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39集 作者與受者的關係(七)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將其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

在前面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講到了:如果有人對於自己有慳惜之心,吝嗇不肯布施;或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把財物留著,要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現,好不容易找到了,又不願意布施了;不信布施的因果,認為說:「哎呀!布施也不會有多少的果報。」這一種就是慳垢的煩惱。它汙染了眾生的心,即使是慷他人之慨,布施他人的東西,都尚且作不到,更何況是布施自己的東西呢?那就更作不到了。

如此對於身外的財物的「我所」,尚且不能夠布施,更何況是要布施出自己身中的「我」呢?大家都知道,佛法的修行就是要捨棄虛妄的我,也就是願意將自己那個妄心的我布施出去。諸佛法教都說無我、要捨棄我,一個心多慳垢的人,他連我所擁有的財物、名聲都執持著不肯放,那就不可能去捨掉這個能思、能量、能作主的我。也就是慳垢的眾生很難在佛法中得到實證,因為慳垢與無我,兩者是背道而馳的,沒有交集;也就是說,解脫功德其實是從布施中得。但是這樣的道理,許多人總是懷疑不信,將解脫當作是出世間法,布施當作是世間法,然後說它們兩者沒有關係。

我們來看看經典中的記載:在佛世的時候,有一位梵志生了兒子,名字叫作阿保。父母請來了相命師為阿保看相,結果相師說:「這個孩子啊!註定要一生潦倒無福。」所以父母也因此對阿保生起了厭惡的心。到了十二歲的時候,父母就將阿保趕出家門,阿保就只好流浪街頭,靠乞討為生。有一天,阿保經過祇園精舍,釋迦牟尼佛心中知道因緣成熟了,便叫阿難尊者去問阿保願不願意出家,阿保非常歡喜的答應了。佛以手加持阿保的頭,阿保的鬚髮就自然落地,並且袈裟著身,佛就為他取了法名叫作羅旬踰。當時祇園精舍的僧眾,每天分成五組出門托缽乞食,而羅旬踰所在的這個小組呢,總是托空缽而回。佛陀就請其他小組的比丘把食物分給羅旬踰的小組。如此接連了好長一段時日,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心想:「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不如我來試看看,讓我和羅旬踰同行,也許就能托到食物了。」佛也答應了,就安排羅旬踰與目連尊者同一組去托缽。目犍連尊者就帶著羅旬踰出門,但是一路上都托不到缽,最後目犍連尊者只好以神通力,飛越了幾百億個國家,結果還是托不到缽。此時羅旬踰餓著肚子,等在恆河旁邊,目犍連尊者則先回到祇園精舍。佛陀就將自己缽裡面所剩的一點點食物分給目犍連尊者。目連尊者就請示 佛:「佛啊!我現在肚子非常的餓,即使將整個須彌山都可以吞得下去。所以這一點點食物,恐怕我吃不飽,這少許的飯恐怕不夠吃。」佛就告訴目犍連尊者說:「你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於是目犍連就放心地食用,等到目連尊者吃飽了,佛缽中的食物並沒有絲毫的減少,這就是 佛的無上功德。

一旁舍利弗尊者就想到羅旬踰還沒有吃飯,於是就稟告 佛,希望能將佛缽裡面所剩的食物分給羅旬踰。佛說:「我不吝惜這一些飯菜,但是因為羅旬踰他自己累世因果的原因,所以他是得不到這些食物的,因為這不是他應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把食物分給他看看。」於是舍利弗尊者就前往恆河邊,把食物分給羅旬踰,羅旬踰才接手過去準備食用,一個不小心,竟然將缽給打翻了,所有的飯菜就散落在恆河中,被水流沖走了。羅旬踰只好返回精舍,此時他靜坐思惟:「每次當我與比丘僧們,大家同行托缽,大家都是空缽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的把佛陀剩下的食物給我,我卻又不小心把缽給打翻了,自己真的是沒有福德消受這些食物;這一些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緣果報使然的,所以我應當安忍、承受。」羅旬踰就像這樣子的一心專注思惟,因而除去了心中一切的煩惱塵垢,而證得了阿羅漢果;同時他也明白了自己過去所造的諸惡業因果,因此羅旬踰就從地上抓起了一把泥土,把泥土吞下去以後,他便進入了涅槃了。

此時眾人都很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惡業,讓羅旬踰這一生如此的貧困而不能吃到東西?可是又以什麼樣的因緣,讓羅旬踰可以值遇 佛,還能夠證得道果?所以 佛陀就為大家說明。佛說:「在惟衛佛的時代,羅旬踰是一個心懷慳貪,吝嗇不肯布施的人。有一次要用餐前,他脫下了衣服鋪在地上,惟恐飯粒會掉落在地上。此時有一位沙門托缽前來化緣,慳貪的羅旬踰捨不得布施,就隨手捧起一把泥沙放到沙門的缽中。可是這位沙門仍然慈悲地為他祝願:『願施主早得菩提!早得解脫!』羅旬踰因為慳貪所以無福,再加上又輕慢了三寶,這樣的大惡業的緣因,長時間輪迴在三惡道中受苦無盡。雖然當初因為那一位沙門為他祝願,今天終於能夠證得解脫道,可是仍然沒有這個福報來受用食物。應這個因緣,最後他得吃泥沙而入滅;當時接受泥土供養的沙門,就是現在的舍利弗尊者。」

那麼各位來判斷看看:到底出世間的解脫證果,跟世間的福德善業有沒有關係?當然是有完全的關係!如是因則如是果。世間福德善業的本身,它不是解脫,但是缺少了這一些福德與善緣,那就會完全的與佛法解脫無緣。解脫道已經是如此了,佛菩提道更是如此。那麼為什麼羅旬諭能夠遇到佛法?能夠遇到舍利弗尊者?最後還能夠證得阿羅漢?就是因為他的過去世,對舍利弗作了供養。雖然他只是把泥沙放進了缽,但這仍是供養三寶,不能說他沒有供養三寶;可是他所供的東西是泥沙,不是僧人所需要的食物,所以到了今生,他的果報也只有泥沙,得不到所需要的食物。所以不論是解脫道,或者是佛菩提道的修習,從最初開始,它的背後就是依著福德在支撐的,這是很多修行人都會忽略的事情。所以,記不記得 佛叫作「福慧兩足尊」,福德與智慧是同等的重要,什麼時候福德具足了,智慧就能夠具足;兩者都完全具足了,那就是我們要成佛的時候了。

那麼什麼是福?什麼是慧?更深一層的來說,智慧就是證得「法」,而福德就是「次法」。要完成實證一個法的親證,之前所需要的條件那就是次法;沒有準備好那個福德——那個次法,所以那一個法—那一個智慧—我們就沒有辦法親證。譬如說,我們如果現在想學會「無相念佛」這一個法,除了我們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還需要許多的次法。無相念佛叫作法,是一個可實證的法,它需要捨去文字、符號、形像來鍛鍊「憶佛」這一念;但是要成就無相念佛這一個法,我們同時還得滿足無相念佛所需的次法,簡單的來說就是福德因緣。比方說,今天我們有沒有福德因緣遇到無相憶佛的法?遇到了,我們能不能夠相信?相信了,能不能夠付之實修?有些人很奇怪,過去在外面的相似佛法中要怎樣就怎樣,完全沒有問題;可是來到了正覺講堂,想說好好地來練習無相念佛,想要參禪開悟,結果各種奇怪的事就會發生,讓他沒有辦法、沒有時間去修習正法。比方說,我有一個親戚,最初來學習無相念佛的時候,開始發心了,想要好好地學會無相念佛,於是就開始生病,又是住院、又是開刀,最後連課都沒有辦法來上。後來教她要向怨親債主懺悔過去的罪業遮障,要在 佛前發願:「生生世世護持正法,用所作的一切功德,迴向這一些與她有情的眾生。」後來病好了以後,再來學無相念佛,就非常的順利、一帆風順。

剛才所說的,也是次法的一部分。平實導師常常說:「眾生啊!大多是次法未具足就想要證法,所以最後就會一無所得。」所以如果過去生多布施聲聞,今天就容易得到聲聞之法,無法和菩薩法相應;聽到菩薩要廣度眾生,他就皺眉頭;聽到菩薩要用三大阿僧祇劫來修行,他就畏懼;聽到念佛法門就不相應;聽到 佛說「菩薩不住涅槃,卻從未離開涅槃」,他只好搔搔後腦勺,這是怎麼回事啊?反過來說,過去如果在大乘法中多結善緣、廣行布施,今生聽到念佛法門就心生歡喜,聽到要參禪證真如就歡喜信受。這就是因為過去廣行布施,今生資財不缺,雖然不一定是世間最有錢的人,但是只要自己需要什麼東西,那個東西就會來,這就是一種福德深厚的現象。所以我們有時只是在無意之間對正法作了布施,其實就已經成就了未來證悟大乘如來藏的因緣。

平實導師常常在禪三的時候會說:「這一個人過去對正法布施過,在正法中努力護持,今生的緣也熟了,所以一定要幫他開悟。」而有一些人看似聰明伶俐,好像也很努力地在護持講堂,平常也努力地來為眾生作義工,但是一進小參室,導師就會說:「出去!」大家知道為什麼嗎?是的!因為這個人不是個菩薩,他不是菩薩種性。開悟的大法只給菩薩,所以已經生起菩薩種性,勇於行菩薩道的同修,平實導師都會特別想要幫忙他;如果是聲聞種性的,只想自己趕快開悟、自己趕快解脫,不理會眾生的死活,這都不是正覺講堂想要幫忙的學生。

回來經文,接下來 世尊提到:有智慧的人實行布施,不是為了報恩,不是因為人家對我有恩在先,所以我要布施回去;不是為了要要求某件事,所以用布施的手段來完成這一件事;不是為了護惜慳貪之人,希望慳貪者能夠守住財物不要漏失,所以才去布施;不是為了自己未來能夠生於天上,或者是能夠留在人間享受勝妙的五欲之樂;不是為了要求自己的好名聲,要讓名聲流布在外;不是因為害怕落入三惡道的苦,而去行布施以躲避這一些苦;不是為了要使某人的某件事情能夠成功而作布施;也不是為了要勝過別人而布施;不是把失財當作是布施,錢財已經失掉了,就說:「哎呀!就當布施吧。」這不是布施;不是因為自己某一類財物太多了,反正太多不想要了,那就拿來布施吧!也就是說,用不著的把它拿去布施,用得著的就自己留著,不是這樣子。不是因為這個東西自己用不著,所以就拿出去給別人;也不是因為家法規定必須要布施,爸爸媽媽規定,所以我就只好去布施;不是為了要親近某人,想藉由布施的行為來親近他。

以上 世尊所開示的,總歸來說,最上的布施是無所求施;如果布施的時候是有所求施,那麼就會帶著有交換的意樂,未來世的福德與功德,就會受到限制。所以布施的時候,要懂得以智慧為前導;失去了智慧的前導,過去生所累積的福德,可能反而會成為我們下墮的因緣。反過來說,有智慧的人行布施,他是為了憐憫眾生;是為了想要使他人得到安隱快樂;是為了讓他人也能跟自己一樣,生起布施的心;是因為布施本來就是聖人修行之道;是為了破壞自己種種的煩惱的緣故;是為了證入涅槃,斷三界有的緣故而行布施。在世間法上,我們能夠生為一個人是非常幸福的!其他的眾生,像是一條狗或者一隻牛,當然不能和人類相比;無論在任何一方面而言,畜生都比人類苦,沒有自由。可是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好好地行善、行布施,那實際上,是比出生為畜生更加危險。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90-a10_0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