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三乘菩提概說–第73集 開悟般若前應注意事項-禪法的知見(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次說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中,先從教令有情安住預流果,乃至說到菩薩的種種功德的較量分別;最後說:「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世間歸依供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百三十)
今天,「三乘菩提概說」的部分接著來談一談說,從這段經文裏面我們就知道說,菩薩摩訶薩他的種性是非常尊貴的,那應當也會使你越發的想要修證菩薩法才對。而在四阿含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較量分別,可是往往從初果向說到阿羅漢,再說到辟支佛向、辟支佛的功德,接著就直接跳到敘述分別佛的功德那個部分,而中間諸大菩薩的功德往往略而不說;這其實就說明了,聲聞人對菩薩所證的智慧與功德是難以了知的,因為聲聞法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個極小部分而已。
從這一段經文中,你既然已經明白說菩薩種性是這麼尊貴,乃至於說未入七住位,就只是心得決定趣向無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說是決定性的菩薩種性就已經是很尊貴;那麼您這個時候是有一分的隨喜呢,還是有多分的隨喜?這就會影響到你這個求悟般若的目標下進展的快與慢的差別。那這個時候你也可以進一步來看看說,有沒有以下所說的八個條件作為方便,來作為求悟般若進展的快跟慢的指標的分別。
第一個部分說:信心是不是具足。信心的具足與否有三個部分:於法、於自、於師。
第一個部分就是前面說,應當相信:佛法不只是限於學術研究的層面,也不只是一種施設,因為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但是,這個部分是牽涉到了對佛的信心是不是具足的問題。也就是說,多生多劫以來,累積了學佛的福德資糧具足了,信根成熟了,所以進一步發起了信力,對於說「佛法是可以修證的」這件事情,自己已經不再有所懷疑。那也許你會說:「這個容易啦!」那我就要讚歎說:你的善根福德深厚,所以才會有這樣的功德。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來看看說,少部分的人剃了頭著染衣,蒙佛三十二相的福蔭而出家,都說受了具足戒、菩薩戒,而竟然還敢毀謗說「大乘法不是佛所說的,是後世佛教歷史演變創造出來的」。那意思也就是說,大乘法是不可證的,或者是説,大乘法的內涵是與小乘法的內涵是相同的。那請問一下,出家經過乃至六、七十年,竟然對「有開悟這個法可以親證」是完全沒有信心的!那你就瞭解說,要對於 佛及 佛所開示的勝妙法能夠信心具足,同時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佛之性,那當然第一關就是開悟明心,這是一件多麼可貴的福德啊!
其次,當然是應當要對自己有信心。既然會走到求悟般若的階段,表示說你的過去世一定是有足夠的善根福德。因為,一般人假如能夠相信三寶的話,就已經要有很多的福德資糧,更何況說你還可以進一步求開悟,當然一定是在過去世的一劫乃至百千劫,已經種下了種種的善淨業因了嘛!那假如有人跟你說「末法的時代是不可能開悟的」,那其實只是那個人自己的善根福德還不成熟罷了。
第三個說應當信師。既然現在佛法還沒有滅失,那麼一定還會有菩薩乘願再來度眾。可是,這位菩薩的示現也許是很平凡的表相,卻是已經開悟,而且可能悟境是非常深厚的一位善知識,你可不要只看表相就跟善知識當面錯過喔!除非說你所遇到的不是真正的善知識,否則,當然應當要信受他的教導,並且要進一步請益、聽聞禪法的知見。當然,假如你在請益的過程中,聽到他的開示是說「你不要管我有沒有悟,反正我是可以幫你開悟的」,那就很有可能你還沒有因緣值遇真正的善知識了。
第二是說:求悟的企圖心生起了沒有。「佛法不只是一種施設,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親證的」,這一件事已經有了信心,當然進一步就要去求悟。那求悟的時候,當然就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福德資糧以及正確的禪法知見。可是,能不能進一步去具足這一些資糧,是與求悟的企圖心是否生起是有關的。換句話說,你真的是想要求悟,你才會進一步去思惟說「那這個時候我應當具備什麼條件」,或者是說「要去具備這些條件,我要用什麼方便去具備這些條件」。而求悟的企圖心,也是因為信心具足以後所產生的信力來作為前導。
第三說:求悟的精進心是不是足夠。修學淨土法門的學人多半曾經聽過類似的說法,說有人「唸佛一年,佛在心田;唸佛兩年,佛在天邊」;然後最後,「唸佛三年,佛就在西天」。佛為什麼會越來越遠呢?當然不是嘛!佛是不來不去的,怎麼會有遠近的問題?這表示說,這個唸佛人的心是懈怠了,因為也許他唸佛很久了都沒有什麼感應,所以他就對於說「可以往生西方極樂」的信心就動搖了;因此對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企圖心也因此而淡薄了,所以才會有前面的那些狀況出現。同樣的情況,當已經開始想要求悟以後,也進一步依著善知識的開示去修集福德,熏習知見,可是卻一天捕魚,三天曬網,那結果是進一步退一步,仍舊在原地踏步;假如只是這個狀況,那就已經很「阿彌陀佛」了,更何況說會退兩步、退三步,乃至退很多步的狀況是大有人在的。這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對於五欲的貪著,他是不願意放捨的。
第四個部分說到:是不是以長遠心來求悟。好,這裏所說的長遠心,除了上述的精進心一段所說的內涵以外,還另外一個層面,那就是年與代的長遠。雖然已經精進的去修集福德、熏習知見,而且也持續的努力,不能是說沒有精進心吧!可是話說回來,每一個人要悟的時節因緣一般人是很難去預料的,也許因為某一些特殊的因緣,也許雖然已經精進,乃至很精進了,但是今世的福德資糧還是不夠,所以就導致今世開悟的時間向後推遲,或許也有可能沒有辦法悟入,那這個時候就要把眼光看到未來世了。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今世都沒有辦法悟入的學人都是這種狀況,畢竟是說有的是連精進心都還不足夠的。然而,假如說從每一個人都有過去無量世的這個事實看來,假如是今世第一次開悟的學人,那他在過去世也一定曾經經過很多世的精進努力而仍然沒有辦法悟入。所以,求悟的這件事情,還真的是需要有長遠心來看待。
第五:求悟的過程是不是以私心跟爭勝心來推動自己。就菩薩修學的過程而言,假如不是過去生就已經曾經悟入,而是在近幾世剛剛十信圓滿進入初住、二住等等,那這樣一路修學上來,當然不可能說今世求悟之時就完全是為了眾生的緣故,乃至於還有可能是多分為了自己的因素,而為了自己的原因。為了自己的什麼事情?當然就不外乎是為了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在這種狀況的背後就是私心跟爭勝心。這不外就是什麼?「我要趕快開悟,然後我可以作一代的宗師,揚眉吐氣,那供養就會滾滾而來。」這其實私心跟爭勝心的內涵就是「我」,這與「要參究之前必須要斷我見」的前提正好是背道而馳;那麼這樣的情況下,你反而是離開佛法越來越遠,更不要說會有開悟的因緣了。乃至於說,這個私心的背後又包含有另外一個盜法的成分,那這又是另外一層的因果關係,而且是很嚴重的因果。所以才說,私心和爭勝心是障道的因緣,是與菩薩法相違背的,是學人應當努力趕快去除的。
第六個部分説:求悟的過程中是不是都仗恃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心。聰明伶俐心講的是哪個心?正是八識中的老六,也就是意識心。善知識一向開示說,「參禪是要以會分別的意識心,去尋求本來就不分別的第八識」。
那麼仗恃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心來參究有什麼過失?其實,我們這裏所要說明的是,由於有一部分的學人,只仗恃自己的聰明伶俐心,以為說可以靠著思惟分析整理來找到參禪的標的,完全忽略善知識曾經交代說,「隨分要去鍛鍊動中的功夫,進一步以思惟觀來尋尋覓覓,這樣才可進一步有一念相應而觸證法界的實相心」。然而,只仗著聰明伶俐心來作分析整理的結果,假如能夠解悟的話就是萬幸了,而十之八九都是落在意識相應的法塵境界罷了。而即使說真正解悟的話,百分之一百都沒有解脫的功德受用,般若的實相智慧也很難生起;除非說他繼續有著善知識方便的善巧攝受,不因此而退轉,那就更是萬幸;更何況說,也有可能會因此而謗法、謗善知識,成就三惡道的業因呢!
而不應當都仗恃著自己的聰明伶俐心來求悟的另外一個部分的意涵,就是要提示學人說,應當要離心、意、識來參究,不過這個部分要等到後面再單獨來說明。
先繼續說第七個部分:求悟的過程中是否已經起了出離生死之心,乃至遠離虛妄心。求悟的企圖心是否真切的生起,就要看是否已經生起了出離生死的心,也與之後修學知見過程中精進與否是有關係的。我們試著想想看說,我們每一個人過去都有無量世,而這無量世中我們都在作什麼?當然不可能都在人天中享福。而人間的種種是不是都是可愛的?這一點也不需要我多說。乃至於說,過去多劫之中,我們都是在三惡道中受無量無邊的苦楚,這也是可以推斷的事實。從這樣看來,我們的未來世會生到哪裏啊?好,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有三世的輪迴,一樣還是在三界中浮沈不定;那不管未來世會是苦多樂少、苦少樂多、苦樂參半,一樣免不了三苦、八苦乃至無量無邊的苦。所以,當然還是要下定決心求出離三界的生死之苦,有了初分的求出離三界生死之苦,才能夠會有進一步的親證佛菩提的這個階段。
第八說:求悟之前過程之中是不是已經發了大願心而不退卻。一般而言,求願跟發願是不太一樣的。求願是說,向別人求自己啊或眷屬所缺乏的事情或是東西;而發願是說,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他願意去為他人而付出心力。而一般世俗的求願也許會是向鬼神、佛菩薩求啊,求什麼呢?求保祐全家平安啊,事業順利啊;心量大一點的話,也許就求什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可是,既然你已經到達了要求悟這個階段,當然更應該能夠發大願去做利樂有情的事情。
那為什麼說發大願心乃至說要不退卻呢?因為,求悟不但是菩薩的大法,更是法界中極其殊勝的事業,得要有極大的福德智慧才能夠堪受;也就是說,修學佛法能夠走到這個階段,是因為你的福德相對的提高,所以心量才能夠更大,更有智慧去簡擇你修學的道路。這裏所說的修學福德,已經不再是一般修橋補路啊,救濟貧苦等等人天善法的事業;而是說要能夠在自己將來有能力的時候,也隨著善知識的指導,投入幫助眾生開悟的這個大事業。因為這個事業,未來世的世間才繼續會有聲聞的四雙八輩、辟支佛,乃至會有菩薩、佛,乃至有種種的善淨業法才會繼續留在世間,利樂有情;所以說,這是一個大事業,這都是因為菩薩種性極其尊貴的緣故。那進一步你還可以發願說:希望這樣的大願能夠生生世世永不退卻。但是這其實是又發了另外一個大願。
菩薩就是這樣,發了某一個大願以後,又隨著他的修證的階段再發另外一個大願;這樣一個大願引發另外一個大願,一個大願含攝另外一個大願,就這樣一世一世邁向成佛之道。
當然,除了上述的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見以外,還得要加上蘊處界法的知見;因為要求悟般若之前,還要必須具足有關如來藏跟祂體性的正知正見,那作為你將來參究正確方向上面的參考。不過,這個部分因為時間的關係,要下一次再說明。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