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取函蓋三界有〉。
延續上一段的節目,我們繼續來討論這一段經文:【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其中的「取」,也就是欲取、見取、我語取以及戒禁取。眾生會輪轉生死的取,必須函蓋欲界愛、色界愛及無色界愛等三種取;因為分段生死的取,導致後世的三界有,必定是要包括欲界愛、色界愛及無色界愛在內,所以取的範圍是很廣的。
但是三界的「取」導致後世有的存在,都是緣於有漏業因而生的三有。所以「取」字應該是包含取有,「有」字則是包括三界有所說的有,因取而產生了有,所緣的都是以有漏業為因。什麼是有漏業的因呢?那就是說,有漏業是屬於三界愛。而見一處住地只是見惑,與業因無關,是邪見而不是業因。業因,是因為曾經造作了身行、口行的有記業或無記業,成就具足身業、口業中的一種,並且還要有意業的配合,才能成為後世的業因,這也是取。又譬如在欲界中,造作種種唱歌、跳舞、琴棋書畫等貪愛事相以後,因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的結果,因而熏習成種,雖然屬於無記業,但也會成為欲取所攝的有漏業因;若是造下害人之業,那當然更是業因了。
如果造作色界境界的貪愛事相——喜愛每天打坐,住在初禪或是二禪境界中,熏習成種,這也是色界取的有漏業因;這都是屬於欲取或色取的境界,仍然屬於取。多劫的熏習成種以後,這種習氣種子就很難轉變,這些都是因為欲取或是色取而產生的這種有漏業因,也有可能是無記業。又譬如喜樂禪定的覺受,所以造作色界愛——不斷地修禪定,喜樂住於初禪乃至四禪的境界中;這個喜樂經由無量劫來熏習的結果,使他貪著於色界境界,這個覺知心種子就一直存在於阿賴耶識中,未來世遇緣時就會現行,現行時就會特別喜歡證得禪定而喜愛定境;捨報時就會出生於色界天中,這也是有漏業因,所以出生了色界有。雖然修禪定是善業,但它是良善的有漏業,這個有漏業因導致他捨報之後出生到色界天去,就是色取。
如果不斷地熏習無色界的種子,這個習氣種子積集之後,將會使他愛樂四空定;證得四空定以後,就會喜歡四空定中的境界,所以捨報後就會往生無色界天去,出生了無色有,這就是無色取。但他往生無色界天,也是有漏業因;是由於對於無色界的境界貪愛,造作了來世往生無色界的業果——都是由於每天不斷進入四空定中加以熏習,所以這個習氣種子存在了,捨報之後就生於無色界中。這個固然是善業,但還是屬於有漏業;因為這種無色界境界,不可能長時間的永遠保持不失;因為無色界有情的生命,還是會有壽盡終了的時候,然後就會下墮而失去無色界的境界,無法永遠不壞,所以是有漏的善業。當他生到無色界去,天福享盡以後就是定福享盡了,他的善有漏業也就不存在了,還是要下墮;所以,修習無色界定—也就是所謂的四空定—仍然是有漏業。因此說,凡是出生在三界中而持有三有之身,或如無色界持有名色中的名—受、想、行、識四陰,都是緣於有漏業因而生的。所以說,眾生會出生三界有,不論是善性或惡性的業因,全部都是緣於有漏業因而出生三有,這就是取的真實意涵。
但是無明住地並不屬於三界中的有,所以已能出離三界生死的阿羅漢、辟支佛、八地的菩薩們「起惑潤生」,仍然可以因迴小向大而再起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生;或者如初地滿心至七地心菩薩們的「留惑潤生」,特地留下一分思惑不斷而潤未來世生,再度出生在人間或天上,繼續廣行菩薩道。這樣故意起惑潤生或留惑潤生,都是緣於無漏業因而再度出生於人間,並非是由於有漏業因而再度出生於人間;而他們都還有無始無明住地上煩惱尚未斷除或是斷盡。由此緣故,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他們在人間的色身,是由自己的意志力而重新再受生於人間,名為「由意所生的色身」,不因為他們已經能出離三界生死,就無法再受生於人間了。所以說,這三種聖者都同樣還有無始無明住地,但卻無妨已解脫三界生死,也無妨繼續乘願世世受生於人間;而他們在無明住地仍然存在的情況下的受生,不是一般人緣於有漏性的善惡業因而受生,而是緣於無漏性的淨業因緣。
至於意生身,是從另一種層面來說。譬如,有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辟支佛、或是八地大力菩薩,都擁有無漏妙定意生身,可以運用神通示現意生身,一直到他捨報入無餘涅槃才會永遠的失掉;這三種人的意生身,都是可以在三界中現行的,但他們都有能力出離三界,也都能夠滅掉意生身而只依色身繼續住於三界當中。不論是二乘聖人或是八地菩薩,當他們有意生身在三界中現行時,這三種意生身的出生,也都是緣於無明住地無漏業因而出生的;這個表示他們的無明住地還存在,但無明住地是緣於無漏業因而有的,不是緣於有漏業。所以無明住地的存在,無關三界分段生死,只與變易生死有關;這個無漏業是依無明住地而有,若離無明住地就沒有這一個無漏業因存在。無漏業有緣,不是無緣的;而無明住地也是有緣,不是無緣的。也就是說,無漏業與無明住地互為因緣,因此導致阿羅漢、辟支佛、還有大力菩薩的三種意生身繼續存在於人間,不會立即捨壽;由於這個緣故,說三種意生身以及無漏業都是緣於無明住地而有。
接下來的經文說道:【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其中有愛住地數四住地及無明住地這兩個部分,我們先來探討它的內涵。「有愛住地數四住地」就是指一念無明,也就是煩惱障所應斷的見惑與思惑兩種起煩惱;「無明住地」講的就是無始無明,是所知障所應斷的種種塵沙惑上煩惱,這些都是屬於煩惱。起煩惱——一念無明之四種住地煩惱,總言三界惑。把眾生常常會生起的煩惱,或者說聲聞、緣覺解脫道中修道所應斷的煩惱,都叫作下煩惱,也可以叫作起煩惱;因為這一些煩惱,都是與眾生心剎那剎那相應的,所以是與覺知心及意根一直相應著的,是一直在眾生的意根與意識心中生起的煩惱,所以就稱為起煩惱。凡是在覺知心中生起以後,已經成為覺知心可以覺察的煩惱了,就叫作起煩惱;更深入的說法,就是從上煩惱而引生,而與覺知心相應的煩惱,就稱為起煩惱。一念無明煩惱有很多種:從人的眾同分這個角度差別來看,凡夫眾生的煩惱是財色名食睡,那是世俗法的煩惱;禪定的修行者天天努力打坐,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就是發不起禪定,於是心中就生起了疑問的煩惱;若斷不了我見,證不到初果的煩惱,這是佛法中二乘人的煩惱;大乘人的煩惱是悟不了,找不到如來藏,明不了真心。這都是一念無明所含攝的。
如果找到真心如來藏了,又對佛性要怎樣才看得見,佛性無形無相要如何才能看得見呢?悟了以後知道自己還不是佛,因為還沒有佛的智慧功德啊!那要如何才能成佛呢?所以心中就生起了煩惱,這才是無始無明所含攝的。這種煩惱不可以輕賤輕忽,因為是世出世間的善法貪、善法欲,斷了這樣的煩惱就無法成佛了。而在世間法上,若是遇到喜歡、不喜歡的人、事、物,就起了貪瞋癡的煩惱,那這種煩惱就應當要輕賤忽略,要把它丟棄,不可以一天到晚抱著這一些煩惱不放。
所以,煩惱法大略來說不過就是三種:見惑、思惑、塵沙惑。見惑煩惱是三乘見道所應斷的煩惱,思惑煩惱是三乘道修道所應斷;所以見惑與思惑是攝屬於一念無明,見道所斷與修道所斷的煩惱,能夠障礙有情出三界,束縛有情不得解脫,但與成佛無關。而塵沙惑就不是二乘之人所能斷,因為它屬於無始無明的上煩惱,與成佛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煩惱就是講煩惱障所斷的見惑與思惑兩種煩惱,也是講所知障所應斷的種種上煩惱塵沙惑,這些都是煩惱。那因為煩惱障只障礙三界生死的解脫,都是在五蘊身心上面所生的我見、我執、我所執的煩惱,都是執著於我所、執著於自我,因此而產生起煩惱,攝屬於一念無明。
當你證得如來藏,認定如來藏才是真實心而不懷疑時,當時就不再認定意識心是真心了,我見也就斷了;思量的心—意根—也是當場就自我否認掉,不肯再認祂為真心了。從那時開始,總是認為自己虛假不實,如來藏才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打破一念無明煩惱障,斷除了少分的煩惱障;但是仍然需要繼續在修道所斷的煩惱上來努力,直到阿羅漢位或是大乘八地菩薩,才能夠斷盡。證悟以後也同時打破無始無明所知障,開始與這一個無始無明上煩惱相應,也就是開始與如何成佛的所知障上煩惱來相應了。相應以後才能正受上煩惱,要在你悟後繼續進修以後,去一步一步證得;你每深入一部分的法義,就得到一個智慧。不論你悟後是聽經的,或是悟後是自己讀證悟善知識的著作,或是讀經典、讀論典,每深入一部分法義就生起一分的智慧,你就多了一個作意;多了一個作意,你就多了一個正受,這就是悟後去圓滿你的見道功德。漸次去圓成相見道位的般若正受,乃至入地以後進入修道位去圓滿成佛所需的一切正受;這一些正受將會陪伴著你同時存在,永遠不會消失,只是你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可是當你需要用的時候,它就會出來,讓你可以用來利樂眾生,並且用之不盡,這就是正受。諸佛都是正受圓滿具足了,所以已經沒有正受上煩惱;諸地菩薩則是由於這個正受的不具足,所以才會繼續存在許多正受上煩惱。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只能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0/4946-a20_0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