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進入的單元、要跟各位繼續分享佛法的單元,要說明的是「《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
那在講到《阿含經》在佛法中的定位之前的時候,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阿含經》總共有幾部呢?《阿含經》各自在說些什麼樣的內容呢?《阿含經》總共有四大部,《阿含經》有《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還有《雜阿含》,叫作四阿含、四大部。那四大部的阿含其實已經總述三乘佛法了,這個我們在後面再來作一個詳細的一個說明。
我們現在大約說明一下,《長阿含》是在說明什麼呢?《長阿含》最主要是以四聖諦還有八正道,還有十二因緣法等等二乘法為主,而且兼破六十二外道見。那《中阿含》呢?《中阿含》所說的與《長阿含》大略相同,這兩部經都兼說「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而且這個當中其實
佛已經隱含「第一義悉檀」。因為第一義隱覆難知,所以沒有具有法眼的人並不能夠了知,但是 佛其實已經在這個地方隱含第一義悉檀,在阿含裏面已經埋下伏筆,作了說明了。
另外一部叫作《雜阿含》。《雜阿含》所說的大部分都說什麼呢?其實《雜阿含》所說的,大部分都是敘述第一義諦。《雜阿含》雖然偏說二乘菩提,但是在這個中間其實
佛已經處處隱覆密意而說有如來藏;在這個時候其實在阿含裏面已經有說「如來藏」,還有「本際」,還有「中道心」,還有「有分識」,乃至於這個「如」等等的這樣子的一個名稱;所以,《雜阿含》其實已經隱覆密意說了如來藏中道心了。而《雜阿含》也在十二因緣當中說緣於五陰的識是這一個阿賴耶識。也就是說,《雜阿含》其實也在十二因緣裏面、在十因緣裏面隱覆了密意,說緣於五陰的這個識,這個「識緣名色」的這個識,祂是阿賴耶識,這個「識緣名色」的識是入胎識,這個「識緣名色」的識是「齊識而還」的識;這「齊識而還」的識,所以只是到這個地方為止,不能再探究上去了,所以這個識又叫作本際。那這個本際其實就是
佛在阿含裏面所稱的這個如來藏心的另外的一個名稱之一。所以,這個如來藏心,其實 佛在阿含裏面已經隱覆密意已經說出來了。
那另外一部的話又叫作《增一阿含》。《增一阿含》所說的是什麼東西呢?《增一阿含》其實已經開顯大乘菩薩道如來藏門。《增一阿含》已經逐漸的開顯大乘菩薩道的如來藏門,但是因為《阿含經》為二乘人所結集,並沒有深入的把這個大乘的如來藏門作詳細的說明;因為二乘的這些結集的這些聲聞人,對於唯識種智的部分並沒有深入了知。但是他們依於佛學,依於自己斷除聲聞所要斷除的煩惱所獲得的這些智慧,知道
佛所說的我們三界六塵萬法裏面有一個本際是出生這個萬法,這個本際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這一個阿賴耶識。所以《增一阿含》裏面其實已經開顯了大乘菩薩道的如來藏門了;那是因為二乘人結集,沒有把詳細的唯識種智的內容結集進去;第二個就是因為,唯識種智的智慧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很輕易了知的。也就是說,因為智淺的人沒有辦法知道說,佛在阿含裏面其實已經是開顯了這樣子的一個大乘的一個法了,所以認為
佛在阿含裏面並沒有說唯識,認為 佛在阿含裏面並沒有說八識;那這個是對阿含完全不了知、完全不瞭解。
所以,四阿含諸經其實是佛教的根本,它是
佛初轉法輪的時候就已經宣說了,四阿含諸經其實是攝屬在「五時三教」的聲聞教。為什麼會說阿含諸經呢?為什麼 佛在第一時的時候,佛在第一時的時候就已經說了華嚴了,已經具足宣說了別教大乘法,已經具足宣說了別教佛菩提道的一個修學次第,為什麼會在阿含期的時候轉法輪的時候說阿含的教法?這個是為了方便接引畏懼生死的聲聞種性的人所說的,這是為了有些人他是畏懼生死,這些聲聞種性的人急於要入於涅槃,急於要解脫生死,他畏懼生死,所以
佛是為了這些聲聞種性的人說的。但是,佛其實在大乘的方等經典裏面,乃至於在阿含裏面,都處處的勸這些聲聞人能夠迴心大乘。佛為了這些畏懼生死的聲聞種性的人,雖然是說了這個解脫法,但是其實阿含已經處處的隱覆密意而說大乘的般若唯識;這是因為般若唯識的意涵極為隱密,所以不易為人所知、所觸;還有,二乘學者因為急於了生脫死,急於求證解脫果,所以往往忽略了,所以就不知不證。
二乘學者到了成就俱解脫果以後自知不受後有,在解脫道的上面梵行既立、所作既辦。還沒有捨壽前他就思惟:阿羅漢入滅以後是有、是無?是有無、是非有無?但是阿羅漢在這樣的思惟以後,再加上信受佛語,信受
佛說有一個本際,有一個「識緣名色」的這個識,是我們出生這些法的一個根源。所以阿羅漢這樣思惟以後,再加上信受佛語,即知道說入滅以後如果都無所有的話,那就是落入了外道的斷見。佛世的時候所有的阿羅漢都知道這樣子的一個知見,佛世的所有的阿羅漢因為自己的思惟,乃至於因為佛語,因為
佛所教導的緣故,都知道說阿羅漢入滅以後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因為如果什麼東西都沒有的話,就落入了外道斷見。所以阿羅漢知道說有一個涅槃本際祂是不滅的,這個涅槃本際祂是離於五蘊我,這個涅槃本際祂是離於受、想、行的,這個涅槃本際祂是離於寂然、無想、無覺知的這個意識心的覺知的想,這個涅槃本際祂並不是三界有,祂不屬於三界的任何一法,所以非斷滅,所以不是斷滅無,所以叫作中道。
阿羅漢因為這樣子的思惟觀察以後,知道說我們的五陰它本身是緣起性空的;但是這個緣起性空的五陰是依於有一個涅槃本際,依於一個涅槃本際不生不滅,所以因為這樣子才入於中道觀。但是其實阿羅漢還是未知未證,還沒有領受到涅槃本際這個第八識,因為他還不能真實的發起般若智慧,不能入真實的中道。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因為阿羅漢透過二乘法的慧觀的智慧,再加上信受佛語而來的。佛為勸諸大阿羅漢迴心大乘入真實中道,所以才會在二轉法輪說般若中道實相。也就是說,阿羅漢即使他雖然因為前面所說的這樣的思惟,所以知道有一個中道,而且他這樣的思惟其實是一個相似中道;因為真實的中道必須悟了這個中道心,悟了這個中道般若心以後,從這個中道般若心發起了現觀;從這個般若心發起現觀以後,才能夠知道說真正的中道實相。
所以 佛為了要勸請這些大阿羅漢能夠迴心大乘,入到真實中道裏面來修學佛法,乃至於後面能夠繼續的迴心大乘修學佛菩提道,所以
佛就又說了《般若經》六百卷以及小品般若等等般若系的經典;而且又匯總了《般若經》般若系的經典裏面,又精要的說了《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其實就是《般若經》最主要的一個核心的一個宗旨,《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最主要就是在講這個金剛心;這個金剛心指的就是這個般若心,這個般若心指的就是如來藏。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是不生不滅,都沒有辦法壞滅的;集諸佛之力乃至於諸方天神之力,都沒有辦法毀壞這一個心,所以這個叫作金剛心。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其實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裏面所講的最主要的宗旨,這個其實是《般若經》裏面講的最主要的一個核心。而
佛為了要闡述《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要闡述《金剛經》,所以又說了《心經》;《心經》其實是匯總了《金剛經》、《般若經》的最主要的一個心要。《心經》所說的這個心,其實正是般若中道實相心;《心經》所說的這個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心指的就是這個般若心。這個心祂不但是本來自性清淨,而且這個心祂能夠出生萬法。
很多人以為念《心經》的時候,以為這個心其實講的就是一切法空,但是錯了!《心經》裏面不是有講說,這個心祂是「不垢不淨」嗎?所以這個心祂是絕然清淨的嗎?這個心絕然清淨是必須要等到佛地的時候,祂入了佛地的無垢識的時候,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清淨;所以在因地的時候,衆生的這個心,衆生的這個如來藏心都叫作不垢不淨。為什麼祂叫作不垢呢?因為這個心本來祂就是沒有染污的,這個心的心體祂本來就不涉三界六塵萬法;祂不被三界六塵萬法所染污,所以這個心祂是不垢的。但是這個心又是不淨,為什麼不垢祂又是不淨呢?因為這個心雖然祂的心體是本來自性清淨的,但是祂含藏了我們衆生多生累劫以來的所有染法、淨法、惡法、善法的這些種子;那這些種子還不是完全究竟清淨的,所以說這個心祂是不淨的。所以這個心是不垢不淨。
因為具足了這樣子的一個知見,具足了這樣子的一個慧觀,所以才是真正的般若中道實相,才是
佛所說的《般若經》裏面所說的「非一非異」的真正的道理。這就是在說明人人都有真實的自心,這真實的自心都具有中道性;每一個人的心都同樣具有中道性,只是因為無明遮障,所以沒有辦法找到這一個自心,沒有辦法現觀這一個自心的中道性。如果這個自心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話,為什麼
佛成佛的時候會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如來智慧德相指的就是這一個真實心,指的就是這一個如來藏心。但是大地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是不是大地衆生全部都是佛了?很顯然不是,很顯然大地衆生都有智慧德相,但是他不是佛。大地衆生的智慧德相,是因為所有的三界六道一切衆生,都具有這樣子的一個真實自心,祂本身就具有中道性,祂本身就具有這樣子一個清淨性啊!但是,這個清淨性的心體裏面含藏的這些種子,還是必須要透過修行去轉依祂,才有辦法逐漸地圓滿佛果,逐漸的斷除煩惱。這個才是真正的中道實相心的真正的一個義理。
所以說這個心祂是一切法界的根源,這個心祂是所有一切法出生的根源,一切法都是從這個地方出生的。親證這個中道實相以後,也就能夠漸漸地了知法界的實相;所有一切世出世間的般若,因為悟了法界實相以後,就能夠漸漸的出生了,也能夠逐漸的了知四種涅槃。
哪四種涅槃呢?就是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還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還有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而有餘涅槃跟無餘涅槃是大乘共於二乘的兩種涅槃。也就是說,大乘修學佛菩提道所證的這個涅槃跟二乘人所證的這個涅槃,是同樣的有餘涅槃跟無餘涅槃。但是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這個就是不共二乘的,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就是指的這個中道心、這個實相心,祂具有本來性、自性性、清淨性、涅槃性的這樣子的一個體性,所以這個是不共二乘的。那也因為祂是不共二乘的,所以證悟了本來自性清淨心以後入了佛門,入了大乘的修學,這個就叫作別教;因為不共於二乘所以叫作別教。另外的一種涅槃是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處涅槃也是因為了知了法界實相以後,世出世間的般若智慧慢慢產生,逐漸的了知四種涅槃的有餘涅槃、無餘涅槃還有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也因為證悟了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依著這樣修行,後來也能夠慢慢的了知佛地的無住處涅槃,而依著佛道的修行,逐漸的求未來能夠證入。
般若雖然是中期所說,但是其實在初轉法輪的四阿含中,佛早已經隱覆密意,早已經說般若了。佛在阿含的時候,雖然是隱覆密意,但是般若的義理其實早已經在《阿含經》裏面,已經開始埋下伏筆,為了要開顯後面的佛法。所以,佛為諸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證般若以後,為了要讓他們能夠在三轉法輪上面的法義能夠瞭解,所以在三轉法輪宣說唯識五位、十地行果。佛勸諸大阿羅漢迴心大乘。佛剛開始以聲聞法引諸聲聞人入阿羅漢道,又勸請諸大阿羅漢能夠修學般若;修學般若以後,為了要宣說佛道的十地行果,所以又在三轉法輪宣講了唯識五位的這樣子的一個佛法——唯識種智的佛法。所以諸大阿羅漢迴心大乘證般若後,如果想要求佛地的正遍知覺的大菩提果,但是沒有修行的階梯與次第;所以
佛因此在三轉法輪宣說唯識五位、十地行果,在這個裏面敘說菩薩法無我智,令這些大阿羅漢能夠開啟一切種智而住無生法忍的境界;能夠地地增上,乃至一直到佛地四智圓明。所以,三轉法輪所說的就是《楞伽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還有《勝鬘經》、《無上依經》、《顯識經》等等方廣經典、等等唯識學的方廣經典,這是三轉法輪唯識種智的經典。
佛依於阿含,依於如來藏開顯了阿含,開顯了般若,乃至逐漸開顯了三轉法輪,其實都是在初轉法輪的時候,在講華嚴的時候,就已經具足宣說了。所以三轉法輪諸唯識的經旨,早已經在阿含中密意說了,而其他的部分則在部分的顯說;部分則是用顯說的方式已經表達出來了,佛並不是沒有說過這個三轉法輪的唯識經典。佛在阿含期的時候,早已經把這個東西埋下伏筆在這個地方,已經方便的隱含在這個裏面,開示給眾生了。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下一集再跟各位繼續再作分享。
阿彌陀佛!
http://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5/1672-a05_1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