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在上一集當中,我們已經講五蘊當中的第一個,色蘊無常的部分已經講完了。接下來要講的是:受蘊無常。
受就是領納,領納了境界以後,就會產生了苦、樂、不苦不樂。也就是說,當我們領納了境界以後,就會有這三種受的覺受出現。但是,一般人的認知裏面都覺得:苦就是苦,樂就是樂,不苦不樂就是不苦不樂。但是世間當中,其實都不是這樣子純苦純樂,也不是純不苦不樂;其實是苦中有樂,或者樂中有苦等等。
我們先來說苦中有樂這一方面,我們從感官方面來說。譬如說一個人吃苦瓜、喝苦茶,當他在喝第一口的時候,或許會覺得苦——剛接觸的當下這個苦味出現;但是當他吞到喉嚨的時候,後面那個尾勁那個甘,那個甘苦就出現了。也就是說,它有樂的部分,也有苦的部分。喝苦茶也是一樣。也就是說,苦瓜爲什麼有人喜歡吃?明明是苦的啊!苦茶爲什麼有人喜歡喝?苦茶那麼苦爲什麼會喝呢?因為它在苦當中,有讓你覺得甘甜的部分,也就是樂受的這一部分。這是屬於感官方面的。
那從心態來講。譬如說一個人受傷或者生病,當他快好的時候,他心中這時候因為有了希望,說他的病快好了,已經快好了,已經有了希望了;這時候雖然還有傷痛,這個傷痛還會苦,但是因為這個傷痛快好的緣故,所以他就生出了樂。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他產生了希望,而且希望慢慢在實現的當中,就會產生快樂;雖然他在受苦當中,但是在受苦當中就會產生了希望,除非說他已經絕望了。所以說,從心態方面來看,其實苦中有樂,從感官方面來看也是苦中有樂。
接下來說,那樂中有苦。譬如說,樂中有苦其實都是因為,每個人對每一件事情都會有個期待;當這個事情的發展不符合你的期待的時候,你的苦就出現。那樂中有苦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來看。譬如說一個人很喜歡吃美食,某一天他想去餐廳,說這一家餐廳很有名,他想要去吃這個美食,然後他進去店裏面就吃了。但是這個人很挑食,雖然這個美食吃下去,感受也很好,但是因為他很挑剔,結果吃下去以後,他覺得說這個美食並不符合他自己的期待,所以他心裏就有苦出現。也就是說,雖然美食很好吃,但是因為不符合自己期待的緣故,所以在樂中就有苦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按摩,按摩當中當然有苦有樂。每個人剛開始按摩的時候,其實是苦多於樂;但是有人按久了以後,他這個苦受,他已經能夠接受了,這時候對於按摩這件事情,他的樂就出現了,這是屬於樂中有苦;但是剛開始按摩的時候,苦中有樂啊。所以,按摩當中有苦中有樂,有樂中有苦。
再來說,一個人他雖然有樂,但是他這個快樂,即將要失去的時候,他的這個苦就會出現。譬如說有人他賺了一百萬,他好高興啊!但是他的錢慢慢在失去的當中,他的苦就會開始出現。也就是說,這個樂其實他沒辦法維持,當這個樂出現的時候,這個苦其實已經出現了,只是他沒有感覺。所以,在樂當中仍然存在著苦,它是相對的。譬如說在受樂當中,有時候你必須付出努力。譬如說你開個小吃店,開小吃店客人越多當然越好,那客人越多你是不是很高興?因為你的收入很多。但是,你也相對要付出很大的心力啊!也就是說,你必須去忍受不斷地熏這個油煙,在汗流浹背的當中,做出食物讓客人享受。所以在這個當中,雖然有樂,但是仍然有苦,那在苦當中仍然有樂;也就是說苦樂是夾雜的——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同一件事情都是這個樣子。
但是,不是只有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其實苦樂當中也有不苦不樂。譬如說一個人在接受苦的當中,他在這個當中,受苦的習慣他已經養成了。譬如說你的傷病要好長一段時間,譬如車禍,必須三個月才會好——痊愈。但是在痊愈的過程當中,你還是會經常忘記「我發生車禍」,所以你不會覺得這個苦;而且因為你習慣已經養成,所以你就會處於無記的狀態當中。所以在苦的當中,也含藏了不苦不樂。
同樣的,不苦不樂當中,也是有苦有樂。譬如打瞌睡、入無想定,打瞌睡並沒有苦,入無想定也不會有苦,但是打瞌睡、入無想定,因為這個境界很容易讓人去貪著它——禪定雖然有時候進入四禪當中無苦無樂,但是很容易讓人一直想要去進入那個境界當中;譬如說進入無想定、四空定當中,這些都是屬於不苦不樂當中,但是因為它容易讓人樂著;所以,在修學佛法的當中有不苦不樂,那在不苦不樂當中也是會有樂。再來說,不苦不樂當中有樂,但是也有苦。譬如說打瞌睡,上課、開車的時候昏沉打瞌睡,但是在這個打瞌睡當中,你又想要離開這個境界,這時候你的苦受就會出現。
以上就是簡單地說明:苦、樂、不苦不樂其實都不是純然的,它是相對的。
再來說,爲什麼受不真實?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譬如說我們聞到臭味,聞到臭味——當你聞到臭味的時候,你是不是有苦受?但是這個聞到臭味的過程,我們現在就來說明一下:譬如說你的鼻根從空氣中接收到臭味,那鼻根接收到臭味,經過了扶塵根、勝義根;然後在勝義根的部分,鼻識跟意識就出來分別而產生了臭味,這時候就分別完成了臭味;這個臭味分別完成以後,你就產生了想要厭離的感覺,這時候因為有苦受。我們從剛剛來說,當你的鼻根去藉由呼吸去接觸到空氣的時候,這時候的臭味其實鼻根是無法分別的;也就是,真正接觸到臭味的這個鼻根,其實是不能分別臭味的。接下來說,到了勝義根以後,你的鼻識分別了臭味的粗相,但是鼻識祂還是不知道這是臭味還是香味,一定要經過意識才能作分別;但是,意識並沒有直接接觸到臭味啊,所以說意識祂其實並不是真正接觸到臭味的識,所以說這個受其實並不真實。這是從色身的苦受來說。
但是從心態來看,這個受其實不真實。譬如說看到那個大便,大便對我們來講,我們會覺得噁心。爲什麼會覺得噁心?因為這是後天所教導的,說這個東西不好聞;因為這樣子教導,所以你就會覺得噁心。爲什麼這樣說?我們來看看小孩子,小孩子當他沒有經過教導的時候,其實他經常會去玩屎玩尿,他玩得不亦樂乎;也就是說,對於這個大便還有尿,他在他的心態來講,他是覺得很好玩的。但是對於大人來講,因為受到了熏習教導,所以他對於大便的感受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因為受到教導以後而產生的苦受,這樣子的受就不真實。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不管從色身的苦受來講,從心態來講,其實受都不真實。
綜合上面我們所說的,我們就可以知道,其實樂不是絕對的樂,苦也不是絕對的苦,不苦不樂也不是清淨自在。在四禪天,在那個四禪天、無想天還有四空定當中,他看起來也是清淨自在,但是他還是有苦,他還是有樂,因為他貪著;如果他不貪著,他就不會經常進入那樣的境界。所以說苦樂都是無常,它不是苦恆苦,也不是樂恆樂,也不是說不苦不樂永遠就不苦不樂;而是相對的,苦樂是互相含攝的,它是變異無常的。所以說,有受皆苦,受非真實。
講完受蘊無常,接下來我們來講想蘊無常。我們首先來說明一下,雖然說在前面五蘊當中有講到想蘊的內涵,那我們在這邊就稍微再作一下說明。
我們來看想無常,佛經裏面對於想的內涵怎麼說。《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八)也就是說,想其實就是知。那知道什麼?當然知道苦啊、樂啊、不苦不樂;還有,只要你是知道的,只要你是知,知道青黃赤白,知道顏色,知道這是臭味、這是香味,知道這個好不好吃,只要是知,統統都是想陰的範圍。不只是這樣子,還有語言文字的妄想也是想。所以,想有各種想,除了知以外還有各種妄想,統統都是屬於想的範圍。
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經常會因為不清楚想陰的內涵,所以就落入了想陰,但是並不知道;誤以為說,他所落入了這個想陰的境界,叫作開悟,或者叫作涅槃。比較常見的現象,我們來看一下,學佛人當中會落入想陰而不知道這現象有哪些?
第一種,譬如說落入了離念靈知。離念靈知其實就是識陰的自性。離念靈知我們來解釋一下,什麼叫作離念靈知?譬如說你看到你媽媽,你根本不用想你就知道,在你面前的就是你媽媽。你看到牆壁你不用想說,「我現在看到牆壁了,所以我要轉彎」;你看到牆壁的當下,你已經就是知道那是牆壁,所以你就不會去撞到牆壁,所以你就轉個彎。這就是屬於離念靈知的部分。也就是,不需要再動用語言文字來想說這是什麼東西,這就是屬於離念靈知;也就是你在接觸的當下,幾個刹那就完成了分別。譬如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其實就是離念靈知。也就是說,如同你現在在聽我說話,當你聽我說話的當下,其實你很清楚我說話的內涵,這叫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實就是靠著離念靈知;一個人就靠著這個離念靈知,所以知道了很多事情。那既然是知呢,知即是想,想即是知,所以離念靈知,當然就是想陰的範圍。也就是說,如果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心當作真心,當作涅槃,當作常住不滅,其實他就是誤解了這個離念靈知的內涵。
那接下來還有什麼現象?譬如說一念不生。一念不生當中修學定力啊,定力從數息不斷地訓練,練到後來可以一念不生;但是在一念不生當中,你會作一個迴觀,那一念不生的境界你一定要迴觀說:「我現在處於什麼樣的境界?」當你迴觀你處於什麼樣的境界的時候,這時候你已經知道「我處於一念不生的狀態」。所以當你一迴觀說「我知道了,我現在是處於一念不生」,那當然就是落入想陰了。所以,一念不生其實也是想陰的境界。
再接下來,大家經常會聽到一句話,叫作了了常知。那既然是了了常知,也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當然就是知道了嘛!如果不知道,怎麼可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已經說了知道就是想,所以,了了常知也就是落入了想陰而不知道;這是屬於欲界當中常見的現象。
接下來呢,有人會修禪定,如果他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證得二禪、三禪、四禪,他會覺得那是涅槃,其實還是落入了想陰的境界。所以說即使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仍然說他是外道。
綜合了前面離念靈知、一念不生、了了常知,當然還有什麼欲界定等等,再加上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說把這些當作開悟或者當作是涅槃,那就是外道的五現涅槃。也就說,落入了想陰的人都叫作外道。
除了五現涅槃以外,當然還有四空定。那四空定當中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非想非非想;那落入非想非非想當中,是不是落入想陰當中?我們來看看,非想非非想,「非想」就是沒有想嘛,對不對?沒有想可以當作說那我無知,沒有知嘛!所以沒有落入想陰。但是後面又有個「非非想」,也就是說仍然有想,也就是說非想非非想仍然有想陰,也就是他仍然有知;既然有知當然仍然是想陰。所以,即使證得四禪八定當中的最高境界非想非非想,仍然是落入想陰當中。所以,如果把證得四空定當成是涅槃,仍然是外道的涅槃。
最後我們來看看,想爲什麼是無常?想其實它不是本來就有,它不是常住不滅的法;想是因為色身還有六個識,相對於外境的六塵,然後產生了身口意行,這個過程我們前面已經講了。當一個人去領納了外境以後,就產生了苦、樂、不苦不樂,在苦、樂、不苦不樂當中有各種韻味,所以就對於這十八界產生了各種想;因為有了韻味,所以你就會有欲望,因為有韻味所以你就會需求這樣的韻味繼續存在。所以,因為有了十八界的運作,所以就產生各種想,還有欲望需求。所以說,想是由其他的四個陰,也就是有了色身,還有三種受,還有不斷的身口意行,還需要有六個識來配合運作,所以才會有想陰。所以說,想陰其實就是色受行識這樣的因緣和合而有,並不是本來就有。就如同在炎熱的沙漠當中或柏油路面,你遠遠看去好像有水,其實不是水而是陽燄;那麼想也是這個樣子,它如同陽燄並不真實。
我們在前面已經作了詳細的說明,所以想陰我們要瞭解其中的內涵,千萬不要在學佛當中落入了想陰;因為想陰是無常的,如果把想陰當成常住法,那麼你學佛學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所以,學佛當中最比較會落入的現象,就是落入想陰而不知道,這是最可惜的一面。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的收看!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