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7集 菩薩戒含攝出家戒+修三十二相業(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說到大乘菩薩的道場是四眾平等,我們也提到 佛在《長阿含經》裡面有說:「佛說涅槃最,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也就是說,如果要稱為沙門、要稱為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要能夠探討到涅槃這個最殊勝的法。而涅槃祂一定是不生不滅之法,所以涅槃的本際,事實上就是不生不滅的第八識如來藏;這是最殊勝而勝妙之法,而且不是以除鬚髮害他作為沙門的。也就是說,如果要稱為沙門、要稱為是一個修行人,他一定不害他。怎麼樣不害他呢?要能夠把法界的真實相告訴眾生,這樣才是不害他。如果法界中確實有第八識如來藏而說沒有,這樣子就害他了,因為這樣子會令眾生墮入斷滅見之中,那就是害他。如果法界有第八識如來藏,結果錯把一些意識心或是假施設的一些法,什麼虛空、冥性…作為永恆不滅的根本因,那這樣子就墮入常見,墮入常見也是害他。所以不論墮入斷見或是墮入常見,統統都是害他的行為,那就不能稱為是真正的沙門。所以佛陀說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事實上就是在表徵著大乘菩薩僧團,真正的大乘法它是四眾平等的,它是不取外相、不取相貌來論是否修行。所以這個人是不是修行人、他是不是沙門?不是以他的外觀說有沒有剃除鬚髮來分辨的,而且也不是以他表面上所行的人天善法來論述的,因為有些表面上行人天善法,可是他本質是斷滅見或常見的人,這樣子也是害他。
所以一定是能夠真正談到涅槃本際這個最殊勝、最勝妙的法,這樣子才有可能是真正的沙門,所以要以涅槃本際的實證來作為是不是真出家、是不是真實的修行者,來作為判斷的標準。所以說出家菩薩它的意涵,它有很多的意思,我們要看他是不是真正的出家,就要以他的實證來論述,而不是從表相來論述。這也涉及到一件事情,有人會提出一種評論,他們會認為:你們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你們所受的戒法本來就比出家人少啊!因為我們出家人有受三壇大戒,你們只受一種戒。譬如說你們在家人只是受五戒、菩薩戒,就這樣子。可是我們有受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我們還受三壇的菩薩戒的大戒。所以有些人就會以這個來說他們所受的戒比較多,來證明說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的出家相的菩薩,超勝於在家菩薩。可是我們可以仔細來分辨這一點,如果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它是超勝於菩薩戒的話,那這樣的話,在我們北傳的佛教裡面,那出家菩薩不應該受三壇大戒裡面的大戒——菩薩戒啊!因為如果說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是這麼殊勝的話,那就不需要在受了第一壇、第二壇之後,就不需要再受第三壇的大戒。可是為什麼要受第三壇的大戒——菩薩戒呢?事實上就是因為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跟比丘尼戒,它不是能夠幫助佛弟子成佛的戒相,因為這些戒都是一世持守的,都是盡形壽來持守的戒相;可是菩薩戒才是千佛的大戒,才是菩薩成佛所依止的大戒。
所以出家的菩薩,他進入寺院修道的時候,他所受的三壇大戒,事實上最後的依止是菩薩戒。如果在家菩薩在家修行,他雖然受五戒之後再加受菩薩戒,他也是獲得了菩薩戒。如果我們從戒法來看,在家菩薩受了菩薩戒,跟住在寺院的出家菩薩所受的菩薩戒有什麼不同?事實上沒有任何的不同,因為同樣都是受菩薩戒,所以所依止的都是相同。住在寺院裡面要加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那是因為在寺院道場裡面的修行,他必須要有一些約束,有一些彼此相處的約束,所以他們必須要加受這些戒相;可是如果以修行的本質來說,菩薩戒已經含攝了這些聲聞戒。
為什麼說菩薩戒已經含攝了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呢?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件事情: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成佛了,可是佛陀在成佛之前,顯然祂是菩薩。那祂是菩薩,祂是依止什麼戒來成為菩薩呢,然後最後成佛呢?顯然就是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生生世世都需要持守,而永不捨棄的一個戒法。可是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他們都是盡形壽而持守,然後捨壽之後就捨棄了,所以每一世都要重新受持。而且他的持守都是盡形壽而已,所以這些聲聞戒相是可以捨棄的戒,因為它是依於五陰而建立的。可是菩薩戒它是以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如法性來建立的,所以它是生生世世不可捨棄的戒法。而且我們也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成佛既然是依於菩薩戒而成就的戒法,然後成就佛果,所以 佛陀在成佛之後,祂的菩薩戒還是成就的;所以 佛陀依於大乘的菩薩戒來成佛之後,當 祂度了五比丘,乃至以後度了更多的這些聲聞眾的時候,為他們施設比丘戒、比丘尼戒的時候,顯然這個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是從 佛陀的菩薩戒中所流出的;所以乃至沙彌戒、沙彌尼戒,也都是從菩薩戒所流出的。
如果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是超勝於菩薩戒的話,那顯然 佛陀就不應該有能力來制訂比丘戒跟比丘尼戒,或者是沙彌戒或沙彌尼戒。可是 佛陀之所以能夠制定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就是因為大乘菩薩的菩薩戒已經含攝了這些聲聞戒。因為這個緣故,所以 佛陀依於菩薩戒的戒體,來建立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菩薩戒含攝了這些聲聞戒法。所以從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知道,在大乘法裡面四眾是平等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四眾平等沒有高下的,這個才是真正大乘的教法裡面,大家所應該要注意的事情。
除了這個之外,雖然我們說四眾平等,可是我們正覺同修會對於出家的僧寶,我們還是崇隆的。為什麼我們要崇隆出家的僧寶呢?因為出家的僧寶,他可以代表佛戒,他們穿了袈裟就代表了解脫法;所以說我們正覺對於出家的菩薩,他現了出家相,我們還是崇隆之,因為這是崇隆三寶的一個殊勝的行為。那我們可以看看有些修行者他雖然號稱他們也崇隆三寶,可是事實上他們本質上並不是真正崇隆三寶。譬如說:我們歸依三寶,事實上就是在崇隆三寶,而且我們要知道:歸依三寶是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那顯然佛跟法是超越於僧的。也就是說如果說他是一個僧眾、他是一個僧寶的話,他一定要遵從 佛陀,知道 佛陀的實證是超越聲聞緣覺的;而且也要能夠崇隆法寶、遵從法寶,知道法界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所以才使得 佛陀能夠永恆的存在。所以僧寶一定要崇隆佛寶跟法寶,如果有僧眾他不崇隆佛寶跟法寶,那事實上他就不成為僧眾了。所以我們在崇隆僧寶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個僧眾、應該被尊重的僧寶,他的前提是什麼?如果他不遵從 佛陀、不尊重法寶的時候,事實上他也不是真正的僧寶,所以我們應該要崇隆所有遵從佛寶跟法寶的僧眾。
那另外有些雖然他們也號稱歸依三寶,可是事實上,他們不一定真正歸依三寶。譬如說有些教派,他們除了在三歸依之外(歸依佛法僧之外),他們還要歸依上師;也就是在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外,在歸依佛之前他要先歸依上師。那顯然這個上師不就超越了 佛陀、超越了法寶、超越了僧寶了嗎?那這樣的話 事實上,他不是真正在尊崇三寶,不是在真正歸依三寶,事實上這個是不崇隆三寶的。像這樣子的四歸依,他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因為真正的佛教是歸依三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而不另外歸依於上師。所以我們正覺同修會是崇隆僧寶的,我們崇隆出家的菩薩修行;可是這些出家修行的菩薩,也應該要先崇隆三寶,對於佛寶、對於法寶應該要尊重。這樣子才能夠令佛教界,完全能夠暢 佛陀的本懷,讓 佛陀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這一大事因緣,能夠永續的流傳,讓佛教興盛、讓正法興盛。
那我們所介紹的這個部分告一個段落,我們現在接下來要來談論菩薩要成佛的時候,所應該行的菩薩正行。這菩薩正行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修三十二相業。我們看經文它怎麼說:「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身力,何時成就?』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業時。』」這就是說善生菩薩他提出一個問題,因為經典說 佛陀有不可思議的身力,善生菩薩就問說:「佛所說的菩薩的身力,什麼時候可以成就啊?」也就是如何成就菩薩的不可思議的身力。佛陀就說:「初修三十二相業時」,也就是說一個菩薩開始來修三十二大人相,來造作可以成就三十二大人相這些業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可以逐漸來成就菩薩的身力。那我們說什麼時候是初修的時候呢?如果我們從菩薩的五十二位階修行來看,要初修三十二相業,顯然是在三賢位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十信位的修行裡面,事實上他很難真正修三十二相業。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果說在十信位還沒有滿足的時候,顯然他對於真正的大乘正法的信受、對真正的三寶的信受,他是不滿足的;當他沒有滿足對於大乘法教的信心的時候,他沒有辦法真正的修三十二相業。
譬如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在人間裡面有很多人相貌堂堂,可是當我們知道,雖然他相貌堂堂,可是他所說的法是違反了大乘的正法所說的義理。譬如有人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有人修雙身法,這個時候雖然他是相貌堂堂,可是我們可以知道,他目前所現的人身——人的相貌,他是沒有辦法常保的。因為他很有可能會毀謗了正法,很有可能毀壞了佛教,所以他捨壽之後,他不能保持他的人身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能保得他的人身,那他如何能夠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修行呢?所以顯然要能夠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一定是要能滿足十信位;滿足了十信位之後,這個時候他開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乃至智慧等等菩薩萬行,他才能夠逐漸地成就三十二大人相的業行。所以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事實上就是在成就菩薩的身力。所以菩薩的身力什麼時候成就呢?佛陀就說是初修三十二相業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他進入初住位,開始廣行布施的時候,他的三十二大人相才逐漸成就,而他的身力也才逐漸的成就。如果他沒有滿足十信位的修行,沒有進入初住以上的修行,他的三十二大人相業就沒辦法開始真正去實踐,那菩薩的身力就沒有辦法真正的成就。
所以菩薩的身力的成就,就是要從開始修行,在三賢位開始修布施、持戒、忍辱等等的這些業行,來逐漸成就三十二大人相。如果信位不滿足,他即使在某一世很努力的廣行布施乃至持戒,可是他對於三寶的信受不具足,他所修就容易喪失;一喪失之後,他的三十二大人相所修的業是不堅固的,因為不堅固,所以説他的身力也就不堅固了。所以菩薩的身力的堅固成就,就是要從修三十二大人相的業來開始成就;可是三十二大人相的這個業,不是只是世間裡面的修行而已,他它還涉及了一些菩薩法的實證。至於菩薩法的實證的內容,經典也有開示,我們逐步來看。
今天因為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們關於這個部分,我們在下一次再跟各位逐漸地解說,謝謝各位菩薩的觀賞。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6集 菩薩僧團四眾平等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ㄧ集我們說到在家菩薩跟出家菩薩他們對於三乘菩提的分別是有所不同的。經文說:「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從字面的意思,出家的菩薩我們都會認為就是剃頭著染衣的菩薩,也就是現聲聞修行的相貌的菩薩;在家菩薩我們一般都認為,就是帶髮修行的居士——優婆塞、優婆夷,然後用這樣子的印象來理解經文。可是如果我們看看經文它說:「出家菩薩分別三種菩提是不為難。」顯然如果我們用經典的意思來看,如果ㄧ個人他能夠分別三乘菩提,然後不覺得它困難的話,那這樣子才能夠稱為是真正的出家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從經文的內涵來說,經文的內涵似乎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要分辨什麼是真正的出家菩薩,什麼是真正的在家菩薩,我們可能要以他是不是能夠分別三乘菩提來論斷。因為經文說:「出家菩薩分別三種菩提是不為難。」
可是我們觀察佛教界對於三乘菩提的分別,並不是說剃頭著染衣的出家人他就ㄧ定能夠真正的了別。因為在正覺同修會 平實導師出來弘法之前,佛教界普遍的都認為說:什麼是成佛呢?成佛就是觀察十二因緣,然後順逆觀察,然後有流轉門、有還滅門,然後認為佛陀就是依於十二因緣的觀察就能夠成佛。可是如果我們仔細來推敲這件事情,如果說成佛只是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就能夠成就的話,那這樣子佛陀跟辟支佛就相等了。如果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如果能夠實證的話就是成佛的話,聲聞人他也學習十二因緣,這樣的話那些阿羅漢們,當他學習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如果他也實證了,那他也應該是佛啊!如果這樣的話,三乘菩提就沒有什麼差別,因為聲聞人跟緣覺人,乃至佛陀所說的大乘,全部所證都是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這樣的話爲什麼要分成三乘菩提呢?顯然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三乘菩提之所以分為三乘,顯然他們的所證是有所不同的。因為有所不同,所以才需要分成三乘菩提;然後將菩提的內容分成四聖諦、八正道的聲聞乘,十二因緣觀察的緣覺乘,乃至大乘的佛法——成佛之道。他們所證的內容也是有所差別的,因為聲聞跟緣覺他們所實證的是要入無餘涅槃,所修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是要入無餘涅槃的;可是大乘的菩薩目的是要成佛,他不入無餘涅槃。ㄧ個聲聞緣覺小乘人他們要入無餘涅槃,一定有他的道理;大乘的菩薩不入無餘涅槃,願意生生世世在三界裡面生死流轉,最後來成就佛道,那ㄧ定他的所證會跟小乘人的所證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他們對於法道的抉擇,才會有所不同。
所以 平實導師出來弘法之後,就把這個道理講出來了,而且這個內容在經典中都有所根據,而不是空穴來風自己編造。所以 平實導師也在《阿含正義》的書籍裡面提出了十因緣觀;也就是說十二因緣的觀察如果要成就,一定要有十因緣觀的觀察,而這樣的見解是古來沒有人提出來的,雖然經典俱在,可是沒有人把這個道理提出來。所以 平實導師就依據經典裡面的十因緣觀,然後從十因緣觀,觀到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然後不能過彼;也就是說十因緣觀裡面,從老死憂悲苦惱往前推,推到三界有、推到取、推到愛、ㄧ直推,往前推到名色緣識,然後這個識就不再往前推,因為佛陀說:「齊識而返,不能過彼。」這個就是十因緣觀的觀察。但是十因緣觀的觀察,就是對於這個識,祂是個入胎識,平實導師提出這樣的見解,而且這個見解在《阿含經》裡面,有很多的經文來佐證,而這個就是發古人所不能發。雖然平實導師這ㄧ世是現在家相,可是他能夠分別三乘菩提的差異,對他來說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如果我們從經文來說「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來作為出家菩薩的定義的話,那我們可以說真正的出家菩薩並不是指的表相上的出家菩薩,而是能夠對於佛法的內容能夠真實理解,而能夠教導ㄧ切的學佛人分辨三乘菩提的不同,而且能夠把他們所實證的內容一一講出來的,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出家菩薩。所以這個出家菩薩就我們從經文來看,它指的應該是真正能夠實證三乘菩提,能夠講出三乘菩提的差別相的,這樣才是真正的出家菩薩。如果說有人他是自稱菩薩,可是對於三乘菩提的內容他不能分辨,他沒辦法分別,這樣的菩薩事實上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這「在家菩薩分別是乃為難」。因為這個對他來說是超乎他的能力的,所以當然是困難啊!因為他沒有辦法來實證三乘菩提嘛!
所以我們前面也說,佛可以一念破除二障,菩薩也要能夠一念破除二障,能夠破除煩惱障跟所知障,表示一個菩薩能夠破除二障,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出家菩薩。因為這樣的菩薩,他要分別三乘菩提的不同,他才有能力;因為他一念破除二障的時候,同時實證了小乘人斷除我見的初果見道,同時又實證了大乘找到第八識如來藏——這個永恆不滅的真實心,而獲得大乘的見道。他能夠同時具足大乘的見道、跟小乘的見道,所以說他當然能夠分辨三乘菩提的異同,能夠把三乘菩提的內容詳細的把它分述出來,這樣子才能夠稱為是真正的出家菩薩。可是如果沒有辦法分辨這個內容,然後把三乘菩提混為一談,這樣子三乘菩提的分別,對他就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而且從這個經典來說,他說為什麼出家菩薩分別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這是因為「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圍繞的緣故」。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他是對於三乘菩提的內容無法分別,這樣子他是有很多的惡因緣所圍繞著。爲什麼呢?因為他被很多的惡知識所圍繞著,因為惡知識會告訴他說:十二因緣的流轉跟還滅所證都是相同的,三乘都是所證相同的,唯一的差別只是大乘的菩薩,不入無餘涅槃而已,其他都一樣。所以有些惡知識就是這樣說法。可是我們如果詳細去分辨這個內容,這個最重要的差別就在於說——有沒有相信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因為十二因緣的觀察或四聖諦、八正道的觀察,事實上它是隱攝著第八識如來藏,只是它是不明說的。所以有些人就因為這個緣故,就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也因為這樣子的見解,他就成為惡知識,他就不能從經典裡面看出來 釋迦牟尼佛事實上祂有在說第八識如來藏,他也就不能分辨十因緣真正的內容,也不能正確理解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真正的意思。所以說「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圍繞」,事實上這個也是在描述現代的佛教界,因為現在的佛教界有些對於第八識如來藏,他們還是不願意完全的承認。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確實是可以實證,而實證之後確實可以一念破除二障,而且也逐漸能夠分辨三乘菩提的異同;可是如果否定了第八識如來藏,三乘菩提就無法分別,三乘所修的內容就會產生了混淆,表示三乘所修的內容變成是ㄧ樣。可是三乘所實證的內容是有所不同的,因為聲聞、緣覺他們觀察十二因緣的時候,乃至他們觀察十因緣的時候,事實上他們是不實證入胎識的;可是大乘菩薩知道十因緣觀的時候,他順逆觀察之後知道,原來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作為法界的根本因。
這個時候菩薩就以禪法,大乘的禪法來參究。什麼是入胎識呢?入胎識到底在什麼地方?因為大乘菩薩能夠相信有真正的大乘禪法的存在,所以能夠去依於禪法的參究,然後因為廣修福德、護持正法的緣故,最後在善知識的指導之下,能夠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知道祂的所在,因為這樣子他就能夠獲得大乘見道的實證。有了大乘的實證之後,他對於三乘菩提他就能夠分別了,而且就沒有惡因緣所圍繞;可是如果沒有實證的話,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解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的話,他就有很多的惡因緣所圍繞著。所以有些出家衆,雖然他們知道第八識如來藏應該是存在的,也是可以實證的,可是受限於他們的寺院、道場的限制,所以他們沒有辦法真正親近能夠實證三乘菩提的善知識,所以反而他們就受到惡因緣之所圍繞著。所以我們從這個經典就可以知道,經典裡面所說的出家菩薩,事實上是指的真正內心出家、能夠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勝義菩薩;因為真正的出家是我們的第八識如來藏,因為祂永遠出離於三界之家。我們實證了第八識如來藏之後,才知道說原來我們的真我本來就是出家,依於真我,所以我們來修行、來修世出世間法,能夠捨棄世間而為眾生說解脫的殊勝、來說明解脫的勝妙、來教導ㄧ切眾生同樣來修學、能夠擺脫生老病死之苦。所以真正的出家菩薩,是能夠分別三乘菩提的差別的,而且並不困難,因為有實證的緣故啊!
而且在經典裡面,也有這樣的意思在說明:事實上什麼是真正的修行呢?真正的修行並不是以表相來分別的。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是說剃頭著染衣就ㄧ定是真正的修行,因為在大乘法裡面是講四衆的平等,也就是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他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那在聲聞的道場裡面比丘、比丘尼是超勝於優婆塞、優婆夷的,因為優婆塞、優婆夷他們是在家他們沒辦法急求解脫的,因為他們有家庭的繫縛;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們因為擺脫了家庭的繫縛,所以他們可以急求涅槃。所以在聲聞道場裡面,比丘、比丘尼他們修行的條件可以超勝於優婆塞、優婆夷的,所以在聲聞道場裡面,優婆塞、優婆夷這些信眾必須要聽從比丘、比丘尼他們的指導,要言聽計從。可是在大乘的菩薩道場僧團裡面,是四衆平等,也就是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事實上他們之間是沒有差別的,他們是沒有分高下的,他們之間只以是否實證來分出高下,也以他自己修行的德行來分出高下。可是在所謂的高下那只是ㄧ種修行的ㄧ個次第而已,本質上還是沒有差別,還是不分高下的。因為大乘的菩薩是等視眾生的,並沒有任何的傲慢。
我們說在《阿含經》裡面,佛陀也提出這樣的看法,表示說:如果ㄧ個修行人他不是以外觀來分別的,所以出家與在家事實上也不以外觀來分別。我們看在《長阿含經》裡面,佛陀有這樣的開示:「佛說涅槃最,不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經典裡面說:佛陀有開示,開示:涅槃是最殊勝的法,而且說不是以「除鬚髮害他為沙門」。沙門的意思就是,古印度的修行人的ㄧ個總稱,所以凡是修行人都稱為沙門,那沙門ㄧ般就是離開家庭去清修的人稱為沙門。這裡面佛陀就說,不是以「除掉鬚髮害他為沙門」,也就是什麼是修行呢?什麼是離家去修行、去苦修來探討宇宙生命的真相的人呢?來分辨這個事情,並不是以他是不是除掉鬚髮來作為分別的。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剃除了鬚髮,可是他沒有真正探討到涅槃本際的時候,事實上他也不能稱為真正的沙門 ;那如果說有人他是留了鬚髮,可是他可以探討到涅槃這個最殊勝的法,他也可以稱為是沙門的。所以在《長阿含經》裡面,佛陀就有這樣的開示:涅槃是最殊勝的法,然後不以除鬚髮害他作為沙門的。有這樣的教示,而這樣的教示,事實上所說的就是大乘道場,大乘菩薩僧團的四衆平等。
今天我們就簡單跟各位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5集 出家菩薩分別三種菩提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說到,諸佛有許多的功德之名,其中有一個就是無上師。因為我們眾生在世間有種種的老師,可是誰能夠稱為這些老師之中的至高無上之師呢?事實上就只有諸佛。因為聲聞、緣覺他們所教導的解脫道還是有上,因為它不是究竟的解脫,因為聲聞人他入無餘涅槃的時候,他的第八識還不是真正清淨無垢的無垢識,那還是異熟識,所以他還不是真正清淨無染的。可是諸佛祂成就佛果的時候,祂的第八識如來藏是沒有任何的垢染的,所以稱為無垢識。所以祂的清淨是無上的,這樣子才能夠稱為無上師,所以祂能夠教導一切眾生,包含諸地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人天,以及種種六道的眾生統統可以教導,所以才能夠稱為無上師,乃至一切世間人的老師,也都應該要向諸佛來學習,所以諸佛是無上師。
諸佛也是稱為大丈夫,因為祂能夠成就一切丈夫之所能為的事情。譬如祂能夠成就佛法的事業,而成就佛法的事業是世出世間最困難的事情,因為連聲聞、 緣覺他們都不能成就這樣的事業,所以唯有大丈夫能夠在一切的眾生無明之中建立佛教,讓眾生能夠看到解脫以及法界的根源,所以只有 諸佛如來祂能夠成辦這樣的事業。聲聞、緣覺他們沒有辦法在世間成就佛教,因為他們最多能夠成就解脫道而已,當他們成就了解脫道的時候,他們入了無餘涅槃,他們就不再住持,乃至三果人不來世間,他也不能成就佛法的事業,不能讓眾生繼續解脫。即使初果人、二果人他能夠七次人天往返,或者是一來,可是他能夠成就佛法的事業,也是極為有限,所以他們都沒有辦法成就真正的弘法利生之事,所以都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只有諸佛能夠稱為大丈夫,因為祂能夠成就利益一切眾生的弘法事業。佛陀也稱為人中香象。就是說:在人間裡面什麼是最尊貴有力的?因為香象在象群之中、在象的這個種類裡面牠是最尊貴的。所以依於這樣子來譬喻,諸佛如來在人間示現的時候,祂在人裡面祂是最尊貴的,所以稱為人中香象。或是人中的獅子或是龍王,譬如說獅子是森林之王,所以牠能夠獅子吼令一切的禽獸都畏懼於牠;諸佛如來跟獅子的不同是 諸佛如來祂有祂的功德智慧,所以祂依於實相的智慧,能夠破除一切的外道,令一切外道恐懼。因為一切外道所論述的不符合法界實相,所以他們當然害怕 諸佛如來依於法界的實相來破斥他們的邪思妄想。
諸佛也可以稱為人中的龍王,因為龍也是禽獸之類裡面有極大威德的。諸佛亦可以稱為人中的龍王,因為祂具有廣大的威德,可以折服一切的眾生,所以稱為人中的香象、獅子或者是龍王。祂是調御示導,祂可以調御眾生。什麼是調御示導呢?就是可以對於眾生他的盲目、無知、還有躁動,祂能夠指示他方向,所以祂能夠調御。就好比說一個馬伕,他能夠駕馭這些馬、他能夠調伏種種馬,來讓這些馬聽話於這個馬伕;所以諸佛如來也具有這樣的調御的功德,所以祂能夠調御眾生,來讓眾生知道要邁向解脫,乃至邁向成佛的方向,而且令眾生能夠安住於解脫的道路或者是成佛的道路,所以稱為調御示導——能夠調御眾生來指示並導引眾生邁向解脫以及邁向成佛之道,能夠修解脫之行以及菩薩的正行。
諸佛還有其他的名號,「名大船師,名大醫師、大牛之王、人中牛王。」諸佛為什麼稱為大船師呢?這大船師的意思是說,菩薩正行要修菩薩道的時候,就猶如商人他駕了一艘大船,要去海裡面去尋得珍寶,就有五百商人一起成群結隊渡海,或者五百商人成群結隊要度過沙漠,可是要度過沙漠、要渡過大海就要有一個大船師。五百商人事實上就是菩薩,這個大船師就是這菩薩裡面駕駛這艘船的、能夠橫渡生死大海、能夠橫渡菩薩修行之道的一個導師,那就叫大船師。所以五百商人要渡過大海來成佛,事實上就需要有大船師,而佛陀就是這個大船師。如果沒有大船師,後面的這些商人都沒有辦法真正橫渡大海,也沒有辦法跨越沙漠,因為大海跟沙漠那個環境是極為險惡的;如果沒有大船師,後面的這些商人都沒有能力來跨越沙漠,也沒有能力跨越大海的。
佛陀也稱為大醫王,因為祂醫治眾生一切的疾病。我們有情的身根之病、身體的疾病,事實上諸佛都能夠治癒的,所以就有所謂的 藥師如來。藥師如來有表功德,也有表實際上在我們事相上的醫療,因為我們每個人身中都有如來藏,而如來藏出生我們的五根身,祂也出生器世間,所以我們眾生的種種健康或是疾病,事實上都是因為有藥師如來的住持,而顯現出種種的生老病死。所以諸佛如來又有個名稱稱為大醫王,因為祂不只療治眾生身體的疾病,同時祂也療治眾生的生死之病,乃至眾生的無明之病、無始無明之病,諸佛如來也照樣醫治,所以諸佛如來就稱為大醫王。也稱為「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因為在古印度牛是尊貴的動物,所以就以人中的大牛之王或是人中牛王來譬喻諸佛如來祂的尊貴之性。
「名淨蓮花、無師獨覺,為諸眾生之眼目也。」諸佛如來也是清淨的蓮花,因為蓮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諸佛如來出現於三界,乃至出現於人間的污濁,雖然諸佛出現於人間,可是不受人間的污濁所染污,所以稱為淨蓮花。也是無師獨覺,因為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諸佛示現在人間的時候,祂不需要有老師,祂可以自己覺悟、自己證悟法界的實相而成就佛果,所以祂是無師而獨覺的。可是這個無師獨覺不等於辟支佛那樣子的無師獨覺。因為辟支佛的無師獨覺,事實上他是入無餘涅槃的,而且他是捨棄眾生的;可是佛陀的無師獨覺,祂不捨棄眾生,祂還在三界裡面不斷地救度眾生,雖然祂已經完成自己的道業——福慧兩足尊,可是依於大憐憫祂繼續在三界中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祂有無師獨覺的功德,可是祂不像辟支佛那樣子入無餘涅槃而捨棄眾生。而且作為「眾生之眼目」,我們說無師獨覺的辟支佛他不作為眾生的眼目,因為他入了無餘涅槃之後,他就在三界中消失,他不再指示眾生如何解脫了;可是諸佛如來祂永不入無餘涅槃,祂永遠在三界裡面救度一切眾生而永無窮盡,所以可以作為諸眾生的眼目,而這個功德是辟支佛他所不能擁有的功德,所以無師獨覺為眾生之眼目,是諸佛如來所獨有的功德,而不是二乘人之所能達到的功德。
經文說諸佛如來「是大施主、是大沙門、大婆羅門,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脫。善男子!聲聞、緣覺雖有菩提,都無是事,是故名佛。」也就是說諸佛也叫作大施主,祂能夠布施一切給一切眾生。可是聲聞、緣覺沒有這樣的事情,因為聲聞、緣覺他們所現的大部分都是聲聞相,都是要跟眾生乞食的,因為他不擁有世間的任何事物,他想要入無餘涅槃,所以他不需要有任何東西。沒有任何東西,他如何施給眾生呢?他只能最多行於法施。可是財施呢?無畏施呢?他不施與,所以他們不能稱為大施主。可是諸佛祂是大施主祂施財施、施無畏施、還有施法施。那詳細內容我們不詳說。祂是大沙門、祂是真正的修行者、偉大的修行者,聲聞、緣覺他們不是真正偉大的修行者,因為他們只是自私自利的修行者,哪有諸佛如來的偉大?因為諸佛如來的偉大,祂可以讓一切的沙門持續地從解脫果裡面,提昇到跟諸佛如來一樣的成佛之道,乃至可以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的,所以這樣才能夠稱為最偉大的修行者、才能夠稱為大沙門。可是聲聞、緣覺他們不是真正的大沙門,因為他們只是自顧自己的解脫,而不顧念眾生的法身慧命。而且是「寂靜持戒勤行精進,到於彼岸獲得解脫。」就是諸佛如來才是真正持戒精進的,因為祂能夠守護一切的戒,乃至聲聞人或是辟支佛他們所修的、所受持的都是解脫戒而已,而且都是一生就滅了,因為他入無餘涅槃,所以他的解脫戒都是聲聞戒而已,不是真正的菩薩戒,所以他們所修的也不夠精進,因為都是一世,所以不夠精進。可是諸佛如來從菩薩因地正修行時,就一直持戒精進而都不捨棄,所以從因地一直到成佛都嚴持菩薩戒,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勤行精進;而且到於彼岸獲得解脫,因為只有菩薩跟諸佛如來,能夠真正實證涅槃的彼岸,因為知道如來藏祂的真實的體性,就只有知道如來藏真實的體性,才能夠稱為說是知道涅槃本際的內涵,而能夠稱為到達彼岸。小乘人他入無餘涅槃的時候是把自己滅卻掉,所以對於涅槃的本際的內容他是不了知的,他是把自己滅掉而稱為解脫,而不是真正能夠到達彼岸。所以說聲聞、緣覺他們都沒有這一些,雖然他有菩提,他也證得三乘菩提裡面的二乘菩提,所以他們有菩提的事情,可是都沒有什麼大商主、大丈夫等等的這些功德之名,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顯現這些功德,而這些功德都只有諸佛如來所獨有的,不是聲聞、緣覺這些二乘人所能夠獲得而顯現的功德。
接著經文說:「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這裡就有說到在家、出家,因為菩薩有所謂在家、出家。所謂什麼是在家?什麼是出家?我們可以從事相上或是法理上來說,事相上有人會認為說,剃頭著染衣那就是出家,可是那是事相;有人認為說:剃頭著染衣住到寺院去就是出家,那是事相上的出家。可是事相上的出家,是真正的出家嗎?他有能夠獲得解脫的功德嗎?有人認為說:沒有剃頭著染衣,住在家庭中侍奉父母、照顧子女、眷屬那是在家。這是一般所說的出家在家,那是從事相上來說。我們可以說事相上沒有錯,在家的菩薩有一些惡因緣,因為有很多的眷屬必須照顧,很多的煩惱必須要面對。可是在寺院出家的菩薩,難道就沒有嗎?還是有他的煩惱,只是他少了一些眷屬的因緣的煩惱,可是他一樣會有增加其他法眷屬的煩惱,所以事實上都一樣,都有他的因緣。這裡說「出家菩薩分別如是三種菩提,是不為難。」如果我們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知道說「出家菩薩要分別三種菩提,是不為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裡的出家跟在家,恐怕就不能用事相的出家來說,因為即使在寺院出家,剃頭著染衣,他能夠分別三種菩提而不為難嗎?顯然是困難的。如果不困難的話,那就不需要 平實導師出來宣說三乘菩提,乃至 平實導師以前還特別對於一些剃頭著染衣的比丘、比丘尼給予優待,希望他們能夠傳承大乘的法脈。可是事與願違,只有少數的剃頭著染衣的比丘、比丘尼眾能夠獲得大乘法的實證,而能夠繼承衣缽。如果從這個事相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要談到出家菩薩而能夠分別三種菩提而且不為難的話,事實上一定是要指的是,這個是一個真正實證解脫,而能夠在法上解脫、在心上解脫的菩薩,表示他一定是大乘見道以上的菩薩,他才能夠稱為出家。如果是以這樣的標準來說,在家菩薩是乃為難,因為他沒有實證,所以當然他要分別三種菩提,就會成為困難。因為他沒有獲得大乘菩薩的實證,他怎麼有能力來分辨大乘菩薩所實證的內容是什麼?他哪有能力來分別大乘菩薩跟聲聞緣覺,他們所實證的菩提有何不同?他們也有時候更難瞭解大乘菩薩是如何實證,而能夠函蓋聲聞、緣覺所實證的內涵?這個都是在家菩薩沒有真正實證的菩薩所很難了知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解說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2020年6月20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4集 如來具足身心二力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說到如來「有大憐憫、救拔苦惱」,我們說到菩薩也學習諸佛如來的大憐憫,來到人間救拔苦惱。所以菩薩的境界不如諸佛如來,可是因為看到諸佛如來在這麼勝妙的解脫智慧跟境界裡面,都能夠來到人間救拔苦惱——眾生的苦惱,所以菩薩也學習諸佛的大憐憫來救度眾生,來到人間救拔眾生的苦惱。
眾生的苦惱是什麼?眾生的苦惱就是不能解脫、就是流轉生死,因為生死的苦惱是一切眾生最大的苦惱。除了生死的苦惱之外,還有世間種種事相的苦惱,統統也是菩薩救度的內容。所以諸佛祂在因地的時候,祂也會在菩薩正行裡面救度眾生離開饑饉劫,或者是離開疾疫劫;也就是說能夠在饑饉劫的時候,變現成大魚讓眾生脫離饑饉,或者是說在疾疫劫的時候,能夠顯現祂的大醫王的功德,來救度眾生脫離種種的疾病之苦。這就是諸佛如來祂在因地的時候,祂所修的菩薩正行。諸佛如來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難道祂一定要來人間受種種苦嗎?當然不是因為業力的關係,而來到人間受種種苦,而是因為願力的關係;依於願力所以祂願意來人間,所以稱為「乘願再來」。如果只是依於業,那菩薩如果獲得初禪以上的禪定力的時候,如果依於他的愛味,如果他有愛味的話,那他應該生到色界天去;可是因為菩薩他有實證,他具有背捨於境界的貪愛,所以說他能夠捨棄禪定的愛味,所以他有能力乘願來到人間。
一切的外道就沒有辦法,一切外道他縱使獲得四禪八定,他對於四禪八定他是有愛味的,所以他就會依於業力的牽引,他就生到他的禪定天去;他沒有能力乘願來到人間的,因為他對於禪定的境界,他是有愛味而不能背捨。可是菩薩他學習諸佛如來的解脫,所以說他具有背捨的能力,能夠背捨於四禪八定諸天的愛味,他能夠乘願回到人間來救拔眾生的苦惱,所以這個都是諸佛如來所獨有的功德。聲聞人事實上他就沒有乘願再來這樣子的背捨力,譬如說他能夠背捨於禪定境界,他能夠一直解脫、究竟解脫,可是他一天一天地背捨,他就離開了;他有背捨力,可是他沒有再回來人間的願力,所以不稱為大憐憫。如果是初果人或二果人,他重回人間他不是乘願,因為他是有依於業力的關係,因為他沒有斷除欲界愛,所以他還必須要回到人間。所以那樣子的情況也不稱為大憐憫,因為那是依於業的關係,不是依於願力。
接下來說「具足十力、四無所畏還有大悲三念」,這個在前面已經有說明過,我們就不再重複。這裡說「身心二力悉皆滿足」,諸佛如來祂具足身心二力的滿足,也就是說,如果你要跟佛陀比什麼叫作力量?那佛陀是最有力量的,而且這個力量可以在身力跟心力上來說的。什麼是如來的身力圓滿呢?在經典裡面有一則典故,這個典故也被禪門所引用,這個在《大般涅槃經》裡面有一段經文:「復次善男子!我欲涅槃,始初發足向拘尸那城,有五百力士於其中路,平治掃灑。中有一石,眾欲舉棄盡力不能。我時憐愍即起慈心,彼諸力士尋即見我,以足拇指舉此大石,擲置虛空;還以手接,安置右掌,吹令碎末,復還聚合。令彼力士貢高心息,即為略說種種法要,令其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如來爾時實不以指舉此大石在虛空中,還置右掌,吹令碎末,復合如本。善男子!當知即是慈善根力,令諸力士見如是事。」
這《大般涅槃經》裡面在說一個典故,說 佛陀要大般涅槃的時候,結果 佛陀才剛剛走向拘尸那城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五百個力士,五百個大力士,他在 佛陀要走向拘尸那城的路中,在路的中間,看到在把它整理,讓這個路好走,也把它清掃得乾淨。結果在路中間有一顆大石頭,那五百力士合力要把這個大石頭把它搬走,結果用盡了力氣,這五百力士用盡力氣,都沒辦法把這大石頭搬開,不能搬開就不能完成他們的使命,所以他們五百力士就非常地焦急,不曉得該怎麼辦?而且這五百力士事實上都有貢高我慢的心,因為他們都是大力士,世間的人有誰能夠比他有力氣呢?結果碰到這顆大石頭,這五百個大力士竟然不能把這個石頭舉起來,所以說這五百個大力士就很焦急,因為你要到哪裡去找比他們更有力量的人把這個大石頭搬開呢?顯然不可得嘛!
這個時候 釋迦牟尼佛就知道了這件事情,釋迦牟尼佛就憐憫了這五百個大力士,發起了一個慈憫,就是說這五百力士在世間裡面他是很有力氣的,所以有很高的慢心自以為了不起,以為自己非常有力量,目空一切;結果一顆石頭在路中間他們就竟然搬不開,真的可憐!因為這五百力士沒有力量,而卻以為自己有力量,所以憐憫這些大力士。這個時候 佛陀就變現成一個比丘,讓這個五百大力士看到 佛陀,這個時候 佛陀就以這個腳拇指,就把石頭挑起來;不用手只用腳的大拇指,就把石頭挑起來了。然後丟到虛空中,然後手把它接起來,然後左手接起來丟到右手,然後用嘴巴一吹就把它吹成粉末了,吹成粉末之後,又讓這個粉末重新聚合成大石頭。這個時候,這些五百力士看到 佛陀有這樣子的身力,就把他們貢高我慢的心息滅了,因為他們自以為自己很有力量,可是他們五百大力士的力量,合起來的力量不如 佛陀的一根腳指頭的力量。所以說這一些大力士,他終於知道原來他們不是多麼有力量的人,所以他們貢高我慢的心也就息滅了。這個時候這些五百力士,就對於眼前的 佛陀就能夠聽從,因為他們終於碰到一個比他們力量大太多的一個人了,所以他們願意聽從 衪的說法。所以 佛陀就跟他們說了種種的法要,讓這五百個大力士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世間人也有很多人自以為他的智慧是很高超的,所以對於 佛陀的智慧都不以為然,總是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所以有些人就會對於經典經常以他自己的見解去解釋。有人就會認為說:根本沒有如來藏,這個如來藏的不生不滅是神我的思想,它是外道。可是他們怎麼會知道,事實上第八識如來藏的不生不滅,那是真的可以實證的。而外道的神我或是說他們所說的不生不滅的,什麼冥性 或是種種的,自以為永恆存在的法,事實上那是不能實證的,因為那是虛妄建立之法。就有一些人就認為說,既然那麼多人都不能實證,佛陀哪有可能實證一個永恆存在的不生不滅之法呢?因為他們總是把 佛陀看得小小的、看得扁扁的,而不知道 佛陀的身心二力悉皆滿足而超越一切眾生。所以有些人也會錯以為 佛陀也不是像大力士那樣子有大塊的肌肉,衪哪有多大的力量呢?錯了!因為 佛陀所具有的力量,是一切人天所不能比擬的。
所以在《大般涅槃經》裡面,就有說到五百個大力士所不能搬開的大石頭,佛陀只要用腳指頭一挑就把它挑起來,然後左手隨手一接,就可以拋擲在右手,然後嘴巴一吹就可以把這個巨石吹為粉末,然後要它合聚起來就合聚起來。誰有這樣的力量呢?誰的大拇指有這樣的力量?誰的嘴巴有那樣的力量呢?顯然沒有!所以如來的身力,衪是超越一切眾生的。可是經文有說,說「如來爾時,實不以指舉此大石在虛空中」,事實上 佛陀不是以衪的指頭這樣子去舉起來的,也不是用手去把它接的,也不是把它吹散的。有些祖師就問:「那衪是用什麼呢?」就是成為一則公案,這裡事實上有事有理,其中的事相就是說一切的眾生的身力,都不能跟如來比擬。因為諸佛如來的身力是圓滿的,衪能夠超越一切的眾生之力,所以諸佛如來衪是身力圓滿。
我們看看諸佛如來的心力,經文說:「世界無邊,眾生亦爾,如來心力亦復無邊,是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為佛也。」這是說如來的心力也是滿足的,衪是具足圓滿的。為什麼如來的心力是圓滿呢?是滿足的呢?是因為眾生是無邊的,而一切的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所繫念,所以眾生無邊如來的心力也是沒有邊際的。因為如來能夠遍及一切眾生之心,所以如來的心力當然也就跟眾生一樣的,無量無邊沒有邊際可言。還有誰的心力能夠超越諸佛呢?顯然就沒有任何眾生的心力能夠像如來那樣子的及於一切眾生而無有邊際。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只有如來才能夠獨得佛的名字,二乘人他就不可能稱為佛了!因為聲聞人他們的心力,是沒有辦法及於一切的眾生的,因為聲聞緣覺二乘人,當他們入於無餘涅槃的時候,他能夠及於誰?因為他只是在無餘涅槃之中,不再顯現出三界諸有,他也沒有什麼心力可言。那菩薩呢?菩薩雖然也想緣於一切眾生,也想這個心力能夠緣於一切眾生而無量無邊,可是他在事相上做不到,他只能在理上說:「我願意緣於一切的眾生。」可是對於一切眾生,是不是能夠緣呢?是沒有辦法的!所以說只有諸佛如來,衪能夠依於衪成就佛果的功德跟智力,能夠緣於一切的眾生,而且是對一切眾生能夠真正的去緣於一切眾生,而不是只是概念上。
譬如說我們可以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我們常可以碰到某一些人,他在幾年前學佛,或是他幾年前還沒有學佛之前,觀世音菩薩如何地幫助他。或是誰,他的親友或是他的爸爸、他的祖父,他的哪一代的祖先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乃至有些人遠在國外、在歐洲、美洲,哪一洲都有,受到諸佛菩薩的庇祐跟加持,乃至入到他的夢中去。所以說當我們在修學佛法的時候,有時候我們也有佛菩薩的眷顧跟加持,我們說:佛菩薩真的照顧我。可是我們可以知道,佛菩薩不是只有照顧我們而已,衪還照顧一切的眾生,乃至一切眾生不繫念諸佛、不信諸佛的人,佛陀也一樣繫念著他。所以諸佛如來衪的心力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是從古至今一直在繫念著我們。所以從我們身邊的經驗,就可以知道諸佛如來衪的心量確實無量無邊的,而這個心力不是聲聞緣覺他們所能做到的;因為他們沒有那個能力,因為他們入了無餘涅槃之後,不在三界裡面現行了,他們對一切眾生是捨棄的,所以當然沒有那樣的能力。所以說聲聞緣覺就不能稱為佛,只有如來衪能夠獨自稱為佛,而菩薩跟二乘人都還不能。
我們接接著看:「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御示導。」也就是說,諸佛如來衪之所以稱為佛,有種種的功德,這個就是我們菩薩所要學習的對象。所以我們才稱為佛教,就是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教導而邁向成佛之道,而這是菩薩的正行。我們知道既然諸佛有這些功德,可是這些功德是說之不盡的,所以諸佛還有其他的種種的名來表顯衪的功德。譬如無上師就是衪的功德,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老師,可以教導我們一些世間的事情,或是出世間的一些解脫,乃至說還有所謂的實相的智慧、般若的智慧。可是誰是這些老師之中最高無上的呢?事實上就只有諸佛。有些人會自稱自己是無上師,如果我們聽到這個,我們就可以很輕易判斷,那個人一定是個大妄語者。因為無上師是諸佛所獨稱的名稱,所以沒有人可以稱為無上師,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稱為無上師,其他自稱是無上師者,事實上都是大妄語者。所以無上師是諸佛所獨有的一個功德的稱號。
今天我們就先說到這邊,諸佛的其他稱號跟功德,我們下一集再跟各位介紹。
阿彌陀佛!

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3集 具足因智、時智、相智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說到「如來具足因智、時智還有相智」,什麼是相智呢?相智是說:在我們的世間跟出世間裡面——一切法裡面,它都有它的法相,就是任何法一定有它的法相,因為有法相才令人覺察。這個法相它的內涵是如何?它具有哪一些內涵?那也都屬於一切法的法相。如來祂就是對於這一些內涵,祂都能夠具足了知。就像我們前面所解說的:佛陀——也就是 如來,能夠在一念間破除智障與解脫障。可是什麼是破除智障的法相呢?什麼是破除解脫障的法相呢?那個就是菩薩所證,那也是屬於一切的法相,然而這個內涵是菩薩才能了知,是諸佛才能夠具足了知;乃至聲聞人或者是緣覺人他們所實證的解脫智的法相的內涵,佛陀也都能夠具足了知而沒有任何的遺漏。而菩薩也可以了知少分,如果證量具足時,他也能夠了知聲聞、緣覺他們所實證的法相,所以相智的具足,就是說只有如來祂才能夠真正具足這個相智。因為 佛陀祂才能夠對一切法的法相能夠具足了知,乃至所有究竟成佛時的佛地的智慧功德,那也只是諸佛才能夠了知,等覺菩薩跟妙覺菩薩,都還不能完全究竟了知;所以說只有如來才能夠說祂具足了相智,諸地的菩薩還不能說他具足相智,只能說他也有實證部分的因智。所謂的時智還有相智還不能具足,具足因智、時智與相智,只有如來才能夠獲得這樣的智慧功德。而且佛陀祂是無有覆藏,沒有覆藏也是一件佛陀的功德,因為 佛陀能夠了知一切的宿命,所以祂以前經過怎樣的過程來修行,最後能夠成佛,而這個過程裡面,祂的經歷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所有過程祂都了知。而且 佛陀祂對於這樣的過程裡面,祂過去所做的一些過失,祂也從不覆藏,這個也是諸佛如來祂所獨有的功德;因為如果說有一些菩薩,他即使不想覆藏,可是他不能發現,本質上他不能把它全部了知,因為他對於自己的缺失,還沒辦法完全了知,所以那還是有所覆藏。
世間人是剛好反過來,即使他知道了他也是要覆藏;譬如說自己犯了什麼樣過失,就是怕人知道就不敢講出來,要想盡方法來隱瞞,要編造種種的謊言來欺騙他人,那就是覆藏。可是 如來無有覆藏,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經常可以看到 佛陀的本生,或者是在某些經典裡面,會說 佛陀過去以前曾經誹謗什麼樣的善知識,所以曾經掉到地獄去。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佛陀在經典裡面敘述祂自己過去的一些過失,用這些過失來勸勉一切的菩薩,或是說一些聲聞人,能夠不要重蹈覆轍。所以 佛陀並不是因為成佛之後,祂能夠具足了一切福德與智慧之後,然後就把祂過去菩薩修行裡面的坎坎坷坷,或是作錯的事情全部覆藏起來,並沒有這樣子。這個跟世間人裡面的那一些史學家有所不同,有些史學家就會為君親來隱諱一些事情,就是覆藏一些事情;可是我們如果看到經典,佛陀經常在說祂過去曾經犯了什麼樣的過失,可是後來因為怎樣的悔過之後,能夠最後成就佛道。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佛陀祂是沒有任何的覆藏的,這個跟一般的世間人想要隱藏自己的過失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說只有 佛陀能夠對於自己的過去沒有任何的覆藏。而且不須守護,也就是 佛陀祂不需要去守護祂自己的身口意行,祂能夠隨心所欲地去說種種法,都不會有任何的過失,所以說無能說過——沒有人能夠指出佛陀的任何過失的。因為 佛陀祂對於一切世間的種種說法,祂都能夠知道。而且祂能夠守護祂的身口意行,而且這個身口意行,祂不需要守護的,祂是自然流露而不會有任何的過失。
也就是說,佛陀祂不只把煩惱的現行把它滅除了,祂還把習氣的種子也都把它清除淨盡,所以說祂不需要守護祂的身口意行,祂能夠完全清淨地展露祂的身口意行,所以祂能夠不必守護而且無能說過,這是諸佛如來獨有的功德。菩薩就不能這樣子,菩薩在還沒有成就佛果的時候,事實上即使能夠滅除現行,可是還有很多的習氣種子;這習氣種子就需要透過長時間的修行,然後依於更深的智慧、無生法忍的智慧、修習一切種智的智慧,能夠逐步在跟眾生和光同塵的過程裡面,把習氣種子逐漸地滅除,所以菩薩還不能說他不守護的,因為菩薩還需要守護。聲聞緣覺那就更不用說了,因為聲聞人或是辟支佛他們還有現行,可是他們可以把現行滅除,習氣種子不必滅除,他們也沒有能力滅除;因為他們急求涅槃,他們在實證之後還留在世間的時間太短暫了,所以沒有能力來滅除習氣的種子。所以習氣種子的存在,就使得二乘人他必須要守護,乃至二乘人還有一些煩惱的現行,可是這個現行也是讓他必須守護,所以他才能夠把這些現行——煩惱的現行把它滅除掉;所以二乘人他需要守護的,因為他還要把現行滅除,習氣種子他是無所能為的。菩薩可以滅除現行,那對於習氣種子呢,他還能夠更進一步去把它逐步地滅除,菩薩還是需要守護,因為他必須要守護他的心行,所以這個是菩薩跟佛陀的功德的差異之處,所以只有諸佛如來才能夠說祂不須守護而且無能說過。
接著經文又說:「悉知一切眾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污。」也就是說:諸佛如來,祂能夠悉知一切眾生的煩惱。眾生有哪些煩惱諸佛如來都知道,眾生煩惱——眷屬、財富、健康、學業等等的事情產生種種的煩惱,諸佛如來都知道。而且也會知道起結的因緣,也就是說每個眾生,對於煩惱所相應的內容,它是不大一樣的。什麼叫起結因緣的不大一樣呢?譬如說有些人可能是很貪,可是他可能瞋是比較少的。譬如有些人被人家欺負、諷刺,他都無所謂、他都看得開;可是他對於他喜愛的東西,他會很貪著,那個就是這個眾生貪的重,可是瞋比較輕。可是有些眾生是反過來,是貪比較輕,什麼事情他不會太貪愛,可是他自己擁有的絕對不能讓人家碰,如果你侵害到他所擁有的東西,他就起瞋——大起瞋心,就起了煩惱的結,乃至會造作種種的惡業,那就是這個眾生的瞋重,貪稍微輕一些。也有眾生是貪瞋都重。諸佛如來就能夠瞭解眾生他的起結的因緣,瞭解了起結因緣就能夠有智慧來讓眾生學得,或是安排一些滅結的因緣。譬如說有些阿羅漢,就是說一些阿羅漢他還沒成就阿羅漢果的時候,佛陀觀察這個比丘,就跟他說你要把貪愛斷除,教他專門去修不淨觀。當這個比丘修學了不淨觀之後,他確實就能夠證得阿羅漢,因為他的起結的因緣就在於貪,所以佛陀因為能夠觀察到這個比丘他的起結因緣在貪,所以祂教他專注於貪的斷除,他就能夠成就阿羅漢。有些比丘他是瞋恨心重,佛陀就說:「你去修習一些觀行,瞋恨心把它滅除掉。」滅除掉之後他就成為阿羅漢了。這並不是說這些阿羅漢,他好像修阿羅漢只要滅一個東西就好,不是!而是說他的一些其他的結使沒有那麼重,可是他的最重的部分在哪裡?佛陀能夠具足了知。所以 佛陀就能夠,觀察眾生的根性,能夠告訴眾生他的起結的因緣,然後告訴他滅結的因緣,能夠協助眾生能夠修證解脫的果證。
佛陀也不受世間八法的染污。世間的八法就是大家所知道的,就是喜、怒、哀、樂、稱、譏、毀、譽。喜怒哀樂是我們眾生都有的,因為都有所以就稱為被染污了,有一個什麼事情喜滋滋地,然後就飄動了、就得意忘形了,那就是被喜所染污了;或是怒,有一個事情被人家侵犯了,怒不可遏,就會去造作一些惡事,那個就是被怒的這個世間法所染污了;或說是因為一些事情不如意,就非常地哀傷、一蹶不振,那就是被哀這個法所染污了;或者是說有一個事情太快樂了、太稱心如意了,然後他就依於這個樂去欺壓他人,因為他有他成就的快樂,就在這個地方起了慢,乃至用這個去傷害他人,這個就是被樂的法所染污了。稱譏毀譽就是被人家稱讚了,他就得意忘形;或是被人家稍微譏諷一下,他就怒不可言,他就造作一些惡業;或是被人家誹謗、或是被人家稱讚-就是譽,他就得意忘形;或是被人誹謗,他就生氣或是落寞統統都有,這個就是世間的八法。佛陀對於世間八法祂都完全不動,所以有人說 佛陀是八風吹不動。所以說 佛陀對於世間的種種的事相,祂都無動於衷,祂都知道這些因果的事相,所以祂了然於心,不受這一些世間八法所染污;不會因為世間人信不信佛陀而起煩惱,也不會世間人是不是稱讚諸佛如來,或是誹謗諸佛如來而生起任何的煩惱,都沒有!所以說諸佛如來不受世間八法之所污。
我們接下來看,諸佛如來「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諸佛如來有大憐愍,什麼是大憐愍呢?大憐愍就是說:諸佛如來如果我們考慮祂的境界——祂的福德境界,事實上祂不需要在人間來示現成佛,因為人間是苦,連諸天都比不上,連欲界天都比不上。人間有種種的苦痛,譬如說:有很多的不如意事,乃至經常有疾病,經常有煩惱;可是諸天就沒有這些病,乃至物資非常地充裕,不需工作、不需煩惱。可是 佛陀偏偏在人間來成佛,而且教導眾生成佛之道,因為這是佛陀的大憐愍,也就是憐愍一切的眾生不能成佛,憐愍一切眾生在這種苦的境界而自得其樂,憐愍一切眾生在這麼苦的境界,不知解脫的法要,憐愍一切眾生在這麼苦的境界,不知有常恆不變異的第八識如來藏。所以說不知道有成佛之道,不知道有菩薩的正行;所以說諸佛如來祂福慧具足,祂的福德能夠盈滿一切世間,可是祂偏偏在人間來示現,跟我們一樣吃著人間的飲食,而不去受用欲界天的甘露,這個就是佛陀的慈悲啊!因為祂憐愍眾生,憐愍在人間的眾生,因為希望佛種能夠不斷,希望在五濁惡世的眾生,能夠出離五濁惡世、能夠修行菩薩行、能夠修習菩薩的正行來邁向成佛之道,這就是諸佛如來的大憐愍。
可是聲聞緣覺他就沒有這種大憐愍,其實他獲得了解脫的智慧,能夠究竟解脫生死流轉,可是他入不入無餘涅槃呢?他入無餘涅槃。入了無餘涅槃,請問他還有憐愍心來布施給眾生嗎?就沒有了!所以阿羅漢或辟支佛,他們成就了他的果證之後,他就入無餘涅槃去了,對於眾生他就不再憐愍了。因為他就自己解脫於生死,然後進入不生不死的涅槃,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眾生的苦痛不再理會了。這樣子能夠稱為有大憐愍嗎?顯然沒有嘛!那菩薩呢?菩薩也學習諸佛的大憐愍,所以有些菩薩他能夠具有初禪以上的定力的實證,譬如說 平實導師他具有初禪以上的禪定力,他是可以生到色界天的,可是他依於大憐愍心,所以說他繼續發願,乘願來到人間,來跟眾生和光同塵,來人間裡面跟眾生一起來擁護正法、弘揚正法,所以這個就是菩薩的大憐愍。可是這個大憐愍是跟諸佛如來來學習的,因為諸佛所獲得的功德跟解脫境界,是超越一切菩薩的,諸佛都能夠捨離這些功德受用而到人間,菩薩也要學習諸佛如來而回到人間——乘願再來。
這一節我們就先介紹到這邊,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2集 如來具足智因、智果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集我們解說到「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我們有說到世間的一切智慧——也就是世間一般的學問,它的因,事實上都是第八識如來藏;乃至出世間的智慧的因,也是第八識如來藏。我們有舉到說,我們這個器世間,我們在現象裡面,我們因為科學家的研究,能夠發現一些物理定律或化學的定律。這些物理定律、化學定律,事實上如果我們要推究它的根源,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這個根源要推究到宇宙的生成的因是什麼。
譬如:原來科學家可以發現,我們的這個器世間——這個宇宙,它是在虛空中無中生有的;當然現在的一些科學家是主張連虛空都是大爆炸才產生的,可是這樣的見解,事實上是錯誤的。因為我們的這個器世間--我們這個宇宙,如果能夠從無——從空無之中,能夠因為突然的大爆炸,就產生我們的器世間,這樣子我們在這世間裡面的所有空無之處,應該也隨時都要可以有大爆炸,來產生我們這個宇宙。可是我們現見我們宇宙並不是這樣子,我們只是看到,我們這個器世間的一種生成的一個現象。可是它的因是什麼呢?科學家事實上是沒有定論的。
科學家也錯以為有了這器世間之後,才有我們有情在這個器世間裡面來出生、來生存;可是事實上並不如此,因為我們有情,本來就存在在法界之中。我們地球有這麼多的人類跟畜生道的有情,乃至有種種的鬼神這些眾生,事實上這些眾生,在來娑婆世界的時候,在還沒有娑婆世界成就的時候,事實上我們都是他方世界的眾生;只因為娑婆世界成就了,南閻浮提世界、南閻浮提成就了,所以我們就從他方世界來到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來這個世界並沒有太久。如果我們推尋更早的時候,在沒有南閻浮提的時候,沒有娑婆世界的南閰浮提的時候,我們是在他方的世界,這個才是法界的真實的相貌。而能夠這樣子觀察,是因為菩薩具有了智因,能夠觀察到法界的真實相,所以產生了這樣的智慧。
另外屬於出世間的智慧,這個也是如來所具足的。譬如說解脫道如何能夠解脫生死流轉呢?這個屬於解脫智的實證。可是解脫智是依於什麼樣的因來成就呢?他的解脫的基礎是什麼呢?總不能說,有一個阿羅漢或是辟支佛他入了無餘涅槃,結果他就在三界中消失了,然後就是空無的。如果這樣的話那表示說,這些阿羅漢跟辟支佛是從空無中來憑空出生的,那就沒有因、沒有果。可是事實上不然,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入了無餘涅槃之後,雖然滅盡了五陰十八界,可是還有他們的第八識如來藏在法界中存在,只是祂的存在,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了知的存在,因為第八識如來藏的存在,是一切人天乃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所以說,如來的智因是一切眾生乃至辟支佛阿羅漢所不能知的。所以說如來是具足了智因,所以是故名佛。這個是佛陀乃至菩薩,有別於小乘人的智慧功德之處。
所以說聲聞人跟緣覺人,他們不能說他們具足了智因,因為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是沒有智慧去了知第八識如來藏是什麼,他們只能推尋說,一定有這樣子的一個法存在。可是這個法的內容是如何呢?他們是不能知的,他們只是推估而知,而不是實際依於實證而知的;所以他們對於第八識如來藏是沒有具足的了知,所以他們不會是菩薩也不可能成佛。
那什麼是如來所具足的智果呢?這個智慧的果,就是像科學家所獲得的是世間的現象界的一些智慧,這也是因果律則之一,所以他也有一些世間的智慧之果。可是所謂的智果,事實上是含攝了破除所知障的一切種智,也就是說這個第八識如來藏,祂能夠出生一切的器世間跟有情。第八識如來藏祂的內容是如何?祂有哪一些種子功能呢?祂有哪些功能差別呢?這就是一切的菩薩在修行的時候所要了知的,而這是不共於聲聞跟緣覺。
所以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他要了知第八識如來藏祂的功能到底是哪一些,所以他就要歷盡三大無量數劫的修行,跟眾生相處的時候,面對種種的煩惱困境之時,能夠依於現象界、依於他所實證的第八識如來藏,兩個種類的智,兩個種類的這些內容,能夠探查出第八識如來藏祂的法性是如何。因為世間的相貌為什麼會成為如此的相貌呢?一定是因為如來藏有某一些種子,也就是某些功能,所以他就是要去探求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當他在探求的時候,就是開始學習一切種智的時候;當他具足成就一切種智時,他就獲得圓滿的智慧之果,他就成佛了。所以如來是具足智因與智果,而這個智因與智果,事實上都是要依於第八識如來藏的修習圓滿,才最後成就的。所以「如來具足智因與智果,是故名佛。」這是ㄧ切二乘人所不能實證的,所以也是諸佛菩薩有別於二乘人的地方;所以只有諸佛能夠稱為佛,小乘人他們是不能稱為佛的。
接下來說:「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就是說,如來祂所講的話一定是無二的。那什麼是如來出言無二的真正意思呢?也就是說,如來祂在說一件事情的時候,祂一定是肯定的,一定是沒有閃躲的,不會是騎牆派的說法。譬如說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可以問說:法界中到底有沒有第八識如來藏呢?我們常常聽有一些佛學的研究者,他會這樣說:從以前什麼部派佛教,或是什麼的論述裡面,有人說有如來藏,也有人說沒有如來藏,因為他的論述就是什麼什麼,在什麼樣論裡面人家是怎麼說,有時候他又舉阿含部的經典,都沒有如來藏這三個字,就來說沒有如來藏。就有這樣子的人!
可是如果你問說,他認為到底法界中有沒有第八識如來藏?有沒有不生不滅的法呢?他就猶豫不決,他只能說:也許有吧!有也可以啦,也許沒有吧!沒有也可以啦。用這樣子來代表他的態度很寬容,用這樣子的態度來代表他很客觀,可是我們要知道,這樣子叫作出言有二。因為這個法界中,到底有沒有第八識如來藏?有沒有一個永恆存在之法?它是ㄧ個不容模糊的、不能搖擺的一個事實。也就是說,在這個法界之中,要嘛一定就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法,要嘛就是沒有,總是兩者之一吧!一個事情、一個事物的存在,要嘛就是存在,要嘛就是不存在,是不能模稜兩可的,如果模稜兩可,那個就叫出言有二。所以很多的佛學研究者,經常是出言有二;一下說有不生不滅的,可是你聽他講不生不滅,又是屬於生滅。那到底是有不生不滅呢?還是沒有不生不滅的法呢?他經常是模稜兩可,打迷糊仗,這個就是出言有二。
諸佛如來祂出言無二,就是因為祂對於法界之中到底有沒有如來藏這件事情,祂絕對不會模糊的,有就說有,那沒有呢?那是不可能的。因為祂的實證已經告訴大家,法界中確實有第八識如來藏,而且是每一個眾生都有第八識如來藏,而且從 如來祂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就從不改變。因為從菩薩的修行裡面,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十地、等覺、妙覺的五十二位階的修行裡面,祂從一開始就是出言無二;從十信位的時候,祂就要相信有第八識如來藏,而且絕不改變;而且到了住位實證之後,也絕不改變;一直到成就佛果的時候,都是一樣出言無二,從不改變。因為從不改變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如果一下說有,一下子說無,那樣的智慧就不是真正的智慧,那是打迷糊仗,是模稜兩可的,那就不是一個真實的一個智慧。
而且絕對是無謬的——不會錯誤,因為有如來藏就說有如來藏,而且這樣子的出言而說,祂是沒有任何的錯謬,所以就可以指導一切的菩薩,來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也可以指導一切的聲聞跟辟支佛,來依於第八識如來藏,而獲得解脫的果證。所以當然所說是無二,而且沒有任何的錯謬。而且亦無虛妄,因為如來藏這個法,祂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所以祂為了簡別對於一切世間的三界有,讓一般人能夠瞭解:世間的三界有只是生滅無常的有;可是第八識的存在,祂的有,祂是真實有。要來簡別這個,所以有時候,就會特別將第八識如來藏,說祂是真實有。可是有人就從這文字裡面又作文章說:既然是有,那就跟世間的三界有是一樣,因為世間的三界有也是真實有。可是事實上,這個真實有的真實,是說祂是可以實證的,而且祂是一個不生滅的。如果是生滅的,我們只能說祂是假有,因為祂暫時而有,過一段時間祂就必滅。我們世間所見的一切三界有,統統是屬於這樣的有,都叫作假有,因為祂是暫時而生,生後必滅之法。
可是第八識如來藏的真實有,祂是無生的、祂不是由誰創造祂的、祂是法界的根源、祂是本來存在的,所以祂沒有滅的時候。因為祂連出生的時間都沒有,因為祂是本來存在,祂不是被出生的法,所以祂是無生之法。既然是無生之法,祂當然就是無滅。可是其他的法,都是有生有滅。
所以第八識如來藏,祂是不虛妄的,因為是無始劫就已經存在了,未來無量數劫還是繼續存在,因為祂是永恆存在之法,所以當然不是虛妄之法。除了第八識如來藏之外的,其他的現象界之法、蘊處界之法,統統是虛妄法。因為跟如來藏比起來,它們都是生滅變異的。
然後 如來祂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智慧無礙是因為祂有一個法,可以貫串三界的三乘菩提,而且能夠貫串人天乘的法,乃至貫串一切世間法;既然能夠依於第八識如來藏,來貫串一切世間之法,貫串一切世出世間之法,當然祂的智慧是無礙。沒有任何的法,可以妨礙 佛陀的說法,因為 如來依於實證第八識如來藏而成就一切種智,當然對一切法的智慧是無所障礙的。而且 如來也樂說這樣的法,因為 佛陀想要度脫一切眾生,來實證三乘菩提,所以對於一切跟第八識如來藏有關的法,佛陀是最樂於宣說的。所以我們可以在二轉法輪這些大乘經典,乃至第三轉法輪的一些經典,看到 佛陀如果要說到大乘法,講到第八識如來藏的般若智慧,深妙的成佛的法道的時候,佛陀常常展現笑容、放出光明。為什麼佛陀要放出光明來展現笑容呢?因為那是祂樂說之法。
在小乘的《阿含經》裡面,我們就沒有看到 佛陀有這樣的記錄,因為 佛陀在說小乘法的時候,只是依於解脫的智慧,讓聲聞人或是緣覺人來入無餘涅槃。所以那個是一個小法,不是 佛陀真正樂說之法,只是為了要說明後面的二轉法輪,或第三轉的成佛的法門,所以才說解脫道;可是解脫道,不是真正佛陀所樂說之法,因為那個只是讓人解脫生死,並不能讓人成佛。如果有人修了解脫道,而執著在解脫道上面,而成為小乘人,這樣的話他的佛種就斷,因為他就不能成為菩薩,不能最後成就佛道。所以那個解脫道,不是佛陀所樂說之法。第八識如來藏是菩薩所專修,是聲聞還有辟支佛他們所不能修的,所以 佛陀如來特別喜歡說第八識如來藏的有關之法,所以當然有關第八識如來藏的法是 如來所樂說。
接下來 佛陀說:「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因智我們前面已經略為解說,就是所有的世間法,它的智慧的因,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如來是有因智,就是對於法界中的根本因祂知道,而且具足了知,所以祂具足因智;所以一切世出世間的因是什麼?如來都知道。所以這個跟前面的智因有所相關。
如來也具足時智,這個時智的意思是說,如來能夠在當下,面對眾生的當下,能夠為眾生宣說眾生所需要的法。譬如說:有些人他的心性是畏懼的,他是偏向於自己求解脫就好,祂會先跟他說解脫的智慧就好了。所以說 佛陀就會有所謂的為人悉檀,看眾生的根機,為眾生來說種種法。如果說有些人,是屬於三惡道的心性,祂就會提升他的功德,祂會解說人天法,讓三惡道心性的眾生能夠知道有因有果,能夠讓這個眾生不要墮落三惡道裡面;所以要跟他講戒法,要跟他講布施之法,讓他能夠成就人天的善法,所以說如來是具有時智的。如來也因為具有時智,所以說祂也能夠針對眾生的種種的貪著,祂能夠去對治,所以這個也是 如來祂的時智。所以 如來時智,事實上所說就是在說,如來能夠宣說對治悉檀,還有為人悉檀。
如來也具有相智,什麼是如來所具有的相智呢?因為時間已到,這個部分我們就留到下一集再跟各位解說。
謝謝各位菩薩的收看。阿彌陀佛!

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1集 如來一念破二障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次的節目,我們的題目是菩薩正行。前面的部分是由郭老師,郭正益老師為各位介紹;接下來的部分,就由我來跟各位介紹後面的部分。
我們看經文,經文說:「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這個是說,佛陀跟所謂的小乘人(聲聞、緣覺)有極大的不同。如來世尊祂能夠在一念之間,能夠破除兩種障礙,第一種障礙就是智障,也叫作所知障;第二個是解脫障,也就是對於解脫生死的障礙。這兩種障礙 如來世尊能夠在一念之間都破除掉。如來世尊祂的因地的修行就是菩薩,所以我們在介紹菩薩正行的內容時,我們要知道,菩薩所證的智慧跟小乘人(也就是聲聞、緣覺)他們所證的內涵是不同的。
小乘人(也就是聲聞跟緣覺)他們所證的只是所謂的解脫障,就是能夠將生死流轉的痛苦,能夠依解脫的原理把它破除掉,所以能夠獲得解脫的智慧,也叫作破除解脫障。可是菩薩他的修行智慧不只是解脫而已,也就是菩薩不只能夠解脫於生死流轉的痛苦,他還能夠對於法界的一切的因果的內容能夠完全了知,這個就是所謂的智障;也就是能夠破除智慧上所知上面的障礙,能夠了知一切的因果。這種智慧是小乘人所不能得的,而且菩薩他是在一念之間能夠破除智障跟解脫障;聲聞人他要破除解脫障的時候,他是依於觀行的現觀、依於五陰十八界的現觀,他逐步去完成的。可是菩薩——也就是 如來世尊因地所修菩薩行的時候,當祂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時候,祂能夠實證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之所在,能夠知道祂的體性;而且知道如來藏的體性的時候,祂是一念相應的,可是在一念相應之間,祂同時也獲得聲聞人他們所獲得的斷我見的功德,也就是能夠知道五陰十八界它的虛妄性,而且知道它的整個範圍。
可是聲聞人或是緣覺,他們要獲得斷我見的功德,他們是要依蘊處界逐步去觀行的。當然菩薩也可以依五陰十八界的內涵逐步去觀察,可是菩薩也可以在當他的修行到達一定的位階時,在一念相應之下,他能夠同時證得第八識如來藏,他同時也能夠瞬斷我見,而這種功德,是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得的。
如來世尊祂是從菩薩修行,而最後成就佛果,所以 如來世尊祂能夠在一念之間、在當祂一念相應於如來藏的時候,祂能夠破除所謂的所知障以及解脫障,而能夠獲得大乘菩薩的初果。這是說,如來祂在因地的時候,在七住位的時候,祂就能夠獲得這樣的功德。而這個功德,是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獲得的功德。
從這個道理也可以知道,佛跟聲聞、緣覺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說,佛陀祂可以稱為阿羅漢,因為祂具有解脫智,祂能夠破除解脫障;可是阿羅漢不能稱為佛,緣覺也不能稱為佛,因為他們雖然能夠破除解脫障,可是他們是不破智障,也就是說,他們是不破所知障的。所以說聲聞、緣覺他們可以自稱是阿羅漢或是辟支佛,可是他們不能說是真正的佛陀。雖然辟支佛也有這個佛字,可是那個只是代表他依於因緣法無師自悟,無師而自己覺悟的果證來說;可是他的解脫德、他的智慧的功德、他所覺悟的內容是不能跟諸佛如來來相提並論的。所以辟支佛雖然也有佛字,可是他不是諸佛如來,也不能稱為世尊;可是諸佛如來,祂可以稱為辟支佛。因為諸佛如來,在成就祂的道果時,事實上祂也是無師自悟的——無師而自己覺悟,所以祂當然也是辟支佛。可是聲聞、緣覺,就是說聲聞人的阿羅漢,跟緣覺人的辟支佛,他是不能稱為究竟圓滿智慧的佛陀的,因為他們的智慧,不能破除所謂的所知障,他們只能破除解脫障而已。所以說諸佛如來能夠在一念之間破除智障與解脫障,所以稱為佛,這樣的功德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獲得的。
為什麼這個部分 佛陀在經典中,要特別提出來教導各位呢?來教導一切的菩薩呢?因為這個地方有很重要的法義。也就是說,菩薩的所證是含攝了聲聞跟緣覺的。因為有些人不能瞭解菩薩的所證是什麼,所以常常把聲聞、緣覺的所證,誤以為菩薩的所證只是跟聲聞人一模一樣,這個是錯誤的觀念。事實上菩薩的所證是超越聲聞、緣覺的,而且是包含著聲聞、緣覺他們的智慧;所以菩薩雖然示現為跟一般凡夫一樣,在三界中生死流轉,可是他的內涵、他的智慧的內涵是有包含了解脫的智慧,是有包含了聲聞、緣覺他們入無餘涅槃的智慧功德。
可是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的智慧功德,是不容易在菩薩顯現的。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是不入無餘涅槃的。因為菩薩不入無餘涅槃,而經常在三界中生死流轉,陪伴眾生來獲得解脫的功德以及實證實相的智慧;所以一般人總是以為菩薩就是跟眾生一樣,都在三界裡面生死流轉,可是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菩薩是有解脫功德,是可以入無餘涅槃的:可是菩薩就是因為悲憫眾生,所以說他不入無餘涅槃,而常在三界中現身形,來度化眾生,不是他沒有能力入無餘涅槃。因為菩薩的目標,是要度一切眾生,而且也要成就佛果。因為這兩個原因,所以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所以最後能夠成就究竟的佛果;而聲聞、緣覺他們只是依於自己的解脫,而不管眾生的解脫,所以他們就入了無餘涅槃。所以小乘人他們對於眾生也有悲心的,可是他們的悲心是不如菩薩的,也不如諸佛如來。
除了這個之外,諸佛如來祂在一念間破智障與解脫障,這個道理是很多沒有實證大乘見道的這些外道盜法者他們所不能知的。譬如說:有外道的盜法者,他們來正覺同修會中盜得破參的密意,可是他只能獲得表相的密意。而當他獲得表相的密意,他就以為說:我已經知道正覺同修會所謂的破參明心的密意了。可是當他獲得這個密意的時候,他覺得說這個密意也沒有什麼,他只是知道一個答案,然後這個外道他就會誤以為: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者所證的智慧,也不過是這樣的密意而已。可是因為他這個盜法的外道,他錯以為菩薩的明心只是一個表相的密意那樣的簡單,所以他就不曉得菩薩他實證如來藏,他斷我見的內涵到底是什麼。
所以這些盜法者,他們不懂得五陰十八界的觀行,因為他們沒有解脫的智慧。他們獲得密意,可是他們沒有破除解脫障,當然他們也沒有獲得破除智障的智慧,他們只是獲得一種表面的密意。所以有這樣的盜法的外道,他就認為:我只要知道密意就好了。事實上這個觀念是錯誤。大乘菩薩的實證,他一定要一念之間來破除智障與解脫障。也就是說,一個菩薩他真正明心的時候,他一定是斷除我見的;可是如果一個人沒有斷除我見,我們就可以來說,他不可能明心,不可能真正的明心。因為真正的明心,一定要能夠真正斷除我見,這樣子才是真正的明心。
所以一些外道的盜法者,他盜得大乘菩薩的密意的時候,他最多也只能獲得表相的密意;他們不能知道,菩薩他對於五陰十八界、蘊處界的觀行的內容,他是如何觀察的,他們是不能知道的。所以我們只要對於一些盜法的外道,我們不必跟他談論說到底如來藏是什麼,我們只需要跟他說:五陰十八界的內涵是什麼呢?你懂得五陰十八界的內涵嗎?你懂得斷我見的解脫功德是什麼嗎?如果我們這樣問他的時候,他一定會張口結舌不能作答,因為他所獲得只是一個表相的密意。可是這個表相的密意,對於實證的一個菩薩來說,它就不是一個表相的密意了;它是一個親證,而且是超越這個表相密意之外,還有它真正實證的內涵。而這個實證的內涵,就是這個經文所說的:能夠在一念之間破除智障與解脫障的。
所以我們對於外道,他盜取如來藏的密意的時候,我們不必跟他討論:到底如來藏是什麼?也不必跟他討論:你所說的表相密意的正確與不正確。都不用討論這個。我們只要證明他沒有斷除我見,就可以知道他沒有獲得解脫智;既然沒有獲得解脫智,所以當然他也不可能獲得破除智障的功德智慧。所以當他沒有解脫智的時候,他就沒有破除智障的智慧,表示他不是一念之間破除二障的大乘見道菩薩。所以 佛陀在《阿含經》裡面,也是以這樣的方式來破除一切的野狐。因為在禪宗的禪門裡面,禪宗的禪門裡面的這些公案,很多人都以為它只是在中國才出現的一種大乘的教派,認為大乘的禪宗只是在中國才有。可是如果我們來探尋《阿含經》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在《阿含經》中就已經有公案,而且在《阿含經》中也有野狐。佛陀就對於野狐,祂也不跟他論述他是如何沒有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因為論述第八識是困難的,因為眾生沒有人實證第八識,所以要跟眾生來解釋:什麼是如來藏、為什麼這個人不證呢?是極為困難的。所以 佛陀就方便施設,只要說明這個人沒有斷我見,那他就不可能是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的大乘菩薩,那他就是野狐。也許他會講公案,他會耍機鋒,可是他就不是一個大乘見道的菩薩。
所以在《阿含經》就有 佛陀在破斥野狐的這種公案。這個詳細的內容,有興趣的觀眾朋友,可以請閱《正覺學報》的第四期,其中有一篇〈中國禪宗探源〉,就有談到其中的道理,也舉示了《阿含經》中確實有禪宗公案的一個文字證據,也有 佛陀破除野狐的說法。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中國禪宗事實上並不是在中國才有的,而是在佛世的時候,佛陀在第二轉法輪講授大乘法的時候,事實上就有禪宗的公案;只是因為在禪宗的公案在《阿含經》裡面,它是很隱晦的,如果沒有別具隻眼——不是一個大乘見道的菩薩,他很難看出其中的端倪。所以說在《阿含經》中是有禪宗公案的。有興趣的觀眾朋友,可以同時將《阿含經》以及《正覺學報》第四期請出來,一起來閱讀跟比對。
從這個道理就可以知道:禪宗的實證第八識如來藏,祂是菩薩的所證。因為菩薩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之後,他能夠斷除智障與解脫障,然後他就可以逐步從七住位而慢慢修行,最後達到究竟佛果;而他中間所行的就是菩薩的正行,而這個菩薩的正行之中的智慧的功德,就是他能夠一念之間來破除智障與解脫障。
接下來我們來看諸佛如來還有有別於聲聞、緣覺之處。經文說:「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這句話是說諸佛如來,祂能夠知道一切智慧的因,也能夠知道一切智慧的果,還有它的現象。這個就是說,世間人一般很難理解 佛陀的智慧是什麼,當然連菩薩的智慧一般人也很難理解;所以經文裡面說「 如來具足智因與智果」,事實上也在敍述說菩薩在修行的時候,他已經有少分的實證了如來的智因跟智果。
那什麼是如來的智因跟智果呢?譬如說:我們世間的智慧,譬如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等的科學的時候,我們總是很佩服以前的這些科學家;可是這些科學家所獲得的智慧,它是從何而來?事實上科學家是從現象界之中,來發現一些物理的定律跟化學的定律;可是物理的定律跟化學的定律從何而來呢?這是沒有人知道的,而這個部分就被歸於哲學,乃至被歸於宗教。
可是如來具足智因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能夠知道,一切世間的種種的智慧,它的因,事實上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乃至一切世間中,如果有所謂的出世間智慧,這個智慧的因,還是第八識如來藏,所以如來能夠具足智因與智果。那為什麼一切世間的智慧,例如物理、化學,乃至數學,乃至更多的科學,它的智慧的因為什麼是第八識如來藏呢?因為物理學家或是化學家,他們探求物理化學這些定律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是現象;可是這個現象的規律,它的根源是什麼?那是一切科學家所不能知的。可是 佛陀就是因為知道這些智慧的因,都是因為有第八識如來藏的緣故——因為第八識如來藏是法界的因,是一切法出生的根本因;因為有這個根本因的存在,才有我們這個世界的成立。
我們這個世界所成立的是一個物質的器世間,可是物質的器世間,就必須要由第八識如來藏來變現出這個器世間,最後才變現出我們有情在這個世間;可是我們有情在這個世間被變現出來之前,在這個器世間成立之前,我們事實上已經就存在了。而這樣的智慧,如來是具足了知,所以如來具足了智因。
好,我們這一節,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邊。
謝謝各位菩薩收看,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40集 究竟行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是「究竟行」,就是說佛的究竟行到底是什麼呢?我們來看一下這經文:「聲聞之人厭於多聞,緣覺之人厭於思惟;佛於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為佛。」這一段是在簡單來說明:說聲聞人他們,並沒有想要繼續在這個究竟法中來努力,他們得少為足,緣覺人也是:他們一個靠聽聞,一個靠自我的思惟,最後把所有的世間一切我都想要滅除。然而佛並沒有在這樣的過程中,起了疲厭之心,反而想要知道這世間的一切法的道理、真正的道理;這些總相、別相,所容攝出來的世界,這真理到底是什麼?佛不斷地在菩薩因地中,一直往這樣的過程中來尋找,最後成就佛果。也就是說,永遠沒有自足的時候,沒有停止修學的時候,所以佛是究竟精進者;因為即使到了佛地,祂一樣攝受眾生永遠永無疲厭。
那我們再看到下一段經文:「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淨;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這段經文在說:聲聞緣覺人他雖然有解脫法,可是他的解脫法、他的智慧是屬於如來從別相智裡面,不同於二乘人的般若智慧中來分衍出來的。從三乘法中分衍出二乘 ,實際上三乘法只有唯一一乘之法,並沒有大小乘區別。但是二乘人並不清楚,所以他們得少為足,他們認為我的智慧已經足以解脫清淨,所以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可以趣向於菩提。可是如來世尊在這個過程中,卻讓我們知道這佛菩提才是真正的究竟菩提,二乘聲聞緣覺的菩提不是究竟處;因為這過程中他的行並不清淨,他還有習氣種種雜染,以及他還有異熟的種種的生死。雖然他最後透過將自己的蘊處界法來滅除,可是他的真如一樣還含藏有可以變易的種子;因此這些變易的種子在無量劫以後,將來會讓他繼續迴入這三界諸法。至於這怎麼運作,我們並不清楚,但是透過經典來說,如來告訴我們這事情還是會發生的。所以說智慧的清淨,應當追求究竟的清淨,不當得少為足,認為自己已經得到自己所有的智慧了,認為自己的智慧已經是一切究竟了。實際上二乘人並沒有辦法讓他真正的行清淨的狀況下,他也不知道這真如,不知道真如是如何出生萬法;他只忙著把自己滅盡,不知道蘊處界能夠存在、能夠展現它似乎有自性的背後,全部都是這如來藏、這真如心 、這第八識所成就的。乃至於這第八識從過去所有連結的業,祂形成這樣的種子的功能勢力,一直到今生乃至未來世,祂都是如是綿續。要等到果報現起的時候,這勢力方有斷盡之時,乃至於說這勢力的變化,也不是眾生所能明了的。
我們繼續來看到下一段經文:「如來世尊,能於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能夠真正地把智慧的障礙加以破除,也就是說如來對一切應當了知的究竟了知,所以對於所知障沒有任何一分沒有破除,所以如來所得到的智慧是圓滿究竟;乃至於對於真正的解脫,如來證得的是無縛無脫,根本沒有捆綁、根本不需要著力、根本不需要用力、根本不需要施力,就本來沒有任何一法能夠束縛祂的本自自在的真如。透過這樣的解脫力,所以說不至於說在生死的苦海中還受到纏縛。如來因為這樣的智慧解脫,才是真正的解脫。所以如來能夠於一念間,最後破壞這兩種障,然後成就菩提樹下的佛果,所以我們稱之為佛。然而二乘人卻沒有辦法真正究竟,因為對於這個真如的形體,祂整個形相、體性、相貌並沒有經過善知識的誘導,或是經過善知識的誘導,他心不樂於修學、厭於多聞,所以就遮障了他自己;他自身的遮障,所以使他的智的清淨只有少許,只能夠容受他將自己滅盡而不再出生於三界,然而他的諸行仍然不夠清淨。因為諸佛覺行圓滿,這樣的行才是真正的行。所以大乘法中說二乘人是愚人,他們愚於自己無法來徹悟、來了悟,所以一切阿羅漢都想要趕快地入滅,卻不知道入滅不是究竟處,因為入滅只是一個方便。
那我們來看到關於淨智的方面,這經典上怎麼說呢?《大寶積經》說:『聲聞獨覺所有淨智,於如來境及佛法身,所未曾見。或有眾生信如來故,於如來所,起於常想、樂想、我想及於淨想,非顛倒見即是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若諸有情作如是見,是名正見。若正見者名真佛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這意思是說:對於佛的不可思議境界,是超過聲聞緣覺人所能領略的,所以說為不思議。如同禪宗祖師,他們用了各種方便,就是要讓大家於此不可思議處,就是不要攀緣用語言文字想,能夠契入這同一真實法身。當證悟的時候,你所證得的這個如來藏,就和佛是同樣一個法身的;不是說大家法身合併,是說同樣一個體性的法身,體性並沒有差別。佛的如來藏和眾生目前身上有的這個阿賴耶識是同的。只是說阿賴耶識是無形無相,這第八識就是真如,祂真如的體性並沒有改變,但是真如體性沒有改變情況下,為什麼我們會作出這麼多的染污呢?為什麼我們行沒辦法清淨呢?就是真如祂有含藏所有我們過去無始以來的染污的種子。但是這些不是二乘人他們所想要清淨的,因為他們只要伏住現行,就可以趕快把自己滅除而進入涅槃,所以他對於如來的信心只有這些了;他對於如來是不是會般涅槃,如來是不是會如何,他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那麼關心。他關心的是這樣的我、我的自身我,這樣我是不是應當予以滅除。所以他對如來的自受用境界、如來的法身到底是什麼?他沒有辦法親證。頂多他熏聞佛法,知道有這回事,可是他對於聽來說,它只是一個知識,它並沒有辦法變成他真正信仰的一部分。所以他對大乘法他還是抱有些許疑惑的,他頂多是沒有誹謗或是對大乘法也相信,可是他的疑惑還在;因為他還是覺得我能夠可以進入無餘涅槃,這就應該可以究竟了,最後佛是不是也要般涅槃呢?所以他把佛的般涅槃,想成是他自己同樣的涅槃,於大小乘涅槃不能知道其中的區野。
經文又說到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有的眾生他很相信如來,他在如來這道場中,他看見如來的時候,他會生起常樂我淨之想,他會有清淨想,這就是真正的正見;因為他相信法界身就是如來目前所證得的,這個就是法身;法界身不離開這個法身,這法身就是真如。所以阿羅漢的知如真,也是要知道這個如,只是這個如祂的功能性,以及祂的體性相用到底是如何?不清楚!但是如來既然已經成就這樣真如的覺地圓滿,就應當是真正的解脫。所以我們來看如來的法身,在經典就是說這叫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這樣才是真正的正見,才是真正的見解。因為如來常住,如來不受三界諸法,因為如來不在三界中,取種種的受用來作為樂。因為三界的受用都是以如來的色身作種種的想,都是眾生以如來色身來想,想說:如來受我供養,如來受用這食物種種。可是如來本自受用,祂不需要於三界法中來取任何一種樂;然後如來以這個真如、這佛地真如作為我,不是取三界中的一切法、一切的所有、一切的種種法來作為我,所以如來的我是真我。如來的淨是真淨,因為如來的淨是遠離了一切的世間法、一切世間的染污、一切世間的清淨,透過這樣對於如來法身的知見,所以這樣才是波羅蜜。
又此波羅蜜能夠出生世間一切諸法,所以對於生死界中,三界法中一切諸法,並沒有障礙可說,作這樣的見解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因為菩薩在這過程中就瞭解到:實際上生死和涅槃它是同一個法身所出生、所顯示。並不是說離開這三界之外還別有個涅槃,也不是說三界無常性之中,就不能夠體會體認衪的涅槃性。證悟的人當他心裡面起貪瞋癡的時候,他一樣可以現觀他另外一個真心,從來沒有生起過貪瞋癡,從來在這境界法中沒有任何的一點點動搖;乃至於他大瞋大貪大癡的時候,這也沒有一點點任何的動搖。所以世間法對於這樣不可思議法,是難以想像的。然而這世間還有一種外道,他對於貪瞋癡他是染著的,他在沒有得證這不可思議法的時候,卻說:我只要大貪大瞋大癡,我就可以證悟、我就可以成佛。如此的話就是泯滅自己的真如性,因為他還沒有知道真正的般若智慧,他沒有找到自己的真心,他連禪宗的公案都不能夠瞭解,他如何說他自己找到自己的真如?他對於真如是他自己施設的、是自己想像的。因為這真如心 佛說叫作不可思議,不是世人之所思議,也不是一般學佛的可思議法,祂就是不可思議,所以才稱為如此難證難能可貴,即使是菩薩以非常銳利的智慧,在證得這個法的時候,一樣會有很深的感觸。
我們來看到這部經典這麼說,《諸法無行經》:「貪欲是涅槃,恚癡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有無量佛道。」這個法在說貪瞋癡裡面,是不可能自性安住的,它就是有一個涅槃性,可有涅槃自性的法——不生不滅的法,來讓這貪瞋癡能夠出生。所以貪瞋癡這三件事情,乃至於無量無邊一切諸事中,就是有這個涅槃心。這個涅槃心就是等於是無量的佛道,透過證悟、親證以及瞭解這涅槃心的所有的內涵,你就是證得真如的一切的種子,你就是成就佛果。佛道中就是需要從這些的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去瞭解所有境界法中的一切的緣起;緣起不是只有文字本身的意思,而是有真如現起的無量無邊的功德。真如衪是平等性的,你在貪瞋癡裡面可以看到真如的平等性嗎?那你要說真如心衪沒有看見、衪也看不見、衪聽不見、也不會覺、也不會知、不會嗅、不會嚐,真如衪本身不現起這樣的見聞覺知性。請問你所證的真如,你如果是想要附會佛法所說的真如,你如何知道衪是不見不聞的?即使把自己的勉強不見不聞拿過來用,你意識心還是不是真如,它們是兩個不同樣的心體,而意識心這心體隨時會滅除的。如果是說自己能夠出生的,這都是落於境界之中了,因為眾生所以為自己能夠出生、自己所得的、自已所想的、自己修行所成就的,往往就是意識心的境界,認為這樣的心自己有自性。實際上真如衪的自性衪是宛然的、法爾如是;真如的平等性是永遠平等無二的,不論這時候觀察、那時候觀察,乃至於觀察眾生心,這時候觀察、那時候觀察,這時候你所看到的真如並沒有差異,衪還是平等不二。如果不是如此,那你所看見的就不是真實法,而是自已所想像的因緣、時間彙集的,自己被真如所出生的法自己還不知道。
所以這種甚深第一義諦、不可思議法,不是一般人可以隨意套用,也不是一般宗教可以假借這樣來說,他在貪瞋癡諸法之中來成就佛道。這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沒有得證真如的時候,你就不可能成就諸法,你只有在自己的想像中去施設而已。實際上不管怎麼樣,你所施設的都是別人所告訴你的,那就有可能是錯誤的。透過親證這樣的諸法中,我們就可以瞭解到即使是證悟的人,他一樣要面對境界,面對境界的時候,他一樣要削減自己的貪瞋癡;所以他更不可能離開菩薩戒,去做種種的違背菩薩戒精神的種種事情來。所以如果是有人主張貪瞋癡中可以成就佛道,他主張貪瞋癡是涅槃,卻違背了這樣的義理,他就是邪見。
對於二乘人來說,他們會想說我如何知道你所說的真如一定是真實的?,那我們可以回到《中阿含經》來說,這段說:「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也就是說這個識能夠入胎的、能夠住胎、能夠出胎,能夠陪著名色增長,讓名色能夠長大,乃至於一起老死;這個識就是名色的因緣、名色的根本,乃至於過去的名色的習氣,所有一切都有帶過來,產生今世的名色,這個就是佛法所要說的識。也就是說這個識是不同於六識的識,六識的識是不能到未來世,因為能到未來世的識,就是屬於第七識和第八識。意根衪可以繼續在這個法中繼續永現,唯有阿羅漢在入無餘涅槃的時候,可以把祂滅除,滅除以後就說沒有意根。然而第八識衪是永遠存在的,任何一位有情都無法滅除這個真如。至於眾生所理解的六識就是含藏於名之中,就是名色這個名之中,祂就是識蘊;所以此識非彼識,祂不能自己作自己的因,因為諸法不自作,意識不能夠自己作自己出生自己的因,意識必須要別種因緣來出生。那有的人他會想:那很好我就是靠緣起法來出生。這樣我們來看到《雜阿含經》:「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佛說到名色的真正的源頭,到底是因為什麼樣才出生名色?結果是識。那識的源頭又是誰?誰出生這個識?這個識就不同於六識的識。佛說沒有源頭可說,這個識再過去沒有任何一個法可以出生衪。也就是說從本體來看,十因緣所說的本體不能再被其他諸法所出生──就是這真如體衪是永遠常住的。十二因緣就說衪所含藏的種子,可以由過去的無明、行所產生,所以我們應當繼續向佛法中究竟行來邁進,邁向佛果,成就佛菩提道。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39集 如來斷習氣與異熟生死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要講的是「如來斷習氣與異熟生死」,我們來看到經文:「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為佛。」另外一段經文是:「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我們先來說前面一段。聲聞、緣覺二乘人,雖然能夠斷除煩惱的現行,可是他對於煩惱的習氣種子,卻是無法連根拔斷,因為他一樣會恐懼未來的生死;而對於習氣種子,因為不能善於觀察、不能瞭解有這個第一義諦的甚深之理,所以他對於習氣種子是沒辦法斷根的。如來則不同,能夠拔一切煩惱現行,以及習氣種子的究竟根源,所以稱之為佛。也就是說煩惱障的部分,能夠究竟一切清淨而無有遺漏的只有如來。
然後我們來看到第二段經文。疑的兩種,一個是關於煩惱,這樣所產生的疑惑、疑慮,二乘之人他可以將這樣的疑惑疑慮予以斷除,因為他可以斷除現行。他可以知道我今天為什麼在貪瞋癡上,起種種這樣的煩惱行,原來我的過去生,對這樣的真實義理知見並不清楚,所以我才會墮於這樣的煩惱;因此我只要將這樣的疑惑來斬斷,我就可以離開這樣的煩惱了。所以他以快速的方式斬斷自己貪瞋癡的現行,讓自己符合如來所規定的一些律儀,例如: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種種施設的這些律儀戒,讓他能夠從身心裡面,去相應於這些律儀背後所相應的功德法;所以他對於煩惱就不容易起現行,乃至於最後連這現行能夠除斷。可是對於這個習氣的本源,到底還有無量無邊的這些種子,道理是什麼呢?他並不管。因為他並沒有要繼續過無量劫的修行,他只想解決這一生、這一世,在人中、在南閻浮提這個世界目前的這些事情,所以他不需要去管未來我是不是要跟眾生來相處種種;然後相處的時候,是不是會把我的煩惱拉起來?是不是會讓我心不清淨?他都不用,他這時候只要專心用功就好了。可是如果是這樣,他對於分段生死雖然能夠斷除,但是對於無記,他的疑惑是沒有辦法斷的。
在經典裡面提到:無記是包括身語意業,乃至於四大種、五根,以及許許多多的法,乃至於十八界,最後還有無記異熟之法。那我們今天要特別針對二乘人所不能夠深入的無記異熟,來作為說明。這就說並不是無記只有異熟這件事情而已,這異熟也包括了一切的分段生死,所謂異熟生死它就是變異,變異最後會成熟。我們所栽下的業種往往都是如此,因為有異熟的緣故,所以不容易現起這些功德法,因為眾生的異熟往往都是染污法,往往都是跟三毒——貪瞋癡來相應。這些種種你可以來斷除,可是對於最後走向非是煩惱性的這些無記的異熟,這樣甚深的這些異熟處,卻沒有辦法來加以斷除的。因為二乘人沒有修學大乘法,所以對於無記——非有善惡之處的這些異熟,到底應當如何處理呢?並不知道。
然而如來對於這兩種疑惑都已斷除,所以稱之為佛。那我們來看到這一點,可以瞭解說:如來對於習氣的種子,要入地的這些菩薩們來進行斷除,因為你透過境界法裡面,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在境界中。根據你在境界法中,實際上同樣的道理,你心識、心地、心想,以及思惟、思索,都是落在於境界之中;你是於六識相應的情況下,然後來現起這境界相。現起了境界相並沒有什麼好與不好,因為菩薩是要在無量劫中廣利於人天,所以對一切境界相會勾引出你許許多多的習氣的種子,你過去生因為怎樣的染著、因為怎樣的情境而出現,你會造什麼樣身口意行。那你可以說我這一生,我就儘量不跟眾生來見面,這樣我就叫斷除嗎?當然不是。如果你說你忍辱的功夫很好,那一個人整天在你旁邊吵鬧,你想:那我就不要見到他就好,看到他就躲起來,這樣我就叫斷除嗎?當然不是如此。而菩薩在這樣的菩薩行的過程難行能行,就是可以面對許許多多的境界,而把他過去生所染著的這些習氣來現起來,然後現起來的過程中又可以加以斷除。因為他可以知道、如實地看見:確實我的真如並沒有隨著這個習氣現起,而變成現行的過程中,而有任何一分的染著,而是維持平等性在安住;所以我應該轉依我的真如,我應該將我所證悟的真如來作我現在意識心的調伏,因為意識心的調不調伏,只要透過這境界想我就可以知道,我確實在這個情況下是沒辦法克制自己的。
所以菩薩這過程中,他可以用更細微的心行來檢驗、來檢查,他就不會一直墮於他沒有辦法在這種習性雜染下,他無法斷除根源。因為菩薩在這過程,有時候你要示現為人天種種,不是一定是出家,往往許多時候你也是作在家人。在家人的話有更多的煩惱性纏縛,這煩惱都是來自於過去生,以及你要攝受的眾生。眾生他對於學佛,他不一定有興趣,因此在這過程中,你會知道眾生有各種體性上、個性上,以及他各種煩惱,還有他的業報的種種差別。雖然這本身,他的許許多多的煩惱及業報差別,跟你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因為你可能是他的眷屬,你可能是他的親人,你可能是他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你就會受到感染,你就會也變成你的境界相。他的境界本來是應當他自己去獨受的,可是我們卻在這個過程中,就不知不覺的就會進入到這境界裡面。
在這境界中就要去想:這境界是真實的嗎?是如何跟我們六識心相應的?那如何跟生死相應?如何怎樣的知見這樣可以轉這境界?或是這境界應當怎麼樣的加以調伏?怎麼樣加以讓它能夠向著佛菩提道,而方便攝受一切的有情,以及自己的煩惱?這些都是屬於菩薩在三大阿僧祇劫裡面,應當一直修學,從最後入地以後有更細微的心行,可以來作習氣種子的檢查,可以反覆地一直一直在這心細的領略過程中,可以透過禪定的這樣的殊勝,可以來檢驗自己有沒有將這習氣予以斷除?自己是不是常樂於眾生得到一切的利益?當眾生做了一些些少的功德,是不是心裡面可以替他稱讚、替他隨喜?而眾生想要成就功德的時候,是不是願意施與援手、願意幫忙?諸如等類,這些都是菩薩摩訶薩在這過程中會繼續不斷地修學,因為他想要斷這習氣,而不是任由這習氣滋長而不去理它,只勉強斷現行。另外對於變易生死,最後佛地的時候方斷,所以菩薩在這過程中,會去瞭解變異的過程,到底哪些是非善非惡?但是這細微的功德處,應當是如何發起?為什麼法界有諸等等的這些相貌?為什麼有諸等等菩薩的三昧?這些我是不是應當一一修學?因此菩薩最後於這過程中,具足所有的智慧一切無餘,而發起所有的一切三昧力,而能夠現起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就是因為斷了這些所有的疑惑。
我們來看到《大寶積經》這麼說:「又舍利子!言非處者,若謂如來習氣相續,無有是處,言是處者,一切如來習氣永斷,斯有是處。」這意思在說明佛的是處非處智力。如果說如來還有習氣的話,這樣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處就是說有沒有這樣的事情呢?沒有!然後哪一件事情?關於如來與習氣這件事情,要說一切如來習氣都已經斷除了,才有這樣的道理。因此有些外道他們說:「我們本來就都是佛,後來因為染著、因為貪愛、因為三毒——貪瞋癡,所以我們最後才下墮人間。」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沒有叫作本來就是佛,然後還會再下墮的,沒有這種可能。因為既然是佛,就一切煩惱的現行以及習氣就會永遠斷除,這樣才是真實智力。所以如是說本來就是佛這道理是不對的,因為一切眾生雖然有佛性,一切眾生雖然有真如,但是因為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不能親證、不能得證。乃至於二乘人根本連這樣菩提心都無法發起,又如何能夠得證這真如心呢?
我們來看到下一段經文,《大寶積經》繼續說:「復次舍利子!言非處者無所攝受,乃至如來於現在世,有障有礙智見轉者,無有是處,言是處者有所攝受,佛薄伽梵於現在世,無障無礙智見轉者,斯有是處。舍利子!是名如來處非處智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這意思在說如來處非處智力,就是如來是處非處智力,就是說什麼樣事情有可能發生,什麼樣事情不可能發生,什麼樣道理有可能存在,什麼樣道理不可能存在,這就是屬於是處非處。如來在現在世,祂的智慧知見是沒有辦法有任何障礙的,祂的知見能夠運作隨意地轉動,隨著如來的一念而永遠無有障礙,這樣才是真實知見。所以如來祂所斷除的一切習氣,而能夠現起一切無有障礙的智慧,以及洞徹眾生的一切法的能力,乃至一切諸法、器世間的能力,這些就是屬於無上了義的究竟覺悟,所以說是佛。我們透過這一段經文,這樣可以瞭解:如來對於習氣是完全能夠斷除的。並不是像世間人所以為的,然後不瞭解真正的習氣;他們以為阿羅漢已經將習氣斷除,實際上阿羅漢並沒有,只有佛才有辦法將這些來作為斷除。
我們再看另外一段經文,在《勝鬘經》有說到:「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勝鬘經》對這個地方有作了重大的開演,就說明阿羅漢辟支佛這樣的二乘人,他沒有辦法斷除的煩惱有兩種。然後這兩種叫作住地煩惱還有起煩惱,阿羅漢在這過程中,他可以勉強降伏的有四種,哪四種呢?就是見一處住地,以及欲愛、色愛、有愛,這意思是說三界愛。這四種住地生起它一切相應的起煩惱,這起煩惱就是說它剎那的意識心不斷地相應;當然不能說二乘人對於意根是完全沒有領略的,只是說他領略的比較少,那我們就說是意識心來相應。可是除了這個四個住地之外,實際上,二乘者心沒有相應到無始無明的住地,所以說他沒有辦法將這個住地煩惱來加以斷除。他雖然勉強斷除了前四種的現行,可是對於第五種無始無明住地,他是沒有辦法斷的:乃至於說真正的起煩惱,看似它好像已經不跟他意識心相應了,但在無始無明處,有那麼多那麼多的上煩惱作為所依,就是對於究竟佛地不能夠明了,對於究竟佛地所知道的法界的一切諸法不能明了。
所以在追求佛果的菩薩有許許多多的上煩惱——就是超過這世間一切諸上的這些煩惱,它們是以無明住地,來作為所依的,這些二乘人並不明了。他們並不明瞭的情況下,所以他們會以為他們起煩惱斷除了,實際上也是沒有。所以二乘人說他們斷除了煩惱障,或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他們是沒有辦法斷除煩惱障的;因為煩惱障的廣闊,廣義上來說,就是有這樣多的五住的這個住地,然後一切煩惱,目前的起煩惱,以及上煩惱之所依也是沒有斷除。所以二乘人應當說,他只有斷除了煩惱的現行;所以我們不能夠說,二乘人斷除了煩惱障,其實二乘人也不會這樣來說。然後最後的起煩惱,它什麼時候會相應呢?就當二乘人學習作菩薩的時候,他開始會去想:我如何證這個真如?找到這個真如?找到這個真如這樣實相以後,如何知道這真如所含藏的一切功德法藏?這時候他要找真如、他要參究,就會起了很多煩惱,這時候才會跟起煩惱有少分相應。因為他要找破除無明住地的真如,所以這些究竟地能夠全部的煩惱障斷除,以及所知障斷除唯有如來,所以不當於二乘法中,來去思惟這樣是究竟的。
那我們來看到下一段經文,《勝鬘經》又說:「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恆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這段在說:無明住地是一切最大的,這個力量可以讓就如同惡魔波旬他的惡魔天、他的魔宮,比起三界的他化自在天、欲界第六天還要來得殊勝一樣;無明住地的力量,超過前面四個住地。所以阿羅漢他們沒有辦法斷除這些上煩惱,因為他們沒有辦法來接觸、來破除這無明住地;因為對於無始無明的障礙,就是最大的根源,就是不瞭解真正法界的實相。法界的實相不能明了,沒有辦法親證,即使是明了、親證以後,還有許許多多的這個上煩惱,會變成起煩惱。所以二乘人智力所不及,只有如來佛菩提智慧可以斷除,所以對於如來,經典中有如是來稱說讚歎。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如來作意一念所緣,諸大菩薩,無量百千那由他劫,住不思議解脫三昧,不能知其功德邊際。」因為如來可以在祂一念所緣之下,來示現種種不可思議,如同在法會中安住,可是眾生所見各自不同:有的眾生看見如來這時候才剛出家,有的看見如來這時候才剛向外道修學這樣的法,然後有的看見如來才剛開始前面說的——作為王子出家以後來修法,乃至種種苦行最後成就佛果,乃至見如來身量各自不等。這就告訴我們如來不可思議,如來斷除一切習氣以及異熟生死。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之菩薩正行(一)–第38集 法性:別相與總相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講的子題是:「法性──別相與總相」。
我們來看一下經文。「了知法性故名為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這段經文在告訴我們:你要瞭解法性必須要對於所有的法性要圓滿、通盤的瞭解。粗說來說有總相和別相。總相就是說一切修學佛菩提道的人,乃至一切修學二乘菩提的人,都可以瞭解的,在這共同相上並沒有特別的差異。聲聞和緣覺的人他們可以知道這樣的總相,就知道這世間法的粗略相;因為他們透過諸法的無常,瞭解到這是苦、空、無我,這樣種種的這個道理,然後來確認他們不應該在這個諸法中一直地作生死輪迴的困頓,所以他們向著解脫道來進行。可是他們所有的方法就是來滅除自己的蘊處界的法,因為他們蘊處界的法就是在三界出生的種種相。可是有其相呢,並不知道這根源是什麼;這根源就是來自於這別相的體性,這別相的體性就是佛菩提道。因為「假必依實」,真正的東西才能夠出生一切森羅萬象之法,因為被出生的它並沒有真實的自性可說;如果是真實的法,它就不需要透過其他的法才能夠出生。凡是被出生者就會有滅的時候,會滅盡、會消失;然而真正的無生法,這就是別相智慧,也就是說,佛菩提道所要說的就是法界的根本、法界真正的體性,然後從中來開演,方便來說出二乘人所要追求的涅槃。因為二乘人想要親近這個涅槃,可是卻又不想要作這佛菩提道的許許多多的功課;因此他們只想要知道:我是不是可以進入涅槃?佛就施設了一個方便的方法,乃至於 佛施設的時候,作了更多的方便,就是我們之前說的這些大菩薩,就來示現這些聲聞人的老師們;他們個個很快的能夠成就大阿羅漢,然後這些老師就很快的可以說,他們已經知如真──知道這個毫不動搖的道理,知道這個有本自如如的道理是真實的。這個從來不動搖,還有本自如如的道理是什麼?就是涅槃。因此從這些老師們,以及當時候的如來 釋迦牟尼佛所開演的道理是一貫的,所以三寶如是說,這些弟子們就依示奉行。照著這方式來作;可是他們並沒有真正找到真正的涅槃的實相,而是向著涅槃的方式來前進。
我們要提到:到底四聖諦和十二因緣法,這樣來說的道理,在大乘法中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到《楞伽經》這麼說:「云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成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這一段我們先來解釋一下。這一段就是說:佛菩提道所說的這個本住法,就是一切諸佛所成就的這個佛果之道。不論如來有沒有出世,法界就是有這個真常之理;這個真常沒有動搖過,祂如如不動,祂永遠不會受到法界的一切變異、一切無常然後而變動,這就是真如。所以阿羅漢證得了這個道理,就說這叫知如真。可是雖然證得這個道理,卻沒有辦法親證這個本來真正的這個真如。知道道理和有所親證是不同的,所以二乘人只能說他是聽聞隨學,卻沒有辦法成就真正的四聖諦法,以及十二因緣法,以及佛菩提道的真正這個真如心。
我們再看這一段經文「『大慧!於意云何?彼士夫作是道及城中種種樂耶?』答言:『不也!』佛告大慧:『我及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槃,於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這意思說,那個男子他找到這一個古城,他進去之後,難道這條道路以及這個古城,以及他在中間受這個真常之樂,這都是他自己早就作好的嗎?不!而是因為法界就有這本住法,法界就有這樣不是無常之法,而是永遠常之法;這個常之法不是語言文字、不是戲論、不是言說、不是哲學,而是一個實體。然而一些不能接受這樣看法的人,他們就把緣起說當作是一個言語上的一個思想,卻不能說這樣的真如性,實際上才是出生萬法的本源。所以如來在這邊說:不管我在中間是如何的演說,實際上我所說的一切諸法都是來自這本有、本住的常法,這是法界的常法;所以說我如來沒有說過一個字,因為一切諸法都是由這本住法所出生的,不是離開這本住法,而說我是如來,而說有如來。
所以中國的禪宗祖師們對於這個地方有所開演。像是趙州禪師,有人來請教這第一義諦,就是說這真如祂到底在哪裡呢?趙州禪師就說:「那你去喝茶吧!」這在公案叫喝茶去。後來他的弟子發現師父都這樣對人來說、這樣的引導,因此他覺得喝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這樣怎麼可能會證悟這個真如呢?所以他就來問師父,趙州禪師一樣回答他:喝茶去。然後趙州禪師還有很出名的,關於這狗牠有沒有佛性呢?趙州禪師有時候說有、有時候說無,乃至於禪師們還說,這道就像是一個乾掉的大便,直接說一個乾屎橛。讓後世這些許多人,他們認為禪師所造的這個詩詞,詩句裡面有深刻的意境,以為這樣的意境就是人生所追求的佛法。然而並非是如此,乾掉的大便這裡面有很深的意境嗎?所以不應當如是想,應當想真如的體性到底是什麼呢?真如祂沒有見聞覺知,因為這些體性,祂讓六識來作這些見聞覺知的相應,可是真如本身卻不會見、不會聽、不會覺、不會知;祂從來不會作主,可是祂卻能夠出生一切萬法,而祂不會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就是在於說祂對於萬法,祂沒有纏縛性、祂沒有染污性,也沒有清淨性;祂離開一切的染污、一切的清淨。所以沒有辦法去直接瞭解這真如的平等性到底是如何,許許多多的人就墮在這詞句之中、就墮在公案之中,沒有辦法切入這個別相。
這個別相呢?就告訴我們:二乘法的一切,都是因為有大乘法這個真如心才得以出現;不是因為這真如心,祂是不可見或是祂不容易親證,就讓你對於二乘法就產生傾斜,認為二乘法中就已經是完美的究竟。不!二乘法的一切這個總相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有別相之法──這個法性的體性,才得以成立,如果說我們今天來看到涅槃,如果涅槃裡面跟我一點關係都沒有,那你為什麼要去追求這樣的二乘涅槃呢?既然跟你沒有關係,你追求的你也不應該會得到它;那你說:將來我可以入涅槃。那就要更問:如果將來你可以入涅槃,那你是哪一個我在入呢?二乘人要滅掉所有的我,這個我都要滅除的,你現在所知道蘊處界之法都要滅除,如何說還有一個我,可以走入涅槃呢?聽到這樣的道理,一般人真的是難以相信,因為他也想說:我就是要追求涅槃,如果你這樣講,不就是沒有涅槃嗎?如果說涅槃有我,聽起來不對!如果說涅槃無我,聽起來也不對!如果說有我,那就是有世間我嗎?有蘊處界我嗎?有這三界我嗎?如果是有這三界我,那就不應當說涅槃是無生無滅;因為三界的我,都有一個很清楚的體性——就是有生有滅;那應該就變成一個會變異的、一個會生滅的涅槃。如果是有這樣的事情,那大家還來追求涅槃作什麼呢?所以不應當如是說。所以你要說涅槃有我或無我,都是在這些可思議法來作種種的思議,不能曉得佛法就是說不可思議之法;所以只有一個方式可以圓滿的解釋,就是不論你修學與否?你成就與否?就應該回到《華嚴經》所說的: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看一切大地一切有情都說:都有一尊像我一樣功德具足的佛。每一位有情都有,乃至於螻蟻,螞蟻地上這樣不斷地爬,牠看起來那麼深的無明,牠一樣有一尊佛,只是說這尊佛還沒有成就,所以牠功德無法現起。
好!我們再繼續來看。我們舉一個公案來說,有外道來問佛,他說:「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最後 世尊良久,外道因而讚歎: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這段的公案一般人更沒有辦法解釋了,因為外道問的問題 佛陀並沒有回答,佛陀經過時間很久還是沒有回答,這外道就很高興他說:大慈大悲的如來!你讓我真的開解這個殊勝的義理,令我得入這真實法中。也就說他進入別相而產生了根本無分別智;就是他找到自己的真心、找到這真如、找到佛法說的如來藏。如同《華嚴經》有許多人、有許多菩薩示現為外道,實際上都是菩薩。這位外道實際上在修學這根本究竟處,然後他問 佛,佛沒有回答他,可是他卻能夠證入。因此就有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說:佛就在那裡打坐,佛就在那裡靜坐。他們有的人應當是這樣的認為,所以他們就說:那你靜坐的話別人就會開悟嗎?這樣就很奇怪,靜坐是你開悟還是別人開悟呢?而且靜坐法是難以直接跟佛菩提道的明心來能夠相應的,所以這段公案也是非常的困難。那我們要瞭解:世間大部分說公案的人,不論在家、出家,對於第一義諦涉獵非常少,對於法性中的安住並不是完全瞭解,所以他對於涅槃有我、無我他不清楚。既然不清楚,就是對於自己應當修學的地方、應當建立的般若智慧還沒有正確的知見,所以對於這樣深的公案沒有辦法理解,最後只能夠整天的打坐。可是這樣的修學方法是錯誤,即使是 世尊顯示祂明心、顯示祂見性,祂方便以化身 釋迦牟尼佛的方式來告訴我們,明心要如何的明心,見性要如何的見性,這都是世間人所難以想像的。
我們再說到二乘人,可能有些人他就不服氣,他想說:我在總相上安住,這樣有什麼不對嗎?這個阿含就是阿笈摩,這個就是真正的經典。可是我們要知道阿笈摩真正的義理來說,它只是往著一個地方走、向著一個地方前進;可是既然它要開演這樣的法,當時候的聲聞人所說的法,所以它只是聲聞道,阿含就是阿笈摩,這樣的阿含的字眼就是阿笈摩的字眼,一樣可以用在印度教中。所以並不是大家所瞭解的、所以為的,這就是真正的成佛之道,實際上這並不能夠成佛。二乘法所成就的最高極果,就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能夠作的就是灰身泯智,滅除自己蘊處界我,而能夠向著佛道的方便道而前進。可是 佛在《楞伽經》裡面說到,這樣的法最後他還是要回來,因為在無餘涅槃你就像是一個酒醉的人,只不過這時間非常的久遠、非常久遠,久遠到難以思議。經過這難以思議的時間以後,這樣滅盡的阿羅漢他還是要回來──這是佛所說的真諦,因為他沒有辦法於涅槃中久住的。在涅槃中的久住境界實際上就是真如獨存境界,真如的獨存境界裡面還是有智流注,祂的功德一樣的現起。只不過什麼時候會從涅槃法界、這唯一法界中而能夠出離,我們並不清楚;然而佛說一定會離開這樣的界,不會完全滅除掉三界諸法。
所以我們透過這樣應當瞭解,法性雖然說有兩種,可是總相和別相還是有別;只有別相真實的智慧才是應當要修學,只有別相的智慧才可以發起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看到《華嚴經》所說的善財童子,他歷經五十三參,參訪到非常多的善知識,透過善知識的教導,他一步一步走向了等覺地。所以用這樣來讓我們自身可以瞭解,學佛當然是困難的,可是這真實的法性才有真實的自性,其他來污衊如來藏說叫自性見,實際上如來藏祂是真實有自性的,其他的一切諸法是沒有自性的,沒有自性就不可能是常。只要違背了法界常住之理的,不管你要說是有自性、無自性那都好,那都是戲論。因此不能相信如來真實常住的,在佛法中就是外道;因為你不能瞭解佛是真正成就者、佛是不變易者、佛就是這個如。即使是有疑惑,有疑惑的話而不隨便說出來,但是最後這疑惑還是要消除;因為離開了這真實法並沒有一法可以安立,乃至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森羅萬象、宇宙洪荒,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有這個真如心在起無量無邊的功德。祂有無量無邊的體性,所以這世界才得以成立,乃至讓我們的業果能夠如實的現起,讓我們過去與現在、讓我們現在與未來都能夠連結。所以我們的修學才會有個究竟,不會我們今天所修學,到未來世有胎昧就全部歸零;不是如此!所以應當相信法界常住的真如體性。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