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集 六波羅蜜(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談的子題是〈六波羅蜜〉。

前一集已說明「如何才是真正供養布施波羅蜜的人」。接下來談:「如何才是真正供養持戒波羅蜜的人」,也就是要如何才是真正供養持戒到彼岸的人。如果菩薩能夠清淨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對眾生作出有利益的事,口中說眾生好的事,心裡想的是對眾生有益的事,不僅心地越來越調柔,而且眾生也越來越喜歡親近菩薩,這樣的話,菩薩度眾也就容易多了。如果菩薩不小心作了有罪、有錯的過失,應該心生慚愧,並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錯,相信自己所作的種種罪業,未來世都要受種種的異熟果報。這是因為所造的點點滴滴善惡業,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從來沒有遺失過,未來有因緣就要受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所以菩薩對於自己所造作有罪、有錯的過失,應該心生慚愧,並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錯。

假使看到對方作善事,應該心生歡喜,並且隨喜讚歎他人作得好,雖然菩薩沒有親自參與善事,但是隨喜讚歎的緣故,菩薩所獲得的福德,與親自作善事的人一樣,沒有差別。所以菩薩看見有人作善事時,應該要隨喜讚歎。如果看到對方有小過失,以此來反觀自己:如果自己也患了同樣的過失,未來也會有嚴重的果報。因此菩薩知道種如是因,未來得如是果。這時不僅心生恐怖想,而且也深自悔責,不應該犯別人同樣的過失,所以很戒慎恐懼看待自己的所作的每一件事。

又菩薩修學佛菩提道,所需時間久遠,沒有不犯戒的。所以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才會開示:「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告訴大眾兩件事,一者:菩薩修學佛菩提道的時程真的很久遠,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才能成佛。所牽涉到的:要如何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行,尤其是意行的部分,最不容易防護,只要心不在正念而到處攀緣,就已經犯戒了,所以沒有不犯戒的菩薩。可是菩薩受了菩薩戒以後,犯戒也勝過於外道,為什麼?因為外道無戒可犯。又菩薩犯戒應該視其所犯輕重,作對首懺、對眾懺。對首懺:是面對一位已受菩薩戒的人作證,於 佛前懺悔及永不復作。對眾懺:是面對四位,已受菩薩戒的人,於 佛前懺悔及永不復作。

二者:雖然 佛已經告誡,沒有不犯戒的菩薩,可是菩薩不可以輕易或者故意去犯戒,那是不對的;明知故犯所犯的罪,比不是明知故犯來得嚴重。世間的法律尚且對故意犯罪的人加重刑責處罰,更何況是違犯世出世間的戒律,當然比世間的法律來得嚴重很多,所以菩薩不會輕易或故意去犯戒。又菩薩不會打罵眾生,也不會對眾生起瞋或惱害眾生。因為菩薩對眾生打罵、起瞋,眾生會遠離菩薩,使得菩薩無法攝受眾生。既然無法攝受眾生,菩薩無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使得菩薩成佛會很慢,所以在《妙法蓮華經》曾記載著脾氣比較大的須菩提,成佛比其他的師兄弟慢很多;反而是貪愛眾生,護念眾生的阿難成佛最快。既然菩薩不會對眾生打罵、起瞋,更何況是惱害眾生。又菩薩看見眾生應該起愛念心,因為一切眾生都曾經是菩薩的父母、子女等等,也因為他們有恩於菩薩,所以菩薩要知恩,以及要回報眾生的恩德。佛在經中曾開示:因為眾生有恩於祂,所以 世尊才能迅速成就佛道。所以 佛一直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來回報眾生的恩德。既然 世尊尚且知恩、報恩,更何況是菩薩能不知恩、不報恩嗎?所以說:菩薩要知恩,並於回報眾生恩德時,不會吝惜自己,而且是無私無悔的付出。

又菩薩在世間生活,不會欺誑眾生,也會如法求財,不會去作貪污舞弊不道德等事來求財。因為用不正當的行為來求財,不僅錢財容易失去,而且未來也要負因果關係,不如安分守己,所得的錢財來得穩當。又菩薩求財時要樂於布施,繼續增長自己的福德。又譬如菩薩在真善知識聞、思、修證,所得種種功德,以此來度化眾生,有機會的話,應該讓眾生一起來作,共同來完成這件功德。如果菩薩看見貧窮做苦力的人,有機會的話應該幫忙才是。譬如有老人家,在大太陽底下汗流浹背著,推著沉重的車子上橋等等,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應該出力幫忙推車,幫助老人家車子上橋等等,當幫忙的事情過去了,也不會執著今天到底作了哪些善事。

又菩薩應該常常修慈愍心,看見有人作不好的事,先幫他遮掩,並且私下規勸他,不要再造不好的事;如果看見有人作善事則讚歎他,並且說明作這件事,未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如果看見別人在行善,自己也有能力的話,應該與別人一起來完成這件善事,一起來成就這件善事的功德,這就是「以身力往營佐之」。

又菩薩要經常修遠離瞋恚的心,讓自己常處於不生氣的狀態,如果因為不順心,而暫時起了憤怒心,不僅要常常警覺,而且要生起悔責心,督促自己不要隨便起憤怒心。在說話的時候,應該以真實語、柔軟語來說,不要用誑語、不如實語、粗暴語來對待眾生。如果菩薩用不如實語欺騙眾生,不僅犯戒,而且眾生被騙了一次以後,菩薩的信用早已經破產,眾生當然不會輕易相信菩薩所說的話,就算菩薩最後所說的是如實語,眾生還是不會相信。既然眾生對菩薩所說的話都不相信,菩薩未來又如何度眾呢?

又菩薩不應該兩舌及說無義語。所謂兩舌就是經中所說:「於他所有隱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離間。」套現在的說法就是挑撥是非。譬如在某甲面前說某乙的壞話,在某乙面前說某甲的壞話,導致某甲與某乙兩人,起了爭執與糾紛,這就是兩舌。如果菩薩受了戒而兩舌,那是犯戒的,未來會下墮三惡道中。如果生在人間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也就是眷屬不和睦,親朋好友互相爭鬥很難相處。所謂無義語:乃是污雜、巧佞之語,對眾生說沒有意義的話。在大乘法中名為言不及義。也就是菩薩所說的法,沒有牽涉到第一義諦;如果菩薩說無義語,未來會下墮三惡道中。如果生在人間會得兩種果報:一是菩薩所說的話,別人都不相信,二是菩薩所說的,不僅不清不楚而且詞不達意。

由上面說法可知,菩薩如果兩舌、說無義語,果報非常嚴重,未來會下墮三惡道中;如果生在人間,果報非常不好,所以菩薩不應該兩舌及說無義語。如果菩薩能夠用上面所說的種種方法來持戒,從清淨身、口、意開始,一直到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就是真正供養持戒波羅蜜的人,也就是真正供養持戒到彼岸的人。

接下來談,「如何才是真正供養忍辱波羅蜜的人」?也就是要如何才是真正供養修忍辱到彼岸的人。常常看見世間人,因為不能忍辱的關係,因而有非常遺憾的事情發生。譬如在律部裡曾記載一個不能忍辱的真實例子:在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阿練若水池,水邊住了兩隻老鷹以及一隻烏龜,互為好朋友。後來阿練若水池的水乾了,兩隻老鷹想著:阿練若水池已經乾了,烏龜必然遭受乾旱之大苦。便告訴烏龜說:既然阿練若的水池已經乾了,應該再找一個有水的地方住下來,可找一根木頭,我們各銜一邊,你咬著木頭,由我們兩個帶你到有水的地方,在飛行當中千萬不可說話,以免下墮而亡。烏龜同意兩隻老鷹的說法,便由兩隻老鷹銜著烏龜飛走。在飛行路途當中經過一個聚落,聚落的小孩子,看了老鷹銜著烏龜飛行,便嘲笑說:「老鷹銜著烏龜,老鷹銜著烏龜。」烏龜聽了受不了便起瞋說:「干你們什麼事。」話一說完,烏龜便下墮身亡了。

從這個例子可以告訴大眾,如果不修忍辱,小則傷身,大則喪命,不能不慎啊!所以 佛在經中告訴大眾修忍辱與不修忍辱的差別所在。譬如 佛在《正法念處經》告訴大眾,不修忍辱起瞋的壞處如下:「若起瞋恚,自燒其身,其心噤毒,顏色變異,他人所棄,皆悉驚避,眾人不愛,輕毀鄙賤,身壞命終,墮於地獄。」也就是說,一旦不修忍辱而起瞋,不僅臉色變得非常難看,眾生看了自然就會遠離,如果瞋心很重而造作很重的業,未來要下墮地獄。

又譬如 佛在《羅云忍辱經》,告訴大眾修忍辱的好處如下:「忍之為明,踰如日月。龍象之力,可謂威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也就是說,菩薩修忍辱有很大的福德,世世無人能害,能得安隱無憂。

從這兩部經,佛的開示可知,修忍辱與否,差別真的很大,如果菩薩在世間,不修眾生所加諸的忍辱——也就是生忍,世間的生忍尚且無法成就,更何況在世出世間,而成就無生忍以及無生法忍呢?所以菩薩應該修忍辱,忍人之所不能忍,更何況忍辱是菩薩六度當中的第三度,菩薩修忍辱未來才可以成就佛道。

又菩薩修忍辱,能夠清淨身、口、意行,縱使有眾生以大惡事加諸於菩薩身上,菩薩也不會起瞋恨、怨惱,乃至一念的瞋心都不會生起,也不會惡言惡語來回報眾生。如果眾生以大惡事加諸於菩薩身上,後來知道自己錯了,後悔自己在菩薩身上造了惡業,而前來懺悔謝罪,菩薩非但不會記恨,而且馬上接受眾生的懺悔謝罪。在《大智度論》曾記載,世尊往昔為羼提仙人的時候,在大林中修忍行慈的真實例子:

有一天羼提仙人在大林中打坐,正逢迦利王——也就是歌利王,到大林中遊玩,迦利王吃完飯後,便在林中睡著了。隨同迦利王前來的宮女們便到處遊玩,看見有一仙人在打坐,便向仙人請法,仙人便為宮女們說慈忍,說得非常勝妙,宮女們都忘記回去了。後來迦利王醒來,沒有看到宮女們便去尋找,發現宮女們正在圍繞羼提仙人說法,迦利王很生氣對羼提仙人說:「你現在在作什麼?」羼提仙人說:「在修忍行慈。」迦利王說:「那我割你耳、鼻、手、足就會知道,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修忍辱。」羼提仙人說:「隨你的意思。」迦利王便拿起利劍,一一割掉羼提仙人耳、鼻、手、足,迦利王割完後便問:「你動心起瞋了嗎?」羼提仙人說:「我修忍行慈,沒有動心過。」迦利王說:「雖然你說沒有動心起瞋,可是又有誰能夠相信呢?」羼提仙人便說:「如果我真的在修忍行慈,所流的血立刻變成乳汁。」話一說完,羼提仙人的血立刻變成乳汁。迦利王看了非常恐怖,很驚恐地回宮去了;在途中,林中的諸龍鬼神興起了雷電,欲將迦利王劈死。從上面說明可知,羼提仙人就是在惱亂中修忍辱,不起瞋的真實例子。

所以 佛在《金剛經》曾對這件事開示:【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由於當時羼提仙人安住在無四相的真心上,所以能行忍辱。因為這樣的緣故,縱使有眾生以大惡事加諸於菩薩身上,菩薩也不會起瞋恨、怨惱,乃至一念的瞋心都不會生起,也不會惡言惡語來回報眾生。又菩薩看見眾生時,心裡非常歡喜。如果看見眾生在作種種惡業時,心中會生起憐愍心。又菩薩對於修忍辱的人會讚歎修忍辱所得的果報,常常用軟語訶責起瞋心的眾生,為他解說:起瞋後未來要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又菩薩修忍辱的時候,應該先對怨家來修忍辱,為什麼?因為眾生對自己的眷屬,比較能夠安忍,對自己眷屬以外,比較不能修忍辱,尤其是怨家,一見面就討厭,還能修忍辱嗎?所以菩薩修忍辱,應該先對怨家修忍辱。又菩薩要深入觀察,五陰乃是眾緣和合而成,既然五陰是眾緣和合而成,菩薩又何必對眾生的羞辱而起瞋呢!譬如罵人,菩薩觀待這些罵聲及字眼,乃是透過肺、喉嚨、口、舌等肢體,以及空氣振動等緣而成的,本身是無常,又有何真實呢?所以說,菩薩觀待眾生種種的羞辱不會起瞋。又菩薩深觀瞋恚心,乃是未來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的因緣,因此看見自己暫時起了瞋恚心,應該生起慚愧心、悔責心及恐怖想;因為菩薩怕種如是因,未來要受如是果,所以戒慎恐懼的觀待自己的每一個身、口、意行,不會隨便生起瞋恚心而與眾生絕緣。此外,菩薩看見他人修忍辱比你好,也不應該生起嫉妒心,應該隨喜讚歎他人忍辱修得好。

如果菩薩能夠用上面所說的種種方法來修忍辱,就是真正能夠供養忍辱波羅蜜的人,也就是真正供養修忍辱到彼岸的人。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下一集將由另外一位親教師主講,內容非常精彩。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07-a10_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