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概說–第51集 菩提道之階段差別(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很高興能再次和大家見面。目前正在演述的是「三乘菩提概說」,內容主要是細說三乘菩提的內涵與三乘菩提之差異,以提供初機學佛人基本的佛法知見。
在前面單元中,已經由本會多位親教師為各位講述了「聲聞菩提」與「緣覺菩提」的修證內涵,以及如何去取證解脫果的原理和原則。在為大家建立解脫果的知見之後,我們要開始來介紹佛菩提的修證。
在上一個單元中,已經由郭正益老師為我們介紹了佛菩提的梗概,也就是說佛菩提是函蓋三乘菩提的;唯有圓滿具足聲聞、緣覺和佛菩提的智慧,也同時具足無量無邊的廣大福德之後,方能圓成佛菩提道的修證,而取證佛地的大菩提果。從這個單元開始,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佛菩提道修證之次第」。
佛菩提道的修證次第,自古以來即有諸方大師所施設的種種分位差別,雖然分位的角度也許有諸多差異,但不管是依何種角度、何種面向契入,總是以生命實相心如來藏為核心;必須依自心藏識之修行,而生起般若慧之總相智、別相智以及一切種智之後,才能圓成究竟佛果。如果離開了實相心如來藏,就沒有佛菩提道的修證可說,當然也就沒有佛果可成了。這是因為如來藏心含藏一切法種,祂可以貫通三世而又永不間斷,使有情可以透過一世又一世的熏習和修行,漸漸淨化如來藏中所含藏的染汙種子,乃至究竟清淨而成就佛道。
接下來,我們就依三種波羅蜜多,為大家介紹佛菩提道的階段差別。
我們先來說說什麼叫作波羅蜜多?《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二云:【「世尊!佛法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過一切法故。」「世尊!如實說者,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一切語如實故。」「世尊!自然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世尊!佛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種智故。」】
這段經文意思是說:「佛法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所謂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到彼岸,也就是說,只有佛法才能度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一切眾生想要出離生死或究竟成佛,皆非佛法不能得,只有佛法才能度眾生解脫,乃至成佛。而所謂度眾生,則是指度過五陰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達無生無死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波羅蜜的意思。因此說佛法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唯有般若能度眾生到彼岸。
所謂般若就是指實相心的智慧。修學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薩們,當以親證此心為最首要;能夠證得此心如來藏,就是證得般若波羅蜜,也即是過越生死大海,到達解脫的彼岸。假使能於五陰生死之中,轉依不生不滅的實相心,就可以永遠不受生死輪迴之苦,同時也可以開始邁向內門廣修六度萬行的佛菩提道,究竟成佛將是指日可待。相反的,如果不證此心如來藏,則將永遠徘徊於成佛大門之外,永遠都只能停留在資糧位培植福德資糧,佛果之圓滿成就則是遙遙無期。因此,實證實相心、發起般若智慧,是一切菩薩行者的當務之急,唯有實證如來藏心,發起波羅蜜的智慧,才能度過生死險難,乃至可以成佛。以上略說波羅蜜的意涵。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中,將佛菩提智波羅蜜多分為三位差別,也就是將成佛之道分成三個階段,我們來看看 玄奘菩薩是怎麼說的。
《成唯識論》卷九云:【此十因位有三種名,一名遠波羅蜜多,謂初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尚微,被煩惱伏、未能伏彼,由斯煩惱不覺現行。二名近波羅蜜多,謂第二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漸增,非煩惱伏而能伏彼,由斯煩惱故意方行。三名大波羅蜜多,謂第三無數劫,爾時施等勢力轉增,能畢竟伏一切煩惱,由斯煩惱永不現行,猶有所知微細現種及煩惱種,故未究竟。】
也就是說,《成唯識論》中,將成佛之道分為遠波羅蜜多、近波羅蜜多和大波羅蜜多等三個階段。必須具足這三個階段的修證以後,才能成就圓滿波羅蜜多的佛地果德。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來說明,這三個階段的修證內涵與差別。
第一階段稱為遠波羅蜜多,這是指菩薩修學佛菩提道最初的無數劫,也就是第一大阿僧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賢位的修行;菩薩在進入三賢位之前,必須先圓滿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薩種性,才能次第進修佛菩提道。
一般而言,眾生從初發心學佛,必須歷經一劫乃至一萬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須經由聞熏,而發起信、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根,在五根發起之後,再依這五根為基礎,繼續進修後面「五信位」的功德。如果沒有修習這十信位功德的人,就是還沒有發起菩薩種性的人。譬如二乘無學聖者們迴入大乘別教以後,仍然要具足這十信位的功德,將來才能悟入諸佛的所知與所見;這是因為二乘無學法中,並沒有修學這些大乘法義;他們一開始就修學聲聞解脫道,所以這部分功德並不具足;至於二乘法中的凡夫們更是如此。所以,世尊即將演說《法華經》時,才會有五千聲聞種性的凡夫退席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他們對十信功德還沒有修習的緣故,所以無法接受 世尊即將宣講的法華妙義。
因此,二乘無學、有學或者凡夫,如果要迴入大乘法中修學佛菩提時,一定要補修這十信位的法。具足十信位的功德以後,就說是已經有了菩薩性了,可以開始正修菩薩行了;在十信功德圓滿後,就可以開始進入十住位的修行。十信位的修行始於遠離欲愛,然後再依如來藏為本體而發起十種信心,如果不是依如來藏為本體來發起這十種信心,就不是正方便發心,而說是邪方便發心,也就是說,必須以佛菩提道的正知見來發起這十種信心。十心具足以後,意識覺知心在熏習佛菩提道的如來藏法義時,對佛菩提道的正知見將越來越精明,不論什麼人想要來欺騙他都不可能;因為他已經能夠將自己所聞熏的智慧展現出來,而進入十住位中第一住位,發心住的修行了。
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意思是說有十個層次,讓我們發起趣向佛菩提以及趣向大乘的解脫道,這十種發趣也就是十住心。
然而,初住位的菩薩應該如何發心呢?初住位菩薩應該以財佈施為最主要,並且也應該隨緣隨分為初機學人說法而作法佈施;一方面接引有緣的眾生進入正法中,而自己也能發心而安住於佛菩提道中,這就叫作「發心住」。如果十信位沒有修習圓滿,菩薩性還沒有發起,當然就不能叫作發心住。譬如他既不肯發心財施護持正法,也不肯發心法施拯救眾生於邪見之中,雖然有時也能住於菩薩行當中,但這仍然不是真發心。必須十信位功德圓滿以後,再來安住於菩薩行中,這樣才能夠叫作真發心;也就是說信力跟著發起了,依信根所發起的信力產生了作用,這才是真正發心住的菩薩。
菩薩在圓滿初住位的功德以後,還應該將修證如來藏時所應該具備的法性知見,繼續加以深入的思惟與觀行,使聞熏而來的聞所得慧能夠漸漸轉變,變成思所得慧。這個時候信根已經發起力量而成為信力,有了信力的作用,使修行者可以把初住位的功德,繼續努力加以整治,而可以確實安住於佛菩提道中,並且發起精進力繼續用功。這個階段的智慧就比以前增上許多,因而成為二住位的菩薩。
二住位的菩薩也同時在持戒上面用心,鍛鍊自己的心性,如實的受持戒法;將修學佛菩提道所知道的勝妙法義,在實際生活中展現出來以鍛鍊自己的心性,使原來有所染汙的覺知心能夠遠離雜染,使自己的心地在知見和戒德上都能比以前更加的清淨;漸漸的,就如同清淨透明的琉璃中映照出來的真金一般。能夠這樣修治清淨而安住下來的時候,就叫作「治地住」,就成為二住位的菩薩。
三住位叫作「修行住」。在修行住的階段,菩薩主要是修忍。所謂忍就是接受的意思,能夠安忍於佛菩提妙法,這時就不會再退轉於佛菩提道中了。主要是因為原來在十信位中,擁有對佛菩提道的念根,修到這個階段時產生了念力。也就是說,菩薩在聞法之後,對佛菩提道的法義,因為有所理解而有了念力,生起忍法來,也因為修忍的緣故而能憶念不忘。由於這樣的關係,能相信十方諸佛世界,相信有諸佛在十方世界住世弘法;從此以後,可以依自己的意願而求生十方諸佛世界繼續修行,而不會被這一世所住的娑婆世界所繫縛住,因而障礙佛菩提道的修行,所以名為修行住。
菩薩由於在第二信位時的真信明瞭,使蘊處界不能為礙,而對佛法有了念根,在經歷多時的修行以後轉生了念力;因此可以使他在聞受佛法以後,產生憶持不忘的功德。這是菩薩在發起五根之後,繼續修行轉變為五力的過程;從此以後世世都會與佛法結緣,而繼續往前邁進。
菩薩在經過佈施、持戒、忍辱的修行過程以後,能夠安忍於如來藏妙法,已經成就了信力、精進力和念力,而成為修行住的菩薩。在修行住修行圓滿以後轉入第四住中,這就好像在佛法的母胎中已經入胎而住了。菩薩在第三住位中覺得自己好像有如來藏,但是因為終究只是定根,而無定力。而如今轉入第四住中繼續聞熏佛菩提時,心得決定,確定自己必然有如來藏,而沒有絲毫懷疑;這時對如來藏心的存在而且可以實證,已經心得決定而產生了定力。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身口意行就會以諸佛為標準和榜樣,希望自己的行為也能如同諸佛一樣清淨無染。
這個階段的菩薩,常常會感覺到自己受到 佛陀慈光的攝受和護念,心中也確定自己有希望親證佛菩提,佛菩提的種子已經確實熏入八識田中;因此開始心得決定,絕對不會想要改變自己是佛弟子的身分。這就如同世間人的受精入胎一樣,不必由別人告訴中陰身「你應該去找誰」作為他的父母,他自己會直接相應就去入胎;同樣的道理,第四住位的菩薩也會自己去尋找法身慧命的父母,自己可以找到能夠幫助自己證悟的善知識,並且追隨修學。這就如同入住於 如來母胎之中一樣,將來出生時的身分,就是三界中最尊貴的菩薩,所以叫作「生貴住」。菩薩成為生貴住時,就是剛剛入於佛法母胎之中,未來必然會出生為確實有法身慧命的佛子,將來一出生就是三乘菩提中的貴子了!
各位菩薩,我們知道,在佛菩提道中的每一個階位,都必須精進用功才能夠不斷的往上昇至另一個階位,所以精進力是遍在各個階段的,只是強弱有所不同而已。菩薩由於在前面的信、進、念、定四力上不斷用功的緣故,心中有了決定;接著就必須在第五住位中繼續補足菩薩性,並且要努力修學佛菩提道中的智慧,繼續深入如來藏妙義之中,熏習有關如來藏心性的正理;同時尋求親證如來藏的法門,使自己具備能夠親證如來藏的功夫與正見,當功夫與知見都具足時,只要因緣成熟就能一念相應而親證實相心;這個階段就稱為「方便具足住」。
第五住位的菩薩已經具備了破參明心應有的智慧,也就是慧力已經具足了,即將出生為佛子。如果所學的法義是諸佛的第一義根本心如來藏,所培植的福德也是修學佛法時所應具備的菩薩性,而不是聲聞性、外道性,這就是有了諸佛的血脈。此時就好像佛子胎身已經成就,佛菩提道的五力具足,而廣修六度萬行,即將可以出生了。在還沒有開悟出生之前,就暫時安住於佛法母胎之中,這就叫作方便具足住。
菩薩經過前面信、進、念、定、慧等五力的進修,心性漸漸轉變,已經快要破參了,他的所說所行也如同諸佛一般;這時候雖然還沒有開悟明心,但對於第一義諦妙法,已經有了更深入的瞭解;這時由於心性的轉變,使得他的容貌顯現出如同諸佛一般的慈悲和智慧相,這時的心地都不再歪曲了,而能安住在正法之中,這就叫作「正心住」。也就是說,菩薩修行到了這個地步,在身心之中已經能夠以菩薩自居,並且能夠在佛菩提道勝妙法中安住下來。這就是六住位菩薩的修行,稱為正心住。正心住的菩薩已經圓滿前面五度的功德,如今安住在正法中繼續修學般若波羅蜜,往開悟之路繼續邁進。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十信和六住位菩薩的修道。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50集 三乘菩提與判教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根據這個大乘法作一分的演繹,今天主題是:三乘菩提,然後與判教。
因爲判別這個教理,所以開演出有三乘,這對於一般的眾生來說的話是接受的;可是對於許多研究者來說,他卻沒有辦法接受這樣的事理。因此在今天,許多的人認爲大乘法它是後人所編造的;可是他們卻不曉得,這些法義是如理、一脈相傳貫徹的,這些法輪中所說的究竟理並沒有改變。所以,一些人雖然不清楚這個法,但是他因爲還是相信佛法,所以他還是信受;但是容易受到這些學術,或是種種親近於學術的工作者的誘導,或是誤解真正的佛法。所以我們今天要來講這個三乘菩提的真實義。
三乘菩提就是我們說的聲聞、緣覺,以及大乘法菩薩的菩提。這個佛菩提道就是一乘道,不會有別種乘而出來,但因爲要度化眾生的方便而說爲三。所以,不論哪一個時期來講,都不能離開這個法;因爲如來不自說,因爲如來沒有自己要創建自己的法,都是因爲這真實法而開演這個聖教,來作種種方便施設。眾生因爲種種譬喻方便,然後來親近於 佛,然後聽到 佛所說的法,最後再去思惟,再去理解,最後發起想要修學、證悟瞭解這個心,並不想要只安於說以知識來領略,所以最後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哪些的判教並不是如理的呢?譬如說有人認爲,唯識的道理就是虛妄的,因爲識祂是會滅的;他認爲,只有真正的空性才是不滅的。所以他就對於唯識這個正理,他說了一句話,說:這個教系、教呢,應該把它判爲虛妄唯識。
因此,這些人就不能瞭解,實際上唯識,「唯」就是唯有這個唯,「識」到底是哪一個識?如果說是唯有六識的心識,那當然是屬於虛妄性;既然是虛妄性來說,它就不可能是真實法;那不是真實法,你討論一直討論,也沒有意義。因爲真實法才有祂的自性,沒有自性的東西就像是一個泡泡,它轉眼間就隨著空氣然後就蒸發或是破滅了;我們討論這樣的無常之法,本身並不代表說,我們可以透過這個無常法來瞭解這法界真實的面貌。如果是無常,那 佛陀之前,就有許許多多的人說一切世間是無常;那如果這樣也能成爲法印,那 佛陀所說的三法印,在以往的時間就有人說了。所以,不是如此。
佛陀的三法印是要說一個真實法。諸行無常之中,爲什麼是無常?就是因爲有一個「因」法,可以讓諸行無常可以得以實現;如果說沒那個因,就變成「無因論」。那如果有個因它本身也是無常,就說我能夠出生諸法,但我下一刻間我就會不見了,我也在生滅之中;那如果這樣也能夠合乎道理,就會變成說一切諸法都是無常,一切諸法都不是究竟的。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一種很大的荒謬:到底誰可以維繫業種?到底無始以來一切的業種性怎麼去成熟?到底誰來記錄,誰來了別?這些都會產生很大的問題。如果再來根據無因論信受有因,可是對於輪迴的體性不信受,那就變成說沒有輪迴、沒有業果,所以這樣也都不對。
因此我們看到說,虛妄唯識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爲它認爲識就是虛妄性的,卻不瞭解第三轉法輪所說的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說,阿賴耶這個體性是虛妄的,所以必須要把這污染的名字把它去除;因爲這個心識既然不是六識的心識,祂爲何要背負了這個眾生污染的名字?這也沒有道理啊!眾生污染自污染,實際上這個心體本清淨,甚至說遠離世間所說的清淨與污染,祂是不垢不淨的。你呢如何外面變成清淨,祂也不會更清淨一分;你外面如何污染,祂也不會染污一分,所以沒有增減可說啊。祂也不會隨著你清淨而感到歡喜,然後會隨著你的污染而感到憤怒或感到不安;祂的心地是無所動搖的,祂是完全是如如性的——以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所以說,祂是遍過去、未來、現在三際,無窮無際的時空裏面,永遠是如如不動,所以叫作「如如」;就是如祂本來這個樣子,祂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今天要說虛妄唯識,應該改口稱爲真實唯識。
你固然可以滅除虛妄的這個阿賴耶性,可是你滅不了這個心體;因爲如果能滅的話,佛陀就不應該在《阿含經》說,祂遇到了這個識,最後只能夠退還。祂爲什麼不去跨越祂呢?不去找祂前面還有個「因」這個法呢?萬事萬物就都有它的源頭,可是這個心識沒有源頭了,祂就是最後的,也是最開始的,在祂前面沒有任何的法可以安立、可以施設。所以,這不是玄學,這是 佛陀所親證的。所以應當要相信 佛,不應該自己施設說,這個識是可以滅除的。可是,我們看不到經典有說,這個識在哪一個地方說祂是可以滅除的,沒有這個法;這個法都是人所想的,是學術界所想的。
對他們來講,佛也不存在有十力,佛也不存在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爲 佛只是人,所以祂應該跟我一樣」;所以他們的想法這麼單純,當然會毀謗三寶。所以,對於真實唯識他不能信受,所以他不肯相信這真實的心識,所以他就訂立了種種的施設法,將真實的心識變成是虛妄性,將虛妄的心識來說成是真實性。不過對於斷滅見或是偏向這種空見的論者,他認爲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空無的,所以就又有常見與斷見等等之間的區別。然而學術論者,基本上站在否定佛教,或是不贊成佛教,或是認爲學佛的人都是趨於這種信徒的觀點或是迷信的觀點,不從考古學來驗證;所以,他們只相信考古的知識與資料,不相信法義的。對他們來說,佛法只要不合乎「是與非」,就沒有了,因此,他們理論上是不可能看懂佛經的。
因爲佛經有說,佛說諸法就是真如,可是諸法哪一個是真如?諸法如果是真如的話,你現在所看到一切法就不應該會生滅啊,它應該整個如如不動啊!可是,佛說一切法就是真如,那這句話呢,就不能夠從表面上的字義來講;那如果這樣講的話,就已經是矛盾了。可是,這些人也對這個地方不置可否,不去追尋、去斟酌到底 佛陀爲什麼要說這樣的法。乃至於說,整個《般若經》幾乎都一直在講真如、真如、真如;甚至大家都知道,貪瞋癡三毒這是不好的體性,一個人不應該整天貪愛、貪求乃至生氣,乃至愚癡無明,可是 佛說,貪瞋癡都是真如。因此,這樣的法如何能理解呢?如何從古希臘或是更久遠的西方文明的知識論,或是判斷,或是邏輯是非,來作簡別呢?所以,這個地方是通不過去的。
包括說《般若經》也提到,提到什麼呢?提到說空中是無色,無受想行識,所以這空裏面是沒有這五陰的,沒有名色這五蘊,沒有這個我。那如果再翻到前面這地方來看: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地方又說兩個是沒有相異的,兩個就是「這個」。那請問:剛剛才說沒有,沒有這個;現在又說兩個是沒有相異,又說是這個,那請問那到底是哪一個?
所以,佛法不是說透過文字表面,這個地方只會變成葛藤,只會讓一個人沒有辦法瞭解 佛陀的真實理。所以,要說這樣的佛法,就未免太早了。所以,對於空見論者這樣的來評判,說這樣是虛妄唯識,是因爲他不瞭解真實也是唯識,虛妄也是唯識。一切虛妄諸法都是這一個阿賴耶識所生,一切真實之法都是這個阿賴耶識的本住法;因爲真實之法就是祂,除了祂以外沒有一個法可以稱爲真實。如果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就可以說因爲祂能出生一切諸法,所以說一切諸法可以成爲真實,一切諸法不能遠離這真實心而有,不能自己獨立存在,不能離開這個心非心而存在,所以說爲真實。所以,這樣說就是可以將真實唯識、虛妄唯識一起把它顯出真實理。
所以,只有單方面來說這些虛妄唯識,實際上就是誤以爲是一切的心識,包含這不是六識的這個心識,包含這可以入胎,可以出胎,可以在嬰兒時期,乃至兒童時期,乃至中年時期、老年時期,可以陪伴我們名色,出生我們名色,作爲名色的五陰我的出生的根本識,當作是一般的六識。如果是這樣,這樣的六識論者是不可能求取真實法的,也不可能瞭解到底什麼叫作虛妄,什麼叫唯識。也就是說,只有名相的義理,而將一切心識都變成虛妄性的,這樣的想法是錯的,這樣見解是不如理的。
然後再來,關於「真常唯心」。實際上真常唯心這句話還說的是對的,因爲本來就有一個心體是不滅的。可是這些人所以爲的心,卻不是像 佛陀所講的心;他們認爲的心還是基於六識,所以他們認爲其他的心是不滅的、常住的,真正永恆的是一種虛妄性。他們不承認有這個,比如說他們不承認是常住法;對於他們來說,如來到底是不是永恆,是不是常住的,他們是有疑惑的。他們認爲,如來成佛以後,講完法以後,就應該趕快滅掉自己,進入一個不是空無但一個很特殊的境界,然後從那個地方永遠不會再回來說法。也就是說,他們想的是,修行人本來好好的還繼續在修行,在菩薩位還可以救度眾生,成佛以後救度完祂所想要救度眾生,就永恆地滅掉了。因此,這種的法是錯誤的,這種是根據小乘法的延伸;甚至有人認爲滅掉之後就什麼都沒有,只是說他們不方便在其他眾人之前來說。
然而真常唯心的心,不是像這些人所想的心。真常的心就是說這阿賴耶識,又說這一心有八識,實際上就是這個阿賴耶識,又叫異熟識,又叫無垢識。等成佛之位,就可以轉阿賴耶識、異熟識這個名字都稱爲無垢,再也沒有任何的染污污垢、任何有漏,一切就是在無爲法以及有爲法來利樂一切人天。所以這樣的法真實難逢,永遠常住。所以這是《阿含經》就已經所講的,叫作「法住法界」。這個法就是這樣,而且這個法不離開如,不異於如,祂就是這樣如如。所以,阿羅漢將他的證悟,將他所證的小乘涅槃稱爲什麼呢?叫「知如真」。可是他證的「如」還沒有這樣的真,他要等到大乘法才知道這個「如」到底是什麼「如」。所以,小乘人所面對的「如」,是他們沒有辦法解釋的「如」;所以在二乘法中沒有講到更深的如這個體性,卻在第二轉法輪講「真如」。
所以,開演聖教是一個必然的一個順序與過程。乃至於說小乘人所聽的,這不是六識的心識,沒有見聞覺知這個心識,那到底是什麼心識?如來沒有說得更多,如來只說遇到這個心識你就是退還,你不能把祂滅掉,也沒辦法滅,而且祂是作爲名色的根本;但是祂的體性卻是可以滅的,祂的執取性可以滅;所以,這個識是可以滅,是指祂的體性滅,不是說祂這個識的本體可以滅。這樣在阿含聖教所說的法,第一轉輪所說的小乘理,到了第三轉法輪就說是唯識,然後又說叫作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真心。所以說,怎麼可以來區分爲虛妄唯識、真常唯心呢?它明明就在說同一個東西,只是說的人自己不能夠瞭解。
乃至於說最後一個判教,他們認爲大乘法教應該有一個究竟理,可是他們的究竟理叫作「性空唯名」,就是說只有名字,沒有真正的實體,也就是說祂的體性是空性的。他是建立在什麼?就是建立在一切諸法的身上;一切諸法如果滅了,這個空性當然就不存在。可是他說的話,這是非常無理的。如果說這個空性能夠建立出生一切諸法,那我們要說,祂就是真實的,不是簡單的空法;因爲 佛陀在許多的地方,祂說的是常住。如果這個空必須要能夠將業種攜帶,請問:「空無」能攜帶業種嗎?能夠把過去這個有情所欠人家的、別人欠他的這業種詳細記錄嗎?祂既然是「空無」,請問怎麼記錄?誰來記錄?難道是天地之間有位有情,他想到了,就替我們記一下;他沒想到,就忘記?那如果這樣呢,這個業報輪迴一定不是公平性,一定會有人落東落西,最後完全不公平。可是,我們知道這法界,就是輪迴是公平性的,你有修有得,然後不修也有自己的果報。所以,法就是如此。
所以今天我們來看,性空唯名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所以應該說真如是性空的,「性空真如」這樣才對啊。因爲《般若經》所要說的就是真如,祂是如如不動又有真實性的,祂是存「有」性的,祂是沒有世間的這種自性,可是卻有祂自己一直存在的自性。祂的自性就是無分別、無變異;無變異就代表祂存在,無分別就是沒有見聞覺知的、如同六識這種的分別體性。可是祂卻不是無分別,祂一樣了別眾生的心性,你眾生想什麼,祂就幫你一筆一筆的記錄,然後一句一句的記錄,然後一個心行一個心行——跨過一個心行一個心行的記錄;應該要產生什麼業種業果,祂都幫你算好了。在這種情況下,才是說是真如。真如能生一切法,而真如本自不生;真如雖生一切法,真如本自不動搖。祂不會受到萬法的驅迫,或是受到有情開始追尋這個真實心,追尋祂自己的時候,祂會來返觀我自己:「我就是真如,那我今天應該好好被這位有情找到,因爲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不!真如不起這個分別,不起這種想。祂只是如實顯示一切緣起,隨順一切緣起,所以這個法難以了知。
因此,要說沒有真實法,只是一個表示法,只是一個文字語言之法,那就叫戲論。戲論就是無因論,因爲戲論之中沒有真實的自體,怎麼可能會出生一切諸法呢?一切這些萬法都是有體性的,如果說是隨機出生,不用因出生,那爲什麼法界會是如此?應該說包括六根、六塵、六識,都應該有所變異,不應該只有六——六六之法,應該有七,有八,有九等等。所以,隨機之法等等諸法,這種是屬於戲論的,所以性空唯名也是一種戲論。所以應該說,性空真如、真如性空,祂是絕然的空性,因爲你在三界裏面找不到祂;而我們卻可以透過修學,知道般若真理以後,然後尋訪到祂,所以祂是可被親證的;然而卻不是世間人所想的有形有相這種色陰相,或是這種四大假合相,來產生這個真如心的。
所以我們今天在看到說,佛陀有說這些法:「二乘涅槃是一個化城,是我變化出來的一個城堡,讓二乘人可以在累了時候休歇這個地方,卻不是真實的。」因爲有更好、更莊嚴的真正的城堡,真正如來的寶藏,在等候著二乘人。所以,一定要施設這個三乘菩提,就因爲二乘人沒有辦法堪任這追尋真實理的過程,沒有辦法堪任追求這真如,追求這阿賴耶識,追求這如來藏,追求這常住法過程,所以說:有三乘菩提,而是唯一佛乘,唯一佛菩提。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49集 被誤解的大乘修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開始轉入比較正式的大乘法,我們要說「被誤解的大乘修行」是怎麼一回事。
因為許多人都說他是在學佛,他也在學大乘法,可是他對於大乘法教所講的真如,他並不完全信受。他認爲真如就是像「我」一樣,有眼睛,然後看得見、看得到,也就是說,他把六識這些意識然後眼識等等的體性當作是自己,所以他最後還是落在意識心常見的我見裏面,他對於真實法是難以瞭解的。所以,眾生應該要去信受一件事情,真如是遠離見聞覺知,沒有見聞覺知。然後從這樣你來作一個方便,你才有辦法來瞭解,如何契入這個佛法;不然,都陷在見聞覺知裏面,你是不可能契入真正大乘法的。所以,對於大乘法中所說的,包括說怎樣才可以避免斷見,也是如此。
許多人信受大乘法的同時,他也在想說,大乘法應該會有境界。境界是什麼呢?就是我能夠感受的,我能夠覺察的。所以把境界當作是常住法,所以涅槃應該是在我之外的,證悟也應該是一個很特別的境界。然而他們卻不曉得說,證悟從來不是境界法,證悟不是這些人所想像的涅槃境界,證悟不是什麼清涼或等等、這些等等。可是,因為證悟之後,證悟者卻可以說:證悟本身是清涼法,證悟本身是如如法。那為什麼呢?這其中差別就在說,你意識心去找到這個如來藏之後,你就知道如來藏的本身體性是什麼。所以你根據如來藏的體性,根據經典的聖教,這樣來一一演說,是清浄,是如如,是不動搖,無見聞覺知,無念,無分別,這樣等等都是祂的真實的體性所顯露的。然而你自己,卻還是有見聞覺知的,卻還是於萬法之中沒有辦法如如不動,而且是有念,在許多地方你都有念想,而且有分別;在許多的地方,你都覺得你有作,有運作等等,這些法你是一直存在的。不會說,你證悟以後,你無分別的時候,你眼睛就看不見,然後你耳朵也聽不到,你只是剩下眼根跟耳根——不是這樣的荒謬的法。
然而,世間的人對於這點又很難相信。但是想:那我要這個心識作什麼?我要這樣如來藏能夠幫我作什麼?然而,等你證悟了這個法以後,你就發現經典和所證的沒有差訛,是平等的。所以這文字般若,才能顯示出、透徹出佛陀要告訴我們的智慧。因為你有智慧了,所以有親證是如此的情況下,親證這個真如,所以你才能夠知道,到底經典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而不會侷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因若侷限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以後,在佛法上的修行都會完全被誤解了。包括說,以為「空」就是空無,或是「空」是建立在什麼呢?建立在一切法之上,如果一切法抽掉以後就沒有空。即使說有的人很怕人家說他是斷滅空者,所以他就趕快改口,改口什麼呢?「我說的是空性。」這樣跟經典好像有符合,可是你空的體性是在什麼之上?你是怎樣被建立?你是怎樣產生的呢?你的空性是自己本來是無生之法嗎?沒有法可以出生你的空性,這樣才是 佛陀所說的空啊!這種是真實空,不是因為其他一切世間諸法能夠存在或是生滅,你這個「空」就變異;如果你的「空」是因為要委託其他人而存在,這樣的法就是無常之法,這樣的法就不能夠作為常住法,就不可能有常住真實「空」。
然而,世間人對於這樣的真實義理又很難瞭解,因為他認為,既然是空就是偏向於空無斷滅,或是類似的義理。雖然他講空性,可是他還是不承認有個常住法。因此你要問他:「你空可不可以出生一切諸法?」他說:「可以。」那你再問他:「那你如果是可以出生一切諸法,你怎麼會反過來說,你空是被建立在一切諸法之上?難道一切諸法抽掉以後,你的空就不見了?」他說:「對啊!一切諸法你把它抽掉以後,空就不見啦!」「那請問你,一切諸法在前面,還是空在前面?」他聽到這裏,還不懂得這問話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一切諸法既然是空所出生的,當然是先有空,才能夠出生這些法;那如果要界定說「空」只是文字表示的法,那就是只有一個名稱而已,名稱是沒有真實因。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一個沒有原因、沒有起源、沒有道理,然後呢,咚!一下子,一切諸法就出生了。請問:這樣的人不是「無因論」,那是什麼呢?可是如是者啊,他聽了這段話,還是不會反省的啊!因為對他們來說,空就是這個意思,他不懂沒有關係,反正他就把它當作是空無接近的意思,頂多再加一個空相、空性。可是他說的永遠不是佛法說的空相、空性,也永遠不是佛法說的真實空。
所以,般若經所要講的是絕然的空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眾生不能夠理會,所以想要斷掉自己的分別心。分別心如果可以斷除的話,那要在什麼時候斷?睡眠的時候就斷了,因此你在修行位的時候,不用特別作這個事情。你入無想定也會斷,只是說無想定你可要從初禪、二禪、三禪,這樣陸陸續續修上來到四禪;所以,眾生根本不用去把分別心斷除。可是許多人不清楚這個道理,他們就反過來作一件事情,作什麼事情呢?他想:我只要坐在蒲團上面,我只要不再去思考任何事情,然後將我的心不分別,最後一直不分別,把不分別的情況時間予以延長,我就證得不分別的心;因我的心最後從分別轉成不分別,那這樣就是究竟法,這樣我就是真正開悟了。可是佛法說,也不是如此。
佛法是說,你有一個不分別的心識,祂不同於六識的分別性;所以說是另外一個心,所以這個心識稱為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不是如來藏一下搖身一變,變成你六識心。那如果這樣的話,就變成你六識心就可以主宰這一切,那何必還要如來藏?何必還要阿賴耶識?所以這樣說法不是如理的。就是因為如來藏不分別,祂永遠不分別,不管你怎麼樣作,祂還是不分別。這不分別什麼呢?不分別你的見聞覺知的體性。可是,祂一樣有分別,祂一樣能夠記錄業果、業因、業緣,能夠知道這個時間點,應該把無始以來的某一個業種把它實現。所以,祂哪裏是沒有分別?只不過我們如果不用沒有分別來說,就會被眾生以為是跟「我」一樣分別這個六識就是真實心;這樣的話,他不要說一輩子,就是無量無邊劫,他也不可能證悟這個如來藏。
所以,體性之分別、分區、分野是在這裏來說的,是從大要來講的,就是要眾生不要墮入原先他所執持的這些諸法的體性。因為他執著這些名色的諸法來當作自己,所以要他說是無我、非我,然後要說什麼?「不異我」。「不異我」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不能和我有所分別、變異、差異。那你說,既然剛才已經說是「非我」,怎麼又不可以怎樣怎樣?所以,眾生對這個法不能理解是說,因為 如來要表達說:如果你認為如來藏出生我,那你就不應該一直把這些世間諸法當作是遠離如來藏;因為如來藏的體性有祂的自體性,有祂的自性,祂能夠出生這一切諸法。諸法因為被出生,等一下或過一個時節,它就會滅掉,滅掉當然就不在了,不在哪能夠稱還有什麼自體性?自體性要自己至少維持它能夠存在吧?它連自己維持存在的這個因緣都沒有了,它就滅掉了,所以沒有自性可說。所以,必須要有一個能夠有自己自性的,拿來維繫一切諸法的生住異滅,乃至有情生老病死。
可是,當說是有自性的時候,眾生又會以為:有自性就是跟「我」這樣的自性,所以這樣的話,就是我,就是名色五陰我。所以,佛又說:真實法沒有自性,無自性可說。所以,就是為要遮遣這些人所以為的,在三界中作種種的人我執、法我執,種種的執取,無量無邊的執取,所以說種種法。如果眾生可以信受這個一真法界,一真就一切真,實際上並沒有假可以安立;因為一切都是如來藏,你還原所視,還原所看到的一切諸法,哪一個可以脫離如來藏呢?哪一個可以離開這個「如」呢?哪一個可以異於「如」呢?所以,這就是真正的空性心所要顯示的。
所以,應該是知道正確的知見以後,才開始坐禪。不應該是對於這些道理不清楚,就趕快拿一塊蒲團,然後安坐下來;這樣的話,只是盲修瞎練,對於找到自己真正的自心並沒有幫助。又何況是根本把意識心當作是自心體性、當作是自心的人,這樣的人當然就離佛道更遠。
所以,以前禪門中有個公案。有一位禪師他還沒開悟之前,他非常努力,每天打坐,然後非常的精進。這時候,寺院裏面有一位禪師,他已經開悟了,他就覺得這個年輕人心性蠻好的,可是方法錯誤,那怎麼辦呢?他想到一個法子。因為這個人很認真打坐,這個年輕人很認真打坐情況下,就會不太注意其他的一切諸法,就在禪定的境界裏面;所以這位悟者禪師,已經開悟的禪師就作一件事情,他就拿一塊磚頭在他旁邊,就他打坐的地方,開始磨。後來這位年輕人終於忍不住了,他說:「你是在作什麼啊?」他說:「我在磨這個磚頭。」「那你磨磚頭的目的是要作什麼呢?」「我要作一片鏡子,作這一面鏡子的話呢,就是要拿這個磚頭。」結果這位年輕人就說:「磚頭是不可能變成鏡子的,你怎麼磨也是不可能成就這件事情。」因此,這位禪師就跟這年輕人說:「既然磨磚頭不可能成為鏡子,打坐怎麼可能會成佛呢?」這年輕人是有很強的善根,所以對於這個法就信受了,結果開始向這位禪師來請益:「那我應該要怎麼作呢?」
如果我們換到今天這個世界、這個舞台,重新來看,許多人對於說「靜坐不能開悟」,他是不相信的。他寧可一直磨它這塊磚頭,不管它磚頭是各種紅色的,還是五顏六色的,他總是要磨;他不管磨得出來,磨不出來,他永遠不想要改變。那我們就要說:禪坐不是般若。
在佛法中有說五度、六度,五度之前都是在培植福德,因為到第六度,才真正可以衍生出智慧。雖然五度之中有講了般若,但是般若熏習,卻是要在般若度裏面來盡其的宣說。所以,眾生如果把禪定、禪坐當作是般若智慧,那就是顛倒。所以 玄奘大師把這個禪定——禪定波羅蜜,翻譯成什麼呢?翻譯成靜慮波羅蜜。靜慮就是安靜的審慮、思惟,也就是說眾生所以為的禪思,就是你在那地方是靜靜的在那思惟這中間的道理;也就是說,這是屬於聞、思、修、證的一環,你要去思惟,知道這道理是真確的。包括小乘人也是一樣的,都要經過禪思的這個步驟。
靜慮的話就是包含說,你也可以去觀察、觀行。觀行什麼呢?一切諸法是不是虛妄的?如果說一切諸法在觀察中,還是一直覺得非常有著重的性障在貪戀著,那當然就不可能成就說,他想要去找尋這個如來藏法、這個無垢無浄的法;他的動機就會被消磨了,因為他對一切諸法是採取「有所得」的,是相似佛法,而不是真實佛法。是因為執取我和我所——我所有的、我應該擁有的,我擁有的極限應該還包含證悟;所以,他只是把它劃歸於我所有法的一部分,而不是當作真實法界來作這種追尋。所以,這樣的人他就不可能證悟,即使證悟,有那種一丁點的機率讓他證悟以後,他也會退轉,因為他對於這種無為的體性沒有辦法安住。然後對於這種真如心,他會覺得說:「那我還是一樣,我不用你,我也一樣活得好好的,好像沒什麼改變。」所以他就會輕視他所證的,甚至會無惡不作。這例子在很久以前,王子法才還有舍利弗尊者,他們很久以前證悟這個如來藏的時候也是一樣,他們最後退轉,因為沒有辦法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因為自己心性的關係,所以退轉以後就無惡不造。
所以,我們要來看這樣的體性的存在,確實不是一直靜坐的人所可以瞭解的。因為靜坐,你如果不審察,而只是想要進入定境,卻沒有定力,那這樣的話,你是沒有辦法發現的,發現這如來藏。甚至真正的禪門開悟,不是坐下來止住一切的妄念,止住一切的分別,這樣你根本就沒有在參究之中。參究是隨時隨地,然後隨著世間一切因緣都可以參究的,只是參究的人他非常的專心,所以你還會認為他沒有分別;可是實際上,他如果要活在這個世間上,以靜坐法完全斷了分別性,他是完全沒有辦法分別,也不可能證悟。而實際上,即使他在蒲團上坐得很好,他也不可能斷了無分別心;當風一吹動,吹到他身上,他就覺得冷,所以他就要把其他的地方遮護起來,免得著涼。那請問:他是有分別還是沒有分別?
證悟本身的義理應該要曉得,證悟就是用這個有分別的心——這個意識心,能夠覺察三界諸法,到底如來藏在哪裏?那個沒有分別的,可是卻永恆安住、法住法界、一切如如不動、任何怎樣都不動心的那個心識。所以,這個是智慧去能夠領悟的,不是說透過思惟就可以知道。所以,那種靜慮是需要很深的定力,而且包含對佛法的信受,能夠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定(就靜慮)中安住的菩薩。雖然開悟看起來已經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距離佛地還相當的遙遠。所以,學人應該將這些放下,認真的向善知識來求尋。關於以前的惡知見,對於真如的體性、阿賴耶識的體性,關於這不是六識的這個心識到底是什麼,都應該將法輪所說的一切諸法予以會通。
雖然沒有證悟,但應該信受說:佛陀在一代時教裏面所說的法是如一的,不管是小乘法或是大乘法,都有說到這個常住於法界的這個真實法。因為真實法,所以就有無量諸佛這樣出生,無量諸佛因為證得這個真實法,這緣起中的沒有辦法跨越過的、只能夠退還的這個心識,這個難以讓眾生所了知的心識,這個沒有見聞覺知的心識,然後而說是證悟;然後繼續瞭解這個心識裏面所含藏的,可以出生七轉識,乃至一切器世間的一切世界,乃至無量無邊世界,祂都可以出生諸法的;這個心識的所有的內涵,每一個法都一一親證,這樣才是一個佛道,這樣才有辦法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絕非是不瞭解這個義理,而認為大乘法就是這樣,卻對於經典、經論、菩薩論典並不願意去閱讀,而猜測,而作種種的臆測,而不相信 如來,這樣的話是無法親近這真實法。
所以,真實法只有一個,每位有情都有這一個,這就是如來藏妙法,所以應當盡心參究來修學。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三乘菩提概說–第48集 日本批判佛教的學者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日本批判佛教的學者。這些學者他們認爲,如來藏是錯謬的法,他們不相信中國傳統的佛教是真正來自於印度,所以他們對於如來藏產生了一些誤解。那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一下。
西方在作這個學術思想的時候,它的起源也很早。那我們如果從亞里斯多德來說,他們這些人就是以知識性、知識論來作種種的推演,然後發展出邏輯、思想、哲學。可是這對於佛教是不一樣的,佛教是講求親證。因爲佛教之前,有包括有吠陀、有奧義書,抵達奧義書的時代的時候,許多人提出了涅槃的說法,許多人開始追求生命的解脫,許多人覺得這個輪迴是不清淨的、是污染的,他們要找一個清淨地,所以就有種種的思想出現。然而,從究竟理地來說,最後還是 佛陀才解決了這個解脫的問題;所以,不是缺乏學說,不是缺乏知識,不是缺乏玄想,而是真正的解脫法是怎麼樣去實踐。然而,學術工作者或是學術的研究者,卻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因此他們對於佛法的妙理義,這樣的妙道是無法領略其中的勝妙之處,因此他們對於佛法產生很多的批判,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我們來看到,其中有位叫作袴谷憲昭,這位日本人,這位學者,他認爲 佛陀所說的法,應該就是基於這些《阿含經》所說的;或是說他認爲,大乘法中所說的法不是真正 佛陀的本意。也就是說,日本人是籠罩在一個原始佛教論和後來的佛教開展論,他們認爲,佛陀是不究竟的,佛陀是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那爲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爲,他們雖然沒有直接言語來說「佛陀是沒有證得一切法」,可是他們對於 佛陀所說的,是不相信的。所以,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判定,他們不認爲 佛陀有真正的證量,他們不認爲 佛陀是藉由修行而產生這樣的如是真理的宣說,他們並不是這樣如此認爲。他們不認爲 佛陀的名號,包含正遍知這個名號是如實的。也就是當 佛陀宣稱「我是正遍知者」,他們是第一眼、第一耳聽了就不相信。
什麼叫正遍知呢?所謂「正」就是完全沒有謬誤,完全正確的,完全如法的,完全如如的。「遍」就是遍一切時,一切時間,過去、未來、現在;以及遍一切世界,一切的時空,一切處,不管是六處或是多少處,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這些處所,它都是一樣的。一樣的什麼呢?「知」。知就是究竟了知,正確的了知,所以叫「正遍知」。也就是說,一切諸法佛是究竟了知,一切諸法包含一切有情,也都是究竟了知。
然而這些人,在 佛陀這樣宣稱之後,是第一耳、第一眼就完全不置可否。因爲他想:「你們都是學佛人,都是用迷信或是用信仰的觀點,你們是不如實的。」所以他不肯接受這些關於 佛陀最基本知見的信仰,所以他不信佛之後,當然不可能相信佛所說的法,也接下來不會相信有人去實踐佛法而產生了賢聖僧。簡而言之,這些人雖然掛名,即使掛名說他是學佛人,可是他是不信受三寶的,也就是他真正的歸依都沒有產生;不管他作了多少形式的歸依,在 佛陀眼中,他是沒有學佛的人,他對於 佛陀是沒有信仰的,他是有各種非常古怪的、千奇百怪的想法。那如此之人,怎麼可能有辦法來詮釋 佛陀所說的正法呢?當然不可能!
所以他們認爲,佛陀的本覺的這種是一個思想,本覺就是說你要有一個本地風光或是常住法,這種想法他認爲是不對的。他認爲,佛陀所講的不是一個單一的思想化的一個思想。那我們就要問:如果不是單一思想化的思想,那是什麼思想?如果真理不是這樣,那請問:真理有那麼多的真理,這些真理之間怎麼樣去統合呢?如果真理不是這個,難道是你說的那一個?那這樣的話,世界就應該有很多尊佛啊?因爲成佛之後,佛所說的常住法就是這個。那如果說你以爲還有另外一個,那你應該有別尊佛來這個世間。所以,這些說法都是不如理的。常住法就是一個,只是說祂一個也是多個。這怎麼說呢?因爲有情的如來藏是多,因爲每個有情都有,所以,全部你這樣算就是多個。可是如來藏的體性是都一樣的,所以這樣來說,如來藏又是一。
然而,這樣的法不被這些人所接受。因此,他要在這地方鑽牛角尖,他就想:你的本覺法就是有缺陷的,因爲你的本覺法就是會去產生梵我,梵我就是外道的神我,那 佛陀沒有說我。然而,佛陀並不是沒有說我,佛陀即使在空性的時候,還是說有「我界」,有我這個法界存在。因爲有如如不動的常住法,這樣你還不稱爲「我」,那到底什麼是要稱爲我呢?
而且,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個法界會有一個大毛病,這毛病出現在哪裏呢?就是有一位比丘,當時候他自己以爲,法就是阿羅漢滅後就是什麼都沒有,他認爲這樣才是佛法。那當時候舍利弗就說:「你這種的見解是錯的。因爲阿羅漢滅後,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們如何來對應這個例子呢?如果每位有情他擁有的,就是他目前的這些心識、這些名色,那他滅後當然就都沒有了。如果他還有一個沒有找到的,不是六識的這個心識,這樣才可以解釋說,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所以,阿羅漢本來就有一個存有,這個才是真正有。因爲名色都是可生可滅的,那如果這樣的法就不稀奇,因爲它是無常;無常來說無我,沒有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回到這點來看,既然《阿含經》不是這樣說,就不應該來虛妄的引證。應該說,這個本覺法就是一個常住法,跟「梵我」沒有很大的關係。甚至我們也說過,如來是直接說「我就是梵」;也就是說,要大家不要再鑽這地方的牛角尖,「我就是清淨,我就是梵行」。所以我們從《阿含經》可以知道,佛說的是梵音,然後阿羅漢行的是梵行,都是梵——清淨。因爲就是取實質的義理,而不是取三界中這些有形有相的一個大梵天的處所,或是大梵天的天身,或等等。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來知道說,本覺的思想如果不存在,眾生到底又有什麼思想,可以來產生阿羅漢滅後不是無有呢?那阿羅漢滅後就應該是斷滅,就不應該還有一個「再有」。如果阿羅漢滅沒有滅掉十八界法,沒有滅掉他所有的法,實際上這樣就不叫作無餘涅槃。因爲他可以滅掉所有的法,所以才會說一點都沒有剩餘,所以稱爲「無餘」。無餘就是沒有留下任何一個,沒有剩餘什麼可以留在三界中,讓你再找到他,所以稱爲無餘;因爲你在三界中,已經沒有辦法找到任何一點點光景,可以知道他還存在。然而,他並不是就整個就是完全滅盡;所以還有一個想要滅盡而不能滅盡的,就是 如來所說的,連 如來都沒有辦法在還滅的過程中把這個法滅盡了。那就是什麼?還是這個不是六識的心識。
所以,緣起法中說有一個識,如來最後要處理這個識的時候,遇到祂,只能夠退還。因爲 如來要作的,已經不是消除 如來的阿賴耶性;因爲 如來在久遠修行裏面,早就已經斷除了祂的阿賴耶這種執取、執著這種「執有」的體性;所以,沒有阿賴耶性,所以不用再滅這個體性。所以 如來可以轉這個識,轉其他的七轉識,來成就這個智慧;也轉這個心體,這個不是六識的識,就是第三轉法輪說的阿賴耶識、異熟識,這個識最後成爲智慧。所以,轉識成智,成就佛地,是每尊佛都能作的。因此,如果說本覺祂要說一個思想,那可以隨這些人說,但是來否定這樣的作法,卻是不恰當的。
包含袴谷憲昭又提出了其他的理論,他說,禪悟就是禪門中的證悟,是一種離開語言文字性的,他認爲這樣他沒有辦法接受的。因爲他認爲一切都應該回到知識性,然後都不應該透過這種特別的這種體驗,這種特別的體驗是他所難以接受的。他認爲這樣沒有符合因果輪迴、這個業報業果等等。
實際上,如果不是這個常住法,世間就根本不可能有這些業因、業果、業報,因爲一定要有個法來維繫幾千萬劫的這個業種存在。那請問:我們的心識作得到嗎?我們的心識到了夜晚熟睡的時候就斷滅了,甚至說許多人年紀大,他的記憶力完全幾乎喪失了,甚至每天他沒有辦法作行爲上的判斷。請問:這種情況下,他連自己作了什麼,自己理解什麼,說話都已經是如是顛倒的情況下,如何能夠維繫這些業種呢?而且,這些業種要讓我們生、老、病成就,請問:哪一位眾生心甘情願每一天生病?如果你知道可以趨吉避凶,難道你不會去作嗎?所以,讓業種實現的也不是祂。你看世間的人,他們遠離正法,整天在想要算命卜卦,作種種這些追求,就是因爲對於接下來的業因果報是無知的。如果說這樣的心性也可以來負責輪迴,那就不對了。因爲他們對於這種種的法是有猶豫的,對種種法是有貪愛的,如果所有眾生都喜歡貪愛,那請問業因果報到底要誰配合誰?
所以,這樣種種來思惟,如果是沒有一個無我性的法,是作不到的。如果有一個有我性的法,他一定自己來作主;自己根本也不用管這個有情到底是誰,他就自己處理一切的法就好了;他自己想要享樂,就到天上,他自己想要在地獄法界當一個旁觀者,他去地獄法界就去啦,然後他也不受苦啊。所以,眾生所理解的不如實。
所以,禪悟並不是離開知識性的。因爲禪宗所謂的知識,乃至於典籍,非常的多,甚至禪門的公案就超過一千多則;這麼多則的公案裏面,就是要演述這真實法。而且禪門的教學裏面,並不是只有參究這事情,還有「普說」。普說就是來講解一切對於法,然後有些淆訛之處。
如果是硬要把西方的邏輯把它導進來,那我們直接來問:在般若第二轉法輪的時候有說到一些法,他們如何用邏輯來可以辨別?譬如說第一個,佛說:「我沒有說過一個法,我沒有說過一個字。」就是說佛陀說祂沒有說法,可是 佛陀明明有說過四十九年,對大眾、對天人來說種種的妙義這種佛法。爲何 佛陀說祂沒有說過法呢?而且,佛陀還直接說:「如果你有說我有說過法,你就是毀謗如來。」那這樣的話,請問邏輯你怎麼解釋呢?你是要不觀察世間的現象然後說法,還是要毀謗 如來?兩者你只能選一個。
因此,這些人是不可能懂經典的義理的。因爲他們剔除了常住法以後,不可能用是非與邏輯的地方來作種種的思議,來作種種的思惟。所以佛法有說:「佛法是非可思議之法,不可思議之法,不思議之法。」就是因爲佛法離開了言語,離開了言語這些表面上義理的層次;而是往常住法,往不可見的法,然後菩薩可以把這不可見的法親自證實確實是有,變成可見。所以這點就很難。
因此,並不是說開悟遠離文字性,因爲開悟者都可以將真正的開悟處可以宣說;然而卻不能夠將這個密意宣說的最大的關鍵,在於眾生的心性。不是真正學佛的心性,不是菩薩位,不是可以安住在菩薩位不退轉,所以你直接跟他講,說這個如來藏在哪裏,這證悟是什麼,是沒有好處的。對他來說,只有讓他下墮而已,只有折損他的福德。而且,說的人本身也會因爲洩漏密意,讓自己的心性虧損,也是虧損這一代實教:以後大家就不用精進修學,精進來對於前五度這波羅蜜來認真來修持,布施、持戒等等這些法都不再重要;只要聽人家講一句話,就可以把這個知識建立,這樣的話,密意就已經宣洩出來,整個佛法也無法維繫、維持了。所以,開悟者不是不能夠說這個法,不是不能說這個法在何處,當然是可以說;只是大家都有默契,不能在這個世間隨意宣說,應該讓所有的行者,讓他們自己去找這個法。
所以說,禪悟不是像是世間人所想的是如此。另外,證悟也不是像世間想的,就是一片自然,然後走在哪裏都非常自由自在,等於非常逍遙。並不是如此!因爲證悟以後才知道,許多的法不懂,而且許多的性障沒有消除,許多的善知識沒有親近,就可以知道說,還有許多善知識在人天之中等等,因此就應該繼續再努力。不至於說妄自尊大,就想「我已經證得這個無上法了,我快要成佛啦!」不!當他經過經教來修學的時候就知道,這離佛法還非常非常的遙遠,他哪有懈怠的時分呢?
那我們再說到另外一位日本學者,他名字叫松本史朗。他認爲如來藏就是一個界,就是一切萬法的基底。實際上本來就是如此,因爲一切諸法都是如來藏所生的,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如來藏所生。只是祂這個所生法,跟他所想的這個因法並不太一樣。因爲眾生所理解都是以蘊處界,或是玄學、冥性、自然等等這些,去思惟說有一個因法,都是不可實證的,都是沒有真實的落處的,沒有可以找到的,然後來施設爲因,因爲自己也找不到。然而,卻不是如此!
而且,松本史朗又認爲,這個如來藏祂是「一」,可是這個「一」這樣說法也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如來藏每位有情都有,你如何說祂是一個呢?如來藏每位有情都有的情況下,就有無量無邊個,所以祂不是「一」。所以祂雖然出生萬法,但是在這過程中,也不是一個;只是說如來藏的體性,是讓每個有情的如來藏,所作的這些業種等等,並沒有區別,所以一切平等。
所以他說,一切諸法就應該被這些如來藏,比如說他還是認爲是一個如來藏所出生,就應該和如來藏具備同樣的本質。可這樣說法是不對的。因爲如來藏祂的本質性很特別,祂無念、無分別,也就是說祂是無見聞覺知的,你要到佛地才能夠發起祂的五別境心所法、善十一心所法。但你還沒有證悟的時候,你是對於兩邊的本質(一切法和如來藏)要予以區分的;如果不予區分的話,你是不可能實證這個如來藏體性,然後去找到祂的。包括如來藏祂沒有見聞覺知,然後卻爲什麼可以出生萬法?這點是要從根本理來信受的。也包括如來藏可以了眾生的心行,所以我們的意行等等,都在如來藏的鑑察之下,所以因果不滅。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47集 小乘法與如來藏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小乘法與如來藏。
我們要繼續小乘法這個主題,因為許多人對於小乘法他是誤解的。他認為小乘法沒有常住法,所以連帶的,他就開始否定大乘法;我們對於這個事情,我們要加以澄清。所以,我們首先講到四阿含裏面到底有沒有講如來藏。因為如來藏衪是背於這些真正是屬於斷見論者,或是說不信佛法、不信三寶的人,可是他又明明看起來是出家學佛的人、在家學佛的人。
那我們來看如來藏到底是什麼呢?在《央掘魔羅經》有說,這是屬於四阿含裏面的經典,說這個如來藏是一直存在的,衪是一個本住、常住這樣的一個法;所以,不論眾生如何的毀辱,這個法還是一直在。因此就會產生,如果在這個世間,在這末法時期,想要弘揚這個法,這樣的菩薩們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心理準備?
第一個,就是會有兇惡的人他會來威脅。他會用各種的方式來加以毀辱、恐嚇等等,然後讓你的生死不得安寧,讓你的生命、居家受到重大威脅;可是這樣情況下,菩薩還是要能安住。
第二個,是對於許多的眾生,他對於這個法不能夠信受,他覺得如來藏這個法,就是外道神我,他因此就來辱罵這個行者,說「你這樣的法是不對」,等等等等,然後甚至也是作種種的冷嘲熱諷;可是菩薩一樣要能夠一一的忍受。
第三個,就是在弘法的時期,會遇到一種困難,什么困難呢?就是只能夠向比較下劣的以及形殘的,就是身體障礙多的,以及居家一切不方便的,他的經濟是困難的、貧窮,甚至到要乞憐他人的人,來說法。
第四個就是說,說法的地點也沒有那麼好。就是在窮鄉僻壤,如果說一眼望去,沒有一件事物是可以讓人家感覺到欣樂的。可是菩薩在最後末法剩下八十多年的時候,對如此的法還是可以心甘情願,安貧樂道,繼續來弘揚;所以,這個是在《阿含經》裏面就已經說了。
所以,有人就直接誹謗這個經典,就說「這個都是後人所編造的,你們還是外道神我」;因此,如此輕賤真正的大乘行者。那大乘行者應該怎麼樣來自處呢?在二轉法輪的經典有提到,就說,因為你持受這樣的法,持受這樣的大乘法而受到他人的輕賤,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先世的罪業就可以消滅,就可以早日成就佛道。因此,這是一個菩薩必經的一個過程。來到惡世,來到娑婆,究竟難免會遇到毀辱,難免會遇到生死的威脅與恐嚇;而菩薩要甘之若飴,不論說法有多少人來聽講,然後要感覺到歡喜,因為這是一個菩薩應該履盡的一個職責。
在這個末法時期,大概還有八、九千年的歲月就會過去的。同時在那時候,最後會有菩薩來告訴所有的行者,大家已經完成這一期的責任,就應該繼續來求取佛道;因為世間已經沒有學佛的因緣了,也沒有辦法可以來度這些眾生,剩下都是諸佛菩薩、大菩薩們的事情;因為我們要建立一個可以向佛的這種性向,並不是很容易的。所以,這時候小菩薩們就知道,應該不要再瞻留、留戀這個世界,都應該往諸佛淨土來往生、來求生。因為賢劫本身還有九百九十六尊佛,我們下一尊佛是 彌勒菩薩,將會在五億多年以後來這個世界,來成就佛道;因此,一生補處的菩薩,然後衪都會在兜率天,所以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心志堅定,往生兜率陀天,繼續來追尋如來藏妙法。
所以,即使是小乘法,都是有談到如來藏,小乘法也有談到 彌勒佛可以出現於人間。因此,這些法它是存在的,它並不會因為小乘人只想要滅除自己、滅掉自己,將自己種種滅掉以後,如來藏這個法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們來看看:所謂外道神我是什麼?外道神我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梵」,就是世間人所常說的大梵天、大自在天。然而,這個在大乘經典是一概否定,否定這些大梵天、大自在天等有可以出生萬法的能力;甚至,大梵天、大自在天都沒有正確的知見,他們對於因緣果報都不正確的觀念,然後怎麼可能可以促成整個因緣果報在輪迴這個體系中的實現呢?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要實現業果,它必須要能夠身、口、意都能夠作鑒察,實際上這是很困難的。因為每個人的念頭,它有時候是隱藏性的,有時候它屬於無記,有時候屬於有染,有時候屬於無染,這些都要能夠一一檢查;有時候它念頭有語言文字,有時候沒有語言文字,能夠全部鑒察才有辦法來支持因緣果報的實現。所以,因緣業報輪迴這個系統並不簡單!而如果沒有這樣的系統產生,那就代表說這個人,還是在一個無明殼裏面。只不過小乘人,他們可以簡單地用一些簡易的方法:「反正我如果繼續待就是無明,無明我也沒有辦法完全來斷除,但一個簡單的作法——我把自己滅掉,就不是無明。」
所以,我們這樣來看如來藏,衪支持這樣的系統,衪支持整個因果輪迴,能夠得到完全的、如一的公平性,這樣並沒有錯。那這些人為什麼要這樣作這麼大的誤會呢?因為他們認為,一切法不能夠有一個實體法來出生。如果今天有個人主張,他可以出生一切法,那 如來說,他是錯的;譬如說他是大梵天,就換一個大自在天,如來也說錯的;或是虛空可以出生一切有情,如來也說錯的。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 如來的究竟理,而且不瞭解因緣果報之間到底要怎麼成就。
譬如說,今天有一個人,他在很遠的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在另外一個系統,然後在那世界很清楚看到這世界裏的眾生,不管是透過怎樣的科技演變;然後他看了以後就不高興,可能過去生有一些業果牽連,他就罵他。那他想:「我離這麼遠,你怎麼可能會知道我在罵你呢?」因此,他罵得很高興,罵了一整天。可是彼此的如來藏,對於這樣的事件,都必須要老老實實記錄,都要隨應這個緣起,隨順這個緣起,最後成就這個緣起,這才是緣起法的真諦。所以,不能夠說因為說太遠了,所以將來不可能遇到,所以這件事情不算——不!只有眾生會這麼想,因為眾生都是用人的角度來想,都是用有限的生命來想,都是以自己的有限的知識來度量如來,度量三寶,所以不相信這個因緣果報是如此的犀利!即使說你發了一個惡誓願,將來都會有成就。所以 如來有說,對於這樣的惡業應該要懺悔,應該要努力來求取佛道,這樣就可以改變這些業種;因為業種被記錄,它是沒有辦法收回的,不可能憑空消失。
那業種到底誰來記錄呢?就是由這個不是六識的心識,就是由這個阿賴耶識來儲藏、來執藏。而且眾生就是喜歡這個阿賴耶,所以南傳的經典,這個阿含就直接說:「阿賴耶,眾生是樂、是滿足、是欣喜。」所以,這個執藏性是大家想要有的,這執著性是大家想要出生的。不是因為對於色身的滿足而想要出生,因為色身不是終究最究竟的樂處;因為這三界之中有無色界,所以你也不能夠說色身是最究竟的喜樂。可是能讓色身出生,乃至於在無色界出生,這要靠誰呢?就是要靠這個阿賴耶執藏的種子性,所以就是要靠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所以,眾生所喜歡的,就是有這個功能體性的、有輪迴體性的阿賴耶識,有輪迴體性的如來藏;難道哪一個眾生不喜歡嗎?
同樣的,眾生喜歡他的心識嗎?不!如果說他的意識心是完全喜歡的,那他應該長久、應該保持;然而,眾生到了睡眠、眠熟的時候,意識就斷滅了;乃至於說,有時候聽到一件很惡劣的事情,眾生一下子就昏倒,進入昏迷,意識就斷滅了;乃至於修證上,還有一個無想天,這無想天意識也是斷滅的。所以,這麼多斷滅意識的情況、處所、修證,這代表說,眾生並不是以這個意識心作為最喜樂處。而是應該說,能夠讓在無想定安住,能夠在無想天安住,能夠在睡眠位安住,這些種種能夠在昏迷位安住的到底是誰?就是這一個阿賴耶識,就是這個如來藏。所以,眾生喜歡阿賴耶,眾生對於五陰固然喜歡,可是五陰有時候遇到他不喜歡境界的時候,他就會想要作短暫時間的捨棄;可是,以後還要恢復,那就是要靠這個。沒有這個阿賴耶性,你就沒有輪迴的體性可說。
所以我們這樣來看,這個如來藏不是誰施設的,不是誰建立的,是「法爾如是」;但是卻可以方便來建立一個名字,叫作如來藏。因為所有的眾生也很喜歡什麼呢?應該說大部分眾生喜歡這個「有我」,因此來說如來藏,就說這有個寶藏,那歡迎你來找尋。然而,針對眾生的有我性、我見、我所等等,所以要說這如來藏是怎樣呢?是無我性的,所以叫作「無我如來藏」;然後講完「無我」以後,眾生可能還會作種種執取,所以就叫作「空性如來藏」、「空如來藏」。因為衪在三界之中,原則上你是找不到衪的;證悟之後你就看得見,你就知道:喔!原來是這樣。可是對一般眾生是難以理解,所以要瞭解這如來藏體性,就要從二轉法輪,然後這樣來作一步的演說,來作一部分的修學。空、無相、無願、無我,然後最後到顯了性的時候,可以在唯識的時候,直接說這阿賴耶識是怎麼樣體性。
可是這些法,實際上在《阿含經》裏面就已經宣說了,就是無有見聞覺知、無念、無分別。衪的分別、了別,衪了別眾生就是怎樣?眾生的心行!所以,你所想衪知道了,不然有一個人罵人,可是他沒有出現語言文字,這時候如果他的如來藏不曉得,這樣就麻煩了!這樣的話,以後他只要學會用什麼?用非語言文字來罵人,這樣他一樣可以得逞啊!這樣業果就不平等了。而且世間人要知道,所謂的梵,他是一個存在的一個有情,然後如來有說怎樣?如來有說:「我就是梵,梵就是我。」所以 如來是拿世間的法所說的各種名相,直接來說「我就是實際」,直接套用世間的語言方便。所以,當然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用如來藏這個名稱作為方便。遇到其他的眾生就跟他講:「心非心,是一個心,但不是像你所想那種心。」這也是二轉法輪所說的法。
乃至於說,有的眾生他喜歡執藏,他就愛戀這些諸等法,所以就跟他講阿賴耶識;然後最後跟他說:「你應該要轉阿賴耶的體性,不要再執藏,不要作種種的這個執取,這樣的話呢,你就可以轉你的阿賴耶性變成異熟識。」也是說,你可以變異所有的諸法,異地而熟,然後異時而熟,可以讓你的菩薩法成就,最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最後再把異熟識這個名稱捨掉,變成「無垢識」。所以,阿賴耶這個體性是可以滅除的,所以又可以稱為叫「滅阿賴耶」;但這個心體是沒有辦法滅除的,這個心體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又一心有八個識,所以這八個識,實際上這八個識的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因此,經典並沒有離開常住法,來討論其他的這種哲學思想,或是玄學的理論,說明這個如來藏是如來所真實找到、親證;而且這個如來藏這個法,是任何一個有情都可以找到。所以說《華嚴經》提到:從佛眼來觀察,每一位眾生都有一尊佛,然後功德智慧和佛是沒有差異的,這個就是本住法,這就是自心如來;只是一般眾生還沒有找到衪。所以,當一個人在講一切佛法所說的是無我的時候,他是不瞭解佛法在說的時候還有一個究竟法,這究竟法就是「我」。
為什麼說是「我」呢?佛在《阿含經》的時候提到:如果說你的色身能夠免除病苦,如果你的色身能夠免除於老死嗎?顯然是不行。為什麼你色身不能自在,而要稱為是我?如果真正有一個我,你會沒有事情就讓自己的身體遭受到病痛,遭受到飢寒,遭受到風吹雨打嗎?你應該在任何法都是自在的,可是你不自在;所以 佛因為這樣而說,這樣叫作「非我」,說這樣的法叫作無我、無我性。可是我們又看到,一切的法不離開如,不離開真如,真如是常住法。這代表說,如來藏出生一切諸法,出生我們的色身,讓我們色身根據了因緣果報,而有生老病死,這並沒有錯。然後我們可透過這些諸法的觀察而知道說,就是有一個如來藏。但是衪在哪裏呢?所以,才會有禪門開悟這件事情。找到這如來藏就是找到這真實法,然後就可以休歇了嗎?並不是如此,悟後才算是真正的開始啊!因為還有許許多多的法藏在如來藏裏面,還有無窮的生死要經歷,無窮的苦難要等待行者去歷練。但是,在知道如來藏這個心體以後,就已經大大不同了;所以叫作悟後起修啊,悟了以后才知道要怎麼修;如果不找到這個心體,你是不太容易瞭解,到底佛經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透過這樣的法呢,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的「梵我合一」它這種理念是錯的;可是這並不代表說,如來藏衪並不是我。
然後我們再說「合」。「梵我合一」這個「合」來說,如來藏本身並不跟他法和合。和合就是合併在一起,如來藏並不會這樣作,你和任何一位有情的如來藏都不可能產生這樣合併,心體合併。因為,如果說要心體能夠合併,請問他的目的是要作什麼?是要增加對自己的功德智慧嗎?不是。所以,這只是人類的一個虛妄想。為什麼?就是對於小我,認為世間我是一個小我,然後還有一個廣大天地之間有個大我;所以我應該回歸,我應該找個地點,我應該找一個生存的一個處所,那個地方才是究意安樂;也是說,將回歸這一個大我當作是涅槃想。
而如來藏是本自涅槃性,不管眾生怎樣輪迴,怎樣流轉,衪還是如如不動。衪不會因為你肯找衪就很高興,你不肯找衪就懈怠、失意——衪不會,衪還是隨順眾生的緣起。所以說,如來藏衪並沒有和合性,因為衪對一切諸法都是如此。可是衪卻可以跟其他的如來藏,大家促成這個器世間的成立。不會說有個如來藏,衪別出心裁,認為因緣果報應該照衪的意思作,其他的如來藏都不對——不,不會這樣。所有如來藏都是「無作性」,「無主宰性」,不會像大梵天一樣,想要主宰一切諸法,想要作種種的自己的所欲;因為如來藏沒有這個所欲法,如來藏沒有這個所求法,如來藏是無我性。
乃至我們最後看到「梵我合一」這個「一」,這個「一」也是不對的說法;因為如來藏就是隨著有情的心數量,你有情有多少,衪就有多少。所以,有情的數量是固定的,它不是一個,任何眾生都是有情;當然,這中間你要對於會產生意生身的,然後變化身的,你要作一些扣除。
所以我們來看,說「外道神我」這樣的見解來比喻如來藏,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46集 小乘法與涅盤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要繼續根據這個小乘法來作個說明。我們今天主題是:小乘法與涅槃。
因為涅槃的體性不易為人所了知,在許多人他認為,修行到一個境界,然後就是涅槃。以修行的境界來講涅槃,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因為涅槃並不是境界。而 如來對於小乘人急於解脫的心態之下,如來開設方便,施設了兩種涅槃:一個是在小乘人活著的時候,施設叫「有餘依涅槃」;另外一個是小乘人聖者阿羅漢走了以後,稱之為「無餘依涅槃」。而實際上,涅槃並不會在小乘人滅後就合併,有餘和無餘合併在一起,變成一個涅槃,所以應該說涅槃只有一個。那如果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理解,實際上這個涅槃祂並沒有被小乘人所親自真正的證得。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小乘人入涅槃的時候,他實際上是把意識給滅掉了;所以,他不論是哪一種涅槃,他都沒有可以察覺涅槃性的一個意識,也就是說他沒有覺知這個涅槃的意識;如果沒有辦法覺知,怎麼可以叫作親證?怎麼可以叫證得呢?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就可以理解小乘人對於涅槃並不瞭解。但因為他相信 如來是完全證得一切法的實際,所以他相信 如來所說,相信只要把他的身心規範,以及將自己的知見建立正確,這樣就是他的智慧;所以他不用再去多求一切法真正的實相,所以他就可以依照 如來所說,說自己已經自作證,可以證得涅槃。實際上,他並沒有證得涅槃。
那我們再根據涅槃性來講。涅槃性叫作不生不滅,也就是說祂是一個無生之法,但是是存在的。不會因為小乘人有開始找,或是小乘人沒有找,或是找到成就以後,然後就可以成就涅槃。不是!小乘人從來沒有去找涅槃這件事情,也就是說,這跟大家所以為的,如同大乘法裏面要去找一個涅槃心,這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小乘人知道,只有把自己寂滅之後,才可以進入這寂滅無漏界裏面;所以,因為他本身是有漏的,五陰是有漏,所以一個方式就是把自己的五陰滅掉,把名色我消除,然後來說這樣就是涅槃。
因此,我們透過這樣來檢驗可以知道,小乘人對於涅槃實際上是不瞭解的。因為他只能根據 佛所說,從初果就是如此了。初果呢,他因為斷除了三縛結,雖然還沒有斷除性障裏面的很重的貪瞋癡,可是他可以相信說,「將來我死後只要七上人天,往返這人天七上七下,那我就可以證得阿羅漢,得到解脫,然後永遠離開輪迴」。所以他的想法是很單純的。他只相信 佛,然後對 佛沒有懷疑,因此來說自己將來可以得到無餘涅槃。可是我們從無餘涅槃性就可以知道,不論他有沒有成就初果,實際上這涅槃是一直存在的,不會等到阿羅漢要入滅的時候才出生。
所以,阿羅漢本身又存在著兩個問題。然後一個就是說,這本住的常住的涅槃性,他為什麼不要去找?如果他不要去找,怎麼可以說他是真正在學佛呢?所以這一個常住性涅槃,就是他所不懂的一個大的問題。另外一個是,他如果看到當時侯有人想要像 釋迦牟尼佛一樣學菩薩法的時候,他對於菩薩法的感覺是如何呢?他是不是想要再親近這菩薩法呢?因此,這些問題都會在後來的部派佛教裏面慢慢出現。
實際上,部派佛教在 佛滅度之後,示現滅度之後出現的時候,對許多的義理是牽涉到 佛是不是常住等等。也就是說,在《阿含經》所說的一些,對於聲聞人他並不想要去瞭解,他也避免去瞭解的這些問題,他們都把它歸為無記,就是不要去討論它。可是實際上,佛在大乘法裏面有說,這世界是怎麼生成的,這世界是怎麼樣的,包括佛是常住的,這些 佛都有親切而且非常明白的宣示。然而,對於一分小乘人來說,他們堅持自己的義理。
不過我們卻看到另外一件事情,不論小乘人他所堅持的是什麼,他不能夠來毁謗大乘法;他對於大乘法教裏面所談的這個常住法,實際上這是在阿含裏面就已經說了,不論是南傳或是北傳的阿含都如是說。這個法界之中有常住法,這個法就常住在法界之中。因此,沒有誰可以剝奪祂,也沒有誰可以消滅祂。祂不是言語、名言、符號、文字的表示法,祂是一個實際法,祂是一個實有法。然而,這個法很難見,很難尋。因為,祂如果是可以用世間的知識,你知道了然後就可以認識,那這樣叫作知識之法。知識之法就不是智慧之法,知識之法,你只要透過語言文字、口語相傳,大家就會知道:喔,那就是這麼一回事嘛。大家一下就瞭解。然而佛法所說的這個常住法,實際上就是本住涅槃性。祂的涅槃體性是在的,可是祂不是可以用知識所了知的,也就是說祂必須要實證。但是祂的實證太非常啦!要經過長遠長久的菩薩的這種行位的階段,你才有辦法證得這一個涅槃心。
所以,這涅槃法界這個實相,不是小乘人所樂意追求的。因為你要證得這個涅槃,你必須要為眾生不斷出生入死;這樣你在輪迴裏面,你就會不斷的受苦。你對於苦的取受性並沒有辦法移除,並沒有像諸佛菩薩、大菩薩那樣任運而自在,這時候一番苦頭是免不了的。對於小乘人來說,他總是會回憶起,當初他在地獄法界的時候,所受的種種的苦毒。對他來說,為什麼一定要再經歷這個階段呢?難道佛法裏面沒有可以讓我馬上可以解脫的法嗎?因此,佛陀對於這些人來說就是成為,你不施設這個方便,這些人就不願意來學佛;因此,無量諸佛幾乎都是開演三乘法教,三乘法教在《阿含經》也是這麼說。所以,三乘之法並不是只有 釋迦牟尼佛才這樣講,也不能說大乘法是後人編造。這樣完全是誹謗佛法的行為。
那我們再根據這樣來理解說,涅槃心既然是常住於法界,不論小乘人大乘人,有否追求、有無追求,祂都是在。那在阿含裏面有沒有講到常住法的體性是什麼?我們可以從阿含的這個聖教裏面知道,這個常住法的體性祂是清淨的,祂是不動搖的,因此祂說叫作「如」。所以說「法不離如」,不離開如;然後呢「法不異如」,法和「如」的差異性,並沒有可以特別簡別,也就是無二無別,並不是兩個,並不是可以分別的。這一切的法的體性,就是來自這個涅槃常住。這樣的義理來到了大乘法中,就顯示出大乘法直接說一切法就是真如,也就是說一切法就本自涅槃。
因此,涅槃到底在哪裏呢?涅槃的實際是什麼呢?這一切一切的體性,以三轉法輪來說,就會到了第二轉法輪,用隱密的方式,隱密相來解釋。譬如說,不斷的跟你說,這個真如的體性是什麼,真如可以出生一切法。就像是阿含所說的:這個不是六識的這個心識,祂可以去到未來世,祂可以入胎,也可以出胎;也可以在你嬰兒乃至於說兒童等等,乃至於陪伴你到老死。這個心識祂是在的,不能因為二乘人找不到,就說這個心識是空的。不!這個心識是空性,祂是絕然的空性,可是祂是存在的。所以,包括勝義空、真實空,這些義理在般若經就會說得很徹底。就是要大家在找這一個般若心的時候,要知道涅槃的體性是不能夠在三界中現出祂的身意,也就是說沒有真正的一個形色、形身可以找到;而且這個涅槃心祂也沒有意念,祂的心念不是沒有證悟的人之前可以顯了,可以知道的;所以,你在三界中是找不到祂的。因此,依這樣來講的話,那又如何入手?所以禪門說這叫無門之門。
然而,這個過程中就是要讓大家瞭解:小乘是不徹底的,小乘法是不究竟的,因此對於涅槃產生希求,對涅槃法產生欣樂,知道說常住法才是真正佛法。透過這樣的轉折以後,就可以在第三轉法輪也以直接顯了的方式來說明,到底涅槃心在哪裏,這個常住心在哪裏,這個不是六識的心識,一直跟我們在一起的心識,祂在哪裏;祂不是三界法,那祂到底是什麼法。所以,經過了種種這種無量的方便,以及對佛法信受,以及波羅蜜的修學之後,行者終於會在七住位的時候,般若正觀現前。你可以看到祂,祂到底是怎樣的法,然後祂不是有形像的,祂也不是有覺知的,祂是沒有念頭的。然而,祂有祂應該擁有的念頭,只是說那個念頭,你要透過這個大乘經典,你才能夠瞭解;因為祂的分別性,不是六識的分別性。
這就是當初 佛陀有個弟子,他認為今天這個識,這個心識是可以去到未來世的。那 佛陀把他叫過來以後,就問他:「那你說這個可以去到未來的心識,到底是怎麼樣的體性?」結果他就說:會說話的這個,然後會覺知感覺的這個,然後會運作的這個,等等。這些最後 佛陀說:「不是這個,是你一向認為是這個,然而這個心識不是我說的。」所以,佛陀在對這位小乘者在說的時候,就已經很明白在說,能夠去到未來世的這個心識,這個出生名色的根本識,實際上祂是沒有見聞覺知的。
以二乘人來看的話,離開了六識,他只有一個「防意如城」。要防守他的意根的污染或是攀緣,他就要像守護城門一樣。所以你可以方便說有七轉識,然後到了大乘法就直接說就是七轉識,可是還有這個能夠出生名色的真實心。這個在二轉法輪稱為真如,在三轉法輪稱為阿賴耶識,成佛之後稱為無垢識;然後在除了佛位以外,一切位都可以稱為異熟識,因為祂能夠讓輪迴的體性生起。
所以,我們今天看待佛法,它實際上是一貫的脈絡,並沒有離開涅槃。但絕對不是世間人所想的,「我要找到一個涅槃裏面,然後去鑽進去,去躲起來」。不是!涅槃就是你的真心,只是說你的真心看起來並不太像世間人所要的;因為世間人所要的,就是我還有我所,能夠得到越多越好,所以他不想要離開見聞覺知。因此,在唯識所談的一心有八識,有各個功能、各個屬性。簡單而言,第八識祂有祂的心性,所以祂的心性因為沒有接觸在六塵上,祂沒有見聞覺知性,所以以這樣來說,這就是法性。這個即使在二轉法輪,也是如此說的。所以我們透過這樣就可以知道,涅槃的體性並不是像世間所想的,找到地方然後躲起來,找到地方進去休歇。
然而,在二轉法輪的時候,有提到一件事情。提到什麼事情?就說,一切眾生都應該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樣又如何來解釋?我們可以看到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祂說到,實際上 如來已經有密意在說這件事情。什麼事情呢?就是說,如果你修證到四神足,你有神通可以現起,因此你就可以將自己化現出另外一個複製品;然後這個複製品,你就讓它壞掉,就是世間人所說的死,那就入無餘涅槃,你就把它滅度。然而,實際上你還有一個色身、色根繼續學佛,而且你可以多住在世間一劫,然後向諸佛菩薩去請益、去求法。因為阿羅漢的修證,有的阿羅漢是三明六通,因此他可以在這個世界,甚至也可以往他方世界。所以對他來說,繼續學佛是他的職責。彌勒菩薩也說到,如果這位迴小向大的這阿羅漢,他開始放逸、懈怠,然後不想要繼續精進的話,那會產生什麼事情呢?這時候,諸佛菩薩就會一次又一次的不斷的來點醒他,絕對不會讓他放逸,然後諸佛菩薩也不會忘記這件事情。
因此,簡而言之,二乘人所以為的涅槃常住法——無餘涅槃,最終也不是究竟的。甚至在經典裏面也繼續提到,《楞伽經》有提到說,二乘人他就想要安住在無漏界,就想要在無餘涅槃這個位置永遠永恆,不再有任何的輪迴與生死。可是 佛陀說,這是一個三昧境界而已,這個三昧境界不是究竟的,而且這個三昧境界終於有一天還是要離開。也就是說,無餘涅槃位什麼時候要離開,我們不知道,但是他終究還是沒有辦法一直躲藏在那裏。雖然在那個情況下,他已經沒有三界一切諸法,連意根都斷滅了,可是他還是會現起的;所以經過無量劫,他終究會醒來。就像有一個人,他出外辦事情喝醉酒,他就覺得那地方很安穩,然後就讓自己酩酊大醉,享受這種「解脫的三昧」。然後終究有一天他的酒會醒,醒了以後他就知道:哎呀,我還是要返家,要歸家,回到家裏應該要把自己應該履踐的事情把它辦到。因此,阿羅漢這樣已經結束他在三界法成為阿羅漢,還是會再回來,他會繼續的來修學佛法,繼續的來成就他的佛道,終將必定會成佛。
所以,三乘法所說的一切,都是 如來的施設,如來的方便。而聖教上,如果是本有的,如來就說「我不說一個字」。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證悟這個法,都可以知道這個法,每個人都可以證得這個法的所有的一切的內涵。所以經典上說,要讓一切眾生應該要怎樣呢?有智者應該讓他們能夠取「無上滅度」而滅度之。所以,我們要作的並不是讓一切的眾生入無餘涅槃,而是讓他知道無上滅度是什麼。然後在經典裏面也說到,叫作「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就是說,這「無上」就是成佛,如來的滅度就是成就究竟佛果。
所以,如來的四神足等等神通威力,當然更不是小乘人所能比擬的。所以 如來在這三千大千世界,有那麼多的應化身出現,來設施種種方便,每一個應化身都會般涅槃。那你要問:那到底哪一個是涅槃,哪一個不是涅槃?所以 如來有說:「那些在討論我究竟涅槃或是究竟不涅槃的人,都是不瞭解涅槃的真正的道理,不瞭解如來。」因為如來就已經是證得涅槃的全體,就已經是因為如來而有涅槃;不是因為有一個涅槃,而如來再進去涅槃裏面。因為 如來就是能顯發這個涅槃性,因為無垢識就能顯發整個涅槃真如性,所以這樣才說如如不動。因為你的無垢識在成佛位的時候即將滿足,實際上一切功德還都是本住法,並沒有作少分的離開。
所以,三乘的經典都同樣在說這件事情,在說這個涅槃是常住的,這涅槃是本住的,這涅槃是永恆的,這涅槃是無生法,這涅槃不論你找得到、找不到,都是有的。所以,不應該認為涅槃是應該滅後以後才會產生,不應該有產生一個入涅槃想,這樣就會墮入小乘人的一個妄計。最後在三昧法中,你還要經歷很久很久的歲月,經過無量劫,還是要來修學大乘法,還是要修學這一佛乘。所以我們要說,這個常住涅槃就是大家的真正涅槃,應該往這裏去追尋!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概說–第45集 二乘菩提的正知見實踐與證入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二乘菩提的正確的知見如何實踐以及證入。
因為對於二乘菩提來說,它要的就是要滅去一切的法。這一切的法因爲是不究竟,所以它理解上都當作苦、空、無我、無常,所以它是要一個體驗的過程;但是眾生因為染著,也很難親切地理解它是苦、空、無我、無常,所以這要由知見來導入。所以,正確的知見就要牽涉到說,是不是對 佛陀有真正的信仰。
許多的人他雖然出家、在家,也是很努力修學,可是他卻有很多的疑,這些的疑惑卻是一直存在。他會想說:佛陀真的所說的是對嗎?佛陀所說的法是究竟的嗎?佛陀真的是沒有入滅嗎?可是經典爲什麼說有入滅?佛陀在那個時代,那個時代的文明,我們都知道沒有那麼好,因此祂應該不會瞭解那麼多的法;今天科學昌明,許多人類所不知道的事情都知道了,難道 佛陀也會知道嗎?也就是說,這種種的疑見是一直在產生的。而且透過了西方哲學思想這樣傳播開來,大家會覺得說,哲學只要提出一些論點、思想這樣就可以了,因此他們就會去想:佛陀應該沒有修證吧?佛陀成為佛是因為祂的學說吧?也就是說,種種的疑惑那就導致於說有一批人,他們是學術論者,學術論者他們在想的時候,就想得很天真;就想:我只要做這文字上的學問,再加上一些考古的資料,這樣我就是瞭解佛法了。然而,佛陀卻不是如此!
不論我們今天翻開小乘的經典阿含,或是翻開大乘經典,都是要修證的;不可能透過你所了知說,這是苦、空、無常、無我,然後就可以證得一切法,一切法就可以把它滅盡,這不是如此。所以,還是要透過觀行上、體驗上,來作種種的確認。因此,我們看到說,眾生到底什麼樣的見解,會使得他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使得他再受輪迴苦呢?
第一種見解就是邪見。邪見就是說,沒有因果輪迴,或是有因果輪迴,但這因果輪迴裏面我一直做人。也就是說,這些見解都不是正確的,因果輪迴它的真實義並沒有被瞭解。但是一般人還是可以認為,它是一個因果;裏面,它接下來會怎麼樣,會如何如何,實際上大部分的人不清楚,要做一個因是非常地困難。所以,要做一個因,必須要統合過去以及三界一切諸法,以及一切有情的所有的諸行,你才能夠公平地、平等地將這一個體性完整地說明。可是這樣的因性是沒辦法理解的。
然後再說到果性,涅槃果也不是眾生所能理解的。涅槃在小乘法施設為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這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是什麼呢?心識可以進入嗎?不行,不論你要進入有餘依涅槃、你要進入滅盡定。什麼叫滅盡定呢?就是滅掉受想定,而其中就是滅意根的受、想;而要滅掉意根受、想,在這過程中也是要滅掉意識。也就是說,你在滅盡定中你是不能觀察的,你不能觀察你在滅盡定中到底是什麼。既然不能觀察,你如何說你是在這個「入」裏面呢?入這個涅槃呢?甚至無餘依涅槃也是。無餘依涅槃的話,你要滅去一切法,當然也包括意識;這樣你就不可能有覺知,連意根都要滅掉,這種情況下,涅槃怎麼去讓你入呢?而且涅槃是本住法、是真實法,怎麼可能讓你這虛妄法來入?入了以後,那涅槃還能稱爲真實嗎?而且入要怎麼入?沒有一個法可以稱作叫作阿羅漢,沒有一個東西稱作阿羅漢了;因為阿羅漢已經滅了,滅了以後你如何再入?滅而入?所以,這些法所說不成立。
也就是說,這個因法、果法是難知難解的,乃至於緣法也是。你要緣一切諸法。兩個人,眾生前輩子互相欠債,欠了一百元,然後在這實現,你如何能夠認得對方?顯然,這個緣這個法也不容易;並不是像眾生所以為的因緣果報那麼簡單,幾個字唸完就可以了。所以,不相信有常住法的,一樣是邪見,只不過他在邪見上比較輕微。
如果說是人一直出生為人,在一個說法上是可以說他是屬於常見裏面的邊見。可是我們要繼續說,常見裏面的邊見就算是不屬於邪見嗎?一樣是屬於邪見。因為,不論你認為這世間究竟會斷滅,還是這個世間永遠一直存在,這個法、這個見解一樣是錯的。因為你認為什麼叫作「法」?如果是說三界一切諸法,現在所能所知的名色,作為「我」這個法,是一定會滅的,而且它還不會去到後世;既然是這樣,怎麼稱呼它是永恆的?怎麼稱呼它是常呢?所以,沒有這個常。因此,世間人所認的我見是不成立的;所以,佛陀說無我。如果我們說一個我就是有存在好了,那怎麼會讓自己的身心來痛苦?怎麼會讓自己得到病痛?怎麼會讓自己得到癌症?爲什麼連生死都不能掌握,而要說是我?所以,就是因為有無我之性,所以眾生才有生老病死的苦;因為是無我,所以你才無法掌握,這樣說才合理。所以,如來就說,眾生所說的一切都不是我;所以,《大般涅槃經》裏面就說,以「非我」當作是我。
因此接下來再看,有哪些見解屬於斷滅見?斷滅見的話並不是像世間想,就是說世間就空無一片;如果這樣就斷滅,那也太好說了一點,而且不合乎實際;如果是這樣的見解,一出來就不會成立。而斷滅見,世間所認為的是,死後以後什麼都沒有;今天也可以擴展成,有人認為,修行之後涅槃以後什麼都沒有。而後者已經被《阿含經》所破斥,在 佛陀當時就已經將這個斷滅見,由舍利弗尊者來加以駁斥;因爲阿羅漢滅後以後,還是有這個本際,還是有苦的邊際。苦的邊際就是苦碰不到邊的,苦會暫停的,苦會止歇的。所以,當你苦集滅諦完成以後,而把你自己的最後身根滅盡,最後死掉的時候,看起來十八界都滅了;可是你的涅槃性還在,你無法滅除的心識還在,這個常住法還在。只是說這個心識難知難解,必須要到二轉法輪和三輪法輪的時候,才能說到這個識支到底是什麼樣的體性。
所以,我們這樣看起來,《阿含經》裏面你要證入,還是必須要相信 佛陀所說的話。佛陀說,斷常二見都是錯誤的見解。可是你也不能說,那我就不斷不常,就在中間。沒有這樣的說法,不斷不常,你什麼叫作中間?所以,是要真實瞭解說「如是法,知如真」。至少說,你對於諸蘊是不是我,五蘊是不是我,這些你要知道說:五蘊中不是有我,然後我也不在五蘊裏面,然後五蘊呢,這就叫「不相在」的意思。然後五蘊不是我,因為它們是生滅性。可是五蘊也不異我,你也不能夠說,離開這五蘊,再來去找什麼法,然後說這個是我;然後往天空找,往虛空找,往虛無飄渺的世界,或是建立一個學說,來說是我。佛說這樣也不行,因為「我」這個性,卻是無我性的。
所以,一般人真的對於大乘法是太難理解了,因為這個識支是無我性的。無我性就是說祂不作主;可是眾生認為的我必須要作主,所以他們認為這個作主性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作主性的話,就可以得到一些法,得到世間的法。然而,如來藏然後或是真如,或是阿賴耶識,不論說如,或說識,或說藏,這個藏識都是不會在三界中來擷取任何一個法;而且,這一個法如來藏法卻是本識之法、常住之法,祂是法爾如是。所以,不說這本住之法是常還是無常,因為祂本來就是這樣。只有生滅之法要討論常與無常,可是常與無常也不用討論,既然是生滅之法,一切諸法都是生滅,都是歸屬於無常,都屬於變化。然而,菩薩卻可以在證得這個如來藏以後,乃至最後佛地說,「一真一切真」。一切不再是流於二乘人所認為的虛假,因為你一個法證得是真如,這樣的本體是真如,這樣的種子所含藏的一切的功能都是真如;然後所出生的、從種子裏面所出生一切功能體性,也都是真如,並沒有改變。
所以,對於這個法要能信受,要能信受說有涅槃;即使說不能信受有二乘以上、之上還有大乘法,也要信受涅槃真實、涅槃清涼、涅槃不變異。所以這樣而說,會有小乘在追尋聖果的過程,有四果可得,乃至於說,有四向——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這就代表說,對於 佛陀的法,以及所說的要離開斷常二種見解——不論是斷滅見或是常見,以及修行所產生的我就會永恆,或是修行之後我就會消失,這些我的見解,也應該一併加以斷除。因為這些還是廣義上的邪見。所以廣義上的邪見、惡見解都是非常的多。
世間的人,譬如說,他到一個時節因緣,他就要去燒金紙。燒金紙就說,這樣的話可以得到保庇(保庇,閩南話),然後就說,這樣會保祐家人可以怎樣怎樣。實際上這個叫作戒盜見,又叫作戒禁取見;戒,就是這個不能做,這個要做。或叫作見取見,就是我認為這個見解是應該這樣做的,要這樣施設的;我要施設在初一或是十五要做什麼,初二或是十六要做什麼,或是不做什麼,以這個來當作執取;而實際上,這個卻跟佛法沒有什麼關係。這些都是眾生所以為的見解,這種也是屬於廣義上的惡的見解。眾生就是因為有這樣諸多的見解,所以不能出離生死法。
譬如有人學佛,可是他覺得說,到了什麼時候他要去崇拜鬼神,或去禮拜鬼神,或去敬拜鬼神,因為他覺得鬼神法這是應當做的;可是佛法卻不是這樣說。也就是說,你對於三寶要有清淨的歸依;你要相信,一切的鬼神都只是眾生,只不過他們有他們的緣起性以及他們的功德性,或是他們的業報性可能會比你好;但是並不代表說,他是真正的在修持佛法,所以應當從這樣來理解。就像世間的人,許多人不學佛,可是他在名利的地方,他可能都勝過其他的人;難道我們要特別恭敬這樣的人,然後就可以說可以避免災禍嗎?而不論是二乘人或是菩薩,對於這世間的求取,都應該如是看淡。即使是說有生命危險,像是二乘人,他如果能夠真實證得初果,他對於生死雖然還是有恐懼;可是他會知道,「如果我繼續會就是流轉生死」,所以他寧可喪失生命。在這種情況下,菩薩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要談到說,到底還有哪些見解是不正確的?最重要的就是對 佛陀的疑、對法的疑、對僧的疑,就是最容易犯的就是毀謗三寶。毀謗三寶的話,就不相信有大乘法,不相信有常住法;明明《阿含經》寫的是這樣,可是自己卻要說,這不是如此啊!所以,對於我們來看,這一些的見解,他們都想要自己創造自己的涅槃,這種就是屬於果盜見;就認為自己已經證果了,「我已經證得第一義諦了」。這和眾生所持有的一些見解:「人呢,我繼續輪迴沒有關係,我就當作我接著下半輩子,還是繼續變成人。」可是,實際法中不是如此。不論廣義的邪見是包含「人死後為人」,眾生都不應該這樣想;因爲不論是狹義的,這就是常見,眾生都應該知道。
佛陀說,一切人能夠再繼續當作人是很困難的,不是大家都可以的!而且要作人的機率,就像是有一雙烏龜,這雙生物在一百年牠要浮出水面一次;然後有一塊木頭,它在這個海中央到處的遊蕩,有時候掉到海的邊邊,靠近陸地,有時候又靠近其他的方位;然而佛陀說,作人的機率,就像是大海中這個木頭,它哪一天,一百年,被這烏龜頂到一樣,能夠剛好穿過這根木頭的孔一樣。所以,「人死後為人」就是一個大邪見。只有你真實修持佛法,才能夠從這樣避禍免難。
所以從初果人來說,要斷掉三縛結。所謂的三縛結就是說,你要斷掉身見、我見。就是說,你以什麼當作我?如來所得的就是法身,如來所得的法身可以變現一切身,然後可以變現一切的化身,來救護一切的眾生。那我們呢?我們卻是以這無常身來當作是常,所以陪伴的這個身體,從生老病死一直到無窮的歲月,所以這就是身見。這個身見幾乎在眾生來說,幾乎是尾大不掉。因為眾生即使不以色身為我,還是會以意識心為身;所以就會說,如是的身是常住不滅,如是的身就是輪迴的主體,如是的身如何如何如何。這就是在身所得到的見解。所以,這是一種邪見,然後又是我見、身見。
再來,就是懷疑如來大師。對於大師有疑,認為如來不可能瞭解所有的事,這是從古到今都是如此的。因為大家會去想,思想它有一個瓶頸,思想的證得非常的困難;所以認為只要提出學說就可以了,不用去證實它的真偽。而我們之前也說過,歌德爾說這樣的法是行不通的;你除非在歸納法裏面走出來,不再用歸納法,一切,一個、二個、三個……一切如實都是親證,一切法究竟了知,你才有辦法宣說,你所說的道理是不是真的真實可證,或是你的道理是真的是假的。而這只有一切智者才有辦法這樣說,一切智者就是如來。如來因為了達所有一切法、一切有情,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一直到無窮,乃至於遍盡一切諸法,不論是有情、無情,如來都有辦法遍說;所以才有辦法說這個法到底是如何,所以不論如來出生在文明的社會,或是古老的社會,不論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說法一樣究竟。所以說三世如來一切平等。因此,學習佛法的人應當信受佛語,不應該對於佛生疑。
以為自己對於學術理論,或是考古資料能夠多瞭解一點,就認為如來所說的法一定不會究竟;甚至直接否定如來說有地獄、有惡道,說那個東西都是施設的,都是施設來勸誡人,來勸解人不要作種種的惡事。然而,法卻不是如此。一切的法的自性就是無自性,但是在無自性中,卻是由自性空的這個如來藏來出生一切諸法,所以因果宛然。因果就是這樣造成的,不論任何人喜不喜歡當下這個色身,喜不喜歡自己一生的境遇,這個因果它永遠地存在;乃至菩薩位也是有求學的因,最後得到求學的果,二乘人也是。因此,如果不相信佛陀,對於佛法三寶沒有產生信受,就無法在信法安住。所謂的信法,就是要在四不壞信,對於佛、法、僧這三寶,以及戒,佛陀所說的戒,要起信,而且要修學,而且要親證。所以,這四不壞信就是立定斷掉三縛結的一個基礎。所以,斷三縛結的人,一定在四不壞信是堅固的。
對於三縛結裏面的戒禁取見,什麼叫作戒?他因爲有持 如來的真實戒,不論是比丘、比丘尼戒這樣的解脫戒,還是持真實的解脫戒——大乘菩薩戒,他都一樣不會再動搖。因此,雖然他的貪、瞋、癡也一樣沒有斷盡,卻是可以得到初果證;因為他對 如來的信受,可以越過生死的苦海,所以他將來七上七下人間,終將成就阿羅漢。
好,我們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44集 從初轉法輪到三轉法輪的「識」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從初轉法輪到三轉法輪的「識」。我們今天要說這個「識」的真實義。
這個識就是緣起支裏面的識,可是卻不是像大家所想的緣起支的「六識」,因為六識是包括在「名色」之間,名色之中並不是 佛陀所說的這一個如來的所依識。在我們看到緣起法裏面,有一個法就叫作「齊識而還」這個識,遇到這個識,你只能夠回頭,不能過彼,你不能超越這個識而再去探求衪前面有個源頭。為什么?因為這個識是本有,而且是究竟法,沒有一個法可以出生這個識。所以這個識稱為常住、無生無滅的識,所以如來以衪作為所依,所以,如來在《阿含經》裏面說,這個識就叫作「如來所依識」。因為有這個識,所以稱為如來,如來因此就是成就一切諸法,成就一切智智。所以這個識也包含一切諸法的鑰匙,衪能夠出生一切諸法,所以隨伴著名色而出生。這個識從我們入胎、出胎,在嬰兒時期,在少年時期,乃至中年、老年,一直到死亡,到中陰,衪都一直存在;然後又再一期的輪迴,入胎、出胎等等;如是,這個識一直陪伴著我們。
而在第三轉法輪,是要怎麼說這個識呢?就叫作阿賴耶識。然而,轉法輪有沒有說阿賴耶識這個觀念呢?並沒有出現阿賴耶識,可是有出現「阿賴耶」。所謂的阿賴耶就是執取,所以眾生因為有熱愛阿賴耶、喜悅阿賴耶,在這阿賴耶裏面享受阿賴耶,所以有不斷的三世的緣起,眾生永遠在生滅法、生死法,在世間法裏面過著流轉的生活、流轉的日子、流轉的歲月;所以在小乘經典裏面說,這叫作「阿賴耶」,又稱為執取,又稱為執著。所以,這是南傳的《阿含經》所直接顯示出來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阿賴耶衪就是一個執藏、執取。
如果說你今天不要執藏、執取,那會變成什麼呢?這就變成了第二轉法輪《般若經》說,說無阿賴耶,沒有阿賴耶,而且一切法沒有阿賴耶,也就是說一切法沒有阿賴耶性。這個體性沒有什麼執藏性、不執藏性,衪是法爾如是的,衪就是這樣,所以稱為如。然后我們看到經典,這個無垢稱菩薩《說無垢稱經》的時候,要說要滅阿賴耶,也就是說阿賴耶是可以滅的。這點就不要誤會,阿賴耶識是可以滅的。不,阿賴耶識是不能滅的!只是這個識因為執著的緣故,所以被眾生污染,所以方便說衪的名稱稱為阿賴耶識,給衪在一個識裏面冠一個名稱。
就像是有一個人,因為他今天作惡,所以我們稱為他叫作壞人;可是如果過了一年以後,他已經改好,我們就叫作好人。那到底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所以,好和壞是根據環境以及那個時空背景所決定的,好和壞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阿賴耶性也是可以去除的。因為,當一個人從好人最後修學佛法,最后變成聖人,最後他變成佛,你說他到底還有什么阿賴耶性?還有什麼壞的性?都沒有了啊!眾生因為有執藏、我愛這個所藏以及貪婪於諸法,所以這個識完全配合,配合這個法界的緣起;所以,雖然這個阿賴耶識對諸法是闇鈍的,可是衪了知眾生的心,所以能夠隨順這緣起而出生一切諸法,如是不可思議。那也代表說,這阿賴耶的體性是可以滅除的,然而這個心體卻是無法滅除的;因為這個心體就是屬於這個識,這個識就是常住法!
我們在第三轉法輪經典所看到,這個識衪又稱為藏識,而這個識又稱為法身,這個識又稱為如來藏。所以,包括世間後來所稱的,他們認為如來藏不是真實有,他們認為如來藏是梵我,他們認為如來藏是假有的法,如來藏是後代的人所編撰的;可是我們今天在《阿含經》裏面,卻看到有同樣的經典在說「如來藏」!就算是有人在說阿含部的經典有些有問題,我們也不隨順。除此之外,我們從這個識裏面也可以發現,如來就有說有個常住本住法的識,這個識是你沒辦法滅的。
所以,今天如果這個識,稱為藏識或稱為如來藏,不管衪稱為什麼名字,都還是這個識;也就是說,衪一樣常住,不論你喜歡或是不喜歡,衪一樣在這個法界裏面,衪一樣保持空性。所以,保持空性的法,衪就是對於諸法是沒有覺知的。可是說諸法沒有覺知的話,會讓一切眾生又會誤會;實際上衪能夠出生一切諸法,這你必須要親證才能夠了知。但是,在你對於衪已知的所有的特性不能完全知道之前,你必須要依止於善知識。那我們就要說,在《楞伽經》裏面有說,這個藏識、這個阿賴耶識衪的名稱不好,所以你應當來清淨衪。所以,雖然這個藏識就是真如,就是常住法,可是衪有阿賴耶性,衪會讓眾生繼續的流轉;所以眾生在喜樂之中,在苦中作樂之中,一樣要靠這個識。但是,你在修學聖道的時候,可以將這個識的內涵種子,內藏的這些種種的所有的分別、種種的虛妄,然后加以除滅、更改,這個就是修學佛道所要歷經的過程。
這個識又是法身,佛說,這個識和其他的識的差別是什麼呢?其他的五識,在對於五塵境界多有領受,然後意識來統合。然後這個意就是我們說的意根,衪就屬於第七識,我們又叫末那識,衪就是會執取,執取這一切;因為有執取,所以有三界的輪轉;不然,你六識不可能到後世去,不可能到未來世去,這一世就隨著這一世最後而結束。那到底是哪一個識在流轉呢?所以,就是這個末那;然而這個末那還是一樣,剎剎那那都在生滅之中,衪都是要由這個阿賴耶識來作為衪所依存。然而,末那衪沒有記性,所以衪也不了知什麼叫作阿賴耶識,衪也沒辦法分別,也沒辦法區別。所以,這個法非常難證,這個法也非常難以思議,而且也不是菩薩一修學殊勝的法就能夠證得了。衪在第一大阿僧祇劫裏面,你要到七住位,經過三十分之七(我們這樣的話以三十個心來說),然後在第七住的時候來證得;所以,要經過的歲月是非常漫長。
然而,不論眾生怎麼流轉,這個阿賴耶識衪的本體從無變異。衪會隨著眾生的污染,然後來出生諸法,出生污染法;隨著眾生的清淨,而出生清淨的法;然而,衪本身卻是沒有淨垢可言。所以,這也是《心經》裏面所說空的真實義,這個空三昧裏面,你沒有清淨,也沒有染污。因為衪不觸及於外法,衪沒有覺知這些外法,而衪是隨順出生,乃至於成就,乃至於滅除一切諸法。所以,這就是阿賴耶識的體性。
而菩薩經過這個修學的歷程,瞭解阿賴耶就是因為有這樣的體性,所以眾生才會淪墮生死。因此,在修學上就要一樣也是要滅除這阿賴耶性。也就是說,二乘人透過我見、我執的斷除,然後把阿賴耶性把衪加以掩蓋,然後把現行斷除,雖然他沒有斷除到現行之後的習氣,可是他一樣可以讓這些法不再出生,現法不再出生以後,他就可以說他已經是入滅。然而,菩薩卻不能如此。所以菩薩必須要發真實心、發菩提心,然後你才能夠知道這個八個識衪個別的體性是如何。因為到時候,再往善知識追尋的時候,可以領略這一些種種的法,對於善知識所說的阿賴耶就會相信。知道說,我因為有執藏這個法,所以才會生生世世被這個法繫縛。我執藏的法有貪、有瞋、有癡,在裏面心性的運作,我執藏的話,是財貨、名利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污染的,而且這些法都是屬於生滅法,它是不究竟的,它是會變的。所以,變異之法不是我,不是我所之法。如果真的是我的法,它屬於我,它就應該永恆,無所變動,而且我不應該受到其中的苦痛,我不應該受到其中的生死;如果真的是我,應該沒有生也沒有死,而且在心行上可以自主。
然而,這個阿賴耶識以及如來藏,衪們卻是無我性的。也就是說,眾生說想要從這裏得到我,可是他們卻得到一個無我之性的如來藏,無我之性的真如,無我之性的阿賴耶識,乃至最後成佛稱為無垢識。只有在成佛位的時候,這個位次的時候,這個果位的時候,這個究竟位的時候,這時候這個識才會有善十一的心所法,才會有五別境的心所法,才會有人們所更難以思議的、菩薩所更難以思議的法;可是在這中間的過程,衪是屬於闇鈍的。所以這些闇鈍是因為我們遮障衪,因為我們一樣沒有真正的清淨,將所有染污的種子的這些法、這些業種都已清淨;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來藏衪並不會自身現起衪所有的自身的自受用功德。所以,我們來看這個法,確實是深奧難解。然而,如果不是這樣的法存在,那眾生輪轉,那你應該知道自己前輩子,應該知道自己後輩子;因為如果說你所證的涅槃是實際的——然而卻沒有這樣的實際法存在。
那有的眾生說:「不對啊,我能夠知道修禪定的法,我可以知道過去、現在與未來。」然而他所知道的,卻是有時候就沒辦法現起這個神通,或是說他的神通有他的極限。那你問他:「你為什麼有時候無法現起這個神通呢?為什麼?為什麼你的神通會有極限?會有不能跨過的劫?到某一個劫,你就不能夠過去?為什麼?」他也不知道!也就是說,眾生即使說他想要與佛較量所有一切功德體性,想要說他遍知一切法,都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阿賴耶識你必須要親證,對於之中的所有的一一法,都必須要完完全全親證,不能有一個法遣漏;所以因為這樣,所以可以稱為佛。所以,佛是證知如來藏識——這個阿賴耶識裏面的全部。
等到有一天,你對於這個執藏性,已經可以滅除了,這個阿賴耶識就不再稱為阿賴耶識了。那你說,那衪要稱為什麼?衪已經成佛了嗎?沒有!這時候只是菩薩階位的一個階段而已,你這時候就稱為異熟識。實際上,這異熟識一直地存在著,這個名稱是一直跟著這個識的。異熟意思就是說異地而熟,你要到一個地方,你的因緣果報會成就,然後你要到另外一個時空,這個因緣果報會成就,成就輪迴、輪轉等等,也成就菩薩在生死法中的一切諸法。所以,這個識是直接呼應了初轉法輪的識。
所以,不管眾生如何地厭棄衪、討厭衪,這個識存在,而且這個識就是真如。所以在第三輪法輪的時候,更深的經典的時候,就會說真如有「七真如」。所以,《楞伽經》在說阿賴耶識的過程中,也在說真如,也說真如的體性,包括《解深密經》,《解深密經》就把這個七真如的義理說出來。所以,真如是眾生所不能理解的,包括說邪行真如;所以,即使是說《楞伽經》沒有說非常清楚,可是一樣有許多的經典,在第三轉法輪把這個甚深的義理,把它說出來。邪行也有真如,也就是說,跟你《般若經》所說的貪有真如、瞋有真如、癡有真如,是一個意思的,一切法中就是有真如。不管你輪轉與否,一切眾生身中都有如來,只是這個名色之中,你的如來衪無法彰顯自己的功德;但是確有自性的如來,衪是遍一切眾生性而平等的,遍一切法界性而平等的。所以,就是這個識。
所以,今天我們看到許多人,他對於這個如來藏是有疑惑的,因為他不肯相信如來藏就是法身。因為這個藏識是屬於諸佛的境界,以及修學聖道的菩薩清淨位的境界,所以證悟這個法是屬於菩薩不能夠逃避的一個職責,所以應當親近善知識來求取這個法。所謂的經典過於深奧,所以就會有菩薩造論,菩薩造論的話,就會讓這個三藏之法可以流傳,經、律、論。所以,應該親近善知識來知道什麼叫作阿賴耶識,親近善知識知道什麼叫如來藏,而是不應該一味的否定。因為 佛陀說:毀謗大乘教就是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然後,毀謗大乘教是毀謗什麼?就是毀謗這個如,就是毀謗這個真如,就是毀謗這個識,就是毀謗這個阿賴耶識,就是毀謗如來。因為,如來就是無垢識。
如來的所依識,就是完全無垢清淨,連種子都清淨,不只有體性清淨,而是一切清淨。所以,如來說這是本住法,你不能夠把衪拿掉。這個本住法,如來不說一字,因為如來無可說,因為衪常住於人間,如來還沒有成就如來果位的時候,這個法就是存在,存在一切於眾生,但是眾生卻不能瞭解衪。所以在《華嚴經》就說要轉,轉這個什麼?轉阿賴耶性成本覺智——本覺的智慧,所以在第三轉法輪就會提到唯識是轉識成智,因為你轉不好這個執藏。然後讓這個法能夠開通、能夠流動,讓這個法能夠有真正寂滅,能夠遍於一切法而顯示空性;所以,這樣的法才是本住法,才是實際法,才是如。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有些外道,他們一樣在講這個法,可是他們卻是很不幸地,卻是誤解這個法。所以,不論是出家在家,如果說這個法是有問題的,佛陀說,如果你將這個法認為衪是可以滅,你就跟外道的斷滅見是一樣的,因為你這樣就使得你沒有一個本住法、常住法存在。
所以,阿賴耶性確實是可以滅,而且這個阿賴耶,它也必須要在菩薩位的時候,把它予以滅除。雖然菩薩有貪、瞋、癡等等,可是如來卻是讚歎這些菩薩,不是說他們修行比較好,不是!是說他們願意發菩提心,所以,雖然他們的所證還沒有及得上阿羅漢,可是 佛說,阿羅漢就算再多都不是佛子,都是跟佛法沒有真正因緣親厚的。只有這些菩薩,雖然在貪瞋癡裏面隨意這樣過活,甚至流轉,可是他們卻想要成就佛果,來救護一切眾生。所以,在如來心目中,認為這些不急著快速斷除貪瞋癡的眾生,卻願意在生死法中這樣來作流轉,來修學聖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
所以,我們今天再來看到,不管是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它們講的法,佛法所要說的一貫的義理,並沒有改變。緣起法來作為核心,說緣起法是佛,成就是佛,親證真如是佛,親證空三昧是佛;親證阿賴耶識,到清浄阿賴耶識所有的種子,裏面清淨,這樣會成就佛果。所以我們看到,佛法是越說越深奧,佛法是越深越將理路說得非常的清楚。
乃至還有一部經典叫作《楞嚴經》,《楞嚴經》裏面有針對這個如來藏,也就是說這個阿賴耶識,來作一個更深入的理解,更深入的解說,來說:為什麼我們叫作這五蘊法?這五陰法如何能夠斷除衪的現行以及習氣?這個五陰什麼時候滅盡?所以《楞嚴經》有說,這五陰境界是怎樣來出生,怎樣眾生來貪著、染著,怎樣產生五十陰魔。這意思就在說,當這些法出現的時候,你什麼時候可以把五陰滅盡呢?最後在佛果那一位的時候,識陰可以種種滅盡所有的習氣,然而這一個異熟識,就在那個時候成為無垢識。所以,這就是佛法真實義。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