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所製作的《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平實導師的著作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的導讀。我們將一般初機的學佛大眾,在持守戒律方面的問題,把它們分門別類,用簡單易懂的說法,將其一項一項地演述出來。
前面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講到了 佛開示說:所謂的恆河是由河的兩岸,加上中央的河水組合而成的,不能說恆河的南岸就是恆河,恆河的北岸也不是恆河,恆河的河水也不能夠代表恆河,當然主管這一條河的恆河女神,也不是恆河。以此說明:恆河是由眾緣和合而成的,哪一個部分都不能夠代表整個恆河,它只是恆河所表現出來的一部分罷了,但是它們都代表了恆河的一部分;象徵了眾法都匯歸於真如如來藏。
接下來我們繼續解釋:譬如有一個人,去辱罵了尊貴殊勝的人,因為他以惡口辱罵了貴人的緣故,官府就把他的腳給鎖上腳鐐。那我們能不能說,他的口去罵人,他的腳可沒有犯罪,所以他的腳沒有惡口的罪過,不應該被鎖住。不能這樣說嘛!因為不論是口或是腳,它都是屬於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絕對的說,一定就是即作即受,或者一定是異作異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同一件事情,五陰身是即作即受,五陰身也是異作異受。
接下來經文說:【譬如器、油、炷、火、人功,眾緣和合乃名燈明。汝意若謂「燈明增減」,是義不然。何以故?減故不增,來故無減;以次第生,故言燈增減。汝意若謂「燈是無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油無常故,有盡有燒。如其常者,應二念住;若二念住,誰能燒盡?是故智人亦復說言「燈、明,即、異,五陰亦爾」:明即六入,油即是業;油業因緣,故令五陰有增有減、有彼有此。】(《優婆塞戒經》卷四)譬如一盞油燈,要能夠發出光明,它需要加入燈油、裝上燈蕊,然後燃燒燈蕊燒出火焰;還要維護這盞油燈不被熄滅,比方說,保護它不被風吹熄,燈蕊一截燒光了,要撚高燈蕊,燈油燒光了要加燈油;這些種種的因緣和合起來,燈才能夠發出光明。也就是說,光明不是燈油,光明不是燈炷,光明也不等於火焰或者是這個維護,光明是眾因緣的集合體。
佛陀接著說:如果你說「油燈的光明有增又有減」,這樣講並不正確。為什麼呢?因為既然是減少了,那就不是增加,如果是增加了,那當然就不是減少,不能夠同時又增加又減少;那是因為以前後次第的增加與減少,這一秒鐘變得明亮,下一秒鐘減少變暗,以順序次第燈光出生,然後燈光減少,所以才能夠說,油燈的光明有增有減。佛又說:如果你說:「對!我承認油燈的光明,是無常生滅的,但是燈油總是常法吧!所以油多光明就多,油少光明就少。」這樣子講仍然不正確。為什麼呢?燈油本身是無常,不是常法,所以燈油有燒盡的時候,也有被燃燒產生光明的時候。如果依你所說,燈油是常法,那麼燈油應該永遠都不會燒盡,如果燈油是不會變異的常法,那麼燈油就不能夠被燃燒而產生光明,也就是燈油不會被燒,也不會被用盡,這兩種想法應該常住不變。這裡是說,如果燈油是常法,是永恆不變的法,那麼燈油就是永遠不會壞滅的法,那麼就不應該被燒、被用盡;但如果說,燈油既然不會被燒,也不會被燒盡,燈油常住世間,那麼油燈裡面又是誰在燒盡,而化出光明呢?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嘛!所以有智慧的人會說:油燈和光明兩者,是一也是異,是同一法也是不同的法。因為光明是由油燈的各種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但光明不是油燈,油燈也不是光明,可是離開了油燈也就沒有光明。
五陰身也是這樣的,六入就是光明,有六入才能對六塵清楚的了知;業種就是燈油,有了如來藏所執持的業種、業力,使得有情產生了五陰身前後相續不斷。有了五陰身,就能讓六入得以生起而能運作。這裡六入就是六識的運作,比方說有了眼根、色塵、眼識,根塵識三者和合而運作了,使得我們能夠看到東西,我們看見了,這個就是眼入;同理,聽見了就是耳入;乃至於意根觸法塵生意識,了別法塵的內容,這就是意入。所以六入就是指運作的六識,也就是十八界。在這兒,佛的意思是說,有了如來藏執持了過去的業種、業力,這就如同燈油,於是就會出生了六入、十八界,這就如同燈油所出生的光明,五陰十八界是業種的顯現。但是不能說,五陰十八界就是業種,業種也不是五陰十八界。由於有了業種,也就是有了燈油的緣故,就會使得眾生的五陰,有種種的增、減,就好像光明有增有減那樣;有了油就有了光明,有了如來藏的業種,就有了五陰十八界的出生,這就叫作「有彼即有此」。
佛在這個地方說到「有彼即有此」;但是今天很多的法師大德,都誤解了這一句話,以為有彼有此,是指相對的因緣法,比方說油燈、燈炷、燈油之間,它們叫作有彼有此,這就是因為知見錯誤而誤解了
佛陀的話。佛所說的有彼有此,彼與此指的是業種與六入、十八界之間的關係,因為業種才能出生萬法現象界,而不是一個現象的本身就會出現另一個現象。這又好像是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會認為吉兆、凶相,認為日蝕、月蝕、手紋、面相可以出生吉凶。其實這一些都是五陰十八界中的現象罷了,現象界彼此之間是不能互相出生的,而是由業種才能出生現象。
在南傳佛教的《本生經》中,記載著這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結夏安居的時候,王舍城裡面,有一位看相算命的婆羅門,這一位婆羅門認為,被老鼠咬過的衣服是很不吉利的,而且還會帶給人危險。不但自己不能穿,也不可以給別人穿,不能放在家裡,更不能用手去碰觸,如果不盡快的把它丟棄,就會給整個家族帶來可怕的災難。有一天這位婆羅門發現,自己箱子裡的新的這個筒裙被老鼠咬破了。筒裙,是說印度人的傳統衣物,是用一塊布料圍起來的,這個叫筒裙。於是他就連忙對兒子說:「孩子!箱子裡的筒裙被老鼠咬破了,你別讓佣人拿去,他們會縫縫補補又拿來穿,這會導致災難的。所以,孩子!你要親自把它拿到墳場裡去丟掉,而且還得注意,千萬不要用手去碰它,你就找根棍子夾著它去丟吧!」
這一天早晨,正好是 釋迦牟尼佛外出的日子,祂預知婆羅門與他的兒子,所以就來到了墳場的門口等待。這個時候婆羅門的兒子就用竹子夾著筒裙來到墳場,小孩子一甩,就把棍子和筒裙都丟掉了,轉身就走。釋迦牟尼就上前對孩子說:「小施主!這筒裙你要丟了嗎?」小孩子回答:「是的!我不要了。」「那這麼說,這個筒裙已經是無主之物了,就讓它作為我們僧侶的袈裟吧!」釋迦牟尼就撿起了被老鼠咬過的筒裙就走了。小孩子看到了就慌忙地叫道:「喬達摩長老!這是被老鼠咬破的不祥之物,使不得啊!使不得啊!」但
佛陀就用手拿著筒裙回到了竹林精舍。小孩子看沒能留住 佛陀,於是就趕快回去告訴爸爸,剛才發生的事情。婆羅門聽說是 佛陀拿走了這個破筒裙,心中就驚慌了起來。這一位婆羅門乃是王舍城中有名望的貴人,他以看相、算命靈驗聞名,因此他聽到了
釋迦牟尼撿走了破筒裙,就想到:如果喬達摩長老穿了這一條筒裙,會引起災難的,會毀掉整座精舍的。他就急忙帶著兒子,拿了一大堆的筒裙到竹林精舍,恭敬地對 釋迦牟尼說:「喬達摩長老!聽說你撿走了墳場裡面,被老鼠咬過的那一條筒裙,請您千萬不要穿它,會給您和整個精舍帶來災難的,請您把它丟了,我這裡帶來一些全新的筒裙,就供養給您吧!」這時,釋迦牟尼佛說:「婆羅門!我們是出家人,出家人不在乎衣服破舊,我們並非今天才如此作,從過去生以來一直就像如此,我們從墳場、從垃圾堆、從馬路上撿來大家丟棄的衣物,不會有災難落在我們頭上的。」
接著,釋迦牟尼佛就向婆羅門講述了前世的故事:在過去,王舍城在達密考國王統治的時期。當時,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婆羅門的貴族,他很早就出家了,在寺廟中修成了禪定與智慧。有一次這一位法力高強的長老,下山到王舍城去化緣。國王知道以後,就請長老到他的御花園裡休息,長老就留在御花園裡。那個時候,王舍城就有一位非常有名氣的算命師,他也同樣認為,被老鼠咬過的衣服不能穿,毎當衣服被老鼠咬破了,就趕緊叫孩子丟到墳場上去。但是這一件破衣服,卻被這一位長老撿回來到御花園裡。小孩子看到了長老撿走了衣服,回家告訴父親。算命師一聽是國王供養的長老,撿走了這一件破衣服,心中非常緊張,也同樣的帶了一些新衣服,來到了御花園,要求長老不要再穿這個被老鼠咬過的破衣服。可是長老回答說:「我不相信那種說法,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所聽到的、所看到的事相,如果說它會導致災禍出現的話,那麼即使是佛陀、辟支佛、菩薩,也不會贊同的。有智慧的人,不應該把任何事情看成是禍或是福,而去占卜吉凶。」接著長老就為他們父子,說了許多佛教的道理,算命師父子倆才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從此他們拋棄了外道,歸依了佛法。
釋迦牟尼佛說完故事後,對面前的婆羅門父子說:「婆羅門啊!外道把日蝕、月蝕、流星殞落等等的現象當作是不吉利的;把夢中看到的事情,或者是手紋、面相,拿來算命占卜吉凶,這一些都是不正確的。實際上算命師自己,並不懂得什麼是吉祥,他所作的正是違背了吉祥,是邪惡的幫兇,像這樣的作法會受到罪業的,來世就無法再回到人間。」婆羅門父子聽到了
佛陀的開示之後,從此就拋棄了異端邪說,歸依了佛教。算命師父子,就是現在的婆羅門父子;而過去的那位長老,就是現在的 釋迦牟尼佛。
從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切的現象都只是業種的顯現,並不是說這一個現象,導致了下一個災禍。把老鼠咬過的衣服把它丟了,也不會對下一個災禍有任何的影響。現在佛門裡很多的法師大德,就如同那一對愚癡的婆羅門父子,他們說「這一個緣,導致了下一個緣的出生」;這樣說,就好像說穿老鼠咬過的衣服會導致災禍,然後說這就是
佛所說的「有此有彼」。各位看看,這不就是穿著袈裟的佛門外道在說邪教導嗎?這樣子的邪教導會誤導佛弟子,把現象當作是因。其實老鼠咬過的衣服,只是一個現象,現象是一個緣而不是因,他們卻把緣當成了因,然後說這就叫作緣起性空。然而,佛本來的意思是說:「如來藏才是因,所有的事件都是如來藏中的業種的現行,所以才可以叫作有此有彼,有此如來藏故有彼十八界。」這樣子,觀眾朋友聽完了
佛陀的開示,以後就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來,哪一些人是披著袈裟,隱身在佛門之中的外道婆羅門父子了。
接下來經文接著說:【如有人說阿坻耶語,是阿坻耶久已過去,不在今日;世人相傳,次第不滅,故得稱為阿坻耶語。智者亦說:「是阿坻耶語,非阿坻耶語。」雖復是非,俱不失理。五陰亦爾,亦可說言即作即受,異作異受。有人巨富,繼嗣中斷,身復喪沒,財當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財物,應當屬我。」官人語言:「是財云何異作異屬?」是人復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孫,次第不斷,云何是財不屬我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智者說言:「五陰亦爾,即作即受,異作異受。」】(《優婆塞戒經》卷四)如同有人會說阿坻耶語,也就是上古時代的梵語。這個阿坻耶語呢,是上古時代人所說的話,現在今日已經沒有人使用這種語言了。但是因為世間的人代代相傳,次第相續的傳下來了,所以還是有少數人會講這種阿坻耶語。有智慧的人可以說:「現在的人說阿坻耶語,這是阿坻耶語,也可以說這不是阿坻耶語。」因為就現世而言,已經沒有人使用阿坻耶語了,這種語言只有上古時代的人使用,而上古時代的人都已經死了,所以現在的人所說的阿坻耶語,已經不能叫作阿坻耶語。但是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說,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人使用阿坻耶語了,但是由於代代相傳,現在還是會有人說那種上古時代的梵語。所以,說是說非都有它的道理。
而五陰身也是這樣子的,可以說前世與後世的五陰身是即作即受,也可以說是異作異受。
好!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97-a10_0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