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概說–第38集 十因緣與十二因緣(上)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上一節我們跟各位解釋到這個名色支,也就是這個名色指的就是我們有情的色身跟精神的部分。
我們有了色身跟精神——六識心,有了六識心跟物質的色身之後,一定會有一些現象的產生,這個現象就所謂的六入支,這六入支也叫作內六處、內六入處。也就是說,我們會有眼入,就是因爲我們的眼睛可以接受到外面的色塵的境界,而產生作用,這叫作眼入;這個眼入也叫作眼入處,因爲它是有處所的。也有所謂的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跟意入處,就有這六入處。這六入處就會有產生六種的功能,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了別。所以有了名色之後,就會有這樣的功能出生。這個六個功能的出生,它是一種我們生命的一種現象。
有了六入處,事實上它會有心法產生,也就是所謂的觸的產生——觸支的產生。這觸支的產生就是說,因爲有了六根,這六根就是屬於名色裏面的色,那也會有所謂的六塵的境界,還有識的出生,也就是六種識的產生;因爲這三類的法,也就是六根還有六種塵境,還有六種識,它會和合,譬如說,會有眼根、色塵跟眼識三事會和合;和合就會有觸的產生,就會有所謂的觸心所的產生。這個觸支事實上就是五遍行心所法裏面的觸,五遍行心所法就是所謂的觸、作意、受、想、思這五種法,觸支指的就是五遍行心所法裏面的觸心所。因爲有根又有塵又有識,三事和合而有觸這個法的出生。
因爲有觸這個法的出生之後,我們有情就能夠領納種種的境界,就會有所謂的受支。受支指的就是三種受,就是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種受的產生。
有了受支之後,就會有所謂的愛,就是愛支。因爲當我們有了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時候,我們就會對於這個境界受,我們會產生喜樂或厭惡的心所法。這個喜愛或是不喜愛,就是所謂的愛支。
有了愛支之後,就會有所謂的取,取就是比愛更強烈了。譬如說,當我們有一個樂受境界產生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喜愛,就是愛支。可是只是喜愛,當它還更強烈的時候,就是想要再繼續擁有它。譬如說,如果是一個我們喜歡的一個境界,可是這個境界所帶來的法不是我們的,那我們喜歡只是喜歡,並不會想要擁有它;可是更強烈的喜歡,就會想要擁有它,所以取是比愛支是更強烈的。所以說,愛支是對於境界受,對於受支之後產生了愛;那有了愛支之後,又會產生了取。所以,眾生就是因爲有名色之後,又有這種六入的這種現象,又有觸的心所產生,對於外面的境界就有種種的領受;有了種種領受之後就產生了種種的喜愛,因爲喜愛就想要繼續獲得,就有所謂的取支的產生。
因爲有取支的產生之後,就會導致我們會有這個三界有。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再擁有世間的種種法的時候,我們必定會在未來世重新入胎,在這個三界裏面繼續去擁有三界裏面的法。譬如說,我們舉個例子,假設我們很喜歡吃水果,譬如說有人很喜歡吃葡萄,對於葡萄非常的喜愛;所以當他擁有了葡萄,在吃葡萄的時候,他就很享受。這就是因爲我們有了名色的身心,我們有六入的現象,我們去領納它,所以我們去觸知了葡萄的這個滋味,所以產生了了知,產生了樂受。有了樂受之後,我們就喜愛吃葡萄的這個事情,所以我們就會喜愛葡萄。除了喜歡葡萄之外,還想要說,我既然那麼喜歡葡萄,我下一次一定還要再繼續吃葡萄,所以還要在下一次去擁有它,這個就是取著了。不但是下一次還要再去吃葡萄,我未來世也會再去想要吃葡萄,一定會想要出生在有葡萄生產的地方;所以就會導致我們未來世就會在三界裏的境界裏面,再去想要獲得葡萄這個物質這個法,所以我們又重新在人間再繼續出生了。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他對於人間的境界有種種的貪著,不管是貪著名聞、利養,或是金錢、財富、權力等等,他就會重新在世間內重新出現,再去獲得這些法。乃至我們剛舉的生活中的這些飲食,也是同樣的道理,這種貪愛、這種取著都會導致我們未來世在三界裏面繼續出生,再去獲得。所以這個就是取支,在取支之後會有有支。
這個三界有的有支,指的就是我們在欲界,或是在色界,或是無色界,都是我們會產生貪著的。譬如說,我們剛所舉例的是對於人間的這個物質,可是如果有人貪著於禪定之法,譬如說他發起了初禪,喜樂初禪天的境界,它就會有所謂的色界有的產生,他就出生到色界去囉;那時候他就有了初禪以上的天身,這個時候就是所謂的色界有。或者是有所謂的無色界有,他對於色身產生厭患,他喜愛沒有色身的境界,這個時候他就會出生在無色界裏面,成爲無色界有。這個就是有支。
有了有支之後,就會有所謂的生。也就是說,因爲取著了之後,就會有三界裏面貪著的業,就會有出生於三界有的器世間,出現在這個世間讓眾生在三界有中繼續生存,這個時候就會出生在三界有之中。這個生支指的就是有種種的生。譬如說有欲界生,出生在欲界之中,欲界中又有所謂的六道的眾生,譬如說,有地獄生,地獄的異熟生的產生,或者是說餓鬼生,餓鬼的異熟生,乃至畜生、人、阿修羅、天這六道的異熟生,這個是屬於欲界;那還有色界、無色界的生死的出生。這個是屬於生的這一支。
有生的這一支之後,就必然會有老死支。也就是說,對於出生的這個法,我們剛剛有說,凡是有生就必定有老死,最後會因爲生病而老死,或是因爲老而死。
這就是十二支因緣的每一支,它之間是有彼此相關、環環相扣的一個現象。好,那十二因緣的內容我們大概地解說。因爲每一支如果我們詳細把名相解釋的話,我們的時間就不夠了,所以我們只能簡略地解說。如果大家想要對於十二因緣法的每一支,再更進一步的了知,請各位菩薩可以尋找真善知識的教導。
接下來我們要來說明一下十因緣。因爲十二因緣,我們剛剛已經大概地了知,可是因緣法並不是只有十二因緣。事實上,十二支因緣它是一種流轉,也就是我們說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到生支,乃至老死支,這樣子循迴,這樣子輪轉。可是如果我們要修緣覺菩提的時候,光是這樣子了知並不能獲得解脫;因爲十二支因緣法彼此流轉的一個循環,如環無端,並不能讓人解脫,因爲這樣子會繼續流轉,而沒有終止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還要進行還滅門的探討。
可是還滅門的探討,譬如說「此滅故彼滅」,當我們一一要把每一支十二支因緣要把它滅除的時候,我們怎麼樣去滅除呢?十二支因緣法如果每一支都是生滅的,因爲從無明到老死憂悲苦惱,十二支統統都是生滅的;這個生滅的法,當我們去還滅它的時候,因爲十二支因緣法統統都是生滅的,滅除之後還會有法存在嗎?這就是因緣法裏面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如果十二支因緣法的每一支法它都滅了,沒有其他的一個法存在的話,這個十二支因緣法就成爲斷滅的,成爲斷滅的十二支因緣。可是我們知道,法界中並不是由斷滅法可以來產生我們的現象界的所有的一切因緣法。所以,事實上還是需要有所謂的這個本識的存在。本識的存在的了知,就是要藉由十因緣的了知,才能夠讓這個本識能夠在如理的觀察跟思惟之下,能夠被緣覺人所了知。因爲了知了本識的存在,所以說才使得緣覺菩提能夠成立,而不會落入斷見或落入常見。
好,那我們就來看一段經文,在描述這個十因緣的部分: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雜阿含經》卷十二)
這篇經文有點長,可是它是在說明,佛陀祂自己說,當祂憶祂的過去世的宿命的時候,祂有憶到祂以前如何來修十因緣觀。
然後,首先就是從十二支因緣裏面的老死支來往前逆推。也就是說,我們在人間裏面,既然已經出生了,出生之後我們知道有老死的這個現象,最後都要死亡。這個時候就要了知,爲什麼我會有老死呢?往前推,就知道說,那是因爲我有出生嘛!因爲我們會老死,就因爲我們出生在世間,而這個世間裏面的有生就必然有死,所以我們往前逆推。現在已經年紀變大了,開始逐漸地老了,因爲每個人一出生之後就開始變老,然後邁向死亡;所以當我們長大之後來逆推說,爲什麼我會現在已經是逐漸變老,乃至將來會死呢?就往前逆推說,因爲我出生了嘛!那爲什麼我會出生呢?就是因爲有三界有。爲什麼會有三界有呢?就是因爲我有過去的執取。爲什麼我會有過去的執取呢?就是因爲我過去有愛,因爲我對種種法有所貪愛。爲什麼會貪愛呢?就是因爲我有受,有三種:苦、樂、捨受。爲什麼我會有受呢?就因爲有觸。爲什麼會有觸呢?就因爲有六入處。爲什麼有六入處呢?就是因爲有名色。
這個時候,佛陀說祂繼續去推尋:因爲有什麼樣的法存在,才會讓我的身心存在呢?也就是讓我的名色存在呢?由於什麼樣的法,才讓我會有現在的名跟色的存在呢?往前去推尋的時候,祂會發現說,物質之法它是沒有辦法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物質的身體跟精神的這些心法來比的話,物質之法它是不會從過去來到現在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捨壽的時候,所有的物質之法全部都留下來,沒有一個人死的時候能夠把身體的任何一個成分都帶走,沒有!我們的身體地水火風全部都要留下來,既然全部都要留下來,顯然名色裏面的色法是不可能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的,也不可能從這一世到未來世去。所以,色法是不可能成爲法界中有情的本源,不可能是生命的根本。
好,那這樣子就應該說,心法才有可能是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心法才有可能從這一世到未來世去。好,那這個時候我們觀察這個名,就是所謂的哪六識?就是所謂的受想行識四支,當然主要就是所謂的心法。那心法呢,我們可以觀察到說,這六識心祂是斷滅的。那既然六識心在我們每一天晚上,睡著無夢的時候祂都要斷滅一次,乃至悶絕的時候,祂也要斷絕一次,乃至到了正死位的時候,祂也是會滅除,會斷滅掉;所以,顯然六識心是不可能從這一世到未來世,也不可能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好,那意根呢?意根就是生滅變異的,所以顯然祂也不可能把我們的業種含藏執持,而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
所以,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必然要有一個能夠持種的心,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也就是異於七轉識這種生滅的特性這一些心法,而要是能夠是永遠不生不滅,而能夠含藏一切法,能夠含藏一切業種的這個心,才有可能是從過去世來到這一世,而且因爲這樣子的特性,也可以從我們的這一世到達未來世。
因爲緣覺人能夠這樣子如理作意的思惟之後,他推尋:爲什麼會有名色的產生呢?就是因爲有本識的存在。因爲有本識的存在,才使得這一世的名色能夠出生,所以因爲這個緣故,名色的產生就是因爲有識。然後佛陀說,當祂一直往前推尋,推尋到這個識支,這個本識的存在的時候,這本識從何而來呢?祂再也無法推尋了,所以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好,那我們今天就簡單地解說到這一邊。下一節再跟各位繼續說明。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