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前面已經由楊老師跟各位介紹了「五蘊空相的證入」,那從這一節開始,由我來跟各位介紹「四加行」。
修四加行是有分大乘跟小乘,我們現在所介紹的是大乘的四加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修菩薩法,要能夠實證菩薩的初果,就要修四加行,四加行也是要證斷我見的功德。在修四加行之前,是需要具備一些前提的,這些前提都非常重要;如果說沒有具備這些前提,只是單獨的去依照四加行的道理去作觀察,事實上是沒有辦法真正能夠實證菩薩的初果。所以說,在修四加行之前,一定要能夠檢視自身是不是具有修四加行的一些前提。
首先,要修四加行第一個條件就是要具足種性,也就是要能夠具足菩薩的種性。什麼是菩薩的種性呢?菩薩的種性是相對於聲聞種性或者緣覺種性來說的,聲聞種性跟緣覺種性,它與菩薩種性有很大差別的;因為菩薩種性就是,能夠為正法的流傳,還有整體的佛教將來的永續流傳,能夠考慮;可是聲聞種性或者是緣覺種性,他們是修解脫道,不是修佛菩提道,所以說修解脫道而不修佛菩提道的這些聲聞、緣覺人,他們是以自己的解脫當作首要的目標,而不考慮佛法的永續流傳。
因為,如果說聲聞跟緣覺他們要考慮到佛法的永續流傳,這樣就會妨礙他們獲得解脫、最後入無餘涅槃的實證。因為要實證無餘涅槃,獲得究竟的解脫,那是要把世間一切都捨棄的,而且是連正法也要捨棄;因為如果不捨棄一切法,對於三界裏面的種種事相乃至正法的弘傳還有所憂心、有所掛慮的話,這樣的話,他是沒有辦法入無餘涅槃的;因為,如果說心中還繫念著正法是不是可以永續流傳,眾生是不是能夠獲得正教,這樣子他心中就所罣礙。所以說修聲聞、緣覺的人,他如果說具有聲聞的種性、緣覺的種性,他是不會考慮到眾生的需要;眾生如果說具有邪見而不能入無餘涅槃,那是他個人的事情,他會說「他不懂得什麼叫作苦」,他只是這樣子憐憫他,隨緣教導;可是聲聞、緣覺人如果一生盡了,他就認為他的緣已經盡了,他跟眾生的緣也已經盡了,這樣的話,他就要捨棄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去了。所以說,佛法的流傳,正法是不是可以利益一切眾生,那就不是聲聞、緣覺人他們這種種性的人要去考慮的。
如果說具有聲聞種性、緣覺種性的人,他要修大乘的四加行,要能夠實證菩薩的初果,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心中沒有辦法在大乘法中,跟菩薩要實證第八識如來藏這樣子的一個法完全相應的。也就是說,如來藏這個法祂是世出世間,可是聲聞、緣覺人他們所要實證的只是出世間。所以說,因為如來藏第八識是世出世間的勝妙法,所以說如果心中只有出世間而沒有含攝世出世間的話,這樣子的話,就不能完全相應。
什麼是菩薩的種性呢?菩薩的種性就是,能夠對一切眾生能夠慈憫,能夠對於眾生的法身慧命能夠產生悲憫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菩薩,他看到佛教界裏面很多的眾生被錯誤的知見所誤導了,這個菩薩一定會奮發起來,以他所知道的正知正見來破斥邪說,來救護眾生,讓眾生能夠回歸正法,能夠在正法的熏陶之下,能夠邁向解脫;乃至因為他這樣子的慈憫心,可以讓更多的眾生能夠成爲菩薩,然後讓菩薩的僧團能夠興盛,來利益更多的人。他的想法一定是這樣子。而且,這個菩薩還會因為菩薩僧團的永續流傳,而在菩薩的僧團中長久地修行,永不離開。這樣子才是具有菩薩種性,因為這樣子才能夠顯示出菩薩的悲心;而且也因為他能夠為整體來考量,而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也顯示出他的解脫果德。這樣子能夠慈憫眾生,又有解脫的果德,這樣才是一個具足菩薩種性的菩薩。具有這樣的菩薩種性的菩薩,才有可能在修四加行的時候,能夠最後具足四加行的觀行;然後最後因為參禪的關係,能夠實證第八識,實證永恆不滅的如來藏,因為這樣子而能夠獲得菩薩的初果,也就是在菩薩五十二位階裏面就是第七住的明心見道。
所以說,在修四加行之前,一定要先培養自己的菩薩種性,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心胸寬大、慈憫眾生的胸懷,這樣的話就是修四加行首先的第一個前提。
如果學人能夠檢查自己說「我是有這樣的胸懷,我不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生死來修學佛法」,那麼這位學人就可以仔細去選擇真正的善知識,跟真正的大乘了義正法的道場,去親近真善知識,這個時候他就應該要去歸依三寶。為什麼要歸依三寶呢?因為如果要修四加行的話,事實上還要有廣大的資糧。也就是說,一個具足菩薩種性的菩薩他要修四加行,當他有了菩薩的種性的時候,他還要有廣大的資糧;如果沒有廣大的資糧,菩薩是沒有辦法在世間裏面來實證世出世間法的,那當然沒有辦法有那個福德來實證第八識,能夠有那個福德來實證菩薩的初果。所以說,一個菩薩如果要修四加行,除了具足菩薩的種性之外,還要廣大的福德。
修集廣大的福德,首先就是要先歸依三寶。因為歸依了三寶之後,能夠讓自己信受佛陀,能夠以佛陀作為身教的一個學習榜樣;還要以佛法作為行為的準則,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佛法的一些基本的律儀;另外還要有歸依僧寶的這樣的信心,也就是說對於大乘的菩薩僧要能夠具足信心,能夠歸依於大乘的三寶。
能夠歸依了三寶之後,還要能夠護持正教,也就是說,對於所親近的菩薩道場,能夠深心的去擁護;因為,如果說大乘法沒有菩薩僧團的永續流傳,這樣子的話大乘法也不可能真正的弘揚,也不可能長久地住世。就像說,如果是聲聞的僧團,它是無法永續的流傳。因為如果是一個聲聞的僧團,在聲聞僧團裏面,如果他所實證的是聲聞的四果,他成為阿羅漢;他成為阿羅漢之後,他捨壽的時候就入了無餘涅槃,這樣的話,阿羅漢在世間就不再繼續度眾了;這個聲聞僧團裏面以後就不會有四果人了,因為他已經入了無餘涅槃。那如果是三果人呢?三果人如果說他捨壽之後,他也不還人間;所以三果人他實證了之後,他捨壽之後他就生到色界天去,然後最後就解脫了;他就不在人間繼續度眾,來延長這個聲聞僧團的弘法利生的事務了。
同樣,在聲聞僧團裏面的二果人,他雖然還會來人間一次,可是當他生天——他因為獲得聲聞的二果成為一來人,他會先生到天上;可是天上的時劫非常久遠,所以當他上生了欲界天,再重回人間的時候,人間已經是幾百萬年過去了,這個時候正法也就滅了。所以說,在聲聞僧團裏面證得二果,他生天之後,他也不會繼續留在人間來弘法利生。那初果人呢?初果人雖然七次人天往返,可是他一樣會生天;一生天一樣是幾百萬年過去了,在人間的聲聞僧團就不再有真正能夠實證聲聞菩提的人能夠住世。所以,聲聞僧團他是沒有辦法在人間長久地利益眾生的。
所以說,只有菩薩的僧團,因為菩薩永不入無餘涅槃。而且菩薩他即使證得菩薩的初果,他也會發願說,如果沒有特殊的因緣,他一定會願意在人間繼續修行,繼續在人間度化有情,而不會想要生天去享受天福。因為生到欲界天,雖然能夠享受天福,可是享受天福那是自己的受用啊!眾生在人間受種種苦,而沒有種種的正見,讓自己又淪墮於三界的流轉,那不是非常的可憐嗎?所以,具足菩薩種性的菩薩,他一定會思考到這樣的問題,他一定會對於人間的眾生產生極大的悲憫心。所以說,菩薩證得初果以後,他也不會想要生到天上去享受天福;他一定會繼續留在人間,繼續弘法利生。因為菩薩的初果人都有這樣的心胸,那當然菩薩的二果人、三果人乃至四果人,同樣都有這樣子的廣大心量,願意在世間裏面讓這個菩薩的僧團能夠永續地有解脫法,有般若智慧的實證的這種法,能夠繼續在人間永續地流傳,能夠利益廣大的眾生。
所以,一定是具有菩薩種性的菩薩,在這個菩薩的僧團裏面繼續修行,以他的解脫的果德,能夠配合整個僧團的弘法,然後讓整個僧團和合,而能夠永續地把正法傳播下去;這樣的話,這個菩薩的僧團才能夠長久住世,能夠利益一切的眾生。如果說聲聞人,他沒有菩薩的種性,他即使進入了菩薩的僧團,菩薩的僧團裏面是可以包容這樣的聲聞人;可是這樣的聲聞人,他要實證菩薩的初果,要能夠進入七住位明心見道,那是非常的困難的。因為聲聞人在菩薩僧團裏面,很容易顯發出他聲聞的那種氣息,也就是說他總是考慮到自己的道業而已;他不會考慮到:整個正法應該如何弘傳?我應該如何來遵守菩薩僧團的種種的規定?
所以說,一定是具有菩薩種性的人,他歸依了三寶之後,還能夠護持正教;因為能夠護持正教,所以說他就逐漸具有廣大的福德;因為有了廣大的福德之後,他才逐漸能夠進入性障的伏除,然後才具有修四加行的資格。
這樣子怎麼說,除了護持正教修集廣大福德之外,還要來修除性障,才能夠修四加行的觀行呢?因為如果說一個菩薩沒有伏除性障的話,他在作觀行的時候,他一定沒辦法專心的在法上用功,他一定會落在事相上,落在性障上面;然後對於自己身邊的人事,不管是家庭的關係,或是在工作的場合裏面的關係,乃至進入了菩薩的僧團裏面,也會跟其他的菩薩產生扞格。也就是說,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他會產生種種的貪瞋的現行,而且這個貪瞋的現行是非常的激烈的,而顯現出他極重煩惱。因為他的極重的煩惱不能伏除,所以說就顯示出他的性障深重;那性障深重,就沒有辦法專心在法上用功,沒有辦法專心地很純粹地來護持正法,他就沒有辦法真正地進入四加行的修行。
所以說,一個菩薩具有了菩薩的種性,他要歸依三寶之外呢,他要護持正教之外呢,他還要能夠修除性障,讓自己的貪瞋癡的煩惱能夠逐漸地降低。因為把性障降低之後,才能夠專心於法,然後對於身邊的種種的事相能夠不掛意,能夠修種種的忍辱行,來讓自己安住於法上,而不在事相上去著墨。這樣子能夠把性障也伏除了,這樣子才能夠說這個菩薩他開始具有修習四加行的一個資糧。所以,菩薩要修學四加行的觀行的時候,一定要先具有這些條件。
除了這些條件之外,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說,在我們北傳的大乘佛教裏面,有非常多的所謂大乘的道場;因為我們北傳是以大乘佛法為主,所以有非常多的佛教的大乘團體。可是對於佛法的核心的內涵,彼此的見解就不一定相同了。譬如說,真正的佛法是八識論,是要有永恆存在的第八識如來藏,才能夠真正來作四加行的修行,而能夠實證菩薩的初果。可是如果沒有承認八識的法,而想要來作四加行的話,那也是不能夠成功的。因為八識論跟六識論,乃至七識論,或是說有所謂的九識、十識等等,對於法界的八識的這種事實,不管它是減少了而成為六識論或是七識論,或者是把它增加了成為九識論、十識論,這樣子或增或減都沒有辦法能夠來修四加行,因為對於法界的基本的認知他就產生了錯解了。如果說對於法界的實相產生了錯解,那就沒辦法獲得真正的佛法的智慧;沒有辦法獲得佛法的智慧,修四加行也只是變成學術的研究,而不能實際獲得菩薩果位的實證。所以說,第八識的存在是修四加行的一個前提;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沒有辦法成就四加行的觀行。
至於說為什麼一定要有第八識的存在,才能夠讓四加行能夠成就呢?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說我們在下一節再來簡略地來說明其中的原因。歡迎大家明天繼續收看!
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