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10集 六波羅蜜(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說到要「供養精進波羅蜜」,我們說到 佛陀開示,說什麼叫精進呢?什麼叫供養精進波羅蜜呢?

就是如果看到有人在邪精進的時候,我們要樂說邪進的果報。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別人走了錯的方向而不休息,我們就應該要勸告這樣子的人:你應該往正確的方向,這樣子才是在供養精進波羅蜜。

什麼樣叫作邪精進呢?邪精進就是他走了錯誤的方向,譬如說,在佛法中是要清淨的修行,是要你離開邪淫的,可是如果有人告訴我們說:成佛就要實踐這個大貪,要二六時中來修雙身法——修男女的雙身法,他認為說修雙身法是可以成佛的。可是我們明明知道,這男女欲,那是欲界之法,如果一直在修欲界之法,他就被欲界之法所繫縛,他連色界天都去不了,連禪定都無法發起。所以顯然如果說有人主張要修雙身法,作為成佛的法道,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錯誤的方向。這樣子即使努力修習,二六時中不停地修雙身法,那樣叫作邪進,叫作邪精進。因為這個是違背成佛法道的道理啊!而且這個連世間法也是不符合。

因為出家的修行,他不應該跟女弟子合修雙身法,何況有些女眾還是有家庭的。可是出家,他是要離開家庭的,離開家庭又去破壞人家的家庭,這樣連世間的善法都沒有實踐,哪有可能是能夠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成佛之道呢?所以那樣子是不符合精進的道理的。所以精進的修行是要有正確的方向,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那就叫邪進,那這樣子是不能長養精進的法性的。

然後這裡說「善教眾生令修精進,所作未竟,不中休息。」這不中休息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就不睡覺啦,就不去作一些長養色身、讓色身恢復的這種休息,並不是這個意思。這裡所謂的休息就是,原來所要行的善法休了,就把它放棄掉了,把它停止了,這叫息。所以這個休息,意思就是說中斷了。這裡說「所作未竟,不中休息」,就是說如果一件事情,特別它是一件善法,是應該作的事情,就不應該半途而廢,不應該作到一半的時候,就把它停止了;而是應該要持續不斷地去作它,直到這個事情完成為止。這樣子才是精進的法性,才是供養精進波羅蜜。

然後「修善法的時候不隨他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知道這事情是對的,特別是在佛法的實證上面,有時候他是跟眾生的所思、所見是不同的,譬如說「斷我見」,斷我見跟眾生所見是不同的,因為眾生總是認為有我啊!這個時候,我們要修精進波羅蜜的時候,是不能隨眾語的,不能隨於他語的。也就是別人說:「你這個人明明有我啊!你們怎麼會說無我?」那這樣子隨他語而說沒有無我的實證,那樣就錯了。同樣,眾生一般不知道第八識如來藏,總是不知道有永恆之法存在,這個時候也不能隨於他語;因為菩薩的實證是超越眾生的,反而是要帶領眾生,來修佛法的種種的果位的。所以是要帶領眾生,而不是要隨於他語的。所以這樣子能夠帶領眾生,往正確的成佛之道前進,這樣才是精進波羅蜜,才是供養精進波羅蜜。

佛陀說有這樣的相貌的人,才是供養進波羅蜜的菩薩。所以 佛陀說,我們要在我們的種種的身、口、意行上面,要有這樣的法相,有這樣的法相才說這個菩薩,他有在供養精進波羅蜜。

接下來,佛陀繼續開示關於供養禪波羅蜜的部分,佛陀說:【善男子!若有人能淨身口意,樂處空閒:若窟、若山、樹林、空舍,不樂憒鬧貪著臥具,不樂聽說世間之事,不樂貪欲瞋恚愚癡。先語軟語,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輕微軟薄,離惡覺觀。見怨修慈,樂說定報,心若逸亂,生怖愧悔。見邪定者為說罪過,善化眾生置正定中。善男子!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禪波羅蜜。】

佛陀接著就說,什麼樣是修供養禪波羅蜜的法相呢?佛陀就說要修禪波羅蜜是要「樂處空閒」。也就是說,這個人心中是遠離了世俗的,因為他要為眾生忙碌,可是他內心是要遠離憒鬧,因為是要解脫於三界;身行是爲眾生的忙碌,那是爲了眾生,可是他的內心裡面,是要遠離三界的,是出離三界的,是解脫三界的。所以他的內心裡面,他是不樂於世俗之事,他的內心裡面是樂處於空閒;也就是行為上不能閒著,可是內心是嚮往著閒暇,內心中是不喜樂這些憒鬧之事的。所以說,他如果真的有因緣可以來修禪波羅蜜的時候,他剛好有為眾生忙碌,在休息的時候,他內心是要遠離憒鬧的。所以說他就要去在山窟裡面,或者是在山林之中,或是一個空房子裡面,他喜歡空閒,他不會因為說沒有什麼聲光娛樂就覺得無聊,菩薩是不會這樣子的。所以說他內心裡面,他是喜歡空閒。

遠離種種的不好的覺觀,乃至「不樂聽說世間之事」,因為世間的世事非常的煩雜,而且它涉及非常多世間的利益,菩薩不喜歡這些事情。因為世間的利益是依爭奪而得,而且有些道理不容易說清楚,所以菩薩不喜樂於聽聞這些世間煩雜之事。即使要聽聞這個,也都是爲了要教化眾生,爲了跟眾生同事利行而聽聞,所以他真正的內心是不樂於聽聞世間這些煩雜之事的。

而且「不樂於貪欲、瞋恚以及愚癡」,這三個法菩薩都不喜歡。如果要修禪波羅蜜,事實上還要不貪臥具,爲了臥具就違反了前面的進波羅蜜。所以菩薩雖然不喜歡憒鬧,喜歡空閒,可是也不是貪著坐臥之樂。

「先語軟語」是禪波羅蜜應修的,也就是菩薩他是沒有慢的,所以說他對於眾生,他要先語來問候。所以禪波羅蜜不是說只是心中不喜樂憒鬧而已,他對於世間之法,他也要有他的一定的定見,因為這也是靜慮,也是一種定,怎樣定呢?決定對於世間之法所應行之事,心中有自己的定見,知道這是善法就是善法,惡法就是惡法——不應該作的。

那什麼是先語軟語呢?就是對於眾生要先言問候。譬如說,如果看到有眾生,他心中有種種的痛苦,要好言慰問,要安慰眾生,不讓眾生覺得我們高慢,也讓眾生心中覺得菩薩親切。

可是在這裡面,菩薩應該要重視的是說,眾生心中有他的痛苦的時候,跟眾生先語軟語之時,不能因為別人有內心的痛苦,因為痛苦可能有所不滿,然後就讓眾生引發出他的、碰觸他的內心痛苦之處,乃至不應該觸動,讓他產生羞愧痛苦。

譬如說,有些人生了病,他總是會抱怨環境啊,抱怨什麼什麼。那這個時候,菩薩應該要慰問眾生,或者幫他解決這些問題,而不是引發出他對於這些的抱怨之言;然後說你這個眾生,說了這種種的這些抱怨的話,反而來訶責這樣的眾生,或者來訶責這樣的菩薩道友,那這樣子就不符合先語軟語的修行。所以菩薩的修行是要讓眾生能夠在內心中獲得安慰,而不是引發眾生的羞愧痛苦之處,然後再加以苛責,或是更增他的痛苦,或是譏嫌他,或是嘲笑他「那是你的業報啊!那是你該受的業啊!」菩薩不應該這樣說。這樣的話才是修先語軟語之行。

這裡 佛陀說:「要常樂出家教化眾生,所有煩惱能夠輕微軟薄。」也就是菩薩有時候也要以出家相來教化眾生。因為菩薩事實上是四眾平等,他可以現種種相來利益眾生,所以在菩薩的法道裡面,菩薩是有種種的相貌。特別是,如果是地上菩薩,他所現的相貌幾乎都以在家相為主。可是這些大菩薩,如果都以在家相為主,那誰依出家相來住持正法呢?誰能夠讓眾生能夠看到解脫的法相呢?所以說,佛陀也會勉勵菩薩們,能夠出家修行,然後樂於出家來教化眾生。

這一世 平實導師是現在家相,可是 平實導師過去多生多世,都是現出家相來修行。在 平實導師入地之後,當然就以地上菩薩的修證來說,就會常現在家相。這裡在勉勵三賢位的菩薩,說三賢位的菩薩應該要常樂出家,來教化眾生。為什麼呢?因為三賢位的菩薩,就是一般眾生開始修行的階段,這個時候經常為世間所繫縛。所以這個時候反而要勉勵三賢位的菩薩,常樂於修出家之法,讓自己能夠遠離世間之法的繫縛。

可是等自己能夠遠離世間的繫縛的時候,反而要讓這些諸地以上的菩薩們能夠常現在家相,因為在家相才是圓滿諸相。因為在家相可以扮演種種的法相啊!那就是菩薩所應該要修學的方便善巧。所以說在菩薩法道裡面,諸地菩薩反而以出家相為教化眾生的法相,反而就少了。

這裡要勉勵三賢位的菩薩,所以說要常樂出家教化眾生,事實上就是勉勵三賢位的菩薩要遠離世間,常樂出家修行來教化眾生,然後這樣子才能夠快速地滅除所有的煩惱,才可以讓一個菩薩遠離世間種種煩惱之法的繫縛,能夠把世間的貪欲,把它迅速地降伏掉,這樣子他的煩惱才能夠輕微軟薄。

而且要遠「離惡覺觀」,那什麼樣叫作惡覺觀呢?其實惡覺觀很多,譬如,欲界之法其實就叫作惡覺觀。為什麼欲界之法就叫作惡覺觀呢?因為就解脫的法道來說,欲界它的覺觀,會妨礙一個菩薩或是妨礙一個修道人出離欲界。因為在修行上,要出離欲界能夠生到色界天,他要先遠離欲界的覺觀。

譬如說:欲界的飲食的覺觀,貪著飲食的覺觀,貪著口味、美食,所以說這個就是欲界的喜樂的覺觀。可是這個覺觀,會妨礙初禪的實證,因為初禪的實證就是內心中對於欲界的種種覺觀的棄捨,願意捨離欲界的覺觀,所以才能夠發起初禪,能夠實證初禪的定力。所以欲界的覺觀,事實上就是惡覺觀。

乃至欲界裡面還有男女的覺觀,這種淫樂的快樂,也是眾生極難離開的。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佛法的修行上面,凡是妨礙初禪的發起,其實都屬於惡覺觀。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有些人他們在鼓吹雙身法,事實上雙身法就是男女的雙修,它是欲界男女的淫樂,這種男女的淫樂,其實就叫惡覺觀,因為它不離開欲界的境界啊!

我們可以想想看,在色界的時候,已經離開欲界。所以說色界天人,他都是中性身,他們沒有男女相。所以在色界天中,也沒有父母、子女,因為他們是化身。既然是化身而沒有男女根、沒有男女相,那他們不可能修雙身法啊!所以說在色界天的天人,他們都是以禪悅為食。

所以我們都知道,佛法的修行希望最後能夠是依禪悅為食,而不是吃欲界的這種粗糙的團食,更不會以欲界的男女欲作為快樂的來源,因為那種快樂是要依靠另外的異性才能獲得的快樂啊!如果沒有另外一個人,就不能快樂啦,那就若有所失了,這樣的話,顯然那就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那個快樂是要受制於他人的。初禪的快樂,它是獨自可獲得,因為它不依靠任何人,沒有人能夠去妨礙它的。所以欲界之法,統統都叫惡覺觀。

那一樣啊!要遠離惡覺觀,顯然也要離開以欲界男女欲為修持的一個原理的這種男女雙修法;那這種雙修法,事實上就是欲界中的極惡的惡覺觀,因為那個是欲界裡面,乃至畜牲、餓鬼、地獄都有的覺觀。所以那樣子的淫亂之事,乃至會令眾生掉入三惡道,這樣子更是極惡的覺觀。所以這種惡覺觀,我們應該要避免,這樣子我們才能夠遠離惡覺觀,才不會墮入欲界的覺觀而不自覺;乃至不小心還掉到三惡道去,那就更是修學佛法而獲得惡果的一種可憐的事情,那是我們一切人都應該避免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10-a10_010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9集 六波羅蜜(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面《菩薩正行》的部分,由游正光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布施、持戒、忍辱三度的波羅蜜的內容。接下來由末學為各位介紹後面的部分——供養六波羅蜜。那是因為有善生菩薩向 佛陀請問,問說外道他們有禮拜六方,來獲得種種的福報,就是禮拜東、南、西、北還有上、下六方,以禮拜六方的神祇,就可以獲得六方神祇的庇祐,而獲得世間的種種福報。善生菩薩就問 佛陀說:「在佛法中有沒有同樣的法呢?」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善生說:「在佛法中也有禮敬六方,而獲得世間乃至出世間的種種的福德還有果報。哪六方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六度,就是等同於外道的六方。」

可是外道的六方,其實是鬼神的信仰,認為信受還有禮拜鬼神,就可以獲得鬼神的庇祐而獲得福德。可是禮拜神祇,只是拿世間的飲食,乃至殺害種種的眾生,以眾生肉來供養,而以此來作為獲得世間福報的一個交換。可是佛法就不是這樣子。所以 佛陀說要供養六方在佛法中也有。那如何來供養六方呢?佛陀說就是供養六波羅蜜。那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如何叫作供養六方?外道的六方是有神祇,可是六波羅蜜它是法,如何能夠說有一個法讓我們來供養它呢?所以供養六波羅蜜,供養六波羅蜜法的意思是什麼呢?因為六波羅蜜它是法,它並不是有情啊!那如何能夠供養法?其實所謂的供養有情,是讓有情獲得飲食、獲得飽滿,所以以此來希望鬼神這樣的有情能夠來庇祐。可是佛法中並不認為我們在世間所獲得的福德或者果報,是由其他有情因為你去禮敬他、供養他而獲得;而是因為有六波羅蜜法,我們去供養它,我們就可以獲得世間的福德、果報。

那什麼叫作供養法呢?也就是譬如說布施,我們如果供養布施這個法,就是要讓我們身中有布施的法性來顯現出來,所以說這樣子讓我們的身上可以顯示出布施的法性,讓它一直增長,這樣子來獲得世間的果報,這樣子就叫供養法。

所以供養三寶——供養佛、法、僧,事實上都是相同的道理。譬如說我們要供養佛,不只是提供衣服、飲食、臥具,乃至醫藥來供養佛,而是要相信佛之所以能夠成佛,一定有祂所修學的法。譬如說,要供養佛就相信有佛啊!我們要相信佛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而能夠永恆地庇祐一切眾生,就要能夠相信,諸佛之所以成佛,是因為有實證一個永恆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如果不相信有永恆常住的如來藏呢,那就不可能有永恆常住的諸佛存在。所以即使是供養佛,佛是有情,可是事實上還是要依於法才有佛的存在,可以被眾生永遠的信受。所以說佛法所說、所談的是因果的道理。

外道所說的只是信仰鬼神,以為福德是從鬼神而得,是由鬼神來提供的。可是我們想想看,鬼神尚且要眾生提供飲食給他,那他如何能夠讓我們說,他有能力來提供我們世間的福德呢?所以那是不符合道理的。可是諸佛受眾生的供養,雖然也是由眾生提供衣服、飲食、 臥具乃至醫藥,可是諸佛教導我們的是「因果的律則」,也就是說,依於一樣的因果的律則,眾生自然可以獲得這些衣服、飲食、臥具,乃至可以依於這樣子的世間的果報來布施眾生之後,最後獲得福德與智慧的圓滿,最後成就佛道,這樣子才是佛法的道理。所以說,我們供養六度就是依於這樣的法理,而 佛陀作了種種的開示。

我們就接著看,佛陀對於我們要供養精進波羅蜜,佛陀的開示是怎麼樣:「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如作大事功德力時,及營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業要令畢竟。作時不觀飢渴寒熱,時與非時,不輕自身。大事未訖不生悔心,作既終訖,自慶能辦。讚歎精進所得果報,如法得財用皆以理。見邪進者為說惡果,善教眾生令修精進,所作未竟不中休息;修善法時不隨他語。善男子! 有是相者,當知是人則能供養進波羅蜜。」

佛陀在這裡就說到,如果有人能夠不懈怠,而且不受、不貪坐臥等樂,就好像我們在作一件大事、一個大事業的這種功德力一樣,也就是說什麼叫作進波羅蜜呢?精進波羅蜜就是要能夠對於善法就像作一件大事業一樣,去展現我們的功德力去從事,然後不會去貪愛坐臥等樂,就是坐著不作事情,或是躺著不作事情,不去享受這樣子的世間閒暇之樂。也就是說,要能夠為眾生作種種的事情來利益眾生,而不是為了自己坐臥清閒的快樂在世間運作。而且 佛陀還說,即使辦一件小事情,也要抱著同樣的道理,就是要讓這個事情,一定要把它作完,把它作圓滿,這樣子才是精進波羅蜜,而且是供養我們身中的精進的法性,讓這個精進的法性在我們身中完整地流露,如果我們能夠完整地流露出精進的法性,就叫作供養精進波羅蜜。

佛陀還說:「作的時候不觀飢渴寒熱,也不觀時與非時。」也就是如果我們在作一件事情,特別是利益眾生的事情,正在作的時候,其實是不管飢渴寒熱的,為什麼會不管飢渴寒熱呢?因為心中非常地專注於這樣的事情啊!所以說有時候為眾生在忙的時候,譬如我們有菩薩在發一些宣導的DM,時間到了,他去從事的時候,即使肚子餓了乃至口渴了,或是天氣好、天氣壞,是冷、是熱,我們菩薩還是一樣,照樣去作這樣的事情,這樣不觀飢渴寒熱而為眾生去傳達正法的正知正見,這樣就是精進波羅蜜,也就是供養精進波羅蜜。而且不觀時與非時,不觀時與非時就是說,譬如我們在行善的時候,在有因緣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去作這個善業,不是說我們只有初一、十五我們才行善,而是只要在平常的時候有因緣,任何時節都是我們行善的時節。並不是說我在初一、十五,這兩天我行善,可是初二、十六,或是平常的日子,有人需要我們布施行善的時候,我們不作,那這樣子就有時與非時的限制了;這樣的話能夠行種種善法、修種種善行的時間就很有限了,很有限就沒有辦法在我們身中顯現出精進的法性,那就不是真正的供養精進波羅蜜了。

那同樣要能夠「不輕自身」,也就是說,我們在行一件善事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也許我們並不是有很大的影響力,可是我們就是必須在我們自己的崗位上去行這個善事。在一個團體中,我們去完成我們該作的事情,而不是說,因為我們作的事情不是一件讓人很關注的事情,或是讓很多人看到的事情,那我們就這個事情不是很重要我們就不作了;不應該這樣子,不應該輕視自身。就像一架飛機,它要飛起來的時候,是整個飛機上的所有的構件,它都是很重要的,它的結構任何一個物件、零件都很重要,即使一個小螺絲,它要是沒有鎖好,那飛機還是會產生危險。我們在任何團體裡面,在行善事的時候,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我們作一個小螺絲釘,我們一樣要精進地去從事,這樣子就可以供養我們精進的法性。

然後「大事未訖不生悔心」,縱使我們作一件大事情,想要去作它,不一定能夠完成,沒有完成的時候,我們也不應該說:「啊!原來沒有成果,早知道就不作了。」不應該這樣子。如果是對的事情,是有利眾生的事情,我們就要努力地從事,然後一棒接一棒地傳承下去;不是我們在作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沒有把它完成,就認為我們所作的事情是沒有意義的,不應該這樣想;而是讓這些事情能夠不斷地傳承下去,讓整個事情能夠持續不斷地運行下去,即使在我們手上沒有完成,我們還是應該要努力地從事。

如果說有一件大事情我們完成了,或是有一個事業作成了,我們應該慶幸自己能夠辦到;而不應該說:「我能夠辦到這樣事情,我很了不起。」不應該這樣子說,因為菩薩是沒有慢心的。所以說如果完成了一件事情,完成了對眾生有利的事情,我們能夠作到了,那我們說:「還好我能夠作到。」應該慶幸自己能夠有利於眾生,而不會有高慢之心,這樣子才是精進波羅蜜。

這裡也提到要「讚歎精進所得的果報」,也就是如果有人精進的時候,我們應該要隨喜讚歎,而且要告訴眾生說,「精進」它可以獲得殊勝的果報。什麼樣殊勝的果報呢?譬如說,如果我們在修行上拖拖拉拉的,不去精進的話,我們一劫過去了還是在一劫,什麼時候能夠完成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呢?那就遙遙無期了。可是,如果我們能夠迅速地去努力從事,能夠顯現精進的法性,我們就可以化長劫為短劫,三大無量數劫就可以很快速地去完成。所以精進所得的果報就是能夠化長劫為短劫,我們三大無量數劫的菩薩法道能夠很快速地完成。

而且要能夠不落於世間,也就是精進不能只是在世間法上努力而已,我們還要在出世間法上來努力,因為這樣子我們才能夠獲得出世間的果報。如果說我們一直努力精進,只是精進於世間,那不免輪迴啊!所以所謂的精進,還要有出世間解脫的法性,而且要努力於出世間法的實證,這樣才能夠讓精進的法性能夠真實地流露。如果只是忙於世間人天的福報,也是不符合精進的法性的。

「如法得財用皆於理」就是說,如果我們獲得了我們世間的財富,我們也要如理的運用。也就是說,菩薩在世間獲得資財,不是拿來受用的,而是要拿來在基本的受用之下,要把錢財拿來利益眾生,乃至在弘揚正法上面大力地捐輸,來讓正法能夠廣大的弘揚,這樣對於眾生是最大的利益,也因為這樣子,而可以讓自己也獲得最大的利益。

這裡說如果「見邪進者為說惡果」,什麼叫作邪進者?其實所謂的精進,這個進波羅蜜,它就有前進的意思。精進就是說它能夠很快速、能夠不停止地向前邁進。所以說進波羅蜜,其實它沒有負面的意思。這裡說「邪進」表示說這個人,他在修精進波羅蜜的時候,他的方向錯誤了,以這樣子方向錯誤來說它叫作「邪進」。

各位想想看,如果說一個人說要前進,結果他方向弄錯了,那他走得再快,其實他不會達到目的地;如果他方向弄錯了,結果他越努力不懈地去作它,事實上,他是離前進的道路越遠的。譬如說,從台北要到高雄,那是要往南,可是一個人如果弄錯方向了,他往北走,那走得越快其實是離高雄越遠。

同樣的道理,要能夠成就佛道,是因為諸佛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實證了永恆存在的第八識,這樣子才是成佛所要前進的一個方向。可是如果有一個人他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顯然他所前進的方向就是錯誤。如果說他的前進的方向錯誤,他一直往否定第八識如來藏、否定有永恆存在之法的這個方向前進的話,他永遠不可能成佛啊!這樣子就是稱為邪精進。因為他沒有往真正達到目標的那個方向前進,他反而是往沒有辦法成就最後成佛的這個目標的那個相反的方向在前進,這樣的話,他一直前進一直前進,這樣子不叫前進,因為那這樣子只能叫作後退。

所以進波羅蜜它本身的意涵,就有包含了方向的正確性。假設沒有正確的方向性,就不能稱為真正的精進波羅蜜,那只能稱為「邪進」;就是他是錯誤的前進,因為走到錯誤的方向去了。那走到錯誤的方向去,能夠獲得好的果報嗎?顯然不行的,他會獲得惡果。什麼樣的惡果呢?他乃至會導致他去毀謗正法。因為正確的方向是往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方向前進,可是他偏偏要否定第八識如來藏,他以為否定第八識如來藏才是前進,這樣子就叫邪進。他否定眾生能夠成佛的第八識如來藏的方向前進,其實就要毀壞眾生的法身慧命,這樣的話他必然會得到惡果啊!因為那樣子,違逆眾生的最大利益嘛!

今天我們就簡單的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各位菩薩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06-a10_009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8集 六波羅蜜(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談的子題是〈六波羅蜜〉。

前一集已說明「如何才是真正供養布施波羅蜜的人」。接下來談:「如何才是真正供養持戒波羅蜜的人」,也就是要如何才是真正供養持戒到彼岸的人。如果菩薩能夠清淨自己的身行、口行、意行,對眾生作出有利益的事,口中說眾生好的事,心裡想的是對眾生有益的事,不僅心地越來越調柔,而且眾生也越來越喜歡親近菩薩,這樣的話,菩薩度眾也就容易多了。如果菩薩不小心作了有罪、有錯的過失,應該心生慚愧,並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錯,相信自己所作的種種罪業,未來世都要受種種的異熟果報。這是因為所造的點點滴滴善惡業,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從來沒有遺失過,未來有因緣就要受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所以菩薩對於自己所造作有罪、有錯的過失,應該心生慚愧,並督促自己不要再犯錯。

假使看到對方作善事,應該心生歡喜,並且隨喜讚歎他人作得好,雖然菩薩沒有親自參與善事,但是隨喜讚歎的緣故,菩薩所獲得的福德,與親自作善事的人一樣,沒有差別。所以菩薩看見有人作善事時,應該要隨喜讚歎。如果看到對方有小過失,以此來反觀自己:如果自己也患了同樣的過失,未來也會有嚴重的果報。因此菩薩知道種如是因,未來得如是果。這時不僅心生恐怖想,而且也深自悔責,不應該犯別人同樣的過失,所以很戒慎恐懼看待自己的所作的每一件事。

又菩薩修學佛菩提道,所需時間久遠,沒有不犯戒的。所以 佛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才會開示:「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這告訴大眾兩件事,一者:菩薩修學佛菩提道的時程真的很久遠,要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才能成佛。所牽涉到的:要如何清淨自己的身、口、意行,尤其是意行的部分,最不容易防護,只要心不在正念而到處攀緣,就已經犯戒了,所以沒有不犯戒的菩薩。可是菩薩受了菩薩戒以後,犯戒也勝過於外道,為什麼?因為外道無戒可犯。又菩薩犯戒應該視其所犯輕重,作對首懺、對眾懺。對首懺:是面對一位已受菩薩戒的人作證,於 佛前懺悔及永不復作。對眾懺:是面對四位,已受菩薩戒的人,於 佛前懺悔及永不復作。

二者:雖然 佛已經告誡,沒有不犯戒的菩薩,可是菩薩不可以輕易或者故意去犯戒,那是不對的;明知故犯所犯的罪,比不是明知故犯來得嚴重。世間的法律尚且對故意犯罪的人加重刑責處罰,更何況是違犯世出世間的戒律,當然比世間的法律來得嚴重很多,所以菩薩不會輕易或故意去犯戒。又菩薩不會打罵眾生,也不會對眾生起瞋或惱害眾生。因為菩薩對眾生打罵、起瞋,眾生會遠離菩薩,使得菩薩無法攝受眾生。既然無法攝受眾生,菩薩無法迅速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使得菩薩成佛會很慢,所以在《妙法蓮華經》曾記載著脾氣比較大的須菩提,成佛比其他的師兄弟慢很多;反而是貪愛眾生,護念眾生的阿難成佛最快。既然菩薩不會對眾生打罵、起瞋,更何況是惱害眾生。又菩薩看見眾生應該起愛念心,因為一切眾生都曾經是菩薩的父母、子女等等,也因為他們有恩於菩薩,所以菩薩要知恩,以及要回報眾生的恩德。佛在經中曾開示:因為眾生有恩於祂,所以 世尊才能迅速成就佛道。所以 佛一直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來回報眾生的恩德。既然 世尊尚且知恩、報恩,更何況是菩薩能不知恩、不報恩嗎?所以說:菩薩要知恩,並於回報眾生恩德時,不會吝惜自己,而且是無私無悔的付出。

又菩薩在世間生活,不會欺誑眾生,也會如法求財,不會去作貪污舞弊不道德等事來求財。因為用不正當的行為來求財,不僅錢財容易失去,而且未來也要負因果關係,不如安分守己,所得的錢財來得穩當。又菩薩求財時要樂於布施,繼續增長自己的福德。又譬如菩薩在真善知識聞、思、修證,所得種種功德,以此來度化眾生,有機會的話,應該讓眾生一起來作,共同來完成這件功德。如果菩薩看見貧窮做苦力的人,有機會的話應該幫忙才是。譬如有老人家,在大太陽底下汗流浹背著,推著沉重的車子上橋等等,菩薩看到這個情形,應該出力幫忙推車,幫助老人家車子上橋等等,當幫忙的事情過去了,也不會執著今天到底作了哪些善事。

又菩薩應該常常修慈愍心,看見有人作不好的事,先幫他遮掩,並且私下規勸他,不要再造不好的事;如果看見有人作善事則讚歎他,並且說明作這件事,未來會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如果看見別人在行善,自己也有能力的話,應該與別人一起來完成這件善事,一起來成就這件善事的功德,這就是「以身力往營佐之」。

又菩薩要經常修遠離瞋恚的心,讓自己常處於不生氣的狀態,如果因為不順心,而暫時起了憤怒心,不僅要常常警覺,而且要生起悔責心,督促自己不要隨便起憤怒心。在說話的時候,應該以真實語、柔軟語來說,不要用誑語、不如實語、粗暴語來對待眾生。如果菩薩用不如實語欺騙眾生,不僅犯戒,而且眾生被騙了一次以後,菩薩的信用早已經破產,眾生當然不會輕易相信菩薩所說的話,就算菩薩最後所說的是如實語,眾生還是不會相信。既然眾生對菩薩所說的話都不相信,菩薩未來又如何度眾呢?

又菩薩不應該兩舌及說無義語。所謂兩舌就是經中所說:「於他所有隱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離間。」套現在的說法就是挑撥是非。譬如在某甲面前說某乙的壞話,在某乙面前說某甲的壞話,導致某甲與某乙兩人,起了爭執與糾紛,這就是兩舌。如果菩薩受了戒而兩舌,那是犯戒的,未來會下墮三惡道中。如果生在人間會得到兩種果報:一是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也就是眷屬不和睦,親朋好友互相爭鬥很難相處。所謂無義語:乃是污雜、巧佞之語,對眾生說沒有意義的話。在大乘法中名為言不及義。也就是菩薩所說的法,沒有牽涉到第一義諦;如果菩薩說無義語,未來會下墮三惡道中。如果生在人間會得兩種果報:一是菩薩所說的話,別人都不相信,二是菩薩所說的,不僅不清不楚而且詞不達意。

由上面說法可知,菩薩如果兩舌、說無義語,果報非常嚴重,未來會下墮三惡道中;如果生在人間,果報非常不好,所以菩薩不應該兩舌及說無義語。如果菩薩能夠用上面所說的種種方法來持戒,從清淨身、口、意開始,一直到遠離兩舌及無義語,就是真正供養持戒波羅蜜的人,也就是真正供養持戒到彼岸的人。

接下來談,「如何才是真正供養忍辱波羅蜜的人」?也就是要如何才是真正供養修忍辱到彼岸的人。常常看見世間人,因為不能忍辱的關係,因而有非常遺憾的事情發生。譬如在律部裡曾記載一個不能忍辱的真實例子:在過去無量世以前,有一阿練若水池,水邊住了兩隻老鷹以及一隻烏龜,互為好朋友。後來阿練若水池的水乾了,兩隻老鷹想著:阿練若水池已經乾了,烏龜必然遭受乾旱之大苦。便告訴烏龜說:既然阿練若的水池已經乾了,應該再找一個有水的地方住下來,可找一根木頭,我們各銜一邊,你咬著木頭,由我們兩個帶你到有水的地方,在飛行當中千萬不可說話,以免下墮而亡。烏龜同意兩隻老鷹的說法,便由兩隻老鷹銜著烏龜飛走。在飛行路途當中經過一個聚落,聚落的小孩子,看了老鷹銜著烏龜飛行,便嘲笑說:「老鷹銜著烏龜,老鷹銜著烏龜。」烏龜聽了受不了便起瞋說:「干你們什麼事。」話一說完,烏龜便下墮身亡了。

從這個例子可以告訴大眾,如果不修忍辱,小則傷身,大則喪命,不能不慎啊!所以 佛在經中告訴大眾修忍辱與不修忍辱的差別所在。譬如 佛在《正法念處經》告訴大眾,不修忍辱起瞋的壞處如下:「若起瞋恚,自燒其身,其心噤毒,顏色變異,他人所棄,皆悉驚避,眾人不愛,輕毀鄙賤,身壞命終,墮於地獄。」也就是說,一旦不修忍辱而起瞋,不僅臉色變得非常難看,眾生看了自然就會遠離,如果瞋心很重而造作很重的業,未來要下墮地獄。

又譬如 佛在《羅云忍辱經》,告訴大眾修忍辱的好處如下:「忍之為明,踰如日月。龍象之力,可謂威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懷忍行慈,世世無怨,中心恬然,終無毒害。」也就是說,菩薩修忍辱有很大的福德,世世無人能害,能得安隱無憂。

從這兩部經,佛的開示可知,修忍辱與否,差別真的很大,如果菩薩在世間,不修眾生所加諸的忍辱——也就是生忍,世間的生忍尚且無法成就,更何況在世出世間,而成就無生忍以及無生法忍呢?所以菩薩應該修忍辱,忍人之所不能忍,更何況忍辱是菩薩六度當中的第三度,菩薩修忍辱未來才可以成就佛道。

又菩薩修忍辱,能夠清淨身、口、意行,縱使有眾生以大惡事加諸於菩薩身上,菩薩也不會起瞋恨、怨惱,乃至一念的瞋心都不會生起,也不會惡言惡語來回報眾生。如果眾生以大惡事加諸於菩薩身上,後來知道自己錯了,後悔自己在菩薩身上造了惡業,而前來懺悔謝罪,菩薩非但不會記恨,而且馬上接受眾生的懺悔謝罪。在《大智度論》曾記載,世尊往昔為羼提仙人的時候,在大林中修忍行慈的真實例子:

有一天羼提仙人在大林中打坐,正逢迦利王——也就是歌利王,到大林中遊玩,迦利王吃完飯後,便在林中睡著了。隨同迦利王前來的宮女們便到處遊玩,看見有一仙人在打坐,便向仙人請法,仙人便為宮女們說慈忍,說得非常勝妙,宮女們都忘記回去了。後來迦利王醒來,沒有看到宮女們便去尋找,發現宮女們正在圍繞羼提仙人說法,迦利王很生氣對羼提仙人說:「你現在在作什麼?」羼提仙人說:「在修忍行慈。」迦利王說:「那我割你耳、鼻、手、足就會知道,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在修忍辱。」羼提仙人說:「隨你的意思。」迦利王便拿起利劍,一一割掉羼提仙人耳、鼻、手、足,迦利王割完後便問:「你動心起瞋了嗎?」羼提仙人說:「我修忍行慈,沒有動心過。」迦利王說:「雖然你說沒有動心起瞋,可是又有誰能夠相信呢?」羼提仙人便說:「如果我真的在修忍行慈,所流的血立刻變成乳汁。」話一說完,羼提仙人的血立刻變成乳汁。迦利王看了非常恐怖,很驚恐地回宮去了;在途中,林中的諸龍鬼神興起了雷電,欲將迦利王劈死。從上面說明可知,羼提仙人就是在惱亂中修忍辱,不起瞋的真實例子。

所以 佛在《金剛經》曾對這件事開示:【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由於當時羼提仙人安住在無四相的真心上,所以能行忍辱。因為這樣的緣故,縱使有眾生以大惡事加諸於菩薩身上,菩薩也不會起瞋恨、怨惱,乃至一念的瞋心都不會生起,也不會惡言惡語來回報眾生。又菩薩看見眾生時,心裡非常歡喜。如果看見眾生在作種種惡業時,心中會生起憐愍心。又菩薩對於修忍辱的人會讚歎修忍辱所得的果報,常常用軟語訶責起瞋心的眾生,為他解說:起瞋後未來要受不可愛的異熟果報。

又菩薩修忍辱的時候,應該先對怨家來修忍辱,為什麼?因為眾生對自己的眷屬,比較能夠安忍,對自己眷屬以外,比較不能修忍辱,尤其是怨家,一見面就討厭,還能修忍辱嗎?所以菩薩修忍辱,應該先對怨家修忍辱。又菩薩要深入觀察,五陰乃是眾緣和合而成,既然五陰是眾緣和合而成,菩薩又何必對眾生的羞辱而起瞋呢!譬如罵人,菩薩觀待這些罵聲及字眼,乃是透過肺、喉嚨、口、舌等肢體,以及空氣振動等緣而成的,本身是無常,又有何真實呢?所以說,菩薩觀待眾生種種的羞辱不會起瞋。又菩薩深觀瞋恚心,乃是未來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的因緣,因此看見自己暫時起了瞋恚心,應該生起慚愧心、悔責心及恐怖想;因為菩薩怕種如是因,未來要受如是果,所以戒慎恐懼的觀待自己的每一個身、口、意行,不會隨便生起瞋恚心而與眾生絕緣。此外,菩薩看見他人修忍辱比你好,也不應該生起嫉妒心,應該隨喜讚歎他人忍辱修得好。

如果菩薩能夠用上面所說的種種方法來修忍辱,就是真正能夠供養忍辱波羅蜜的人,也就是真正供養修忍辱到彼岸的人。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

下一集將由另外一位親教師主講,內容非常精彩。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07-a10_008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7集 六波羅蜜(一)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六波羅蜜〉。

前面已說供養三寶的真實內涵,接下來談菩薩的六度波羅蜜。所謂的六度波羅蜜,就是菩薩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到彼岸。如果菩薩能夠廣行六度,未來才有可能明心見性到彼岸,因而在內門行六度萬行。由此可知這六度波羅蜜,對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們很重要,因為那是菩薩成佛最基本的條件,唯有菩薩具足六度波羅蜜,才能從名義菩薩成為真實義菩薩,從此入菩薩僧數中。因為這樣的關係,應該對六度波羅蜜,一一加以解說,讓菩薩們具足六度而到達彼岸。

首先談布施波羅蜜,也就是布施到彼岸。如果菩薩能夠不惜一切財物,常常在他人身上,作種種利益的事,也常常繫念著布施、喜歡布施,只要身上有錢財等就去布施,也不管自己的錢財有多少,當菩薩布施時,對身上的財物不起輕微想,因為他知道只要布施,未來的果報真的很廣大。由此可知,菩薩在布施度裡,應該隨時隨地去布施。如果菩薩身上有錢財的話,看到孤苦貧窮的人需要布施,他毫不考慮的去作布施,而且也不管自己身邊有多少錢財;如果不夠的話,菩薩也會想盡辦法,去籌措來布施;乃至於出力,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告訴大眾,菩薩只要有人需要布施,不管是財施、法施或者無畏施,就會去布施,就算菩薩少物布施,菩薩也會相信少物布施也能獲得大果報。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奇怪,少物布施真的能夠獲得大果報嗎?這是真的!在歷史上,就有這樣的真實例子發生。譬如韓信早年窮困潦倒,經常沒有飯吃,後來在淮水,曾受一位替人洗衣服為生的婦人,也就是漂母的飯菜救濟。後來韓信被封為楚王後,回到淮陰找到了這位漂母,給了漂母千兩黃金。這就是韓信受人飯菜點滴的恩德,而用千兩黃金,湧泉以報的真實例子。更何況自己所作種種布施的善業種,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未來有因緣就會回報;於回報時不僅是本金償還,而且還加利息來償還,這不就是少物布施,而獲得大果報的真實例子嗎?然而菩薩布施,只是很單純的去布施,去解決他人的困難,並不是希望布施以後,有什麼果報可得,像這樣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又菩薩布施時,不應該對自己布施的錢財起輕微想。譬如菩薩身邊錢不多,只有五十元、一百元而已,對菩薩而言,這五十元、一百元雖然是小錢,並不是很多,可是對多日沒有錢可以吃飯的人而言,這五十元、一百元那可是一筆大錢,是救命錢,可以讓他解決飢餓之苦而存活下來,不是嗎?所以菩薩不應該對自己布施錢財或多或少起輕視想。接著 佛開示:菩薩不以分別心來布施,這就是清淨的布施。因為這樣的布施,不會計較對持戒好的人布施,未來所得福德比較大;對破戒的人布施,未來所得福德比較小。佛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什麼才是清淨的布施,那就是不管被布施的人其德行好不好,譬如某甲持戒嚴謹非常好,某乙持戒不好而且破戒。菩薩不管別人持戒好與壞,只要眾生有所需求就會去布施,更何況 佛在經中曾開示,布施給破戒的人,尚且可以得一千倍的回報,為什麼不去布施呢?

然而有三種人千萬不要去布施,那就是破壞正法的人,因為去布施,就是讓他去破佛正法,與他共同成就破佛正法的共業,哪三種人呢?

第一種是常見外道,他們以生滅不已的意識心來代替真心,所以主張要一念不生,而了了常知,或者對境不分別,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種是斷見外道,否定一切有情真心存在,主張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都是性空唯名。

第三種是達賴喇嘛所率領的密宗團體,就是要與女信徒交合,以成就他們所說的報身佛境界。然而這樣的報身佛境界,乃是欲界最重貪,欲界尚且無法出離,更何況是已出離三界的佛地境界?所以達賴喇嘛所說的密宗法義,乃是男女邪淫的外道法。

如果碰到這三種破壞正法的人,千萬不要去布施,因為那是毒田不是福田,布施了未來不僅戕害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且還成就破佛正法共業。如果礙於情面等因素,不得不布施時,記得布施的錢財不要多,足夠他們吃一頓飯、兩頓飯就好了。為什麼?因為布施錢財多了,他們會將你所布施的錢財拿去弘揚他們的男女雙身邪淫法,不僅造成社會及家庭問題,而且還與他們共同成就破佛正法的共業。因此布施時錢不要太多,而且還要限制他們使用範圍,譬如說:這些錢財,是用在吃飯等等。由於你已經限制他們使用範圍,他們不敢隨便挪用;如果他們不遵照你所說的,而挪為他用,未來他們還要負因果,更是划不來。又譬如在路上,碰到有人說他缺錢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回家,希望你能布施五十元、一百元不等,讓他可以搭車回家,像這樣說法有可能是騙人的,不知道要不要布施?其實這件事很簡單,身為菩薩還是要布施。為什麼?如果這個人真的缺錢而無法回家,你布施了,不就是解決他的燃眉之急嗎?他一定很高興地接受你的布施,未來世如果有機會再碰到他,他一定對你言聽計從,不會違逆。此外 佛在戒律也開示過:菩薩看見眾生,有急難需要布施時而不布施,那是犯戒的。所以菩薩應該去布施,更何況五十元、一百元對菩薩而言是小錢,千萬不要吝惜,如果這個人真的是騙你的,你只不過損失五十元、一百元而已,不是嗎?更何況你也成就布施的功德,未來這個人,他連同本金利息一起奉還給你,有什麼不好的?所以有智慧的人,身邊會準備一些小錢,隨時隨地準備去布施,如果看見有人已布施,自己無法布施,不應該去抱怨,應該隨喜讚歎別人布施作得好;雖然你沒有親自去布施,可是因為隨喜讚歎的結果,你也有福德,與布施的人一樣,沒有差別。

又菩薩看見別人布施,不應該心生起嫉妒心,應該生起歡喜心,並且讚歎他人布施的功德才對,為什麼?因為別人布施作善事有福德,你隨喜讚歎,這是藉著別人作善事,而生起自家的功德,何樂而不為呢?如果菩薩看見別人作善事,而生起嫉妒心,不是有損自己的福德嗎?如是前後一得一失比較,將近有兩倍之差,如果菩薩看見別人布施而起嫉妒心,豈不是顯示自己太沒有智慧,不懂得如何布施的道理嗎?

如果菩薩看見有人求你布施,心裡應該生起歡樂快樂心,或起、或迎、或坐、或禮拜,為什麼看見有人求你布施,菩薩應該生起歡喜心呢?這是因為菩薩有機會,可以布施及種福田的緣故,生起了歡喜心,所以趕快起來歡迎他、禮拜他、或者請他坐下來。於布施時,不論被布施的人問或者不問布施的因果,直接布施給他,然後讚歎布施的果報。因為菩薩知道,被布施者不好意思開口,乾脆問他需要多少錢?然後布施給他,接著讚歎布施的功德與福德,他聽了以後,知道布施的果報,未來如果有機會的話,他也會學著去布施;菩薩藉著布施這件事,使被布施者轉變成為布施者,使得更多的眾生,因此而獲得利益。所以菩薩布施時,不論被布施的人問或者不問布施的果報,都應該讚歎布施的果報。

如果看見心裡有恐怖的人,菩薩應該去救護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恐怖的事,這樣的菩薩可以成就三施的功德,只是多寡而已。譬如有人得了重病,急需一筆錢來開刀治病,菩薩看到這樣情形,就會布施錢財,像這樣的布施就是財施,又譬如有人,對正法或者外道法無法分辨,心生徬徨、恐懼,菩薩看見了,就為他人解說:什麼是正法?什麼是外道法?正法與外道法有何差異?並說明在正法護持,就是在種福田;在外道法護持,就是在種毒田等等。你為他詳細解說正法與外道法,種種內涵及差異後,他不再徬徨恐懼,而且對正法心生喜樂,對外道法心生討厭,像這樣的布施,就是法施及無畏施。又譬如在路上看見有老者跌倒,在地上爬不起來,菩薩看到了趕快把老者扶起來,乃至叫救護車送醫治療,這就是無畏施。如果處於饑饉時代,菩薩剛好有錢,看見有很多人逃荒,而沒有東西吃,菩薩應該布施食物,給逃荒、饑饉的人食用。在古代常常可以看見有錢人,煮粥給逃荒的人吃,讓他們得以活命。世間人尚且會這樣作,更何況是菩薩?又菩薩作這些布施,並不是為了未來世的果報,所以菩薩布施了,不冀求眾生回報,雖然菩薩知道布施,有很大的果報。如《賢愚經》開示,九十一劫以前,於 毘鉢尸佛滅度後,有一對貧窮夫婦,為了要供養眾僧,在家裡,裡裡外外找了一遍,才找到僅有的一文錢,然後將一文錢、一明鏡,放在水裡很恭敬地供養眾僧。因為這樣布施供養的結果,九十一個大劫世世端正,身體金色,而且在 釋迦牟尼佛時,成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由此可知,布施的功德很大;可是菩薩並不是為了求未來果報而作布施,所以不會要求眾生回報。

又菩薩布施時,不會欺騙誑惑眾生。譬如菩薩事先已答應眾生,要布施一萬元。可是後來後悔了,用很少的錢,如一千元、兩千元來布施,乃至連一文錢都不想布施,將眾生打發回去,那就是欺騙誑惑眾生,不是菩薩應有的行為。又譬如菩薩答應布施白米一千斤,裡面卻參雜了碎米,或者混雜了價格便宜的低劣米,或者偷斤減兩等等,這都是不對的,這樣的布施,會讓眾生對菩薩、對佛教,起了負面的看法,不僅對菩薩起了反感,認為那是菩薩藉著行善,而博取名聲的偽善,而且還會障礙眾生,未來修證三乘菩提的機會,罪過大矣!

又菩薩不可以酗酒賭博,因為酗酒以後,會使菩薩行為脫序,會讓眾生起反感。譬如常常看見電視報導,規勸大眾不要酒後開車,可是偏偏有人酒後開車,而違背交通規則。乃至警察在處理酒駕時,酒駕者常常有情緒失控的情形發生。如果這位酒駕者是菩薩的話,眾生又如何看待菩薩呢?當然不會有好的印象,也失去了菩薩應有的威儀,菩薩未來又如何度眾呢?更何況菩薩飲酒,在戒律上乃是犯戒,不論是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或者菩薩戒,都有很嚴重的果報,不能不慎!又賭博這一件事,對自己及家人都不好,常常在報章雜誌上,看見有人喜歡賭博,乃至好賭成癮,造成債台高築,家庭破裂等等問題發生。後學曾經親自處理一個,因為賭博而造成舉家逃跑的真實例子。有一位同事平常喜歡小賭,因此經常向其他的同事借錢,雖然借的都是小錢,一千、兩千不等,可是次數多了,也累積不少的錢,因此欠了同事們一屁股債,再加上房貸、車貸、賭博業者討債等壓力,導致周轉不靈,最後舉家逃跑,不知跑到哪裡去了?由於這位同事超過三天沒有上班,最後被公司公告開除,連退休金都泡湯了。所以說,菩薩不應該賭博,甚至連小賭的貪念,譬如買大樂透、六合彩等等,都不應該有;連一夕成為有錢人的想法,都不應該有;因為那已經失去菩薩的律儀了!

又菩薩要有慚愧及羞恥心,菩薩有錢也不可以放逸,要多行有智慧的布施,但不要起憍慢心。又菩薩要成佛,所經歷的時間非常久遠,因此在行菩薩道中,很容易犯戒;因此經常要生起慚愧及羞恥心,還要發露懺悔,永不復作!為什麼?因為有慚有愧是善法,能擁護世間。所以 佛在《增壹阿含經》曾開示:「有二妙法擁護世間,云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猪、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佛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因為有慚有愧的緣故,才有世間倫常;如果沒有慚愧心,世間法尚且不能學,更何況能修世出世間法?所以有慚有愧的人,才有資格稱為菩薩。

如果菩薩有錢,也不要輕視沒有錢的人,因為菩薩知道自己今世成為有錢人,乃是過去無量世勤於布施所致。今世如果享福,而不勤作布施的話,未來世就會成為貧窮人;菩薩異地而想,如果未來世成為貧窮人,豈不是與今世沒有錢的某甲一樣嗎?而且經常遭受別人的輕視。既然如此,今世有錢又有什麼好憍慢的?如果菩薩能夠這樣看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菩薩。既然菩薩,可以享受有錢人的福報,應該善用今世的福德,多行有智慧的布施,來培植菩薩未來世更廣大的福德;乃至於今世所擁有的福德,不要全部用盡,故意留一些到未來世使用來轉業等等,不是很好嗎?想想看!一個人一飲一啄都有前因,何不用今世所擁有的福德去布施,來培植未來世更廣大的福德,這不是有智慧的布施嗎?

如果菩薩能夠用上面所說,種種方法來布施,就是真正供養布施波羅蜜的人。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

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05-a10_007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6集 如何供養三寶(六)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如何供養三寶〉。

上一集已談到「菩薩如何真正供養佛寶?」。今天要談的是:「如何才是真正供養法寶?」

 佛開示:什麼才算是真正的供養法呢?如果菩薩能夠供養三藏十二部經,就是供養法。菩薩又如何供養三藏十二部經呢?如果菩薩能夠以至誠心相信佛說,而且歡喜地受持、讀誦、解說三藏十二部經,如實去修行,不僅自己這樣作而且也勸別人這樣作,是名為菩薩真正供養三藏十二部經;唯除經典髒了,不能清洗外。此外菩薩還要書寫三藏十二部經並且作種種供養,如果能夠像上面所說供養、受持、讀誦、書寫三藏十二部經,就是供養法。供養法寶時,就如同在供養佛一樣,沒有差別;又法可分為三乘菩提,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及佛菩提。如果相信有三乘菩提之人,也是在供養法。

從佛的開示可知,供養法寶有理、有事,理不礙事,事不妨理,而且理事圓融。

在事相上,供養法寶,就是在供養三藏十二部經。所以菩薩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三藏十二部經,就是在供養三藏十二部經。然而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三藏十二部經,就是為了讓菩薩與佛法種下深厚的因緣,乃至未來有因緣時,得以遇到真善知識,聽聞正法而親證三乘菩提。

在理上,是指三藏十二部經所詮釋一切有情真心的佛寶,祂藉著種種緣而出生一切法,讓大家受用。由於眾生所受的種種法,是以真心為因,藉著父母四大、無明、業種等緣,直接、間接、輾轉而出生的。直接的部分,是這個自心如來藉著父母的四大等緣,而出生了這個色身,以及共業有情共同變現可以共同生活的山河大地器世間。間接的部分是透過這個五根身,去接觸外五塵,而由自心如來,變現了內外六塵相分,而由六根與六塵相接觸,自心如來變現了識陰六識出現。輾轉的部分,識陰六識當中的意識,去分別內六塵相分,再透過人們施設的語言文字對萬法相分一一加以命名,說這是花、電腦、手機、飛彈等等,才有人們所了知的諸法出現。從這裡可以告訴大眾四件事:

第一件事:自己所了知的諸法,都是以真心如來藏為因,藉著種種緣,譬如無明、業種、四大、六根、六塵、六識等緣,才有眾人所了知的諸法出現;所以眾生所了知的諸法,都是自心如來變現出來的,從來沒有自外於自心如來;也就是自性佛寶藉著種種緣,出生了自性法寶。因此眾生能夠解脫與否,就在這些因與緣當中詳細觀察。一般眾生不了知,因與緣的真正內涵,所以不斷地在三界中輪迴生死;二乘人就在緣的部分作觀察,觀察自己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虛妄的,別別有情的蘊處界也如同自己一樣,都是虛妄的;所以願意去斷結證果,斷除了我見、我執、我所執之分段生死,於捨壽時,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三界現身意。菩薩則在因的部分作觀察,也就是在能生萬法的如來藏下手;譬如聽聞真善知識說法,建立真心種種正知見、培養定力等、培植福德等等;並透過參禪的方式去找,於一念相應慧而真見道,找到一切有情真心如來藏。發現祂真的如經中所說,真實存在而如如不動,因而發起了般若智慧,這般若智慧叫作根本無分別智,也叫作總相智;然後以此智慧為基礎,進修相見道的後得無分別智,也就是別相智;以及進修地上菩薩階位的道種智,得以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之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然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然後依著初地以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然而在佛門中,藏傳佛教的應成派中觀行者,否定一切有情自心如來存在,認為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性空唯名,像這樣說法,已經墮入斷見外道中。由於不承認有一個自心如來存在,認為世間一切法空,包括十方諸佛所說的法也是空,都是虛妄無實,而且只是名相施設而已,像這樣斷見外道說法,不在因的自心如來用心,反而在緣的諸法緣起緣滅用心,誤導眾生非常嚴重。在佛世如果佛弟子存有一絲一毫的斷見外道想法,佛都會嚴厲訶責,不允許它存在。由此可知斷見外道說法,誤導及危害眾生非常嚴重。

第二件事: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從來沒有接觸外境,所接觸的外境都是

自心如來變現出來的。這告訴大眾,眾生見聞覺知的種種境界,都是自心如來變現出來的相分,再由自己所出生的見分去作種種分別,以此來了知種種外境,說明白一點,就是自己在玩自己。這個道理猶如萬花筒一樣,將鮮艷顏色的東西,放在萬花筒的圓筒一端,圓筒中間放置三稜鏡,另一端用開孔的玻璃密封,只要轉動萬花筒,鮮艷顏色的東西,就會產生種種組合,便可以由孔中看到許多新的圖案與花樣。然而萬花筒鮮艷的顏色與數量,本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只是因為轉動萬花筒的緣故,因而產生許多新的圖案與花樣,讓人歎為觀止。同樣的道理,眾生所了知的一切法,如同在萬花筒所見種種的圖案與花樣一樣,不斷地在變化。既然眾生所見聞覺知的種種境界,都是自心如來所生的見分去作種種分別;那麼世間的五欲六塵,如同萬花筒一樣,又有什麼好執著的呢?能夠這樣看待,對五欲六塵的煩惱,就會漸漸淡薄而減少了。

第三件事:既然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外境,個人所造作種種的善惡業,當

然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不會跑到別的地方。未來因緣成熟時,就要受異熟果報,這也是佛弟子眾所周知的因果道理:「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譬如今世成為有錢人,乃是往世勤於布施的緣故;今世貧窮乃是過去慳吝,不布施所造成。如果今世貧窮再不布施,未來世不是更加貧窮嗎?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他有錢的話就會勤作布施;如果他沒有錢,乃至下一頓飯在哪裡都不知道,有機會碰到大福田的話,他也會想盡辦法去種福田。譬如在《賢愚經》曾記載貧窮女難陀,看見很多人供油點燈來供養 世尊,自己卻沒有錢供養;以多日行乞所獲得一文錢,以及油店老闆憐憫她一文錢僅能買到很少的油,所以多給她一倍的油,以此來點燈供養佛。貧窮女難陀點燈供養 世尊的緣故,願以此功德來救度眾生出離生死及得智慧光明,所以被佛授記:於未來無量世以後當得作佛,號燈光如來,十號具足。由此可知,一者、世尊是大福田,如果生身能夠供養 世尊,未來有無量福德莊嚴其身。二者、個人所造的種種善惡業,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不會遺失;未來因緣成熟時,就會受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如同貧窮女難陀一樣,以多日行乞所得一文錢,難捨能捨,以此來點燈供佛,被佛授記於未來無量世以後當得作佛。三者、既然所造的種種善惡業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當然不會如達賴喇嘛所說:個人所造的種種善惡業種,都含藏在虛空,因而受種種的異熟果報;像這樣說法,乃是虛空外道法,不是佛法。

第四件事,既然所造作的種種行不離自心如來,自心如來也含藏一切法。

如果菩薩未來要成就佛道,不是要行普賢行嗎?也就是菩薩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將自心如來所含藏的一切法、一切種子完全了知,一一遊盡自心如來種種不可思議境界,因而發起了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最後得以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才算是遊盡普賢行。由此可知,所謂的普賢就是指自心如來,所謂的普賢行就是菩薩要經歷自心如來所含藏的種種行,最後才能成為一切種智的究竟佛,才能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綜合上面所說,供養三藏十二部經,就是在供養法;而三藏十二部經,所

詮釋的種種法,都是自性佛寶,藉種種緣而出生了自性法寶。祂包括了三乘菩提在內,因此能夠了知三藏十二部經所詮釋的三乘菩提而為人解說,乃至讓眾生實證三乘菩提,這樣的人也是在供養法寶。接下來談:如何才是真正的供養僧寶?

佛開示如果有供養發心菩薩、出家戒、比丘比丘尼戒、向初果的人,乃至阿羅漢的人就是供養僧寶。在佛門有很多人,往往以出家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殊不知 世尊所認定的出家人,並不是以出家表相來認定,而是以他有沒有證法,有沒有證果來認定。如果他有證法證果,縱使是在家人也是出家人;如果沒有證法證果,縱使現出家相還是在家人。

在《雜阿含經》曾這樣記載著,有一天 世尊入王舍城乞食,在途中遇見一位在家人,名為阿支羅迦葉,纏著 世尊為他開示。世尊為他開示後,阿支羅迦葉得法眼淨;阿支羅迦葉非常高興,請求 世尊收他為在家的優婆塞。不久之後阿支羅迦葉被一隻為了保護子牛的母牛攻擊而死,死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有很多比丘聽到這個消息,便向佛稟白,佛便告訴大眾:阿支羅迦葉已經般涅槃了!而且佛還交代諸比丘:「你們應該前往,去供養阿支羅迦葉。」從佛的開示可知,佛並不是以出家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而是以他有沒有證法,有沒有證果來認定。譬如阿支羅迦葉,雖然現的是在家相,可是他已經證法證果,是為出家人的身分,已經成為僧團的一分子,所以佛要求在場的比丘們,前去供養阿支羅迦葉。如經中開示:「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在聲聞解脫道,尚且不以出家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更何況是大乘佛菩提,更不會以出家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

在《大寶積經》中 彌勒菩薩曾為大眾開示:「世尊!此出家者唯形相耳,非真出家!若諸菩薩真出家者,謂離諸相處於三界成熟眾生,方可名為真出家也。」 彌勒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出家僅是表相而已,不是真正的出家;真正的出家就是在佛法有所實證,並且以實證所得的智慧,不斷地在三界裡度化眾生。此外,佛門也不是以他有沒有出家,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在家人;而是以他有沒有明心見性來衡量。如果他已經出家,於佛法沒有實證,在證悟祖師眼裡仍然不是出家人,是白衣。如果他是在家人,已經證悟,在證悟祖師的眼裡,他就是出家人,是黑衣,屬於僧寶的一分子。所以禪門不是以出家、在家的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在家人。此外,大家所熟悉的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菩薩,他們不僅示現在家人的身分,而且還接受眾生禮拜呢!如果是以出家表相來認定,為何佛門的出家眾還要禮拜 文殊等大菩薩呢?所以佛門並不是,以出家、在家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在家人、出家人;而是以他有沒有證法、有沒有證果來認定。如果有出家人執著僧衣的表相,來認定他就是出家人,如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德光論師,執著自己是出家的表相,是尊貴的僧寶身分,不肯禮拜示現在家相的 彌勒菩薩,所以錯失三次請法機會,因此與三乘菩提絕緣。說完如何才是真正供養僧寶後,接著對於供養佛法僧三寶,種福田的部分作個總結。

如果菩薩能夠像上面所說的:「供養佛法僧三寶,十方諸佛都會照顧這位菩薩,行住坐臥常與十方諸佛在一起。如果有人照著我釋迦牟尼佛所說來供養三寶,來種三種福田,當知這個人未來世,有無量福德來莊嚴其身,十方諸佛照顧及護念。」供養三寶的菩薩,不僅有理有事,而且理事圓融。在事相上,菩薩如實供養三寶,十方諸佛當然會照顧這位菩薩,乃至於一切行住坐臥當中,十方諸佛常常護念這位菩薩。在理上, 佛所說的就是在說自心如來,因為每一位有情,都有一個唯我獨尊的自心如來,祂一直在照顧我們、護念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所以才會有祖師提出「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的說法出現,這代表這個自心如來,如同十方諸佛一樣,一直都在照顧我們、護念我們,一時一刻都沒有離開我們;又這個自心如來也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有很多功德可以莊嚴菩薩。如果菩薩透過參禪的方式,找到這個自心如來,發現祂有很多的功德,菩薩不僅可以藉自心如來的種種功德,來修集佛菩提道的福德智慧資糧,而且未來窮盡三大無量數劫後,這個自心如來改名為佛地的無垢識,與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其每一個識、每一個心所有法,都可以獨立運作利樂有情無有窮盡。然而出家菩薩專心辦道,供養三寶並不是很困難,在家菩薩因為有不好的因緣纏繞著,要供養三寶真的很不容易。所以佛最後才開示:「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是在家二是出家,出家菩薩專心辦道而供養三寶並不是很困難;可是在家菩薩有很多惡因緣纏繞著,所以在家菩薩供養三寶,真的很不容易。」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35-a10_006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5集 如何供養三寶(五)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如何供養三寶」。

上一集已談到菩薩供養三寶,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接下來談要如何供養,才算是真正供養佛法僧三寶。首先談的是供養佛寶,佛開示:「所謂的如來具足身心二種」。身的部分有微妙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一一相好又有無量好,也具足無量無邊的威神之力。心的部分,有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五智、種種三昧、戒定慧三學、內空、外空等十一種空觀;十二因緣的智慧,四禪八定也具足七智,並且已度過六度波羅蜜的彼岸。

如果有人能將這些內涵,詳細說出來讚歎如來,這個人就是真正的供養佛。佛已經很清楚開示,能夠將佛的種種功德詳細說出來,就是真正的供養佛。既然如此,對於佛的功德應該要加以說明。但限於時間的關係,僅能就佛的少分功德加以說明。譬如:佛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一一相好又有無量好,也具足無量無邊的威神之力,那是佛經歷菩薩五十二階位才成就的。也就是佛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並於十地圓滿後,轉入等覺位。於等覺位百劫專修福德,來成就菩薩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所以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要錢給錢、要命給命,完全布施出去而無所怨言。於是百劫專修相好,圓滿以後上生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並於夜後分,夜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從這裡可以了知,世尊經過三大無量數劫後,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一一相好又有無量好,也具足無量無邊的威神之力。在三十二大人相當中,有一相好,是佛的肉髻相,是佛的頂骨隆起而自然形成的。這個肉髻沒有人能夠看見,故稱為無見頂相。在經中佛曾開示:諸佛的肉髻相極為殊勝,是諸佛經歷三大無量數劫,具足定力、慧力、福德等等而成就的。

然而西藏密宗的喇嘛教卻宣稱,世尊的肉髻相是修煉拙火瑜伽,於月液盈滿而隆起的。像這樣的荒唐語,竟然有人會說出來,並且還記載在書中公開發行,真的很可笑,而且很離譜。不是嗎?又譬如佛有十力,是佛的十種力用,其中有一力是為宿住隨念智力,乃是佛欲觀察某一眾生,過去某一世情形,只要隨起一念,就知道結果的智慧力量。譬如知道這一位眾生,過去某一世的姓名為何?屬於哪一種的種姓?是王公貴族的剎帝利種姓?是在家修行的婆羅門種姓?是平民小卒的吠舍種姓?還是賤民的首陀羅種姓?那一世父母是誰?父母的名字為何?這位眾生平常的飲食如何?生活過得好不好?那一世壽算多少等等?

在經中真實有一個例子,可以為大眾說明。在佛世,有一老人想出家。到精舍碰見舍利弗,舍利弗於是運起神通,觀看老人過去八萬大劫以內,沒有出家證道因緣,所以不讓老人家出家。可是佛隨起一念觀看此人,過去超過八萬大劫以前,有出家證道因緣,遂讓此人出家,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既然佛的宿住隨念智力,已經不可思議了,其他的九力,當然更不可思議,也難以想像。

又譬如:佛有四無畏。其中有一無畏,能於大眾說法無畏,這是佛已經斷盡煩惱障及所知障,而且於法究竟了知。不像菩薩於法尚未通達究竟,於法仍有所畏懼。所以任何人向佛請法,譬如說五乘佛法、三乘菩提等等,佛都無所畏懼。乃至佛能以外道所說的法,而演述佛法,將外道及其弟子收歸佛弟子。

然而西藏密宗的喇嘛教,本質是性力派的男女雙身邪淫法,本身就是要與女信徒交合。當真善知識出興於世,而演述他們法義有錯時,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各個噤聲不敢言語;反而在私下,對真善知識作種種毀謗。縱使有人出書反駁,都是言不及義;反而被真善知識批評得體無完膚。不僅讓更多的佛弟子們知道,西藏密宗的喇嘛教,根本不是佛教的一支。而且讓世人認清他們的本質,那就是破壞家庭、破壞社會和諧的外道法。

又譬如:佛有五智。那就是因地親證法界實相所發起的智慧,名為法界體性智。以及果地明心見性後,所發起的四種智慧: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其中菩薩於因地明心見性,而發起的法界體性智,包括了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菩薩以此智慧為基礎,進修相見道的別相智,並於別相智圓滿後,才圓滿下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而轉入初地。於初地發起中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並進修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一直到七地滿心才圓滿中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於八地發起了上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最後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圓滿上品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圓鏡智。並於夜後分,夜睹明星而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如此才成就一切種智的究竟佛。

這告訴大眾,佛在因地親證生命實相,而發起的法界體性智;並以此智慧為基礎來修行,最後於佛地才成就四種智慧,那就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所以說每一尊佛都有五種智慧,也包括了法界體性智在內。可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卻顛倒說,在他們所繪畫的胎藏界曼荼羅的五佛,於中央的大日如來,配法界體性智;東方的寶幢如來,配大圓鏡智;南方的開敷華王如來,配平等性智;西方的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配妙觀察智;北方的不空成就如來,配成所作智。也就是說: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將五佛各配一種智慧。不僅胎藏界曼荼羅如是,金剛界的曼荼羅五佛,也各配一種智慧。然而世尊在經中都開示,每一尊佛都有五種智慧。為什麼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卻將五佛各配一種智慧,以此來貶低諸佛的智慧呢?更奇怪的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還將胎藏界,曼荼羅五佛各配一種顏色。譬如中央的大日如來配白色,東方的寶幢如來配赤色,南方的開敷華王如來配黃色,西方的無量壽佛配青色,北方的不空成就如來配黑色。不僅如此,金剛界的曼荼羅的五佛,也分配上面所說的五種顏色。然而世尊曾開示,諸佛的身光都是金色,怎麼會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所說的,有白赤黃青黑五種顏色出現呢?除非世尊有特別因緣,才會發出雜色的光彩,而不是佛的身光,有雜色光出現啊!由此可知,西藏密宗喇嘛教所說的五佛,不是真佛,乃是鬼神所化現的假佛。所以身上才會有五種顏色出現,以此來惑亂眾生。

又譬如:佛有十二因緣智。在經中佛告訴大眾,要瞭解十二因緣之前,先要瞭解十因緣。於瞭解十因緣的,齊識而還 不能過彼的識以後,才能真正瞭解十二因緣的識,到底是什麼?首先從十因緣的老、病、死往上逆推,思惟為什麼會有老病死等煩惱出現?推究的結果是因為有生的關係,才有老病死等煩惱出現。然後再由生往上逆推,如是一一思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接著再思惟,為什麼會有名色出現?思惟的結果,因為有這個識存在,才有名色出現。也因為有這個識存在,必須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然後一一順推檢查,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最後才有老病死種種煩惱出現。這樣逆推順推檢查的結果發現,知道有一個識存在,才會有名色等一切法出現。這個識,就是一切法的根本,不能外於這個識,而有一切法出現。這個識就是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

接著再以十因緣為基礎,觀察十二因緣。也是往上逆推,思惟是什麼緣故,才能讓老病死等煩惱消滅。思惟的結果,只要將生消滅了,老病死也就消滅了。如是一一思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最後思惟,如果將無明滅了,行也就滅了;行滅了,過去的六識也跟著滅了。如是一一順推檢查,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生滅了,老病死等煩惱也就滅了。由十因緣、十二因緣推究可知,十因緣的識就是《阿含經》所說的苦的本際,也是入胎識,祂是一切法的根本。十二因緣的識,是識陰六識,祂是藉著種種緣而出生,本身是有生之法,也是可滅之法,不是常住法。由於佛如實而且詳細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並將其真實內涵一一詳細開示,為眾生建立佛法正知見,避免眾生落入常見斷見外道中。

可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不相信,佛所說十因緣,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而把這個能生名色等一切法的識,當作是意識。譬如: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三大經典之一的《大日經》,將這個識,這個真心,當作能觀的意識心。所以才會在《大日經》公開主張,如實知自心,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等等。也難怪三密當中的意密,一直要保持覺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觀行成就以後,還要堅決地起佛慢,認為自己就是佛了。然而學佛人都知道,觀想的東西本來就虛妄;在虛妄想中去觀想,而且堅決認為自己就是佛,那不是真佛而是假佛。況且當自己不觀想了,觀想的佛不見了,無法再起佛慢。而且堅固、明顯,顯然又不是佛,像這樣有時是佛、有時不是佛,是真的成佛了嗎?當然不是嘛!可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卻堅決地而且不懷疑,認為自己就是佛了,這不是很顛倒嗎?像這樣說法,不就是以幻修幻,把幻當真嗎?真的很可悲。

又譬如:佛有四禪八定。菩薩在佛菩提道中,如果要發起初禪,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功夫,而且是已斷三縛結的初果人,薄貪瞋癡的二果人。然後再將欲界的男女貪愛斷除,自然而然就會發起初禪。不論這個初禪,是遍身發,從頭發或者從會陰運運而發起。這告訴大眾,想要有初禪功夫的發起,一定是已斷煩惱,而且已經離開欲界男女貪愛,才有可能成就。是菩薩捨棄欲界五欲煩惱而成就的。這與菩薩斷煩惱,以及有未到地定有關。不是像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自稱修煉拙火瑜伽,可以獲得初禪等禪定。為什麼?因為修煉拙火,乃是健身、練氣的法門,本身與佛法無關。而且修煉拙火瑜伽,乃是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作為未來修煉男女雙身的準備。本身都還在貪戀欲界男女的貪愛,仍然在欲界中,根本無法發起初禪。卻謊稱修煉拙火瑜伽,能夠獲得禪定,乃至獲得五神通及佛智,這不是很荒唐嗎?

像這樣不知要斷煩惱,才能證禪定。卻以世間練身、練氣法門,用來誑惑無知的眾生修煉拙火,作為未來男女雙身法的準備,乃至作為成佛之準備,不正是在誤導眾生,及造大妄語業嗎?像這樣誤導眾生,法身慧命的外道法,如果不將其荒謬處說出來,還會有更多的眾生被誤導而下墮,還有更多的眾生受害。

也因為這樣子,菩薩不忍眾生被誤導而受害。所以願意冒著生命的危險,出來摧邪顯正的最主要原因。如果有人不懂菩薩摧邪顯正的道理,卻將菩薩的摧邪顯正的行為,說是人我是非、人身攻擊。表示這個人沒有佛法正知見,或者有名師情執,不忍自己的師父被菩薩評論,因而強出頭所做的荒唐語。像這樣行為已為自己造下,難以抹滅的大惡業,未來要受無量苦。

又譬如:佛有六度波羅蜜。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而且佛六度都已經究竟到彼岸。這六度是菩薩經過一劫,乃至一萬大劫的十信位以後,才能轉入修菩薩六度。並於轉入後,開始培植菩薩最基本的菩薩性;然而這菩薩性並不是本有的,是菩薩經過無量善緣和合,以及發菩提心以後才能成就的,更是菩薩明心見性前,所要經歷的階段。這代表菩薩要經歷,六個階段以後,才能成為真實義菩薩。如果菩薩沒有具足圓滿這六個階位,是不可能成為真實義菩薩。然而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卻教導眾生將菩薩所行六度,以六種物質來代替,真的很荒唐也很顛倒。譬如他們以閼伽,也就是淨水以及塗香、花、燒香、飲食、燈明六物來代表六度波羅蜜。其中水表布施、塗香表持戒、花表忍辱、燒香表精進、飲食表清淨、燈表般若。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們會發現,這六種物質與菩薩六度,又有什麼關聯呢?

由此可知,西藏密宗的喇嘛教,將佛的正法加以物化,將佛法貶抑到這種程度,實在令人很寒心。也希望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轉告自己的親朋好友,千萬不要被西藏密宗的喇嘛教所迷惑,以免與他們成就破佛正法的共業,再回頭已經是百劫以後的事了。

由上面說明可知,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而這些功德是佛經過三大無量劫修行以後才獲得的。所以佛弟子們應該效法世尊,以精進的精神來完成這些功德。然而在修行的道路上,有很多障礙存在;也有如恆河沙的邪師橫亙在前,障礙菩薩修學佛菩提道。因此菩薩應該發起智慧來簡擇,以免菩薩的法身慧命被外道戕害,因而延誤自己成佛時程。說到這裡 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34-a10_005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4集 如何供養三寶(四)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如何供養三寶?」。

上一集已談到,菩薩如果要供養三寶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僅談到一小部分而已,今天將繼續上一集未完成的部分。

如果菩薩看見如來形像或舍利塔廟時,應該用金、銀、銅、鐵、繩鎖、寶幡、寶蓋,以偈來唱誦讚歎,並燃香、點燈等等來供養。如果看見塔廟已被鳥獸踐踏、破壞、髒污等等,應該把它補平塗淨。如果塔廟被暴風吹壞、水淹、火燒壞了,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話,把它治理好;如果沒有能力的話,則勸人一起來做,人多了,可以用金、銀、銅、鐵、土木來做。這告訴大眾,佛弟子如果看見如來寺廟、舍利塔、如來形像時,應該以金、銀、銅、鐵、繩鎖、寶幡、寶蓋來莊嚴,以偈來唱誦讚歎,並燃燈、點燈等等來供養。因為在塔廟的如來聖像等等作種種莊嚴,就是在報恩田、功德田種福田。如果塔廟杳無人煙,已經很久沒有人住持,鳥獸等類曾在此居住,其遺留下來的污穢的東西,導致塔廟顯得凌亂髒污等等,菩薩看到這種情形,應該將塔廟打掃乾淨恢復整齊,並將鳥獸等糞便的泥土挖除,再用乾淨的泥土加以塗抹整治,使得塔廟清淨,不再有任何污穢在塔廟中。如果塔廟被暴風吹壞、被水淹壞、被火燒壞,如果自己有能力、有機會的話,應該自己動手不要假手他人,讓塔廟恢復原有景觀。為什麼?因為 如來世尊是報恩田、功德田,在如來形像前種福田,就是在報恩田、功德田種福田,有無量無邊的福德可以莊嚴其身,乃至可以作為菩薩未來親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所以說,如果有機會種福田的話,應該自己來種不要假手他人。如果自己一個人沒有能力作,應該號召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來作,並以金、銀、銅、鐵、土木等來莊嚴塔廟、來供養如來聖像;大家一起來種福田,一起來培植福德。

又古時候塔廟不像現在有水泥地,都是泥土地,只是把泥土夯實了;當它乾了,於打掃的時候,塵土還是很容易到處飛揚。如果塔廟有塵土不乾淨,於打掃前應該先灑點水,塵土就不會到處飛揚,之後再將塔廟打掃乾淨。如果供桌及佛龕的如來聖像有污垢,就用乾淨的刷子,或者用拂塵來清潔,千萬不要用掃把等不乾淨的東西來清潔。如果如來聖像的污垢用乾淨的刷子無法刷乾淨,或者用拂塵去不掉,屬於金銀銅鐵等如來聖像,可以用香水來擦洗。如果屬於泥土做的如來聖像,不可用香水擦洗,以免將如來聖像破壞掉,可設法用其他方式,將如來聖像污垢清除乾淨。如果建寶塔製作如來聖像以後,應該以種種寶幡、寶蓋、燃香、供花、供果等來莊嚴塔廟及如來聖像。如果沒有寶物來莊嚴,自己也沒有能力建造塔廟或製造如來聖像時,應該退而求其次,改用泥土或木頭來製造如來聖像。完成之後還是如前面一樣,以種種寶幡、寶蓋、燃香、供花、供果等來莊嚴如來聖像。如果自己沒有錢來供養如來聖像,可用木頭或泥土來雕塑,並且以寶幡、寶蓋、燃香、供花、供果等來莊嚴如來聖像,以此來種福田。如果塔廟中長了雜草雜木等等,應該加以清除。如果塔廟中有鳥獸的死屍,或者有鳥獸的糞便,應該加以打掃乾淨。如果有以前所供的花枯萎了,應該將它除掉,換上乾淨新鮮的花來供養。如果看到蛇洞、鼠洞等穴,應該將這些洞穴塞住,避免這些蛇鼠等動物進來。

佛為什麼要交代上面這些事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讓眾生對佛寶起恭敬心,將一些不乾淨枯萎的東西去除,以及禁止不應該進入塔廟的動物進入,以此來種福田。又如來聖像是銅、木頭、泥土、金銀、琉璃、頗梨等物製造,應該用香水加以清洗,或用泥土加以整治。整治補好之後,依據自己的能力,用香粉塗在如來聖像上,再隨緣隨力將珠玉所串成的瓔珞掛在如來聖像上,來莊嚴如來聖像,猶如莊嚴轉輪聖王塔一樣,建好塔像以後,應該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綵綿、繩鎖等物來供養。畫如來聖像的時候,綵料不應該參雜動物骨頭所提煉的膠在內,因為這些動物骨頭所提煉的膠,可以讓綵料更有黏稠性。也不可以參雜乳汁進去,不管是牛乳或者羊乳都不可以。更不可為了讓顏料更有黏性,而加了雞蛋白在裡面。這告訴大眾,凡是用來彩繪如來聖像的綵料,都不應該有動物性的東西在裡面,因為用那些東西來彩繪如來聖像,對如來聖像非常不恭敬。如來聖像造好的時候,也要作種種供養。譬如將花瓣一瓣一瓣串起來所成的花貫,用來掛在如來聖像上;或者將花瓣一瓣一瓣撕下來,用手一把抓起來以散花的方式,往如來聖像上方撒下,並將花瓣撒在塔廟裡,以此來莊嚴如來聖像及莊嚴道場。又譬如用拂塵、明鏡、末香、塗香、散香、燒香等類來供養如來聖像,並以偈來唱誦讚歎供養,而且還要進行一日一夜。供養的時候不可像外道一樣以燒食物來供養,譬如西藏密宗的喇嘛教用火供來供養,他們以燒酥、燒大麥、穀物等類來作護摩,那是不如法的。為什麼?因為西藏密宗的喇嘛教用火供來燒食物,乃是傳承印度吠陀時期的祭祀儀典,他們以火為天人之口,所以燒酥、燒麥、燒穀類等供物讓天人食之,天人吃了以後賜福給人們。

然而探究他們所謂的天人,其實是鬼神之類,不是真正的天人,因為欲界天人在天界,自然有甘露可以食用,那是他們的福報,所以才有甘露可以享用。這種甘露並不是西藏密宗喇嘛教用屎、尿、骨髓、男精、女血所製成的五甘露,這些東西都是污穢不淨的。而欲界的甘露,比人間麥、酥、穀類等物還要微細、清淨,不像人間的食物,是由不淨的大地所生長的,那是粗重不淨的食物,吃了以後會在人身上發出粗重而且臭穢的味道,欲界的天人聞到人身上所發出臭穢的味道尚且遠離,更何況食用人間的食物。所以說,欲界的天人不會吃人間的食物,又色界天人以禪悅為食。由於生色界天要有初禪以上的禪定,並由禪定所發起的禪悅來作為他們的食物,所以色界的天人不需要吃人間的食物。又欲界的天人尚且不食人間的團食,更何況上於欲界的色界天人,還會吃人間的食物嗎?當然不會!所以說,色界天人更不會吃人間所燒的食物。無色界的天人沒有色身,而且處於禪定中,根本不需要吃食物,又何須人間燒食物給他們吃呢?所以說,無色界的天人更不會吃人間所燒的食物。由此可知,西藏密宗的喇嘛教以火供護摩的方式,燒人間的食物來供養他們所謂的天人,其實不是燒給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吃的,而是燒給鬼神吃的,本身就不如法,是外道法。乃至有西藏密宗的喇嘛教行者,自稱燒食物給佛菩薩吃的,更是荒唐無比!為什麼?因為在三界輪轉生死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天人,尚且不吃人間食物,更何況是已超越三界輪迴生死的諸佛菩薩,還需要吃人間所燒的食物嗎?根本不需要嘛!所以說,西藏密宗的喇嘛教宣稱以火供來供養諸天,乃至供養諸佛菩薩,那都是欺騙眾生,誇大不實的說法,實不可取。

然而佛交代眾生要供養如來聖像的目的:一者,表示對佛寶的尊崇。因為諸佛菩薩並不需要佛弟子們用火燒食物來供養祂們,平常只要燒香、供水、供果等物即可,不需要像外道一樣用非常複雜而且不如法的做法來供養。二者,佛陀教導眾生是要讓眾生知道,應該在報恩田、功德田種福田,來培植自己的福德,乃至以此供養如來聖像所培植的福德來莊嚴其身,並迴向於未來作為求證三乘菩提的福德資糧,像這樣的作法才是佛菩薩要讓眾生種福田最主要的原因。既然不能燒食物來供養,當然更不能用酥油等類灌沐如來聖像,因為那是不如法的,而且不清淨。為什麼?因為用酥油等類來灌沐如來聖像,那是印度民眾信奉濕婆神的作法,而不是佛的規定。濕婆神乃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是毀滅之神,也是印度民眾最為敬畏的神,是由吠陀時代的天神樓陀羅演變而成的。在印度民間常有房屋轉角處的牆角凹進去的地方,裡面供奉著一尊石雕的濕婆神。信徒如果看到濕婆神像,會以酥油等類灌沐,像這樣的酥油等類灌沐的結果,每一尊濕婆神像都是烏漆抹黑,這樣是不如法、不莊嚴的,也不清淨。因此,不應該用酥油等類灌沐如來聖像,應該經常保持如來聖像的莊嚴,這樣才會讓眾生生起崇敬的心而如法供養。

在製造如來聖像的時候,不管或坐、或臥、或立,應該是全身的塑像,而不是只有頭部、半身、或者身上有殘缺,因為那是不如法也不莊嚴。所以製造如來聖像時,應該是全身雕塑或製作,而不是僅有頭部、半身、或殘缺不全。如果有上面這種情形,應該祕密藏起來,並趕快找人將它修補好,或者趕快去找殘缺的部分修補。如果看見如來聖像已經毀壞、或有殘缺,還是要至心供養,然後向如來聖像稟告清楚後,再撤下來修補。在撤下來之前仍然要至心供養。同樣的道理,現在印刷術很發達,印刷如來聖像時,如同前面所說應該印刷全身,而不能僅有印刷頭部、半身、或者身上有殘缺,這一點也要請大家特別注意。如果如來聖像修補好了,才可以再拿出來顯示及供奉。這樣的修補及供養,應該自己來做不要假借他人;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及財力,應當勸請他人出資,自己出體力來配合,一起來完成此項功德。如果有人以遍滿四天下的珍珠、財寶供養如來聖像,這樣的福德當然很大;可是如果有人以偈來讚歎佛,其所得的福德與前面的人用遍滿四天下的珍寶來供養的福德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如果看見別人有能力,作布施及供養時,不應該心生嫉妒,因為嫉妒心,非但沒有增加自己的福德,反而有損自己的福德。又隨喜讚歎能生福德,雖然自己沒有能力與財力,可是因為隨喜讚歎的緣故,你的福德與前面的人所得的福德一樣,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有智慧的人,如果自己沒有能力供養,看見他人在作布施及供養時,應該要隨喜讚歎才是。然而這樣的福德是有生、有死、有為的福業,不是出離生死的福業,仍然是有侷限的。

如果只是將此福德當作未來世享福的話,那是會消耗殆盡的,如佛在《阿含經》開示:「我於爾時,七萬歲中,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燒香、然燈、懸繒幡蓋,無所渴乏。我於爾時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不求解脫。大王當知,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餘耶?莫作是觀!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無有毫釐如毛許。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佛告訴大眾:我以前在燈光如來所,於七萬歲中對三寶作種種供養,譬如供養衣服、飲食、床臥具、醫藥等等不虞匱乏,乃至於燈光如來般涅槃後,於七萬歲中,供養燈光如來形像、如來舍利,並且燒香、燃燈、懸繒幡蓋,無所乏少。可是以此供養所得的福德,只是作為世間生死有為福業而已,並沒有想要解脫於生死。波斯匿王,當時我所作的種種福德到現在還有剩下嗎?一點也沒有剩下,早已經消耗殆盡了。為什麼?我以前在燈光如來所培植的福德雖然廣大無邊,可是如今都已經消耗殆盡,一點都沒有留下來,因為那是求生死有為福業的關係,所以不斷地在三界輪迴生死,早已經將以前所培植的福德消耗殆盡了,一點都沒有留下來。由此可知,儘管自己種了非常廣大的福德,譬如能供養如來等,其果報無量無邊,如果將此福業當作未來世享福的話,在漫漫生死當中,還是會將此福業消耗殆盡,一點都不會留下來。因此,有智慧的人不應該貪圖生死有為福業,應該謹遵世尊如後的開示,將生死有為的福業,迴向求三乘菩提,尤其是佛菩提。

「大王!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也就是說,自己往昔無量劫以前所培植的種種福德,不是在求生死有為的福業,而是求證三乘菩提;因為二乘菩提可以讓人斷除分段生死解脫於三界,佛菩提乃是成佛之道,可以攝受無量無邊眾生,然後以此度眾的功德,迴向於無上正等正覺,未來窮盡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如果能夠這樣作,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不這樣作,而是求生死有為福業,於漫漫生死長夜當中,仍然是不離生死的凡夫一個。

說到這裡 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36-a10_004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二)–第3集 如何供養三寶(三)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同修會所推出一系列的電視弘法節目,這個節目名為「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在這個主題之下,裡面有很多子題,今天所要講的子題是「如何供養三寶?」

前一集已談到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的內涵,今天將繼續談「如果供養三寶到底是種什麼樣的福田?」所謂的佛寶,就是 如來世尊。如果在 如來世尊種福田,有兩種福田:報恩田、功德田。法寶與佛寶一樣有兩種福田:報恩田、功德田。僧寶有三種福田: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

為什麼如來世尊有兩種福田?首先談的是報恩田。如來世尊對眾生有恩,眾生供養如來世尊就是在報恩田種福田。為什麼如來世尊對眾生有恩?說明如下:

首先,如來世尊為了度眾生,以人天至尊的身分到人間示現八相成道,也就是示現從兜率陀天下降、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涅槃。讓眾生知道,如果依照 世尊的開示,未來窮盡三大無量數劫後,眾生也可以如 世尊一樣,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又 世尊誕生人間,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要讓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讓眾生具足定力、慧力、福德三資糧,得以真見道而證得自心如來第八識,也就是證得阿賴耶識;因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總相智;然後以總相智為基礎,進修相見道的別相智、修道位的道種智,最後得以圓成一切種智的究竟佛。也因為 如來世尊誕生人間,不辭辛勞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讓眾生在漫漫長夜當中有了明燈的指引,因而到了究竟的彼岸,得以解脫生死及成就佛道。所以 如來世尊對眾生有恩。如果眾生對 如來世尊供養,就是在報恩田種福田。

接下來談「為什麼在如來世尊種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種福田?」這是因為 如來世尊於世間的人天善法、出世間的二乘菩提、世出世間的佛菩提完全了知,具足了世出世間一切功德,所以在 如來世尊種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種福田。從上面分析可知,對佛寶的 如來世尊種福田,就是在報恩田、功德田種福田。

接下來說明「為什麼對三乘菩提的法寶種福田就是在報恩田、功德田種福田?」首先說明報恩田部分。如果眾生能夠深入三乘菩提的法義,未來可以親證三乘菩提之一部分或全部,再也沒有其他的法,可以讓眾生解脫三界生死及成就佛道。所以說,眾生深入三乘菩提的法義,未來可以實證 世尊所說的三乘菩提。然後反觀眾生被邪師誤導,乃至有外道假借佛法名義而混入佛門中,其所說的法就是與女信徒合修雙身法,誤導眾生非常嚴重,菩薩不忍三乘菩提法義被外道所污染,所以出來護持世尊所說的三乘菩提正法,能夠這樣作,就是在報恩田種福田。

在功德田部分,由於三乘菩提具有無量無邊功德,能讓聲聞、緣覺修學二乘法而成就二乘菩提,菩薩修學菩薩法而成就佛菩提。尤其是佛菩提,可以讓菩薩依所親證的三乘菩提,度更多的眾生來成就三乘菩提,這就是在功德田種福田。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弘揚三乘菩提法義,護持三乘菩提了義法,就是在報恩田、功德田種福田。

又菩薩對三寶當中的僧寶種福田,就是在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種福田。因為僧寶能以所修學的三乘菩提內涵來教導眾生,對眾生有恩,所以眾生在僧寶種福田,就是在報恩田種福田。僧寶當中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功德,譬如從未獲得煖法的凡夫僧開始,經歷了頂、忍、世第一法的初果,乃至已得四向、五果,甚至是明心見性的菩薩、地上菩薩摩訶薩與究竟佛都是!所以在這些僧寶種福田,就是在功德田種福田。又譬如僧寶不經營任何營生事業,他們修道所需要的種種物資,都是由眾生供給。也就是說僧寶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之四事都是由眾生供養,他們無法賺錢來回報,只好在法上用功,努力辦道來回報眾生。因此對僧寶種福田就是在貧窮田種福田!由於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都是田,而且是福田,所以在家菩薩受了優婆塞戒以後,就應該以至誠心殷勤供養三寶,未來世可以獲得福德。為什麼眾生未來世可以獲得福德?這是因為田的關係。在這些田播下種子,未來就可以收割、享受美好的結果。但是有一種田千萬不要去種,那就是毒田!因為種了所收穫的都是有毒的果實,非但沒有福德可得,反而會戕害自己的法身慧命;那就是喇嘛教假借佛法名義混入佛門中,廣行男女雙身邪淫法。像這樣毒田,千萬不要去接觸、去種,以免害了自己及家人,再後悔都已經來不及了。

由於在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種福田,這些美好的果實別人是搶不走的!為什麼?因為眾生所作所為都離不開自心如來境界,自己所造的種種行,從來沒有離開自心如來的境界。譬如你布施給初果人,不論是二乘初果人或者大乘初果人,佛在經中都已經很清楚開示,它的果報都是無量無邊。而這些布施的種子都含藏在個人的自心如來裡,未來有因緣時,就會顯現美好的果實,讓你享受。既然是自己在享受美好的果實,又有誰能夠搶走呢?

接下來「菩薩如果要供養三寶應該注意哪些事?」佛開示如下:「善男子,如來就是一切法藏。」只有如來才能將最究竟、最了義、最勝妙的法告訴大眾,一切天、人、阿羅漢、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薩都要隨從如來的教導,所以沒有人可以與佛相提並論!因此,應該以至誠心、精進心、殷勤心來供養如來生身、如來滅身以後的舍利,也應該供養如來的形像,如來的塔廟。由佛的開示可知:

一者,唯有佛對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無所不知,唯有佛對一切法究竟了知。如果有人宣稱或暗示自己就是佛,或者宣稱上師比佛還要慈悲,這個人一定是凡夫,已為自己造下難以收拾的局面。

二者,所謂如來的生身就是如來應化人間有生有死的色身。由於眾生因緣成熟,感得世尊來人間示現而有的肉身,這就是如來的生身。而如來的應化身為眾生宣說三乘菩提四十九年,如果眾生有智慧,在佛世時應該以至誠心、精進心、殷勤心,來供養如來生身,因為供養世尊的應化身有很大的福德。

三者,所謂的如來滅身就是如來般涅槃後所遺留下來的舍利。如果菩薩有機會得到佛的舍利,應該要起塔供養;因為供養如來的舍利,真的很難得!所以供養佛的舍利,未來會有很大的福德來莊嚴自己。

四者,如果如來滅後,眾生因為感念 世尊,將如來的形像用雕刻、畫畫等方式來供養,也有廣大的福德。因為佛在經中曾開示:「供養如來形像如同世尊親臨一樣,有很大的福德。」所以佛弟子於佛般涅槃後,應該供養如來的形像。

五者,如來的塔廟也應該供養。因為如來的塔廟有供奉著如來的形像,也有供奉如來的舍利,菩薩都應該要供養。

或許有人會懷疑,為什麼如來是一切法藏呢?因為這裡的如來就是指自心如來。祂含藏了世間法、出世間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在內,都是從自心如來藉緣而出生。既然有出生未來必定會壞滅,所以自心如來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生滅不已的法。然而能出生一切法的自心如來,從本以來不生不滅;因為有不生不滅的自心如來,才會有生滅不已的種種法為眾生所受用。由於眾生不知自己所見聞覺知的種種境界,都是從自心如來所生所顯,因而執外境為真實有,以為真實有外境為自己所見聞覺知,因而妄造種種善惡業,不斷地在三界當中輪迴生死。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種種的見聞覺知境界都是虛妄的,不知道這些境界,都是從自心如來藉緣而生而顯,害怕被這些境界所轉而下墮,所以趕快斷盡我見、我執、我所執而入無餘涅槃;願意將一切法、一切行全部滅盡而入無餘涅槃,從此不再三界現身意。這個道理,就是《阿含經》所說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然而菩薩則不然,知道自己種種見聞覺知的境界,都是自心如來藉種種緣而生而顯,也知道這些境界都是自心如來的一部分,不能外於自心如來而有;因此透過參禪的方式,來探究能生能顯世出世間法的自心如來。一旦因緣成熟,親證能生能顯世出世間法的自心如來而明心見性,發現自己就在無餘涅槃中,本來無生無死,又何必急著入無餘涅槃而了生死呢!菩薩知道這個道理以後,轉依沒有生死的自心如來,卻在世間示現有生有死,以此來利樂有情,乃至最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仍然不改在初地以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又菩薩知道對如來的生身、舍利、形像、塔廟至心精勤地供養,有很大的福德;也知道於荒郊野外沒有如來舍利、形像、塔廟的地方,應該常常繫念於如來,尊重及讚歎。不僅自己有能力去建如來塔廟,而且也要勸別人一起來建,一起來成就這樣的功德。如果自己沒有能力興建塔廟,也沒有能力與別人一起來興建,看見他人興建塔廟時,也應該心生歡喜、隨喜讚歎;這樣的隨喜功德,與他人興建塔廟功德無二無別。如果於法上有所實證,應該憑著實證的智慧功德力量,廣教人興建塔廟。供養如來形像以後,不要隨便看輕自己,也不要對三寶起輕視想。如果對三寶起輕視想;表示自己對三寶沒有具足信心,仍然是十信位未滿足的菩薩,猶待菩薩去圓滿十信位的功德,未來才有機會轉入十住位,廣修菩薩六度。

又菩薩對如來生身、舍利、形像、塔廟供養時,應該自己親自去作,不應該叫別人去作。譬如你準備好香花果等供品要供佛,可是叫別人來幫你供佛,由於是兩個人共同完成供養的功德無法分割,所以未來有因緣要享用福報時,還要經過他人同意才能享用。因此,菩薩供養時,應該自己親力為之,避免假託他人而完成此功德。又菩薩供養時,不是為了要勝過別人而供養;如果布施時有這樣的想法,表示你並不是以至誠心、精勤心供養,而是用煩惱在供養;雖然有布施供養的功德,可是這樣的功德就會減少,所以菩薩不應該以爭勝心來供養。又菩薩供養後,不應該心生後悔,也不應該憂愁煩惱,應該合掌讚歎、恭敬、尊重。為什麼?因為在作布施時,所有布施的種子都含藏在自心如來裡,不會有所遺失,於未來因緣成熟時,就會有好的異熟果報出現。既然自心如來含藏自己往昔所布施的種子不會遺失,有什麼好後悔及憂愁的!既然菩薩對布施不會後悔及憂愁,那就快快樂樂、歡歡喜喜去作布施。布施後也不要去執著。這樣修學佛法,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為什麼要擺出一副憂愁苦臉的樣子來布施呢?所以菩薩布施供養後,不會心生後悔。也不會憂愁煩惱;供養時,能合掌讚歎、恭敬、尊重。

又菩薩沒有能力的時候,身上僅有一錢也可以來作供養;或者菩薩有能力的時候,用無量寶物來供養也可以。如果菩薩很窮的時候,僅用一條線來供養也可以;如果有能力的時候,用無量線來供養也可以。乃至用一朵花、無量花供養,一根香、無量香供養,一偈、無量偈讚佛,一禮拜、無量禮拜來拜佛,繞佛一匝、繞佛無量匝,一時供養、無量時供養,自己作、與他人一起作都可以,都有廣大的福德。如果菩薩能夠這樣至心供養三寶,如同在佛前供養,以及佛滅度後供養如來形像,其福德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因為佛希望大眾以平等心來布施。以平等心來布施功德很大,在《雜寶藏經》,有一個真實例子可以說明:

在晝闇山中,有很多僧人隱居。有一女子貧窮,隨著諸長者後面入山,想行乞以自活,看見眾人供養眾僧,心裡想著:「今世貧窮是因為往昔不布施的緣故,如果再不布施未來世更加貧窮!」所以將身上僅有從糞堆所獲得的兩錢拿來布施,上座看了親自為貧窮女咒願。大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上座特別為她咒願而不是由維那來咒願?後來這位貧窮女有福報,成為國王的夫人,帶著珍寶來供養眾僧,上座非但不為夫人咒願,反而叫維那咒願。夫人覺得很奇怪便問:「以前布施兩錢時,上座親自為我咒願,如今我用滿車的珍寶布施,為什麼上座反而不為我咒願呢?」上座說:「夫人先前布施兩錢,難捨能捨、善心極為殊勝,是故非由我咒願不可。後來夫人布施珍寶,我慢極重,是故不為夫人咒願,改由維那咒願。」從上面真實例子可知,於佛法中並不是以金銀珠寶多寡來衡量,而是以當時發心是善是惡、是難捨能捨、慳吝不捨等等來衡量。就算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金銀珠寶、沒有至誠心來供養,倒不如以極少財物、至誠心恭敬來供養,其福德反而比前者更為殊勝、更為廣大。

說到這裡,時間剛好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0/2332-a10_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