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_001.共相怨害喻--陀羅尼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_001.共相怨害喻--陀羅尼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正覺教團在法界衛星所錄製的一系列的弘法的節目。這個節目是正覺教團為了普遍利益大眾的學人,在法界衛星固定播出,同時也在網路上面同步地播出。在這個系列之前,已經錄製了好些關於三乘菩提的項目;已經錄製過的內容,各位可以上正覺的網站可以查到完整的錄音的內容。

目前我們這個系列,預計給大家錄製的第一個部分叫作《佛典故事》,第二個部分則是講述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的《起信論講記》。《佛典故事》的部分主要側重的地方,也就是希望對於許多的廣大的初機的學佛人,希望透過故事的方式,來告訴他們 佛陀的教誨,並且從中引生他們對於學佛的興趣,所以這個部分的《佛典故事》的內容,會偏向於比較淺顯,容易理解。而在《起信論講記》的部分,就會依據 平實導師(蕭平實導師)書上的內容,會稍微深入一些。那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佛典故事》的第一集。

我們今天跟大家講這個故事叫作「共相怨害喻」,這個故事是取材自《百喻經》的卷4。我先把這個經文唸一次: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憂不樂,有人問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毀我,力不能報,不知何方可得報之,是以愁耳。」有人語言:「唯有毘陀羅尼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返自害己。」其人聞已便大歡喜:「願但教我,雖當自害,要望傷彼。」

這一段的經文,簡單的解釋就是說:從前有一個人,跟其他人因為一些事情產生了不愉快,所以導致相互瞋恨的結果;因為這個瞋的關係,因為生氣的關係,氣在心裡,所以以至於愁憂不樂。後來有另外一個人就問他說:你今天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看起來這麼憂愁、這麼憔悴呢?這個故事的主角就回答說:因為有人毀謗我,所以我很生氣。但是我目前的力量不能夠報復他,所以我一直在想,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夠妥善地予以報復,所以我一直在發愁。聽到這個話的人就跟他講說:我知道有一個叫作毘陀羅尼咒的東西可以辦到。這個毘陀羅尼咒可以傷害對方,但是這個毘陀羅尼咒有一個禍患,就是它在還沒有傷害對方之前,會先害到自己。這個故事的主角聽了之後,不僅沒有心生畏懼,反而覺得很高興;因為他這些日子以來,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能夠報復對方,所以即便是要傷害自己,他也在所不惜。所以他就是很高興地說:請你教我——願但教我,雖然我知道你講的這個事情會傷害到我自己,但是我心心念念的就是要能夠傷害對方;如果能夠傷害對方的話,再怎麼樣傷害到自己也在所不惜。

這是這一篇的佛典故事,聽了之後,各位也許會覺得匪夷所思,怎麼會有這樣的心行呢?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心行,請各位細細地聽下去就知道了。

首先,我們要先來看看在故事裡面,有談到所謂的陀羅尼這件事情,當然故事裡面寫的是毘陀羅尼。我們先根據陀羅尼這三個字來跟大家說明,陀羅尼在佛法裡面講的是所謂的總持,它的意思就是:於一文、一法、一義之中,持一切法、持一切文、持一切義。這可以比喻成好像是我們掌握了其中的精要的這些道理、或者精要的文句、或者精要的義理之後,以之我們就能夠掌握更深廣的名相、或是義理、或是文詞。比方說,在《大智度論》裡面就談到什麼叫作陀羅尼呢?龍樹菩薩告訴我們:陀羅尼就是能持跟能遮的意思。能持就是陀羅尼可以持種種善法令不失;遮就是要遮―遮止種種的惡心、惡行令它不生。這個就是在《大智度論》裡面談到的陀羅尼的意思。

各位在看這個事情的時候,一定免不了的會想到,這麼多、這麼多勝妙的佛法,怎麼可能用簡單的一句,或是簡單的一段,或是簡單的一個義理,能夠總持所有佛法呢?種種善法有這麼多,你又怎麼能夠說,所謂的持種種善法令不失,又要遮止種種的惡行令它不生呢?這個道理,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式來告訴大家。請大家想想看,我們在世間學習知識的時候,是不是都是用類似的方法。比方說,我們最簡單、最簡單,當我們以前在小學,剛進小學的時候,那時候老師教我們,我們要演算乘法的時候,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背誦、記誦所謂的九九乘法表;當我們把這個九九乘法表把它背起來之後,以後我們碰到乘法的題目的時候,就很容易按照九九乘法表依樣畫葫蘆,就把這個事情給解決了。那麼這個九九乘法表,其實如果按照現在一般人學習數學的眼光來看,它其實就是用一種記誦的方式,幫你省去了反覆累加的過程,使你能夠直接靠記憶力,就把它適當的結果給提取出來,這樣子方便你作運算。那麼這樣子一個方式,您想想看,我們在作任何的算術的時候,凡是碰到乘法的時候,都可以從九九乘法表裡面把它掌握得清清楚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九九乘法表對於我們學習算術來講,也是一種的總持。

又比方說,我們現在人經過政府的宣導之後,現在人為了要對治燒燙傷這些意外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宣導民眾們要注意,比方說要遵循沖、脫、泡、蓋、送這個五個字的訣竅,遵守了這個五個字的訣竅,這五個字每一個字都代表了一道的手續。比方說沖,就是當你發生燒燙傷的第一時間,一定要趕緊去沖冷水,最好能夠沖足夠的時間。脫就是你必須要在這個沖冷水,或者浸泡冷水的時候,想辦法把纏縛在燒燙傷部位的這個衣物,想辦法把它用不傷皮膚的方式把它給脫下來。以此類推,所以每一個字代表了就是一道的手續。那麼這一道道的手續,經過政府的大力宣傳之後,現在甚至連小學生也都能夠朗朗上口。所以表示說,凡是人碰到有燒燙傷的這個情況的時候,第一個就會想到了這個五個字的口訣,以至於說,你就可以正確地按照這個口訣去做,然後避免燒燙傷進一步的傷害。這個口訣其實也就是代表著,它把燒燙傷在送醫之前所該做的事情,用簡單的口訣讓大家容易記誦,藉這個方式,你就可以把先期處理燒燙傷的知識把它學起來。所以從這個部分來講沖、脫、泡、蓋、送,它其實也是對治燒燙傷的一種總持。

所以從這樣來說,我們就可以看到,總持這件事情在我們世間的學習方式來說,它就是一種記憶的方式;最起碼在這舉的例子來說,比方說我們舉九九乘法表,舉沖、脫、泡、蓋、送,這個都是所謂的口訣,就是幫助大家的記憶。所以對於總持、對於陀羅尼這件事情的最基礎、最入門的瞭解,就是它是一種記憶的方法。

那剛才是說我們在世間學知識的方法舉例來說,現在我們再從比較接近佛法一點的這個世間的方式來說說看。比方說,我們都曾經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就是我們如果能夠把持著幾個原則的話,那將有助於我們能夠減輕煩惱。什麼原則呢?那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四個步驟就描述了當我們面對煩惱,煩惱生起的時候,特別是不順遂的事情在我們的眼前現起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要先勇敢地不要逃避而去面對它,然後接受這個境界存在的事實。因為它畢竟都已經現行在眼前了,接下來要問自己說,該做的理性處理是什麼事情?先把你的情緒擺一邊,先在理性的層次把該做的事情做完之後,接下來就可以想辦法把它放下而不要罣礙。這個是許多的人常常接受到所謂的佛法的觀念,好像儼然 佛法就是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層次。

但是我們卻要跟大家說的是,雖然說這四個詞的口訣: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確實當我們在運用這個方式的時候,無形中可以幫助我們對治世間的不少的麻煩事情;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這個也是一種的總持,也是一種的陀羅尼。可是我們卻要附帶的要提醒大家,所謂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全部都是在世間法、世間的境界裡面去談這些事情;所以我們應該要正確地跟大家講說,所謂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他們所講究的是所謂的對治性障的方法。這個方法在我們面對一般的麻煩事情,一般的煩惱的時候,這個方法確實有它的用處在;不過只要各位真的練習過了,真的瞭解它的意涵之後,您就會曉得光是要靠這四個面向,而要能夠對治所有的煩惱,那常常是力有未逮的。因為這裡面所謂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都只是在事情的表面的層次在處理,沒有辦法深入到事情的核心;這個所謂的核心就是煩惱的本源,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只能說這個部分它沒有觸及到煩惱的核心,所以當然不能夠成為對治煩惱、導致解脫的一個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們才會跟大家說,我們把這個方法把它歸類成是世間用來對治性障的方法。

但是,佛陀所講的解脫道就不只如此了,如果你有確實按照 佛陀講的解脫道一步一步修習的話,那麼 佛陀所教的這個解脫道就能夠讓我們真正徹底解脫煩惱。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們說學佛,雖然說您一開始學佛的時候,也許對於這種面對、接受、處理、放下的這樣子一個處事原則,覺得聽起來還不錯,還挺受用的;不過我們要鼓勵大家,這個還不是佛法。真正佛法的解脫道有更多、更深入、更勝妙的道理等著大家去學,希望大家真正要學佛的話,一定要超越這個四個面向的層次。

回過頭來講陀羅尼,這個部分如果按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這四個世間的程序,確實它就是像一種總持一樣,可以讓我們對治一般的狀況。另外當然也有人講說,也有人喊出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又有人講說:我們只要隨時保持著念念覺知,不要被境界牽著鼻子走;像這種說法也是一樣,聽起來都是勉勵大家,在煩惱生起的時候要對治自己的心行。當你常常把這些個文句,把它記起來的時候,就會時時地提醒自己,所以以至於說,你在面對煩惱的時候,你也會在煩惱剛要生起的時候,你也許就會警醒自己說:哎!我不能再繼續生起煩惱了。所以,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類型的說法,其實也可以算是在世間法來說對治性障的一種陀羅尼;因為你只要持著它,就能夠有效地來幫你在一般的狀況,避免你再次的陷入煩惱之中。

所以,講來講去,這個世間這些世間的法,包括我們剛剛講的九九乘法表,燒燙傷的處理,或者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或者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些世間的方法其實它的本質都是一種記憶的方法;或者另外一種理解的方式,就是它都是一種口訣,透過這個口訣的方式,讓你掌握到你接下來應該要怎麼做比較好。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深入去看的話,我們會發現到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裡面,我們總是一遍又一遍的運用陀羅尼的方式,來幫助我們學習。如果各位對這一點有所懷疑的話,你不妨回想看看,當我們在經過任何一次的考試的時候,我們在考前複習的時候,總有一些方式,我們會發展出符合自己的這個方式來記憶;比方說,如果是考地理的知識,我們都往往會想出各式各樣符合自己記憶方法的口訣出來,幫我們在考試的時候,能夠回想起複雜的地理知識,那就是一種陀羅尼了。

所以,回過頭來就是告訴大家,正因為我們在世間法上學習是這樣子,這也表示說,我們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於架構知識的體系,確實就是一層一層一層的方式去架構的。下層的知識架構完成之後,我們要能夠掌握已經架構好的知識領域的話,一定是用我們所熟悉的方式,把它用某一個方式把它組織起來——比方說用口訣的方式,比方說用概念的方式。當你把這個複雜的知識,一層的知識把它形成一個統合的口訣,或是形成一個統合的概念的時候,這個就表示你正在用陀羅尼的概念。

所以,照這個概念來講,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大智度論》裡面講的,為什麼陀羅尼能持種種善法令不失,能遮種種惡心、惡行令不生呢?這並不是說《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意思並不是說,唯一一種的陀羅尼,就一定有這樣的功效,不是這個意思。龍樹菩薩講的是說,當我們要令善法不失的時候,我們針對我們現在想要持的哪些善法,我們就必然會有自己相應的陀羅尼在。同樣地,佛在教導弟子的時候,要持哪些善法,持哪一類的善法;乃至於說,持許多類的善法的時候,也都會有相應的陀羅尼來教導弟子們。這個主要就是引領眾生學習諸法,一定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去學習的。所以依照這樣講來,這個既然是我們學習的一切方式,所以諸位現在對於陀羅尼最原始的,所謂於一法、一文、一義之中,持一切的法、一切的文、一切的義,是不是就不再陌生了呢?因為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知識的方法。

按照這樣來講,各位也許會覺得:「那這樣子的話,這個明明是學習世間知識的一個記誦的法門,也是我們學習的方式,那為什麼在故事裡面又特別提到毘陀羅尼這件事情呢?」我們在這裡就要跟大家稍微提醒一下,我們在這裡跟大家講的是,陀羅尼它是一種總持,它是一種的記憶方法;可是這種記憶方法,你既可以用在正的地方,當然你也可以把不好的這些方法用某一個方式把它記起來。所以陀羅尼的本身,它只是一種的方法,它是中性的,它並無關善惡。但是各位卻在這一節裡面,龍樹菩薩說陀羅尼是要持種種善法令不失,遮種種惡心、惡行令不生,卻把陀羅尼只講到善的地方,那是因為我們如果在佛法裡面講陀羅尼,當然講的就是善法,當然講的就是有利於大家修行的清淨的法;可是如果離開了佛法的範圍,在世間法的範圍的時候,世間人當然有善、有惡。既然陀羅尼是一個中性的記憶的方法,所以它當然到最後,這個方法發揮出來的時候,也有善、也有惡。

所以,在故事裡面的毘陀羅尼,首先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毘陀羅尼它的目是要害人的,所以既然要害人,它當然就不是善法;並且它除了害人之外,還會害到自己。害人害己的法怎麼可能會是善法呢?所以這個故事裡面講的毘陀羅尼,跟我們在佛法裡面講的陀羅尼,完全相反,完全不一樣。那麼針對陀羅尼這件事情,它牽扯到還有一些的狀況,比方說在《般若經》裡面有提到所謂的五百陀羅尼,或者是在 彌勒菩薩寫的《瑜伽師地論》裡面也有談到菩薩應該具有的妙陀羅尼;這些陀羅尼都是有關佛法的修證,對大家的道業都是有所幫助的。

我們在接下來幾集裡面再來跟大家談,今天就先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