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8集 證果後修習四聖諦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勝鬘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我們說到末法時代對於一般人而言,由於得不到正見,又找不到已經證果的老師來指導,所以要證得解脫道初果須陀洹幾乎是登天之難,這是一個佛教界很普遍的現象。一直到了 平實導師出世弘法後才稍稍的轉變了這種情形,因此在正覺講堂的修學課程中,斷除身見、我見是進入增上班學習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四聖諦的課程與現觀,則是融入在二年半的禪淨班與進階班的課程中,如果學子的福德因緣具足的時候,身見、我見斷除,進而疑見與戒禁取見也隨之斷除,初果的實證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解脫道上證得初果以後要如何繼續修行呢?仍然是在四聖諦上用心,即使是更上一層樓,在大乘的見道位以後,還是離不開四諦的現觀。

例如,在《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的開示:【出世間道淨惑所緣復有四種:一、苦聖諦,二、集聖諦,三、滅聖諦,四、道聖諦。】(《瑜伽師地論》卷27這裡說到淨惑所緣——要斷除結惑所應依、應緣的法,仍然是四聖諦。所謂的「惑」,包括了見道前與見道後的惑,沒有見道前的結惑叫作染汙惑,就是不明白何者是染汙?何者是清淨?所以會將不清淨的五蘊十八界的法,當作是清淨。例如證得初禪的人,會相對於之前的欲界粗重而認為欲界不淨,初禪境界則是清淨;但就二禪人看來,初禪境界仍是喧鬧不淨,二禪境界才是清淨,這就叫作染汙惑。但這些惑結都是三界中的法,不離有為有作的五蘊十八界處法,也就是不離世間法的惑;若離開了世間法,也就沒有這一些惑結了,所以又叫作世俗道淨惑所緣。而見道後要斷除的惑結叫作淨惑,是出世間道的淨惑所緣法,它不是染汙惑,雖然它不離開三界法,仍然在三界法中現行,但是它的本身並非三界法,它不是五蘊十八界中任何的一界,特別是指大乘見道後所對治的惑結。

所以,在這一段《瑜伽師地論》的文字中,彌勒菩薩開示:即使是證得初果後,繼續要修行的出世間淨惑所緣法,仍然是緣於四聖諦而修行,只是所緣者越加的深細、所觀行的部分更加廣大,而所對治、斷除的煩惱也是更為深細。在《雜阿含經》中也是這樣說的:【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雜阿含經》卷10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如果一個比丘尚未證得涅槃的無間等法,而想要求證無間等的涅槃,要以什麼方便善巧法門來修行呢?要思惟觀行什麼法要呢?」舍利弗回答:「如果比丘尚未證得無間等的涅槃,而想要求證這個涅槃無間等法,那麼他應該要精勤的思惟:五受陰的本身是病、是瘡、是肉中刺、是殘殺自己的道業、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為什麼這樣子說呢?因為這正是五受陰相應於現證初果解脫之處。如果一位比丘能夠在自己的五受陰上精勤思惟觀行,那麼這一位比丘就可以證得須陀洹的果證。」這就是說,依於四聖諦的精勤修行,可以證得初果須陀洹。

接下來,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舍利弗啊!那麼已經證得了須陀洹初果了,想要繼續證得斯陀含二果的人,應當要思惟觀行什麼法要呢?」【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雜阿含經》卷10舍利弗說:「拘絺羅啊!已經證得了須陀洹初果了,想要向上證得斯陀含二果的人,還是一樣的應當要精勤的思惟:五受陰的本身是病、是瘡、是肉中刺、是殘殺、是無常、是苦、是空、是無我,為什麼這樣子說呢?因為這正是五受陰相應於二果解脫之處。如果一位比丘能夠在自己的五受陰上精勤思惟觀行,那麼這位比丘就可以證得斯陀含的果證。」

同樣的,接下來拘絺羅又問了,如果證得了二果,要如何繼續證得三果呢?而舍利弗還是一樣的回答:「必須要精勤思惟觀行:五受陰的病、瘡、刺、無常、苦、空、無我。」也就是還是一樣的依於四諦而現觀。再接下去,拘絺羅問舍利弗,已經證得了三果要如何進修四果呢?當然舍利弗的回答還是一樣,必須要在五受陰的苦等現象上作精勤的現觀。也就是說,要斷結、證果都是在四聖諦上用心,只是隨著果位的增上,所思惟觀行的內容則更加的深入微細,所以四諦的現觀成就,貫穿了整個解脫道的修證。

還不只如此,經文中拘絺羅接下來又問:【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證得了阿羅漢,已經到達了輪迴苦之邊際,可以於現世證得涅槃了;在尚未入無餘依涅槃,仍住於三界中的有餘依阿羅漢,他們要思惟、修行什麼法呢?」【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為病、為癰、為刺、為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為得未得故、證未證故、見法樂住故。」】(《雜阿含經》卷10舍利弗回答:「拘絺羅啊!已證阿羅漢的修行人還是一樣的思惟觀行:這個五受陰是病、是瘡、是刺、是殺、是無常、苦、空、無我,為什麼這樣子說呢?阿羅漢繼續思惟五受陰,是為了要得到尚未得到的法,為了現證尚未現證的法,為了於現法得樂住。」

這裡就值得我們來想一想:阿羅漢叫作知如真、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沒有任何應斷之惡而未斷,也沒有什麼應證之法而未證;然而,舍利弗在這裡卻說「成就了阿羅漢之後,還是要一樣的去思惟觀行四聖諦,是因為要得到尚未得到的、為了現證尚未現證的、為了能於現法得樂住」?

大家都知道,解脫道的修證以阿羅漢為極果,如果有人說阿羅漢尚有所應證得未證得、所應斷除未斷除者,那麼這一位阿羅漢就不是真的阿羅漢,所以這樣子說是謗佛、謗阿羅漢。但是,在這裡的《雜阿含經》,舍利弗尊者在此處明白的說:阿羅漢還要繼續修行四諦現觀,因為還有應得未得、應證未證,還有所餘現法樂住者。這些話如果出自於一般人,一定會被視為狂言悖語;然而在這卻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所說,這代表了什麼意思呢?要瞭解這一點,我們得重新的檢視四聖諦,特別是苦集諦與苦滅諦。

一般說來,四聖諦中苦諦的意義是大家能夠瞭解的,即使是不學佛的眾生也會有「人生猶如夢一場」的感慨!由五蘊法組成的世間幻滅不實,這也是一般人都能少分理解的道理;對於深入的佛弟子而言,更能現觀萬法存在的當下就已經沒有任何實質的存在——非空亦非有;但是,眾生卻不得不在這樣虛妄的三界法中輪迴不斷,連一分鐘也難以止息,於此便生種種苦。

對於四聖諦的集諦,則比較難具足的了知,一般的佛弟子也只能從五蘊法的道理上來看,五蘊乃是因緣和合才會出生。眾生去體會五蘊法的生、滅,會看到生命中任何的一個法都必須要依賴眾緣而生起,所以五蘊十八界的任何一個法,無論它是如何的微細,都是依緣而起,瞬間出生的同時又已經消失,沒有一個法可以暫時的存在而保持不壞。然而,雖然大部分的佛弟子都知道萬法乃是因緣和合而生,也知道要在生活中去現前觀察諸法的運行,但是一般的佛弟子最多只能觀見每一個法的緣,而很難觀見到每一個法的因,只有極少數的大乘見道菩薩才能夠親見萬法的因。

一般的佛弟子總以為所謂的「因」,是發生在過去的某件事件,然而過去法已滅、沒有了,過去的心也早已不可得,那麼過去的事件如何能夠成為現在果報的因呢?顯然用過去的事件來當作現在現前法的現因是有問題的。現在佛門中的諸大師們,大多選擇不去理會這個問題;或者是採用應成中觀學說的思想,例如像第一世章嘉認為過去的因,已經輾轉於一次又一次的顯現之中,以前一時為後一時的因,如是輾轉,所以並不需要另一個執持種子的識——輾轉輾轉已經成為現在的眾法,所以現在所見的諸緣也就是因,所以不需要再另外立一個因了。但是這樣子可就直接違背了 佛所說「有因有緣世間成,有因有緣世間滅」的道理,變成了只要有眾緣,不需要因,世間就可以直接的成與滅了。

等而下之者,乾脆將因緣法推諉給一個想像出來的「業果報系統」,認為有一個業果報系統自動會去執行因果的現行與生滅,所以我們不需要花費心思去現觀什麼因,反正業果報系統自然而然就會運作出我們的果報現行。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可就成為與印度教教派相同的見解,不過是把大梵 (brama) 替換成業果報系統就好了,反正一切都是大梵所造作,自然而然就會運作出我們的果報現行;而大梵的本身卻是非空也非有,了無自性也無他性。

也就是說,現在佛門中的修行人,修行四聖諦之所以難以成功,是因為從一開始想要觀行苦諦,卻只見到了苦的表相,完全不能看清苦是如何出生的,苦出生的因與緣是什麼。這就如同想要看清楚前方的道路,卻用手把眼睛遮住了再去看,那當然難以看清苦的實質,所以苦諦的現觀就不可能成就。所以連帶著苦諦現觀無法現觀成就,則接下來修學集諦,就只能觀見苦集唯有前面的眾緣而沒有因了,如此錯誤又淺薄的知見,那麼四聖諦就將永遠無法現觀成就。

今天時間的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87-a22_048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7集 四聖諦之聖諦現觀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勝鬘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我們接著上一堂課舍利弗所說經,舍利弗尊者繼續說道:「多聞的聖弟子如我舍利弗,能明了、照見、覺察於此,而能斷盡一切內六處的愛著,也就是愛滅、苦滅的滅聖諦,對於我與我所的種種不再愛染。這個愛滅、苦滅聖諦的正理,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的道理不會改易,是真諦不是虛妄,不離於如如,是聖弟子所有的正法,是聖弟子的所知、所見、所了、所得、所等正覺的正法。」

【諸賢!云何苦滅道聖諦?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中阿含經》卷7「諸賢友啊!什麼是苦滅道聖諦呢?也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乃至於正定。」為了要讓苦滅盡,所修習的方法就是苦滅道諦,分為八個項目。但現在末法時代,一般的修行人不知道八正道中最難的一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要具備的正見,甚難具備。正見是定向的羅盤,時時讓吾人檢查修行的方向是否偏邪,如果見解有誤,修行一開始就已經不是正見了,那麼後面一切的努力都將成為正大苦集,結果都將化為流水而成為邪精進,反而會引導我們輪迴不斷,則眾苦就永遠不可能止滅。

例如想要去北方,卻搭上了往南的車子,無論搭了多久的車,都永遠到不了目的地。所以舍利弗交代:【諸賢!云何正見?謂聖弟子念苦是苦時,習是習、滅是滅;念道是道時,或觀本所作,或學念諸行,或見諸行災患,或見涅槃止息,或無著念觀、善心解脫時,於中,擇、遍擇、次擇,擇法視、遍視,觀察明達,是名正見。】(《中阿含經》卷7「諸賢友啊!什麼是八正道第一的正見呢?當聖弟子了知什麼是苦、集、滅、道的道理後,或是觀行原本的所作所為,或是學習觀行諸身口意行,或是觀行諸行的災患,或是觀行修學涅槃的止息,或是不染著地觀行諸善心解脫時,於這些行當中去選擇,以正見去普遍去選擇法與選擇次法,觀行、遍觀行於法與次法,而能清楚明白地達到涅槃的彼岸,這就是正見。」

所以,有了正確的正見後,才能有後面的正志乃至於正定的修習。若是一開始導首的正見已經有所偏差,例如像是執著外道的斷滅見、常見,或是佛門之中的相似正法,也就是看起來像是正見,但實質上已經違背了 世尊所說的中道,例如為否定了 世尊所說的真如、如如、不動本際,卻說無因有緣虛相法的應成中觀,那就已經違背了舍利弗尊者所再三交代的「真諦不虛」、「不離於如」,那麼實質上就已經不是趨向解脫涅槃的修行了。可惜的是,千百年來能依止 世尊正見的佛弟子,一直都只是少數。

就像這樣子,依於正見而殷勤修習、多修習於四聖諦,則可以順序成就四聖諦現觀的十六種心,世尊在經中又簡稱為「諦現觀」。例如世親菩薩在《俱舍論》中說到:【世第一無間,即緣欲界苦,生無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緣餘界苦,生類忍類智。緣集滅道諦,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聖諦現觀。】(《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從即將見道前,也就是四加行位的「世第一法」開始,由於一直以正見為導首,觀行欲界眾苦,以四諦現觀且無間心相續,出生了對於這個無漏法能夠安忍安住,成就了法智忍,爾後能生起法智;然後緣於其餘法界之苦,出生了類智忍、類智。苦諦是如此,而集、滅、道諦亦是如此觀行而成就,各自皆能完成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這樣子四諦十六心的出生,就名為聖諦現觀的成就。

依著如此的四聖諦,現觀於身口意一切行,也就是己身的內六法處,也就是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於一一法上觀行於四諦,於一一法各各的無常、苦、空、非身、無我得以明了,於一一法上的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能如是見、如是知、如是了、如是視、如是覺,則能安忍、接受、現觀於此法,數數修習而能安住於此無漏法,就是生起了法智忍,經過數習、數數修習,則最終能成就此法智。安住於這個法智忍、法智,而引生了觀行於同類的其他的法;同樣的情況,比類法成就了類智忍,數數修習而最終能成就彼法的類智。就像這樣子,修習四聖諦的每一諦能成就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則四諦十六觀心一一成就,就完成了聖諦的現觀。

解脫道的果位,從初果到四果,都是依於此聖諦現觀在不同分位的成就才能完成的。所以《瑜伽師地論》中 彌勒菩薩說:【即於如是四聖諦義,極善思擇,證入現觀。入現觀已,如實智生。此諦現觀。聲聞、獨覺能觀唯有諸蘊可得。除諸蘊外我不可得,數習緣生諸行生滅相應慧故,數習異蘊補特伽羅無性見故,發生如是聖諦現觀。】(《瑜伽師地論》卷36「用這樣子四聖諦的道理,極善巧方便去思惟抉擇以證入現觀;現觀成就了,如實智就出生了。二乘人修習四諦現觀,照見世間唯有虛妄的五蘊法,其性本空,在諸蘊以外並沒有一個實我可以得到,由於數數修習諸行乃是生滅不實的相應慧,數數修習異於五蘊的有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能夠成就如此的聖諦現觀。」

以上所介紹的就是解脫道中的四聖諦法,我們可以用一個經律異相的故事來說明:有一次,佛在靈鷲山,當時有一位婬女,也就是習於世間淫欲的風塵女子,名叫作蓮華女。有一次,蓮華女自己生起了善心,便捨棄了世間的事業,決定要出家作比丘尼。所以就向著靈鷲山的方向走去,想要去拜見 世尊。走到半路,路旁有清流的泉水,蓮華女就上前去飲水,在洗手的時候呢,看見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面容風姿綽約、美貌妍麗,她便想著:「我如此的美麗,為什麼要捨身出家呢?倒不如趁著年少的時候,依著心中的欲望,好好的享受才對啊!」於是就沿著來時的路原路返回。

此時,世尊知道蓮華女的得度時間到了,就化為一個婦人,容貌端正絕世,還勝過蓮華女,就從路的另一頭走過來。蓮華女看見了,心中對這個美女生起了愛敬之心,就問美女:「姐姐啊!妳從哪裡來呢?妳的丈夫在哪邊呢?為什麼一個人獨行沒有隨從伴侶呢?」美女就回答:「我從城裡來,現在要回家。我們兩個雖然不認識,但是可以一起去泉水邊吧。」蓮華女答應了,於是兩個人便一起來到泉水邊,互相依靠著坐下來休息,這位美女就睡臥在蓮華女的膝頭。

結果一瞬間這個美女忽然命絕身亡,屍體立刻就腫脹臭爛,然後肚子破裂開來,大量的蟲子流了出來,美女的牙齒一顆一顆地掉落下來,頭髮也一把一把地落下來,肌肉身體都瓦解敗壞了。蓮華女看到了,心中生起大恐慌,想著:「一個好好的人,怎麼忽然就這樣子無常的死了呢?這一位比我更美的美女尚且如此,我又怎麼可能會長久存活呢?」

因為非常地害怕無常的到來,所以趕快又回頭走去見 佛。到了 佛的面前,五體投地禮拜,作禮後自己述說之前的因緣。於是 佛就告訴蓮華女:「女人有四件事,是不可依怙的:第一是年少貌美,因為必定會老去;第二是身體強健,因為究竟會死去;第三是六親眷屬大家歡聚娛樂,因為終究將會別離;第四是財寶聚積,因為財富終究要分散。」蓮華女聽聞了 世尊所說法,心開意解而釋懷,最後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蓮華女因為 佛的示現,而深深地觀見了五蘊世間的無常、苦、空、非身、無我,五蘊世間根本沒有什麼常住真實不壞的我或者是我所,不實的五蘊法本身已經是苦,而苦來自於喜愛五蘊法的蘊集,內在的原因則是喜愛於自己的內六處法──內相分的生與滅,所以唯有滅卻自己對於五蘊法的貪愛,也就是止息了對於自己內六處內相分的貪戀,不再去蘊集才能離苦。

那麼以四聖諦現觀五蘊、十八界等等,而能證得解脫道的見道位,成就初果須陀洹,完成了見道位以後呢?仍然是修習四諦現觀,只是觀行的內容則是越來越深細廣大,以清淨對治斷除更為深細的五下分結成就三果,再斷除五上分結成就阿羅漢果。也就是所對治清淨的對象──煩惱障,也由見一處住地煩惱,進而延伸到三界愛住地煩惱,從永斷身見、我見,而對治斷除一切的我執,如此則可名為阿羅漢,也就是殺賊──殺盡一切的煩惱賊,斷盡一切的我見與我執,這就是解脫道的最上果證。

這些更細微的四諦觀行內容,例如在《雜阿含經》中 世尊的教導:【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十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雜阿含經》卷14這是更為深細的觀行,十二緣起支中除去無明外,餘十一支以四聖諦去現觀,每一支都有它的苦、苦集、苦滅、苦滅道的煩惱斷除與對應的智慧成就。則十一支乘以四諦,總共可以成就四十四智,若廣說則更為無量。其他 世尊在《阿含經》中教授的還有七十七智等等,這些智慧都是依著四諦現觀才能夠完成的。

也就是說,末法時代,對於一般人而言,由於得不到正見,已經沒有證果的可能性了,想要證得初果須陀洹是幾乎登天之難,更遑論阿羅漢果呢!

今天時間關係,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86-a22_047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6集 四聖諦與聲聞初果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惱否?遊步輕利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的節目,也就是本會 平實導師的著作《勝鬘經講記》的導讀課程。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甘老師為大家介紹到了《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也就是教材的第四輯結束了。經文中談到了空、不空如來藏,說到了佛法中的「空性」,就是萬法的根源如來藏,空性所出生的諸法就是空相。空相是如來藏因隨著緣而生起的,一切法的法相都是無常、苦、空、非身、無我,因此自性本空,所以可以叫作「空如來藏」;然而一切法的根源乃是空性,由空性出生了空相,空性的自體是三界法中唯一真實常存的本性,並非是假有的虛相,所以可以叫作「不空如來藏」。一切阿羅漢與辟支佛斷除了一念無明的四種住地煩惱,而能夠斷捨三界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使得一切的空相永遠不再出生了而成就了無餘依涅槃,雖然一切法相是由空性所出生,這個第八識空性如來藏,卻是定性聲聞人所不能觀見,也不能證得的;所以只有圓滿證得四種大涅槃的世尊,才能夠斷除一念無明,再加上斷除了超過恆河沙數無量無邊的無始無明上煩惱,所以只有佛世尊才能滅一切苦、摧壞一切的煩惱藏。

接下來,我們進入經文〈一諦章〉的部分,也就是教材第五輯的第1頁:【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好!我們用白話文來解釋,勝鬘夫人在 佛前向大家開示說:「世尊!這四個聖諦,有三個聖諦是無常法,一個聖諦是常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三個聖諦,是進入有為相的,是有為相中的法,當然就是無常的法。如果是無常的法,那就是虛妄法。虛妄法就不是真實的道理,就不能稱為諦,也不是真實的常,也不是究竟的所依。由於這個緣故,所以說苦諦、集諦以及道諦,都不是第一義諦,都不是常而永恆的,不是一切佛子的究竟歸依處。」

〈一諦章〉主要講的是四聖諦,四聖諦是苦諦、苦集諦、苦滅諦以及苦滅道諦,是解脫道的中心教法。修行四聖諦有了成就,也就是對於四聖諦完成了現觀而生起了解脫智慧,才能夠斷除身見、疑見、戒禁取見的三縛結,才能夠成就解脫道的見道位,也就是證得須陀洹初果。非但如此,接下來的二果、三果及四果阿羅漢的成就,也都是依於四聖諦的現觀成就,順序地斷除了五下分結、五上分結,也就是依四諦現觀所生智慧,才能夠斷除煩惱障,成就解脫道的阿羅漢果。

我們來看看 彌勒菩薩是如何開示這一點的,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道:【云何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謂一切聲聞、獨覺,若無漏智,若能引無漏智,若無漏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是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由緣此為境,從煩惱障智得清淨,於當來世無障礙住,是故說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瑜伽師地論》卷36一個聲聞、獨覺的修行人,若是證得了無漏清淨智,或者能引生無漏智,或是成就了無漏智之後而發生的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就叫作煩惱障清淨智所行的真實法。能夠緣於此境,斷除了煩惱障的智慧所得到的清淨,則能於未來世能無障礙地自由出生、入於涅槃。

彌勒菩薩繼續說:這種煩惱障清淨智慧所行,就是四聖諦──苦、集、滅、道。修行人必須是在修學四聖諦的義理中,極為善巧地去思惟、抉擇,才能證得五蘊空相的現觀;修行人入此現觀,則「如實智」才能出生,才能證得初果乃至四果圓滿。

四聖諦的現觀,對於修學解脫道的聲聞、獨覺人來說,就是證得三界之中只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的虛妄現象法,五蘊之外並沒有一個實際的我法可得。所以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數數修習觀行因緣所生諸法惟有生生滅滅的相貌,其中無有任何的實性,確認了沒有什麼相異於五蘊法之外的真實我性可得。因此,解脫道的修行人,必定依此趨向於離五蘊十八界法而成就涅槃,這就是解脫道的聖諦現觀成就——依此斷除了三縛結、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

佛法中的二主要道是佛菩提道與解脫道。解脫道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修學解脫道的究竟果是斷除了一念無明四種住地煩惱,而成就了阿羅漢果,能夠現般涅槃,入無餘依涅槃;而修學佛菩提道,不但要斷盡一念無明成就阿羅漢果,並且還要斷盡無始無明上煩惱而圓滿證得四種涅槃,成就了圓滿的佛果。因此證解脫果原本就是修學大乘佛菩提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佛菩提的基礎,因此大乘佛法的每一個位階,必定得以相對應的解脫果為基礎。例如要現證如來藏,必須有須陀洹果為前提;要入地則必須要有證慧解脫阿羅漢為前提。所以解脫果的實證,是二乘與大乘的共同之道。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那麼解脫道中要如何修學四聖諦,我們就以舍利弗尊者所開示修學的四聖諦來說。在《中阿含經》裡面:【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是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過去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未來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我今現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有此正行說法,謂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中阿含經》卷7好,這是 世尊開示說:「四聖諦廣攝了一切佛法正行說法,而且四聖諦廣觀行、能分別、能發露、能仰開示、能施設,也顯示了並且趣向了一切佛法的正行。過去諸如來、世尊、等正覺,開示的內容也是同樣的四聖諦,也是同樣地以四諦現觀廣為觀行,乃至趣向於一切正法;而未來的無量諸佛、等正覺,也是同樣的四諦正行說法,也是同樣地廣攝乃至趣向了一切的正法。」

然後 佛稱讚了舍利弗尊者已經成就了如實智,說舍利弗尊者智慧極深極廣不可思議。世尊現在已經略說了四聖諦,接下來就由舍利弗來為其他弟子廣說法廣教示,趣向一切正法正行,能令無量人皆能正觀行此四聖諦之法,所以舍利弗能以他的正見,為眾弟子作導首及統御。同時 佛也稱讚了目犍連,告訴弟子們:「修清淨梵行者,應該要奉事、供養、恭敬、禮拜舍梨子與目犍連比丘。」說完後,佛就進入內室了。因此,佛離開以後,舍利弗尊者就代 佛說法,為大眾廣開示了四聖諦的道理。舍利弗尊者說:「諸賢友啊!佛世尊為了我們而出興於世,廣為教導開示了四聖諦,讓我們能夠分別乃至趣向於一切正法。」

【諸賢!云何苦聖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陰苦。】(《中阿含經》卷7尊者繼續說:「種種眾生之苦,從他出生的時候,得到了命根,出生了五陰,則必定要受、遍受、覺、遍覺於諸般冷熱、憂喜苦惱等等一切種種的受,這是出生之苦;接下來,同樣地去觀察老的受、遍受、覺、遍覺,這是老化之苦;然後同樣的方法去觀行,去受、遍受、覺、遍覺於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普遍地去觀行這些苦的種種分類差別皆是苦;而這一切一切的苦,都是緣自於有五陰的運作,因為五陰熾盛,則必生起這種種的苦,五陰帶來的只有虛妄的苦與樂,並沒有真實的實性可言。苦諦的道理,則是過去世的種種法是如此的苦諦,現在世及未來世都是同樣的苦諦,真實而不虛,不會離於如此的道理。苦諦正是如此如實的如如道理,這是聖弟子有的現觀,是聖弟子觀行所知、所見、所了、所得,於此所成就而能成等正覺。」

【諸賢!云何愛習、苦習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於中若有愛、有膩、有染、有著者,是名為習。】(《中阿含經》卷7好,這是說苦集諦,又叫作苦習諦,蘊集眾苦就是熏習眾苦。在這邊舍利弗尊者又接著說:「諸賢友啊!什麼是苦集諦呢?就是世間眾生實實在在地愛戀於自己的內六處,也就是自己的眼處,耳、鼻、舌、身、意處的內六處──內六法,也就是六種的內相分,於其中有愛、有沉膩、有貪染而執著,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熏習而蘊集,聖弟子如我舍利弗,如此如實照見覺了於集,就是因愛而集、因苦而集,蘊集了未來輪迴不斷的業種,這就是愛習、苦習的集諦。」也就是眾生廣泛地愛著各種的我與我所,然而我與我所都只是心內六處之法,並沒有實在的我與我性。

【諸賢!云何愛滅、苦滅聖諦?謂眾生實有愛內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彼若解脫,不染不著、斷捨吐盡,無欲、滅、止沒者,是名苦滅。】(《中阿含經》卷7「眾賢友啊!什麼是愛滅、苦滅聖諦呢?就是世間眾生實實在在地愛著於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內六法。但如果眾生能從愛內六處法中解脫,對於內六法不再愛染、不再貪著,而能夠斷捨,就像是將身中的穢物徹底的吐出來,於內六處我、我所無所欲念,止滅了內六處的愛而完全消失,就叫作苦滅。」

今天時間的關係,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85-a22_046


2024年9月21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5集 如來藏的空隱覆說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這個單元要來談談《勝鬘經》的〈空義隱覆真實章〉。

在前面單元的親教師已經說明過「空義隱覆真實」這幾個字的意義,因為這幾個字有真實的含義存在,也就是這幾個字所要表達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要來斟酌清楚。

在佛法中,空義也就是空的道理。空的道理有「空性」與「空相」兩個:空性,講的就是不空的如來藏,因為這個空確實有真實性,不是緣起性空,所以稱為不空如來藏;緣起性空是沒有真實性的,可是如來藏這個空,有真實性,所以不能說祂是緣起性空的空無。空相,則是指蘊處界等法的體性都是無常,因此是空,無常空就一定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既然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有生則必有滅,那就叫作空相,而這個空相卻仍然是附屬於如來藏;這個空相,就叫作空如來藏。所以,空義就是「空性」與「空相」。空性講的是如來藏心體自身,空相是指如來藏所生的蘊處界等等萬法;對空性與空相這兩個法都確實了知了,就會知道這兩個法是隱覆的。因為如來藏一向隱覆於眾生身中不斷地運作著,眾生都找不到祂。

在二乘法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雜阿含》與《增壹阿含》,其實就是阿羅漢們聽聞第二、第三轉法輪的大乘經典以後結集出來的。可是,另外在《長阿含》、《中阿含》的弘揚期中,都是隱覆了空的密意而說的;佛在初轉法輪的時候,不向阿羅漢們說真實不空的法,因為恐怕他們將誤會 佛的說法是前後顛倒,誤以為不空的法就是常見外道所執著的意識。佛在初轉法輪時期說的是蘊處界緣起性空,可是到了二轉法輪、三轉法輪時期卻說緣起性空可是有不空的如來藏。

這樣的說法,如果是對菩薩們說,菩薩們都不會有問題;如果是在初轉法輪時期向二乘人說,那將會有問題,他們就會像修外道法的達賴喇嘛一樣,認為 佛說法前後顛倒。例如,他在眾生出版社發行的《揭開心智的奧祕》書中,他這麼說:「嚴格地說,這三次轉法輪所開示的法教是互相矛盾的——某些內容不相符合。」(《揭開心智的奧祕》,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頁71。)可是實證的菩薩閱讀前後三轉法輪的經典時,都認定沒有互相矛盾衝突的地方,為什麼他們卻會覺得矛盾與衝突呢?原因是 佛不對二乘聲聞明說本識法,所以他們不曉得本識的意涵;他們只管在現象界中的蘊處界上面觀察緣生性空就夠了,只要斷了我見與我執而不必現觀蘊處界從何法中藉緣生起,不需要實證本識而現觀祂本來已經是清淨的涅槃自性。

第二轉法輪說般若是度菩薩,要度聲聞人迴心成為菩薩,並且度他們進入三賢位之中,而且能滿足三賢位的別相智——也就是後得無分別智。所以必須要說有一個真實心,說那個叫作不是心的心,從來不憶念一切法,也不會回想過去的事,更不會臆想未來,所以叫作「不念心」;這個心對六塵諸法都無所住,所以叫作「無住心」。經由本識法的親證,努力進修祂的種種別相,圓成後得無分別智,就可以圓滿三賢位,這是第二轉法輪的般若。

迴入大乘的阿羅漢們都成為菩薩後,並且終於也實證了本識而發起了般若智慧,進入三賢位中次第進修。其中有些人過去世已經到初迴向位、三迴向位,今生跟著 佛陀再修學,進入了十迴向位了。可是先要知道如何入地,才能夠次第進修佛道,當然要先解說般若諸經;入地以後,對佛道次第與內容的了知就很重要了,所以必須要第三轉法輪再來解說十波羅蜜及一切種智;於是對菩薩們說有這麼一個心:以前說的非心心其實又名阿賴耶識、阿陀那識、如來藏。在《解深密經》當中 佛說:「為什麼以前初轉法輪我不為二乘人講?為什麼我對凡夫也不說?因為『恐彼分別執為我』。」所以,這個無我性的真我與蘊處界當中的假我意識是截然不同的。愚人譬如不迴心的阿羅漢,凡夫,譬如沒有智慧的人,都是無法瞭解的,所以不為諸凡、愚說,以免他們誤認識陰當中的假我為真我如來藏。

但是,雖然已經為菩薩說了,卻還是隱覆密意而說,是為了避免緣還沒有成熟的人聽了以後會生懷疑,然後誹謗正法。如何是明說?那就是教外別傳。所以 佛陀有一天上座以後,因為大梵天供養了一朵青蓮花,祂就拿起來給大家看;結果大家看了以後都莫名其妙,不曉得 佛為什麼拿起青蓮花給大家看,卻又不說話。就只有金色頭陀摩訶迦葉悟了,他知道 佛在明講如來藏,是在教門之外別傳密意,度有緣人入門。可是這個明講,除了金色頭陀摩訶迦葉以外,當時大家都不懂,所以還是隱覆密意而說。因此,說空義時一定要隱覆密意,雖然隱覆說,其實是真實法,不是虛妄法。這樣子空義隱覆的真實法,才是佛菩提道的根本;因為修學佛道而進入佛菩提的內門中,都要靠教外別傳這一招,從此進入。

假使不是從這裡進入,就無法修學般若,更沒有辦法進修十波羅蜜以及一切種智,初地的百法明門也就根本無法證得;所以 平實導師說「百法明門盡從此出」,這句話是沒有商量餘地的。所謂「盡」字,盡從此出,意思是說百法明門全部都是從這個識而出,這個是哪個?就是教外別傳的這個本識。所以禪這個教外別傳,仍然是不能離開教門的;而教門也不能離開宗門,宗門只是個入道、入手處而已,也就是把大門打開,讓修行人進來!不管知不知道佛法大殿高堂當中有多少的寶物,裡面富麗堂皇所有的法都要送給我們;但都必須要開了門進來才給,如果沒有開了這扇門進來,那些東西就都不屬於我們的。若開了門進來,可都屬於我們的。

所以,空義向來都是隱覆而說,這個空義隱覆說,講的是真實法,而這個真實法,是說如來藏空智有兩種:一是空,一是不空;也就是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我們必須要親證了如來藏,才能夠現觀祂是空如來藏的道理,同時就能夠現觀祂也是不空如來藏。能夠現觀的時候,就表示成佛之道三大阿僧祇劫中的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經完成了三十分之六了,進入了第七住位了。所以《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

所以說,空義隱覆說,一定是真實法,才必須如此隱覆而說。隱覆了空義而演說給我們知道的法,當然一定是真實法,絕對不會是緣起性空;因為緣起性空是依蘊處界而說的,而蘊處界則是從隱覆空義而說的如來藏真實法當中出生的。如果不是有這個被隱覆密意而說的真實法如來藏,就沒有緣起性空可以存在而演說了!這一章經文,主要是在告訴我們: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它是同一個真實法,一個心體祂有兩個面相。都是因為有一個真實法來出生蘊處界,才能說有空與不空;如果沒有這個真實法,就沒有空可以說,當然也沒有不空可以說了。

但這個真實法是十方三世一切法界的大祕密,所以一定要自己親自去學習、親自去參究。當學過一段時間,正知正見建立了,實地參究以後就會有因緣實證了。當實證而開悟了以後,就知道真實法在哪裡。可以時時處處都能夠現觀這個真實法,智慧就會生起來了,就知道原來諸經中對於空義一向都是隱覆而說,並非不曾說過。知道空義一向都必須隱覆而說,然後我們就不會明明白白寫出來而洩露如來藏所在的密意,如果大家好像都開悟了,但是缺乏參究的過程來體驗祂,智慧當然無法生起來,於是大家就會一起來謗法,這不是害了眾生無量世嗎?

譬如香嚴智閑禪師,當他把別人告訴他的答案,向他的師父溈山靈祐禪師說出來時,溈山禪師都說:「不對!不對!」一直都是如此;後來求溈山禪師直接告訴他密意,溈山禪師說:「我說出來的是我自己底,與你有什麼幫助呢?」不肯將密意告訴他。然後他想:「沒有用啦!乾脆去當粥飯僧算了!快快活活過一世,不必苦苦惱惱地參禪總是悟不了,真痛苦。」所以就把蒐羅來的禪師語句一大箱,在僧堂前面放火燒了,向溈山禪師告辭,到別的地方種竹子去了,不再參禪了。有一天,正在竹林中鋤土,鋤到一片瓦礫,撿起來丟開,那片瓦礫碰到了竹子「吭」的一聲,他突然觸動了禪機:啊!原來如此!終於智慧開始出生了,才知道當年溈山靈祐不明白告訴他,其實是好心保護他的法身慧命。所以趕快回房沐浴更衣,朝向他師父所在的山頭方向跪下來上香頂禮。香嚴禪師為什麼現在這麼感激?因為悟的時候才知道當初師父不為他說破,真的是有道理的。

另外,克勤圜悟大師也是一樣,不管他說什麼,五祖法演都說:「不對!不對!」只要一進門就說不對,因為 克勤大師脾氣也算大,最後受不了就告辭,走人了。五祖法演也不留他,只在他背後丟下一句話:「等你將來著一頓熱病打時,方記得老僧。」後來果然中暑了,四川熱起來可是熱得很嚴重的,他中暑了,那時對於生死大事根本就使不上力,所以知道自己真的不對,於是心中下了個決定:「這個暑病只要稍微好一點,可以走路了,就趕快回五祖法演那邊去。」正因為這樣,所以他才能悟入,成為禪宗史上非常重要的禪師。

這種事情很多,問題是看根性好不好。根性若不好,境界來了,所悟的那個法無法對應時,他不會反省,還是會繼續籠罩眾生。若是知道有問題而能夠反省,這都不是簡單的人物,因為他不覆藏。可是如果繼續覆藏,那他這一世就沒有開悟的希望。因此,當他知道諸佛、諸菩薩、他的師父為什麼要讓他繼續去參,不肯提早幫他忙而明說密意,就會知道其實是一番好意。所以往往有人希望可以趕快開悟,善知識卻故意再把他拖上幾年,因為延遲幾年對他才是好的。

所以空的真實義,對二乘人是一種說法,對三賢位菩薩則有另一種說法,但是對於想要入地的菩薩們又有另一種說法,所說的法是不會完全一樣的,因為層次差別不同的緣故,但是絕對不會有矛盾。因此,如何隱覆真實義而為眾生說法,建立他們對法界實相的正知正見,以利日後悟入,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大寶積經》卷110聖教記載:【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為持如來藏。】經中 佛陀再三交代說:對於不相信的人前不可以說此經;對於一直在尋求經典過失的人——例如一些學術研究者——也要很小心不可以顯示密意給他們看;對於一些外道,更是不可以告訴他們;甚至不恭敬渴請的人,也不可以跟他們說此經。如來警告說:如果違背了這個教導,就是虧損法事,也就是虧損如來。如來說:如果有比丘禮拜供養這部經典,如來特別交代應當要恭敬供養這個人,因為這個人是為受持如來藏的人。所以「此經」這兩個字,就是指《大寶積經》、《妙法蓮華經》、《如來藏經》、《大法鼓經》……,也就是指如來藏,因為這些經典都是在說明如來藏。

所以對如來藏空義的隱覆說,很重要;若不能隱覆而說,將來佛教正法就會被破壞。若是沒有真實法的實證,就無法如實為人解說佛法真實義的空理。因此第八識心的智慧,若能夠實證而發起了,就可以通達三乘。可是如果還沒有證這個空性心,想要修解脫道,必須要記住一個前提:一定要信受有一個第八識常住,這個本識是常住法,是無餘涅槃當中的本際,無餘涅槃是依這個從來寂靜的本識而建立的。能夠先建立這個知見,先確信有這個本際第八識的真實存在而且常住不滅,這樣子來修因緣觀或者修四聖諦,解脫道就可以成就。然而由於空義的隱覆是所有菩薩都必須注重的,以免密意洩露而使得佛法被破壞,所以都必須依止於隱覆真實義而說的原則來度眾生,這才不會出現問題,自己未來修行弘法的道路也才能順利。

對於如來藏空隱覆說,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裡。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83-a22_045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4集 圓成實性的如來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今天這個單元將要來談談「如來藏的圓成實性」。在前面《勝鬘經》中勝鬘夫人說:有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具有空相與空性兩種道理。空性就是不空如來藏,因為這個空確實有真實性,不是緣起性空的意思;空相則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等法的本性都是無常,所以是空,無常空就一定會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就像我們的意識會有生起的時候,也會有存在安住的時候,也會有變異的時候,最後也會有消滅的時候;就這樣子有生住異滅的法相存在,有生就有滅,所以叫作空相。空性是指如來藏心體的自身,空相是指如來藏所出生的蘊處界萬法,具有空相與空性的如來藏,當然是能夠圓滿成就諸法的圓成實性。

有位主張大乘非 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在他的《勝鬘經講記》當中,他說:【唯識學者說圓成實,也可有二義:一、約遠離一切雜染說,名為空。二、約由空所顯說,名空性,體實是不空的。然本經說不空,不但約法性不空說,重在體具過恆河沙功德性。如《楞伽經》、《起信論》等,都不是從因緣生法,虛妄生法論空與不空,而是依如來藏性說。】(《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23224。)這段話有很大的錯誤需要來辨正,因為唯識學者所說的圓成實,同時具有空與不空,是因為如來藏無形無色,不跟煩惱相應,所以稱為空。雖然空,但是有真實性;有真實性是因為祂能夠出生諸法,包括出世間法以及世間萬法。因此,唯識學者所說的圓成實性(我們先依文解義:圓成實性就是圓滿成就世間、出世間諸法的真實性),「圓滿」這兩個字,是就世間法以及出世間法來說圓滿。世間法是雜染的,出世間法是清淨的,如來藏心圓滿成就雜染的世間法,也圓滿成就清淨的出世間法,所以才叫作圓成實性。祂具有圓滿成就這些法的真實性,所以被叫作圓成實。

如果說:「圓成實性是純淨的、是純無為、是純真如,不具備無漏有為法。」這樣一來,圓成實性就不能夠出生世間的雜染諸法了;這樣子祂就變成了只有真如性而不能函蓋世間雜染諸法了;那麼 佛說一切眾生都有圓成實性,就應該解釋為一切眾生都已經住在無餘涅槃當中,因為這樣的圓成實性不能夠出生雜染的世間法。既然不能生諸法,就不該有雜染的眾生蘊處界在三界當中存在;顯然就不具足圓滿出生萬法的真實性了,這樣子的圓成實,因為無法圓滿具足出世間清淨法及世間雜染諸法,祂的自性並不圓滿,所以就不是圓成實。因此圓成實性一定是具足出世間清淨法以及世間雜染流轉的染汙法,才叫作圓滿成就世出世間諸法的真實性。因此,那位法師說:「唯識學者說圓成實,約遠離一切雜染說,名為空。」這顯然是錯誤的。

這位法師又說:「二、約由空所顯說,名空性,體實是不空的。」他所說的,由空所顯名為空性,意思是說:緣起性空是由蘊處界的無常空所顯示的,所以叫作空。他認為這個緣起性空其實是不空的,因為經由這個緣起性空的理解、觀行,可以成就佛道,這也是我們上一個單元所評論的無常是常的錯誤觀念。所以,這位法師的看法是:阿羅漢就是佛,佛就是阿羅漢;成佛之道就是阿含講的解脫道,沒有大乘經講的佛菩提道可言,佛陀不曾以成佛之道教人。這就是他的看法,所以他會認為:自己真的懂緣起性空,由於以為真的懂緣起性空了,所以就是阿羅漢,而他認為阿羅漢就是佛,因此這位法師也自己認為自己就是佛。所以,他同意別人為他寫的傳記的副書名是《看見佛陀在人間》。因為他認為:以他極力主張的緣起性空,然後努力的推行人間佛教,如此的利益人間,就是真正的菩薩行,他這麼不遺餘力的推行,他認為 佛陀也就是如此。

接著,這位法師說:「然本經說不空,不但約法性不空說,重在體具過恆河沙功德性。」可是這又有問題了,既然勝鬘菩薩說的是如來藏有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而這位法師說的如來藏是依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終必會壞滅來說緣起性空,這樣子的緣起性空正是壞滅法,最多只能使人出離三界,不得安隱,因為心中始終會懷疑:「我滅了蘊處界入了無餘涅槃,是不是如實不空?是不是真的有本識如來藏存在而不是斷滅空?」這樣子懷疑的時候,就不可能斷我見了,更何況能夠斷我執呢?阿羅漢是因為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們親耳聽聞 佛的開示,信受有本識真實存在不壞,阿羅漢完全信受了而斷除了我見、我執。可是沒有聽聞 佛陀開示的這位法師,他心中會想:滅盡十八界自己以後的涅槃中,是不是真的不空呢?心中總是會有所懷疑的,所以心中不得安隱,縱使想要勉強把自己滅了,心中也是存疑的,始終無法斷我見。縱使有人信受佛語而斷我執,死後能得出離生死,仍然不算是安隱觀,只是出離觀而已。

既然是蘊處界緣起性空而入了涅槃、滅盡一切了,又如何能成就佛道呢?正因為他曾想到這個問題,於是不得不把成佛認定為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認為:阿羅漢即是成佛,修學佛法、研究佛法,真的懂佛法了,你寫出來的文章就是佛法、就可以是經典,所以不必因為大乘經典非佛說,就說大乘經不是佛經、不是佛法。這就是他的看法。

既然如來藏的本體具有超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一定是有一個常住心,祂才能夠具有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不可能是虛空或空無而具有無量的功德性。如果是緣起性空具有過恆河沙數功德性,那麼當緣起性空所依的蘊處界壞滅了,緣起性空已經不在了,那個時候是一法不存的,正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空的時候,尚且沒有絲毫的功德性可說,何況是過恆河沙數的功德性?所以應該這麼說:本經說的不空,不是只是說法性不空,而且是說本身與煩惱不相應的空,當下就有無量無邊法性的不空。是與那位法師所說相反,這樣才符合《楞伽經》、《起信論》所說的:都不是從因緣生的,而是本來就在的。

《勝鬘經》中勝鬘夫人接著說:【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這位法師解釋說:【如來得證如來藏而成就法身,是由「壞一切煩惱藏」而得的。而壞一切煩惱藏,又從「修一切滅苦道」而來。二乘的所以不見不得如來藏空智,本經的解說,極為明白。】(《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25這位法師既然說「如來藏空智」就是斷除生死煩惱,證得緣起性空,這明明是二乘聖人所已證的;二乘聖人雖然不像如來的究竟斷盡,仍然還有習氣種子隨眠,卻是二乘聖人已經分證的,因此不能說二乘不證「如來藏空智」。但是他在這裡又隨順經文而說二乘不證,只因為經文是這麼說的。可見經文說的如來藏空智,不是他說的緣起性空的智慧,而是第八識心的空性智慧。所以,依這位法師的理論,當然不能說二乘聖人不證「如來藏空智」,因為他講的如來藏空智就是緣起性空。但是他在這裡又隨順經文而說二乘不證,這只是因為經文是這麼說的,所以他不能不這麼說。可見經文說的如來藏空智,不是他所說的緣起性空的如來藏空智,而是第八識心的空性智慧。

因為經中明明說: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對這個空智是本所不見、本所不得的;這一種如來藏的空智是唯佛所證,而菩薩們世世隨佛修學,所以能夠分證,這不是阿羅漢、辟支佛所能證得的。而且一切苦滅,是佛地才有資格這麼說的,阿羅漢、辟支佛仍然還是有許多的苦未滅,因此阿羅漢、辟支佛並沒有壞一切的煩惱藏——還沒有壞滅一切煩惱種子的執藏;他們仍然還有許多的煩惱種子存在著,只是斷除分段生死的現行而已。

且不說細的煩惱,只說很粗的煩惱就好了。辟支佛們是不樂見佛,也不樂見菩薩的,定性阿羅漢則是不樂見菩薩的。這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說。不樂見佛的是辟支佛,他們只要聽到天人來說:「有一位最後身菩薩已經降生在人間了,祂今夜已經出家了,不久即將成佛。」所有的辟支佛就會立刻取涅槃,他們不樂見佛。定性阿羅漢雖然很喜歡見佛,可是不樂見菩薩;因為佛憐憫他們,不會為難他們,也會為他們開示正法;可是菩薩們為了護持佛的正法,一定會把他們貶得一文不值。單說去見 維摩詰菩薩,見 文殊師利菩薩,已經迴心大乘的阿羅漢們心中還是有恐懼的,何況是不迴心的定性阿羅漢?你想:他們有沒有煩惱呢?當然還是有呀!

譬如,維摩詰菩薩示現生病,在家休息;但他起了個念,想要用這個病來弘揚佛法,於是心中故意想著:「我生病了,佛都不護念我。」佛陀當然知道他的用意,於是對重要的弟子們一個一個點名,那些已經迴心大乘的十大阿羅漢們哪個人敢去探病?沒有一個人敢去。你想他們有沒有煩惱?有嘛!所以說他們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藏。他們為什麼不能斷盡一切煩惱藏?因為他們還沒有普修一切苦滅之道;他們滅的苦是有分苦、少分苦,不是滅一切苦。他們也無法滅多分苦,滅多分苦是諸地菩薩的事,滅一切苦則是佛地的事。因為沒有修一切苦滅之道,所以無法滅一切苦,因此仍然有很多的煩惱藏在他的心中。

所以因為如此,阿羅漢不等於佛,因此阿羅漢恐懼面見菩薩。阿羅漢們只能斷有餘苦,他們所修的是有餘道,滅的是有餘的集,所知的苦是有餘苦。為什麼這麼說?都是因為他們不如實知佛菩提道,在迴心大乘然後悟入般若以後,在還沒有通達以前,所知的佛菩提道都只是聽聞而臆測所得,沒有如實智。因此勝鬘夫人所說的空義隱覆真實,與這位法師以解脫道來講的空義隱覆真實,是完全不同的。空的真實義有空與不空,空是不與煩惱相應,不空是在不與煩惱相應當中能生萬法的自性,能繼續支援萬法生住異滅,而祂本身常住不滅,常住於不與煩惱相應的空當中,繼續圓滿一切雜染諸法,在空中具有這樣的不空,這才是真實空。

這個真實空是有不與煩惱相應的空,也有能生萬法的自性不空,所以真實不空。空與不空集合於一身,不是分開的;也是集合於同一時,是因地就已經是如此的,不是成佛以後才是如此的。而這位法師把空與不空割裂成為分離的,也割裂成為因地與佛地不同,割裂為到達佛地時才不與煩惱相應,這樣錯誤說為真實不空。他說如來藏也就是緣起性空,在因地時不與煩惱雜染相應,有時候又反過來說因地與煩惱雜染相應,所以是滅法;但是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在死前如果真的懂了,就是不空,因為緣起性空是常住的。

但勝鬘夫人所說的空義有不空與空兩個部分,空是因為不與煩惱相應,但在這個不與煩惱相應的狀況下,祂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性,使得世間的流轉諸法以及出世間的還滅諸法可以同時存在,所以世間容許有三乘聖人住世,然後繼續顯示確實有空與不空兩個部分。但這個法不能明說,只能從理上來說,如來藏是如此的。若是想要得到真正的實證,就必須進入佛法當中來真修實證,不能單靠意識思惟理解,也不能靠佛學的方法論來研究。依佛學的方法論研究到最後,將會成為學問而不是佛學。因為真正的佛法學術只有在真參實證者心中才能存在;也因為意識思惟所得的內容都只是學問研究而無法完全符合佛法的真義,而學術是講求驗證與真實的。能真正寫出佛法學術論著,其實是只有菩薩才有資格寫。所以,真正的佛學論著就是《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等等的論著,這才是真正的佛學學術論著。

我們修學佛法,還是應該以實證作為標的,思惟想像的結果是無法被再三驗證、被一再實證的,最多只能夠稱為哲學或者是思想,但是這對我們煩惱的斷除,以及菩薩道的升進或是眾生的法身慧命,卻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這個單元說明了如來藏的圓成實性,同時說明了佛法的修學應該真參實證,否則將會誤會佛法,反而將自己推向錯誤的方向,我們不可不謹慎。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77-a22_044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3集 無常是常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這個單元將藉緣起性空與如來藏來談談「無常法是不是常」?也就是蘊、處、界的生滅現象與如來藏的關係。

在上一個單元提過有位主張大乘非 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他認為如來藏是深受神我思想的影響,並且暗示如來藏就是印度梵我的思想;他一向認為佛法是一種思想的演變,沒有所謂實證如來藏這麼一回事。因為思想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所以在他的一些書中,他又說如來藏、真如就是甚深的法空性,也就是緣起性空。例如,這位法師在他所寫的《我之宗教觀》書中他說:【一切是依因待緣的存在;深刻的觀察起來,到達一切緣起法─身心、自他、國土等─的底裡(緣起寂滅性),體現得萬化的平等一如,稱為「空性」,「真如」等。空性,不是沒有,而是緣起法的本性──普遍的,永恆的絕待真實。】(《我之宗教觀》,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94。)這位法師認為宇宙萬事萬物是依因待緣的存在,而不是大乘經典所說是由如來藏藉緣所出生。他認為一切世間的身心、自他、國土等法的最究竟境界,就是緣起寂滅性,都是依因待緣的存在;能夠這樣子深刻的觀察萬事萬物背後都是緣起,就這樣子萬化平等一如,這就是空性,他認為這就是真如。

在上一個單元《楞伽經》中,以十二個名相來形容如來藏,其中之一就是真如,所以《楞伽經》中的真如就是指如來藏,也就是他認為緣起性空就是如來藏。這位法師認為一切法是依因待緣的存在,這背後的緣起有個寂滅性,就是永恆的絕待真實。因為他本身六識論的主張,他並不承認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能夠藉緣出生萬法,他認為萬法是依緣而生的,這緣起的寂滅性是永恆的、絕待真實的,就是真如,也就是如來藏。因為這位法師主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無常變異、是緣起的法,這個緣起無常的現象是平等、是永恆、是真實,因此這個單元,我們說他這種主張是「無常法是常」的主張。

另外,他在《成佛之道》書中他說:【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所以,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是直指眾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所以要花樣新翻,叫做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無非適應『畏無我句』的外道們,免得聽了人法空無我,不肯信受,還要誹毀。】(《成佛之道》(增注本),正聞出版社,20052月新版三刷,頁390391。)這位法師其實是在講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他所認知的如來藏就是一切法的緣起性空,而這法空性,也就是蘊處界緣起性空的體性是本性清淨的,而不是指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是本性清淨的。他認為如來藏只是緣起性空花樣新翻的一種講法,主要在適應一些害怕無我的外道。他認為緣起性空的本性清淨,是因為在因地就已經存在的,是在因地就已經是緣起性空的。

所以,他在《勝鬘經講記》當中他解釋說【此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50。)的經文的時候,他說:【一切法本性空,自性清淨心者,清淨就是空,空就是清淨。眾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所以說一切法及心自性清淨。心性雖本來空淨,而以因緣有雜染煩惱,不礙自性空的緣生煩惱,不離法性空,即是法性空,無二無別,然由於煩惱,本淨(空)的心性,不得顯現,由此說心性本淨為煩惱所染污。】(《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253。)這位法師在解釋如來藏的自性清淨心時,他說清淨就是空、空就是清淨,但是他卻絕口不提如來藏自性清淨,卻是將一切法本性空給扯了進來,然後又說眾生的心是本性空寂的,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的,所以說一切法以及心自性清淨。可是,如果不談如來藏,單單看蘊處界一切法不斷地生住異滅,如何能夠說一切法也是本性空寂呢?他講得這麼玄之又玄,他的本意到底是什麼?其實他的主張就是無常法的緣起性空無常生滅的現象就是常。

我們用一個容易瞭解的法來取代,大家就會比較懂得這位法師的意思:比如有一朵花很漂亮,可是這一朵花究竟是緣起性空的;花會壞、會爛、會臭,可是花的緣起性空是不爛、不壞、不臭的,這樣就是無上法,就是一切法本性空,也就是一切法自性清淨。他說這個法也沒有錯,因為花現在很美、很香、很漂亮,讓人一見就會生起可愛心,非常的喜歡它,然而時間久了花會爛臭;花的體性是緣起性空,而這個緣起性空沒有所謂的香、臭或者醜、爛,因為緣起性空只是一個過程的現象或者事實而已。我們也可以用一輛車來譬喻:新車很漂亮、很好用,漸漸地會老化,終於壞掉而破破爛爛,大家看了都討厭,最後送進了汽車墳場;可是車子本身雖然有生住異滅,然而車子的緣起性空卻是從來沒有生住異滅的,它的緣起性空是永恆的,這個緣起性空是本性清淨的、是自性清淨的。花或車子譬喻五陰,這就是這位法師解釋的如來藏思想、如來空智。

這位法師這樣子講,我們不容易推翻他,因為緣起性空確實沒有所謂的生住異滅可說,緣起性空這個道理在三界當中永遠就是這樣。可是問題來了,宣講了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這與解脫有什麼關係?再來,這與十因緣、十二因緣等因緣觀又有什麼關係?還有,這與大乘的般若實相智慧又有什麼關聯?最後,菩薩悟後想要成佛必須修學一切種智,這個緣起性空與一切種智又有什麼關聯?從佛法當中很簡單地說,就有這四個問題出現了。結果是表面看來好像與佛法有關聯,因為蘊處界都是緣起性空,可是蘊處界的緣起性空是要把蘊處界給滅掉,蘊處界滅掉以後緣起性空就跟著滅掉了,並不是留著緣起性空常住不滅;因為阿羅漢滅掉蘊處界之後入了無餘涅槃,他們的緣起性空已經不存在了。

蘊處界滅了以後就沒有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可以說了,不能說「蘊處界滅了以後,蘊處界的緣起性空還繼續存在著」,這個道理講不通。如果這個道理可以講得通,一切的人擁有的可愛之物、可愛的眷屬、可愛的財產、可愛的金銀珠寶被人家搶了去以後,都不應該傷心,因為這些都是緣起性空,這些財物、眷屬的緣起性空卻仍然還存在著。譬如,我今天帶了一千萬美元出門,可是被搶了!我心裡面想:「這一千萬美元是緣起性空,被搶了以後,一千萬美元的緣起性空還是存在著。」就歡喜地放下了。但這個道理講不通!因為你的緣起性空是依一千萬美元而有的,現在一千萬美元被搶了,一千萬美元的緣起性空也跟著跑到搶錢者那裡去了,你這裡的緣起性空就不存在了。同理,蘊處界的緣起性空是依著尚存的蘊處界而施設的,當蘊處界壞滅以後,蘊處界的緣起性空也就跟著消失了,所以緣起性空只是那個生滅法顯示的一個現象而已,並非真的真實有常住不變的法性。所以,說一切有情蘊處界緣起性空,這個蘊處界的緣起性空是依蘊處界而存在的;當蘊處界不存在的時候,緣起性空就不在了,怎麼可以說「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以後,他的緣起性空是本性清淨、是繼續存在的,是常住的真如」?

由此可知,這位法師的法義就是《楞伽經》所破斥的「兔無角論」外道,兔無角與牛有角的譬喻是在《楞伽經》中 如來所提出的。譬如說,因為先知道牛的頭上有角,所以當你看到兔子頭上沒有角的時候,才會有「兔無角」的想法;換句話說,「兔無角」是依附於「牛有角」的觀念而產生的,如果不是看見過牛有角,就不會產生兔無角的觀念。同樣的道理,「一切法空」的想法是依附於「蘊處界有」而產生的,若不是世間有蘊處界,就不會有「蘊處界一切法空」的說法和理論存在,所以「一切法空」是虛相,不是實相。一切法空既然是虛相,當然不會是所謂的平等、永恆、清淨、真實的實相;也就是一切法空性,自然不是自性清淨、真實的如來藏。

所以,這位法師所謂的如來藏本性清淨,他說的是緣起性空本性清淨,不是如同 佛與諸菩薩講的第八識心本性清淨。但是,緣起性空本性不淨,因為緣起性空是依不清淨的蘊處界來的,所以這個說法是戲論。戲論就是染汙,怎麼可以說它是本性清淨呢?《阿含經》中說緣起性空,是依本識來說蘊處界的緣起性空,可是緣起性空還是不淨的,是依附不淨的蘊處界而有的。緣起性空的法理,一定要依附於本識的前提,來說本識所生的蘊處界是緣起性空,這樣的法義才是清淨的。

緣起性空是依於蘊處界所顯示的一種現象或是過程。諸法的實相是緣起性空呢?還是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作為因,然後藉緣出生萬法呢?我們依於 佛所說的法來思惟一番。首先我們思惟:「阿羅漢入涅槃是必須滅除他的蘊處界的,他的意識是識蘊所含攝的。阿羅漢入涅槃以後,五蘊都滅盡了,識蘊一樣也滅盡。五蘊全部滅盡以後,如果沒有一個心存在,那麼阿羅漢是不是斷滅了?」再來思惟:「五蘊─包括意識─是怎麼出生的?我們的意識是不是入胎以後才出生的?我們剛入胎不久的時候,就馬上有意識住在母胎中嗎?是不是要有一個離開見聞覺知而能夠出生意識的心入住母胎之中呢?」結論一定是:有一個識,或者說有一個心,入住母胎而能夠出生五蘊,這個心祂不屬於五蘊,因為祂出生了五蘊。五蘊是這個心所生,五蘊是緣起性空的,阿羅漢入了涅槃以後,五蘊滅盡了,這個心還是會繼續存在,這樣子涅槃才能不算斷滅。

意識是識陰所攝,而這一個入胎出生識陰的心,祂所生的蘊處界是緣起性空,可是祂自己不是緣起性空,祂是常住的、是涅槃的實際。這個涅槃的實際生了蘊處界,意識正好含攝在十八界之中;而蘊處界緣起性空,所以緣起性空的道理是從蘊處界來的;而蘊處界卻是從這個住胎的本識中出生的;所以蘊處界緣起性空的道理,一定要依這個本識來說,才有緣起性空可說。這樣的緣起性空才是清淨法,才是本性清淨,不管什麼人都是本來如是。所以,緣起性空不能說是本性清淨的,因為它是依染汙的蘊處界而有的,緣起性空只是蘊處界顯示的一個現象、一個過程。這個緣起性空只是蘊處界的生住異滅的過程,這個過程無所謂的清淨或者染汙,因為它只是一個現象。要這樣子解說緣起性空,才能說是清淨法。

在一些《般若經》中,有時候 如來會開示說一切法不生不滅、自性清淨。譬如《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5中記載:「何者正信?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自性寂靜,……。」這又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因為《般若經》都是在講如來藏的總相以及別相的智慧。無始劫以來,我們的如來藏會不斷地出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絕對沒有一刻沒有蘊處界的存在。就像一面明鏡,時時都有影像的存在,即使在晚上,或是用布把它給遮起來,或是沒有光線的時候,它還是會影現出它所對應的影像,包括黑暗相。所以從鏡子的角度來看,影像也是不生不滅的——只要鏡子存在,影像就一定存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也是如此,只要如來藏存在的時候,就一定有蘊處界的存在——如來藏不生不滅,因此蘊處界也是不生不滅;如來藏自性清淨寂靜,依於如來藏出生的蘊處界也是自性清淨寂靜。總之要說一切法清淨寂靜的前提,是必須依於自性清淨寂靜的如來藏才能這麼說,否定了如來藏的存在想要去解釋《般若經》,那真是緣木求魚。

正覺同修會施設了兩年半的禪淨班,其實最大的作用只有兩個:第一個是鼓舞大家發起菩薩性,不要繼續留在聲聞性之中,這是第一個最大的作用。第二是兩年半的課程最大的作用,就是告訴大家五蘊的詳細內容,讓大家對五蘊如實地了知,不會再落入到識蘊裡面,然後把識蘊當中最容易誤會的部分——譬如意識的變相——誤認為那不是識蘊,為大家把這種誤會講清楚,由於這個緣故就容易斷除我見。我見斷除了,三縛結就跟著斷除了,想要實證如來藏就容易了!因為方向不會偏差了,不會再落到蘊處界我之中了,所以,如實知蘊處界,才是學佛最重要的事。不可以把無常法所顯示的無常現象,說為是常、是永恆、是真實;更不可以隨意否定三乘經典當中 如來隱覆密意而說的如來藏,然後以緣起性空或是外道神我來取代真實的如來藏,這樣子對自己的法身慧命以及佛法都是很大的傷害!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無常是常」的道理到這裡。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81-a22_043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2集 如來藏與梵我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藉《勝鬘經》的經文來談談「如來藏與梵我」。

在上一個單元引用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當中大慧菩薩請問 如來說:「您提出有一個如來藏,您以前不是都說『無我』嗎?為什麼現在隨同外道等人說有『我』了呢?」如來回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接著,如來用了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十二個名相,來說明如來藏就是這些名相所代表的意思;就因為這些名相的意涵,所以說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我」是不同的。

雖然 佛陀已經說明了如來藏不是外道所說的「我」,有位主張六識論的法師,他還是認為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他在《如來藏之研究》書中說:【如來藏──如來界,如來性在有情的蘊界處中,為無漏功德法的根源,是如來藏契經的本義。印度的《奧義書》中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19981月三版,頁205)

《奧義書》是古時候印度教以及婆羅門教的思想家,在探索、追尋、試圖找出隱藏在不可思議而且複雜的自然現象背後的本體或是主宰,也就是所謂的「梵」的一個過程的紀錄以及對話。古老的《奧義書》有十幾種,是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經典;這些古老的《奧義書》,從西元前七、八世紀 佛陀降世之前就已經存在,有些後期的《奧義書》甚至到西元十六世紀才編纂完成。流傳下來的《奧義書》總共有兩百多種,《奧義書》的種類非常的多,而且是出自許多人的撰寫。因為是典型思想的演化,因此《奧義書》中就常常會出現許多對立的觀點,也就是會有許多的矛盾產生,最多的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觀點的對立。

《奧義書》中雖然有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其中仍然有一個共同的思想,也就是這些思想家共同認定:有一個梵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基礎,也是一切事物最高的存在,這是《奧義書》的基本概念;人類個體的我來自宇宙最高的我,也就是梵。梵是獨自存在的「識」、智、知、有以及歡樂。《奧義書》還有一個基本概念是「阿特曼」,「阿特曼」是大我或宇宙的靈魂。《奧義書》主張「梵我一如」,認為作為外在的、宇宙本源的梵與作為內在的、人類本質的阿特曼,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我是梵」。「梵我一如」是最高的真理,也是《奧義書》主要宣揚的觀點。

由於《奧義書》當中梵我一如的主張,這位法師因為認為大乘佛教的經典也是跟《奧義書》一樣,是許多人編纂出來的,他不深入瞭解如來藏的真實義,就輕率地將如來藏與梵我給搭上關係,所以他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依名色而開展,我入於名色而隱於其中」。】因此他說:【梵我──識入於名色中,不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嗎?】所以他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如來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學影響的。】

他這麼一個結論其實有很多的意涵。首先,他一貫地認為大乘經典不是 佛親口所說,所以認為如來藏只是個思想,是深受印度神學所影響。其次,他認為佛法跟《奧義書》一樣都是個思想的演化,沒有所謂的真實如來藏可以實證的。第三、他認為所謂的如來藏我就是梵我,縱然 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說:「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他還是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在所有敘述如來藏的經典中,佛陀從未將如來藏說為如來藏我,因為如來藏是無我性的,所以就像是《楞伽經》所說的「無我如來之藏」。既然是「無我如來之藏」,就不應該將如來藏稱為「如來藏我」。一個佛教學術研究者應該忠於呈現所研究的經典,也就是《楞伽經》中所說的如來藏到底是在說什麼,應該將經典的原意忠實地呈現出來,而不應該以梵我或是緣起性空等不符合實際的言論來誤導大眾。

這位法師說:「識所成我,梵也。……識為一切之因,識者梵也。」他從印度教及婆羅門教的教義來看,他認為「如果說我是一個識所成的,那就是梵我;如果說有一個識是一切法的根本因,這個識也就是梵我」。當然,所謂的我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為他一向認為沒有所謂的真實法存在,一切法就是緣起性空,他認為:主張有一個真實而且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或是主張有一個根本識阿賴耶識,都是受到外道神我的影響,這些都不是純正的佛教思想。

可是在他所認為純正的佛法,也就是他所認同的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卷12,佛在說明因緣法的時候說:【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經中 如來以十因緣法來作觀行,當時 如來思惟:是有什麼法的緣故,所以會有老死?是以什麼法作為緣,所以會有老死?就這樣正確地思惟以後,知道因為有生,所以有老死,也就是有了出生這個緣,所以就會有老死。就這樣子思惟觀行有、取、愛、受、觸、六入處以及名色。最後思惟觀行是有什麼法的緣故,是以什麼法作為所緣,所以有名色的產生?這樣正確地思惟,知道有一個根本識的緣故,所以有名色;緣於這個根本識,所以會有名色的產生。如來這樣子正確思惟的時候,逆觀推知名色必須由根本識來出生,萬法只到根本識為止,不能再往後推知有任何一法的存在,所以經上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齊識而還不能過彼」這句話,在《阿含經》中是非常有名而且是重要的。在確認這一點以後,就又順觀流轉法退回確認生老病死等現象是從(根)本識而來的,這樣子確認根本識是一切法的因。可是《阿含經》這麼說,這樣子根本識不就是梵了嗎?《阿含經》不就是梵我思想嗎?在《長阿含經》卷10當中 如來又說:【「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從以上《長阿含經》的經文可以知道,緣於一個識所以有名色,「名」是我們的前七識心,「色」是指我們的色蘊,所以這個識必然是不同於七識心的第八識根本識阿賴耶識,或者稱為如來藏。因為有這個識進入了母胎,所以有名色的產生;因為有這個識的安住,所以名色能夠存在;因為有這個識,所以嬰孩不會敗壞,而且能夠增長;因為有這個識,所以有名色;所以說,名色是由這個識所成就的,緣於這個識所以有名色。名色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也就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簡單地說就是虛妄不真實的我。

名色的我,是因為有這個根本識所以能夠存在、增長,這不就是「識所成我」嗎?這個識不就要成為這位法師所說的梵嗎?那麼四阿含所說的法都是梵我的外道論,佛也就是外道了嗎?那麼什麼才是佛法呢?這位法師一向主張純正的佛法是根本佛教時期所講的緣起性空,所以他在他的《中觀論頌講記》當中他說:【阿含是根本佛教,思想是「我說緣起」,緣起是「空諸行」,正見性空的緣起,才能正見佛陀的聖教。】(《中觀論頌講記》,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刷二版,頁42)他認為《阿含經》都是在說緣起性空,他認為這才是 佛陀在世的時候的根本佛教。可是,這裡舉出了《阿含經》中其實都是在說有一個根本識,因為這個根本識所以才會有世間的我成就,這個根本識是一切法的因。

佛法從初轉法輪的阿含期,到二轉法輪的般若期,最後三轉法輪的唯識種智,全部都是依於一個真實心阿賴耶識在說的。這位主張六識論緣起性空的法師,怎麼可以將根本識阿賴耶識如來藏誣衊為梵我、外道神我思想所影響?那麼 佛不就是外道神我了?有一個根本識藉緣出生萬法,本來就是初轉法輪《阿含經》當中明確的主張,這樣才是真正的緣起法。《楞伽經》中 如來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那麼我們就應該探究如來藏與外道的「我」有什麼差異,而不是 佛陀您說不同,可是我就是認為如來藏就是外道神我、梵我。《奧義書》是歷代印度教以及婆羅門教思想家探索宇宙世界本體的一個紀錄跟對話,這正是典型的思想的演化。既然是思想,所以這個所謂宇宙萬物根源的梵是無法實證的。《奧義書》中認為梵是不生不滅,沒有任何的屬性,這點跟如來藏的體性似乎有點相似;每個眾生的如來藏也是不生不滅的,每個眾生的如來藏之中也是沒有六根、六塵、六識,也就是沒有三界世間一切法的屬性。可是這個梵,他們認為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所以印度教的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商羯羅在他的《梵經注》當中他說:【梵不屬於任何存在類型,因而不能被稱為一種存在;它不具有任何的屬性。因為它是無屬性的,因而無法用屬性表述它。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因為它是不動的。】(《商羯羅》,東大圖書公司,20071月初版,頁30)

如果如商羯羅所說「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那麼這個梵就是不可知、不可證的,因為可知、可證的法一定可以用詞語來形容,否則怎麼能夠叫作實證?

商羯羅在他的《我之覺知》書中,他又說:【所見所聞的只是梵,通過真正的知識,人們認識到,梵是唯一的存在─意識─喜(福樂)。】(《商羯羅》,東大圖書公司,20071月初版,頁31)看來這個梵是一種有覺知的意識,所以有喜(福樂)的屬性,這跟商羯羅之前《梵經注》書中所說的「梵不具有任何的屬性」是互相矛盾的,因為商羯羅《我之覺知》書中的梵至少有意識、喜(福樂)的屬性。所以印度教的梵,基本上還是落在意識心上面,這個梵還是有覺受的,雖然商羯羅說它沒有一切的屬性。這裡商羯羅又說「梵是所見、所聞」,這跟他前面說「它也無法被描述行為的詞語所描述」又是互相矛盾的。

商羯羅認為最高實體的梵,可以把它神格化為大神自在天,這自在天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自在天本身無憂無慮、無欲無求,自在天創造世界只是一種它的遊戲或是運動,正如人要呼吸、水要流動一般。但因為這個自在天是思想思惟的結果,不是實證的實相,印度教梵的思想就會產生許多矛盾的地方。而如來藏卻是真實的存在,是可知可證的。因為是可以實證的,每個人在實證如來藏的時候,會得到一致性的實證結果——也就是如來藏是真實的,是在一切的境界當中都是不變異的——所以是如如的,也就是如來藏的體性是真如性。

如來藏與梵我有很大的差異:首先,每一個眾生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如來藏,梵我卻是所有的眾生共同擁有一個梵。眾生的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這個心體是本來就存在,將來也不會滅的,這樣子說為不生不滅。商羯羅說自在天是眾生出生的根本原因,然而現實當中可以看見眾生是從父母的因緣所出生。一個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的自在天,怎麼會出生充滿煩惱與業障的眾生?眾生由自在天所生,眾生的屬性不就是自在天的屬性嗎?眾生應該本來就是無欲無求、無憂無慮,為何又會輪迴生死呢?可以實證的如來藏與思想所演化的大自在天,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將如來藏說為深受印度神學所影響,其實是非常的錯誤而且不負責任的說法。

從以上的說明,希望各位菩薩能夠認識清楚:如來藏不是思想、不是梵我、不是神我,而是我們應該實證的生命的實相。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真實如來藏與梵我的思想間的差異到這邊。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72-a22_042


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二)–第41集 佛為什麼說如來藏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您收看「三乘菩提之勝鬘經講記」單元,今天我們藉著《勝鬘經》的經文來談談「佛為什麼要說如來藏」?

從前面幾個單元,許多的親教師已經說明過,我們知道在《勝鬘經》當中說明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這個如來藏是本性清淨、是自性常住的;在生死之中猶如無價的摩尼寶珠,被汙垢的衣服所纏裹,可是這個寶珠的本體卻是永遠明淨的。如來藏就像是這個摩尼寶珠,與一切的煩惱是有所差異分別的。

《勝鬘經》中都是在說明真實如來藏的重要,可是有位主張大乘非佛親口所說的六識論法師,在他的《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他說:【聽到如來藏這名詞,不要先執著有一真實的如來藏,而應探討為什麼說如來藏,如來藏究竟是什麼意義,由此始能了解經說如來藏的真義。】(《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306。)也就是他對如來藏是否是真實,他有不同於大乘經典的看法。他在他的著作《成佛之道》當中他說:【佛說法空性,以為如來藏。真如無差別,勿濫外道見!如來適應凡夫,外道,及一分執我小乘,說如來藏常住不變,流轉生死。……如來慈悲方便,特在《楞伽經》中,抉擇分明:「佛」是「說」那一切「法空性」,稱之「為如來藏」的。如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無)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所以,如來藏就是甚深法空性,是直指眾生身心的當體——本性空寂性。所以要花樣新翻,叫做如來藏,似乎神我一樣,無非適應『畏無我句』的外道們,免得聽了人法空無我,不肯信受,還要誹毀。不能不這樣說來誘化他,這是如來的苦口婆心!如來的善巧在此,聽起來宛然是神我樣子,可是信受以後,漸次深入,才知以前是錯用心了,原來就是以前聽了就怕的空無我性。】(《成佛之道》(增注本),正聞出版社,20052月新版三刷,頁390~392。)

從以上的說法,可以知道這位法師他所認為的如來藏其實是指緣起性空,所以他說法空性就是如來藏。他認為 如來說如來藏,是為了適應凡夫、外道,以及一分執有我的小乘人,才說有如來藏常住不變,有如來藏流轉生死。他舉出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的經文來證明 如來是為了斷除愚夫畏懼無我句子的緣故,才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門。所以,他說如來藏就是甚深的法空性,也就是緣起性空,是說眾生身心的當體是本性空寂性的,也就是無我的;然而,為了適應恐懼於「無我」這種說法的外道們,所以花樣新翻,提出好像有一個神我一般的,叫作如來藏,這樣避免眾生聽到了「人無我、法無我」無法信受而產生誹謗。所以 如來不得不以這樣方便善巧來勸誘外道,這樣來相信有一個神我,可是信受以後漸漸地深入,才會知道以前是錯用心,原來就是以前聽了就怕的空無我性。所以,這位法師所說的如來藏的意思,就是空無我性,也就是緣起性空,而不是與《楞伽經》與《勝鬘經》中所說常住不變、自性清淨的真實如來藏。

至於如來藏的本質是什麼?是有一個真實的如來藏,還是如來藏只是 佛方便接引眾生的說法?這個對我們佛法當中的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當中,大慧菩薩說:【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在經中,大慧菩薩稟白:「如來說:『如來藏心自性清淨,運作三十二妙相,入住於一切眾生的身中,猶如無價的寶物,被骯髒的衣服所包裹,眾生不知道、也看不見骯髒衣服當中的寶物;如來清淨寶物是常住不變,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每個人的如來藏寶,被五陰、十八界、六入骯髒的衣服所纏繞,被貪欲、瞋恚、愚癡等不真實的虛妄想以及六塵勞累所汙染;這個道理是一切諸佛所演說的,不是只有我釋迦牟尼這麼說。』」所以,顯然經中說如來藏是自性清淨的,是真實常住的,是與五陰、十八界、六入共同存在的,而且是一切諸佛所共同演說的甚深法要。

《楞伽經》是 佛陀第三轉法輪的時候所說的經典,是為佛弟子詳細說明八識、五法、三自性、七種第一義、七種性自性、兩種無我的內容;並且詳細地敘述如來藏阿賴耶識與七轉識間的關係以及體性,讓佛弟子在證悟之後能夠知道修道的原理以及次第,並且以這個實證的如來藏作為根本,能夠地地增上來修學。所以禪宗達摩祖師在二祖慧可證悟後,將《楞伽經》四卷傳給慧可,並且告訴他說:【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景德傳燈錄》卷3顯然,以如來藏作為法義核心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是禪宗證悟的修行人依著修行的重要經典。

這位六識論的法師,他一向主張大乘佛法發展的動力,是因為「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所產生,所以他在《以佛法研究佛法》書中他說:【佛世,當然沒有後期的大乘經典,可以說大乘經非釋迦佛親說。】(《以佛法研究佛法》,正聞出版社,20034月新版二刷,頁175。)也就是他認為像《楞伽經》的大乘經典,不是 佛親口所說,而是後世佛教學者所撰寫所成的,只是因為「修菩薩行,下度眾生,上求佛果的思想,應該是存在」,就這樣他認為大乘是佛說、是佛法。他不相信 佛陀在大乘經典所說的真實如來藏,認為無我的緣起性空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這兩種學說是互不相容的,為什麼這兩種學說居然都可以成就佛果,這不是很矛盾嗎?這位法師不接受大乘經典所說明的真實常住的如來藏,他在所著作的《成佛之道》當中引用了《楞伽經》的經文,然後又將經中說自性清淨、真實常住的如來藏扭曲為法空性,這種不相信大乘經典,又要扭曲大乘經典的心態,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當中,大慧菩薩接著請問 如來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大慧菩薩幫我們請問 世尊說:您以前不是都說「無我」嗎?為什麼現在隨同外道等人說有「我」了呢?大慧菩薩是問說:外道當中也說有一個常住不壞而住於身中能作各種業的我,這個我不必依靠諸緣,是自然而有的、是周遍不滅的「我」。世尊!他們也說有「我」。

求那就是勝論外道,他們是以實、德、業、大有、同異以及和合六種句子來成就他們的議論。也就是色身物質、德性、業用,眾生共有的本體,眾生全部都從這一個本體出生、有相同也有不同,這本體與一切法和合;就這六個句子來說明宇宙萬物各種現象的存在。「離於求那」,魏菩提留支翻譯作「不依諸緣,自然而有」;也就是說,外道認為有一個離開德性的本體是我、是作者,這個我不是依緣而有的。這是正統婆羅門教的想法,認為眾生有一個共同的本體,眾生都是從這個本體所出生,一切法與這個本體是和合的,有相同也有不同。這樣的我,跟如來藏不是相同嗎?世尊為什麼要說如來藏呢?

外道所說的我,一向落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中,種類雖然很多,全部不離開六十二見,也就是由六十二種不如理作意產生錯誤的外道見。大慧菩薩則是以印度婆羅門教所說的「梵我同一」,也就是外在的、宇宙根本源頭的「梵」,與內在的、眾生個人本體的「我」,是有相同、也有不同的思想,來請問 佛陀說:「這不就是如來藏法門嗎?」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是唯一不二的、是不生不滅的、是無形無相的、是永恆絕對的實體。因為梵我的力量,一切萬物眾生就依著順序發生,六道眾生的靈魂隨著業力而有各種形式的輪迴;從這個輪迴當中求得解脫,就是修行人最高的目的;由於覺悟梵我一如這個根本真理可以消滅業力,就這樣子能夠免除輪迴的痛苦。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跟 如來所說的如來藏似乎有些相似,然而印度婆羅門教的梵我是眾生所共有的,這個梵我是無法以語言來描述的,是唯一不二的,是遍滿一切的。

《楞伽經》中 如來回答說:【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世尊說:我所說的如來藏,跟外道所說的我是不相同的。有的時候說空、無相、無願三昧,也就是五陰、十八界、六入是無常空,因為空所以無相,因為無相所以無有願求;或者說如來藏空性沒有形體所以是空,空所以無相,因為證知如來藏空性,意識確認自己是無常空,也是緣起性空;也確認如來藏的空性是本無所得,因此意根也一樣心無願求,就這樣子證得解脫。

如、實際、法性,是指真如第八識。真如是一切法的實際,世間出世間一切的法,都是由真如直接或者間接出生,沒有一個法不是以真如作為最後的所依,因此是一切法的本源。真如就是一切法的法性;世間的一切法,相有生滅,可是它的本際從來不滅,所以也無生;因此一切法滅了又能夠出生,這能生一切法的真如就是法性。

法身、涅槃、離自性,也是說真如。第八識就是法身,是一切法的根本,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五分法身,都是從第八識真如所出生的。涅槃也是法身真如的別名,涅槃是依真如不受生的現象來立名,所以不能離開如來藏而有涅槃可以實證,涅槃也不是死了以後一無所有,也不是緣起性空或是滅相不滅。離自性是說,如來藏的真實理體當中沒有遍計執性、依他起性以及圓成實性的任何相貌,祂是離開一切的自性相的。

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些都是指如來藏的體性。如來藏空性體性從來不依緣而生,也永遠不會壞滅;因為不滅,所以也從來不生。婆羅門教的眾生個人本體的我,是從大梵所出生的,眾生我最後會回歸大梵,因此不是不生不滅的。所謂的本來寂靜,是說如來藏空性心,從無始劫以來一向離開見聞覺知,離開各種名言妄想,所以是本來寂靜的。婆羅門教的主張:眾生個人本體的我是從大梵所出生的,可是從清淨寂靜的大梵所出生的個人本體的我,卻是有染汙、有煩惱、不寂靜的,這不是很矛盾嗎?自性涅槃是說如來藏自身的體性是無有生滅的,永遠地住在寂靜境界之中,是離開見聞覺知,所以說自性涅槃。

如來說明以上種種如來藏的真實體性之後,又為了斷除沒有智慧的愚夫畏懼無我的語句的緣故,為他們說遠離虛妄想像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法門。如來說,未來及現在的大菩薩們,不應該將如來藏法門當作「我」的見解一樣生起錯誤的認知跟執著。這邊所說「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是指為了斷除一些愚癡的人,他們主張一切法空,卻是又害怕落入斷滅見,因此回頭執著細意識、極細意識,或是有一個類似大梵我的因果律則是不生不滅的;就這樣為這些人說離虛妄想像無所有境界的如來藏法門。

如果將這句「為斷愚夫畏無我句」解釋為「為了攝受畏懼無我句的愚夫」而方便施設神我的如來藏法門,那麼前面 佛開示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十二個名相來說明真實如來藏,難道只是隨便說說?佛說法不就是前後顛倒了嗎?只是在末法的現代,《楞伽經》當中的真實義理還是被扭曲了,被斷章取義成為「如來是為了攝受畏懼無我句的愚夫,而方便施設神我的如來藏法門」;就這樣子,真實如來藏被扭曲成為神我、梵我,如來藏法門變成了方便法門。

在這個單元,我們從《楞伽經》中探討 世尊提出如來藏的真正意義,這也是《勝鬘經》中所說如來藏更深入的真義。這兩部經典同樣都是在說明如來藏的真實道理,這個如來藏不是指緣起性空,也不是外道神我,而是菩薩證悟以後修道的根本。我們想要修學大乘佛法,千萬不可以錯解或是隨便否定這個真實的如來藏。

今天就為各位菩薩說明「佛為什麼說如來藏」的道理到這裡。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22/5278-a22_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