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修六波羅蜜要作什麼?
在《優婆塞戒經》中,卷第四之中,有一段經文是這麼開示的:【善生言:「世尊!菩薩已修六波羅蜜,能為眾生作何等事?」「善男子!如是菩薩,能拔沈沒苦海眾生。」】(《優婆塞戒經》卷四)善生菩薩向
世尊請問的是:「菩薩已經開始進入內門修學六波羅蜜的時候,能為眾生作什麼事情?」世尊僅簡單的回答說:「這樣的菩薩已經有能力救度沉溺在生死苦海的眾生。」
六波羅蜜說的是六度到彼岸。換言之,進入內門修學六度波羅蜜的菩薩,他同時有一分到彼岸的功德;也就是說,在解脫法上是有一分的正受。因為自己已經在法上有一分的親證,所以才能夠發起一分清淨的轉依;此時此刻仍舊繼續隨分的修學著十善,在領納著善業而得的福報同時,又伴隨著有一分淨業的成就,進一步菩薩也會去瞭解到以前所造就的是善業、惡業、或者是無記業,那是怎麼回事。如今逐漸離開了惡業,而行善業的時候,又有了一分淨業,這又是怎麼成就的;所以他隨著繼續在般若智慧上深入的同時,也逐漸地除去令生死之業相繼的因。由於能夠有一分在法上的證知及觀察,加上自己在生活上的受用,此時的他的確有能力為眾生說明「如何才是出離三界生死的法」,當然也可以運用善巧方便來勸導有情發起菩提心。可是話又說回來,雖然此時菩薩開始能拔沉沒苦海眾生,然而眾生願不願意接受菩薩的救度,或者是根本上,眾生是不是警覺到他們是在生死苦海之中,這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了。譬如說:就好像一群小孩子在游泳池裡面盡情地遊戲拍打,玩得還是真開心,長輩們這個時候在旁邊反覆地告誡說:「要注意安全喔!不可以到太深的地方去嬉戲喔!累了就趕快要回到岸上來。」這個時候,那一群小孩子會怎麼說呢?「唉呀!知道了,知道了,不要掃我們的興啦!我們玩得正開心啦!你們也不要擔心啦!我們自會拿捏分寸啦!」得要他們真的是玩累了,才會上岸找吃的、找喝的;得要他們不小心發生了意外,他們才會警覺到說深水區域是不應該隨便過去的。長輩就好像已經知道要如何出離生死苦海的菩薩,那一群小孩子就好像菩薩一直想要呵護、救助的眾生。問題是:當那一群小孩子真的知道累了,上得岸來想要找吃找喝的時候,可能一天已經就過去了,那些小孩子也累得不得了了。這也就是說,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那一刻,或者是說那一天,可能是來得很快。當長輩說:「你明天要繳的作業還沒有作完。」那你覺得那一些小孩子還有辦法再回應嗎?因為早就已經累得呼呼大睡了!當然,假如在遊戲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那麼他的一天就會提早結束了;人的一生就像是這樣子的一天,一直在三界生死苦海之中反覆地頭出頭沒。
菩薩們以真正可以令人出離生死苦海的智慧來勸化著這些眾生。剛才的問題是:眾生願不願意接受菩薩的救度?眾生有沒有警覺到他們是在生死苦海之中?這不是菩薩說什麼就算數了;要是菩薩的福德不夠的話,眾生根本不會想要聽;要是菩薩的智慧不足的話,不要說沒有善巧方便,只要不弄巧成拙,就已經不錯了,因為眾生往往是寧可繼續地享受生死之樂。反過來對菩薩說:「你為什麼叫我要去修福德來利樂有情?那我修了福德,當然是要我自己受用啊!你為什麼又叫我去持戒來跟眾生結善緣?我願意持戒不去侵擾眾生,可是人家就不願意持戒,那我反而倒楣;而且生活就應該瀟灑自在,為什麼要給自己找那麼一些束縛呢?」這個意思就是說,當菩薩自己終於知道應該求出生死苦海的時候,而在一世又一世種種的因緣成就,加上菩薩自己的努力,也已經知道說要如何出離生死苦海,或者是也正開始往出離三界生死苦的大道上前進;他回頭再來看一看自己所曾經走過的路,觀察到說,自己往昔也是在貪著五欲,而不能捨離的狀況下,蒙受著善知識不斷地教導跟攝受之下,今天才能夠走上這一條路,知道如何出離三界生死苦。可是看看後面,仍舊在三界生死苦海之中,毫無警覺而自在遊戲著的這些眾生,這種於生死之苦毫無警覺的狀況,到底要如何看待?心裡面也許想,善知識是曾經也是一直不離不棄的在幫助我們,因為他已經成就能拔沉溺苦海眾生的大事業,而且一直秉持著本願,繼續不停地在救度眾生出離三界的生死。善知識如何能夠成就這樣的功德呢?如今即使自己也願意盡一分的力量,一起來把這一件事情繼續地作下去,但真的是力有未逮;就好像說,要勸令眾生少分或多分的離開粗重的五欲境界,一向是最難的,如同那一些小孩子正在池中玩得開心的時候,你是很難能夠叫他們上岸的。
眾生得度與否的因緣具足或者是不具足,這已經是一個問題了;然而菩薩度眾的福德與善巧方便如何,這又是另外一個大問題。在《優婆塞戒經》卷第四中,世尊又開示說:【善男子!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樂施,一切怨讎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優婆塞戒經》卷四)為了要使菩薩福德快速地增長,也使得度眾的善巧方便更加地成熟,並能夠修正自己在行於六度的心態與方法,所以
世尊開示說:「當一個人還在於財、法、食生慳心而不肯布施的時候」,慳說的就是自己有,但是是吝嗇於施。當自己的財富明明是足夠自己受用,自己也可以教導眾生在佛法上有一分的進展,或者是現前受用食物也是充足的,卻捨不得布施給需要的眾生,那麼一定是很多世就已經有種種愚癡和貧窮的因,而使得其於今世感得相對的果報。而
世尊進一步教導菩薩修布施到彼岸的時候,是要能夠作對自己有利益的,也能兼而利益眾生的事情,而能夠這樣樂於作布施的時候,本來是與你有種種怨仇的人,都會轉變態度而與你親近;本來是在種種的事物上不得自在的情況,也會隨著前面所說的種種的轉變,而逐漸得到了改善,乃至也能夠得於自在。俗話不是也說了嗎!「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這一種情形在世間法之中是常常可以碰見的。就好像說,以前每到選舉的時候,往往流水席是會接二連三地不斷上場,其目的是可想而知的。當然菩薩更進一步相信布施、持戒的因果,但並不會運用這樣的方式來聚集眷屬,而是用類似的善巧方便來化導還沒有辦法發菩提心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隨順著菩薩願,在佛菩提道上更快速地前進。由於這一層因果的關係,這一些眾生就能夠在因緣成熟的時候,與菩薩一同成就佛國淨土,這樣子才是菩薩修學布施到彼岸所要成就殊勝的果報。
世尊此時又開示:【善男子!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為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餘果。】(《優婆塞戒經》卷四)假如有人說:「布施其實都是意在作,因為布施的行為是由意根決定,所以意就是布施的根源。」但是這個道理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布施的時候應該是要五陰具足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布施的時候是要有身口意的,因為透過意識與意根,再加上身口行,將財物、佛法、食物等布施給對方,這樣子有五陰具足的施者、受者、所施物,才能夠成就自利、他利及自他利的布施行,也才是真正能夠莊嚴菩提之道。看起來,世尊怎麼好像平白無故的冒出這一段話,有點好像帶著自問自答的意味,但是卻是為了菩薩宣說一個布施法上很重要的因果,也就是能夠具足自利、他利及自他利的布施,一定都是要五陰具足的,這樣子才能夠莊嚴菩提之道。假如有的人布施的時候,大言不慚地說:「我觀想了無量無邊的財寶、食物等等,布施給眾生,也上供諸佛。」請問這樣子,到底有沒有成就布施之法?未來世能不能得到相對的果報?從
世尊這一段話的開示之中,各位自然可以明白,因為 世尊以其智慧之眼,觀察到末法時期的現在,就有一些籠罩眾生的外道,就是這樣子說、這樣子作的。可是反過來,要求眾生供養他們的時候卻不能用觀想的,都要用實質的財物,乃至要誘騙眾生以男女身來供養他們;這都不是佛法,只是曲解佛法名相而說,本質上卻是古印度流傳下來性力派的外道法,而其實是極其貪著五欲,尤其是男女淫欲的外道法。
這樣子依於正法持續地布施慣了,也就自然而然地逐漸遠離對財物等執取的煩惱,來世則得多饒財寶的正報,還得長壽、色身強健有力、生活安樂、頭腦聰明等等的餘報;因此更可以用來自利、利他及自他利,更能夠有方便善巧來救度沉溺在生死苦海的眾生,而莊嚴菩提之道了。在《優婆塞戒經》卷第四中,世尊又開示說:【施果三種:有勝財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優婆塞戒經》卷四)布施之法有三個要項:施者、受者、所施物。現在
世尊又為菩薩們開示這三者勝妙的差別不同,將來會得到相對不同的果報。可是一定有人這個時候會想起來說:「不是世尊說三輪體空的道理嗎?為什麼這個時候又要在這三個方面作勝妙與否、果報差別的這樣較量的分別呢?」對啊!這的確是應該思惟一下。
話說「三輪體空」這四個字,是稍微有一些正知正見的學佛人都是耳熟能詳的。然而,若是單從蘊處界的虛妄來觀察,是比較能夠瞭解其表面上的義理。可是問題又來了,既然是蘊處界虛妄故,而三輪體空,請問:「佛為什麼還要說布施之法,並且還要把布施度放在六度之首?眾生還需要再修布施法了嗎?」就不需要了;因為一切都是虛妄,所以就空、空、空就好了啊!同時菩薩也不需要修布施之法來培植未來世的福德資糧!既然現見今世每一個人,受用的福德的果是千差萬別,那就表示說,過去世布施福業的因,也應當是千差萬別的。這些福業是如何來到此世而能夠使某甲得以受用呢?當然就一定會有一個本際作為種種法的依止,本際就是如來藏。所以,三輪體空不能只依於蘊處界虛妄來建立,而是要以諸法本母的如來藏,以其本具的空性來作為依止。祂是當體即空卻又能生萬法,但是眾生沒有辦法一下子就能夠作這樣的轉依,而來修學布施法的,因為最少這也要能夠親證法界實相,才能夠有這麼一分的功德啊!而要能達成這個目標所必須具備的福德,卻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具足?所以
世尊為了要使菩薩們能夠快速地修集福德資糧,就開示說:「有勝財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就是為了要讓眾生瞭解這個道理以後,又可以作為方便的選擇與施為。哪一世,一旦親證了自心如來之後,從內門再來修布施法的時候,就更是施主信心淳濃,施戒聞慧,則得勝果了。
今天就說到這裡。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99-a10_0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