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3集 邊見(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邊見」。本集的節目,我們繼續上一集的論述,關於攝屬在惡見中的邊見,而我們談論到邊見中常見的代表——外道五現涅槃。

第一種外道涅槃:認為覺知心住在一念不生的境界中,雖然欲界境界是前後念念相續不斷,但是就在這種自認為是恆常不斷的享受五欲境界念念相續狀態中,眾生就這樣安住下來,永遠都不會滅失,永遠存在三界中,這就是不生不滅,符合涅槃「不生不滅」的定義;就以這樣的認知,將欲界中的覺知心住在五欲中享樂時,由於行陰恆常不斷而認定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就這樣安住於所謂的涅槃中。喇嘛教密宗的男女雙修「樂空不二」的說法,就是佛所說的第一種外道涅槃,也就是正在淫樂中的能觀與能見的功能是圓滿而光明的,所以密宗就將這種樂空雙運中的快樂境界認定為涅槃境界。由此可知,喇嘛教密宗其實就是外道五現涅槃中的第一種。

第二種人知道欲界五欲汙穢不淨,也是生滅法,所以遠離欲界愛而證得初禪;但貪愛初禪境界中的這個覺知心意識的變化相——在定中初禪(也就是說在定中初禪)是不受香塵、味塵一心不亂的境界,妄認這個意識心可以常住於此無念的境界中,以為這就是涅槃;但其實仍然是意識心存在的境界相,不知意識覺知心存在之時,所領受的種種自心定境中的境界相,也是屬於意識運作意行的範圍,都是墮於意行法味之中。他們因為聽聞佛說涅槃寂靜,也是究竟樂,所以認為涅槃中也有快樂存在;而他們在初禪中離欲界生,是離生喜樂,而且遠離欲愛染汙的境界,就已經不在欲界染汙法中流轉了,所以心中無憂而有妙樂;並且又是一心無念而寂靜的,比欲界中的離念靈知心更加清淨,應該就是涅槃的境界;就以初禪的覺知性作為涅槃的實體,這是第二種外道的五現涅槃。

第三種外道的五現涅槃,就是捨離了初禪的身樂,離開了五塵而使得前五識斷滅了,那只剩下意識覺知心獨住於這個定境當中;這樣五塵與五識都已經滅盡了,而可以住在二禪等至位的定境當中,這樣一心不亂而沒有五塵以及定境()法塵的攀緣,因此心中大喜而住於定境之中。凡夫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境界,就誤以為這一個就是寂靜的涅槃,但是其實這只是第二禪等至位的定境罷了,仍然是依於生滅的覺知心而有的境界,仍然是三界中的生滅有為法。所以當他們進入二禪中,住在二禪等至位而不觸五塵,已經能夠安住於自心內境的時候,不再有初禪中憂心失去初禪樂的憂苦,認為這樣就符合涅槃寂靜的定義,所以心中歡喜而認定二禪等至位中即是涅槃境界。因為貪愛二禪等至位當中的定境,由覺知心自住的境界中所生的法味,是不接觸五塵,輕安無比而無負擔,因此心喜湧動;也因為證得二禪的時候心喜湧動,因為久修之後才終於能夠住在自心內境,不緣外境、不觸五塵,心中歡喜,所以也說為「心無苦故」。二禪等持位之中的樂觸,也是虛妄不實的緣生法,將來捨報以後,意識覺知心都會壞滅,並不能生到未來世,更何況是意識所擁有的二禪等至以及等持位的境界呢?當然更不是常住的不生滅法,而且這一個境界也必須要依靠色身、依靠定力以及意識覺知心等種種的緣來共同運作,才可能證得或存在這個禪定境界,所以這也是有為法;而涅槃卻是無為法,無為法不可能是以有為法來成就的,所以這是第三種外道的五現涅槃。

第四種外道涅槃是證得第三禪時,由於三禪等持位中享受身心俱樂,有非常悅意的境界相隨不散,就認定是涅槃境界。這是捨離了二禪的等至位當中的心中大喜,因此而進入到第三禪的等至位當中,一樣是不墮落在五塵之中,這樣再度發起了二禪等至位當中所捨棄的初禪身樂,而自己卻仍然保有二禪中的大喜,同時又發起了身中更微細的樂觸,因此而領受了身心俱樂的境界。當然,三禪的實證者,若是不住在等持位中,而是住於等至位中,一樣也是離五塵而住於自心內境的定境中,表相上符合涅槃寂靜的通說。若是轉入等持位又可以獲得身心俱樂,這時身中有樂觸而覺知心中有大歡喜,他們往往誤以為這樣的情形就是涅槃之樂,可是這個仍然是生滅法,仍然是有為法,仍然是變異法。因為當你定力出生以後,這個境界就出生了,這是有生的;當定力退失了以後,這個境界也跟著失去了,這也是有滅的,這正是標準的生滅法。而當自己的定力增長或是減退的時候,這個三禪中的境界相其實是會變異的,那當然就是變異法;若是沒有色身以及意識覺知心配合定力的修證或者保持的話,那就無法繼續存在,所以這是有為法,也是生滅法。既然是生滅的、是變異的、是有為的,那就與真實可證的涅槃純然屬於不生不滅法、不變異法、無為性的,是不能夠來契符的,當然就會成為虛妄見的涅槃。這是第四種外道的五現涅槃。

第五種的現見涅槃,就是捨離了三禪的身心至樂,只住於捨受之中而正念一心,不再有極微細的妄念生起,這樣來善護自己的心,不墮入一切法的想念境界當中,也不再有微細的善惡法的罣礙了,因此沒有身樂與心樂;這個時候乃是呼吸、脈搏都停止了,也就是說息脈都停止了,這樣寂靜住於自心內境當中。還有人認為從初禪到三禪中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涅槃,因為是生滅法。既然有樂,就會有憂心失去禪定快樂的苦,心中總是會恐懼這種禪定之樂何時會失去?而且三禪中的等至位若是涅槃,那其實也不堅固;因此潛伏在心中恐怕失去三禪的恐懼,有時會突然現前,於是又會轉入等持位中來照看,再受身心之樂,這也是無常變異之法,不符涅槃常住不變的通說。所以,他認為三禪不是真正的涅槃,當證得四禪時,息脈都停止了,苦、樂都全部離了,這個時候的親證者往往會誤以為這個就是究竟的涅槃;但是覺知心意識卻仍然存在不滅而且極寂靜,所以就被凡夫們稱為最究竟的涅槃。但是這個仍然是生滅、變異、有為性的境界,那當中的道理,也是同第四種現見涅槃一樣,仍然是與不生不滅、不變異、無為性的真實涅槃是大不相同的。這就是第五種外道現見涅槃。

由於都是虛妄想所見的緣故,這一些由虛妄想產生的見解,是因為對於實相心如來藏非斷非常的正理,有著超過的甚解,或是有著愚昧性而無法理解實相心的正理,因此就作出種種不同的瞭解以及錯誤的分別,所以就有了或者斷見、或者常見出現,與《勝鬘經》中所說【妄想見故,作如是見】——都是由於妄想所見的緣故,而作出了斷見或常見的說法與見解。常見是外道及佛門凡夫們對於五陰的內涵不如實知,也無法了知五陰的虛妄,所以不能離開這樣的妄想見;又對於本識的真實常住又不能信受,所以也無法離開斷見。由於無法看見現法識陰的虛妄,也就沒有智慧現觀「現法見壞」,所以落入常見之中,總是認定識陰或是意識為常住不壞心。假使有智慧現觀「現法見壞」,但不信有本識常住涅槃,結果觀行所得就變成妄想見中的斷見;然而斷見外道的智慧是遠比常見外道要好很多,因為他們至少能夠現見五陰全部虛妄;只是由於不知或是不信有第八識本識常住不壞,所以主張死後斷滅,落入斷見之中。

這些邊見者認為所謂的開悟,就是悟得離念靈知,說覺知心離開語言妄念時就是真心如來藏,落入常見之中。有些更愚癡的邊見者,連離念都不用,妄說現前的這個覺知心意識就是常住不滅的真如心;都是對於三界有背後真實有的本識相續不斷的狀況不能得見的緣故。原因都是因為虛妄想和錯誤的見解,或者說是由於虛妄想的所見,導致對於真實心的相續不能瞭解,或者對於虛妄心的剎那變異而相續不斷的道理不能夠如實瞭解;不能真實理解,就產生了一個如同《勝鬘經》中所說的【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

而常見之所以會被稱為常見,之所以會在佛法中被破斥,問題不是出在於有心常住不壞的看法,而是出在把虛妄法誤認為常,在佛法中就判定他是在真實心以外追求常住法的外道——也就是所謂的心外求法的常見外道。如果是被作了緣起性空的教導以後,去觀察蘊處界全部虛妄,但是又找不到常住法如來藏心,因此就會否定一切法。因為他有智慧能觀察:但是所見的蘊處界全部都會壞滅,沒有一法是不壞滅的。可是他始終找不到一個相續的、常住的、不變異的心,因此就堅持死後斷滅而無來世,便落入了斷見當中,這就是《勝鬘經》所說【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對於真實有相續不斷的如來藏心不能夠了知或證得,所以生起了斷見。

其實斷見與常見這兩種邊見存在,都是因為「於有相續不見」的這種原因而導致了斷見與常見;都是妄想見的緣故,因此對真實的道理產生過或是不及的異想分別。過的異想分別就是頭上安頭,譬如未悟及無智的人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我們現在證得真如了,可是真如應該歸依什麼呢?」這就是頭上安頭!真如是無所依的,萬法都依祂而起,必定由祂才能出生一切法,所以第八識是無所依的;這樣的妄想見就是過的異想分別。不及的異想分別,就是無法離開意識,一直在意識上打轉作文章,意識常住的邪見斷不了;幫忙斷了意識心是常住的邪見,他們又去抓另一個意識細心是常住,或是將意識的變化相「五現涅槃」來當作是常住真心。所以異想分別都是不及及太過而引生出來的。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26-a22_063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2集 邊見(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題目是「邊見」。

上一集中我們談論到「邊見」的問題,攝屬在惡見當中,也稱之為邪見;邪見就是不正確錯誤的見解,邪見是佛教界的大危機,因為邪見會導致佛法的斷滅。如果不能把邪見從佛法上來根除,而讓邪見滲入於佛教之中,在佛教中繼續弘傳,讓佛子誤以為那些錯誤的見解就是佛法,那麼佛教就會變成和外面的一神教及民間信仰一樣,會變得和常見外道、斷見外道沒有差別。若到了這個地步,佛教就是名存實亡,只剩下寺院、經典以及一些出家人的表相,而本質也就消失掉了。因此,我們應該為眾生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我們要繼續更深入的來談邪見,以免眾生被邪見籠罩而誤入深淵。想要斷除邪見妄想是不容易的,如果他自己本身的條件不夠,不願意實事求是去探討看看、去嘗試看看,那他就跟正法無緣。

在《阿含經》記述中,佛世尊特慈悲為這一個五濁惡世拙劣的眾生,示現一一親歷眾多外道,去證實他們所修所證的是不正確的究竟,不是真實成就佛道。這意思是告訴大家不要迷信、不要盲從,你要實際去理解外道所說的法到底對或是不對;要親自去瞭解經歷以後,你才能夠判定說:他是外道、或是邪魔、或是破法者。這是 佛世尊特地示現給眾生看的,示現從凡夫而一世成佛,由中間的過程,譬如經歷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為眾生示現修苦行;同時背後的意涵,就是告訴眾生修禪定苦行是無法成佛的,這是祂要告訴眾生最重要的訊息。可是現在的人往往急功好利,凡事求便利快速、不求甚解,總是人云亦云,因眷屬欲及情執深重,單憑錯悟的法師一句話就信受了,而不知道心中敬仰的師父是錯悟的大師,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師父沒有開悟。但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他們的世間智還不夠,所以無法作基本的抉擇,因為他們都是迷信的、盲從的。

不幸的是,迷信與盲從是人間的正常事,理智與抉擇反而是人間的非常事;而這個迷信與盲從是一個習慣性,你很難去扭轉它。正因為這一個迷信、盲從,所以會造成共業的不可轉。共業的不可轉的產生,所以很多人就走不進正法當中,對悟錯者還以為是真的悟了,沒有證果的人也真以為他證果了,然後反過來把真正的證果者當作是沒有證果,這也是邪見的一種狀況,都是由這一個異想分別而產生。因此,生起異想而作出錯誤分別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很值得探討。異想分別,其實說穿了,就是對經中所講的起不如理作意。由於不如理作意,所以猜測臆想而產生了異想,於是就產生了與經中真義不同的分別,也就是所謂的異分別;由於異想、異分別,就使眾生走入歧途。

可是維持正確的作意要靠什麼呢?這又值得深究了。想要離開不如理作意,要一直維持正確的作意,其實也不難,佛也早就講過了,就是多聞熏習。多聞熏正法一定要經由多聞,如果肯多聞,固然惡法也聞熏進來,可是必然也會聞熏到正法,所以想要離開不如理作意的最好方法就是多聞熏習。因為聽聞多了以後,你就增加了一分的抉擇力,對其他錯誤的表相佛法,你就有能力分辨。佛陀座下證悟的弟子都是由於離開了不如理作意的異想,能夠離開不如理作意的異想分別而成為聖弟子,都是由於多聞而來,多聞的重要就在這裡。異想分別就是對經中的真義生起不同的想法而作出來的不同分別,想要離開異想分別,就得要從離開不如理作意而來;想要離開不如理作意,就一定要從多聞熏習而來。

我們就來舉些例子來說明異想分別。《勝鬘經》中有段話很適合拿來作說明:【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第一句「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從五陰的每一陰去作詳細的觀察,觀察之後看見五陰有種種行,並且在身口意行中看見每一陰都是無常,都不可能延續到後世去,這就是斷見,這不是正見。因為對於色身五根作了分別與思惟,現前看見色身會毀壞,看見色身當中有受想行識,而老死以後全部都會毀壞消失,所以生起了斷見。由於都是虛妄想所見的緣故,這一些由虛妄想產生的見解,是因為對於實相心如來藏非斷非常的正理,有著愚昧性而無法理解實相心的正理,因此就作出種種不同的妄解以及錯誤的分別,所以就有了斷見。

印順派是最佳的例子,他們一天到晚在講: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當然是講諸行無常。但是否定了如來藏心以後而講諸行無常,就是斷見;因為他們認定一切法空,不承認最後還有一法真實不空。當他們在講一切法空的時候,就應該要反省:這是不是斷滅見?印順一定會作這個反省,所以不得不創建意識細心常住說。他一定要建立這一個創說,否則就無法與別人應對了。人家一定會說:「那你這樣入涅槃以後,是不是要全部滅盡呢?」他不能夠說「不」,一定要說「是」,因為四阿含中明明白白寫著要滅盡五陰十八界的。

可是在滅盡五陰十八界以後,佛為眾生開示說:滅盡十八界以後是真實、清涼、寂靜、常住不變的如來藏獨處的境界,不是斷滅。印順既然否定了如來藏,當然要另外抓一個法來作依靠,從哪裡抓呢?抓如來藏來依靠嗎?他不能抓如來藏來依靠,因為由於他證不到如來藏,就乾脆把祂否定了,否定了以後,當然就不能拿如來藏來作依靠,而且他也怕別人質問有沒有證得如來藏,所以就只能從識陰中的意識加以細分而建立一個比較細的法,作為常住不變的心——也就是意識細心,這樣就逃避了斷見的評論,人家就不會說他是斷見者。假使真的有人抨擊他,他會這樣說:「我不是斷見,因為還有個意識細心常住。」

但是這是違背佛所說的「意、法為緣生意識」、「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為緣生」的聖教。我們就再請問他:諸所有意識有沒有包括極細意識呢?說句老實話:極、極、極、極細意識都還是意法為緣生,都逃不出「諸所有意識」的範圍。所以他不能夠說「不是」,他不能矇著眼睛說瞎話,因為他已經說了「意識的細心」,怎能說不是呢?「既然你說是意識的細心,請問意識是不是由意根、法塵為緣而出生的呢?」他也只能答「是」,只是心不甘情不願回答你;既然不甘願而回答,就只好迴避而說:「我不屑跟你們談話,你太膚淺了,你不懂!」只好這樣。如果有人質問說:「意識細心一定會被人堵住的,那我們就說意識極細心。」那麼請問:「意識極細心算不算意識呢?」還是逃不出佛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為緣生」的這個聖教,還是落入將意識心當作是能夠貫通三世的常住心這種錯誤妄想見中,結果又從斷見轉變成常見了,應驗了《勝鬘經》第二句【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佛開示涅槃是常住不變的,但無法證得涅槃心如來藏的眾生,就誤以為五陰中的識陰或是意識就是涅槃心,這就是常見,這也不是正見。

由於不如理作意而產生虛妄見解的緣故,對於有一個真實心一直相續不斷的存在,但因為他愚癡無智而又不能理解這個事實,然後又由於不知道每一剎那都在不斷變化的意識境界,誤以為意識心及意識所住的境界是恆常不壞的;對於意識所住的境界全部都是剎那變異的事實不能夠理解,因此誤認為意識是常,所以就生起了常見。這部分的最佳例子就是外道五現涅槃,佛法中說的二乘菩提「無餘涅槃境界」是不可見的;因為無餘涅槃境界中已經滅除了五陰十八界,無一法繼續存在,所以二乘無餘涅槃境界是不可現見的。但菩薩所證的卻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實就是如來藏的自住境界,不牽涉五陰十八界在內;是單以如來藏自住境界來說,離六塵中的見聞覺知,不是意識所住的境界,這是唯有菩薩才能看見的涅槃境界,非二乘聖人所知。而菩薩們就以現前所見的如來藏自住境界,來觀察五陰十八界全部消滅後的如來藏獨住境界,來觀察二乘聖者所入的無餘涅槃境界,同樣了知無餘涅槃中是不可以眼見耳聞的;因為進入無餘涅槃時,是要把五陰十八界全部都滅盡的。

但是外道「五現涅槃」,是以五種現前覺知心存在的當下,就可以親見的五陰境界來作為不生不滅的涅槃,不離五陰境界,所以名為外道「五現涅槃」。這是因為覺知心還在,可以現前觀察所謂的涅槃中的境界相,所以稱為「現」。這種外道所謂現前可見的涅槃共有五種,所以稱為五現涅槃。常見邪法的第一種涅槃,最佳的實例就是西藏密宗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雙身法境界中的意識境界,他們自以為意識心可以長時間住於雙身法中的第四喜極大樂觸境界當中,那時觀察意識正在領受淫行的最大樂觸,此時的樂觸是無形無色,所以是「空性」;而這個領受最大樂觸的意識,也是空無形色,祂也是「空性」,當意識覺知心住於淫樂第四喜境界當中,與淫樂和合為一時就是樂空不二,就說淫樂與意識心二者都是空性。所以,喇嘛教密宗都妄認為現前領受涅槃快樂的意識心就是涅槃心,這正是外道五現涅槃中最低的層次,頂多只能與欲界定相應,其實正是意識心行運作的法味;但因為喇嘛教密宗不懂樂空雙運時存在的覺知心正是意行境界,落在常見之中而不自知。

除了前面所說的喇嘛教密宗的樂空雙運、樂空不二的雙身法之外,還有一種就是誤將欲界定中的離念靈知誤認為是涅槃心,所以有大師主張說:「證得一念不生境界,而能長時間保持不生妄想雜念時,就是涅槃心。」也有大師主張:「前念已過,後念未起之時,前後念中間短暫時刻的離念靈知,就是涅槃心。」這些都是現在佛門大師所主張的,但是這仍然是墮入常見而不自知啊!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只能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07-a22_06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61集 邊見(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而我們今天要探討的題目是「邊見」。

本集的節目,我們要來探討「邊見」這個題目,邊見是含攝於六根本煩惱中的一個心所法,也就是在惡見之中。所謂的惡見,就是不正見——不正確的見解,也稱為邪見——不正、偏斜錯誤的見解。因為它會導致眾生產生錯誤偏斜的見解,所以惡見又叫作邪見。惡見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作「五利使」,它的內涵是包含了薩迦耶見(也就是我見),還有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個不正確的邪見,是見道時所斷的煩惱。也就是說,當你證得如來藏時,我見、邊見等五利使這五個惡見,就會跟著見道而斷除,所以叫作五利使——是容易被斷除的煩惱。六根本煩惱中的另外五個煩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個煩惱又稱為「五鈍使」,也就是它的體性很鈍,是不容易被斷除的煩惱,所以不是見道所能斷的煩惱,而是修道所斷的煩惱,並不是菩薩在明心證悟時可以斷除的。這五種修道所斷的煩惱和惡見等五個見道所斷的煩惱,合稱六根本煩惱。

這樣的開場直述,各位觀眾是不是比較能夠知道「邊見」這個法在佛法中的定位是在哪裡?什麼是邊見呢?邊見是由我見而產生,因自我的不如理作意而產生異想分別,這個異想分別就是與正理不同的想法,與經中真義不同的想法而作出來的不同分別。意思是說,修行人由於未能親證法界實相的空性如來藏,所以往往自以為是已經入了中道;而實際上卻仍然是不離斷見與常見,不離有與無、不離一與異兩邊。譬如,應成派中觀師自認為已經實證了中道,而實際上卻是雙具斷見與常見的,這就是邊見的具體事例。因為未親證空性如來藏,沒有般若智慧,所以他們就誤認意識不起一念——無念的時候——認為此時的狀態不著一切法,離有、無兩邊,所以將之當作是般若中觀。

其實不是這個樣子,因為應成派中觀乃是六識論的邪見者,他們否定佛所說第八識如來藏及第七識意根的存在,妄認意識不起一念的時候就是中道實相;其實這個境界是意識心的變化相,本質還是意識心,乃是生滅法,是屬於識陰的境界。因為眾生不知道識陰是無常的,所以也不知道識陰所了別的境界相也是無常的;這是對識陰的內容不如實知的關係,所以往往把識陰中的某些境界,特別是意識心無念的變相境界——也就是一念不生、離念靈知以及禪定等至位等——以意識為本體的境界,錯認當作不是識陰、不是意識境界,誤當作是實相心。正因為不知道識陰本身是無常的,就誤以為識陰自己進入某一種情況狀態下,就可以成為恆常不變的心;因此,我見就斷不了,一直想要保持離念時的意識,或是六識常住而且功能不壞的狀態,所以我見與我執就無法斷除,死後就不得不繼續來受生在三界當中,導致不斷地流轉生死。

因為他們否定第八識如來藏,認為一切法空、一切法緣起性空,同時又因為否定法界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就墮入無邊與斷邊。又知道自己無法證得第八識如來藏而將之否定後,六識心又不是常住法,在這五個無心位皆會斷滅,會因此而落入斷見當中,因此恐被譏斥是斷滅論者,所以就私自來建立一個意識細心以及意識極細心,想要自圓其說;但是,反而又回頭落入有生有滅的意識境界當中——妄認意識為一切法之所依,說意識是常住不滅的真實心——因此又回墮於有邊、常邊的常見之中。應成派中觀師宗喀巴、達賴,還有現代的印順及其追隨者,皆雙墮在有、無二邊見當中。

無念,在《六祖壇經》中有這麼一段開示:【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六祖惠能大師稱此不染著之心為無念,不是百物不思,沒有「念生、念滅」之念絕,能稱之為無念。這個無念心就是真如心,就是本住真心,也是阿賴耶識,此識妙用遍一切處而不著一切處。如來藏在唯識經教中,皆說八識心王當中見一切法而不染著的心,一定是第八阿賴耶識;一切法由阿賴耶識所生,阿賴耶識雖出生十八界等一切諸法,在十八界及萬法當中卻不起貪厭之心行,清淨無染。學佛者若悟得本心,證解阿賴耶識,只要將本心所含藏的七識心染汙種子清除清淨,就能夠來去自由、通用無滯,這就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如果像宗喀巴、達賴、印順等人,堅執沒有「念生、念滅」的無念心,堅執完全不分別一切法的無念、無分別、無語言妄念才是真心,而沒有「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的功能德用,那就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訶責的「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所以真心不是「念絕」完全無分別、無念之心,而是不在六塵中起虛妄分別、不生貪染心念而已;善能離於六塵境而了別諸法相,就是《維摩結經》所說:【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維摩詰所說經》卷1)

在《勝鬘經》中這樣說邊見:【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菩薩說:「凡夫在五陰『色受想行識』這上面去領受,認為自我是真實存在的,以種種的虛妄想來執著自己;或是誤以為五陰壞滅以後就是斷滅空,而這種執著都是因為對五陰錯誤的認知所導致的,因此就出生了兩種見解,各落於一邊,這叫作邊見;邊見的意思是說落到斷、常兩邊:一邊是常見,另外一邊則是斷見。當學佛人從五陰的每一陰去作詳細的觀察,觀察之後看見五陰有種種的行(也就是運作),並且在身口意行中看見每一陰都是會斷滅的無常性,都不可能延續到後世去,而對於有一個真實心一直存在相續不斷,不能理解這一個真理事實,這就是斷見,這不是正見。有的人則認為涅槃是常住不變的,誤以為五陰中的識陰或是意識就是涅槃心,但不知道意識境界每一剎那都在變化,誤以為意識心及意識所住境界是恆常不壞的,對於意識所住的境界全部是剎那變異的事實不能理解,因此誤認為意識是常,這就是常見,這也不是正見。由於都是妄想所見的緣故,而作出了斷見或常見的說法與見解。由於都是虛妄想所見的緣故,這一些由虛妄想產生的見解,是因為對於實相心如來藏非斷非常的正理,有著過多的甚解,或是有著愚昧無明而無法理解實相心的正理,因此就作出種種不同的見解以及錯誤的分別,所以就有了斷見或者常見的出現。」

凡夫的心識所能識別、了別的都是落於兩邊,不離兩邊,落於斷、常兩邊。在佛法的修證過程中,最大也是最可怕的問題就是我見所生的邊見,我見所生的「邊見」,它總是落到兩邊去,不在中道正法之中;落到兩邊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落在常見的法裡面去,就是相反地落到斷見的法裡面。有一種外道主張說:「從生老病死的過程中,可以很容易觀察到眾生會死亡,色身是會壞掉的;可是能覺能知的我、能見聞嗅嚐覺知的我,這個心、這個了知的心是不會壞滅的,死只是色身死了,這一個見聞覺知的我會再去投胎轉世,重新再出生為人。」他們認為這一個見聞覺知的心是常而不壞的,也就是以為「我能知、我能覺、我能想,能夠作主的這一個我」是不壞的、是恆常不滅的心;常見的人以為人死了,只是身體死了,來世換個身體再來就像搬個家一樣,下一世的見聞覺知心還是會繼續存在。

但是這一個見聞覺知心,與上一世的見聞覺知心是不相同的。人在死亡後,能了知的見聞覺知心,其實也是跟著斷滅了,下一世的見聞覺知心,是依於下一世的意根、五根以及法塵為緣而出生,與上一世的見聞覺知心是完全不相同的。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其實是另外還有一個真實心存在,以此為因才能再出生見聞覺知;因為他們誤會不知,而將能知能覺的生滅心當作永不生滅的心,我們稱這一種認知見解為「常見」。他們會執著這樣的心是常而不斷,所以就變成了常見,所以在佛教中稱這種人是「常見外道」,落在常這一邊。

可是也有另外一類人,他們評論常見者說:「你們講『常見』,說這一個見聞嗅嚐覺知的靈知心是恆常不壞的,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每天觀察的結果,到晚上睡覺、睡著無夢的時候祂就不見了,怎麼可以說祂是常呢?當你被打一劑麻藥、或是被一棍打昏的時候,祂也不見了;當你死亡進入正死位的時候,祂也不見了。」就如同唯物論的人主張說: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就像是刀子與鋒利的關係,鋒利的物性是藉由刀子而存在,刀子壞了,鋒利就不存在了。所以就誤以為色身壞了、死了,人的見聞覺知心也就壞了、沒了,這就叫作斷見。因此這種人堅執沒有來生,這種人的見解固然勝過常見外道一籌,但他也有盲點,他就是找來找去,始終找不到這一個見聞覺知心壞了以後,還有什麼是存在不滅的、可以去到未來世的?他找不到,然後就說「由此可證明人死了以後,是沒有未來世的」,這就是「斷滅見」。

既然死了沒有未來世,當然就不可能有過去世,因為這一世既不能去到未來世,當然過去世也不能來到今世,所以人完全是由物質的關係——由於父母生我,所以有我,色身壞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斷見,結果又落到斷的一邊去了。所以,世間人不是落到「常見」,就是落到「斷見」,各落一邊。佛法是中道,它不落於斷見或是落於常見的邊見之中。都攝屬在五利使當中,就是所謂的根本煩惱中的惡見之中。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的課程只能上到這裡。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325-a22_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