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17集 什麼是「波蘿蜜」?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談談:什麼是「波羅蜜」?

在《優婆塞戒經》卷第四中,有一段經文 世尊這麼開示說:【善男子!云何名為波羅蜜耶?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財,心不悋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為忍波羅蜜。三月之中,一偈讚佛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四)六波羅蜜,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六度到彼岸。這裡 世尊是要用六度來開演到彼岸的道理。

但是在說明六度到彼岸的道理之前,要先跟大家說明「波羅蜜」,也就是到彼岸的意涵,到彼岸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可以離開有生死的此岸,而渡過生死大海,到達沒有生死的彼岸。但是這個到彼岸的功德,是只有真正佛法之中,才有可能親證的;舉凡人類從科學上,不管是研究細胞、基因、生命學等等的探討,一直到世間其他的宗教,或者是形而上學的哲學,都沒辦法真正的使人得以出離三界生死的苦海。那也許各位看官聽到這裡以後,會這麼覺得說:「你不就只是會說一些佛法名相嗎?怎麼就這麼自大了!把一切世間科學上的研究、其他宗教的教理都貶抑下來,還說什麼只有真正的佛法之中,才可能親證的這種話!」然而我這裡的意思,是就「可以證得出離三界生死而到彼岸」的前提來說,並沒有否定科學上的研究、其他宗教的教理,他們對於人類上其他方面的利益之處。所以,現在我們就接著來探討其中的原因。

佛法方便析分為五乘,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以及菩薩乘。先看看其中的人天乘。人天之中當然免不了會有一些惡法的造作,但此處僅限於良善之法來討論;探討一下說,修學人天善法的果報會生到哪裡?其實由「人天」二字,就已經很明白地指出來,下一世的果報就會生在人、天之中;換句話說,雖然可以不墮三惡道的地獄、餓鬼、旁生之中,但畢竟還在人天之中,仍然是在三界之內,無法出離生死輪迴。而這個人天善法,還有進一步的內涵,譬如說,在佛法之中,常常聽到善知識開示說:「持五戒可以保得下一世的人身。」也就是說,上一世的奉行五戒,是今世可以再受生為人的一個正因,這是一般有正知正見的學佛人,所耳熟能詳的;然而,雖然是生而為人,就現實的環境可以觀察到:有的人生而為富,有的人生而為貧,有的人生而為貴,有的人卻生而為賤,有著這麼一些的差別。所以,人們過去世所行的五戒,或者是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善行,這其中的種種差別不同,所感得今世的福報就會有很多方面的差異的。當然,也許有的人是可以生到天上,但是發願再生到人間,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甚至於也許你在觀察其他宗教的教義之時,也會發現說其中也有教人不邪淫、不偷盜等等,那這個從表面上看來,這是佛法中的人天善法,是與一般宗教裡面,是有共通的地方。

假如你希望能夠生到天上,去享受五欲之樂,那應該要怎麼辦?佛為我們開示說:應該要加修十善業。隨著十善業的廣大與否,而決定所生欲界天的層次高低以及享受五欲的時間的長短不同。但畢竟還是那一句話,那並不是永遠的。受用一世的五欲之樂之後,隨著這個人過去世,所曾經造作的大小不等的惡業,仍然是要下墮而受到那一分的果報的;也就是說,是離不開輪迴的。即使說這個人,除了在世持五戒、行十善以外,又分證了禪定,不管他所證的四禪八定中是哪一個層次,捨報之後,隨著其所證的禪定差別,他是有資格可以生到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去的,這是人天善法的另外一個層次;然而受用定福而生到色或是無色界天的時候,仍然是不出三界的。想當然耳,當定福受用完畢之後,也是要下墮,而繼續在三界中輪迴。所以不管是人天善法的哪一個層次,這是通於外道法的一分,但始終是不出三界的;換言之,這是不到彼岸。而真正的佛法,是可以使眾生到彼岸的,五乘法中的人天善法,已經知道是不能夠使人到彼岸了!

那麼其中聲聞乘、緣覺乘呢?有時候把這兩個部分合稱為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是可以斷分段生死而取證無餘涅槃的,這總要說,他們是可以到彼岸了吧!從他們可以入無餘涅槃的角度來看的話,應該要說他們是可以到彼岸的,因為已經可以出離三界生死了;然而還是要說,其實他們不是真正的有波羅蜜。譬如說《妙法蓮華經》卷第二〈譬喻品〉第三之中,就有一段經文,裡面是這麼開示的:【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妙法蓮華經》卷二)這是舍利弗,被 佛授記當來得佛以後,舍利弗向 世尊稟白的一段話。舍利弗稟白說:「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既然所指出的對象是包括學、無學人,表示阿羅漢也在舍利弗這段話所說的「謂得涅槃者」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舍利弗這個時候知道,他以及其他的阿羅漢,其實是沒有證得究竟的涅槃。所以才會「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二乘人雖然可以入無餘涅槃,然而於諸佛所證的大般涅槃,是聞所未聞,皆墮疑惑的。什麼叫作入無餘涅槃?那意思是說,二乘人已經可以把自己的五蘊完全捨棄,此時只留下諸法的本際——也就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又是無我性的,也不會返觀自己的存在;所以嚴格來說,是沒有所謂的到彼岸,只是自己完全不再存在罷了,這時候,既然沒有了我,當然也不會有所了知的彼岸。

故而真正可以說是有波羅蜜的,是只有五乘法中的菩薩乘,是有所親證的菩薩們,才有這個資格的。菩薩從分證第一義諦的七住位開始,有了第一分的波羅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菩薩從分證第一義諦開始,他同時有了三三昧,三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三昧,這是智慧的三昧,而不是在講一般的世間禪定。當這一位菩薩因為一念相應,而見到了自身的如來藏,他看見如來藏是空性的,當體即空卻能出生萬法,如來藏卻又沒有蘊處界法的一切相貌;他同時也看到了他的如來藏,是本來無願的——沒有出生三界一切法的願,也沒有滅掉三界一切法的願,這位菩薩因為親證到如來藏而得了初分的三三昧。他觀察到自己修學佛法的過程之中,不但親證了蘊處界法虛妄的這個事實,再加上見到了自心如來以後,開始有第一分的轉依,逐漸離開對有生死的蘊處界法的攀緣,而轉依了本來無生無滅的如來藏。這樣的轉依過程之中,菩薩成就了一些法,是什麼法呢?他能夠觀察到世間的法,都是非常非無常、非苦非樂、非空非實,乃至是非我非無我、非生滅非不生滅;所以就在生死海的時候,實際理地上,也從來就是在沒有生死的彼岸之中。所以,菩薩才看到佛道是真實可以修證而成就的,只是要如實的轉依,然後逐漸於諸法不取亦不捨,而能夠住甚深波羅蜜之中。這並不是一世、兩世,或者說是一劫、兩劫而能夠成就的,但是還是應該繼續地修學佛法,而且修的是佛菩提道;因為菩薩雖然也分證了蘊處界法虛妄,總不能無所作為而趣向寂滅,那就不叫作菩薩了;而其實修學了佛菩提道的同時,解脫道的法也是含攝於其中,這樣子繼續地修學下去,才會是 佛此處所開示的:菩薩摩訶薩們,是有六度也有波羅蜜的。

現在,就要進一步來說明,為什麼菩薩摩訶薩們,是有六度也有波羅蜜?回到剛才《優婆塞戒經》卷第四中的經文,世尊的開示:【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財,心不悋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乃至惡人來割其身,忍而不瞋,是故名為忍波羅蜜。三月之中,一偈讚佛不休不息,是故名為進波羅蜜。具足獲得金剛三昧,是故名為禪波羅蜜。】(《優婆塞戒經》卷四)先不說菩薩如法行布施的時候,不求內外果報等的種種狀況,因為一般人是不可能一開始聽聞布施法之後,一下子就可以轉變成那個狀態,就連在世間法之中也知道說,天下事並不是一蹴可幾的。換句話說,佛法的熏修是有一定的次第,為什麼一般人布施的時候,會想到要求自身的健康長壽、所受用的財富呢?包括人緣能夠更廣大等等呢?因為他是以「我在布施」的心態而行布施的,所以在在處處,都是以「我」為中心的時候,就會衍生出說「我比別人尊貴呀!為什麼我還要布施給他?我在這樣的對象上布施,他有沒有可能回報給我?」或者是說「這是我僅有維生的資財,布施給對方以後,要我如何繼續生活下去?」乃至「他此時有困難,而需要別人幫助;我也有困難的時候,怎麼就沒有人來幫助我?」這些種種的問題出來。因為眾生無始以來,我等四相,一直是根深柢固的存在著;所以在一開始聽聞布施法,乃至是已經開始行於布施法的時候,有著上述的情況,都是很正常,不需要覺得不好意思,更不需要過分自責,因為這只是修行布施法,所會經過的一個過程罷了。

然而,當你聽聞修學布施法的時候,有了以上的警覺,知道自己的狀況,還有可以更進一步的空間,那就表示說:你已經是有一定的時劫在熏聞修學布施法了,這裡說的是「時劫」,而不是說「時間」哦!表示這不是一天、兩天,或者是說一世、兩世就能夠成就,得要有經過這個過程。那麼這個過程在作什麼事?在反覆熏習布施法的種種相貌跟內涵,在反覆經由自身的布施來瞭解布施法的用意;在經由一世一世繼續不斷地行於布施之後,才使得自己一世一世的福德資糧更加廣大,才能夠更進一步體驗布施法的真義。這個時候你再來重複聽聞到,施者、受者、所施物空的三輪體空的道理,你才能夠欣然接受而不懷疑;所以就說,此時你已經更有因緣可以去親證真正的三輪體空,以及其背後所依止的本際。而能夠親證法界實相,還得要靠布施的前五度,以及正確般若知見的熏修,為什麼這麼說?這裡所說的三輪體空,你可不要單單說:「這是由於蘊處界虛妄,所以就三輪體空。」那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因為假如沒有本來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如來藏作為所依,而單單只說蘊處界虛妄的話,那就會同時落入無因與斷滅見之中,是沒有辦法親證真實的般若智慧的。所以依於這個次第,你再來一世一世修學布施法之時候,為什麼「施時不求內外果報,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一切財,心不悋惜,不擇時節,是故名為施波羅蜜」的這個道理,你自己就能夠明白了;因為你這個時候,已經進一步依於三三昧,而有了第一分的清淨的轉依,可以真正的邁向「有布施也有波羅蜜」的菩薩道。

接下來 世尊又開示:「乃至小罪,雖為身命尚不毀犯,是故名為戒波羅蜜。」但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後面的內容就要等到下一次,再來跟大家分享。

祝願大家幸福健康,道業猛進!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276-a10_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