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三乘菩提概說–第8集 四聖諦-苦滅聖諦(下)+ 四聖諦-苦滅道聖諦(一)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集要繼續來跟各位分享苦滅聖諦,也就是四聖諦的第三個聖諦。
上一集我們講到說,《中阿含經》裡面如是開示:
諸賢!過去時是愛滅、苦滅聖諦,未來、現在時是愛滅、苦滅聖諦,真諦不虛,不離於如;亦非顛倒,真諦審實。 1
這個意思是說:「諸賢!過去時的貪愛與執著滅了,這個就是愛滅、苦滅聖諦,未來、現在時的貪愛跟執著也滅了,這個就是愛滅、苦滅聖諦,這真實的道理是絕對不虛妄的,這個道理是不離於如的;(也就是說,這個苦滅——這個愛滅、苦滅的這個道理,是不離於真實而如如的這個真如本心的;離於真如本心來談滅的話,那個滅就是斷滅空;所以這個真實的道理是絕不虛妄也不離於如的,所以它不是斷滅空的。)這個滅不是斷滅空,也不是顛倒的想法(不是說我們去虛妄地思惟,去思惟一個顛倒的想法),這個真實的道理必須要詳細地審查確實。」1
所以,過去的貪愛,或是現在的貪愛,或是說未來的貪愛跟執著都滅了以後,這個就是愛滅、苦滅聖諦。但是,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子的貪愛跟執著滅了,是因為依於這樣子的「如」的道理,而不是說把蘊處界諸法的煩惱愛著滅了以後,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如果這個滅了以後而認為是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個就是斷滅空,這個就是落入了一切法空,這個也是修學佛法所必須要去正視的一個道理。很多人錯解了這樣子的道理,以為說一切法空、一切皆空這個就是真正的涅槃、真正滅的道理;但是,一切法空、一切滅,一切法空這諸法皆空這樣子的道理,其實是依於如來藏的真實,而說蘊處界諸法它是因緣所生法,所以這個法它是空的。當你把對於蘊處界諸法的執著,把它給滅了,滅了以後——對於蘊處界諸法的貪愛跟執著滅了以後,這個就是對於愛滅跟苦滅有真正的了知了,這個就是愛滅、苦滅聖諦。
所以《中阿含經》裡面又如是開示說:
合如是諦,聖所有、聖所知、聖所見、聖所了、聖所得、聖所等正覺,是故說愛滅、苦滅聖諦。2
「所以總合如是的真理(總合上面所說的真理),也就是說,前面所說對於五蘊十八界的這個愛著(這個貪愛執著)已經滅了,這樣子的道理,這個是聖人所有的,這個是聖人所知道的,這個是聖人所看見的,是聖人所了知的,是聖人所得到的,是聖人所共同正確覺悟的;因為這樣子的緣故,世尊說這個是愛滅、苦滅聖諦。」也就是說,這些蘊處界諸法滅了以後—對蘊處界諸法的貪愛執著滅了以後—這個就是愛滅、苦滅聖諦,蘊處界諸法滅是依於「如」這樣子的道理。蘊處界諸法滅與蘊處界諸法依於「如」這樣子的道理,這個是聖人所有的,是聖人所知道的,因為不管是二乘聲聞人或者是說緣覺,都知道 佛所開示的道理;佛開示說我們眾生都有一個如,都有一個本際,都有一個所知依,是因於這樣子的本際,因於所知依,才能夠去說我們真正對蘊處界貪著的滅除,這樣子是說愛滅、苦滅的聖諦。
所以,我們從上面《中阿含經》裡尊者舍梨子開示的道理,我們可以歸納出來苦滅的方法。苦滅的方法:第一個,我們必須要先斷除、棄捨、吐盡我們對於六根的貪愛和執著,斷除了六根的貪愛,棄捨了對於六根的貪愛跟執著,吐盡了對於六根的貪愛跟執著;緊接著,必須要對我所的貪愛(譬如說對於妻、子、奴婢,或是僕人、眷屬、田地、屋宅、店鋪、孳息財物等等),也都應該在心中斷除了造作貪愛的這樣子的身口意業,必須要斷除造作這樣子的業,使心中沒有欲望,止息這些欲望;乃至於必須要對六塵的觸,對於六塵的覺受,對於六塵的了知,對於六塵的思量,對於六塵的貪愛,也都應該要徹底的斷除。更進一步,必須要斷除、必須要棄捨、必須要吐盡對於地界、對於水界、對於火界、對於風界、對於空界、對於識界等六界的愛染跟執著;還必須要進一步對於過去的貪愛跟執著,對於現在的貪愛跟執著,對於未來的貪愛跟執著,都滅盡了、都吐盡了、都徹底地斷除了,這樣子就是愛滅、苦滅的聖諦。像這樣子的真理,是 佛所開示的,也是聖人們所有、所知、所見、所了的,是聖人們所得到的、所共同正確覺悟的至理,這個就是究竟滅盡苦的真實道理。
所以,苦滅聖諦指的就是我們對於我所,對於六根,對於六塵,乃至於對於六界,乃至於對於過去的貪愛跟執著、對於現在的貪愛跟執著、對於未來的這些貪愛跟執著,都必須要滅盡了,都必須要斷盡了,都必須要棄捨,都必須要吐盡,這個才是 佛所開示的苦滅聖諦真正的道理。這個道理是 佛所開示的,是聖人們所了知的,所以稱它為聖諦。因為解脫的聖人們,依著 佛的開示而這樣子的往前進修,去斷除對於六根、對於六塵,乃至於對於我所,乃至於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這些貪愛、執著捨棄的道理,就是苦滅聖諦的真正道理。
我們現在已經把苦滅聖諦的真正道理講完了,接著我們要正式地進入所謂的「苦滅道聖諦」
那苦滅道聖諦當中的「道」是在指什麼呢?依著這個「道」而修會到什麼樣的境界呢?四聖諦當中的苦滅道聖諦它指的是什麼東西呢?這個「道」它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人如果想要證涅槃的話,必須要行於此「道」;這個道能夠讓修行的人達到涅槃的境界,苦滅之道聖諦是四聖諦的第四聖諦,簡稱為道聖諦,就是這個道理。苦滅道聖諦這第四個聖諦之所以稱為道聖諦,就是說這個「道」它是能夠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必須要透過這樣的道才能夠到達涅槃的境界。我們前面所說的苦滅的狀況,對苦滅作了說明以及描述,是一切煩惱斷盡、一切苦斷盡,捨壽的時候可以滅盡五陰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償業果,僅剩下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境界〔編案:這是依解脫道來說的涅槃境界〕。但是,到達這個涅槃之果的「道」則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如果要證涅槃,必須要行於此道。所以,這一切的煩惱斷盡、一切苦斷盡,捨壽的時候可以滅盡五陰十八界,不再受生酬償業果,這個就是滅,就是苦滅;這個苦滅後只剩下如來藏獨存的涅槃境界,這個就是無餘涅槃。但這個是果,要如何達到這個果,就必須要透過這一個「道」來行,來施行、來落實下來,才有辦法能夠得到、得證這樣子的一個涅槃的果。
所以,苦滅道聖諦中這個道在《俱舍論》當中(在《俱舍論》卷25裡面)如是說:
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復道者,謂求所依,依此尋求涅槃果故。解脫勝進如何名道?與道類同轉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後後故,或能趣入無餘依故;道於餘處立通行名,以能通達趣涅槃故。 3
所以這一段《俱舍論》裡面的論文,意思就是在說,由此「道」的緣故,能夠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因為這樣子的正理,能夠讓我們通達於涅槃,這個就是道諦。也就是因為涅槃路(道就是通往涅槃之路)通往涅槃之城,依於這樣子的道路,我們才能夠趣向於涅槃。
佛世尊在阿含諸經當中又開示了哪些可證涅槃之道呢?佛世尊在阿含諸經當中開示的可趣證涅槃之道非常的多,關於證涅槃之道的正理,佛世尊在阿含諸經當中最主要所說的第一個是「三十七道品」,並來廣說「八正道」的正理。三十七道品又叫作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又分為七種(也就是說三十七菩提分又分為七類):第一個是四念處,第二個是四正勤,第三個是四神足,第四個是五根,第五個是五力,第六個是七覺支,第七個是八正道分。佛除了在三十七道品裡面講八正道分以外,更在阿含當中廣說八正道的正理,這個八正道所說的就是:第一個是正見,第二個是正志,第三個是正語,第四個是正業,第五個是正命,第六個是正方便,第七個是正念,第八個是正定。佛世尊開示三十七道品、八正道的正理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要幫助弟子們修行,幫助弟子們依循這些法要努力去實踐,就可以漸漸趣向於涅槃解脫。所以,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就是趣向於涅槃之道。(八正道的正理在下一主題當中,葉老師將會在八正道的單元當中,會對於八正道作詳細的說明;我們在這裡,僅針對前面所說的三十七道品的各種法作詳細的說明。)
三十七道品中我們說有四念處等等諸法。何謂四念處呢?什麼是四念處,四念處又叫作四念住;它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以及法念處四種法。這四種法又稱為念住。
所謂的身念處又叫作身念住,也就是觀身之自相為不淨,同時觀「身」之無常、苦、空、非我等空相,以對治見顛倒。也就是說,透過身念處的觀察來觀身不淨,觀自身之相是不淨之相;同時,透過這樣子的觀察,去觀察我們的色身乃是非常,它不是常住的,它因無常而苦,因苦故空,因空所以它是非我;所以透過這樣子的觀察,來對治對有我的執著,所以透過苦、空、無常、無我的這個共相,來對治對於淨相的顛倒。也就是說,眾生都對於自身的這個色身產生貪著、愛著,由於對於身念處的這個觀察,瞭解到說這個色身它是非淨的,所以能對治眾生這個淨顛倒。
第二個是受念處。受念處又稱為受念住,就是觀察眾生在欣求樂受當中反生苦的原因,而觀苦、空的共相來對治樂的顛倒。其實眾生都是以苦為樂,眾生處在八苦裡面都不知道是苦;這個就是我們前面在講八苦的時候說,有些眾生根本不知道苦,眾生處於苦境但根本不知道苦。那有的人能夠去觀察這個人生的苦,但是這個畢竟還是屬於凡夫與外道所觀察的苦;但是佛法層面所要觀察的苦,是必須要觀這些生老病死苦等這些苦,這些苦它的根源是來自於五陰熾盛的苦。這個五陰熾盛的五陰本身,因為它是因緣所生法,它是緣起性空的,它是依他起性的;從這樣子去觀察——觀察這樣子的苦、空的共相,來對治我們對於這樣子的苦,對於這個「受」的這樣子的一個顛倒見(對於樂受的顛倒見),所以這個是對治樂顛倒,用這樣子的受念處來對治樂顛倒。
那什麼叫作心念處呢?心念處又稱為心念住。心念處的觀察方法是怎麼樣的一個方法呢?它就是透過觀能求之心乃是生滅無常的,並且觀其共相以對治「常」顛倒。也就是說,透過心念處的觀察,透過心念住的思惟,去觀察我們能觀、能求的這個意識心(能求的這個識蘊),這個覺知心祂是生滅無常的,透過這樣子的生滅無常來觀察祂的共相。也就是說,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是執著這樣子的意識心——都是執著這樣子的生滅的、無常的這個意識心為常,以為這個意識覺知心祂是常住不滅的;所以必須要以這個觀心無常,來觀察自己的這個覺知心是無常的,別人或其他眾生及一切眾生的這個覺知心一樣是無常的,由觀這個共相來對治這個覺知心是常的這樣子的一個邪見。所以是透過心念處的一個觀法來對治常顛倒。
法念處又是觀察什麼東西呢?法念處又稱為法念住,也就是說透過觀一切法皆是因緣而生,這一切法都沒有自性〔編案:自在的體性〕,而且觀這些法的共相來對治「我」顛倒。也就是說觀諸法無我,一切法它並沒有自性的,這些蘊處界諸法並沒有自性,觀所有眾生所出生的這些一切蘊處界諸法都是因為因緣而生的,這些因緣所生法它是沒有自性的。所有一切法若說有自性的話,是有如來藏,它才有自性〔編案:因為有真實自性的如來藏,才能有依他起的世俗自性〕;但是如來藏的這些自性,又不是因緣所生法的這個自性,所以又說它為無自性性,所以祂並沒有自性〔編案:如來藏沒有因緣所生諸法的三界我性,沒有分別自體擁有這些自性〕。法念處是透過對蘊處界諸法的觀察,觀察這些法它是沒有自性的,透過觀所有眾生執著因緣所生法,認為它是有自性,認為它是常住的,為對治這樣子的一個邪見,故說就是來對治對於我的顛倒,這個就是法念處觀。因為對於法念處(法念住)這樣子的觀察,所以得到這樣子的一個智慧。
為什麼修四念處觀是在對治這四種的顛倒呢?因為凡夫眾生不明法界的真實相,而以世間之無常為常,於諸苦執為樂,於無我中執為有我,於不淨執為淨,所以才會造成這樣子的一個錯誤的知見;所以必須要透過這樣子的一個觀行來對治,來對治於淨顛倒,來對治於常顛倒,來對治於樂顛倒,來對治於我顛倒;所得到的這樣的智慧,這就叫作四念處觀,能這樣子安住就叫作四念住。
那四念住為什麼稱為住呢?四念處為什麼又稱為「住」,這個道理是在什麼地方?我們在下一集再跟各位作分享。
今天時間已經到了,就暫時先跟各位分享到這邊。
阿彌陀佛!

1.《中阿含經》卷7,《大正藏》冊1,頁469,上8-11
2.《中阿含經》卷7,《大正藏》冊1,頁469,上11-13
3.《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5,《大正藏》冊29,頁132,上11-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