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將繼續上一集的主題: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在前面兩集分別說明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本性清淨而有雜染;第二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生無滅,不分別六塵,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性寂滅。今天將講解第三個重點: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的智慧,是聖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無法了知的。
自古以來,證悟這件事乃是生死大事,也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企及;所以在叢林中,有很多禪師終老到死猶未破參,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由此可知,破參一事真的很不容易,一定要有很特殊的因緣,才有可能破參。
譬如古時雪峰義存禪師,乃是當代有名的證悟禪師,在未破參前,三度參投子大同禪師,九度參洞山良价禪師,仍不得入處,最後是在師兄巖頭全豁禪師的幫助之下才證悟的。在古時候,要往返兩地不像現在有汽車可以代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走路來完成的。雪峰義存禪師為了求開悟,來回往返洞山及投子山總共十二次,不僅花了許多喝水的錢,而且也穿破了許多雙的草鞋,還是沒有個入處。後來在巖頭全豁禪師與雪峰義存禪師一起外出,受到下雪的阻礙而在鰲山稍作休息,在這當中,巖頭全豁禪師幫助雪峰義存禪師證悟,遂有雪峰義存禪師在鰲山成道之美譽。
由此可知,證悟這件事猶如金字塔最頂端的部分,僅有少數人可以破參,不是多數人,所以在叢林中才會有「證悟是大丈夫」的說法出現。為什麼?因為禪師一旦破參了,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稱呼你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稱為黑衣,不是白衣。所以,想求證明心的菩薩們一定要了知,證悟在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當中的哪一階位,應該圓滿什麼次法才能夠證悟;否則盲修瞎練還是與證悟無緣,永遠出不了凡夫位,一直在凡夫位打轉。
在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菩薩破參前所應具足的階位,共有十六個,那就是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
十信位就是眾生培養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階位。這是因為,一般人從來沒有接觸佛法,或者剛從外道法,譬如基督教、回教等轉而對佛法接觸,對佛法所說的法產生了信心。也就是說,這一類的人在這一階段剛剛開始聞熏佛法,信心不是很堅固,所以才會有進進退退的現象出現。信心堅固者需要一個大劫,信心不是很堅固者需要一萬個大劫,才能轉入初住位。
當菩薩具足圓滿十信位以後,知道要行菩薩的六度,所以開始進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當菩薩將圓滿六度波羅蜜多時,必須進行四加行來斷我見,也就是要進行煖、頂、忍、世第一法,作為學人欲進入唯識性前、在破參明心之前熏習參禪重要知見的階段。當學人能夠將四加行圓滿,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也就是如實了知五陰都是虛妄不實的,因而斷了我見、身見,如此才能轉入七住位去參禪。由此可知,六住位以前都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德、定力與慧力的次法階段,如果沒有滿足這些條件,是不可能去斷我見及身見的,更不可能轉入七住位去參禪。
當菩薩滿足六住位後,轉入七住位開始參禪前,必須尋找真善知識教導參禪正知見;如果沒有去尋找真善知識,想要破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唯除他是乘願再來的菩薩。待他找到真善知識教導參禪的正知見,就會依照真善知識教導的方向去參禪。剛開始參禪沒有方向,所以到處碰壁;待有了方向,日也參、夜也參,參得死去活來,表示這位菩薩因緣漸漸成熟,只待什麼時候破參了。這時候,佛菩薩會觀察因緣,如果這位菩薩的因緣成熟了,佛菩薩就會給這位菩薩這麼「一念相應」而已,菩薩就破參了,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有別於凡夫的菩薩。
當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會發現,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眾生所認知的心真的有很大差別;眾生所認知的心是有見聞覺知的,而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沒有見聞覺知,祂不分別六塵,不分別六塵的體性就是祂的清淨性。當你找到時,就看你能不能安忍,有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如果你無法安忍,也沒有善知識攝受,當然不會安忍及接受,自然退失佛菩提;或者你無法安忍,但是有善知識攝受,雖然剛開始能夠安忍及接受,可是疑見未斷,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見又恢復了,還是退失佛菩提,與一般的凡夫一樣;或者你能夠安忍,又有善知識攝受,當然不會退轉佛菩提,唯除你不再信受善知識說法以外。
綜合上面所說,如果在破參前、破參後都有佛菩薩善知識加以攝受,以及自己能夠安忍,才不會退失佛菩提,才能繼續往前邁進。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曾明心過;只因為沒有遇到佛菩薩、真善知識加以攝受,遇到不好的因緣,於一劫乃至十劫當中退失佛菩提;並於退失佛菩提後,於一劫、十劫乃至千劫,起大邪見及造作五惡十逆,無所不造。
從上面的例子告訴大眾兩件事實:第一件事實,就是要培植福德。從菩薩十信位一直到六住位滿心,主要是在培植福德;如果福德沒有圓滿具足,根本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識來教導參禪正知見,以及如何參禪;如果福德沒有滿足,就算善知識幫忙而開悟明心了,由於沒有足夠的福德來莊嚴明心所應具備的條件,還是會退失佛菩提的。第二件事實,真善知識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教導,想要破參真的很不容易;又,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攝受,當你證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一般而言,無法安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來無生;如同經中所說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樣,遇到不好的因緣,最後還是退失佛菩提。既然退失佛菩提,當然不能成為七住位不退的菩薩,也無法成為
佛在經中所說的習種性人。
既然菩薩能夠明心,當然發起了不同於二乘人及凡夫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的智慧的般若德。所謂法身的智慧,就是明心的菩薩親證法身之所在,知道祂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不同於未破參前,只知道有法身存在,可是祂在哪裏,不知道。因為菩薩親證法身之所在,以及知道祂本有的真如性,也就是知道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以及對六塵如如不動,所以發起了般若的智慧。這兩種智慧是不共二乘的,因為這兩種智慧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連二乘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等而下之的凡夫,當然更不知道了。
菩薩明心了只不過是七住而已,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一一去親證,還有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菩薩證悟明心所發起的智慧,只不過是總相智而已,也就是有了根本無分別智;還有別相智,也叫作後得無分別智,要一一去親證;並於別相智圓滿以後,才能修道種智。所以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九曾開示:見道有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並於這兩種見道具足圓滿以後,才能轉入諸地修行。論文如下: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真見道後方得生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成唯識論》卷九)
說明如下:於十迴向位快滿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初地之前要作四加行,當四加行圓滿及見道,發起了智慧,能夠體驗真如,成為通達位的初地菩薩。菩薩於七住位證得真如,亦名見道。這樣的見道可分為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菩薩真見道所證的智慧,名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這是因為菩薩親證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示的真實理,也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以及打破了無始無明隨眠;雖然菩薩親領受真如,但要經過多個剎那以後,才能心得決定而不動搖。相見道乃是真見道以後才發起的智慧,以及菩薩依真見道的總相智一一去觀察、一一去領受真如有種種的別相的智慧。真見道是親證真如所顯的真如性,相見道是親證真如有種種的中道的法相;這兩種智慧以第一個證真如的智慧較為殊勝,這是因為,沒有前面的真見道就不會有後來的相見道出現,這也是這首頌特別說明的地方。前真見道是根本無分別智攝,後相見道是後得無分別智攝。
從 玄奘菩薩開示可知,要成為初地通達位菩薩,一定要作四加行,並於四加行圓滿及見道後方能體驗真如;所以見道可分為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這兩種見道圓滿後,才能成為初地通達位菩薩。這兩種見道,以第一種真見道較為殊勝,如果沒有前面的真見道,就沒有後來的相見道;所以,相見道要以真見道為基礎才能成就的。其中真見道所證的智慧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相見道所證的智慧為後得無分別智,亦名別相智。
這分明告訴大眾兩件事實:
第一件事實,要成就初地菩薩,一定要圓滿真見道及相見道才能成就,不是單單只有真見道才能成就初地菩薩。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悟了就是初地菩薩,你一定很清楚,這個人絕對是凡夫不是菩薩。因為菩薩親眼看見自己只斷了我見,以及斷了無始無明這一小部分,仍然還有我執、我所執、習氣以及絕大部分的無始無明尚未斷盡,猶待菩薩一一去斷除;所以說,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的人,真的很荒唐。
第二件事實,菩薩悟了只不過是七住滿心的菩薩,僅有總相智而已。也就是總相智剛剛發起而已,連別相智也沒有,更不用說有道種智了。為什麼?因為菩薩證悟發起的總相智,只是剛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而已,而下品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都還沒有圓滿具足,怎麼可能發起初地菩薩應有的中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呢?所以說,菩薩明心只不過有了總相智,猶待菩薩以總相智為基礎,去觀察真如有種種的中道性所發起的別相智,待別相智圓滿通達了,才有可能成為初地菩薩。所以說,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的人,真的不懂佛法。
當菩薩通達別相智成為初地菩薩以後,開始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而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專門在八識心王用心,專門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體驗法無我智,一一去圓滿法無我的智慧。所以,初地滿心菩薩可以成就慧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世五蘊身,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到了三地快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經歷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覺地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專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上升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各於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隱現種種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現如同凡夫一樣;最後在菩提樹下明心及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說到這裏,不知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有沒有發現,從一開始講三乘菩提共道,一直講到三乘菩提的不共道,最後都匯歸到哪三德?或許有些菩薩一經提醒已經知道答案的,是的!那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就是說,從第一集開始講到現在的第七集,其實都是圍繞三德的範圍來講,從來沒有離開過三德的範圍。
這三德有三乘的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脫德,能夠解脫三界生死的功德。聲聞緣覺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都是虛妄,所以願意將自已的蘊處界消滅,願意自我消失入無餘涅槃;未入無餘涅槃前,證得還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所以說,二乘人僅證兩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菩薩則不然,於六住位透過四加行了知蘊處界虛妄,證能取與所取空,有了少分的解脫德;並於四加行完成之後,尋找真善知識來建立參禪正知見及如何參禪,一念相應慧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發起了法身德與般若德;然後再來反觀自己的蘊處界真實虛妄,發起了解脫德。這三德當中的解脫德是共三乘的,法身德與般若德是不共二乘的,唯有大乘的菩薩才能證得。
其中菩薩剛明心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的第一種涅槃。菩薩依此三德次第進修,於十迴向位滿心前,斷了五下分結成為三果人,證得
佛在《增壹阿含經》所說的有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的第二種涅槃。於初地滿心證得慧解脫境界,可以證無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親證的第三種涅槃。但是菩薩不取證,繼續留惑潤未來生,一直到最後身菩薩誕生人間,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菩薩所證的第四種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然後再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與般若德,真的不是凡夫與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不說佛地以及地上菩薩的智慧,單單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已經不是凡夫及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算是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三明六通阿羅漢,窮盡所有的智慧與神通,也是無法了知七住菩薩明心的境界。所以說,阿羅漢在明心的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真的沒有說法的餘地。阿羅漢連明心菩薩的境界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對三賢位以上的菩薩境界,當然是更無法了知了。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談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部分,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