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概說–第87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三)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將繼續上一集的主題: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在前面兩集分別說明了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本性清淨而有雜染;第二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生無滅,不分別六塵,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性寂滅。今天將講解第三個重點: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的智慧,是聖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無法了知的。
自古以來,證悟這件事乃是生死大事,也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小根小器的人所能企及;所以在叢林中,有很多禪師終老到死猶未破參,是很稀鬆平常的事。由此可知,破參一事真的很不容易,一定要有很特殊的因緣,才有可能破參。
譬如古時雪峰義存禪師,乃是當代有名的證悟禪師,在未破參前,三度參投子大同禪師,九度參洞山良价禪師,仍不得入處,最後是在師兄巖頭全豁禪師的幫助之下才證悟的。在古時候,要往返兩地不像現在有汽車可以代步,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用走路來完成的。雪峰義存禪師為了求開悟,來回往返洞山及投子山總共十二次,不僅花了許多喝水的錢,而且也穿破了許多雙的草鞋,還是沒有個入處。後來在巖頭全豁禪師與雪峰義存禪師一起外出,受到下雪的阻礙而在鰲山稍作休息,在這當中,巖頭全豁禪師幫助雪峰義存禪師證悟,遂有雪峰義存禪師在鰲山成道之美譽。
由此可知,證悟這件事猶如金字塔最頂端的部分,僅有少數人可以破參,不是多數人,所以在叢林中才會有「證悟是大丈夫」的說法出現。為什麼?因為禪師一旦破參了,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稱呼你是男人,不是女人;也不管你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稱為黑衣,不是白衣。所以,想求證明心的菩薩們一定要了知,證悟在菩薩五十二個階位當中的哪一階位,應該圓滿什麼次法才能夠證悟;否則盲修瞎練還是與證悟無緣,永遠出不了凡夫位,一直在凡夫位打轉。
在菩薩五十二階位當中,菩薩破參前所應具足的階位,共有十六個,那就是十信位以及初住到六住。
十信位就是眾生培養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階位。這是因為,一般人從來沒有接觸佛法,或者剛從外道法,譬如基督教、回教等轉而對佛法接觸,對佛法所說的法產生了信心。也就是說,這一類的人在這一階段剛剛開始聞熏佛法,信心不是很堅固,所以才會有進進退退的現象出現。信心堅固者需要一個大劫,信心不是很堅固者需要一萬個大劫,才能轉入初住位。
當菩薩具足圓滿十信位以後,知道要行菩薩的六度,所以開始進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當菩薩將圓滿六度波羅蜜多時,必須進行四加行來斷我見,也就是要進行煖、頂、忍、世第一法,作為學人欲進入唯識性前、在破參明心之前熏習參禪重要知見的階段。當學人能夠將四加行圓滿,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也就是如實了知五陰都是虛妄不實的,因而斷了我見、身見,如此才能轉入七住位去參禪。由此可知,六住位以前都是在培植自己的福德、定力與慧力的次法階段,如果沒有滿足這些條件,是不可能去斷我見及身見的,更不可能轉入七住位去參禪。
當菩薩滿足六住位後,轉入七住位開始參禪前,必須尋找真善知識教導參禪正知見;如果沒有去尋找真善知識,想要破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唯除他是乘願再來的菩薩。待他找到真善知識教導參禪的正知見,就會依照真善知識教導的方向去參禪。剛開始參禪沒有方向,所以到處碰壁;待有了方向,日也參、夜也參,參得死去活來,表示這位菩薩因緣漸漸成熟,只待什麼時候破參了。這時候,佛菩薩會觀察因緣,如果這位菩薩的因緣成熟了,佛菩薩就會給這位菩薩這麼「一念相應」而已,菩薩就破參了,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有別於凡夫的菩薩。
當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會發現,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眾生所認知的心真的有很大差別;眾生所認知的心是有見聞覺知的,而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沒有見聞覺知,祂不分別六塵,不分別六塵的體性就是祂的清淨性。當你找到時,就看你能不能安忍,有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如果你無法安忍,也沒有善知識攝受,當然不會安忍及接受,自然退失佛菩提;或者你無法安忍,但是有善知識攝受,雖然剛開始能夠安忍及接受,可是疑見未斷,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見又恢復了,還是退失佛菩提,與一般的凡夫一樣;或者你能夠安忍,又有善知識攝受,當然不會退轉佛菩提,唯除你不再信受善知識說法以外。
綜合上面所說,如果在破參前、破參後都有佛菩薩善知識加以攝受,以及自己能夠安忍,才不會退失佛菩提,才能繼續往前邁進。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攝受,很容易退失佛菩提。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曾明心過;只因為沒有遇到佛菩薩、真善知識加以攝受,遇到不好的因緣,於一劫乃至十劫當中退失佛菩提;並於退失佛菩提後,於一劫、十劫乃至千劫,起大邪見及造作五惡十逆,無所不造。
從上面的例子告訴大眾兩件事實:第一件事實,就是要培植福德。從菩薩十信位一直到六住位滿心,主要是在培植福德;如果福德沒有圓滿具足,根本不可能遇到真善知識來教導參禪正知見,以及如何參禪;如果福德沒有滿足,就算善知識幫忙而開悟明心了,由於沒有足夠的福德來莊嚴明心所應具備的條件,還是會退失佛菩提的。第二件事實,真善知識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教導,想要破參真的很不容易;又,如果沒有真善知識攝受,當你證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一般而言,無法安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本來無生;如同經中所說的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一樣,遇到不好的因緣,最後還是退失佛菩提。既然退失佛菩提,當然不能成為七住位不退的菩薩,也無法成為 佛在經中所說的習種性人。
既然菩薩能夠明心,當然發起了不同於二乘人及凡夫的智慧,那就是有了法身德,以及般若的智慧的般若德。所謂法身的智慧,就是明心的菩薩親證法身之所在,知道祂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不同於未破參前,只知道有法身存在,可是祂在哪裏,不知道。因為菩薩親證法身之所在,以及知道祂本有的真如性,也就是知道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以及對六塵如如不動,所以發起了般若的智慧。這兩種智慧是不共二乘的,因為這兩種智慧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既然連二乘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說等而下之的凡夫,當然更不知道了。
菩薩明心了只不過是七住而已,還有三十五個階位要一一去親證,還有將近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成就佛道。然而菩薩證悟明心所發起的智慧,只不過是總相智而已,也就是有了根本無分別智;還有別相智,也叫作後得無分別智,要一一去親證;並於別相智圓滿以後,才能修道種智。所以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九曾開示:見道有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並於這兩種見道具足圓滿以後,才能轉入諸地修行。論文如下: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真見道後方得生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成唯識論》卷九)
說明如下:於十迴向位快滿心的時候,也就是進入初地之前要作四加行,當四加行圓滿及見道,發起了智慧,能夠體驗真如,成為通達位的初地菩薩。菩薩於七住位證得真如,亦名見道。這樣的見道可分為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菩薩真見道所證的智慧,名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這是因為菩薩親證人我空,法我空所顯示的真實理,也斷了一念無明的見一處住地煩惱,以及打破了無始無明隨眠;雖然菩薩親領受真如,但要經過多個剎那以後,才能心得決定而不動搖。相見道乃是真見道以後才發起的智慧,以及菩薩依真見道的總相智一一去觀察、一一去領受真如有種種的別相的智慧。真見道是親證真如所顯的真如性,相見道是親證真如有種種的中道的法相;這兩種智慧以第一個證真如的智慧較為殊勝,這是因為,沒有前面的真見道就不會有後來的相見道出現,這也是這首頌特別說明的地方。前真見道是根本無分別智攝,後相見道是後得無分別智攝。
從 玄奘菩薩開示可知,要成為初地通達位菩薩,一定要作四加行,並於四加行圓滿及見道後方能體驗真如;所以見道可分為兩種——真見道及相見道,這兩種見道圓滿後,才能成為初地通達位菩薩。這兩種見道,以第一種真見道較為殊勝,如果沒有前面的真見道,就沒有後來的相見道;所以,相見道要以真見道為基礎才能成就的。其中真見道所證的智慧為根本無分別智,亦名總相智;相見道所證的智慧為後得無分別智,亦名別相智。
這分明告訴大眾兩件事實:
第一件事實,要成就初地菩薩,一定要圓滿真見道及相見道才能成就,不是單單只有真見道才能成就初地菩薩。因此,如果有人主張悟了就是初地菩薩,你一定很清楚,這個人絕對是凡夫不是菩薩。因為菩薩親眼看見自己只斷了我見,以及斷了無始無明這一小部分,仍然還有我執、我所執、習氣以及絕大部分的無始無明尚未斷盡,猶待菩薩一一去斷除;所以說,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的人,真的很荒唐。
第二件事實,菩薩悟了只不過是七住滿心的菩薩,僅有總相智而已。也就是總相智剛剛發起而已,連別相智也沒有,更不用說有道種智了。為什麼?因為菩薩證悟發起的總相智,只是剛發起下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而已,而下品的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都還沒有圓滿具足,怎麼可能發起初地菩薩應有的中品妙觀察智及平等性智呢?所以說,菩薩明心只不過有了總相智,猶待菩薩以總相智為基礎,去觀察真如有種種的中道性所發起的別相智,待別相智圓滿通達了,才有可能成為初地菩薩。所以說,提出悟了就是初地菩薩的人,真的不懂佛法。
當菩薩通達別相智成為初地菩薩以後,開始進修無生法忍的道種智,而無生法忍的道種智專門在八識心王用心,專門在真如所生的一切法去用心,一一去體驗法無我智,一一去圓滿法無我的智慧。所以,初地滿心菩薩可以成就慧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世五蘊身,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到了三地快滿心,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成就俱解脫境界而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上用心;如是一一經歷四、五、六地,乃至到等覺地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專修福德以成就自己的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種隨形好,於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上升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各於四方行走七步,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隱現種種神通及智慧境界,示現如同凡夫一樣;最後在菩提樹下明心及眼見佛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說到這裏,不知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有沒有發現,從一開始講三乘菩提共道,一直講到三乘菩提的不共道,最後都匯歸到哪三德?或許有些菩薩一經提醒已經知道答案的,是的!那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也就是說,從第一集開始講到現在的第七集,其實都是圍繞三德的範圍來講,從來沒有離開過三德的範圍。
這三德有三乘的共道及不共道。共道的部分就是解脫德,能夠解脫三界生死的功德。聲聞緣覺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都是虛妄,所以願意將自已的蘊處界消滅,願意自我消失入無餘涅槃;未入無餘涅槃前,證得還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所以說,二乘人僅證兩種涅槃——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菩薩則不然,於六住位透過四加行了知蘊處界虛妄,證能取與所取空,有了少分的解脫德;並於四加行完成之後,尋找真善知識來建立參禪正知見及如何參禪,一念相應慧證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發起了法身德與般若德;然後再來反觀自己的蘊處界真實虛妄,發起了解脫德。這三德當中的解脫德是共三乘的,法身德與般若德是不共二乘的,唯有大乘的菩薩才能證得。
其中菩薩剛明心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的第一種涅槃。菩薩依此三德次第進修,於十迴向位滿心前,斷了五下分結成為三果人,證得 佛在《增壹阿含經》所說的有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證的第二種涅槃。於初地滿心證得慧解脫境界,可以證無餘涅槃,是為菩薩所親證的第三種涅槃。但是菩薩不取證,繼續留惑潤未來生,一直到最後身菩薩誕生人間,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是為菩薩所證的第四種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的無住處涅槃;然後再依初地前所發的十無盡願,繼續利樂有情無有窮盡。
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不共二乘的法身德與般若德,真的不是凡夫與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不說佛地以及地上菩薩的智慧,單單是七住明心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境界,已經不是凡夫及二乘愚人所能了知的境界。這樣的境界,就算是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三明六通阿羅漢,窮盡所有的智慧與神通,也是無法了知七住菩薩明心的境界。所以說,阿羅漢在明心的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真的沒有說法的餘地。阿羅漢連明心菩薩的境界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對三賢位以上的菩薩境界,當然是更無法了知了。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下一集將繼續談三乘菩提不共道其他的部分,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86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二)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將繼續上一集的主題: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在上一集,曾舉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十,來說明什麼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最後歸納為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本性清淨而有雜染;第二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生無滅,不分別六塵,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性寂滅;第三個重點、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的智慧,是聖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無法了知的。其中第一個重點已經在前一集說過了,如果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想要再一次瞭解裏面的內容,請到正覺同修會網站瀏覽。
這一集,將針對第二個重點加以說明。第二個重點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生無滅,不分別六塵,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性寂滅」。也就是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始劫以來就在,從本以來沒有出生過,既然沒有出生過,當然不可能消滅;祂從來不在六塵作種種分別,所以不分別六塵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清淨性;既然不分別六塵,所以世間的語言文字到這裏就斷了,眾生種種的心行到這裏也就消滅了。
或許有人會懷疑: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的從無始劫以來就在嗎?或者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的不分別六塵嗎?等等。既然有人會懷疑,當然要針對這兩項加以一一說明,這樣眾生才能夠分辨誰說的是真的,誰說的是假的,不是嗎?
首先針對第一項來討論: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不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在?在佛門中有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很多人能夠朗朗上口,那就是《心經》。佛弟子們都知道,《心經》是《大品般若經》六百卷濃縮成《金剛經》,然後再將《金剛經》濃縮成《心經》;也就是說,佛在《大品般若經》說了六百卷濃縮最精華、最精髓的經典就是《心經》。在《心經》不是有這樣開示,「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嗎?其中不生不滅就是指這個真心,也就是指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從來沒有出生過。既然沒有出生過,還有消滅的時候嗎?當然沒有嘛!既然祂不生也不滅,不就代表祂從無始劫以來就在嗎?當然是嘛!
因為有這個無始劫以來就在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真心,所以眾生所面對的一切境界,從來沒有自外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既然一切眾生所面對的種種境,沒有自外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眾生所造的種種業,當然也不能自外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再由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含藏業種帶到未來世,出生了新的五陰身,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導致眾生枉受生死輪迴之苦,無法出離三界而得解脫。
聲聞緣覺親自觀察到這個五陰身乃是痛苦的根源,所以願意將這個五陰身滅盡,也願意自我消失而入無餘涅槃,所以 佛說二乘無學證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然而,菩薩不僅看見這個五陰身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而且他還親證二乘人所不能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可以現前觀察五陰運作當下就是涅槃;這個五陰身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因,藉著種種緣而出生,攝屬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局部體性。既然菩薩知道五陰身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局部功能差別,不能自外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有,所以不斷地取得未來世的五陰身修行,來成就菩薩所應證的四種涅槃之最後一個涅槃——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
所以,不論是凡夫、二乘人、菩薩,都因為有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存在,不僅成就一切諸法,而且還成就二乘人親證兩種涅槃、菩薩親證四種涅槃。所以,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三說得非常好:「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真的是如此啊!如果不是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存在,還有您的存在嗎?既然連自己都不存在了,還有一切法乃至涅槃可得嗎?顯然沒有嘛!所以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從無始劫以來就在,世間最長壽當然非祂莫屬了;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五陰世間、沒有任何一個山河大地的器世間的壽命比祂還要長,所以說祂的壽算是無法計算的。既然本來有,不是靠修行而得來的,當然是常住法;靠修行得來的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當然不是 佛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然而在佛門中,有人主張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意識是常住法,卻不知道意識乃是生滅法。
譬如有一佛門外道,堅持意識是常住法,不是生滅法,在他們所出版的刊物這樣開示著:「中道第一義善,就是師父說法、諸位聽法這念心,不散亂、不顛倒、念念分明,處處作主,定慧不二這一念心,要把它延續下去,一個鐘頭、兩個鐘頭……一天、兩天、四天……就有辦法認識這一念心,這個就是自己。」然而,說法這一念心、聽法這一念心,乃是耳識、意識所攝,在睡著無夢時統統不見了,還會有不散亂、不顛倒、念念分明的現象出現嗎?顯然沒有嘛!既然不存在,說法這一念心、聽法這一念心還會是從無始劫以來就存在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嗎?顯然不是嘛!這位佛門外道所說的法根本不是佛法,乃是外道法,讓眾生墮入意識我之常見外道中,誤導眾生非常嚴重。
又譬如有一位坦特羅佛教行者,其說法如同剛才那位佛門外道所說的一模一樣,將意識可斷之法當作是常住法,當作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他這樣主張,大意如下:為了能夠達到所謂證悟的境界,修行者會以禪定觀想的方式進行,所以捨離了粗重的意識,並驅動了粗重意識的氣,因而進入細微意識,並且最後能夠轉化進入最細微意識,也就是最根本的清淨心。然而佛弟子都知道,不管意識細到如何程度,仍然是意識,仍然是意根、法塵相接觸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
又譬如,在欲界最粗重的貪乃是男女貪,並於其中所產生遍全身的樂觸,都是意識所行的境界;如果不是意識在分別樂觸,還會有「遍全身之樂觸」這個法出現嗎?當然沒有嘛!所以說,不斷保持遍全身快樂覺受,怎麼會是常住法呢!為什麼?因為那是本無今有的法,本來沒有,因為貪愛執著,導致後來遍全身樂觸出現;既然遍全身的樂觸出現了,未來當然無法持久;所以不是常住法,不是 佛所說從無始劫以來就在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因此,坦特羅佛教行者主張,不斷地保持遍全身快樂覺受,不僅可以得解脫,而且也成就他們所說的「成佛之道」;您一定很清楚知道,那是滿口的荒唐言,也是大妄語業,是會讓眾生下墮三惡道的不善法,怎麼會是 佛所說的正法呢?這是因為,坦特羅佛教行者,一直以保持遍全身快樂覺受,當作最究竟的法,當作至高無上的法;然而這樣的法,乃是意識所行的境界,根本不是 佛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境界。所以說,坦特羅佛教所謂的最究竟無上法,原來是究竟無下法,沒有比這個更會讓眾生下墮三惡道的法了。
更何況,意識從欲界最粗重的男女貪,細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的意識境界,那已經是三界最微細的意識境界,以不反觀自己,處於定境法塵境界中,仍然是 佛在《楞嚴經》所破斥的境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所以說,縱使意識從最粗重的欲界貪愛境界,轉化到最微細的非想非非想天境界,仍然是意識所行境界,仍然離不開意識,怎麼會是佛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呢?
所以說,坦特羅佛教所說的法,乃是誤導眾生走向貪愛執著的惡法,不是善法,也是讓眾生下墮三惡道的惡法。然而很多眾生沒有智慧,無法分辨邪師所說的外道法,一直在護持他們,乃至毀謗真善知識為邪魔外道,如果不是末法時期,何能至此!這也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菩薩看見邪師誤導眾生,當然不會袖手旁觀,當然會出來摧邪顯正作獅子吼,讓邪法無法再依附佛門而誤導眾生,讓眾生可以遠離惡法,回歸 佛所說的正法。
接下來,針對第二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分別六塵」來討論。要說明之前,還是舉經典來說明。在《金剛三昧經》曾開示:【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金剛三昧經》)
說明如下:心王菩薩向 佛禀白:「尊者!我於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任何所得。為什麼?菩提性中沒有任何得與失可言,也沒有任何覺與知存在;祂不分別,不分別就是祂的清淨體性。祂的體性沒有任何錯雜,也沒有語言、言語可說;祂不落兩邊,雖然體性畢竟空,卻出生了萬法,所以非有非無;祂的體性離見聞覺知,出生了見聞覺知的七轉識,所以非知非不知……」
從心王菩薩向 佛禀白可知,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從本以來就是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所以心王菩薩才會說,不分別諸法相的體性,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清淨體性。這樣的道理如果向凡夫說明,尤其是從根本否定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存在的應成派中觀六識論者,那是無法接受的;乃至性障很重的人,更是無法安忍而毀謗。這樣的人也是《央掘魔羅經》所說:「於五趣中支節不具,輪轉生死,受一切苦。」都是因為不信受、輕慢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緣故。
不僅《金剛三昧經》如是說,《維摩詰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占察善惡業報經》等等,都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分別六塵。譬如《維摩詰經》開示:「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也就是說,不分別六塵,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體性,不管是內六入、外六入,對六塵都不分別。又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遠離一切諸分別,心行處滅體皆如。」也就是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遠離種種分別,種種的心行到了這裏都消失不見了,所以祂的體性是如如不動的。又譬如《占察善惡業報經》開示:「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也就是說,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從本以來不分別六塵,祂的體性是圓滿清澈的,具足一切能生萬法的體性。
不僅經典這麼說,連開悟祖師也這麼說,譬如黃檗斷際禪師曾說:「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卷一)
黃檗斷際禪師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本身是離見聞覺知,卻出生了見聞覺知的七轉識,去作種種分別;如果你想要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應該在見聞覺知運作的範疇去找,也不要從起心動念處往下尋找,因為這些都落在見聞覺知的境界中,不可能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果你想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則要透過見聞覺知心,往離見聞覺知的方向,去找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未來有因緣就可以親證了;並不是要捨離見聞覺知的功能,讓祂處於無分別的狀態,以為已經找到無分別的真心,那是不正確的;因為他已經落入見聞覺知的境界中,根本不是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真心。從黃檗斷際禪師的開示可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從本以來不分別六塵,從本以來離見聞覺知,不是現在才不分別六塵,不是現在才離見聞覺知。
既然經典以及證悟祖師都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離見聞覺知,不分別六塵,以此標準來簡擇諸方大師說法,就會知道諸方大師所說的法到底符不符合佛說。
譬如有一佛門外道主張:沒有妄想執著的心就是真心。有一天在自己的網站上,答覆一位網友這麼說著:「禪宗祖師有說到『無心』,但『無心』不是否認真心的存在,而是要無妄想執著的心,真正的心才能顯露。那是用功的方法論。」這位教禪的佛門外道告訴大眾,只要沒有妄想執著那就是真心。請問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這個會是 佛所說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嗎?顯然不是嘛!因為沒有妄想執著的心,正是意識心所攝,是有見聞覺知的。當你自認沒有妄想執著時,到底有沒有知?當然有知嘛!如果沒有知,怎麼會知道自己沒有妄想執著呢?所以說,當自己認為沒有妄想執著時,自以為沒有分別,自以為沒有妄想存在,其實已經妄想執著了,已經落入意識的見聞覺知當中!不是嗎?
又,這位教禪的佛門外道,在他的網站針對《心經》的修法這樣寫著:「要如何才能『自在』呢?很簡單,只要『自己』『在』,就能『自在』。凡夫所以不能『自在』,就是『自己』常常不在……所以,要『自在』,必須自己常『在』,心與身合,身在哪心就在哪,心與身合一,不要身心分裂。如此,自己常在,自然就常『自在』了。」從這位教禪的佛門外道說法可知,認為自己常在就是自在,已經落入意識我當中,正是我見未斷的人;這樣我見未斷的人,卻在書中公開已經明心見性了。請問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有這樣未斷我見的明心菩薩嗎?顯然沒有嘛!如果有的話,那一定是凡夫菩薩,不是證悟的菩薩。
由於這位教禪的外道我見未斷,卻自稱已經明心見性,已成就「未得謂得,未證言證」的斷一切善根的一闡提人。這樣的人,他從無始劫以來所培植的善根完全消失不見了,成為地獄種性人,未來將在三惡道受無量苦;再回頭已經是很多劫、很多劫以後的事了,早已經不堪回首了。
綜合上面可知,學人想要在佛法上有所成就,一定要先建立真心的正知見,那就是認定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不分別六塵,本身離見聞覺知,未來才有可能證悟;如果不是這樣,認定祂能夠分別六塵、有見聞覺知的體性,想要證悟只有等到驢年的到來才有可能證悟。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僅能講到第二個重點結束。下一集將繼續講第三個重點: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的智慧,是聖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無法了知的。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85集 三乘菩提之不共道(一)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所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不共道。
前一集已經談到大乘有四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七住菩薩所證的涅槃,他可以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而且如如不動,也是菩薩所親證的第一種涅槃。有餘依涅槃是菩薩於十迴向位快滿心時,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所證的涅槃,也是菩薩所親證的第二種涅槃。無餘涅槃是菩薩於初地滿心時所證的涅槃,這樣的境界相當於二乘慧解脫阿羅漢的境界,也是菩薩所親證的第三種涅槃。這樣的無餘涅槃菩薩可以取證,可是他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取得未來的五蘊身去修學佛法,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如是一一經歷二三四五地,乃至等覺地、妙覺地仍不取證,一直到最後身菩薩,於菩提座下成正等覺時,才取證無住處涅槃,這也是菩薩所親證的第四種涅槃。
這四種涅槃當中,通三乘的有兩種涅槃,那就是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不通二乘的有兩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這分明告訴大眾,大乘法函蓋了二乘法,二乘法是佛從大乘法所析出來的法,也是佛專門為二乘人急著出三界以求解脫生死輪迴的法。這也是大乘法較二乘法殊勝的地方。不要說別的,單單說七住菩薩所親證的第一種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阿羅漢在菩薩面前沒有開口的餘地,為什麼?因為這不是阿羅漢所行的境界,而是菩薩親證及領受的境界。
譬如菩薩對阿羅漢說:「當你入了無餘涅槃時,根本沒有證涅槃。為什麼?因為你的五陰十八界都滅盡了,還有誰證涅槃?」當菩薩提出這樣的看法時,阿羅漢一聽,菩薩說的的確是事實;因為阿羅漢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不再三界現身意,連意識覺知自己有沒有證涅槃都不見了,還有誰證涅槃呢?根本沒有人證涅槃嘛!只是 佛方便說阿羅漢證涅槃。這時候,阿羅漢只會贊同菩薩的說法,絕不會反對。
又譬如,菩薩告訴阿羅漢:阿羅漢是將自己的蘊處界滅了證涅槃,可是菩薩不用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仍然保留蘊處界的同時,就已經證涅槃了。當菩薩提出這樣的說法時,阿羅漢就算窮盡他的神通與智慧,也無法想像:「為什麼菩薩連五蘊身都不用滅盡,就已經證涅槃了?」當阿羅漢無法回答的時候,還會反對菩薩的說法嗎?當然不會嘛!
上面所說都不是阿羅漢所能了知的境界,唯有菩薩才能了知,所以,阿羅漢在菩薩面前真的沒有開口的餘地。這是因為,菩薩所知所證的,已經函蓋阿羅漢所不知所不證的範圍;而且阿羅漢所不知所不證的範圍,卻是菩薩窮盡三大無量數劫才能成就的。由此可知,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已經不是二乘無學所能了知及想像的,更何況是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阿羅漢更是無法想像了;所以,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是不共二乘的。
或許有人會懷疑:「菩薩所證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住處涅槃不共二乘,很可能是你自己編造出來的,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你所說的是真的?」既然有人會懷疑,當然要解釋。身為佛弟子,對 佛在經典的開示總該相信吧!因此舉經典來證明。
佛在《解深密經》曾開示:「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解深密經》卷一)
佛開示:「這個阿陀那識,也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祂所含藏的一切法很深很細,不是一般人所能了知,祂的法相也很微細,所以有很多人無法親證祂;又,這個阿陀那識,所含藏的種子流注的速度又快又多,好像瀑流水一樣,在很短的時間所流過的水量又大又多;一般眾生是無法了知這個道理,所以我釋迦牟尼佛,不為凡夫及二乘愚人開示這樣甚深的道理;恐怕他們將阿陀那識當作眾生我,而落入常見當中。」
佛已經很清楚告知,祂不為凡夫及二乘愚人開示阿陀那識,所以凡夫及二乘愚人,根本不知道一切有情的真心——阿陀那識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真實道理。為什麼 佛不為凡夫及二乘人開示?因為這個法甚深極甚深,眾生不容易信受,乃至聽了會毀謗,所以 佛不隨便為凡夫及二乘愚人開示這樣的法。從這裏可以證明,佛在《四阿含》,只開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也就是無餘涅槃還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存在,所以 佛沒有很詳細為聲聞人解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種種內涵。既然 佛連阿羅漢都沒有開示,更不用說會對凡夫開示了。
雖然 佛沒有對凡夫及二乘愚人開示甚深的道理,可是對菩薩卻是很詳細開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種種內涵,為什麼?因為菩薩最終是要成佛的,如果佛沒有為菩薩一一詳細解說,菩薩根本無法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如果連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都沒辦法親證,菩薩未來又如何能成佛呢?所以,佛一定要為菩薩很詳細講解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種種內涵,讓菩薩可以一一去親證,一一去體驗,未來才有可能成就佛道。
譬如菩薩想要明心,就要經歷十信以及菩薩六度共十六個階位,於具足定力、慧力、福德種種莊嚴以後,未來才有可能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成為七住滿心菩薩。又譬如菩薩想要眼見佛性,必須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成為七住滿心菩薩以後,再來培植福德、看話頭功夫,以及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等等;未來因緣成熟時,才有可能眼見佛性,成為十住滿心菩薩。
又譬如,想要轉入初地菩薩,一定要成就四件事:第一件為避免眾生被邪師誤導,菩薩出來摧邪顯正,出來救護眾生所培植的廣大福德;第二件,要有百法明門的智慧,也就是要有八識心王等百法配合運作的智慧,能為眾生解說唯識的種種內涵;第三件,要有初禪遍身發的功夫,成為最頂級的三果人,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成就 佛在《增壹阿含經》所說的有餘依涅槃功德;第四件,在 佛前勇發十無盡願,盡未來際利益眾生無有窮盡。能夠圓滿具足這四件事,才能圓滿十迴向位,成為初地入地心菩薩。
又譬如,菩薩於三地滿心、六地滿心、七地滿心、十地滿心,可以成就 佛在《楞嚴經》所說的色陰盡、受陰盡、想陰盡、行陰盡的功德,乃至於妙覺位成就識陰盡的功德。待妙覺菩薩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夜睹明星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由此可知,佛一定要為菩薩很詳細解說菩薩五十二階位的種種內涵,讓菩薩可以依此次第修學,最後得以成就佛道。然而,二乘人最終的目的是要入無餘涅槃,與成佛無關,所以佛不會為二乘愚人很詳細解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種種內涵;頂多告訴二乘人:無餘涅槃還有一個本際、如、我、入胎識等真心存在,所以二乘無學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既然 佛連二乘無學都不會詳細解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內涵,更不用說 佛會對凡夫解說了。這也是 佛在《解深密經》特別開示「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的真正道理。
既然菩薩所證的涅槃與二乘所證的涅槃有很大的差異,佛當然要將這些差異處詳細加以說明,這樣才能顯示大乘之所以為「大」、小乘之所以為「小」的真正道理。菩薩依 佛開示,了知三乘菩提差異以後,才能發起菩提心,才能發起菩薩性,願意依照 佛所施設菩薩法道去修行,也願意為眾生無私無悔地付出,未來才有可能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
既然如此,接下來應該探討的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什麼?
正如 玄奘菩薩開示:【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成唯識論》卷十)
也就是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諸法相貌所顯示的真實理與如如理,本性清淨,卻含藏了七轉識染污的種子,猶待菩薩一一去汰換清淨,乃至究竟清淨;祂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需要菩薩一一去開發去顯示;祂從來沒有出生過,未來也沒有消滅的時候,體性猶如虛空,分明顯現;祂是一切有情的根本依,如果沒有祂,有情則不能稱為有情了;祂也是一切法的根本,諸法都是從祂而出生,沒有任何一法可以外於祂而存在;既然諸法都是從祂而來,諸法當然是祂的局部體性,所以諸法與祂的關係是非一非異;祂本身不分別六塵也不思量,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所以世間的種種言語,到這裏就斷了,眾生的種種心行,到這裏也就滅了;菩薩能夠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聖人所行的智慧境界,不是外人所能了知的;祂的體性本來是寂靜的,所以稱為涅槃。
玄奘菩薩已經很清楚告訴大眾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本性清淨而有雜染;第二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無生無滅,不分別六塵,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性寂滅;第三個重點,菩薩親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的智慧,是聖人所行的境界,凡夫及二乘人是無法了知的。接下來,針對這三個重點一一詳細說明。
第一個重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自性清淨而有雜染」,這可以分為兩項說明:
第一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一切法的根本,與諸法非一非異。世間所認知的一切法,譬如電腦、飛機、飛彈、山河大地……等,都是由意識所分別出來的法,所以才會有一切眾生所領受的諸法出現。意識是為識陰六識所攝,六識的出現,是六根與六塵相接觸而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出生;六根與六塵都是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出生,所以說一切諸法都是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藉緣而生;諸法從本以來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局部體性,攝屬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與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非一非異。譬如手與身體的關係,手是手,身體是身體,是二不是一,所以非一;但是手不能離開身體而有,它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非異。合此諸法與本來自性清淨的關係,名為非一非異。由此可知,一切法不能離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有,離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有一切法,乃至有生住異滅可言,都是言不及義,無非是戲論。
在佛門中有很多人,包括大法師大居士在內,不知道諸法都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為因,藉著種種緣而出生。所以有愚癡的眾生,尤其是應成派中觀六識論的出家法師居士們,從根本否定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存在,認為一切法只要有緣就可以出生,成為 佛所說的無因唯緣的斷見外道。然而這些斷見外道的法師居士們,明明知道菩薩所說的法為正真,不但是如理而且也如法;可是礙於面子的問題,礙於名聞利養的問題,有的私下抵制菩薩所說的法,有的在網路上匿名無根毀謗,乃至有人公開對菩薩興訟;不知道這樣的抵制、毀謗與興訟的結果,未來將會有非常嚴峻的果報,還自以為自己是在「捍衛正法」,真是愚癡啊!
第二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自性清淨而有雜染。說到這裏,有很多人對這一點很有意見,尤其是應成派中觀六識論的法師居士們,一直無法認同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因為他們是以世間法來看待,而不是以真實佛法來看待。世間人所認定的:清淨永遠是清淨,染污永遠是染污,不可能清淨當中還有染污。所以,應成派中觀六識論的法師居士們,向來不相信清淨當中還有染污;對於提出自性清淨心還有七轉識染污種子的人,認為他們的說法是外道法不是佛法。可是他們這樣的認知,反而是與真實佛法完全背道而馳,自己變成外道而不知,反而評論真善菩薩所說的法為非法,乃至作無根毀謗,真是顛倒啊!
或許有人會提出:「你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自性清淨而有染污?」既然有人懷疑,當然要提出證據來證明。當佛弟子對法有所質疑時,當然要以經典為依據來證明。
在《勝鬘經》佛曾開示:【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勝鬘夫人向 佛稟白難以了知的微妙法之後,佛就隨喜說:「就是這樣子啊!就是這樣子啊!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自性清淨而有染污,有兩種法難以了知祂的真實內涵,那就是:自性清淨難可了知;這個自性清淨心含藏了七轉識的染污種子,所以眾生才會被種種煩惱所染,這樣的道理真的是難以了知。這兩種難以了知的法,只有 勝鬘夫人以及明心以上的大菩薩才能親證及了知的境界,其餘的聲聞人,僅能相信佛語開示。」
佛已經很清楚開示,自性清淨心而含藏了七轉識的染污種子,這樣的道理僅有 勝鬘夫人以及明心以上的菩薩,才能親證及了知的境界,聲聞人僅能相信佛語開示,卻無法證得。既然 佛開示,聲聞相信佛語開示,才能知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等而下之的凡夫當然更無法了知。應成派中觀六識論的法師居士們,既然連 佛開示的「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都不相信乃至否定,不僅是凡夫,而且還成就謗佛、謗法的重罪,未來將如何承受這樣嚴峻的果報呢?如果明知而故意否定佛的正法,那是愚癡人專幹的傻事,不是嗎?
限於時間的關係,僅講完第一個重點。另外還有兩個重點,將於下次繼續說明,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84集 大乘解脫道之四種涅槃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所要談的題目是:大乘的四種涅槃。
前一集已經說明,二乘解脫道有兩種涅槃,那就是:無餘依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乃是二乘無學捨壽時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願意將自我消失入無餘涅槃,獨處於無有一法存在的極寂靜境界中;這也證明了無餘涅槃還有本際存在,也是 佛在《阿含經》所說實際、如、我、入胎識等異名,所以阿羅漢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又,有餘涅槃有二種:第一種是,二乘無學未捨壽前,仍有飢餓冷暖等微苦要領受;第二種,佛在《增壹阿含經》卷七曾開示,斷了五下分結的三果人,未來是可以般涅槃的。然而,佛門中大部分的人,僅知道第一種有餘涅槃,而不知道有第二種有餘涅槃。
接下來,談的是大乘的四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要談這四種涅槃,不得不介紹菩薩的法道,因為菩薩的法道已含攝這四種涅槃。
什麼是菩薩的法道?那就是菩薩有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也就是說,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一一經歷了菩薩五十二階位以後,在等覺位已經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僅是福德而已,所以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統統布施出去;待菩薩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以後,轉入妙覺位,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明心見性,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如是菩薩一一經歷了五十二階位,才成為究竟佛,這就是菩薩的法道。
已知菩薩有五十二階位,接下來要談五十二階位的真實內涵。這五十二階位乃是佛為菩薩所施設的修行道,佛弟子應該依照佛的開示一一去圓滿,不能躐等而過;否則在菩薩法道將有所偏差,與大乘法道越離越遠了。
所謂的十信位,就是對佛開示產生信心的階位,從一開始對佛的開示產生微劣的信心,一直到具足信心,共有十個階位。在這十個階位,有的對佛開示勇猛精進,很容易具足十信位應有的福德,所經歷的時程大約是一個大劫;有的人對佛開示無法馬上具足信心,所以有進進退退的現象出現,所經歷的時程大約一萬個大劫。如是經歷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才能圓滿十信位應有的福德,因而轉入十住位,開始修菩薩的六度波羅蜜多。
當菩薩轉入十住位時,開始修六度的第一度布施,也就是菩薩開始行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盡量去滿足眾生的需求。如是布施圓滿以後就會想持戒,從五戒、十戒乃至菩薩戒,只要能夠利益眾生清淨的法,無一不受持。受了戒以後,就要安忍戒律的規定,還要安忍眾生無理的要求,因此菩薩六度的忍辱。但是要能夠忍辱戒律及眾生的要求,就必須精進去實行,才有可能成就,因此轉入菩薩的精進度。待精進度漸漸圓滿以後,轉入菩薩第五度的禪定度,隨緣隨分修禪定。如是漸漸圓滿禪定應有的福德以後,這位菩薩就會思惟:「難道修學佛法單單只有修集福德嗎?」等他思惟以後,發現修學佛法不單單只有修集福德而已,還要有智慧,所以去尋找善知識,安止於善知識;這表示這位菩薩的修學般若的因緣已經成熟,所以才能夠接受真善知識的教導,得以圓滿六住位轉入七住位。由於跟隨真善知識,承事供養的關係,真善知識教導他參禪的知見,並於二六時中參禪;於因緣成熟,一念相應慧,找到一切有情的真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得以發起菩薩的般若智慧,轉入八住位繼續修學佛法。
當菩薩找到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證得四種涅槃的第一種涅槃。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具有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本來性是指,這個真心無始劫以來就在,未來無量劫以後也在,不是經過修行才有、才存在的心;自性性是指祂有種種的自性,譬如祂真實存在,祂如如不動、不會六塵等等;清淨性是指,祂隨七轉識於六塵中運行,而自身不於六塵起任何貪染喜厭等等;涅槃性是指祂處於沒有任何一法存在之極寂靜的境界中。
當菩薩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時,發起了三種功德:法身德、般若德及解脫德。所謂的法身德,就是菩薩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所在,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種種名,譬如第八識、自心如來、如來藏、法身等;所以菩薩找到自心如來時,有了法身的功德。菩薩有了法身德以後,發起了根本無分別智,也就是總相智;然後依此總相智的智慧,來修學三賢位菩薩的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乃至佛地的一切種智。如果菩薩沒有發起總相智,根本無法修學後得無分別智、道種智乃至一切種智。當菩薩有了法身德、般若德以後,以此二德來觀待自他有情的蘊處界本來就虛妄,因此菩薩有了解脫德。然而這三德當中,三乘共道的地方就是解脫德,不共二乘的地方就是法身德與般若德。
菩薩的解脫德與二乘人一樣,都可以現前觀察蘊處界本來虛妄。正如《心經》開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觀察真心本來就自在的菩薩,用參禪方式去尋找一切有情的真心,於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找到一切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因而成就《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般若正觀現在前」的道理。當菩薩現前觀察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真心,祂是常住不壞的,而祂所生的蘊處界,卻是剎那剎那生滅的,是可壞之法,所以照見五蘊皆空。然而,照見五蘊皆空的同時,也觀照到真心本來就離見聞覺知、不會六塵,當然沒有任何苦厄可言;既然沒有任何苦厄可言,當然就度了一切苦厄,不是嗎?所以說,菩薩依其所找到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來觀待一切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因而成就菩薩的解脫德。
然而,菩薩明心成就菩薩初果所證的解脫德,與二乘初果有同有異:相同的地方,同時斷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不同的地方,菩薩觀察蘊處界等一切法,都是從真心出生的,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部分,因此不共二乘。
當菩薩明心圓滿七住以後,轉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於十住位中,熏習眼見佛性的正知見,培植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所需要的福德,鍛鍊看話頭的功夫,於鍛鍊看話頭成熟後去參究;當因緣成熟時,一念相應慧,用父母所生肉眼而眼見佛性,得以成就「如幻觀」,圓滿十住位而轉入十行位中。當菩薩眼見佛性圓滿十住,相當於二乘解脫道的二果人。此中三乘有同有異:同的地方,三乘都是薄貪瞋癡;不同的地方,是菩薩親眼看見自他有情身心與山河大地虛妄,這樣的境界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因此不共二乘。
菩薩眼見佛性圓滿十住位,轉入十行位,開始荷擔如來家業,出來摧邪顯正及救護眾生,並觀察七識心的現行與微細的心行,由是漸漸伏除所知障相應的異生性,漸漸圓滿十行位應有的功德;於十行位快滿心時,成就一種現觀,名為「陽焰觀」,因而圓滿十行位,轉入十迴向位中。
菩薩圓滿十行位以後,轉入十迴向位,繼續摧邪顯正,繼續救護眾生,使得心清淨、漸漸廣大,也累積自己的福德;加上有初禪的定力,使得自己的性障永伏如阿羅漢;有了初分的道種智,能夠了知百法明門的內涵;並於佛前勇發十無盡願的增上意樂,以及完成初地前所需要的四加行,成就一種現觀,名為「如夢觀」,圓滿十迴向位,因而轉入初地修行。當菩薩於初地前,使得自己性障永伏如阿羅漢,如同二乘解脫道的三果人;這樣的菩薩三果人,正是 佛在《增壹阿含經》卷七開示,是可以般涅槃,也就是可以取證有餘依涅槃。這樣的有餘依涅槃,乃是菩薩所證四種涅槃的第二種涅槃,這樣的有餘依涅槃,十迴向快滿心的菩薩就已經有能力取證了。
當十迴向菩薩圓滿如夢觀以後,轉入初地,開始行菩薩十度的第一度布施,尤其是法布施,繼續摧邪顯正,救護眾生迴向正道;如是不斷地修集福德,不斷地在無生法忍用心,不斷地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使得菩薩漸漸圓滿初地的功德;於初地快滿心的時候成就一種現觀,名為「鏡像觀」,因而圓滿初地,轉入二地修行。這時候初地菩薩雖然可以取證慧解脫的果證,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從這裏可以了知,初地滿心菩薩相當於二乘慧解脫阿羅漢,是時解脫,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但菩薩不入無餘涅槃。這也是菩薩所證四種涅槃的第三種涅槃,這樣的無餘涅槃初地菩薩已經有能力取證,只是不取證而已。
當初地菩薩成就鏡像觀,因而圓滿初地,轉入二地、三地修行;於三地不斷地修集福德,不斷地在無生法忍用心,不斷地斷除習氣種子隨眠;當菩薩於三地快滿心時,加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五神通,使得菩薩成就一種現觀,名為「谷響觀」,因而圓滿三地,轉入四地、五地、六地修行。這時,三地菩薩雖然可以取證俱解脫的果證,可以入無餘涅槃;可是菩薩不入無餘涅槃,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從這裏可以了知,三地菩薩相當於二乘的俱解脫阿羅漢,是不時解脫,可以隨時捨壽入無餘涅槃的;但菩薩不入無餘涅槃,為無生法忍繼續往四地邁進。
菩薩圓滿谷響觀後,轉入四地、五地、六地邁進。由於六地菩薩不斷地修集福德,不斷地在無生法忍用心,不斷地斷除習氣種子隨眠,使得菩薩於六地快滿心的時候,成就一種現觀,名為「似有非有」,因為心清淨的關係,自然證得滅盡定,成為六地滿心菩薩。這樣菩薩所證的滅盡定,卻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六地菩薩不僅有無生法忍福德,而且還斷除習氣種子隨眠,這不是同樣具有滅盡定的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
當菩薩圓滿六地轉入七地,乃至轉入等覺位修行,於等覺位沒有任何一法可以修學,所欠缺的單單只是福德而已;所以,在整整一百劫中專門修集福德,「無一時非捨身時,無一處非捨命處」,只要眾生有所需求,統統布施出去。
待菩薩百劫修集福德圓滿以後,轉入妙覺位,上升天上;於天上觀察因緣成熟,誕生人間;於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上品妙觀察智、上品平等性智、大圓鏡智現前;於夜後分天剛亮時眼見佛性,成所作智現前,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證得無住處涅槃,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佛地的無垢識與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等二十一心所有法相應,所以每一心王、每一心所有法都能獨立運作,隨緣赴感靡不周,利樂有情無有窮盡。這時佛地所證的無住處涅槃,也是菩薩所證的第四種涅槃。
從上面分析的結果,可以知道下列兩個重點:
第一點、菩薩可以親證四種涅槃,那就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是菩薩於七住的時候所證的,他可以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如如不動,分明顯現,沒有不顯現的。這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 佛在《阿含經》所隱說的本際、如、我、入胎識等異名。有餘依涅槃是菩薩於十迴向位快滿心,而且性障永伏如阿羅漢的階段所親證的,這是因為菩薩已經離開欲界愛而發起初禪,成就菩薩三果所證的涅槃;這樣的涅槃是 佛在《增壹阿含經》所開示的有餘依涅槃,與四果阿羅漢未入無餘涅槃前仍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有所不同。無餘涅槃則是菩薩於初地快滿心時所證的境界,相當於二乘慧解脫阿羅漢的境界;他是可以取證無餘涅槃的,可是菩薩不取證,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繼續在無生法忍用心。如是菩薩雖然在初地已經可以親證無餘涅槃而不取證,為了無生法忍繼續留惑潤生,繼續取得未來的五蘊身修學佛法;如是一一經歷了二三四五地,乃至到等覺地、妙覺地仍不取證;一直到最後身菩薩於菩提座下成正等覺,才取證無住處涅槃。所以說,菩薩其實是有能力取證無餘涅槃的,只是他不取證而已;單單這一點已遠遠超過二乘人所能思量的,故名菩薩不可思議的地方。
第二點、菩薩親證四種涅槃,二乘人僅能親證兩種涅槃,其中的差異乃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以及佛地的無住處涅槃。會有這樣的差異出現,乃是二乘人的法道與菩薩的法道大不相同。
二乘人的法道,僅是觀察蘊處界而已,不知道一切有情的蘊處界,是以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出生為因,藉著種種緣,從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出生的。由於二乘人只要了知蘊處界虛妄,將自己的見惑、思惑之煩惱現行斷除,未來是可以入無餘涅槃的;至於二乘人知不知道有一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實存在,那已經不是重點。這也是 佛在《阿含經》隱說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最主要原因,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可是菩薩的法道與二乘人的法道不一樣,這是因為菩薩要利益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以及有許多的法、許多的福德、許多的三昧等等要修學,來莊嚴自己及自己的佛國淨土,而不是以入無餘涅槃為主要的目標;所以,佛才要為菩薩很詳細、很深入地說明菩薩的法道,以及四種涅槃的種種內涵,讓菩薩可以依此而修學,以及一一去親證及領受;並於三大無量數劫後,可以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來利益更多的有情成就佛道。
所以說,菩薩的法道與二乘的法道是截然不同的,已經遠遠超過二乘人所知所證的境界,不是二乘無學所能想像的,名為菩薩不可思議。這也是 平實導師在他的書上開示,「阿羅漢在菩薩面前只能口掛壁上,乖乖地聽菩薩開示,根本沒有開口的餘地」,真的是誠實言啊!一點也沒有欺誑與自大。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還沒有講完的部分,留待下次再繼續詳細說明。敬請各位菩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83集 二乘解脫道之兩種涅槃(下)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將繼續上一集未完的題目:二乘解脫道之兩種涅槃。
上一集略為談到聲聞人透過四聖諦來作觀行,也就是聲聞人能夠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並且在日常生活當中作觀行,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真的虛妄,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然而,聲聞的初果須陀洹,可以欲界天、人間七次往返,究竟苦邊入無餘涅槃;最後還談到供養須陀洹,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今天接著上一集未說完的部分,也就是二果到四果。
首先談的是二果的斯陀含。當聲聞證得初果以後,接下來往二果邁進,名為二果向。這樣二果向的聲聞人,將自己的貪瞋癡加以淡薄,也就是將性障——貪、瞋、睡眠、掉悔、疑蓋加以降伏,尤其是欲界的男女貪降伏得很淡薄;但仍然有一分欲界愛沒有斷除,還沒有發起色界的初禪。像這樣將性障降伏很淡薄,但未發起初禪的人,名為薄貪瞋癡的二果斯陀含。這樣的聲聞二果人捨壽後,欲界天、人間一往返,究竟解脫,亦名一往來。
成為二果斯陀含以後,往三果邁進,成為三果向;這樣的聲聞三果向的人,再將五下分結斷除,也就是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貪與瞋斷除,成為三果人。斷五下分結當中,最主要就要將欲界最重的男女貪愛斷除,才能發起色界的初禪,成為三果的阿那含,也就是心解脫的三果人。所以 平實導師在他的著作《阿含正義——唯識學探源》書上指出:在阿含解脫道中,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也就是說,當聲聞初果薄貪瞋癡以後,成為二果的斯陀含,繼續進修,將五下分結當中的欲界愛斷除了,就會發起初禪,才可以稱為三果的阿那含。如果沒有發起初禪,而自稱自己是三果人,那是大妄語,未來捨壽後將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從佛法的觀點來說,要成為三果人必須發起初禪,所以要勘驗三果人的標準之一,就是要發起初禪的功夫。
然而發起初禪有三類:
第一類初禪遍身發,也就是初禪發起的時候,你的色身裏出現了一個初禪天身,這個初禪天身與你的色身,同時同處在一起。如果詳細觀察初禪天身的時候,這個初禪天身猶如一層薄膜一樣,裏面沒有像人類有粗重的五臟六腑;這是因為色界天不吃團食,以禪悅為食,所以沒有像人間那樣有粗重的五臟六腑。這個初禪天身裏面,如雲如霧,薄膜上面的每一個毛細孔都能內外相通,因而有了樂觸存在;這是因為初禪天身與欲界的色身產生了摩觸的緣故,在胸腔有樂觸出現,所以才會有初禪的樂觸出現。這樣的初禪遍身發的人,表示他的五下分結斷得很徹底,不再貪念欲界的法,所以色界天身出現在欲界的色身裏;這樣的人如果未來要往生初禪天,他是可以擔任初禪天的大梵天,而不是梵輔天或者梵眾天。
第二類,如果初禪是從身體下方的會陰出現,漸漸往全身水平運運而動,乃至遍全身,表示他的性障不像第一類遍身發的人,斷除得很乾淨。如果初禪從會陰運運而動,最後遍滿全身,表示他的初禪已經具足了;如果初禪無法遍身運運而動,則無法遍身受樂,名為初禪善根發不具足。
第三類,從頭部發起初禪,這樣的初禪十之八九不能遍全身,必然會退失初禪的定境;所以應該全力修除性障,否則終其一生不能具足初禪。
既然已經知道三果人的勘驗標準,如果有人自稱是三果人,可用下列問答來勘驗他,請他回答,譬如:初禪到底是斷了什麼煩惱而發起的?初禪的發起有幾種?初禪的境界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它有幾支功德?等等。如果他不會回答,表示他沒有證得初禪,沒有經歷初禪的境界,所以無法描述初禪裏面的種種內涵;唯除他聽善知識開示,而了知初禪的種種內涵以外。
又譬如坦特羅佛教主張,「要不斷出生遍全身的快樂覺受,未來可以成就佛門所說的初禪、二禪乃至四禪」。你一聽到這樣的說法,知道他在胡說八道,為什麼?因為能夠發起初禪,乃是離卻欲界貪愛,尤其是欲界的男女最重貪才能發起的,如果沒有離開欲界的男女貪,初禪根本發不起來的。由此可知,坦特羅佛教主張,「於遍全身快樂覺受之中可以發起甚深禪定」,那是欺騙眾生的大妄語,乃是讓眾生下墮三惡道的惡法,這樣的惡法怎麼會是佛法呢?所以說,有智慧的佛弟子們,不應該相信他們的荒唐語,應該將這樣的邪淫外道趕出佛門之外,以免讓這些佛門外道破佛正法,而且還荼毒眾生相將入火坑也。
又譬如坦特羅佛教主張,「透過修練氣功,可以成就禪定的功夫、五神通,乃至可以獲得一切種智」。如果聽到這樣說法,你一定會覺得真的很荒唐。為什麼?因為無明的消除,乃是透過歷緣對境中,將自己的煩惱現行、習氣種子隨眠,以及無始無明隨眠消除;不是透過氣功的鍛鍊,將身體加以修練,就可以將煩惱消除的。為什麼?因為修練氣功乃是健身法門,與斷煩惱、發起禪定無關;既然與斷煩惱、發起禪定無關,還有可能發起甚深禪定、五神通,乃至可以獲得一切種智嗎?當然不可能嘛!所以說,坦特羅佛教行者宣稱,「透過修練氣功可以發起禪定、五神通,乃至一切種智」,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是經不起考驗的。
此外,佛在經中開示,三果人可分為七種,包括中般涅槃有三種,以及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七種。
首先談的是中般涅槃。如果照字面解釋,所謂的中般涅槃,就是三果人於捨壽後,在中陰階段般涅槃。這樣的三果人雖然已經看見四果慧解脫的境界,可是仍然未證得;雖然已發起初禪,獲得心解脫而斷了五下分結,可是仍然有我慢煩惱未除,也就是對自我存在的煩惱尚未完全斷除;所以在中陰階段出生了中陰身,並於中陰階段,才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第一種三果人我慢較輕,於剛剛發起中陰階段,就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第二種三果人我慢較第一種三果人重,所以在第一個中陰階段結束,才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第三種三果人我慢較第二種三果人重,所以在最後一個中陰階段,才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然而這三種三果人,都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但因為所斷的我慢程度有所不同,所以才有三種中般涅槃出現。這也是 世尊在《阿含經》中,用三種譬喻來形容三種中般涅槃的內涵,譬如燒麩纔燃便滅,椎打燒鐵火星飛空即滅,以及椎打燒鐵火星未墮於地便滅。
接下來談其餘的四種三果人所證的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這一類的三果人,於往生色界天以後才般涅槃,雖然他們都往生色界天才般涅槃,可是他們的層次有差別。譬如生般涅槃,就是有一種三果人,如同前面所說的中般涅槃的三果人一樣,雖然已經看見四果慧解脫的境界,可是仍然沒有證得;雖然已發起初禪,獲得心解脫而斷五下分結,可是仍然有我慢煩惱未除;所以往生色界天後,於色界天不需觀行,不久便將我慢斷除,而入無餘涅槃,名為生般涅槃。另外三種的三果人,第一種三果人於色界天出現後,不必加行修斷我慢,自然斷盡五上分結,於初禪天隨時入無餘涅槃;像這樣不需特別加行,就能將五上分結斷除般涅槃,名為無行般涅槃。第二種三果人,要稍微加行將我慢斷除,才能於色界天取無餘涅槃;像這樣需要一世的努力加行,才能將五上分結斷除般涅槃,名為行般涅槃。第三類的三果人,要非常努力加行將我慢斷除,而且還要不斷從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乃至要出生到色究竟天以後,才能將我慢斷除,因而斷盡五上分結,捨壽後入無餘涅槃;像這樣需要一一經歷色界天的每一天以後,才能將五上分結斷除般涅槃,名為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亦名上流處處般涅槃,這也是最鈍根的三果人所證的涅槃。
從上面分析可知,三果人有七種,於欲界捨壽後,於中陰階段究竟解脫,或者上生色界天,在色界天究竟解脫,不再回到欲界,故名不還。又,三果人於人間未捨壽前,仍有煩惱應斷未斷,仍有梵行應修未修,雖然未能如阿羅漢一樣,於捨壽時當場取證無餘涅槃;但也分別於中陰階段、往生色界天般涅槃,名為有餘涅槃。
這有經典為證:【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增壹阿含經》卷七)由經文開示可知,斷了五下分結的三果人,於捨壽後,分別於中陰階段、往生色界天階段般涅槃,名為有餘涅槃;與以往所知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前仍有飢餓、冷暖等微苦所依的有餘依涅槃,有所不同。從這裏可以知道,三果人可以證無餘涅槃、有餘涅槃。
既然已說明三果人的內涵,接著要談四果的阿羅漢。成為三果阿那含以後,往四果邁進,名為四果向;這樣四果向的聲聞人,再將五上分結斷除,也就是將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癡斷除,成為四果的阿羅漢。三果人要成為四果人,最主要要將無色界的微細意識斷除,因為這個微細的意識的我慢在無色界仍然存在,不是不存在,只是很微細而已,眾生不容易察覺;因此,一旦將此微細的意識我斷除了,可以成為四果的阿羅漢,自己可以自作證:「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知如真。」由於聲聞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本際、如如、真實我、入胎識等等存在,也就是 佛在《阿含經》所隱含的一切有情的真心。由於聲聞相信佛語開示,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也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自我消失,所以於外無恐懼,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現。
這樣的四果阿羅漢可分為三種:慧解脫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三明六通阿羅漢。所謂的慧解脫阿羅漢,乃是用智慧解脫生死的四果人,他既沒有俱解脫阿羅漢有四禪八定,也沒有三明六通阿羅漢應有的三明六通,只能於壽算到了入無餘涅槃,亦名時解脫;也就是待時解脫,必須等待壽算到了才能得解脫;不像俱解脫阿羅漢、三明六通阿羅漢一樣,隨時可以入無餘涅槃。因此,俱解脫阿羅漢、三明六通阿羅漢,相對於時解脫的慧解脫的阿羅漢,名為不時解脫,可以隨時取證無餘涅槃。
由上面分析可知,聲聞人可以證得二種涅槃,那就是無餘涅槃、有餘涅槃。這是因為阿羅漢將見惑與思惑斷除,於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不在三界出現。佛說,聲聞的阿羅漢證無餘涅槃,以及阿羅漢未捨壽前,仍有飢餓、冷暖等微苦所依,證有餘依涅槃。
同樣的道理,緣覺是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了知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入無餘涅槃;更知道有一個能生名色等法的入胎識存在,所以如同聲聞人一樣,斷了三縛結成初果,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於捨壽前知道有一個入胎識存在,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也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願意將自我消失,所以於外無恐懼;於捨壽時於內、於外均無恐懼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現。佛說,緣覺證無餘涅槃,然而在緣覺未捨壽前,仍有飢餓、冷暖等微苦所依,證有餘依涅槃。
綜合上面分析可知,不論是聲聞或者緣覺的二乘人,都可以證二種涅槃,那就是無餘涅槃以及有餘涅槃。
接下來要探討的是,二乘四果人真的有證涅槃嗎?有許多佛弟子們都相信,二乘無學證涅槃;然而我們要說明的是,二乘無學根本沒有證涅槃。為什麼?
龍樹菩薩在《十二門論》曾開示:「此五陰滅,更不生餘五陰,是名涅槃。五陰本來自空,何所滅故,說名涅槃?又我亦復空,誰得涅槃?」(《十二門論》)龍樹菩薩開示,今世的五陰滅掉,不再出生未來五陰,名為涅槃;五陰本來虛妄是空相,既然都滅了,還有誰知道涅槃這個法呢?意識我也消失不見了,究竟有誰證涅槃呢?龍樹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所謂的無餘涅槃,就是今世的五陰滅了,不再出生未來的五陰;既然五陰及意識我都消滅了不再現行,究竟還有誰證涅槃呢?
由此可知,一定要有五陰存在的當下,才能知道自己已經證涅槃;如果連自己的五陰都不存在,如果連意識我都不存在,又有誰證涅槃呢?所以說,阿羅漢將自己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滅盡,入無餘涅槃,也就是阿羅漢滅盡自己的十八界,包括意識我也滅盡了,再也無法反觀自己是否存在;因為這樣的緣故,在無餘涅槃中無有一法存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哪有證涅槃?根本沒有證涅槃!可是,佛方便說二乘無學證涅槃。
然而這樣的知見,在正覺還沒有出來弘法之前,沒有人知道這樣的事實,只知道二乘無學證涅槃。當正覺剛出來弘法時,將這樣的事實和盤托出,卻被說為邪魔外道,乃至有人將正覺結緣書蒐集起來,於公開場所用一把火燒了。然而,正覺不斷的引經據典,以及用親證生命實相的內涵,一一加以闡述;近幾年來,佛教界已經漸漸接受這樣的事實,不再說正覺是邪魔外道。但是,還是有人暗中在抵制正覺的法:一者,礙於面子問題,也就是說,面子很重要,不願意拉下這個面子,所以在暗中抵制;二者,礙於名聞利養的關係,怕廣大的徒眾及供養消失,遂向徒眾宣說正覺的法不如法,發動群眾抵制正覺正法的弘揚;三者,想在經典找出證據來推翻正覺的說法,可是翻來翻去,反而證實正覺的法才是正確的,所以不敢明的來抵制,一直在暗中破壞。乃至有邪淫外道,其邪淫的本質被 平實導師拆穿後,不斷的在網站以匿名的方式,作種種的無根毀謗,真是顛倒啊!
由此可以證明,正覺所說的法為正真,這些附佛外道,在法上無法勝過正覺,只好無所不用其極,來阻礙正覺弘法。基於此,後學真誠希望這些附佛外道能夠幡然悔悟,以及改弦易轍,來弘揚 世尊的正法。能夠這樣做,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也值得後學加以讚歎;否則,毀謗正法的結果,佛說果報是非常嚴峻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及忍受的,不能不慎啊!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三乘菩提概說–第82集 二乘解脫道之兩種涅槃(上)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二乘解脫道之兩種涅槃。
上一個單元已經談到,三乘菩提共道與不共道。共道的地方就是解脫德,也就是說,二乘人對於解脫三界生死的法道,他們是很清楚的,都是觀察蘊處界虛妄以後,二乘人知道無餘涅槃還有本際存在,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於捨壽後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讓自我消失以後,入無餘涅槃;菩薩則不然,於親證自心如來以後,現前觀察自己就已經是涅槃,不必急著入涅槃,所以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不斷的取得未來世的五陰身,繼續在佛菩提道修學,來化導有緣眾生,使得菩薩盡三大無量數劫以後,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至於三乘不共道的部分,也就是菩薩有法身德及般若德部分,則留在後面單元來加以說明。
大家都知道,二乘人所證的涅槃有兩種:無餘涅槃、有餘涅槃。然而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一定要去斷結才有可能成就,不是沒有斷結就可以入無餘涅槃的。因此,今天針對二乘人如何斷結的部分加以說明,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知道,二乘人是如何解脫於三界的,他們是斷了什麼結而入無餘涅槃的。
首先談的是一般的學佛人,普遍認為佛法不外是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十二因緣而已,只要懂了這些,對於佛法的全貌都已經瞭解;殊不知他們所認為的佛法太過狹隘,而且有很多錯誤的想法出現。乃至有出家人對於 佛所說的阿含解脫道完全偏離,因而走上常見與斷見外道中。
在佛世,聲聞人因為有 佛的教導,所以才能現前觀察蘊處界虛妄,首先先從四聖諦開始觀行。所謂的四聖諦,乃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集滅聖諦、苦集滅道聖諦,簡稱為苦、集、滅、道聖諦;也是聲聞人觀察自他有情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是剎那生滅不已的虛妄法,所以是無常,因為無常,所以是苦,既然是苦,當然是空,空則沒有真實的體性,所以是無我,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須陀洹;乃至斷了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願意自我消失,願意讓自己的蘊處界消滅,而入無餘涅槃。聲聞既然是從四聖諦開始下手,當然要解釋四聖諦的內涵。
所謂的苦聖諦,乃是聲聞人觀察一切眾生在三界六道輪迴所受的種種苦,這些苦不外是三苦、八苦。
所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由苦的事件所引生的苦,名為苦苦。譬如因為激烈運動,導致身體受傷了,當然是苦不是樂;因為運動受傷,導致要看醫生吃藥打針,這種因為運動受傷的苦,因而引生另外一種苦——要看醫生、吃藥打針的苦,名為苦苦。又譬如生病,導致身體行動不便,當然是苦;由於身體行動不便,導致要用拐杖、輪椅,乃至躺在床上動彈不得,需要人照顧,當然是苦;這種因為行動不便所衍生,另外要用枴杖、輪椅,乃至需要人照顧的種種苦,名為苦苦。諸如上面所說,因為某一種苦,而引生另外一種苦出現,就是苦苦;這樣的苦苦觸目可見,可以讓人深入觀察及瞭解,人間真的很苦啊!
又,苦終究會消失壞滅的,是生滅法,不是常住法,名為壞苦。譬如因為激烈運動受傷是苦,去看醫生,並依照醫生之囑咐,按時吃藥打針,這樣的病苦會漸漸消失而恢復健康,所以苦會壞滅、會消失不見的。又譬如因為生病,身體行動不便,所以需要用拐杖等物來幫忙,但是人體自然有自然恢復的功能,使自己的身體漸漸恢復健康,乃至完全康復,所以苦終究會消失的。
然而,從苦苦到壞苦之間,有種種的心行存在,有種種時間與空間的轉換過程存在,這樣的苦名為行苦。譬如從運動受傷開始,中間看醫生、吃藥、打針,乃至恢復健康了,這一段時間與空間轉換的過程,以及這段過程有種種的心行存在,而且也經歷了苦苦、壞苦階段,名為行苦。又譬如因為生病,身體行動不便,所以需要拐杖等物來幫忙,乃至最後完全恢復健康,這樣的苦經歷了一段時空的轉換過程,名為行苦。由此可知,行苦已經含攝了苦苦與壞苦在內。然而,不論是苦苦、壞苦、行苦,這三苦都是無常變異之法,都是虛妄法,不是常住法。
所謂八苦,就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前四種苦是生、老、病、死苦。既然有出生,未來必定要壞滅的,所以是苦;然而世間人沒有智慧,以為出生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才會有慶生這個法出現。既然有生,未來必定要面對死亡,所以有死苦。在生苦與死苦之間,免不了要老、免不了要病,所以有老苦與病苦。這個生老病死苦,是為大家所熟悉的法,就算 世尊誕生人間,也要示現生老病死的現象出現;既然是無常變異的法,當然是苦,是空,是無常。
所謂的愛別離苦,就是無法與親愛的人在一起,而須分離兩地,乃至死別的苦;譬如因為戰亂、颱風、龍捲風、地震、車禍等等發生,導致與親愛的人分離或死別,無法在一起,名為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原本應該與親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可是卻與不喜歡的人、討厭的人在一起;譬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這樣的苦名為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就是所求不遂所引生的苦;譬如長期的失業,導致身上沒有錢維持生活,或者看見很喜歡的玩具或遊戲,可是父母考慮你會貪玩,因而耽擱學業成績,所以不願意買給你玩,讓你難過等等,這樣的苦名為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就是前面七種所聚集因而產生的五陰苦;這五陰就是色陰、識陰、受陰、想陰、行陰,能遮蓋眾生的智慧,因而有無明出現,使得眾生妄造種種業,未來世不斷的有種種的苦出現,不斷的受苦。由此可知,眾生會有種種苦都是因為五陰熾盛所產生的結果。
所以,這三苦、八苦、五陰苦,對二乘人而言,都是應該要滅盡的法,因為它們都是剎那無常、變異的法,不是常住法;然而這些苦,不論是三苦、八苦、五陰苦,乃是世間不變的真理,名為苦聖諦。
既然知道世間有種種苦出現,接著要探討,為何會有苦聚集的原因,導致著不斷在三界六道輪迴及受苦,也就是要探討苦集聖諦的內涵了。聲聞人探討的結果,是因為自己過去世無明的關係,造了種種善業與惡業,導致今世後有的五陰身出現,以及在受苦樂等報。為什麼會有無明?乃是過去世對於五欲六塵的韻味起了貪愛,因而造了種種善業與惡業,導致今世要受種種可愛以及不可愛的異熟果報。然而眾生沒有智慧,又因為今世無明所籠罩的緣故,再一次造下未來世要受胎,以及出胎後要受種種可愛、不可愛的異熟果報,導致不斷的輪迴生死而無法出離。了知了苦聚集的真實原因,乃是自己無明的關係,導致未來世不斷的有五陰出現,以及受種種苦報。能夠這樣如實了知苦聚集的原因,就有了苦集聖諦。
苦集滅聖諦,是讓諸苦聚集的原因消滅不變的真理,乃是聲聞人觀察一切苦、一切苦聚集的原因,都是因為有了五陰身;這個五陰身乃是色陰、識陰、受陰、想陰、行陰五種和合運作所產生的虛妄體,它不是常住法,是生滅法;如果願意將自己的五陰身滅盡,願意自我消失,不在三界現身意,不會再有未來五陰身聚集以及種種苦出現,這樣願意將自己的五陰身消滅,不在三界出現的不變真理,名為苦集滅聖諦。
苦集滅道聖諦,就是使自己的五陰身不再出現的方法,亦即聲聞人讓一切苦、一切苦的聚集以及讓五陰身消滅而入無餘涅槃,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才能成就。因此,聲聞透過四聖諦、四念處觀、八正道等法,去斷結證果,成為初果須陀洹,乃至四果的阿羅漢,可以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出現。聲聞人能夠如實了知及實踐,不再讓五陰身出現的方法,名為苦集滅道聖諦。
因此,聲聞透過四聖諦等法,來觀察蘊處界虛妄,因而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於捨壽後入無餘涅槃。聲聞人知道四聖諦的主要內涵,就是要在自他有情身上的蘊處界徹底去作觀行。首先在意識心上,或者這個色身上,去觀察它真的虛妄,因為如實如理地去觀察,將意識的我,也就是眾生我,或者色身的我,確認它是虛妄的,因此斷了我見。
當我見斷了,去確認兩件事,就會知道疑見是不是跟著斷了。第一件,確定自己真的不再將剎那變異的意識我、色身我,當作真實我。第二件,去簡擇諸方大師所說所寫的,到底有沒有斷我見、斷身見。一一去簡擇的結果,發現目前佛教界有許多的佛弟子們,沒有一個有斷我見及身見的。譬如有人主張,「要保持一念不生,就能得解脫」;你一聽到這樣說法,他正好落入於意識我當中,根本無法得解脫。又譬如有人主張,「師父台上說法這一念心,弟子台下聽法這一念心,就是真心,就能得解脫」;你一聽到這樣的說法,知道他完全落入見聞覺知心中,怎麼可能得解脫?又譬如附佛外道的坦特羅佛教行者主張,「要不斷保持遍全身快樂覺受,未來不僅可以得解脫,而且還可以成就佛道」;你一聽到這樣荒謬的說法,知道那與佛法完全無關,怎麼可能得解脫以及成就佛道?諸如種種,經過你的智慧一一去簡擇及判斷,沒有任何懷疑,疑見就斷了。
接下來,以斷除我見身見的功德,去看待諸方大師所施設的戒律如不如法。譬如有人看見一條魚升天,錯誤認知,只要每天泡水一個時辰、兩個時辰就能得解脫,如果沒有泡水就無法得解脫;你就會知道,這樣施設出來的戒律,與斷我見無關,名為外道戒。又譬如有人主張,「每天要打坐,如果沒有打坐,無法得解脫」;如果你聽到這樣說法,這個人正好落入意識我當中,所以,他所施設的打坐的規定,與解脫無關。又譬如有人主張,「每天要不斷地打坐,一直要坐到一念不生,還要延續下去,一個時辰、兩個時辰,乃至一天以上,就能得解脫」;你一聽到這樣的說法,那是與佛法無關的外道戒,而且一念不生仍然有知,否則怎麼知道自己一念不生?這都落入在意識我當中而不知,怎麼可能得解脫呢?當一一簡擇諸方所施設的戒律時,你會發現,凡是與斷我見無關所施設的戒律,都是不如法的,乃是外道戒,與佛戒無關;能夠這樣觀待,表示戒禁取見斷了。
如是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斷了,名為斷三縛結的初果人,亦名須陀洹。這樣的初果的須陀洹,佛在《阿含經》預記:「不墮惡道,極七往返,必得涅槃。」也就是說,初果人他在解脫道的異生性已斷,不會誹謗賢聖而下墮三惡道受苦,所以聲聞的初果人最多欲界天、人間七次往返,就可以究竟苦邊,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在三界出現了。雖然初果人相對於世俗人名為聖人,可是在解脫道當中,仍然不是聖人,因為初果人名為預流——預先入於聖流當中;既然預先入於聖流當中,表示他仍然不是聖人,只是相對於世俗人而言他是聖人。如果能夠禮拜及供養,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未來可以成就解脫道或佛菩提道的資糧,而邁向 佛所說的三乘菩提的道路前進。
在這裏要探討的是,為什麼供養初果人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呢?因為 佛在《優婆塞戒經》已經很明白開示:【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優婆塞戒經》卷五)
佛經中已經開示:如果布施給畜生,未來可以得到一百倍的回報;如果布施給破戒的人,未來可以得到一千倍的回報;如果布施給離欲的外道,未來可以得到百萬倍的回報;如果布施給初果向的人,也就是往初果邁進的人,未來可以得到一千億倍的回報;如果布施給初果須陀洹,未來可以得到無量倍的回報;如果布施給二果向,未來可以得到無量報;乃至布施給佛,未來是無量倍的回報。從上面開示可知,布施給初果須陀洹以上有無量報。在《賢愚經》也舉了一位女子燃燈供佛得無量報的例子,說明如下。
在佛世,有一貧窮女子名叫難陀,生活非常貧窮、孤獨。有一天,看見舉國上下供養 佛陀及沙門,因此思惟:「我之所以貧窮,乃是過去世沒有布施所造成的,今天得以遇到佛陀大福田,可是身邊卻沒有東西可以來供養。」難陀思惟之後不免感傷,深自悔責,出外行乞,希望能求得微少財物來供養 佛陀;沒想到行乞多天,卻只得到一錢而已,以此一錢到油店買油,想要燃燈供養 佛陀。店主人問:「只有一錢買油,所得的油並不是很多。不知道你買油要作什麼?」難陀說:「想要買油燃燈供養佛陀。」店主人知道以後,憐憫她身上僅有一錢,遂給難陀多一倍的油。難陀得已,非常高興,因此前往精舍,將燈點了供養 世尊,放在 佛前眾燈之中,並發誓言:「希望以此燃燈功德,令我未來世得到大智慧,以此智慧來照明及消除一切眾生垢闇。」發了誓願以後,禮佛而去。
到了晚上,所有燈都滅了,唯有難陀的燈繼續點燃著。隔天天明,目犍連見此燈還亮著,用手及衣服來搧風,想熄滅此燈,都沒有成功。佛陀看到後便向目連開示:「這個燈不是一般人所能熄滅的,就算你用四大海水來澆灌,用山中的風來吹熄,也都無法熄滅它。為什麼?因為難陀難捨能捨,成就布施,以及發廣大心所成就的功德,不是世間物所能熄滅的。」這時候難陀出現了,以頭面接足禮來禮拜 世尊,世尊則為難陀授記:「汝於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名曰燈光,十號具足。」難陀得 佛授記以後,非常高興,長跪向 佛稟白,希望隨 佛出家。佛即允許難陀出家,成為比丘尼。
由上面例子告訴大眾,布施給 佛陀可以得到無量報,乃至未來可以成佛。同樣的道理,布施給初果人可以得無量報,真實不虛啊!因此,布施給眾生真的有很大的功德,可以作為未來明心見性的資糧,乃至未來可以成佛的資糧。
由於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三乘菩提概說–第81集 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各位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一系列電視弘法節目「三乘菩提概說」。今天要談的題目是:三乘菩提之共道——解脫道。
佛弟子們於修學佛法一段時間後,漸漸會知道佛法有三乘菩提之分,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然而,這三乘菩提到底有什麼內涵?有什麼實質的差異?很多人不懂,乃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出現。譬如有人認為,只要瞭解四聖諦、八正道等法,就已經全面瞭解佛法了;或者有人錯將解脫道認為是成佛之道;或者有人將男女邪淫法,當作成佛之道,等等。不僅誤會大了,而且還誤導眾生,相將入火坑也,危害大矣。
所以說,應該將三乘菩提的內涵加以說明,讓電視機前面的菩薩們,瞭解三乘菩提的全貌;既然能夠瞭解三乘菩提全貌,就會清楚三乘菩提到底有沒有差異,就不會隨著錯悟大師說法而在修行走偏了,乃至有人走上與佛法完全無關的男女邪淫法中,再回頭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了。如果能夠了知三乘菩提的差異以後,就可以衡量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人——是聲聞種性,是緣覺種性,還是菩薩種性;待確定自己屬於哪一種性之後,就會如實的去修行,去求證屬於自己的種性所應證的果德;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才不會被錯悟大師所誤導,乃至與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馳,越走越遠了。
所謂的聲聞菩提,就是學人聽聞 佛的音聲之法教開示,悟了四聖諦等理,因而斷了見惑、思惑,死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也就是說,聲聞是以四聖諦為主旨,四念處觀為觀行的法門,八正道為實施的方法,因此斷了三縛結——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成為初果的須陀洹;薄貪瞋癡,成為二果的斯陀含;斷五下分結,成為三果的阿那含;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成為四果的阿羅漢以後,捨壽後可以入無餘涅槃,永遠在三界消失了。
由於聲聞人聽聞 佛的音聲開示,在蘊處界去作詳細觀行,覺悟蘊處界真實虛妄,因此斷了我見、我執、我所執,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後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遠不在三界出現,這樣成就聲聞四果的菩提法,名為聲聞菩提。由此可知,聲聞是聽聞 佛的音聲法教,雖然斷了煩惱現行——見惑與思惑,但是沒有斷除煩惱習氣種子隨眠,也不斷無始無明隨眠;由於畏懼未來受生之苦,也畏懼未來去受生時,因為自己無明現起,因而造下了惡業,再一次枉受生死輪迴之苦,因此於捨壽後,心得決定而終不改易,願意自我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不在三界現身意。
然而,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之前會思惟: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以後,入無餘涅槃會不會是斷滅空?因為有這個疑存在,阿羅漢會請 佛開示。佛告訴阿羅漢們:四果的阿羅漢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以後,還有無餘涅槃本際存在,不是捨壽以後什麼都沒有的斷滅空。由於阿羅漢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己消失,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而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所謂的緣覺菩提,是指緣覺專精思惟十因緣、十二因緣,了知自己的蘊處界、其他有情的蘊處界都是虛妄,將自己的見惑、思惑斷盡,於捨壽後如同聲聞一樣,願意自我消失,願意滅盡自己的蘊處界,不在三界現身意。由於緣覺是觀察十因緣、十二因緣,證得蘊處界虛妄而入無餘涅槃的菩提法,名為緣覺菩提。雖然名為緣覺,但仍然出生於有佛的世界,依佛所說的法教十因緣、十二因緣詳細加以觀察,因而斷了三縛結而成為初果的須陀洹,乃至成就四果的阿羅漢,本質仍然是聲聞人,聽聞佛的音聲開示而悟入緣覺菩提。
既然緣覺是覺悟十因緣、十二因緣而成就緣覺菩提,因此,有必要將十因緣、十二因緣簡單加以說明。
首先談十因緣。緣覺思惟十因緣最後一個法「老病死」,由這個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老病死」跟著出現了?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老病死」出生了?思惟的結果,因為有「生」的關係,使得「老病死」的現象出生了。接著以「生」為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一一經歷了「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因為有「名色」的關係,使得「六入」的現象出現了。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有的緣故,使得「名」與「色」出現了?又是因為什麼法的緣故,使得「名色」出生了?思惟的結果發現,因為有一個「識」存在,所以「名色」就出現了。
接著 佛開示:「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也就是說,「名色」到了這個「識」就必須退回來,不能再往前推溯超過那個「識」;緣於這個「識」才會有「名色」出現,緣於「名色」才會有順推回來的「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種種苦出現,所以五陰的大苦也就聚集起來了。緣覺對十因緣作整個逆推、順推,思惟的結果,知道有一個「識」存在,才會有「名色」等一切法出現;所以這個「識」是一切法的根本,不能外於這個「識」而有一切法,這個「識」就是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
接著緣覺以十因緣為基礎,再來觀察十二因緣。仍然是由最後一個法「老病死」為基礎,往上逆推思惟:什麼法沒有的緣故,使得「老病死」跟著消滅了?是因為什麼法消滅的緣故,使得「老病死」不再出現了?思惟的結果,因為「生」消滅了,「老病死」也跟著消滅了。接著以「生」為基礎,往上逆推,一一經歷了「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接著再思惟:什麼法沒有的緣故,使得「行」跟著滅了?是因為什麼法消滅的緣故,使得「行」不再出現了?思惟的結果知道,「無明」滅了「行」就滅了,「行」滅了識陰六識也就跟著滅了。一一順推回來經歷了「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也跟著消滅了,所以五陰所聚集的大苦也就消滅了。
從十因緣推究的結果,知道有一個「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識,乃是「名色」等一切法出生的根本,這個「識」就是 佛在《阿含經》所說的「入胎識」;因為有這個入胎識,才會有五陰的出現,有了五陰的出現,就會有種種苦聚集而受苦了。接著以十因緣為基礎,再來觀察十二因緣,「無明」等十二法都是可滅之法,所以緣覺發現,將一切法滅盡以後,仍然還有入胎識存在,不是將自己蘊處界全部滅盡以後成為斷滅空。所以,緣覺如同聲聞人一樣,斷了三縛結成為初果,乃至斷五上分結成為四果的阿羅漢;於捨壽時於內無恐懼、於外無恐懼,願意將自我消滅,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從上面分析可知:緣覺與聲聞都是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解脫於三界生死。也就是說,緣覺、聲聞二乘菩提乃是斷了我見、我執,對世間的法,包括了五陰世間以及器世間之所有的一切法,都沒有任何眷念;因此於捨壽時,願意將自我消滅,願意將自己的蘊處界消滅,使得自己不再於三界出生,入無餘涅槃,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
從這裏可以歸納三個重點:第一點,既然二乘人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可以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入胎識存在,獨處於極寂靜的境界中。第二點,緣覺觀察十因緣,發現有個入胎識存在,不同於聲聞,聲聞聞佛語開示,知道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所以緣覺的智慧比聲聞好,這也是緣覺名為中乘、聲聞名為小乘之所由來。第三點,聲聞經由 佛的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可是祂在哪裏?不知道。緣覺雖然觀察十因緣知道有個入胎識,祂真實存在,不是不存在,可是祂在哪裏?如同聲聞人一樣,不知道。由此可以證明,二乘人根本不知道入胎識在哪裏。既然連祂在哪裏都不知道,還有可能實證嗎?可想而知,當然不可能有所實證。
前面已說二乘菩提的內涵,接下來談佛菩提。菩薩的佛菩提與二乘菩提,有什麼樣同與不同,就是現在要探討的地方。
所謂的佛菩提,乃是菩薩要經歷菩薩五十二階位後,成為四智圓明的究竟佛,也就是說,菩薩要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後,才能成就佛道的。然而菩薩要成就佛道,最基本就是要先明心見性,才能轉入內門修六度萬行,乃至於內門修十度萬行;如果沒有明心見性,終究只是在外門修六度萬行,永遠無法進入內門修六度萬行。所以,菩薩修學佛法所為何事?那就是要明心見性,如果沒有明心見性,學法無益。
然而菩薩要明心見性,則先要經過十信位,對佛菩薩開示產生具足信心,這要經過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大劫,圓滿十信位以後,才能轉入十住位,修菩薩的六度。菩薩在初住位的發心住,開始行六度波羅蜜多第一度、布施;二住位的治地住,開始修六度的第二度、持戒;乃至六住的正心住,開始修第六度的般若。於六住位修集圓滿前,進行斷除五陰中無有真實常住不壞我的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法,證能取空與所取空,不再將意識我、色身我當作真實我,成就世間至高無上的法,也成就聲聞初果斷我見的功德,因而圓滿六住位,轉入七住位。在七住的不退住,開始依照善知識所教導的次法,去培植所需要的福德、定力,以及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正知見,去參究生命實相到底在哪裏;於因緣成熟時明心真見道,成為七住滿心的菩薩。
當菩薩於參禪明心時,可以現前觀察到三個重點:第一點,親眼看見自他有情自心如來真實存在。這個自心如來,也就是二乘人自己所無法親證的無餘涅槃本際、入胎識等等;因為這樣的緣故,菩薩發起了二乘人所沒有的法身德,這個法身德可以讓菩薩於三大無量數劫後成就佛道。第二點,當菩薩看見一切有情的入胎識時,發現祂本來就涅槃,沒有不涅槃的。既然菩薩當下就已經證涅槃,為什麼還要急著入涅槃呢?所以,菩薩不像二乘人急著要入涅槃,反而依照自己所親證自心如來的法身德,發起了二乘人所沒有的般若智慧的般若德;努力地修除自己的煩惱及所知障,努力的去圓滿自己的般若智慧,努力的去度化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第三點,菩薩明心了,現前觀察自他有情的蘊處界沒有真實不壞的我,非常虛妄,所以是空。如同《心經》所說的情形一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告訴大眾,當菩薩找到自心如來時,一者,依事相的立場來觀待,菩薩可以現前觀照自他有情的蘊處界虛妄,沒有不虛妄的。雖然菩薩可以如同二乘人一樣,將我見、我執斷除,將自己的蘊處界滅盡,入無餘涅槃,與二乘人同樣具備了解脫的功德;可是菩薩明心時,已經知道當下即是涅槃,何必急著入涅槃呢?所以,菩薩不以滅盡自己的蘊處界為己任,反而故意留一分思惑,潤未來生,取得未來無量生的蘊處界,繼續修學佛法,去圓滿三賢位菩薩應有的別相智、地上菩薩的道種智,乃至圓成佛地的一切種智。二者,菩薩依真心的實際理地來觀待,雖然蘊處界沒有真實我,可是一切有情的蘊處界莫不以自心如來為根本依,因此才會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有情蘊處界不斷的出生;如果將蘊處界攝歸於不生不滅的自心如來,一切有情的蘊處界也就不生不滅了;既然不生不滅,根本沒有所謂苦不苦厄的事情發生,所以就度了一切苦厄,不是嗎?
從上面分析可知,菩薩明心了,發起了三種功德:
第一、法身德,那就是菩薩親證二乘人所沒有親證的自心如來,這個自心如來真實存在,不是不存在。可以證明,聲聞相信佛語開示,知道入無餘涅槃並不是斷滅空,還有無餘涅槃的本際存在,這個無餘涅槃的本際就是自心如來;以及緣覺透過十因緣觀察,自己了知「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的入胎識,這個入胎識就是自心如來。既然二乘人連法身在哪裏都不知道,更不用說能夠知道法身還有哪些功德了。因此,菩薩的法身德,是二乘人所沒有的,是不共二乘的。
第二是般若德,那就是菩薩親證自心如來以後,發起了總相的般若智慧。這樣的智慧並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二乘人連自心如來都無法親證,更不用說能夠知道菩薩親證自心如來後所發起的智慧了。如果有證悟的菩薩們聚集在一起討論自心如來的內容,他們可以用很多的層面來描述自心如來的功德;可是對二乘人以及凡夫而言,他們都無法了知,乃至覺得他們的說法前後顛倒。這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描述菩薩的智慧真的不可思議。
古時候,龐蘊居士一家有三口,都是證悟明心的人。有一天,龐蘊居士脫口而出:「明心這件事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很難!很難!」龐婆,也就是龐蘊居士的同修,在旁邊聽了說:「很容易!很容易!」龐蘊居士的女兒靈照聽了說:「不難也不易!」如果是一般凡夫在旁邊聽了,一定會說龐蘊居士一家三口都瘋了。如果是二乘人,他們心裏很清楚知道,這已經超過他們的境界,所以不敢隨便回答;因為他們知道,一旦答錯了菩薩就會藉機說法,所說的法卻是連二乘人也無法回答,只能口掛壁上,緘默以對,乖乖地聽菩薩說法了。所以才會說,菩薩所發起的智慧,是不共二乘的。
第三是解脫德,二乘人有解脫三界的功德,菩薩同樣也有這樣的功德,可以解脫於三界,所以說解脫德是共三乘的。雖然三乘同有解脫德,可是菩薩與二乘的解脫德,還是有些微差異;二乘人是滅盡自己的蘊處界而入無餘涅槃,永不在三界現身意;菩薩卻是故意留惑潤生,也就是菩薩故意留一分思惑,去投胎,去取得未來的蘊處界,繼續修學佛法,繼續去圓滿菩薩在佛菩提道上應有的智慧、福德以及定力,以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所以說,三乘菩提的共道就是解脫道。
最後作個總結:三乘有共道與不共道,共道的部分是三乘同有解脫德,可以解脫於三界的生死;不共道的部分是菩薩有法身德、般若德,二乘人沒有法身德、般若德,是二乘人所沒有的,所以是不共二乘的,這也是三乘菩提的最大分野。
由於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裏。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