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5集 四依的秘密(五)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因為義理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上一集我們談到勝鬘菩薩說:【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意思是說,這四依說的雖然是世間法——是意識相應的準則,但已不是二乘人所能瞭解的。而所謂的一依,就是一切法的依止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上上第一義依,所以是無上依,這個一依就是滅諦。

假使沒有如來藏這個法為所依,世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也不可能存在。所以由此就能瞭解,其實真正的大乘菩提不是可思議法。假使它是可思議法,今天就不必有 平實導師在這裡講經了。假使世出世間上上第一義是可思議法,今天 平實導師出版一百多本的書,那些大法師們暗地裡努力閱讀思惟以後,應該也可以實證了,但為什麼還是證不了?問題出在哪裡?正是因為不可思議。

想想看,沒有人教導 平實導師唯識學,結果 平實導師今日寫出來的唯識增上慧學法義,是唯識專家們無法提出批判、也無法提出辨正的,他們只能支持 平實導師。一般而言,唯識學如果沒有人教,大膽講出來時都會笑掉行家大牙的;可是 平實導師並沒有人教導,為什麼 平實導師能夠寫出這些唯識的法義,讓唯識專家無法提出辨正?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 平實導師有一依,而他們沒有這一依,問題就出在這裡。如果你有如來藏為所依,你親證祂了,你就能依止祂;依止於祂以後,那一些法你就漸漸可以通達,因為你必然會深入唯識學中。當然你會先通達般若,通達般若後你必然會進入唯識學中,因為成佛之道就是這麼走的。當你進入唯識學以後,你將會一分一分的通達,然後你寫出來的法義,未曾證得如來藏的唯識學專家是無法評論你的。所以,歸根究柢,還是在這個一依;一依在修證佛菩提上是如何的重要,由此可見。如果沒有證得如來藏,那麼所談的一切唯識學,終究只是戲論,都與實證無關。

所以,玄奘菩薩才會在《成唯識論》中說:在大乘法中的見道,有真見道,也有相見道。相見道的智慧是遠遠超過、遠遠勝妙於真見道所得的智慧,因為相見道的智慧是要在真見道以後才能進修的,那個智慧是遠比真見道所得的智慧勝妙過很多倍的。真見道所得的智慧只是根本無分別智,只是總相智,仍很粗糙。但是,相見道所得的智慧稱為後得無分別智,它勝妙於真見道的智慧很多倍,是非常多倍的。可是 玄奘菩薩卻說:前真見道勝過後相見道。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相見道的智慧是很勝妙的,遠遠超過真見道的智慧,可是他卻說後面相見道的深妙智慧所得功德比不上前面那個很粗糙的、粗淺的根本無分別智的真見道智慧所得的功德,為什麼會這樣?

這意思是說,證得如來藏這個法時,名為真見道,智慧雖然還很粗糙,但是它是以後進修相見道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真見道的智慧,你無法進修後面的相見道,所以說真見道的功德勝過後面相見道的功德;但是相見道的智慧,其實是比真見道的粗淺智慧更勝妙的,因為後得無分別智是悟後再進修而得到的智慧。至於相見道以後的一切種智,就是唯識增上慧學的修學了,真見道位的根本無分別智距離太遠了,可就完全談不上了。換句話說,相見道位很深妙的智慧、越來越深妙的道種智,乃至未來到達佛地所得的極為深妙的智慧,其實都依這個如來藏一法而成立。

而這個所依已經證得之後,你才能有大乘第一義諦中的滅諦可說,否則就沒有大乘的四聖諦可說了。這個一依也就是大乘滅諦——依如來藏而有大乘的滅諦。當你證得這個一——如來藏,大乘滅諦才有可能成就,大乘滅諦也是依這個一而建立的。所以,大乘法中說,無上出世間的第一義、出世間上上諦的第一義說是滅諦,可是滅諦還是依這個如來藏而有,若沒有這個如來藏就沒有滅諦可說了。所以,所謂滅諦其實就是一,一就是如來藏。這很像世間法學習算術:算術要從一開始,沒有一就沒有算術可說,不管多少的數目都從一開始。譬如小孩子出世不久,你教他說這是五個,很困難!你得要告訴他這樣是一個,再擺上另一個以後,告訴他這是兩個,這樣慢慢的教;所以算術的基礎是從一而來的,若沒有一,就沒有數學。可是孩子懂得一的時候,他所知的算術其實是非常粗淺的;真見道時證得如來藏而獲得根本無分別智時,從整個實相般若的智慧來說,就如同小孩剛學會「一」的時候。學會「一」是很重要的,因為「一」若不會,就學不會二、三、四、五,乃至加、減、乘、除了。也許你想:「那麼,小數點應該就不是一了。」請問:「小數點要從什麼開始學起?」還是要從一學起,然後再學零點一,所以還是一;然後才有零點二、零點三、零點幾,最後才是一萬分之幾、幾萬分之幾……;所以仍然是從一開始,沒有辦法離開一。同理,三乘菩提或者世間法無量無邊的世界,其實都是要從一開始,哪個一呢?就是如來藏。離開了如來藏這個一,就沒有一切法可言;只要這個一不在了,一切就都不在了。

大乘法說四聖諦最究竟的就是要依滅諦,因為大乘四聖諦的苦諦、苦集諦以及苦滅道諦都是為了達到滅諦。可是難道這個滅諦會像某位法師講的蘊處界都滅了以後成為空無嗎?不是。是蘊處界都滅了以後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一存在,這樣才叫作滅諦。大乘的滅諦是要依於「一」的獨立存在而說的,一就是如來藏,祂才是真實的滅諦。實證這個真諦以後,能把一切染汙種子都滅盡,仍然依於這個一而存在,再依止入初地時所發的十無盡願,行無盡事,度無盡眾生。所以,有情如果有一人不成佛,諸佛就要繼續度下去,永遠不入滅度,但並不是因為有業種去輪迴,而是因為十無盡願的緣故。

而這個十無盡願的動力是從這個一來的,有這個一才能有大、小乘的二存在;有了二,才能有聲聞、緣覺、佛菩提三乘法的存在,然後就有五根、五力,六入、六處、六思身等等,隨後才有七法、八法、九法、十法,無量的增一出現了,於是萬法就成立了。這樣實證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量,萬法歸一,一攝萬法。

有位法師說:【若有人問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位禪師若是德山,一定給他三十棒;若是趙州,他可能會答「庭前柏樹子」或「麻三斤」。「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在此並不代表任何意思,它是提醒你不要有分別心。】(《聖嚴說禪》,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8月初版一刷,頁101~102。)這位法師嚴重誤會禪法,禪宗所證的一,就是一依所講的如來藏心,並非不代表任何意思,也不是提醒參禪者不要有分別心,反而是要提起「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話頭去參禪生起疑情,最後證悟找到這個一——如來藏心。禪師們正因為證得這個一,從這一法的如來藏作為依止,來看待一切。這也絕對不是否定如來藏的人所說的禪的一、多、無。如果沒有這個一,否定了這個一,你連無也不可能存在,講了一大堆的一、多、無,結果都只是戲論。

為什麼大乘的滅諦才能說是第一義諦?而二乘的滅諦為什麼不是第一義諦?這是說:由於在修證上有無真實法的修證,而產生了這個差別。換句話說,二乘世俗諦所修的法並不是真實法,是要滅盡一切法,所以講苦、空、無常、無我,一切蘊處界都是緣生,將來終究會壞滅;無常故空,空故無我,二乘法都在世俗法蘊處界上面用心,從來不修證法界實相的大祕密——如來藏的所在,所以二乘聖諦中沒有真實法;在大乘法中是一定要親證法界實相如來藏心,由於在大乘法中是實證真實法,然後從法界實相如來藏心再來反觀、對照生滅的蘊處界等萬法:在證得真實法之後,對照二乘聖人的所證,一定會發覺二乘聖人都是不知道這個法界實相的大祕密。

可見二乘菩提是可以經由思惟而現觀去取證的,顯然是可思議的,那當然不是上上第一義;雖然同樣是出世間法,但已經不是上上第一義了。可是佛菩提道——菩薩所修的佛菩提——是不可思惟的,都是一念相應而實證的。當禪師們在那邊講得很大聲、好快活,法樂無窮,可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坐在旁邊卻聽不懂——他怎麼樣去思惟都聽不懂,即使全程錄音下來(在古時候是沒有錄音機,都是每一個人記住幾句,然後集合起來記錄下來,禪師語錄都是這樣來的。且不說是記錄,就算是有錄音機給他錄音好了),他回去把耳朵聽到長繭了,也是思議不出來的。因為這是要證悟如來藏的,而證悟如來藏是一念相應慧,不是用思惟得來的,因此是世出世間的上上第一義。

可是這個世出世間的上上第一義,其實還是一依,還是要依如來藏一法。關於這一段經文,還有某位法師誤會很嚴重,他是怎麼樣誤會的,我們來看補充資料。這位法師說:【「此」上所說的「四依」,「是世間法」,是隨順四預流支而說為四依。論到究竟,實只有一依。這「一依」,是「一切依」中的最「上」依。從世出世間說,是「出世間」依;從上中下說,是「上上」依;從二諦說,是「第一義依」。這一依,即是常是諦的,非虛妄的無為的,無作四諦中的「滅諦」。生死也依此,涅槃也依此,為一切的究竟依。】(《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38~239。)

平實導師對這位法師的這一段註解,作了這樣的評論,我們來看文字資料:【既然無作四諦中的滅諦是常,非虛妄,則不可是斷滅空也!但這位法師又說:「什麼是依?就是如來藏——滅諦。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這位法師的滅諦既然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又被他說成是佛地的功德性,佛地的功德性在因地是尚未現前的,如何能作為因地凡夫的生死所依?又如何能作為阿羅漢的涅槃依?所以究竟一依的依,所謂大乘真實的滅諦,固然是如來藏,但如來藏絕非這位法師所說的佛地種種功德法,而是因地就一直存在著的第八識心;否則就無有情的生死,也無聖者的涅槃常住不滅了。】(《勝鬘經講記》第五輯,正智出版社,頁234~235。)

既然無作四諦中的滅諦是常,不是虛妄,那就不該說它是斷滅空了!可是這位法師卻又說:什麼是依?就是如來藏——滅諦。依此而有生死,依此而有涅槃。這位法師的滅諦既然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又說是未來佛地時的功德性,這功德性在因地時是尚未現前的,如何能作為因地凡夫的生死所依呢?尚未現前的佛地功德法又如何能提早作為阿羅漢的涅槃依?所以究竟的一依的依,所謂大乘真實的滅諦固然是如來藏,但如來藏絕非這位法師所說的佛地種種功德法,而是因地就一直存在著的第八識心;否則就沒有有情的生死,也沒有二乘聖者的涅槃常住不滅了。所以,這位法師每解釋一句話或一段經文,都是錯誤連篇的;而這些問題都是出在他否定如來藏,都是由於這位法師用自己的施設建立來取代可修可證的如來藏心,才會出現這些問題,否則這位法師就不會誤會佛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而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都不是和這位法師一派的大法師與學人們所能知道的。

經文中這句「此四依者是世間法」,這個「此」,這位法師把它解釋為大乘的四聖諦智,這是錯誤的。既然經中說的「此」,當然要依前面經文中所講的「二乘菩提的淨智是世間法,二乘菩提的淨智講的就是無常、苦、不淨、無我」來解釋;所以這位法師的解釋,當然與勝鬘菩薩講四依智以大乘滅諦的常樂我淨作為所依,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這位法師的四依智說法是錯誤的。勝鬘菩薩說常樂我淨的四依仍然是世間法,「此」字是指四依,絕對不是指一依的如來藏,絕對不是指大乘四聖諦中的滅諦,更不是這位法師所說的佛地功德性的「如來藏」或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所以,如果從另外一個譯本,也就是唐譯的《勝鬘經》,是翻譯作四種入流智;這個譯本的「入流智」翻譯,就很相符相契了;因為四種入流的智慧就是初果人斷我見、斷三縛結的智慧,這個入流智不可能是常樂我淨的,因為常樂我淨是菩薩隨 佛修學才能證得的。可是二乘或大乘通教初果人的入流智,正是二乘菩提所說的無常、苦、無我、不淨,絕對不是講勝鬘菩薩所說的常樂我淨的四依止,也絕對不可能是一依——如來藏心。所以,這位法師對《勝鬘經》的註解是處處錯誤的,絕對不是正確的註解。

時間關係,這五集「四依的祕密」,我們就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安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55-a22_07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4集 四依的秘密(四)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佛法浩瀚無邊,許多修學佛法者窮其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三藏十二部經隱晦難知,縱使皓首窮經依舊無法正確入理,所以久修佛法的老參們,往往深感茫然無所趣入。《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義理同樣的也是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上一集我們談到四依,無論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這四依背後的祕密其實是依常樂我淨四個法,常樂我淨四個法其實是一依:依如來藏。

接著勝鬘菩薩又說:「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為什麼勝鬘菩薩說四依是世間法?因為只有一依的大乘滅諦,也就是如來藏自住的境界,才是真實的出世間法。不論是從常樂我淨的四依來說,或是從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來說,乃至從如來藏在因地的常樂我淨四依,其實都是在三界中才能言說、才能顯示出來。如果是唯一法界,那就是如來藏自住的境界,那就是無餘涅槃無境界的境界,那時根本就沒有一法可說、沒有一法可立,就談不上世間、出世間,乃至也談不上世出世間的上上法;只有自心留在三界中運作之時,才有三種四依可說,所以說四依其實是世間法。

什麼是世間法呢?譬如欲界境界所有法,色界、無色界境界的所有法,都是世間法。可是世間法的一切修為都不可能出離三界,只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可以出離三界。這是屬於世俗法的真諦,是不可推翻的。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可以使人出離三界生死,它會被稱為諦,是因為它是世間法中的「道理極成」,是不可被推翻的。由於不能被推翻,所以其道理極成,即使是諸佛菩薩也不能推翻它,因為世俗法的蘊處界永遠是無常、苦、不淨,永遠不是真樂,永遠是無我的,永遠是世間道理極成,所以叫作世俗諦。諦就是道理極成、不可推翻。而這個世間道理極成,是依蘊處界而有的,但蘊處界卻是依如來藏本識而有,所以在阿含中 佛問阿難說:「如果這個本識不入胎,能有名色出生嗎?」諸位當然會跟阿難尊者一樣回答說:不能。可是名色的緣起性空既然從本識這一個法來,而名色的緣起性空,當然緣起性空觀還是要依止名色之後,再由名色來依本識這個法才能存在、才能出現、才能被人體認,所以這個世俗諦還是不離一依——不能離開如來藏究竟依。若是離開如來藏為依,就沒有世俗諦可說了,所以聲聞、緣覺菩提還是必須一依。但二乘聖人並不瞭解,所以說,阿羅漢、辟支佛沒有一依。

菩薩所修的法也能出三界,可是這個出三界的法不同於二乘法。二乘法是出世間法,一旦證得阿羅漢果,在三界中不論是一切人、一切天都應供養他。假使有一位阿羅漢只是慧解脫,連神通都沒有,天主一旦來到人間見了他,還是應該供養他。應供——阿羅漢——夠偉大了吧?因為耶和華如果見了慧解脫阿羅漢,一樣要供養,不能不供養。而阿羅漢所證的涅槃,天主們根本不懂,所以耶和華、阿拉遇見了慧解脫阿羅漢時,一樣要作供養,因為他們都不能出三界,而阿羅漢可以。可是這樣的阿羅漢還不夠厲害,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可夠厲害了吧?既有三明又有六神通,可是他們看見了菩薩,還是沒有開口的餘地。因為菩薩的所證,不但有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而且還有佛菩提,這個佛菩提的證量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們無法想像的。

假使有兩個明心很久的菩薩正在說禪——家裡人以本來面目相見,講得很大聲,高高興興的口沫橫飛,聲傳十里之外,但是三明六通的阿羅漢坐在他們身邊卻仍將充耳不聞: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這是事實。古時候也有這樣的典故,兩個禪師很大聲在講話,旁邊的人聽到是震耳欲聾,可是沒聽到他們講什麼東西,因為聽不懂。正因為如此,各位觀眾:菩薩這樣的證量,您認為是不是遠勝過二乘菩提的世俗諦?是不是遠勝過二乘菩提的出世間諦?當然是呀!所以這叫作世出世間上上第一義諦,因為這不是像解脫道那樣可以用思惟整理去取證的。解脫道,只要你有善知識的教導,如實的、不漏失、不誤會地聽聞、熏習了以後,你好好去加以思惟——透過思惟——一面現前觀察,就可以知道蘊處界就是這樣的無常、苦、無我、不淨,就可以實證聲聞果,所以說它是可以思議的。所以古時有很多阿羅漢聽聞聲聞法以後,獨一靜處去思惟,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在阿含中處處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

譬如外道來向 佛請法,佛知道這個人可度,所以依照諸佛常規:凡是外道來請法時,照例先為他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也就是說,要告訴他:你要護持三寶,要布施眾生,救濟貧窮。施論——布施的議論,是告訴他:這個布施的因,將來會得到什麼果,得到什麼樣的回報。一面宣講、一面觀察他的根性,看他能不能信受。如果他確實能信受,接著告訴他持戒:持戒有些什麼內容。再告訴他持戒的因果,持五戒得什麼果報,持一日一夜的八戒齋得什麼果報,然後告訴他持菩薩戒、持聲聞戒有什麼果報。若是他聽了也能接受,這兩個論就說完了。這時再告訴他生天之論:怎麼樣可以生天?因為布施是得福,而持戒可以保人身;可是如果要生天,要有什麼樣的資糧才能生天,告訴他要修十善,修十善生欲界天。如果他能聽得進去,再開示:你應該要修四禪,從證得初禪到四禪,都是生色界天,就脫離欲界生了,你要是修四空定,就可以生到三界頂。如果生天之論,他也信了,表示這個人如果證悟聲聞菩提以後,就不會再落到色界乃至欲界天的境界中,是不會退轉的人。

諸佛說法的常規就是這樣: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瞭解了三界二十八天的境界,然後看他這時若是猶如白絰、易為染色 (這句話是說羊毛織成的輕柔而潔白的好布料,你想要把它染什麼色都可以染成功。如果它是很髒的顏色、很深的顏色,你想要染黃時就染不上去,想要染紅也染不上去,永遠就是那麼髒的顏色,都沒有辦法染;佛的意思是說:當這個人能接受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已經知道天界二十八天都是三界生死境界了,已經具足信心了,這時心性調柔,容易調教了,才會跟他講解脫法:所謂「欲為不淨」,要他離開欲界;然後再告訴他蘊處界無常、苦、不淨、無我。

通常這樣詳詳細細的講下來,最快最快也要一兩個鐘頭——講得簡略一點都要一兩個鐘頭。因為 平實導師在禪三起三時殺大家的我見,光講五陰十八界如何虛妄,而且只是概略的講,就用掉一個半鐘頭,都還沒有講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呢。所以,如果 佛陀看對方可度,這樣略說,那至少要兩個鐘頭。如果覺得可以,再跟他講「欲為不淨,蘊處界無常、苦、無我、不淨」,通常聽法者都會在尚未起座的情況下就得到聲聞法中的法眼淨了,也就是證初果了。可是證初果以後,距離慧解脫的阿羅漢境界還是有一點距離,那麼接下來該怎麼樣呢?要去參禪嗎?不是!而是去思惟剛才 佛陀開示的法義中,有什麼更深的道理?因為一兩個鐘頭不可能講到很細膩,都會是提示性的說法。他就獨一靜處思惟,然後就成為慧解脫了,在《阿含經》中這樣的記載是非常多的。

因此,二乘菩提是可思議的,只要對所聽到的開示如理作意而沒有誤解,而且有透過如理作意的思惟;這樣經過深入思惟以後,半天、一天以後就可以成為阿羅漢。當然這一定有他的基礎條件,也就是他本來就已經離開欲界愛了,就這樣再經過思惟而立即成為阿羅漢。這個例子在四阿含中的記載是太多、太多了。

可是勝鬘菩薩的這一句「此四依者是世間法」,她說的此,其實主要是在說二乘菩提——特別是指聲聞菩提所說的無常、苦、無我、不淨,是依於這一段經文最前面所說的二乘滅諦來說的;而這四依仍然是世間法,不可能離世間而有這四依;可是真實的依止還是要歸結到一依,一依說的是一切法的依止。換句話說,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都要依一法而存在、而建立;假使離開這一法為依,就沒有任何的世間、出世間法可說了;所以說,如來藏一依,才是一切法的依止,這個一依正好就是世出世間上上法第一義的依止。

所以勝鬘菩薩說:「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如果不是依如來藏這個一法,根本就沒有成佛之道可說;也不可能有出世間法的聲聞世俗諦可說,甚至連山河大地也都不可能存在,一切有情當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說,這個一依,是成佛之道的根本,否定了這個一依就沒有成佛之道可說,乃至沒有任何一切法可說;因此說這個一依,是出世間上上第一義諦的所依。

所以,修習真正的一依,主要是實證大乘滅諦。一定是要經由大乘的苦聖諦、大乘的苦集聖諦,然後修學大乘的苦滅道諦來滅掉一切,滅掉以後成就大乘滅諦,而大乘滅諦成就之後,其實仍然還是一——如來藏的境界。這個一,真實存在——依如來藏的存在而說一的實存;然後依這個一來發十無盡願,利樂眾生永無窮盡,因為這時候是以這個一為究竟依止。有了究竟依止,一切法都可以否定——都確認它們的無我性,而以這個一為真實我,這樣來滅掉一切法;然後無妨再留著這一切法來利樂有情永無窮盡,這才是大乘滅諦。所以,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的滅諦還是這個一,一切的依止推究到最後還是這個一,永遠脫不了這個一,這就是一依的真實義。而一依就是大乘的滅諦,就是一切法的所依,所以也是四聖諦的所依,八正道、十二因緣乃至大乘四聖諦都依於這個滅諦,因為當你證得這個一,你依於這一法來看一切法時,一切法都不存在了!一切法不再存在了、都滅了——你都會否定,都不會認為有一法是真實法,這樣就是真正的滅諦。

二乘法為什麼不能說是真正的滅諦?雖然二乘法是以聲聞法中的八正道實證以後雖然有了滅諦,而這個滅諦只是佛菩提中很小的局部而已。因為阿羅漢們的滅諦都只在世俗法蘊處界上去觀行所得來的智慧,不涉及法界實相的智慧,也不涉及蘊處界與法界實相的互相關係,所以他們的滅諦範圍非常狹隘。除了煩惱障習氣種子的未滅,以及所知障無明隨眠未滅以外(這兩個法我們暫時先不談它),除此以外,為什麼二乘法不是真實滅諦?二乘人即使已經修學四聖諦圓滿成阿羅漢了,仍然不是真實滅諦;因為阿羅漢心中還有個疙瘩,阿羅漢不想學菩薩道,他已經確認自己不受後有,害怕再來人間度眾時會有種種痛苦;可是他心中一直會掛念著一件事情,就是:本識究竟在哪裡?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仍有本識存在,本識就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也就是眾生生死苦的本際,但是祂在哪裡?這是他心中的大疙瘩,這個大疙瘩除不掉,所以不是真正的滅諦——因為心中有物,怎麼是真實究竟的滅諦呢?

所以,真正的菩薩遇到有人自稱他開悟般若了,菩薩當面就開口索取:「在哪裡?拿來給我看!」當然要看呀!因為野狐在這一句話下都要倒下,因為這不是空口說白話的,必須當面口說手呈的;不管對方口才多麼辯給,經論讀多麼多,都是一樣。真悟的人就是要有這種功夫——空手入白刃,要讓野狐的白刃化為齏粉,所以當面就問:「在哪裡?」能當面捧出,這就夠了!否則,講得長篇大論都沒有用,禪師就要有這個本事。所有野狐來到這樣的菩薩面前,各個都要夾起尾巴,閉嘴默然無言。菩薩們本來就是這樣,這才是禪門法戰,禪門法戰中從來沒有那些長篇大論的語言。

禪師們正因為證得這個一,從這一法的如來藏作為依止,來看待一切。假使有一天他突然想入無餘涅槃,那就變成聲聞種性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這裡說假使,是假設性的提問);當他入涅槃時將不會有罣礙,因為他心中沒有絲毫疙瘩。因為那個一,他很清楚的知道;假使入了無餘涅槃以後,將會變成怎麼回事,他也都知道;這樣才能夠說是真正的滅諦——滅盡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他會牽掛的。但是阿羅漢還是會有一絲絲的牽掛:我可以入無餘涅槃,但是無餘涅槃的本際是怎麼回事?我進去了以後,那個本際在哪裡?這個問題始終存在他心中,所以就不是真實的滅諦,只是能滅除分段生死罷了。因此,真正的滅諦,要等你悟了如來藏以後,才能夠理解為什麼說這個一法就是滅諦。

時間關係,我們先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安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58-a22_074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3集 四依的秘密(三)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佛法浩瀚無邊,許多修學佛法者窮其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三藏十二部經隱晦難知,縱使皓首窮經依舊無法正確入理,所以久修佛法的老參們,往往深感茫然無所趣入。《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義理同樣的也是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上一集我們談到四依的三個重點:第一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背後的真正祕密,其實是依如來藏的常樂我淨而建立,凡是否定第八識如來藏法的修學者,儘管自認為自己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其實仍是違背了 佛陀所說四依的判定準則,所以應該以自己所修、所證是否合乎第八識如來藏法的體性來作判定才是。

第二點,第八識如來藏是法界中的最大祕密,也是最久遠而且盡未來際都不可能被改變的祕密,當然不能夠輕易就明明白白寫出來,所以才要隱覆密意而說:以種種語言文字的表相寫在裡面,讓開悟明心有智慧的人能讀懂,而沒有開悟的人是讀不懂的。所以,依義不依語講的就是常樂我淨的如來藏。

第三點,依智不依識背後的真正祕密,其實還是依如來藏來施設的。是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依如來藏將來成佛以後的常樂我淨來施設。菩薩依智不依識,阿羅漢依識不依智,所以有淨智的阿羅漢、辟支佛來到菩薩面前,他們已經無法跟菩薩開口了,而這個菩薩還只在三賢位中,這就是因為菩薩證得法界中的真實相,不是三界中法,所以如此。這樣看來,菩薩這個出三界的如來藏法,不是三界中法,是第一義諦,不是世俗諦,所以菩薩是依智不依識;而阿羅漢所證都在三界中法,都在意識所知的境界中修滅三界法,是世俗諦,所以阿羅漢是依識不依智。

今天我們繼續來談第四點,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依於佛教正法;不依人就是不因為自己喜歡某位大師、法師或善知識,或是某位大師、法師、善知識對自己特別好,就跟隨他、聽從他,認為他所說的佛法都對。什麼是法呢?佛陀所說之法,不外乎三乘菩提法,也就是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這三乘菩提之法,綜合來說,則二乘解脫道函蓋於大乘佛菩提道中。二乘解脫道的修證,要依斷我見及我執而證得;我見是什麼呢?就是執著見聞覺知之意識心為「常不壞我」,堅持認為意識心由往世轉生而來,死後能去到下一世,錯誤誤執著這個意識心是作為輪迴的主體識,就稱為我見。這樣的我見,就是一般錯悟大師們所說的離念靈知心或一念不生的意識心。斷我見以後還必須斷除我執,我執斷後才成為三界一切人天應供的阿羅漢或辟支佛,這樣才是二乘解脫道的正修行。佛菩提道的正修,則是以 佛陀所說: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為首要條件,然後依所證第八識如來藏而親領受——親自現前領受如來藏之體性,因而發起般若慧之根本智,也就是般若總相智;以及發起後得智,也就是般若別相智與一切種智;由於證得此第八識如來藏,所以了知宇宙萬法生命實相的大祕密,並且證第八識如來藏後,繼續悟後起修,發起後得智中之一切種智少分,稱為道種智,才成為初地菩薩;乃至完成一切種智的修學而究竟成佛,這樣才是佛菩提道的正修行。

有很多人說:「我們師父講的才對,離念靈知才是真心,你們正覺同修會講如來藏,如來藏是外道神我,你們要依法不依人。」但是我們卻覺得好笑,因為那個要求我們依法不依人的人,他正好是依人而不依法。在佛陀時代,佛陀往往孤身一人,沒有帶侍者,直接到放話要挑戰 佛陀的外道五百人、八百人、一千人中,往往是單獨一個人去。佛陀開口就說:「你是釋迦的奴種。」當場就講,說你是我們釋迦族的奴婢種類。外道的弟子群起義憤填膺,大家都責備 佛;佛等他們責備完了,輕輕一句話:「是你們的智慧比你們的師父高?或是你們的師父的智慧比較高?如果你們的智慧比你們的師父高,我就跟你們談。」結果沒有一個人敢開口,安靜下來了,佛再跟他們的師父談,為什麼「你是我們釋迦族的奴婢種」,把他祖宗八代都翻出來證明無誤。佛陀的這些身教,我們要學;祂的度眾方便善巧,我們也要學。

我們可以反問他:「如果這樣,你師父應該出來救我們正覺同修會這麼多人,為什麼是由你來救,不是你師父來救?難道你師父比你更沒有慈悲心嗎?你師父比你更沒有智慧嗎?」應當這樣問,如果有人再不死心,這樣問了以後,他還要繼續辯論,就告訴他:「請問是你的智慧比較好,或是你師父的智慧比較好?如果是你的智慧比你的師父好,我就跟你談;如果你的智慧不如你的師父,就請你的師父來跟我談,你不要來跟我談。」應當如此呀!既然他們的師父不敢開口說話,徒弟們開口作什麼?如果所證的不是了義法,即使他是真的證阿羅漢果了,來到了義法實證者面前,仍然不可能有開口的餘地,都因為他的法是不了義。了義法的親證者與不了義法的親證者,向來是高下立判的,一句話就見真章了;所以師父所證的法若是不對,就不該依止他,應該依止正確的法,這樣才是依法不依人。但現在各大道場都是依人不依法,都是一味地信受錯悟大法師所說的錯誤佛法。

所以,禪師聽說有人開悟了出來弘法,就得要前去勘驗。「入門須辨主、當面分緇素」,進了門要看你有主、無主,當面要分清楚你是黑衣或白衣,雙方要互相勘驗明白。所以老趙州「八十猶行腳」,他還要去勘驗那些新出來的禪師到底有沒有悟。這就是說,只要所悟錯了,在了義法中是沒有開口的資格的,眾人不該依止他說的法,否則就是依人不依法了。證不了義法的阿羅漢來到菩薩面前,也沒有開口說話的資格,因為他是不了義。可是往往不了義法中修學的人,本身正是依人不依法,卻來要求菩薩要依法不依人,而他講出來的法卻是依人不依法。因為菩薩早就已經把他所說的法,包括他師父所說法的落處,以及錯在什麼地方,從理與教兩方面都為他辨正清楚了,而他們卻仍然不知道,甚至於根本就讀不懂,反而要求我們要依法不依人。

我們書裡面講得很清楚,講得夠白了,老婆到無以復加,可是大師們很努力讀,最後還是讀不懂,還是誤會了我們的意思,然後反過來私底下不斷地罵:「你們要依法不依人,不要去學那個邪魔外道蕭平實的法。」可是他自己所說、所修的卻都是依人不依法:依止的是他師父教給他的錯誤的意識境界。所以想要真的依法不依人也是不容易,即使是在善知識幫助下證悟了,都還有可能如此的;因為大乘見道所應斷的異生性既深又廣,要到初地才能斷盡的。所以,依法不依人不容易,真能作到依法不依人的,一定要先作到前三樣,一定要能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還要依義不依語,這三個作到了才能依法不依人,所以這個四依是一切學佛人的依止;這不只是學阿羅漢者的依止,學佛者更要依止這四依。

所以依法不依人,還是依這個四依——常樂我淨——而來。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人是什麼?人是五蘊,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若是依人,不管是依什麼人,不管他自稱證量多高,若是依於那個人所說的,那就錯了,一定要依於法。法是什麼?法就是常住不壞心,就是萬法的本源心;譬如經中說:「法離見聞覺知,法不可見聞覺知。一切諸法無覺無觀,無覺無觀者是名心性。」這才是真正的法,這個法才是你所應當依止的。

如何是法?大精進菩薩出家以後,帶來一幅佛的畫像,他就開始觀行:如同佛的畫像,無出息,無入息;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無出息,無入息。這才是真正的佛法。「如同佛的畫像,無覺無觀,諸佛如來亦復如是,無覺無觀。」這才是真實佛法。如果你依法時是依這樣的法,才是真正的依法。依於任何人所說的法,都必須與經中了義法相符合;若是所依的大師說法不符經中的了義法,卻還是繼續依止他所說的法,那其實是依人,不是依法,所以要如實地依法並不容易。換句話說,你要找到這個法:無覺無觀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處在有覺觀之中祂卻是無覺觀而能生萬法。找到這個法,依止這個法,不依止任何人所說,除非他所說的法與此完全相符。若是所說與此不相符,即使是我們告訴你的,你也不該依止。你要依止這個法,當你證得這個法而生起實相般若時,你就是依法不依人。

換句話說,依法不依人到底是要依止哪個法?當然要探究到底所依的法是哪個法?當然還是要依如來藏,只有如來藏才符合這個實相了義法。可是二乘聖人的法都是依人,因為他們都是依蘊處界起觀,蘊處界正是人我,不是實相法——不是依如來藏這個法。當代任何大師所說的法都不離五蘊、不離蘊處界,當然也是依人,不是依法,因為都落在離念靈知意識境界中。所以,依法不依人,是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施設的,是依如來藏未來成佛時的常樂我淨四法為所依,所以四依是依常樂我淨四個法作為依止,才有意義;如果是以無常生滅的人——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作為究竟所依,就沒有意義了!當然要以常樂我淨作為所依才有意義。而四依所依的常樂我淨四法其實仍是一依,就是以自心如來為所依,因為常樂我淨四法是如來藏顯示出來的境界。

所以,勝鬘菩薩說:「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世尊為三乘初業學人中能夠不愚於法的人,認為這些人於法界實相法當覺當得——不久之後應當會覺悟,應當會得到這個法,所以是為這些人的緣故才講四依。換句話說,三乘學者修學佛法時,於初業中已經能夠不愚於法。什麼叫不愚於法呢?這是指在三乘法中即將進入見道位的人所修的初學之業,都不可以愚癡於法相,並且還要進一步對於諸法背後的真實法的法性也不可以愚癡,否則那個初業的修學就是錯誤的,就是愚於正法。也就是說,三乘學者修學佛法時,如果想要解脫三界生死輪迴苦,乃至想要證得生命實相、萬法根源,在即將進入見道位的最初所修、所學之業必須是正確的,也就是要能夠不愚於法,能夠合乎這樣的先決條件,那麼對於三乘菩提的真實義理,他們必定在未來不久就可以覺悟、可以證得。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 世尊為佛門四眾說要遵守四依的原則。

因此,四依不是表面的文字所述而已,四依背後的祕密其實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說的,是依常樂我淨作為所依的,而常樂我淨四個法其實是一依:第八識如來藏。今天我們為大家這麼詳細說明,您能聽進心中去,表示您已是不愚於法的人,「於彼義當覺、當得」。你如果破參了,你今天這一席法聽了,就是「已覺、已得」。如果你聽了能信受進去,將來好好修行就是「當覺、當得」,除非你不信,我們也就無可奈何了!

所以,從依法不依人的世間法中講四依,而說到是以佛地的常樂我淨作為四依止,再引生到一切有情的如來藏也有因地的常樂我淨四依,最後歸結這三種四依其實都只是一依,就是依如來藏。如果離開了如來藏,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種四依。所以,以如來藏作依止,從這個一依才會有三乘菩提四聖諦的滅諦可修可證,因為四聖諦的苦諦、苦集諦以及苦滅道諦都是為了達到滅諦。但是滅諦不是蘊處界皆滅的斷滅空,是蘊處界都滅盡了以後,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一存在,這樣才叫作滅諦。依蘊處界都滅盡了以後,剩下第八識如來藏獨一存在的真實滅諦,才會有大乘的滅諦以及二乘的滅諦可修、可證,才會有一切可滅的法、可斷的煩惱、可證的菩提,才會有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才會有因地常樂我淨四依,才會有將來佛地常樂我淨四依。因此說,最後其實還是要歸到一依,就是前面〈一依章〉所說的唯如來藏為依。這樣才是真正的大乘滅諦,這樣以大乘法函蓋了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以及佛菩提,是以這個道理來為大眾宣講三乘菩提的入門。佛都是因為不愚於法的三乘初業學人有因緣可以在將來覺悟以及得證,所以才會說這三種的四依。也就是說,有依法不依人等四依,才會有因地常樂我淨四依,才會有將來佛地常樂我淨四依,而最後其實還是要歸到一依,就是唯如來藏為一依。

時間關係,我們先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66-a22_073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2集 四依的秘密(二)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佛法浩瀚無邊,許多修學佛法者窮其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三藏十二部經隱晦難知,縱使皓首窮經依舊無法正確入理,所以久修佛法的老參們,往往深感茫然無所趣入。《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義理同樣的也是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上一集我們談到四依中的「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由於二乘菩提解脫道所證所知的都是在現象界中,都是在世俗法中,從來不涉及法界實相,不知名色與萬法的本源,所以就算滿證成為阿羅漢以後仍然無法成佛,所以是不了義法;而菩薩所修學的大乘佛菩提道能夠實證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生起般若智慧,所以才是了義法。

有一些哲學教授在研究佛學,看到 平實導師書裡面說:「阿羅漢來到我們面前,也沒有開口餘地。」他們心中真的氣壞了!可是在2006年,他們有人開口說要寫書評破 平實導師,如今好多年過去了,為什麼連一篇短文都還沒有發表出來?其他的大師們,至今有哪一個人敢寫文章出來毀罵?我們為什麼能夠如此?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我們卻不必學項羽那樣自刎,反而是越挫越勇,原因就在於這是了義法。因為這是了義法,連阿羅漢都沒有開口的餘地了,何況一般凡夫!這就是了義法的威德。但是我們在說法評論當中,其實沒有任何傲慢、瞧不起人的意思,純粹在說明菩薩修學大乘佛菩提道所證所知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的威德力,在顯示大乘佛菩提道的莊嚴殊勝所在。假使這不是了義法,我們絕對沒有辦法如此。

換句話說,菩薩的了義法是依什麼而說是了義法?菩薩的了義是因為他所證的是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而如來藏的體性就是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祂能生萬法,但是出生萬法而且配合著萬法在運作的當下,祂自己卻是涅槃,這才是了義法。這個了義,顯然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既然是依如來藏而建立的,而如來藏是常樂我淨的法,請問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不是依常樂我淨而建立?還是依祂。所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背後的真正祕密,其實是依如來藏的常樂我淨而建立,凡是否定第八識如來藏法的修學者,儘管自認自己已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其實仍是違背了 佛陀所說「四依」的判斷準則,應以自己所證所知是否合乎第八識如來藏法的體性來作判定才是。

我們再來談談「依義不依語」好了。讀經典或者是讀菩薩的論、註,最重要的是依義不依語。然而依語不依義,正好是自古以來廣大佛教徒們的落處,他們總是把經論中的文字表義,當作是真實義,因此所理解的解脫道或佛菩提道就都誤會了。誤會之後而為眾生說法,眾生就跟著他依語而不依義。可笑的是,那些依語不依義的人,卻要求依義不依語的菩薩要隨順他們的說法,辯解他們才是依義不依語。可是現在的學佛人都很可憐,因為當代大師們連了義、不了義都弄不清楚,一向都依語而不依義,誤會經中所說的真實義。也許諸位不太相信,那我們來舉個例子好了!有位大師,一般人看到她的信眾有幾百萬人,當然認為是大師了。可是她並不是佛法中的大師,她只是表相大師。她怎麼解釋世俗諦跟第一義諦呢?她在書中這麼寫:在家人用財物供養出家人,讓出家人可以生活無虞,這樣供養出家人,就是世俗諦。出家人修學佛法、證得佛法以後,用佛法回報給在家人,這叫作第一義諦。她在書中的大意是如此說的。我們不得不感嘆說現在真是末法時期,連大師都不懂世俗諦、第一義諦。

在大乘法中,不論是第二轉法輪的般若,第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都是依究竟佛地時無垢識的常樂我淨來施設的。而佛地無垢識的四種常樂我淨是究竟佛法的所依。凡是究竟佛法一定要依這四法,以這四個法為依,才能談到依義不依語。而佛地常樂我淨的部分功德,其實是在因地就已經存在了,也就是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本來性、清淨性、涅槃性、自性性,是在因地就已經存在的。由於第八識的本來性所以是常住法,才會有菩薩明心時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才能夠有將來佛地無垢識的究竟常樂我淨。可是因地的第八識,雖然還不是佛地的常樂我淨,卻在因地中就已經顯示祂的圓成實的真如法性,可是這個真如法性卻是法界實相中的大祕密。

為何這個真如法性是法界實相的大祕密呢?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第八輯中說:【自古以來佛弟子修學佛法最大的盲點,就是不知道般若應該如何實證——不知道成佛之道應該如何見道,並且把禪宗的開悟當作是與經教中的佛法無關的修證。有很多人修學大乘佛法,知道應該證悟般若;可是般若的實證是以什麼作為檢驗的標準呢?三百年來,一直都沒有人知道;而真正證悟的人也沒有出來弘法講清楚,是因為環境因素而無法出世弘法講清楚;所以有很多人開始走上經論研究的路子,誤以為只要理解經論中的意思,就是開悟了。然而知道與實證是有很大的距離的,因為所謂的知道,都是從文字表面來理解,是透過語言上的閱讀與思惟所得到的認知,並不是實證,這樣的認知一定有許多地方是誤解經論的。我們正覺同修會的重要任務,就是告訴佛教界:般若的實證是以證真如為標準,證真如則是由親證如來藏而達到;只有親證如來藏了,才能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能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時,就擁有法界實相的智慧。】(《楞嚴經講記》第八輯,正智出版社,頁105)

正因為證悟如來藏的真如法性極為困難,是法界的最大祕密,所以古今中外,無論是宗教家、哲學家、心理學家,甚至是科學家,雖然都在探索宇宙萬物,乃至各式各樣的生命物種究竟從何而來,然而宗教家翻遍經論百思不得其解,哲學家邏輯辯證始終找不到源頭,心理學家探索心理的層次最多只到潛意識的一小部分,科學家埋首研究分析各種物質依舊找不到出路。譬如,一神教一直要尋找永恆的上帝,但上帝在哪裡?在各人身心之中呀!就是出生名色、出生三界有情的第八識心呀!這才是真正的造物主,但一神教徒們卻都找不到上帝。哲學家也一直提出來質問:「上帝在哪裡?」有誰能夠找到上帝而讓我同樣能找到上帝,我找到以後也能幫別人一樣找到他,這樣才是真的。如果只有你能找到,別人找不到,那就不是真的。問題來了:當大家都找不到時,連最信仰上帝的全球所有主教都找不到,哲學家就下了一個定義:人造上帝說。然而上帝是誰?其實就是大家的如來藏,祂能「遍興造一切趣生」,祂才是真正的造物主,這是法界實相中的大祕密。

又例如婆羅門說:「我們婆羅門種姓都是大梵天所生,從大梵天之口化生,所以種姓尊貴。」有一天 佛陀就向那位婆羅門提出質疑:「你有沒有父母?」「有。」「那你怎麼從大梵天口中化生?」婆羅門可就不敢答話了。可是 佛陀常常說:「一切眾生都是如來所生。」哪個如來?自心如來。沒有人能質疑 佛陀這個說法。婆羅門教都說是大梵天所生,他們心中想像的大梵天其實就是如來藏。所以這是法界實相中的祕密,這個祕密都是依常樂我淨的如來藏說的。

這個法界實相中的最大祕密,也是最久遠而且盡未來際都不可能被改變的祕密,當然不能夠輕易就明明白白寫出來,太輕易明白寫出來,反而讓根器因緣不足的眾生不信、誹謗,所以 佛陀才再三叮囑要隱覆密意而說:以種種語言文字的表相寫在裡面,讓開悟明心已證實相般若智慧的人能讀懂,沒有開悟明心的人讀不懂。所以,依義不依語講的就是常樂我淨的如來藏;而這個常樂我淨的道理,卻是絕大多數的學佛人都不懂的。可是一般還沒有破參的人說:「佛經我讀過很多遍了,明明就沒有看到哪個地方明講如來藏。」這就像雲林老人告訴 平實導師說:「《大藏經》我讀過六遍了,我就欠一個悟。」真的就只是欠一個悟。在還沒有破參之前是讀不懂的,就以為佛經講的太隱晦了,沒辦法讀。可是你去請問一切真正已悟的人(悟錯的人不算數),當你請問那些真正已悟的人,他們都會認為 佛陀已在好多部經典中明講了。

不但在大乘法中如此,四阿含中阿羅漢聽聞了 佛陀所說的大乘經以後結集起來,裡面也是有一些明講的地方,只是結集的阿羅漢們自己不懂,所以仍然是阿羅漢而不是菩薩。他們把大乘經典中明講的「本識」結集出來以後,自己卻仍然無法成為菩薩,所以捨壽後就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阿含中明講的部分,阿羅漢們自己也不懂。當你找到如來藏而讀懂了,才真的瞭解什麼叫作「依義不依語」,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依義不依語是依常樂我淨的第八識來施設的。這時終於懂了!所以由此證明,依義不依語是依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常樂我淨來施設的。依義不依語,難道只有大乘法中才有嗎?不!四阿含中也一樣;所以 佛要為三乘初業不愚於法的初學者說依義不依語。因為即使是四阿含的聲聞道,也是同樣要依本識的常樂我淨,來說阿含、來說聲聞緣覺的解脫道。如果是愚於法的聲聞解脫道修學者,為他講依義不依語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他不懂,不懂的結果就會否定了無餘涅槃的本際而說一切法緣起性空,成為外門勤修解脫道的人。

同樣的,又如依智不依識。對於依智不依識的道理,即使是佛門大師也是誤解重重。例如有位法師說:「『依智不依識』。智是什麼?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遇到這些境界多想想,不可以盲從;盲從就是依識不依智,你的智慧沒有了,你感情用事,你怎麼不迷?」這位大師其實不懂什麼是智?什麼是識?如果佛法有這麼粗淺表面就好了,那每個人只要不感情用事,依理智而不盲從,就可以不迷了;既然不迷,就代表有智慧不感情用事,就有智慧了。說了半天其實都還落在識情分別想像中而沒有正確佛法智慧。

對於智是什麼?識是什麼?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凡是三界中所能分別認識的都叫作識,依於意識所能知解的法而安住其心,就是依止於識的境界。阿羅漢所知道的都是現前法:五蘊的每一蘊、六入的每一入、十二處的每一處、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現前可以觀察到的法。可是法界的實相如來藏在哪裡呢?他們觀察不到。所以從大乘法來看,阿羅漢、辟支佛的所知,仍然是依識不依智。從凡夫的立場來看阿羅漢、辟支佛,往往說他們是依智不依識;因為他們所斷我見、所斷我執的智慧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觀察得到。可是當阿羅漢回頭來看菩薩,兩位菩薩大庭廣眾說話很大聲,講得很快樂,都是在講法界中的實相,可是阿羅漢們都聽不懂,所以正是依識而不依智,才會聽不懂。

古時中國也有這樣的禪師,兩位禪師講話很大聲,可是旁人都無所聞。「無所聞」並不是聽不到聲音,而是聽不懂。這難道只有古時候才有嗎?不,我們同修會裡就常常是這樣。某甲幫某乙背負了行囊,某乙就向某甲道謝說:「謝謝你,我正好病得沒力氣,讓你為我辛苦。」某甲回說:「又不是我背的,都是祂背的。」某乙說:「對呀!是祂背的,不是你背的,但是還是要感謝你。」結果某甲說:「所謂感謝,即非感謝,是名感謝。」旁邊的人聽了迷迷糊糊的,都不知道在講什麼,兩個人講得很大聲好快樂,因為法樂無窮,可是旁邊的人震耳欲聾都無所聞,不就是這樣嗎?

為什麼能夠這樣?因為菩薩是依智,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卻只能說是依識了。因為阿羅漢所證的都是三界中法,菩薩所證的是三界外法,將來入了無餘涅槃的那個法就是三界外法。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依識或依智,其實還是依如來藏來施設的。是依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依如來藏將來成佛以後的常樂我淨來施設。菩薩依智不依識,阿羅漢依識不依智,所以阿羅漢在菩薩面前沒有開口說話的餘地,不是因為阿羅漢在長菩薩的威風、在滅自己志氣,而是因為他在菩薩面前想要開口時都是膽顫心驚的,因為一句話講出來,不曉得菩薩會怎麼斥責他;而菩薩為他說的,他卻聽不懂。所以依智不依識,就於此分野。

至於「依法不依人」的道理又是什麼呢?時間關係,我們下一集再說。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64-a22_07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1集 四依的秘密(一)

 


各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佛法浩瀚無邊,許多修學佛法者窮其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三藏十二部經隱晦難知,縱使皓首窮經依舊無法正確入理,所以久修佛法的老參們,往往深感茫然無所趣入。《勝鬘經》是大乘佛法很重要的經典之一,但是義理同樣的也是深邃難解,古來鮮少有人能正確清楚分明地闡述其中的道理,今天我們「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主要是依 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的內容為藍本來和大家分享。平實導師所演述《勝鬘經講記》有個特色,就是義理完全正確,又可以深入淺出地讓大家深刻瞭解佛法大意,建立正確知見,幫助大家實證佛法,次第入道,免於久修佛法而一生唐捐其功的遺憾。

今天我們接下來五集的節目,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四依的祕密」。依就是依止、依靠的意思,譬如嬰兒必須依靠、依止父母的養育照顧,才能活命成長,而修學佛教正法也必須有所依靠、依止,才不會毀壞自身的法身慧命。但是依靠必須合乎佛教真理,不能盲目的隨便依靠,必須有正確辨別判斷的標準,而四依就是學佛人修學佛教正法所應依止的判斷準則。

那什麼是四依呢?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義不依語。所謂依法不依人,就是依於佛教正法而不依人;依智不依識,是依於真實智慧而不依於虛妄心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是依於真實了義經而不依世俗方便權說的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是依真實的義理而不依文句言說。有關四依的字面解釋,一般人只要閱讀或者聽聞了都可以理解,每個學佛人通常也都認為自己依止著四依的原則在學佛修行。但是如果不能真正瞭解四依背後的祕密,那麼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依法、依智、依了義以及依義,卻還是依人、依識、依不了義與依語,最後修學佛法還是形同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情形了。

有關四依的道理,前面的親教師已經講了一部分,接下來這五集中,我們將陸續再來補充說明四依的道理,以及「四依的祕密」究竟是什麼,作為最後的總結。我們先來說明什麼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既然要談什麼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首先當然一定要探求什麼才是了義?什麼是不了義了?佛陀在《大般涅槃經》卷6直接明白的說:【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為什麼 佛陀會說二乘菩提解脫道所證所知是不了義,而菩薩所證所知的大乘佛菩提道是了義法呢?因為三乘菩提是經過三轉法輪才講完的,初轉法輪是二乘菩提道,講的是聲聞人所修證的解脫道,只管出離三界生死,不論及法界實相,不是般若智慧,所以是不了義;而大乘佛菩提道能夠實證法界實相的祕密——如來藏心,生起般若智慧,所以是了義法。

四阿含所說的只是二乘菩提,也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這兩種菩提在初轉法輪時已經具足宣說了。二乘的解脫道,所證的都是在現象界中,都是在世俗法中,從來不涉及實相,不知名色與萬法的本源,因此滿證以後仍然無法成佛,所以是不了義法。現象界世俗法講的就是蘊處界,就是要斷我見、斷我執。把我見、我執斷了以後,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再受生了。可是斷我見、我執所斷的是什麼?所滅的又是什麼?都是蘊處界,就是滅掉自己。換句話說,誰如果想要去修學阿含解脫道,他其實是想要自殺的人,但他自己並不知道這個事實。這是白話來說,不是講官話。講官話,是說:「你來學阿含解脫道,你就是要證得解脫」,這叫作官話,官話是會騙人的。

官方語言往往是不可信的。這種官話為什麼不可信?因為他說「你可以得到解脫」,表面上看來是覺知心可以證得解脫,似乎是覺知心永遠常住不滅而不再來三界中輪轉生死。眾生聽了這種說法,會覺得是覺知心永遠不再去輪轉生死;可是等他瞭解那是官話的時候,他其實已經上當了。可是上當以後仍然會很高興:原來上當還是對的,因為只要有覺知心存在,就一定有痛苦無法逃離;把覺知心、把所有的自我都滅盡了以後,不再出生名色時就沒有苦了。這才是真話,才不是官話。

但是問題來了:滅盡自我,而自我都是三界中的世俗法,把自我滅盡了當然就沒有生死,因為不再去投胎而滅盡自我了,就沒有來世的名色了,當然是不會再有生死了!可是二乘解脫道智慧所觀行的對象都是蘊處界,是三界中的世俗法,所以二乘菩提就因此被稱為世俗諦,原因就在這裡。可是這個世俗諦是了義的嗎?答案是不了義,因為世俗諦修證到究竟位的人是阿羅漢。可是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到底是不是已經實證大乘了義法呢?其實不是。阿羅漢相信 佛陀的開示,說有一個識常住不壞,即是無餘涅槃中的本際。這個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常住不壞,阿羅漢們都不必親證,只要相信有這個本際就夠了;然後現前觀行,把自己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是如何的虛妄,一一現觀完成,把我見、我執都斷盡了,他捨報時就可以入無餘涅槃了,都不必親證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如來藏。因為這個無餘涅槃中的本際——如來藏,就是大乘佛菩提道了義法的最大祕密,是阿羅漢必須迴小向大成為菩薩,並且開悟明心以後才能夠知道的祕密。

所以,就算阿羅漢已經是人天應供了,是諸天以及世間一切人都應當供養的阿羅漢;可是阿羅漢遇到剛悟不久的菩薩——這隻金毛獅子才剛出生,阿羅漢遇到這位菩薩就開不了口了。因為這個剛出生的金毛獅子,雖然走路還是有一點蹣跚,走不很穩,但他畢竟是獅子。這剛證悟的菩薩由著阿羅漢說法,等阿羅漢說到一個段落了,口水乾了,需要喝水了;當他正在喝水,這位新悟菩薩就問他:「請問你將來入了無餘涅槃,那裡面是怎麼回事?你知道嗎?」這阿羅漢一聽,嚇得幾乎嗆著了,因為他已經發覺:「原來這位新悟菩薩問我的問題,我貴為阿羅漢,竟然也答不出來!那無餘涅槃中到底是什麼呀?」還是不知道。他只知道 佛陀說無餘涅槃中有本際識,那個識是常住不變的,是清涼、真實、寂滅的,可是究竟在哪裡?那裡面的識獨住的境界又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

他縱使到處去問別的阿羅漢們,還是問不出個所以然。假使他遇到一個洋人出家了,他問:「你這位洋人,既然出家成為阿羅漢了,請問無餘涅槃中是怎麼回事?」對方一定會說:「I don't know.」如果他問到另一個人,對方可能說:「俺不知。」都不知道,不管是哪一位阿羅漢,都問不出個所以然。他真的想不通,可是也不太服氣,有一天阿羅漢就回來問這位剛悟的菩薩:「請問你,無餘涅槃中是怎麼回事?」這新悟菩薩就指著他的鼻頭大聲喝道:「參!」這阿羅漢那時才知道:「原來我這個阿羅漢,即使證得解脫道中的極果,成為俱解脫的三明六通大阿羅漢,為什麼我還是不懂?而這個菩薩才剛開悟,為什麼就懂?」也許他不服氣,去問 佛:「佛陀啊!這菩薩才剛悟,為什麼我不懂的、他卻能懂?」佛陀就告訴他:「沒有別的辦法,你必須迴小向大,等你悟了才會懂。」

阿羅漢如果對了義法有很深厚的信心,已經願意發起悲願,不怕生死而迴入大乘以後,當 佛陀在世時,想要開悟是很快的,沒有什麼困難。可是如果害怕生死苦而不肯發大心,那就只好繼續當阿羅漢,直到死了入無餘涅槃。可憐的是,他入了無餘涅槃以後,還是不知道無餘涅槃中是怎麼回事。由此可見,菩薩剛悟入時雖然只是般若的總相智——也就是根本無分別智,而這個般若的總相智已經不是阿羅漢所能知道的,所以顯然般若才是了義的,阿羅漢們所證的解脫道智慧仍然是不了義的。

假使有一天出來一位辟支佛(我們這裡說的是假使,機會很小),他講了一大堆的因緣法,這位菩薩好整以暇慢慢地聽。當他講完了,菩薩客氣地請問:「大德辟支佛!將來你捨報入了無餘涅槃,那裡面是怎麼回事?」他會答覆你:「裡面是本識獨住。」菩薩說:「我不問你本識,我問你入了無餘涅槃以後是什麼境界?」他也不知道,因為他也沒有證得本識,所以無法現觀本識獨住的無餘涅槃中的境界。所以辟支佛也會知道:原來我這個因緣法仍然不是了義法,原來菩薩的所學所修才是了義法。他對這位新悟菩薩就不敢小看了,因為吃一回虧就學一回乖,以後就不敢亂質疑菩薩了。這問題就出在這裡:聲聞解脫道是不了義法,菩薩所修的佛菩提道才是了義法;不了義法不能證得法界實相的祕密,了義法可以證得法界實相的祕密。有一天看到這位新悟菩薩對他的師父畢恭畢敬,他想:「那位被禮拜的菩薩,修證一定更高。」可是又看見那位被禮拜的菩薩遇見了 佛時,還得要五體投地、行頭面接足禮,並且還在 佛前右繞三匝才敢坐下;而且正襟危坐,不敢隨意坐。他想:「佛陀可真是不得了!」阿羅漢們只能從事相上這樣看 佛陀,無法猜測 佛陀的證境;所以他們知道解脫道是不了義的,不是究竟的解脫。可是阿羅漢、辟支佛知道這些事相,凡夫們就不知道了,才會敢隨意輕視、誹謗大乘證悟者。

因此,百年來多少凡夫不斷地主張:四阿含的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問題來了:如果解脫道就是成佛之道,那麼 佛陀在世時,人間就應該有一千兩百五十一位佛陀了。是不是呢?當然是呀!因為解脫道既然是成佛之道,而阿羅漢們的解脫道都已經是「所作已辦、梵行已立」,那當然也是成佛了,可是為什麼那些「阿羅漢佛」都不懂般若呢?對於這些淺顯可知的道理,很多人竟然都沒有覺察。因此,三乘菩提絕對是有了義與不了義的差別;解脫道是不了義的,因此四阿含當然不是究竟的法依止;究竟的法依止,應該是大乘的般若,並且要函蓋第三轉法輪的一切種智諸經,才能說是究竟的了義。

現在又有問題了,當我們依止於了義法、了義經,說第八識如來藏才是禪宗證悟的標的,才是大乘佛法的實相祕密,可是現代禪宗裡絕大多數的錯悟法師卻罵:「如來藏是外道神我,你們落到外道法去了。」我們出來弘法不都是這樣被罵的嗎?他們罵了好幾年,後來 平實導師乾脆就寫出《真實如來藏》讓他們看一看。《真實如來藏》是怎麼起心動念寫的?是因為有個居士向 平實導師說:「有位法師講:如來藏是外道神我的思想。」平實導師聽了當場就說:「他這樣是謗法,這是很嚴重的事情。」所以,那次聚會論法完了,回家當晚 平實導師就開始著手寫那本書。不過一、兩個月,就把它寫完了;印好了,又親自去郵局寄給這位法師。平實導師在書中講了誰,就寄給誰;平實導師就是這樣作,明人不作暗事。

那一些悟錯的人聽到說:正覺同修會開悟的內容是證第八識如來藏。他們心裡面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如來藏是什麼?我有沒有證?」第二個念頭是:「我沒有證,我該怎麼對付蕭平實?」因為當他知道自己沒有證,而別人親證了,他會知道:「對方即使不指名道姓指斥我,他的書也會顯示我的錯悟,至少會顯得我的證量很差。」所以種種耳語就開始了,最後就逼得 平實導師開始不指名道姓的辨正法義。可是不指名道姓辨正了幾年以後,還是沒有絲毫的效果,堵不了大師們的嘴、救不了任何人,於是 平實導師乾脆就開始指名道姓。剛開始指名道姓的決定作下了以後,平實導師是有被告的心理準備;可是 平實導師知道他們不可能去告,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他們不會為了被指名道姓而去告 平實導師,因為告了以後,他們會更沒面子。第二個原因,這不屬於法律管轄範圍,他們告不動,而我們也有法律專家。

所以,你的法若是了義的法,當你出來弘揚時,他們終究會知道你是了義法;但是凡夫大師們為了名聞利養、法眷屬貪著的緣故,不可能承認你的實證,反而會想辦法把你誣衊,所以他們一直抹黑 平實導師。佛教界的抹黑,就是無根誹謗為邪魔外道。可是問題來了,他們儘管抹黑,但我們提出來說:「你們所悟的意識仍然是從如來藏來的,而外道的神我仍然是意識;如來藏是出生了外道神我的識,是第八識,你怎麼可以說如來藏是外道的第六識神我呢?」正因為是了義法的緣故,所以只要是聰明人就不敢再講話了。

各位觀眾!只要您不斷聆聽我們一系列三乘菩提電視弘法節目,搭配閱讀 平實導師的書籍,您就能明白「四依」以及「四依的祕密」究竟是什麼,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選擇來修學佛教正法。

時間關係,我們先說明到這裡。

敬祝大家:身心康泰、福慧增長、早證菩提!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48-a22_071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0集 真佛子與四依(下)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70集「真佛子與四依」。

在上一集當中,我們講到四依當中的依法不依人,但是在依法不依人的前提之下,還是必須要能夠有一位真的善知識來領導,你才能夠知道什麼樣的法是可以依止的;如果遇到的不是真的善知識,那麼你的依法不依人就會產生錯謬。

在這一集,我們繼續來說「第二、依義不依語」:佛法修證當中,有文字般若以及實義般若,在聞思修學的過程當中,就是要由文字般若來轉入實義般若的思惟,才能夠正進修慧;文字般若是屬於一再熏習的聞慧,但是只有聞慧,沒有思惟、沒有去瞭解到文字般若背後的實義,一樣是沒有辦法增上熏修的;所以,四加行當中,要學四加行要先學四尋思觀,從名、名義、名義的自性、名義自性的差別當中去瞭解法的實義。當你相應到你真正的觀行,是在實義當中去觀行的時候,那麼就是能夠幫助由文字般若進入了實義般若的智慧。善友、經典都是修證的助緣,必須通過他們才能夠有正確的方向。從佛世到現在兩千五百多年,正法得以繼續傳承,就是因為有經典、有善知識——依於善知識對於經典當中法的思惟與領受不斷地傳承下來——所以文字般若是很重要的。

可是在讀經典或者讀菩薩的論、註,很重要的就是還是要能夠「依義不依語」。佛世的時候在祂身邊的弟子,有些都是屬於婆羅門種姓,或者是剎帝利種姓,他們是屬於雅利安族的比丘,他們認為雅利安語是比較高貴的善語,所以就希望把佛法一律雅語化;但是 釋尊拒絕了,而且 釋尊說的很重。《四分律》卷52有這樣記錄,他們對 世尊說:【願世尊聽我等以世間好言論修理佛經。」佛言:「汝等癡人!此乃是毀損,以外道言論而欲雜糅佛經。」佛言:「聽隨國俗言音所解誦習佛經。」也因為 佛陀這樣的開示,我們後代的學人不論用什麼語言都能夠來修學佛法,所以佛法才能夠普利於大眾。

現在有一些學人,喜歡在文句上面斤斤計較,但是語言文字會隨著音聲、前後文字而改變它的意義。有的時候經典當中也會有一詞多義,例如「名色支」在十因緣當中是指意根和受精卵,但是在阿含期的十二因緣「名色支」則是指五取蘊;就「識支」來說,在十因緣當中是指入胎識,在十二因緣當中則是指六識身。佛陀在初傳聲聞菩提四阿含中「識入胎生名色」,其實可以乾脆就講入胎識,但是只簡單說「識」這個字,不表明是哪個識;佛法中有許多道理,不是依文字表面就可以理解的。因此讀佛經要能夠有時空背景的立體感,否則不小心就會犯下謗法的惡業。

也有許多不同的名詞,都是指同一件事,例如阿賴耶識、異熟識、種子識、入胎識、有分識、所知依等種種名,都是指第八識。依第八識不同角度的功能差別而加以命名,讓我們得以瞭解;但是名稱雖然不同,都是指同一個心第八識。所以依義不依語,就是要能夠依照語言所表達的義理,而不是語言文字的本身。如果依語不依義,就會成為支離破碎而無法通達。

同樣,勝鬘菩薩在這部論中所表達的四依都是歸依於一依——「依義不依語」,最具代表的都是大家所熟悉的 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78有說到:【勝義諦中既無分別、亦無戲論,一切名字言語道斷。】也只有中國真正的傳承了 佛陀這一個直指人心的心法,禪師的一切的作略,雖有言說而不在言說上面。所以古德開示:【一切施為是法身用】(《景德傳燈錄》卷9。第八識的性相周遍廣博,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非一非異,不落入文字、語言,但亦不離身口意行,這不是經教當中所能夠明示的,所以直悟 佛陀所悟的境界,就稱為教外別傳。

入於通達位的菩薩就是能夠不取種種戲論相,不為語言表相所惑,因為在真見道後得總相智,再進修相見道,圓滿別相智後,依真如非安立諦三品心、安立諦四聖諦十六品心去現觀,入於通達位,正住於唯識的實性,是真正的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於義後,更要能夠知道了義與不了義的分別。《大般涅槃經》卷6:【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我們可以看到這段經文,把了義和不了義區分為嬰兒以及大人的分別譬喻。古今許多學子分不清了義說以及不了義說,因為依人、依語來學佛法,所以就會拿阿含經典來批評大乘經典;如 玄奘菩薩西行時,在現今新疆境內古屈支國遇到的小乘論師木叉毱多以二乘經論否定大乘的《瑜伽師地論》;他在印度時也看到了南印度正量部般若毱多所造《破大乘論》七百頌,這都是以不了義的二乘經典來否定大乘。

就實際修與證來說,三乘的言說都是方便法。《妙法蓮華經》卷2 佛陀開示:【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麁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不論是二乘出世間解脫道的法,或是大乘的法教言說,乃至於禪宗參禪的知見以及引導,是要有言教施設的方便;有著言教施設的方便,但是這個言教的施設它的指向,是要讓你能夠真的瞭解到般若的實義,才能夠有正確的果德相應。

相對於親證實相心如來藏而言,這些言教都是屬於不了義,這些不了義我們也不能夠去除掉,因為一切的言教也是出世間法重要的基礎。佛所說的不了義經,都是依於不同根性──或者貪性、或瞋性、或墮性、或邪見、或凡夫性、或聲聞性、或初心菩薩等等為種種方便門,所以有十二分教的差別,來引度各個不同種性的眾生,這不是了義教。如果菩薩證悟後現觀不足,對於了義經、不了義經沒有智慧判斷,那麼屬於道共戒的法毘奈耶,還是會被他人引奪,所以還是會退轉。同樣,勝鬘菩薩所表達的四依都歸於一依──「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就如禪宗所有公案,看來各個不同,言說作略各有不同,但都是直指人心的了義說。菩薩證真如後,現觀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一切法歸於如來藏,這時他所觀一切法都是了義,這不是一切二乘人所能夠思惟的。

第四、依智不依識:菩薩於聞慧、思慧、修慧已得圓滿,所以有著實證的智慧,由親證現觀的真實性,不在於聞思修推理的意識名相分別的層次,所以對於自己的所修所證,再也不會被他人所引奪;現觀親證後,對於如來所說的甚深法義,也不會再有誹謗的行為。因此,對於一個親證的菩薩來說,他親證了以後,一定要能夠如實的現觀;如實的現觀了以後,要能夠在身口意當中如實的轉依,這樣才能夠成熟依智不依識的功德。

如 玄奘菩薩在那爛陀寺時,戒賢論師命 玄奘菩薩為大眾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那時候寺中有位師子光論師已經在為大眾講《中論》、《百論》,並且說二論的宗旨主要是在破瑜伽行派的義理。玄奘菩薩對於《中論》、《百論》嫻熟,也很通達瑜伽行門,所以就對他說:先聖開立教言,應機應緣有側重的不同,《中論》、《百論》和瑜伽教義並沒有互相違妨。迷惑的人無法通達,就會說兩者相違背;這個過失是在後世傳法的人不能通達,不是兩者法義之間有問題。玄奘菩薩更為他說明:《中論》、《百論》中所講「一切無所得」它的要旨是要破遍計所執的虛妄性,不是說就沒有了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是師子光論師不能通達善悟,見論中說「一切無所得」,就認為瑜伽唯識所立的圓成實性等都要遣除,成了一切法無因而有。而現今應成派中觀與虛妄唯識的見地和師子光卻是一樣的。因為沒有實相智、沒有般若智,所以只能依識心分別來說,不論講緣起性空、離念靈知、意識細心等,都是依想像分別而有,都成了邪說謬語。若是否定如來藏、否定阿賴耶識的學人,更不能稱為是佛法當中有智的人。

依智不依識,從菩薩證得總相智開始初分成就,到佛地四智圓明而究竟圓滿。四智圓明,就是轉無垢識為大圓鏡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5中開示:【如來所欲所向,智為先導。如是等如來所欲,皆為令彼一切眾生圓滿無上一切智果,如其所應宣說法要。】所以,菩薩雖然還沒有成就佛果,可是在作任何護法的事業、利益眾生等事行上,一切身語意業都要能夠以智為先導,要能夠隨智而轉。

譬如說,菩薩以智為先導,能夠得到身業的具足,就是他能夠作為眾生的一個模範,能夠視眾生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化,就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去教化他;而且更會很謹慎於自己的一切身行,因為自己的身行,如果犯了殺、盜、淫等惡業,或者是貪求名聞利養等等,等於在眾生的面前作了非常不好的示範。因此,菩薩不但會觀察眾生應該以什麼樣的身行與他來教化,更能夠非常謹慎自己的身行。同樣的,菩薩也會很注意自己的語業,只要任何的語言有所出,一定是能夠為了利益眾生,所以不會有著麁惡語、混濁語、逼惱語、離散語、童稚語、卑慢語、鬪諍語等;菩薩都是如實語,說正真語,說能夠讓眾生轉入佛法當中的語言,所以菩薩有語言所出的時候都如燈照明。

什麼是菩薩以智為先導意業具足?那就是菩薩剎那一心中,都與慈心、悲心相應,這是一切世俗外道所不能夠瞭解的。他的心心念念剎那剎那,都是施設方便為欲引領眾生入於佛道,始終不會產生一念自害害他的心念;對於一切眾生、對於一切法也不會畏懼,不以小法為足,也不以所證為滿,所以在一切法當中能夠起智了知,能夠具足更多利益眾生的事業,積極於成佛之道的修持。這就是當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轉依的功德現起了以後,所行的身語意業都在依智不依識的行當中。

這一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35-a22_070


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9集 真佛子與四依(上)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9集「真佛子與四依」。

在上集中,我們瞭解:若離開第八識如來藏,沒有緣起性空可說。依六識論說緣起性空,將意識視為緣起根本,則同於常見外道;而於意識五位斷的事實上,緣起性空又成了斷滅論,同於斷見外道。這是具有慧眼的您可以輕易判斷的。

勝鬘菩薩說:【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菩薩正知「常樂我淨」的真實理是指第八識而非意識;究竟的常樂我淨那是佛地的境界,也不是因地菩薩的事,所以菩薩更不敢起高慢。菩薩在領受了這樣的知見以後,悟前就能夠知道修學佛法就是要親證這個本來就常樂我淨的如來藏,悟後親證了這個第八識如來藏,更會感受到如來藏中的七識心種子還沒有究竟清淨,所以還不是真正的淨。要能夠真實究竟的淨,才是真實究竟的我;成為真實究竟的我,才能真實究竟的樂;有了真實究竟的樂,才是真實究竟的常——因為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不再變易了,這才是究竟的常。具足四種究竟常樂我淨時,才是真正的證得佛果,否則都還沒有到達佛地的果位,也因此菩薩怎敢起慢呢!

每位眾生依清淨如來藏而有,在因地祂是本具有常樂我淨,只是因為還含藏著染汙的種子,也只是因為現世學佛早晚一時的因緣假相罷了,所以面對佛菩薩、面對上位菩薩,菩薩不敢起慢;面對新學菩薩,知道他們也是未來必定能夠成佛,所以更能夠斷除輕慢心。也因為這一個樣子,所以在成佛之道上,才能夠三學增上而得無礙、而得成就。有這種正見的人就是 佛陀真正的兒子,從正法中出生,也是從佛法中化生的人,不但能夠知道如來法身是常樂我淨,並且還能夠從總相智去獲得別相智以及道種智,乃至成佛得到佛所有的其他法財。

怎麼說是得到佛其他所有的法財呢?如果是出家修到阿羅漢位,一心想捨報了入無餘涅槃的人,是不能稱為真子。只有在大乘法見道、轉依佛菩提,不會獨善其身而入無餘涅槃,要能實證成佛之道所依的第八識如來藏心,才有能力挑起三乘菩提的正義,也才能夠具傳解脫道以及佛菩提道的大擔子;因此要能夠挑起如來家業,要能夠具傳三乘菩提的正義,佛才說他們是真子。

所以 佛陀說:【是我真子,從口而生,法法所化。】(《中阿含經》卷29從口而生,這就是能夠對 佛以及對 佛陀所說的法能夠信受無疑而努力去實踐;法法所化,則是自己在實踐的過程當中,轉依了法的功德,而增上了法的功德受用於身口意行當中。所以,佛所說的法都能夠聽進心中而付諸實行,也能夠親證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體性;能夠親證了真如體性,能夠瞭解了佛法的密意,這就是真正的從「佛口出生,法法化生」的人。同時只要悟了,就不在男女相中,都是 佛的真子。會在無生法忍上面努力進修而求證,次第的增上,也能在未來的生生世世中都不入無餘涅槃,在一切行中自度同時度他,而在度他的同時自己又不斷地增上,這才是真的從佛口所生,從法法化生的真子。色身無妨是父母所生,但是菩薩的法身慧命是從佛口所生,這就是法法化生的佛的真子。

由法法化生、自度度他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相應到成佛所需的無量法財。不迴心阿羅漢只能從佛法中得到解脫道的法財,那是非常少的。如果有因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證阿羅漢果一生就可以具足證了,可是成佛卻需要三大無量數劫。所以《法華經》中,阿若憍陳如等五百阿羅漢到於佛前,頭面禮足這麼說:【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妙法蓮華經》卷4來悔過自責。所以有志於成佛之道的菩薩,會把佛的所有法財,從總相智開始,進入別相智、道種智乃至於諸佛的一切種智都要得到,能夠生生世世發願隨諸佛修學,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呢,無論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他所恭敬修學的對象,也因此不斷地相應到諸佛的法財無量無數。

對於二乘所證,勝鬘菩薩說:【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彼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段話有兩個重點,就是二乘淨智和四依。一切阿羅漢、辟支佛雖然都有清淨智,能知道解脫道的四聖諦,不會落於四顛倒,這樣雖然說是淨智,但是他們修解脫道而證得的一切智境界,以及對於如來常樂我淨等清淨法所聞的智慧,都不是他們自己所能了知的;因為二乘淨智,都是在蘊處界的無常、苦、無我、不淨等四法上面用心。阿羅漢所觀行的都是五蘊的範圍之中,而五蘊中每一法都是無常,所以違背常波羅蜜。阿羅漢觀行的五蘊全部都是不樂的法,因為都會與苦相應,所以違背了樂波羅蜜。阿羅漢所觀行的五蘊全部都是無我之法,全部都是不能作主的,因為無常當然不是真我,違背了常樂我淨的我波羅蜜。阿羅漢觀行的五蘊全部內容都是不淨法,不淨法違背了常樂我淨的淨波羅蜜;所以相對於滅諦來說,阿羅漢、辟支佛依他們所證的淨智,還是無法懂得常樂我淨的真實理。所以,勝鬘夫人說二乘聖人對於滅諦的真實義是不瞭解的。二乘人或者是依聲聞菩提信受佛語,或是依緣覺菩提推理證知,但是他們都不是親證了滅諦的真實義。所以 佛陀為他們開示四依之法來依止常樂我淨等四波羅蜜,如果不迴心的二乘聖人不論怎樣的窮究四依之法,還是無法真正的瞭解滅諦和常樂我淨的究竟義。

但是我們再來看,什麼是菩薩的四依智呢?大乘菩薩從四依法來依止常樂我淨的如來藏妙法是和二乘人完全不同的,菩薩得自 佛陀所說真正滅諦——也就是寂滅的真實諦——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清淨體性,這絕對不是那些不迴心的二乘聖人所能猜測的。

勝鬘菩薩說:【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又接著說:【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既然說大乘的滅諦都已不是阿羅漢和辟支佛所能夠了知的,更何況是四依呢?

四依就是:依法、依義、依了義、依智。相對有四不依:不依人、不依語、不依不了義、不依識。這四依其實是依佛果的常樂我淨來施設的,所以常樂我淨是四依的所依。這四依也還得有所依,假使不依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如來藏心,就不能如實證得滅諦的正理。菩薩轉依如來藏真如清淨體性所證滅諦,則能夠現觀本來就沒有煩惱生死,所以能夠諦觀生死、涅槃不二,實無生死逼迫的苦可斷,亦無涅槃的寂滅可樂、可證,說為滅諦,這樣才能進修到佛地的常樂我淨,在佛地的常樂我淨當中,就沒有四依可說。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四依的內涵,其實四依和聞思修證的次第是相互呼應的,我們在此略說。第一個「依法不依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依法不依人的最佳典範。有些道場強調一師一道,意思是說你在我這個道場,你就不可以再去其他的道場了;你在我這邊學法,你就不能在其他的地方學法了,這個說法是有著眷屬執著的情結。在《優婆塞戒經》當中有講到:師父要把優婆塞戒傳給學人,他要先觀察這學人六個月;可是相對的來說,這六個月也是學人可以好好地觀察這個道場所傳的戒是否真正的清淨。

因此,對於一個有心學法的學子,可以依《梵網經》卷2所說:【其法師者,或小姓年少、卑門貧窮、諸根不具,而實有德,一切經律盡解。而新學菩薩不得觀法師種姓,而不來諮受法師第一義諦者,犯輕垢罪。】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我們不能只觀一個法師的外表,或者他的道場大不大,而是要看他有沒有法;可是相對來說,如何簡擇真善知識,這實在是修學大乘法很重要第一步。《華手經》中講:【若有四法,當知是為善知識也,何等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礙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於正法,四者常能隨順教化。】(《佛說華手經》卷10以上是依初學者而說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我們也要了知,雖然是依法不依人,但是人跟法必須要同時具足。我們都很熟悉的《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當中,世尊開示:【菩提妙果不難成,真善知識實難遇。一切菩薩修勝道,四種法要應當知:親近善友為第一,聽聞正法為第二,如理思量為第三,如法修證為第四。十方一切大聖主,修是四法證菩提。】(《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我們看到 佛陀說親近善友為第一,但是這個友前面有一個「善」字,也就是說,這個善友是具足善法的,才能是善友;善友是依著正法而來得這個名稱。所以,這是對初學的提醒,不要落入大師、名人情結。

對於二乘,佛的開示「依法不依人」:是不是證得二乘極果,是要能夠自知自作證的。佛陀開示:【我說彼多聞聖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雜阿含經》卷30因為有著一定相應的清淨三業隨身,才能夠顯示是否證果。證果不是大師口中說你證果就證果,證果是法的相應;既然是法的相應,就必定有相隨的功德。以證初果為例:必有欲界定的成就,所以才能夠得到七返的成就;而能夠有正見修證佛菩提道,所以不會被邪見所惑,因此能夠得到佛法僧戒四不壞淨,就不會再造三塗惡業;能有信、戒、慚、愧、聞、捨、慧七聖財隨身,所以能夠隨時修正自己的過失,不會為自己錯誤的行為找藉口,更不會造下身口意的惡業,而能夠精勤於法。如果沒有上述的條件,例如沒有得到欲界定,對人間粗重的五欲還貪著不捨,為自己的過失會找藉口加以合理化,那並不能得到七返的果德,怎麼能夠說證初果?所以二乘的果證,也是依法不依人。

而在勝鬘菩薩所表達的四依都歸依於一依:「依法不依人」實義是菩薩是要能夠親證實相心,現觀第一義諦中,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我、沒有人,只有唯一實相,就是法,就是清淨本心、如來藏這個自性清淨涅槃,這個就是菩薩唯一的依。也就是說,菩薩的依法不依人,他不是在五蘊的生滅相上面所看,覺得自己能夠解脫於五蘊的繫縛,就是表示是菩薩的依法了,這和二乘人是完全不同的。菩薩是看到了第八識如來藏祂的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轉依於如來藏,所以能夠無畏於五蘊的虛幻,不懼於生死流轉,而能夠生生世世的轉依第八識如來藏增上修學,這是大乘得以依法不依人正向佛菩提的正理。

這一集就說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30-a22_069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8集 略說誤會的緣起性空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在前面幾集我們講到了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那麼這一集我們再講第四個淨波羅蜜。

依於我波羅蜜,也就是我到彼岸以後,那是不是清淨地到彼岸?當然確實是清淨地到彼岸!可是這一個「清淨」是彼岸本來就是清淨的,是本來就住在彼岸的。因此,不是說這一個清淨如同五蘊身心經過修行來變成清淨,祂不是一個相對的法,也不是因修而成的法,是「法爾如是,本然就清淨」。菩薩證得了第八識如來藏心以後,就能夠真正地體會到這一個淨波羅蜜;可是,我們如果說要達到真正的淨波羅蜜,這是佛地的境界。怎麼說呢?真正的、究竟的淨波羅蜜,是把如來藏心中所含藏的染汙種子都已經滅盡了,除了滅盡以外,還有第八識如來藏心裡面種子都不再有變異,因此這才是究竟的清淨。

如果你說菩薩有沒有淨波羅蜜呢?其實在因地的時候,菩薩證得了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他能夠現觀這一個如來藏心沒有貪瞋愛染的煩惱,這一個如來藏心沒有各種的妄想分別,所以轉依了這一個如來藏心以後,我們也可以說菩薩相應了淨波羅蜜。可是菩薩的淨波羅蜜不能等同於佛地的淨波羅蜜,因為佛地的淨波羅蜜是已經究竟清淨,如剛剛所說,不再有染汙的種子,種子也不再變異;可是菩薩雖然證得了這個淨波羅蜜,可是菩薩的第八識心還是具有染汙的種子,還是不斷地變異著;因此,菩薩現觀這些法以後,他絕對不敢起慢,因為非常清楚自己和佛地的境界還差得很遠。

另外,菩薩只要證得了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以後,他再看自己、他再看別人,會非常地清楚知道其實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有這一個淨波羅蜜,只不過是因為修學的早晚;如果對方繼續地修學,他一樣有一天能夠證得這個實相心,他也可以證得這個淨波羅蜜。如常不輕菩薩所說:「汝等皆當作佛。」所以絕對不會起慢心。因此,菩薩生生世世會與一切眾生結上好緣,因為下一世誰先學法不知道。這一世菩薩自己先學法、先證得了,這是這一世的假相;但是你眼前的這一個人,說不定下一世你要依於他,你才能夠相應於正法。所以菩薩會廣結善緣,讓自己接觸正法的緣越來越廣,下一世就不必等到好久才能夠值遇正法而來修學。這就是菩薩依於這一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發起了生生住世的願行,發起了願度眾生的願行。因此對菩薩來說,廣結善緣就非常的重要了。對一切眾生都能夠起恭敬想,對一切眾生都能夠當作自己的增上緣,不論是正增上緣,不論是逆增上緣,都可以在眾生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或者在眾生的身上看到自己也有那些染汙的業行;菩薩依於這樣的心行不斷地修學,也就是轉依於如來藏而來成就菩薩的淨波羅蜜的真實性。

接著,我們看這個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乃至淨波羅蜜,當然是相應於永斷無明、欲愛等一切煩惱,一切苦消滅、真實不虛謬的狀態,這是涅槃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滅諦。這種滅諦大乘菩薩在因地時也是可以相應的,也就是說,大乘菩薩證滅諦,不是滅了十八界以後來證滅諦,在十八界存在的當下,大乘菩薩就可以證得這個滅諦。因此證得如來藏心以後轉依祂,轉依祂以後就開始改變自己;改變自己以後,自己心中的染汙業種就開始歷緣對境不斷不斷地修治,然後能夠淨化,這當然到了最後就能夠相應於成佛之道地地增上。所以,這個「常樂我淨波羅蜜」是在因地就已經開始,只是因地還不究竟,要到佛地才能究竟。因此勝鬘夫人向 世尊稟報說:【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所以說,菩薩所證的滅諦,是不同於聲聞人所證的滅諦。

勝鬘夫人又說:「因為如來法身是常而到彼岸,是樂而到彼岸,是真實我到彼岸,也是清淨法到彼岸;對於諸佛法身有這種見解的人,就稱為正見。」那我們依於「正見」這兩個字,我們來看有些學人主張「一切法緣起性空」,他們是真的瞭解緣起的真實理嗎?其實他們只是在因緣所生的法上,依其想像而言性空,口雖然說空,可是在實際的修持上,或者跟著歐美世間學術潮流走,或者強調人間佛教牽掛於名聞利養,等而下之就是外道喇嘛教依兩性交合的修持來說最上法、說是證空性,他們都是落在無常的緣生法相上,更不知、不解空性的真正道理。因此,古德對於他們這一種修持就批評為:【口但說空,行在有中,墮四顛倒故,言無功德。】(《五苦章句經》)這類學人的法是無常而非波羅蜜,因為您跟著他學不能到達生死的彼岸——不能成就常波羅蜜。

如果說樂波羅蜜,依世間至樂來說,世間的至樂就是三禪樂,如《悲華經》卷2:【身心快樂,無有疲極,譬如比丘入第三禪。】龍樹菩薩也開示:【能除憂愁煩惱,心中歡喜,是名樂受;如是樂受滿足,在第三禪中。】(《大智度論》卷8【是三禪樂,遍身皆受。……此樂世間第一。】(《大智度論》卷17我們說世間的樂不過三禪樂,可是這個三禪樂也是依因緣條件而成,本無後有、有而復滅,有樂的心就會有擾動,所以是不能稱為至樂的。外道喇嘛說「樂空雙運」,他們這個樂空雙運,不論是依應成的思想所成惡取空、男女身觸所起剎那的無念,都和空正見毫不相關;而其所依的身觸淫樂說為大樂,這個大樂不離依他起,必與煩惱相應,生滅、無常,蘊處界一切的法都是生滅法,全屬生滅法當然就沒有樂波羅蜜。因此,稍有世間智慧的人,就不會被他們所蒙蔽。有智慧的您也必不會被蒙蔽,因此能夠正知他們所說的緣起性空、樂空雙運的見處,不會為他們蒙蔽;而能信受相應於 佛陀開示,當求安穩於涅槃樂;而涅槃樂必依如來藏而有,才能夠說是寂滅、清涼、清淨、真實的法。這是樂波羅蜜的正見。

如果否定第八識來主張緣起性空有真我嗎?如剛剛所說喇嘛應成派他們第一就是要否定阿賴耶識,他們主張一法不立,他們主張六識論,這當然就不具有我波羅蜜的正見。六識論所言緣起性空是清淨法嗎?有正見的您必然知道,六識一起念必入人我分別,必入種種的虛妄想,必和五別境的「欲」心所相應,所以依六識論、依蘊處界來說緣起性空,一定是雜染法。而六識論者否定了阿賴耶識,他們發明了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的說詞,喇嘛教更以人過往後這一個意識粗心會轉成意識細心而成為結生入胎識,可是勝鬘菩薩明確地說:【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喇嘛教否定了阿賴耶識,或者如一些學術界的學人批判如來藏的說法,這樣的見解都是屬於無明深重,對於勝鬘菩薩的開示是視而不見。

可是他們所說的意識細心,是真的他們證得的意識細心嗎?其實那是他們想像的法,因為意識最細心無過於非想非非想天,那是完全沒有五塵相應,超越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想的心,這才是真正意識最細心。因此,我們來看入胎前的意識,絕對是和五塵、見愛癡慢種種煩惱相應的,怎能說是細心?而且也必是中陰身滅了、意識當然滅了,也才能入胎。由這樣的道理,你就可以知道他們所說的法是對或錯。六識論者為了維持名聞利養,對一些不懂三界法的人胡說籠罩編排出意識細心、意識極細心的說詞;不論他們如何說,都是落入常見、無知的謬見,所以知見不清,怎能說有淨波羅蜜?

由於這一個常樂我淨的不如實知,就會導致誤會二乘佛法的人毀謗真實的大乘佛菩提道;把真實的佛菩提道當作是外道的神我、梵我,於是就在誤會的情況之下跟著邪見大師來毀謗正法、造下惡業。可是毀謗佛菩提道這個本住法,他們所成就的就是謗菩薩藏;所有成佛之道都是依於菩薩藏中的法教,菩薩藏是 玄奘大師的翻譯,而古德是翻譯如來藏,因此不論是翻譯菩薩藏,或者翻譯如來藏,都是依著這一個本住法、都是依著這個常住法來解說。由這裡我們可以想到,喇嘛教他們也講菩薩戒,六識論他們也講菩薩戒,可是他們否定如來藏,他們否定阿賴耶識,就成就了瑜伽菩薩戒的第四謗菩薩藏的重戒,一切善根都斷,所以他們本身並沒有菩薩戒的戒體,他們本身其實是一闡提者。可是還有許多學人依他們而受戒,那麼豈有清淨戒體可說呢?依六識論來修,又哪有菩薩的成佛之道可相應呢?一闡提人就是斷盡了善根的人,不論他在人間作了多少的善事,仍舊是斷善根者,斷善根者是跟無間地獄相應的。所以,在佛菩提中要能夠生起正見,不為邪見外道所迷惑,這是非常難得稀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剛剛說菩薩一定要多與善友結善緣,一定要和那些於大乘法當中發起菩提心的人互相砥礪、互相期勉來成長,而不會輕易地去詆毀任何一個發菩提心的人。

也因此菩薩依於這一個如來藏心,就能夠產生真正的慈與悲,證悟的菩薩看到自己證得了這一個如來藏心,開始漸漸地脫離五陰相的繫縛。可是看到眾生還是落入種種的五陰相當中,執著於這一個五陰,希望這一個五陰能夠常住不滅,但是五陰的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法不在剎那變異當中;所以只要五陰存在當下,必是與苦相應,菩薩看到了這些,當然就會具足地發起慈心與悲心,希望能夠救護這一些眾生。如果菩薩也看到有些人因為被邪見大師所誤導,無明而犯下了謗法的重業,菩薩更不斷不斷地在法義上不斷地來宣說,希望這些人能夠在捨壽以前來懺悔了業罪,免得墮下惡道。

在這裡我們還是要說,如果菩薩您有了常樂我淨的知見,依於這個知見,你就知道這個是第八識而不是外道所講的六識論;而且也知道究竟的常樂我淨是佛地的境界,那你就絕對不會起慢了。也因為不會起慢,您於善知識處能夠恭敬受法;因為不會起慢,你於一切眾生能夠廣結善緣,而能夠順遂於您所發的四宏誓願,成就於無上的佛菩提道。

這集就說到這裡,我們下集接續。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45-a22_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