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義(二)–第37集 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弘法節目,今天我要講的主題是「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的分別」。

有餘涅槃有時又稱為有餘依涅槃界,那到底什麼是有餘涅槃?相對的無餘涅槃,也叫作無餘依涅槃界,那如何又是無餘涅槃?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差別?首先,佛是從對三界有漏的無明煩惱是否斷盡,來分別有餘與無餘涅槃。我們來看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7是怎麼說的:【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現在我先將經文解釋一下:在那個時候,世尊告訴比丘們說:「有兩種不同的涅槃界,是哪兩種呢?就是有餘涅槃界和無餘涅槃界。那到底什麼是有餘涅槃界?如果比丘滅了五下分結,就是斷了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見及貪欲與瞋恚,就可以在別處入涅槃,不還來此世間,這樣名之為有餘涅槃界。那什麼是無餘涅槃界呢?如果比丘滅盡三界生死輪迴的有漏法,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可以自身作證而自遊戲:自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能如實知之,這就是無餘涅槃界。有這兩種不同的涅槃界,所以比丘們應當要尋求智慧的善巧方便,求得無餘涅槃界。就是要這樣,諸比丘們!應當要這樣勤行修學。」

佛陀在這裡告訴我們:只要斷了五下分結,就是初果所斷的三縛結,即是斷我見、戒禁取見與疑見,再加上斷了貪欲與瞋恚,這樣最少是三果人,因為得了不還果,就不用再回到人間受生,因為已經得心解脫了,可以在中陰或色究竟天等處入般涅槃,因為還有餘法未斷盡,所以名之為有餘涅槃界。至於如何才能到達無餘涅槃界呢?佛說如果比丘們滅盡了三界生死輪迴的有漏法,成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或俱解脫,並且可以自身作證,自知我的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能夠這樣如實知道的人,就能於此生捨壽後入無餘涅槃。

從《增壹阿含》的這段經文 佛的開示可以知道,證得有餘涅槃界最少是必須斷五下分結成為三果人,不來人間受生,因為還有我執的無明煩惱尚未斷盡,必須繼續斷盡有漏的三界愛,才能取證涅槃。而無餘涅槃界則必須斷盡輪迴三界的有漏法,成為無漏心解脫或慧解脫,也就是成為慧解脫的阿羅漢或是俱解脫的阿羅漢,此生已是最後生,所修的梵行已經成就,在世間所有解脫道的修學與所作已經成辦,從此不再受後有;此生就可以入般涅槃,故稱為無餘涅槃界。此處 佛所說的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的分別,有餘涅槃界必須於「彼」般涅槃,因未斷盡一切有漏法故;然而無餘涅槃界必須斷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能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此生就能入無餘涅槃。

其次,佛以三身來分別有餘與無餘涅槃,請看《合部金光明經》卷1,第三品〈三身分別品〉中,佛告訴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說︰【善男子!依此二身,一切諸佛說有餘涅槃;依法身者,說無餘涅槃。何以故?一切餘究竟盡故。】

佛的意思是說,一切諸佛以願自在力故,只要眾生有需要,就感應示現應、化二身,如日月影和合出生,故此二身假名不實,亦念念生滅不暫住故,雖無苦依,但以有此無漏蘊在,雖無實依而現似有,乃至諸佛應、化二身數數出現,有無不定,故說依此應、化二身,一切諸佛說有餘涅槃。其實每尊佛都是具足證四種涅槃,當然也證有餘涅槃啊!至於無餘涅槃,依於諸佛法身來說,法身即是自受用身,而且法身是常住,無有生滅變易,餘依亦滅眾苦永寂,即是 佛說的「一切餘究竟盡故」,是故諸佛「依法身者,說無餘涅槃」。

由此可知,有生滅五蘊身則名之為有餘涅槃,因為還有五蘊身未斷盡故,有五蘊身就有餘依存在,故名有餘涅槃;一定要一切餘依究竟斷滅之後,只有法身獨自存在,才能名之為無餘涅槃。是故僧肇法師於《肇論》中說:【生名有餘,滅名無餘。】他的意思其實是跟 佛所說的一致的。

其次,佛以一切受相是否滅盡,來說明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的不同,這在《解深密經》卷3有很詳細的說明︰【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何等諸受於此永滅?」「善男子!以要言之,有二種受無餘永滅;何等為二?一者所依粗重受,二者彼果境界受。所依粗重受,當知有四種:一者有色所依受,二者無色所依受,三者果已成滿粗重受,四者果未成滿粗重受。果已成滿受者,謂現在受;果未成滿受者,謂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亦有四種:一者依持受,二者資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顧戀受。於有餘依涅槃界中,果未成滿受,一切已滅;領彼對治,明觸生受,領受共有;或復彼果已成滿受。又二種受,一切已滅,唯現領受明觸生受;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此亦永滅,是故說言: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此將經文釋譯如下:彌勒菩薩又向 佛稟白說:「世尊!就如同世尊所說的:『於無餘依涅槃界的境界中,一切所有的受都永遠滅盡無餘。』如何是一切所有的受在無餘涅槃中都永遠滅盡無餘?」佛回答說:「善男子!簡要來說,有兩種受無餘永滅。是哪兩種呢?一種是所依有根身所領受有漏煩惱的粗重受,第二種是依內六根緣於外六塵所領受的境界受。所依粗重受應當知道有四種:第一種是五識身相應受;第二種是意識相應受;第三種是過去世無明身口意行等所造,現在世現行的果報受;第四種是業煩惱相應能感未來世為因的果報受。果已成滿受指的就是現在受;果未成滿受指的是未來因受。彼果境界受也有四種:第一種是緣器世間所生受,第二種是飲食衣藥資生之具等等的受,第三種是現前領受前二種受,第四種是顧戀過去前三境所生的受。在有餘依涅槃界中,業煩惱相應能感未來世為因的果報受已滅,唯有領受業煩惱對治,盡無生智相應的無漏受,或領受共有器世間的受;或復領受現在現行的境界受。或者果已成滿粗重受以及果未成滿粗重受,兩者都已經滅除,唯有領受現前的無漏明觸所生受。但在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時,無漏的明觸受也永遠滅除無餘,所以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所有受皆無餘永滅。」

由此經文可知,佛將一切受分成八種,即有色所依受、無色所依受、果已成滿粗重受、果未成滿粗重受、依持受、資具受、受用受、顧戀受。有餘依涅槃界中,依個別的修證不同,便有不等的受,就像阿羅漢有身作證、慧解脫、俱解脫、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的不同,有的人滅了果未成滿未來因受,因不受後有,也沒有顧戀受,因斷了與貪相應的法,但仍有有色的所依受,因還有五識身相應的受,以及無色所依受,即是意識相應之受。也有依持受,因為還要受用器世間故,以及資具受、受用受,因有報得的五蘊身故,最少有無漏的明觸受,因未斷一切諸所有受,故稱有餘依涅槃界;然而無餘依涅槃界中,不僅要滅除前面所說的八種受,乃至無漏的明觸受也要滅盡,因為 佛說:「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切諸受無餘永滅。」

從以上的三部經文中可以得知:無餘涅槃界中,無有業煩惱、無有五蘊身,乃至無有諸受,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如同法身無有生滅變易,是名無餘涅槃界。至於有餘涅槃界,就有各種不同的等級,因為或多或少都有未斷盡的法,即使如此,最後都能般涅槃,故稱有餘依涅槃界。例如三果人就有不同的五種般涅槃法,如《大般涅槃經》卷36,佛告訴迦葉菩薩說:【是阿那含復有五種:一者中般涅槃,二者受身般涅槃,三者行般涅槃,四者無行般涅槃,五者上流般涅槃。】至於四果阿羅漢則有待時解脫、不動解脫的差別。三果人的中般涅槃,是在中陰身中入般涅槃;至於生般涅槃是說,才剛往生到下一生便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是說往生後,不起加行、不作功用,不需努力修行就能般涅槃;那有行般涅槃呢,則是往生後發起加行作大功用,由極勞倦修道之後才能般涅槃;至於上流處般涅槃者,從此沒已上生初禪天,比較利根的人於此沒已即般涅槃,鈍根的人住於彼處不般涅槃,從彼處沒已,展轉上生諸所生處,乃至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處才般涅槃,是名上流處處般涅槃;以上是三果人的般涅槃法。至於時解脫的阿羅漢,必須此生捨壽才能般涅槃;證得不動法的利根阿羅漢,不必待時解脫,可以隨時入般涅槃。至於佛的應、化二身,以還有生滅現象,方便說是有餘涅槃,因為佛已永斷煩惱、所知二障,乃至無有習氣種子隨眠及無始無明隨眠,故無有果報受,雖現似有而實無真實的果報受;餓了仍須托缽示現資具受,六年苦行及苦行後無力爬上河岸,示現所依持受,故說依佛的應、化二身,說有餘涅槃界。

最後再從《本事經》卷3來看有餘依涅槃界與無餘依涅槃界的分別:【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無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捨,無所執著,不為愛恚纏繞其心,愛恚等結皆永斷故。……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槃,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

此將經文釋譯解釋如下:我從世尊那邊聽聞到世尊這樣說:「比丘應當要知道,對於涅槃界大略來說有兩種,是哪兩種呢?一種是有餘依涅槃界,另一種是無餘依涅槃界。為何稱為有餘依涅槃界?是說諸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後,一切有漏無明都已經斷盡,清淨梵行已經建立,所有解脫所學皆已成辦,已經棄捨煩惱重擔、已經可以自身作證、已斷盡所有結使,復能如實了知佛所說正法,貪瞋癡無餘永斷心善解脫,對解脫道已得正遍知。然因往世一切行為緣,此世所感應出生的有根身仍然相續存在,雖有諸根現前觸見種種好醜的境界,但卻能厭惡捨離,對一切受無有執著,心裡不為貪愛瞋恚所纏繞,因貪愛瞋恚等等一切結縛都永斷無餘故。甚至於五蘊身雖然相續存在,未入般涅槃前,常常被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如此稱為有餘依涅槃界。那什麼是無餘依涅槃界呢?是說諸比丘證得阿羅漢果後,這樣的阿羅漢對於今時一切所受無有牽引的緣因,不再存有任何希望,一切煩惱都永遠斷盡除滅,究竟寂滅寧靜,完全清涼,一切法隱沒不現,只剩清淨無戲論的如來藏心體。這樣的清淨無戲論心體,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不可說這心體亦有亦無,也不可說祂非有非無,只可說這樣的心體,是不可施設的究竟涅槃,如此名之為無餘依涅槃界。」

《成唯識論》卷10也說有四種涅槃,其中的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界解說如下:【二、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意思是說,行者證得有餘依涅槃,已經出離了煩惱障,雖然還有剩餘微苦所依止未滅盡,這些餘苦障礙了永遠的寂靜,所以才叫作有餘依涅槃。至於無餘依涅槃,已經完全出離了生死輪迴的痛苦,所有的煩惱都斷盡無餘,所餘的所依也都滅盡,一切苦永遠寂滅,所以叫作無餘依涅槃。

從以上的經論可知,證解脫果以後,只要三界中有法未滅盡,就有境界相以及所依相,有境界相就有境界受,有所依相就有微苦,只要有受有微苦,就不是無餘依涅槃;必須滅盡十八界,無一法可得,只剩如來藏真心獨存,才能稱為無餘依涅槃。其實 佛在講「涅槃」這兩個字,指的都是無餘依涅槃,所以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83中才會說:【言涅槃者,謂無餘依故。】這意思跟 勝鬘夫人在《大寶積經》卷119向 佛稟白說:【言涅槃者,即是如來清淨法身。】意思是一樣的。因為如來的清淨法身本性如虛空,遠離六塵無所染,法身無形離諸相,無有一切所依止。故知無餘涅槃就只有清淨法身如來藏獨存的境界,才能稱為無餘涅槃。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敬祝諸位菩薩色身康泰!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8/4284-a18_0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