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_002.五百陀羅尼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_002.五百陀羅尼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跟大家講到的佛典故事,是我們之前談到的「共相怨害喻」。如果您忘記這個故事內容的話,可以簡單地提醒您,這個就是有一個人為了要報復另外一個人的毀謗,所以他一直心心念念要報復對方;另外一個人就跟他講說,有一個毘陀羅尼咒可以傷害對方,但是這個毘陀羅尼咒有一個禍患,就是它還沒有傷害對方之前,它會先害到自己;這個人聽了之後,不僅不會畏懼,反而心裡覺得很歡喜跟這個人說:我只求可以傷害對方,其他在所不惜。這個就是我們從這個故事來給大家講的起源。

在給大家講的時候,上一講次我們有跟大家提到了這個故事裡面,出現了一個關鍵字叫作毘陀羅尼咒。那毘陀羅尼咒這幾個字裡面,我們從陀羅尼這三個字跟大家講起,所以我們上次有跟大家講說,陀羅尼就是總持的意思,就是於一文、一法、一義當中,持一切的文、一切的法、一切的義。這個比喻,我們上次曾經從世間學習的角度來跟大家講,這是世間的眾生學習一切法會掌握的方法。另外一種的比喻,就是說總持就好像是一團的粽子,好多個粽子的時候,其實它們綁在一起,當你把核心的這個結把它提起來的時候,你相對地就把所有的粽子就給提起來了。所以陀羅尼講起來,也像是你掌握了中間的這個關鍵之後,提起來之後,就可以把相對應的法、或是文、或是義把它給提起來。

那今天我們要繼續來告訴大家,在《大般若經》裡面談到的陀羅尼有更深入的陀羅尼。比方說在《般若經》裡面談到的,有所謂的五百陀羅尼,這個五百陀羅尼 有五百種不同的陀羅尼,比方說有所謂的聞持陀羅尼。所謂的聞持陀羅尼,就是聽聞諸法而不會忘失。這個方式,很顯然地跟我們前一個講次講的陀羅尼的入門的意思是一致的,它就是一種記憶的方式。也就是說,當你聽聞了親教師或者善知識講了許多的法之後,你自己發展了一套記憶的方式,使得每一次聽完了親教師或者是善知識講的內容之後,你都不會忘記。這個我們前面也舉過一個比喻,比方說大家以前在考試的時候,如果是考文科的考歷史、地理,那都有許多要記誦的事情,有許多的考生就會為了這個事情,發展了自己的一套記誦的方式,這個也就是聞持陀羅尼的本意。只不過這裡的聞持陀羅尼一定是對於佛法而言,不再是講世間法了。也就是說,聽聞了諸佛法,而想辦法發展了一套記憶的方式,使它不會忘失,這個叫聞持陀羅尼。

接下來,還有一種叫作分別陀羅尼。這個分別陀羅尼的意思又更再進一步,主要講的就是分別了知諸法,或是分別了知眾生的心行;那麼這個分別的部分,如果以分別了知諸法這個意思來講,很顯然它講到的是你找到了一些關鍵的方式,使得你很容易在聽親教師或是善知識講解新的法義的時候,你很容易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它;把新聽到的這些佛法,把它分門別類吸收,然後歸入自己的知識體系。換句話說,就是在聽聞的時候,很容易就能夠上手,然後把這些知識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這個部分顯然它所談到的,就不再只是記憶的方法而已,因為它還得要有善於分別的妙用。所以這個部分的分別的陀羅尼,顯然就是一種理解的方法——理解吸收的方法。這個部分,也顯然地比前面講的記憶的方法要來得更為深入,因為它涉及了你對於之前所吸收到的法義,能夠作有效的瞭解;並且以這個瞭解,讓你能夠對於未來聽聞的法義能夠分別無礙。當然這個部分,在前後法義的銜接的部分,是需要花一些心力的;所以掌握了分別的陀羅尼,它的境界其實比聞持更加地深入。

接下來,下一個有提到了所謂的音聲陀羅尼。音聲陀羅尼,什麼樣的音聲能夠總持呢?其實它不是在總持所有的音聲,音聲陀羅尼講到的意思,其實是聞諸言音;就是聽到了別人說什麼樣的話,或是發出什麼樣的聲音,都不會因而特別的高興,也不會因而特別的生氣,也就是聽到他人所發出的音聲,不喜不瞋,這個叫作音聲陀羅尼。所以這個部分陀羅尼跟它字面上的意思,稍微有一點差別,實際上它談到的就是一種忍辱行。音聲陀羅尼所牽涉到的,就是如何能夠行忍辱的方法,這個部分當然就是說,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去達到忍辱行。

比方說,對於音聲陀羅尼這件事情,你也可以循著 佛陀在《優婆塞戒經》裡面的開示,佛陀說:當聽到別人罵你的時候,你應該要仔細地思惟。就是說這個音聲,當別人罵你的時候;比方說罵一句話的時候,這一句話在你聽的那個瞬間,其實每一個字跟它的字音,都是分別抵達你的聽覺系統的;所以說這個音聲本身都是一個一個,它是單一一個存在的狀況。那麼到底是誰把這些音聲給連起來,才形成這些音聲統一的內涵跟意思,以至於要因此而生氣了呢?那當然就是我們自己的妄心嘛!所以如果能夠認知到音聲彼此之間它的關聯性,以及妄心把這些音聲連起來的這些特性的話,我們就曉得實際上聽到別人的音聲,會因而喜或是因而瞋,全部都是我們自己後續的心行而已。常常這樣觀察的話,我們對於別人的毀謗,當然也就不容易生氣起來了,這個也就是其中的一種音聲陀羅尼。

那麼再接下來還有其他的,比方說寂滅陀羅尼。這個寂滅陀羅尼講到的就是說,我們如何在行住坐臥的觀行裡面,能夠適當地把我們對於 真心所自在擁有的寂滅的那些性質,在我們的行住坐臥中,讓它能夠透過觀行,能夠一一的體現。能夠這樣作的話,常常這樣作的話,我們就會使得我們的妄心,越來就越能夠追隨著真心的層次,越來就越不會執著著境界,而達到了我們所談到的寂滅的這些狀況。所以,寂滅陀羅尼這個陀羅尼的方式,又跟前面所講的聞持、分別、音聲又是再進一步,並且有再更深入一點的法義的內涵。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陀羅尼,比方說隨地觀陀羅尼、威德陀羅尼等等等等的許多的陀羅尼;乃至於說到最後總數,乃至於有五百項的陀羅尼這麼多,當然我們就不一一介紹。可是從剛才的講述的過程中,各位可以發現從我們上一次講的最原始的陀羅尼的意思,只是單純一種記憶方法,到最後它逐漸地深入演進,所以有分別陀羅尼,這是一種理解的方式;音聲陀羅尼,變成一個忍辱的方式;寂滅陀羅尼,變成一個觀行的方式等等;那你就會發現陀羅尼的意思,其實已經超過了原始的記憶的方式。所以我們在佛法裡面,才會講說陀羅尼其實講的最正確的描述的方法,就是它是一個總持。你從簡單的概念,或是簡單的聞持,用它來幫你駕馭更複雜的概念或是更複雜的聞持。

附帶要提的就是在《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曾特別針對陀羅尼有講到,他說:「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則足,不須瓶器持水;若供大眾人民,則須瓶甕持水。菩薩為一切眾生故,須陀羅尼持諸功德。」《大智度論》卷28龍樹菩薩告訴我們說:聲聞人如果口渴的話,他只要兩手掬——把這個水兩手環狀掬一掬水來喝就夠了,就可以解渴了,不需要特別去拿,一定要特別什麼瓶子來持水。什麼叫作聲聞人呢?我們給大家作一個最簡單、最簡單的定義,聲聞人就是隨佛修學,但是只注重在自己解脫的人。換句話說,當他修解脫道之後,他就不會想要再修菩薩道了,所以當他修得解脫果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最後到阿羅漢之後,那麼他接下來就等著要入無餘涅槃去了。一旦他入無餘涅槃之後,三界裡面再也見不到他的身影,他就自己在無餘涅槃的境界裡面解脫自在了。這就是我們給大家下的最簡單的聲聞人的定義。

那菩薩跟聲聞人又有什麼不一樣呢?菩薩從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覺有情。換句話說,菩薩是從來不會棄捨有情的,菩薩會為了一切眾生,為了一切的有情,所以生生世世的自度度他;自己想辦法精進道業,同時在精進道業的過程中,也一直在為著眾生著想,怎麼樣來幫助周圍的眾生,讓他周圍的眾生跟我們自己一樣,也能夠解脫成就、將來成佛。這個就是菩薩。所以,談到聲聞跟菩薩這兩種人很大的區別,就是聲聞最主要就是為了自己解脫,而菩薩不僅自己解脫,更心心念念的為著廣大的眾生的解脫在修行、在度人。

按照這樣的道理來說,龍樹菩薩為什麼繼續又把陀羅尼這件事情,比喻成好像是裝水的容器呢?這是因為聲聞人渴的時候,只要自己的雙手去掬水,就能夠解自己的渴;可是如果你要解其他人的渴的時候,顯然你需要更有效的方式。菩薩就不像聲聞人這樣子了,菩薩不是為了自己解渴而已,更為了一切的眾生要解渴,所以菩薩就需要瓶器持水,甚至需要瓶甕持水,甚至需要更大的方式來為眾生解渴。所以用這樣方式,就是用來比喻說聲聞人因為只要求自己解脫,所以他學到的法就夠自己解脫就可以了;既然是要夠自己解脫的話,表示說他所學到的法不會太複雜。

從另外一個方式也可以看到的,聲聞人從證初果開始,如果不退轉的話,那麼七返人天就可以證阿羅漢了;這樣子一個時間,顯然不管七返人天算起來到底是人間的多少年,總是七返這個數字,就已經放在那邊了。而菩薩,如果大家稍微有點印象的話,大家應該會知道菩薩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光是一個劫,這個劫所代表的時間,就遠遠大於七返人天的過程了,何況是無量無數的劫呢?所以我們說菩薩成佛三大阿僧祇劫,那個時間跟聲聞人比起來,可以說是長得無法想像的久遠了。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呢?那表示說菩薩要學的法是非常非常多的。

簡單來講就是菩薩學的,就是要學我們的真心如來藏裡面的一切種智;既然是一切種智,當然就是無量無邊,這個就是為什麼菩薩要成佛,要花這麼長的時間。然而菩薩要成佛、要為眾生、要自度度人,要面對這麼多、這麼多的法,要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當然在廣修六度萬行的同時,就得要面對許許多多不同的法,那麼這一些個法都需要有效的方式,讓菩薩可以在學既有的法學了之後,再能夠有效地繼續學新的法進去;所以在菩薩修學的過程中,陀羅尼特別、特別的重要。聲聞人因為學到的解脫的方法,非常的單純而簡單,所以聲聞人不需要特別的陀羅尼。而菩薩特別講究陀羅尼,如果用世間人所能夠理解的方式來說,正因為菩薩要學非常多的法,所以菩薩學法的時候,特別講究得要有階段的目標;每一個階段的目標,也得要有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些階段目標跟循序漸進的方法,它的內涵都可以用陀羅尼來代表。所以龍樹菩薩才講說菩薩特別、特別的需要重視陀羅尼。

另外,在《大智度論》裡面也有談到從陀羅尼開始,有帶出另外一種比較特別的陀羅尼。我們來看看《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怎麼說:「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語,因語有名,因名有義。菩薩若聞字,因字乃至能了其義。是字:初阿,後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羅尼菩薩,若一切語中聞阿字,即時隨義,所謂一切法從初來不生相。」這一段這個論裡面,龍樹菩薩提到了特別的一種的陀羅尼。

龍樹菩薩說: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因為每一種—包含聞持陀羅尼、分別陀羅尼、音聲陀羅尼,種種的陀羅尼—其實它都有代表性的名相,所以才說諸陀羅尼法皆從分別字語生。接下來,下面一句就講說四十二字是一切字的根本。他說有四十二個字是一切名相的根本,因為這些字所以才有了語言,有了語言才有了名字,有了名字之後才有了義理。為什麼講這四十二個字呢?它的意義非常像是——比方說我們在台灣地區所用到的注音符號;又或者像英文字母一樣,拼音的文字系統裡面都有所謂的字母,由這些字母拼起來之後,就可以形成所有的字詞。

在當時的梵語體系裡面,就是有這四十二個字的拼音在,從這四十二個字演進就可以拼出名相。那當時這些四十二個字它所包含的範圍,比方說前面包含說是用「阿」,然後用或者羅、遮、波、那等等,這些都是當時梵語的根本音。所以龍樹菩薩才會說:初阿,後荼,中有四十,總共是四十二個根本音。用這四十二個根本音如何組成陀羅尼呢?龍樹菩薩舉的例子是說,比方說「阿」這個字來講,大家要記住在當時的梵語的體系裡面「阿」是一個根本音;所以從這個根本的「阿」這個字,我們就賦予它「阿」這個字,讓它代表一切法不生這個意思。

什麼叫一切法不生呢?不管是從二乘或是從菩薩來講一切法不生,其實所談到的最根本,得要從所謂的無生忍談起。那麼無生忍最根本的,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平常我們所認知到的妄心,也就是我們常常覺得很真實的這個我;其實它的本質是虛妄的,它並沒有名,並沒有像我們所以為的真實性;甚至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生起「我」這個真實的意義在,所以所有你所感知到的,不外乎是蘊處界的運作而已。這個就是無生忍這個部分。

對於人我的這個部分所察覺到的一個事實,在聲聞人或是在菩薩都可以在無生忍方面有所修證,他們都共同的對於一般世間人所執著的我相,能夠予以有效的破斥。可是聲聞人跟菩薩在無生忍這方面有根本的差別,就是聲聞人最多只有看到蘊處界的運作,因此破斥了我人虛妄的存在;可是菩薩就不只是如此,菩薩實際上是證悟了本心如來藏,證悟了實相心之後,從實相心的立場,再反過來看看我們虛妄的這個世間凡夫的我,所以這個中間的勝妙,遠遠不是聲聞人所能夠比擬的。

所以就這個「阿」字門來說,談到的就是一切法不生,談到的就是無生忍這個範圍;當然它還有詳細的其他的意思,我們就留到下一個講次再來跟大家說。

今天我們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