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一)–第106集 上煩惱與下煩惱(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大家收看佛教正覺同修會所為您製作的三乘菩提系列電視弘法節目。這個單元是探討「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題目子題是〈上煩惱與下煩惱〉,這是第一集的節目探討。這個單元是以 平實導師所著作《勝鬘經講記》作為藍本,再進一步闡述 勝鬘夫人的開示。

在 平實導師《勝鬘經講記》第三輯當中,《勝鬘經》的經文,勝鬘夫人有這段開示說:【世尊!若復過於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經文談到會障礙眾生成佛的「所知障」,意思就是屬於心不相應的無始無明─—無明住地。眾生無始來被這樣的無明遮障,無法趣向佛道,當然也因為這樣無明所障無法成佛。而這無明所含攝內涵就是所謂的「上煩惱」,這樣的上煩惱如同上面經文所說,眾生的上煩惱數量無量無邊,而且如同恆河沙一般微細而難以計數,因此眾生要成就佛道,是須要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大無量數劫,這樣久遠的時劫才能夠圓滿佛道。

那麼我們要修學佛法,主要目的是想要斷除煩惱,於一切生死得解脫自在。但是到底眾生被哪一些煩惱遮障而無法得解脫自在呢?這就是本文要為大家探討主題。眾生總括來說,就是有所謂的「下煩惱、上煩惱」,因為這兩種煩惱的關係,尤其被其中的下煩惱所遮障,因此我們一直在三界內流轉生死,無法解脫自在;又因為進一步的上煩惱遮障,讓我們無法成就佛道。佛法中常談到無明,其實無明簡單講就是煩惱。所謂的無明或煩惱共有兩種無明,而把它細分成總共五種煩惱。兩種無明講的是一念無明跟無始無明,而一念無明含攝四種下煩惱,而無始無明就在講「上煩惱」這一種。

本文的第一個綱要,要先為大家說明「一念無明下煩惱的內涵」。首先為大家說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總共含攝四種住地煩惱,就是見一處住地煩惱、欲界愛住地煩惱、色界愛住地煩惱與無色界愛住地煩惱。這樣的煩惱或者無明,經文中又有一個名稱,稱為「迷事無明」,是說於解脫生死這件事情仍然有無明,會障礙學人出離一世又一世的「分段生死」,也就是於出離三界流轉生死無法得到解脫自在。因此,有這樣生死煩惱苦逼迫,所以於這個無明煩惱不得解脫自在,當然眾生也無法成佛,也是會障礙眾生最後趣入佛道。

這四種住地煩惱,又可通稱為「下煩惱」,說它下是因為相對於無始無明的上煩惱來說,或者稱為是「煩惱障」,也就是由於這四種住地煩惱的遮障,因此沒有辦法於三界的流轉生死,得到解脫自在,所以又把它稱為「事障或起煩惱」。起煩惱意思是說,會跟覺知心、尤其是跟意識心相應,而經常生起的煩惱。四種住地煩惱第一種是「見一處住地煩惱」,這是二乘解脫道修學者首先要斷除的見惑,又有個名稱叫我見煩惱;而其他三種住地煩惱,就是對欲界、色界、無色界,對這三界當中的一切境界,仍然有貪愛不願意棄捨,可以稱為眾生的「思惑煩惱」,這也是大家比較常在講的,所謂的貪、瞋、癡、慢、疑等等這些「我執煩惱」。

二乘解脫道修學者,他們一心想要出離三界生死,他們修學主要內涵,就是要斷這一念無明,也就是這四種住地煩惱;或者是說,要斷除見惑(所謂的我見)、思惑(所謂的我執煩惱)。解脫道當中的無學聲聞阿羅漢與緣覺法的辟支佛,都是因為破除了這一念無明,最後能夠離開三界,不在三界中受生,從此不再有受生三界當中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因此說,這些解脫道聖者已經於三界的生死流轉得到了解脫自在,也就是沒有這些生死煩惱苦的逼迫,於分段生死真正解脫自在了。

本文第二個綱要為大家繼續說明「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內涵」。所謂的無始無明,它所含攝的煩惱叫作「上煩惱」,這就是《勝鬘經》上面這段經文 勝鬘夫人主要開示內涵。我們上一段是談一念無明,說這樣的無明是二乘解脫道修學者所欲斷除的煩惱。但是一位大乘佛菩提,所謂菩薩道修學者,他們修道目標不但要完成二乘的見道與修道,也是須要斷除這一念無明的下煩惱,在下煩惱斷除同時,還要進一步斷除大乘菩薩們才有能力斷的無始無明上煩惱。

由於無始無明上煩惱並不屬於起煩惱,也就是歸屬心不相應無始無明。意思就是這樣的無明與眾生心,覺知心不相應。二乘聖者因為還沒有能力破除這第一分無始無明,所以是不會相應生起這樣的上煩惱;也就是因為對這樣的法界實相正理一無所知,二乘聖者沒有智慧光明,仍然被這無明遮覆無法親見生命實相。對於這法界實相無所知,所知不足的緣故,他們意識心就不能夠相應生起,去探究如何能夠成就佛道的這些上煩惱;由於這樣的遮障,才不會去起心要趣入佛道,二乘人一心想的是要離開三界生死,不要再受生三界中,急於要取證二乘無餘涅槃。

所以無始無明這個「無明」,不會障礙二乘聖者求解脫於三界生死,但是會障礙有情於這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的無知,也就是由於這樣無明的遮障,而障礙有情不能夠圓滿成就佛道。所以,這樣的無始無明,經中又名為「迷理無明」,就是對法界的真實法理無所知的緣故,所以又有個名稱,稱為「理障」或叫作「所知障」(所知障意思是說,於這法界實相心內涵所知不足,因此障礙佛道的成就)。這樣的無明含攝的煩惱又名為上煩惱,也就是在實證法界實相心如來藏之後,才會開始起心探究:為什麼我已經實證了這本具清淨真如佛性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我開悟明心了,但是,我為什麼還沒有成佛?也就是開始探究對這法界實相心,我到底還有哪一些對祂的內涵所知不足,因此障礙我佛道的成就;菩薩們的心中就開始次第相應生起這無量無邊上煩惱,經中才把它立名成為「塵沙惑」。這也就是這段《勝鬘經》經文所說:如恆河沙般微細、如恆河沙般無量無邊無法計數的「無始無明上煩惱」。

世尊開演整個三乘菩提佛法,主要內涵,實際上是在為佛弟子們開示悟入這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心;主要內涵,就是要教導佛弟子們要來破除這無始無明上煩惱,破除之後,再經過次第修學,最後都能跟我釋迦如來一樣圓滿成就佛道。這也是 釋迦如來兩千五百年前在菩提樹下,以手按地明心實證法界實相,接著在夜後分夜睹明星見性成佛之後,世尊所發起的大慈心、大悲心,發願要為這一界的眾生,開始宣演三乘菩提佛法,整個主要的內涵。雖然在初轉法輪時期,先宣演二乘菩提解脫道,那只是為順應當時急於求出離解脫生死的二乘修學者,所先宣演的方便法。

世尊示現娑婆人間唯一真實本懷,還是在開演這唯一佛乘的大乘佛菩提法,就是在教導這一界眾生,最後都能夠趣入佛道,最後都能夠跟我釋迦如來一樣究竟成佛。只是成佛之道這個時劫非常久遠,如同經文說:這如恆河沙般無始無明上煩惱塵沙惑,數量是無量無邊的。所以實證法界實相心後,仍然要歷緣對境,在經常歷緣對境中次第相應第八識如來藏所含攝的上煩惱,乃至一一修學後,才能夠斷除這些上煩惱,所以時間就需要經歷三大無量數劫的時間,才有辦法斷盡這一些塵沙惑,最後才能夠圓滿佛道。

所以斷盡一念無明,只是離開了「分段生死」,這是二乘法跟大乘菩薩們所共修的;但無始無明所要進一步斷的「變易生死」,卻是不共二乘解脫道修學者,只有大乘菩薩們才有能力破這無始無明,而且能夠在無始無明所攝上煩惱次第開始相應,乃至相應之後,分分去斷盡。大乘菩薩因為有能力在因地凡夫位,經過修學實證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之後,開始轉依所證的實相心,而次第親證如來藏所含攝的種子,一直到種子都不再變異,我們才說已經斷除了大乘菩薩們才有能力斷的「變易生死」。大乘菩薩經由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證,斷盡了這兩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於這兩種生死都得到究竟圓滿解脫自在,這個時候就是大乘菩薩成佛的時候。

但是,從古時候一直到近代的佛教,仍然是有佛法修學者誤會證悟明心所應登入的階位。有些祖師在實證法界實相心後,誤會說一悟就到佛地的階位(也就是進入了佛位),佛道已經圓滿了,這是對這無始無明的真實意涵,並不究竟了知的緣故。菩薩實證法界實相心,破除第一分無始無明後,才會相應瞭解自己對於這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心,當中所含藏的無量無邊種子,事實上它們的功能德用等等都不具足了知,仍然一無所知,才會知道自己離佛地還非常遙遠。於這恆河沙般如來藏含攝種子智慧,仍然是遠遠不具足,也就是根本還沒有到了究竟佛位才具足的一切種智的智慧(一切種智就在講如來藏所藏一切種子具足了知的智慧),也就是對這個都還是一無所知。

這樣的上煩惱,在未來三大阿僧祇劫修道中會次第、次第生起,也要經過這樣久遠劫修道,才能夠一一斷除這一些上煩惱,破除這一些無始無明,一一破除之後,才能夠漸次圓滿大乘菩薩這五十二個階位的修證。當經歷過這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也走完這五十二個階位,才真正究竟了知這一切種子的智慧,也就是具足「一切種智」,這也是眾生最後成佛的時候。

所以,不可以如同古今這些錯會的大師所說,一悟當下就證入佛地的階位,這是對 勝鬘夫人上面這段經文所說的無始無明上煩惱內涵,並不具足了知的緣故;當然更不可以如同外道密宗喇嘛教們所教導的,妄說經由跟喇嘛上師來行男女邪淫雙修法的實修,就可以實證,就可以當下證入即身成佛或是即生成佛,如果這樣說,這都是造作大妄語的地獄業報啊!

本文第三個綱要繼續為大家探討「大乘菩薩世世在人間行菩薩道,才有因緣跟無始無明上煩惱相應」。大乘菩薩發願要在人間受生行菩薩道,在實證法界實相心後,才能夠分分跟無始無明上煩惱相應,乃至相應之後,才去次第斷除這些上煩惱。這些都是需要在人間度化眾生、攝受眾生的過程中,不但去培植廣大福德,也在這個過程中去分分破除無始無明,成就勝妙道種智智慧。

常有初發心菩薩,瞭解到在人間行菩薩道,但是看到眾生如此剛強難度,卻要在人間修菩薩的苦行,偶爾會生起退失的念頭。這是對大乘菩薩在人間修的苦行有誤解,大乘菩薩修苦行,主要是修心的苦行,並不需要修身的苦行,如同二乘人所修的身苦行,也就是大乘菩薩身之所行、所示現,可以是放逸的。因為他是可以繼續受用世間的五欲,是不用像二乘人一樣緊衣縮食,大乘菩薩是可以身穿華麗名貴衣,住在莊嚴舍宅,身外相所示現是無比莊嚴、富有,有大的錢財資糧,有些也有大名聲,可以為世俗人敬重,但是,大乘菩薩心中卻從來不放逸,是心在修苦行。

大乘菩薩因為要歷經三大無量數劫行菩薩道,才能夠圓滿佛道,所以在人間行持,是在苦中作樂;所以,還是可以受用美食、五欲等,仍然有家親眷屬來共同行菩薩道,乃至登地後能以地上菩薩的證量遊戲人間,才能夠長久住持人間。所以世世在人間度眾生,雖然一定會遭受責難跟種種逆境考驗,但是,只有在歷緣對境遭受考驗的時候,才能夠時時跟恆河沙般的上煩惱相應,乃至藉著相應的因緣,來分分斷除這些上煩惱,最後才能夠圓滿佛道。所以無始無明上煩惱的相應跟斷除,都是大乘菩薩在人間行菩薩道過程當中才能夠完成,所以佛道的修學、佛道的成就,本來就不離開人間,這才是人間佛教的真實意涵所在。

今天時間的關係,這一集節目就為大家討論到這裡。歡迎大家收看下一集節目!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5067-a20_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