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
阿彌陀佛!
首先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所準備的《菩薩正行》的節目,也就是導讀平實導師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
在上一集的節目當中,我們講到了國王看到了王后與王子即將要被斬首了,懺悔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我過去造作惡業,今天才會有這樣的果報。」此時國王靜下心來入定,就知道了,原來一切都是這一位第二帝釋天帝所為。此時,虛空之中就傳來了聲音:「為什麼不殺了這一位帝釋呢?」國王就回答:「不可!我聽說帝釋天一向是普濟眾生,心性光明,仁愛之心超過慈母,只要是有生命的眾生,莫不蒙他的護祐。這一位第二帝釋,大概是因為修行過程中沒有遭受過惡緣,而直接擔任這個位子吧!」講到這裡,第二帝釋他的惡因就成熟了,罪業已成就,生身直接墮入地獄;此時在旁的天人、龍、鬼大家都拍手叫好。後來得到了別國國王的相助,事情終於圓滿的解決了。當時的國王就是
世尊,王后是耶輸陀羅,王子是羅睺羅,那一位第二帝釋天呢,則是提婆達多;至於出手相助的他國國王,就是 彌勒菩薩。這就是因為這一位天人他已經離開了初發的善心,又轉回頭去依止於自己的五欲,三毒熾盛,所以即便是已經得到了天身,甚至成為諸天的天主,如果他不懂得繼續修行斷除五欲,捨棄了最初所發的善心,那麼很快的還是會有下墮的一天。那各位說一說:「到底天人、甚至是天主,他的五陰身有沒有可能出生苦痛呢?」是有這個可能的。唯有圓滿解脫的
佛陀,因為煩惱障與所知障都已經完全清淨了,所以才沒有任何的苦痛。
接下來經文繼續說:如果你不同意以上我的觀點,那就是說,你認為佛身如同天人身一樣會有苦嗎?這就等同於愚癡人說:「佛陀會生貪,而天人會生瞋」一樣。因為事實上,佛陀純無所得,所以不會生起貪;而天人未離慢心的緣故,故有所得,有可能會生起瞋的想法;所以不可以說「佛身造業,而天人身去受報」。說同時有兩個有情,彼此有不同的五陰身,卻說甲去造業,乙來受報,這是不對的。佛身與天人身雖然都叫作色法,都叫作五陰身,但是佛身與天人身之間,其實是有差異的。例如同一個果報之法,佛所得到的是無所染著的白法,而天人所得到的則是有染著的黑法;如果以五陰身表面上的名稱相同,就說他們是同樣的內容意涵,那麼每一個人都是五陰身,難道一個人出生,則其他的一切有情也應該一起出生嗎?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其他的眾生也都同樣會死嗎?不是這樣的嘛!那麼外道不懂得這個道理,才會說甲去造業,乙來受報。
說到這兒,可能有的人不能理解:「佛陀所受皆是淨白無瑕,無有缺損過失。」我們來看一下《經律異相》的記載:隨羅然國,有一位婆羅門種姓的國王,名字叫作阿耆達,聰明多智。有一次前往阿難邠坻,共同議論。共同議論,這是指印度的習慣,有智慧的人們,他們會約好一個話題,大家共同來聊天。聊完了之後,這位國王就問在座的須達多—也就是給孤獨長者—說:「在你們這個地方,有厲害的修行人,可以讓我拜見嗎?」長者就回答說:「有的!悉達多太子出家修行,已經成佛了,佛陀相好殊勝,乃是天人所共尊者。」於是阿耆達就請這個給孤獨帶路,去到了祇園精舍拜見
佛。他看到了 佛的相好莊嚴,心中生起了恭敬,就站起來向 佛稟報:「希望佛與僧團結三月夏安居的時候,能夠到我的國家來,接受我的供養。」佛就回答他說:「我的僧團人數眾多,而你的國家人民邪見、邪信者多,恐怕難以供養僧團。」國王就回答:「不!不!不算多!請您接受我的要求。」如此至誠再三請求,佛陀就只好答應。後來,佛與五百比丘就來到了隨羅然國,這個國家城池狹小,人民貧窮,根本不信佛教,所以比丘們出去托缽乞食很困難。一開始也沒有供僧團安住的精舍,在國城的北邊有一片樹林,枝葉茂密可以阻擋陽光和雨水,地面平坦廣博,佛陀就只好帶著僧團在這個地方停留下來。此時
佛陀就告訴比丘們:「你們要知道,這個國家窮困又狹小,國人又不信正法,所以難以供養我們。如果要在這個地方安居者,那就住下來;如果不想住下來,也可以隨意的到任何地方去吧!」此時舍利弗就獨自前往阿牟迦末迦山,接受帝釋天與阿修羅女的祈請,受天食供養。
那時有一位天魔,就來迷惑了阿耆達國王的心,要國王回到王宮內,沉迷於五欲,也就是寶飾、女樂、衣食、榮利以及色欲;國王一進到後宮以後,就不再出來了。國王告訴守門的士兵,三個月之內不管他是什麼人,所有外面的事情統統不准入內報告。所以國王就沉迷在五欲中,忘了要去對
佛供養,也沒有下令叫屬下去供養。經過了六天之後,諸比丘托缽乞食非常的困難,這時候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就向 佛稟告:「佛啊!我知道有一棵樹叫作鬱閻浮,我想用神通去取得它的果實,來供養僧團大眾,這一棵樹在訶梨勒森林、阿摩勒森林裡面;另外在北方鬱單曰這個國家,還有自然生成的各種粳米,是忉利天人所吃的美味食物,我想都把它們去取來,來供養僧團大眾;還有有很好吃的從地中自然生出來的食物,我可以一手托住眾生,另一手托住地面,讓所有的比丘自己去取來而吃。希望世尊能夠答應我的請求。」佛就說:「你自己有大神力,可以吃到這一些食物,但是諸比丘們因為他們過去生的惡行,現在果報成熟了,這是不可轉移的業報。」因此大目犍連的建議,統統不被接受。
恰好隨羅然國它有許多的清水與牧草,所以有從波羅國來的牧人逐水草而居,在這個地方牧馬;牧馬的這一些人反而相信佛法而且心地清淨,牧人就告訴比丘們說:「我們知道大家都非常的飢餓,食物也都吃光了。這樣子吧!正好我們有這個餵馬的粗麥,但是味道很不好,你們能吃嗎?」於是比丘們就把這件事情報告給
佛知道。佛說:「這一些馬是屬於牧馬人所有的,這一些牧馬人他們都以好的草料、水來餵馬,所以這種馬麥我們可以自在的接受供養。」當時馬匹總共有五百匹,毎一隻馬一天要吃兩升的馬麥,所以就把每一隻馬各分一半的糧食,也就是一升的麥子供養比丘;其中還有一隻最好的馬,一天要吃四斗的馬麥,也分了一半,也就是兩斗,專門拿來供養
佛陀。佛的侍者阿難拿了 佛陀那一份兩斗的麥子,也拿了自已一升的麥子,然後進入村莊,在一位婦女的面前開口詠讚 佛的功德,說到:「今日佛陀因為小小的因緣在這裡安居,那麼大姊妳能不能夠幫忙把麥子拿去煮成乾飯呢?」這位婦女就說:「我家的事情很多,沒有時間幫你作飯。」旁邊有另外一位婦女聽到了,就說:「你把麥子拿給我,我來幫你作飯。其他如果還有心地善良、有智慧又持戒的比丘,我也可以幫他們作飯。」所以呢,得到了這一位好心大姊的幫助,於是阿難就把這個煮好的飯帶回去。阿難是
佛的侍者,也是 佛俗家的堂弟,平時恭敬 佛至極,情意深重,當時就想到,佛在家的時候是淨飯王的王子,總是享用最美味的食物,這個馬麥作的飯粗惡,人天至尊吃這個東西,恐怕對
佛的身體沒有益處啊!阿難準備好清淨的飲水,然後把飯交給 佛陀,見到了 佛吃這種馬麥飯,阿難悲傷到哽咽說不出話,心中非常難過。佛知道了阿難的心意,想讓阿難知道箇中的實情,佛就拿起了手中的飯問說:「你能吃這個飯嗎?」阿難說:「我能!」阿難就把飯接過來吃了,結果竟然是:馬麥飯的滋味實在是太美味了!不是一般的美食可以比擬,簡直就是諸天天人,各以最美味的食物,所綜合起來的上上美味。此時阿難生起了無量的歡欣喜悅,原來的悲傷哽咽都沒有了,阿難就把之前找人作飯,遇到兩位大姊的事情,稟告給
佛知道。佛就說:「那一位願意為佛作飯的婦女,未來她會投生為轉輪聖王的王后,因為不經過請求而自己發心去作,這樣的福德是無量的。」那時其他國家的豪貴居士、大富長者,聽到了
佛在阿耆達國三個月之中在食用馬麥,大家趕緊就帶著種種供養妙具,種種美食前來供養三寶,人數多到呢,馬車把路都塞得滿滿的,世尊也一一地接受他們的供養。
七天之後,佛告訴阿難:「你現在到城中去,告訴阿耆達國王,僧團已經結夏安居完畢了,我們要去其他的國家遊行了。」阿難與另一位比丘兩個人來到王宮,把
佛的話告訴了國王,國王還沒有弄清楚,國王就問:「佛現在在哪裡啊?」阿難回答:「因為接受了國王您的邀請,所以現在還在您的國家啊!」王又問阿難:「那這一段時間是誰在供養僧團呢?」阿難就回答:「這一段時間僧團窮苦之極,佛陀與眾僧三個月之中都在食用馬麥。」阿耆達國王這個時候才忽然覺悟,自責說:「我怎麼會這麼糟糕,竟然讓佛陀及僧團到了我的國家三個月在吃馬麥。」此時國王的惡名以及醜態,也流傳到其他的國家,所以阿耆達王心懷憂愁苦惱,帶著王室與大臣趕緊地來前往拜見
佛陀,在 佛的面前深自懺悔,並且請求 佛能留下來,再接受國王七天的供養,並且奉上了上好的僧服、衣料、僧鞋等等各種物品供養三寶。為了表示誠意,阿耆達王甚至準備將自己供三寶的物品,遍灑在道路中央,要讓
佛以及僧團踩過去。佛說這一些糧食應該拿來食用,不適合用腳踩過去。佛接受了這一些供養,也一一地為施主們祝願祈福;阿耆達王終於生起了喜悅,心中的結也解開了,因此證得了須陀洹初果——法眼淨。
從以上的故事當中,我們可以瞭解到,由於 佛陀的煩惱障與所知障已經完全的修除了,習氣種子與異熟種子都已經斷盡無餘,成為福慧兩足尊,所以
佛陀純有善業善報,無有惡業惡報。所以經文裡面說:「佛陀的五陰身所受,皆是淨白妙果;而天人的五陰身,則有可能受黑業惡果。」也就是說,即使 佛陀接受了馬麥的供養,這個馬麥的滋味也會轉變成為純天廚妙味。有人心裡會想:「那為什麼佛還會遭受到這種吃馬麥的果報呢?」這一點我們在後面的節目中,再為各位解釋。簡單來說,都是為了要救度眾生,為了幫忙成就眾生上上福德功業,所以
佛陀會示現各種如同凡夫一樣的際遇。
接下來經文說:【汝意若謂:「汝亦異作異受,我亦如是異作異受;若異作異受,應同我過,何故不見自過而責我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我異二種:一、次第生亦次第滅,二者次第生不次第滅。是生異故,滅亦復異,是故我言「異作異受,此作此受」,不同汝過。譬如有人欲燒聚落,於乾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緣故,能燒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問之:「汝弊惡人!何因緣故燒是大村?」彼人答言:「實非我燒。何以故?我所放火,尋已滅盡;所燒之處,一把草耳。我今當還,償汝二把;其餘之物,我不應償。」是時村主復作是言:「癡人!因汝小火次第生火,遂燒百里至二百里。事由於汝,云何不償?」雖知是火異作異燒,相續不斷故彼得罪。善惡五陰亦復如是,受報時陰,雖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續而生,是故受報。】(《優婆塞戒經》卷四)如果這個時候外道說:「你釋迦牟尼佛說的是異作異受,我也是說異作異受,我們兩個人說的是一樣啊!如果都說是異作異受,那你應該和我一樣有過失啊!為什麼你不說自己的過失,卻只來責備我呢?」佛回答說:「你這個說法不正確,因為我所說的異,與你所說的異並不相同。為什麼呢?我所說的異有兩種:第一種、是次第出生而且次第滅。如同前世的五陰身滅了,而下一世的五陰身才生起。第二種、是次第出生而不次第滅。例如此世的五陰身雖然次第出生具足,慢慢地按照順序次第長大,但是現在則一時俱存,未來此世捨報時,則同時一起捨身。因為這個出生有不同的定義的緣故,它的滅也就跟著不同。所以我們說異作異受是正確的,而我說此作此受也是正確的,和你們外道主張會產生過失是不同的。如果你還是不能瞭解我所提出來你的過失,我現在用譬喻說給你聽:譬如有人想要放火燒村莊,在乾草堆裡面放了一粒小火,結果這一粒小火引燃了乾草,越燒越大,次第轉生,最後燒到了一兩百里的範圍。村主就去找出火的來源,找到了放火的人,問他說:「你這個低下的惡人,為什麼要燒我的村落?」結果那個人卻回答說:「這不是我燒的。為什麼呢?」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到下一次再為各位繼續解說。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93-a10_0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