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53集 開悟法身(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如來示現在人間成佛,為的就是要對世人開示悟入佛法的真實知見,這個佛法的真實知見,當然是覺悟成佛之道的修學內涵及次第。這是相對於一切無明的眾生,因為對生命與世間的錯誤認知,因此無法出離生死的苦,佛法便是究竟根本解脫生死苦的唯一解決之道。本來 佛陀的本懷是教導世人從無明煩惱中覺悟菩提、實證解脫,而佛法的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以開悟為標的。但不知何時,佛教界對這樣修學佛法的最基本不過的概念與原則逐漸遠離,不再重視 如來的教法,不再強調覺悟菩提才是學習佛法的核心。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成佛是不敢作想,開悟遙不可及,與他無關。因此,或有人將快樂地生活,當作是學佛的內容;或有人把參與世間慈善活動,當作是修習佛法;或有人將如來的聖教經典,拿來當作是學術研究。另一方面,則是有部分誤解佛法的人,將外道的思想滲入佛教的教授當中,或者否定了佛法當中最重要的根本。於是眼下可以觀察到的佛教界,對於佛法開悟的內容,要不就噤聲不語,要不就是說不出所以然,只能拿著佛菩薩的經論,乃至所謂的古人大德的著作,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若再多作解釋,每每充滿矛盾,更不提全無實質教導令人開悟的方法。讓許多人錯以為佛法開悟的道理,已成為遙不可及、無法實踐的口頭禪。更有人將外道修行的方法充作佛門的修行,妄稱因此能開悟,乃至大膽地說可以即刻成佛,嚴重誤導了想要學習佛法的佛弟子。

平實導師帶領著正覺教團以及正覺同修會,在這個末法時代中弘揚 如來正法,所代表的意義,就是要匡正這種長期來被誤解的佛法修行的亂象,讓更多人能真實地認識 如來的本懷、佛法的原貌,救護佛子歸向如來正法,依止修習而實證,能有覺悟菩提的機會。因此,佛菩薩經論當中所開示的法義,不再是與您毫無交涉的詞藻,而是代表著佛法真實的深義,且能令人實證。比方說,與開悟的內容密不可分的「法身」意涵,我們必須理解,法身是代表了這個法界的實相、生命的實相。因為法身能作為一切法的所依,一切法都是由法身而有、由法身所出生,所以才說是法身。並且法身必須是真實的法,具有能出生一切萬法的功能;既然有這麼真實且無有其他法能取代的功能,當然是真實的法,不是世間虛妄無常的假法,更不是假名虛設的一個名詞。因此,由於理解法身是真實法,便能夠知道法身是不變異、也沒有生滅的,否則出生萬法的功能不能夠恆時成就,不能當作一切法的所依。

一切萬法隨著法身而有出生、運作,乃至有變異、壞滅,但法身依然自始至終一直都是不動、不變的。若離開了法身,一切法便不能成就,因為法身是一切法的依止。並且,法身是普遍性的,意思是說,所有有情的五蘊世間都同樣是由有情自己的法身出生的,不會有任何有情是例外而沒有法身的。而法身也是平等性的,所有有情的法身能夠出生有情一切法的功能是一樣的;所不一樣的是,各別有情所造業的不同、煩惱不同,因而所出生的有情的一切法的內容有所差別。

法身而且是清淨性的,不會對於出生的法有任何取捨、增益減損,法身只是如實地將有情自己所造作的業,忠實地將它呈現。法身是唯一性的,所有的有情都是由自己唯一的法身所出生;如果有兩個以上的法身,在出生的任何法時就沒有一致,究竟是哪一個法身才是真正的決定性?這樣會變得雜亂。由法身的真實性、如如不變異性,我們也可以知道法身的法性,也是本來就具在的自性性,因為法身的真實功德不是修來的,因此實性法身便是法界的實相。

對於佛的三身:法身、受用身、變化身,這三身為何以身為名,這其中的意義,世親菩薩說:【身以依止為義,由能持諸法。諸法隨身故得成,不隨則不成故,身為諸法依止。】(《攝大乘論釋》卷13)法身的種類,通常法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講有情的第八識,就是三身中的自性法身;另一個意思則是說,當修到佛地時,成就諸佛都有的自受用身。這兩種法身都是堅固身,因為沒有變壞的時候。如來自受用身是因為佛地時,不但有二種的轉依果——也就是佛菩提果及涅槃果;同時也是因為成就無上寂默法,所以才能說是法身,並且如來的自受用身也同樣的是解脫身。所以這裡所說的法身,所指的就不是三身中的自性法身。因為佛地時永斷煩惱障的現行與習氣種子,所以稱作解脫身;又因為永離了所知障的習氣,發起了無上殊勝的智慧,因此具無邊功德—也就是由於圓滿了無上寂默法的佛地真如一切無漏有為、無為法的功德—所以叫作法身。

佛地自受用法身永遠不壞,並且以五法為身,所以稱為法身。這五法是清淨真如、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其中清淨真如者,是說第八識無垢識所顯示之清淨真如性相,以無垢識心體有如是的清淨真如性相,作為所轉依的第一法,又名清淨法界;再加上四智心品為其轉依,共成五法。有時則以初地以上菩薩,因修證無生法忍而說有五分法身,故稱為法身菩薩。所謂五法是: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這五法功德的修證基礎——無生法忍,也都必須以親證本來無生的如來藏—人無我、法無我的智慧—而發起的。而未入地的菩薩,因為尚未證得這個五法,方便說如來藏為法身。

二乘解脫聖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滅盡五陰十八界等世間法而不再出生,解脫三界生死,但二乘解脫智慧並不證無餘涅槃的實際——第八識如來藏,雖也證了聲聞菩提果及涅槃果,因此有時方便說有解脫、解脫知見;但這是由於二乘人所證的有餘、無餘涅槃,其實涅槃的本際也是第八識真如心,因此以實際來說,第八識真如心是真正的解脫身。但無論如何,二乘人是不能說有證法身的,因為二乘人既沒有證自性法身;也沒有由於證了自性法身後,因此在佛地時有如來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種種無上殊勝法得以莊嚴自受用法身。

而這兩種法身其中最重要的,而且最能代表佛法的中心法義的,當然指的是真實自性身,也就是所謂的如來法身,我們常說的法身佛。以法性身的法身意涵,指的是諸法之身,意思是說諸法所依止的,或者諸法所生之由來。在《攝大乘論》論本中說:【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攝大乘論本》卷3)既然由一切法的依止的道理來認識法身,也就是說,法身的意義便是法界的實相;那麼在佛法的修證當中,豈有不證法身而說有開悟的道理?於是我們對法身實質內涵的認識,便不能有任何一點的淆訛,否則在學佛的過程當中,便是如瞎子摸象一般盲修瞎練,猶如在暗夜中的大海中航行,完全失去了方向,這和凡夫或者外道有何差別?

有關開悟與法身之間的關係,馬鳴菩薩說如來的本覺是依著這個法身而說的:【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大乘起信論》卷1)本覺的意思是說,本來就有的功德覺照性。馬鳴菩薩對這段如來本覺的說明,是以定義覺悟的內涵來說的,對於有情於佛法的覺悟或者迷惑,到底是以什麼當作標準?而如來本覺的所依法身的實質,又指的是什麼?【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大乘起信論》卷1)這裡特別提到了這如來本覺所依的法身,是一切如來平等,而且本來就具有的功德覺照的心,而且是離一切妄念相。這樣的說明,就是指本覺的功德覺照性,並不是有情能知能覺、見聞覺知心對六塵萬法的覺照。也就是說,對於有情的七轉識妄心所相應的六塵境界,這個本覺的法身是從來不相應的,所以更沒有七轉識因觸六塵所生起的種種妄念分別想,無始劫來就離開了這一切妄念法相。

但這本覺的法身到底是什麼?馬鳴菩薩說這就是具有真如自體相的如來藏。在《佛說不增不減經》中,如來說法身在眾生當中,法身不離眾生:【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有眾生界;眾生界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界。】法身的實質,就是一切有情身中的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異熟識。而異熟識指的是阿羅漢位的第八識,或是八地菩薩的第八識——從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

佛開示說:阿賴耶識就是法身,如來藏就是法身。如在《佛說不增不減經》中說:【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或者在《大寶積經》中說:【如是法身不離煩惱,名如來藏。】(《大寶積經》卷119)這裡明白地說:如來藏就是法身,而法身就是如來藏。而在《入楞伽經》中,又明說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絕。】(《入楞伽經》卷7)而且第八識在不同分位的有情中,第八識的本體雖然相同不變,但依所含藏的種子,會有不同的名字來稱說祂。在斷除分段生死的煩惱之前,一切有情的第八識都稱作阿賴耶識;而因證解脫滅去了煩惱障,不再有三界的生死,所以八地菩薩、阿羅漢的第八識稱作異熟識;直到成佛時,佛地的第八識已無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也無所知障的習氣隨眠,所以不但滅去了分段生死,也滅去了變易生死,是真正的清淨圓滿,所以稱作是無垢識。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阿羅漢的異熟識就是阿羅漢的法身,而佛地的無垢識也就是佛的法身,當然就可以認定:阿賴耶識就是因地時的法身。

阿賴耶識心體既是法身,任何有智慧的人便不該無知地毀謗阿賴耶識為生滅法;因為,如此毀謗阿賴耶識為生滅,也就是等同毀謗法身是生滅法,同時也是毀謗了如來的本覺及一切開悟菩薩的始覺都是生滅法。但明明經中都說如來是常、法身是常、真如法性是常。如果沒有真實的法身便沒有佛,更不會有佛無邊的神通力。試問:如果開悟的內容不是恆常不滅的真實法,不是能成就如來無上功德的根本,難道還會是生滅的法嗎?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 如來開示說,「真如」指的是法身第八識心體:【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在這一段經文中,說明了真如法身是具有能出生諸法的有為性,也同時具有無異、無變、無生、無諍的真如無為性;那這樣具備了無為性與有為性而能出生諸法,當然是指具有真實功德的心體——也就是指真如法身第八識如來藏。而不是一種純無為的體性,因為無為的法是屬於某一法所顯的體性,是屬於所顯法,不是所生之法,更不是能生之法。

另一方面,所生之法包括了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也就是五陰十八界以及輾轉所生的種種法,都是因緣所生的世間有的無常法,是屬於有為法。一切宇宙萬物,因緣和合而出生、存在乃至壞滅,都屬於因果相續的現象;既然這些有為法是生滅無常的,本身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而且皆由法界的實相心如來藏為根本因,藉緣而出生。既然是有生的法,也就是被出生的法,就是本無今有之法,有生將來就會有滅,都是屬於生滅的有為法。《阿含經》也說有為與無為之間,有很大的差異;前者是生滅變異,而後者是不生不滅的寂滅及涅槃的境界:【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雜阿含經》卷12

另一方面,所顯法也不是真實有的法,因為所顯法是依附於某一法上面所顯示的法。離開了所顯法的依止,也沒有所顯之法。如花的美麗,是一種顯示出來的法,是依止於花的本體所顯示出來的法,若沒有花的存在,便不會有花的美麗。而真如無為法是依於真如的本體—也就是法身—來說的,是因為有法身,才有真如法性顯示出來,假設沒有法身的存在,當然也不會有真如法性的存在。所以離開了如來藏心體,當然便沒有真如清淨法性可言。但由於如來藏心體這個清淨真常的真如心是不滅的,所以我們說真如是常;而且,由於真如是如來藏心體所顯示出來的清淨法界的殊勝性,所以也常常以「真如」這樣的名稱,直接來指稱如來藏心體。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的說明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85-a21_053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52集 佛法的正道理(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為藍本,略說由於不解生命實相的本源—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義理,導致許多學佛人錯解佛法的嚴重過失。

我們前一集說到第八識如來藏隨著祂法義的別別建立,而有多種不同的名稱,來指稱祂不同階段所代表的特質,讓大眾明瞭。我們說到第八識心體,有時候又叫作「異熟識」,因為祂能引起三界生死、善業、不善業的異熟果報。然而異熟識的名稱,只能使用在異生、二乘以及諸菩薩位三種,不包含佛地的第八識。異熟生也叫異熟,因為還會被阿賴耶識心體中所含藏的有漏法種或無漏有為法種的體性所牽引,而有異時而熟、異處而熟、異類而熟的正報與依報,產生種種無記性的異熟生滅。異熟的體性很寬廣,從凡夫位一直到等覺菩薩位,都含攝在異熟範圍裡面;除了如來地以外的一切位,都可以使用異熟識這個名稱,

而如來地的阿賴耶識心體叫作「無垢識」,也就是究竟清淨,沒有汙垢,是「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的緣故」;進入如來地以後,就不能再稱為異熟識了,因為如來地已經沒有這些異熟的果報,也沒有種子的變異而熟的現象,所有的種子都不再變異而熟了。同時,無垢識的名稱,當然只在如來地才有,菩薩不論哪一個階位,都不能稱為無垢識;因為菩薩即使到等覺位,還得要熏習,要繼續轉易第八識中的種子為純無漏的法種;若不再熏習的話,便沒有辦法成為佛地的無垢識了。

所以阿賴耶識、種子識、異熟識,乃至無垢識,名稱雖然不同,並不是不同的心體喔!而是指同一個心——第八識如來藏。而經典中所說的「真如」,是由阿賴耶、異熟識、無垢識心體配合有為法,所顯示出來的第八識清淨自性,是以阿賴耶識心體,自身的真如體性,而名阿賴耶識心體為真如。所以千萬不可誤解,把「真如」當作是第八識以外的另一個心體。我們舉例來說,比方說我們小時候,長輩寶愛我們,暱稱我們為寶寶、寶貝;之後隨著我們的特性或特徵,在學校被稱作大頭或者小胖、班長;工作崗位上被稱作帥哥、美女;婚後又變成兒女的爸爸、媽媽;很快又變成阿公、阿嬤,就是像這樣子,佛法中名相的安立,是依著該法義的各自內涵及功德而成就,這就是菩薩根本論四道理中第二的「作用道理」。

以佛法來解釋,那什麼叫作「作用道理」?就好像五蘊生起以後,依各自種子的緣而有種種不同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例如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乃至意識能了別法塵等等。所以說,色塵是眼根、眼識所運行的境界,聲塵是耳根、耳識所運行的境界,香塵是鼻根、鼻識所運行的境界等等,乃至法塵為意根、意識所運行的境界;其餘諸蘊也以此類推,那些種種的法都各自有不同的作用,應該也是像這樣的,就是說一切法都有個別的作用而有其名,類此所有的相應道理,方便都稱為「作用道理」。然而作用道理,也得建立在前面所說的觀待道理的生起觀待與施設觀待。

我們再看另一段相關的經文,文殊師利法王子考問梵天的對答,為我們顯示實相法義,經文如是說:【問言:「梵天!何故數名有為法耶?」梵天答言:「以其盡故,名有為法。」問言:「梵天!有為諸法為住何所?」梵天答言:「有為法住無為性中。」】(《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5)經文的意思是說,文殊師利菩薩問說:「梵天!什麼緣故把那一些可以用數量來計算的法,說它叫作有為法?」梵天回答說:「因為那個法它是會過去的,所以是有為法。」文殊菩薩又問:「梵天!有為法是住在什麼地方呢?」梵天回答說:「有為法是住在無為性中的。」從經文中可以得知,凡是可以用數量為名的,一定統統是有為法,只有不能夠以數為名的才是無為法。譬如,第八識所顯示的真如法性以及真如法相,永遠無法以數目計算;而我們的五蘊色身,六根、六塵、六識都是有為法呀!但是我們這個有為法,是從我們的無為法的法性裡面生出來的;所以,無為法函蓋了有為法。

文殊菩薩接著又問:【問言:「梵天!若如是者,有為之法與無為法有何差別?」梵天答言:「有為之法與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何以故?文字言說即是有為,是無為故。若求有為無為法相,則無差別,以彼法相無分別故。」】(《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5)本段經文意思是說,文殊菩薩又考問這位梵天說:「如果照你這樣講的話,有為法跟無為法有什麼差別呢?既然有為法是住在無為法性裡面,那有為法應該就跟無為法完全一樣囉?」梵天這樣回答說:「有為之法跟無為法,其實也只是因為名字上的言說,才會有差別的;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文字言說就是有為法,而有為法也是離文字的這個如來藏所產生的。若求有為法、無為法的法相,則沒有差別,因為它們的法相本質,是沒有差別的緣故,無為法就是如來藏在三界內,藉有為法所顯現的體性。當你講無為法時,已經是有為法啦!」換言之,若以文字言說互相溝通就是有為;但是文字言說也是無為,因為文字言說還是從我們無為性的如來藏心體中所出生的。然而,它們兩者並沒有差別,因為有為法的法相與無為法的法相,都是如來藏,也就是—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現;乃至佛地的無漏有為法,跟佛地的無為法統統沒有差別,一樣是從佛地的無垢識心體出生現起的。這也證明有為性與無為性,都是阿賴耶識心體所具有的自性。

換另一種說法,有為法是無為法所出生,而無為法須藉由有為法顯現以及證得。也就是說,阿賴耶識若想在人間運轉的話,必須先出生六根,才能再出生六塵與六識,才能在三界中的人間運轉,與五蘊互為俱有依,互相依止才能在三界中運作。但這意思不是說「阿賴耶識須有五蘊才能存在」,也不是說「阿賴耶識須依五蘊才能出生」,如果沒有五蘊,祂還是存在不滅的,就是成為無餘涅槃的本際。大家可別誤會了,並不是說祂必須有五蘊才能存在,而是說必須先出生了五蘊的有為法,才能在三界或人間運轉。

所以佛法的道理,是以最縝密的邏輯基礎,安立符合思考的事實,並讓行者得以親證體驗。首先鋪陳三界內,五蘊藉由因緣生起,就是生起觀待;接著人類以語言文字弘法,表達五蘊的內涵,這個就是施設觀待。然而,除了第八識以外,前七識都是生起觀待;這就是佛法中的方便建立,讓修行者能相應的觀待道理。實證者隨著至教量如此地現前觀察,證實有為法五蘊確是眾緣和合所生,緣散則滅,顯示出它的無常性、無我性、緣生性,引發出種種苦受、斷滅終歸於空。依著至教量、現量、比量,以及其他尚未親證,還待證而後得知的部分,有智慧者都能夠正確地執受,證實佛菩薩善巧安立的蘊處界種種法成立,這就是四道理中第三的「證成道理」。

或者有聰明人會再發問:是什麼道理,地水火風四大中的水大會顯示出濕潤之相,火大顯示出暖熱之相,地大顯示出堅硬之相,以及風大是以輕動顯示其相?還有我們的五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種類示現?而山河大地器世間,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安排?又是什麼道理,會顯出種種法都是無常相?又會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以及祂能圓滿成就諸法的體性等等功德?還有為什麼涅槃是寂靜的?是什麼道理,有生必有滅,而不是會有出生卻不滅?這些都歸屬於根本論中,四道理中的第四「法爾道理」。也就是說,由於那些種種法的本質就是如此,它們的自性本來就如此;體性以及所顯現出來的樣貌本就如此,像是這樣子,諸法運作的道理本然如是,類此所有的相應道理,方便都稱之為「法爾道理」。

於根本論中 彌勒菩薩如是說:【法爾道理者,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法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瑜伽師地論》卷78)論中的意思是說,所謂的法爾道理,就是說不論如來出世宣說,或者不出世宣說佛法,一切法都安住於該法本有的自性之中;一切法都住於自有的功能差別之中,像這樣子這就是法爾道理。這也就是說,世間萬法,本然各有其獨具的自性顯現,無論如來有沒有出世宣說成佛之道,萬法的運作道理本然如是,不是哪個神或者人工所安排的。

而 彌勒菩薩所說之「法爾道理」的內容,我們可以在經典中重複獲得證實,世尊也曾多次有類似的開示。世尊於《大乘入楞伽經》中如是說:【云何本住法?謂法本性如金等在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法界法性,皆悉常住。】(《大乘入楞伽經》卷4)經文的意思是說,佛陀開示有一個本住法,是無始劫來常住於法界,如同金礦之中含藏金子之性,不是人工、神力所創造的。不論 如來有沒有出世宣說成佛之道,此法常住,這一個常住法,出生十方世界國土有情,生死流轉能夠相續不斷,常住世間一切法界;若有有情所在之處,即有如是八識心王等本住法。有情的八識心王恆以如來藏為主,因為依於如來藏的緣故,才有八識心王,而有解脫道與大菩提讓眾生可以修學;而這個如來藏於十方有情法界常住,不因沒有佛出世而沒有本住法,也不因為有佛出世才有本住法;如來世尊只是發現這個本住法,親證領受而為世人宣說,劫劫相傳令不中斷。此外,各各諸法有它安住的位置與功德自性,毫不混淆。

我們作個總結:佛法是 世尊已經圓滿具足生命實相的智慧,也就是通透生死的真面目,已經完全能夠解脫於生死;然而 佛陀慈悲,將佛法的智慧從上往下,為我們後世的佛弟子們鋪陳,方便建立解脫修行次第,讓佛子能夠循序拾階而上。可見佛法的義理都是環環相扣,由淺入深,互有密切的關聯,一個階梯都不能省略。用現代的譬喻來說,就像是我們熟悉的拼圖遊戲,要將許多顏色相類似的小圖片,拼組成一整張圖,每一只小零片都有它固定的位置,即便是顏色完全雷同,換成另一片,也無法密合地嵌入凸起凹陷的錯誤位置;而且拼圖的遊戲熟手,也瞭解善巧方便,要先從四邊角落定位先擺出邊框,再逐次依著顏色特徵、形狀差異尋找小零片歸位,拼組完美的圖形。

所以有智慧的佛弟子們千萬謹記:不可以擅自以自己的揣測創造佛法,盲修瞎練,唯有深信三寶,隨著有證量的真善知識如說修行,才能真實地剋期取證。

我們說明到此。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84-a21_052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51集 佛法的正道理(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八、九識並存的過失〉為藍本,略說由於不解生命實相的本源—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義理,導致許多學佛人錯解佛法的嚴重過失。

記得不久前,在歐洲有一位醫學博士,他也精研中醫,他問說:「我是研究科學的,在想一個問題:隨著時代的科技研發,日新月異,像我為了能與子女溝通,也持續接觸新知,以瞭解他們的想法。那…這個佛教佛法是兩千多年前,這麼久遠的內涵,你們佛教徒有沒有想過,要如何因應這種時代的現象?」他很認真、誠懇看著我,是十足的科學家,絲毫沒有輕蔑的意思。

是啊!聽起來像是很有道理!有學問的人提出的問題,這是普羅大眾對佛法的基本認知不足,而以世俗人的觀點作評估,所造成的結論。事實上,如來 世尊教導的內容確實函蓋世間萬法;更重要的是,還要具有不受世間繫縛,能解脫生死,卻又能再迴入世間的智慧;而且是要自在地迴入喔!不是受業力牽引,那就是出世間、世出世間的智慧。所以當年聖 玄奘菩薩譯經的時候,他有「五不翻」的原則,直接採用梵文的音譯,就是依隨梵文的發音寫成中文;其中之一,就像是Prajna(般若),為了讓後人能生善、尊重的意思。將Prajna音譯為「般若」,而不翻譯成中文的「智慧」,因為佛法裡的智慧是含義很深廣,不像中文的智慧比較輕而淺。

佛法解脫三界與成就佛菩提的智慧,本來就不是百歲人類所能思議理解的,全然仰賴佛菩薩慈悲善巧,為眾生鋪陳法要。換言之,佛法是 世尊已經圓滿具足生命實相的究竟智慧之後,為佛弟子們方便建立的解脫修行次第,讓後世發起菩提心的佛子能夠循序拾階而上。所以能對三寶起信是最基本的修行心態,還得值遇真善知識的教誡、引導;此外,要能夠依著聖教量法要的善巧方便,如理正思惟。如何思惟呢?思惟所有諸法的自相、共相,其中又包含兩種行相的深入觀察。聖 彌勒菩薩有開示:行者必須依著「算數行相」及「稱量行相」思惟,才能稱作「聞思正法」,而且是修行者的起始點。

《瑜伽師地論》中這麼說:【如由算數行相及稱量行相,觀察諸蘊相應言教;如是即由二種行相,觀察其餘所有言教,如是總名審正觀察,思惟一切所說正法,如是名為聞思正法。】(《瑜伽師地論》卷25)論中的意思是說:像這樣子,經由世俗法,可計算出來的函蓋面,以及符合思考的事實所運行過程的法相,來觀察聖教量所教導的五蘊相應的正道理;也是像這樣子,依著觀察這兩種行相的法相方式,來觀察其他所有至教量的內容。如此總稱為審慎、正確地觀察、思惟一切 佛陀所說的正法,像這樣子才稱作「聞思正法」。

那什麼是以「算數行相」思惟五蘊相應於聖教量所教的呢?就是說,修道者要能先聽聞正確的法要,攝心思惟佛菩薩所特意建立已經量化的計算歸類,能夠現前觀察自己的五蘊身心的法相及行相,就是論中所指稱的「算數行相」。先從最基本的色蘊十一法,受蘊的苦受、樂受、捨受等三受,還有想蘊的六想身;行蘊所攝的六思身(思,表示六識對六塵產生決定要去作什麼之意);識蘊就是眼識、耳識等六識的直接了別,這些都是世俗可數之法,可以計算的。首先,針對自己五蘊法的法相,還有其他有情的共相以及運行過程的法相,修行者作深入觀察、思惟;此外,再隨著各別相異的法相,輾轉差別再作交叉思惟,又會產生無量的差別法相,智慧就會慢慢產生。

那什麼是以「稱量行相」思惟五蘊相應於聖教量所教的呢?就是依著聖教量所教導五蘊相應的正道理,以符合思考的事實思惟,思考五蘊運行過程的法相,觀察種種法的功能德用與缺失,作無顛倒的如理觀察。前面再三提到的「正道理」,那如何是正道理呢?根本論的開示正道理,其實就是四道理;分別為:一、觀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證成道理,四、法爾道理。這四道理就是總說如來 世尊安立佛法義理的來龍去脈,對佛弟子來說當然很重要!

我們先略說觀待道理。《瑜伽師地論》中如此開示:【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有二種觀待:一、生起觀待,二、施設觀待。生起觀待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施設觀待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瑜伽師地論》卷25)論中的意思是說:什麼稱作觀待道理呢?觀待道理大略可以說是兩種:一種是生起觀待,第二種是施設觀待。所謂的生起觀待,是說由於各種因與緣的作用力以及驅使力讓五蘊能夠出生;就是這個蘊的出生,是要依憑於各種因緣的顯現才能成就。那所謂的施設觀待呢,就是由名稱、句子以及文字的施設來指稱五蘊,這個五蘊名相的施設,是依憑於語言文字的組合,這樣子就稱為五蘊的生起觀待與施設觀待。換言之,彌勒菩薩的根本論已明確指出佛法建立的來龍去脈,就是:三界內的種種法,以蘊處界起始,全都是依憑因緣而顯現,互相成就;而佛菩薩方便施設相應的名相,安立蘊處界生起的道理以及施設五蘊,讓佛子們依照聖教量的教導,作無顛倒的觀察而能相應於道次第,這就是觀待道理。

可見佛教行者的基礎功夫,都是從五蘊入門。佛子們如理思惟五蘊都是三界內的因緣所生法,都說是終歸無常空;然而,為什麼能夠發生緣起與緣滅,終歸無常空的現象呢?五蘊既然是無常空,為什麼又會有一世一世不斷地五蘊藉緣再生起?為何會有緣起法的不斷出現呢?這緣起緣滅的現象是從哪裡出生的?顯然一定是有一個恆而不壞、不斷、無間的根本法體,來支撐這些會斷滅的法,才有可能會有緣起;不可能無因無緣而有緣起法冒出來,也不可能只有緣就能夠產生緣起法;所以一定有一個法,是基本緣起的根本因,不然就變成無因而生諸法,那外道與佛法所說就沒有差別了。

再說無因唯緣怎麼能符合緣起法中的「因緣所生法」的真實義呢?不可能啊!一定有一個主體識,祂變現出眼根、變現出色塵,然後在眼根、色塵接觸的時候,再變現出眼識來,才能有眼識這個法的緣起;眼根這一聚合如是,耳根及鼻、舌、身、意根等五聚,也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有一個主體因才能夠有緣起。依於此更可確認:如來藏第八識是萬法的所依識。

佛陀所施設最基礎的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的觀察法要,有效地廣破外道虛妄想像的神我、常我,因為外道的神我、梵我理論,全都落於 佛陀施設的十八界法之中,都是緣生緣滅之法,讓那些外道不能反駁一詞。藉此顯出 世尊之第八識如來藏,不墮十八界中,卻能生十八界法,本自涅槃,不自作主而處輪迴之中,為第七識意根及業愛種子所牽,輪轉生死,展顯其中道性;凡是見道者,皆能親自觸證、領受其體性及存在,不是妄想建立之法。然後於般若期,世尊繼續詳說無我如來藏之空性中道,不同於外道所說之我。

世尊所說之空性無我如來藏,是指第八識本自無生,沒有五蘊依緣所起的萬法,其含藏的種子卻能生出萬法;第八識無生即不滅,然其所出生的種子,卻緣生緣滅持續不斷。而第八識如來藏廣有多名,雖然所有的有情,都有阿賴耶識如來藏,但是這個阿賴耶識心體,卻隨著祂的功德差異不同的道理,而各別建立有種種不同的名稱。

這個心為什麼叫作「阿賴耶識」?因為祂「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換句話說,一切有雜染的法種都被阿賴耶識心體所攝藏,所以才會有我執、我見等等的種子;所以每一個有情都很執著阿賴耶識,古時候的南傳佛法管這個執著叫作「愛阿賴耶」,在大乘種智妙法中稱為「恆內執我」;所以,第八識有了恆內執我的七識貪染種子,就叫作阿賴耶識。雖然祂自己絕對不會執著自己,也不會執著見聞覺知心的我們,但是祂含藏著我們這一些染汙的種子,因為我們不清淨,把祂的種子變得也不清淨了,這時候祂就叫作阿賴耶。

當我們臨命終時,捨離了世間的一切,心裡面很痛苦,可是想一想:「未來世,我還是有個阿賴耶識的心體可以再出生另一個我啊!」這就是「欣阿賴耶」。而一切證悟實相的人,有時會有這種現觀:現在活著的時候是「樂阿賴耶」,因為有阿賴耶,活著真好!也歡喜有阿賴耶,使我能夠修學佛法,這就是「喜阿賴耶」啊!

又由於第八識如來藏,執藏我見、我愛等等種子,有時候這個阿賴耶識就叫作「心」。為什麼呢?因為種種法熏習的種子,都可以熏習而收集於阿賴耶識心田裡;因為熏習所有善惡業種的種子集存在祂那邊,所以祂叫作心。

阿賴耶識當然又被稱為「種子識」,因為能夠普遍而任運地執持一切世間和出世間法的種子,所以理所當然稱為種子識。如果不能含藏一切世間有為法的種子,那就是有缺陷的法,不能稱為種子識,如果不是種子識,那當然就不是實相心體了。另外,也必須是種子識,才能具有圓成實性;而圓成實性的意思,就是「圓滿成就諸法的體性」。如果是純無為性的真如,則不可能圓滿成就諸法的,因為只能成就一法——就是真如無為,那就是有欠缺的法性,不具足圓滿成就世間、出世間的法性了。

阿賴耶識又被稱作「所知依」。為什麼是所知依呢?因為阿賴耶識能夠作為染法、淨法、所知諸法的依止心體。這代表說,眾生一切的染汙法,都依止於阿賴耶識心體中;佛及諸菩薩、二乘聖人所知的一切清淨法、無漏法,也都依止於阿賴耶識心體中才能存在;同時,這一切染法、淨法都可以被我們經由熏習、修行所能漸次證知的。

各位菩薩!如果有人出來弘法,依文斷章取義,看到不同名稱,就認為另外有更高於第八識的「真如」實相心來出生第八識如來藏,這就是虧損如來、誹謗如來;因為如來的至教量中,並沒有這樣的教導啊!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祝福諸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83-a21_051


2023年1月2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50集 種子與真如(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識蘊真義》為藍本,內容舉示聖 玄奘菩薩辨正佛法真實義於《成唯識論》中,分析、破斥古天竺安慧論師的佛法邪見,並且詳細宣示識蘊的內涵。

本單元續說安慧論師主張「識變似我、法」的意思是:單單依靠「熏習力」,可以促使八識心王出生在世間,然後變現眾生我及一切法。所以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破斥安慧的錯誤邪說。玄奘菩薩如此說:眾生的五蘊我,以及五蘊所附生、附顯的種種法,其實都是熏習在內識如來藏中執藏著;然後在因緣成熟時,再從內識如來藏心體變現出生或顯示的,並不是單由熏習的種子,能獨自變生的。所以安慧論師所說「由熏習力,導致八識心王出生在世間」的主張,是他一己的偏邪見解,根本錯解實相;因為第八識心體和無漏有為法的種子,都不是經由別的法出生的,而是自己本來就一直存在的,心體也不是由種子熏習而出生的。

同時,因為六識心熏習諸法之後,必須由第八識心體來執藏所熏習的一切種子,熏習力只是七識心王的能熏性;然而,七識心王的這個能熏性,卻是從第八識心體所執藏的七識心王種子流注出來,而有七識心王以及七識心王從無始以來不斷熏習種種法所積集的種子而有的,而且都必定是收藏在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中,才能有這些種子存在的。所以,熏習力是不能夠自己存在的,是必須由阿賴耶識心體收藏而現行的。

既然熏習力自己不能存在,如何能促使八識心王—尤其是阿賴耶識—出生呢?所以安慧論師主張熏習力可以使八識心王出生,然後變現眾生我及一切法,根本就是錯謬的說法。況且,六識心的一切有漏、無漏法的熏習所成的種子,都是收存在阿賴耶識心體中;所以,種子的流注現行,都必須由阿賴耶識心體來執行,也都必須依附於阿賴耶識的配合運作才能運行;由此可知,一切法都由阿賴耶識出生,一切法都依阿賴耶識的現行識而現行、運行。所以,應當說種子是以阿賴耶識為體才對,怎麼可能是由種子出生阿賴耶識心體的呢?這樣的想法不是很顛倒嗎?

我們再舉示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中,特別申述第八識為三界萬法所依止之識,論中如此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成唯識論》卷3)論中「無始時來界」的意思是說:從無始以來的種子識,也就是儲藏種子的如來藏識,祂所含藏的種子功能能親生萬法,是諸法所依之根本因。而第二句「一切法等依」是說:也由於種子識能執持萬法,從無始劫以來就是平等地作為一切法的依止,所以萬法也依於祂為緣,再互為依止;又因為祂能執持萬法的種子,作為三界一切現行法所依的緣故,由此變現器世間及有根身,以及作為七轉識現行時的依止,於是出生、現行萬法。第三句「由此有諸趣」在述說:也因為有此第八識的緣故,能夠執持一切修行的善淨法的種子,或者造作雜染惡業的種子,而使有情隨之生天享福或者解脫,甚至墮落三塗,才能有絕對公平的六道輪迴生死的果報,以及最後一句:有解脫及證得涅槃的功德顯現,使修行者所修、所證功不唐捐。

玄奘菩薩是依於至教量的正理所述,引用《大乘阿毘達磨契經》的內容為佐證,決定真實的緣故,而解說第八識的體性,祂是真常恆實、不變異、不增不減,迥異於有生滅性的「識蘊」。所以 世尊施設「真如」與「識蘊」等的種種名相,建立一切法的尋思,以利佛子證得真實周遍的圓滿智慧。然而安慧論師的邪見,主張阿賴耶識心體是有生之法,就妄自把阿賴耶識,歸類在有生有滅的識蘊中,所以錯誤地將阿賴耶識心體變成可滅之法。

玄奘菩薩又再針對「種子」與「真如」的差異,予以更深入地辨正及解說。玄奘菩薩如此舉述:【然諸種子唯依世俗說為實有,不同真如;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是此識相分,非餘;見分恆取此為境故。】(《成唯識論》卷2)論中意思是說:然而一切的種子,都是依世俗諦所說的蘊處界等世俗法的現行與運作的現象上而說種子真實有,表示種子不是想像的假名施設,不是唯有名稱而無法;但是種子只是依世俗法而假說實有,與第八識的真如法性確實存在而永遠不可能被壞滅,這二者還是不一樣的。種子雖然是依附在第八識心體上,但是種子卻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並不是其餘七識心王的相分;因為七識心王的見分,是永遠都執取阿賴耶識的功能差別,作為自己的境界的緣故。

我們再舉出窺基大師於《唯識述記》中,註解以上這段文字之前,先將兩個比較困惑的名相—「相分」與「見分」—略作闡述。「相分」與「見分」最簡略地說:相分是可以被我們的覺知心所看見,因為全部都是有相之法;見分就是能看、能覺、能知的功能。換言之,相分是所取得的境界,指的是我們自己的十八界內的五色根、五塵,以及法處所攝的五塵中的色法,相分共有十一法。因為有被見的六塵法相等相分,就一定同時會有能看見相分的能見者、能取者,也就是見分;所以見分是指能看見相分的覺知心等功能。有了能見的見分與所見的相分,才能使我們在人間生活及存在。以我們自己的十八界來說,就是扣除十一個相分色法,剩下的七個法—識陰六識與意根等心法—都是能覺知這些相分的心,就稱為見分。對於見分、相分略有理解,就容易懂得 玄奘菩薩破斥安慧論師的重點了。

窺基在《唯識述記》中,解說 玄奘菩薩的意思為:種子也就是功能差別,只是在世俗諦上才會被說為真實有,不同於第八識所顯示真如法性的真實存在;真如法性是勝義中的勝義,不通世俗諦的方便假說為真實有。種子就不一樣了,非但可說為勝義中有,而且也是通於世俗有的,這是因為種子實有的道理,是依二乘法的世俗諦所說的緣故。

玄奘菩薩在這裡,是刻意將種子與真如勝義的差別加以顯示,顯示種子確實有異於真如勝義的地方;實際上,種子既通世俗諦,也是通勝義諦的。種子在二乘菩提的世俗諦中,可以說是真實有的;但是推入大乘勝義諦中的時候,就成為虛妄的假法,因為種子都是有生有滅的法;但是,真如法性不論是在二乘法的世俗諦中,或是在大乘法的勝義諦中,都是真實不壞的體性,都是實有的(因為二乘菩提所證的涅槃,也是依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而假名安立稱為涅槃)。

這些種子雖然都是依附於異熟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心體而存在,但是這些種子其實也就是異熟識自體的一部分啊!異熟識的種子也不屬於七識心體的見分,因為七轉識心體的見分,一向都是緣於眼前異熟識的種子相分,所顯現的境界作為實有我、作為實有法的;從七轉識種子自體分上來觀察它的義理與作用,是不同於異熟識的種子義理與作用的。由於七轉識種子不是受熏法的緣故,而是能熏之法;而且異熟識心體的自身種子—相分—也同樣是不受熏習的緣故。

這就是說,異熟識自己的種子,自己的功能差別,是依附在異熟識心體自身上的;異熟識心體也正是七轉識熏習萬法的時候所受熏的處所,表示熏習之後的種子都收藏在異熟識心體中,受熏的處所正是異熟識所在之處。不可以說七識見分,一受到其餘種種世間法,或者出世間法的熏習時,所熏的種子完成後,就依七識心見分自體而住藏著。因為,種子是見分七識心一向所緣的法,所以相對來說是相分,而且七識心永遠都執取阿賴耶識的功能差別作為自己的境界。

最後,窺基大師還特別作結論說:真如是第八識識體自身的真實性所攝的緣故。真如的法性其實沒有自體性,也完全沒有相分,並沒有如同八識心王一般的心行之相,也沒有種種功能差別,不同於種子有行相,所以真如不是識體,只是識的行相。換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真如是阿賴耶識心體藉十八界等法,在三界有為法中的運作所顯現的識性,被稱為「識之實性、識所顯性」,不名為「識所變法」。

既然是識體所顯示的「識所顯性」,就如同美麗是花體的所顯示之法,只能經由花朵顯示出來,可以看見花美而本身並無作用;花體本身才能有用,可以食用或作堆肥、乾燥花、提煉香精……等,亦可顯示花體之美;美麗只能顯示花體之美,只能被看見,而不能對花朵本身出生任何作用,所以說美麗無作用,不是花所變。若是香精、堆肥……等,可以稱為花體所變,皆有功用;但是美麗僅僅是花體所顯性,是花體之所顯法,而非花體之所生法,所以美麗不能出生花上的任何一法。同理,第八識上所顯之真如並無其用,僅僅是識體在三界有為法中所顯示的自身體性,故說真如乃是「識性」。

真如一名,只是為了顯示第八識心體自性而假名言說,所以真如不是實體法,不能有三界果報上的任何法性,因此是無作用法,故名無為法。然而,真如不是唯有名相的戲論喔!而是法界中真實存在的一種事實,即是法界的真實相;而此真如法性,其實正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實性與如如性的相分,顯示第八識恆常真實存在、恆常出生萬法。因為常住,所以被稱為「真實」,襯托出萬法都是虛名與戲論;此第八識的體性,也是恆常顯示不貪、不厭六塵萬法之如如不動的清淨性,所以也稱為「如」;由此常住的真實性,與能生萬法的真實性,以及對六塵如如不動的特性,合名為「真如」,這就是識的實性;所以說真如即是識性,不是識所變生的有為法,而是識性所顯示出來的運行法相。所以真如一名,本是「識性」的方便解說的名相而已;是運作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真實與如如的行相。

各位菩薩!我們再看 世尊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的開示:【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9)經文的意思是說:如實地觀察「真如只是假名施設的言說」,真如不是實體法,所以不可得。再次證明說:「真如」只是假名施設的法相,只是用來顯示第八識心體在世間法上,所顯示出來的清淨性、不變異性,如實顯現在一切法中的如所有性,讓已經證悟第八識的菩薩們,可以現前觀察第八識心體自身的「真實不壞性」與「如如不動性」。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53-a21_050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9集 種子與真如(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所演述的主題是以 蕭平實導師著作《識蘊真義》為藍本,內容舉示聖 玄奘菩薩辨正佛法真實義,於《成唯識論》中分析、破斥古天竺安慧論師的佛法邪見,並且詳細宣示識蘊的內涵。

本單元略說安慧論師不瞭解佛法最基礎的「識蘊」內涵,更遑論唯識學所依之主軸—第八識—的真實意涵。於《成唯識論》中,玄奘菩薩舉說:【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成唯識論》卷1)這一句的正確語譯如下:由於往昔無數劫以來,錯誤分別「實有蘊處界我、實有諸法」的不斷熏習力量為緣,所以六識心出生的時候,就變現出好像確實「有我、有種種法」。也就是說,眾生世世不斷地體驗、領受六識心產生的喜怒哀樂,由於缺乏佛法的正知見,不知道生命運作的真實樣貌,就錯誤的以為「蘊處界的我、世間種種法」,都是真實的存在。

我們再引用 窺基大師在《唯識述記》中,舉出安慧論師不正確地解釋以上這段文字的內容為:【若安慧解:七識相應諸心、心所,皆名分別。能熏習故,即由分別熏習種生。】(《成唯識論述記》卷1)安慧論師的說法,是說:「七識心相應的種種心與心所法,都稱之為分別。因為七識心與心所法能熏習的緣故,就由所分別熏習的種子,來出生七識心與心所法。」也就是說,窺基大師是指責安慧論師等人,錯誤的以為:眼識、耳識等等前七識心,因為無始劫以來,曾經長久熏習的緣故,已經有七識心王的熏習種子存在,所以直接由七識心王的種子變生出種種心與心所法。

然而,安慧論師如此說,在佛法上的過失很大,理由如下:當我們七識心現行時,固然能變現類似有五蘊、類似有眾生我以及識蘊上所有的種種法;然而能有這些種子,也就是種種的功能差別,都是收藏於第八識如來藏之中,才能隨緣流注七識心王的種子,再依意根的作意與思心所,然後才會有看來似乎是常住不壞我的五蘊出生。

再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七識心王的種子不可能寄存在虛空中;另外,所熏習的一切種子,也不可寄存在虛空中。因為虛空沒有法,「虛空」這個名詞,是依物質色法的邊際而施設虛空之名才會存在,只是一個名稱而已。所以,虛空是「唯名無法」的名詞而已,並沒有收存種子的作用或功德;虛空本身沒有作用,不能收存任何一法,不可能收存任何一識的心種,也不可能收存七識心王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一切有漏、無漏法種以及業種。而種子本身,更是不可能獨自存在,必須有第八識心體來收存它。而這個心體,也得是永恆存在不變異、不壞滅。

此外,光是七識心王的種子,也還是不能使七識心王現行,以及現行之後能夠運行的。因為七識心王如果沒有和阿賴耶識同在一起,沒有阿賴耶識的現行識來配合運作,就不可能成就熏習的功德,自然也沒有所熏的心體存在,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的種子將會隨熏隨失,也就不可能有現在每一個人,異於他人的七識心王的習性出現;而且,嬰兒熏習言語、動作等無記業,也不可能成功,將會永遠保持剛出生的模樣,永遠保持在嬰兒狀態,而不能作任何事,因為沒有一個能持種受熏的阿賴耶識的緣故,而七識心王本身都不能執持任何的種子。所以,必定要有另一個阿賴耶識心體,與七轉識同時、同處的存在,而且繼續不間斷地配合七轉識現行運作,才能使熏習結果所產生的種子保存不滅。

這個道理,所有還沒有證悟阿賴耶識心體所在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但是,一切親自證悟阿賴耶識心體所在的人,聽了這一句話以後,如果能有智慧地細加觀察,都一定會認同的。所以安慧論師所主張:「由於我們的七識心,經歷過無始劫長久熏習的緣故,已經有七識心王的熏習種子存在,所以由七識心王的種子,變生種種心與心所法。」如此的說法,顯然不懂 佛陀三轉法輪的真實意涵。

釋迦世尊於兩千五百年前,示現降生人間,為了教導成佛之道,施設建立各種方便法門,以利益眾生有效的成就修行。在《瑜伽師地論》中有如此說:【諸施設建立,一切法尋思,及如實遍智,如是諸無量。】(《瑜伽師地論》卷46)論中意思是說:佛菩薩施設建立佛道法要的修行次第,讓佛子們可以依此深入種種法的探究思惟,作為證得如同 佛陀一般真實周遍的智慧;就像這樣子,菩薩們生起種種無量的善巧作用,以度化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也就是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以及大菩薩們,都同樣要為有情眾生施設建立無顛倒的法教,有十二分教、世俗諦、勝義諦、正道理以及三乘菩提……等,眾生才有可能得度。也唯有 如來以及大菩薩們的智慧,能夠正確的建制佛道的修行次第。

各位菩薩!佛陀從各個層面為眾生解說、譬喻、論義,循序施設次法、解脫以及成佛的法要,讓眾生能契入法道,也唯有佛法才能有實證解脫的功德!由此我們能瞭解,佛法的內容是先有種種的名稱安立,然後佛子們能對各種名相作義理的探求;比方,有了色蘊、識蘊等五蘊的名相,佛子們再依著名所產生的事相內涵,對它們所顯示出各自的特質,讓我們體驗的覺受,建立為一切法的自性;再從所有法中如實的觀察,先於聲聞、緣覺法四聖諦、十二因緣聞熏、觀行,可證得解脫初果至四果阿羅漢、辟支佛。這是 佛陀第一轉法輪的主要教導,以《阿含經》為代表。

然而第一轉法輪,僅僅是二乘法理的五蘊皆空的隨機門、方便門的出離觀道理。藉由世間一切法的如實觀察,所謂的自性,畢竟是假立所顯性;然而,世間萬法皆是緣起而性空,沒有真實的自體性,卻能顯現持續的生生滅滅,非常亦非斷,展現出中道性;行者依循至教量,跟隨有證量的善知識,持續如說修行,遍於一切法的尋思探究,例如,作「識蘊」及「真如」自性的思惟:為何施設了「識蘊」六個識,又另外有「真如」的安立呢?又說「真如」是假名安立,非真有,是依第八識所顯,是第八識的相分。若此得以讓菩薩們深入實修,親證現觀,並且引發真實周遍的如實智慧。這就是 佛陀第二、第三轉法輪的般若以及方廣唯識的法教,以《金剛經》、《心經》以及《楞伽經》、《楞嚴經》等經典為代表。

各位菩薩!佛陀的法要是第一義、究竟無上的實相智慧,內容包含世間、出世間以及世出世間萬法,遠遠超越我們人壽百歲所能揣測思議的。換言之,佛道智慧是已經有答案,由上往下鋪陳,讓佛子們能夠踏著大仙的足跡,逐步實修、實證,循序而上的需求所施設建立。因此,三轉法輪的教義,不同於世間法的創意研發、想像或者新科技,並不是由下往上的思想發展。

請看這裡大略的圖示(),將智慧劃分兩類:圖右側代表世間智,也就是三界內的種種研發,由下往上開展,都是可毀壞的生滅法;圖左側代表出世間的智慧,由上往下鋪陳,有基本的小乘解脫道與最究竟的大乘佛菩提,佛陀成就圓滿的種智,則包含了世間智、出世間智以及世出世間上上智。請再看圖(),左側標示佛法智慧是從最頂端向下鋪陳,建制修學次第,內容也包含世間法;而右側是顯示三界內,人類的文明發展,由下往上的科技研發,甚至意欲探索其他星球;然而,最切身的生死問題,至今人類仍然沒有答案。

又,有關於「世間」的詮釋,請參考窺基大師在《唯識述記》中註解說明:【言世間者,可毀壞故,有對治故,隱真理故,名之為世;墮世中故名為世間。】(《成唯識論述記》卷1)意思是說:「世間」這個名詞,其中「世」代表會毀滅敗壞的,可以有對應、治理的辦法,也是隱覆、遮蓋真實理的,所以稱為「世」;而墮落於「世」之中,就稱為「世間」。換言之,所有世間法的一切營為,都是落於生死敗壞之相,沒有例外。我們若有心探討生命生死與解脫相關的議題,也確實只有從佛法出世間的智慧能有解答,而 佛陀是以祂的親身經歷,為佛弟子們所施設建立的修道次第;那佛子們是否要如說修行呢?

我們再說安慧論師,從他的論述,僅只是以二乘法理,五蘊皆空的方便門出離觀的道理,來理解七識心王;同時,菩薩們從已證得實相的層面而觀,可以看透安慧論師所言,是未曾證得聲聞出離觀,也未證得大乘安隱觀,所說出的虛妄想;換言之,安慧所寫的《大乘廣五蘊論》的本質,其實是以誤會了二乘人我空的道理,來說大乘法所說的五蘊空相的道理,完全是在他自己想像的世間法的六識心,來說大乘法五蘊空的真實義;他如何能瞭解八識心王各有相分與見分的唯識內涵呢?

各位菩薩!依阿含部諸經中的說法:「妄說佛法的人就是謗佛者。」所以古天竺的安慧論師,他這樣的妄說佛法早就已經成就謗佛的重罪了,更何況還把他錯誤的謬論寫在他的《大乘廣五蘊論》中,他的邪見還刊印在書中廣為流傳,反而彰顯出作者處處邪謬,違背 佛說正理的事實了;另外,安慧論師解說這一句「識變似我、法」為如下的內容:【安慧釋云:「由七識熏習分別力故,八識生時變似我法,八識之中皆有執故。」】(《成唯識論述記》卷1)安慧論師的意思是說:由於「熏習力」的緣故,導致八識心王出生在世間,然後變現眾生我及一切法,八識心王都緣此,執著眾生我及一切法。然而安慧論師的主張不是正說,所以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破斥安慧的如是邪說內容如下:【此「我、法」相,雖在內識,而由分別,似外境現,諸有情類無始時來,緣此執為實我、實法。】(《成唯識論》卷1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這個「我相」與「法相」,雖然事實上是在內識上才有的「我與法」;然而卻由於沒有實相智慧的緣故,自無始劫來執為實有的虛妄分別,使得眾生將心中似有非有的外境,誤以為是真實有外境,被自己所觸知,所以覺得實有外境顯現而被自己所接觸與覺知;由於這個緣故,諸多有情種類的眾生,自無始劫以來都攀緣於內識所變現的「我」與種種「法」,執著為真實有蘊處界我,真實有眾生我所觸知的種種法。

生命的真實相確實難知,更難證解。世尊親自說法將近五十年,於三轉法輪至教量的經典,提示三界有之根本因、本際、如、實之第八識如來藏,俯拾皆是,只是眾生不見、不聞,無法讀出 世尊的苦口婆心,或者誤解佛意而自以為是地創造佛法、著書造論。

我們說明到此,下一集再繼續和大家分享。

敬祝各位菩薩:福慧增長!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52-a21_049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8集 法身即是阿賴耶識(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法身即是阿賴耶識〉。

我們繼續上一集的所說,既然阿賴耶識可以依據所含藏的善惡業種變現大小身根;而佛的法身,講的也就是這一個阿賴耶識所轉成的無垢識心體,所以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便是凡夫及聖人有情眾生的法身。未悟凡夫以及意識情解的人,怎麼可以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呢?如果阿賴耶識是生滅法,佛的法身豈不是也要成為生滅法了呢?如果阿賴耶識是生滅法,斷盡我執的時候,入了無餘涅槃是不是要把阿賴耶識心體也滅了呢?那就沒有異熟識存在於無餘涅槃當中,那麼二乘聖人的解脫境界豈不是變成斷滅了?但是在阿含諸經中,卻又說無餘涅槃中有本際不壞,而且常住;如果是滅了阿賴耶識心體,涅槃豈不是斷滅了呢?如果他們狡辯說:「阿賴耶識心體滅了以後,有真如獨存在這個無餘涅槃中,所以不是斷滅。」這樣的說法。在經論中卻都異口同聲地說:真如是識性,是識體所顯。那識體如果滅了以後,還會有真如顯現出來嗎?那無餘涅槃不就成為斷滅境界了。

此外,到八地菩薩的時候,如果阿賴耶識滅、阿賴耶識斷,而真如又是阿賴耶識自體所現的真實自性,那八地的境界就成為斷滅境界了;那豈不就是不能成佛了?若如此的話,佛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八地境界,八地菩薩進了八地時也應該當場就斷滅空無了,哪裡還有未來佛地的這一個法身無垢識呢?所以,不能說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法,而應該說阿賴耶自體的識性種子是生滅法才對;阿賴耶識滅是方便說,不是說阿賴耶識的心體滅了。所以不可以依語不依義,專在經文字句的表相上去理解。

《佛說不增不減經》當中也說「如來藏即是法身」,而且《楞伽經》當中也明說了「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即是法身,法身就是如來藏。《佛說不增不減經》的經文中,有這樣說道:【爾時世尊告慧命舍利弗:「……唯有諸佛如來智慧,乃能觀察、知見此義。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所有智慧,於此義中唯可仰信,不能如實知見觀察。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在《佛說不增不減經》的這一段經文中,世尊對慧命舍利弗說:此不增不減的阿賴耶識心體的這個甚深之義,是如來的智慧境界,也是如來心所運行的神聖處所;連二乘聖人都不能夠理解,何況是凡夫與外道眾生呢?所以佛對舍利弗說:「這一種甚深義,一切聲聞、緣覺的智慧都無法知道;他們無法看見、也無法去觀察,何況是一切愚癡的凡夫所能夠測量呢?只有諸佛如來的智慧才能夠觀察、才能夠知見這個真實的道理。」

身為菩薩的我們,就是透過諸佛如來的智慧開示才能夠親證,否則無法親證。所以佛又說了:「舍利弗啊!一切的聲聞、緣覺所有的智慧,對於如來藏的妙義只能夠仰信而無法親證。」他們相信有這一個法,但是不能親證,所以說不能如實「知、見、觀察」。甚深義講的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所指的其實就是眾生界,就是如來藏法身阿賴耶識的境界;一切眾生界都是阿賴耶識法身所生的,都以阿賴耶的體性為身,都住在阿賴耶識的境界中。所以眾生的法身,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以阿賴耶識的貪、瞋種子現行妄法為身。第一義講的就是阿賴耶識心體以及心體所含藏的一切有漏有為法的種子、無漏有為法種子、無漏無為法種子;是此段經文當中說的:「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如來藏者即是法身。」前面舉證的經文中有說到「此阿賴耶名如來藏」,白紙黑字明說如來藏名為阿賴耶識。如來藏既然是阿賴耶識,如來藏又是法身,那麼我請問大家:「法身不就是阿賴耶識了嗎?」如果法身就是阿賴耶識,又說法身是常住;那麼阿賴耶識這個法身當然是常住法,怎麼會是生滅法呢?

讀過這些聖教經文,把它們兜在一起就貫通了,不必用腦袋來想就知道:阿賴耶識不是生滅法。既然法身是如來藏,法身也是真如,又說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那當然真如也就是阿賴耶識。只有那個沒有智慧的愚癡人,才會畫蛇添足地再另外建立一個想像中的、永遠不能親證的真如來作法身,因為阿賴耶識就是真如啊!因為真如只是第八識心體所顯示的清淨自性啊!阿賴耶識就是法身啊!因為真如無體,以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為體啊!

另外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0中,佛有這樣說:【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我們從這一段經文來看,真如既然是法身,法身也是如來藏;而《楞伽經》中佛又明說「如來藏是阿賴耶識」,也在《不增不減經》當中佛也為我們開示:法身在眾生中叫作阿賴耶識,在阿羅漢身中叫作異熟識,在佛身時名為無垢識。既然法身就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而真如又是第八識阿賴耶、異熟、無垢識所顯示的真實性;所以,因地時的真如、因地時的法身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我們不能夠學沒有智慧的人說「法身阿賴耶識是生滅之法」,因為在教證上如此明確,在理證上也是一樣明確地證實。無智慧的人以及被誤導的學佛人,他們最後還是要回歸到《心經》上所說:心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最後還是要接受經中的教示:阿賴耶識滅,改名異熟識;異熟識滅,改名無垢識,由無垢識心體藉佛身十八界有為法來顯示佛地的真如性相。

在《成唯識論》整部論中,從卷1開始到最後的卷10,都一直在宣說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體性,說真如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的真實性;而一些居士、法師對外公開宣說的「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法」正好是相反,和他們對外宣稱的「阿賴耶識從真如中出生」的說法,也是正好相反;都是將經論加以曲解的虛妄之說,想要修學佛法的學人不能夠不謹慎啊!

在般若系的經典中《合部金光明經》〈三身分別品第3〉有這樣說道:【何者非化身、非應身?是如來法身。善男子!是法身者,二無所有顯現故。何者名為二無所有?於此法身相及相處,二皆是無;非有非無,非一非二,非數非非數,非明非闇;如是如如智,不見相及相處,不見非有非無,不見非一非異,不見非數非非數,不見非明非闇,是故境界清淨、智慧清淨,不可分別,無有中間;為滅道本故,於此法身顯現如來。善男子!是身因緣境界處所,果依於本,難思量故。若了義說,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合部金光明經》卷1

在《合部金光明經》這一段經文裡說:什麼叫作非化身、非應身呢?就是說如來的法身。如來法身不是化現而有之身,也不是應世化現的色身;這一個法身「二無所有」所顯現的緣故。什麼是二無所有呢?就是說此法身自身的色相以及法身色相的所在,兩者都無所有。眾生的法身阿賴耶識,或者說佛地的法身無垢識,祂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不能在色相上面去尋找祂;如果想要證得祂,要依善知識才能證得,要在祂所顯示的「心的行相」上面才能證得,要藉著祂所顯示的種種法相才能證得。所以祂沒有相;既然沒有相,怎麼會有「相」的處所呢?沒有相的心,也不會有相的處所存在,但是祂的心行法相會透過因緣而不斷地顯示出來,所以禪門中稱之為「生緣處處」;禪子在因緣具足的時候,在電光石火之間就能夠體驗親證祂。這一個第八識法身,既非世間色法,所以沒有形相,也沒有形相的處所,所以不能說祂是有,所以稱之為「非有」;但這一個第八識法身,卻有其真實自性的微細運作,而且能夠出生萬法,所以我們不能說祂是不存在的,所以也稱之為「非無」;這樣的非有亦非無,就把它們這兩種體性合稱為「非有非無」。我們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及間接輾轉所出生的萬法,都是從這一個法身阿賴耶識心體以及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當中來出生;所以蘊處界諸法及所生的萬法,本屬於法身阿賴耶識的一部分法性,屬於阿賴耶識所攝,就是阿賴耶識本有的無漏有為法性;所以與阿賴耶識不可分立為兩個法,所以我們把祂稱之為「非二」。

眾生因為不知蘊處界法背後有一個真實常住法阿賴耶識存在,所以就在依他起性的蘊處界等法上生起了執著,起遍計執性,產生貪、瞋、癡三毒煩惱,那就墮於我與我所當中,然後流轉生死。諸佛菩薩現觀蘊處界等法都是第八識心體種種功德當中的一小部分,轉依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就能不生起執著,不墮我與我所當中;了知依他起性本非令眾生流轉生死之因,而是因為眾生不能夠了知覺知心等六識是依他起性,誤計祂為常住法的緣故而產生了遍計所執性,所以流轉生死。菩薩如是現觀,消除了遍計執性,能出三界而不出三界,甚至常住三界當中以種種依他起性的無漏有為法而利益眾生,最後圓滿成就了第八識心體的無漏有為功德。

所以,蘊處界等無漏有為法功德,都是從第八識心體所出生,都是第八識心體的局部功德,所以不可以說蘊處界諸法與第八識心體是異,所以我們稱為「非二」。但是蘊處界諸法及萬法從阿賴耶識心體流注種子而出生了以後,卻又不等於阿賴耶識心體自身,所以也不可以說蘊處界諸法與阿賴耶識「是一」;如果是一的話,十八界法滅了而入於無餘涅槃界中,阿賴耶識也應該同時斷滅,那不就成為斷滅境界了嗎?然而我們現見第八識心體可以獨存於無餘涅槃境界當中,可以離十八界萬法而獨住,所以又說為「非一」。合此非一與前段所說的非二,就是「非一亦非二」。

由此段經文中的開示說明可以知道:因地眾生的法身就是阿賴耶識,果地諸佛的法身就是無垢識;因為無垢識具足大圓鏡智等五法,無垢識以此五法為性,故名為法身。無垢識若無此五法為性,就不能稱為法身。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只能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51-a21_048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7集 法身即是阿賴耶識(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法身即是阿賴耶識〉。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是法身、法身的內涵義理;法身是以清淨真如為體,清淨真如就是諸法的實性,而諸法的實性就是阿賴耶識在諸法上面所顯示出來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清淨真如是以阿賴耶識心體為其法體,因為這樣才說真如是「識之實性」。真如不只是個名相言論而已,而是法界中真實存在的一種事實——也就是法界的真實相;而這個真如法性,其實就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體所顯示的真實性與如如性,也就是心現行運作時心行過程的法相——也就是相分。由這一個相分顯示第八識的真實性、常住性與如如性,是第八識的心性所顯;顯示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第八識恆常真實存在、恆常出生萬法,因為常住的關係所以稱之為真實,顯示萬法都是虛名與戲論;第二個部分,是第八識也恆常顯示不貪不厭六塵萬法的這種如如不動的清淨法性,所以才叫作如。由於這樣常住的真實性與能生萬法的真實性,以及對六塵如如不動的特性,我們將之合稱為真如,也就是識的實性;第八識所顯現的法性,所以稱之為識性,也就是說:真如是第八識所顯現的真實與如如的法性。

真如不是識所變生的,而是識所顯的心行過程,所以才說真如是第八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的相分。然而真如法性雖在三界中真實顯現而不虛假,不是只有個名言之說而已,從現象界世俗勝義諦的角度來看,說真如是實有的;但如果依實相界一切種智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則真如只是個假名施設。因為真如無自體性,真如只是識性的顯現,依第八識心體在三界萬法中,運作時的行相所顯示出來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才說實有真如,是識性的所顯。所以,依世俗勝義諦而說真如實有,因為實際可以親證的關係;但是,如果依實相一切種智勝義諦來觀察時,就可以體會到真如是假名施設,因為真如只是依附於三界有為法中的運作而顯示出的第八識的真實與如如體性,本就是識性,所以說是識所顯、非識所變。

既然不是第八識所變生的心體或心所法,就不會有作用,不能出生任何一法,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所顯示的自性。但是,如果是識所變生的法,就必定會有作用;而識所顯性則無作用——真如只是識所顯性,所以沒有任何作用,不像識所變生的七識心王與心所法等,皆有其個別的作用存在。現在我們可以觀察到這個真如是無作用的,故說是識所顯而非識所變。所以在《佛地經論》當中才會如此說道:【如是三身,云何形量?法身,清淨真如為體,真如即是諸法實性;法無邊際,法身亦爾,遍一切法無處不有;猶如虛空,不可說其形量大小;就相而言,遍一切處。】(《佛地經論》卷7)阿賴耶識能夠執持一切法,而且能夠執持這個業報身,祂能夠使我們普遍地在三界中隨著業種而到處去受生,到處現起業報身及所知的一切法—有時可以出生在天上,有時可以出生在地獄裡—所以說第八阿賴耶識就是眾生的法身。

因為因地眾生以執藏生死業種及無明、習氣種子為身,所以眾生之法身就是阿賴耶識,不離阿賴耶性故。但是佛地則不然,所以《佛地經論》說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佛地法身以五法為性,其中一法是清淨法界——也就是佛地真如,而佛地真如則是無垢識心體的真實自性;也就是佛地的無垢識,藉著諸法、藉著佛色身,直接、間接、輾轉所生諸法而顯現出佛地無垢識的真如性,這也就是「識之實性」真正的意思。所以識上所顯的真如性,假使離開了有為法就不可能顯示出來;所以真如必須是在有為法上存在,依止於有為法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也是無漏有為法的所顯性;所以說,真如即是諸法之實性。但是因為諸法無邊際,諸法一直不斷出生的緣故,所以能生諸法的法身,當然也是沒有邊際的,因此說「法身遍一切法,無處不有」。

如果您悟了,證到阿賴耶識心體了,不妨找找看:在世間的貪染諸法、淨業諸法裡,看一看哪一個法裡面沒有你的如來藏在其中存在?沒有你的如來藏和合在一起運作呢?都有啊!所以說真如遍一切處、法身遍一切處;一切處是指十二處,也就是遍五根、意根及五塵、法塵共十二處,無一處沒有法身無垢識心體。祂既然是無形無色猶如虛空一樣,所以不能說祂有形量,有大小的範圍;所以,阿賴耶識大到可以去執持色究竟天天人的一萬六千由旬的廣大天身,也可以小到去持細菌的微細色身,乃至能執持比細菌還要小的濾過性病毒之身,所以不可以說阿賴耶識的形量有大小。從相上來說,才能說祂遍一切處,因為祂在三界中示現,就有種種法相出現;因此,我們可以觀察到:遍我們十八界裡的十二處,乃至遍三界九地眾生的一切處,祂都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來示現,所以祂叫作「遍一切處」。

《佛地經論》中又說道:【受用身者,有色非色,非色諸法無形質故,亦不可說形量大小。】(《佛地經論》卷7)受用身就是佛的自受用身,佛的自受用身就是講毘盧遮那佛的境界。毘盧遮那佛是什麼境界呢?我們這個娑婆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個銀河系,只是蓮華藏世界海的十九層裡,其中一層裡的一個極小一點而已。這個蓮華藏世界海有多大呢?諸位可能無法想像,作個比喻:「過西方十萬億佛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都只是蓮華藏世界海十九層中的一層裡的這一邊的一點、那一邊的一點而已,上面還有好多層,下面也還有好多層,每一層裡面都有無量的世界。毘盧遮那佛坐在這一個蓮華藏世界海上面,那麼廣大,你怎麼看得見呢?看不見的!這就是毘盧遮那佛的自受用身。

但是,這一個自受用身如果修到佛地,你就可以看得見了;可是祂不是色法、不是物質法,是一種類似影像的「非色法」,因為祂不是一般物質色法所形成的形態,所以佛的自受用身,也不可以說祂有形量大小。如果從「依身」,也就是依報的莊嚴報身以及所知境來看,也可以說遍一切處,因為最大心的有情——佛,就可以看得見。這與《成唯識論》卷10所說:【又自性身依法性土,雖此身土體無差別,而屬佛法相性異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攝,雖不可說形量小大,然隨事相其量無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同樣的道理。

《佛地經論》接著也如此來說:【色有二種:一者實色,二者化色。言實色者,三無數劫修感色身相好等業,轉五根等有漏色身,得佛無漏五根等色,無量相好莊嚴,其身周遍法界稱實淨土。於生死中業有分限,阿賴耶識所變身形大小不定;且如此界,贍部洲人善業最劣,所得色身極長四肘;東勝身洲善業次勝,身長八肘;如是善業漸漸增勝,所得色身形量漸大;乃至色界色究竟天,感色業中最殊勝故,所得色身一萬六千瑜膳那量。十地菩薩無漏善根所資熏故,身形轉大,如經廣說。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滅一切障善根勢力、量無邊故,所得色身充滿法界遍實淨土;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所變身土無限量故。】(《佛地經論》卷7)也就是說,色法有兩種:一為實色、二為化色。實色是什麼呢?實色就是修行三大無量數劫所得的無量福德與智慧,以此福慧感應而獲得的這個色身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及無量相好;修了這些無量廣大的福慧之業,進而轉變佛的莊嚴五根,成為有為法上的色身,轉換五根等有漏色身,成就得到佛的無漏五根;而這些有為法是無漏的,在世間能有有為法上的受用,但這些有為法卻是純無漏性的。這一個無量相好的莊嚴,其身周遍法界稱實淨土;這就是說,諸地菩薩所見諸佛的他受用身,適應菩薩之機而現,那就會地地所見各不相同了。

更淺白地說:自性身就是如來的真如理體——法身,也是受用身與變化身的所依;分為自受用身與他受用身兩種。自受用身是如來的莊嚴報身,受用廣大法樂的佛身;他受用身是為諸地菩薩轉法輪,令其受用法樂之身。變化身就是應化身,是為得度因緣成熟的眾生,示現無量的隨類相應而現的變化身,從事利樂說法等種種化益有情的佛身。經文中「於生死中業有分限」是說,由於生死業裡有分段生死界限的關係,所以阿賴耶識在眾生生死的過程當中,所變生的身形大小不定。如果你今天證得道種智了,成為初地菩薩,發願要生色究竟天,你捨報去到那裡,身量就是一萬六千由旬,無法想像的高大;可是,如果你造了惡業,下了地獄,如果過去世又一點兒福都沒有來修過,業報盡了,轉世回來人間的時候,就有可能因為無福德,就只能夠投胎當細菌,渺小到眼睛都看不見;所以說,阿賴耶識所變的這一個身形大小是不定的。

而且我們這一個閻浮提南瞻部洲的人,所造的善業是最差、最小的,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是貪瞋癡具足,所以所得的色身極長只有四肘。四肘就是從指尖到手後肘算是一肘,人的色身大約就是這個距離的四倍,人最多就是這麼高大而已。「東勝身洲善業次勝,身長八肘」,是我們的八肘,比我們高一倍。「如是善業漸漸增勝,所得色身形量漸大;乃至色界色究竟天,感色業中最殊勝故,所得色身一萬六千瑜繕那量」,就是一萬六千由旬的意思。所以說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色身,大小不定。

十地菩薩的無漏善根熏習所滋養的緣故,身形又比一般色究竟天的天人更廣大,所以佛在色究竟天示現的時候,跟菩薩的身量也不同,如經所說,如果成佛的時候,金剛喻定現在前,滅一切障的善根勢力,所以產生了祂的身量無邊,所得的色身充滿法界遍實淨土,也就是實報莊嚴土;佛以相應淨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佛土,周圓無際。眾寶莊嚴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所變化身與這個自受用土,沒有辦法來限量,祂隨時要怎麼大都可以,無量大也可以;這一種無漏有為法上的功德,是由於大圓鏡智的受用而從無垢識中來出生的。

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的節目只能到這裡,期待下一次能夠再共度這個法緣。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50-a21_047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6集 識之見分與相分(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識之見分與相分〉。

窺基大師曾在《唯識述記》中註解《成唯識論》的這一句話時,他這樣說道:【此第四計,即是經部、覺天等執。……相見俱有,餘部及大乘等;相見俱無,即安惠等。】(《成唯識論》卷1)窺基大師說:這是屬於第四種錯誤的計著,也就是經部師、覺天論師等人所執著的錯誤想法。……其餘各部派及大乘中的一部分誤會佛法的人;主張相分與見分都是不曾存在的,那就是安慧、清辨、陳那等人誤計與執著的邪見。這就是說,古天竺的安慧論師等人,只因為誤會了佛法,因為不懂「萬法唯識」的真實義,所以以執著所說心識的相分、見分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如果安慧的說法是正確的,那就應該一切有情的眼等六識出現的時候,都將不可能分別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的,意識也應該不能分別種種的法塵;那麼這樣一來,有情動物與無情的植物就應該是同一類,都應該不能夠分別、不能了知六塵。所以,安慧主張諸識都沒有見分與相分的這種說法,其實是虛妄不實的邪說。

從唯識種智而言,八識皆有見分與相分,而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行相極為微細,難可了知,若說明祂的見、相二分,恐怕有洩漏密意的顧慮,那我們就不去講述。所謂的六塵,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是所緣境。六識能緣的自性則名為見分;所以將相對於六識能見的自性,而說被見的六塵名為相分,是六識心體所識知的法相。六塵相分有內、外之分。外相分六塵者:謂眼根所觸外色塵、耳根所觸外聲塵、乃至身根所觸軟硬、粗澀、細滑等外觸塵。外相分的五塵相,是由如來藏藉五色根所接觸的這五塵的大變動,即是如來藏與意根所接觸的外法塵,合為外相分六塵。內相分六塵:是第八識如來藏將所接觸的外六塵變現在腦中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內相分境,以及內相分五塵上所顯現的微細法塵。眼識能見色、耳識能聞聲、鼻識能嗅香、舌識能嚐味、身識能覺觸、意識能知法,識陰六識各自擁有這一些自性,所以能了知內相分六塵。識陰等六識相對於被識知的六塵,稱為見分,是能見六塵的心體;所見的六塵就被稱為相分;這是依最粗淺層次所說的見分,不是依地上菩薩無生法忍層次而作的界定。

從有情覺知心的認知上來說,內六塵與外六塵是一模一樣的,全無差別,唯除殘障者。六根取外六塵,自心如來藏就轉變外六塵相在腦中顯現內六塵相;六識攝取內六塵而加以了知,這個就是藉內六塵領受了知外六塵,眾生不能夠了知這樣的一個事實,誤以為自己確實接觸到了外六塵境,所以把外六塵執著為自己所接觸到的相分,所以誤認外六塵實有。其實一切有情的六識心、覺知心,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塵,因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把外六塵執著為自己親身接觸的法,就認為外六塵是實有的;如果能夠確認自己從來都不曾接觸到外六塵,所接觸到的一向都是我們的自心如來藏變現的內相分六塵境,就能夠確信「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佛法妙義了。

我們用更實際簡單的說法是:人在世間生活,就有見、聞、嗅、嚐、覺、知的六種心的功能,亦有了了常知的心,也有處處作主的心,有定中能知的心,這些種種不勝枚舉的名詞所說的心,佛法中凡此等心都稱為見分。見分就是七轉識能知覺觀照;七轉識是能緣之心,具有見、聞、嗅、嚐、覺、知的體性,所以約定俗成以見性為首,稱之為見分。若當初不以見性為首,而換成聞性為首的話,那能緣之心就會被稱為聞分了。七轉識見分,在行住坐臥散心位中,能夠見色、聞聲、嗅香、嚐味、覺觸,乃至知曉諸法;在定中能觀照了別定境法塵,此定中能知之心亦不離七轉識的見分。見分七轉識之運作,不論在定中、定外,皆不離一切的境界相;也就是說,七轉識的所緣境界、所行境界是六塵,這所對的境界相就稱為相分。

相分有兩種:外相分與內相分。外相分就是眼根所觸色塵、耳根所觸的聲塵、鼻根所觸的香塵、舌根所觸的味塵、身根所觸的觸塵;那內相分是由如來藏配合外塵而現起,然後由外五塵所生諸法而現法塵相分。見分七轉識不斷地攀緣六塵境,所緣的六塵其實非外境,而是內相分。

今天我們用一個比喻,各位就能立刻地瞭解。例如,我們從警衛室中的監視器,如果想要看見外面周遭環境的動靜,那就必須架設攝影鏡頭在外面,將外面的境界照攝進來;再經由纜線,將這個電子訊號傳達到警衛室的監視器上來顯現出來,那麼警衛就能夠透過監視器來知道外面環境的動靜狀況,就不需要親自走到外面去才能看見外面的環境狀況。攝影鏡頭所見的影像就是外相分,守衛室的電視螢幕所現的影像就是內相分。

我們能見色、聞聲,乃至知法的整個過程,也是同樣的道理。眼根所攝取領納的外相分,在眼珠內視網膜的影像是呈現倒立的,眼球接觸外色塵時,如來藏便將它轉換成非倒立的內相分似色相。內相分現起的時候,因為末那—我們的意根—觸內相分色塵而起了了別之作意,眼識見分便隨內相分而起,能夠辨別青黃赤白等顯色;同時也現起意識,由意識分別長短方圓等形色、屈伸俯仰的表色、氣質神韻無表色等等,就是法塵的內相分。耳、鼻、舌、身等四識,也是這樣的運作。

又譬如身根受細滑觸,這個是外相分;外相分的細滑觸現起的時候,如來藏同時會感生內相分之細滑觸;內相分的細滑觸現起的時候,我們的意根末那識觸到這樣的內相分,便警覺如來藏中的意識種子還有身識的種子—這樣子,意識、身識就會同時現起—由身識分別細滑觸,意識分別細滑觸的類別、強弱、苦樂,曾經或是未經過等等的法塵。

然而五根所受的這個五塵,事實上並非見分七轉識所受的五塵。七轉識見分所受五塵諸法,其實都是內相分五塵諸法,是如來藏經由五根所觸外五塵而感生的,不是從外來的,是如來藏所變現。見分七轉識所貪愛的境界,包括定中的一切法塵境,其實皆是自心如來藏所變現的內相分;而七轉識見分也是如來藏所顯現的。所以,有情眾生所貪求的一切境界,其實都是如來藏藉外境而現,似有所得,其實皆無所得,是如來藏所生的見分處在如來藏自己變現的內相分之中來遊戲罷了!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自己在玩自己而已,我們的見聞覺知心何曾接觸外境呢?都是自己如來藏所生的見分在玩自己如來藏所生的相分而已。

我們所看到的五塵境,事實上是我們如來藏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外面的五塵相,其實我們的心是看不見的,因為這是有色的法、有物質的法,而我們的意識覺知心和眼識都是心體,心體不是物質法;既不是物質法,怎麼能跟物質法的五塵接觸呢?所以一定要由具備了大種性自性的阿賴耶識,來變現出一個似有色質的內相分五塵,我們的六識心才能夠相應看得見。所以實際上,你所看到的色塵相: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其實都是從你的種子心—阿賴耶識—所變現出來的內相分,是第八識心所變現的似色,你才能接觸到色塵;這個內相分的色塵,才是我們所接觸到的色塵境。就好像開戰車的人一樣,他在戰車裡面看見外面的境界,其實他沒有實際接觸到外面,而只是從反射鏡面上看見車外的影像。同樣的道理,就好像你從鏡子裡看見反射外面的景色一樣,鏡子的影像不真實,但是透過鏡子的影像,你才可以知道外面的景色塵相。

如果用更深一層的道種智來解說見、相二分,那就更勝妙了。以眼識為舉例,眼識的見分,是指眼識能夠了別色塵的顯色等;眼識的相分,是指眼識現行的那個時候的心行,能使阿賴耶識藉著眼根而變現的色塵,在我們的覺知心當中接觸到,所以我們能覺知有色塵相,這就是眼識的相分。如果眼識沒有分別顯色等色法的行相,就沒有人能證得眼識的所在,也就沒有人能證實眼識的存在了;但是眼識出現而在了別色塵相的時候,必定有了別色塵的行相持續顯現出來,由於有這樣的心行法相存在,因而可以證實及體驗祂,所以能使人證知眼識的存在。如果錯過了這樣的觀察過程,應該生起的智慧與功德,便無法現起發生。

如果我們從六入的角度來證明有內相分,那就更容易了。我們先來瞭解六入的內涵是什麼:六入是指六塵入於覺知心中,或說六塵入於識陰六識心中,被識陰六識所了知、領受,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六入。但這樣的說法很跳躍,中間有很多的過程被省略跳過,沒有講述出來,這不是一般學佛人能夠知曉的,所以我們就必須將六入這個法拆解細說。佛說六入之法是由「外六入」及「內六入」所構成,外六入是依於五扶塵根攝取外相分五塵境的運作法相,所以眼根入色、耳根入聲,乃至身根入觸,內六入則是如來藏藉由外六入,將外相分五塵境轉換成內相分五塵境;再經由五勝義根所觸,而產生六識心來了知、領受這內相分五塵境及內相分五塵境上的變動法塵,這樣的全部過程就稱之為六入。過程中,外相分如果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一位戴眼鏡矯正視力的人,在戴眼鏡與不戴眼鏡的狀況下,所見到的境界相是不相同的。為什麼呢?一般人只是瞭解到這是透過眼鏡來矯正眼球焦距的問題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在菩薩的慧眼中,可不是這樣看法,這是有大道理在其中的,這顯示出六識心沒有看到外相分,而只有看到被轉換過的內相分訊息。因為六入見色的過程中,外相分沒有改變,也沒有變化,如果六識心直接接觸看到外相分,那所見就不會有清楚與朦朧的差別相了。從這一個現象,就能夠很清楚地證實有內、外相分。

所以,佛的至教量與 玄奘菩薩、窺基大師的聖言量是真實無誤的。而清辨、安慧、月稱、寂天、阿底峽這些人的論述不僅僅錯誤,還處處用違背佛旨的邪見,來曲解大乘唯識教的根本大法正理,否定如來藏阿賴耶識,毀謗阿賴耶心體是生滅法,已經成就謗菩薩藏的大惡業!想不到現在竟然還有更無知大膽的人,故意拿安慧所造的邪論來作為教材,要求各大佛學院都必須教授《大乘廣五蘊論》的邪見,真是愚癡到了極點!

時間的關係,今天的課程只能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49-a21_046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5集 識之見分與相分(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識之見分與相分〉。

在「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的節目中,我們舉證出很多安慧論師在其著作《大乘廣五蘊論》中法義的謬誤,目的不是在諍勝或是標新立異,而是在救護廣大被邪見誤導的眾生,避免去共謗法的惡業;同時也是維護佛教的根本法教,遭受未悟名師意識想像的論述而破壞,所以只能高聲疾呼,依經論詳細論述辨正,矗立正法之幢,讓後世學人能有依止之處,在佛道上能不偏斜而不斷增上,得大利益。

在過去的節目中,我們對安慧論師在其著作《大乘廣五蘊論》中,所提錯誤的這個論點加以簡擇、論述,例如:將能生萬法的阿賴耶識,攝在祂自己所生的五蘊法之中,便成立他自己的創見,因此才會在他的論述中說:【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大乘廣五蘊論》)這完全違背了 佛之聖教:唯有所生之法可攝在能生之法中,能生之法絕對不應攝在自己所生之法中。如果能生之法,可以被收攝在所生法之中的話,那就可以這樣說:母體是胎兒所生,胎兒是母體的所依。如果這樣的說法成立的話,就無倫理可言了,因為能生與所生顛倒;然而人間法界之中的事實,並不是這個樣子,應該是母親能生子女,母親是子女的所依。

所以,如果安慧的《大乘廣五蘊論》所說正確,依照他的理論,應該五蘊十八界滅後,阿賴耶識也會跟隨其後而滅,那不就成為斷滅法了嗎?這樣的論點是錯誤的,沒有對應 佛所說阿賴耶識心體「唯改其名,不改其體」,方便說之為捨阿賴耶、滅阿賴耶,其實心體永無捨時、永無滅時。阿賴耶心體「本來而有」,不曾有生,也永遠不滅;斷盡思惑之後改名為異熟識,斷盡煩惱中的習氣種子隨眠,並斷盡所知障一切無始無明隨眠以後,改名為無垢識,永無滅時。所以說,能生之法不應該即是所生之法,更不應攝在所生法之中。

另外,安慧在《大乘廣五蘊論》將八識心王中的意根末那識說是方便假名施設之法,安慧在論中這樣說:【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為性。意界者,即彼無間滅等,為顯第六識依止,及廣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餘三蘊及色蘊一分,并諸無為,即法處法界。】(《大乘廣五蘊論》)安慧的所言,顯然是說:意根並非實有,所謂意根者,其實只是意識無間滅之前識種子,為了顯示第六識的依止所在,所以將已滅的「前意識種子」建立為意根。所以他所謂的意根,其實就是已滅謝的「前意識種子」。會有這樣的論述,皆是因為安慧論師不承認萬法皆由阿賴耶識出生,而認為是由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意識種子,來出生所有的萬法,阿賴耶識只是假名施設而有,並非真實,主張「根即是種」,主張「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乃至意根能生意識」。

所以安慧的說法,總共只有六識而沒有第七、第八識。還荒謬地說根是識的種子,根能生識,違背 佛所說的聖教量,十八界之一一界都各有自體種子,而不是將十八界中的某一界,作為能生起另一界的種子。應該是意根有意根的自類種子,意識有意識的自類種子,不須意根淪為意識之種子,否則 佛所說的十八界法—十八種功能範圍的法—就變得支離破碎,界不成界、法不成法了。但是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法的種子,卻一直很清楚的各自有各自的種子,不曾互相雜亂,不曾有眼根的種子變成眼識的種子,也不曾有眼識的種子變成耳識的種子;而且眼根有眼根自己的種子,會變現出眼根等五色根,而與眼識同時現行、存在、運作,所以眼根與眼識都是各有自己的種子,所以眼根與眼識的種子是同時存在的,所以眼根的勝義根與扶塵根是與眼識同時存在的;所以眼根有它自己的種子,眼識也有眼識自己的種子,是兩種種子同時存在而各自都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並不是他們所說的那樣:眼根就是眼識的種子。安慧他們那一種說法,將會產生這種過失:眼根現行而成為眼識的現識時,眼根就不存在。那這樣就會違背 佛所說「眼識現行時眼根仍然存在」的聖教,也違背現象界中生理上的現量事實。所以眼識現行而成為現識的時候,祂是與眼根同時存在的,眼根在眼識現行時並沒有滅失,仍然繼續存在而支應眼識的所需,也就是說配合眼識而運作;這種道理,在 世尊所說的經典聖教中,到處都有解說,並不是沒有開示過這種道理。

他更妄說滅盡定中無意根存在,他的論中說:【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大乘廣五蘊論》)這個意思是說: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就是說阿羅漢入滅盡定時的境界,最勝意者(也就是說意根),就不再相續隨轉了,也就是不再現行運轉了,不再現行運轉就是斷滅;那這樣的說法,不就是認為入滅盡定即是無餘涅槃了嗎?因為意根不存在的時候,唯有一種境界,那就是無餘涅槃。阿羅漢入無餘涅槃,須斷盡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法不復現行運作,十八界俱皆滅盡;而十八界法中最後滅的法即是意根,那才必定會成為無餘涅槃。所以,安慧自行發明而且創造新說,妄言滅盡定中無有意根存在,妄言意根已不相續、已不運作,所以才會說「意根相續隨轉,除阿羅漢滅盡定位」,而不知滅盡定亦稱為滅受想定,僅是滅了意根五遍行心所法中受與想兩個心所法而已,尚有觸、作意、思三個心所法存在,不是完全斷了意根而無意根的運作;因此安慧的立論,完全違背了佛、菩薩及俱解脫阿羅漢的聖教。

接下來,我們從窺基大師在他的《成唯識論述記》中,對他們有什麼樣的破斥:【然清辨計「總撥法空」,為違中道,強立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心也?」順世外道亦立唯有四大種色。若依此義四句分別:清辨、順世,有境無心;中道大乘,有心無境;小乘多部,有境有心;邪見一說,都無心境。總是第一別敘計也。又四句分別,有見無相,謂正量部師,不作相分而緣境也;有相無見,謂清辨師;相見俱有,餘部及大乘等;相見俱無,即安惠等。】(《成唯識論述記》卷1

我們簡略地來說明一下:清辨論師他們是誤計佛語之後,誤以為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所以就撥一切法都空;他們為了要破斥大乘的中道法,就堅強頑固地建立唯境的思想;而說「諸心所現即是『唯境』,還有什麼『心』可說呢?」順世外道,他們也建立說:「一切法都是只有四大種所造的色法。」如果依照這一種道理而作四句分別的話:清辨、順世等人,屬於「有境無心」;一分誤會中道正理的大乘人,則是「有心無境」;小乘多部,則是「有境有心」;至於邪見一說,就撥無一切法,落在「惡取空」當中,說「無境無心」。這一些是另外一種敘述的分類計別。如果再另外作四句分別的詳細說法,那麼「有見分而無相分」的說法,就是指正量部那一些論師們,他們不建立「相分」而直接由心體緣於外境;至於「有相分而無見分」的見解,那是指清辨論師等人;主張「相分與見分皆都有」的,則是小乘其餘各部及大乘中誤會佛法的那些人等;主張「相分與見分都是沒有」的,那就是安慧、陳那等人。這些未悟論師妄自主張說:八識心王中的所有識,都沒有見分與相分;這一種說法,不但是違背 佛所說的教證上的聖教量,也是違背諸佛菩薩理證上的實證。

玄奘菩薩為了這一些佛門內道中人,以及教外的外道中人這種邪謬執著,他造寫了《成唯識論》。他們由於不正知佛法的緣故,而產生錯誤的邪慧,為了要讓大眾了達空性的真正義理,所以才會為了外道等人開示《成唯識論》等文句的真義;為了佛門內的修行人,詳細地演說這一個「萬法唯識」的道理,使佛門中的修行人能對「萬法唯識」的正義如實了知,不再產生邪惡的智慧。在《成唯識論》中有說到:【復有迷謬唯識理者。】(《成唯識論》卷1

窺基大師在其《唯識述記》裡面註解這一句話說:【此四計中第一、第四,名「迷唯識」,全不解故。第二、第三,名「謬唯識」,邪分別故。清辨計言:「若論世諦:心、境俱有;若依勝義:心、境俱空。經中所言唯心等者,識最勝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無心外實有境也。」】(《成唯識論述記》卷1

對窺基大師的開示,我們僅對清辨論師的論述加以辨正:清辨論師這樣說:「如果要議論世俗諦的話:心與外境全部都實有的。如果是依照勝義諦來說的話:心與外境全部都是空無所有的。經中所說的『三界唯心』等法義所說的道理,是因為心識最殊勝的緣故。由於心識能蒐集產生一切萬法的緣故,所以心識以外的外境五塵是實有境界。」

窺基大師所註解的這一段開示,指明了清辨等人誤會「萬法唯識」的真正義理,妄說「心外實有五塵境界」;而不知道一切人的意識覺知心,所觸知的五塵境界,其實都是自心阿賴耶識所變現,是假借五根觸外五塵境,而變現的內相分五塵境界;所有的眾生的覺知心,從來不曾接觸過外境五塵,所接觸的都是第八識所變的內相分五塵境。從佛法的實證,及現觀所得的實相般若智慧來觀察這個事實:覺知心既然都不曾觸及外境的五塵,所觸及的五塵,都是自己的阿賴耶識緣於五色根、外五塵而變現的內相分;然覺知心根本就沒有接觸到外境,對覺知心而言,所觸的都是自心阿賴耶識所變生的五塵內相分,那怎麼可以說外境是真實有的呢?

今天因為時間上的關係,今天的課程只能上到這裡,期待下一次能夠再共續法緣。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48-a21_045


2023年1月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第44集 安慧不明佛法中的二空正理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本節目是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識蘊真義》一書的導讀。

在前幾次的節目中,我們對安慧妄言「見分相分皆無」的惡取空見,作了破邪顯正。並且提到: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對於安慧等人的邪說,曾經有過這樣的開示:【又為開示謬執我法、迷唯識者,令達二空;於唯識理,如實知故。】窺基菩薩對於這段 玄奘菩薩的開示文,在《成唯識論述記》卷1中作了這樣的註解:【述曰:自下第二「令達二空、證唯識性」,此即先敘所為外執。「開」為初開,「示」為久示。諸內外道俱起邪智,不正知故,謬執我法;於二空門真俗二法唯識真理,不能了達;無明所盲,殊不正解,名「迷唯識」。為令達空,方乃造論。「者」即假者,迷謬人也。】

我們把窺基大師的這一段文句,大略以白話語譯如下:【自這一段《成唯識論》的文句以下,是第二個部分:「為了使得內外道的修行人,都能夠通達人我空與法我空,證得萬法唯識的正義。」也就是前一段《成唯識論》文句所說的「為了使對於人我空與法我空有邪謬執著的外道生起正解,而寫造《成唯識論》」的意思。「開」的意思是說「第一次打開來」,「示」的意思是說「長時間的顯示」。我師父 玄奘菩薩所以要著作《成唯識論》,他的目的是為了以下這些原因:因為有許多佛門內道中人,以及外教的外道中人,都同樣產生了邪惡的智慧,由於不正知佛法意涵的緣故,所以就會虛妄的執著「五蘊中的某一蘊裡面真實有常住不壞的我」,或者執著五蘊中的某一蘊實有常住不壞的法性。這些內道以及外道的修行人,對於「人我空」與「法我空」這兩門的真實義,也就是說對於二乘世俗諦解脫道的方便法,以及對於大乘真諦的究竟無上了義正法,其中所具有的萬法唯識的正理,不能夠了知與通達,而被無明瞎卻了法眼,完全不能真正的理解萬法皆由唯識所生的道理,這些人就稱為「迷惑於唯識正理的愚人」。玄奘大師是為了能讓這些二乘愚人,和大乘中誤會佛法中觀的「惡取空」邪見者,能夠如實的了知萬法唯識的正理,所以才會寫作這部《成唯識論》。】

真實佛法的修證,就是要證得「人我空」解脫道,以及「法我空」佛菩提道這兩大法門;所以修學佛道,就一定要明瞭「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道理,並且斷除人我和法我的執著。一般的凡夫眾生,大都會執著五陰和合的有情眾生人我相作為真實我,所以不斷耗費大量的金錢及心力,想要努力來維持色身的健康長壽以及青春美麗,也非常看重自己的覺受以及想法,甚至希望在死後,這個能夠了別的意識心能去到下一世繼續生存,甚至是永生不死。

而在二乘解脫道中,則是要斷除這種對於人我的執著,最主要就是要斷除我見還有我執;聲聞乘與緣覺乘這兩種修法,都是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上面一一去修無我觀,這個無我是人的無我,人無我又叫作有情的無我;因此說,二乘人所證的解脫果是人我空。也就是說,人我的我相是攝屬在我們所要斷除的我見,乃至於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這些部分中,因為蘊處界我所產生的我相。這是因為二乘人已經明瞭有生必有死的真實道理,也明瞭有情最重大的苦惱,就是自無始以來一直不斷地在三界六道流轉生死,因此而發願要證得無餘涅槃,究竟遠離生死流轉之苦。但是因為二乘人的根性較為愚鈍,無法瞭解五陰之中本來就有涅槃空性——如來藏,所以 如來只為二乘人說人無我,說有情生不過是五陰和合而成的,有生則必定有死,死了就散壞了,是無常空而且是無我性的。二乘無學因此能證得五陰我空、十八界我空,但是因為沒有菩薩的深利智慧的緣故,因此無法證得如來藏法我空,而落在法我見之中,執著諸法實有、苦集滅道四聖諦等法實有,而生起法我見。因為害怕自己的五蘊、十八界未來還會繼續在三界世間中生死流轉,所以就會急於滅除五蘊身,進入寂滅清涼的無餘涅槃之中。

菩薩則是從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的證得,來反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虛妄與緣起性空,所以除了蘊處界人無我之外,也證得了法無我,證得如來藏是無我性的。菩薩在七住位證得第八識如來藏時,也同樣能證得人無我;可是七住菩薩的人無我,是從真如本體—如來藏的無我性與涅槃性—來現前觀察阿羅漢所證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空相,所以他也知道阿羅漢所證的人無我解脫果的內容與境界。阿羅漢雖然能入無餘涅槃,但是卻還不知道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而七住菩薩在悟後兩、三年,雖然還沒有能力進入無餘涅槃,但是就已經知道無餘涅槃裡面是什麼;所以,七住菩薩的深妙智慧,是阿羅漢難以測量的。

證悟後的菩薩,在進入初地之前的三賢位所修行的智慧,也都是屬於人無我智。人無我智的修行就是說:到達七住位圓滿的時候,是證得人無我智,而在後來的三賢位中,稍微再作一些觀行完成它;接下來就是熏習種智,就是五法、三自性等等,那就是法無我智的熏習;也就是說,七住菩薩所證的人無我觀,和初地所證得的法無我觀,也就是無生法忍,是不一樣的。

所謂的法無我,其實就是要斷除意根對於諸法所產生的遍計所執性,而妄執諸法為我的部分。所以這一部分佛菩提道的修學,就是要如實觀察:因為有如來藏心,才會有這些法相的產生。因此,如果要真正瞭解這些法相的話,必須要先證悟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才有辦法進入斷除人我還有法我的修行過程;也才有辦法透過斷除人我還有法我而親證人無我、法無我,而從人無我與法無我裡面去觀諸法的法相,來證實:因為斷除了人我和法我所顯出的人我空和法我空所有的諸種法相。

所以說,佛道的修證,是透過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親證,來證實人我空與法我空。證實了人我空與法我空後,就會逐漸發現:世間一切萬法的法相,全都是依於藏識而生、依於藏識而顯的,所以叫作萬法唯識,因為一切法都是唯識所生,世間沒有一法能夠獨立於藏識之外而存在。也就是說,所有一切法的法相,都是因為有第八識心為因,再配合其他的種種緣,才能夠出生、顯現這些種種的法相的。

窺基大師又接著說:【論:「於唯識理,如實知故。」述曰:此即正述達空,所以為外道等開顯此文,為內道等演示此義,令於唯識如實了知,不生邪智謬執我法。或內外道我法邪知,示令正知,故名為「示」。於唯識理全未能知,開曉令知,故名「開」也。智稱正理,名如實知;此約小乘及外道解。若大乘中諸「空見師」,唯識亦名「謬」,影互顯也。】

我們再把窺基大師的這一段文句,大略解釋一下:【我窺基法師陳述《成唯識論》的真義曰:《成論》中所說「於唯識理,如實知故」這一句的意思,就是明確的說明:要使大眾了達空性如來藏的真正境界,所以才會為外道等人開顯《成唯識論》等文句的真義;為佛門內的修行人詳細地演說這個「萬法唯識」的道理,使佛門中人能於「萬法唯識」的正義如實的了知,不會再產生邪惡的智慧而謬執五蘊中的某一蘊為「常住我」,或者執為常住不壞的法性。「智慧如果能與正理對稱的話,就叫作如實知」,這句話是為小乘人及外道而說的。如果是在大乘法中墮於「一切法空」邪見中的那些空見師—也就是惡取空的安慧以及月稱等應成派中觀學者—依他們所說的邪理,就會誤認為「唯識的法教,也是錯誤的」。所以 玄奘菩薩以這句「於唯識理如實知故」,作為與小乘人及外道比對的影子,來互相彰顯「小乘、外道與大乘惡取空邪見者互相間的差異性」。】

安慧等惡取空者所說的緣起性空,是無因論的緣起性空,因為他們否定了法界實相的根本——如來藏,而說一切法緣起性空,這正是 佛陀所破斥的無因論斷見外道。佛陀所說的「緣起性空」,是基於一個前提,就是一切三界蘊處界有為法,都是從法界實相心—如來藏—所出生的,這些蘊處界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緣生緣滅之法,最後壞滅而歸於空無;然而空無之後,背後的空性心如來藏卻是本不生滅,也就是涅槃的本際,祂本然常住,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也是阿羅漢捨壽入無餘涅槃之後,唯有留下本識如來藏獨住的境界。一定是要基於根本識—如來藏—常住不壞的前提,而說本識所生的蘊處界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這與安慧等惡取空者所說的:離第八識如來藏而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全然不同;安慧這種無因唯緣論的空見外道見,正是 佛陀於經中所破斥的外道法。

例如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8中有開示說:【善男子!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何以故?若執空義為究竟者,諸法皆空,無因無果,路伽邪陀有何差別?……善男子!若起「有」見,勝起「空」見;「空」治「有」病,無藥治「空」。】這就如同有些愚癡人看到水中的月亮,卻以為是真月,而有智慧的人告訴他們,這個水中月是虛妄不實的,大家得要循著這個水中月的線索,而去找到真月的所在。但是執著空見的外道們,聽到智者說水中月虛妄不實,就撥無因果,說一切法都是空無,就連真月也都否定,而說真月也是空無。安慧所說的一切法空的緣起性空,就是這種無因論外道法,特意否定了萬法的根本—第八識如來藏—然後說緣起性空,這與 佛陀在《阿含經》中所說:蘊處界都是緣起性空,滅後有如來藏常住不壞的「真實、如」以及「常住不變」的涅槃基本教理,乃是天壤之別。

窺基大師於《成唯識論述記》中接著又說:【此中說有謬執我法,令謬不生,意在了空、證唯識性,故與第一所說有殊。又以真如名迷悟依,迷真如故謬執我法;除迷令悟故與前殊。】(《成唯識論述記》卷1)窺基大師這段文句的意思大略如下:【這段《成論》文句中說「有的人虛謬地執著常住我與常住法,應該使他們的迷謬不再生起」,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使他們了達如來藏本心外的萬法皆空,使他們證得「萬法唯如來藏識所生、所顯」的「唯識性」,而不要落在妄心意識我上面;這是從另一個方向來說,所以和前面第一種的說法有些差異。而且,阿賴耶識所顯示出來的真如法性,是迷惑者以及開悟者的所依——迷悟依。】

接著 窺基菩薩又繼續解說:【因為迷昧於第八識心體的真如性的緣故,就會虛謬地執著於眾生的五蘊我和種種八識心王所生的萬法;這是以方便施設,想要使那些迷昧於萬法唯識正理的人除去迷惑,使他們開悟萬法唯識,使他們親證阿賴耶識所顯示出來的真如性,使他們證得一切染淨法皆是如來藏識所生、所顯的正理,所以和前面所說的道理有些不同。】

窺基菩薩這裡所指稱的,即是當年的安慧等人,否定一切法,總說為空—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而無第八識如來藏,使得無餘涅槃成為斷滅境界的邪見。後來包括傳承下來的藏密應成派中觀見的祖師寂天、阿底峽、宗喀巴、達賴喇嘛,以及一些認同他這個邪見的法師,都還仍然執著於這樣的惡取空見,不肯放捨,可見惡取空邪見對於後世修學者的影響有多麼深遠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節目就說明到這裡為止。感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1/4847-a21_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