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問候大家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今天要和大家來談談:什麼是「菩薩的莊嚴」?
在《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中,有一段經文是:【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自他莊嚴?」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優婆塞戒經》卷2)先說說「莊嚴」這一詞,這在佛教界中是使用得非常頻繁,而且在經論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學佛之後也會常常掛在嘴邊。但是隨著前後文的不同,所顯示出來的意涵也就會有所不同。我們就先來看看經論中所使用的「莊嚴」的例子,學佛之後在生活中又是怎麼使用的。
一般而言,學佛以後所用的言詞也會有所改變。譬如說:兩個人見面以後,會稱讚對方說:「你今天的容貌特別莊嚴啊!」其實他原本的用詞可能是「你今天特別漂亮!」或者是「你今天特別英俊!」對小孩子他會說:「你今天非常可愛!」假如又有人說:學佛以後,漸漸地會改變也不講綺語了,講綺語不莊重,講黃色笑話更不莊重。這意思是說,講綺語或講黃色笑話就很輕浮了。又有人說:或見念佛人助唸時之莊嚴自在,而接受念佛修行的法門,時時默唱佛號;也開始瞭解所念的佛菩薩其本願與事蹟,及其佛土世界之依正莊嚴,開始解知念佛的好處。這意思是說,那位為人助唸的菩薩是端莊寂靜的;而第二個莊嚴說的是,那個佛土世界清淨嚴飾之相。
經論中也會常常看到:「佛的莊嚴報身,更是常住色究竟天宮說法。」這是說,世尊在色究竟天宮說法,所示現的報身是尊貴而有威德的。經論中又會看到:「又作種種斗帳軒蓋,周匝莊嚴。」說的是,那些斗帳軒蓋是華麗高雅的。經論中又會說到:「一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這裡說的是,一切惡友諸煩惱業,是菩薩成就菩提的助伴。又有的經論說:「汝今可自莊嚴,著好衣裳。」是說,某甲你要趕快好好地打扮。經論中又會提到說:「即時莊嚴衣被冠幘,莊嚴種種乘騎,往至天帝釋所。」這裡的莊嚴,就有整頓清理或者是整頓準備的意思。有的經論裡面又會說:「轉輪聖王的色身清淨,具足莊嚴,無有倫匹。」這是說,轉輪聖王的色身是清淨,而有種種端莊嚴飾的相貌。又有經論說:「載供養具,種種莊嚴。」其中的莊嚴,就指的是種種珍貴美妙的物品。還有的經論會說:「其處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城壁,周匝圍繞;七重欄楯,普遍莊嚴。」這說的是,某個城鎮極其寬廣,還有七重城壁、七重欄楯加以端莊嚴飾著。還有的經論也許說:「北方天下人,男子女人死時,好為衣被之莊嚴。」則說的是,那些人喜歡在衣被上顯現美妙華麗。又有的經論說:「何等為三十二德?」說到第十八者就說「是智慧莊嚴。」這是以智慧來顯示菩薩的尊貴與勝妙。也有的經論說:「隨其三界思想之頃,莊嚴拔之,令無所住而無異心。」意思又完全不一樣!這裡說的是,佛菩薩隨眾生在三界中各各的品類,以如法的善巧方便,皆令安住在佛菩提道之上。又有的經論中會看到:「功德自莊嚴,當往菩提座。」這裡就說,菩薩以種種功德來成就道業之後,很快就能圓滿成就佛道。又有的經論說:「以是功德,諸菩薩摩訶薩以大莊嚴而自莊嚴。」則是說,菩薩摩訶薩以諸大功德、大願等等來成就圓滿佛菩提道。
莊嚴,還有別的意思,譬如又有的經論說:「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又有:「當知是人以大罪業而自莊嚴,於無量劫身墮地獄。」都指的是,以種種的不善法來成就種種的業因。有的經論中也說:「邪婬行故,獲臭惡身以為莊嚴。」;又有:「畜生罪畢還生人中,貧窮下賤以為莊嚴。」這則說的是,一些眾生造作種種的不善法之後,將來以種種的惡果而自其受用。所以《法華經》中也說:「謗斯經故,獲罪如是;若得為人,聾盲瘖啞、貧窮諸衰以自莊嚴。」。又有:「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這說的是,這位真正能讀誦《法華經》的菩薩,是以佛菩提道的法來自我成就。
為什麼說這麼多的「莊嚴」?因為,有很多的莊嚴是菩薩應該去莊嚴的;反言之,也有很多的莊嚴是菩薩不應該去莊嚴的。你先不要氣餒說:菩薩怎麼有那麼多的莊嚴應該去莊嚴?佛法若依一般的區分,可分為五乘,也就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既然叫作佛法,表示說,這五乘的法是發願成就佛道的學人所應該逐漸去具足的法。我們先來看看,一般人假如提到人倫,都會說三綱五常,這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以及仁、義、禮、智、信。雖然說這也含攝在佛法中的人天善法之中,但是有時候這只是偏在互相之間相處之道;而佛法中所說的,其實進一步還有含攝因果的關係,也就是說,是如何還可以保有人身的道理,是應該最少要持五戒。這就表示說,菩薩所應該莊嚴可以生而為人的法,至少是要持五戒,然後再加上這一些的三綱五常,菩薩才有「人」的莊嚴;也就是說,這是具備了可以為人的條件,才可以再度生而為人。假如菩薩要莊嚴可以生而為天的法,要莊嚴哪一些事項呢?就是要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修十善。當然,這裡是先以欲界天的狀況來說明,若是還要能夠生到更高一層次的天,菩薩就要以四禪八定來自莊嚴,但這個對一般的菩薩而言,還暫時不用考慮到這一個層次的功德。所以,能依照人倫的三綱五常而行,也不違背五戒十善的奉行,菩薩就可以常常生於人天之間。
然而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當眾生於聲聞性、菩薩性不定的過程中,往往是在三界流轉不停的。我們周遭的眷屬不是也有的在熏習佛法嗎?但是,遇到善知識的緣還不是那麼成熟的狀況下,這個時候,當然就希望這一些眾生能夠常常生在人天之間。不是也有一些善知識在推廣教授人天善法嗎?譬如說中國的《論語》、《孟子》、《弟子規》等等,我們也隨喜讚歎!畢竟這也是人天善法嘛!也對眾生是有利益的。只是佛法雖然說分為五乘,而實際上人天乘是通於外道法;佛法真正的內涵還是在三乘菩提。而二乘菩提的聲聞、緣覺法,是因為攝受根器不同的眾生,而從佛菩提道中析分出來,實際上都是匯歸唯一佛乘。
然後再來簡單說明:菩薩要如何去莊嚴二乘的聲聞、緣覺法?二乘菩提的親證,是可以使眾生證得解脫的出世間法,同樣都是在蘊處界我上來觀行。一般而言,聲聞菩提的修學是在四聖諦上作思惟觀察以及親證。而四聖諦說的是苦、集、滅、道,先確定在三界之中悉有苦,然後觀察眾生不斷地聚集未來苦之因;進一步知道,讓後有之苦因不再聚集,則後有的苦就會消滅的道理;最後依據讓苦集滅的方法——也就是八正道,這樣,後有之苦因不再聚集,滅卻了後有之苦就見了真實道。而緣覺菩提的修學,是先順、逆觀察思惟十因緣法,確定有萬法所依的「識」,知道諸法「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道理;然後在十二因緣一一法的內涵中作思惟、觀察以及親證,確定說:「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兩者所要達成的自莊嚴,都是要斷我見、我所執與我執,所以才能夠出三界。
菩薩也有如是之莊嚴;更過於此的是,菩薩又從另外親證自心藏識,知道說如來藏祂本來就是無我性的,依此而自轉依,所得的智慧自莊嚴是超過二乘人的;因為菩薩所證的如來藏,就是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的所依,而這是二乘人所不證的,因而無法出生與此相應的智慧。乃至說,菩薩進一步又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之後,所得的解脫智慧境界,更是二乘人所沒有辦法思議的。二乘人所證的解脫莊嚴,是要把自己完全滅盡,並不是究竟的安樂;而菩薩所證的解脫莊嚴,是自己仍在三界之中就同時有解脫的莊嚴,依於此,這才有佛法中的究竟安樂。人天善法的莊嚴,使眾生可以在人天中受用;二乘法的莊嚴,使眾生可以出離三界的生死;菩薩法的莊嚴,兼有人天善法的莊嚴以及二乘法的莊嚴,使菩薩可以在世間度眾的同時,就受用出離三界生死的解脫樂,所以這叫作世出世間的莊嚴。
回頭再來看看《優婆塞戒經》卷第二之中所說的:【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自他莊嚴?」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優婆塞戒經》卷2)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善生菩薩真的是很慈悲!他為我們問的是:「云何菩薩自他莊嚴?」而不是「云何菩薩自莊嚴?」聲聞、獨覺法以自莊嚴為主,在世的時候少分他莊嚴。換句話說,定性的二乘人注重的是自我能否解脫生死,只是在還沒有捨報之前,隨緣說一些解脫道的法;捨報之後,或生到欲界天、或者不再回到人間等等,於眾生到底有何大利益可言呢?所以有時候才說,他們幾乎是不修他莊嚴的。那麼為什麼說善生菩薩是慈悲的呢?因為他瞭解說:菩薩法是不能只有自莊嚴的,要同時以他莊嚴來自莊嚴。可是這句話說得有點繞口,這意思是說,菩薩雖然也要修學種種的人天善法、二乘的解脫法、大乘的般若妙法來自莊嚴;可是假如要能夠圓滿這一些莊嚴的話,一定要有他莊嚴來支持。也就是說,這位菩薩一定要在自己一個一個階位向上成就的同時,也以種種的方便來接引後進的菩薩,讓這些眾生也能夠多分、少分地成就這些法。而當這一些後進的菩薩順利地成就了一定階位的菩薩法之後,原來的菩薩就乘著攝受接引這些菩薩的福德,加上自己在般若智慧上進一步的親證,又向上邁進了一步。乃至說,這一位菩薩將來成就佛道的時候,就與這一些他在因地時候努力去他莊嚴的菩薩,加上這些菩薩所他莊嚴的其他菩薩,以及還有很多佛菩提道上緣還並不成熟的眾生,一起共同成就,然後示現某一個佛國度。所以這就是菩薩法尊貴之處,在三大阿僧祇劫的過程中,以他莊嚴自莊嚴來成就佛道,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正是因為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才能夠與這一些有情共同成就佛國。
可是,聲聞法從斷我見開始,最多不過七返人天,就可以成辦出離三界生死的法。為什麼菩薩的自他莊嚴要經歷那麼久遠的時劫呢?一來,這也正可以說明,佛菩提道的內涵是遠較聲聞的解脫道更加勝妙與深細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說,他莊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容易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相信各位看官跟我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說,真的不容易!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這個世界叫作娑婆世界的原因。然而菩薩若發心在這個娑婆世界行此自他莊嚴,福德的增進卻是十分快速的。同時,行此自他莊嚴之時,也應當注意自莊嚴與他莊嚴的先後或者是快慢;但這個部分常常是新學菩薩所沒有辦法掌握的,所以假如有真正的善知識加以指導,或者是根本就是在善知識的安排之下行此自他莊嚴,那可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所以,雖然菩薩有那麼多莊嚴,包括般若智慧的莊嚴、解脫道的莊嚴、人天善法的莊嚴,以及種種工巧明的莊嚴等等,都是應該去莊嚴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因此氣餒,因為真正發菩提心而自他莊嚴的菩薩,是一直都會受到善知識乃至諸佛如來的眷顧,這真的是何其幸福哉啊!
今天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37-a08_0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