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4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_第2集:起信論導讀(二)

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_第2集:起信論導讀(二)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現在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也就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對於《大乘起信論》的解說,也就是《起信論講記》這一本書。

上一次的課程中,我們講到了 佛陀開始對五比丘說法,並且建立了最早的聲聞僧團。大約在十二年間,這一段時間 佛陀為大眾講《阿含經》、《法句經》等等二乘菩提的教法,說四聖諦、說十二因緣,又叫作藏教,也就是初轉法輪。這一些最早的經典,主要闡述的內容就是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佛要盡可能地讓所有的弟子能夠盡快地斷除三縛結,成就須陀洹初果,然後就能夠進修二果、三果、四果,成就阿羅漢。經過 世尊刻意安排的說法引導之後,弟子們普遍得到了初果乃至於四果的證量,於是自己知道了未來一定能夠入涅槃,所以對於佛、對於法、對於僧團,都生起了具足的信心,也就是心量變大了。在這個時期,佛也已經開始密意說──隱覆地說有本際、有真如如來藏。

第二個時期則叫作般若方等時,這個階段 世尊演述了般若諸經,像是《大般若經》、《思益經》、《金光明經》、《金剛經》、《心經》等等。世尊開始依著清淨真如,說一切法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是故自性涅槃;也就是以隱覆祕密說,轉無上正等法輪,以說空來貫穿整個般若時,說諸法本空。但是空並不是空無一物的斷滅,而是空有不二,因為有一個真如,真實而如如不動。在般若時中,佛說了真如實相,也就是自體的總相智,以及在自體上所顯現出來的種種的各別的法相,也就是別相智。般若時期,原本的二乘人開始轉化了自己的心量,陸陸續續地發起了成佛的大心,開始勇於求學佛菩提道,不再只是滿足於二乘的解脫道,所以能夠在 佛的引導下,漸漸的證悟了真如如來藏,所有的人一起聽聞般若的教法而各自得到了自己的見解。大乘的菩薩知道 佛在《般若經》中所說的空就是本心、實相,就是如來藏的空性;但是二乘人聽聞之後,認為空就是二乘所證的寂滅空相。所以這個般若時的教法,它是通於三乘人的,因此又叫作通教,也就是二轉法輪。

接下來是唯識種智時,也就是三轉法輪。經過了二轉法輪時期,有因緣的弟子,一個一個的都漸漸的能夠實證了真如實相,進入了大乘的見道位了。於是 佛開始演說《解深密經》、《勝鬘經》、《楞伽經》等等,主要就是攝受這一些已經證悟的弟子悟後起修道種智,讓這一些的弟子們,除了依於真如自體的總相智、別相智以外,能夠繼續地進修如來藏中過恆河沙數一切種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種智。也就是修行到菩薩摩訶薩─地上菩薩─之後所應修學的內容,所以又叫作道種智。這一些唯識種智的經典,依著一切法無自性的如來藏說真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說自性涅槃無自性之性,顯示了了義的法相,轉正法輪;依如來藏中過恆河沙數的種子一一功能差別,說五法、三自性,說七種性自性等等自心藏識的智慧。這種三轉法輪的教法,它只針對菩薩,主要是悟後起修的菩薩,所以無法攝受二乘小根器的人,兩者有差別,是不一樣的,因此又把它叫作別教。

最後是法華涅槃時,這是到了 佛即將入滅之前的時間,諸經三藏已經完全地演說圓滿了,所以就依著諸佛的常法,在最後的階段演說《法華經》,也代表了 世尊入滅的日子近了。依著真如如來藏自性功能差別,依著佛地不可思議的智慧、威德與無法思量的神通遊戲,說出佛地的境界,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法教,大暢 佛之本懷,說眾生其實一發心就已經到達佛地等等,更顯示出諸佛的淨土,無量的菩薩,以及 世尊殊勝的三身事業等等。所以在演說《法華經》的時候,有增上慢的二乘人,也就是那一些未證言證的慢心人,有五千個人當場退席不肯聽受,世尊也默然不作阻止,因為《法華經》這種圓教,它本來就不是這一些未悟言悟的增上慢人所能信受的。《法華經》的說法完完全全就在說真如實相、如來藏,說體、說用、說性、說相,凡所說者無有不圓滿者,完全依照著如來藏本來成佛的圓滿體性來說,所以又被叫作圓教。

在這個五時當中的教法種類,最初的華嚴是函蓋了一切後來所有說法的內容。然後,最後的法華則是專門在成佛的果地──真如如來藏上面來說。所以 世尊說法的階段,總的合起來雖然是五時,但是 佛說法的內容卻是三類四教。我們整理一下:五時就是華嚴時、阿含時、般若時、唯識時、涅槃時;而三教則是藏教、通教、別教,最後階段叫圓教。五時的教法,雖然看起來是五種法教,但其實它們統統都是用同一種牛乳,也就是用真如如來藏這種牛乳來釀製的,所差別只在於這個牛乳越提煉越純,越煉就越香,越煉就越營養;所以五時的教法,是用同一個牛奶的同一個味道,因此經上又叫作五時一味。而 世尊的法教跟諸佛的法教完全相同,諸佛的正法向來都只有一個味道,沒有兩個味道。

這一些教法,古時候的大德從慧遠法師開始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師,都大略地講述過這個道理,也就是所謂的判教。但是因為他們自己並沒有實證真如如來藏,沒有證悟後所生起的宗通,所以只能依著經典的記錄來判定。一直到了唐朝 玄奘法師以己身所親證的內容,講說三法輪的法義,然後徒弟窺基大師接著重說三時之教,至此 佛陀所施設的說法次第,才完整的被中國的佛教界所徹底的瞭解。可惜 玄奘法師、窺基法師這兩位大師在陳述唯識種智,法義過於深奧,少有弟子能夠真正的瞭解;因為唯識種智的教法,本來就是為了通達位,也就是登地以後地上菩薩所說的道種智,讓地上的菩薩能夠一一的實證,而最後道種智完全圓滿時便成就了佛果,成為一切種智。也就是如來藏中全部的種子都已轉為清淨種子,都完全的圓滿了,連最細微一分的習氣異熟也圓滿無餘,所以叫作一切種智。因此可想,一般的大眾尚且難以證得如來藏,更別說悟後起修的唯識種智了,曲高則必定和寡,所以法相唯識宗不過兩三代的時間,就煙消雲散了。祖師們大多被佛菩薩安排轉入禪門,繼續度化眾生。

好!講到這一邊,我們已經將一些先備知識簡單的說過了,現在我們就可以開始來看這一本《起信論講記》了。我們先從引言看起,比較容易瞭解。

導師說:今天有許多人在座聞法,其中有一百二十幾位已經明心破參的學員(也就是真見道,七住位以上的菩薩),請你們不要嫌我講得太細、太囉嗦、或者嫌我講得太淺,(這一點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有說過,比起證悟實相後,所上的增上班的課程,例如《成唯識論》來說,《起信論》是非常淺顯的。)因為在座的人中還有三分之二的人是還沒有破參的,所以請你們要包涵一下,因為我講的時候也要顧慮到那一部分的人,所以必須深入淺出。至於還沒有破參的人,你們聽了以後也許會覺得:「《起信論》好像太深了!這麼深的法,我都聽不懂。」請不要起煩惱,因為你還沒有破參,所以聽起來似懂非懂,這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個法是大乘裡面別教的法,別教的法是通往圓教的,但是它不共二乘法─二乘聖人不能像菩薩一樣的證解這個妙理─也就是說,二乘聖人所證的解脫道智慧,是無法通達大乘實相般若智慧的,因為解脫道不是般若實相智慧,只是無餘涅槃的一切智而已;(這裡我們解釋一下:二乘人修習聲聞法,觀察證實了三界的法,也就是五陰十八界都是虛妄不實,因此能夠離開了身見與三界愛,所以能離三界而入涅槃;也就是三界法無法再繫縛住這一位阿羅漢了,在這裡所說的一切智是指輪迴三界法一切的繫縛他都已經斷除了,所以叫作一切智。),因此可以說《起信論》所講的如來藏境界是甚深微妙法門所證的智慧境界,所以凡夫眾生未悟以前會聽不懂,這才是正常的。如果聽了以後似懂非懂,算是智慧很好的人,因為你畢竟還沒破參,所以這是正常的事情;所以不要起煩惱,可以繼續修習,聽聞熏習久了以後,漸漸的就會開始懂得一些深妙的法義了。(這是導師在一開始講《起信論》前的提示。)

接下來講到學佛人應當依止三寶、依止正法,而不應該依止自己的私心。所以接下來 導師告訴大家:許多人都知道要護持僧寶,但是 佛陀明白的交代過,怎麼樣的修行人才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呢?在《阿含經》中 世尊一再的教導:唯有證得四沙門果的人,加上即將證得四沙門果的四向位,也就是只有四雙八輩,才是如來門下的賢聖弟子,成就解脫、解脫知見,是應供、是世間福田。例如在《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說到:「善男子!有四種僧。何等為四?一者勝義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啞羊僧,四者無慚愧僧。」(《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5)也就是 世尊交代:不論這個人是現出家相還是在家相,只要他證得了四沙門果中任何一果,這個人就叫作勝義僧,如果這個人沒有證得四沙門果,就算他受了具足戒現出家相,還只是個凡夫僧罷了。在《佛藏經》中,世尊更明確地說到:「於聖法中拔斷一切諸見根本,悉斷一切諸語言道,如虛空中手無觸礙,諸沙門法皆應如是。」(《佛藏經》卷1)也就是一位出家沙門,應該要在佛法聖道之中拔斷諸見根本,斷一切語言五蘊法之依,出家沙門應該如同在虛空中,手腳動轉無所觸礙,不被我見所繫縛,這才算是出家人。世尊甚至交代:「於佛法中成就身見,不在僧數。」(《佛藏經》卷1)也就是沒有證得聲聞初果的出家人,不算是 佛陀真正的出家弟子。意思是說:我們修學佛法,應該要按照 世尊的交代去簡擇真正不落於我見的出家法師,而不應該落在個人私情的崇拜;認為說只要是外表現出家相的人就是法師,就應該恭敬、禮敬、承事、修學,這樣子的想法不是 佛陀的教導,而應該依止 佛陀所說。如果這一位出家人他不能夠瞭解身見、我見的內涵,他不能夠努力朝向斷除我見的方向而修行,他不能夠教導眾生遠離我見、身見,反而倒過來住於我見成就身見,認為五蘊、十八界中真實有我,或者執著意根、意識心的一分,當作是真實的我;佛陀說得很清楚,這個人根本就不是佛門中的出家人,是為賊住,也就是從外道混入佛門中的假出家人。如果我們因為自己私人的執著,跟隨著這樣的假出家人,那就一定無法在佛法上進步,也就是沒有辦法在這一部《大乘起信論》上獲得真正的法益。這也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對於我們殷切的提醒與交代。

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為各位解說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