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89集 八法之三淨緣(下)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我們這幾個講次裡面,可以說反覆的跟大家解說八法,這個八法跟我們菩薩道有很深切的關係。這個八法不知道您還記得嗎?這個八法就是——壽命長遠、具上妙色、身具大力、具好種姓、多饒財寶、具男子身、言語辯了、無大眾畏。佛也跟我們開示了如何能夠得到八法,我們上次也跟各位觀眾說了這個八法的原意裡面,從第一項的慈心不殺開始,到最後的供養三寶,可以說都是落在布施跟持戒上面,所以我們才會反覆的跟大家講說,這個布施跟持戒這兩度其實是非常重要,它是菩薩道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佛也接著開示的就是說,這個八事呢,所牽涉到的三個因緣。一個是物淨,一個是心淨,一個是福田淨。物淨我們上次有特別提醒大家,在所有的物淨的因緣裡面,請大家要特別注意一個-非施一人迴與多人,或者施多人迴與一人,乃至於不要原來是施甲的,然後你突然後悔了反而施於乙。像這種狀況的話,都是已經超出了我們說法界所界定的所有權的概念。所以這樣子會導致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布施的物就不清淨了。同樣的在這裡面,我們也得要注意說,物淨的部分,這個物如果是三寶物的話,我們也得要小心。我們不要說去了哪些個寺院,或者哪些個正法的道場的時候,隨隨便便就從道場裡面拿東西回來,這種不經意的取用了三寶物,也是具足了不如法的狀況。所以我們說三寶物那個主人就是三寶,不是我們,所以我們不能隨意的把三寶物拿來任意的使用,我們也不能夠把三寶物拿來布施。

至於心淨的部分,我們有跟大家強調了,菩薩摩訶薩為求菩薩道走得安穩順利的話,應該唯一布施的時候所採用的心行,就是要莊嚴菩提,第二個的心行當然就是要調伏眾生。你要幫助眾生,讓他暫時解除目前的困苦,用財施的方式讓他解除了一些痛苦之後,他才願意聽你的;接下來您就不妨用法施,因為他已經又願意聽你說了,你就用法施來引他入於正道。所以菩薩摩訶薩在布施的時候的心態,永遠都只有莊嚴菩提跟調伏眾生,這個是第二個條件是心淨。

第三個條件,佛說的是福田淨。佛說的很直接,受施的人要遠離八邪,叫作福田淨。八邪就是八正的相反,八正就是正見,就是我們一般說的八正道,它的內容是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定。凡是有違於八個正道的狀況,我們就說這個人是落於八邪。比方說我們剛才講的正語,正語這件事情來講,也是說我們要避免造口業。所以如果有一個人,一天到晚口沒遮攔,然後說別人的是非,道別人的八卦的時候,可以想見的這個人就沒有在正語的道路上面。所以照這個來判斷,當他受施這個人,如果你布施給他的時候,這個人就是等於是說他就不是算是正語方面的人,所以當您布施給他的時候,這個福田就不能夠具足清淨。同樣的正語是如此,那正業、正命或者其他的正見、正念、正定等等,每一樣都可以按照八正道的內容來去加以判斷。只不過因為剛才我們舉的例子,是舉正語當作一個例子,所以我們當然也必須要再次的呼籲大家:一般人家對於正語,我們對於正語的理解,都是覺得說要說好話,絕對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可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提醒觀眾朋友們,所謂的不說別人的壞話,只說別人的好話,那個是在世間法的層次,也就是如果今天提到的是別人的八卦、別人的是非,那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要去講它,以免造口業了。可是如果這個人講的是錯誤的佛法,他誤導了許多人的話,這時候請問您要不要指正他呢?如果您指正他,指出他的不是的時候,請問這個算不算是正語的範圍呢?那這裡面,我們在對於這樣一個作為如何界定呢?我們要從更大的眼光來看,我們要說正語這一件事情,到底它算不算是正,要從眾生的法身慧命來看。第一個條件是要從眾生來看,如果我們做的事情,我們說出來的話,是對眾生有益的話,那麼哪怕是當下聽起來像是批評別人,可是因為對眾生有益,所以它自然而然是正語;第二個條件是,如果它不僅對眾生有利,而且它是跟眾生的法身慧命有關的話,那更是不能遲疑,因為如果一旦誤了法身慧命,耽誤的就不是只是下一輩子而已,可能是未來的好多世都會因此而耽誤了,這個遮障是很深很深的。所以為了要救度眾生,避免他在未來的許多世遭受這樣子的遮障,我們更應該把正確的知見說出來,並且對於誤解、對於曲解佛法的這種作為,我們反而要義正辭嚴的予以更正。所以我們說正語這件事情,並不是單純的只是說好話這三個字去界定,而是要看我們的發心是為了什麼?如果我們發心是為了眾生的利益,那麼只要是對眾生有益的事情,即便講出來會傷害到某些人,我們還是必須要講;又如果說這件事情是跟眾生的法身慧命有關的話,那我們更是不能夠遲疑,反而更是要義正辭嚴的把它給講出來,這個就是我們談的福田淨。

所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如果我們自己能夠掌握到物淨、心淨跟福田淨的話,這八個法要具足的話就很容易。另外我們剛才忘了跟大家提醒,福田淨這個部分,還有一項的部分,ㄧ般大家總會覺得說,布施的時候只要是看起來像是出家人的僧團,我們就盡力去布施。這個心態其實不能說是一個過錯,這個是因為說,我們看到出家人會心生恭敬,其實都是因為 佛的恩德。眾生感念 佛的恩德,已經種下了這個種子了,所以看到出家人,通常都會予以尊敬,也願意盡力的去護持。可是這個時候我們要曉得,一般來說當我們布施一個僧團,或者布施給一個弘法的事業的時候,所收到的果報,未來世通常都會是非常可愛的果報,非常豐厚的果報。可是這裡面有一個例外的條件,那就是如果這個道場根本就不是一個清淨的道場,也就是這個道場完全都不持佛戒的,裡面可能發生了一些你難以理解,連世間人都難以理解的狀況的時候,這個時候,您在布施這個道場的時候,要想獲得我們前面所說的那些可愛的果報,恐怕就是緣木求魚了;那還有更麻煩的狀況是說,如果這個道場不僅不持戒,而且所說的法是違背 佛說的,甚至把 佛的經典倒過來講,甚至把外道的說法也把它硬插進這個僧團裡面去講授的時候,這個狀況很顯然,這個僧圑不僅不是弘揚正法,反而是壞了佛法的根基。像這種的僧團,如果我們心裡面知道它是這樣的僧團,而我們因為表相,看到表相,所以仍然是大力布施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得要特別小心。正因為這樣子一個團體,它破壞了正法的緣故,所以說當您在布施給這樣團體的時候,恐怕您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福田;因為這個團體,因為在您心知肚明的狀況下,您仍然選擇布施給這樣的團體,那麼這個團體將來所做的任何破壞正法,甚至使得 佛的正法提早敗壞的這樣子的一個果報,您都得要一同來分攤。當您在分攤的時候,您就要曉得這個果報是非常慘烈的果報。請問:這個時候,當您布施的這個對象還能夠叫作福田嗎?所以這個時候,恐怕我們得要把它叫作毒田。所以我們在布施的時候要小心,雖然說看到表相的出家人,我們都很願意去布施,可是這個時候我們也得要小心,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布施的對象已經在曲解佛法,乃至於破壞佛法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千萬謹慎小心,別再盡力護持了。因為這個壞法-破壞佛法-的慘烈果報,我想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去見到的,這個是有關於八法的三個淨緣。

接下來請大家再看到《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三輯的243頁的地方,我們同樣的先把經文唸一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是而生憍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這部分的經文,平實導師在講記裡面,也說得非常的清楚。也就是菩薩摩訶薩具足這個八個法的時候,能夠具足這個八個法的人,其實他對於受持十善業的法,跟這個受持優婆塞戒,其實他是毫不遲疑的;並且他會樂於以十善之法,以《優婆塞戒經》所談的這些善法,樂於教化眾生等等。這個部分的內容,各位可以參照 平實導師的講記去看。我們在這裡要提醒大家的重點就是,佛有說了,最後說「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不知道大家還記得說,我們之前在談的時候,我們有跟大家談說什麼是在家、什麼是出家。那個時候我們的講法是跟大家界定什麼叫作僧,我們那個時候給大家看的是世俗僧的條件是什麼呢?世俗僧的條件就是要現出家人的表相,而且還要加上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必須要持守佛戒,這個是所謂的世俗僧。所以照這個來判斷的話,假使只是表相出家,卻又不守佛戒的話,那麼他連世俗僧都稱不上。跟世俗僧相對的,另外就我們上次有提過叫作勝義僧。勝義僧是不是僧呢?從這個「僧」字當然我們就可以判斷說,勝義僧當然還是僧。勝義僧的重要的條件就是什麼呢?就是有聖法、得聖果,並且他同樣也得要持守菩薩戒,這個是所謂的勝義僧。那如果沒有聖法、沒有聖果不能叫勝義僧,沒有能夠在菩薩戒上面自恣悉皆遮遣的話,他也不能夠稱作勝義僧。但是假如他有具足這兩個條件,即便他現這個在家相,比方說蓄髮著一般人的衣服,他還是一個勝義僧。以這個來看,當時我們在看這一點的時候,就已經跟大家講了,說這樣子的話,界定所謂的僧人,什麼樣是僧人的時候,不能夠用表相來界定。同樣的在這句話裡面,我們再看看 佛說:「菩薩具足如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怎麼說雖復在家呢?這裡講的當然就是說現在具足這個法的這個人,他可以仍然是現在家相,一樣,可能就是跟我們一樣,結婚、生子、工作,在社會上打轉,所以看起來完完全全就是在家人的樣子;可是因為他具有這些法,其實在 佛的界定裡面,他跟出家人是沒有差別的。

所以從這一句的經文我們也可以看到,佛為什麼反覆的跟我們說明這件事情,佛是跟我們點醒說:其實出家與否,是不是僧人與否,要先看他的心。如果這個心是清淨的、是持戒的,那麼他就有成為僧、成為出家的條件;如果心不淨的話,就算看起來完全是一副出家人的樣子,那對不起!他恐怕都還不能夠具足是出家人的條件。所以這樣子,我們就心裡得要有一個準則,也就是我們上一次不斷的提醒大家,我們對於所有的出家眾一定要非常的恭敬,可是我們不能夠崇拜。就如同我們對於教我們的上師,我們要恭敬受法,可是我們仍然要用自己的智慧判斷,不要是因為跟了這個上師已經跟了十年了,感情深厚了,所以即便上師講的事情跟 佛的經典不怎麼相符,或者哪裡有出錯的地方,可是我們就因為說畢竟是跟了十幾年了的師長輩,所以我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反而認為說:不管他說怎麼樣,我就護持到底。這樣子的話就跟我們剛才講的崇拜出家人的表相、崇拜僧衣的心態是完全一樣的。換句話說,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依循四依四不依的精神,其中一項就是要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從我們剛剛講的出家在家的這個立場來看,什麼叫依法不依人呢?佛已經在我們前面舉的大乘經裡面已經有告訴大家說,什麼樣叫作勝義僧,雖然他是現在家相,可是他具足什麼樣條件,他也叫勝義僧;而什麼樣叫世俗僧,佛也跟我們開示清楚了。請問大家當 佛這樣講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要依教奉行,依照 佛的開示判斷,到底這個人是世俗僧還是勝義僧?還是根本不是僧呢?所以按照這樣子的時候,才叫作依法不依人。依著 佛陀的教法,用我們的智慧判斷,而不要用世間人的表相,不要用世間人的情分去作判斷。同樣的當我們跟隨著上師,我們在檢視這個上師教給我們東西的時候,一樣我們應該要依法不依人。因為這個上師講的如果違背了 佛所說的事情的話,那麼我們依照 佛的開示,學佛法就應該要講佛法的正理。所以如果發現說上師講的不對的話,我們應該要勇於跟上師來討論。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本身證量不夠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先存疑,那麼這個存疑的這些標記,應該作為我們往後修法的時候反覆檢點、反覆思考的重點。因為這個就是我們覺得上師講的跟 佛說的似乎有不一樣的地方,這個就是我們以後學法要特別關注的地方。我們絕對不應該因為跟了上師許久了,有情分了,所以哪怕是有疑,就把這個疑隨手的丟棄,甚至自己欺騙自己,然後告訴自己說:「哎呀!反正這個都有道理,我都不用管了。」那這樣子,如果是這樣想的話,就不符合 佛陀所開示的要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這樣的原則的話,我們在學法的道路上面肯定就會少了許多的遮障。比方說,只要我們不要去崇拜僧衣的話,各位在我們說崇拜僧衣這一點,會使得我們每一世都只會看重僧衣。但是我們知道菩薩摩訶薩,特別是入地以後,二地、三地、四地以後的菩薩,當他再來人間的時候,有許多的菩薩是選擇用在家人的身分來示現的。比方說各位看看《華嚴經》的五十三參裡面,這個五十三參裡面絕大多數都是在家人。所以如果說我們還有僧衣崇拜的心態的話,不肯依法不依人的話,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在學法的過程中,人家五十三參裡面,每一參都是善知識,每一參都獲得了許多寶貴的法,可是我們如果是僧衣崇拜的話,我們會把五十三參裡面所有現在家人身分的善知識全部都排除了,只跟著那幾個現出家相的人學而已。你說這個損失大還是不大呢?各位自己算一算、撥一撥算盤就知道了,這個實在是很划不來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能有僧衣崇拜,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夠說依著上師的情分,而不管說究竟的道理是怎麼樣,因為我們在未來,我們在走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我們必然會碰到許多跟我們有緣的人,那麼這個因緣際會之下,這些人有可能在那一世就是會接引我們入佛門的老師。可是由於這個因緣,他接引了我們入佛門,並不表示我們就一定要依止,一輩子認定這個情分,而不去檢視他所說的到底是不是正確。因為實際上在無量世菩薩道的過程中,我們要跟隨的老師是很多很多的,有一些老師其實他只是在引領我們入佛門而已,剩下來的就要我們自己去修了。如果懂得這個道理的話,相信您就能夠拋開了情執,拋開了所謂的僧衣崇拜,拋開了所謂的上師的崇拜,而回歸 佛陀所教的——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法不依人,要依著智慧去判斷、去檢點,為自己選擇最好的道場,最佳的善知識來學習。

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8/1946-a08_08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