷經三大無量數劫修學成佛之道,也可度化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共同邁向修學大乘成佛之道,這是自利與利他,並且是今世利、他世利之道;所以眾生仰慕,並愛樂親近諸佛菩薩的主要原因。然而,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菩薩,若想修學有成,則有一核心知見必須建立,這就是不生不滅、萬法出生的根本因——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真如心如來藏。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之下有開示說:【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佛陀在這部經中談到,只有鈍根小乘小智的聲聞人,因為心生怖畏,他不敢發大心,雖然經過了多劫,還是不能夠知道身中的如來藏,而仍然只是一心想要趣入寂滅,想要離開世間塵勞而趣入涅槃。佛開示說: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佛菩提種,這些菩提種都含藏在因地的凡夫位中的阿賴耶識當中;如果我們能夠值遇大善知識而發起了成佛的大菩提心,並經過三種鍊磨來成就妙行,就能把煩惱障與所知障永遠都斷除,就能夠親證如來清淨的常住法身。所以 佛陀在這部經中告訴我們,可以發起菩提心,因為因地凡夫眾生本有菩提種,而且含藏在眾生的阿賴耶識中,也就是眾生的如來藏心中。

佛陀在另外一部經中也同樣清楚地告訴我們:所謂的如來藏也就是阿賴耶識,只有那些具有邪惡知見的惡知識,他才不知道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所以,當我們修行到究竟佛地的時候,阿賴耶識如來藏所含藏的七轉識心相應的染汙種子都已經汰換清淨了,這個時候的如來藏才是完全清淨的佛地無垢識;但是,在因地一般世間凡夫位當中,他的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還沒有透過修行轉易清淨,所以你只能說是阿賴耶識,還不可以說是究竟果位的佛地無垢識。所以,這個心體因地跟果地的關係就如同經文所說,黃金與黃金所打造的金指環一樣,兩者本質都是同一屬性的黃金,雖然黃金經過輾轉加工打造成金指環,但是黃金跟金指環還是同一個金體屬性,這中間本來就沒有差別。也就是說,金子它在打造成金指環之後,它的法相及外貌與原有的金塊已經不一樣了,所以經文說「輾轉」,可是它們的本質還是金子,所以經文說「無差別」。換句話說,我們先要找到這個黃金的金體,才能夠把黃金打造成金指環,但是你打造成金指環之後,它的本體還是黃金,並不是說變成了金指環之後就不是黃金了。

佛陀用這樣的譬喻在告訴我們:凡夫位的修行一定要先找到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如來藏心,你才能夠悟後起修,才開始轉依親證的真實本心,而漸次修行清淨祂所含藏的一切染汙的種子;當所含藏的七轉識心所相應的雜染種子全部清淨的時候,就改名為究竟果位佛地無垢識。但是佛地這個無垢識,仍然是凡夫位的阿賴耶識同一個心體,只是祂所含藏的種子內涵有所不同,依種子在佛地時已經轉易清淨無垢而改稱為無垢識。這就如同譬喻所說,黃金與黃金所打造的金指環,它本來都是同一個金體,本來就沒有差別。所以阿賴耶識心體就是如來藏,在凡夫位的阿賴耶識仍然含藏有染汙的種子,仍然有阿賴耶的雜染性,依這樣阿賴耶的體性,因地凡夫位這個心,就立名為阿賴耶識;但是經過了無量劫的修行到達了佛地之後,已經將阿賴耶識的阿賴耶雜染性與異熟性全部轉易清淨,也就是淨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所以將這個心體就改稱為無垢識,這個時候就是達到了佛地的無垢識心;但是,這個無垢識心還是跟凡夫因地的阿賴耶識是同一個心體,也就是只是改其名稱,不改其本體。所以凡夫經過修行親證的第八識心就是阿賴耶識,當然不可以否定阿賴耶識,把祂說成是生滅法;更不可以因中說果,說我在因地證悟的時候,所證的這個心就是佛地的無垢識,一悟就究竟成佛了,這當然是錯誤的虛妄想。

而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中,各有幾個識呢?佛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曾開示:【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經中已開示:如來藏共有八個識,也就是如來藏第八識本體,以及七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及末那識。七轉識中的前六識,眼識分別色塵,也就是分別青黃赤白等色塵的顯色;耳識分別聲塵,鼻識分別香塵,舌識分別味塵,身識分別觸塵,意識分別法塵。意識不僅分別前五識所能分別的粗相,也能夠分別前五識所不能分別的細相,譬如形色、表色、無表色等。然而這眼等六識,乃是六根觸六塵而由如來藏流注了六識的種子,因此六識才會出現。

由於六識是被出生的法,所以六識是生滅法,因此在五無心位中意識必滅。有哪五位呢?在睡著無夢、悶絕、正死位、無想定及滅盡定,前六識必斷。譬如在睡著無夢時,前六識斷了不再現起,唯待隔天天亮了,意識才會醒來,意識出現了,前五識也就跟著出現,因此我們才能夠醒來;所以意識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又譬如在正死位,也就是正在死亡階位,意識是會滅了,既然意識會滅,前五識也就跟著滅了,須待中陰身成就了,延續了今世的意識,意識才會出現;如果中陰身能遇到未來有緣父母而入胎,中陰身的前六識也就滅了,須待新的五根身成就後,五根接觸外五塵而由如來藏變現內六塵,再由六根觸六塵,今世的意識才會出現。由此可知,意識是可滅之法。此外,近代還出現麻醉劑可以讓人不醒人事,因此在重度麻醉的時候,前六識也就消失,唯待麻醉劑漸漸消退,意根覺知法塵有重大的變化,所以讓意識出現,意識才漸漸出現;意識出現,前五識是以意識為俱有依,所以前五識就跟著出現,我們才漸漸醒來。由此可知,前六識是生滅法。

如果有人不承認七、八二識,而將第七識意根及第八識如來藏攝歸於意識細心,您就知道那是錯誤的!為什麼呢?因為 佛在《雜阿含經》中開示: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也就是說,不管是粗意識(譬如白天的五俱意識),或者是極細意識(譬如非想非非想天的極細意識),都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既然是被出生的法,不是本來而有,當然是生滅法。同樣的道理,如果有人將第七識、第八識攝歸於意識的細心、意識的極細心,你也知道那還是意識心,還是生滅法。同樣的道理,有人將第七識意根稱為「第七意識」,第八識如來藏稱為「第八意識」,你也知道祂們的本質仍然是意識,還是生滅法。又譬如有人提出:「有念的靈知心、無念的靈知心,就是真心。」你就知道那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都已經墮入意識的自性,成為自性見外道而不自知。

我們也可以從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中也有說明:【所顯得,謂大涅槃;此雖本來自性清淨,而由客障,覆令不顯;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名得涅槃。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淨法界。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成唯識論》卷10)

經論中 玄奘菩薩說:「所顯得,也就是說『大涅槃』;這個大涅槃,雖然是由阿賴耶識的本來自性清淨而有,然而由於客塵所障的緣故,由於客塵所遮蓋而令此大涅槃不能顯發;直到真正聖道出生以後,斷除了煩惱障與所知障的緣故,而使得大涅槃的法相分明地顯現出來,由此而名為『證得大涅槃』。這個大涅槃,其實是依無垢識所顯示出來的『真如法性已經永離二障』而施設為大涅槃,所以大涅槃的法體,其實就是無垢識所顯示的清淨法界。涅槃的真義分別而言大略有四種:第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說,一切法相中所顯示出來的第八識真如自性的正理;雖然因地一直都有客塵所染汙而導致所含藏的種子不清淨,但是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自性卻一直都是清淨的;這個阿賴耶識具有不可數說的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清淨猶如虛空,一切有情平等的、共通的都有這個自性清淨心;而這個自性清淨心與一切法不一不異的,這個自性清淨心,遠離一切相、遠離一切分別;是凡夫以意識尋思而不能親證的,是意識思惟所不能到達的,一切的名言到了這個第八阿賴耶識本際的時候都是用不著的,所以說『言語道斷』;這種智慧境界,只有真正的聖者才能夠獲得的自內所證,由於所證得的這個阿賴耶識心體,其性本來寂滅,永遠不曾與世間語言相應,永遠不曾與六塵喧鬧境界相應,故名涅槃。……」

所以,在這論文中,玄奘菩薩說明清淨法界只是第八識的真如行相,這是由第八識心體藉由三界諸法而顯示出來的真如行相;並且又說大涅槃以清淨法界為體,而清淨法界則是依「真如離障」而施設;佛地大涅槃的真如離障,則是由因地的阿賴耶識修除二障種子隨眠以後的境界,而佛地的真如又是無垢識所顯,無垢識則是阿賴耶識淨除二障隨眠以後所改名者,所以真如離障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仍是阿賴耶識心體,改名為無垢識。因此可知,清淨法界,其實仍是由因地的阿賴耶識心體本具有的真如性相而成就,所以 玄奘菩薩才會開示說:真如法性、真如行相是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

由於一切有情平等共有,這裡的共有之意非是共同擁有,而是共同都有,所以說初始證得阿賴耶識的人,能發起下品平等性智的初分智慧。由於因地眾生的清淨法界是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如行相,而阿賴耶識又與一切法不一不異,故說阿賴耶識「平等恆及一切三界有之法」,故說阿賴耶識法身「具無量數微妙功德」。由此可知,三界有之一切法都由阿賴耶識而生,乃至佛地常住不滅而利樂眾生永無窮盡的無垢識,及四智心品所依的無垢識,所顯清淨法界,亦都是阿賴耶識心體所輾轉出生顯示者。以此證知阿賴耶識是萬法的本源,也是清淨法界、真如性相的主體;真如既非生滅法,則真如所依的主體阿賴耶識心體怎可以妄謗為生滅法呢?所以古時乃至現今都有一些法師誤會這個真如阿賴耶識,將祂謗為生滅法,就如安慧所造《大乘廣五蘊論》中,就將阿賴耶識心體歸為生滅性的識蘊所攝,這個真的是荒誕的說法。

所以,佛地的一切種智既然是依阿賴耶識心體所含藏的一切無漏有為法種子而命名,當然就要知道阿賴耶識即是佛地一切種智的所依及根源,豈可將阿賴耶識謗為生滅法呢?二乘涅槃也是以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為體啊!豈可誣謗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法呢?世間萬法也是從阿賴耶識中直接、間接、輾轉出生,顯見阿賴耶識是世間、出世間萬法的根源,豈可誣謗萬法根源之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法呢?既然萬法悉皆必須匯歸於阿賴耶識,當知阿賴耶識心體是常住法,心體恆常、不間不斷,永離剎那生滅,當然更不可以歸類為生滅性的識蘊所攝。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50-a21_099


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8集 二乘及大乘之生、法空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這部書的導讀與解說,這一集將說明「二乘及大乘的生空觀及法空觀」的部分。

各位菩薩在進入佛門之中修學正確的佛法知見時,應建立正確的成佛之道必須要具足兩個法:一個就是解脫道,另外一個就是必須要具足一切種智的大乘佛菩提道。雖然解脫道是二乘聖人所證,而菩薩以及諸佛也一樣親證;但是一切種智則是無上正等正覺所得的智慧,只有菩薩隨佛修學佛菩提道才可以分分的證得,它是不共二乘聖人的;而且二乘聖人的解脫道也是不究竟的,因為還有與生死有關的習氣種子隨眠及無始無明上煩惱未斷盡。

佛陀為了慈悲攝受各種不同根器的大眾,所以施設五乘來接引眾生。有哪五乘呢?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中人乘與天乘是屬於人天善法,但如果想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之苦,則須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三乘為主;這三乘的法義內容,各有不同的善巧方便來教導。在二乘法中,主要是依世俗諦來修解脫道,修行法門則是依五陰十八界來修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與三十七道品等法;修行結果,在斷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後,也就是斷我見與我執的現行而證得阿羅漢果。在大乘法中主修的是佛菩提道,修行法門則是依以第八識如來藏為核心之勝義諦來修行解脫道外,主要內涵以六度萬行、無生忍與無生法忍為主;修行結果,是我見與我執的現行與隨眠皆須斷除,再加上也斷除無始無明上煩惱的隨眠種子,因而證得四種涅槃,獲得四智圓明,成就佛地境界。

大乘法之行門內容稱為「勝義諦」,因為大乘法的見道就是以真實如來藏為依歸,修得如實智慧;不只是現觀世俗諦的無常、無我而已,更須進一步證世俗諦中所有萬法緣起緣滅的根源——如來藏。所以說,如來藏即是萬法之根源,故如來藏即是一切法界的實相,因此萬法實相心如來藏,就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由此緣故,所以才說如來藏是勝義諦,是法界萬法的根本;若沒有如來藏,即無一法可得,這是法界究竟道理,也稱為真實道理,無可改變或替代,故名為「諦」;此諦是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道理的最究竟義,為一切法界的真實相,故名「勝義諦」。

反觀二乘菩提只是在蘊處界世俗法上觀行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法上,斷除蘊處界諸法上的我見與我執,現觀「人無我」,才能得以出離三界分段生死。二乘聖人不曾在蘊處界的根源—也就是第八識心體如來藏上面—取證及現觀,所以不知道萬法是如來藏所變現而非真實有,所以不證「法無我」;也就是說,二乘聖人只須對於粗糙的煩惱斷除,而不需要求證如來藏。反觀大乘諸聖者,不但必須伏除、斷滅我見,乃至要降伏我執,就像阿羅漢一樣;進而更須要證悟法界實相心心體的如來藏,才能夠得知般若實義,入地時發起道種智。然而二乘諸聖在修證二乘菩提時既不需親證法界實相心體,所以不需親證法空觀,只須證得蘊處界的生空觀所得的生空智即可,故不求實證實相心體。

我們來看經文《成唯識論》卷10聖 玄奘菩薩如何說:【妙觀察智相應心品:(有二種別。一者)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無心時,皆容現起。(二者)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經論中說:「妙觀察智相應的清淨意識心與心所法等有兩種空觀:一、生空觀相應的清淨意識心與心所法等,在二乘人斷我見時的見道位中,也可以初次現起,不必一定要親證大乘法中所說的實相心才能發起;或者大乘行人進修到菩薩解行位終了而證得第八識的時候就可以現起,或者在進修到上位時,在非有漏位或者非無心位時都可以現起。二、法空觀相應的清淨意識與心所法等,在菩薩依大乘菩提而得見道時方能初次現起,此後輾轉乃至地上各位中;如果不是有漏心位,不是在通教菩薩的生空智果位當中,不是在生空智的二乘果位中,不是在無心位時,都可以現起。」

由玄奘菩薩在論中說明可知:二乘聖人依世俗諦而觀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都是緣起法,無常故其性空,稱為「空相」;證知三界世俗法中的蘊處界悉皆虛妄,因此而斷除對五蘊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的我見與我執,由此而成就聖道,名為證得生空觀等法品。然而二乘人唯斷我見與我執,所觀行之對象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法,不需證得法界實相心,不需觀行第八識體性;所以,從菩薩的智慧來觀察二乘人,方便說他們只得「生空智果」,即是斷煩惱障的現行。由於不需親證萬法實相心第八識的緣故,不知萬法皆由第八識心體中出生,誤以為萬法在心外實有;不知萬法皆是自心阿賴耶識所生,所以不得「法空智果」。不能現觀一切法悉皆由如來藏所生,皆是有生有滅之法,無常故空;不能現觀一切法皆是自心所現的現量境界,所以不得「法空觀」;會誤以為心外實有諸法存在而能被五蘊的自己所領受,不知蘊處界我所領受的一切法,皆是自心異熟識所出生;不證第八識自心現量,所以會以為心外實有諸法能被自己所領受,故不能了知一切法空,執著心外之法為實有。反觀菩薩因親證實相心如來藏,因深信佛語,步步進修而進入初地修學道種智,直至成佛具足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進而為諸利智菩薩說一切法皆自心現量,故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所以,二乘人「觀苦、斷集、證滅、修道」皆是依於三界的世俗法之蘊處界而觀、而滅、而修、而證;都是依眾生我緣起性空之觀行而證,從來不曾證知蘊處界所從來的根源——第八識如來藏。也因為二乘菩提的親證者,不需親證法界實相之如來藏心的緣故,不需觀行第八識心體自性,所以不知一切法皆是第八識自心現量,不知心外一切法空;所以 聖玄奘菩薩說:二乘人不證「法空觀」只證「生空觀」。然而不論生空觀與法空觀,都是意識心所觀、所修、所證,若離意識心即無可證者;由此緣故,正當意識心眠熟而滅時,生空觀與法空觀所起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皆不起;生空觀與法空觀的智慧,是要依意識同時現行時才得以運作,若意識住於眠熟等五無心位中,生空觀與法空觀的智慧即皆不得現起。

但是,不論是生空觀抑或法空觀,皆須匯歸於阿賴耶識;若無阿賴耶識,則無包括意識心在內的七識心,更不會有識蘊存在,何況能有意識心所證的生空觀與法空觀呢?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如何能有蘊處界呢?沒有蘊處界,如何能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呢?所以說,二乘菩提乃是以大乘菩提的如來藏阿賴耶識為依歸,二乘菩提依於生滅無常的蘊處界而有,而蘊處界則是依於如來藏而有,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而異熟識、無垢識也是阿賴耶識的異名。

生空觀的智慧如是,法空觀的智慧也是如是;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所觀的一切法包括:蘊、處、界、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一切無為法,山河大地、一切三界萬法等,實際上無一法不是由如來藏所生、所顯。但隨著菩薩證量深淺廣狹的差別,而得隨力分別、隨力了知其中實相的正理:或者少分親證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或者分證一切法自心現量,乃至於具足證得一切法自心現量而成就佛道;具足了知眾生其實從本以來未曾觸及自心如來藏以外的一切法,無量劫以來一直都住在自己第八識心體所出生、所顯現的境界中而修種種行。如是具足修行而親證履踐自心如來藏的一切功德境界以後,名為具足修行普賢行的菩薩,即可成就佛道,如是名為具足了知眾生所觸知的一切深廣微細萬法皆是各人第八識的自心現量。

二乘聖人中的定性不廻心者,因為不能親證實相的緣故,誤認為除了二乘菩提所說的蘊處界皆是生滅法、皆是緣起性空,以外就沒有別的佛法了。因此緣故,二乘定性聖者捨壽時,由於胎昧未除的緣故,畏懼未來世另有一個全新的意識不能了知此世所證的解脫慧與解脫果,畏懼因為發願受生而被胎昧所障、再有生死,所以一心一意取證無餘涅槃;雖然知道取證無餘涅槃者實無取證,只是滅了蘊處界自己而已,卻不知剩下仍然是自己的如來藏離見聞覺知而獨存的自住境界。由此緣故,定性二乘聖人因為慈念眾生的悲心不夠,以及掛念正法是否能夠久住的護法願不夠堅強,所以在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後,捨壽必入無餘涅槃,盡形壽不知無餘涅槃實際的如來藏在何處。

可是菩薩則不然,由於已經親證一切法皆是自心現量的緣故,了知涅槃實際即是如來藏,了知蘊處界及一切法皆是從如來藏中直接、間接、輾轉出生,了知一切法即是如來藏之局部自性,所以發心欲證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法種,發心想成就一切種智;也因為慈念眾生不得解脫生死之苦、不明瞭法界實相,以及掛念正法能否久住以利眾生;由於這些種種的緣故,不像二乘定性聖者一心取滅,所以效法學習諸佛永不入滅,利樂眾生永無窮盡。是故悟後雖然未離胎昧,卻能不畏懼永劫受生的生死眾苦,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因此而世世受生於三界中。所以,能夠成就如大白牛車的大乘佛菩提道,而非二乘——如羊車、鹿車的小乘、中乘的聲聞、緣覺菩提道。

然而,當我們仔細觀察二乘菩提與大乘菩提的相異之處,只有是否親證實相如來藏而有差別,卻不是因為是否斷除我見與我執而有差別;因為大乘法也必須要斷除我見與我執的緣故,乃至於尚須進斷二乘人所不能斷的我執習氣種子隨眠。大乘菩薩更須親證實相如來藏,以及悟後所證般若的別相智及一切種智,皆非二乘聖人所能證得;唯除後來迴心而進入大乘法中修學,隨 世尊或隨勝義菩薩僧修學親證者。大乘菩薩所證妙觀察智中的「生空觀」,同於二乘斷除我見與我執之觀行,內涵並無差異;大乘菩薩妙觀察智中的「法空觀」,則非是二乘聖人所能稍證、稍知的。法空觀是要依親證如來藏後,再作萬法皆從如來藏出生的確實觀行方得初起的緣故;二乘聖人尚且不能證得如來藏,尚且不知如來藏的所在,所以無法觀行,故說定性阿羅漢不證法空觀。

既然菩薩所證妙觀察智中的生空觀,是要依於如來藏阿賴耶識所生之意識心來觀行所得的智慧而有;而意識所觀行的部分,則是生滅無常之世俗法蘊處界,然而蘊處界是要依於如來藏阿賴耶識而有,所以生空觀不得外於阿賴耶識而有,因此二乘菩提是妙觀察智二觀中的生空觀所攝。由此可知,二乘菩提要依阿賴耶識而有,菩薩所證的法空觀仍要依蘊處界的意識心而有,意識心則仍然要依阿賴耶識如來藏而有;而妙觀察智的法空觀所觀行之自心現量,則是由親證實相心阿賴耶識而有,所以說法空觀仍然不得外於阿賴耶識而有。

如此世間法的蘊處界及所生一切法皆依阿賴耶識而有,生空觀與法空觀皆依阿賴耶識而有,故知萬法悉皆匯歸於阿賴耶識心體,實無一法能離阿賴耶識心體而有。由此而得知大乘菩提的親證與觀行者,悉皆不離阿賴耶識心體;乃至斷盡我執後的異熟識,也是阿賴耶識心體所改名而稱「異熟識」;斷盡我執習氣種子之佛地無垢識,也是阿賴耶識心體所改名而稱「無垢識」;佛地的一切種智之建立,也是依無垢識心體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具足證得而有;佛地真如也是由無垢識假借萬法的運行,由諸佛示現於三界中的無垢識所現行的諸蘊而顯現,而無垢識即是阿賴耶識心體淨除二障後所改名。因此說一切世、出世間法,皆是阿賴耶識心體自心現量,皆匯歸於阿賴耶識心體。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49-a21_098


2023年5月15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7集 法身即是阿賴耶識心體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這部書的導讀與解說,這一集將介紹〈法身即是阿賴耶識心體〉的部分。

前一集我們介紹佛地的四智圓明,也就是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這是大乘菩薩歷經三大無量數劫五十二位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及等覺、妙覺位的修行後—於佛地轉識成智而圓滿四智心品;而五十二位階中的七住位開悟明心,也就是找到了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才是修道的開始,才能真正邁向成佛之道。因此修行要得力,一定要從明心親證如來藏下手;要利用有分別的妄心為工具,來尋覓無分別心的如來藏,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參禪的方法,離開語言文字,把真心如來藏找出來,這是修學大乘佛菩提道的真正關鍵。

因為六、七二識之所以能下品轉識成智,是因為證知自己的虛妄不實在,進而依止如來藏無得無失的清淨體性,才能夠漸漸汰換第八識中所含藏無始劫來染汙的種子。這並不是未悟的人,依著止觀就可以用意識心將意根中執著的習氣轉變、汰換清淨;也不是利用靜坐的方式,讓意識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就能夠清淨染汙的種子;唯有實證第八識如來藏,才能將六、七二識轉識成智。所以在參究佛法時,找到第八識之後,證知色身非我,證知能見聞覺知的心—這個受想行識—不是真實的我;然後轉依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了知阿賴耶識雖然是真實存在的駐於身中,而體如虛空、無得無失,因此,發起了實相般若智慧,使得第六識產生下品初分的妙觀察智、第七識產生了下品初分的平等性智,進而斷了見道所應斷的無明煩惱,分證解脫。

這並不是把六、七二識消除掉,然後只剩下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這二智是不離清淨轉依的六、七二識;也就是說,六、七二識是體,妙觀察智與平等性智二智是用,離體就不能夠得其用,因此不可以說轉識成智之後,這二識就消失不見了。轉識成智的智,是指悟後由「識」產生的智慧,這就是第六識產生下品初分妙觀察智,第七識產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至於第八識及前五識,要在上述的六、七二識明心見性、轉識成智以後,悟後起修,到了第八地,斷盡了煩惱障習氣種子,第八識捨阿賴耶性成為異熟識,再修到佛地滿足時,異熟識中的識種已經完全清淨了,不再流注變易,才能夠稱為無垢識真如。這時候的無垢識真如頓時出現了「大圓鏡智」,而前五識頓時出現了「成所作智」;這兩種智慧,在我們初次明心見性時還沒有發起,必須要到究竟成佛的時候才能夠頓得。轉識成智以後,不是把識轉掉不存在而只剩下智,反而是智仍然要依於識才能夠存在——識是體、智是用,兩不相離。

在大乘的明心見性、下品轉識成智以後,識轉化清淨了,成為清淨識,稱為清淨末那、清淨意識;清淨末那產生下品初分平等性智,清淨意識產生下品初分妙觀察智。因為這兩種智慧,而使清淨的末那轉依了第八識如來藏無我相的無漏法、轉依永無生死的第八識為「我」,而無我可得,所以漸漸地遠離了生死,這就是大乘的無生智。明心見性以後,已經確定未來無數劫必可成佛;然而,雖然已經獲得菩薩不共聲聞、緣覺的大乘無生智,但仍然還沒有獲得共聲聞、緣覺解脫道的盡智、無生智,所以還沒有離開生死,而仍然有分段生死有待斷除。而這些煩惱障、我執的斷除過程,都必須要悟後起修,修除修所斷的煩惱,也就是一念無明中的欲界愛、色界愛,還有有愛住地的煩惱;一念無明斷盡,就獲得了一切後有永盡的智慧,這才離開了分段生死。所以說,並不是初次明心見性的下品轉識成智,就可以離開生死了。

當菩薩歷經了三大無量數劫的五十二位階修行後,佛地的第八識改名無垢識,無垢識是以五法為性,稱為佛的法身。五法就是清淨真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還有成所作智。清淨真如是說無垢識心體有這樣的清淨真如的性相,作為轉依的第一法,再加上四智心品作為識的轉依,然後總共成為五法。但是這五法,都是從佛地第八識無垢識心體直接、間接出生或顯現,也就是無垢識顯示出了清淨真如的體性與行相,又稱為清淨法界,這是第一法;又從無垢識心體直接出生了大圓鏡智,這是第二法;然後這個無垢識也稱為阿陀那識,從祂的無漏有為法的功德中直接出生了五色根,然後輾轉才有佛地的七識心王,所以有了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這三法,與前面的二法共成為五法,這樣就稱為佛的五分法身。

這五個法中的四智心品,其實也是轉依無垢識心體的真如法性才能夠成就的,所以四智心品與清淨真如合為五法以後,這個無垢識才可以稱為「法身」。也就是說,無垢識祂必須具足顯現真如法性,必須出生了四智心品等無漏有為法,以這樣的五法為性的「無垢識」,才能夠稱為佛的法身;而這五法都是從第八無垢識心體出生或顯現,因此可以知道這五法都是依無垢識而有,而無垢識就是阿賴耶識心體所改名,並非別有另外一個心可稱為無垢識,也沒有其他另一法可稱為清淨法界。

這個所謂的法身,於多部經典中都有提及。如《佛說不增不減經》經中所說:【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經中說得很清楚,這個第八識真心如來藏就是第一義諦、就是法身,而且所有的有情眾生皆各自具有此真心如來藏。另一部《入楞伽經》經中說:「此如來藏者,名阿賴耶識,而與七識共俱。」所以,第八識真如心如來藏也就是阿賴耶識,並與前七轉識共俱一起而成為八識心王。

再如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2之下開示說:【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佛陀在這部經中談到:只有鈍根小乘小智的聲聞人,因為心生怖畏,他不敢發大心,雖然經過了多劫,還是不能知道身中的如來藏,而仍然只是一心想要趣入寂滅,想要離開世間塵勞而趣入涅槃。佛開示說:眾生本來都具有成佛的佛菩提種,這些菩提種都含藏在因地凡夫位中的阿賴耶識當中。如果我們能夠值遇大善知識,發起了成佛的大菩提心,而且經過三種鍊磨來成就妙行,就能夠把煩惱障與所知障都永遠斷除,就能夠親證如來清淨常住法身。所以 佛陀在這部經中告訴我們,是可以發起菩提心的;因為因地凡夫眾生本有菩提種,而且含藏在眾生的阿賴耶識中,也就是眾生的如來藏心中。

而所謂的清淨法界,即是阿賴耶識淨除煩惱障及所知障二障習氣種子與隨眠以後,成為無垢識時的清淨境界。這是以阿賴耶識心體的本來所顯的真如法性為體,經由淨除二障習氣種子與隨眠後,所顯示的佛地無垢識心行與種子絕對清淨的境界,名為清淨法界。但是在因地修行時,由於阿賴耶識心體雖然恆時顯現真如法性,而含藏著七識心相應的種種不淨法種及無明煩惱種子,所以稱「阿賴耶識」為不清淨眾生的法身;當阿賴耶識心體淨除所含藏的七識相應的煩惱障不淨習氣法種及無明隨眠以後,改名為「無垢識」,而顯示佛地的究竟清淨境界時,就稱為「清淨法界」。因此說,阿賴耶識改名無垢識時,就是諸佛的純淨法身,其實仍是因地阿賴耶識心體,並不是有兩個心,而是種子等改變後,改其名稱罷了。所以說阿賴耶識心體,既可以是眾生的法身,也可以是諸佛的法身;所以說清淨法界以無垢識為體,也就是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其法體,是故阿賴耶識心體就是眾生的法身,也是諸地菩薩的法身、諸佛的法身。

因此,清淨法界是佛所安住的境界,這樣的清淨法界是由無垢識心體所顯示,這樣佛地的清淨法界不是心體,而是心體所顯示的清淨法界——清淨法界沒有無漏有為法的體性,所以清淨法界無法出生任何一法的作用。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成佛品第12〉經中說:【爾時薄伽梵能善安住清淨法界,三世平等無始無終,不動凝然常無斷盡,大智光明普照世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8)經中所說的就是佛地八識心王所顯、所住清淨境界,這是表顯佛地八識心王所顯的清淨境界,而不是實體法,更不是心,而是佛所安住的「清淨境界」,才能以大智慧的光明普照世界。

佛陀在《佛說不增不減經》卷1中也有向尊者舍利弗說明這個清淨真如法界的內涵。如經中云:【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者,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清淨真如法界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舍利弗!我依此清淨真如法界,為眾生故說為不可思議法自性清淨心。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者,此本際來離脫不相應煩惱所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舍利弗!我依此煩惱所纏不相應不思議法界,為眾生故說為客塵煩惱所染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佛陀在經中說明:「舍利弗!你應當知道:如來藏這個本際相應的實體及其所顯示的清淨法,這個法如實而不虛妄,不離不脫智慧境界;這個清淨真如法界不可思議的法,是無始本際以來就有的這個『如來藏能夠與真如法界相應』的法體。舍利弗!我依這個煩惱所纏的七識心不曾相應過不可思議的如來藏所顯示真如法界,為了能令眾生聽得懂的緣故,說是客塵煩惱所染的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舍利弗當知:這個如來藏本際—七識心從本不曾相應過的自性清淨心—卻又不斷地出生了煩惱等不清淨法,而被這些七識心相應的煩惱所纏縛、不能出離三界生死的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這個如來藏心從無始本際以來就一直都遠離、解脫於第八識如來藏所不相應、卻被纏縛住的不相應煩惱等不清淨法。也就是說,凡夫的八識心王,都不相應無始無明等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但是這種心不相應、卻被縛住的不清淨法,只有如來所證得的佛菩提智慧才能夠斷除淨盡。舍利弗!我依這個煩惱所纏,又是七識心不曾相應過的不可思議法界如來藏,為利益眾生的緣故而說『如來藏是被客塵所染汙的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法。」

經中又說到:【舍利弗當知: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恆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真實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攝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說名眾生。所以者何?言眾生者即是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歸依、不可思議清淨法界等異名,以是義故,我依彼法說名眾生。】(《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陀在經中解釋:「舍利弗啊!你應當知道:如來藏在無盡的未來際中平等的、永遠的能夠與一切三界有種種法互相觸及,所以如來藏即是一切三界有諸法的根本;所以祂具備一切法的種子,具足了一切法,於世間法中運行作為之時,也是不離不脫真實法界的一切法,祂能夠住持一切法,能夠攝持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滅、常恆清涼不變而可歸依的不可思議如來藏自己的清淨法界,而說三界有情名為眾生。為何這樣子說呢?我所說的眾生,其實也就是不生不滅,也就是常恆清涼不變、歸向依止的法界,也就是不可思議清淨法界,有如是等種種異名。由於這樣真實義的緣故,我依上來所說的如來藏種種法而說如來藏名為眾生,眾生界就是如來藏。」

經中已經如實證明,清淨法界只是佛地八識心王所顯示的清淨境界罷了。所以各部經論中都已經如是說明:清淨法界是如來藏、阿賴耶、異熟、無垢識所顯示之清淨法界,只是一種心體所顯示之現象,非是實體法。所以清淨法界非心、非識,絕對不可能出生任何一法。所以說,如果有錯悟之人倡言:「清淨法界才是不生不滅法,才是萬法的根源;阿賴耶識不是清淨法界,是生滅法。」這樣子說的法是體相不分,妄解真實佛法,也是虛妄的法。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48-a21_097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96集 佛地之四智圓明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節目。本節目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這部書的導讀與解說,這一集將說明如何依於真見道而逐步證得佛地的四智圓明。

各位菩薩在長期熏習正確的佛法知見之下,都已經知道一切眾生皆有自心如來藏,也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毀壞這個第八識真實心,祂是常住性、不可壞性,祂不生不死並執藏了一切法種,祂是一切法的所依;而眾生之所以輪迴三界六道中生死無期,皆因眾生雖有第八識真實心的常住,但是第八識如來藏中,執藏了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的煩惱—也就是煩惱障及所知障—使得眾生不得解脫於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迴。

其中一念無明可分為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及無色界愛住地煩惱,或者叫作有愛住地煩惱。其中見一處住地煩惱所指的是:不明白五陰十八界是眾緣聚集而有,是緣起性空的空相,因而錯認了五陰為真實有,故墮於顛倒見之中,將五陰的全部或者部分的細項誤認為是常住不壞的法,把祂當作真實;因此,就誤認意識心的種種變相境界,尤其是執著離念靈知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心如來藏,這也是攝屬於見一處住地無明。這種惡見是由於錯誤的見解而產生,因此住於惡見一處之中。見一處住地無明,乃是屬於「見道」所斷煩惱所含攝的部分;後面三種的住地無明,統統是屬於「修道」所斷的部分,這四種住地無明煩惱合稱為一念無明,也就是煩惱障。這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使得眾生一期一期的分段生死,輪轉在三界六道中不得解脫。

因此,當學人建立起正確的三乘菩提知見之後,定性的二乘聲聞及緣覺行者,雖因聽信佛語,知有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本識的存在,但因畏懼生死輪迴,急於求取無餘涅槃,所以不在大乘法的第八識真心如來藏上來探索,而是在現象界的五陰十八界中,依於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而修聲聞法,進而依十因緣而修十二因緣的現觀;在實證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後,最終得以趣入無餘涅槃,消失於三界之中而獨留如來藏自住的境界。但這只是斷了煩惱障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的現行而不再有分段生死,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但他與所知障還沒有相應,而他的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依舊含藏在第八識如來藏裡面,他們距離佛地還很遠。如果要成就佛道,還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因為成佛需要一切種智具足了知。一切種智的意涵,就是具足證知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發起了一切種子的智慧而能夠具足運作一切種子—也就是一切的功能差別—這必須是菩薩依於大乘法的修學,再經由七住明心證悟如來藏之後,將近三大阿僧祇劫悟後起修,最後才能夠具足現觀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這個時候才具有一切種子的智慧,才稱為一切種智。

在大乘菩薩明心證真如時,是三賢位的七住位,稱為「真見道」;從七住位開始一直修道,經過十住、十行到十迴向位滿心,都是屬於「相見道」;當證入初地時才是見道通達並進入「修道位」;所以在三賢位中,還不能夠算是已經進入修道位,所以說這三賢位都沒有道種智。諸地菩薩皆是分證一切種智的智慧,但是因為還不具足,所以就另外稱它叫作「道種智」,意思就是說修道位當中的一切種智,仍然不是究竟位的一切種智。而一切種子的智慧,既然是依於如來藏而有,成佛就須要以是否圓滿具足一切種智來作為判斷的標準。

當菩薩通達別相智成為初地菩薩以後,開始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而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專門在八識心王用心,專門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體驗法無我智,一一去圓滿法無我智的智慧;所以,初地滿心菩薩可以成就慧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世五蘊身,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到了三地快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經歷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覺地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專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而上生兜率陀天,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各於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隱現種種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現如同凡夫一樣,最後在菩提樹下明心及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成佛時一切種智要轉識成智,讓自己成就四智圓明。轉識成智就是:第八識轉得大圓鏡智,第七識轉得上品平等性智,第六識轉得上品的妙觀察智,眼識等五識轉得成所作智。

佛地的四智圓明,在七住位見道的時候,由於我們的見聞覺知心去實證那個離見聞覺知的如來藏以後,可以現前觀察我們的見聞覺知心是虛妄、虛幻、不如實的;反而是你所證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祂是清淨的,祂不會因為善惡染淨而改變祂應有的體性,但是自己的七轉識卻是染著的。因為這樣的現觀,而生起了一分的下品妙觀察智,透過這個下品妙觀察智,而能夠一分一分的轉依於如來藏,而成就下品的平等性智。所以《六祖壇經》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就是說,第六識、第七識成就的下品妙觀察智以及下品平等性智,是在真見道七住位時就成就了一分,這樣一階一階,從十住、十行、十迴向位來到初地入地心的時候,下品妙觀察智就圓滿具足而進入到中品的妙觀察智,成就中品的一分;平等性智也是如此。

這樣一分一分進入到八地的時候,中品的妙觀察智就具足圓滿而開始了上品的妙觀察智一分;上品的妙觀察智到達佛地的時候、成佛的時候,才能夠圓滿成就。而且到最後,佛陀目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就了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第八識產生了大圓鏡智,不僅能夠跟五遍行相應,而且跟五別境、善十一心法相應;而且前五識成就了成所作智,可以化身無量、利益無量眾生。所以說,大乘的入道必須要以親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為基礎,如果不是親證法界實相心,所有的這些智慧的圓滿是不可能具足的。

我們來看一段經文,《成唯識論》卷10 玄奘菩薩云:【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經論中說:「平等性智相應的清淨末那識及其心所法等,是在菩薩真見道功德初現前時,由於初違我執與法執故,方得首次現起;在隨後的十地次第進修過程中,由於我執與法執尚未斷盡的緣故,由於在七地前尚有有漏種子的緣故,有時候會出現間斷的情況,但是都得要到十地法雲地以後的等覺地中,才能與修除二障種子隨眠的清淨第八識相依相續,盡未來際永不間斷。」

由此可見,玄奘菩薩在論中說明:平等性智在初見道初觀阿賴耶識的真如行相時,就已經初起了,只是尚未具足初地所有的下品平等性智罷了;而初地菩薩的真如,仍是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示出來的識性。既然初證阿賴耶識之時,就能夠發起下品平等性智的少分,即能現觀一切眾生之根本心如來藏悉皆同一清淨性、同一涅槃性、同一真如性、同一能生萬法性、無生性、不可壞性、具足萬法性,同是本來而有不從他法出生之自性,皆同一性而無有差別。如是現觀一切有情,依此根本識如來藏而平等平等,唯有事相上因為往世之造業受報而有此世的種種差別;由此現觀而得發起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而此下品平等性智之初分現起,皆由初證第八阿賴耶識方得發起,所觀平等性亦是依眾生第八識心體之平等性而現觀,並非單觀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而已。所以,七住菩薩初次親證第八阿賴耶識時,即是大乘法中的真見道,不可妄說初地入地心才是真見道。

而此平等性智有上、中、下三品,必須進修到初地入地心時,才能夠具足下品平等性智。所以應該要知道:修學大乘佛菩提道,在七住位這個時候親證阿賴耶識而現觀其真如法性時,即是真見道;也就是七住位菩薩證悟明心後,開始下品轉識成智,六、七識轉化清淨成為清淨識,也就是清淨意識轉生為下品妙觀察智,清淨末那識轉生為下品平等性智,這兩種智是依於觸證及領受自心藏識而生。我們悟前由染汙的第七末那識處處作主,透過第六意識去作分別,時時刻刻在決定要作什麼、不作什麼,認為這個能思惟、能知、能作主的心就是真實的自己。悟了以後由清淨末那作主,運用第六意識的下品妙觀察智作分別,第七末那識自己雖然是真實運作作主的人,但祂不認為自己是主人,而把祂所找到的真心如來藏作為主人;雖然悟了,祂卻繼續以下品妙觀察智和下品平等性智來主宰五陰。

這樣的菩薩繼續於人間修行,跟眾生一起過生活。因為有了下品妙觀察智的關係,不再執著於眾生相而有高低貴賤相、男女老少相、六道眾生相的差別,只有唯一一相——如來藏相;也因有下品平等性智的關係,現前觀察眾生的理體與我的理體,還有諸佛菩薩的理體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差別,平等平等的。因此在生活上,就有了很勝妙的解脫功德顯現,這是因證悟本心如來藏之後,轉依如來藏而具有下品妙觀察智及下品平等性智的解脫功德;但是這兩種智慧不是本來而有的,是由於親證實相如來藏,對真如法性起了勝解的緣故所產生的現觀境界。

所以,在《成唯識論》卷10裡面這樣說:【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總名菩提。】四智心品是所生的法,是本無今有的有生之法,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有這四智心品,在修行以後才得以出生;是依大乘菩提的證得,悟後才出生了因地的二智或者是佛地的四智心品。所以說,四智心品是有生之法,有生之法就必定有滅,不可以說是常;但是因為這四智心品,它所依的無垢識心體是常,而且佛地的七識心王不再有變異,而永遠地利益眾生無有窮盡,盡未來際這七識心王都是常住的,因此所生得的這四智心品,也可以因而稱為是常。

而這八個識是如何轉識成智的呢?首先就時劫上來說,明心見性只是六、七二識轉識成智,而且只是下品初分轉而已;悟後起修到七地滿足,進入八地時是中品轉,可是也只是只有六、七二識轉生中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而已,這個前五識以及第八識都還沒有轉。修行必須要直到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以後,成為最後身菩薩,坐在菩提樹下,以手按地而得明心時,六、七二識才轉生上品的妙觀察智以及平等性智;異熟流注生滅斷盡,第八異熟識頓現大圓鏡智,改名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真如;然後到了夜後分,旭日將升之前,目睹東方明星眼見佛性的時候,才使前五識頓生成所作智,然後成佛。四智加上佛地八識運作的境界所顯示的清淨法界,佛地無垢識就是以這五法為性,稱為法身;所以,「三身四智」必須要佛地才能夠滿足,並不是第一次明心見性的時候就已經具足了。

所以成所作智以及大圓鏡智,都是要到佛地明心見性之後才轉,才由前五識以及第八識來轉。因此經論中才會這樣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並非六住菩薩初悟而進入七住時就是成佛了,也不是凡夫初悟的因地真如就可以稱為諸佛的果地真如。在斷盡一念無明的現行以前,因為第八阿賴耶識執藏行支異熟果的體性還沒有斷盡,在八地入地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後,第八阿賴耶識改名異熟識;而所知障中的塵沙惑上煩惱尚未斷盡,異熟識中異熟種子流注生滅變易也還沒有斷盡以前,都不可以稱為無垢識。只有到了佛地,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以及所知障所有過恆河沙數上煩惱以後,第八異熟識才可以稱為無垢識,才具有大圓鏡智以及成所作智,才能夠成佛,這才是真正的「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的正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只能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的菩薩們:色身康泰、學法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5047-a21_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