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9集 輪迴與解脫之三種緣起(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前面幾集中,我們闡述了大乘菩薩「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說明佛菩提道和三乘解脫道都是依八識心王而顯、而修、而證,三界一切世出世間萬法,都是依八識心王而生;而此一切法歸結於八識心王以後,仍須歸結於八識之根本,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因此而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在說明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之後,今天我們要進入一個新的單元,就是要介紹「第五章第二節、輪迴與解脫之三種緣起」。從前面幾集的說明中我們可以知道,大乘別教法門之宗通不離於如來藏阿賴耶識,依於如來藏而有三種緣起法的建立,也就是所謂的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和真如緣起;這三種緣起法攝盡一切世出世間萬法,也攝盡一切輪迴與解脫的現象。在這當中,業感緣起和賴耶緣起是屬於輪迴之緣起,而真如緣起則為解脫與佛菩提之緣起。接下來,就請您和末學一起來探究這三種緣起法的內涵。
現在我們開始來說明使有情眾生輪迴生死的兩種緣起法,也就是業感緣起和賴耶緣起。首先說明什麼叫作業感緣起。所謂業感緣起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在世間造了善惡業以後,一切善業和惡業種子都會記存在阿賴耶識中,將來便由這些業種引生善報和惡報,這就叫作「業感緣起」。各位菩薩,我們常聽世間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指的就是業感緣起。也就是說,由善惡業之種子感應而有未來之順違果報,就稱為業感緣起。
譬如有人學佛以後,知道要修集福德,於是開始慈濟眾生、造橋鋪路、布施行善、利樂有情,或者供養三寶、護持正法;這都是善業、 淨業,未來必定可以感生良善之果報;這種由善淨業而引生之良善果報的現象,就是屬於業感緣起。但是業感緣起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現象,也有負面的現象與事實。譬如有情眾生由於無始無明遮障,不能瞭解生命萬有的實相,所以就造作誹謗大乘法、誹謗大乘勝義僧之惡業;在身壞命終以後,必定會感得下墮三惡道的果報,因此就導致多生多劫難與佛菩提相應;這種因為修行而墮入邪見之中,所感業種而有生死輪迴的現象,也叫作業感緣起。
又譬如佛門凡夫及各種外道,由於對修行產生種種邪見,錯以欲界定、未到地定、初禪乃至四禪定境,誤認為是涅槃境界,或者是將四禪中的無想定誤認為是涅槃境界者;這樣的人由於邪見而作大妄語,各各都說自己已經證得涅槃,已經成為阿羅漢了;這樣的人在身壞命終之後,同樣都會墮入三惡道之中。這種錯把修定當成解脫道的修行,是錯會了二乘涅槃的人,也將因為業感緣起而墮入輪迴之中。
除此以外,也有大乘別教的修行者,由於知見的偏邪,妄想滅除心中的妄念、語言、影像以後的覺知心就是真如心,誤以為只要修行修到一念不生,心中語言、影像不再現起了就叫作開悟;這種知見的錯誤,把這種離念靈知的境界認為是悟境,就自稱已經證悟、成聖成賢了,因此而成就了大妄語業,身壞命終也將因這樣的業感緣起而墮入三惡道之中。這種以離念靈知心作為真如心的現象,自古以來即是屢見不鮮,乃至今時之教界亦復如是;甚至於像世間凡夫之貪求詐欺、殺人越貨,乃至邪教以集體自殺而搜括他人的財物等種種劣行;由於造作這樣的惡行,成就了惡業種子,在身壞命終之後,這一世所造的業相,也將不斷現行,這都是不離於業感緣起。甚至於那些行善求生欲界天者,修學禪定求生無色界天者,由於具足善業種的緣故,所以身壞命終之後,必定會感得往生天界之果報,這也是不離於業感緣起。
又譬如二乘有學聖人,也同樣是不離業感緣起。就像是初果人在斷了我見之後,仍須七次人天往返,才能離開三界,滅除業感緣起;二果薄貪瞋癡,則須生天以後,捨壽再來人間才能成為無學,滅除業感緣起;三果阿那含,則仍須上生五不還天,在五不還天捨壽以後,才能進入涅槃,滅除業感緣起。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初果、二果、三果人的情形,我們就可以知道,二乘有學都還沒有離開業感緣起,這都是因為感應生死的業種還沒有完全斷盡的緣故。
二乘有學如是不離業感緣起,然而大乘有學菩薩,同樣不離業感緣起。譬如初地滿心以上,能斷盡思惑而不斷,能取慧解脫而不取;三地滿心以上,能取俱解脫而不取;這都稱為「留惑潤生」,也就是說,故意留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受生;這都是因為受生願之善業種所持,而感得未來世的出生,也同樣假名為業感緣起。然而事實上,這並不是真正的業感緣起,因為已經不是真正感生六道輪迴之業種,而是有能力斷除,但是為了大悲心的緣故,而繼續在人間受生,利樂有情。這樣的菩薩,雖然示現有業感緣起,如同眾生一樣輪迴生死,但是其本質,與前面所說無法斷除惡業種而必須不斷受生酬償業果的有情迥然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綜合前面所說,我們就可以知道,所謂的業感緣起,就是一切有情所造的一切善惡業,都會一直潛藏在各人的第八識中,隨著有情世世轉生,遇緣現行。然而,業感緣起並非全部都是貪染的、惡劣的,也有正面的、良善的。譬如菩薩們努力修集三福淨業,護持正法,未來世必得可愛異熟果報,不論是在世間法或佛道的修學上,都一定會是稱心如意的。但是對一般眾生而言,其業感緣起則多半是負面的,因為違背眾生心之所樂;這都是由於眾生不瞭解生命實相,不如實知業感緣起的緣故,往往為了求得一時之離苦及受樂,而造作惡業傷害眾生,由此惡業就感應生起未來世的酬償業果,長時受苦。因此,教導眾生如實理解業感緣起,遠離感應不可愛異熟果報的業行,建立正確的佛法修學知見,實在是一切弘揚大乘佛法的菩薩們責無旁貸的重責大任。也因為這樣的悲心所使,才會有我們正覺教團近年來不計一切利害得失,乃至不顧自身安危,不斷的透過各種傳播媒體,為救護眾生遠離邪見的種種事相出現。在我們的深心之中,總是期盼一切眾生都能透過各種媒介,有緣接觸到正法的訊息,進而轉易根深柢固的錯誤知見,逐步邁向學佛的坦途;淨化身口意行,使得如來藏中所含藏的雜染種子能夠逐漸轉化,從此不再受不可愛業感緣起的牽制而流轉生死。這也是末學衷心的祝禱與期盼。
在說明過業感緣起之後,我們繼續來說明導致有情眾生輪迴生死的第二種緣起,也就是賴耶緣起。賴耶緣起的範圍很廣,包括諸有情以及諸聲聞有學聖人、通教菩薩,以及別教六地滿心俱解脫以下菩薩之留惑潤生,都是屬於「賴耶緣起」。也就是說,凡是未斷盡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者,皆未離賴耶緣起的範圍。然而什麼叫作賴耶緣起呢?賴耶緣起的意思是說,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惡業,以及所熏習的一切善染法,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不論是什麼法,都落在阿賴耶識之中所集藏;由於阿賴耶識集藏眾生所造作、所熏習的業種以後,就有了三界的生死輪迴;在三界生死輪迴之中,往世所造業種以及所熏習的無漏法種,就會遇緣而一一現行。這些業種、無明種以及無漏法種、淨業法種,都會由各人的阿賴耶識所集藏,然後隨著各人的轉生而帶到未來世去,一世又一世遞傳不滅;除非遇緣現行受報,否則業種將會永遠存在各人的阿賴耶識中,等著緣熟時現行受報;這種阿賴耶識集藏一切法種不滅,遇緣而現起的現象,就是賴耶緣起。換句話說,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惡業種和八識心王的一一種子,以及眾生因不明白實相、不知解脫道,而熏習種種的外道邪見,以及我見、我執所熏習而成的無明種,都集藏在阿賴耶識中,因緣成熟便會現行,這樣的現象就稱為賴耶緣起。
各位菩薩,我們想想看,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執持集藏有情的一切業種,會有什麼現象產生呢?有情眾生如果沒有阿賴耶識持種的話,那麼一切有情死後,都將是灰飛煙滅、一了百了,什麼都沒有了;當然世間也就沒有因緣果報可說,一切都等同於斷滅。因此,必須要有無分別心的阿賴耶識,隨緣任持有情的一切善惡業種,才能使三界因果得以成立、不亂不失。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執持業種,那麼前面所說的業感緣起也必然無法實現;由於沒有持種心的緣故,所以一切人都只有一世,死了就斷滅了,無法去到下一世。
由以上所說的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必定有各人自心阿賴耶識持種,才能由過去的無量世來到今世,也才能由今世往生至未來無量世,而使得因緣果報不亂不失,這樣的現象就稱為賴耶緣起。也就是說,賴耶緣起就是一切法的緣起,離開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有一切法的緣起緣滅。所以,一切世間法的緣起緣滅,包含一切有情蘊處界的緣起緣滅,都是以阿賴耶識為因;乃至佛法中所說解脫道的蘊處界緣起性空的正理,以及佛菩提道的實相般若和一切種智,都依阿賴耶識而起,這就是賴耶緣起。因此我們可以說,阿賴耶識是一切緣起法的根源。
各位菩薩,假使有人認為有情眾生的業種是由虛空所執持,而不是由阿賴耶識所執持,您能同意這種說法嗎?我們來想想看,如果虛空能執持業種的話,會有什麼現象產生呢?當然我們必須先來瞭解什麼叫作虛空。所謂虛空其實是色邊色的意思;也就是說,是依附於物質色法的邊際——無物之處,而施設虛空這一個法。所以虛空不是實有法,它沒有一個真實的體性;它是人所施設出來的,是依於色法的外面、色法的邊際而施設的一個名相,它只是一個概念而已;當然這種沒有實體性,只是人們所施設的一個名相的法,它就不可能持種。唯有我們各人的自心阿賴耶識才有真實不壞的體性,祂才能執持眾生所造的善惡業種,去到未來世受種種的異熟果報,而使得善惡因果得以如實的實現;有情眾生的因緣果報,也才能因此而不亂不失。假使說虛空能執持業種的話,那就會造成,張三所造的善業種,或者由李四、王五所感應而受報;而李四所造的惡業種,或者由張三、王五所感應而受報。如此一來,因緣果報將錯綜複雜、混亂不堪,無法如實兌現眾生所造之業行。
假使有人說,虛空可以像銀行的保管箱一樣,一格一格的保存眾生所造的業種而不會混亂,這樣的說法是無法成立的。因為虛空是無法,沒有實際的體性,只是名言施設,因此沒有持種的功德。有情眾生所造的善惡、染淨諸業種,全都由有情自己的第八阿賴耶識收藏,才能使得因果不亂不失,未來世因緣成熟時,可以領受種種的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所以說,如果我們努力的造作善業,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如是種種善淨之行,都將功不唐捐,在未來無量世中必得種種善淨之果報;相反的,如果造作了貪瞋癡慢疑,乃至誹謗正法、誹謗善知識等種種惡業,未來世也將獲得下墮三惡道等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同樣是因果分明、昭昭不爽,禍福響應、如影隨行。
從以上所說我們就可以知道,業感緣起是依於賴耶緣起才得以實現;如果否定了阿賴耶識,即是否定賴耶緣起之人;如果否定賴耶緣起而單說業感緣起的話,一切所說都將成為戲論。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明到這裏。下一集我們繼續為大家說明第三種緣起法,也就是「真如緣起」。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66-a05_069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8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五)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最近的單元是由末學講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在前面的單元中,我們依序說過了「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與此相應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現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們則要接續上一集,繼續說明「三位差別故」。
所謂三位差別故,就是指心不相應行法。而心不相應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總共有二十四個法。這二十四法為什麼叫作不相應行呢?意思是說,這二十四個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實質的體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立之法;這二十四法與前三位,也就是色法、心法、心所法,是非一非異的。所謂非一的意思是說,前三位的法有體相,而這二十四法卻無體相,所以說非一;而所謂非異則是說,這二十四法雖是無體相的假法,卻有作用顯現出來,但是這作用並未離開前三位的作用,因此叫作非異。也就是說,這二十四個法是依前三位而建立,自己並無體相可得,所以是分位假立之法。這心不相應行法分別為: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等,總共有二十四個法。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在這裏一一為各位說明,留待未來在《正覺總持咒》中再作詳細的闡述。
接下來,我們繼續介紹「四所顯示故」的六種無為法。世親菩薩的《百法明門論》把世間林林總總、不可計數的事物,分類歸納為五位百法,來統攝宇宙間的一切萬法;而這五位百法是以八識心王為識之自相,以六位心所為識之相應,以十一色法為識之所變,以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為識之分位,由這四大類、總共九十四法和合運作,方能顯示阿賴耶識自體之真如性。而這個真如性乃是阿賴耶識之所顯法,不是能生阿賴耶識之法,更不是阿賴耶識所依之心體,因此《百法明門論》中說:真如是四所顯示故。也就是說,純無為法的真如性,實際上是由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示,而不是由阿賴耶識所出生。而這五位之中,前四位是有為法,後一位是無為法。
所謂有為法是指,凡是因緣和合而有之法全部都是有為法。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生起、而存在乃至壞滅,全部都是因果相續的現象,這就叫作有為法。所有的有為法都是由本來無生之自心如來藏所出生,沒有恆不壞滅之自體性,就好像燈光是由燈變幻而有,它本身沒有不壞之自性;同樣的,十八界也是一樣,都是由無生之如來藏識直接、間接或輾轉而出生,所以不是真實有。
然而什麼叫作無為法呢?所謂無為法是指離開因緣造作之法。譬如三乘菩提的行門與果證,就是屬於無為法。行者如果能夠現前觀察十八界法的虛妄,一一如實現觀而沒有遺漏,就能夠了知有念靈知心與離念靈知心都是虛妄,都是必須藉緣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夠了知處處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識,意根同時也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源;能夠這樣一一現觀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虛妄,沒有一法有其自體性,沒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壞的人,就能證得聲聞初果,這就是無為法。在取證聲聞初果以後,繼續努力的消除欲界法之貪、色界法之瞋以及無色界法之癡,這樣就能夠依序次第取證聲聞二果、三果、四果之慧解脫境界,這都是屬於無為法。能夠這樣取證無所有境界的人,一定可以取證出世間的果報,可以出離三界生死,所以名為無為法。
又譬如通教菩薩,依照前面所說次第修學解脫之法,雖然可以出離三界,但是卻發起受生願,願意再受來世的生死;來世雖然仍須受三界有為法的果報,但是他們所修行的法,仍然是屬於無為法。因為不是為了自己要受三界的欲樂而受生,而是為了大慈悲,要救護眾生出離常見、斷見的緣故,而繼續再受生死,這也都是屬於無為法。
根據《百法明門論》,將無為法分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真如無為等,總共有六種。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來介紹這六種無為法。
首先說明虛空無為。什麼叫作虛空無為呢?所謂虛空無為是說,眾生本有的第八識如來藏其體性猶如虛空,是無為性,是無作性,非由他作,是不生性,是常性,是不壞性,是不老死性;由於藏識具有以上所說的種種體性,因此說其性猶如虛空、無為無作,就稱之為虛空無為。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是依凡夫眾生分位來說第八識心體所處的境界。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乃是指一切有情自心藏識所顯的體性雙具有性與空性。意思是說,這個自性清淨心是本來就已經存在,非從他因他緣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輾轉出生三界萬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猶如虛空的空性,就稱之為自性。祂隨著業種及無明種流轉生死無量劫以來,於七轉識貪厭萬法之際,藏識本身卻不貪不厭三界萬法,所以名為清淨。於無量劫的生死流轉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現有生死,而藏識自心卻始終住於如性,所以名為涅槃。這個自心藏識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叫作虛空無為。而這虛空無為之證見,如果離開上述八識心王等四位諸法,就不可能顯現出來而為證悟之人所見,所以名為四所顯示。
介紹完虛空無為以後,我們接著繼續說明第二種:擇滅無為。所謂擇滅無為是指行者以虛空無為為基礎,而繼續進修出世間法;由於無漏法之修學,產生了簡擇的智慧,因此就有了抉擇力,而得以滅除種種導致分段生死之雜染;從此能以擇滅無為之無漏智,而使煩惱障種子在現行時得以加以滅除;由於這種滅除煩惱障現行之無漏性,是依抉擇力而產生,所以就立名為擇滅無為。這顯示出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中的擇滅無為種子已經開始生長了。如果依解脫果來說,三果以下之聖者,仍須多分或少分以意識心壓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煩惱不現行,有時也仍有部分會現行;這樣用壓抑的方法而使煩惱不現行者,就稱為擇滅無為。意思是說,仍需有所簡擇方能滅除三界有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門凡夫,頂多只能不起身之惡業,而無法制止口、意之惡業,這都是由於未能與擇滅無為相應的緣故。以上所介紹的是擇滅無為。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三種:非擇滅無為。所謂非擇滅無為是說,三乘賢聖依三乘菩提而見道以後,依著見道功德而繼續進修,漸漸斷除煩惱障之現行乃至種子隨眠,成就四果有餘依涅槃之修證;這時他的覺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淨體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門凡夫或者外道,必須以意識心觀察而壓抑煩惱的現行;所以說三乘諸聖都是自性清淨者,這就是非擇滅之無為法。換句話說,證得非擇滅無為者,乃是證悟三乘菩提以後的修行,由於進斷煩惱障,已經能夠使身口意之惡業自然不再現行,也能使七轉識之現行能夠清淨;不像有學聖人必須經由意識心之簡擇,而後才能滅除輪迴之身口意因,所以名為非擇滅無為。這樣的非擇滅無為,實際上是依自心如來藏而施設,因為其體即是自心如來藏,不可外於自心如來藏而建立非擇滅無為法;然而這個第八識之清淨自性無漏習氣,並不是修行以後變成的,而是本來就已經是這樣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非擇滅無為卻是要由前四位等方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前四位諸法,也無法顯現,所以說非擇滅無為是所顯法不是所生法。以上所介紹的是非擇滅無為。
各位菩薩,我們繼續介紹第四種:不動無為。所謂不動無為,是指凡夫或賢聖等人,在修證禪定以後而發起第四禪境界時,不再墮入初禪到三禪定境的喜樂當中,滅除了各種的苦樂受,心得以不動,似與無為相應;依著第八識心體中所含藏不動無為法種生起現行,這時意根不動,覺知心也完全不動,所以就立名為不動無為。意思是說,不動無為乃是修除第八識心體所含藏七轉識種子之貪樂厭苦,而住於無為境界,其實仍然是依止於第八識心體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無為法而立其名;唯是滅除有漏而依止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已,仍然是匯歸於第八識心體之真如性,並不是另外有真如性可以為其所依止。以上所介紹的是不動無為。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五種:想受滅無為。所謂想受滅無為,是指俱解脫之大阿羅漢及六地滿心以上之大菩薩眾,已離開無所有處,乃至修至無色界頂之非想非非想處,於非想非非想定中滅除意識覺知心,令不現行;並將意根常時現行之五遍行心所法中的受、想兩種心所法滅除,才能入住滅盡定中成無為住。也就是說,此等境界乃是斷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中所含藏之思惑我執種子,立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所顯現之無為性,名之為想受滅無為;其實仍是依第八識本有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立名,並沒有其他的無為法可得。這時候的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改名為異熟識,也稱為菴摩羅識,不再叫作阿賴耶識,但其實仍是第八識心體,仍是依止第八識本有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而安住。以上所介紹的是想受滅無為。
繼續介紹第六種:真如無為。所謂真如無為,乃是行者經由修習二障之法,具足前面所說的五種無為法以後,進一步斷盡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和無始無明一切隨眠;當二障隨眠究竟斷盡的時候,不但可以遠離分段生死,也可以斷盡煩惱障之習氣種子隨眠,非大阿羅漢所能知;除此以外,也斷盡無始無明一切隨眠,非等覺菩薩所能知;從此所說諸法,不再有如等覺菩薩之有極微細之過失。這樣的無為境界,乃是第八識中所有雜染種子隨眠滅盡,所知障隨眠也全部滅盡,所含藏的種子究竟清淨,所以就依第八識心體之不再含藏無明與習氣種子,而立名為真如無為,這也就是究竟佛地的境界。
綜合前面所說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想受滅無為和真如無為等六種無為法,同樣都是所顯法,不是所生法,這六種無為法,乃是由前四位諸法而顯現出的無漏習氣。能夠如是親證無為法的人,就能出生般若智慧,乃至佛地的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等四智,也是同樣的道理,都是由於佛菩提道的修證而得以出生;因此在種智中說,四智是所生法,非是所顯法。
各位菩薩,經過前面說明以後,相信您對五位百法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與瞭解。我們可以總結來說:這五位百法之生起是有其次第性的,要依八識心王為最先,然後依五十一心所法、十一色法、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等次第,然後才有無為法顯示出來。這六種無為法,是由前面四位九十四法所顯示出來的,要依附於這些法相,八識心王才能夠輾轉的出生種種法,以及顯示出六種無為法;因此這五位百法,實際上已概略的含攝了一切世間、出世間萬法。這就表示,佛法的二個主要道——佛菩提道與解脫道,全部都含攝在這五位百法之中。然而這五位百法之次第,必須歸結於八識心王,如果沒有八識心王,萬法就不能出生;譬如當七轉識滅盡以後,入於無餘涅槃之中萬法俱泯,阿賴耶識也將從此不再出現於三界中了;因此說,世出世間萬法皆為八識心王所生,所以說萬法唯識。也就是說,所有的法都是從如來藏阿賴耶識心體中出生,佛菩提道及三乘解脫道,也都是依於這個如來藏阿賴耶識而顯、而修、而證;離開了如來藏,就沒有一切法可得,當然也就沒有三界六道可說了;因此說三界唯心,唯依第八阿賴耶識而有,依第八識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各位菩薩,「第五章第一節、宗說二通不離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我們就說明到這裏。非常謝謝您這段時間來的收看,期盼您能對這五位百法之正理能夠如理信受、如法受持。
祝福您學法無礙、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49-a05_068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7集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觀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最近的單元中,由末學講述 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中有關「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相信經過前面幾集的說明,大家已經逐漸建立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基本概念。
在前一集中,我們說完五十一心所法的第四類,也就是根本煩惱;今天我們要繼續說明第五類的隨煩惱。所謂隨煩惱的意思是說,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就叫作隨煩惱。所謂「隨」有三種意思:第一是自類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諸染心。隨煩惱心所共有二十個,可分為小隨、中隨和大隨煩惱等三種;小隨煩惱有十個,中隨煩惱有兩個,大隨煩惱有八個。
然而什麼叫作小隨煩惱呢?所謂小隨煩惱是說,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小,而行相粗猛,於不善心中各別生起者,稱為小隨煩惱。小隨煩惱有忿、恨、覆、惱、嫉、慳、誑、諂、憍和害等總共十種。中隨煩惱則有無慚、無愧等兩種;其發生作用範圍較小隨煩惱為寬,較大隨煩惱為窄,具有自類俱起及遍不善性等兩種意思,所以叫作中隨煩惱。基本上無慚是偏重對自己而言,無愧則是側重對他人而言。大隨煩惱則有掉舉、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總共有八種;其發生作用範圍最廣,具有自類俱起、遍不善性、遍諸染心等三種意思。此八大隨煩惱是與七識心相應的,一切凡夫、外道、二乘人均不能免之。各位菩薩,由於時間的關係,這二十隨煩惱我們無法在這裏為大家詳細說明,留待《正覺總持咒》專書出版,書中我們將詳述百法明門的內涵,敬請菩薩們期待。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六類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尋和伺等四個法,由於這四個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惡,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識論》卷七云:「論曰:悔眠尋伺,於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觸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識論》卷七)論文的意思是說:悔、眠、尋、伺等四個法,對於善、染、無記等三性,不一定屬誰;它不同於觸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於八識心王;也不同於欲等別境心所,一定是遍於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義。以下就分別說明悔、眠、尋、伺等四法作簡單的介紹。
首先我們來說明什麼叫作悔。悔就是惡作的意思,惡作的惡字是厭惡的意思,也就是說,厭惡自己往昔所做的事就叫作惡作;由此而生起懊惱自責之心,就稱之為後悔,簡稱為悔。由此可見,悔是惡作之果,而惡作是悔之原因。一切有情眾生由於無量劫來所熏所習之不同,導致根性千差萬別,當然對於六塵的領受和執著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應對萬緣的時候,每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惡業,能生起後悔、懺悔之心,並能發願永不復作,就稱之為善;或者在應當要行善的時候,沒有及時去行善,後來產生追悔的心,這也是稱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業,後來卻產生後悔,懊悔自己先前所作的善業,就叫作不善;乃至先前不造惡業,後來反而生起後悔之心,後悔當時沒去造作惡業,這也都叫作不善。由此可見,悔或惡作心所,於善染等諸法皆不決定;也就是說,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因此屬於不定心所所含攝。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二個法:眠。什麼叫作眠呢?所謂眠就是睡眠的意思。《成唯識論》卷七中,對如何是眠有這樣的說明:「眠謂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闇劣。」(《成唯識論》卷七)論文意思是說:眠就是所謂的睡眠,它能令身不得自在,以闇昧簡略為性,障礙觀智為業;也就是說,在睡眠中的人,身不自在、心極闇昧。因為睡眠中,沒有向外攀緣五塵境,只有獨頭意識在自心所變現的內相分中遊戲,或者只有意根在闇劣的法塵中保持警戒狀態;因此在佛門當中,諸佛菩薩常常會訶責睡眠蓋,令弟子們警覺生死無常,應該要減損睡眠,使心不為昏闇所覆蓋。
譬如,根據《楞嚴經》的記載,佛世時的阿那律尊者,剛出家的時候常愛樂睡眠,在聽法時常常打瞌睡,於是遭到 世尊的訶責;尊者因此而心生慚愧,於是七日七夜勇猛精進沒有睡眠,因此就導致了雙眼失明;世尊哀愍他,於是教他修學「樂見照明金剛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觀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由於睡眠心所能令心識昏昧,會障礙修行者修觀,因此,諸佛菩薩在經論中常常是多加訶責的。
以上所說睡眠會使行者心識闇昧障礙修觀,因此說睡眠是不善心所;但是相反的,由於欲界有情的異熟果報所出生的色身,在睡眠以後大腦皮層會呈現微弱且自動趨向休息的狀態,色身因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與修補,所以適度合宜的睡眠是善法。世尊也常教導弟子們:初夜、後夜經行禪坐,中夜小眠以開智慧。雖然如此,但仍然是不可以貪著睡眠的。由於多眠會產生許多過患,譬如會影響身體的健康,使智力減弱,未來生愚癡等等;使生理和心理精神狀態,趨向於種種惡劣的果報。換句話說,由於多眠會覆蓋智慧之生起,所以佛門才會把睡眠稱為睡眠蓋。
以上所介紹的是睡眠心所法,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不定心所法的尋與伺心所法。尋、伺又可以稱為覺、觀,那什麼叫作尋呢?什麼叫作伺呢?我們來看看《成唯識論》卷七怎麼說:「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麤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成唯識論》卷七)這段論文的意思是說:尋是尋求,它能令心怱迫遽急,在意識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粗轉為性;伺是伺察,它能令心怱迫遽急,在意言境上以細轉為性。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尋與伺之共同點都是令心怱遽;這裏的心是指意識而言,怱遽是怱忙急遽;也就是說當根塵相對的時候,尋與伺都能令意識倉卒、迅速的趣向意言境。而什麼叫作意言境呢?所謂意言境的意思是說,意識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所以把意識所緣之境,稱為意言境。也就是說,意識對意言境作粗淺的推度分別稱為尋,意識對意言境作深細的推度分別則名之為伺。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中,對三界有情與尋伺這兩法相應的情形,有非常詳盡的說明。在這個講次中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僅能略說三界中的尋與伺,提供菩薩們參考。
首先,我們來說說地獄中有情的尋與伺。地獄中有情的尋與伺,唯是慼行,觸非可愛境,引發苦受,與憂相應;常求脫離苦受,心隨著擾惱的業力而運轉。這一段話的意思是說,地獄中的有情,他們意識所領受的境界,都是在觸不可愛的六塵境,並且引發種種的苦受,因此一直都是與憂愁相應;心中雖然盼望能夠脫離苦受,但卻一刻也無法停止苦受,所以心就隨著擾惱的業力而不斷運轉著。
就如同地獄中有情的一向受苦,餓鬼道的尋伺也是一樣。乃至傍生、人趣,大力餓鬼的所有尋伺,都同樣是多分慼行,少分欣行;多分觸非可愛境,少分觸可愛境;多分受苦,少分引樂;多分憂受相應,少分喜受相應;多分求離苦,少分求遇樂。前面所說的諸多有情,心總是隨著擾惱的業力而不斷運轉著,無法止息。以上所介紹的是地獄、餓鬼、傍生乃至人趣有情的尋與伺,總而言之,都是苦多於樂、憂多於喜、慼多於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天界有情的情形。相較於前面所說的有情,欲界諸天有情的尋伺,則是多分欣行,少分慼行;多分觸可愛境,少分觸不可愛境;多分引樂,少分引苦;多分喜受相應,少分憂受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雖然如此,但仍然是隨著擾惱的業力而運轉著。相較之下,初禪天有情的所有尋伺,則是一向欣行,一向觸內相分可愛境界,一向引樂,一向與喜受相應,唯求不離樂受,心隨著不擾惱的業力而運轉。
各位菩薩,由以上的說明我們就可以知道,上自初禪天,下至欲界天、人趣、傍生、餓鬼乃至地獄有情,皆與尋伺二法相應;當然由於業種之不同,其所尋伺的境界相自然也就大異其趣了。在《大智度論》卷二十三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初禪與覺觀相應故,名有覺有觀。二禪中間但觀相應故,名無覺有觀。從第二禪乃至有頂地,非覺觀相應故,名無覺無觀。問曰:「三昧相應心數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說覺觀?」答曰:「是覺觀嬈亂三昧,以是故說是二事。雖善而是三昧賊,難可捨離。」】(《大智度論》卷二十三)
從以上這一段論文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尋伺就是覺觀;初禪與覺觀相應,所以名為有覺有觀三昧;初禪與二禪之中間定,唯與觀相應,稱為無覺有觀三昧;從二禪以上乃至有頂天,都離尋伺二法,所以總稱為無覺無觀三昧。論文中雖然說覺觀是善法,但卻是三昧賊,這就是說,對修行人而言,於諸善法能如實覺照,如實觀察,此時覺觀即是善法;但若是對禪定修證者而言,覺觀若是無法捨離的話,就無法取證二禪以上之禪定境界,因此說尋伺乃是不定法所含攝。
各位菩薩,前面所介紹的是與此相應故的六類,總共五十一心所法。我們可以總結來說:這五十一個心所法,都是依於八識心王而有,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與八識心王相應;假使離開八識心王,就沒有這五十一心所法的現行;因此說,五十一心所法與八識心王相應。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百法明門論》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現影故」。所謂二所現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以及法處所攝色。這十一種色法,乃是八識心王及其相應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顯示出來之影像,由於幻有幻滅,所以名之為影。
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塵與法處所攝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塵根」及「勝義根」。扶塵根即是可見可對之五色根,譬如眼如葡萄、耳如荷葉、鼻如懸膽、舌如半月、身如肉桶;而五勝義根則是不可見而可對,能以意識覺知其性用之存在,聚集於頭部也就是大腦。這五根由阿賴耶識藉意根、無明及父母四大為緣而變生,是阿賴耶之所緣境;阿賴耶識依這五根緣外五塵,變現出內相分五塵,為意根所觸。這意根所觸的乃是五塵上的法塵,有情眾生為了想要覺知的緣故,乃令意識及眼等五識現行;這六識現行之後,便有六塵相出現於有情心中,乃至法處所攝色亦得現起。
在十一種色法之中,除了五色根和內外五塵之外,還有法處所攝色。所謂法處屬於十二處之一,也就是意根所對之境,意識所緣之相分,總名為法處,通常說為法塵。由於處具有生長的意涵,所以說眼等六根以及色等六塵,為生心、心所作用之處,因此稱為十二處;法處就是其中之一,而法處所含攝的色法,就稱為法處所攝色。這法處所含攝的色法,實際上是由過去落謝的五塵影像,含藏在如來藏當中,在因緣成熟時為意識之所緣,是無體之法。法處所攝色可分為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定果色和遍計所執色等五種。
各位菩薩,以上所說的是十一種色法,必須依於八識心王及五十一心所法和合運作才能現起;如果離開這兩個法,就沒有十一種色法可以現前。然而這十一種色法在三界中現前,因此並不能說無;但是這十一種法卻沒有不變壞的自性,都是念念變異終歸壞滅之法;由此可知,一切色法唯是心王、心所二者所現之影像,如果離開心王與心所,就沒有一切法可得。
各位菩薩,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50-a05_067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6集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最近的單元是由末學來講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內涵。
在上一集中我們說到,根本煩惱的心所法有六種,包括貪、瞋、癡、慢、疑和惡見;由於這六種煩惱是一切惡業的根本,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葉花果一樣,所以叫作根本煩惱。我們談過了貪欲、瞋恚、無明以及部分的慢心所,今天我們就接續上一集的內容,繼續說明第二種慢。
第二種是「過慢」。過慢中的「過」字是指過失的意思,也就是說,有過失的慢就叫作過慢。譬如他明明沒有勝過別人,卻顛倒事實而開口說「我勝過他」,而事實上他只是與對方一樣而已,卻說「我勝過他」,這就是有過失的慢,稱為過慢。
第三種是「慢過慢」。慢過慢是說,他的慢心上面是有過失,再另外增加另一個慢心。意思是說,明明是輸人家,卻反過來說自己是贏過人家;也就是說,不如別人的時候,本來應該說是不如別人,假使說自己與別人相等,也已經算是過失了,他卻反而說自己是贏過人家,這當中有三種超過本分之處,所以叫作慢過慢。
第四種慢稱為「我慢」,又稱為「根本慢」。為什麼叫作根本慢呢?意思是說這種慢心是一切慢的根本;這種慢心是一切人生來就有的,也就是因為有「我」而生起慢心。譬如小朋友常常這樣子,其實他還很小,但是當他看到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就會比較高下,覺得自己比別人高超,因為有「我」而覺得自己了不起。也就是說,因為我的存在就覺得很喜歡,這就是我慢。凡是基於自我的存在而生起的慢,都屬於我慢所含攝。我慢也正是慧解脫和俱解脫修習者最難突破的地方,由於這種慢是因為自我的存在而生起喜樂的,所以極為微細,非常不容易察覺,當然也就不容易斷除了。
介紹完我慢之後,繼續說明第五種:「高慢」。什麼是高慢呢?我們如果從慢、過慢、慢過慢來說高慢,大家就比較容易瞭解。譬如有人向別人表示,自己已得上人法,超勝於一切人,因此而自高,這就稱為高慢;意思是說覺得自己勝過一切人而產生慢心,就叫作高慢。高慢在諸地菩薩中是不會存在的,只存在於三賢位中,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諸地菩薩總是拿佛和菩薩來比,就會覺得自己的修行差得遠呢!要到何時才能成佛呢?因此,總是心心念念想著應該如何才能往上提升,才能利樂更多的有情,所以諸地菩薩不會有高慢產生。但是在三賢位中有時會生起,那就會隨著每個人修證的高下而有所不同。然而高慢通常都是在凡夫位中出現的多,如果在親證實相,轉依如來藏以後,高慢的情況就會漸漸地減少了。
第六種是「卑慢」。什麼是卑慢呢?卑慢剛好是高慢的相反。譬如說因為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心中就自我安慰說:「他雖然贏過我,但其實也沒有像他講的贏那麼多啦!」這就叫作卑慢。明明和別人相差很多,卻說其實沒有差那麼多啦!除了這種情形以外,另外還有一種情形是,即使完全承認別人比我強,自己實在是卑劣,但是仍然不肯虛心的向別人來請教,反而生起慢心說:「你高你的,我卑我的,還不是同樣要吃飯睡覺。哼!有什麼了不起!」這樣就是十足的又卑又慢的人了。卑慢其實是很普遍存在的,但是我們心裏面知道就好,不必當面指出來,以免對方因為卑慢增長而生起瞋心。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第七種慢,第七種慢是「增上慢」。所謂增上慢就是指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意思是說,還沒有得到的法,自稱自己已經得到,還沒有證得的證量,自稱已經證得了,這就是增上慢。就大致而言,一般人常在不知不覺中,就會犯了增上慢;乃至阿羅漢也不能避免。譬如法華會上,當 世尊準備開講《法華經》的時候,就有五千聲聞人當眾退席,而在場的阿羅漢們,居然都沒有人出面制止聲聞人的退席;這就表示阿羅漢們對 佛世尊仍然有疑,懷疑自己與 佛的解脫證境是否相同,懷疑 世尊即將宣講的《法華經》是否言過其實;因此說阿羅漢仍然有增上慢。增上慢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不會產生,而三賢位菩薩在證悟以後,相對於未悟或錯悟眾生,有時也會不自覺出現一點自我膨脹的情形,這也是屬於增上慢。假使自我膨脹到很嚴重以後,往往就會退失證道功德,而卻自以為是大幅度的增上;這種例子不在少數,我們應該要特別謹慎才好。
各位菩薩,前面所說的七種慢,除了根本我慢以外,其他的六種慢,在佛門裏常常一不小心就會違犯。菩薩在明心以後,因為知道五陰十八界的虛幻,又已經親證了實相,我慢的現象就會漸漸的斷除了;但是其他的六種慢,則是很難斷除。雖然如此,但是只要把握住一個原則,其餘的六種慢就不會再犯了,那就是,所想和所說都要如實;只要能如實,就不會產生一切的慢,因為知道自己距離上地、佛地是何其的遙遠啊!那麼遙遠的距離,慢又從何生起呢?如此一來縱使勝過他人,也不會再起念說「我勝過他」,這樣就不會再犯其餘的慢了。所以如實很重要。
菩薩如果能把這七種慢修除掉,就能夠自利利他。不僅自己的道業能夠迅速的往上提升;又因為沒有慢心,眾生就不會排斥你,會接受你的攝受,這樣就能夠從你這裏得到利益,繼續跟著你往上進修。由此可見,慢心的修除,對菩薩而言是何等重要啊!以上所介紹的是慢心所的七種情形。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根本煩惱的第五個心所法,就是疑。什麼叫作疑呢?所謂疑就是懷疑;也就是說,對於一切真實不虛的道理猶豫不決、徬徨無主、莫知所從,就稱之為疑。各位菩薩,我們可以從修行人應該修除的五蓋,也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和疑蓋,或是三縛結所應該斷除的我見、戒禁取見和疑見中,可以看出疑蓋和疑見的存在是影響修行成敗的關鍵。心中一旦有疑,必定無法信受奉行,即使自認為在努力地修行,結果仍將是唐捐其功。
現在我們就以五蓋中的疑蓋為例來作說明。所謂疑就是疑惑,疑惑會障礙正信,因為疑覆蓋真心,所以於諸法中就不得信心。經典中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意思是說,假使沒有具足的信心,在佛法中必將空無所獲;因為佛法雖然神通廣大,也是難度不信之人啊!疑蓋有三種,第一是疑惑自己,第二是疑惑老師,第三是疑惑自己所修持的法門。然而不管是哪一種疑,基本上都會因為猶豫不決,而使善法無法生起;因此說佛法之中信為能入。假使沒有信,雖在佛法大海之中,還是無法與之相應,終無所獲,所以說「不信者,是障聖道之根本」。因此,一切學人皆當深知疑惑之過患,若無信心,難得實益。由於疑惑的關係,當然也就不能勤求諸法的實相了,所以說疑從愚癡而生,是諸惡之中最惡之法;有智慧之人應當要遠離疑惑,具信者必能速到如來地。
以上所說的是貪、瞋、癡、慢、疑等五個心所法,這五個心所法總稱之為「五鈍使」。都是因為行者於世間種種事相之緣起性空,無法如實現觀的緣故,所以使得五鈍使不斷現行,遇境便生貪愛,為境界受所驅使而造作諸業;又由於其性深重難斷,必須在修道位中長時修正身口意行才能漸漸斷除,所以稱為鈍使。合五鈍使與「五利使」名為諸使,由於這十種煩惱結使,而使眾生為三界所繫縛,因此而流轉生死無有窮盡。
各位菩薩,在介紹過貪瞋癡慢疑等五鈍使之後,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根本煩惱的第六個心所法,也是最後一個煩惱心所法,那就是惡見心所。什麼叫作惡見呢?所謂惡見就是不正見,也稱為邪見。邪為什麼稱為惡呢?那是因為它會導致他人把路走偏走錯,所以邪見又叫作惡見,因此邪就離不了惡。惡見又叫作「五利使」,分為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種;也就是說,這五種不正見能夠驅役眾生的身心,令眾生造諸惡業而墮入三惡道中,領受種種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接下來我們就大略來說明一下這五種不正見。
第一種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簡單的說,就是我見、身見。也就是說,對於欲界身及欲界心的虛幻不能證解,因此而執著欲界中的色身為常不壞我,或者是執著欲界中的見聞覺知心為常不壞我;以為這個見聞覺知心可在死後重新去受生,以為未來世的與這一世仍然是同一個見聞覺知心,這就是欲界有情的身見、我見,也是常見外道所主張的常不壞我。總而言之,一切的邪見都是依於這個我見而起惑造業,因而導致無量無邊的生死輪迴。
第二種是邊見。邊見是由我見而產生,意思是說,修行人由於未能親證法界實相之空性,所以往往自以為是已經入了中道;而實際上卻仍然是不離斷見與常見,不離於有與無、一與異兩邊。譬如,應成派中觀師自認為已經入了中道,而實際上卻是雙具斷見與常見,這就是邊見的具體事例。
接著說明第三種:邪見。邪見是惡見中的一種,因為它會引導眾生向輪迴三界六道的各種錯誤的道路上去,所以稱之為惡,而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邪惡的惡;邪見就是不信真實性用、德業及因緣果報,並且加以誹謗者,就稱為邪見。五利使中凡是不攝屬於其餘四見者,都是屬於邪見所函蓋;換句話說,一切不如理作意思惟而得之觀念,皆名為邪見;因此邪見的範圍極廣,對眾生的影響也很深遠。
第四種惡見是見取見。所謂見取見就是認為自己的法都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也不管自己的法是不是能夠通過聖教量的考驗,別人的法即使符合聖教量,他也都一概加以貶抑,認為自己的法永遠勝過別人,他只是一心想要贏過別人,這就稱為見取見。
第五種是戒禁取見。所謂戒禁取見的意思是說,外道由於不知解脫的正理,誤會解脫的修行理論,因此而有種種不如理作意之邪思惟;由於不如理作意之邪思惟,所以就有種種與解脫無關之戒法建立,以及種種與解脫無關的禁忌施設;這種種不如理作意所生的虛妄想,就叫作戒禁取見。譬如古代印度的苦行外道,認為持牛戒、狗戒、食自落果戒、常坐不臥等戒,可以證得涅槃之果;這種非因計因、非道計道的禁戒,都是沒有利益的勤勞苦行,都屬於戒禁取見所含攝。
以上所說的五種結使,在見道的時候就可以永斷,不必等到見道後的修道位中才能漸漸斷除;也就是說,由於這五種結使是容易斷的緣故,所以稱之為五利使。
綜合以上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其中貪、瞋、癡、慢、疑、惡見是總;再把惡見分為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別。總而言之,五利使是見道所斷的煩惱,菩薩在證得如來藏的時候,薩迦耶見等五個惡見就會跟著斷除;假使是修聲聞法,在四念處觀成就的時候,這五個惡見也會跟著斷除;但是其餘的貪瞋癡慢疑等五個煩惱,則是修道所斷的煩惱,並不是見道時就可以斷除。如是合五鈍使與五利使,就成為六種根本煩惱。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六種根本煩惱。基本上這六種根本煩惱,都是依於八識心王而有,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相應;要非離於八識心王,而有這六種根本煩惱,所以說根本煩惱與此八識心王相應。我們之所以會在這六種根本煩惱上面多加闡述,最主要的原因,是希望菩薩們能徹底的瞭解這六種根本煩惱的真相與內涵,才能在漫長的修道過程中善知修正和轉折,不會總是落在煩惱的習氣淤泥中無法出離,能夠早日解脫於各種煩惱的繫縛。以上所說的是六根本煩惱。
各位菩薩,至於什麼叫作隨煩惱呢?隨煩惱又包含哪些法呢?隨煩惱和根本煩惱又有什麼關聯呢?下一集我們將為大家詳細說明。
就整體而言,煩惱能惱亂眾生,使有情身心煩躁擾動,進而造諸惡業,導致有情為諸業所繫而流轉生死。所以,我們應該努力降伏煩惱,使身心都得到淨化,也能因此而使自己的道業繼續不斷的往前推進。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說到這裏。非常謝謝您的收看!祝福您色身康泰、學法無礙!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47-a05_066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5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上一集中我們介紹了 世親菩薩《百法明門論》中的偈,這一首偈在唯識學中是非常著名的。各位菩薩,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這首偈。偈曰:「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門論》)
在前面的講次中我們說過了「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並且知道,就是因為有這八識心王,才會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生;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之一切萬法了;如果沒有八識心王,當然也就沒有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在前面單元中,我們除了說明「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以外,也介紹了「與此相應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中的前兩類,也就是五遍行和五別境。今天我們就繼續來介紹這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類,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類心所法中的第三類,包括了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等,總共有十一個法。
然而什麼叫作善呢?所謂善的意思,即是隨順法理,於此世、他世順益於自他者,稱之為善。相反的,於此世、他世損害於自他者,名為不善。意思是說,隨順於法理,於今生或未來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稱之為善。在《成唯識論》卷六中,彌勒菩薩說:「唯善心俱,名善心所。」(《成唯識論》卷六)意思是說,唯獨與善心俱起的心所,才能叫作善心所。信等十一個善法,函蓋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它的自體遠離一切穢惡,而聚集一切功德。
各位菩薩,在這一季的講次中,由於時間的限制,我們無法在這裏為大家詳述這十一個善法的內涵;期待未來因緣成熟時,再來作詳細的說明。
大致來說,這信等善十一法,可以說都是修行人立身處世的基本觀念。總合來說,信、精進、輕安、不放逸等四個法,可以使人建立起正確、樂觀、勤奮的價值觀;而行捨和不害,則可以消除人們的暴戾之氣,長養慈悲的胸懷;無貪、無瞋、無癡等三法,稱為三善根,則可以使人從根本上去除貪、瞋、癡三毒,而不會去造作身口意三惡業,這樣就可以免除未來無量世的痛苦果報;而慚和愧兩個法,則是藉由內心的自覺與外在輿論的力量,來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可以止息惡業之發生。也就是說,這善十一法不僅是佛子們修證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基礎行門,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無上妙寶。菩薩在漫長的修道成佛過程當中,無非是要透過實證,來修正身口意的不善之業,使心地漸漸轉為清淨,而到達佛地的究竟清淨境界;因此,能夠如實瞭解這十一個善法,對菩薩道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這善十一法是不是遍一切性、遍一切時、遍一切識呢?是不是遍行於三界九地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這一個第八阿賴耶識的體性,祂是離見聞覺知,由於離見聞覺知,所以沒有五別境心所法,因此就不會與善十一相應。而第七末那識是意識的俱有依,此心處處作主、時時作主,不斷的指揮六識心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是恆審思量的心,因此不會與欲、勝解、念、定相應;祂雖然可以觸法塵,而與慧心所相應,但是祂的慧非常微劣,所以說祂也不會與善十一法相應。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前五識,前五識本身是無記性,祂會隨著意識而通善惡,因此有時造善、有時造惡,不是一切時都與善十一法相應。唯有意識與這善十一法相應,然而如前所說,意識有時造善、有時造惡,變來變去,所以不是一切時相應。這善十一法雖然遍於三界九地,但是必須是三乘有學之正定者,在欲界中才有,對一般凡夫而言則是說不遍的。總合而言,這善十一法必須依於意識,還有與意識所俱的前五識乃至一識才有,而非離於八識心王而有善十一法之現行。因此說善十一法與八識心王相應。
各位菩薩,說完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之後,接下來繼續說明第四類:六根本煩惱。
什麼叫作根本煩惱呢?《成唯識論》卷六云:【煩惱心所,其相云何?頌曰:「煩惱謂貪、瞋、癡、慢、疑、惡見。」論曰:「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成唯識論》卷六)這段論文的意思是說:所謂的根本煩惱,包括了貪、瞋、癡、慢、疑和惡見等六種。根本煩惱也稱為「纏」,由於它會纏縛有情在生死海中流轉,所以稱之為「纏」。這六種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由此能生出其餘的種種煩惱;就好像草木的根,能生出枝、葉、花、果一樣,所以稱為根本。意思是說,這六種煩惱是造作萬惡的根本;眾生的一切惡業,都是由於這六種煩惱的發動而造成的,所以這六種煩惱是一切惡業的根本。
然而這六種煩惱是從何而來呢?這六種煩惱的根源,都是由於有情的貪愛和我見而產生,而受與想則是生起貪愛和我見的原動力。由於有情眾生的如來藏中,含藏著無量世以來所造作的染污種子,遇緣產生現行就成為煩惱。如果想要伏斷煩惱,就必須對煩惱有所認識,尤其是根本煩惱,就像是賊王一樣,能引生無量無邊的隨煩惱,因此擒賊先需擒王;必須透過善知識的教導,對根本煩惱有徹底的認識,才能將煩惱一網打盡,得到解脫功德受用。
這六根本煩惱總共有六個法,也就是貪、瞋、癡、慢、疑和惡見。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這六個根本煩惱。
首先是貪。貪就是貪婪、貪欲的意思,也就是說非義而取、心無厭足,就稱之為貪。世間人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貪求種種五欲之樂,不義而取,心無厭足;由於貪的強大染著勢力,驅使有情不斷的起惑造業,以至於輪迴三界無有出期。以上介紹的是貪。
繼續說明第二個根本煩惱:瞋。什麼叫作瞋呢?瞋就是瞋恚、憤怒。也就是說逆境當前,由於不順己意,所以臉上就顯現出憤怒的表情,五官肢體顯現出不自然的樣子;譬如說,面紅耳赤及青筋外露、暴跳如雷、怒目直視等等,都是瞋的具體展現。瞋心生起,能令有情身心產生熱惱,對家人眷屬乃至一切眾生,輕則詬罵,重則傷害他人的性命,甚至於伐城伐國、喋血千里,莫不都是由瞋心所引起。瞋會使有情身心熱惱,造作各種不善之業,所以瞋是不善性所攝。瞋恚之心都是由於我執而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凡是不順自己的意思就大發雷霆,進而生起憤恨怨惱之心,乃至造作種種缺乏理性的身口報復行動。俗話說「火燒功德林」,正是瞋恚心生起時的最佳寫照。瞋恚會斷送菩薩和眾生的法緣,特別是對菩薩道行者而言,影響非常深遠,比起貪欲的過失更是嚴重;所以古德才有「寧起貪見如須彌山,勿起瞋恚如芥子許」的說法,因此我們應該要特別小心才好。
說過貪欲和瞋恚之後,接著繼續說明癡心所。癡又稱為無明,因為無所明了、沒有智慧,所以對事理無法產生正確的見解,導致因果錯亂,而引生一切的煩惱,這就是癡,也就是無明。因此說所有煩惱的產生,都是因為愚癡不明事理所導致,一切雜染惡法,都是因為無明而引起;也就是說,無明就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無明大略可分為兩種:一是一念無明,二是無始無明。依照《勝鬘經》及《瑜伽師地論》的記載,一念無明就是四種住地煩惱,也就是見一處住地、欲界愛住地、色界愛住地以及有愛住地。
然而什麼叫作一念無明呢?所謂一念無明是說,四種住地煩惱能生一切起煩惱,所以眾生的妄想妄念隨滅隨起,煩惱不斷,一念才滅,一念又起,因此就稱為一念無明。這個一念無明,乃是因為眾生無始劫以來,不明白五蘊的虛幻,所以對四種住地所函蓋的六塵及五蘊貪愛不捨,導致業相不滅,業種滋長;由於業種不淨的緣故,生一切起煩惱而輪轉生死。所以一念無明無始劫以來恆與眾生相應,因此《勝鬘經》才會說:「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勝鬘經》卷一)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這種煩惱生起之時,在每一剎那都和意識覺知心相應,所以一念無明也稱為「起煩惱」。因為一念無明,所以眾生就有分段生死;一直要到阿羅漢位,才能斷盡分段生死,名之為「我生已盡」。以上所介紹的是一念無明。
接著我們來說明第二種的無明,也就是無始無明。什麼叫作無始無明呢?無始無明的意思是說,眾生不明白真如實相,不明白阿賴耶識、異熟識、真如、無垢識等法演變的過程;以及不明白五法、三自性、七種性自性、七種第一義等,這就稱為無始無明。這種無始無明無量劫以來不與眾生心相應;一直要到菩薩明心以後,才會第一次與無始無明相應,但仍然還沒有辦法斷盡;一直要到佛地斷盡變易生死時,才能斷盡無始無明;所以才會說「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換句話說,無始無明住地是對法界實相不能了知的無智境界,是無始以來就一直存在的;但眾生覺知心從來不與它相應,這種無明也是二乘聖人從來不曾相應過的;只有迴心大乘法修證而找到了如來藏,才算打破了無始無明。由無始無明住地所引生的煩惱,就稱為「上煩惱」。但是,即使證悟了法界實相,也仍然無法與上煩惱相應;得要悟後起修,起心動念開始探究「為什麼悟了仍然不是成佛」時,才會與上煩惱相應。而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是無量無邊的,這些上煩惱的斷除要經過將近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藉由善知識的教導及歷緣對境,悟後起修,才有辦法全部斷盡;並非悟後就能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開始斷除的;由此可見,它是如何的深邃與廣大。
一念無明四住地煩惱的力量,比起無始無明住地中上煩惱的力量,其實是微不足道的;而四種住地起煩惱的數目內涵,比起無始無明住地中無量無邊的上煩惱內涵,同樣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阿羅漢與辟支佛斷了分段生死,利根的人一生就可以完成了,遲鈍而極為精進的人歷經四生也可以完成;但是無始無明住地中的上煩惱斷除,不論你如何的利根,都得要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斷盡。因此,這四住地煩惱的力量,是無法與無始無明住地力量相提並論的。然而就更深一個層次而言,四住地煩惱也是無始無明所含攝,而四住地煩惱乃至全部斷盡成為阿羅漢以後,卻仍然不與無始無明住地相應。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的情形。相信您在聽完這一段說明之後就可以瞭解,有情眾生之所以不斷的輪迴生死,都是因為一念無明所導致;而眾生之所以無法成就究竟佛道,則是因為對無始無明的廣大內涵無法全部親證所造成。菩薩若能依止真正的善知識,復經三大無量數劫的勤苦修行,就能次第斷盡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也就是斷盡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而成就佛道。各位菩薩,雖然佛法浩瀚,佛道懸曠,但是若能值遇真善知識,指示一條明路,其實還是有跡可尋,有方法可次第修證的。希望您能安忍於佛法之深細難知,繼續隨著我們的說明往前推進。
在說明完癡心所的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之後,我們接著說明對修行者影響至深的慢心所。那到底什麼是慢呢?所謂慢就是傲慢的意思,自以為處處優於他人,這就稱為慢。也就是說,對於他人,不管是德學不如自己,或是程度與我相等的,甚至對於德學超過自己的人,我都表現出輕慢、藐視的態度,這就叫作慢。然而慢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差別,約略可分為慢、過慢、慢過慢、我慢、高慢、卑慢、增上慢等七種。接下來,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七種慢。
第一種慢是叫作「慢」。「慢」的意思是說,你確實勝過別人,所以心裏面有個比較高下的想法,因此心裏就想「我的境界遠遠超過他,我比他年輕,比他健康,比他有錢,比他有地位,比他有名望」等等;因為是確實勝過別人,所以心中就生起了慢心,甚至於有時會開口說「我勝過他」,這就叫作慢。
各位菩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只能介紹第一種慢,其他的六種慢就在下一集再繼續為大家說明。
非常謝謝您的收看!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48-a05_065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4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意涵(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在前面一個單元中,我們舉述了《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不如理作意的部分加以闡述,說明不僅四阿含中處處說到有阿賴耶識,在極多的大乘經典中,更是處處說有阿賴耶識;並且舉出 世尊聖教來證明,阿賴耶識才是生死流轉的主體;如果否定了七八二識的存在,就無法使因果相續,當然也就沒有有情眾生的生死流轉了。因為意識覺知心只有一世,在今生中陰身入胎以後就斷滅了,不能去到下一世;因此,不論是意識心、意識細心,都是不能執持往至下一世的心體;唯有第八阿賴耶識,才是有情眾生生死相續的主體。
有了以上的瞭解,從這個單元開始,我們將以 世親菩薩所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中的偈,來說明為什麼第八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也就是要闡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首偈是如何說的,偈曰:「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大乘百法明門論》)這首偈的意思概要的說,是指三界中的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都因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也是因八識心王而顯;如果離開八識心王,就沒有一切法可得,所以說萬法唯識。十方三世一切的有漏、無漏法,既然都是因為八識心王而有、而顯,八識心王又是依第八識及無明而出現於三界,而無明業種以及上煩惱隨眠,也是由各自有情的第八識所執持,而藉緣變現色身及山河大地,因此說三界唯心。也就是說,三界唯依第八識心而有,依第八識心而變現,以第八識為根本。
各位菩薩,以上簡單說明「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意思,讓大家先建立一個粗略的概念。菩薩們如果能夠確實瞭解「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那麼修學三乘佛法,就不會落入我見、邊見等錯誤見解之中。接下來我們就依據論文的次第,來說明其中的詳細意涵。
論曰:「一切最勝故」。為什麼說一切最勝故呢?意思是說八識心王乃是三界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的一切萬法。所謂八識心王就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以及阿賴耶識。《成唯識論》卷一云:「識,謂了別。」(《成唯識論》卷一)也就是說,這八個識都具有了別的功能。在這八種識中,第八識稱之為心,第七識稱之為意,前六識則稱之為識,而這八個識均為一心所含攝,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一切有情一心之中都同樣包含了八個識,而這八個識的功能各不相同,彼此和合運作如似一心,因而使得一切有情能夠在世間造作諸業、酬償業果。
各位菩薩,為了使大家對「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就先以欲界的人間為例來作說明。人間的有情必須有阿賴耶識及意根末那識入胎,然後執持受精卵,藉著母血供給之四大,漸漸變現五色根,這五色根包含了五勝義根大腦;然後隨著五色根的漸漸圓滿,就令意根能夠接觸法塵,然後生起意識;意識生起之後,就令前五識俱起或漸起,如是而具足八識。如果不是八識心王具足的話,就不能具足領受人間的六塵境界,就稱之為殘障者。意思是說,一般的人間有情都是八識心王具足的。
介紹過欲界的人間有情之後,我們再來談談色界天的情形。色界四禪天的境界,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的色界天身,然後六、七、八識在等至位中安住,才會有色界四禪天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說,必須有第八識所變現的色界天身,而後八、七、六識及眼識、耳識、身識,共同在等持位中現行運作,才會有色界天人的法會,以及一切的身口意行。假使沒有眼、耳、身、意、末那、阿賴耶等六個識,就無法具足色界天的一切境界。
至於無色界天境界,則必須有意識安住其境,才會有無色界天境界現前,也才有無色界的有情存在。然而意識在這四天中已經非常微細,稱之為意識細心;乃至於非想非非想定天的意識,名為意識極細心,也都是不離於意根而存在。如果離開第七識意根,意識便無法現起;因為意識要依意根觸無色界天境界法塵,而後才能現起,是以意根為根的緣故。然而意根不是自在的心,無法執持無色界天的異熟果種,必須要依第八阿賴耶識才能現行運為。因此說無色界天不能離於六、七、八識而有,必須依於六、七、八識之現行、運為,才能有無色界天有情及無色界天的境界存在。
各位菩薩,從以上所說人間境界、色界天境界、無色界天境界的狀況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無法成立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傍生及餓鬼道有情,也都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眼等八識乃是三界萬法之王,三界萬法都是由於八識心的緣故而輾轉生起,所以我們稱八識為「心王」,也因此而說「一切最勝故」,有漏法如是,無漏法亦復如是。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說明,四聖法界中「佛法界」的情形。譬如最後身菩薩在人間成佛以後,其身口意行都已經是純無漏了,但卻仍然是有為法,稱之為無漏有為法。這種無漏有為法同樣必須八識心王具足現行運為,佛世尊才能在人間托缽、飲食、嚐味、嗅香乃至度眾說法,所以說佛地的八識心王,仍然是「一切最勝故」。
又譬如菩薩阿羅漢和俱解脫阿羅漢入了滅盡定,此時前六識俱滅,離見聞覺知,猶如眠熟、悶絕而無息脈,狀若死亡。然而《阿含經》佛說:「滅盡定中有不離身識,身不爛壞,識不離身。」意思是說:在滅盡定當中,仍然有不離身的識,所以有根身才不會爛壞。也就是說,在滅盡定當中,仍然有七、八二識存在,這仍然是不離於八識心王啊。
以上所說的是佛以及入滅盡定聖者無漏有為法的情形,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有漏法的無想定。凡夫們的佛弟子入於禪定之中,由於不解三乘菩提的緣故,僅能斷除意識心我見,而無法斷除身見;因為害怕斷滅,所以不捨色界天身,因此就以斷滅覺知心我作為涅槃;於是就在四禪位中滅除了覺知心我,在定中息脈俱斷,以為是入了無餘涅槃,然而實際上卻是入了無想定。同樣的,在人間證得無想定的外道也是一樣,以這定中無息無脈、無見聞覺知、狀若死人的狀態,以為是入涅槃,然而實際上同樣是無想定。世尊開示說,在此無想定中,仍然有不離身識,識不離身,所以身不爛壞;因此說無想定中仍然有七、八二識存在。然而這種無想定的境界,仍然不是涅槃境界,因為在入定三個月、五個月以後,仍將因為忽然生起一念,想要了知色身壞了沒有,而再度現起意識心等六個識,這時又將重新墮於人間的六塵境界之中了。
各位菩薩,綜合以上所說我們可以知道,三界的一切身、覺境界,都是不得離於八識心王而有;如果離開了八識心王,連六根都不可能出生,何況會有命根存在呢?沒有六根,沒有命根,又如何能出生萬法呢?所以說八識心王乃是一切法中之最勝者,因為三界一切法都是依八識心王而得以出生,八識心王乃是一切法之所依。也就是說,由於有八識心王,所以才有三界一切法的出生;如果沒有八識心王,就沒有十方三世之一切萬法了;如果沒有八識心王,也就沒有三界六道的一切有情;有漏法如是,無漏法亦復如是。因此說眼等八識乃是三界萬法之王,三界萬法都由於八識心的緣故而得以輾轉生起,所以八識叫作心王,因此稱之為「一切最勝故。」
介紹過一切最勝故的八識心王以後,我們繼續來說明「與此相應故」。所謂「與此相應故」是說,八識心王與此五十一心所法,或多分、或少分相應,各不相同。這五十一個心所法可以分為六類:第一類稱為遍行心所法,有五個法,也就是觸、作意、受、想、思。第二類是別境心所,也有五個法,就是欲、勝解、念、定和慧。第三類則稱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和不害。第四類則稱為煩惱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貪、瞋、癡、慢、疑和惡見。第五類則是隨煩惱心所法,有二十個法,又可以分為小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大隨煩惱等三種。小隨煩惱有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和慳等十種;中隨煩惱則有無慚、無愧等兩種;大隨煩惱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散亂、惛沈、掉舉等八種。第六類則稱為不定心所法,有四個法,包括悔、眠、尋和伺。
那什麼叫作心所法呢?所謂心所法就是指心所有法,也就是心王所有的法,簡稱為心所,又稱為心數法;在五位百法中居第二位,也就是指八識心王所相應之法。
各位菩薩,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心所與心王之間的關係。根據 窺基大師在《大乘百法明門論解》中說,所謂心所有法者,具有三義:一,恆依心起。也就是心王生起時,心所同時俱起;心王若無時,心所決定不生。二,與心相應。心王和心所,所依同,所緣同,行相相似,起同時,因此它們彼此才能相應。第三,繫屬於心。以心王為主,心所繫屬之,心王有自在力,為心所之所依。也就是說,由於心王與心所之間具有以上的三種關係,所以才名之為心所。
各位菩薩,以上所介紹的是心所有法的意涵,以及心所法可以分為六類,總共五十一個心所法。接下來我們就來略說一下,這六大類心所法的大致情形。
第一類是遍行心所。什麼叫作遍行呢?所謂遍行,遍就是周遍、無處不至的意思;行是心行,也就是能緣之心,遊履於所緣之境;合起來說就是周遍起行的意思。也就是說,心若生時,這五個心所相應俱起,因此稱為遍行。遍行總共有五法,也就是觸、作意、受、想、思。這個遍行五法,遍行於三界六道,遍行於四聖六凡,遍行於八識心王之一一識,遍行於一切時而未曾間斷,遍行於一切善法、染法、無記法中,所以稱為遍行法。除了出世定的滅盡定中滅除意根之受、想二法以外,其餘一切定中都是七、八二識具足五遍行法。這五法乃是八識心王之體性,由八識心王生,非離八識心王而有這五遍行法單獨現行運為,因此說五遍行法與八識心王相應。
介紹完五遍行之後,接下來我們繼續說明心所有法的第二類,也就是別境心所法。別境有五法,包括欲、勝解、念、定和慧。什麼叫作別境呢?別境的意思是說,這五個心所,所緣的境各各不同,不像遍行心所都是同緣一境,因此稱為別境。譬如:欲心所,緣所樂境;勝解心所,緣決定境;念心所,緣曾所習境;定心所,緣所觀境;慧心所,則緣於前四境,以揀擇為性。這能夠讓人了別六塵境界相的五個心所法,並不是遍一切識都相應,所以不名遍行;不遍一切時現行運為,所以不名遍行;在眠熟、悶絕、二無心定,乃至正死位等五位中,斷而不現,所以不名遍行。這五種別境心所法,與意識完全相應;五別境心所法中的每一法,都有少分或多分功能和前五識相應;最後一個慧心所的部分,少分與末那相應;前四個欲、勝解、念、定,則與意根完全不相應。意識則是與每一個別境心所法都相應,所以覺知心的祂不但有五遍行,也有五別境心所法相應;所以祂能作很廣大的了別,也能作很微細、連貫的思惟與整理;如果想要讓祂只注意一點點,祂也可以,這就是祂的特性。意識雖然是虛妄法,但是也是我們修行要用祂來修學佛法、親證實相的重要關鍵。
非常謝謝菩薩們的收看,今天就說到這裏,下次再會。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546-a05_064

2018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3集 阿賴耶識是生死輪迴的主體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正覺教團的電視弘法節目。目前正在演述的是 平實導師於公元兩千年所寫的成佛之道《宗通與說通》。當時整個佛教界的大環境,對以如來藏為主軸的佛菩提道修證,仍然是懵懵懂懂,所知極為淺薄,到處都充斥著常見、斷見,乃至各種外道邪見異說。平實導師為了救護被邪見所誤導的眾生,以無比的悲心和深妙的智慧,撰寫《宗通與說通》,來闡述 世尊所說成佛之道的正義,普願善根福德具足的菩薩們,都能因此書而離開邪見羅網的籠罩,大步的邁向成佛的康莊大道。
末學很高興能夠再次的在這裏和大家見面。在前面的一個講次裏,由本會郭正益老師為大家講述「弘法與護法——從宗出教」單元。今天我們要從第五章為大家宣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所在。現在,就請您和末學一起從第五章第一節開始,讓我們一起來探究:為什麼宗、說二通不離八識心王所生一切法呢?
各位菩薩,您在佛門中修行多年,是不是常聽人提起「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句話呢?您曉得這句話的意涵嗎?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已經指陳了生命的實相,顯示出萬法的本質了。但是由於大多數人未能證悟實相,所以往往會誤會「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正意思;誤以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等同於外道的神我、梵我思想呢。
譬如有人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的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說法:【如釋尊在《阿含經》中,以及極多的大乘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難道就不能安立生死輪迴嗎?只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只因眾生根鈍,所以為說如來藏或阿賴耶識法門,使其確立生死輪迴與涅槃還滅的信念,能在佛法中前進,這是極好的妙方便了。】對於這樣的一段話,乍聽之下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是這當中其實是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地方,值得我們一起來探究探究。為了使菩薩們能夠辨明其中的淆訛,確實瞭解佛法的真實義,我們將逐句做說明,以期能為菩薩們建立起正確的佛法知見,增益般若智慧。
首先,書中說「釋尊在《阿含經》中,以及極多的大乘經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然而事實上,在北傳的四阿含中,處處說到有阿賴耶識。譬如雜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就曾經以無生際、實際、無作際、無為際、無老際、無病際、不死際、愛盡際、涅槃際、三毒斷、煩惱斷、有餘斷、如來藏等等名稱而說第八識,只是不用阿賴耶識的名稱,並非未說第八識。而極多的大乘經典中,也同樣處處說到有阿賴耶識,只是有時說阿賴耶,有時說阿陀那,有時說真如,有時說如來藏,有時說自性清淨心,有時說異熟心,有時說為真相識,有時說為成佛之性,有時則說為種子識,有時又假名為我,有時也說為界,乃至所知依、無垢識、法身等等;無量無數的名稱,都是在說這個第八阿賴耶識。般若諸經更以種種的別相智,來宣說阿賴耶識的中道實相,特別是《大般若經》六百卷,在在處處莫非是在宣示阿賴耶識的中道性。只是一般凡夫眾生,由於未能大乘見道,所以讀之不解,而誤以為極多的大乘經典中,並未說到阿賴耶識。為了使菩薩們能夠進一步瞭解,極多的大乘經典中確實說到有阿賴耶識,我們特別要舉述數則 世尊的聖教開示來作為證明。
第一,《解深密經》佛云:「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卷一)各位菩薩,這段經文中所說的阿陀那,就是執持的意思;由於能夠執持諸法種子以及有根身,也能執取結生相續,所以說此識名為阿陀那。這個阿陀那識不是一般凡夫能窮究其底,所以說是甚深;也是趣向寂滅的二乘人所無法通達,所以說之為甚細;依阿陀那識為住處,轉生六識身,緣擊便生轉識波浪,就好像大瀑流一樣流注不斷。世尊在凡夫和二乘愚人面前,常常都不開演這個深妙法,惟恐他們分別之後執著為「我」。從這段經文中其實已經明說:阿賴耶識具有執持諸法種子及有根身之微妙功德。可是有人讀之不解,聞說經中說有如來藏阿賴耶識,便執著阿賴耶為外道神我,並且極力的排斥;這樣的人正好是落在我見之中,是我見具足的凡夫啊!
第二,《大乘阿毘達磨經》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這個第八識從無始至今,能變生有根身及器世間,作為有情的依止,因此能夠執持一切有漏、無漏、色、心等諸法種子;這個第八識不僅能執持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死,也能與一切無漏還滅法作為依持,令修行者可以證得涅槃。各位菩薩,由這段經文中可以證明,確實有一個無始來就有的心體存在,可以作為一切法的所依,這個心體同時也是有情眾生流轉生死和趣向涅槃的依持,祂就是阿賴耶識。
第三,《楞伽經》〈一切佛語心品〉之四,云:【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二種攝受生,智者則遠離。如鏡像現心,無始習所熏;如實觀察者,諸事悉無事。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名字者,不見「我」真實。】(《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
各位菩薩,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這個非常深奧的如來藏,祂與七識心同在一起,當如來藏與七識心同在時,就會有兩種的攝受產生:其一是對緣起自性不瞭解,產生誤計執著;其二是對事相上的自性不瞭解,產生誤計執著。也因為前面所說的這兩種誤計執著,使得如來藏與七識同時並行運作,而產生了能取與所取的兩種攝受,眾生也就因此而流轉生死了。如果有人能夠證得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智慧,就能遠離能取與所取的境界,而轉依如來藏自體所顯示出來的真如法性;轉依之後,如來藏的清淨自性就好像明鏡一樣的顯示出來,這就是心的境界。然而由於無始劫以來的虛妄熏習,使眾生因此而產生輪轉生死、無法止息的現象;如果有人能夠如實的加以詳細的觀察,就可以證實任何事情其實都是虛妄不實的,因此一切也就都沒事了。這就好像愚癡的人,他們只看見人家的手指頭,而不去看人家手指頭所指的明月;那些對佛法和名相產生計著的人,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那個愚癡人一樣,由於沒有辦法看見那一個真實的我,就誤計五陰十八界為真實我;殊不知五陰十八界中的每一界,都是無我啊。那什麼才是真正的「我」呢?我就是指恆不生滅的法體如來藏阿賴耶識,祂才是有情眾生真正的我啊!】
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云:【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
各位菩薩,前面這段經文意思是說:【根機遲鈍的二乘人,聽到唯有一佛乘,而這唯一佛乘佛果的成就,卻需要無量無數劫的勤苦修行才能成辦,因此就心生怖畏,只樂於追求厭棄塵勞的寂滅境界。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身中有如來藏的緣故。因此,如果有人遇到善友的開導而發起大心來,經由身口意的磨練而修學大乘法的種種妙行,終於斷盡煩惱障和所知障,這樣就可以證得如來的常住法身。如果能夠這樣修行的話,菩提妙果其實是不難成就的;然而,雖然說菩提妙果不難成就,但是真正的善知識,卻是很難值遇啊!所以 世尊開示說:如果想要修學這個勝妙的佛道,有四種法要應當要知道,第一要親近善友,第二要聽聞正法,第三要如理思量,第四要如法修證。】
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在修學成佛之道的過程中,親近善友最為重要,因為隨後的三個法,都是以親近善友為基礎,才能如實而行;如果是親近了惡友,一開始就被誤導了,如何能聽聞正法呢?又如何能如理思量,而如法修證呢?在這裏我們衷心的祝願電視機前的有緣菩薩們,都能值遇善友,能夠值遇善知識,得聞正法;並且能夠如理思惟,如法實證。
由以上所舉述的大乘經典中,說有阿賴耶識之處,可說是不勝枚舉啊!菩薩們如果能夠摒除成見,仔細的閱讀、思惟,一定也可以發現,極多的大乘經典中,其實處處都隱含著阿賴耶識的蹤跡呢!
各位菩薩,在舉述過大乘經典中說有阿賴耶識的例證之後,我們接著來探究有情的生死輪迴。如果說不需七、八二識而能安立生死輪迴的話,那麼有情的生死輪迴是由何而生呢?難道是由虛空而生嗎?假使是從虛空中可以無因而出生的話,那麼應該我們努力修行淨業,未來世也無法獲得淨行的果報。因為我們未來世,仍將由虛空中無因而再出生無明,也應該他人造作惡行,未來世也不會獲得惡報;因為他人來世受生之無明,是由虛空所出生的緣故,而不是由他人的如來藏所含藏的惡業種而出生;那麼就會產生因果錯亂,以及無因無果的現象。各位菩薩,難道我們希望自己今生努力的修行,未來生卻無法獲得修行的清淨果報嗎?難道我們可以接受別人所造的惡業卻無緣無故跑到我們身上來,讓我們來受惡業的果報嗎?這種無因無果、因果錯亂的現象,即使是一般普通人也無法接受,何況是有智慧的菩薩呢!也就是說,因果的存在,輪迴現象的產生,絕非無因而有,一定是因為有七、八二識的存在,才能使眾生的生死輪迴得以安立。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看《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另一段文字:「只要真正理解緣起性空的真義,無常無我而能成立生死與涅槃,何必再說如來藏與阿賴耶識(呢)?」作者這一段文字的意思是說:只要能理解緣起性空的真實義就是無常、無我,就能安立生死與涅槃了,何必一定要有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建立呢?我們想要請問的是:緣起性空的真實義是無常無我,眾生死了以後就無我了,那麼到底是誰能持業種及無明種,而往生至後世受報呢?
各位菩薩,我們來想想看,假使不承認有七、八二識的存在,會有什麼現象產生呢?那就是一切人死了以後,由於沒有執持業種及無明種的阿賴耶識往生到後世去入胎,那麼死了就是斷滅;一切有情死了都是一了百了,永遠不會在三界中再出現了。因為這一世的意識,在死亡以後就永遠斷滅了。假使沒有七、八二識執持業種和無明種去到下一世入胎,那麼一切有情都將是無因而有,一切人的種性、資質、習氣、福報乃至因緣果報,都是或然率的問題。也就是說,一切人一生的種種遭遇,都是無緣無故而有,而不是依法界定律來實現因緣果報了。顯然地,這不僅是一般人的常識所無法接受,也在在違背了自然界的因果法則啊!
以上所引述《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的立論,經過闡述之後我們可以發現,作者不是「以佛法研究佛法」,而是以應成派中觀邪見來研究佛法。這樣的立論一開始就錯了,又如何能夠研究出真正的佛法呢?我們期盼一切有志追求佛法真理的菩薩們,都能夠趕快的捨棄研究、思惟、分析的學術路線,效法禪宗祖師的行誼,能夠勠力的參究,尋覓自心阿賴耶識的所在;一旦親證以後,就能證解四阿含中所隱含的大乘密義,同時也就能理解二乘解脫道的真正旨趣了。
各位菩薩,下一集我們將開始為大家說明,世親菩薩所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其中有關「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真實義,闡述一切三界中有漏法以及一切無漏有為法都是因為八識心王而有,乃至無漏無為法也是因為八識心王而顯。歡迎您繼續收看!
非常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75-a05_063

三乘菩提之宗通與說通–第62集 說通清淨 必入初地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當一個勝義僧圑大家都向著初地邁進的時候,如何讓自己的說通,能夠在說法上破除諸惡見,能夠清淨。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如何從小乘法,讓那些執著於小乘法的人,能夠去掉纏縛;因為許多人他們不承認有大乘法,你今天就要讓他們能夠相信小乘法有說到大乘法,至少他們相信自己是學佛人,且不說他們對於佛的觀點是怎麼樣。我們今天就來說明,緣起法裏面到底是怎樣可以成佛,又怎樣成就阿羅漢。
因為許多人認為,緣起法就是究竟,因為 佛說祂因為緣起法成佛。我們今天來看看,如果說是緣覺根性的人,他聽聞以後,他也證得緣起法,而且他還能夠把緣起法的每一支都斷滅掉,他確定這個斷滅沒問題,所以他可以捨報,灰身滅智。可是請問:在他灰身滅智之前,為什麼他不能成佛?第二個,佛為什麼不需要灰身滅智,滅掉所有種種法,佛就可以成佛?為什麼?到底是為了什麼,然後說有佛和阿羅漢的差別?而且第二個,佛沒有滅去一切諸法的緣,然後祂能夠證得一切諸法的智慧、證得一切種智;那為什麼阿羅漢不行?你同樣證得緣起法,不管你是在座下聽聞,可是你契入了十二緣起法,你也相當有辟支佛的這種功力,為什麼還是不能夠證得一切種智、證得一切諸法的智慧?所以緣起法有深、有廣。所以有一次阿難他很高興,他跑過來跟 佛說:「佛啊!我瞭解這個緣起法很簡單、非常簡單。」結果 佛馬上就斥責他,說:「阿難!沒有像你想像中那麼簡單。」這時候 佛就要告訴他:「不是語言文字上面的緣起法,不是你聽聞的。」
可能大家還有點疑惑,那到底有什麼緣起法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所以就有個緣起法是 佛所說的,一個叫「入胎識」;在經典裏面就說,這入胎識是大家所不知道的識。
為什麼入胎識要特別提出來,特別說入胎呢?因為入胎就代表說,未來一輩子已經開始了,已經到下一輩子了、下一世了。聽起來這好像是很單純,然而 佛已經先說了,如果今天這個六識心,當然六識心包括意識心,就是見聞覺知心想要去到未來那一輩子,這是邪惡的見解;就是有人如果認為他意識心可以常住不滅,可以一直往後走、往未來走,乃至過去就是這個心,佛說,這種是非常惡的、非常邪惡的、非常不對的見解。這個不是佛法,這是外道法!
這裏有一位比丘,當初他自己起一個見解,他認為今天這個識就可以去到後世——我們現在知道了,入胎識這個識是可以去到後世的,可是這個入胎識,顯然 佛陀已經把祂從六識心摒除了——那這個比丘,那時候就認定這個識會到後世,可是我們要先清楚他到底說哪一個識。所以 佛陀就先問他:「你這個識到底是什麼識,體性是什麼?」結果他就說就見聞覺知這個心。佛陀就劈頭就斥責他,就說:「我什麼時候說過有這樣的事情?」因此,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的佛教的法不會有見聞覺知心跑到後一世的。眾生就是因為墮落於這樣的見解而沒有辦法出離,所以才沒有辦法斷除我見,才永遠沒有辦法獲得法身慧命。
所以有一個識,但祂絕對不是六識;這個識、這個心識很特別,祂可以去入胎。也就是說,祂很厲害,祂也不需要大腦,也不需要其他的神經系統配合,祂可以直接跑進去現在的受精卵的位,就是一個結合了精子和卵子的這樣的一個、勉強說幾乎是很微細的這樣的色身、小色身裏面。所以,必須要有這個心識,然後才會說有真正的法,真正的法就要從這地方來談,所以這個實際法就是不能夠捨離這個心識。
如果說沒有這個心識的話,那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就回到這受精卵來說,那根本它只是一個單純的一個細胞的,或精子跟卵子的結合。請問:一個精神體都不存在,過去生是什麼,這個有情是什麼,跟它一點連結都沒有,那為什麼說這個有情有輪迴,有跑到下一輩子來?那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為前輩子的色身不會到這輩子來,乃至於前輩子的六識心又不能來;佛陀說,不管你意識心怎麼微細,都不可以過來。請問,那這個有情還剩下什麼?難道自己再虛設一個法,說我自己想入胎就入胎?那何必虛設呢?何必再假設!因為 佛已經幫你說了,佛說有入胎識。
所以,阿羅漢們、二乘人,從來都沒有證得這個入胎識,都不清楚這入胎識是什麼;但是 佛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就說他們不懂緣起法;佛還是給他們小乘緣起法,所以十二緣起支裏面,就說他們可以滅除掉無明。可是照理說,滅除掉一切無明就得到明了,那樣對一切諸法都認識,就能夠生起一切智慧;可是並沒有,阿羅漢還很多事情要問 佛,要來請益 佛、請教 佛,他才能夠知道種種的法。所以這也可以證得:無明,許許多多的無明是遠在小乘人所瞭解的無明之上的,有許許多多的無明不是小乘人所能夠瞭解的;因為他們所關心的是去除掉綑綁我三界法的這樣的無明,如何斬斷、如何滅盡,至於是不是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本識或是識支,或是六識之外的識,那「我不需要瞭解,我也不想要瞭解」。
所以,我們透過這點就可以知道,《阿含經》確實是說有第八識,有一個本識,有一個六識之外的心識;而且沒有祂就沒有輪迴了,因為沒有祂,你下輩子入胎要誰來完成?下輩子六識心這樣的名色——色身以及這個心識,和六識之外的這個識支、這個識,他們三個就像是綑綁的蘆草,佛說他們是相依而轉。因為如果是說兩堆蘆草的話,它沒辦法立起來;可是如果有三堆的話,你就可以在空地之間把它立起來。三界法就是識,還有名,還有色。色就是色身;名,你就可以稱為精神體,就是我們的心識以及心識的心所有法。這樣的五陰世間,就是和這個識一起和合的。所以沒有這個識,就沒有輪迴,就沒有生死可說了。
所以你再透過這樣想,那你滅掉、滅不滅,不干這個識的事情。為什麼呢?你說:「有什麼證據說這個識是實相法?」有。因為連 佛陀都沒有辦法滅掉祂。佛陀在《阿含經》的時候,很直截了當的說(「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雑阿含經》卷十二):「我一直往回溯源,溯源一直可以滅掉這些中間遇到的法,都可以把它滅盡;但我最後遇到一個法,我沒有辦法處理、把祂滅盡,沒有辦法消滅祂,用任何方法也不行,我只能夠退回來。」這個就是「齊識而還」,你遇到了這個識,碰到了跟祂對齊以後,你只能夠退還;你不能夠再把祂滅掉,因為祂就是生死的源頭;然後祂跨過去以後也沒有了,因為祂就是最後的。最後的心識也是唯一的心識、最初的心識,其他的心識都是因為祂所生的;所有的七識心都是因為擁有了這個第八識,所以才出生的。
所以 佛並不是沒有說第八識,佛並沒有說這個第八識不是實際,佛一樣有說;也就是說,連 佛都滅不了的心識,你還不承認祂是實相,你還不想要認為祂是實際法,你還不想要承認祂是不生不滅的法,這個天下之間就沒有什麼不生不滅法可以說了。也就是說這個法,既然是不生不滅的,佛陀都不能滅,佛陀可以滅盡一切的世間諸法,但這個法不能滅。也就是說,祂不是世間諸法,因為一切法都是生滅的,那竟然有一個是例外,所以祂本來就不受一切諸法的束縛,這就回到了大乘法;大乘法直接說,這就是涅槃,這就是涅槃法。所以,因為有這個識,所以才說有涅槃;不是因為有一個想像中的涅槃,才說有種種。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涅槃法祂就是一個本住法,因為最後 佛說,如來是永恆常住就是因為這個識。因為如來有所依的識,如來還要依靠這個識,所以稱為如來。所以請問,如來這麼尊貴,已經沒有辦法想像了,還要這個識,所以這個識當然是不生滅的。所以這樣就可以跟涅槃法作親切的連結,所以這個識就是本來清淨涅槃的本體。所以,有一些人他沒有辦法接受實際法,就是因為他看不懂小乘經典;從小乘經典他沒辦法入手,所以大乘經典就更不用提了。因為小乘經典雖然沒有直說,可是 佛還是有說這一個第八識。
你說:「那你為什麼不稱為第七識,要稱為第八呢?為什麼你要把順序排到最後?」這道理也很簡單,因為 佛在許多的經典裏面有說「防意如城」;你要防止自己的意,然後就像是你要架設一個工事作一個城堡,然後要把這個結構體作好,不要讓外面來侵擾你;這個意指的就是意根,你也可以統合意根和意識。所以,既然經典上說這麼多,既然意根也是心體,你就應該把祂方便說為第七識。因為祂是三界裏面的法,祂是屬於六根之法,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法。既然 佛已經這麼說了,三界諸法就應該是小乘者應該要給它滅盡的,那就證明說第七識應該先輪到三界法,先統統說完,然後再來說出三界法。所以,這個第八識就是佛法所說的阿賴耶識,當然要排在第八,這樣才有道理;不應該和第七來兩個交換位置。所以 佛已經明說有阿賴耶識。
你說:「真的有說阿賴耶識?」有。在有一些《阿含經》裏面,佛已經有說「阿賴耶」,阿賴耶就是指阿賴耶識,有「喜阿賴耶」,有種種阿賴耶,就是在說阿賴耶識所能夠帶給輪迴的一些體性。因為對於眾生來說,他生死輪迴,這一切全部都是如來藏這真實法、這阿賴耶識、這第八識所執持的;入胎都需要祂,其他法難道不需要嗎?因為 佛有說,一切諸法怎麼出生的,自己辦不到,別人也辦不到;然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三界諸法全部擺在你面前,大家想要產生一個法,佛說,不行!辦不到。但不會離開大家而自己無中生有,自己沒有這個緣就可以出生法;就是要有父母的緣,然後才有出生小孩一樣。可是 佛說還有一個最重要,要有個因;沒有這個因,就不構成真正的法。所以,大家應該對於這緣起法的真諦,應該瞭解。
那你說:「十二緣起支後面這個識支,是不是最後往後面有這個行,還有無明嗎?」我們要知道,十二緣起法所說的,有對小乘所說的,有對大乘所說的。大乘所說的緣起是「空性」,一切都是空性所生的。但小乘者他的識是想要斷滅的,他只想要知道六識就好了,他想要努力斷;努力斷的過程,最後末那意根這第七識也會跟著斷,可是他沒有辦法觸及第八識;也就是說,他的識的範圍是很狹隘的,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他要繼續往前回溯,要去掉無明。所以我們透過這樣可以理解,所謂的無明呢,不是像小乘所說的,因為他沒有得到佛的一切智慧,也不能成佛;但是十二緣起支的小乘法部分,已經可以滿足他了。所以對於這樣,我們應該加以信受,不要再墮入這樣的種種對於佛法的誹謗見、增減見。
我們現在就來繼續看一下,對於真正的緣起的性空還有空性,經文是怎麼提示我們的,我們就以般若經典來作一番介紹。在經典裏面說(「謂要安坐妙菩提座,方能如是如實觀察十二緣起理趣甚深,如太虛空不可盡故,便能證得一切智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六十五):「謂要」,如果說要安坐於妙菩提座,就是要成佛才能夠完全如實觀察十二緣起的甚深的理趣啊,甚深的意旨,如太虛空,沒有一個窮盡,這樣證得一切智智。
所以你透過這樣來瞭解,十二緣起是相當相當的複雜,十二緣起它所說的法是究竟一切諸法的,所以佛因為這樣的諸法而成佛;所以並不是小乘人所簡單認為的,不可能證得一切智智的,只成就辟支佛或是阿羅漢的法。而且佛在這個過程中,找到這樣不生不滅的法,而且還要窮究裏面所有的內涵才能夠證得一切的種智。也就是說,學佛必須要三大無數劫來修行,你要把這個所有的意涵都瞭解,這就是真正的涅槃實際。
我們來看下一段經文:「是謂空性,(就是)諸佛世尊之道。」(《放光般若經》卷十八)也就是說,空性法不是二乘法,不是二乘人所能夠瞭解的,真正的空性是佛菩提道。所以,空性就是告訴我們真實之性,那既然是真實之性就是實際法,就又回到這第八識、這個如來藏法,只有這樣的法才是真實。就是唯一真實而出生所有諸法,為諸法的因,就因為祂有諸法的種子;祂超越一切人所想像的業田、福業、善業,祂能夠儲存一切的種子,所以我們就這樣來稱呼這樣的無上之法。當你完全親證以後,你就成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成佛,所以這就佛菩提道。
再看下一段經文:「是菩薩摩訶薩雖實悟入諸法真如,而於真如,並沒有分別,以無所得為方便。」(《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四十八)所以說,菩薩是悟入這真如實際,並不是這真如是虛空、是想像的法,然後認為說:「我一切都無分別,我不需要去做什麼,不是要透過語言文字來想像。」這樣 佛說,這樣不是證入真如實際。
再看下一段經文(「是菩薩摩訶薩既實悟入諸法真如,雖聞真如與一切法無二無別而無滯礙。所以者何?真如與法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不可說俱及不俱故。法界乃至不思議界亦復如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百四十八),佛說:菩薩摩訶薩雖然證悟諸法有真如相,不是說諸法虛滅相;然後雖然聽說——「雖聞真如」,但是和一切諸法無二無別、沒有滯礙,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妨礙。那到底是為什麼?真如和法不可說它們是一個,也不可以說它們是有區別兩個,不可說是在一起或不在一起,所以這就是法界不可思議界。為什麼?所以這真如的法,就是眾生所不能理解的。
因為一般的人看到想:「你真如就是空性啊!可是你真如,一切法都要真如,那真如是不是一切法?」然後你透過這地方就可以瞭解,真如和一切法不是同一個,可是你也不能夠說它們是不一樣的;因為是真如出生一切法,不是一切法它們本自存在的,一切法沒有真正的自性;只有這個真如才有自體性,才能出生這一切諸法。所以我們都可以找到這真如,這真如就是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就是實相法,所以真的有存在這樣的法。
我們再來看下一段經文(「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諍,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六十九):【真如祂是自性真實,所以祂沒有諍論,所以離開一切諍論,所以說為真如,祂不變異等等;乃至於如實知見諸法實際上是不生的,也就是說,你透過這樣的觀察可以知道,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並不動——諸法雖然被真如所出生,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一句話:真如出生所有一切萬法,但真如並沒有自己有像大梵天那種自性見,去出生種種諸法,而一切的諸法都是由真如所出生的。
我們透過這樣就可以瞭解,如來藏就是這個真如,就是第八識;貫穿一切諸佛的教典,從阿含本源一直到涅槃都是如是說,所以應當信受奉行。
好,今天我們講到這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63-a05_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