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的節目,也就是導讀本會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所著作的《起信論講記》。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已經為各位介紹了
佛陀說法的五時三教。以上就是 導師在一開始講《起信論》前的提示,學佛人應該依止三寶、依止正法,而不應該依止於自己的私心。許多人都知道要護持僧寶,但是 佛陀明白的交代過:「怎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如果這一件事情我們沒有辦法弄清楚,那就很容易墮入表相崇拜之中,便成了依人不依法了;這樣子想要真正地研讀這一本《起信論講記》,也會有所阻礙。在《阿含經》中
世尊一再地交代,唯有證得四沙門果的人,加上即將證得四沙門果的四向位,也就是只有四雙八輩之人,才是如來門下的賢聖弟子,成就解脫、解脫知見,是應供、是世間福田。例如在《大集地藏十輪經》裡面
佛就說到:「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也就是
世尊交代:「不論這個人是現出家相還是在家相,只要他證得了四沙門果中任何一果,這個人就叫作勝義僧;如果這個人沒有證得四沙門果,就算是他受了具足戒現出家相,他也只是個凡夫僧罷了。」在《佛藏經》中
世尊更明確地說到:「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手無觸礙,諸沙門法皆應如是。」(《佛藏經》卷1)也就是說,一位出家人他必須要能夠離開身見、我見,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佛陀甚至交代:「在佛法中成就身見,不在僧數。」證得聲聞初果須陀洹的人,才能斷身見、我見;若是尚未證聲聞初果的出家人,佛陀就說他不算是佛的真正出家弟子。這樣子看來,世尊的規定十分明白清楚,佛弟子——特別是出家人,絕不能夠成就身見。身見,簡單地說就是不能明白三界之中,不管是五蘊,還是十二處、十八界之中的一一法,不論是心法或是色法,不論是色法還是名法,那都是虛妄不實,非吾人真實可依之身。所以從佛世開始,佛法向來就是建立在非身的智慧上。在《阿含經》中,佛一再地交代佛弟子們要觀行一切法無常、苦、空、非身,所以無我。但是這樣子的叮嚀,卻被大部分的法師給破壞了。現在的法師們或者說:「意識心可去至下一世而常住不壞。」或者說:「要保持禪定之中的一心,來了生脫死。」等而下之者,有佛教的法師學外道說,說:「虛空中的能量是不壞之法。」再等而下之者,乾脆學起了印度教性力派,說:「修學男女雙身樂空雙運之中,來體會那個又受樂又住空的心,就是真實不壞的心。」各位看看,這一些都是自己成就了身見,又跑來誤導眾生進入外道邪法的例子,所以
佛說這些人不算是佛門的出家人。所以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按照 世尊的交代,簡擇真正不落入我見的出家法師,而不應該落在個人私人的崇拜上,否則就很難與正法相應。
因為現在世界中邪師多、明師少,邪師為了保住自己的身分、供養,就會努力地灌輸弟子一種觀念,目的是讓弟子不敢檢查師父的證量,他們要弟子認為:「只要是外表現出家相的人就叫作法師,就應該要恭敬禮敬、承事修學,絕對不允許有一絲的懷疑。」他們也絕對不會告訴弟子,在佛經中
世尊對於出家人的規定,完全不是因為穿了袈裟說這個人是出家人,也不是因為他受了聲聞的戒律,而是要以修證、斷結、證果來論之。現在佛教界中唯表相是從的想法,根本不是
佛陀的教法,我們應該依止 佛陀的法教,用智慧去簡擇。如果這一位出家人不能夠瞭解身見、我見的內容,不能夠努力朝向斷除我見的方向修行;也教導眾生應該要遠離我見、身見,反而倒過來住於我見、成就身見,認為五蘊十八界中真實有我,執意根或意識心的一分為真實我,那麼
佛陀規定得很清楚,這個人根本就不算是佛門中的出家人,是為賊住,是為外道混入佛門中的假出家人。如果我們因為自己的情執而隨順這樣的假出家人,那麼就一定無法在 佛的正法上進步,那麼接下來就不可能在這一部《大乘起信論》上獲得法益;因為這個人他不在乎真實的法教,他只想眼前看到那個虛妄的表相。這也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對於我們殷切的交代。
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到,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說到這一部《起信論》既然是為了大乘人所說,那麼我們就應該瞭解「大乘」是什麼?佛法中的三乘又有什麼不同?在這一段開示中,我們請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為我們來介紹。導師說:「小乘人不一定每一個人都是決定性的,有的人是會迴心的;本來是個小乘的阿羅漢,後來因為他不是定性的聲聞,所以後來心量改變了,迴入大乘來修行。」(《起信論講記》第一輯,引言)也就是說,有的時候也有反過來的,菩薩種性的人卻出生在只有小乘教法的地方,那麼他雖然修學著小乘的教法,但是卻會以眾生為念、以佛法的長久弘傳為念,自然而然的就會去從事菩薩的行為。比方說現在在泰國的南傳佛教,很多人都以為南傳佛法純然只是二乘的解脫道佛法,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例如在泰國的二乘佛法,雖然修學的是解脫道,但實際上也有很多僧人的修學,反而是以這個paramita波羅蜜的精神而努力,願意為利樂眾生放棄自己的速證解脫,而願意一世又一世的去幫助有緣眾生,以這樣子作為修行的主軸;這樣子的修行人,雖然表面上修的是二乘法,但實際上他的心卻是大乘的心,未來必定速能實證大乘佛菩提。比方說現代泰國佛教有一位名僧,他發的本願就是:「你想念我的時候,我也正在想念著你;即使你不想我的時候,我還是想念著你。」為了能與更多的眾生結緣,他用石膏做了幾十萬面的小佛像,發給四方的弟子,發願任何只要拿到小佛像的人,他都要幫助他們、跟他們結善緣,而且直到這些小佛像化為水才終止,然而石膏是永遠不會變成水的。意思是說,他度化的對象沒有限度,他幫助眾生的願永遠不停止,也就是這一位僧人,他的繫念不只是在蘊處界空上面,他更是繫念於要利樂無數的有緣眾生。有人問他:「師父啊!你要修習入涅槃之法嗎?你會入涅槃嗎?」他回答說:「怎麼能夠修那個入涅槃法呢?世間需要幫助的眾生這麼的多!」這是不是讓我們聯想到
阿彌陀佛還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所發下的大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各位可以判斷看看,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不也是一個堅持菩薩行的修行人嗎?此世是否能夠斷結證果是另一回事,但是難得有這樣子的菩薩大願,想必他未來一定能速入大乘的見道位與通達位。
相對的來說,那麼不具有菩薩種性的佛弟子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回到課本上來看。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說:「有的人是決定性的聲聞,始終不會成為菩薩種性,他的根性就是聲聞種性,在捨報之前會隨緣度眾生,可是到了捨報的時候他就一定入涅槃,不願再來人間。所以就只有一生,也就是他成為阿羅漢至入涅槃前那一段時間可以度人,所以他度的人少,而且他講的是無我法,而他的無我法又只是人無我,就是蘊處界空,不牽涉到法界實相理體。」(《起信論講記》第一輯,引言)
「辟支佛是中乘,他平常並不度眾生,辟支佛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不說法的,可是他常常會現神通。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辟支佛,供養他一齋,他就現神通,一般眾生容易相應,看見他當場現神通的人就會相信他說的法義了,就覺得:學佛這麼好,大家都來學因緣法,他度的人也就多一點。可是辟支佛捨報時還是要入涅槃,不再來人間繼續廣度眾生。」
那麼我們學習《大乘起信論》就是修習大乘菩提的法門,《起信論》的內容是什麼呢?配合著前面所說的五時三教的知見,導師接著說:「諸位來這裡要學的就是別教的菩提法。別教菩提講的是真如與佛性,以真如與佛性為中心;證得真如,再證得佛性,以後再修一切種智,進入到初地得道種智,住於無生法忍當中;這樣地地往上前進,初地滿心時轉入第二地中進修,一直到等覺位,斷盡最後一分故意保留的極細微的煩惱障習氣、以及最後一分無明隨眠,然後成為大乘別教所說的佛,這就是佛菩提道。」(《起信論講記》第一輯,引言)
般若有總相智、有別相智、有種智。總相智就是大乘別教的真見道位,剛剛找到如來藏的那一剎那開始,以及隨後的那兩三天、三五天在整理的過程當中,都是真見道,證得根本無分別智,表示說真實的找到本心了:如來藏並不是想像中有一個如來藏,而是真正的找到如來藏,可以體驗衪、驗證衪。這個時候再繼續修,在十迴向位之前叫作別相智;初地以後則稱為種智。「種」就是講真如—阿賴耶識—裡面種種的種子,這一切種子你能夠修證,能夠證驗它,證得少分而通達般若的時候,就起了法眼而進入初地,就稱為道種智;在道種智的基礎上地地進修,一直到佛地圓滿,就是真如—無垢識—裡面所有的功能差別、所有的種子你都具足的了知了、圓滿了,這時候般若實相智慧就叫作一切種智。進修圓滿時具足了知第八識中所含藏的一切種子,就稱為一切種智——成佛了。
好的!以上這些知見都有整體的概念了,接下來我們就可以進入《起信論》的正文。首先開頭的偈頌:「歸命盡十方,普作大饒益,智無限自在,救護世間尊。及彼體相海,無我句義法,無邊德藏僧,勤求正覺者。為欲令眾生,除疑去邪執,起信紹佛種,故我造此論。」(《大乘起信論》卷1)開頭的這一首偈,主要是讚佛偈。偈中說明了我佛 世尊的尊貴與慈悲之處,因此以種種緣故,應當要歸命 世尊,應當要紹隆佛種,應當要造此《起信論》。
在這兒我們可以來談一談本論的作者——馬鳴菩薩。馬鳴菩薩asvaghosa大約生活在公元一世紀。在我們之前的節目,曾經提到了在 佛滅度之後,大乘教團主要是以各地的在家人為主體,以俗家傳授和佛塔為中心的組織;由於主要是在在家人之間的傳授,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科層系統。它與小乘部派佛教以出家僧團寺院存在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到了龍樹菩薩之後,才再度的盛行於印度。龍樹菩薩曾經走遍全印度,努力地求學於印度各地的大乘師,甚至還進入了龍宮,取出了那些已經遺失於人間的大乘經藏。記載上說:「馬鳴起於正法時期末期,龍樹生於像法時期。」也就是馬鳴菩薩是在龍樹菩薩之前的大乘祖師。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講授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