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34集 空義隱覆真實章 (二)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的三乘菩提系列節目,接下來的這一系列節目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建議各位觀眾菩薩在觀看我們節目的同時,其實是可以一併的參考由 平實導師所著作,由正智出版社所出版的《勝鬘經講記》,這樣各位菩薩在觀看的同時會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與體會。

我們再繼續接續上一次節目的內容。上一次我們恭讀過〈空義隱覆真實章〉的經文,同時也提到真實證悟以及打探密意的人,他們兩者之間功德受用的差異,這樣來瞭解打探密意的過失;今天我們繼續延續這個議題來說明。例如,假裝有人告訴你說:「我被蕭老師印證了,我直接把密意告訴你好了。」最聰明的辦法,就是大家趕快摀著耳朵溜走;否則當你知道了密意,卻還是腳下浮逼逼地,一點都不真實,那你的智慧就出不來,將來也會跟他一樣不珍惜,想把密意為他人明說,那這樣有什麼功德受用呢?

這個意思就是說,「空性」與「空相」的道理必須是要弄清楚,要自己親證、實證的。緣起性空其實只是空相,而這個空相的了知,是要依真實法不空如來藏來建立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否則蘊處界空相的瞭解與現觀也將全是假的,不可能會有實證的智慧,這就是那些弘揚六識論者他們無法斷我見的原因所在──他們就會於內有恐懼、於外有恐懼。詳細的部分,請參考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阿含正義》,書中有詳細的說明。

好!我們回到《勝鬘經》這裡的主題來說:假使眾生他是真正地斷了我見,那就不會再去建立一個「意識細心不壞說」;正因為弘揚六識論的人是不知道本識出生名色以後才會有名色的緣起性空,所以他的緣起性空觀即不能成就;然而又恐怕落入斷滅空當中,就必須要再建立意識細心的常住說法,免得緣起性空之後變成了斷滅空。但這只是這個弘揚六識論的某法師對於空相部分的了知,而且是錯誤的了知。再說空性吧,空性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有真實自性,不是想像法。真實自性的意思是說,祂能出生蘊處界等萬法,使得蘊處界具有緣起的現象,(也就是藉緣而生起諸法)以及性空(也就是說,所生諸法其性無常故空的現象)祂這個自性就叫作空性。

當菩薩對空義有了真實理解以後,就懂得如何隱覆密意而說法;而這個空性的真義要怎麼能夠懂得呢?那就必須要靠實證了。實證的方法則以禪宗的方法是最快的,以禪宗的公案參究最快悟入。可是有很多人不喜歡讀公案,因為讀起來都好像天馬行空一樣,言語對話很難讀懂:每一個字都認得,就是不懂其中的意思。所以有些人拿到 平實導師所著作的《公案拈提》而不斷地去讀;可是再怎麼讀,總是讀不懂,問題就是出在哪裡呢?出在沒有實證找到如來藏。可是有的人也許想:「我如果找到如來藏,我幹嘛還要讀平實導師的《公案拈提》?」可是若不讀 平實導師的《公案拈提》,那想要悟就更難悟了!這就是這麼奇怪。

這意思就是說,必須要親證如來藏以後,才能真正的懂得空性這一邊,不會只落在蘊處界空相的一邊。而空性與空相之間本來是沒有分隔的,本來是一體的,當你兩邊都弄清楚的時候,你就兩邊都通了。這其實不是靠兩邊去研究弄清楚的,而是靠著你在中間把如來藏找出來;想要通兩邊,不要往兩邊去研究,只要在中間把如來藏找出來就結了。可是那些佛學研究的大師們,都向兩邊去找:在這一邊的蘊處界中找答案。研究了以後又回頭再研究:「如來藏是什麼?」雖然經中說祂會出生蘊處界,可是這也許是方便說,因為弘揚六識論者他們研究到後來就會這樣說,說:「這是為了攝受計常的外道才講如來藏,所以顯然是方便說,原來沒有如來藏心可證。」他們將會這樣說,他們如此研究的結果,最後會是連兩邊都摸不著,莫說中道了!這就是佛學研究的盲點。

禪宗祖師可不是這樣修行的,不管你是空或者是有,不管你是空相或者是空性,就只要負責把如來藏找出來就夠了。這一找出來的時候,兩邊就都通了;因為兩邊其實也都是在如來藏裡面,不在兩邊。事實上是:空性與空相、有與無,都是在如來藏裡面;說祂有兩邊是為了度眾的方便說,結果他們還真的當作是有兩邊。你說那樣的佛學研究者,那會有什麼用處呢?

當你找到如來藏了,你才會發覺說:「啊!原來空性、空相,它根本是混合在一起的,不是兩邊的,都是如來藏!」那你就懂得如何隱覆密意而為眾生說法了。隱覆了密意而說法,是在保護眾生,讓他們不會在將來謗法;等到眾生證悟的時機成熟了才讓他悟入,那就會有智慧出生起來,就不會再謗法而受到惡報了。但是在隱覆密意之中而為眾生說法的時候,就在不斷地聞熏當中,建立了眾生對佛菩提的正知與正見,建立對如來藏的正知與正見;將來他的緣熟了,突然間觸證如來藏的時候,他就進門了。進門以後也許會來告訴你說:「師父啊!禪,一點都不神祕,一點禪味都沒有。」如果他說一點禪味都沒有了,表示他真的悟了,他一定是很真實的在佛法當中,而不會是像以前那樣純靠想像,所以就沒有神祕可說了,也就沒有禪味了。

因此空義隱覆,就是隱覆的是真實法如來藏的所在。而真實法被隱覆起來,其實也是方便說,因為如來藏從來都沒有對你隱覆過;你一天到晚住在如來藏中生活,卻每天詢問說:「如來藏在哪裡呀?」就好像住在廬山中的人看不見廬山的煙雨,廬山煙雨不是很有韻味嗎?但是眾生住在廬山煙雨中,卻看不見廬山煙雨在哪裡?又如很多人聽說每年到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潮是如何的壯觀,一定要去看一看;等他從廬山趕到浙江看過以後回家,家人問他說:「你看過廬山煙雨,也看過錢塘潮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他說:「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當你身歷其境的時候,有什麼煙雨和錢塘潮可說呢?就是那個樣子。

所以錢塘潮一直滾過去的時候,那水裡的魚都親歷其境,可卻一點錢塘潮味都沒有;只有人從錢塘潮旁邊或者遠處看著錢塘潮時才會說:「哇!真壯觀!」禪宗的祕密也是一樣的,真實法如來藏其實並沒有隱覆,一直都很清楚地顯現出來,只是眾生自己在如來藏當中身歷其境而找不到如來藏。因為一切法都是如來藏,可是眾生卻都找不到如來藏,所以禪宗才顯得高超可貴。等你悟了,你說:「禪宗不過爾爾!」可是當你說「禪宗不過爾爾」的時候,遇到了久悟的禪宗祖師時,你照樣沒有開口的餘地。所以很多人自以為悟了,沒想到去正覺同修會的禪三精進共修而期待 平實導師為他印證的時候,卻還得要弄到第三天才能夠開始整理,還要到第四天才被 平實導師印證,所以沒有那麼簡單啦!

如果 平實導師真的把手頭抓緊了,其實一個也都過不去。如果要以禪宗祖師的標準來講,一個都考不過,因為有一些禪宗祖師的最高標準是「通達了差別智」。可是禪門的差別智有那麼好通達嗎?所以說,真實法才是最勝妙的、最廣泛而最深奧的法。可是,廣大勝妙深奧的法,其實卻很平淡、很真實。所以當初 平實導師開始寫書的時候需要一個筆名,就取名「蕭平實」;因為真實法很平凡而且又很實在,一點都不是想像而是很實在的。如來藏就是這麼真實,可是祂在真實平凡之中卻顯現出無比的高超、無比的勝妙、無比的深廣,完全都是不平凡的。而這個平凡是要在你真實、腳踏實地覺得祂很平凡、很實在的基礎上,去往上進修才能達到。所以真悟的人從來不會說他成佛了,只有沒有悟的凡夫才會說一悟之下他就成佛了。

各位就記住這一點,在 彌勒尊佛還沒有下生成佛之前,以後凡是有誰說他成佛了,你就可以斷定那個人不但沒有明心,一定是連我見都沒有斷。已斷我見的初果人,絕對不敢說他現在就成佛了,只有凡夫才會說他成佛了。初果人會很清楚地瞭解:阿羅漢不能測度佛的智慧。而阿羅漢們都沒有一個敢自稱成佛,因為阿羅漢們遇到了 維摩詰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等大菩薩的時候,他們連開口的餘地都沒有。可是這些等覺菩薩們卻是個個都對 佛陀恭敬得不得了,佛又授記說:「當來下生成佛的人是彌勒菩薩。」他們心中都明白,哪有誰敢出來說「佛陀入滅後由我來繼承佛位」。因為 彌勒菩薩當來下生成佛的時候,是五億七千六百萬年以後的事,現在都還輪不到 彌勒菩薩成佛,何況那些不迴心的阿羅漢們。所以,現在凡是公開自稱成佛的人,都是凡夫,不但沒有明心,連我見都沒有斷。各位菩薩就用這一個原則去判斷,只要有誰說他現在成佛了,你就知道他是凡夫,你就可以直接告訴他:「你是一個凡夫。」所以真實證得法性的人,他覺得很真實,但是也能夠很清楚地去決斷;也就是說,作抉擇而判斷出來,知道說:「我其實距離佛地還是非常非常的遙遠。」如果他是這麼想的、這樣說的,你大概可以判定說:「這個人雖然不悟,也不遠了。」也就是說,這個人雖然還沒有證悟,但是他證悟的時節因緣將不會拖得很久。空義隱覆真實的道理就是這樣。

我們現在來說明經文的本文,勝鬘菩薩說:「世尊!對於如來藏的智慧,就是如來對於空所證得的智慧。世尊!如來藏這個法,是一切阿羅漢、一切辟支佛、一切八地菩薩,本來所不曾看見的,本來所不曾證得的。」﹙字卡經文是: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好,我們先解釋這一段,這一段經文的意思說得很清楚,其實沒有誰是真正很厲害的,那些誇耀說自己有多麼厲害、多麼有智慧的人,動不動就自稱是八地菩薩、十地菩薩,乃至佛陀、法王。且不說他們都是凡夫這件事,回到經文來說,一切的阿羅漢都不曾證得如來藏,更不可能有如來藏的空性、空相的智慧,辟支佛也是如此的情形。

那麼八地菩薩難道沒有證得如來藏嗎?當然有!將近兩大阿僧祇劫前,他們就已經證得了,可是他那時證得如來藏,是完全沒有修學佛法就能證得嗎?不可能!在證得如來藏之前,都是要經過無量無數劫奉事諸佛、多聞熏習,建立了如來藏的正見,終於修到了第六住位滿心的時候,把我見斷除了,能取所取的空相也都現觀完成了,開始找如來藏的時候才不會再落到蘊處界當中;然後,終於有一天,他突然間一念相應了,「啊!」他就想:「原來是這一個心喔!」他終於知道哪一個是如來藏了。然後他現前觀察而加以不斷地檢查、檢查、再檢查,檢查的結果發覺確實沒有錯,把經典請出來再作比對、檢查、印證;反覆地檢查,反覆地印證,他心中確實決定完全沒有錯,這樣才算進入第七住位的不退。

所以每一位菩薩,不管他現在已經修到第幾地了,他的過程都是如此,都必須要在因地隨佛修學。所以 佛陀在說法的時候,座下固然有非常多的凡夫菩薩,佛陀卻沒有輕視過;而不管哪一位凡夫菩薩,即使他的心性是非常的惡劣,他是很慳貪的,或者他的脾氣很大,佛陀也不會輕視他。因為即使是很貪心的凡夫菩薩、脾氣很大的凡夫菩薩,他們都遠勝過阿羅漢的,因為他們是有菩薩種姓;佛陀的看法是這樣的,各位菩薩將來也應當要這樣來看:「有菩薩性的凡夫,再怎麼貪瞋,都遠勝過阿羅漢。」所以不管善知識悟了以後,為你傳授佛菩提道的時候從你身上挖了多少錢去,佛陀還是疼他的,遠勝於疼阿羅漢。;因為他這個貪,遲早終究將會滅除的,不會永遠存在的,而他未來世當中將會度很多人來入道。可是阿羅漢死後,他的蘊處界就斷滅了,三界當中再也找不到他了,對於利樂廣大眾生來說,他沒有什麼大作用。他只是短短幾十年當中願意利樂眾生,而被他利樂的眾生也都跟他一樣,死後都會入滅。

假使一個凡夫菩薩證悟了,但是心中仍然很貪求錢財;你若沒有送上五十萬或者一百萬元來供養他,他就不幫你開悟;即使有這樣的惡行的菩薩,佛陀還是會看重他遠重於阿羅漢的;因為他這一世貪習改不掉,未來世終究會一世比一世淡泊;最重要的是他不會入滅,未來世可以利益無量的人來實證,佛陀當然還是看重這個貪心很重的七住位菩薩。這個正見,各位菩薩現在先種在各位的心中,各位以後若是遇到了座下有個徒弟雖然很貪心,他出去弘法的時候喜歡去搞搞錢啊,但是總是比阿羅漢要好一些。所以諸佛還是會繼續去攝受這樣的初悟菩薩,因為畢竟他還是在習種性當中,只是要不要重用他而已;是因為考慮到眾生會不會因此而反感,斷了法身慧命。可是永遠都會有一批眾生跟他是有緣的,因為每一個人無量世以來都有一大批的眷屬,那些眷屬寧可讓他弄去了一百萬、一千萬都沒有關係,還是要跟定了他,那你為什麼不讓他去度那些人呢?就讓他去度吧。

你有了正確而且比較深廣的看法以後,對於那一些人就不會生氣。這就是各位菩薩未來世出來弘法的時候,不論到哪一個星球去獨當一面的時候,一定要有這樣的心量;而這個心量不是靠定力建立的,而是靠智慧來建立的。如果不是這樣,平實導師早就歸隱去了。但是 平實導師心中不曾為這種的事情而生氣過,他只是隨緣應對罷了。如果生氣了,就表示你退步了,這是各位菩薩應該要建立的知見。廣大的心量就由這樣的見地來產生,心量並不是刻意去拉高擴大的,而是由智慧自然而產生的,使你不會為這種事而生氣,因為眾生一向是這樣的;而初悟菩薩才剛剛從凡夫眾生轉過來,這也是正常的。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能說明到這裡。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後面的節目!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57-a22_0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