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21集 無作四聖諦(一)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是依據 平實導師所著的《勝鬘經講記》來加以說明。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無作四聖諦」。

由於這次的子題,與前面一位親教師所說的兩種四聖諦有關,以及有一部分的重疊,因此要先回顧及說明一下,這樣才能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知道前後所說的道理,否則直接進入本題的範圍來說明,無法讓人前後貫通勝鬘夫人所說的真實意旨。因此在進入本題之前,簡單地說明兩種四聖諦的意涵以後,才能進入這次的子題「無作四聖諦」。

勝鬘夫人在經中曾開示有兩種四聖諦如下:【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略為說明如下:「什麼是說兩種聖諦的道理呢?那就是有作聖諦與無作聖諦。第一種有作聖諦的道理,那就是有量的四聖諦,為什麼?因為這一類人證得有量的四聖諦,他不能夠自己知道一切苦,也不能夠由他自己來斷一切的苦集,更不能夠由他自己來證一切滅而修一切道。也就是說,這一類人所證的是有極限的、是有量的,他自己不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所以 世尊才會說有兩種生死,那就是有為生死及無為生死;涅槃也是這樣的道理,可分為有餘依涅槃及無餘依涅槃。第二種無作聖諦的道理,那就是無量的四聖諦,為什麼?是因為這一類人,他有能力來了知一切的領受及苦,自己也有能力來斷除一切受的集,更有能力來證得一切滅而修受滅之道。也就是說,這一類人所證的是沒有極限的、是無量的,他自己能夠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從上面的開示可知,勝鬘夫人所開示的四聖諦有兩種,那就是有作四聖諦及無作四聖諦。有作四聖諦就是指「有量」的四聖諦,那就是二乘人所證的聲聞菩提及緣覺菩提;他們事先沒有能力去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虛妄,都是在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才有能力在現象界上詳細去觀察自他有情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及十八界,及諸法等法都是生滅法,無有一法是常住的,才能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最後證得兩種涅槃。也就是二乘的四果人於捨壽時,願意自我消滅,將自己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等法滅盡而入無餘依涅槃,以及入無餘依涅槃之前還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

接下來談無作四聖諦,那就是「無量」的四聖諦,也是菩薩所證的佛菩提。雖然菩薩也是聽聞 佛的開示來修行,但是他們不是在現象界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上用心,而是在法界實相上用心,透過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證,去探究什麼是法界實相,去明心見性,得以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來斷除兩種生死──那就是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因而證得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最後成就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由上面說明可知,二乘人與菩薩所證的是有差別的,二乘人所證的最多僅是成就四果,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其所證的有兩種涅槃,那就是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菩薩所證的不僅可以成就佛道,而且還證得四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

顯然二乘人與菩薩所證的有非常大而且明顯的差別,那就是二乘人所證的是有量的有作四聖諦,菩薩所證的是無量的無作四聖諦。為什麼說二乘人所證的四聖諦是有量的呢、有作的呢?首先談有量的部分,這是因為二乘菩提的四聖諦都可以計算出來的,也就是它的法、它所修的內容、它所斷的煩惱以及滅盡的內容,都可以一一加以說明、一一加以計算出來的,為什麼?因為二乘人的四聖諦,不過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這四個法;再從這四個法來觀待一切眾生在世間裡生活,都離不開「苦」的範圍。

既然二乘人知道種種運為都離不開種種苦,就必須一一詳細去觀察,這些苦到底是什麼、有哪些內容等等,最後觀察的結果,原來都離不開五蘊苦的範圍;那就是離不開「色蘊苦、識蘊苦、受蘊苦、想蘊苦及行蘊苦」的範圍,於是二乘人對這五蘊苦一一詳細去觀察。譬如對色蘊的觀察,要先了知色蘊的內容是什麼,了知色蘊的內容以後,我們才可以進一步知道如何是色蘊的苦,這就是二乘人所謂的「知苦」。了知色蘊的苦以後,再來探究如何是色蘊的集,也就是知道為什麼一世又一世會有不同的五陰在世間裡出現及受苦;知道了色蘊的集以後就可以將色蘊的集加以斷除,這就是二乘人所謂的「斷集」。又二乘人了知、而將色蘊的集加以斷除了以後,就不會有任何色蘊的苦出現了;這就是二乘人所謂的「證滅」。但是色蘊的集不可能自己無因、無緣消滅,因此要去探究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將色蘊的集加以滅除而證滅;二乘人了知透過四聖諦等修道的方法,如實地去修行就可以將色蘊的苦究竟斷除而入滅,這就是二乘人所謂的「證道」。

由此可知,二乘人對於色蘊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實了知了以後就可以將色蘊加以斷除,於捨壽後,再也不會有未來世的色蘊在人間裡出現及受苦了;色蘊既如是,識蘊、受蘊、想蘊及行蘊亦復如是。對於這四蘊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實了知了以後就可以將識蘊、受蘊、想蘊及行蘊斷除了,於捨壽後,再也不會有未來世的四蘊在人間裡出現及受苦。這也是《中阿含經》卷1所開示的:【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

二乘人觀察五蘊的內涵以後,再來觀察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如同觀察五蘊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一樣,一一去對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實觀察及了知了以後,就可以將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加以斷除,因而成就二乘人的初果乃至四果的證量;於捨壽時,就可以將自己的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以及諸法等法滅盡而證得「無餘依涅槃」,以及入無餘依涅槃之前還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

從上面的說明可知,二乘人所觀察的對象──那就是蘊處界及諸法等法所含攝的範圍──那是可以一一加以說明、一一加以計算的,其所斷的煩惱,僅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但是沒有斷除分段生死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變易生死;所以二乘人所證的法是有量的、是可以計算的。

接下來談「有作」的部分,也就是二乘人所證的四聖諦都是有為有作的法,為什麼?因為二乘人所了知的一切法,都離不開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範圍;而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因緣所生法,本身是不寂靜的法,也是有為有作的法。既然是有為有作的法,當然是有量的,不是無量的。然而這樣有量、有作的四聖諦,都不是二乘人事先所能了知的,因為他們本身沒有能力來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虛妄;都是在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才能在現象界上透過四聖諦等法來觀察自、他有情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及諸法等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法,無有一法是常住的。所以二乘人依照 佛的開示,一一去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得以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不僅成為四果人、而且還證得兩種涅槃──那就是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並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再也沒有所謂的阿羅漢出現於世。

接下來談,為什麼說菩薩所證的四聖諦是「無量、無作」的呢?這是因為菩薩聽聞 佛的開示以後,了知菩薩的修行有五十二個階位,一一去圓滿每一個階位所應具備的法與次法;並於六度圓滿以後,依據真善知識所開示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究什麼是法界實相,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而明心見性,成為《心經》所開示的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像這樣的菩薩,名為勝義僧、菩薩僧,那是很稀有的事,因為他於一剎那中明心見性證得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而斷除了兩種生死的一小部分;也就是斷除了極少分的「分段生死」以及斷除了極極極少分的「變易生死」。像這樣的菩薩,一者、他已經有能力能夠現前觀察無餘涅槃的本際是什麼;因為他現前觀察自己就在無餘涅槃極寂靜的境界中,還需要入無餘涅槃嗎?根本不需要嘛。就算菩薩有能力斷除思惑,而可以取證無餘涅槃,他也不入,而故意生起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取得未來的五蘊身,繼續在人間廣度眾生。二者、既然菩薩能夠現前觀察無餘涅槃的本際是極寂靜的境界以後,當然要轉依祂;以這樣寂靜而無所得的境界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一一經歷了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階位,最後斷除了兩種生死──那就是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最後證得了無住處涅槃,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從上面的說明可知,菩薩雖然也是聽聞佛的開示來修行,但是不像二乘人一樣,專門在現象界上的蘊處界及諸法等法來觀察,而是在法界實相來觀察而明心見性,現前證明自己所證的四聖諦不僅是無作的,而且自己也有能力去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最後經歷了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現行及習氣種子隨眠,以及斷除了過恆河沙數上煩惱的變易生死,最後才能成為無上正等正覺。

顯然菩薩所證的,迥異於二乘人所證的,因為二乘人於知苦的部分,專在現象界上去作觀行,因而觀察蘊處界及諸法等法都是虛妄的;斷集的部分,二乘人僅是斷除了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證滅的部分,二乘人僅證得兩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修道的部分,二乘人僅證得「有量、有作」的四聖諦。

菩薩則不然,知苦的部分,則是在法界實相上用心,知道一切所領受及苦,無一不是無餘涅槃本際藉著種種緣而出生的法,本來就是無餘涅槃本際的一部分,與無餘依涅槃的本際的關係為非一非異;斷集的部分,菩薩不僅斷除了二乘人所斷除的分段生死的煩惱現行,而且還斷除了二乘人所不能斷除的習氣種子隨眠以及變易生死;證滅的部分,菩薩不僅證得了二乘人兩種涅槃,而且還證得了二乘人所不能證的兩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修道的部分,菩薩則是經歷五十二個階位及三大無量數劫精進的修行而成就的。由此可知,三乘菩提最大的差別:

一者、二乘人聞思修證的法,那是有量、有作的四聖諦,菩薩聞思修證的法是無量、無作的四聖諦;導致三乘人所證的有天大的差別,所以菩薩所證的法遠遠超過二乘人所證的法。

二者、菩薩「無作」四聖諦,也不是二乘人的「有作」四聖諦所能了知;這也證明了阿羅漢根本不是佛。

而在學術界上有一位被尊稱為導師者,認為阿羅漢就是佛,在他的書上這樣寫著:【這在智證空寂的正覺中,沒有彼此差別,是徹底的;三德的平衡開發,是完善的。本著這樣徹底而完善的正覺,適應當時、當地、當機,無不恰到好處,佛陀是究竟圓滿的!大乘法中說:菩薩初得無生法忍--這雖是慈悲相應的,約智證空性說,與聲聞平等,即可稱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說成佛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19981月出版,頁265。)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認為阿羅漢最後所證的智慧等於佛菩薩所證的智慧;像這樣說法那是不正確的,有誤導眾生的過失出現,為什麼?

一者、二乘人所觀待的對象是蘊處界及諸法等法的有作四聖諦,屬於空相,其所證的智慧僅有十智而已,不僅是有量的、而且還是有為有作的。菩薩所親證的對象是法界實相的無作四聖諦,屬於空性,其所證的智慧包括了根本無分別智、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在內,不僅是無量的,而且還是無為無作的。顯然阿羅漢的智慧遠不及佛菩薩的智慧,這也證明了阿羅漢不是佛。

二者、二乘人僅證得兩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並沒有親證法界實相,也不知道無餘涅槃的境界到底是什麼,更何況能證得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菩薩則不然,能證得四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遠遠超過二乘人所證的兩種涅槃;這證明了二乘人所證的涅槃很有限,也就是說,三乘人所證的有共與不共的差別,共證的部分是無餘依涅槃及有餘依涅槃,而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則是二乘人所不能證的,卻是菩薩所能親證的,所以這兩種涅槃,菩薩是不共二乘人的,顯然阿羅漢的智慧不足以成就佛道,僅能成就阿羅漢道。也因為這樣的緣故,當佛般涅槃以後,無有一位阿羅漢敢紹繼佛位而自稱是佛,所以說,這位被學術界尊稱為導師者,真的是錯得離譜了。

最後綜合這一集所說,作個簡單結論如下:二乘人所修證的,那是有作的四聖諦,本身是有量的、而且是有為有作的,可以一一加以計算;菩薩所修證的是無作的四聖諦,本身是無量的,而且是無為無作的。導致二乘人與菩薩所修證的果位完全不同,二乘人所修證的究竟果位是阿羅漢,菩薩所修證的究竟果位是佛;這證明了阿羅漢根本不是佛。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34-a22_021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20集 法身章(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解說作聖諦義與無作聖諦義的意涵。

在上一集中,我們談到作聖諦義所作的這些觀行與內容,都是有量之法、都可以計算;因為這些都是蘊處界所含攝的法,不外於蘊處界等世俗法。蘊處界在三界中永遠都是有為有作之法,它不可能是無作性的,因此只能夠去體悟有作的、有量的四聖諦。這種人都是聲聞,他自己沒有智慧可以把這個法義觀行清楚,必須要靠善知識說法的音聲來觀行,所以他沒有辦法自己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他所知的苦只有五陰的苦,所能斷的集只有五陰的集,能證的滅、能修的道,也都是在五陰的範圍內;因此他們所修的四聖諦,只能在有為生死上面來作觀行,無為生死他們就無法作觀行了,因此完全不能臆測。

可是能夠了知無作聖諦義理的人,才有能力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然而,什麼叫作無作聖諦呢?無作聖諦是法界實相的真理,而不是現象界的蘊處界法。而無作聖諦所斷的生死是無為生死,不是現象界的有為生死;有為生死是二乘人所斷的,也就是蘊處界的生死。蘊處界都是有為有作的法,與蘊處界同時同處還有一個無為無作的,叫作變易生死。菩薩修到只剩下變易生死的階段,五蘊身心已經是攝歸無為無作性了,不再對世間任何諸法有所貪愛,但是仍然是有生死,因為如來藏中的各類種子還在生住異滅;所以雖然五蘊身心已經可以離開有為生死,但他的如來藏滅除阿賴耶識名,而剩下異熟識名的時候,卻仍然還有生死存在——就是種子的生住異滅;種子仍然有異熟性,所以種子仍然會有生滅變異,這叫作變易生死。這是屬於無為性的生死,因為已經度過蘊處界的有為生死了。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把生死分為兩大類,叫作有為生死與無為生死。

有為生死是二乘人之所能斷,無為生死是二乘聖人所不能斷,唯有菩薩能分斷,唯有諸佛究竟斷盡;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生死分為有為與無為兩種,因此而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有餘及無餘涅槃。這裡所說的有餘和無餘涅槃,不是二乘法中所講的有餘與無餘涅槃,而是從大乘法來看二乘與大乘的差別。在二乘法中所斷的煩惱只有四住地煩惱,不包括無明住地所含攝的過恆河沙數無量上煩惱;所以二乘聖人所說,斷盡煩惱而能夠入無餘涅槃,雖說是證得無餘涅槃,但其實他們那個涅槃還是有餘的,只能在二乘菩提中說是無餘涅槃;因為仍然還有過恆河沙數的無明住地上煩惱未斷,塵沙惑仍然存在,所以說他們的無餘涅槃仍然是有餘;只有諸佛所證的涅槃才能說是滅盡無餘。因此勝鬘夫人依有為生死、無為生死的差異,來說涅槃的有餘與無餘,這是不同於四阿含中所說,阿羅漢的有餘或無餘涅槃。

所以說,無作聖諦義所說的是無量的四聖諦,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諸佛所修所證的,而且是以自己的能力來了知一切受,而不只是受陰內的苦樂憂喜捨受,也能了知一切受都是苦,能斷一切受的集;不是只有了知苦樂憂喜捨受的集,而是了知一切境界受的集;也由這樣了知的智慧,來證得一切境界受的滅,來修一切境界受滅盡之道。如來所說八種聖諦的道理,就這樣把它定義為無作四聖諦,換句話說,四聖諦有兩種:一種是二乘道所修的四聖諦,一種是大乘道所修的四聖諦。二乘道所修的四聖諦是指,了知有量的苦,斷有量的集,證有量的滅,修有量的道。而無作四聖諦,不但要證二乘的有量四聖諦,也要證得知無量的苦,斷無量的集,證無量的滅,修無量的道。這樣才能夠斷除無為生死,而成就佛地無所餘的究竟涅槃——實證無住處涅槃。

各位菩薩:聽到這裡,諸位心裡可能會想,為什麼它叫作無作的四聖諦?這當然要來探究,總不能聽過就算了;那就要來探討到大乘法與二乘法的根本差異所在,也就是親證或不證如來藏的道理。在阿含部有一部《央掘魔羅經》,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央掘魔羅大士說:「一切如來求如來藏的作不可得,無作是如來藏義。」也就是說,如來藏從來都是無為無作性的,祂不像五蘊身心是有為有作的,所以一切如來證得如來藏以後,去找找看如來藏會不會是有為有作之時,結果找不到祂的有為有作性,因為如來藏根本就不會起心動念去貪或者厭離;也不會起心動念說我在三界好快樂,或者我要出離三界。乃至阿羅漢已經可以出離三界,捨壽時入涅槃而不在三界中,可是他的如來藏仍然不會覺得說:「我現在是在三界外,好快樂呀。」祂從來不起如此一念,不管是粗念、細念、極細念,全都不曾生起過。無量劫以來如來藏不曾起過任何的念,所以祂是無為無作性的。因此,一切如來要找出如來藏的有為有作性都不可得,因為無作就是如來藏的自性。

可是,如來藏雖然是這樣的無作性,卻可以生生世世不斷出生有為有作的五陰身心,讓眾生藉著祂所出生的有為有作身心,不斷在三界中貪愛造惡,然後再來畏懼惡業的果報。祂也可以不斷的出生菩薩世世的有為有作的身心,來繼續利樂眾生,來修學菩薩應學的成佛之道,可是祂自己還是無為無作。當你找到如來藏時可以現前觀察:嗯,祂果然如此。正因為你找到了這個如來藏,依祂的無作性來修行,才有辦法使祂所含藏的一切成佛之道過程中所必須要滅盡的一切過恆河沙數上煩惱,在悟後一世又一世不斷地在人間修行,才能把它滅除。

在這滅除的過程當中,你自然會知道一切境界受都是苦;至於境界受的範圍那就非常的廣了,眼所見的還不到苦樂受的地步時,當你眼見的當下就已經是苦了;耳所聞,聞的當下就是苦,每一剎那都是苦。這樣一一去作觀行,六根、六塵、六識,全部觀行完成,你就知道一切苦,而不是二乘人所知道的有量苦。他們的有量苦是說:凡有所受,就會有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有這些受就是苦,因為都不離行苦。可是他們無法觀察到境界受的部分,為什麼境界受是苦?不能了知,所以他們只知有量的苦,不知一切的苦。但是菩薩經由無量世的菩薩道修行,一一細觀,到達成佛時知一切苦,不是只知有量苦;因為知一切苦,所以能斷一切集,不是二乘人所斷的有量集——只是蘊處界的集而已。

諸佛所斷的,是進入初地以後還要歷經兩大阿僧祇劫,去斷除無量無數的上煩惱,使得如來藏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種子一一淨化,一一淨化以後才是斷無量煩惱的一切集。可是在斷一切集的過程當中,就是在證一切滅,所有的染汙種子——習氣種子及法界實相無明隨眠,無論是本有的或是熏習而來的,一切滅盡。這些染汙種子與無明隨眠都滅盡了,使得一切種子純善,不可能再有一法可滅除,那就是證一切滅。然而阿羅漢所證的,只是滅盡五陰我執、我所執與我見等煩惱的現行而已,所以他們是證有量滅。諸佛是證一切滅,所滅猶如塵沙一般的無量啊。

在這樣的修行過程當中,三大阿僧祇劫完成了,就是修一切道。二乘聖人不是修一切道,而是修有量的道,他們的有量就是不受欲界法繫縛,不受我執所繫縛,捨壽後願意自己滅盡而不再去受生。他們只斷有量的煩惱而證得有量的滅,因此他們就是修有量的道。可是諸佛要把一切的染汙種子都滅盡無餘,一切的上煩惱隨眠也滅盡無餘,那就得要修無量的道,才能夠滅盡無餘。滅盡無餘之後,善法圓滿,惡法滅盡了,於一切受中都不會再有善惡法種子,可以在一切受裡面增長;因此在一切的境界受中,不論是順心或是違心的境界受種子,都不會再增長了,所以是修一切受滅之道。

這樣的修行都是依止無為無作的如來藏識而修的,所以這樣的四聖諦才能稱為無作四聖諦。可是這種作與無作的四聖諦,當今全球佛教界已經失傳了。今天你證了如來藏,聽聞這一席法,終於可以瞭解,原來我們所修的,不但函蓋阿羅漢的有作四聖諦,同時也是大乘的無作四聖諦。由這個親證如來藏以後才做得到的現前觀察與比對,你可以親自證實今天所修的法是不是真實的成佛之道?你可以確定自己所修的,不但函蓋了二乘道,同時也是成佛之道;不像南傳佛法所講的,他們都只是解脫道,而且大部分還是誤會了的解脫道呢。

也許有人以為說:「平實導師講這句話,未免太誇大其詞了吧」。但其實沒有絲毫的誇大,也沒有絲毫的貶抑,都是如實語。因為南傳佛法的解脫道,幾百年來都是依覺音論師的《清淨道論》作為根本論。他們幾百年來都是不直接去讀《阿含經》的,一向都是用覺音的《清淨道論》作為修行的依歸。但《清淨道論》全書都在講:我們要如何淨化身心。都沒有談到要如何斷我見,也沒有詳細解說五蘊的內容。請問菩薩們:這樣覺音論師到底有沒有斷我見呢?很顯然覺音論師是沒有斷我見的。

他連我見的內容都沒有提到,只是一味地告訴你,這個意識心要怎麼樣才能清淨。那你就可以根據這個事實來判斷這些南傳佛法所傳的解脫道是不是誤會了?真的是誤會了解脫道。他在論中所說的解脫道,其實還不如某某法師呢。我們回頭來看某某法師所講的解脫道,他講的解脫道也是不如理的,因為他的解脫道是要把本識—無餘涅槃中的實際—否定以後,要滅盡蘊處界。根據他書中所講的內容,我們看到一個現象,這位法師是心中有恐懼的。他是於內有恐懼,而且於外也有恐懼。他恐懼的是說,佛說內有本識,而我卻不能實證。這是引述《阿含經》的話,說比丘「於內有恐懼」,說於五陰身心之內有本識,而我不能實證,所以心中有恐懼。因此,這位法師是具足內、外兩種恐懼的。

在《阿含經》中有許多地方都說,入無餘涅槃時是要滅盡五陰十八界,蘊處界都滅盡了豈不成為斷滅空嗎?所以這位法師於外有恐懼,因此就不得不去發明一個意識細心常住說,又發明滅相真如不滅說,認為五陰身心滅盡以後仍有意識細心常住,蘊處界滅盡以後的滅相是不會再滅的,所以不是斷滅空。但這都只是自我安慰而已,因為滅相真如以及意識細心,這位法師都還不曾、也不可能實證啊。問題是 佛在四阿含中說有本識可以入胎出生蘊處界,捨壽以後本識可以常住不斷,所以滅盡蘊處界以後是常住不變,而不是斷滅空的滅相。佛特地為我們說,阿羅漢所證的有餘、無餘涅槃是真實、清涼、常住不變。

既然是常住不變,而這個入胎識也是每一個人本來都有的,否則就不可能入胎來到這一世。既然都有這個入胎識,每一個人都會再去入胎,顯然這個入胎識是存在的,既然存在當然就是可證的了。可證的真實法他不學不證,卻另外發明一個不可知而不可證的意識細心或滅相真如,那不是愚癡無智嗎?然後用這個施設的意識細心與滅相真如,來支持他所說的解脫道不會落於斷滅空,當然是誤會以後的解脫道了;而這位法師其實心裡很清楚:這個意識細心是他自己所建立的,是不是真實有?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就會產生恐懼,害怕死時滅盡蘊處界而不去投胎時會成為斷滅空,當然他死後就一定會再去投胎,這怎麼可能是證得聲聞果的人呢?縱使他能夠真的斷了我見與我執,那仍然只是斷有量的集,最多只是修有量的道,仍然不是成佛之道啊。

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只有能夠以自己的能力來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修一切受滅之道,而實證了一切受滅,這樣才是真實的成佛之道;而這個成佛之道所修的,都是依無作的如來藏來證法無我性的四聖諦,所以它叫作無作四聖諦,是無量的,也是一切智證的。把這個有作的四聖諦,以及大乘菩薩兼有的無作四聖諦合併起來,就是八種的四聖諦,這一種四聖諦唯有如來應供等正覺能究竟修得啊。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33-a22_020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9集 法身章(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要繼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解說勝鬘夫人的這一段開示。勝鬘夫人說,如果對於這個將無量煩惱種子含藏在心中,所以就被這一些煩惱所繫縛、所纏繞的如來藏,能夠信受而沒有疑惑,這就表示,你已經證得如來藏了。由於證得如來藏,所以能夠現前觀察,不論是觀察自己的如來藏或是別人的,乃至有一天你到窮鄉僻壤去,如同別人一樣上茅坑,看見茅坑裡面的蛆爬上來又鑽進去,那時你會發覺牠的如來藏自性還是清淨的,跟你完全一樣。當你看見諸佛、菩薩、阿羅漢們,也發覺他們的如來藏一樣是自性清淨,從來沒生起過一念的煩惱呢。

但如果從另一方面來看,卻又說這個如來藏含藏著許多煩惱種子,而這些煩惱種子從來不與如來藏相應,卻跟我們自己的五陰相應。我們可以現前觀察到自己的如來藏是如此,而別人的也是一樣,阿貓、阿狗,乃至糞坑裡面的蛆,全都一樣。正因為這個自性清淨心中含藏著與五陰相應的種種煩惱種子,所以眾生被這些煩惱給纏住了,因此每一世死了就又去投胎,或者生到天界、畜生道等等,於是又出生另一個五陰身心。所以心性清淨的如來藏就永遠被這些煩惱給繫縛住,就在十方法界三界六道之中不斷地輪迴,所以才說祂是被無量煩惱所纏的如來藏,這叫作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

且不說一般人,譬如六識論的那些法師,他們也都不接受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所以有一位法師在香港演講時評論說:「自性清淨心怎麼還會有染汙呢?清淨就清淨,染汙就染汙,怎麼會既是清淨又染汙,世間哪有這種法呢?」她的大意是這樣。可是法界中正好就是有這種法,並且是普遍存在三界九地之中,所以才說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正好禪宗祖師們開悟時所證得的,都是這樣的自性清淨心卻有染汙,親眼看見眾生被這些染汙的煩惱種子纏住了,一世又一世在三界六道中不斷輪迴。如果你證得這個本識,一定可以現前觀察到確實是如此。如果悟了以後,無法這樣現觀,那一定是落在離念靈知裡面,是落在六識裡面而未斷我見,其實是悟錯了。

你如果親證了這個如來藏,一定可以現觀經中這句話所講的絕對是正確。由於這個緣故,就會瞭解:我只要把五陰身心相應的煩惱給滅了,也就是我見、我執斷盡,那麼將來捨報之後,如來藏就獨自處在無餘涅槃之中。如果再進一步把悟後起修的種種上煩惱滅盡,這一個自性清淨而有染汙的如來藏心,就變成自性清淨而完全無染汙;這時我的五蘊身心依舊是五蘊身心,但已經成為沒有染汙種子的自性清淨心,祂就是出離了無量煩惱執藏的法身,祂就是佛地的法身,這時你對這個已經出離無量煩惱執藏的法身,也就完全沒有任何疑惑了。

由於這個緣故,對於所說這個被無量煩惱所纏住的如來藏,以及這個如來藏將來可以成為如來的法身而成就不可思議的佛地境界,以及諸佛菩薩依這個如來法身而為眾生方便宣說的種種佛法,你就都能心得決定。換句話說,如果已經證得如來藏,你就能現觀;你能現觀時就知道祂一定是將來成佛時的法身。這時你就可以知道未來成佛時,那個不可思議的佛陀境界是真實的,你就可以知道諸佛菩薩為了利樂眾生,在人間種種方便說法,想要為眾生建立正知正見,讓他們依這個正知正見,而可以證得在纏的如來藏,你對如來法身當然就不會再有任何懷疑了。所以會對如來藏產生疑問而不能信受的人,他的問題出在哪裡呢?都在於沒有親證,心不得決定。

各位菩薩:我們想想看,假使是不可能親證的法,而騙你說你已經親證了,那你一定早就走人了。有誰會那麼笨,明明知道被騙,卻還要繼續留下來一再被騙呢。世間最笨的人被騙,只是一而再、再而三,一定不會是三而四了。最憨厚的人是寧願相信他人,也不想辜負他人,所以被騙一次以後還會再信一次,到第三次還被騙時,那可就不會再相信了。只有三歲孩童才會一次又一次地被騙,乃至被騙幾十次以後,還願意繼續被騙;那就不是憨厚,而是沒有智慧了。所以假使你跟隨一位善知識學法,他告訴你說:「如來藏是可以親證的。」那你應該向善知識求證:「您出來弘法多久了?」「三十年了。」「喔!大師!請問您的徒弟有幾個人證得如來藏呢?」「一個也沒有,只有我自己證得。」「為什麼他們都沒有證呢?」「因為我那些徒弟因緣都不夠。」這樣的說法我們可以接受,譬如廣欽老和尚就是如此。大家讀過他的年譜,就知道他那些徒弟真的是沒有因緣可以實證;所以廣老很睿智,沒有把法傳給他們。

但是如果他回答說:「因為這個法太深了,所以我的徒弟們都證不了。」那一定是騙你的。因為不論是多深的法,這個大乘法的真見道,畢竟只是入門而已;這又不是諸地的現觀,它只是個入門,一定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弟子可以證入,不可能說每一個人都不能證悟,只有師父一個人可以悟;他的徒弟們又不是個個都窮凶極惡,也不是三歲孩兒。如果大師告訴你說:「我的徒弟有十二個人開悟了。」那你就要探究:「他們到底悟得的是什麼呢?」如果他說的是:「我們就是一念不生,從上座以後一直到下座為止都沒有妄念,所以叫作開悟。」那你就說:「你真的是善知識,不過你這位善知識三個字之前要再加兩個字:假名。」如果他說:「我們也不是搞一念不生的,我們說的是,覺知心、作主心都淨化了,這就是開悟。」那你就要告訴他:「原來你是個常見外道!」因為他正好落在意識及意根之中。

所以,是不是能夠對這個煩惱所纏的如來藏能夠不生疑惑,就要看你有沒有親證。當你的師父說他親證了,那你就要問他:「請問師父,你說的如來藏是什麼呢?」要問清楚,不然的話,當你追隨他,頭也被剃了,戒疤也燙了以後,到後來,如來藏在哪裡?還是不知道。最後有一天終於忍不住了,提出來問,沒想到師父卻說:「如來藏是假名施設,事實上並沒有如來藏可以實證。」「啊!原來被騙了。」有沒有人這樣被騙的呢?有,非常之多。

這幾年有些道場也開始打著如來藏的旗號在度人,因為現在大家不得不認同如來藏,如果不認同如來藏,人家就會說:「那你根本就沒有悟,我跟隨你學法,還能學些什麼呢?」於是不得不認同如來藏了。可是他們所謂的如來藏,卻是用意識來取代;這就好像說:「我們這裡也有在賣黃金,不是只有你們正覺有賣黃金。」好了,你去向他買黃金,問題是他賣的黃金比正覺的黃金更貴,而且還是黃銅電鍍的,可是仍然有非常多的眾生願意繼續被騙下去。有一天,你把真的黃金拿給他們看,他們還不相信,因為你不注重表面功夫。所以你的金塊沒有打磨過,不太光亮;可是人家黃銅電鍍以後都是亮晶晶的,比你的黃金更加漂亮,所以他們都願意被騙,這就是現代台灣佛教界的怪象啊。

對於眾生有沒有慧眼,一眼就能看穿說:「這個是不是真黃金呢?」那就要各憑本事了。要憑什麼本事呢?要憑他對大乘菩提的正知正見。可是正知正見卻很難送給他們,因為他們總是先入為主而受六識論邪見的影響,不想要正知正見;他的心中已經先認為,你這個如來藏法義是邪知邪見,是外道神我、是外道梵我。所以當你好心好意把《心經密意》送給他,他還丟回給你說:「那是居士寫的書,所以我不要讀。」但他們都沒想到,《維摩詰經》、《勝鬘經》也都是居士講的。所以說,眾生想要具足親證如來藏的法緣,真的是不容易啊。能夠進來正覺聽經學法而待得住,並且終於證得如來藏;就算是後來退轉的人,他們也不是往世只有供養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也已經供養過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了。假使證得如來藏之後不再退轉,那當然不只是供養過無量萬億諸佛而已,真的已經是久學菩薩了,才能夠不退轉。

第一次證悟以後就不退轉,在佛菩提修行的三大阿僧祇劫過程之中是很少見的;即使是 平實導師,無量世以前也曾經證悟了以後退轉,所以這都是正常的;幾乎每一位久學菩薩都經過這個階段,沒有經過的人是極少數,都是因為那已經是無量劫以前的事情,所以都忘記了。因此對於退轉的人,平實導師都存有一種體諒的心情;不管他們退轉以後怎麼謗法,都還是會體諒的,因為這只是一個新學菩薩必經的過程而已啊。

所以,當你親證如來藏,就可以對在纏如來藏不疑惑;對在纏如來藏不疑惑的人,就能對如來藏將來可以成為佛地法身的道理,也就沒有疑惑。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可以看到祂確實是本性清淨,這個清淨本性不必經由修行來達到,需要經由修行來清淨的是我們七識心自己而不是祂。我們自己清淨以後,祂所含藏的七識心種子就清淨了;當祂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而不需要再改易時,就成為非纏如來藏,就叫作佛地的法身——無垢識。當你能夠這樣現觀的時候,你對於如來藏將來會成為佛地法身的道理,就不會再有任何疑惑。因此,你對於諸佛菩薩所說,有關如來藏的義理、如來藏法身、不可思議的諸佛境界,以及為度眾生而說的關於大乘菩提的種種善巧方便,就可以心得決定;心得決定以後,就可以信受諸佛菩薩所說的兩種真實神聖的究竟道理——作聖諦義、無作聖諦義。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難知難解的道理,其實無非就是講作聖諦以及無作聖諦的兩種真實道理。作聖諦講的是有量的四聖諦,有量聖諦的真義就是二乘菩提;因為二乘菩提的四聖諦,是可以計算得出來的——它的法、它的修行內容、它所斷內容以及滅盡後的內容,都是可以一一說明、一一計算出來的。四聖諦不過就是苦集滅道,苦集滅道就是有許許多多種類的五法。譬如以五蘊來講好了:五蘊,先從色蘊來說,先要弄清楚如何是色蘊,這個部分弄清楚了才可以進一步說,如何是色蘊的苦。色苦弄清楚了才來探究,如何是色蘊的苦集,也就是說如何是色蘊的集。為什麼一世又一世都會有色蘊?這就是探討色蘊的集。再來是探究色蘊滅了是怎麼回事,最後才探究色蘊滅盡的方法。

同樣的道理,色蘊有這五法,受想行識也都各有五法。如何是識蘊,識蘊的內容要具足了知,如果把識蘊中的某一部分抽出來說,這個不是識蘊,祂就是常住的真如佛性,這樣就會弄錯。所以對識蘊的內容要具足了知,了知以後,如何是識蘊的集?你要先瞭解如何是識蘊的苦,瞭解了以後,識蘊的集、識蘊的滅、識蘊的滅除之道,這也是五法。同樣的道理,你繼續去探討十二處中每一處的內涵,以及十二處的苦集滅道;十八界、六入等也都一樣。眼入的內容、眼入的苦、眼入的集、眼入的滅、眼入滅之道。眼入如是,耳入乃至意入也都如此確實探討。當這些都探究完成了,想要不斷我見也很難啊。就怕不如理作意而已。

五蘊、六入、十八界的每一個五法,都探討完成了以後,你會發覺原來都是五法。如果要細一點的話,那當然可以這樣探討:如何是識蘊?如何是識蘊的韻味?如何是識蘊的災患?然後再來探討:如何是識蘊的苦集滅道?所以說作聖諦義——二乘菩提,都是可以計算的,都是有量的聖諦義。這樣子,每天繼續深入觀行,只要是如理作意的觀行,一世之中不成為阿羅漢也是很難的事;除非是不如理作意的觀行,或是如理作意但是所觀內容不具足圓滿,或是對於自己的觀行結論不信受;或者是因為我所的執著太強烈了,世世跟隨著假名的大師不斷熏習我所,也就是對見聞覺知性的執著,一時斷不掉,那就只好繼續修行,頂多四世也可以斷除,同樣可以出離三界生死。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就知道依於作聖諦義所做的這些觀行與內容,都是有量之法、都可以計算;這些都屬於作聖諦的真實理,因為都是蘊處界所含攝的法,都不外於蘊處界等世俗法。至於什麼叫作無作聖諦()呢,無作聖諦()包含哪些內容?作聖諦義與無作聖諦義又有什麼關聯呢?下一集我們再繼續來探究。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23-a22_019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8集 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單元。今天我們要接續上一集,繼續為大家說明「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的道理。

譬如有人來問老趙州:「狗子有佛性也無?」趙州禪師都說:「無!」奇怪了,經中明明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老趙州卻說「無」,一般人聽了,一定是聽到「無」這個字;可是老趙州這個「無」,其實是告訴你「有」。這很奇怪吧!這不是在打啞謎,確實是已經說有了,只是一般人都在聲音和語言文字上去聽,所以就聽不出「有」在哪裡。然後就質問說:「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師父您說狗子無佛性呢?」老趙州說得妙:「就因為牠有業識在。」又有僧人來問:「狗子有佛性也無?」這一回老趙州卻說:「有!」那僧人又問:「牠既有佛性,為什麼卻出生為狗呢?」趙州禪師說:「因為牠知而故犯,所以撞入那個皮袋裡面去了。」回答得真是妙啊!

所以說,禪師說話都是一語雙關,每一箭射出去都不虛發,都是一箭雙鵰,那就看誰有緣能夠體會出來。為什麼禪師能這樣呢?都是因為他現見一切諸法無非是如來藏,一切諸法都是佛法大意,所以他隨便怎麼答都對;你如果還沒有破參,即使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答出來的都是錯,禪師卻只要隨便說一個字就可以把你給打發了。這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現見世俗諦、第一義諦都是如,所以才能有如此的智慧。

因此大品般若中說:「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2可是眾生不能了知這個如,也無法看見這個如,所以就要勞動菩薩摩訶薩用世間法中的種種方便善巧不斷的解說:或者有或者無、或者無或者有。翻來覆去不斷的講,看看能不能有幾個利根人忽然間一念觸動禪機,也就開悟了,就能親見這個「如」。

當你通達了般若,你可以說:「世諦不如,第一義諦也不如。」你也可以說:「世諦如,第一義諦如。」那就由著你隨意說了。因為你只是從不同的方向來講而已,全部都通而且沒有衝突。所以《般若經》難通達,極難通達,雖然它比一切種智要粗淺,可是對於當代那些大法師們來講,已經都不能通達了,更何況是一般學人呢。以前常常有人說:「般若甚深極甚深。」但是我們卻要說:「種智更甚深,更加甚深。」的確如此,因為他們對般若是自以為懂,其實都弄不通,何況是更深的種智呢。所以《勝鬘經》講的不光是般若的層面,它也函蓋種智的層面,只是說得簡略,因此很難瞭解,而這個道理當然是微細難知的,不是思量所得的境界;連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都無法用他們的智慧來猜測,更何況是一般研究佛學、作學術研究的人,總是用意識去思量,哪能知道呢?他們得要研究到驢年到來時才能知道,因此勝鬘夫人才說這個如來藏妙義——本識第一義諦的妙義,是智者所知。

換句話說,只有證悟的菩薩們才能知;就像勝鬘夫人說的,果然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作學術研究的人,常常會提出這樣的主張:「要能夠使人親證的才算是佛法,禪宗公案讀了也無法使人親證,所以它不是佛法。」那我們就要以他的矛來攻他的盾了:「既然你的矛是無堅不摧,又說你的盾是一切堅利之器都能擋得住;那麼請問:『用你的矛攻你的盾,結果會怎麼樣呢?』」他們當然就無法回答了。他們說:「佛法是應該講實證的,而且可以普遍的實證,應該是所有有情都一樣可以實證。」那就請問:「如來藏是不能實證的法嗎?」事實證明,如來藏確實是可以實證,而且可以反覆檢驗,所有已經找到如來藏的人,都可以隨時反覆驗證,也可以檢驗遍三界九地一切有情都有如來藏,祂具備了普遍性。而如來藏法也可以在一個人證悟之後傳授給別人同樣的親證,別人也可以和他一樣一再的重複檢驗。

既然如來藏是如此,顯然祂就是正確的法義了;不能夠因為自己無法親證,就把祂推翻而說沒有這個法存在。所以弘揚如來藏妙理是最重要的事,因為三乘菩提都要靠祂來護持,否則三乘菩提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也不能夠抵禦一切的外道。但祂畢竟是非常難證的法,非常難證的法卻要讓世間人信受,又不能為他明講,當然也就難以弘揚了。所以常常有人說:「你說你證得如來藏了,而我又沒有證,怎麼知道你所證的對不對呢?我為什麼要憑你幾句話就相信你的說法?」這樣說也有道理,因為他沒證,而你證了,你告訴他說:「這個如何、如何、……。」他說:「這都是你掰出來的。」耶!他說得好像也有道理。譬如某某法師就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不信受禪宗,就說:「禪觀既然是親證才能信受,那麼在我實證以前,怎麼能夠叫我信受呢?」但問題是,就如同一般人因為沒有天眼而看不見天人,但他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說「天眼與天人是不存在的」。又譬如說,有人能用顯微鏡去看見細菌;而別人沒有顯微鏡作為工具所以看不見,但不能因此就說細菌是不存在的。

如來藏妙理難以弘傳的原因就在這裡,因此大乘法想要廣弘是極為不易的;自古以來大乘法都是信受的人很多,修學的人也很多,但是能夠親證者始終很少。所以我們現在期待於佛教界的是能夠斷我見的人很多,這樣就夠了;能夠親證如來藏者即使非常少,也沒有關係,只要都能在同修會中努力為正法做事,這樣就讓人十分滿足了。因為不可能讓所有學人全部都親證。佛陀在世時有一千兩百五十位阿羅漢,佛都沒有幫他們全部取證如來藏,雖然他們一次又一次聽佛解說大乘經典,但是仍然沒有辦法證悟。因此佛入滅荼毘以後,聲聞阿羅漢和三果聖者結集經典時,竟然把大乘經都結集成解脫道的經典,就變成《雜阿含》和《增壹阿含》了。

各位菩薩!我們想想看:佛陀那麼慈悲,竟然沒有幫助所有的阿羅漢都親證這個本識。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在正覺同修會中你卻親證了,好像也沒有很困難,那你心中應該有一些幸福的感覺才對吧。正因為你親證了,所以講這部《勝鬘經》時,你才能夠聽懂;雖然其中的法義有許多是你以前所沒聽過的,但是解釋了以後,你還是會聽得懂,因此你的智慧增長就非常迅速;但這都是因為 佛陀拈花微笑等機鋒而傳出這個法來,靠著教外別傳才能夠進入般若以及唯識種智的經典中去真修實證,這當然是非常的不容易,因為這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極為深奧的佛法呀。

這個極為深奧的佛法,當然不可能是讓你一、兩生之中就可以完成的解脫道,所以才說要三大阿僧祇劫廣行菩薩道。可是阿含解脫道只要一世就可以完成,一千兩百五十位大阿羅漢都是在一生之中完成解脫道的究竟果,可是沒有一個人敢自稱自己是大菩薩;大家見了菩薩時都是畏畏縮縮的,都是因為這個如來藏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的緣故。不迴心的阿羅漢固然是相信,可是證不到;證不到就沒有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就進不了初地,就無法修學一切種智;不能修學一切種智,當然就不可能成佛。所以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儘管不少,佛陀入滅以後大家還是只能夠繼續等待,等五億七千六百萬年後 彌勒菩薩來人間示現成佛。阿羅漢們都沒有資格成佛,原因就是還沒有證得如來藏。可是他們已經相信有如來藏了;因為解脫確實可證,他們親證了,因此而對佛具足了不壞信,所以完全信受佛語。可是對一般人來講,你要教他相信有如來藏,那就很困難了,所以勝鬘夫人才說「這個如來藏是聖者所知」,也就是只有破參的菩薩們才能知道,是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法身章〉第八,首先來看經文:【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諦;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諦義。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諦,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四無作聖諦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作證。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這一段經文語譯如下:勝鬘夫人說:「如果是對無量煩惱藏所纏縛的如來藏不生起疑惑的人,他對於出離無量煩惱藏的法身也就沒有疑惑了。對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的佛陀境界,以及對如來藏所作的種種方便說,都能夠心得決定而不猶豫,這個人就是已經信解佛所說的兩種聖諦了。像這樣難知難解的法義,就是在說兩種聖諦的真實道理。什麼是說兩種聖諦的道理呢?就是說『作聖諦』以及『無作聖諦』的兩種道理。所說『作聖諦』的道理,講的是有量的四聖諦,為什麼說是有量的四聖諦呢?是因為證得這一種四聖諦的人,他不能夠自己知道一切的苦,也不能夠由他自己來斷一切的苦集,也不能由他自己來證一切滅,來修一切道。由於這個緣故,才會說有兩種生死,第一叫作有為的生死,第二叫作無為的生死。涅槃也正是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說有兩種,叫作有餘涅槃以及無餘涅槃。所說另外一個『無作聖諦』的真實理,是在說無量的四聖諦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說能以自己的能力來了知一切的領受、一切的取都是苦,也能以自己的能力來斷除一切受的集,證得一切受的滅,修得一切受的滅盡之道。像這樣的八種聖諦,如來說這就是四聖諦。像這樣四種無作聖諦的真實理,只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在種種諸法中已經得究竟,不是阿羅漢、辟支佛在諸法中已經修行究竟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並不是下品、中品、上品法能得涅槃,如來應供等正覺對於無作四聖諦的真實道理,已經在一切事相上面獲得究竟了;這是由於一切如來應供等正覺都已經究竟知一切未來的苦,究竟斷盡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的一切集,並且已經將一切意生身滅除了,於一切苦-不論是粗重或微細苦-都已經究竟滅盡,而且是自證自知的。世尊!並不是毀壞蘊處界等等諸法的緣故而可以說是苦已經滅除了,我所說苦的滅除,其實是說無始以來就已經存在,從來不曾有所造作,心一向如如而不曾起心動念,而且永遠不墮於一切諸法中故不滅盡一切諸法,又能遠離一切諸法的境界,並且是常住而不曾間斷的無間等法,這樣的法是有真實自性而不是性空唯名的,而祂是本來就已經清淨,本來就遠離一切煩惱藏的心。世尊!超過恆河沙數與如來藏同在的、始終不脫離如來藏但也不異於如來藏的不可思議佛法,能夠具足成就,這樣才說是如來地的法身。世尊!像這樣的如來法身,其實就是不離開眾生煩惱藏的那個心,名為如來藏。」

各位菩薩!像這樣語譯之後,您是否能夠瞭解這當中的真正意涵呢?事實上,這樣的語譯是無法使人瞭解這其中的真義,下一集我們再繼續來探究為何說對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能夠信受而不疑惑者,於出離無量煩惱藏法身也就沒有疑惑呢?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時間的關係,這個單元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成佛道。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36-a22_018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7集 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單元。《勝鬘經》是唯一佛乘大法的經典,開顯菩薩悟後進修之道,若已實證如來藏者,欲發起深妙般若智慧以及快速進入初地,皆應先行深入探求《勝鬘經》之真義,由此了知大乘道與二乘道之異同與關聯,進修般若別相正義而具備入地之資,迅速圓成第一大阿僧祇劫之道業。

今天我們要接續前一集由高正齡老師所主講的部分,從《勝鬘經講記》第四輯第109頁開始說起。各位菩薩!我們知道大乘法很難實證,很難實證的原因不是因為祂本身難以實證,而是因為被人誤導進入六識論邪見之中;誤導了以後無明籠罩,想要實證就更加的困難了。所以如果不是被誤導,而能如實理解經句中的真實意涵,想要真正破參明心,其實並不困難。破參明心之所以會困難,是因為誤會了經句的真實義,或者被惡知識誤導進入意識境界中,成就錯誤的知見,參禪覓心的方向就會跟著錯誤,所以想要證悟就變得很困難了。因此,從某某法師所寫的《勝鬘經講記》中可以看得出來,這位法師對正法的誤會是非常的嚴重;《勝鬘經講記》是如此,其餘的著作也都不能免除這樣的現象。

由於這位法師以二乘菩提的解脫道來取代大乘的佛菩提道,所以這個部分我們還要作一些補充說明。我們一起來看補充資料「大乘世諦即是第一義諦,大乘四聖諦兼含法界實相故」。《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2:【「世尊!世諦、第一義諦,有異耶?」「須菩提!世諦、第一義諦,無異也!何以故?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以眾生不知不見是如故,菩薩摩訶薩以世諦示若有若無。」】

針對這一段經文:【說聖諦亦甚深,微細難知,……。】(《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來作補充說明。這一段經文,對於還沒有破參的人來講,可能會覺得很難懂,所以我們要為大家再講解一次。為什麼這段經文要這麼說呢?這意思是說,大乘法的世俗諦是一再配合第一義諦的實相心來說的。這樣看來,好像跟二乘法的世俗諦很類似,但其實不一樣。在二乘法中斷我見與斷我執而被稱為世俗諦,是因為二乘菩提中只需要斷我見、我執、我所執,心中只需確信佛說的滅盡五陰十八界以後不是斷滅空,仍有本識常住不滅,就足以確實斷見惑和思惑了。

這個前提,就是 佛在《阿含經》中說的「比丘於外有恐怖,於內有恐怖」。所以無法取證菩提,乃至不能成為阿羅漢。意思是說,有些比丘是於外有恐怖,就是恐怕色身、五陰、十八界法,在將來入無餘涅槃時滅盡了,是不是會成為斷滅空?因為恐懼成為斷滅空,所以不能確實斷除我見,寧可認取五陰中的某一個法作為常住不壞法,這樣才能心安,但是這卻落入常見之中,斷不了意識我見。正因為聽到阿羅漢們說五陰的一切陰、十八界的一切界,入無餘涅槃時全部都要滅盡,因此他心中很掙扎,所以他於外法五陰的斷滅就有了恐怖的心態:「這現前可見的五陰十八界都滅盡了,佛說是清涼,可是我覺得是斷滅。」因此於外有恐怖。

另外有一種比丘是於內有恐怖,這是阿含的同一部經中所說的。意思是說,有的比丘能現觀蘊處界全部都虛妄,但是又想到入無餘涅槃以後是要滅盡一切的,滅盡以後 佛說是清涼,因為 佛曾經講過一切有情內有本識常住不滅,「可是這個常住不滅的本識究竟在哪裡,我沒有辦法證得,因此我不能證實是否真的有這個本識在滅盡五陰以後還繼續存在。」所以他就因為這個內法不能實證而有恐怖。

最後一種聲聞人,佛說:「如何是比丘於內於外都無恐怖?」因為這個比丘對佛語信受不疑,相信 佛說有這個內識存在,他對於五陰身中本有的這個本識雖然不能證知,但是相信 佛陀聖教不疑,而又能夠現前觀見蘊處界全都是緣生之法,無常故空,空故無我,因此他願意把自己滅盡;相信佛說滅盡以後,有一個在內的本識常住不滅,因此能斷我見又斷我執,所以他於內、於外都無有恐怖。

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在二乘法中是不需要實證這個本識的,因為他們的修證全都在蘊處界等世俗法的無常故空、空故無我上面來修;所以他們所修的都是蘊處界法,因此就被稱為世俗諦。這個世俗諦,大乘法中的菩薩們也一樣要修,同樣在世俗法上觀察蘊處界諸法皆空;不同之處就在於菩薩同時還要親證 佛所說的於內常住的本識,要親證祂,現觀祂的本來涅槃、本來清淨自性,現觀祂確實是出生蘊處界諸法的真實心,是常住不壞的。由於這樣親證而出生了般若實相智慧,然後再從所親證的本識立場,回頭來看蘊處界以及從蘊處界輾轉出生的一切法,所以實證一切法空。但是在證得一切法空以後,現觀一切法都是依附於常住不壞的本識而有、而運作,所以一切法沒有自性,本來就屬於本識所含藏的無量自性之一,全都攝歸本識而從本識來看待所生的一切法時,就說一切法本來不生。又因為一切法全都依附於常住不滅的本識,所以說一切法永遠不生不滅。這樣就整個反轉過來了,跟二乘菩提所講的一切法緣生性空有所不同;菩薩因此而生起大悲心、大悲願,不像不迴心的二乘聖者一樣只想遠離三界的生死痛苦而已。

所以大乘法所觀的四聖諦並不是單單只有蘊處界十八界等法,而是函蓋了從本識藉著蘊處界輾轉出生的無量無邊萬法,而萬法仍然是三界中的法,卻又攝屬法界本源的第一義諦本識。所以這一段《般若經》裡面才會說,大乘的世諦與第一義諦是不異的,原因就在這裡。而二乘法的世俗諦,只在蘊處界的本身來作觀察,沒有兼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也不含本識實相法界,所以說他們所證的空是生空真如,叫作眾生空——蘊處界空,菩薩就把它立名為生空真如,因為二乘聖人看不見緣起性空之中也有真如法性常住,而菩薩卻親眼看見了。

但這是從大乘法親證者的所見來說,其實二乘法中的聖人並沒有實證真如;可是 佛也說二乘所證斷盡我見我執,諸法滅盡以後是清涼、是真實、是如,這是從佛菩薩的法界證境和實相智慧來觀察阿羅漢的所證。但是阿羅漢其實尚未實證自我滅盡以後也是如的境界,只是信受佛語;因為 佛說諸阿羅漢滅盡以後是如,仍有本識常住不滅,就這樣信受而斷盡我見我執。可是他們其實不知道如究竟在何處,因此說二乘的世俗諦只是在蘊處界的滅盡上面觀行,不必兼含輾轉所生的一切萬法,更不必實證法界的實相本識,所以沒有第一義諦的智慧。至於大乘的世俗諦,那就不一樣了,要經由蘊處界來觀察輾轉所生的萬法全部都從本識而來,這樣才能叫作實證法空真如的菩薩。這可真的是有真如了,因為現前觀察一切法依附於如來藏時,全部都是如,沒有斷滅相可說。所以,這一段《大品般若經》卷22中才會說世諦、第一義諦是不異的,原因就在這裡。

世諦在二乘法中明明是非如的,為什麼在大乘法中卻說是如呢?經文說:【世諦如,即是第一義諦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2依二乘法來講,明明是滅盡,不可能是如,可是在大乘法中卻說二乘的世俗諦也是如;因為依於如來藏,所以能有無量無邊的五蘊身心一世又一世的存在,眾生都不知道這個如,而菩薩隨佛修學親證了五蘊身心之中有一個本識從來是如,而五蘊身心只不過是依附於這個本識而存在的,所以五蘊身心其實就是本識所擁有的法,所以說五蘊等一切法是如,所以世俗諦也是如——生滅法的蘊處界也是如。

這是由不在三界法中的本識來看待蘊處界以及輾轉所生的一切法,所以才說世諦如。這個世諦如既然是現觀一切諸法由本識所有,依附於本識而生滅,所以親證本識而產生的第一義諦當然不是生滅法,是常住而如如不動的,所以說這樣的第一義諦也是如。換句話說,菩薩所見一切眾生都是如,菩薩所見一切眾生都是涅槃,所以一切眾生是如。假使有人來問:「如何是佛法大意?」菩薩就說:「你是佛法大意!」學人弄不清楚,明天又來問,菩薩就回答他:「我是佛法大意!」如果還弄不懂,第三天還來問,菩薩就把侍者也拉出來說:「他是佛法大意!」對二乘聖人來講,這是不可捉摸、不可臆測的,凡夫當然就更甭談了。

各位菩薩:如果你不相信,哪一天你來問我:「如何是佛法大意?」我就拿一支原子筆送給你說:「這是佛法大意。」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一切是如來藏,萬法莫不是如來藏。所以在大乘法中也講世俗諦,因為以蘊處界作為一個助緣,就可以從本識中輾轉出生無量無邊的法;可是這世俗法中的無量無邊法都是三界中的法,沒有一個法是三界外的。只有本識既是三界外也在三界內,祂橫跨兩邊,內外通吃;其他的所有一切法都與五蘊身心有關,這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都是不離三界,如果出了三界,就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以前有人跟我妄談三界外法,我說:「三界外無法,你到底要談什麼法呢?」所以從大乘來看,世俗諦也是如,第一義諦也是如。

假使你不信,我們就來討論看看。第一義諦談的是圓滿具足世間、出世間法,世間法剛剛講過了,可是第一義諦談的是這個本識具足了世間法,也具足了出世間法。可是出世間法要到哪裡去找呢?是不是要在三界外去找?一般人會思惟以為應該出三界去找,但大家對於正覺同修會的法義熏習久了,知道不應該出三界去找。但一般人一旦瞭解這個本識是三界外法,通常都會想:「那我就去三界外找祂。」問題是人類的五蘊永遠不可能出三界,天人的五蘊或四蘊也永遠不可能出三界,阿羅漢的五蘊也不能出三界,誰都不能出、住於三界外,因為所謂的天、人、阿羅漢、菩薩都是五蘊所成,只是智慧有別,所以才有四聖六凡的施設。凡是五蘊都不可能到三界外存在,因為要出三界就只有把五蘊自己滅掉而成為無餘涅槃;可是自己滅掉了,怎能到三界外去找本識呢?可惜的是,當代所有大師們、學人們,都不瞭解這個道理,所以如果想要找到這個真實的如,還是得要在三界中找,因為這個本識雖然永遠是如,可是祂橫跨兩界,既在三界外,也在三界中,具足世間、出世間法,這樣才能夠函蓋第一義諦。當你親證這個本識了,你來現觀諸法與本識如來藏的關係,其實諸法都屬於如來藏所含攝,一切法莫不是如來藏;這樣,一切法就是如,修學這個佛菩提,證得佛菩提智,才叫作第一義諦。

二乘世俗諦不曾實證這個實相法界,當然不能稱為第一義諦。可是大乘這個第一義諦能在三界外存在嗎?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三界外沒有菩薩,也沒有佛,三界外更沒有眾生,所以這個智慧是你的意識所有,不是如來藏所有;但意識所擁有的智慧,是因為意識證得如來藏以後而生起的,如來藏是實證的標的,祂自己不會生起第一義諦的智慧。我們已經把這個前提都講過了,智慧是你意識所有,而意識是三界中法,所以第一義諦當然也是要在三界中才能存在。在三界中什麼地方存在呢?在眾生的五陰身心之中存在,所以第一義諦其實也是在世間法中存在;它能使人出三界,能使人究竟解脫,但它仍然是三界中的法。只是因為這個第一義諦是以本識來作現觀而得到如的智慧,所以才說三界中法也是如,才說三界中意識所有的第一義諦也是如。

各位菩薩!不曉得您聽完這些法之後,是不是覺得好像在繞口令呢?但是如果您破參了,聽了就懂,也不用作筆記;當別人問起來時,你也可以為人解說。可是如果還沒有證得這個本識,即使作了筆記以後思惟再三,背了再背,仍然是無法曉了這其中的真義啊!由以上所說可以知道,親證實相心的菩薩所現觀之萬法皆是如,無一法不是如,這種皆如的境界,就等著您一起來實證,歡迎您報名加入正覺教團的學法行列。

因為時間的關係,就為您說到這裡,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35-a22_017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6集 如來藏是依止藏、攝持藏(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繼續來談「如來藏是依止藏、攝持藏」。上一次節目中,我們說明了如如、諸法如以及識與智的關係。如如是指自心如來能生一切法,而自心如來卻是本來不生的法,對於祂所生的一切法都如如不動,不論在三界中的哪一道,都於境界中如如不動;雖然遍有情五陰身中運作,卻沒有五陰諸法的體性,因此說自心如來的「諸法如」並不是斷滅空無,不存在的滅相而說是如。當我們證得如來藏,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的如如不動自性,而有如如智,這個如如智是意識所有的;因為意識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而生起了般若智慧,所以智與識是不一樣的,「有識才有智,智不離識,智因識而有」這是不一不異。

今天我們繼續來看上一次節目中,那位法師對《勝鬘經》所說:「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的其他解說、以及其錯誤之處。接下來這位法師說:【「如如、如如智,平等不二,名為如來。」】(《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10。)他的意思是說,如如與如如智是平等的,不是兩個法,因而如如與如如智都叫作如來。各位菩薩您會認為「如如就是如來、如如智就是如來」嗎?就如上一次節目所說,如如是自心如來顯現出來的清淨自性,如如只是佛地無垢識、或者說因地的阿賴耶識,所表現出來的如如的自性,這是顯示給證悟的人可以現前看到的,但是這個自性不能說就是心體;如果將如來藏的自性當作如來藏心體,就好像將燈的光亮當作燈一樣。同理,如果把如如、如如智、能證的意識,全部混為一體,就會像這位法師所說的這樣,具有無明的心識與其所具的無明是相等的,所以無明顯現出來的無知相就是心識本身;任何有一點世間智慧的人,都不會認同這種說法。平實導師在《勝鬘經講記》中舉了例子說明這種說法的過失,以下提出與各位菩薩分享:

【如果如如就是心,那麼問題來了,依照這個邏輯就可以這麼說:毒蛇很陰險狠毒,牠才剛出生就仗著有毒而不肯讓人,你若是要強行通過而不禮讓牠,牠就會咬你一口,保你死定;所以牠的意識心是陰狠毒辣的自性,但牠的意識表現出來的陰狠毒辣是不是等於牠的意識心?如果陰狠毒辣就是意識心,那麼也應該可以這樣指說:那位善人,慈悲就是意識心,但你事實上一定不會這樣說。同樣的道理,假使有人說:「那個黃金製品好漂亮,真是光彩奪目!」依照這位法師的說法,是否也可以說光彩奪目就是黃金?不行的。可是你如果把黃金丟了,光彩奪目也會跟著不見了,所以黃金的光彩奪目體性與黃金是不異的;但是也不一,不能說光彩奪目就是黃金,故又非一。】

像這位法師這樣把如來當作是如如,說如如名為如來,然後又說如如智也是如來,而說如如與如如智,平等不二,就叫作如來;如果再比對這位法師前面所說的「如如智是識」,那就等於是說「識就是如來,意識就是如來」。難怪這位法師會認為細意識是常住心,可是這麼一來問題就大了,如前所說,如來與如如智是兩件事:「如如」是阿賴耶識顯現出來的清淨自性,所以如如是阿賴耶識所有的自性,而「如如智」是意識找到如來藏以後,看見如來藏是如如性的,因此意識擁有了如如智;所以,如如是屬於如來藏的自性,如如智是屬於意識所擁有的智慧,顯然不可能相等;八識各有自己的體性,而第八識如來藏的如如自性、與意識所擁有的如如智,怎麼可能會平等不二。也就是說,如如與如如智不會是平等不二的,一個是第八識心體顯現出來的清淨自性,真實又如如;而一個是意識證得如來藏以後產生的如如智,是意識觀察如來藏的如如自性而產生的智慧。

為何這位法師會說:如如與如如智平等不二?這是因為這位法師信受應成派六識論而否定七、八識;不承認七、八識存在,就會將原來屬於第八識的自性套在第六識的意識上,又把意識所有的智慧說為是能證者,再加上對如來意思的錯解;如此就會將這三個法:如如(如來藏的自性)、如如智(意識的智慧)與如來(自心如來)混為一個法而渾然不知,這真是錯得太離譜了。所以修學佛法時,如果一開始就被人誤導而信受六識論,就會像這位法師這樣,把六、七、八識的自性全部攝歸第六意識;那麼第六識所擁有的善惡性及如如智,第七識所擁有的遍計執性,以及第八識所擁有的如如性與真實性,也就只好都歸到意識頭上來;因此就會像這位法師一樣,把三個識所有的不同法義都混合為同一個意識所有。於是這位法師所認知的佛法,就全部雜亂無章了;就會處處與經論所說相違,在這個狀況下,為了合理化,就不得不將某些無法連貫的法加以切割獨立出去,於是他所認知的佛法也就跟著支離破碎了。這樣子不但誤了自己一世的修行,也誤導隨學的徒眾,對自己未來世的道業也將成為一個遮障,不得不慎。

接下來這位法師又說:【如何是如來之藏?藏,是胎藏的藏。約依止義說,藏是依止義,如胎藏為所依止處。】(《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10。)從文字表面來看,這個說法並沒有錯,萬法都依止如來藏而有,「藏」有含藏的意思。接著又說:【如來——一切平等法性,遍一切處,一切眾生不離此如來性,不出法性外;】先白話解釋一下這句話:如來,即是一切法的平等法性,自心如來遍一切處,一切眾生不能離開這個如來性,一切眾生、一切法,都不出這個平等法性之外;也就是不能沒有這個平等法性,而有一切眾生及一切法。接著我們來探究一下,他是以何法為平等法性?這裡如來是指自心如來,自心如來於一切法中都平等平等,而遍一切處;這個遍一切處可以由兩個方面來看:第一、是十方世界一切處,因為三界眾生及器世間都因如來藏而有,所以有眾生之處就有三界世間,就一定有自心如來。第二、在種智中則說是遍十二處(遍於六根與六塵),因此從十二處來看,六根由如來藏直接、間接出生,六塵又依六根而出生,如來藏普遍存在於六根與六塵中,所以說自心如來遍一切處,一切眾生都不離如來性。

然而這位法師是以什麼為依止藏?前面我們說了,這位法師是不認為如來藏真實存在的,他是以細意識為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建立了一個意識細心取代如來藏,說意識細心就是自心如來,能攝持萬法而被萬法所依止。那我們要問他:這個意識細心有沒有遍十二處?請問各位菩薩:意識細心到底遍不遍十二處?答案是:不遍。事實上意識細心就只能存在意識一界中,也就是只存在於六識界中,意識不能遍六塵界,所以六塵界中沒有意識的存在;實際上意識細心也是塵與根接觸而生的,所以不是遍於六塵中的,當然也是不能遍於六根的。六根是先於六識存在的,這樣子意識怎麼能遍十二處,意識細心在六識界中,歸六識界所攝,不在根界、也不在六塵界中。因此這位法師把意識細心當作自心如來,而主張意識細心遍十二處—遍一切處—就講不通了。

各位菩薩:一切眾生固然從來不曾離開如來性,不出於法性之外,也就是不出於如來藏的自性之外;然而八識心王,各自有各自的體性與功能,所以如來藏不能用意識細心來取代。如來藏的如如性、還有其他各種法性,也不能以意識來取代,永遠只能夠是如來藏才能擁有;再說如如法性,如果是不承認有如來藏的人,他們就會解釋為「一切法緣起性空」,然而緣起性空是如如嗎?緣起性空是說一切諸法都是眾緣所起,而其性無常,終歸於壞滅空,壞滅空顯然不是如如法性。因此,如果是以否定如來藏而說的緣起性空,或者是以二乘解脫道的滅盡諸法來解釋般若,就會像這位法師一樣處處錯解、錯說般若。因為般若是如、是真實、是審諦不顛倒,是實相法而非虛相法,因此絕對不可以二乘聲聞法的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又因為二乘解脫道聲聞法是緣起的,是緣生與緣滅的,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法性,顯然不是如。所以這位法師和古今一些否定如來藏的中觀師一樣,用六識論的「緣起性空」來與「如如」般若劃上等號,是很大的過失。因為般若中觀是見到「真如心」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等等無量的不落兩邊的體性,而說有般若實相的中道觀行;這些體性顯然都不是根塵為緣、有生有滅、有起有斷的意識細心所擁有的,其過失可謂說之不盡。

接著這位法師說:【如如法性是眾生的所依止處,……。】這句話如果他不是以意識細心、緣起性空等來解釋,而是以如來藏的真實義理來解釋,那就符合正理,不會有過失。又說:【『一切眾生是如來藏』。】這是《實相般若波羅蜜經》巻1中 如來為菩薩摩訶薩開示的「一切眾生依怙實相般若波羅蜜法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而一切眾生都在如來藏中生活,整個宇宙及有情的全體就是如來藏,沒有一法不是如來藏;所以一切眾生是如來藏,這樣來看是沒問題的。接下來又說:【約隱覆義說:法性是本來清淨的,但無始以來,為煩惱垢所隱覆,不能顯現。如嬰兒在胎藏中一樣。】這裡有什麼問題呢?平實導師在書中如此開示:

【〈胎藏喻〉或是《如來藏經》中的另一個〈萎花喻〉,是從佛地來看眾生而講的:這個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可是因為眾生被汙垢無明所遮覆,所以證不到祂,如同胎藏處於母胎中不能顯出作用;若能將其中的種子清淨了,也就成佛了;又如眾生本來都有自心如來,但是被我見、我所執、我執等煩惱遮障了,就無法找到如來藏,而看不見祂的真實性與如如性,無法實證真如。如來是這樣看如來藏的。】

我們前兩集節目中曾說過〈萎花喻〉,各位菩薩可以回頭再去看一下,在《大方等如來藏經》中,如來舉了很多譬喻來說明如來藏具有令人修行成就佛道的體性,然而眾生或者因為煩惱垢染、或者於己身有輕鄙想、或者因為無明,不知身中有自性清淨的如來藏心而流轉生死。〈胎藏喻〉即是其中之一,只要眾生能精進勤修,除去煩惱垢穢,就能讓蘊藏在身中的這個真金寶具足顯現出來,而利樂有緣眾生。

另外在《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9中也說了很多譬喻,顯示眾生煩惱身中有如來藏清淨法性。我們來看一下,這位 大薩遮菩薩如何為嚴熾王開示自性法身,應當依什麼法來作觀察?【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貪欲、瞋恚、愚癡眾生中觀,當依四顛倒見眾生中觀,當依陰、界、諸入中觀,當依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阿修羅等諸身中觀。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牙、如藏中寶、如摸中像、如孕中胎、如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爾時薩遮尼乾子重說偈言:瞿曇法性身,妙色常湛然,清淨常寂滅,其相如虛空;如是法性身,眾生等無差,此境界甚深,二乘不能知。】

經中說:在眾生具一切煩惱、種種垢穢身中,有自心如來自性湛然圓滿具足,就好像石中有金、木中有火,又如地下有水、乳中有酪、麻中有油,種子中有芽可以成長,如藏中寶、如模中像,如孕婦身中的胎兒,又如天上白雲中隱覆的太陽。這些譬喻都在說明每一位流轉生死,貪、瞋、癡具足的六道眾生身中,都有自性圓滿具足的自心如來隱藏著,所以 大薩遮菩薩說之為「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如來法性身,妙色常湛然,永遠清淨寂滅,如來法相猶如虛空;如此清淨法性身,眾生同樣平等而有、沒有差別,這個如來境界非常深妙,連二乘聖者也不能了知。

由以上經文可以知道,如來藏在眾生身中,是在因地的各道眾生身中就已經具有這個猶如真金寶、如胎中藏、如雲中日的如來藏心,體性與 釋迦如來的法性身一樣,完全沒有差別;有差別的是:眾生身中的如來藏被種種無明煩惱所纏縛著,讓眾生無法看到、無法顯現出祂的功德。而如來則完全清淨了這些煩惱,因而可以究竟了知「如來藏」能令人成就佛道的種種功德,因此如來藏與如來藏的清淨法性在因地就存在了,是本來就具足的,不是修行以後才由無而生的。

如來藏是本住法,祂的種種自性也是本來就存在的,所以不是像這位法師所說的:「法性是本來清淨的,但無始以來,為煩惱垢所隱覆不能顯現,如嬰兒在胎藏中一樣。」所以說本來清淨的法性,無始以來雖然為煩惱所隱覆,卻是時時顯現出來,讓相信祂存在、親證祂的人觀察到;只有不信如來藏存在、以及未證悟祂的人才會看不到,而有許許多多不如理的臆想言辭;因此被無明煩惱所垢的緣故,就會落入意識我見中,看不到如來藏而說祂是隱覆的。而在〈胎藏喻〉、〈萎花喻〉中,世尊很清楚地說明:其實那一朵萎掉而爛臭的花中,清淨的如來是很分明顯現的;處於胎藏中的,還沒有到達佛地的如來也是很分明地顯現的;並且都是以清淨性而顯現出來。煩惱垢所隱覆的是眾生心,使意識的清淨性無法現前,這說的是識陰;可是如來藏仍然很分明地穿透那些汙垢,而讓菩薩們清楚地看見,這是確實證悟而看見的。

各位菩薩!八正道中「正見」最為先,如果沒有正確知見,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乃至世出世間法,都不可能有所成就。雖然說大乘法本來就不容易實證,須要有很多條件配合,才能以善知識所教導的正知見、及在其幫助下證悟。而知見正確,最重要的是相信法界實相如來藏真實存在、以及每一位眾生都有八個識。所以如果不相信如來藏真實存在,不相信眾生有八個識,反被錯誤教導而認為眾生只有六個識,這樣要證悟就更加困難了。

就如 平實導師所說的,破參明心之所以會困難,是因為誤會了經句的真義、或者被惡知識誤導入意識境界中成就錯誤的知見;參禪覓心的方向就會跟著錯誤,所以想要證悟就變得很困難了。所以證悟明心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您願不願意棄捨錯誤的知見、願不願意依止真實善知識,虛心接受正確的教導,如實去履踐證悟該具備的條件。如果都能做到,要親見您身中的真金寶——自心如來,並非難事。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19-a22_016


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5集 如來藏是依止藏、攝持藏(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繼續來談「如來藏是依止藏、攝持藏」。上一次節目中我們說明了如來藏有「依止藏」的道理,因為如來藏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心,由於有如來藏,才能有三界眾生及器世間存在與運作;如來藏具有能讓人修行成就佛道的體性。如來藏也有「隱覆藏」的意思,這是因為如來藏心行極為微細難知,故說隱覆;又如來藏含藏的種子也難以了知而說隱覆;如來藏不在六塵了別,這又是眾生難以了知的,所以說如來藏是隱覆藏。

最後還說到如來藏能攝持一切種子,我們所作所為一切善惡業——有記無記、有漏無漏法種——全部由如來藏中現行,又熏回如來藏中,由如來藏完好地記持著;我們所有業行的種子都收藏在如來藏中不會遺失,未來世緣熟時,就會受可愛或不可愛的異熟果報。這是因為眾生的六識,一直都只在如來藏所變現的內相分中存在與運作;眾生一直以來,從來沒有接觸過外面的世界,所見、所聞、所嗅、所嚐、所觸乃至所了知的一切法,都是如來藏藉由眼、耳等五個色根接觸外境五塵後所變現出來。如來藏變現內相分六塵,接著才有六識的出現而可以了知六塵相分;而六識所觸、所知的,都只在內相分六塵中,從來不曾超出內相分六塵,因此六識心行及所造種種業全部都在如來藏中完成,所完成業種也就不會出於如來藏之外。

由於如來藏收藏所有七轉識熏習、造作的種子,所以叫作藏——寶藏的「藏」。而如來藏有依止藏、隱覆藏、攝持藏這三個功能:萬法的依止、行相微細未證者不知、以及收藏一切種子的功能,這些顯然都不是意識所能為的。所以如果有人否定如來藏而建立意識細心或細意識取代如來藏,來規避親證如來藏這件事,真的非有智之人。

上一次節目中,我們曾提到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一心二門有八識;很明確地指出眾生就是八個識,其中有真、有妄,有生滅、不生滅,然真妄體性不同,八識包含識陰六識、意根以及本識如來藏。識陰——眼、耳、鼻、舌、身、意識——六個識,大家都沒有意見,都不否認。第七識與第八識則常常有人會否定其存在。佛在經中常常會說到「意」,這個意有時是指意根、有時則是說意識、有時則是兼指意識與意根。至於如來藏「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阿含經》中常看到的「識」不離身,「識」不至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入胎識、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等;這些都明白指出,有一個不同於六識,尤其是意識的「識」存在;這個識,也不是意根,因為意根攝屬六根之一,這樣子就是八識的全部,不多也不少。多了,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就不是去後來先的根本識、最終心;少了,就同於斷滅論所說「沒有因,只要眾緣就可以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現」,這就違背了因緣法、緣起法,與 佛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的教說不符。因此八識心王中的第八識如來藏,因地又名阿賴耶識,至八地改名異熟識,乃至佛地的無垢識,這才是唯一不變,從無始劫來一直都存在,未來無量劫後依其不生不滅本性,仍然存在的法界一切法的根源;這是不會改變的事實,不論信或不信祂的存在。

所以說,我們一切作為都不離這八識,而前六識依第七識意根的意旨,在六塵上的造作,都在如來藏的範圍內。如來藏的攝持藏、依止藏的功能,無法由別的法取代;意識心無法取代,更不用說是非心的造物主、大梵天、冥性、自然、時節…等;外於本識而說的種種想像法或物質法,更不可能取代。如來藏真實存在,只要親證祂就好了,不必另外去建立別的法來取代,祂是無可取代的。其實八識各有其體性與功能,我們該作的是分辨清楚八識各有什麼功能與差別,去證明清楚就好了,但是不要為了求悟而被誤導,被以不實的法所矇蔽。如上面說的意識細心或細意識,都是意識;意識就是藉意根、法塵為緣而生的法,體性與功能完全異於如來藏,這點千萬要小心。

接下來,上次說的那位法師又說:【如即如如,無二無別的諦理,真諦是法法如是的。如如,本沒有什麼來不來。如寶珠,本來明淨,即無所謂來不來,然約琢磨寶珠的塵垢,使寶珠的明淨,能具體的顯露出來,所以名來。】(《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09210。)這位法師把如來和如如拿來作解釋:如來,好像來,其實沒有來。

而如如在說什麼?在《雜阿含經》卷16中:【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實持我所說四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名比丘真實持我四聖諦。」】這裡意思是說,比丘真實受持 佛陀所說四聖諦,四聖諦就如真如的諦理,不離真如而有四聖諦、四聖諦也不異於真如;畢竟是真如法性的一部分、是真實存在、可以詳細審視的真諦、是不顛倒非虛妄的法。

又在《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3佛陀告訴勝天王:【大王!所言如者,名為不異、無變、不生、無諍、真實;以無諍故,說名如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如如不動;如如雖生一切諸法,如如不生,是名法身;清淨不變,猶如虛空無等等,一切三界無有一法所能及者,遍眾生身,無與似者;清淨離垢本來不染,自性明淨、自性不生、自性不起。在心意識,非心意識性,即是空、無相、無願,遍虛空界諸眾生處,一切平等,無邊無量不異不別;非色,不離色;非受想行識,不離受想行識;非地大、水火風大,不離地大、水火風大。無生離生,雖逆生死、不順涅槃;眼不能見,耳不能聞,鼻不能嗅,舌不能甞,身不能覺,意不能知,不在心意識,不離心意識。】這經文大意是說,所謂的「如」就是不異、無變、不生、無諍、真實,由於無諍叫作「如如」;這很分明就是在講真如這個心體與真如的如如法性,真如無壞、無變、不生、真實存在,真如沒有諍競而說如如。又如實了知,看見諸法都由這個真如心而生,而真如心於一切諸法卻是如如不動;真如雖然出生一切諸法,真如本身卻是不生的法,故名法身;自性清淨不變,猶如虛空,因此沒有與真如相等的法;三界一切法,沒有任何一法與真如有同樣的體性,真如遍眾生身中,卻不是眾生五陰十八界之法,真如在六根、六塵乃至六識中運作、顯現,卻不屬於六根、六塵與六識,乃至不屬於意根。總而言之,真如非五陰十八界,又不離五陰十八界而有真如心存在,有真如性可以顯現出來。

由這兩段經文可以知道,如或如如是在講真如心或真如心運作時的真實;而不動其心的如如法性,講的是自心真如的清淨法性,與「如來」來或不來是不相干的。而實際上「如」是講諸法皆如,「諸法如」的如字,不是講「如來」的如,因為如來的如字,是說好像的意思,與如如不動的自在道理,二者是不相同的。如果將諸法如,當作如來,根本就是牛頭逗馬嘴。

為什麼叫作「諸法如」?因為如來所證的是如來藏,到佛地名為無垢識;這個「識」在因地就已經是自在,也就是說已經是如如自在,不必等到修行以後才自在、才如。甚至二乘菩提中,阿羅漢滅盡了蘊處界入涅槃時也是如,原始佛法的阿含期中就已經是這麼說的:阿羅漢滅盡蘊處界以後是如。所以說「法不離如、法不異如」。佛陀有時又說阿羅漢的證境是真實、審諦、究盡,也就是究竟滅盡。這表示阿羅漢滅盡蘊處界以後,並不是斷滅空,正因為不是斷滅空,還有本際無垢識如如不動的獨存,所以叫作「如」。也因為菩薩所證的這個本識,在三界中一向是如,在喧鬧的六塵中也都一向是如,所以叫作「如如」。

舉例來說,譬如有人造了惡業下了地獄,即使是到無間地獄,當他的地獄身心受苦無量、煩惱無量,求死不得;好不容易死了,但是業風一吹,馬上又活過來,又繼續去受苦,真是受苦無間;他很苦惱;可是正當他受苦無間而驚恐苦惱時,他的如來藏卻是仍然如如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如。又譬如說,另一個人持五戒又行十善業,上生欲界天有種種享樂,他的覺知心好快樂。如經中說的:有一位阿羅漢的弟子生到忉利天去,駕著馬車飛馳,阿羅漢在路旁看見了就向他揮手,他卻不理他的師父,繼續前進而沒有停車向阿羅漢師父打招呼,因為他忙著享樂;這位阿羅漢覺得這個徒弟真無禮,於是以神通超前攔住他來質問,徒弟卻說:「師父啊!我在天上享樂,其實很忙,沒時間停下來向您問候。」因為忉利天中的天人都很快樂,他沒時間休息,也捨不得休息;可是當這個人如此不斷享樂時,他的如來藏還是沒有任何的貪,還是如如不動。必須是這樣的心,才能叫作全然的如;所以這個「如」字,是說如來藏的「如如」不動,不是說如來的「如」的意思。

接下來說,如──如來,即法空性。因為諸法都從自心如來而來,所以一切法都是空性,一切法全都附屬於如來藏空性,而自心如來這個法本來就是空性,所以如來也就是法空性。因此,如果有人說「法空性就是一切法緣起性空」,這意思就不一樣了;緣起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是藉著種種緣而生起的,沒有真實的自性,所以說其性是空。這與如來藏「空性」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樣的,如來藏猶如虛空,無形、無色、無相,然而這個空性如來藏,有能生萬法的真實自性,一切法都由空性如來藏而來,所以說一切法空性。

接著這位法師又說:【如《金剛經》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約所證說,但名如如,約能證說,即如如智。】(《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10。)諸法如就是自心如來。可是如果所說的如,不是自心如來而是另有他義,那就錯了;這位法師卻是以諸法滅盡的滅相為「如」,諸法滅盡了的滅相,滅相於一切法還有「如」可說嗎?請問各位菩薩:一個法如果滅壞了、不存在了,這個不存在的法,滅失了的相貌,可以說這個滅相不會滅失而永遠存在嗎?當然不能,滅了的法就是沒有了、不存在了,怎麼還可以說滅相永遠不會失去,而叫作「滅相不滅」?這就成了無法了。

譬如說,有一個人本來有一本書,後來因為不小心被火燒了,這時候書已經不存在了;也就是說,現在這本書的狀態是滅失的,書不存在的狀態叫作「滅相」,但說它是「滅相不滅」,這有何意義?有什麼作用?沒看過這本書原先存在的樣子的人,他無從體會這個不存在的滅相與原來存在的書之間有何關聯?不能從這個滅相來連結到原來那本書,更無法體會這個滅相與諸法有何關聯。所以說這個滅相在一切法中是「如」,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於諸法中如,一定是有一個大前提,也就是有一個法,這個法在諸法中一向都如如不動,這才能說是於諸法中如。存而復失、不存在的法,有如如不動的道理可說嗎?所以,如果於諸法中並沒有那個常住而如如不動的法,而諸法斷滅後的斷滅空,怎麼能說是於諸法如呢?這麼說是沒有意義的。

接著來看「約所證說,但名如如,約能證說,即如如智」。如果單從「能證」講解為如如智,表面上似乎是對,但問題是:智與識到底是一個法或是兩個法?我們來看看「智」與「識」,是兩個或是一個?譬如我們說某人很有智慧,意思是這個人的意識的功能很好,顯然有智慧是因為意識功能好,因此智是識顯現所擁有的,所以是二;但智其實不離識,離識就無智可說,所以也是一;然而說一、或二,都將出現問題,因為事實上是不一亦不異。

也許有人又會講:「那都是從大乘法裡面弄出來隨便講的。」真是這樣嗎?其實在阿含部經典中,就記載著兩位大阿羅漢間的問答如下:【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及識,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中阿含經》卷58《大拘絺羅經》)

這是說有一天,舍利子尊者問大拘絺羅尊者:「智與識是可以分開的嗎?或者是不可以分開?」大拘絺羅尊者說:「不可以分開,因為識是心體,智是心體所得的法;表面上看來雖然是兩個法,可是這兩個法不可分開,因為離開識就沒有智。『識與智』不一也不異,智是識的所證,是識所有,離開識就沒有智。」

回頭再來看這位法師這一句話:「約能證說,即如如智。」由上面阿含經文,大家已經知道,如如智是意識所得,意識悟了以後擁有如如智;因此能證的識不是智,但離識無智,所以說意識所擁有的如如智,並不就是意識本身。如果意識所擁有的如如智就是意識自己,那麼同樣的邏輯:燈泡發出來的光也就是燈泡,所以把燈光關掉時,燈泡應該同時就壞掉了。那麼就可以說:「約能發光的燈泡說,即是燈泡的光。」如果把燈關掉了,燈泡的光不見了,那時燈泡也應該滅失了;但事實上,每次開關電燈的結果並不是這樣。

所以如如智是意識的所證,當意識找到如來藏了,由此能現觀如來藏的如如不動自性而有如如智。這是意識有了如如智,是意識證得如如智,意識與如如智是相待的兩個法,可是這位法師說:「能證就是智,智就是識。」如果像這位法師所說的「能證」是意識,而能證的意識就是所證的智,那麼意識所證得的如如智就是意識本身,因為識就是智,那就應該所有人一出生時,有了意識就一定有智;因為識就是智,智不是後來修學才證的,識與智就不是兩個法。所以這位法師說:「約能證說,即如如智。」他這個意思是說:如如智就是能證的意識覺知心。然而這是違背常理的說法,這是通不過世俗邏輯的考驗,更不要說實相智慧的考驗了。

從世間法上來看,我們從小就開始不斷地讓意識學習,意識經過學習才能生起世間法的智慧;佛法智慧也如是,不論是聽聞的智慧,或是又經過思惟的智慧,都是因為先有識,才有智。所以「智」是因為「識」對某一法的無明、無知去除了,才顯現出有這方面的「明」,也就是智慧;因此,智是依識而有,不是先有智才有識。所以不能像這位法師所說的:智是能證,即如如智。而真正的如如智是親證如來藏,能現觀如來藏於諸法如如不動,有了這個對如來藏觀察所產生的智慧,才能說有如如智;二者雖然是不一不異,但是「能得」與「所得」還是有所不同,不能含糊籠統地說「所證的智就是能證的識」,這樣就是體用不分了。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11-a22_01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4集 如來藏是依止藏、攝持藏(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節目,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是「如來藏是依止藏、攝持藏」。上一次節目中我們說明了如來藏實相的究竟境界是如來的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能知道。這是因為三界一切法,包含眾生的五陰身、世間一切法等等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生的,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了知這一切法,而且也是具足親證了;這就是成佛所具有的一切種智,而這並不是聲聞、緣覺所能了知的,因為他們沒有證得如來藏,也沒有證知如來藏所含藏的一切能令眾生成就佛道的種子,二乘聖者並沒有這個成佛必須圓滿的一切種子的智慧。

再簡單復習一下,什麼是如來藏?如來藏是萬法根源,沒有如來藏就沒有三界一切法;不但沒有眾生,也沒有我們生存的器世間山河大地、礦植物等等。所以說,如來藏是諸法根源,一切世間法依於如來藏而能出生、存在與運作;而一切出世間法則必須依於如來藏才有解脫、涅槃可得;世出世間法則是依止如來藏這個根本因,而能出生、顯現一切有為法與無為法。古時很多禪宗祖師證悟如來藏後,雖然之後不一定都有廣閱經典,但是說法智慧就完全不同於悟前所說;而近代、現代有很多人在經教中研究如來藏,不論如何研究,如果沒有悟得這個根本心,其所說法義也只是經教上的文字,能依文解義,不任意加入自己思惟的想法,一般都還不至於有太大過失。最怕的是沒有依文解義,反而加上自己臆想、揣測的意思,那就很容易有所偏差了。

譬如有一位法師說:【什麼是如來藏?依《佛性論》,這可以從:一、(所)依止藏,二、隱覆藏,三、(能)攝持藏的三義來說明。】(《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09。)這位法師依《佛性論》而說如來藏具有依止藏、隱覆藏、以及攝持藏這三個道理。在世親菩薩所造《佛性論》卷2,原文中是這麼說的:【復次如來藏義有三種應知。何者為三?一、所攝藏,二、隱覆藏,三、能攝藏。】從文字表面上來看,這位法師所說與原文之意並沒有違背,但是我們要來檢視一下,是不是真的如此?依止藏:如來藏是萬法的依止,萬法全都依止如來藏,才能生起、存在及運作;一切證悟的人都是如此現觀而證實的。能夠成為萬法的依止,一定不是會生滅的法,也一定不是須要各種因緣才能出生、存在與運作的法,也是可以單獨存在的法。

在 佛陀三轉法輪教說中,初轉法輪的阿含經典中說,這個法真實、審諦、寂滅、清涼,常、恆、不變易,隱喻有一個法是真實恆存、無熱惱、不會變異的。而般若經典則說,這個法是非心心、無心相心、不念心、無住心等,顯示這個法與我們一般所了知的能知能覺的心是不一樣的,沒有覺知心運作時的種種心相。又在方廣唯識經中則說「一切法唯識」,一切法都是真常心的種子所出生,外於這個真常心即無一切法。這在說明除了有現象界中一切有為法之外,還有一個法是與有為法同在一起,是一切法的根源;而這個法經由修行清淨其所含藏種子後,就可以圓滿佛地的功德,成就佛道。顯然這個法不是根、塵為緣才能生起的法,也不須根、塵為緣才能運作,若無根、塵還是可以單獨存在。在馬鳴菩薩所造《大乘起信論》中說,一心有二門,真妄心共八個,這八個識說的正是《大乘百法明門論》說的八識心王,其中眼、耳、鼻、舌、身、意識,除了根本因之外,是還須要根、塵為緣才能生起的心識,也須依根、塵為緣才能運作;若無根、塵的緣即不能現起,也不能存在,更不會有一切法現起。因此,前六識是依因藉緣會生滅的法,第七識雖然在三界中都不會斷滅,但是一旦二乘聖者入了無餘涅槃,也是會斷滅的,惟餘第八識可以獨存於無餘涅槃中。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會生滅的意識心,絕對不是萬法的依止心,從來也不曾被稱為依止藏。

回頭來看,如來藏有「依止藏」的意思,既是依止藏,一定不是會中斷的心;而這位法師其實是不承認有如來藏的,在他的書中曾說:「佛經說:外道所說的我,是從佛法中來的,事關過去佛所說,只可以信仰,而不能從歷史去證明。反之,在現實世界中,印度神教先說有我,釋尊否定他們,建立無我的宗教;到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才宣說如來藏我,卻是歷史的事實。所以『大般涅槃經』的比喻與解說,只能說是信仰而已,『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佛教為了適應印度神教文化,為了誘化主張有我的外道們,使他們漸入佛法,所以方便的宣說如來藏我,這也許更符合佛教方便適應的事實!」(《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19881月三版,頁139。)

這一段話,各位菩薩很容易就可以明白其中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位法師認為《楞伽經》中,佛是為了開引「計我外道」而說有如來藏,這是 釋尊說法的方便,是為了誘化主張「有我」的外道,使他們能進入佛法,所方便宣說的「如來藏我」,很明顯這位法師並不相信 佛說「眾生都有如來藏」。因此這位法師會說如來藏,只是因為經論中這麼說,不得不也如此說;實際上他不承認如來藏是萬法根源,也不認為如來藏是真實存在的心。我們來看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中,佛告訴大慧菩薩說:如來開示的如來藏我,迥異於外道所說的我。白話如下:

佛陀所說的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我,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這些種種的言句來說如來藏之後,如來為了斷愚夫畏懼無我文句的說法,而說有離妄想、沒有言說、沒有一切境界的如來藏法門;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該作有我見的錯計與執著。這譬如陶器製作家,可以用一團泥聚,施以人工、水、木、輪、繩等等的方便,作出種種陶器出來;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虛妄想」的法相,以種種智慧及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由於這個原因,如來所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這就是如來所說的如來藏;為了開示引導錯計有我的那些外道的緣故,為他們說如來藏,令他們可以遠離不真實的我見之虛妄想,證入空、無相、無願的三解脫門的境界,希望他們都能速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演說開示如來之藏,若不如是演說如來藏,就會如同外道所說的我;因此為了遠離外道見的緣故,應當依止無我性的如來藏。

顯然是這位法師錯解 佛在《楞伽經》中的如來藏義,而自意揣測、想像,妄下論斷說如來藏我是外道所說的大我、神我,又說如來藏是古佛所說,無法由歷史證明;意思是沒有古佛,有關古佛說法的傳說也是虛構的。這種說法可以證明他未證如來藏,當然就不會相信如來藏真實是萬法根源,甚至認為如來藏只是一個施設;由於未親證如來藏,又怕被說是斷滅空,只好建立一個意識細心是永恆不斷滅的,而說這細意識才是生命的本源,而萬法能生起是因為緣起性空。如這位法師在書中這麼說:【滅受想定卻不然,在修習滅盡定的加行時,厭患受想的麤動,作一種如生著癰疽,或中了毒箭般苦痛可厭的觀想。因這厭離受想的作意,所以入定的時候,受想都不起,只有微細意識的存在。明白點說,滅受想定,是生起意識以後,不再引起麤動的感情(受),想像(想),造作(思)等心所,唯是平靜一味的意識的延長。有此細心的存在,一切法所熏成的舊隨界,就可以相續不斷,獲得未來的果報。】(《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78~79。)依這位法師的說法,在滅盡定中還有意識存在,只是意識這個細心平靜一味地存在,因此一切法所熏成的舊隨界──也就是種子──可以相續下去,自然就可以獲得未來世的果報。

我們都知道,滅盡定又叫作滅受想定,在滅盡定中六識都不存在,六識的心所法也都不運作了,連第七識意根的受、想兩個心所法,也都不運作了;這是斷我見者才能證得的境界,並非像這位法師所說的「滅盡定中還有意識細心存在」。這位法師認為:意識細心可以讓所熏成的舊隨界相續不斷,而獲得未來的果報;顯然是將意識細心當作是能持種的最後心。然而,持種心不可能是會斷滅的因緣所生法,而這位法師在這本書中的說法,是認定意識細心為持種心,就是認定意識細心是萬法的依止心、依止藏,與他上面另一本書中所說的「如來藏具有依止藏的意思」,顯然是矛盾的;因為如來藏與意識,是兩個截然不同體性的心。因此這裡要提出來,請各位菩薩思考的是:這位法師既然以《佛性論》來講解如來藏,說如來藏有依止藏、隱覆藏、攝持藏等三個道理;那麼,為什麼又要主張說意識細心是最終心、最究竟心呢?為什麼不肯承認有第八識如來藏呢?

在《阿含經》中 佛處處說「根、塵為緣生識」,乃至說「意、法為緣生意識」。意識心不論細到什麼程度,都不可能是萬法的依止心;因為意識心本身是藉緣而生的虛妄心,既然意識是藉緣而生虛妄生滅的心,絕對不可能是萬法的依止心,絕對不可能是萬法的最後心。再說,如來藏具有能令人成佛之性,與眼見佛性的佛性是不一樣的;這位法師引用《佛性論》來解釋如來藏,也可以看出他既不瞭解如來藏,更不知道佛性的真正意思。而在《佛性論》所說,正好是在講第八識配合其他七識和合運作,具有能使人成佛的體性;這與一般證悟如來藏的禪宗祖師講的「見性」是一樣的。因為禪宗祖師大部分對佛性、對見性的瞭解,都是只在如來藏具有使人成佛的自性的層面,也就是一般禪宗祖師說的「見性」是指找到如來藏,看到如來藏具有令人修行成就佛果的體性。而證悟如來藏與眼見佛性是不一樣的智慧,所須具備的條件自然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應該小心謹慎,不應該像這位法師一樣,以為《佛性論》講的就是眼見佛性,應該要從論中意旨來分辨,才不會錯解論意。

另外,如來藏也有隱覆的道理,如來藏隱覆可以分為幾點來說明:

一、因為如來藏的了別性,也就是識性非常的微細,很難在如來藏的了知性上面覺察祂的存在,所以說隱覆。

二、如來藏含藏的一切種子,也很難讓凡夫覺察到,所以有隱覆性,因此才說是隱覆藏。

三、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異熟識,既然叫作識,識就是了別,顯然祂也有了別性,但是如來藏的了別性很微細,祂不在六塵中了別,祂的了別性是隱覆而難知的,所以又被稱為隱覆藏。

四、因為如來藏難信難解,而不可以用語言明說,所以叫作隱覆。

由此來看可知,說如來藏隱覆,是因為如來藏的識性微細難以察知,如果證悟了,其實就說祂沒有隱覆;祂每天都在我們眼皮底下顯現無量的法出來,只是因為我們未證得祂,而沒看見祂的存在,而說如來藏有隱覆。就如禪門有一首偈說的:【頭角混泥塵,分明露此身;綠楊芳草岸,何處不稱尊。】(《人天眼目》卷3如來藏不論去到哪裡都一樣,或者是在綠楊芳草岸、或者跑到都市裡來,這頭牛都是分明露此身;其實不論我們在五道中的哪一道都一樣,如來藏都分明顯現著,只是未證而不知。這個隱覆的道理,不是一般人所能知道的,這位法師也是同樣不知道。

再說「攝持藏」,如來藏能攝持一切諸法的種子,包括善業種、惡業種;有許多人不信,當他們否定了如來藏以後,就用幾個化名上去網站貼文無根誹謗,以為沒有人知道那是誰作的,事實上不然。有人說:「你出家了有護法神跟著,護法神會為你記帳的。」他們就會說那只是騙騙俗人的,什麼地獄、什麼護法神,你看某某老法師都不承認這個。可是他們絕對沒有想到的一點是:他們所有的心行都在如來藏中運作,並沒有出離過如來藏,所以他們的覺知心,從來都只是在自己如來藏的內相分裡面運作,只是藉著色身來接觸外境;他們所作的一切業行也都是在如來藏裡面作,善、惡業造作完成而成為種子,都會留在如來藏裡面,這些種子絕對不會跑出如來藏外面。請問那些善種、惡種會遺失嗎?當然不可能遺失,那麼未來世緣熟了,當然就得要受善惡報了。

或許又有人說:「什麼內相分?那都是你發明的,原始佛法裡面沒有講『內相分』。」在原始佛法中的初轉法輪,佛陀在四阿含中多次說到有內六入、外六入;外六入是如來藏藉色陰去攝取外面的六塵,叫作「外六入」,所以如來藏這個本識,在阿含期的聲聞羅漢所造的論中,往往把祂叫作「外識」,因為只有祂能接觸外塵六法。可是 佛在《阿含經》中還說有內六入,如此來看「內六入」又是什麼?難道還是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嗎?當然不是,顯然就是內相分,內相分就是各人的本識顯現出來的內六塵--那就是內六入,內六入就是內相分,不能因為沒有「內相分」三個字,就謗說 佛陀沒有講過內相分。

再說,除了本識如來藏被阿羅漢定位為「外識」,而能了別六塵法的識陰六識,則被阿羅漢們定位為「內識 」不是「外識」;這就表示說,識陰一直都是在內相分中生起與存在,所以意識當然就不可能接觸到外相分六塵,既然六識都是「內識」,只能接觸「內相分」,屬於「內六入」,這六識在「內相分」裡面運作,而藉六根去與「外相分」連結。請問各位菩薩:意識等六識有沒有接觸外六入?顯然是沒有。既然識陰六識都只能在「內相分」裡面活動而造作善惡業,當這些業造作完成了,這些惡業的種子,當然也不會落到如來藏心外去。因為造業的六識一向都是在如來藏的「內相分」裡面運作而已,業種當然不會流失到如來藏外去。所以,不必護法神幫他們記錄業行,他們自己的如來藏已經如實而自動地幫他們記下來了,誰都瞞不了,只能隱瞞識陰自己。

等到捨報前一秒鐘,所謂的「業鏡」──就是此世每一件善惡業的行支,也就是十二因緣所說的行支──出現時,好像幻燈片或電影片那樣,由上往下,一格又一格地拉過去;那時覺知心意識很伶俐,跟著業鏡一剎那又一剎那地示現而看見那些影像,都知道那些影像提示的是什麼樣的業行;當它們出現大約一秒鐘而全部過去了,就開始轉進中陰境界的過程;當中陰身具足而重新出現意識時,這些業種就現行而產生了業風,然後就被業風所轉而去受報了。這是說明如來藏是攝持藏,能把一切業種,當然也包括有漏法種、無漏法種,或者無漏中的有為法種──像世間技藝熏習成就的種子──全部收藏在祂裡面,成為所埋藏的種子,所以才叫作「藏」,就是收藏的意思。

時間的關係說明到這裡,感謝您的收看。

敬祝各位菩薩:色身康泰、一切無礙、福慧增長、早證菩提。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09-a22_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