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3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集 阿羅漢已經成佛了嗎(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題目子題是「阿羅漢已經成佛了嗎?」這是第二集的節目。

阿羅漢是不是已經成佛?阿羅漢究竟是不是佛?在上一集節目中,我們舉示勝鬘夫人在《勝鬘經》當中的開示:【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我們也舉示了 世尊在其他經典的開示,尤其在《大寶積經》有這段開示說:【唯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涅槃,成就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功德,所應斷者皆悉已斷究竟清淨,為諸有情之所瞻仰,超過二乘、菩薩境界。】(《大寶積經》卷119也就是由 世尊的至教量的開示,來論證阿羅漢並不是佛,離如來證境還非常遙遠。

另外還仍然有其他的很多經典,世尊其實都是有開示這樣的法義,談到二乘的修學都只是通往成佛之道過程當中的「化城」,也就是所到之城並不是真實,只是 佛的方便說阿羅漢證涅槃;但是由大乘實際理地來說,阿羅漢不證涅槃、不住涅槃,這才是 世尊開示的正理。時間關係,本文就沒有辦法再舉示其他的經典來作教證,但是由上面所舉證已經可以清楚知道:阿羅漢證境離佛地還非常遙遠,阿羅漢並不是諸佛如來,而且二乘解脫道的修學,當然不是大乘佛菩提成佛之道。

本文的第二項綱要,我們要從某位佛教導師當中有種種的錯判,他認為修證圓滿成就阿羅漢位,就等同於諸佛如來了。在 平實導師出世弘化之前,佛教界普遍被某位佛教導師作了種種的錯誤教授。由於這樣的緣故,平實導師當年提出上面的論述的時候,佛教界一時都群起撻伐,認為這樣的論述是對阿羅漢的大不敬,是對這位佛教導師的惡意批判。下面我們要由幾個論點來一一探究,這位佛教導師作這樣的教判,是不是符合 世尊聖教量的開示,我們就能夠更清楚當中淆訛之所在。

第一個論點,我們要來談這位佛教導師對於三乘菩提跟三轉法輪作了種種的錯判:

第一個、第一點來說,這個導師在他的《妙雲集》比較早的一本書《成佛之道》這本書當中,就開始有了誤會,因為他個人的中心思想是認為 世尊在初轉阿含期所說的解脫道,就已經是成佛之道;修證圓滿成就阿羅漢,就等同諸佛如來了。

第二個他的論點,這個導師認為二乘人修學解脫道跟菩薩法道沒有差別,他認為菩薩之所修同等於解脫道的修學,他認為沒有所謂的大乘佛菩提法道可言。所謂大乘佛菩提成佛法道,這些大乘經典不是 佛世尊所親說,他認為那是後代的佛弟子,在 佛入滅後對 世尊永恆懷念,而所作的集體創作。

第三個他的論點認為所謂的佛菩提道,就是依解脫道來修學,只要再加上修斷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這就已經是大乘佛菩提成佛之道。

這個導師第四個論點,他進一步背離了 世尊的正教,自己創見主張說:所謂的大乘菩薩,他的證境本同於二乘聖人,因為菩薩也是沒有斷盡習氣種子隨眠。這樣的說法當然是在貶抑大乘菩薩,強說大乘菩薩的證境是等同於二乘聖人,沒有所謂勝妙證境可言。

這個導師第五個論點,他錯誤的把習氣種子隨眠說成是無始無明隨眠,把阿羅漢所沒有斷盡,只有地上菩薩才有能力斷除的習氣種子隨眠,說成為無始無明;由此認為大乘菩薩就等同於二乘聖人,也就是都是有斷煩惱可是不究竟。這個導師這樣子說的目的,就是要用聲聞菩提解脫道來統合三乘菩提,也就是要用解脫道強行取代最勝妙的大乘佛菩提成佛之道。

第六個這個論點,這個導師認為他最崇尚的是所謂根本佛法,他認為在初轉法輪四大部阿含,這些才是 世尊親說的法,所以他自己創見說:這就是所謂的「原始佛法」;也就是這個導師認為這些才是 佛親說的法。可是實際上這個導師也只肯定部分的阿含經典,對於阿含經典只要有隱說大乘法義的,他也不承認這些阿含經典是 世尊所親說。

第七個這個導師的論點,他錯誤地判教認為在進入二轉法輪時期所宣演的大乘般若諸經,也不是 世尊所親說,他認為所謂的般若其實也是在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性空唯名無有實義。所以他創見說:世尊在講完初轉解脫道就已經圓滿說了佛道,就已經可以證入涅槃,而在後面繼續說的大乘法義,這些都是阿含解脫道法義的增說,其實都已經屬於戲論了。

第八,這位導師的論點認為佛所說的最勝妙、最究竟第三轉法輪諸經,教導大乘地上菩薩如何修證圓滿地上菩薩所需次第向上進修的這些一切種智,也就是教導地上菩薩怎麼樣圓滿佛道所說的這些第三轉法輪最勝大乘方廣唯識諸經;這個導師把這些唯識諸經全部認為都是多餘的虛妄之論,所以他判教為「虛妄唯識」。

但實際理地上,釋迦如來示現人間的唯一真實本懷,卻是要教導眾生開、示、悟、入這第三轉法輪時期所宣演的最勝「真實唯識」法理;諸地菩薩依這樣來次第修學,最後才真的能夠圓滿佛道,能夠同於 釋迦如來一樣究竟成佛。這是 釋迦世尊的大慈心、大悲心,以及無上的大願力,所以 世尊來人間示現八相成道的唯一真實本懷,就是宣講這第三轉法輪最勝諸經;但是這個導師卻判教認為這些究竟唯識的成佛法道是屬於虛妄法教,這是後代弟子之所增說,所以他判為「虛妄唯識」、無有真實義。

所以這個導師承襲密宗喇嘛教應成中觀的六識邪見,否定 佛三轉法輪前後相續親說的八識正義。所以這個導師對大乘菩薩才有能力次第斷盡的所知障,也全盤誤解;實際上所知障的意涵在說:眾生因為對萬法的根源、生命的實相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心—所知之不足,遮障眾生成就佛道。這個導師對於所知障所談論的第八識如來藏全盤否定,認為如果強說有如來藏,說那就是外道法;如果認為如來藏是有情眾生常住不滅的真實我,這個導師認為這屬於外道神我、梵我思想。原因是因為這個導師在一開始接觸佛法的時候,閱讀了這些喇嘛教應成假中觀思想的書籍,被這些六識邪見所誤導。所以,他一開始就把解脫道認定為佛菩提道,他認為阿羅漢就是菩薩,甚至認為阿羅漢就已經等同於諸佛如來了。

第十個論點,這個導師他信受喇嘛教應成假中觀所建立的六識邪見:這個思想認為所謂的中道觀行,是要在男女雙身修法當中去實修樂空雙運,所謂的樂空不二,說這才是中道觀行。所以依這樣的六識論思想,他認為:並沒有所謂第八識如來藏可實證,也沒有第七識意根末那的存在,他們認為有情總共只存在六個識心。這就是六識論的邪見,所以這樣的密宗喇嘛教法認為:真正要成佛,就要實修男女雙身法,經由上師跟弟子合修這雙身法,可以助成弟子「即身成佛」。他用的方法是以第六識意識心,去相應雙修當中最快樂的境界,也就是雙身法中的「第四喜境界」。這樣的外道法主張,就說只有修密宗道才能真正究竟成佛,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佛菩提道可言。這位導師雖然在他的著作中,也曾經斥責密宗喇嘛教修的雙身法,但是暗地裡仍然是以第六識意識心常住不壞的六識邪見,來支持密宗喇嘛教所實修的邪淫雙身修法。

第二個論點,我們要舉出這個導師在他自己的論著《成佛之道》這本書當中,有種種的錯誤判教:

第一小點,這個導師在他《成佛之道》一書當中,他就認為聲聞阿羅漢之所修就是菩薩道,這就是前一段文所說,這個導師把解脫道的修學,當成是佛菩提成佛法道的修學。在他的《成佛之道》這本書中,就有下面這一段他的論述:【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歸」宗究「極」,「唯」有「一」乘或「大」乘。這不是說一切眾生都要成佛,歸根結底,有一乘法就得了。這是說從佛法歸於究極的立場說,一切(上中下)佛法,都是成佛的一乘──大乘法。例如聲聞乘(中士)的修出離行、得涅槃果,而佛在法華會上,認為這是方便說,其實就是大乘法,所以說:『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20052月新版三刷,頁57。)這個導師在這本書中開始談到:「然從如來出世本懷來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我們在前面文已經談到,如來出世的真實本懷,是要在第三轉法輪的時候,為地上菩薩宣演一切種智的修學,而地上菩薩依之次第修學,才可以圓滿成就佛道,並不是這個導師在這個地方所說 世尊所教授的一切法門都是成佛之道。

另外這段文這個導師也談到所謂的五乘佛法,這是他抄襲自密宗喇嘛教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本書當中的說法,宗喀巴把五乘佛法自己創見主張分成所謂的:下士、中士、上士道的修學差別。但 世尊所宣演的佛法,總共就是「三乘菩提佛法」,也就是二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大乘佛菩提。實際上 世尊示現人間的真實本懷,是要教授「唯一佛乘」的大乘佛菩提成佛法道,所以二乘法也只是化城,並不是真實法。二乘法只是 佛當時的方便施設教化,是成就阿羅漢之法,不是成佛之法,當然不是成佛之道。但這個導師卻在上面這段文當中說,世尊所說一切法門無非成佛之道。我們從實際理地來說,所謂五乘當中的人乘、天乘與二乘法,前兩者是世間法,二乘法雖然是出世間法,但修學這三道(所謂的人乘、天乘與二乘)這些修學者,都無法乘此三道最後成佛,因為這三乘都不是成佛之道的緣故。

這個導師上文也談到:「這不是說一切眾生都要成佛」,也就是他認為一切眾生並不是都會成佛。這樣的說法跟 世尊的開示是相違背的,世尊開示眾生都本具清淨真如佛性,經無量數劫的修學,都會圓滿成就佛道,也就是都會成佛。

這段文的後面,這個導師又說聲聞乘得涅槃果,認為聲聞阿羅漢所修就是大乘法,所以他錯解經文,他引用經文的「汝等所行,是菩薩道」這樣的說法,就把聲聞阿羅漢之所修,說成就是在修大乘菩薩道。但是聲聞修學者他們的心態只是急求自我解脫生死,可是修學大乘菩薩法的菩薩道行者,都需要經過無量數劫長養自己的利他菩薩性;也就是都要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是在捨我、無我、無我所的作意下,在利樂眾生之間來成就佛道。所以這兩種修學者他們的心中作意是迥然不同的,聲聞的極果只能成就最後的阿羅漢位,可是菩薩在行無量的利他菩薩行之後,才能夠有因緣成就佛道,這才是佛所宣講的成佛之道。阿羅漢如果不能夠最後迴小向大,發起大乘菩薩的利他聖性,心態上不能轉易,不能開始轉修大乘菩薩道,那他就永遠不能成就佛道,所以聲聞道的修學之道不是成佛之道。

第二個小項說,另外這個導師所謂成佛之道的修學次第,並不是依據 世尊經典中開示而說,他的內容是抄襲外道宗喀巴的《廣論》,依據這部論中所說的三士道,來編寫他所謂的成佛之道。

在他《成佛之道》這本書的自序文當中,他曾經這樣說過:「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成佛之道》,正聞出版社,20052月新版三刷,(自序)頁4~5。)這一段文就明白說這個導師所認為的成佛之道,他其實是「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那宗喀巴的三士道修道次第是錯謬的,我們這個地方沒有時間多加論述,還請大家另外去收看正覺電視弘法節目當中三乘菩提之「常見外道法--廣論」這個單元,大家就能夠知道他有違 世尊正法教之處。

上段引文也說到《成佛之道》一書,是「依據虛大師的開示」來編寫成佛之道。實際上,太虛大師對於這位弟子後來的論著多所評論,也指責這位弟子把佛法切割的支離破碎。這位導師在自己《以佛法研究佛法》這本書當中就自己這樣說到:【但虛大師批評我:將馬鳴、龍樹、無著的一貫,糅成支離破碎了。】(《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95。)實際上太虛大師之所言不虛,因為這位導師把馬鳴、龍樹、無著這些大乘諸地菩薩的一貫佛法切割得支離破碎,也就是他把佛法切割分成空宗、有宗,說這些大乘諸地菩薩各自安立空宗、有宗,彼此間相互諍論不休。佛法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宗派之分,世尊出世本懷,本來就是依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心─來開演全面性的佛法,也就是都由這個本識心來貫穿所有世出世間一切法。

所以佛法是一貫的,本來就沒有宗派之分,大乘諸地菩薩之間更沒有所謂的空宗、有宗的諍論。所謂空有之諍論,那是部派佛教時期,那些聲聞凡夫對六識邪見論者,由於對大乘法有了錯解,而開始切割佛法分宗分派,建立所謂的空宗、有宗,這些聲聞凡夫彼此之間相諍不斷。這個導師因為承襲密宗喇嘛教六識邪見,繼續把佛法作切割,繼續跟大乘菩薩作諍論,才會落得他的上師太虛大師批評這位弟子,把 世尊所開演全面性一貫的佛法,整個切割得支離破碎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阿羅漢已經成佛了嗎?」這個題目,就先為大家解說到這裡。

最後祝願所有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189-a22_006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5集 阿羅漢已經成佛了嗎(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題目子題是「阿羅漢已經成佛了嗎?」那麼這個題目我們要分四集的節目來為大家一起探討,這是第一集的節目。

這個題目的第一項綱要,我們要由勝鬘經典當中勝鬘夫人對如來與聲聞、緣覺證境之差別,以及在其他經典當中 佛世尊的開示,來證成阿羅漢不是佛,離佛地證境還非常遙遠。那麼這整個單元也是以 平實導師著作的《勝鬘經講記》作為藍本,再進一步闡述勝鬘夫人的開示。

在 平實導師的《勝鬘經講記》第四輯當中,勝鬘夫人對如來與聲聞、緣覺證境的差別有下面這一段開示說:【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在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之前,佛教界對整個三乘菩提佛法的勝劣次第差別仍然有嚴重的誤會,甚至認為阿羅漢等同於佛,二乘解脫道修學圓滿成就無學阿羅漢位,就是圓滿的佛道,也就是把解脫道的修學,當成就是大乘佛菩提道的修學。平實導師不忍眾生被誤導,在週二固定公開講經法會中,為大眾次第宣演大乘系列經典,也特別選擇這一部《勝鬘經》來開講,要經由勝鬘夫人經文的開示,來為大眾說明如來跟聲聞阿羅漢以及緣覺辟支佛所證證境之間的勝劣差別。

如上面這一段經文,在〈無邊聖諦章〉第6當中,勝鬘夫人開示說:諸佛如來是人天至尊、是人天之所應供,而諸佛如來之間也都是成就平等平等無差別的無上正覺智慧,也就是諸佛如來之所證智慧彼此間平等並沒有勝劣差別。但是諸佛如來所證的智慧,卻不是二乘聖者,也就是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之所能思議,諸佛成就的智慧,是斷除一切煩惱藏的「不思議空智」;經文後段又談到要壞盡「一切煩惱藏」,說這樣究竟圓滿的智慧,才是第一義諦智慧。之後也談到二乘聖人所證只是初聖諦智慧,這屬於可思議,不是不可思議的智慧,還不是佛地究竟圓滿智慧,也就是還只是趣向成就佛地的無上正等正覺所應該先成就的初聖諦智慧。

上面經文剛開始談到「如來應等正覺」,意思在說諸佛如來之所證,彼此之間都是平等平等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才會叫作「等正覺」。由這個地方的經文開示,我們更可以確認:附佛外道的密宗喇嘛教,他們曾經宣稱他們所證的密教佛成就了報身佛的境界,說這樣的境界更殊勝於顯教佛,這樣的說法當然是虛妄說;這是屬於外道法教,不是佛法,也就是密宗喇嘛教所說,並不是佛世尊說的法教。因為法界的事實是沒有所謂的喇嘛教密教佛可言,更不會有所謂的密教佛殊勝於顯教佛的說法;因為經文告訴我們,諸佛如來所證都是平等平等,都是等正覺沒有差別的緣故。

另外這段經文勝鬘夫人也繼續開示:諸佛是成就「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也就是諸佛都是壞盡一切煩惱藏。那麼可能有人也會誤會說二乘聖人一樣也斷盡了所有的煩惱,斷盡我見、我執、我所執煩惱,那也是壞盡一切煩惱藏;但是實際上一切煩惱藏所含攝煩惱的內涵非常廣、非常深細,不但函蓋二乘聖人要斷除的煩惱障(也就是見惑與思惑煩惱),更進一步含攝大乘菩薩才有能力進斷的三界愛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以及初地菩薩所專斷的所知障。

所知障含攝的煩惱內涵名為「無始無明上煩惱」,這樣的無始無明上煩惱如同恆河塵沙一般無量無邊,所以經中又名為塵沙惑。這所有的一切煩惱藏,都收藏在有情眾生的金剛心如來藏當中。諸佛都是斷盡二乘人所斷的一念無明,所謂的下煩惱,而且還要進一步斷盡大乘菩薩才有能力斷除的無始無明上煩惱。這樣才是斷盡自心如來藏中所含藏的一切煩惱,才能圓滿成就佛地「不思議空智」,這是究竟圓滿的究竟智,也是世出世間第一義諦的智慧。

所以阿羅漢當然還不是諸佛如來,因為阿羅漢所斷的煩惱淺狹,所證的智慧仍是可思、可議;而諸佛所斷煩惱就非常廣、非常深細,所成就是經文所說不可思議空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讚歎諸佛如來同樣是阿羅漢,諸佛當然堪受人天應供,因為諸佛也同樣斷盡阿羅漢所斷的見、思二惑煩惱;但是我們卻不可以稱揚阿羅漢也已經是諸佛如來,因為阿羅漢自身還沒有斷盡所有上文所說的「一切煩惱藏」,所以阿羅漢的證境離佛地還非常遙遠,完全無法思議諸佛如來所證解脫智慧的緣故。

下面我們要由 佛在其他經典當中的開示,來進一步瞭解阿羅漢跟諸佛如來所證智慧勝劣的差別,我們就可以瞭解為什麼勝鬘夫人在這段經文會開示諸佛所證是不思議空智,當然就能夠更瞭解阿羅漢為什麼還不是諸佛如來。

在 佛世尊《大寶積經》有一段經文的開示就談到:阿羅漢為什麼還需要歸依如來修學?為什麼他的心中還有恐怖不得自在?在《大寶積經》卷119經文說:【世尊!如是阿羅漢有恐怖,故歸依如來。是故阿羅漢及辟支佛,生法有餘、梵行未立、所作未辦,當有所斷未究竟故,去涅槃遠。何以故?唯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涅槃,成就無量不可思議一切功德,所應斷者皆悉已斷究竟清淨,為諸有情之所瞻仰,超過二乘、菩薩境界。阿羅漢等則不如是,言得涅槃佛之方便,是故阿羅漢等去涅槃遠。】

這段經文的大意在談:阿羅漢還是需要歸依佛世尊繼續修學,阿羅漢心中還有恐怖的緣故。二乘無學聖者聲聞阿羅漢跟緣覺辟支佛,仍然有餘生法不盡、梵行未立,所作尚未究竟成辦,仍然有應斷煩惱無明還沒有究竟捨,離佛地究竟圓滿涅槃之實證還非常遙遠。如來應供等正覺則已經實證圓滿究竟的無住處涅槃,已經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智慧,也就是所有的下煩惱、上煩惱都斷除清淨,是所有有情之所共同瞻仰,諸佛之證境已經超過二乘無學,以及所有諸地上菩薩的證境。但阿羅漢等二乘修學者都還沒有佛地所證的智慧功德,經中有時候說二乘無學已證涅槃,那只是為了攝受急於求解脫生死的二乘修學者的方便善巧說,實際上阿羅漢等二乘修學者離佛地圓滿涅槃的實證還非常遙遠。

這一段經文談論到阿羅漢證境遠不及諸佛如來,我們再為大家把中間重要的法義,略為論述如下:

第一點,阿羅漢不是佛,因為阿羅漢沒有究竟樂,阿羅漢心中還不得解脫自在—於內有恐怖、於外也仍有恐怖。諸佛如來之所實證,是「常樂我淨」的如來勝境,是有究竟樂的。但阿羅漢卻沒有究竟樂,心中還因為恐懼入涅槃後要滅盡一切法:滅盡一切法、滅盡五陰自我之後,一切成空無所有,恐懼落入斷滅空無,所以仍有恐怖,並無究竟樂。阿羅漢雖然信受佛語,知道入了涅槃,知道涅槃不滅,還有涅槃的本際實際常住不壞,但還不能夠現前親見這涅槃當中獨存之法,沒有辦法現前實證的緣故,因此還沒有究竟樂。這就是這段阿含經文,佛開示的於外有恐怖、於內有恐怖。

有關於外於內有恐怖,在中阿含經文 佛陀就先開示:何謂「於內有恐怖」?經文說:【「世尊!云何因內有恐怖耶?」世尊答曰:「比丘者,如是見、如是說:『彼或昔時無,設有,我不得。』彼如是見、如是說,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內有恐怖也!」】(《中阿含經》卷54

阿羅漢因為還不能實證內法,所以還有恐怖。入無餘涅槃要滅盡一切法,雖然依 佛的教示,在滅盡諸法、滅盡自我之後,佛說還有內法獨存常住不滅,還有涅槃的本際實際常住,所以涅槃是真實的、是清涼。但阿羅漢於這個部分還不能知、不能現前親見,不能知道這內法本識心之所在。由於不能實證的緣故,因此他無法證實在阿羅漢自我五陰滅盡之後,是否真有這內法本識心常住。所以阿羅漢心中還是有憂慼煩勞,於內還有恐怖,還不能遠離顛倒夢想,還不能實證佛地圓滿究竟涅槃的緣故。

中阿含經文,佛另外開示:何謂「於外有恐怖」?在卷54經文說:【「世尊!頗有因外有恐怖也?」世尊答曰:「有也。」……「如是說:『我,斷壞,不復有。』所以者何?彼比丘所謂長夜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念;比丘多行彼,便憂慼煩勞、啼哭椎胸而發狂癡。比丘!如是因外有恐怖也!」】

世尊這段經文開示因外有恐怖,這是相對於內法本識心常住不滅,所以說五陰是外法,在五陰自我這個我還是會壞盡、會斷滅,入涅槃後不會再有這五陰的自我;想到這個地方,在未來漫漫長夜當中都沒有這五陰自我了,全部滅盡了,是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意念了,一切成斷滅空無境界,因此他憂慼煩勞,所以心中還有恐怖想。

所以阿羅漢於一切五陰我的空無壞盡,還是有怖畏的,於涅槃內法的這本識心所知不足。還不能現前親見的緣故,心中還有恐怖,所以阿羅漢需要歸依 佛世尊繼續修學,還沒有辦法實證佛地的究竟樂;所以阿羅漢當然還不是佛,離佛地證境還非常遙遠。

第二個論點:說阿羅漢雖然可以自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但實際上仍然有餘生法不盡,梵行未立,所以阿羅漢仍然不是佛。阿羅漢雖然斷盡分段生死,於三界生死已經斷盡,也就是不會再流轉生死了;但是對於大乘成佛之道來看,阿羅漢其實還有生死未盡,仍有餘生法不盡。這個地方講的就是大乘諸地菩薩才有能力開始斷除的三界愛習氣種子隨眠,以及諸地菩薩才能夠次第斷除的變易生死。這個地方談的變易生死,講的就是在阿羅漢藏識中,祂所含藏的種子,繼續有生滅流注變異的法性存在,所含的種子仍會變異;這樣的種子餘生未斷盡,種子仍然具有異熟生滅法性。所以對於這樣的變易生死,阿羅漢還沒有斷盡,所以阿羅漢於生死還不得究竟解脫自在,還沒有證入究竟圓滿生死解脫自在的彼岸。

大乘諸地菩薩都是需要進修一切種智,也就是要將藏識當中所藏種子修習到無有變異,這樣的修習要經歷兩大阿僧祇劫,最後才得究竟圓滿。由大乘菩薩成佛法道的修學來看二乘阿羅漢聖者之所修習,由於阿羅漢還沒有能力修習一切種智,這樣的一切種子應修梵行「尚未成辦」,所以經文才會說二乘聖者「梵行未立」。所以阿羅漢離佛地還非常遙遠,仍然不是佛。

第三個論點:說阿羅漢不是佛,所應斷煩惱尚未斷盡,所作未辦、不住涅槃、未到彼岸,去涅槃仍然非常遙遠。阿羅漢雖然斷盡三界愛煩惱種子,可以不受後世蘊有,但實際上還沒有到達真正究竟圓滿生死的彼岸。因為阿羅漢還有所知障的遮障,遮障他佛道的成就;也就是仍然有所知障所含攝的無始無明上煩惱他還沒有斷盡。雖然他已經能夠滅盡五蘊自我,不再受後有,但是他不證涅槃本際,不證涅槃的緣故,也可以說阿羅漢不住涅槃,因為阿羅漢入涅槃是要滅盡五蘊自我,所以阿羅漢雖然方便說入涅槃,但是阿羅漢自我已滅盡,所以也可說阿羅漢是不住涅槃。只有大乘的見道菩薩,可以在五陰自我仍然現存的當下,就已經實證涅槃本際,有能力現前觀察自己身中的如來藏就自住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才說大乘的證悟真見道之菩薩,才真的有到達生死彼岸。

又說阿羅漢「所作未辦」,因為阿羅漢仍有餘過,還有應斷煩惱還沒有斷除。這個地方講的「餘過」就是:阿羅漢還有煩惱障當中的煩惱習氣種子隨眠還沒有斷盡。而大乘菩薩在登入初地的時候,就已經斷盡阿羅漢所斷的煩惱障──煩惱的現行;在進入初地以上階位之後,諸地菩薩都繼續進斷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另外,阿羅漢還有所知障所含攝的無始無明上煩惱,這些無量隨眠也還沒有斷除,這些煩惱屬於心不相應煩惱,阿羅漢於這些煩惱還沒有能力相應,那當然就更談不上說要斷除這些上煩惱了。所以阿羅漢還不是佛,離佛地究竟圓滿無住處涅槃之實證,仍然非常遙遠。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阿羅漢已經成佛了嗎」這個題目,先為大家解說到這裡。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下一集的節目。

最後祝願所有菩薩:色身康泰、學法無礙、道業增上、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188-a22_00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集 金剛喻定不共三乘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中有關於《勝鬘經》的這段經文,我們再來看一下說:【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對於這一段經文,我們來看台灣有一位有名的法師對這兩句經文,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註解的:【金剛喻」定,或金剛喻智,即「是第一義智」。以金剛喻智慧的能破一切煩惱,斷盡無餘。金剛喻,本為三乘所共。如證阿羅漢的前一念心,起金剛喻定(智),斷煩惱,證無學果。然約破盡一切煩惱的金剛喻智說,聲聞緣覺是不配稱金剛喻智的。金剛喻智,要到等覺後心。這時,頓斷一切煩惱,即引起佛智。所以說:「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這意思說,聲聞緣覺的初聖諦智,但斷四住地,不能斷無明住地,所以不應名為金剛喻智;也就不配稱為第一義智。】(《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04~205。)

在這一段的註解當中,前面說「金剛喻,本為三乘所共」,後面又說「聲聞緣覺是不配稱金剛喻智的」,所以這一段註解是自相矛盾的,真的要說起來,他在這一段註解當中的錯誤的確是不少。他在同一段經文註解文字中的前後兩種說法,其實全部都錯的,沒有一種正確。首先他說:「金剛喻,本為三乘所共。」我們現在就針對他的這一句話來探討他這裡面的問題:三乘所共的,其實只有解脫道。可是他不瞭解阿含中有許多部經典其實都是大乘經,但是被二乘無學跟有學聖人共同集結成為小乘經,他不瞭解這個事實。當年 佛陀進入第二、三轉法輪的時候,阿羅漢們當然不能不隨順聽經,不許無故不來聽經,除非他們沒有跟在 佛的身邊,已經遊行到其他的國家去了。當他們聽過大乘法以後,集結出來的結果就變成二乘經,所以被集結在阿含中,成為專講解脫道的二乘經。

但是 佛在說大乘經的時候,必然會說到涅槃的本際,那這種涅槃的本際被聲聞人集結到四阿含中的時候,就會說阿羅漢滅盡、清涼、寂滅之後,通常就會加上兩個字—真實;乃至於說,有時候會說阿羅漢所證的涅槃是常住不滅,所以這些都是大乘經被二乘人集結成解脫道的經典。但是他不瞭解這個事實,他可能是從阿羅漢所證的涅槃寂滅、清涼、寂靜,有時被 佛加上「真實」兩個字來作說明,於是他就認為二乘涅槃也是金剛喻定,那當然就成為三乘與共的這個樣子了。但是其實不然,因為二乘所證的涅槃,本質是滅盡蘊處界而不需要證得涅槃的本際—也就是金剛心本識;只需要相信滅盡蘊處界以後,仍然有涅槃的本際獨存,所以是「真實、常住不變」,不是斷滅後的空無。阿羅漢們只是信受這個聖教而斷盡我執,死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沒有懷疑。可是他們畢竟沒有證得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也就是本來涅槃的「金剛心」,只是滅蘊處界而證涅槃,沒有證得金剛心;既沒有證得涅槃本際不生不滅的金剛心,怎麼可以說是金剛喻定呢?而且在阿含解脫道的經中,佛陀從來沒有開示,如他所說的「證阿羅漢的前一念心,起金剛喻定」。連「金剛喻定」的名稱都沒有出現。所以二乘證涅槃沒有金剛喻定可說,因此他講「金剛喻,本為三乘所共」,是錯誤的說法。

再來談他另一方面的說法:「然約破盡一切煩惱的金剛喻智說,聲聞、緣覺是不配稱金剛喻智的。金剛喻智,要到等覺後心。」這樣子的話,問題又來了,既然他在書中主張說:「成佛之道就是解脫道,阿羅漢所證的跟佛的所證完全相同,同樣是解脫道。」既然同樣是解脫道,應該阿羅漢所證跟諸佛所證要完全相同,那麼諸佛有金剛喻定、金剛喻智,阿羅漢們也應當都有同樣的金剛喻智、金剛喻定,他為什麼後面又接著說聲聞、緣覺不得金剛喻智?這樣的說法當然前後矛盾。假使他主張說:「有阿羅漢不入涅槃,以解脫道智慧利樂眾生,三大阿僧祇劫以後斷盡一切煩惱成佛的時候,才有金剛喻智,所以阿羅漢沒有金剛喻智,只有已經成佛的阿羅漢有金剛喻智。」但改成這個說法仍然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他書中所主張的成佛,是以凡夫智慧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以後成佛的,也就是這幾年台灣佛教界跟他之間常常在諍論的主題:「凡夫行能不能成佛?」(台灣佛教界許多人反對他「凡夫菩薩行可以成佛」的說法,現代禪是最著名的代表)他既然認為凡夫的菩薩行,三大阿僧祇劫以後一樣可以成佛—不必藉由解脫道的修行來證得阿羅漢果再迴心轉修成佛之道—顯然與主張阿羅漢迴心大乘三大阿僧祇劫斷除一切煩惱的說法又不符合,再度成為自語相違。

假使他又改口說:「我說的是實證解脫道的阿羅漢,迴心大乘利樂有情三大阿僧祇劫,斷盡一切煩惱而成佛。」改成這樣的說法,一樣會變成自語相違。因為他認為成佛之道就是阿羅漢所修的解脫道,差別只是在:有沒有三大阿僧祇劫利樂眾生修集大福德,同時斷除習氣種子這些煩惱。然而這經中所說的無明住地所攝一切上煩惱,卻不是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等煩惱,而是所知障所攝於實相法界無知的上煩惱。他將煩惱障所攝習氣種子的下煩惱,等同函蓋所知障所攝塵沙數上煩惱以後,就可以將佛的智慧等同阿羅漢—差別只是有沒有斷盡習氣種子,這樣子也就不必要求自己實證如來藏金剛心了;這麼一來,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公然否定金剛心如來藏,自稱已經實證般若,乃至將來或許也可以自稱成佛了。所以他的傳記的副書名為《看見佛陀在人間》,這是他在死前仍然耳聰目明的情況下同意出版的。

然而,從 釋迦世尊開始以及過往的無數佛,現今的地球佛教以及十方世界佛教,乃至於未來無邊際時劫以後的成佛之道,永遠都以有無實證金剛心如來藏,作為能否轉入內門實修佛法的界定標準,而這個標準將永遠沒有任何一佛可以推翻—除非是凡夫假冒而自稱的佛陀。凡是未能證得金剛心如來藏的人,都只能在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全部都沒有辦法轉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乃至十度萬行,成佛完全沒有絲毫可能。然而聲聞羅漢法中的實證,永遠都不必實證金剛心如來藏,永遠都不必斷除所知障,只需要斷除三界的貪瞋癡(也就是我見、我執、我所執)這些煩惱就可以了,但這是只斷三界愛的現行,而不必斷三界愛的習氣種子—連一絲一毫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都不必斷除。這已經顯示出羅漢道跟成佛之道的最大差異處,也已經證明羅漢道的極果──三明六通大解脫,仍然不曾絲毫涉及所知障的了知跟修斷。因此,阿羅漢縱使成就聲聞解脫道的極果,成為三明六通的聖者,對於所知障仍然是全然無知,從來不曾打破無始無明住地,更不用說有斷除無始無明所攝的塵沙數上煩惱;這樣子的三明六通的聖者,豈能說有斷盡一切煩惱?所以這位法師假使他這樣主張說:「斷盡我見、我執、我所執的阿羅漢是初聖諦智,沒有金剛喻定;不入涅槃而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斷盡習氣種子煩惱的阿羅漢,是斷一切煩惱者,即是進斷無明住地而有金剛喻智,成就第一義智。」這樣子的說法,仍然是純屬於意識思惟猜測臆想所得的錯誤說法,與佛菩提道的實修全然無關,也跟聲聞緣覺解脫道的實修相違背。因為這種主張是不必斷我見的,是認定意識的細心常住不壞的凡夫知見,是以凡夫行的聲聞解脫道來取代實證的大乘佛菩提道而倡議成為成佛之道,所以主張凡夫的菩薩行可以使人成佛。

其實只有親證金剛心而達到最後成佛時的階位,才能說是有金剛喻定的聖者;即使是菩薩七住位中證得金剛心如來藏了,也只是三賢位中的第七住位而已,都還稱不上金剛喻定;何況不迴心的阿羅漢們全都不曾證得金剛心如來藏,縱使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斷盡煩惱障所攝的一切習氣種子,仍然不曾對金剛法如來藏有一絲絲的了知,仍然只是了知一切法緣生性空而沒有常住不壞的金剛法可言,怎麼能說阿羅漢以解脫智利樂有情三大阿僧祇劫,斷盡了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以後就能夠成佛?

想想看:證得金剛心修到等覺地、妙覺地的時候,都還不敢自稱有金剛喻定,而金剛心如來藏的實證是三賢位的第七住位就已經證得了,但阿羅漢以解脫道的智慧利樂眾生三大阿僧祇劫以後,卻仍然不知道金剛心的所在,又怎麼能有等覺、妙覺菩薩仍然不能得到的金剛喻定呢?所以,如果他主張:「聲聞緣覺初聖諦智,是不斷習氣種子而沒有斷盡一切煩惱的智慧,只是初聖諦智,因此沒有金剛喻定的智慧。聲聞緣覺不入涅槃,在世間三大阿僧祇劫利樂有情,同時斷盡一切習氣種子煩惱的時候即是斷一切煩惱,便有金剛喻定的智慧,這才是已斷無明住地的第一義智。」假使他這樣的說法,仍然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他要是持有這種看法的時候,將會是鋸解牛馬以後的牛頭逗馬嘴,也就是亂逗一場而變成不是佛法。

因為,勝鬘夫人所說的「一切煩惱藏」,是包含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煩惱,以及所知障所攝過塵沙數無始無明上煩惱,而不是如同他所說單指煩惱障所攝的習氣種子煩惱。而金剛喻定,是要到究竟地已經完全不再改變金剛心中所蘊藏的一切種子,到那個時候才能說是究竟性如金剛,否則終究只是如來藏心體猶如金剛,但是所含藏的種子仍然還是有所變易,不是內外俱如金剛,當然這時的智慧就不能稱為金剛喻智了。

必須悟得金剛心如來藏以後,進修到究竟佛地的時候,已經不是單說心體的體性如金剛,而是包括祂所含藏的種子也都無法壞滅而轉變了,所以說如來藏心體的裡外都一樣性如金剛!這個時候的智慧是無可再增長變異的,已經內外不變而得決定,才能說是金剛喻定的智慧。這是究竟果地的金剛體性,與因地的心體猶如金剛不可壞滅、不可轉變,但是種子仍然生住異滅,仍然可以轉易的狀況不同。這就是說,等覺、妙覺以下金剛心中的種子仍然不是全部性如金剛,因為其中仍然有因地雜染的種子存在,也還有上煩惱存在而使種子仍可變易—仍然有異熟性,所以七住菩薩證得如來藏的時候,方便說是證得金剛喻定;但這只是方便說,因為所證的心體固然猶如金剛,但畢竟不是連同所包含的種子也都不可改變、壞滅。所以,以真見道親證金剛心,方便說為因地的金剛喻定,但這其實不是真正究竟的說法。

應該是到達佛地的時候,連同種子都不可能再改變而全部常住不變異了,這樣才說是金剛喻定,這個時候的智慧才是金剛喻智。因此,以究竟說來看,連等覺、妙覺菩薩的證境,都不能說是金剛喻智,更何況是二乘人連金剛心的所在都還不知道,怎麼能說是已證金剛喻定而有金剛喻智呢?這一位法師處處用自己的意思來解說金剛喻智,而說是三乘與共,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對大乘佛果的看法。他處處以解脫道來取代佛菩提道,他的居心所在,我們從這裡也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而他這一段文字的後半部有好幾行說「二乘不得金剛喻定、金剛喻智」,只是因為勝鬘夫人這段經文裡面明白地說「二乘的解脫智不是金剛智」,因此他不得不去隨順經文來講,不然人家就會質疑他說:「你是強行扭曲經文。」因為在這裡想要強行扭曲是不可能騙得了別人的,所以他只好隨順經文而說;但是他的私心當中,仍然是認為金剛喻智是三乘與共的,如果他不是這樣子想,為什麼要提出這種毫無根據的觀點?而他提出了這種觀點只要是被佛教界接受了,他就可以全面否定八識論的正理,繼續弘揚密宗應成派中觀的六識論常見外道法,用常見外道意識境界來取代中國傳統佛教的如來藏正法,別人就不能因為他沒有實證如來藏,而說他是沒有實證的學問僧,這就是他的居心所在。

各位菩薩!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187-a22_004


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3集 第一義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這一集我們要繼續講解〈無邊聖諦章〉的內涵。

我們先回到經文:【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勝鬘夫人這麼說:「以金剛為譬喻的智慧,才是世出世間上上智的第一義智慧。」意思是說,聲聞、緣覺的智慧不是上上智第一義的智慧,不是第一義,當然就「不是究竟義」。那為什麼聲聞、緣覺的智慧不是第一義的智慧?勝鬘夫人接著說:「不是聲聞、緣覺不斷無始無明住地的那一種初始的、入門的聖諦智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勝鬘夫人為什麼會這麼說?首先我們來看看聲聞的所證,他們的智慧是依於世間法的蘊處界作為觀行的對象,去觀行世間的苦到底從什麼地方來?而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因為我的五陰在三界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也就是因為五陰熾盛而造成生老病死等苦無有盡頭。藉由這樣的觀行知道苦的真相而得到苦智。

接下來觀行:如果想要滅苦,就不能讓五陰在三界當中出生,那麼五陰不斷地在三界當中出生的原因是什麼?觀行的結果,原來是因為對於蘊處界我有喜愛,貪愛五欲,所以就生在欲界當中;貪愛四禪八定的境界,就生在色界、無色界之中。如果我不想要無窮盡的生老病死等苦,我就不應該對於五陰我有愛、對於三界的境界有愛。接下來要觀察五陰我為什麼會對於三界的境界有愛?為什麼喜歡自己的五陰存在三界當中?觀察的結果是因為我有無明,不知道五陰無我,對於蘊處界的我產生執著。藉由這樣的觀行知道:因為無明,有我見、我執而造成五陰不斷地受生在三界當中,而得到集智。然後 佛陀開示說:「一切行無常,皆有苦。」因此想要滅苦應該要滅行。因此確定只要五陰不在三界當中出生,就一切行皆滅。然而,如果我的五陰不再於三界當中出生,那豈不是斷滅?但是因為相信佛語的緣故,一切行滅不是斷滅,而是還有本際存在,常住不滅,佛說清涼、真實、如。這個時候只知道說何者應滅,滅後的境界應該是如何。由於還沒有證得有餘涅槃的緣故,滅智仍然未完全成就。

接下來就依照 佛陀所開示的滅苦集、證滅諦的方法,也就是依照八正道來修行。首先觀察蘊處界的生滅性、虛妄性、無常性,而證實蘊處界當中沒有一法具有我性,由於這樣的觀察而斷除了我見;再依於斷我見的功德,來觀察蘊處界的不淨性、可斷性而斷除了欲界愛、色界愛以及無色界愛,也就是斷除了四住地煩惱,這樣子具足了滅苦方法的智慧而成為道智,道智成就了,滅智也就成就了。所以捨報以後就不再去受生,進入無餘依涅槃,出離了三界生死的苦。這就是聲聞阿羅漢藉由蘊處界的生住異滅來作觀行所得到的智慧。而緣覺也是藉由觀察十因緣法、十二因緣法,最後獲得了不讓名色在三界當中出生的智慧,仍然是觀察蘊處界生住異滅所得到的智慧。

然而菩薩所得的智慧,並不是只有在蘊處界的生住異滅來作觀行,菩薩還要向前去觀行:蘊處界固然是生住異滅而不應執著,可是蘊處界到底是從什麼地方出生的?而那個能出生蘊處界的法,我們應當要如何究竟了知、具足來親證?了知跟親證以後,還要深入觀察這個出生蘊處界的法—也就是如來藏,再上去就沒有任何一法可得,如來藏是最終法、最究竟法,確實是萬法的根源,沒有一法不是從祂而生,過了這一法就再也沒有一法可得了,所以這個法就是第一義諦。

而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並不是在大乘法中才這樣說的,而是在阿含道中就已經這麼說了。在阿含道中,佛陀開示說,名與色是由第八識入胎識出生的。不但如此,在阿含道中 佛陀還特別用十因緣法來開示,說人類有老病死、憂悲苦惱,是因為有出生,而出生是因為往世造作的後有業—積集後有的種子—而來。這樣次第往上推,一直推到後來是有名色所以才會有觸,才會產生了出生這些法,一切苦都是緣於名色而有。可是名色到底是從哪裡來?往上推究的結果,終於確定:名色是由本識、入胎識出生的。但是從那個本識再往前推究,已經沒有一法可得;所以那個本識當然就是萬法的究竟諦,就是萬法的根源。所以 佛說十因緣觀只能推到第十支,推到本識以後就只能回到蘊處界來,因此說「齊識而還」。一切法最多只能推到本識為止,再往前推就沒有一法可得了;所以 佛在「齊識而還」四個字之後,特別說了「不能過彼」。

也就是說,探討蘊處界諸法的時候只能到本識為止,推到本識如來藏以後就沒有辦法再往上探討任何一法了,所以說萬法之中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過本識。經中說「不能過彼」,「彼」指的就是那個本識。對於緣覺來說,他們都是自己推知有本識存在才會有名色,名色就是生死眾苦的根本;而本識是他們的智慧所無法實證的,所以不說是「此」識,而說「彼」識—意思就是那個識。這樣看來,二乘法中已經很清楚地說明:有識陰等六識存在,並且還有一個識陰六識出生的所依緣—也就是六根之一的意根,祂在十二因緣支當中,就是「名色」支中的「名」,那就共有七個識了;但是意根與識陰六識卻都是從「彼」識出生的,所以那個識當然就是一切法的根源。緣覺這樣推究出來:一切法都不能超過那個識,那不就是總共有八個識了嗎?所以八識論是在阿含道中就已經建立的,只是古時候的應成派中觀師佛護、月稱、般若趜多、寂天等等,傳到西藏的阿底峽,後來有宗喀巴,乃至今天的許多有名的法師,都誤解了《阿含經》中 佛陀所開示的法義,誤以為阿含是六識論的經典。

而實際上,八識論是在阿含道中就已經建立的,不是第二、三轉法輪的大乘經典中才建立的,但是聲聞與緣覺都不必去實證那個本識如來藏。所以從大乘法跟二乘法的比較之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二乘法的觀行都是在世間法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作觀行,緣覺法跟聲聞法的不同,其實是在緣覺自己有智慧來推知有一個第八識出生萬法,但是他還是沒有智慧能夠親證祂。而聲聞法中的阿羅漢們都沒有智慧去推知有那個本識,可是他們跟隨 佛陀修學的過程當中曾經從 佛陀那裡親聞,知道有那個本識,因此不害怕斷除我見與我執。他們只知道有一個常住法—能出生名色的識,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可是不必親證,就可以證得有餘涅槃,成就阿羅漢。

但菩薩是從見道入門的時候就必須親證這個本識。真正的開悟見道—明心—才算是進入了大乘法的內門,開始出生般若實相的智慧。還沒有見道以前的廣修六度萬行,不是依實相般若智慧在修行,都是外門廣修,不是內門廣修六度萬行。想要進入內門廣修六度萬行,必須先見道,而見道就是要證「彼」本識;而那個本識是二乘聖人所不能證得,那個本識也是世出世間萬法的根源,所以祂是實相法界,不屬於世間法界,不歸蘊處界—名色—的範圍,反而能出生名色。二乘法只在世間法界上用心,三賢位中的第七住位菩薩所實證的實相法界,就已經不是二乘無學聖人所知道的;而菩薩所證的實相,仍然必須達到佛地的時候才算是最究竟的實相法界。二乘聖人他所修的並不是彼本識的境界,而本識是實相法界,沒有一法能超越祂,祂是最究竟法,所以就叫作第一義,實證本識而發起的實相智慧就稱為第一義智。這樣子相較之下,二乘人所證的斷我見、我執的智慧,都是由實相法界那個本識所生的蘊處界上面來觀察生住異滅;只能在所生法上面現觀它的生住異滅,而無法觀察究竟法的實相法界,所以這種菩提智雖然可以出離世間,但卻不是第一義智。

因此,勝鬘夫人才會說:【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就是說,並非聲聞、緣覺不斷無始無明的智慧可以稱為第一義的智慧,因為四聖諦只是三乘菩提中的初聖諦。初聖諦智之後,還有菩薩所證的第二種般若智,還有諸地菩薩所證的第三種智慧—道種智。因此就直接把二乘人所證的四諦智,判定為修學佛法的時候最基本、也是最初應該修的聖諦智;那是不必斷除無始無明住地的,二乘人對於無始無明是不破也不斷的,因此他們的聖諦智是第二義聖諦智,不是第一義聖諦智。世尊是以不二的聖諦智來斷諸住地,換句話說,諸佛如來都是以實相智慧來斷除煩惱障所攝的四住地煩惱,不是依世俗諦的智慧來斷四住地煩惱的,菩薩們就依照這樣的內容來修學。

我們正覺同修會弘揚的法正好就是這個樣子,每一位來正覺同修會學的法,不是教導你應該怎麼樣在一生中取證阿羅漢果,而是教導你在這一生當中要怎麼去明心、如何見性、要怎麼來熏習三賢位中的一切法。從來不是以教導解脫道為主,但是解脫道的智慧卻會自然而然生起,解脫的功德受用也會自然而然地就這樣得到了;因為解脫法跟受用是佛菩提道中本有的副產品,不必刻意去修它,隨著佛菩提的增進以後自然就會有。所以來到正覺同修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明心,明心的時候也會增益初果的見地,悟後進修以後自然會漸漸地發起二果的功德;乃至繼續進修之後發起了初禪,就能夠把五下分結斷除;那是容易的事情,一點都不困難。然後把三賢位中該學的般若別相智具足圓滿了,該修的福德也修夠了,就能在三果的取證下,加上廣大的福德以及最後勇發十無盡願,這一世所修的三賢位應得的般若具足了,發起了初分的道種智,就成為初地的菩薩了。

聽到這裡,或許有人心裡會這麼想:「你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我現在所說的內容跟次第都是正確的,因為完全符合 世尊跟歷代諸大菩薩的開示。如果從實際修行的過程來看,當你明心以後三縛結都不在了,努力進修而貪瞋癡淡薄了,有了未到地定,五蓋也確實斷除了,初禪就主動發起了。這個時候把阿含道的五下分結深入瞭解以後,不必多久就可以斷除而成為三果人。如果能夠成為最上品的三果人,就是性障永伏如阿羅漢,這個時候只要努力修學般若,該修的努力去修;入地所需的福德有努力去修集,把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正是像什麼「萬事具備,只欠東風」:這個時候只要在佛像前勇敢地發起十無盡願,具足增上意樂的時候就是初地了,這是可以一步一步走到的。

在學佛的過程當中,該修的內容、該走的次第,正覺同修會都已經鋪排好了,不會讓來學佛的人像以前一樣,學佛學了一輩子還不曉得佛法是什麼:我在還沒有進入正覺同修會之前,不知道說解脫道該怎麼修,也不知道佛菩提道該怎麼修。來到了正覺同修會以後,就是直接的切入佛菩提道的行門;不必刻意去修解脫道,因為它只是佛菩提道中、修學過程中自然會出現的副產品。就像碾米場碾出來的固然是白米,但也一定有副產品:一定有粗糠跟米糠。那些粗糠跟米糠不必刻意去取或者刻意去剝,只要把白米碾出來,不但有你想要的白米,連原本不想要的粗糠跟米糠也都同時具足了。有的人是努力想要獲得解脫道的果實,就像米糠一樣,但是卻要一顆一顆米在那邊剝,這樣子豈不是太辛苦了!我們這裡是一大堆穀子倒進去,出來就有一大堆的白米—也就是佛菩提果,並且也有許多米糠啊—也就是聲聞果,這就是學佛菩提的好處。但是雖然會有一大堆白米,也會有許多米糠,卻是要一大堆的穀子去碾,所以就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會完成。作了這樣的比喻,各位對佛菩提跟解脫道的關係應當會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最後總結前面所說的,二乘聖人他們沒有斷無明住地,只斷了四種住地煩惱;這種解脫道的法,只是四智漸至、四緣漸至的法,屬於次第禪觀所攝,當然不是出世間上上智,只是出世間智而已;所以這種智慧不是究竟,不是第一義智。這是因為他們所修、所斷的部分與法界的實相無關,只是與世俗界的生住異滅有關聯而已。

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這一集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186-a22_003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2集 頓悟與漸修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這一集我們要繼續講解〈無邊聖諦章〉,今天所要講的主題是「頓悟與漸修」。諸位也許都聽說過,禪宗有一個很有名的十牛圖,現在我們用勝鬘夫人的這幾句經文來檢查看看十牛圖所說的究竟有沒有道理。勝鬘夫人說:【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換句話說,般若的證悟這個真見道是一剎那間就解決的。親證這個實相心,也就是親證無餘涅槃的本際的時候,同時就是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在證悟的當下就都證得的。所以當你找到如來藏的時候,不可能像十牛圖所說的:先找到如來藏的腳跡,然後找到如來藏的尾巴,然後再找到如來藏的腳,再找祂的肚子,找祂的脖子、頭以及頭上的角或者祂的鼻子。根本沒有這回事!所以禪宗的開悟明心只有頓悟,沒有漸悟這回事!

這種出世間的上上智,是一悟之間,就全體親證本識如來藏的;如來藏心體是開悟的當下就全體親證的,沒有分證如來藏的。如果要講漸悟,那是只有禪宗的明心頓悟以後才有漸悟,但是那個漸悟是慢慢地修學而次第了知如來藏的一切自性跟功能,而不是證得如來藏心體。當你找到如來藏的當下,就找到祂的全部,就是如來藏心體完全顯露在你的眼前,沒有哪一分還遮掩著不讓你瞧見,這樣見道所生的般若實相智慧才是出世間的上上智。見道之後將來修學到最後身菩薩位,人間眾生得度的因緣熟了,這時候來到人間示現成佛也是一樣,一悟就起了大圓鏡智,眼見佛性時一悟就生起了成所作智。這不是漸漸累積上來的,所以勝鬘夫人說:「沒有一個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反觀阿含所講的二乘解脫道都屬於次第禪觀,都是藉緣漸修之法;除非是四禪八定具足的人,如果不假借蘊處界的生住異滅為助緣而作次第禪觀,就不可能證得解脫果;所以都是四智漸至之法,是斷除四住地煩惱而獲得的出世間智,所以是四緣漸至之法。第一義諦卻不是四智漸至、四緣漸至之法,而是頓悟如來藏所生的法界實相智慧,不是世俗法蘊處界有關的生住異滅的智慧。

那麼前面勝鬘夫人所說的「出世間上上智」,我們來看某一位有名的法師的註解,這一位法師說:【大乘以平等法性為第一義諦,所以也是理必頓悟的。本經以漸屬聲聞緣覺法,以頓屬如來法。頓漸的歧異,就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同。】(《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04。)我們來看看他這一段的註解到底有沒有過失,或者哪些是正確的。其實如來法有頓悟的部分,也有漸修的部分,因此這一位法師說「頓屬如來法」,這樣的說法是有過失的。這位法師又說:「頓漸的歧異,就是大乘與小乘的不同。」這樣的說法也有過失。

關於頓跟漸,十幾年前有一位法師在她的《弘誓雙月刊》曾經談到一點說:大乘禪宗所謂的開悟,是自由心證。她的大意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她的言外之意其實是說:禪宗的開悟沒有一個標準,師父說你開悟了就是開悟了,說你沒悟那就沒悟了。她還提出另一個觀點說:為什麼大乘禪宗的開悟是屬於自由心證而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因為禪宗講開悟都是一念之間的事,如果沒有辦法頓悟,就永遠沒有開悟的機會,那就不如次第禪觀。次第禪觀有一個順序,讓你一步一步走到所要悟的境界來,可是禪宗講的都是一剎那之間就解決,一句話之間就解決了,那怎麼可以叫作開悟呢?這樣的開悟都是自由心證,有什麼憑藉?她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此。但問題是:凡是屬於次第禪觀,永遠都是屬於世間法的範圍,不曾涉及法界的實相。

般若的證悟並不是禪定,雖然也被稱為禪觀,但它只是靜慮而非禪定,是明白法界的真相而不是修定。禪宗的禪觀是實相智慧的證悟,不屬於世間禪定的定境。既然不屬於定境,怎麼可能是次第漸進的呢?譬如修定,當然是欲界定、未到地定,然後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這樣修上去,這是次第禪觀。又譬如五停心觀這些法,也都有次第性。但如果是次第性的,一定是世間法,不是法界實相。然而大乘的開悟是悟得實相心,只是把祂找出來而已;這個實相心是本來就存在的,不是一分努力修習之後才出現一分,而是在悟的當下就全體分明顯現在你眼前,問題是有沒有那個智慧去找到祂。想要找到祂,所需要的是正知正見等等方法的智慧,那就要依靠善知識來教導,也就是禪宗的禪法。所以禪法不是禪,禪法只是幫助你找到實相心的方法。跟隨禪師身邊十幾年、二十幾年的目的,就只是要經由他的開示來建立一個尋找實相心的正確知見跟方法,禪法都是知見、方法。可是當你找到實相心的時候,那只是一念之間,所以沒有次第性。

譬如有一個東西是在你眼前,卻一直都被你忽略掉,你只曾經聽到它的名字,卻不知那個東西就是人家叫你尋找的對象。長輩吩咐你說:「你去把某一個東西找來給我。」於是你就去尋找,可是要找的那個東西,卻一直被你忽略掉,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不曉得這個長輩到底要去找哪一個東西,所以長輩就告訴你:「就在倉庫裡面,你去找啊!」可是你把倉庫翻遍了,從來不會想到是它!因為它很平常,它一點都不顯眼,所以才會忽略它,明明在眼前,卻始終沒辦法找到它。只好又回來向長輩說:「我找不到啊!到底它長個什麼模樣?放在哪一個位置?」長輩就告訴你:它長得什麼模樣、什麼顏色、什麼形狀,大約多大、多小,放在倉庫的某一個位置。那你就依長輩告訴你的那些訊息去倉庫裡面那個位置去找,那不就很容易找到了嗎?當你找到的時候卻突然發現:喔!原來是這個!一天到晚看見它卻忽略它,從來都沒想到就是它。

但是當你找到它的時候,一剎那間就全體看見了,不是先看到那個東西的十分之一,然後看到那個東西的十分之二,乃至十分之三,乃至十分;而是一見的時候就已經是全體看見了。所以中國禪宗—大乘般若禪—的開悟,不是定境的修行,是找到生命的實相如來藏,怎麼會是次第禪觀呢?勝鬘夫人也說:凡是次第禪觀,也就是四智漸至、四緣漸至的禪觀境界,都是屬於世間法的觀行。因為二乘人所證的菩提都是從世間法來觀行而證得,都是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世間法上面作觀行,所以要一步一步地去證,要漸次斷我見、我執,那當然是屬於出離世間法的智慧。可是出世間上上智,卻是剎那之間悟入的,所以說「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但這不代表大乘法中就沒有次第修,因為證悟實相是剎那間的事,可是剎那間證悟之後卻要次第進修,頓悟後是將近三大阿僧祇劫的進修,所以大乘法並不是某些人所想像的一悟就能成佛。可是頓悟入道都是只有一剎那間的事,當你經由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中,找到如來藏的時候,以祂作為根本而繼續探討下去以後就會發現:原來萬法都從祂來,但祂卻是平實得很。所以次第禪觀不會是大乘聖者出世間的上上智,只是二乘聖人的出世間智。這一位法師在這一段註解中,倒是對頓跟漸有一點正確的認知,所以才會這麼說。

但是頓固然屬於如來法,也就是菩薩法,但這個頓不代表一頓就成佛了,因為這一頓只是開悟明心而已。就像廣欽老和尚以前在隨眾念佛,他那麼一頓 也是悟了,那也是頓悟,而且是標準的頓悟。而這個標準的頓悟只是一剎那間的事,沒有次第性可說;可是這一悟之後,才知道有好多成佛的法都必須要次第修學、次第親證。所以不能單純地說「頓就是如來法」,因為如來法的頓悟只是入道而已;入道之後,還是要漸修別相智跟一切種智,並不是一頓悟就成佛了!所以這一位法師說「頓就是如來法」,還是有過失的。

而這一位法師說「漸屬聲聞、緣覺法」。這倒也可以說得通,因為聲聞、緣覺法的觀行是有次第性的,所以施設了四果的名目。即使是善來比丘,乍看之下似乎是頓成阿羅漢,但其實也仍然是漸修得來。因為頓成阿羅漢,譬如說兩種人,第一種慧解脫,是本來就已經離開欲界愛,已經證得禪定,最少是證得初禪了,這時候只要斷我見,並且有佛詳細開示我慢的內容而斷除了,當下可以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如果是已經四禪、四空定都具足了,只要斷我見,就能當場取證滅盡定,也可以當場成為進入無餘涅槃的示現者,那也是屬於頓。可是這種慧解脫或者是俱解脫的比丘,在聞佛說法的當下,頓成慧解脫、俱解脫以前,卻是先已經次第漸修四禪八定,降伏了無色界愛跟色界愛,或是已降伏了欲界愛,所以在斷我見的時候頓成慧解脫、俱解脫阿羅漢,這也是在見道之前,先經過前面一段的實證禪定而降伏三界愛的修行過程才能夠成就的。所以,以漸法屬於聲聞、緣覺,他這一句話基本上是沒有過失的。

但是頓漸之間的歧異,就是大乘與小乘法的所有不同所在嗎?這一句話可就大有過失了,因為不論是頓或漸,都與三乘菩提法義及修證的內容不相干;頓或漸,只是一種現象而不是過程跟內容。在二乘菩提當中,只要斷盡我見、我執,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獲得解脫道的究竟果,也就是阿羅漢,可是都不需要去求證菩薩所修的實相法。菩薩固然也同時擁有解脫道的證量,但菩薩在解脫道上是不用功修行的,只是把解脫道當作佛菩提道中的副產品而已。菩薩在佛菩提道所修的是明心、眼見佛性、修證一切種智,這三個法都不是二乘人所能修,也不是他們所需要修的法。所以大、小乘的歧異,不是在頓與漸來作區別的,而是在觀行的對象不同,也是在親證的內涵不同來區別的,而頓與漸只是現象,因此不是單從頓漸就可以作出區別的。

這一位法師以頓和漸來區別大、小乘的不同,其實他的意思是說:大乘是一悟就成阿羅漢,小乘是從初果、二果到三果、四果這樣子漸漸成就的,但所修的內容同樣是解脫道,他的意思就是這樣。可是假使真的是這個樣子,就不該有《勝鬘經》,也不該有《維摩詰經》的演述了。《勝鬘經》、《維摩詰經》中,沒有一位聲聞人敢開口說法,佛的十大聲聞弟子全都受到 維摩詰大士的教訓或訓誨,而都不敢開口牴觸 維摩詰大士;從這個現象就已經顯示了是修證法義的內容不相同,所以親證的內容也不相同,才會有這種現象的存在;而頓跟漸,只是不同修證內容在過程中顯示出來的一種現象。否則應該是菩薩們的所證與所斷,都與阿羅漢們相同,那就應該法同一味,為什麼阿羅漢已經是解脫道的究竟果了,竟然還無法跟菩薩們對談呢?

由此可以知道大乘跟小乘的不同,不是因為頓與漸的差別而作區分的;而是因為所修證及所修斷的內涵不同,因此才會有大、小乘的差異,所以他的說法是有過失的。

大乘法不能只從表相來看,這一位法師卻是只從表相來看三乘法,所以他所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是一悟就成佛的,有許多阿羅漢也是一悟就成為阿羅漢。可是他沒有看到的是:阿羅漢悟得聲聞菩提以後都不能成佛。他也沒有看到:許多菩薩都開悟大乘菩提了,可是也都還沒成佛。

他為什麼要說頓悟就是成佛呢?因為他不承認大乘佛菩提,只承認二乘法聲聞、緣覺菩提,所以他刻意把佛菩提的法義排除掉;只因為佛菩提的法義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他無法實證的,所以要加以排斥。都是因為佛菩提的內容他無法親證,譬如頓悟明心是要證如來藏,還要進而眼見佛性,還要進修一切種智。而佛性是如來藏在六塵外的某一種作用,一切種子都含藏在如來藏中,都是要從實證如來藏著手的;但他不能親證,又要如何眼見佛性跟證得一切種子的智慧呢?所以他不得不加以否定。

否定成功以後,就沒有人可以質疑他是一個大乘法中還沒有見道的凡夫。如果要講聲聞道、緣覺道,憑著意識思惟,跟一般凡夫們一樣,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一般學佛人既然還沒有斷我見、證初果,所知所見絕對不會超過他,那麼他想要怎麼說,誰都無法挑戰他。所以他把大乘佛菩提的內涵排除掉,用二乘的解脫道和因緣觀來取代佛菩提而說為大乘佛教,因此大乘佛法就開始被他通俗化、學術化了,因此就有人專門從事佛學學問的研究,以讀經研究作為佛法的實證,佛法的層次當然隨著開始降低而不尊貴了。所以,三乘菩提並不是以頓漸來區分的,而是以修證的內涵來作區分的;而大乘佛菩提並不是靠著意識思惟來證悟的,這個證悟是要有因緣的。

各位菩薩!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的「頓悟與漸修」的主題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185-a22_00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1集 無邊聖諦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勝鬘經》〈一乘章〉在上一集已經講完,接下來要講的是〈無邊聖諦章〉。在這裡首先對這一章的章名〈無邊聖諦〉稍微作一個解釋:「諦」就是道理,「聖諦」簡單的說,就是 佛還有聖人對於解脫道及佛菩提道所開示的真實道理,依於真相所說的道理才能稱為真理。「諦」又有「勝義諦」跟「世俗諦」的差別,那什麼叫作勝義?在《解深密經》 佛開示說:【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為勝義。】(《解深密經》卷2因此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將勝義略分為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成唯識論》卷9

對於上面所說的這一段論文,在這裡稍微作一些說明:首先是「世間勝義」,世間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這些法都是緣生的法,都依他而起。緣生的法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無常之法若有我,我就變成斷滅,因此緣生的法都無有我性,名為世間勝義。而四聖諦是以名言安立蘊處界諸法的苦相、苦集、苦滅以及滅苦證滅的方法,也就是苦滅道;而要行滅苦之道,首先要依於正見,因此四聖諦安立蘊處界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又依四聖諦所安立的道理,如實思惟、修行,就可以出離三界,而不再有五陰熾盛之苦。由此,依於五陰熾盛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等七苦就隨之而滅,不再有苦,因此四聖諦所安立的道理,名為道理勝義。而明心以上的菩薩在證得真如之後,就可以現前觀察真如的無我性,所以說證得真如,名為證得勝義。最後一種勝義是四種勝義中的最勝義,是最勝道的所緣、所行境界,而名為勝義勝義。而這個勝義不是虛妄法,祂真實存在,祂在凡夫位、聖位,或者在受生位、出生位乃至於老死位,這一切位當中常如其性,祂跟意識不同,意識常常與貪瞋癡相應,但真如永遠不與貪瞋癡相應,意識在生氣的時候,祂雖然與意識同在,不即不離,但祂卻永遠不生氣,因此說祂常如其性,不即不離,但祂卻永遠不生氣,因此說祂為常如其性,名為真如。又真如體含藏一切成就如來的法,真如又名如來藏。由於世間蘊處界諸法為此岸的緣故,如來藏就是彼岸。如來藏真實常住,是世間一切法的本際,所以名為實際。

又《心經》裡面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這裡所說的空就是如來藏,如來藏真實存在,具有與虛空相似的特性,所以說猶如虛空,但不是虛空,也不是空無,而名為空。那麼我們來看看祂到底有哪些特性跟虛空相似,虛空又名色邊色,它是依於世間一切物質色法而顯示出來,沒有一個物質色法不依於虛空而存在,虛空與一切物質色法不即不離而遍一切物質色法。而如來藏依於世間一切有為法顯示出來祂的無為性,就如同虛空一樣的無為,但虛空無法、無性,而且世間無有一法不依於如來藏而存在,如來藏與一切世間法不即不離而遍一切諸法,祂的特性跟虛空是相似的,所以名為空。所以 龍樹菩薩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中論》卷4也就是說,如來藏因為具有前述所說「空」的特性,所以世間一切法才能成就。如果沒有空如來藏,世間一切法都不能存在。講到這裡,或許您心裡會有個疑問:那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物質世間又是怎麼依如來藏而存在的?其實每一位有情,他在三界輪轉生死的過程當中,都會造作福業、非福業與不動業,造業以後就存在如來藏中成為業因,共業有情的如來藏就會依據這些共業而造作他們所需要成就果報的世間,讓共業有情在這個世間完成異熟果報。因此每一位有情的五陰世間就是正報,而所生活的這個物質世間就是依報,那麼正報跟依報是依於眾生所造的福、非福以及不動業而成就的。

那以上對於勝義作一個簡略的說明,當然如來藏還有許多異名,譬如說:實相、法界、法性、空性等等。這些異名都是依於如來藏的體性或者是功能來命名的,只要證得如來藏就能真正明瞭這些異名的真實意涵。

講完了勝義諦,接下來到底什麼是「世俗諦」?就解脫道本身而言,它也有「勝義諦」跟「世俗諦」的差別,用語言文字來假立有情、壽命、生、老、死等等,或者用語言文字來安立蘊處界諸法的相貌作用等等,這些法都是屬於解脫道的世俗諦;而四聖諦、十因緣法、十二因緣法,就解脫道而言都是屬於解脫道的勝義諦。四聖諦講的是苦集滅道的真理,十因緣法、十二因緣法所說的是生死流轉以及還滅的真理。依於這些真理修行能成就聖果,乃至出離三界,所以名為聖諦。就解脫道本身而言,四聖諦以及因緣法屬於勝義諦。然而就大乘佛菩提道來說,解脫道的勝義諦在本質上是屬於世俗諦,這個道理我們後面再來作說明。

接下來要講「無邊聖諦」,「聖諦」為什麼是無邊的?我們來看看勝鬘夫人怎麼說。勝鬘夫人說:「世尊!聲聞、緣覺聖人,第一次來觀察聖諦時,他們是以一個智慧來斷除四種住地。由於是以一個世俗諦的智慧而斷四種煩惱,所以他們知道出離三界生死的功德,並且可以印證自己確實已經親證了,他們也善於了知斷這四種煩惱的真實法義。世尊!沒有一種出世間的上上智,是經由四種煩惱的次第斷除而漸漸到達的;也沒有一種出世間的上上智,是藉著斷除四種煩惱的因緣而漸漸完成的。沒有一個漸漸可以到達或者漸次修斷親證的法,可以說是出世間的上上智。世尊!以金剛為譬喻的說法,這種智慧是第一義諦的智慧。世尊!不是聲聞、緣覺不斷無始無明住地的那一種初始的、入門的聖諦智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世尊!您是以無二的、沒有另一個法可以相提並論的聖諦智慧,來斷除與無明住地同時存在的四種住地煩惱。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不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證得的境界。世尊不可思議的人空、法空智慧,是斷除一切煩惱的隨眠。世尊!如果可以斷壞一切煩惱種子潛藏的究竟智慧,這才可以說是第一義諦的智慧。剛剛進入佛法中的聲聞、緣覺聖諦的智慧,不是究竟的智慧,那只是開始走向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基礎而已。」

那麼以上將經文用白話作簡略的說明,對於已經明心證如來藏的人來說,是可以現前加以觀察及證實的。但是對於沒有證悟如來藏的人來說,想要理解就有些困難,因為二乘斷四住地煩惱的智慧以及大乘頓斷無始無明的智慧有所不同。所以對於還沒有證悟如來藏的人來講,還是需要詳細的解說。這一段經文勝鬘夫人說:「聲聞與緣覺聖人在佛法中所現觀的聖諦,其實只是佛法中的局部智慧而已,只是解脫道的智慧。解脫道的智慧是依於觀察世間法無常、苦、空、無我而生起的智慧,世間法就是世俗法,所以從佛菩提道而言,是屬於世俗諦的智慧,這一種世俗諦的智慧,就是把世俗法蘊處界的生住異滅作為現觀的對象。之所以稱為世俗,是因為所觀察的對象都是三界的世俗法: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六入,除了這些以外就沒有別的現觀對象了。而蘊處界是三界中的世俗法,一切凡夫有情都有,它們都是生滅的法,是不能存在於三界外的法,都是三界中的世俗法;而佛菩提道所觀察的對象是如來藏,是三界外的法,是世間法的所依,也是世間法的本源,不同於解脫道。所以雖然說解脫道的法在勝鬘夫人所說的這一段經文中也稱為聖諦,但從大乘法來說,佛菩提道是勝義諦,解脫道其實在本質上就是世俗諦。」

如果前面所說解脫道是依蘊處界這個世俗法來作觀行的,在經文中為什麼會被稱為聖諦?我們在這裡作一些說明:蘊處界這個世俗法,三界六道有情都有,只是多與少的差別而已。因為蘊處界這個世俗法,在三界六道當中永遠都是無常的,無常所以有苦,苦、無常故空;必須是主宰才可以稱為我,如果世間法有我,那就不應該無常、苦、空,因此世間法無我。所以蘊處界全部都是入胎識藉緣而生起的,自性無常空,沒有真實我常住。這是世俗法的真諦,永遠無法推翻,解脫道的聖者都是依於這個真諦而成就,因此稱為聖諦。但是世俗法的無常、無我的智慧只有一種,就是全面否定自己,把自己滅掉而不再受生於三界當中,因為自己如果繼續存在,就不可能出離三界生死。以這種解脫的智慧來作四種煩惱的斷除,也就是斷除見一處、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等等四種住地煩惱;四種住地煩惱漸次斷除完了,就是阿羅漢;捨報之後不再受生,而使假我的自己永遠滅了,這就是無餘涅槃,不再有生死等苦。

見一處住地的斷除,就是藉由斷我見而順斷三縛結,這是解脫道在見道的時候所斷除的結;欲界愛、色界愛、無色界愛的斷除,是解脫道的修道位所斷,也就是斷思惑。見道斷除三縛結之後,經由修道來斷三界的貪愛,那是漸斷而不是頓斷,也就是先斷欲界愛之後,才有能力斷色界愛、無色界愛,而不是同時斷三界愛。雖然二乘法中也有聽聞佛的開示之後立刻就證得四果的人,但那不是聲聞法中的常道。一般聲聞法的解脫道是要從斷我見開始,我見斷了,三縛結不存在了,再來進修而使貪瞋癡淡薄了,成為二果人;再進修而斷除欲界愛,發起初禪而進入三果當中。在三果中次第漸修,離開了色界愛,仍然是三果,再繼續進修而斷除了無色界愛,這時候五上分結才算斷盡,而達到苦的邊際,死後不再於三界當中受生,才算是真正地出離了三界,這是正常的解脫道修證的過程。這樣由四種斷除煩惱的智慧——苦集滅道智—─而漸漸到達聲聞道的解脫果,所以說是四智漸至。又苦諦智先以苦諦為緣而生,而後集諦智、滅諦智、道諦智次第以集滅道諦為緣而生起,所以說四緣漸至。二乘聖人當他們確實以這一種世俗諦的智慧斷除了四住地煩惱的時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解脫功德,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會再接受後有了,不會再去受生了,所以他們的所證其實是自知自作證;因此而善於知道這個四智漸至、四緣漸至的過程跟內容,所以他們善知這四法的道理,然而這樣具足實證解脫道的斷我執,只是解脫道的一種智慧而已,仍然不曾涉及大乘法對法界實相的了知與實證;而這種智慧只是成佛之道的入門基礎而已。所以勝鬘夫人說「初聖諦智,非究竟智」,只是作為未來迴小向大邁向佛道的基礎,也就是邁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的基礎,可以藉由所實證的解脫智慧而對大乘佛法深具信心,不再畏懼生死之苦,邁向無上正等正覺。

可是勝鬘夫人接著說,佛菩提道所證的是出世間的上上智,不是二乘的出世間智,因此佛菩提道才是真正的勝義諦。大乘法並不是以蘊處界世俗法的緣起性空作為觀察的對象,而是以法界實相──也就是世俗法的根源如來藏-來作觀行的對象。是從世俗法蘊處界的根源常住不滅,來觀察世俗法是如何從實相法界中次第出生,來了知世俗法蘊處界為何是緣生的,又如何生的,然後是如何變異乃至如何壞滅;又從法界實相來瞭解世俗法蘊處界為什麼出生以後會成長、如何成長,為什麼蘊處界成長以後,在世間法中不斷熏習造作新業之後,會使後有的種子增長廣大;為什麼增長廣大以後眾生不想老、不想死,而仍然繼續會老、會死;而實相法界如來藏為什麼是無我性,在無我性中有什麼功德支持眾生蘊處界的流轉,又有哪些是成佛之後才能全部了知的功能差別。這些都是要從法界實相的親證來現觀這些內涵而證得法無我,這並不屬於三界中的世俗諦所攝,不在二乘解脫道修證的範圍內,不是二乘解脫道的智慧所能了知,所以稱為出世間的上上智,跟二乘的出世間智並不同。

這種出世間的上上智,不是經由二乘解脫道四住地無明的斷除來漸漸到達,也不是四智漸至,也不是經由四住地無明斷除的緣來完成的。凡是經由次第修證而證得的法,絕對不是出世間的上上智,所以次第禪觀的實修,不可能證得出世間上上智,只能證得二乘解脫道的出世間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今天時間已經到了,〈無邊聖諦章〉的簡介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184-a22_001


2024年6月9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30集 歸依法與歸依僧(五)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歸依法與歸依僧」。這個主題總共要講五集,今天要講的是第五集,也就是最後一集。

近百年來有不少的人說自己是禪宗的第幾代傳人,並且以開悟者自居,但他們的所悟其實都是離念靈知,前一集提到的那一位註解經文的法師也自己認定是開悟了。但他的所「悟」其實是直覺,也明白地寫在書中:直覺就是真心——直覺是不可思議的真性。或許他會這樣想:我悟的跟你們禪宗的祖師一樣。但是他不曉得的是:近百年來所謂的禪宗祖師都是悟錯的,唯一真悟的土城老人廣欽老和尚,他又不曾明講他到底悟個什麼。廣欽老和尚都沒有用語言文字把他悟的內容講出來或寫出來,可是我們一看就很清楚地知道他悟了。為什麼一看就知道廣欽老和尚是個開悟者?因為一個真正的開悟者,他一定有能力隱覆開悟的密意而留下文字,讓後世的開悟者一看就知道他是開悟者。而沒有開悟的,同樣地去看那些文字,卻是想破了頭也看不出到底他悟個什麼?同樣地,沒有開悟的卻想要讓人認為他是開悟者,他所留下的文字一定會被真正的開悟者勘破,並且加以拈提,因為這些人的落處大都是落在意識上面,怎麼有可能逃過開悟者的慧眼。然而開悟者留下的文字,並不是為了讓後人知道他是個開悟者,因為這樣子並沒有意義,那麼他留下文字的目的為的是什麼?主要是讓後人可以藉由他所留下的文字去參究而開悟明心。所以禪宗歷代的開悟祖師所留下的文字被稱為「公案」,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開悟者所留下的「公案」,一定都有為人處。

近代被認為開悟的大師,我不好說出他們的名字,他們都一樣是悟得離念靈知心,一看就知道是錯悟。這一位認為直覺就是真心的法師,就認為他們的所悟也不過是這樣,而且他自認為他所悟的直覺還比他們勝妙,因為他認為他們講的法還可以用意識心虛妄來破斥掉,而他所悟的直覺,別人就沒有辦法用意識虛妄把他給破了。可是我們還是把他破了!直覺其實只是意識心的心所有法,那其實就更間接了。但這位法師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當年意氣風發而自以為成佛了,可是他既沒有五神通也沒有其他的證量,與成佛顯然是有很大差別,那該怎麼辦呢?很簡單,他只要把 佛陀拉下來跟凡夫人類平等,自己就可以說是成佛了,所以他刻意在他的著作中極力地把佛陀人格化,目的就在這裡。我們上一集就有提到這件事,但是這對他根本就沒有利益,而他這個心態,我們從他這一段文字「歸依佛法僧三,實即歸依眾生自己」,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

而他所說:「歸依佛法僧三,實即歸依眾生自己。」是要大家歸依自己。但是勝鬘夫人在這段經文裡面,所說的歸依三寶是歸依於自心如來,諸佛也歸依自心如來。然而歸依自心如來,卻與他所說的歸依自己完全不同,因為他歸依自己指的是歸依意識的粗心或者意識的細心自己;可是我們所謂的歸依自己—自歸依—是歸依自心如來、歸依於自己的第八識。而且我們說的這個自歸依還不是究竟歸依,因為這個自歸依要歸依第八識,而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還要經由修行轉變成異熟識,然後還要再轉變成無垢識,那才是究竟歸依,這才是我們說的自歸依。這樣的自歸依與他所說的意識細心的自歸依,可以說是相去甚遠。就好像一個愚癡人一直在說:「我的車是車,你的車也是車,當然是一樣的。」可是人家的車子是勞斯萊斯、法拉利,他的車子卻是用腳踩的自行車,這能說是一樣的車嗎?這位大師說佛只講六個識,只有六根,怎麼會有八個識?然而 佛陀在阿含時期所講的二乘法,都是依於第八識為根本來說,這位法師不明白二乘解脫道的道理,所以他所說的法表面上是二乘法,但卻是錯誤的二乘法;勝鬘夫人說的法是大乘法,不但函蓋了二乘法,並且是三乘法都正確。但他對這樣的差別是完全漠視的,因此他的法才會出現重大的錯誤而完全成為戲論。

那麼我們再來看,這位法師在他的註解當中一直強調「如來藏性」,他把如來藏再加上一個性字以後,這個義理是大不相同的;這也是故意在暗示你「如來藏是所生法」,因為凡是「性」一定從「體」生,就如同人的個性一定依於人而有。那你想想,這位法師書中對於大乘經典的結集中說:佛弟子依照佛所講的經典修行以後,也可以證得與佛相同的境界,因此他們說出來的法也是佛法,也算是佛經。他的意思是說:佛弟子依照經典修行以後也可以在一世中成佛,這樣的佛弟子講出來的法就是佛經,所以不必去親證阿賴耶識、無垢識等等,那都是方便施設。他的意思就是這樣,這就是他要告訴大家的意思。

假使成佛所證的是如來藏性,而不是如來藏心體無垢識,那意思就是說:這個如來藏不是本有的,只要證得如來藏的體性就可以了,如來藏的體性就是當你打坐時坐到沒有見聞覺知的時候,這樣就是證得如來藏性,這樣就成佛了。如果是這樣,那就真的太容易了!因為只要未到地定坐到過暗的境界,就可以離開五塵的見聞覺知,就可以成佛了。他的目的就是要暗示你:如來藏不是本有的,而是修行以後成就的清淨自性——直覺,這就叫作如來藏的親證;所以如來藏只是方便說,仍然是意識,只要把意識修行清淨就成佛了。他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這一點,所以只要把意識心修行清淨以後,就是證得如來藏性。因為如來藏是本性清淨的,你只要修到清淨了,意識心就變成如來藏,這就是他想要表達的意思。

可是他這樣子說就與佛法完全違背,因為佛說如來藏本來清淨,說的是本來就已經清淨,不是修行以後才清淨的。可是他用染汙性的意識心修行,變成清淨以後套進如來藏本來清淨中,告訴你說:「染汙都是熏習過來的,你只要把這個染汙法去掉,就回到本來的清淨性。」聽起來好像也有道理,可是真的沒有道理。因為是要修行清淨以後才變成「如來藏」,可是如來藏是還沒有開始修行而覺知心正在染汙位的時候,祂就本來已經是清淨的,這兩者顯然完全不同。我們所說的正是這樣的法,我們所證的是本來就清淨的,是與染汙的意識同時並行存在而仍然示現為清淨的。就如同禪宗的祖師六祖惠能,他在五祖的座下開悟,向五祖說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惠能的意思是說,開悟明心了以後,都可以現前觀察如來藏本來就是清淨的,祂是真實存在的,不是因緣所生,所以不生不滅。而這一位法師不信如來藏是本自清淨,不承認如來藏真實存在,當然無法證得如來藏。那到底蕭平實這一群人到底是悟個什麼?他其實都弄不清楚,因此十幾年來都不敢寫文章回應我們。終其一生意氣風發,不斷地在「破邪顯正」的人,被 平實導師評論以後竟然不敢寫篇短文回應一下。正因為他弄不懂,想要找我們的法義毛病卻又始終找不到,那該怎麼辦呢?只好默不作聲、絕對不回應,這是最聰明的作法。所以別人問他說:「這蕭平實怎麼樣?」他不評論,不評論就不會引來更大的難堪。

那我們現在再回來看看勝鬘夫人所說的這一段經文:【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三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一位法師對這一段的經文是這樣註解的:【「三乘」,從唯一大乘所出生,所以又會「入於一乘」。這裡所說的「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即法身如來藏甚深不可思議的常德。】(《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01。)從這一段註解我們可以知道,這一位法師的意思是說「大乘法只是唯一佛乘中的局部法義,不等於唯一佛乘。」從文字表義來看,這一位法師並沒有過失。但是一般人可以發覺到一個小過失,就是讀了他的註解等於沒讀,因為他只是把經典的文字複述一遍而已,並沒有講解經中的法義。如果可以這樣註解經典的話,只要把《大藏經》從電子佛典把它下載來註解,大概只要一、兩年就可以註解完了;而大眾讀了註解卻等於沒有註解,因為只是用語體文複述一遍而已。但註解經典不應該這樣子,既然要註解,註解出來的內涵一定要有利於佛子,能夠使人深入瞭解經典中的真義,否則就不用註解。

而他的這一段註解其實是有過失的,他的意思其實是說:大乘法是唯一佛乘的局部法義,不等於唯一佛乘。因為他所說的佛法,只是承認四阿含解脫道而不承認大乘佛菩提道,他所認定的佛法只是四阿含中的一部分,認為大乘經典全部是後來佛弟子對 佛的永恆懷念而寫出來的,所以唯一佛乘的法義就是四阿含所說的解脫道,而且他是反對 佛說而主張意識常住的「解脫道」。可是大乘法其實早就是具足佛法的唯一佛乘的法,而不是只屬於唯一佛乘中的一小部分,因為唯一佛乘是以大乘法來講的,而大乘法已經函蓋二乘法、具足全部佛法。如果大乘法不是唯一佛乘,哪裡還會有唯一佛乘?所以他的心態,如果仔細去觀察,如果懂得他的思想,是可以檢查得到的。但是要記住他所說法的前提:否定大乘而只承認聲聞解脫道,以聲聞凡夫法取代大乘賢聖法。

那接下來我們來說明把離念靈知心或者直覺當成開悟的標的,會有哪些不如理的地方。離念靈知或者是直覺其實只是意識的一部分功能,因此他們的所證無法脫離意識的範圍;而開悟者的所證是第八識如來藏,祂的體性跟意識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我們就這兩者的體性,提出三點主要不同來作說明。

第一個不同,第八識永遠不起念,於三界一切法永遠不起覺觀,永遠不分別三界一切法,所以禪宗的祖師說「無念為宗」。而意識表面上說祂具有離念靈知性,其實只是不起語言文字的知,知就是念,而在念之前還要分別完成才會有知;因此意識存在的當下即是有念,永遠不可能將祂修到無念,也就是意識沒有無念的本質,絕對沒辦法修到無念,就如同煮沙不能成飯的道理一樣。所以意識絕對不是開悟所要證悟的心。

再來說第二點,第八識永遠不分別善惡,所以才能隨緣任運,當眾生該當畜生的時候,祂就會幫他製造一個畜生身來讓他受報,第八識都不會因為五陰當畜生而起煩惱,因為祂不知道當畜生是怎麼一回事。但意識就不同,意識能分別世間法、能知善惡,所以會去抉擇什麼可以作、什麼不能作,乃至為了自己的利益,不該作的也去作,因此祂不能隨緣任運,因為不能隨緣任運,在面臨抉擇的時候就產生了許多煩惱,因此祂一定不是本來清淨的心。

那麼再說第三點,第八識具有中道性,各位或許都聽過八不中道,也就是 龍樹菩薩依據《般若經》所說的第八識的體性而說: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其實第八識的中道性無量無邊,它是針對世間法相對的兩邊來說,譬如黑白、善惡、美醜等等,第八識於兩邊都不分別,所以永遠不會落入兩邊而能行於中道。意識就不同了,祂一直都能分別黑白、善惡、美醜,所以祂不是中道心,因為祂存在的當下就能分別,分別完成的時候,就已經是落入其中的一邊了。

再來說「不生不滅」,這是第八識的體性,第八識無始以來就存在,無始的意思就是沒有個開始,有個開始就會有「生」,沒有開始就表示「無生」。我們來看看第八識是不是無始?每個人都有過去世,有過去世就有過過去世,這樣子一直往前推,推到無窮,仍然找不到有一個開始。那為什麼人會有無量的過去世,是因為有第八識的緣故,第八識「能生萬法」,祂是生命的本源。人有三世都是因為有第八識,祂是貫串眾生三世的主體,人有生死,所以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差別,但是第八識不生不滅,所以沒有三世可說。意識就不同了,就我們現有可以觀察得到的現象來看,睡著無夢的時候,打足量的麻醉針,死亡的時候,悶絕的時候,人在母胎的前幾個月,都是意識不在的時候,這是從我們現在所處的境界就可以知道的。再依據 佛陀的開示,如果有人證得無想定、滅盡定,或者生到無想天,處於這種境界意識是不存在的;而阿羅漢死後入無餘涅槃,在無餘涅槃的境界當中,意識也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論從現象來觀察,或是依 佛陀的開示來看,意識都是有生有滅的法,唯有無始以來就存在的第八識才是不生不滅之法。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歸依法與歸依僧」第五集到這裡已經講完,這個主題「歸依法與歸依僧」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5153-a20_130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29集 歸依法與歸依僧(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今天繼續講「歸依法與歸依僧」。這個主題總共要講五集,今天要講的是第四集。

上一集提到第一義諦就是自心如來,自心如來經由應身、化身、報身來為眾生說法,但如來三身還是歸依到自心如來,所以佛寶才是究竟歸依。因此歸依法、歸依僧,其實不異於歸依佛,歸依佛之中就同時歸依法及歸依僧;因為法與僧都從佛而來,所以說,如來其實就是三歸依的究竟歸依處。當你真正歸依佛的時候就具足三歸依了,因為法由佛來,僧也由佛來,所以說其實三乘道只有一乘道,就叫作成佛之道,不許用聲聞羅漢道來取代佛道。因此諸佛如果是三轉法輪,那都是方便施設;而這三轉法輪最後終究還是要由佛在廣度了三乘勝義僧以後,依著佛的四無所畏來作獅子吼。

所以,凡是講三乘道的諸佛在人間示現的時候,最後一定要講《法華經》。為什麼一定要講《法華經》?目的就是在破斥二乘凡夫中的增上慢者,同時也是在破斥凡夫們的見取見。增上慢者就是沒有證果卻自稱有證果的人,我們就說他是增上慢者,譬如聲聞凡夫卻自認為是阿羅漢,那就是增上慢者。至於見取見就是他自己在佛法上所堅持的見解是錯誤的,但他卻自認為他的見解是最為殊勝的,譬如有人認為證得離念靈知就是開悟,認為意識是常住不滅的,不願意接受如來藏才是常住法,找到如來藏才叫開悟,反而認為他這樣的見解才是最殊勝的,這樣的人不但落入了見取見,也同時落入了常見之中。因為凡夫永遠會有見取見,他們見取見存在的時候,一定會以鬥諍為業,他們會出來主張:「佛誇大其辭!佛其實就是阿羅漢,我師父也是阿羅漢,佛陀跟我師父的證境是一樣的。」這叫作增上慢,也叫作見取見。所以當 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即將入滅之前,阿羅漢們三請之後即將要開講《法華經》的時候,聲聞法中的凡夫僧才會有那麼多人離席抗議,因為這些人都是兼具增上慢與見取見。

所以將來如果你發大悲心、大願心,在這一種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成佛,就要有心理準備,當你準備開始宣講《法華經》的時候,一定會有很多聲聞凡夫退席;阿羅漢們不會退席,他們都不敢,因為很清楚知道自己不是佛。可是他們座下的凡夫弟子,也就是還沒有斷我見、斷三縛結的凡夫弟子,當你答應說要講《法華經》的時候,他們就會當場退席抗議,不相信你即將開講的法華正理,但這是正常的。然而即使有這麼多人退席,《法華經》還是要講,不能因為他們退席就不講了;當然還是要講,要讓世間人知道阿羅漢不是佛。不說阿羅漢,連辟支佛都不是佛,而辟支佛所畏懼的菩薩們,也都還不是佛。當你宣講《法華經》的時候,那就是在作獅子吼。獅子吼就是振聾發瞶,把那些愚癡無聞的聲聞凡夫迷惑的心把它震醒,讓他們知道:你所恭敬無比的阿羅漢在佛法中並不算什麼。對那些聲聞凡夫們而言,那是很大的刺激,但就是要刺激他們,讓他們覺醒:解脫道的究竟果在大乘佛法中,仍然沒有辦法算入菩薩僧中,讓他們知道這一點。所以當你講《法華經》的時候,就是在作獅子吼,這樣把聲聞凡夫們的增上慢破斥掉,才能夠使那些眾生們在心田中種下將來與佛菩提相應的種子;他們這一世即使仍然不相應,未來世漸漸地還是會相應的。所以獅子吼的時候,固然使得那些聲聞凡夫們很痛苦,但還是應該要講。

各位想想看,當年 佛陀說《法華經》的時候,五千個聲聞種性的凡夫當場退席,那個聲勢也是蠻壯觀的。各位可以想像,如果在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體育館,當場有五千人同時退場,一定很混亂、也是很吵雜的;可是 佛陀都不動心,只是靜靜地看著他們離開。等他們都離開了,留下來的人才是有資格聽《法華經》的人,所以說剩下來的人都是貞實。貞與實,「貞」就是表示心地清淨,「實」是在說他是飽滿的;貞與實就表示留在現場聽聞《法華經》的人都是沒有慢心,而且是有修證的人。我們都知道稻穀該收成的時候,如果還是直挺挺的,那就表示是空心的。就如同空心的大佬倌,他們總是空腹而高心,其實肚子裡面沒有料,可是往往會故意示現讓人覺得似乎很有錢;當他遇到眾生的時候總是趾高氣揚,總是要擺很大的排場。可是大菩薩們對凡夫眾生、對不懂佛法的眾生,一向都不會用下巴去看他們。這就是說,果實如果飽滿了,都不會往上揚,都是有點垂下來的;所以到了收割的季節,農夫到了田裡一看,這些稻子一棵棵都往上揚,很高傲的樣子,就知道今年收成很差了。而沒有見道的凡夫大師們,正好就像那五千個聲聞凡夫弟子一樣,為了讓他們未來世佛法修學的因緣比較好,當年 佛陀還是要作獅子吼。那些聲聞凡夫們後來總是會漸漸地聽聞到迴心阿羅漢們說明,未來才會開始改變。

所以《法華經》宣講過程中一定要有 多寶如來的示現,否則很難建立凡夫眾生對佛菩提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信根跟信力。成佛之道是很長遠的歷程,如果是只有一佛宣說,或單獨由 佛陀講出來,聲聞凡夫是很難信受的,所以必須要有 多寶如來的示現來證明。所以諸佛示現入涅槃前都會先講《法華經》,宣講過程中由 多寶如來前來示現,證明佛菩提確實要三大阿僧祇劫,由祂親身來證明,證明在人間的 佛陀說法是不虛妄的。如果有人有這樣的想法:「我才不歸依你們,我只歸依某某團體或某某山頭。」那就完了,多寶如來也不需來示現,因為「我們只歸依釋迦牟尼佛,你來幹什麼?」所以那些都是錯誤的知見,因此必須要有人來作獅子吼,作這樣的獅子吼:「佛法只有一種,不可能有所演變;十方諸佛是一體的,三寶是一體的,沒有哪一個三寶中的凡夫僧寶或者勝義僧寶可以自高於三寶之上。」假使有人把自己拉抬到三寶之上而傳授四歸依,我可以跟你說,那個人一定是外道,從來都不曾真的知道佛法。即使他已經在佛門中剃髮出家、受具足戒了,還是一個外道,因為他是心外求法,根本不懂三寶的真實義。因此如來宣說一乘道-唯一佛乘——就是獅子吼,是以四無畏來成就獅子吼。

因此勝鬘夫人才會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三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也就是說,如果眾生的大信還不夠,就只能為他說解脫之道,生起他的大信;然後再慢慢說因緣法,然後再說佛菩提。其實二乘菩提也都是大乘法,只是從成佛之道中分析出來解說而已。所以其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都是唯一佛乘,沒有三乘法可說;三乘法都只是為了度眾方便,所以分析出來說明。因此三乘法其實都是入於一乘法中,但是一乘法其實就是第一義乘。那第一義與二乘有什麼差別?第一義乘是圓滿的、是具足三乘道的;但二乘法卻不能觸及第一義,所修、所證、所說、所學都不能及於第一義。因為二乘法只是方便道,只能讓人出離分段生死,不能觸及法界實相,何況能夠究竟法界的實相。

二乘道也不是究竟的解脫,因為變易生死的境界都無所知、都無所觸、都無所斷、都無所證,因此二乘道不能叫作第一義乘。所以第一義乘就是成佛之道,而成佛之道要以一切種智的具足來圓滿成就,一切種智的具足圓滿則是要從如來藏一切種子的親證來完成。而如來藏的一切種子是含攝在如來藏中的,所以成佛之道的首要就是要親證如來藏,除此以外沒有成佛之道的見道可說。而斷我見只是證如來藏的初方便而已,因此禪宗明心的證如來藏所引生的般若智慧,才是第一義乘的見道智慧,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大乘見道可言。所以第一義乘的見道就是明心,除了明心以外,沒有第一義乘的見道。這樣子各位就知道說,應該如何進入佛法的大海之中;已進入佛法大海之中,才會知道要如何通達第一義乘,才會真正懂得成佛之道的次第跟內涵。

勝鬘夫人所說的歸依法、歸依僧的整段經文,我們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有一位法師對這一段經文的註解,他的註解我們來看看有些什麼問題。我們首先先看經文:【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一位法師對這一段經文的註解,是這樣說的:【約歸依第一義說,「無」別「異」所歸的「如來」,也「無」別「異」的法僧「二歸依」,二在第一義諦中,是平等無別的,所以歸依「如來,即」是「三歸依」。依此,歸依佛法僧三,實即歸依眾生自己。佛法與外道的不同,也就在此。外道要歸依一外在的神;佛法歸依三寶,或歸依如來,而同是本身所具有的,本具如來藏性,即真歸依處。依此修行為僧;以此為修行,即法;修行圓滿成就,就是佛。所以,一切眾生本具如來藏性;歸依三寶,無非依如來藏性為本,而使其顯發出來,達到究竟。】(《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00。)

我們對他這一段註解提出了兩點評論:第一點,勝鬘夫人在這裡所說的歸依三寶,絕對不是他所說的歸依眾生自己。勝鬘夫人在這裡說的其實是把三歸依合為一體,歸依於佛,由這一整段經文的意涵就可以明瞭。這一位大師作了甚解,欲求勝妙反而違背實義。第二點,如來藏後面把祂加一個性字,這個意義就大不相同,意思是說如來藏並不是本有,而是以後修所成的性就是如來藏的親證。

從這一位大師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很清楚地暗示著:你歸依佛,不如歸依你自己。他的意思就是這樣,他一直有意無意地把 佛陀人格化,一直想要滅掉佛格,這是這一位法師的目的。他想要告訴眾生說:「我某某就是佛!」但心中卻不免又會想到:可是我沒有證得四禪八定、五神通,沒有一切種智、大圓鏡智等等,這樣要如何讓大家相信我就是佛?那我乾脆就把佛陀拉下來跟我一樣。這一位法師的書中都處處隱含了這種意味,特地要把佛陀人格化。當阿羅漢人格化,辟支佛人格化,菩薩人格化,佛陀也人格化了,他所建立的思想就可以成立了:凡夫的菩薩行一樣可以成佛,不必證悟明心或斷我見、我執。

以前現代禪有一位老師就曾經對他這一點提出了辯駁,他很不服氣。這一位老師認為:要有親證才能真的行菩薩行,經驗主義非常重要,所以凡夫菩薩行不可能使人成佛。但是這一位法師畢竟還是棋高一著,因為這一位法師主張的是「解脫道修行可以使人成佛」,正好這一位老師-現代禪的這一位老師-主張的大乘開悟所證的果德,也只是聲聞果而沒有菩薩果,所以這一位法師丟了一句話,就把這一位老師給撂倒了:「原來現代禪主張的禪宗開悟所證的果也是聲聞阿羅漢果。」意味禪宗的開悟一樣只是聲聞道,兩者似乎沒有差別。就這麼一句話,現代禪就很不容易回應。可是我們出來弘法以後,這一位法師就沒辦法講話了,因為我們講的是五十二個階位的證道,不單只是證得聲聞果;而且大乘見道是證如來藏,是這一位法師所無知的法義跟智慧境界,所以他就沒轍了!這樣一來,他若想要跟正覺的明心者對話,就無從對話了!因為他講的是落在意識境界當中,正覺明心者所證的卻是如來藏實相法界;他所講的意識層面,正覺明心者都知道,而正覺明心者所證的如來藏層面,他卻完全不知道,那他要如何跟正覺的明心者對話?

這也是今天這一位法師座下弟子的難處所在!所以當時就有人寫信給他的弟子說:「我們導師的《妙雲集》中所說的法義,被蕭平實破斥到體無完膚,您是大德,為什麼不出來獅子吼、破斥一下?身為法師的您,應該要破邪顯正!應該要維護導師的正法!這是您的責任啊!」可是她不敢公開寫書回應,不過她還是私下在講大話。這是好幾年前的事了,那是在《楞伽經詳解》第三輯出版後不久的事。她怎麼答覆人家給她的信呢?她說:「蕭平實的書,我是從來不看的;他們有寄書來,我都把它丟在字紙簍裡。有種的話,讓蕭平實放馬過來!」後來這封信就輾轉來到了 平實導師的手裡,所以 平實導師就從第四輯開始,應她的要求而放馬過去——是一匹一匹小馬慢慢地放過去。

各位菩薩!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歸依法與歸依僧」第四集就講到這裡。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5152-a20_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